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0:25: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14-0008-03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基于政策要求下的網絡教學資源庫和資源應用服務支持平臺的建設則是一項基礎性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因此,研究和探索教育資源庫建設更具現實意義。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我省教育資源建設現狀,提出我省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方向和思路。
一、我省教育資源建設現狀分析
“十一五”以來,浙江省加強了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力度,實施了《浙江省教育資源建設規劃(2008-2010年)》、“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高等教育精品課程、高校數字圖書館等建設項目,推進了全省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基礎教育建立了以特級教師網絡工作室、農村青年教師成長網絡工作室和學科協作組為三大特色的浙江教育資源網,日訪問量5萬余人次;高等教育建立了國家精品課程200余門,初步建成數字圖書館并部分投入使用;大部分地區初步建成了市、縣、校(高校)三級教育資源應用網站,為教師日常教育教學提供了資源。師生應用數字資源的能力與積極性得到一定提升,數字化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的格局初步形成,全省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初具規模。
雖然我省教育資源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持續推進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資源建設與教育現代化要求、各類教育發展需求,資源應用平臺的服務能力與滿足個人學習智能化、個性化服務要求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目前,我省教育資源在內容上還不夠豐富——基礎教育資源主要限于義務教育段資源,學前教育段與高中教育段資源薄弱,面向學生的資源大量缺乏;職業教育缺乏支持專業課程改革的全省性教育資源庫;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資源分散存儲,沒有得到充分整合與共享;特殊教育資源的形式和內容有待研究與實踐;教師繼續教育需要創新培訓模式、促進專業發展;終身學習資源不能滿足不同群體學習者的多樣性、個性化要求。在資源建設上,往往采用從上至下的建設機制,建設的資源與實際使用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省、市、縣(市、區)、學校都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資源建設,但因未形成共建共享有效機制,資源建設未形成合力,各方面教育資源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在資源的應用上,靜態資源簡單堆砌的較多、使用率不高,缺乏互動性參與、協作性參與的優質教育資源,已建設的優質資源缺少建立應用推廣與反饋機制,使資源得不到有效的應用和優化。
二、教育資源建設思路
我省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范圍涉及基礎教育到終身教育各學段,資源使用對象多且差別大,資源內容與形式多樣,建設相對復雜,結合當前資源建設和應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索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設思路:
(一)在資源內容上的建設
教育資源建設的最終目的還是服務于教育教學。所以,資源的建設應以需求為導向,從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充分考慮教師學生的實際需要。我們通過座談調研、發放調查問卷、總結以往資源建設項目等形式了解了我省各類教育對數字資源的實際需求,提出了建設目標和建設內容。
1.主要建設目標
為緩解各類教育資源需求矛盾,基本建成涵蓋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社區與終身教育的全省性教育教學資源庫,加強數字化教育資源體系建設;為增強資源應用平臺的服務能力,基于云計算技術建成以浙江教育資源網為核心,融合各類教育資源網站、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和海量學習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數字化終身學習支持服務平臺;最終實現建立多層次、智能化、開放式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庫和數字化終身學習支持服務平臺的建設目標,全面支持教師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滿足各類學習者“人人、處處、時時”的學習要求,形成資源廣泛應用的格局。
2.主要建設內容
(1)數字化教育資源庫
一、高職圖書館數字化職業教育資源服務平臺設計理念
共知、共建、共管、開放、共享。共知是共享的協作基礎,共建是實現共享的重要途徑,共管是共享的有效保障,開放是共享發揮效能的必要方式。共享理念是貫穿于共知、共建、共管、開放服務的主線,是圖書館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圖書館追求社會核心價值的最終目標。
整合職業院校館藏優質信息資源,提高區域內用戶獲取數字化職業教育資源的能力,滿足用戶多層次、個性化的信息需求,便于任何學習型用戶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行任何求問,都能夠便捷獲得區域圖書館擁有的數字化職教資源。圖書館用戶的信息行為日趨多元化和個性化,依據各種渠道對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和分類,向用戶提供和推薦相關信息的一種服務,應成為網站的發展方向和追求目標[1]。
高職圖書館服務平臺設計體現風格獨特、主題明快、人文底蘊深厚、界面友好、交互智能。
二、高職圖書館資源服務平臺的框架模型與建設方案
主要立足區域內各職業院校圖書館自行加大本校品牌專業、特色學科群職教資源的建設力度,中文MARC機讀標準、電子資源組織標準,通過Z39.50協議,在OPAC2.0系統環境下,對現有館藏中品牌專業、特色學科群的各型職教資源、素材,以及專業群參考資源,進行甄選歸類,加快各館職教品牌專業、特色學科群職教資源的數據挖掘與共享建設,注重數字化品牌專業、特色學科群職教資源的系統化組織,并能友好地歸集于區域性職教資源共享平臺,使之集群管理。區域性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平臺的框架模型,如圖1所示:
三、高職圖書館服務平臺技術與應用功能
(一) 服務平臺技術
以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圖書館應用的GLIS數字資源服務平臺為例,館際業務(館際互借,資源共享)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業務、數據共享、館際互借服務,有效避免單點故障。Web Service是完全基于基于SOAP協議、XML、XSD的可互操作的分布式應用程序的新平臺。能夠兼容多個系統平臺,在跨防火墻的通信,集成應用程序等方面有極大好處,是解決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的通信問題的最好方式。
GLIS系統內建支持多館、多媒體資源管理,易于實現區域圖書館各館的數字化資源聚合存儲和統一檢索服務。使區域內有獨立服務器的圖書館由原來的文獻資料原保存單位,轉換為一個為本地區提供知識服務的資源平臺。對于資源有限的圖書館(如社區圖書室)都可以一個獨立圖書館的身份通過互連網委托高校館或區域成員館管理。
服務平臺,采用B/S結構+J2EE結構[2],支持多種層面的負載均衡和系統級群集方案,可以通過Internet訪問管理系統,打破區域限制和節省資金。使得可以使用互連網的地方都可以開展圖書館業務管理與館際資源協作共享。有優勢的館可以成立數據資源保障中心。為本區域圖書館提供數據上傳、下載服務,達到共建共享,提高區域資源利用率。
全文檢索技術,優化了Oracle關系檢索、B-tree 索引檢索等不足,更好地發揮了模糊搜索,關聯搜索等方面的卓越性能。支持UTF-8 ,從根本上解決了多語言文獻的原語種著錄問題,解決了維、柯、哈文的字體顯示與處理。
(二) 服務平臺應用功能
在南通紡織技術學院圖書館、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圖書館館領導關心下,館際技術合作緊密,南通紡織技術學院圖書館技術部同仁發揮其優勢,協助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圖書館初步構建了以讀者或身份認證數據庫、知識數據庫、資源數據庫為基礎,凸顯七個應用功能(教學資源共享功能、科研資源共享功能、在線館務管理功能、服務評價功能、書評交流功能、咨詢功能、移動短信服務功能)的服務平臺。
高職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構建區域數字化職教資源數據共享中心,為用戶提供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空間,區域內圖書館加強技術協同、服務協同,解決本館或館際間數據異構、數據差異問題,并向網絡用戶提供統一的數據訪問接口,滿足其個性化需求,實現按需教育,提高他們對共享教育信息資源的質量、效率、準確率需求。在服務平臺的運用中,區域內協作館加強平臺實時交流系統的完善與應用。利用系統交流組件以及廣泛應用的QQ、MSN等實時交流軟件強化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交流職能發揮,從而促進區域圖書館資源的合理且充分地利用。
四、高職圖書館數字化服務平臺持續改進的問題
當前信息源平臺共享建設實踐研究主要集中于區域和地域共享,基于不同查詢需求確立平臺系統的技術架構和體系結構,構建平臺網絡和技術框架,選擇查詢策略和查詢算法。因此,種類繁多的共享平臺模型在數據整合、接口對接、策略融合等方面制約了數字化資源構建模式和策略選擇。檢索和查詢渠道形式繁瑣,其整體無序化問題日顯突出。讀者對內容組織程度不高,知識關聯程度低的信息資源,不得不使用不同系統的檢索方法,在信息空間來回切換,針對性較差;沒有統一的評價體系,導致了共享平臺的跨庫檢索和查詢系統效率低下,不利于已建成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效能的持久發功。
高職圖書館信息資源平臺建設的能力和研發水平的局限性,是當前影響著在線學習型用戶對教育教學課件、視音頻資料等資源在線試看試聽利用的客觀因素。尤其是技術平臺建設,對存儲技術、整合技術和獲取技術的要求最為迫切。技術平臺也是高職院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建設過程中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各類信息資源存儲技術、整合技術和獲取技術。平臺的存儲技術影響著平臺的信息資源整合和信息獲取技術,而整合技術和獲取技術在相互影響和滲透過程中,同時又促進了存儲技術的發展,整合技術是為實現異構資源的整合和深層次資源的組織及開發應運而生的資源組織技術[3]。
區域圖書館館際間人力資源的優勢互補、館企合作方面,有待積極創新區域合作的體制與機制,在技術平臺中,應用數據庫技術、網格技術、嵌入式技術、云計算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有效解決服務平臺建設與完善中深層次的、突出的問題,諸如:整合已存儲的信息資源,將不同類型、不同結構、不同環境、不同用法的各種異構數據庫納入統一的檢索平臺,以便于讀者高效地存取信息;化解職業教育資源庫建設方面只重視形式和數量,忽視質量和對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貢獻率,等等問題。
增強服務平臺建設的規范性、科學性、開放性、可靠性、廣泛應用性、創新性研究,是探討高職圖書館數字化職業教育資源服務平臺運行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
[1] 劉春年,黃弋蕓.信息生態視域下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的多維視角[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2) : 24-27.
[2] 胡昌平,張耀坤.跨系統協同信息服務及其發展[J].圖書館論壇,2010,(6) : 27-33.
學校資源共建、共享與應用的問題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學校內部的資源建設與共享問題。為了提高校內現有資源的組織性和利用率,實現分散在各部門或個人手中的教育教學資源的廣泛共享,方便教師和學生免費使用教育資源,促進自身特色資源的積累,需要構建基于校園網的網絡教育資源中心和管理機制。學校內部的資源建設與共享是更大范圍資源共享的基礎。另一個是行業、地區或國家范圍的資源建設與共享問題。通過建立行業、地區或國家級資源網,推行統一的教育資源標準,引領資源建設的方向,規范、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各地教育機構和個人中間的教育資源,鼓勵多個單位和個人共同參與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通過認真研究,我們認為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效益的提升可通過以下以下途徑來進行。
一、搭建辦公平臺,實現學校管理的自動化、無紙化
實行聯體辦學后,學校規模擴大,教育教學管理任務比以前更重,更加紛繁復雜。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自動化、無紙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因此,我校在認真分析和研究聯體辦學特點、學生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水平、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需要等的基礎上,自主開發了學校辦公管理平臺,以適應學校運作的新形勢,實現學校公文網上流轉、各項日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規范化、自動化以及無紙化,從而拓展與完善了教育教學服務,提高了辦學效益。
二、拓展資源利用,實現教學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
如果說開發學校辦公平臺提高辦學效益具有顯性特點的話,那么建立學校教學資源管理平臺則更具有其隱性特點。為了進一步拓展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我們發動學校教師根據自身學科優勢和教育教學實際需要,依托資源平臺的上傳、下載的功能,構建起具有本校鮮明特色的教育教學資源庫。通過努力,一方面減少了教師機械性重復動動,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也為新課標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信息資源保障。學校在教學資源庫建設與使用的同時,還著重完善資源庫建設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提高教師提供及使用教育資源的積極性,促進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共享。
三、創新培訓模式,實現教師發展的持續性、自主性
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必須在教師培訓上進行創新。聯體辦學后,學校教師規模較大,教師之間專業水平的發展更加參差不齊。因此,我們在分析學校教師的特點及課堂教學需要的基礎上,對教師培訓的內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科學規劃與組織,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對教師進行分類培訓,培訓的內容以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主。 轉貼于
按培訓內容進行分類,教師培訓可分成基本素養及專業素養培訓。其中基本素質培訓可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網絡瀏覽與電子郵件、電教平臺的使用。專業素養培訓可包括:語文教師腳本編寫能力、數學教師使用《幾何畫板》能力、美術教師使用PHOTOSHOP圖形處理能力等。另外,專業素養培訓還包括骨干教師的FLASH動畫制作、課題實驗主持人和骨干教師的網頁設計等。
按培訓方式進行分類,教師培訓可分為面授培訓與網上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我們采取兩種方式互相結合。同時,也可結合校本教研的開展,進行針對性較強的、緊扣活動主題的實踐性培訓,如在我們以學校網站為平臺,開展了組建專題學科網站、班級網頁網站等專業化培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加強課題研究,強化信息技術的應用
聯體辦學給學校課題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加強課題研究是整合三個校區人力資源、推動學校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如何在課題研究中,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課題研究方法是聯體辦學給課題研究帶來的全新問題。聯體辦學、輻射管理的指導思想給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聯體辦學模式下,我們對如何開展課題研究重點探討了幾個方面的問題。
五、數字化校園與家庭、社區互聯互動的思考與實踐
實行聯體辦學后,學生規模迅速增加,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業務量也大幅上升。為了實現學校、家庭、社區的快速聯系與信息溝通,通過家長會、電話聯系、家訪、社區座談會和學校開放日等傳統的交流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要。經過研究,我們認為實現學校、家庭、社區快速互聯互動,必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掘數字化校園的功能。因此,在充分論證和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建立了以學校網站、家校互動平臺為基礎的大教育模式。
以上是我們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思考,我們認為只要科學規劃、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就能充分發揮聯體辦學的規模及資源優勢。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7-0059-03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同時受到巨大影響的還有教育。信息化教育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如何建設數字化教育資源是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積極探索的熱點問題。由于各個國家與地區之間存在地域差異和歷史等原因,教育水平有著較大差距。建設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數字化教育資源,有助于幫助填補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
1 學習環境與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
所謂“學習環境”,是指支持和推動學習者學習的情境和條件。國內外學者對這一概念展開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從近年來的相關文獻來看,一般認為“學習環境”包含物質和非物質兩大部分,物質部分包括學習空間、工具、資源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硬”條件,而非物質部分則包括教學理論、策略、心理情感狀況、學習氛圍等[1]。
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構建起來的學習環境,與傳統學習環境一樣,也包含物質和非物質兩大部分。但是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內涵卻要遠遠大于傳統學習環境:
首先,它的空間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依靠衛星通信和互聯網等現代通訊技術,數字化教育資源的空間可以從學校一直延伸到家庭、戶外乃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其次,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對于物理設施有更高的要求,常見的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通常包含電子計算機、互聯網、衛星電視、多媒體播放設備等硬件設施,以及在這些設施上使用的相關軟件資源;
另外,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有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并非從傳統學習環境簡單“升級”而來,而是有其獨特的視角和體系結構;
最后,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教育教學要求師生具備更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建設。
2 構建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意義
教育信息化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我國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幫助改善生存環境并提高生活質量。更為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能夠促使我國獨有的文化受到保護并傳播出去,讓世界了解我國的民族和歷史文化;能夠促進我國各民族間團結統一、共同富裕;能夠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從而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因此,國家歷來重視教育信息化中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工作。
但是,當前云南的教育水平與教育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究其原因,包括:1)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發展緩慢,文化基礎薄弱,受教育自覺性較差;2)教育基礎差、辦學條件差、教育質量不高;3)教育效益較差,教育投入與學生合格率不成正比[2]。
構建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可以促進區域教育的發展,幫助縮小云南與其他地區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
2.1 幫助克服地域影響因素,“天塹變通途”
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特點就是網絡化、遠程化。利用廣播電視衛星和互聯網等現代通訊技術以及多媒體播放設備,可以將教育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傳送到地理環境較為惡劣的邊遠地區,“學生走不出來,教師不愿進去”的現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只要學校擁有衛星電視接收點或者光盤播放點,學生就可以在教學點就近接受教學。
2.2 提供豐富多彩、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數字化教育資源可以提供大量經過精心制作的教育教學資源。這些教學資源往往由教育發達地區的經驗豐富的教師和科技人員制作,內容豐富多彩、質量較高。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一些區域教育基礎差、師資力量差、辦學質量不高的不足。
2.3 促進教師發展,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受益者不僅僅是學生,教師同樣在其中得到發展。通過與學生一同觀看和學習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師能夠從中學習到先進的教學理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發現自身不足,從而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找準目標和方法。另外,具有衛星電視或者互聯網的教學點,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從整體上提高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教師隊伍的質量。
2.4 服務社會,提高群眾素質
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在平時還可以向社會提供服務,如進行干部培訓、居民科普知識講座等,切實服務到社會。這樣,一方面幫助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開拓群眾眼界,幫助培養他們的教育意識和信息意識,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我國于2003年開始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旨在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這項工程的實施,對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教育質量得到明顯提高,農村中小學師生是這個項目的主要受益者[3]。但是需要認識到,由于地區之間存在語言、風俗、文化等差異,適用于我國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理念和政策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云南農村、邊遠地區學校的特點。因此,有必要對如何建設符合云南農村中小學校特點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展開討論。
3 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的組成要素
一般認為,數字化教育資源主要由硬件、軟件、潛件和“人件”四要素組成[4-5]。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也應當包含這4個基本要素。但是,受地域、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比起其他地區,云南農村中小學校的數字化教育資源更需要有相關的政策、充裕的資金和群眾積極參與的意識來作為建設的保障,如圖1所示。
3.1 硬件是基礎
構建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基礎是硬件設施的建設。數字化教育資源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構建起來的學習環境,那么自然少不了對現代信息化設備的使用。傳統的信息化學習設備包括由幻燈機、投影儀、錄像機、電視機等設備組成的電教室。這樣的配置顯得有些“落伍”,但是不得不承認,在云南農村邊遠地區,大多數學校和教學點依然只擁有這樣的設施。現代信息化設備的代表當屬由多媒體計算機和互聯網組成的多媒體教室,這在城市等教育相對發達地區已經相當普及,但是對于農村邊遠地區來說,依然有相當多的學校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農遠”工程為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硬件建設提供了三種模式:
模式一,由電視機、DVD機和教學光盤組成的教學光盤播放點;
模式二,由衛星接收系統、計算機、電視機、DVD機和教學光盤組成的衛星教學收視點;
模式三,除了具備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設施,還配備有計算機教室和多媒體教室。
其中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資金投入較小,實現較為簡單,可以作為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入門配置。
另外,在云南農村中小學校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過程中,一些“非常規”“非標準”的硬件設施應當引起重視。比如,手機在邊遠落后地區的普及率要比電子計算機高得多,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帶有無線上網和音視頻播放功能的手機來輔助教學。
3.2 軟件是關鍵
如果說硬件是骨架和血肉的話,那么軟件就是靈魂。如果信息化硬件設備上沒有軟件,就等于是一具軀體失去了靈魂,就好像高速公路修好了卻沒有汽車行駛一樣,沒有軟件運行的硬件等同廢鐵。當然,這里所說的軟件不僅僅是運行在設備上的工具程序、應用程序等,同時也包含其他形式的教學資源,如教材、多媒體課件、課程資源庫等。
建設云南農村中小學校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一定要加強特色教育資源的開發:一是要盡可能地開發與之所使用教材相配套的軟件;二是要開發出以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為題材的教育資源,供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們來學習交流。只有當硬件這條高速公路上跑起了符合少數民族需求、適應少數民族實際情況、具有民族特色的資源快車,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數字化教育資源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3.3 潛件是粘合劑
潛件包括教育教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理論包括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下的潛件將回答這樣幾個問題:構建屬于農村邊遠地區的數字化教育資源需要什么樣的硬件和軟件資源?使用這些硬件和軟件資源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才能將硬件和軟件資源整合到課程教學當中,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幫助學生增強學習效果?學生在數字化教育資源中的認知過程和心理情感狀況是怎樣的?學生如何在數字化教育資源中學會自主學習,提高自我?等等。可以看出,只有構建一套符合云南農村中小學校的信息化教育的理論體系,才能幫助本地區的師生真正用好信息化教育資源。
3.4 “人件”是核心
無論是屬于物質條件的硬件和軟件,還是屬于非物質因素的潛件,歸根到底都是客觀因素,要想使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真正發揮作用,關鍵還是要靠人的主觀能動性。
數字化教育資源中的“人件”主要包括教師和學生,教師是主導者,學生是學習主體。在云南農村中小學校,由于物質條件較為落后,文化基礎薄弱,學生要想自己利用信息化工具和資源來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知識會比較困難,因此其主體地位會有所削弱,而教師的主導地位將得到加強。這就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本身要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更要求教師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群體特點,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潛件資源,使用硬件和軟件來幫助學生學會在信息化學習中提高自我。
曾經有一位邊遠地區的地理教師在給學生講授“中國的高原”一課時是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手機下載了三首歌曲《青藏高原》《黃土高坡》和《彩云之南》,在課堂上將這三首歌放給學生聽,然后講解這三首歌所描寫的情景,學生由此生動地體會到了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云貴高原的特點。可以看到,這位教師沒有計算機等先進的設備,但是卻實實在在地上了一堂好課。
對于云南農村基礎教育的一線教師來說,他們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學習者、傳授者、研究者,也是創造者。要讓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具備將工具與課程進行整合的能力,就需要大力開展師資培訓。在教師培訓中,除了要培訓教師操作現代化信息設備的基本技能以外,更應該加大培養他們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課程整合能力的力度,培養他們的創造力,通過提高教師能力來帶動云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3.5 周邊因素是保障
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建設,離不開政策、資金和社會意識等外部因素的支持。各級政府部門及廣大領導干部必須認識到在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開展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意義,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出臺一系列促進信息化教育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不僅要鼓勵學校構建數字化教育資源,更應當切實地幫助他們,投入資金,引進先進技術,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來幫助學校建設數字化教育資源。每年投給中小學的教育經費中,應當有相當一部分用于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建設,應當做好統籌規劃,合理使用資金,避免浪費,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轉化為效益。
在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辦教育,群眾意識很關鍵。許多云南農村居民甚至不具備基本的教育意識,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入學接受教育,就更不用談支持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建設。政府應當做好宣傳,及時向群眾匯報和展示信息化建設成果,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居民掌握科技知識,改善生活條件,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力量,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到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來。
4 結束語
過去10多年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確確實實為云南農村基礎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6-7]。然而必須看到,在努力構建數字化教育資源以及推動云南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依然有無數的困惑和問題需要去解答。通過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建設來幫助云南基礎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學習環境下提高質量,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技術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要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需要云南農村基礎教育的一線教師和現代教育技術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劉艷.基于問題解決的數字化教育資源設計及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2]羅明東.教育地理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
[3]楊改學,田健.“農遠工程”:加快西部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4).
[4]陳世燈.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四要素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11).
一、教學資源數字化體系建設及其意義
廣義的教學資源是指一切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物化了的、顯性的或隱性的、可以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教學組成要素。包括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媒體條件,是教學材料與教育信息的來源。概括地說,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支持系統。
而教學資源數字化,就是將傳統的教學資源數字化。在現實理解中,教學資源數字化是專指用數字技術處理的、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環境下運行的軟件教學資源。它的基本特征是處理數字化、傳輸網絡化、檢索快速化、呈現多媒體化、組織超鏈接化。數字化教學資源是隨著數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而提出的新概念。其體系建設是數字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在這方面,基礎教育起步較早,已建有區域或全國的共享型數字化教學資源,內容十分豐富,整個體系較為成熟。本科院校也陸續啟動了各種數字化資源建設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我校由于建校時間不長,前期的工作重點大多房子外延建設上面,作為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的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與利用還剛剛起步。在數字化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豐富的、實用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借助于先進的網絡教學環境和資源管理平臺,實現數字化的教學模式,對于新時期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方面,實踐教學表明,充分地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拖過提高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利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二方面,學生通過對數字化教學資源使用過程中,不僅僅可以獲取專業知識,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二、教學資源數字化體系建設的基本內容
教學資源數字化體系建設的內容包括:資源平臺建設、資源庫的建設、資源標準建設等方面內容。
1.資源平臺建設
資源平臺包括資源制作平臺、資源管理平臺和資源應用平臺三大子系統,遵循國家教學資源建設技術標準,并通過多系統耦合實現各平臺互聯互通,為全校師生提供各種網絡服務。
2.資源庫的建設
資源庫的建設是我校教學資源數字化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因為應用型本科教育類型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所以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之也有很大的區別。高職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包括媒體素材庫、精品課程庫、專業資源庫、教師教學網站等。
(1)媒體素材庫:媒體素材是傳播教學信息的基本材料單元,一般可分為五類,即文本類素材、圖形(圖像)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動畫類素材。
(2)精品課程庫:精品課程是在網絡課程基礎上開發建設的優質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課程大綱、課程內容、教案、課程題庫、網絡課件、案例、文獻資料、常見問題解答等。
(3)專業資源庫:《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中提出:“創建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對需求量大、覆蓋面廣的專業,中央財政安排經費支持研制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主要內容包括專業教學目標與標準、精品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驗實訓、教學指導、學習評價等要素,以規范專業教學基本要求,共享優質教學資源;針對職業崗位要求,強化就業能力培養,為實施‘雙證書’制度構建專業認證體系;開放教學資源環境,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搭建公共平臺。”由此看出,專業資源庫包含了本專業建設的許多內容。
(4)教師教學網站:以教師所任課的課程內容為主,是基于教學應用的網站。
3.資源標準建設
在教育資源建設過程中,統一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目的是為資源的開發者提供統一的標準,已達到最后資源在基本結構屬性上的一致性,以便實現資源在區域內的廣泛共享,并在后期的使用中提高使用效率提供支撐。資源標準建設包括一下內容:資源內容要求、資源管理規范、資源建設的技術標準以及資源評價標準等。
三、教學資源數字化體系建設的策略
教學資源數字化體系建設的總體策略是,首先搭建數字化資源的平臺,然后制定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標準,最后制定數字化資源建設的實施辦法以及應用方案。
1.資源平臺建設的策略
資源管理平臺系統是整個資源體系建設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子系統系統,它將承載整個數字化教學資源,應具有應用以及管理資源的作用。資源平臺建設要求建成統一的信息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統一的用戶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資源平臺的建設通常有三種模式:一是購置市場產品。但購置市場產品,價格相對偏高,與校情符合度小,維護不便。二是自主研發。價格、適合度、維護等都較好,但要求較強的技術力量,而院校往往經驗不足。三是聯合研發。聯合開發是指學校與企業(合作開發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彌補了前面兩種模式的不足,是高職院校可以采用的較好模式。我校可以采用第三種模式,由軟件學院和軟件研發中心共同進行開發,這樣既可以避免在開發過程中的技術實力不夠,也可以讓老師全程參與到開發過程中,方便后期的實施維護等工作。
2.資源庫的建設策略
資源庫建設是整個資源體系建設的核心,總體策略是教務處組織、各個二級學院為主體進行建設。
(1)提出建設要求
教務處應首先要對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提出總體要求。資源建設要滿足應用型和日常教學的要求;資源庫的知識體系要針對特定的崗位要求和職業所需技能來構建。
(2)統一建設標準
要建成全校統一的資源庫,需要對各類標準進行統一,比如技術標準、評價標準都要進行統一。對需要建設的內容和管理也要提出具體要求。
(3)實施建設策略
由于我校建校時間較短、資金薄弱、經驗不足等因素,因此,可采用“邊建邊用、分期分批、逐步完善”的建設策略。另外,可以按照“引進優質資源,開發特色資源,引進和開發并舉”的原則進行
四、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管理與利用
1.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管理
平臺的日常管理由信息中心負責。日常的技術管理可以由軟件學院和軟件研發中心負責。教學資源管理系統是對存儲于資源庫介質中的教育資源進行管理、維護和更新的功能性設施,主要包括三個子系統:資源庫管理、系統管理、資源使用和交流。這三個子系統為三類用戶(管理員、審核員、一般用戶)提供資源檢索、資源、資源審核、權限管理、計費、用戶信息交流等多個方面的服務。資源的更新和維護是一個經常性工作,必須納入教學的日常工作之中進行管理,要有專人負責,使建設的資源總是保持與教學相適應。
2.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
資源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日常教學提供幫助。要達到這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系統要提供能夠共享、交互性強、方便使用的資源。所以,需要將整合現有資源,形成共享,使師生能夠方便、快捷地進行搜索、上傳、下載和引用;其次,學校需要制定相關政策,激勵教師使用,教師激勵學生使用,讓使用者有益,這樣才能推廣應用;第三,要優化校園網絡,使師生在使用數字教學資源時做到隨時隨地、無障礙。只有這樣,數字化教學資源才能被充分利用。
我校的教學資源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主要領導牽頭,舉全校師生之力才能建設好、使用好。
參考文獻:
[1]滕霞,段崇江,張建偉,王學優.網絡課程評價標準的研制[J].現代教育技術.2003(1):5-11
[2]彭新一,陸芳,鄭道林.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系統的建設及應用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6):22-24.
二、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途徑與方法
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圖書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質量,保證信息資源的合理使用,充分發揮數字媒體、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在教育資源共享建設中的作用,就需要針對我國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彌補其發展的缺陷與不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建設。
(一)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同一的門戶服務。借鑒國外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區域共享的先進經驗,進行同一門戶服務的構建。而這一門戶服務體系的構建要求訪問相關門戶網站的用戶,能夠在資源搜索的過程之中,對整個共享平臺上的資源進行瀏覽,只需要一次檢索就能夠對同一平臺上不同系統之中的資源進行查閱,不再需要相過去那樣需要對每一種不同的信息資源所處的子系統進行了解,只用通過構建這一個開發的、同一的門戶服務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在公共區域的共享建設,才能夠實現高校圖書館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配置,提升共享建設的便捷性與管理的科學性,極大的方便了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在高校區域共享建設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為便捷的資源共享服務,為高校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便捷。
(二)進行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雖然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化資源的規模與數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的過程之中,缺乏統一的規范,在缺乏標準化與規范化的高校圖書館共享建設之中,各類數字化的教育教學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著重復構建的情況,從而造成信息資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階段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難度增加的局面,為了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進行教育資源的分層處理,將不同難度、不同類別的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整理,從而逐漸在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的過程之中,形成一個立體式的資源網絡,在同一的加工與整合標準之下,成一個規范化的信息查詢體系與高效的數據庫體系。并在這一基礎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體系,實現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中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及時更新,與區域之內資源的高效共享。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區域內的各大高校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共享建設之中。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1)21-0014-04
與《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征求意見稿)所提出的建立中國教育云服務平臺相呼應,國家開放大學欲通過搭建信息化支撐系統構建國家遠程教育云,為國家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優質服務。開放大學作為新型大學的獨特價值取向,首先會通過學習資源充分顯現出來。(嚴冰,2011)那么作為遠程開放教育核心要素的學習資源建設,應該如何基于國家遠程教育云,整合、改造、開發、開放多來源、多層次、多類型的資源,真正實現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從而為各類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呢?從理論上講數字化學習應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能夠為多樣化的學習要求提供廣泛而富有成效的支持。(李招忠,2008)數字化學習資源則是實現數字化學習的基礎和關鍵。而新技術的出現無疑對數字化資源建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云計算、泛在計算對數字化資源建設的影響
1.云計算
教育和科研被認為是云計算(Cioud Computing)最具發展潛力的應用領域之一。其基本原理是,用戶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并不運行在用戶的個人電腦等終端設備上,而是運行在互聯網的大規模服務器集群中。應用云計算構建數字化資源教學環境,學生可以自如地在各種終端之間同步獲取數據,并可隨時與任何人分享,具備良好的開放性和共享性,有助于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和共用,能夠盡可能地減少資源孤島的形成。
2.泛在計算
泛在計算(ubl’qmtous Computmg)是指無所不在的、隨時隨地可以進行計算的一種方式,其基本設想是把計算機微縮成各種大小芯片嵌入到每件事物,通過廣泛存在的計算機和無線通信悄無聲息地為人們服務。泛在學習是泛在計算技術支持下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其特點可以總結為:①永久性,②易獲取性,③即時性,④交互性,⑤教學活動的真實性,⑥適應性,⑦協作性等。將泛在計算應用于遠程開放教育的數字化資源建設中,創設“多形態資源、多終端接入、多通道交互”的學習環境,便于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進行組合、選擇和獲取學習內容,更好地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大大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數字化資源建設現狀綜述
提到數字化建設,有兩個核心的問題需要考慮,一個是如何生成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優質數字化資源,一個是海量資源積累后,如何形成高可用性數字化資源應用環境。這兩個看似相互獨立的問題,其實是相關聯的,高可用性的數字化資源應用環境會促進優質數字化資源的生成、共享和應用,海量的優質資源是則構成資源應用環境的基石。
1.國外現狀
(1)數字化資源的評價標準與量規
很多國外學者從課程評價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數字化資源的評價標準與量規。較有影響的有,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American Somet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的E-learning學習課件的質量認證標準(E-learn-ing Certifications standards,),于2001年通過測試并定稿,包含可用性、技術性和教學性三個維度。美國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項目MERLOT(Muhimedia Educational Resourcefor Learning and Online Teaching)于1997年開始,主要是針對高等教育領域,其項目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提供學習資源服務,二是構建網絡虛擬學習社群。MERLOT所提供的學習資源都是免費的。該項目對資源質量的評價包含內容的質量、作為教學工具的潛在有效性和操作的簡便性。另外,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在這個領域進行了研究與實踐,已形成相對成熟的評價標準,極大地促進了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優質數字化資源的生成。
(2)對象化學習資源的生成與管理
對象化學習資源的生成與管理可以使教學資源開發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需求、提升資源共享系統的效能,各國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學習對象是支持學習的可重用“微內容單元”,具有可重用性、獨立性,采用LOM進行屬性標注。可重用學習對象的提出是采用工業化高效作業模式對資源內容建設模式進行重構的一種設想,希望設計開發的獨立學習對象能夠在不同應用情境中不斷被重用,構建多樣化的學習環境,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并在總體上提高資源建設的成本效益。CISCO公司根據學習對象理論將學習資源內容進行了Cunieulum、Unit、Module、Les-SOllfRLO)、Section(RIO)這樣的分層,并構建了相應的學習對象分布管理應用的網絡平臺系統,在應用學習對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這方面取得較大影響的項目還有:加拿大的EduSource、歐洲的UBP、澳大利亞的EdNA、美國的MERLOT、英國的JISC IE等。國外這樣的研究與實踐探索通常由來自政府、研究機構、企業的不同人員共同承擔,并在多個層面展開相應的研究和推廣工作。這些由來自不同背景的領域專家從不同層面開展研究與實踐,共同推動了國家整體上的共享學習資源環境的建設。
2.國內現狀
我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高校精品課程等項目推動了數字化資源生成、共享和管理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數字化教學資源已經廣泛應用于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學設計、課件、試題庫和案例庫建設方面,都有大量實踐應用。但從資源的質量上來講,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一是只注重量的積累,資源教育性和教學性被普遍忽視;二是沒有從整合資源的視角去思考網絡教學和網絡課程開發,難以跳出傳統課件開發的思維模式;三是資源的重復建設,未形成有效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四是資源的評價審核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導致優質教育資源難以規模呈現;五是資源庫的交流與互動性能,難以形成數字化資源有效的共享與演化提升。
從共享環境的情況來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一是未形成被廣泛認同的數字化資源生成標準和流程規范;二是集中存儲與集中管理的模式給數字化資源生成和共享帶來很多限制;三是數字化資源的價值未能在教學過程中體現。
三、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數字化資源建設現狀
1.資源建設與管理的經驗
中央電大二三十年來積累的教學資源建設與管理的經驗,尤其是1999年開放教育試點以來,基于計算機網絡
的教學資源建設與管理的經驗,為國家開放大學數字化資源建設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2.積累了大量的優質資源
1978年開課以來,尤其是1999年開展開放教育以來,已經開設了66個專科和26個本科專業,建設了專業核心主干課程800多門,聘請了2000多名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擔任印刷教材主編、主審和視頻教材的主講,包括華羅庚、楊振寧等大師的講座。已經建設了9000多學時的視頻資源和近600門優質網絡課程(其中國家精品課程23門)。在非學歷資源建設方面,包括“三農”教育、師范教育、社區教育、職業培訓等視頻資源總計達25000多學時。這些都是國家開放大學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原始資源積累。
3.“網絡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建設”項目開發與運行
2008年3月,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牽頭承擔建設的“網絡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建設”項目,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該項目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設計開發了資源共享基礎平臺及應用系統:整合了包括國家開放大學資源和國家精品課程在內的各類優質資源:目前已在全國建設了20余家分中心。其系統開發、資源整合與運營經驗為本項目的實施打下基礎。
4.課題“泛在學習中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的研究與實踐
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2008年所開展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泛在學習中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的研究與實踐,將“泛在學習”應用到課程的學習上來,以小企業管理等4門課程作為試點對象,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設計開發短信(彩信)資源、電子書、“移動校園平臺”等,相關資源建設機制、流程的初步方案。
四、國家開放大學數字化資源建設規劃
1.創新課程建設觀念
新技術的出現使得遠程開放教育的媒體利用和學習資源發生重大的變化,國家開放大學的數字化資源建設需順應這種變化趨勢,創新課程建設觀念,為學習者提供集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形成性評價和學習支持服務于一體的網絡課程,提供資源的導航與推送服務,更多地應用“印刷媒體+PC上網+手機終端”,或者是“印刷媒體+IPTV+PC上網+手機終端”,或者是“電子(紙)書+PC上網+手機終端”等多種媒體組合,方便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實現遠程開放教育的泛在學習。
(1)建立課程泛在學習資源體系。不僅要關注單一資源,更要關注課程資源體系:不僅要求每一個單獨的資源是優質的,更要使這些資源組成的資源體系也是優質的,是優選組合了的教學資源,這將有利于學習者應用和教育者建設與資源整合。按照課程學習素材性資源的可利用程度、學習指向性和資源來源可以劃分為:預設性資源、形成性資源、關聯性資源和泛化性資源四類(楊孝堂,2010),其中預設性資源作為教師預先制作或設定的、并要求學習者必須使用的資源,必須認真設計、編制;形成性資源是學習者的問題、困惑、感受、見解等動態生成的資源,經過師生或者計算機自動篩選和整理可以形成問題庫、博客、網絡日志,應用或共享;關聯性資源如數字圖書館、資源庫等,需要教育機構在共享的層面上付出努力。
(2)建設優質的預設性學習資源。需要堅持如下原則:對于預設性學習資源來講,海量資源等于沒有資源,為學習者提供的課程預設性學習資源越少越好:用錯了地方的預設性學習資源是垃圾,甚至是:不適用的預設性學習資源是無效資源;優質的預設性學習資源一定是優選組合了的資源;考察預設性學習資源是否優質,應從“必須、夠用、有效、經濟”的基本思想出發。做到“最需要的內容,最方便的獲取,最經濟的利用和最高效的學習”。
(3)進行多種媒體學習資源的一體化設計和可選擇性設計。多種媒體學習資源一體化設計是指在遠程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建設過程中,根據學習環境、學習條件、學習對象、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和專業學習規律,充分合理地確定各種媒體資源建設的使用方案,使各種媒體資源在使用時相互配合,發揮媒體各自的優勢,形成有機整體。可選擇性設計是要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設計模塊化、結構化的學習資源體系,為不同背景的學習者提供可選擇的多種媒體學習資源。當然,學習資源可選擇性設計的前提是教學內容的可拆分性,其保障是經費投入,其核心是學習內容、學習策略與學習媒體的合理選擇和科學組合。
(4)處理好不同類型學習資源建設與應用的關系、不同類型的學習資源建設方式、使用要求、承載的媒體和傳送方式是不同的,要使建設與應用不出現脫節的現象,就必須在建設的設計階段考慮資源的應用條件和應用成本,從而到達建設與應用統一。
(5)遵循相關課程學習資源的開發技術標準,以保證學習資源的共享。泛在學習時代是共享資源的時代,共享的前提是技術的兼容性,在資源的開發階段要遵循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學校的標準。
(6)研制課程資源體系的質量評價標準。在廣播電視大學課程標準和遠程開放教育課程實施及效果評價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遠程教育教學發展的最新趨勢,從學生學習過程人手,重在利用最終用戶(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和專家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采用邊研究、邊實踐、邊修訂的方法,探索出一套符合高等教育普遍規律、具有遠程開放教育特色、符合成人學習需求、科學有效的課程資源體系的質量評價標準。
2.形成高可用性數字化資源應用環境
數字化資源支撐平臺承擔了國家開放大學學習資源層面的建設、組織、管理、和應用的功能。它是國家遠程教育云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在國家開放大學高性能的網絡和存儲基礎設置的基礎上。能夠承載超大規模的媒體資源存儲和多種終端高速訪問,能夠滿足各類用戶資源檢索、訪問、下載、評價與共享的需要,為用戶構建友好的資源應用環境。同時,該平臺還是一個可擴展、高度開放的公共資源服務平臺,不僅國家開放大學的其他教學應用能夠無縫地調用支撐平臺提供的服務,通過開放的技術標準和應用程序接口,社會上各類教育機構也能夠便捷地在此資源,或利用已有資源構建新的課程資源,提高社會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共享效率,降低資源建設成本。此外,支撐平臺還可根據行業企業、組織機構的培訓需求,提供定制的資源開發或培訓外包服務。數字化資源支撐平臺的總體架構如圖所示。
數字化資源支撐平臺建設利用現代知識管理和知識于程中的相關技術,采用基于知識點的資源建設與管理方式,實現資源的靈活配置與整合,提高資源服務質量。構建一套動態的、由知識節點及其關系構成知識網絡,使之成為組織資源庫中各類學習資源的邏輯框架。以統一的邏輯框架為基礎,有效整合來自不同機構、不同領域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實現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資源的溝通。
3.生成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的數字化資源
國家開放大學將主要通過改造、新建和整合的方式,聚合優質教育資源。
(1)以統一的邏輯框架為基礎,改造現有的音像制品資源,包括“三農”教育、師范教育、社區教育、職業培訓等
特資源,編目入庫到數字化資源支撐平臺。
(2)開放整合社會優質教育資源,包括國外知名高校的公開課等開放教育資源、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國內高校投入資金建設的校級公開課和精品課程,以及遠程教育機構現有優質資源等,并面向社會全體成員開放,通過數字化資源支撐平臺提供配套的應用服務,增強學習者學習體驗,擴大資源應用社會效益。
(3)將根據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課程學習需要,以一流專家學者領銜,新建一批優質課件資源、案例資源、實驗資源、測評資源,其中,非學歷教育部分,針對社會緊缺的人才需求和國家建設重大工程的需要,與各行業協會、部委密切聯系,結合職業資格證書、技能證書開發、購買或招標建設新型學習資源。
國家開放大學將根據辦學模式、培養模式、評價模式和服務模式改革需要,重點加強以下幾方面的資源建設:
首先,基于便攜終端的“微型學習”資源建設,組織專門的研發隊伍,與高校、企業合作開展相關的研究,根據需要調整“微型學習”資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創新資源呈現模式和交互方式,切分資源時間長度、轉換資源格式,使之成為主流學習資源之一。
其次,遠程實踐教學資源建設,借助國家開放大學先進的教學環境和設備,開發一大批用于支持遠程實踐教學的資源,特別是理工類學科的虛擬實驗、仿真實踐教學資源,支持基于仿真場景的科學實驗、角色扮演學習以及基于多人視頻會議系統的遠程情境教學等。
第三,建設多樣化測評資源,除傳統的試題庫、試卷庫外,建設情境反應測評、協同任務驅動測評、基于遠程監視的技能展示和現場觀摩等新型測評資源,通過學習測評資源的改革推動遠程教學模式和內容的改革,有效提高學習者職業能力水平和實踐能力,
第四,針對新疆、兩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需求,開發一批優質雙語教學資源,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繼續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發展;針對我國部隊戰士和士官的學習需求,開發一批優質學習資源,并探索缺乏互聯網接人條件下的資源應用和教學服務模式,促進我國軍隊綜合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提高;提供對殘疾人資源應用能力的支持,例如針對盲人提供資源的朗讀版本,針對聾啞人提供視頻資源的文字腳本等等,
4.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
建成國家開放大學數字圖書館資源體系。通過引進商業資源,使國家開放大學數字圖書館擁有可提供全國服務的基本常用文獻數據庫。通過資源調度與信息集成,共享CAI,rs、CADAL數字圖書館資源。引進國家數字圖書館、國家科技數字圖書館(NSTL)等數字圖書館項目可提供服務的資源。
建立統一協作、共建共享的數字圖書館應用服務系統。建立各個功能軟件高度集成的國家開放大學數字圖書館總部應用系統,以扁平化方式統一為全國讀者提供服務。支持多終端閱讀,實現數字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推送服務。建成支持與若干所分部圖書館實現資源共建共享的應用系統。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建成國家開放大學數字圖書館應用子門戶。到2020年,直接服務于450萬注冊生群體,并具備為每年3500萬規模的全民學習提供數字圖書館支持服務。
五、結束語
目前,基于國家開放大學遠程教育云的數字化資源建設的相關標準、機制、流程尚處在探索階段,但在不久的將來,結合遠程開放教育教學特點,應用云計算、泛在計算所形成的數字化資源支撐平臺以及優質的面向學習對象的優質的學習資源,將擁有良好的應用潛力和較大的發展、應用的空間。同時,在對新技術不斷跟蹤、整合、應用的同時,我們還要必須要注意加強影響學習模式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如學習者本身、教師、學習環境、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媒介、學習過程、學習方式、學習評價、學習時間等,以此作為數字化資源建設的出發點,為各類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從而實現有支持的個性化學習。
參考文獻:
[1]嚴冰開放大學的教學學術與學習資源設計[J].中國遠程教育,2011(8).
[2]楊銀付加強開放大學的資源建設[J].中國遠程教育,2011(6).
[3]李招忠“多元化背景下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整合與應用研究”結題報告[R],教育部規劃課題,2008.8.
[4]楊孝堂泛在學習:理論、模式與資源[J].中國遠程教育,2011(6).
[5]中央電大國家開放大學信息化支撐系統立項建議書,2011.10.
[6]何克抗.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09(10).
教育信息化發展
從管理角度看,中國教育信息化當前發展的態勢是:第一,《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已經頒布;第二,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已經召開;第三《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已經下達;第四,2013年教育信息化重點工作已經開始實施。在國家頂層設計完成,工程啟動后,最需要的是各項工作的跟進。信息化裝備環境無疑是先決條件,工作要先動起來。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后,繪制了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發展階段圖,將教育信息化發展分為興起、應用、融合、革新4個階段。目前中國處于這4個階段中的應用階段,而美國等發達國家處于融合階段。正因為中國處于應用階段,所以教育裝備行業才會大熱。2013~2015年,中國的中小學信息化教育裝備要進行大規模的革新。根據這張國際信息化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發展階段圖,我們自己也繪制了一份中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圖,圖中包含3個階段,即現階段、應用整合階段以及融合創新階段。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就是教育信息化,因此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在7年時間里從發展階段達到應用整合階段,繼而達到融合創新階段,我們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面對這樣的發展任務,國家確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總體戰略,即以優質教育資源、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學習、教育方式創新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和隊伍建設為保障,堅持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這些要點都源于國家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教育信息化建設制定了32字工作方針,即“面向未來,育人為本;統籌規劃,分類推進;應用驅動,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領創新”。其總體發展目標可歸納為“二基本,一接近”。展開來說,一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二要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三要使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充分顯現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任務主要是:縮小基礎教育數字鴻溝、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構建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與之相應的是,建設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加強信息化隊伍建設和形成完備的教育信息化運行體制機制。“中國數字教育2020”行動計劃包括以下5項,即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提升行動、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行動、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行動、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行動以及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行動。以上這些都是教育部正在做的工作,國家教育信息化部門正在集中力量,建立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抓緊隊伍建設和體制機制建設。本次展會也是為這方面做出努力的體現,特別是解決基礎教育包括幼教等有關方面公共支撐環境問題。
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要求我們在兩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建設教育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包括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傳輸網;二是建設教育云平臺,包括教育云資源平臺、教育云管理平臺以及教育云基礎平臺。這里提到了云平臺相關問題,云平臺也是教育部所謂“三通”平臺建設的基礎。對于“三通兩平臺”的簡要闡述是,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問題更多的是需要國家、社會來解決的。本次展會展示的很多設備都是服務于教育資源班班通建設的。而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是我們下一階段工作中要解決的要點。“人人通”問題如何從物理裝備、網絡體系上解決,是電教、教育裝備工作者需進行研究的問題。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是由中央電教館從國家層面上進行建設,這個平臺已于2012年12月28日啟動,正在加緊建設中。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則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負責,為“三通”提供支持。
2013年國家教育信息化核心目標可歸納為5大項。第一,完成“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項目規劃的6.7萬個教學點。第二,實現全國5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80%以上的職業院校接入寬帶網絡,建成網絡條件下的基本教學環境。第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50%以上的義教學校。開設網絡學習空間600萬個,20%以上的中小學、20%以上的職校利用空間開展教學活動。第四,國家數字教育資源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完成一期建設。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實現100%的機構、學生及部分教師的數據入庫。第五,對100萬中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接入寬帶的30%中小學教師具備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能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提出開設網絡學習空間600萬個,這就要求我們條裝、電教部門的同志認真研究,不僅僅關注網絡空間建設的數量,還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學習空間的開設要解決什么問題?學習空間架構應該是什么樣的?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學習空間建設如何分別開展?在這樣的思考下就需要我們將人人學習空間建設從裝備、網絡、內部配置等多角度進行精細設計,使更多的學習空間能夠有效開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作需開展,這3項工作的完成將標志著中國教育信息化基本格局的形成。
班班通建設
中央電教館提出了“班班通”建設的基本構架圖,其中包括硬件環境、教學資源、教學活動3個方面。在“班班通”建設中,要求條裝、電教部門的同志協同合作,分別從環境建設和教育教學各方面完成中國教育信息化從物質裝備到實現學習的過程。
首先,從硬件環境方面分析,將其通過終端屬性分為4個類別,即移動網絡教室、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以及簡易多媒體教室。各學校根據自己不同的需求和特點裝備不同的設備構建其硬件環境。以汶川等重建校區為例,多采用電子白板和短焦投影儀設備。“班班通”建設綜合解決方案還設計了6種不同類型的專業教室。這4種類型的硬件環境和6種不同的專業教室就構成了對“班班通”建設在條件裝備層面上的基本架構。
其次,從教學資源方面分析,中央電教館等推廣應用機構有責任匯聚優質教學資源,鼓勵產生校本資源,設計資源配置和應用的案例。
再次,從教學活動方面分析,通過前兩者的配合最終為實現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創造條件。當今教育發展重視應用結果,而應用就是由裝備和資源的結合得到的。我們針對新的教學方式的應用,提出了若干建議。不同的硬件環境配合教育資源可以產生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移動式學習、班級學習、小組學習、個人學習等。
數字校園建設
2012年年底,中央電教館制定了《數字校園示范校建設指南(試行)》,闡述了關于數字校園建設的標準。數字校園建設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其中包括8項需要解決的問題,分別是建設目標、應用服務、建設原則、數字資源、建設內容、基礎設施、師生發展以及保障機制。
數字校園的基本目標是實現校園環境數字化改造;實現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實現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以及形成具有示范意義的特色。
數字校園建設原則包括3點:一是突出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二是堅持以教育信息化應用創新為核心;三是強調教育云服務模式的應用與推進。這其中提到了云服務模式的推進,我們建議學校在數字校園建設中采用云模式,不再鼓勵小而全地安裝自己的數據中心,而是依托上級資源云的覆蓋與支持及資源提供廠商的服務。
數字校園建設內容是以師生發展為核心,應用服務為窗口,數字資源為重點,基礎設施為基礎和外顯形式進行建設。
師生發展是數字校園發展的原動力,其中學生發展包括學習態度與思想意識、學習方式與技能以及社會責任3方面內容;教師發展包括工作態度與思想意識,教學理念、方法與技能,社會責任3方面內容。
數字校園建設應用服務方面包括5部分內容,分別是統一認證與門戶服務、教學應用服務、管理應用服務、教研應用服務以及生活應用服務。
數字校園建設的數字資源方面包括4種建設趨勢、3種資源類別、4種資源來源以及10條建設要求。
DOIDOI:10.11907/rjdk.161949
中圖分類號:G4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6)008-0204-04
0 引言
一般認為,數字化教育資源由以下3個部分組成[1] :①內容(Content):向學習者提供的數字化內容,包括完整的課程、課程素材、內容模塊、學習對象、論文集、期刊等,有時狹義的資源就是指內容資源;②工具(Tools):支持創建、、使用和改進學習內容的軟件,包括內容搜索和組織工具、內容和學習管理系統等;③實施資源(Implementation resources):促進素材出版的知識產權許可協議工具、關于最佳實踐和內容本地化的設計原則以及互操作技術與標準等。本文側重于基礎教育資源的內容及服務建設現狀分析。
筆者從我國40多個基礎教育資源網站篩選出10個基礎教育資源網站,對其中的資源情況進行了分析。這些網站的選取參考了權威機構Alexa[2]的網站排名數據(由于一些網站排名數據只能檢索到一級域名,所以Alexa的數據僅作參考),并綜合考慮了網站的數據量、用戶量及網站特色。各資源網站存儲的資源數據從幾萬到幾百萬條不等,本文研究對象10個主要網站如表1所示(排名不分先后)。
1 資源類型及粒度
我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制訂的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CELTS-42[3]對資源類型進行了分類,其中一級目錄包含媒體素材、量規集、教與學工具和模板、課件、案例、文獻資料、課程、索引目錄等8類,這種分類基于資源的教育用途角度。從資源結構角度來看,可以將其分為細粒度資源和較大粒度資源。“粒度”通常指顆粒的大小,用于描述資源結構的復雜程度。結構簡單的資源稱為“細粒度資源”,由細粒度資源可以組合成結構更復雜的大粒度資源。
1.1 細粒度資源
現有資源庫中的內容以媒體素材資源、課件兩種類型為主。本文研究的每個資源庫都有媒體素材和課件這兩類資源。媒體素材和課件等類型的資源特點是粒度小,一般為一個物理文件,易于組織和管理。絕大部分的資源庫以提供細粒度資源為主。
1.2 較大粒度資源
在細粒度資源的基礎上,一些資源庫組織更大粒度的資源。
(1)主題資源。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中有一類探究性資源,設置一些資源主題與子主題,每個主題由學習目標、重難點分析、活動建議方案、媒體資源、學習評價、工具和方法等要素組成。學習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活動建議方案包括活動流程框圖、活動任務、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活動評價方式、所需學習資源、所需學習時間;學習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效果性評價。所有內容以文字描述結合鏈接資源文件構成。
山西基礎教育網資源中心提供的“主題資源”,針對每個學習主題,設置多個學習環節,例如:主題導入、課程學習、拓展資源、學習測評、典型案例、互動天地等。不同主題,學習環節的設置不同。
(2)學科課程。江西省基礎教育資源網提供了“學科課程”這種類型資源。針對一個知識點(一節課),按照教學特點,將相關資源組織成粒度更大的一節課程。每節課包括課程介紹(課程名稱、主講教師、所屬學校、推薦人、簡介)以及課程視頻(分課時的教師教學錄像)、課程課件、同步作業、教學設計、相關資源、相關搜索、網友留言等相關內容,另外還提供作業題庫、考試試卷等相關資源。
北京市中小學資源平臺的“中小學數字課程”,每節課由同步課堂、重難點分析、自主學習、典型例題、同步學習、知識拓展等模塊構成。其中,同步課堂模塊內容同步或略超前于學校的課堂學習進度,滲透新課標精神,采用制作精良的多媒體課件、動態板書等,使課堂內容形象生動,將在課堂上演示有困難的試驗和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識采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現出來,加深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及時消化課堂內容,對提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提供幫助。自主學習模塊是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幫手、自學的向導,以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中規定的知識點、重點、難點和考點為核心,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與運用過程,引導學生開拓思路,積極主動學習。
(3)專題資源。在基礎資源的基礎上,一些網站(例如:北京市中小學資源平臺)還根據需要將這些資源組成一些專題,方便用戶查找。與主題資源相比較,專題資源沒有明確的組成要素或環節,只是簡單地將相關資源重組,便于用戶檢索和關聯。這些大粒度的資源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用于教學將更有針對性,更有利于學生學習。
2 資源標準
現有基礎教育資源庫建設大部分遵循CELTS-42中的元數據標準和分類詞匯表。
2.1 元數據
(1)元數據標準。CELTS-42規定的描述基礎教育資源的數據元素集包括23個元素,其中必須元素11個,可選元素12個,必須數據元素與CELTS-3[4]的全部必須元素(不含子元素)對應。可選數據元素包含了CELTS-3 的11個可選元素。CELTS-42的核心元數據元素依據其描述的內容和類別分為3類s①資源內容描述類,包括標題、學科、關鍵詞、描述、來源、語種、關系、覆蓋范圍、適用對象、目錄項10個數據元素;②知識產權信息類,包括作者、出版者、其它作者、權限管理、版本5個核心元素;③外部屬性描述類,包括日期、類型、格式、標識、評價、評價者、元元數據方案、目的8個核心元素。
必需元素包括標題、學科、關鍵詞、描述、標識、格式、日期、語種、類型、作者、適用對象11個核心元素。
(2)元數據標準執行情況。從本文研究的10個網站來看,CELTS-42的11個核心元素已被每個網站作為必須元素,另外幾個實用較多的元素是“來源”、“版本”(教材版本)和“大小”。從表面看,“權限管理”在大部分系統中都沒有設置該元素,可見對版權管理方面考慮不多。
在CELTS-42規定的23個元素之外,這些網站在元數據方面一般引入以下元素:①關于資源使用頻率方面的元素。如下載次數、瀏覽次數、評價次數等;②關于資源審核方面的元素。如審核人、審核狀態、審核結果、審核時間等;③關于資源質量方面的元素。如資源等級/星級、評價、評分;④關于資源價值方面的元素。如下載資源所需要的積分(或金幣)、購買資源所需要的價格等;⑤關于資源的其他分類元素。如資源所屬專題類型、所屬欄目、所屬系列等;⑥關于資源上傳方面的元素。如資源上傳用戶、單位、上傳時間等。
資源庫中,關于資源之間關系的元素較少使用,這與目前資源庫中多為基礎性的細粒度資源有關。當資源粒度加大時,需要使用“關系”元素來描述不同層次資源之間的關系。
2.2 分類詞匯表
CELTS-42定義了一些元素取值的分類詞匯表,但實際使用中仍有一些不太規范的地方。例如“年級”,有的采用1~12年級(這個符合CELTS-42),有的采用“初一”、“高一”等等詞匯條目。雖然用戶理解是不成問題,但不利于系統之間交換資源以及資源之間進行關聯檢索。
一個重要的詞匯表目前還缺乏標準的定義,這就是“知識點”。目前大多數系統采用“學科+年級+教材版本+上下冊+章/節(單元/課)序號+章/節(單元/課)名稱”構成知識點。CELTS-42以附錄的形式給出了“學科課程分類第三級詞匯表(課程內容)”,僅僅是一個提供討論的議案,還沒有真正標準化。
因此,關于各網站知識點的描述方式多樣,有的采用CELTS-42的建議,有的自行定義,這樣對于依據知識點進行資源關聯檢索十分不利。在對知識點詞匯表規范后,還需要考慮知識點變更的問題(名稱的變更、知識點的增刪以及層次的變更),這些都將影響資源之間自動關聯的一致性。
3 資源服務
3.1 資源庫核心服務
大多數資源庫提供的核心服務包括以下幾種:
(1)資源檢索。包括分類檢索、關鍵字檢索以及高級檢索。
(2)資源瀏覽。60%左右支持在線瀏覽資源。除了基礎的文本、圖片、動畫類型的瀏覽,支持OFFICE文檔及音視頻在線瀏覽的需要內嵌閱讀器或播放器。例如山東教師教育網、江西省基礎教育資源網和K12使用了內嵌FLASH形式的閱讀器,對于音視頻資源通過內嵌播放器或使用客戶端缺省播放器實現在線播放。
(3)相關資源檢索。25%的網站為用戶提供相關資源,包括江西、江蘇、遼寧和K12的資源庫。例如江西省基礎教育資源網提供了“相關資源”、“本類推薦”和“本類熱點”等輔助功能;江蘇省教育資源網提供了“同類資源推薦”、“相關熱門資源”以及“猜你喜歡”等功能;K12資源庫提供了“資源足跡”,顯示該資源在什么時間被人下載過。這些功能將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同時也為建立資源相關的用戶群打下基礎。
(4)用戶行為。除了檢索、瀏覽和下載等常見操作外,用戶還可以進行更多操作,包括:收藏、評論、發起討論、舉報、頂/踩、評分、與好友分享等。
3.2 資源庫特色服務
(1)資源需求。為了更方便用戶查找資源,“北京市中小學資源平臺”開設了資源需求區,用戶可以提出需要的資源,其他用戶可以回答,告知資源的地址,或者提供資源。
(2)備課工具。“概念資源圖創作系統”是上海教育資源庫提供的備課工具之一。系統使用可視化界面,通過語義連接教育資源庫或網絡內容。系統生成的概念資源圖是一種典型的組合性資源,將多個資源通過概念圖進行有效組織并展示。一個概念資源圖包括概念、命題、交叉連接、層級結構、注釋、鏈接等要素。“電子教案制作工具”則是建立在教育資源庫之上的資源利用工具,主要提供教案制作,并指定學生的參考資料。教師根據主題單元的分類找到某主題單元,并利用該主題單元的內容制作教學教案。
4 運作模式
4.1 建設途徑
(1)以教育部門為主進行建設。各級電教館主要負責建立本級資源庫,例如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上海教育資源庫等。
(2)以企業為主進行建設。國內一批致力于教育的企業經過長期積累也建設了一批資源庫。例如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K12)和CORES教育資源平臺。
(3)教育部門與企業共建。教育部門采購企業建設的資源構建資源庫。
4.2 內容提供
資源庫內容要保持更新才具生命力。在內容提供方面一般有以下方式:
(1)定期購買。企業組織專家、教師制作內容。資源庫維護方定期購買。例如北京市中小學資源平臺,具有一些合作內容提供商,定期為資源庫提供收費和免費資源。同時建立資源準入和管理辦法,資源審核、定價、下架管理辦法,資源提供商淘汰原則及實施辦法。
(2)用戶上傳。鼓勵用戶上傳資源,通過審核、糾錯等方式保證資源質量。
(3)自行制作。例如遼寧省義務教育精品課例。
(4)免費提供。一些企業在銷售資源的同時會提供一些免費資源。
4.3 激勵機制
在采用用羯洗方式更新資源的資源庫中,一般要采用一些激勵機制來鼓勵用戶上傳優質資源。 主要激勵方式:積分制。對于用戶上傳資源、資源質量、用戶評價、資源糾錯等方面給予積分獎勵,而獲取的積分可以用于使用資源,如下載資源等。
4.4 質量保證
目前在資源管理過程中,主要通過資源審核、資源糾錯等方式保證資源質量。
4.5 資源共享
(1)拓展資源庫范疇,加大與其它資源庫共享。例如江西基礎教育資源網與“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深度集成,使本省教師在江西省基礎教育資源網的搜索引擎里就可以搜索、瀏覽和下載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的精品資源。同時與全省各區市鏡像站點的用戶統一認證、數據互通和資源共享,使國家網、省網和區市網連成一個整體,加大了資源共建共享力度。
(2)拓展用戶量。大多數資源庫提供匿名用戶注冊,實現基礎資源共享。同時注重對用戶的管理,通過實名注冊、綁定資源卡等方式,對用戶進行更有效的管理,提供更多的服務。
5 基礎資源庫建設建議
我國基礎資源庫建設已經積累了大量資源。如何發揮資源用途,更好地為師生服務是資源庫建設一直備受關注的問題。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構建或升級資源庫時建議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5.1 資源標準及應用
我國基礎教育資源庫基本上能夠參照CELTS-42標準進行建設,但是一些急需的標準尚未形成,例如關于知識點結構和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內容標準。大多數資源庫的知識點標注與采用的教材版本相配套,這樣在不同教材之間共享資源會存在問題。考慮到知識點演變,對于知識點演變后資源庫如何保持已有資源之間的關聯是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
建議參考國家的課程標準定義“知識點體系”,當該體系進行演變時,保留演變的痕跡,便于維護資源庫中資源的關聯關系。
與此同時可以保留“教材體系”,描述方式可采用“學科+年級+教材版本+上下冊+章/節(單元/課)序號+章/節(單元/課)名稱”,并在“教材體系”與“知識點體系”之間建立對應關系,這樣用戶可從某個體系入手開始查找資源,同時通過這一對應關系,可以關聯另一個體系中的相關資源。
5.2 資源類型與形式
我國基礎教育資源庫中的資源以細粒度的基礎素材居多,細粒度資源由于缺乏清晰的教育屬性,一般僅由元數據定義一些相關屬性,教師使用起來缺乏清晰指導。可考慮學科與學段特點進行有序歸級歸類,不僅對教師起到指導作用,還有利于新進資源的引入并置于其所應歸處。
目前出現了一些教學針對性更強的資源類型,如學科課程、主題資源等。根據教學需要,應該有更靈活的方式,將基礎資源聚合為適應教學的更大粒度資源,使得資源能散能聚,形散神聚,散可用于碎片化學習,聚可用于系統化教學。
在構建大粒度資源的同時,也需要完善構成大粒度資源的細粒度資源的元數據定義,這樣可以實現更細粒度的資源共享,一方面方便用戶檢索,另一方面方便用戶選取其中感興趣的特定資源,再者也方便實現資源之間更靈活的關聯,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資源服務,如利用資源關聯模式建立資源推薦服務等。
5.3 功能服務拓展
(1)資源庫在保證檢索便利之外,需要引入更多針對教學應用的工具和服務,拓展資源之間關聯、資源與用戶之間關聯,實現資源的深度應用和共享。
(2)建立資源推薦功能也是大勢所趨,可參考當前優秀的學習推薦平臺,如Knowton等,基于個體用戶不同的使用習慣與行為特點的歷史數據,為其推薦適宜的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與用戶體驗。
(3)根據學科特色建立權威資源或精品資源,經過權威人士建立資源引導利用機制,一方面指導用戶進行資源合理高效使用,避免不明就里隨意‘拿來’;另一方面起到鼓勵用戶多發優質資源的作用。
5.4 資源服務對象
目前各類資源庫,尤其是基礎資源大都是為教師服務。應該開始轉變視角,以學生為中心,以家長輔導學生為導向,分析學生及家長對資源的需求,建設針對學生使用能自學,家長利用可對學生進行教學輔導的資源,并提供配套服務。
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第三方教育機構在教育中的作用愈加重要,而且其資源比學校有著更強的優勢和競爭力。可以考慮建立與第三方機構的合作,引進其優質資源,作為交換可以為其拓展生源數量,達到雙方互惠互利的目的。
5.5 版權與共享機制
目前資源庫中專門針對版權的考慮較少,這固然與資源的應用領域為教育領域有關。雖然教育領域在資源使用方面有“合理使用”的權限,但隨著資源內容提供者的多樣化,以及資源種類版權的明確化(例如電子教科書的版權所屬將會非常明確),將會涉及到越來越多的版權問題。因此需要盡早考慮DRM(數字版權管理)技術的應用問題。
處理版權問題最基本的措施之一就是在資源庫中明確資源來源、資源的版權所有人以及資源使用權限與范疇。這樣,一方面資源管理者能夠清晰資源庫中資源的版權情況,另一方面資源的使用者也能夠根據相關版權說明對資源進行合法使用。
資源共享是與版權看似矛盾的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機構、學校正在開展開放教育資源建設,資源開放共享應該是一種趨勢。資源共享的過程是一個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過程[5],如何保證資源制作者的利益能夠更大程度共享是資源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維持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有多種實現機制,例如國家項目引動機制、產業發展驅動機制、公眾媒體推動機制、多方合作聯動機制、網眾互動生成機制等[6]。對于基礎教育資源較適合的機制是國家項目引動、機構/個人捐贈、個人創作等多方合作聯動,通過采用開放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7]規定資源的共享方式,實現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OECD.Giving knowledge for free:the emergence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R].2007.
[2]Alexa[EB/OL].
[3]CELTS.基礎教育資源元數據應用規范[S].CELTS-42.2003.
[4]CELTS.學習對象元數據[S].CELTS-3.2008.
一、數字化資源建設與應用的必要性
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數字化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是發揮和放大安全主題教育課效應的最好辦法。現代安全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化資源建設,數字化資源可以滿足知識的泛化、碎片式學習。
利用數字化資源進行優化、組合,易于安全課程的重組和構建。安全課程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實現教師授課、學生學習和師生互動。從教師的角度講,通過資源建設便于知識積累,為將來備課、授課提供豐富的素材,而且可以提高安全教育成效,不局限于課堂。從學生的角度講,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利用網絡來觀看教師提供的優質安全教育資源,了解安全知識,掌握安全技能。可以使學生結合自身認知情況掌握安全課程內容,以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要;通過數字化資源在線學習、考核,可以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的公平性與公正性;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通過接觸數字化安全教學資源,不僅可以獲得預防危險的能力,而且還能得到信息素養的培養。微課、慕課等數字化資源的使用,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和安全自救能力等方面發揮著更大作用。
但就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數字化資源對學生的作用而言,筆者發現:從學生角度出發,他們期待安全主題教育課堂上可以使用數字化資源進行教學,并且認為數字化資源教學對自己的學習效果有著積極的影響。所以,筆者也認為,該數字化資源教學在安全主題教育課堂中的實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針對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更能凸顯數字化資源教學的優勢。
二、課堂上如何有效利用數字化資源
在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化資源的潛力呢?
一是微課點綴,助力學生個性化學習。鑒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和對學習內容期待度的不同,教師在課前可以針對安全教育課中的知識點,制作相關內容的微視頻,力求短小精悍,選取的知識點要形成一定的梯度和坡度,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期待。讓學生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方式,在課前預習相關學習內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性認識,然后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從而在課堂上對自己存有困惑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最終形成自己的理性認識,完成個性化學習過程。這樣不僅能讓接受能力弱的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也能讓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二是創設情景,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數字化資源運用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激發,使其產生要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安全校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通過微動畫、微視頻把教學內容演示“活”了,讓學生也學“活”了,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如在教授“放學路上自己走,我能安全回到家”一課時,筆者根據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數字化資源中現有的動畫交通知識,設計游戲搶答環節,讓學生根據畫面中出現的情境猜出這是什么標志,說出它們具體表示什么含義。搶答題的答案被設計成果子,題目內容變成籃子,搶答題則變成了摘果子的游戲。對這些有趣的搶答,學生思維敏捷,精神集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輕松活躍,伴著悅耳的音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三是師生互動,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數字化資源教學具有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等獨特功能和綜合優勢,可以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
如在教授上述的“放學路上自己走,我能安全回到家”時,當出現一個交通標志后,教師就可以按下其中的一個鍵讓動態畫面停止,接著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然后讓不太會的學生來回答。回答對了,動畫視頻中的交通警察就會說一句“你答對了”或“你太棒了”;說錯了,動畫視頻中就會發出“你說錯了,再試試看”的評價。這樣,每位學生都躍躍欲試,渴望為自己贏得表揚,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是有效設問,提升學生的安全學習效率。《禮記?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數字化資源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數字化資源能否發揮有效作用,關鍵在于針對數字化資源的問題設計是否有效,即問題能否成為數字化資源與教學目標之間的橋梁;能否讓學生的思維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從表象探尋到本質,由情境過渡到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對呈現的資源,多追問幾個問題,或增加幾個“假如”式的問題,不僅可以增加所呈現的數字化資源信息量,還能增加學生對問題思考的廣度和深度。教師若圍繞一個核心目標,一路追問下去,整個教學過程完全可以不用其他教學資源,也能有效實現教學目標,而且,學生獲得的知識、能力與情感體驗更為深刻和豐富。更重要的是,教學過程中所有數字化資源的選取、目標落實,都應指向教學目標(足見問題設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