時間:2023-12-29 10:25: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修復成效評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和省、市推進凈土行動的部署要求,深入推動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居環境安全為目標,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屬地負責、部門有責”,堅決完成國家、省及市關于打贏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各項工作任務,扎實有效推進凈土保衛戰。
二、主要目標
按照省和市統一安排部署,完成全縣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建立全縣污染地塊清單和優先管控名錄以及耕地質量分類清單;強化農用地、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全縣受污染耕地、再開發利用的污染地塊,全部實現安全利用;嚴格落實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完成上級下達我縣減少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任務。
三、重點任務
(一)強化土壤環境調查監測
1.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的布點采樣、分析測試、數據上報、成果集成等工作,全面掌握重點行業在產企業和關閉搬遷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及分布,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和優先管控名錄。(責任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各鄉(鎮)政府、平安街道辦、經濟開發區負責落實,以下不再逐一列出)
2.優化土壤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完善全縣土壤環境監測體系,配合國家和省、市開展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省控點位例行監測。按照年度監測計劃,組織對土壤環境重點監管單位、工業園區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周邊土壤開展監督性監測,2020年10月底前,監測結果上報省生態環境廳,納入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統一管理使用。對監測發現的土壤超標情況,進一步開展溯源排查,查明并及時阻斷污染源。(責任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等)
3.加強重點區域耕地土壤環境監測。對農產品污染物含量超標、污水灌溉等區域農用地地塊進行重點監測,及時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和污染范圍、風險水平等。對產出農產品污染物含量超標的耕地,發現污染物含量超過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的,配合上級部門開展土壤污染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結論實施分類管理。加強農田灌溉水水質監測和監督檢查,防止未經處理或達不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廢(污)水進入農田灌溉系統。(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
4.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成果應用。根據省、市統一安排部署,集成分析、綜合運用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成果,開展高風險區域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深度調查和周邊污染源溯源排查。開展污染成因分析,對污染源進行溯源排查,6月30日前,建立重點污染源管控和整治清單,納入限期治理計劃,嚴厲打擊非法排污,有效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傳輸途徑,切實防止邊治理邊污染。根據全縣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采樣分析結果,按程序及時通報有關鄉(鎮),為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提供基礎信息。(責任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
(二)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
5.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加快推進全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全部完成劃定工作,建立全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檔案和分類清單。劃分結果,報請縣政府審核后提交市農業農村局。未利用地、復墾土地等擬開墾為耕地的,應當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依法進行分類管理。(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
6.加強優先保護類耕地建設管理。將符合條件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或納入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在優先保護類耕地分區域、按年度、按計劃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2020年6月底前關閉拆除。統籌礦產資源開發與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劃定的關系,確需對重金屬等污染威脅的永久基本農田進行調整的,按照相關要求進行補劃。依法加強對未污染土壤的保護,對未利用地不得污染和破壞。(責任單位: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行政審批局等)
7.嚴格落實耕地風險防范措施。2020年5月20日前,各鄉鎮組織完成轄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工作方案制定、報備。對安全利用類耕地,應結合當地主要作物品種和種植習慣,采取農藝調控、低積累品種替代、輪作間作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對嚴格管控類耕地,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鼓勵采取調整種植結構、退耕還林還草、退耕還濕、輪作休耕等風險管控措施。10月底前,全縣所有受污染耕地全部實現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責任部門:縣農業農村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等)
(三)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8.組織開展建設用地風險調查排查。對有土壤污染風險的建設用地地塊,土地使用權人要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變更前應當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2020年6月底前,組織對未經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已開發利用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進行摸底調查,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人居環境安全。(責任部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
9.強化污染地塊土壤環境聯動監管。完善疑似污染地塊名單、污染地塊名錄、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強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規劃等部門的污染地塊信息共享和聯動監管機制。強化關閉搬遷企業騰退土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以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制革等行業企業為重點,嚴格企業拆除活動的環境監管。對違反《土壤污染防治法》有關規定的行為,依法對相關企業、土地使用權人或土壤污染責任人進行嚴肅查處。(責任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科技和工業化信息局等)
10.科學合理規劃土地用途。編制國土空間規劃要充分考慮土壤污染風險,合理確定土地用途。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必須符合規劃用途的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在居民區和學校、醫院、療養院等單位周邊,不得規劃布局有色金屬冶煉、焦化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設項目。2020年底前,推進疑似污染地塊、污染地塊空間信息與國土空間規劃的“一張圖”匯總;已上傳全國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系統的疑似污染地塊及污染地塊實現“一張圖”管理。(責任部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等)
11.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列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的地塊,不得作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未達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修復目標的地塊,禁止開工建設任何與風險管控、修復無關的項目,不得批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文件、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等事項。涉及成片污染地塊分期分批開發或周邊土地開發的,要科學設定開發時序,防止受污染土壤及其后續風險管控和修復措施對周邊人群產生影響。對開發建設過程中剝離的表土,要單獨收集和存放,符合條件的優先用于土地復墾、土壤改良、造地和綠化等。(責任部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行政審批局等)
12.加強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及修復。對暫不開發利用的污染地塊,要采取風險管控措施,開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狀況監測。需要治理與修復的污染地塊,土地使用權人要編制修復方案。加強治理與修復施工的環境監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按要求將達到治理與修復目標要求,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塊移出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責任部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
(四)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整治
13.減量使用化肥農藥。加強農藥、肥料、農膜等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禁止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業投入品,規范獸藥、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推進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回收及無害化處理。2020年,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1%以上,主要農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
14.加強廢棄農膜回收利用。指導農業生產者合理使用農膜,嚴厲打擊違法生產和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農膜的行為。積極推進廢棄農膜回收,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利用試點示范,完善廢舊農膜回收網絡,開展農膜使用及殘留監測評價。2020年,全縣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農田殘膜“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
15.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和資源化利用。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2020年底前,全縣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等)
(五)強化重點領域污染防控
16.強化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嚴格落實總量控制制度,減少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新、改、擴建涉重金屬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實施等量或減量替換。加大減排項目督導力度,確保項目按期實施。繼續推進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列入污染源整治清單的企業,年底前完成綜合整治任務。(責任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行政審批局)
17.加強重點企業土壤環境監管。加強對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等行業企業土壤環境監管,制定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將土壤污染防治相關責任和義務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要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落實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和自行監測制度。2020年10月底前,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統一部署,開展土壤環境自行監測,編制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報告。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拆除設施、設備或者建筑物、構筑物,要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方案,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責任部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等)
(六)加強固體廢物污染管控
18.強化礦產資源開發污染監管。加大礦山地質環境和生態修復力度,新建和生產礦山嚴格按照審批通過的開發利用方案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加快推進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綜合治理。加強尾礦庫安全監管,運營、管理單位要開展土壤污染狀況監測和環境風險評估,建立環境風險管理檔案,防止發生安全事故造成土壤污染。(責任部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應急管理局、縣生態環境分局等)
19.規范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加強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環境整治,完善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等設施。推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促進工業固廢減量化、資源化。推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處置等環節的環境監管,依法查處違法排污等行為。(責任部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縣發展和改革局等)
20.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嚴格危險廢物經營許可審批,加強危險廢物處置單位規范化管理核查。統籌區域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建設,加快補齊利用處置設施短板。積極推進重點監管源智能監控體系建設,加大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運、利用、處置全流程監管力度。規范和完善醫療廢物分類收集處置體系,2020年底前,全縣醫療廢物集中收集和集中處置率達到100%。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和處理處置等違法犯罪行為。(責任部門: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衛生健康局、縣公安局等)
21.健全垃圾處理處置體系。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清理現有無序堆存的生活垃圾。加快國家確定的我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工作。2020年,建設完成符合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處理設施,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縣城達到98%以上。(責任部門:縣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利局等)
(七)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22.抓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加快推進莊上——連泉一帶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評估驗收工作,總結試點成效、經驗,為全縣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提供經濟適用、可參考、可復制的實用技術模式,持續鞏固莊上-連泉一帶土壤污染修復項目治理成果。(責任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縣農業農村局等)
23.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評估。在市統一安排部署下,自行對我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進行綜合評估,全面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目標任務完成、政策體系制度創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體系與能力建設等情況。(責任單位:縣生態環境分局等)
四、保障措施
一是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各鄉(鎮)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壤環境質量改善負總責,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強工作推進落實的組織調度和監督落實,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制定責任清單,層層壓實責任,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完成土壤污染防治目標任務。
(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高度重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決策和部署,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在開展土壤基礎調查、完善相關制度規范、強化污染源監管、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撐能力、組織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示范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土壤環境面臨嚴峻形勢。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在重污染企業或工業密集區、工礦開采區及周邊地區、城市和城郊地區出現了土壤重污染區和高風險區;土壤污染類型多樣,呈現出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徑多,原因復雜,控制難度大;土壤環境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會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識不強;由土壤污染引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逐年增多,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三)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意義重大。土壤是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環境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部分,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時期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級環保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擺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統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實解決突出的土壤環境問題。
二、明確土壤污染防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四)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建設良好人居環境為總體目標,以農用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場地環境保護監管為重點,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機構和人員,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夯實工作基礎,提升管理水平,切實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土壤環境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環境保障。
(五)基本原則。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土壤污染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須堅持預防為主;要認真總結國內外土壤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實行防治結合。
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法律法規、監管能力、科技支撐、資金投入和宣傳教育等各個方面,要統籌規劃,全面部署,分步實施。重點開展農用土壤和污染場地土壤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各地實際,按照土壤環境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土壤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農村地區要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特別是“菜籃子”基地為監管重點;城市地區要根據城鎮建設和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以規劃調整為非工業用途的工業遺留遺棄污染場地土壤為監管重點。
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土壤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資源,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群眾健康。防治土壤污染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各級環保部門要在同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認真履行綜合管理和監督執法職責,積極協調國土、規劃、建設、農業和財政等部門,共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支持土壤污染防治。
(六)主要目標。
到20*年,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基本摸清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初步建立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編制完成國家和地方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初步構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規等管理體系框架;編制完成土壤環境安全教育行動計劃并開始實施,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有所提高。
到20*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體系,出臺一批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規,土壤污染防治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土壤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土壤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土壤環境保護監管能力明顯增強,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顯著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科學研究深入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示范項目取得明顯成效。
三、突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點領域
(七)農用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特別是“菜籃子”基地為監管重點,開展農用土壤環境監測、評估與安全性劃分。加強影響土壤環境的重點污染源監管,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強化對農藥、化肥及其廢棄包裝物,以及農膜使用的環境管理。對污染嚴重難以修復的耕地提出調整用途的意見,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積極引導和推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規范有機食品發展,組織開展有機食品生產示范縣建設,預防和控制農業生產活動對土壤環境的污染。
(八)污染場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結合重點區域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對污染場地特別是城市工業遺留、遺棄污染場地土壤進行系統調查,掌握原廠址及其周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種類、污染范圍和污染程度,建立污染場地土壤檔案和信息管理系統。
建立污染土壤風險評估和污染土壤修復制度。對污染企業搬遷后的廠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進行開發利用的,環保部門應督促有關責任單位或個人開展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明確修復和治理的責任主體和技術要求,監督污染場地土壤治理和修復,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別是改為居住用地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風險。
對遺留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由原生產經營單位負責治理并恢復土壤使用功能。加強對化工、電鍍、油料存儲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監督檢查,發現土壤污染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區域性或集中式工業用地擬規劃改變其用途的,所在地環保部門要督促有關單位對污染場地進行風險評估,并將風險評估的結論作為規劃環評的重要依據。同時,要積極推動有關部門依法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并按規定程序組織審查規劃環評文件;對未依法開展規劃環評的區域,環保部門依法不得批準該區域內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單位和個人負責修復和治理。
造成污染的單位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而發生變更的,其所承擔的修復和治理責任,依法由變更后承繼其債權、債務的單位承擔。變更前有關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是不得免除當事人的污染防治責任。
造成污染的單位已經終止,或者由于歷史等原因確實不能確定造成污染的單位或者個人的,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有關人民政府依法負責修復和治理;該單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的,由土地使用權受讓人負責修復和治理。有關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是不得免除當事人的污染防治責任。
四、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措施
(九)搞好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各級環保部門要按照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加強溝通協調,有效整合資源,強化質量管理,落實配套資金,確保調查的進度和質量;在搞好調查成果集成的基礎上,組織對調查成果的開發利用,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保密的規定,做好數據、文件、資料、報告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確保萬無一失。
(十)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抓緊研究、制定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污染場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并組織好實施。組織制修訂有關土壤環境質量、污染土壤修復、污染場地判別、土壤環境監測方法等標準,不斷完善土壤環境保護標準體系。鼓勵地方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制定切實可行的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標準和政策措施。
(十一)加強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把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納入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制定土壤環境監測計劃并組織落實。進一步加大投入,不斷提高環境監測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三級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定期公布全國和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加強土壤環境保護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培養和引進一批專門人才。制定土壤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處置預案。編制國家和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并組織實施。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規劃應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的內容,并提出具體的目標、任務和措施。
(十二)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示范。根據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組織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篩選污染土壤修復實用技術,加強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集成,選擇有代表性的污灌區農田和污染場地,開展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重點支持一批國家級重點治理與修復示范工程,為在更大范圍內修復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積累經驗。
(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高度重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決策和部署,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在開展土壤基礎調查、完善相關制度規范、強化污染源監管、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撐能力、組織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示范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土壤環境面臨嚴峻形勢。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在重污染企業或工業密集區、工礦開采區及周邊地區、城市和城郊地區出現了土壤重污染區和高風險區;土壤污染類型多樣,呈現出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徑多,原因復雜,控制難度大;土壤環境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會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識不強;由土壤污染引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逐年增多,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三)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意義重大。土壤是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環境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部分,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時期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級環保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擺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統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實解決突出的土壤環境問題。
二、明確土壤污染防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四)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建設良好人居環境為總體目標,以農用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場地環境保護監管為重點,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機構和人員,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夯實工作基礎,提升管理水平,切實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土壤環境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環境保障。
(五)基本原則。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土壤污染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須堅持預防為主;要認真總結國內外土壤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實行防治結合。
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法律法規、監管能力、科技支撐、資金投入和宣傳教育等各個方面,要統籌規劃,全面部署,分步實施。重點開展農用土壤和污染場地土壤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各地實際,按照土壤環境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土壤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農村地區要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特別是“菜籃子”基地為監管重點;城市地區要根據城鎮建設和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以規劃調整為非工業用途的工業遺留遺棄污染場地土壤為監管重點。
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土壤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資源,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群眾健康。防治土壤污染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各級環保部門要在同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認真履行綜合管理和監督執法職責,積極協調國土、規劃、建設、農業和財政等部門,共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支持土壤污染防治。
(六)主要目標。
到20*年,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基本摸清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初步建立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編制完成國家和地方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初步構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規等管理體系框架;編制完成土壤環境安全教育行動計劃并開始實施,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有所提高。
到20*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體系,出臺一批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規,土壤污染防治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土壤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土壤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土壤環境保護監管能力明顯增強,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顯著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科學研究深入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示范項目取得明顯成效。
三、突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點領域
(七)農用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特別是“菜籃子”基地為監管重點,開展農用土壤環境監測、評估與安全性劃分。加強影響土壤環境的重點污染源監管,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強化對農藥、化肥及其廢棄包裝物,以及農膜使用的環境管理。對污染嚴重難以修復的耕地提出調整用途的意見,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積極引導和推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規范有機食品發展,組織開展有機食品生產示范縣建設,預防和控制農業生產活動對土壤環境的污染。
(八)污染場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結合重點區域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對污染場地特別是城市工業遺留、遺棄污染場地土壤進行系統調查,掌握原廠址及其周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種類、污染范圍和污染程度,建立污染場地土壤檔案和信息管理系統。
建立污染土壤風險評估和污染土壤修復制度。對污染企業搬遷后的廠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進行開發利用的,環保部門應督促有關責任單位或個人開展污染土壤風險評估,明確修復和治理的責任主體和技術要求,監督污染場地土壤治理和修復,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別是改為居住用地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風險。
對遺留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由原生產經營單位負責治理并恢復土壤使用功能。加強對化工、電鍍、油料存儲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監督檢查,發現土壤污染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區域性或集中式工業用地擬規劃改變其用途的,所在地環保部門要督促有關單位對污染場地進行風險評估,并將風險評估的結論作為規劃環評的重要依據。同時,要積極推動有關部門依法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并按規定程序組織審查規劃環評文件;對未依法開展規劃環評的區域,環保部門依法不得批準該區域內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單位和個人負責修復和治理。造成污染的單位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而發生變更的,其所承擔的修復和治理責任,依法由變更后承繼其債權、債務的單位承擔。變更前有關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是不得免除當事人的污染防治責任。造成污染的單位已經終止,或者由于歷史等原因確實不能確定造成污染的單位或者個人的,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有關人民政府依法負責修復和治理;該單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的,由土地使用權受讓人負責修復和治理。有關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是不得免除當事人的污染防治責任。
四、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措施
(九)搞好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各級環保部門要按照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加強溝通協調,有效整合資源,強化質量管理,落實配套資金,確保調查的進度和質量;在搞好調查成果集成的基礎上,組織對調查成果的開發利用,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保密的規定,做好數據、文件、資料、報告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確保萬無一失。
(十)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抓緊研究、制定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污染場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并組織好實施。組織制修訂有關土壤環境質量、污染土壤修復、污染場地判別、土壤環境監測方法等標準,不斷完善土壤環境保護標準體系。鼓勵地方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制定切實可行的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標準和政策措施。(十一)加強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把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納入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制定土壤環境監測計劃并組織落實。進一步加大投入,不斷提高環境監測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三級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定期公布全國和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加強土壤環境保護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培養和引進一批專門人才。制定土壤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處置預案。編制國家和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并組織實施。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規劃應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的內容,并提出具體的目標、任務和措施。
(十二)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示范。根據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組織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篩選污染土壤修復實用技術,加強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集成,選擇有代表性的污灌區農田和污染場地,開展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重點支持一批國家級重點治理與修復示范工程,為在更大范圍內修復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積累經驗。
(一)貴州地區治理石漠化的需要
貴州地處巖溶生態脆弱區,巖溶出露面積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絕大部分區域屬于易淋溶區域。而貴州省石漠化的面積和程度居全國之首,其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最廣。石漠化直接造成水土流失、生物種群單一,地區貧困,嚴重阻滯了貴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治理石漠化已經刻不容緩。治理石漠化、環境修復、重塑生態系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自然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具有非排他性、消費上的非競爭性的公共物品屬性,生態環境保護的外部性也使得搭便車的心理廣泛存在。只有構建完善的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法律機制,才能使得封山育林、坡地綜合治理石漠化真正落到實處,保護石漠化防治者的合法權益,平衡貴州地區和兩江流域區域之間的利益關系。(二)構筑兩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需要貴州地區位于長江、珠江兩大流域的上游,生態區位極其重要,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屏障的作用。為了防治石漠化,貴州地區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貴州地區屬于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滯后的省份,地區貧困問題仍然是主要問題。防治石漠化、構筑兩江上游生態屏障需要封山育林,植被修復,需投入大量的資金綜合治理石漠化。貴州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也需要求生存,求經濟發展,這使得構筑兩江上游生態屏障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只有完善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法律機制,才能解決地區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平衡利益分配,解決上游區投入而下游區受益的問題,實現公平,保護石漠化治理者的合法權益。
(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需要
貴州巖溶區域石漠化的擴展惡化了生態環境,石漠化區域的土壤稀薄且土壤貧瘠,水分下滲嚴重,不能涵養植被,土壤流失、土地退化日益嚴重。缺土少水的惡劣生態環境造成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只有耐旱性的植物才能在惡劣的生態環境中存活,直接導致了生物多樣性銳減,植被結構趨向單一。植被結構單一化直接導致水土流失的加劇,石漠化面積擴展,在惡性循環中有些石漠化嚴重區域甚至寸草不生。完善的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法律機制的構建就成為當務之急。只有完善防治石漠化的生態補償機制,變陡坡開墾為林草植被保護,綜合治理坡地水土流失問題,植草種樹,涵養水源,封山育林,才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減低石漠化的危害程度。
二、貴州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機制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一)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缺失
目前,我國在《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中已經有生態補償的相關規定,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繼續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逐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戰略格局。為了防治石漠化,完善生態補償法律機制,貴州省在生態保護上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貴州省人大常委會頒布的《貴州省環境保護條例》中已經明確規定逐步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國務院也已經批準了《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可以說,防治石漠化,構建生態補償法律機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僅有對生態補償的原則性規定,在實際運用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并不能滿足防治石漠化全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需求。在實際操作中,針對石漠化區域生態補償問題,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生態補償的標準、補償的數額,補償的方式,這就會造成補償標準隨意性大,補償不到位,使得治理石漠化者的利益無法得到即時、全面的補償。利益分配不公會導致治理石漠化者的積極性遭受挫敗,防治石漠化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單一缺乏有效監管
貴州省在《貴州省環境保護條例》中已經明確規定省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補償納入地方政府財政轉移支付體系,逐步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目前,雖已經確立生態補償的機制,但是生態補償只限于原則性的規定,缺乏對生態補償具體的法律法規的規定,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還不健全,生態補償的程序規則缺失致使生態補償中資金運作缺乏規范化,且沒有相應的監督機制來保證生態補償費用在防治石漠化中的使用。防治石漠化中生態補償資金運用的監督機制的缺位,使得生態補償費用在防治石漠化中極可能并未用于石漠化的防治,而是被擠占、挪用、截留。這會使得真正治理石漠化者得不到全面、有效的補償。補償機制的等值性缺乏將嚴重影響補償資金的使用效率,嚴重影響防治石漠化的成效。此外,在石漠化防治中生態補償資金多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生態補償資金籌措以財政轉移支付為主,政府財力有限,資金來源單一。
(三)缺乏有效的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的管理體制
目前,貴州在治理石漠化過程中尚未形成完善的防治石漠化的生態補償管理體制,各相關部門對于生態補償設立自身的補償標準,遵循自身設立的生態補償程序,部門分割現象嚴重,各行其是的補償方式降低了防治石漠化的生態補償費用的利用效率,不利于生態補償費用的集中管理。地區分割、部門分割更是在解決跨省區的生態環境資源補償問題時面臨瓶頸,這造成跨區域省際之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斷裂。此外,防治石漠化中生態補償機制中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與技術支撐,尚未形成完善的防治石漠化生態效益價值評估體系,這使得上級部門在對跨地區跨部門的生態補償調節與協調中,缺乏依據與標準,使得縱向的生態補償協調機制無法有效的發揮。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將嚴重阻礙生態補償機制長期性、穩定性的發揮,完善防治石漠化中生態補償機制已經刻不容緩。
三、完善貴州地區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法律機制
(一)完善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法律制度
完善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對于阻滯石漠化面積進一步擴大,保護防治石漠化者的合法權益,重塑激勵機制,確保環境保護中經濟利益的合理分配,實現公平,實現貴州本地經濟與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貴州雖在《貴州省環境保護條例》中確立了生態補償的機制,但只是停留在原則性規定的層面,并未針對防治石漠化中生態補償的標準、對象、范圍作出明確規定。因此,貴州要完善防治石漠化的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必須完善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出臺符合貴州實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態補償地方性法規。筆者建議針對日益嚴重的石漠化現象,貴州省應出臺生態補償的地方性法規,應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防治石漠化中生態補償的標準、補償對象、補償資金的來源、補償方式、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及法律責任,明確規定防治石漠化中生態補償的程序,使得防治石漠化中生態補償機制在實際運用中具有強有力的法規的保障,增加防治石漠化生態補償法規的適用性,增加其執行力,使得生態環境修復者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護,提升保護環境、生態修復的積極性。也使得防治石漠化的成效落到實處,保護植被、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更好地發揮貴州省對于兩江流域的生態屏障的作用,實現石漠化防治的長期性、穩定性,平衡貴州省和兩江流域的經濟利益,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大發揮。
(二)拓寬融資渠道完善監督機制
據承擔此次第三方評估工作的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華南所”)研究員曾凡棠介紹,在流域污染整治中引入第三方評估,這是全國首創。
監測數據是重要支撐
“自查自評、現場監測、現場核查、評估考核、總結提升。”這是華南所針對流域污染整治特點,創建出來的第三方評估方法。單從字眼上看,很多人難免會懷疑,這樣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評估方法難道就真能產生飛躍性的成效?此次第三方評估工作的具體負責人曾凡棠,為我們道破了這背后的玄機。
第三方評估的第一個環節是自查自評,曾凡棠把它形象地比喻為“照鏡子”。這一環節,“兩河”流域內的深圳、惠州、東莞各市對照廣東省環境保護廳下達的《2013年淡水河石馬河污染整治目標和任務》要求,逐條檢查了各項整治任務的完成情況,填報一系列的數據表格。
以前的評估,很多領導的信息都是從一線人員的報表中獲得,對污染情況缺乏感觀認識。這一次評估,由于華南所將對自查自評內容進行抽檢,所以各地在自查自評階段都組織人員對各項整治任務進行實地走訪檢查,這就加深了他們對“兩河”污染情況的了解,增強了污染整治的緊迫感。東莞市委有關領導在檢查中就感慨道:“第一次這么全面地、近距離地對石馬河進行走訪,原來石馬河的污染情況還這么嚴峻,看來我們是要下狠力氣整一整了。”
評估的結果要用數據來說話,數據的來源當然不能簡單地看各地報表。所以,在曾凡棠看來,現場監測是第三方評估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為了確保獲得客觀真實的數據,華南所對“兩河”流域開展了連續7天的現場水文水質和污染通量監測,現場監測涉及16個重要斷面,包括了“兩河”流域出口斷面及主要的跨地級市交界斷面,且交界斷面都是經過交界兩市確認能夠代表當地水質水情的,這就保障水質和污染通量監測結果具有足夠的時空代表性。
對于部分重點斷面,華南所每隔3小時就采集一個樣品的水文水質監測,以往此類監測每個月只做一次。為了保證監測數據的客觀真實,所有現場監測樣品均由華南所監測中心及相關地級市的環境監測站進行平行測試,并由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進行總體質量控制。甚至在采樣過程中,幾家單位都是同時在場,有效防止了數據造假情況的出現,從而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觀測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
現場監測完畢,華南所又分3組分別在深圳、惠州、東莞連續駐點5天開展現場核查,他們全面搜集了各項任務完成情況的證明材料,并對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截污管網建設、河道整治、重污染企業關停、畜禽養殖業清理等重點任務,以及各市自查自評過程中發現的完成情況不太明確或證據不充分的任務進行了現場核查。他們從立項招標開始,到設計、施工、竣工、效果等方面開展全程檢查,深入了解各項重點任務的完成情況。“現場核查鏈條之長,工作量之大,也是以往核查所無法比擬的”,曾凡棠介紹說,“各地準備的核查資料基本可以堆滿一屋子的。”
評估結果要與老百姓觀感相符
評估考核可以說是第三方評估中的重頭戲,也是整個評估體系科學性與否的一個重要體現。評估中,華南所對照廣東省環境保護廳下達的2013年“兩河”整治目標任務,以整治任務完成情況、整治成效和水質改善效果為核心,創建了“兩河”流域污染整治的評估考核指標體系,從環境績效、重點工程、環境管理三個方面對各市的整治效果進行了定量評估,力圖建立長效治污機制。
環境績效考核主要考慮“治得好不好,還靠水質說話”。說到水質問題,就不得不提到此次評估的時間。此次現場監測及評估考核都處于“兩河”枯水期,深圳、惠州、東莞三市對此就頗為微詞,認為在枯水期兩河水質最差期間開展監測及評估是不公平的。但是陳小川強調,枯水期水質最差也是老百姓感受最深、反感最大的時候,這個時間評出的結果才是與老百姓的感觀最一致的。反過來說,如果枯水期評估能夠評出好成績,那才真正說明“兩河”整治整出成效了!
環境績效主要考核斷面水質改善和污染通量減排兩項指標。水質改善重點考核跨市重點斷面COD、氨氮、總磷三個特征指標的濃度水平降低情況,污染通量減排則考核跨市斷面主要污染物污染負荷降低情況。用河流通量減排指標評價整治效果,這也是全國首開先河。
以往考核水質變化主要看總量減排效果,減排的量由多方面累計計算所得,這樣就會出現總量降下去但是老百姓卻感覺不到水質改善的情況。而通量減排指標則是通過現場監測,直接計算河流中污染物的總量變化情況來評估水質變化情況,水中污染物減少水質自然就變好反之則變壞,這種評價指標顯然更加直觀也更能夠被老百姓所接受。當然,通量減排的計算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力物力,曾凡棠就形象地比喻說,“為了準確計算出通量變化,我們出動了機械化部隊,幾乎用上了所有最先進的設備。”通過對河流污染通量的考核,還可以有效遏制那些采用放水沖污等臨時措施進行投機取巧的行為。
1、全面排查工程隱患。汛前檢查階段,市防指對全市重點地段進行了實地勘查,共查出各類堤防險工險段*處,病涵4座,病閘20座,病泵站23座,并及時落實除險加固措施,確保安全渡汛。同時,對現有城市防洪排澇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和完善,組織實施了梁溪河東部地區防洪排澇工程和*橋西路段運河堤防整體防滲處理,確保了沿線防洪安全。
2、修訂完善工作預案。針對近年來水情、工情發生的新變化,結合汛前檢查發現的問題,各市(縣)、區防指對各級防汛防旱防臺預案進行了修訂完善。同時我市進一步加大了各類涉河建設項目的安全監管力度,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認真落實施工導流方案和安全度汛措施。
3、落實防汛物資和搶險隊伍。全市目前共組建搶險隊伍*個,總人數*人。全市共儲備防汛物資(包括鎮級)草包__萬只,編織袋*萬只,木材__立方米,毛竹4.7萬枝,樹棍3.99萬根,鐵絲29噸,元釘7.8噸,柴油73.33噸,塊石19060噸,土工布8.968萬平方米。汛前,各級防汛搶險隊積極組織開展防汛演練。
4、加強信息系統維護管理。目前,我市防汛指揮系統已完成了10個水文遙測和水利工程運行參數遙測分系統(共計178個站點)及35個水利工程視頻監視分系統的整合,完成了省市區三級聯網,聯通市政府、市軍分區、氣象局、水文局及相關防汛部門。汛前,市防指認真做好防汛指揮系統的日常維護工作,由專人定期進行檢查,與市(縣)區及工程管理單位防汛指揮系統進行調試,確保系統運行正常。
(二)治太重點工程有序推進。
1、實施生態清淤。__湖生態清淤年度工程已開展招標并進入實施階段。根據計劃,年內將完成200萬方的清淤任務。
2、開展調水引流。結合市防汛形勢與水質狀況,有針對性的開啟城區調水泵站,加速水體流動,增加水體自凈能力。截至7月1日,望虞河__水利樞紐今年累計引長江水6.4億立方米,其中入貢湖水量2.9億立方米;梅梁湖泵站今年累計調水3.5億立方米,大渲河泵站累計調水1.2億立方米,城區河道調水達1.16億立方米,在改善城區及太湖水源地水質方面起到了明顯成效。
3、建設引排工程。走馬塘拓浚延伸工程已完成通水目標,正在進行掃尾工作。新溝河、新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等三項工程均已完成可研報告的技術審查,其中新溝河工程已配合省廳完成各項前置審批手續,新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正由省水利廳、水利部太湖局負責開展前期工作。
4、提升藍藻防控處理能力。黃泥田港藻水分離站和漁港堆場藍藻處理主體工程已經投入試運行,預計7月底全部完工。進一步完善了《__市藍藻集中突發應急預案》和《__市太湖湖泛巡查及應急處置預案》,并制定了《__市藍藻打撈與處理管理辦法》。全面啟動藍藻打撈與湖泛巡查工作,沿湖各地已進入藍藻打撈常態化工作狀態。截至7月,全市共計打撈藍藻36萬噸,打撈水草漂浮物等1萬噸。
(三)農村水利建設平穩發展。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目標,平穩推進各項農水工程建設。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農村水利建設總土方__萬方,其中農村河道疏浚土方694.42萬方,加高加固圩堤__公里、土方91.9萬方,新建、改造圩口閘48座、機電泵站221座,修建防滲渠道459公里,新建、改造塘壩36座,恢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5平方公里。省以上重點農村水利項目推進順利,__市、__市、__區20__年度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已完成80%以上,*區20__年度小型農田水利專項工程完成90%以上,惠山區__年度規模化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基本完成。農村水利現代化示范工程建設繼續深入推進,農村河道綜合整治示范鎮創建、標準化泵站、萬畝圩區達標建設、農村水利信息化和基層水利站標準化建設等一批精品農村水利工程正在有序開展。農村河道長效管理在鞏固原有管理成效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四)水資源管理力度增強。
1、編制水資源規劃。編制完成了《__市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控制規劃》和《__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二五”規劃》,并通過專家審查;正在編制《__市地下水應急備用水源地規劃》、《*市水功能區劃調整論證報告》,已形成送審稿。
2、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向各市(縣)區下達20__年全市節水型社會建設任務,層層分解,抓緊實施、有序推進,年內計劃完成6家節水型企業(單位)、2個節水型社區、5個節水型學校、1個節水型灌區和8個節水減排示范項目的創建工作。今年3月,省政府還正式命名無錫市為“江蘇省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
3、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修復。今年3月,市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通過水利部驗收;完成宛山蕩水生態濕地公園一期工程建設,啟動建設二期工程;開展水生態系統監測評估,確立了3大類、37項的水生態系統監測評估指標體系,定量掌握、科學評估水生態保護修復效果。
4、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圍繞省政府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統一部署,按照“水量保證、水質達標、管理規范、運行可靠、監控到位、信息共享、應急保障”的要求,完成《市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啟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工作。建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體系,確保飲用水源水質優良、水量充足、水生態良好,實現“一個保障”、“兩個達標”、“三個沒有”、“四個到位”。
(五)依法治水能力不斷 提升。
湖北省成立林業血防專家指導組
強化綜合治理掀起新一輪林業血防建設的
湖北省林業血防工作座談會議召開
“十二五”湖北將重點規劃血防林構建林農復合生態系統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問題探討
中國第五屆紅樹林學術會議在溫州召開
大慶濕地的主要類型及其污染物降解功能價值估算
陜西黃河濕地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
第四屆世界生態高峰會將于2012年9月30日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舉行
臨沂城市濕地公園植物區域功能性選擇與配置初探
濕地生態景觀的審美價值與旅游開發
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嘗試
張掖市黑河流域濕地研究與保護
甘肅內陸河流域生態功能及保護對策
鴨綠江下游江心洲資源與鳥類保護
洪澤湖東部濕地保護與利用對策
欽州灣不同類型紅樹林土壤因子調查與分析
潮汐對閩江河口濕地土壤理化特征的影響分析
反思我國西南地區特大旱災全面加強生態脆弱區的濕地保護
全國林業血防試驗示范科技支撐暨“十一五”科技支撐江河灘地生態修復課題交流會在安徽太平召開
湖北林業血防工程抑螺防病林試驗示范區初見成效
發展楊樹生產對沅江市血吸蟲病抑制和環境影響的初探
全國濕地分布遙感圖表明我國濕地總面積減少
云南省林科院全力抗旱保護林業血防示范林
基于水環境保護理念的濕地景觀規劃方法探討——以上海西郊濕地為例
中牟縣雁鳴湖濕地旅游資源及評價利用
上海青浦大蓮湖濕地退化與修復
甘肅尕海濕地退化泥炭地恢復技術評價
艾比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調查分析
深圳灣紅樹林濕地面臨的威脅與保護策略
南四湖人工濕地建設與管理
武漢城市圈濕地資源現狀與保護對策
溪流蘊詩情
泥河水庫春季水-氣界面二氧化碳通量與其影響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長江口北支濕地分類及生境特征
我國濕地植物多樣性研究進展
紅樹林宜林因子研究
水域荒了不是“禍”
高原濕地掠影之六:尼洋河
在全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處長會議上的講話
全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處長會議暨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培訓班在北京舉辦
2009年世界濕地日慶典活動暨《中國濕地百科全書》首發儀式在北京舉行
九江市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域林業血防工程建設淺議
中國專家發現根除血吸蟲方法
灘地抑螺防病林造林設計技術
林業血防科研示范工作進展順利
林業血防技術培訓在四川眉山舉辦
山丘型抑螺防病林的營建模式
灘地抑螺防病林的幼林撫育技術
杭州市濕地保護與管理模式
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用及現存問題的分析
大興安嶺東部林區濕地資源現狀及保護建議
張掖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資源及保護對策
洪水沖擊可能有助于減少濕地溫室氣體排放
城市濕地公園人工過濾系統的構建——以長廣溪濕地公園為例
2016年底,貴州省政府印發的《貴州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暫行辦法》劃定禁止開發區、五千畝以上耕地大壩永久基本農田、國家重要生態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區等4大類12小類為生態紅線保護范圍,并規定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保護紅線責任制。
守好“米袋子”和“菜籃子”
貴州屬典型的內陸巖溶山區,5000畝耕地以上壩區有165個,耕地面積175萬畝,占全省耕地的2.56%。壩區耕地是貴州人民的“米袋子”和“菜籃子”,更是貴州農耕文化的起源和民族文化的搖籃。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表示,貴州有質量的耕地不多,耕地保護必須精準化,壩區耕地保護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責任制,壩區耕地保護紅線要成為高壓線、生命線。同時,壩區耕地的保護,既要保數量,又要提質量,要下大力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壩區耕地要“以畝產論英雄”。
2014年,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五千畝以上壩區耕地保護工作的通知》,“五千畝以上壩區耕地”開始有嚴格制度“護衛”:嚴禁以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改變其用途;嚴禁在其設立城市新區和各類開發區、園區及地方城市干道等線性工程;嚴禁在其范圍批準宅基地、擴大現有建設用地規模、以及開展有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活動。能源、交能、水利、礦山開采、環保、重大民生工程選址確實無法避讓的,需實地踏勘,占用萬畝壩區報省政府同意,占用5000畝壩區經省國土資源廳同意。
國土資源部門還建成了壩區耕地實時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充分利用航拍等現代科技手段對壩區耕地進行監管,對發現的違法占用榕江車江壩區、綏陽洋川壩區、錦屏新化壩區行為已及時查處,拆除復耕,保持“米袋子”和“菜籃子”源源不斷為民生。
近日,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郭強在采訪中說:“2016年初,貴州各地已對原布局在壩區的建設用地進行優化,在壩區183萬畝耕地中,共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類生態紅線132萬畝,保護率達到72.52%,保護面積比原來增加30萬畝,保護率比原來提高約17%。”
“護”與“富”的“修行”
2016年年底《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指出,要通過生態修復,改善城市環境,通過城市修補,改善城市風貌。
護一方生態,富一方百姓。貴州一直致力于一座山、一片水、一個城生態修復的可能性探索。
“村莊變公園、田園變樂園、庭院變花園、農房變客棧”便是處于長江流域赤水市天臺鎮鳳凰村的真實寫照。
2010年時,鳳凰村村民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人均年純收入僅3000多元。村民明元花回憶:“我們村在治理前,整個山都是光禿禿的,種植莊稼也三年兩不收,一遭遇暴雨,洪水就滿坡流。”
天臺鎮在總結過去水土流失“長治”治理方式的經驗基礎上,大膽探索出水土保持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水系整治+生態修復+人居改善”的綠色方程式,建設打造了鳳凰生態濕地公園。目前,濕地公園日均接待游客已達1000人以上,鳳凰村還開設農家樂、農村旅社等旅游服務業,流轉土地建設彩林工程、花卉苗圃等基地,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脫貧、增收致富。
不僅守住“綠水青山”,貴州各地還致力于“城市傷疤”的修復。
自2010年以來,貴州省累計實施棚戶區改造119.41萬戶,有效改善了350多f棚戶區居民的住房條件,成效顯著。去年4月,貴州又著手2017年棚戶區改造項目庫建設,棚戶區改造申報計劃42.98萬戶,計劃數居全國第二位。
貴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陳維明表示,2017年住建廳將全力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以山體水體修復、城市形態引導、城市河道整治、綠化亮化美化、完善公共服務等為重點,全面系統推進“雙修”工作,讓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碩果融入城市、融入生活,提升市民獲得感,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藍圖愿景。
生物“多樣”奏響生態文明強音
貴州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4個省之一,全省約80%的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物種及其生境被納入各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已發現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6種和野生動物85種。省環境保護廳自然生態處處長張韜說:“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保護好我省的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
位于威寧自治縣境內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的“草海”,擁有典型、保護對象較為完整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我國特有的高原鶴類――黑頸鶴在此筑巢棲息,繁衍生活。每年冬季,灰鶴、斑頭雁、赤麻鴨、鉗嘴鸛等候鳥齊聚草海,云飛鶴舞,分外美麗。
近年來,氣候變暖導致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空心蓮子草”大量繁殖,與其他沉水植物及浮游植物爭奪陽光、空氣,導致草海水生生物和魚蝦缺氧死亡,嚴重破壞草海濕地生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S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07
新時期為滿足社會的生產與加工需求,應重視林業經濟的全面發展。為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應立足于長遠角度,提高林業資源利用率,對林業資源進行合理化配置,制定科學的生態文明規劃方案,應將生態理念融入到林業經濟建設中,這是未來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1 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與作用分析
1.1 生態文明建設的概述
生態文明就是保持原生態、自然化,人類應充分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了解自然系統的相關規律,實現生產生活的生態化,實現人、自然與經濟的協調性發展,以打造更為科學、人性化的經濟發展與建設模式。林業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旨在打造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環境的良好相處[1],進而構建和諧型社會。對于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問題,廣西省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政府提出了相關的文件,2013年,廣西省自治區政府和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合作打造綠色生態安全體系和現代林業示范區備忘錄》,從中可深度了解到廣西省對林業經濟生態發展的決心。
1.2 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與作用
林業經濟屬于一項公共性事業,是國家的基礎性產業,加強林業經濟建設,能對生態環境予以改善,能達到維護生態安全的目的,可及時滿足林業經濟供給,以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發展林業生態經濟,應強調社會、經濟、生態三大經濟效益的全面協調發展,提升生態經濟的自然價值、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2]。發展生態林業經濟,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通過調查與分析可知,優質的森林資源能達到降低風速的效果,能將風速降低70%左右,還可增強空氣的濕度,加濕程度能達到18%左右,且森林資源相較于的大地而言,在吸附粉塵上效果要大70多倍,每年可吸收SO2的量為720kg/hm2,被譽為大地的“吸塵器”。
林業資源主要是借助地力、太陽能來創造更為豐富的綠色財富,屬于規模較大的綠色經濟體。森林能提供足夠量的木材,還可提供一定的纖維、花卉與化工原料等,能為社會中各個行業的發展提供資源支撐,林業資源屬于綠色、可降解、無污染資源,可實現林業資源的高效利用。林業經濟的發展,可為社會提供足夠的木材資源,能積累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生態林業經濟,能產出極高的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是一個巨大的經濟寶庫[3]。
2 廣西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成效
堅持領導高位推動目前,從廣西區內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現狀來看,當地政府已經給予了高速的重視,結合當地的林業發展實況,政府部門針對林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文件,2010年,出臺《關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決定》,以生態文明示范區作為林業經濟的發展目標;2012年,當地政府出臺了《開展以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的決定》和《廣西森林城市等系列創建評選活動實施辦法》,旨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后,廣西當地以“美麗廣西”為主題,決定從2013開始,直至2020年開展“美麗廣西”的鄉村建設活動,其中發展生態林業經濟成為一個重要方面。
針對生態林業經濟建設,當地也提出一系列的生態舉措,旨在促進生態林業全面、實效的開展。在廣西自治區內,生態建設在逐步展開,將“生態立區、綠色發展”視為當地生態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則,還建設了珠防林、海防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林業生態修復類工程,能為林業經濟的生態建設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撐;積極開展林業產業化建設,如林產化工、木材精深加工、林漿紙、油茶、花卉等林業產業經濟,實現了當地林業經濟產業的逐步提升;林權改革工作不斷深入,全面推進林權抵押貸款,設置森林保險試點工程,加強對林權流轉與變更的重視,設置林權流轉、變更與登記試點工程,及時對一系列行政類服務進行優化,及時挖掘出林業所存在的生產潛力與社會價值。直到2013年底,廣西的森林保險覆蓋面積達到173.1萬km2,在林權抵押貸款方面的余額達到60億元,林業相關的合作社量達到900多個[4]。
3 廣西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3.1 森林質量整體不高,生態功能有待提升
廣西自然條件優越,森林資源豐富,但資源總量較大與質量效益不高并存是廣西林業最鮮明的特征。廣西屬于典型的南方集體林區,90%以上的森林為集體或個人所有,林權分散。集約化規模經營程度低,管理粗放,特別是作為森林經營重要措施的中幼林撫育間伐普遍沒有開展,導致林分整體質量不高。至2013年,廣西喬木林平均單位面積蓄積為59.6m3/hm2,僅為全國平均水平89.79m3的66.4%;年平均生長量3.47m3/hm2,真正達到速生豐產林標準的林分不多;平均郁閉度只有0.58。廣西森林生態功能等級好的面積僅占2%,中等及以下的面積占98%。生態建設的空間布局不盡合理,在重要生態區域依然存在種植短輪伐期工業原料林;廣西現有低產、低效林約146.5萬hm2,占有林地面積14.2%;林下經濟欠發達,綜合生產力低,林業產業結構不優,深加工率低,產業鏈短,主要以賣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多數地區的森林都存在起源、林種、樹種、齡組、混交等比例不合理的結構性缺陷,與廣西林業發展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極不相稱,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巨大[5]。
3.2 局部地區自然生態系統比較脆弱,環境問題有待改善
生態系統總體穩定與局部地區生態相對脆弱并存,是廣西生態環境最突出的特征。廣西自然條件優越,生態類型多樣,森林、草地、石山、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均有分布,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總體狀況良好,但廣西也是黔桂滇石漠化綜合防治核心區域,廣西共有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76個,石漠化敏感區面積4.89萬km2,占廣西總面積的20.6%;廣西水土流失面積達2.81萬hm2,占國土面積12%。局部地區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森林減少、河湖干枯、石漠化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減弱。廣西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未根本改變,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偏大,結構性污染突出。特別是一些地區污染物排放超過環境容量,部分江河、湖旌途植亢S蛩環境質量下降,重金屬污染頻發,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PM2.5快速上升,全區空氣質量下降,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3 生態文明制度還不健全,林業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當前廣西林業正處在改革創新的攻堅期,林業生產力亟待釋放與體制機制制約并存。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探索,國家和廣西的林業制度逐步建立,林業治理體系初步形成,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廣西的要求相比,林業治理體系還不適應,治理能力還有待提升,林業生產力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部分林業法制建設還相對滯后,林業普法、執法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集體林權主體改革雖然已經完成,但有些地方還存在“夾生飯”現象,林改發證不徹底;一些農民拿到林權證后,辦理抵押貸款難,山林資產未能變成資本、資本未能變成財富;林業自然保護區集體人工林的保護與利用矛盾突出等。
3.4 生態意識依然淡薄,生態文化宣傳有待加強
廣西人口密度大,常住人口達221人/km2,環境保護壓力大。當前廣西林業又正處在生態建設的繁重期,生態建設步伐加快與破壞生態問題突出并存。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造林綠化,加強自然資源保護,林業生態建設成效明顯,但一些地方和群眾生態保護意識依然薄弱。個別地區存在重經濟發展輕生態保護的思想,為追求經濟增長,隨意侵占林地、濕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屢禁不止;先破壞后治理、邊保護邊破壞的現象還普遍存在;濫捕濫獵、毀林開墾和非法占用林地等行為頻發。生態文化宣傳載體少、產品數量少、質量低,傳播手段和傳播渠道相對缺乏,社會和群眾還沒有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3.5 林業科技創新不快,科技支撐有待提高
隨著林業的不斷發展,林業科技支撐作用不強,與現代林業發展需求不相匹配。科技力量依然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高尖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科技儲備不足,支撐廣西林業發展的重大科研成果少,尤其在困難立地造林、重大生態災害防控、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碳儲量研究、主要造林樹種選優等關鍵技術;科技與生產結合不緊密,科技的引領作用未能充分發揮;林I科技試驗示范力度不夠;科技研發和推廣隊伍建設與林業不協調,林業技術推廣體系還不盡完善,林業技術推廣率不足50%。
4 廣西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措施
4.1 政策保障
4.1.1 制定完善林地保護政策與法規
在推進廣西林業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需要制定完善林地保護的政策與法規,完善林地的管理制度。如制定林地的占用稅、出讓金、林地占用審批制度、林地保護利用目標考核責任制度以及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征繳政策,控制一些非林業建設用地的占地面積,強化林地的占補平衡。對林地進行嚴格的保護和監管,推進林地的生態文明建設。
4.1.2 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政策
在推進廣西林業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廣西政府還需要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如建立多渠道籌集生態補償基金、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以此來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補償制度。建立生態補償金逐年增長機制,對一些林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分級的差別化補償。擴大濕地保護補助的范圍,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提高生態文明的補助標準,加大對造林、林木良種、林業機具購置以及森林撫育等的補貼力度和支持。加大對林業災害監測和防治的投入力度,加強對建設資金的監管,以此來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4.1.3 完善基礎設施投入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廣西政府在加大財政收入力度后,還需要完善各種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對基層林業基地的基本投入,給一些重點的林區提供道路、水、電、暖、廣播、以及通信等基礎設施。對一些國有的林區、國有林場棚戶區以及危舊房進行基礎設施的投入,來對其進行改造。加大對一些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科技館、以及生態文化博物館等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如可以建設林區醫療衛生和教育這樣保障性的基礎設施,來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4.1.4 完善金融和稅收扶持政策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完善金融和稅收的扶持政策,解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如創新擔保機制,制定出符合各種林業特點的信貸融資業務,以此來扶持針對林農、林業的一些小額貸款企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鼓勵一些企業參加志愿造林減排的活動,從社會上籌集林業建設的建設資金。以建設生態彩票的形式,號召全民參加到生態修復工程的活動中,獲取多元化的林地建設資金。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的稅政管理權限,建議制定對林業生態產品、林農、林業企業、林業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單位及捐資主體,以及勞動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林產品的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建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保障制度和增長機制。
4.1.5 加大林業能力建設支持力度
加大林業科研投入和科技儲備,加強林業科技創新,強化成果轉化推廣,充分發揮科技在林業生產經營中的引領作用。探索建立“林牧結合、種養平衡”的生態林業體制機制。加強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林業防災減災、林業信息化、基層林業公共服務等能力建設。加強各級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高尖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引入機制,增加對林業教育和培訓的資金投入,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生態建設方面人才選拔培養使用制度建設,為林業改革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4.2 保障措施
4.2.1 健全政府目標責任制
進一步完善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制,將廣西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逐級分解成各地市的具體目標。繼續抓好由各級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與激勵機制,確保完成本地區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
4.2.2 建立生態監測評估體系
保護和建設重點生態領域和生態功能區,開展資源與生態專項監測,加強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監測,建立森林生態系統、石漠化、濱海濕地生態研究定位監測站,構建以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為核心的綜合生態監測評估體系。建立保護林地動態調整體系。
4.2.3 建立林業推進生態文明評價機制
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廣西林業還應該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以此來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生態價值觀以及生態政績觀。建立專門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機構,并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實施相應的問責機制,保障生態文明的建設;建立相適應的新型綠色經濟核算體系,計算生態系統的生產總值。還要根據林區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考核方法,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考核,推進廣西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
4.2.4 建立制度創新機制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還應該建立制度的創新機制,加大廣西林業的體制改革和創新。加快建設生態補償的立法,明確自然資源的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一些重大的生態修復工程給予法律上的補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采用碳排放權、水權交易的方式,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立效果反饋機制,對生態文明的建設進行調整和優化。建立產業發展的政策創新機制,對一些重大的項目實行聽證制度,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經濟發展評價體系,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4.2.5 建立保護激勵機制
在建立保護激勵機制過程中,應該加快制定林權流轉登記管理辦法,通過建設義務植樹、古樹名木的法律法規,對一些非法占用林地、綠地、濫伐林木的行為進行依法處罰。并且實行倒查問責機制,專門治理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的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尤其是一些違法審批和越權審批的行為。建立健全的林業行政譚ㄌ逑擔落實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可以發揮實效。
4.2.6 形成全民參與機制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還可以發揮工會、婦聯、共青團、以及學生組織的力量,形成全民參與機制,讓人們都可以參與到保護生態和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事業中來。還要創新全民參與的方式和渠道,發揮全民參與的積極作用,推進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
5 推進廣西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通過對廣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地林業經濟態勢與生態的結合力度不足,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舊存在著一系列的不足。未來若想全面推進廣西社會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必須強調經濟與生態的緊密協調,旨在打造人、自然與經濟和諧相處的平臺,制定科學的生態文明體系,在保護環境與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重視發展林業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這也是未來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向與目標。
為了提高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還應進一步努力,強化林業的生態性建設,在原有政策支持的基礎上,政府應更加關注林業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對生態修復技術、綠化技術等進行不斷研發,成立林業生態建設中心,專門針對廣西省的林業生態問題進行研究,以求得到實質性的進步。盡管目前廣西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但是通過不斷努力,林業生態體系定會更為完善,林業生態建設效果會更佳,進而打造出生態文明的林業環境,大大促進廣西省經濟的全面發展。在林業經濟中全面推進生態文明理念,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注重環保與能源的高效利用,減少資源浪費現象,遵循人性化、生態性的原則,對于現代社會的發展來講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6 結束語
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與規劃的重要目標,制定科學的生態建設體系,保護生物多樣性,打造更為完善的生態系統,充分踐行節能、環保與綠色的理念,是未來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楊鵬,陳禹靜,尚毛毛.基于經驗總結的廣西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創新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62-67.
[2]莫劍鋒,陸志星,黃永輝,尹國平,許奇聰,楊建華.廣西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成效及經驗剖析[J].福建林業科技,2014(2):206-210.
[3]黎德丘,蔣迎紅,王波.淺析廣西林業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文明建設[J].廣西林業科學,2014(2):240-243.
各位領導、同志們:
2018年,在XX堅強領導下,全區農業、自然資源、扶貧、林業、生態移民、水務等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農口經濟指標排位靠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XX元,增長XX增速排在全市第XX位,18個城區方陣第XX位;扶貧工作取得優異成績,以“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XX”的優異成績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檢查,順利脫貧摘帽;自然資源工作成效明顯,組織增減掛鉤土地指標XX畝,實現經濟收益XX億元;開發新增耕地指標XX畝、旱改水備案指標XX余畝,儲備收益XX億元;組織土地掛牌出讓成交XX宗,實現收益XX億元,為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生態移民工作面貌全新,完成XXX建設,XXXX項目順利推進。完成區內搬遷入住XX,跨區域搬遷交房XX;林業“六綠”攻堅扎實推進,完成“六綠”綠化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78%;水務工作齊頭并進,完成區鄉村三級河長“一河一策”編制工作、全面取締錦江河網箱水產養殖,實現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地表水質和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2018年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各部門的積極配合和支持,更離不開各戰線同志的辛勤努力和付出。2018年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是組織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2019年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期望。現我就分管領域2019年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農業農村工作方面:重點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按照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的要求,以500畝以上壩區為重點,以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為方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收益率。一是加大農業產業發展,確保全年完成蔬菜種植面積XX畝、中藥材XX畝、精品水果XX畝、食用菌XX萬棒以上,新增生豬代養XX戶以上,年出欄生豬XX萬頭以上,新增市級園區XX個以上;二是繼續加大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美麗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培育申報工作;大力發展精品果蔬、食用菌、花卉苗圃等產業,培育壯大XX、XX等特色優勢產業;完成省、市下達XX推介活動任務;三是2月底前完成全區XX工作,重點打造XX以上示范點壩區;四是持續強化非洲豬瘟防控監管力度,嚴防死守省級交叉檢查點,扎實開展部門聯合行動,切實有效強化泔水管理;五是大力發展“四小經濟”,培育農業經營主體,新增農業龍頭企業XX家以上、家庭農場XX個以上,完成XX個以上無公害畜產品認證;六是加快推進禁養區外畜禽養殖場環保手續辦理工作。
二、扶貧工作方面:緊扣《脫貧攻堅鞏固提升三年行動》,著力解決影響“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強化責任落實,提高脫貧質量,鞏固減貧成效,把防止返貧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按照“政策不變、力度不減,強化保障、鞏固提升”的原則,全面落實教育、醫療、住房等扶貧政策,全力鞏固脫貧成效、提升脫貧質量,完善落實XX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措施,力爭實現XX人順利脫貧;二是進一步加強對已實施扶貧項目的管理,抓好資金審計和撥付工作,加強2019年度扶貧項目管理,按脫貧攻堅規劃和脫貧攻堅工作需要安排項目資金和使用資金,強化項目實施監督與管理,每季度召開一次扶貧項目推進工作調度會,進一步優化和創新扶貧項目利益聯結機制,切實發揮項目實施成效;三是圍繞已實施的“五改一化一維”和農村垃圾回收處理等項目,加強與鄉村振興戰略中人居環境的融合力度,強化項目申報;四是建立完善脫貧攻堅“回頭看”工作機制,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定期不定期對脫貧戶進行脫貧成效“回頭看”,成立督查組不定期對駐村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到崗到位情況進行督查。
三、自然資源工作方面:圍繞“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全面落實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摸清自然資源基本狀況,強化自然資源基礎保障功能。一是啟動全區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權籍調查,完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切實提高不動產登記效率和服務水平;二是完成XX鄉鎮的鄉村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加強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力度,全力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三是按時保質完成“大棚房”整治任務,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四是切實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五是組織掛牌出讓土地XX宗,收繳土地出讓價款XX億元,組織完成增減掛鉤項目的復核備案,實現XX畝指標流轉,力爭創收XX億元;六是著力保障各類重點項目用地,爭取組織完成XX公頃建設用地報件、完成土地收儲XX公頃;七是加大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力度,選定遺留問題集中安置區;八是XX前完成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更新工作。
四、生態移民工作方面:認真落實“六個堅持”(堅持高端房建、管控升級、資源集約、效益為本、人才為重、黨建引領)總體要求,用好“五個三”改革配套經驗,完善“五化”工作法,統籌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一是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XX前完成XX安置點房屋建設,同步完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二是認真組織開展全區生態移民搬遷工程問題大排查工作,完善生態移民搬遷項目手續,提升使用率;三是大力推進宅基地復墾復綠,積極探索“三塊地”盤活工作;四是建立移民安置后續服務保障體系,探索后期服務和社區管理新模式,積極向上爭取后續扶持資金和項目,加快推動漾頭水電站避險解困試點項目實施,盡快受益于搬遷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