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7:09: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歷史地理的方法技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204-01
歷史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具有知識的傳播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養的功效,承擔著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綜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培養的任務。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地圖讀圖能力,現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觀圖
觀圖是讀圖的第一步,正確觀察歷史地圖的類型、特點,針對不同類型的地圖,采取相對應的讀圖措施,以求達到明白圖的類型、內容、要點。現教材中,歷史地圖一般可分為政治、經濟、軍事和對外關系四大類。不同類型的地圖,又各有特點,觀圖時要采取不同的觀圖方式和側重點。
1、政治類地圖
此類地圖涵蓋了三種情形,具體如下:
① 形勢圖:應根據其反映的主題,確定觀察的重點。如:"遼、北宋、西夏形勢圖"要重點觀察各政權的(名稱、都城)的相對位置與范圍。
② 殖民擴張、領土擴張圖:殖民者的殖民活動區域或侵占的領土是觀察的重點。
③ 疆域圖:重點觀察國家(政權)及重要的地方行政區及四周邊界和范圍。
2、經濟類圖
①農作物、手工業分布圖:重點觀察典型物產分布地、手工業中心及其具置。
②河流水利圖:重點觀察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稱、位置及與其連接的河流。運河圖一定要搞清楚各河段的名稱,連接的河流及重要的城市。
③軍事類圖
主要包括戰爭形勢圖和進攻路線圖,重點觀察進攻方進攻路線及戰場、戰役的位置名稱及敵對雙方的控制區域對比變化等。
④對外關系圖
該類圖 重點觀察對外交往路線,尤其是陸路、海路交通出發點、所到達的區域、沿途的主要國家和主要的城市。
二、析圖
析圖即對歷史地圖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包括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以求達到準確理解,把握地圖的內涵。如果說觀圖是解決:"有什么"" 怎么樣"的問題,那么析圖就是為了說明"為什么"的問題。
1.析圖要注意類同、相近知識的相互比較、相互聯系
歷史這一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地圖的前后知識的聯系性,要將不同歷史階段的相同或相近范疇的地圖進行比較,挖掘歷史地圖自身所隱含的歷史信息,分析、判斷歷史事態發展變化的進程。在比較鑒別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性。例如:大運河地圖。隋朝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程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并把沿途的通都大邑連輟在一起,保證隋王朝能夠獲取最富饒地區的資源。元朝時,洛陽不再是中心,元世祖在位時開鑿了位于山東境內的會通河,不再繞道洛陽,使大運河的行程大大縮短。通過對兩幅圖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不同階段大運河的發展變化過程。隋朝大運河通過東都洛陽,呈大彎曲狀。元朝運河不經洛陽,截彎取直。這是適應當時統治者的政治、經濟、軍事需要而出現的,并且隨著不同時期統治者的需要而發生變化。
2.析圖要運用辨證的思維方法
在析圖的過程中要切忌片面的、絕對的、靜止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應既要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又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疏漏個別歷史現象。例如:中國近代史上《開放的通商口岸》圖和《對外開放》圖,二者一個共同的規律:開放都是從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再到內地的過程,但他們的開放是兩種不同的情形的結果,前者是被動接受,后者是主動進行經濟貿易。
3.析圖要注意學科間的滲透和交叉
歷史地圖是地理在歷史中的最直接的體現,同時地理環境構成了人類歷史的舞臺,利用歷史地圖從歷史知識出發,尋找與地理、政治學科的結合點、發散點、整合點,培養學生進行學科間知識綜合的能力。例如:古代絲綢之路圖,從圖中挖掘出了西漢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繁榮,成為中西交通大動脈。而唐宋后,該商路主要地位日益下降,直至衰落。古絲綢之路衰落的歷史進行分析,因素是多方面的。歷史的因素有:北方長期戰亂,造成了社會生產的巨大破壞,導致北民南遷;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從西漢到元朝逐漸東移、南移;隋唐后,海上貿易的迅速發展取代了傳統的陸路交通等。同時,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其衰落的地理因素:絲綢之路繁榮期,塔里木盆地人口眾多,不合理的墾殖,植被減少,致使土地沙化;加上水資源的大量消耗,加速了土地沙化,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從政治的角度分析,政治因素:主要表現在政治對立、民族矛盾乃至戰爭,特別是宋王朝先后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于敵對的形勢,影響了絲綢之路的中西交往,幾度中斷,以至衰落。
三、繪圖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導、幫助學生自己動手繪圖,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歷史技能。
重視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圖示結構;其次要在歷史課堂上嫁接地理繪圖知識,指導學生繪簡圖、草圖、示意圖,如 "方格法"繪制、彩色筆標示等基本方法。第三,繪圖要抓住歷史的基本線索和基本內容培養運用地圖分析歷史問題和表達歷史問題的能力,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歷史技能。
繪圖的過程著重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創新的合作精神,獲取信息的能力,將學生動手學習的過程轉化為學生知識轉移、遷移、應用的過程。
四、默圖
默圖是讀圖學習的最后環節,也是讀圖的最高境界,通過觀、析、繪圖學習后,重新回顧歷史地圖所蘊涵的知識是否全面掌握,并進行查缺補漏,然后結合實際,整合地理、政治學科知識,形成新的學科綜合性的圖象系統,通過默記、深悟,達到圖文融會貫通,達到"活圖"的目的,從而提高運用歷史知識,整合相關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柳共和.淺談體驗式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年12期
[2]欒春波.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湖南教育,2010.11
[3]郭芙德.多媒體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7
選擇題又稱標準化試題,俗稱客觀題,因此必須強調“標準”和“客觀”兩個詞,“客觀”是做題的基礎,“標準”是答題的原則。
什么叫客觀題?就是不能發揮主觀思想,大家做選擇題的時候一定要照這題目字面所表達的信息做題,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且全部省去了中間過程,無論什么程度的學生,只要能夠做到定性讀題,結合課本知識點的概念,利用選項、題目之間的暗示,就能夠解答完成。選擇題所占高考分數大約為310-330分,占比例42%以上,而且選擇題出現在試卷前面,做不好往往影響后面發揮,所以在做題的時候以選擇題為主要目標著重加強練習。
那么歷史學科的客觀題有哪幾類?如何標準答題呢?
一、文史常識類選擇題
所謂文史常識指的是在學習古代文學、歷史過程中涉及到的古人稱謂、職官、天干地支、科舉、歷史地理、天文歷法、風俗禮儀、音樂文娛等非常寬泛的內容。
文史常識雖然與我們學習的歷史有關,但在教科書中一般沒有明確表述,常常被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所忽視,考生也不太重視,因而在高考中的得分率比較低。文史常識類選擇題屬于中等以上難度題。但它與新課程標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相符合,對學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重要的導向意義。
考生應怎樣應對才行呢?①平時不僅要學好課本中的重點知識,還應對教科書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識有所了解。②平時還應讀一點文史著作,對前面提到的內容爭取有一個多方面的了解。③在復習備考時,引導學生多注意,增強復習備考的實效性。
二、文字材料型選擇題解析
文字材料型選擇題是高考歷史試題中主要的題型之一,這類題目非常符合高考中“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提出新問題”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從歷史典籍碑刻類(如經典著作、歷史文獻、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報紙雜志、銘文碑刻等)、文學作品類(如詩歌、小說、劇本、楹聯、歌謠、傳說)以及最新的考古發現報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為載體而設計出來的題目,考查學生分析、運用史料作出判斷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選擇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選擇題的難度,也大大拓展了選擇題考查的深度和廣度。
考生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認真掌握所學歷史主干知識,是答好這類選擇題的基礎。②認真審讀材料,特別要看清楚時間、人物、材料的主旨、要回答的問題等。③要全面把握資料的信息,不能隨意擴大資料的內涵。④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語、關鍵信息。材料你并不一定能全面把握,有些話語可能理解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特別是古文的材料、外國的材料。
三、數據資料型選擇題解析
數據資料型選擇題指的是以表格、餅狀圖、柱狀圖、坐標曲線圖等形式提供的數據為題干,通過數據所反映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信息,來回答相關問題。數據資料直觀、內涵豐富、信息含量大,主要考查考生獲取歷史信息,并由此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
應對策略:①認真審讀數據表格的標題和設問的內容,明確題目要求。設問是試題的命題意圖的直接表示,帶有很強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題時要帶著設問觀察數據,增強審題的目的性和有效性。②數字材料讀推算:“表頭”有提示,分欄說關系;除減看變化,比較揭題意。③對近似選項,也就是迷惑項,要注意認真分析其中表示程度性的詞語。絕對化、過分的詞語一般均是錯誤的。④準確用詞反映態勢、變化、趨勢;常見的關鍵詞有:迅速或緩慢(增加、增長、發展)、越來越快(慢)、越來越長(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小)相對穩定、占絕對優勢。
四、圖片資料型選擇題解析
圖片資料型選擇題是以圖片為載體命制的選擇題。圖片包括能夠承載歷史信息的歷史照片、漫畫、郵票、宣傳畫、美術作品、宣傳標語、歷史文物、歷史遺跡、歷史地圖等等。這類選擇題由于內涵豐富含蓄,形象直觀,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綜合判斷、邏輯推理等能力有重要作用,成為近年來高考命題人非常青睞的一種題型。
應對策略:①認真審讀題目所提供的圖片資料,特別是要注意題干或圖片中的說明性文字所包含的信息。②具體方法是:觀察圖像是關鍵。明確圖像主題;觀察各圖聯系;集中重點部位;文字上升一般。③在系統復習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從縱向上看,是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歷史發展線索、基本歷史進程;從橫向上看,是歷史發展階段特征、重大歷史事件間的相互影響、中外歷史間的相互聯系。
五、因果式選擇題解析
聲音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6月將在天津舉辦
我國未來10年將培養450萬技師和高級技師
打工子弟可在北京上海等地接受中職教育
建設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精品課
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培訓班舉辦
創新教師評聘機制實行院校間教師互聘
長沙8所職校不再為缺編發愁
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者報考“高職單招”考試的獎勵措施
好“女”不愁嫁
中職師生同場競技
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成立
賞識,叩開自信之門——把握賞識教育的原則講究賞識教育的方式
讓賞識教育融入校園
你將光芒四射
老師無法拒絕美
你不簡單,將來一定有出息——讀《叩開劍橋之門》有感
2011年度福建省職成教育工作會議在榕召開——今年我省職成教育工作重點關鍵詞“服務、改革、質量、落實”
向縱深發展的福建中等職業教育
中澳職業教育體制與模式的差異
調整職業就業發展方向促進海西經濟發展
發展職業教育服務海西大業
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在職業院校應用的新探索
立足校本培養新教師
轉變德育觀念強化就業導向
用第二課堂活動強化學生職業技能
研究發展趨勢創新統計學課程
善用情感因素提高英語成績
解放師生手腳激活語文課堂
《關注》約稿函
職高語文分層次教學模式的思考
強化口語交際教學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關注學生學習的基礎與需要
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服務專業崗位需要改革中職數學教學
強化歷史地理知識的輔助作用
加強手指訓練提高彈奏技巧——淺談幼師專業鋼琴教學中的能力訓練
正確定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
構建全方位就業管理系統推廣有效就業指導方法
提升成人教育教師素質的舉措
走進精神的殿堂——我與圖書館的不解之緣
福建三明林業學校
深化職教改革培養海西人才——福建化工學校
校長應修煉自己的“子絕四”
整治中職招生亂象需多方合力
高職教育應注重七個“對接”
提升職教師資隊伍水平的幾方面
不能用“繼續教育”代替“成人教育”
聲音
四部委通知擴大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政策覆蓋范圍
12省市開設內地中職班42所國家重點中職校承辦首批計劃招生3000人
上海成立10個職業教育集團促中高職貫通發展
遼寧“首屆中國職業教育與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對話”舉行
福建黃金蓮老師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2011年高職單招5類技能測試有變
家里有兩本書――《圖說中國》和《圖說世界》,是當時看到畫面精美買給孩子的,沒想到竟成為他現在最喜歡的兩本書。這件事令我感觸頗深。沒想到圖片的魅力如此之大。當第一次拿到改版后的教科書時,在欣喜之余,就對如何用好插圖充滿期待,事實證明,插圖恰當的使用的確給自己教學增加了很多亮點。
現行中學歷史課本的插圖,包括表格、地圖、史料、圖片等,每節課至少五幅,多的能達到十五六幅。在教學實踐中,自己對如何用好這些插圖做了些有益的嘗試,注意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對插圖觀察、想象、思維、分析,從中獲得有效的歷史信息,完成與歷史插圖“對話”。同時自然地滲透一些解讀歷史插圖的方法與技巧,告訴學生圖中的每一線條、符號、人物形象等都具有特殊的生命意義,反映一定的歷史主題,要挖掘出來,并適時地做好點撥和必要的補充。這些嘗試使我深深感到運用好插圖帶來的妙處。
一、給插圖配音,激感,感動歷史
歷史教育是文科教育,袁振國先生在《認識文科教育》一文中,對文科教育的價值做過精辟的論述:“文科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文科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最終形成自己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在歷史教學中,這種人文教育集中體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上,一幅插圖,一段歷史,給插圖配以適當的語言,會讓插圖具有了生命的力量。如《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一節,引導學生看《昭君出塞》和《昭君墓》的圖片并配以這樣的語言:圖中的中心人物是我國的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圖中的她彈著心愛的琵琶,即將離別生養她的故土,她要把最美的琴聲留給故鄉,過路的大雁被她的美貌和琴聲所感動,忘記了飛行,紛紛從天上落下來,于是歷史上有了落雁之說。昭君出塞成為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典范。后人為了紀念她,修建了昭君墓。講到這里,學生已深深的被這段漢匈友好交往的佳話所吸引和感動,但有位學生遺憾地說,“可是我去昭君墓參觀的時候,只剩下一座光禿禿的小土丘了。”老師及時點撥,盡管只剩下小土丘,但去參觀的人仍絡繹不絕,說明去參觀并不是唯一目的,更多的是去憑吊,去感激這位曾給漢匈民族友好交往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去理解感動這段歷史。學生紛紛點頭,這樣的處理讓課本插圖“活”起來,因為它深入到學生心里,真正觸動到他們的情感,并對他們以后參觀歷史遺跡遺址起了引導作用。關注歷史的情感自然被激發。
二、給插圖設問,引導探究,活躍思維
實驗證明,學生對圖片的敏感度要大大高于文字。新教材恰恰抓住初中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用逼真的畫面和色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在這一基礎上,如果老師及時捕捉有效信息,層層設問,學生會帶著探究的心理去閱讀、思考。例如,《》一課,在指導學生識讀《中國大型兵船》和《英國兵船》時,老師設問:請大家仔細觀察下,兩國的兵船在材質、動力、靈活性上有哪些差別?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現,中國的船大多是木質,人力為動力,比較笨重,不靈活;而英國船多是金屬制成,以蒸汽為動力,靈活,這是工業革命的成果。這樣的對比設問,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聯系了的背景,同時也為課后題目“中中國為什么戰敗”埋下伏筆。設問時最好有梯度、有層次、有深度,這樣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思維,滿足不同層面的學生的思維需求,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探究,提高課堂效果。
三、給插圖找“伴”,學會比較,提升認識
比較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更清晰準確的認識歷史真實,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教會學生知識的遷移。例如,可以把中國古代史的疆域圖放在一起比較,感受中國疆域的演變;把隋運河和元運河插圖放在一起,找出其變化。也可以橫向比較,比如,處理圖片《靈渠》時,說明靈渠至今造福人類。另外,給同學們補充相關知識,當時修建靈渠使用的方法是梯級船閘的修建法,1000多年后巴拿馬運河才使用這種修建法,今天的三峽水利樞紐依然使用這種方法,被稱為“現代梯級船閘”。可見靈渠的修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很多。
四、給插圖揭秘,深層挖掘,展現全貌
學生由于年齡和認知水平所限,對插圖的認識有時也僅僅是浮于表面,如果我們適時引導,適當補充,會彌補這一不足。比如在講授秦統一貨幣時,多數學生都能從圖中識別各國所用貨幣形制和名稱的不同,有的同學甚至發現了七國貨幣圖的排列編者都煞費苦心,正好與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一致(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老師可以適當的做補充:燕齊使用刀幣是因為多戰爭;趙魏韓用鏟形幣因為中原地區農業發達;楚國用的是布幣,因為長江一帶落后,使用最原始的楚蟻鼻錢,秦國的圓形方空錢象征天圓地方,體現了秦國統一全國的野心。這樣,就由表面的貨幣形制的變化和各國政治經濟特點聯系起來,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也得以開闊,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尋找探究插圖背后的歷史。
五、給插圖解讀,補充教材,完善教學
這一點在地圖中表現尤為明顯。圖文并茂,編排有致,“即圖而求異”。古人講究“左圖右史”,歷史地圖反映事物的空間狀態更直觀形象。每一幅地圖后往往都有一段精彩的歷史,課本文字部分由于篇幅所限,只能重點突出的講述,而一些知識就隱藏在地圖中。例如,《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課中,一戰前后的歐洲圖比較,可以看出大戰摧毀了四大帝國:德國投降,奧匈帝國瓦解,分成奧地利和匈牙利兩部分,波蘭獲得獨立,在原來的帝國領土上誕生了兩個民族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俄羅斯帝國十月革命后被蘇俄所代替,奧斯曼帝國作為戰敗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這些知識文字中涉及較少,而對理解后來的歷史發展脈絡又是不能或缺的,插圖彌補了這些知識點,使知識更完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時要做有心人,及時予以關注。
美國圖論學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的確,近幾年的教學,自己深深體會到,插圖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在文字部分有了大量的刪減,插圖卻有了很大的增加,這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舞臺,這也要求我們要有用好插圖的意識,更要有用好插圖的行動和能力,讓插圖會“說話”,讓插圖“活”起來,從而使自己的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課堂導入;創新法;懸念;興趣;圖像;直觀;時事;史實;理論;觀點
歷史課堂導入法設計非常重要,一個成功的導入法,可以馬上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力,機器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展開的帷幕,讓學生們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樂章的序曲,是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個課堂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歷史課起著其它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歷史課傳統的導入法設計多為新舊聯系式,即采用復習法。復習舊課而引入新課,有利于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聯系,體現著溫故而已知新的教學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時顯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因此,不拘一格,因課而導,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一定會更有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
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合歷史教學經驗,對新形勢下探索歷史教學的導入法作一些探討。具體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設懸念,激發興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您教的東西感興趣。”然而,要讓學生樂意聽講,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和完善各個教學環節,總結經驗教訓。
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使學生深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兩漢與匈奴的和戰》這一課時,我先問學生:“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我國共獲得了幾塊金牌?”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51”,我緊接著問:“同學們知道這第一名,也就是冠軍的稱呼從何而來呢?”學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兒直搖頭。然后我就指出:這冠軍的稱呼與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歷史人物――霍去病有關,為什么有關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知道了。
通過這樣的導入,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課,就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 置圖像,增強直觀 教學實踐表明:刺激強度大、變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一般來說,歷史課中的插圖是課本重要內容的體現。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遺存盡入畫幅,成為大腦興奮的催化劑,它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初中生而言,形象直觀的材料,比長篇大論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圖,精心設計導言,是眾多導入法中的一種,而且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效果顯著。
如在講述《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時,我在幻燈片上投影出秦的疆域,讓學生說出它的大致范圍,然后投影西漢的疆域,讓學生兩相比較。然后指出在西漢統治時期,在新疆的地區和更遠的地方都是西漢統治的范圍,這一地區是在西漢統治時期歸屬中央管轄的,稱之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樣在兩漢時期歸屬中央管轄的呢?通過本課的講述,我們就能知道原因。這樣導入,即聯系了地理知識,把歷史地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又能抓住學生的心理,起到較好的效果。
3. 用時事,聯系史實 在教學中,根據新聞時事,聯系具體的史實來導入新課,既可以使學生看到歷史無處不在,學習歷史能吃增長我們的知識,鍛煉我們的能力,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講述《昌盛的秦漢文化》時,我這樣用報上摘錄的新聞來導入新課:據報道,1990年7月,探險家們在美州密林中發現了一個與是隔絕的漢人村,村民都講漢語,保持了民族特色。據考證,這里的漢人可能是秦始皇時代徐福率領數千名童男童女漂洋過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類似的傳說,現在日本還有一座徐福墓的遺址。那么秦始皇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秦漢時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樣在統治階級中盛行呢?
時事的來源,關鍵在于平時的留心與積累。它的運用除了上述作用外,還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情感的作用。
4. 滲理論,強調觀點 對于知識尚少,抽象思維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維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學生還不能進行純碎的歷史理論教育,必須在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將歷史理論滲透到實際的教學中去,達到教學目的。在歷史教學中,我也注意將歷史理論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滲透到導入方法中去,這樣的導入也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如在講《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在前一課的學習中,大家對秦始皇的評價有兩種說法,有的說他是暴君,有的說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政治家,也就是說,他即有功也有過,那我們上一堂課學了他的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的過。通過這種導入法,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初步明白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我與實驗組其他人員注重研究導入方式。在備課中根據課文內容精心設計導入方法,有些課有三種導入方式,在上課時根據班級情況再靈活運用。導入方式重視抓住學生興趣,重視投入小而收效大,拋棄了以前純粹的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的陳舊方法。具體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設懸念,激發興趣
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我在講《兩漢與匈奴的和戰》這一課時,我先問學生:“在2000年舉辦的悉尼奧運會上,我國共得了幾塊金牌?”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28塊”,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這第一名,也就是冠軍的稱呼從何而來呢?”學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兒直搖頭。然后我就指出:這冠軍的稱呼與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歷史人物——霍去病有關,那為什么有關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能知道了。
通過這樣的導入,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置圖像,增強直觀
教學實踐表明:刺激強度大、變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一般來說,歷史課中的插圖是課本重要內容的體現。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遺存盡入畫幅,成為大腦興奮的催化劑,它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初中學生而言,形象直觀的材料,比長篇大論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圖,精心設計導言,是眾多導入法中的一種,而且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效果顯著。
如我在講述《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時,在幻燈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圖,讓學生說出它的大致范圍,然后又投影西漢的疆域,請學生兩相比較。然后指出在西漢統治時,在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都是西漢的統治范圍,這一地區是在西漢統治時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稱之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樣在兩漢時期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呢?通過本課的講述,我們就能知道原因。這樣的導入,既聯系了地理知識,把歷史地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又能抓住學生的心理,起到較好的效果。
3 用時事,聯系史實
在教學中,根據新聞時事,聯系具體的史實來導入新課,既可以使學生看到歷史無處不在,學習歷史能增長我們的知識,鍛煉我們的能力,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的興趣。
如在講述《昌盛的秦漢文化》時,我這樣用報上摘錄的新聞來導入新課:據報導,1990年7月,探險家們在美洲密林中發現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漢人村,村民都講漢語,保持了民族特色。據考證,這里的漢人可能是秦始皇時代徐福率領數千名童男童女漂洋過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類似的傳說,現在日本還有一座徐福墓的遺址。那么秦始皇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秦漢時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樣在統治階級中盛行呢?
時事的來源,關鍵在于平時的留心與積累。它的運用除了上述作用外,還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融恰師生情感的作用。
4 滲理論,強調觀點
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我在講《兩漢與匈奴的和戰》這一課時,我先問學生:“在2000年舉辦的悉尼奧運會上,我國共得了幾塊金牌?”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28塊”,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這第一名,也就是冠軍的稱呼從何而來呢?”學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兒直搖頭。然后我就指出:這冠軍的稱呼與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歷史人物──霍去病有關,那為什么有關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能知道了。
通過這樣的導入,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圖像,增強直觀
教學實踐表明:刺激強度大、變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一般來說,歷史課中的插圖是課本重要內容的體現。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遺存盡入畫幅,成為大腦興奮的催化劑,它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初中學生而言,形象直觀的材料,比長篇大論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圖,精心設計導言,是眾多導入法中的一種,而且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效果顯著。
如我在講述《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時,在幻燈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圖,讓學生說出它的大致范圍,然后又投影西漢的疆域,請學生兩相比較。然后指出在西漢統治時,在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都是西漢的統治范圍,這一地區是在西漢統治時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稱之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樣在兩漢時期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呢?通過本課的講述,我們就能知道原因。這樣的導入,既聯系了地理知識,把歷史地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又能抓住學生的心理,起到較好的效果。
三、用時事,聯系史實
在教學中,根據新聞時事,聯系具體的史實來導入新課,既可以使學生看到歷史無處不在,學習歷史能增長我們的知識,鍛煉我們的能力,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的興趣。
如在講述《昌盛的秦漢文化》時,我這樣用報上摘錄的新聞來導入新課:據報導,1990年7月, 探險家們在美洲密林中發現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漢人村,村民都講漢語,保持了民族特色。據考證,這里的漢人可能是秦始皇時代徐福率領數千名童男童女漂洋過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類似的傳說,現在日本還有一座徐福墓的遺址。那么秦始皇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秦漢時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樣在統治階級中盛行呢?
時事的來源,關鍵在于平時的留心與積累。它的運用除了上述作用外,還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融恰師生情感的作用。
四、滲理論,強調觀點
對于知識尚少、抽象思維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維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學生還不能進行純粹的歷史理論教育,必須在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將歷史理論滲透到實際的教學中去,達到教學目的。在歷史教學中,我也注意將歷史理論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滲透到導入方法中去,這樣的導入方法也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講《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時是這樣導入的:在前一課的學習中,大家對秦始皇的評價有兩種說法,有的說他是暴君,有的說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政治家,也就是說,他既有功也有過,那我們上一堂課學了他的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的過。通過這種導入法,既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初步明白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五、敘家鄉,引起熱忱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4)22-0064-04
平臺資源是專業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基礎和保障。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工程建設、教學改革以及課程體系建構等方面,充分有效地利用了長期以來著力搭建的學科、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平臺。
學科平臺 華中師范大學的歷史學是“211”工程建設學科,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為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中國近代史是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這些學科平臺為本科人才培養和本科教學提供了強大的專業支撐,并為科研與教學的互動提供了優越條件。
人才培養平臺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是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級“研教雙優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全國高校(歷史學)專業改革試點、國家級歷史學特色專業、湖北省歷史學品牌專業,這些平臺本身就是創新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科指導平臺 教育部歷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掛靠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為學院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建設提供了直接指導,這個平臺也成為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廣泛交流的有利條件。
教學對接平臺 華中師范大學成立了中學歷史教學研究中心,作為溝通大學與中學歷史教學的渠道,并不斷深入研究大學教學與中學教學的有效對接。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包括三個專業方向:歷史學免費師范、歷史學基地班、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學院相應地制定了三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歷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歷史學基地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三個方案的專業課程設置的量化情況如下:
從表1的數據情況不難看出,課程體系在“專業課程平臺”的“選修課”類,三個專業方向都顯示出一個遠遠高出其他課程平臺的數據,這一設置在全國同類院系中尚屬少見,說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對于這個平臺課程體系的重視和用心。專業課程平臺選修課程的大量設置,一方面說明學院有很好的支撐條件,另一方面,說明學院勇于改革,為了提升課程質量和人才質量,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進行了深度地創新。
近年來,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不斷進行歷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和改革,對專業課程進行模塊化、功能化設置,形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歷史文獻學、文化遺產與文化管理、教師教育等六大課群模塊,每個專業課程模塊構成一個研究性課群,由二十多門研究性課程組成。研究性課群突出“四研”,即研究動態介紹、研究意識發掘、研究能力培育和研究方法訓練。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一個課群為主修方向,引導學生在專業上逐步向高、精、尖方向發展。當然,為了強化教師教育特色,規定教師教育課程模塊為必修課程。
“中國古代史課程群”: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史、明清史、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社會史、中國古代軍事史、中國歷史地理、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史、中國古代建筑史、《孫子兵法》研究、《史記》研究、秦漢政治史專題、秦漢歷史人物研究、魏晉名士與清談、魏晉風度研究、史家群體研究、歷史人物評價研究、明清社會群體研究、明清區域社會研究、明清醫療史與環境史專題。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中國博覽會史、晚清中國改革、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近現代中外關系史、中國近代法律社會史、民國時期的國學教育、中國現當代儒學研究、宏觀經濟與近代中國、近代名人與學術文化、中國近代史專題、思想研究專題、中國近代工業史、近代人物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中國早期現代化專題、近代中國勞工政治、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近代宗教社會史、中國近代三農問題研究、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化史。
“世界史課程群”:青銅時代希臘的考古與歷史、歐洲一體化史、東亞現代化研究、殖民主義史、俄國史、東正教研究、法國政治經濟史、中國與東南亞關系史、日本史專題、古風時代希臘社會史、古典時代希臘文化史、古代羅馬政治制度史、近代國際關系史、聯邦德國外交史、德國精神與文化、法國社會文化史、13―18世紀英國史、現當代大國外交政策、國際移民問題研究、當代東南亞地區的民主化問題、15―18世紀法國史導論、英國社會經濟史、南亞現代化進程與中印現代化進程比較、德國史專題、希臘化文明與東方文明、海外華僑華人研究、法國政治制度史、英國政治史、英國“工業革命”研究導論。
“歷史文獻學課程群”:中國文獻學、《左傳》研究、先秦諸子研究、老莊學研究、國學與人生、中國史學史、中華元典導讀、清代學術研究、儒家心性學、訓詁學研究、中國經學史、古典目錄學、史學與文學、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論語今讀、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佛學概論、中國倫理學史、唐詩宋詞鑒賞、史學經典選讀。
“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課程群”:考古學概論、文化經濟學、文化策劃學、文化遺產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與保護、楚文化史、先秦考古、文化資源學概論、中國青銅器、漢唐考古、中國地域文化、文化遺產數字化、跨文化交際學、文化人類學、古文字學、博物館學概論、文化產業管理、中國文化產業研究、外國文化產業研究、中國現代企業文化研究、出土文獻概論。
“教師教育課程群”:歷史課程與教材研究、歷史教學技能訓練、課程設計與評價、有效教學、校本課程開發、教育科研方法基礎、教育調查與統計、中國教育名家思想、外國教育名家思想、教師專業發展、教學案例賞析、中學綜合實踐活動、信息技術與課程實踐、現代遠程教育概論、教學系統設計案例研析、教育技術研究方法、中國近代教育史、中國現代教育名人與思想、近代大學與社會、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研究、中學歷史名師教學賞析、班主任工作技能技巧。
六大課程模塊組成六大專業課程群,與其他公共平臺課程、主干課程等構成整體,課程群的設計依據,一是歷史學專業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體系,二是學院的專業發展規劃,三是課程群具有研究性,直接反映教師的學術發展狀況。學院要求,重點研究基地全方位地參與本科人才培養,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搭建教研交流平臺。專業課程群之外,還包括主干課、基礎課以及一批課程。學院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進行一定的組合。
課程群的設計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在學生專業興趣的基礎之上,加強學生的專業認識、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二是課程的精品化建設。
在課程模塊所形成的課程群的基礎之上,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有步驟地開展了精品課程的建設。第一批建設的是各課程群的主干(或核心)課程,目前學院共有四門國家精品課程,即《中國近代史》《中國歷史文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綱要》,這四門課程在2013年前后順利完成了兩個轉型,一是由國家精品課程轉型成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在精品課程的信息化建設上又邁進了一大步;二是精品課程負責人由早期的一線教師傳遞給現在的一線青年教師。學院同時還擁有一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中國近代史》。
精品課程的建設有著十分明確的思路和舉措:第一,由一線教學、科研卓有成績的教師領銜,并實行領銜教師責任制;第二,精品課程建設除了建設課程之外,還必須建設團隊,提升專業團隊力量;第三,由內至外、由基礎主干至選修、由本科至研究生課程,逐級逐層地開展精品課程的建設;第四,力爭通過精品課程的建設,達成課程教學各個環節的全面精品化;第五,學生全面參與精品課程的建設。
專業課程群與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對于學院的人才培養、專業教學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第一,推動課程體系的精品化
除了國家精品課程之外,學院還有省級精品課程。學院的建設思路是先主干,隨后逐漸推延,有序地進行精品課程的分批建設,并通過已有的精品課程帶動更多的課程建設(包括碩士、博士研究生課程)。精品課程的建設并不是單純地為了獲得國家精品課程的立項支持,而是希望學院的每門課程或大部分課程都能夠成為優質課程,通過精品課程的建設、課程體系的精品化推動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建設。
第二,帶動優秀教學團隊(甚至科研團隊)的建設
學院十分重視團隊建設,學院由眾多的教學和科研團隊組成,而教學團隊主要依據課程群來建構。以精品課程為核心的專業課程群的教師構成教師團隊,而這些團隊往往也是科研團隊組成的團隊基礎。從這個角度而言,精品課程的建設過程,也就是優秀教學團隊或科研團隊的建設過程。目前,學院擁有馬敏為首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朱英為首的《中國近現代史》湖北省優秀教學團隊,吳琦為首的《中國古代史》校級優秀教學團隊,等等。依據專業課程群的建設,學院將組成越來越多的成熟團隊,這些優秀的教學團隊在學院人才培養中起到了關鍵的骨干作用。
第三,學術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
學院要求,一方面教師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必須立足學術前沿,關注學術,深入學術;另一方面,選修課程大部分必須建立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之上。精品課程在建設中尤其強調將學術研究轉化為課程和教學資源,課程群中眾多的選修課程的任課教師在該領域多有研究成果和心得,各教學團隊都有很好的專業基礎和學術水平,諸如中國近代史是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歷史文獻學原屬湖北省重點學科,華中師范大學國學院的主干單位;中國古代史則有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湖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學術基地。
第四,重視教研,成果斐然
學院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積極申報各類教研立項,在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級“研教雙優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育部(歷史學)專業改革試點單位等平臺上,近年來,學院取得了一系列教研成果,諸如“歷史學研教雙優型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創新與實踐”獲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大量教研立項(見表2),教研論文近百篇。學院專門舉辦了“全國高校歷史學專業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討會”,等等。
第五,學生專業意識濃厚,科研能力提升
為了完成歷史課的知識傳授、思想教育、能力培養這三大任務,讓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可望學生能全面、系統、高效地掌握歷史知識。我認為要上好一堂歷史課,應該達到以下四個要求:
第一、努力貫徹并切實達到教學目的,因為教學目的是一個課時的靈魂和核心。離開了教學目的,就等于失去了主心骨,任何豐滿的身肉都無法生長。
第二、處理和講解教材要少而精,重點應突出,必須把重點講透徹,難點須突破.務必將難點說清楚。
第三、根據教材內容運用最'恰當和最巧妙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傳授歷史知識,循序漸進地落實“雙基”、打好基礎。教應當為學服務。因此,教必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要在生動活潑中發展智力,在嚴肅認真中培養能力。
第四、課堂教學的程序和結構要嚴密,充分利用教與學的有限時間和精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從不懂不會到能懂能會,從少知少會到多知多會,基本上能當堂消化、吸收,使極大多數學生各有所得,均能進步。
認識無止境。那末,不斷地深入探索中學歷史教學的規律,使學生能全面、系統、高效地掌握歷史知識,始終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師首要任務。那么怎樣上好一堂歷史課呢?我認為要做到精講精練,多看多思,上導下動。
1. 精講 歷史課的內容豐富多彩,千頭萬緒,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廣及政治、經濟、軍事、文藝、哲學、科技等等。這里面涌現出古今中外的歷史人物,充滿著稀奇有趣的歷史地名,貫穿了耐人尋味的人類歷史事件。因此;歷史教師在處理教材和講解課文時必須做到少而精。
凡是學生自己能夠看懂和理解的內容,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歷史教師只是充當解決這一歷史知識的組織者和引路人。因而,精講的關鍵就是講述最基本的要點,最概括的內容,最有條理性的線索,最有準確性的概念。當然,有時候要插入生動有趣的例子,而且還得使用形象直觀的語言,把故事性和趣味性寓于科學性之中,讓它們溶化在一起。
從實踐上講,精講才能有效地貫徹課時的教學目的,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便于把重點講透,利于將難點說清,以起到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精講,就要分清課程上重點和難點之處。這樣,教學目的的貫徹達到,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產物和必然結果,決非偶然和巧遇。至于是否做到了精講,最好的檢驗就是教學效果。應該說,效果是檢驗精講的標準。
2. 精練 學生學到的歷史知識要變為自己的能力,需要有一個轉化過程,這個轉化過程主要依靠精練。精練,既是熟悉、運用、深化歷史知識的手段,又是發展智能的途徑。這個途徑,一方面要做到習題少而精,另一方面,習題的類型應多樣化。通過精練,既能達到能力的培養,又會促進智力的發展,由此而獲得更進一步的豐富的歷史知識,這個辯證關系可以歸納為一個簡要的公式:
實踐(包括精練)
智力+知識=能力
根據以上的這個簡要公式,精練習題就應當安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內容,讓學生通過精練,把歷史知識轉化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能力的培養,又有助于促進智力的加速發展,所以,知識、能力、智力三者在不同的關系上,它們之間的先后次序都在不停地起著變化。
無可否認,精練是歷史教學中讓學生必須經歷的重要實踐。精練就是培操作的能力,也就是培養動手的能力。許多有經驗的歷史老師說得好,“眼觀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練,力求精,以少勝多。只有從精處練,才能練出巧。精練卻是獲得技能的關鍵,又是通向技巧的起點。所以,我們就堅持這種觀點,精練、技能、技巧三者,就是步步登高的神能階梯。精練就是更有效,更扎實打好雄厚又廣闊的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
精講和精練,就是掌握歷史知識的技能與發展智力的統一體,這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規律。
3. 多看 教學是雙邊活動,“教”為了“學”,最主要的著眼點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歷史的方法。因此,歷史教學中應當對學生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培養和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其次是注意課內外的結合,讓學生閱讀與教材有關的優秀的歷史小說、歷史人物傳記、歷史劇本等等。當然,應當明確規定,閱讀歷史課本為主,以課外讀物為輔,使兩者起到相輔相成的閱讀效果。而且,在課堂教學的程序和結構里,應該安排必要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看書,或者指定閱讀某一段和某一節的內容。培養學生看書的習慣,隨時指導閱讀課本的方法,培養自學的能力。
4. 多想 “一個空洞的頭腦是不能進行思維的”。學習歷史是繁重、復雜、細致的腦力勞動,需要學生通過緊張的思維過程,然而,緊張的思維過程,最好是在富有興趣的狀態中進行。學生思維的發展,先從形象思維占優勢,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占優勢。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就要重視這個教學規律。
教師啟發學生多想、多思會出現許多疑點,疑點就是問題,唯有通過教師的啟發,而不是直接的注人,唯有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而不是教師面面俱到的講述,唯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才能在運用舊的歷史知識中去追求新的知識,新的知識就變成了學生自己的學問,這種學問也可稱之為活知識。活知識的出現,就標志著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增強。
5. 主導 歷史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主要關鍵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持續發展,因為興趣的發展具有四個作用。
第一、形成知識面的廣闊性,促使學生求知欲增強。
第二、激發學生興趣的分化和選擇,即,通過具體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讓學生得到啟發以至選擇和愛好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等等。
第三、讓興趣進入到一定程度的深刻性。
第四、通過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更高的自覺性,以取得智能的發展,教師就應當從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現象中,要求學生找出因果關系,作出邏輯性的論證,這就到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觀察和解決問題的階段。
6. 主動 教師指導作用的直接目的,在于促成學生的主動,學生缺乏主動,有多方面的原因。誠然,學生歷史離不開記憶,而且培養和訓練記憶能力也是開啟智力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外教的教學優勢
1 在語言學習上。教授語言類課程的外教,大多數來自外語為母語的國家,他們的發音標準地道、語音優美流暢、語義清晰明了,不但規范了學生的語音語調語法,而且改善了學生“中國式”外語的狀況,為學生們今后進一步學習外語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授課過程中,他們不僅傳授課程的專業知識,同時還介紹本國的風土人情、傳記文學、歷史地理以及各種體育運動。在交流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還了解了外國的文化知識,對學生學習外語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2 在教學方法上。外教多數講授與口語相關的課程,如:口語、跨文化交際等。外教的教學方法主要以口語交際為主,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操練。為了不打斷學生思路,外教在教學中不會馬上糾正學生的語法問題,而是關注語言交際的內容。不同于中教灌入式的教學方法,外教通過循序漸進的啟發式、調動式來鼓勵學生大膽開口,敢于犯錯,使學生克服外語學習的心理障礙,逐漸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學生有所進步,外教就會馬上表揚;學生出現錯誤,外教也不會批評學生,而是耐心細致地加以指導、適時地糾正。久而久之,學生不再像以前一樣因出錯而不敢張口。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使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才華。外教多采用分組教學的方法,在課堂上設置場景把學生調動起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練習,同時不斷采用各種新穎的形式來啟發學生思考。如:通過夸張的肢體語言使學生了解情景中的人物特點;通過形象化的游戲方式教學生學習外語詞匯和對話;通過有趣多變的競爭方式刺激學生反復演練。課堂上外教和學生們圍坐在一起,學生可以直呼外教的名字,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這樣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不再緊張,更加積極地參與練習。對于教材,外教一般不拘泥于課本,他們會準備一些材料,通過幻燈片、影視音樂、視頻圖像、情景游戲、自創簡筆畫等,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外教也會把課堂設置在戶外,如:校園廣場、圖書館、微機室等。
3 在課程考核上。外教布置的作業大多為寫調查報告、小組討論等。外教非常重視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用不同符號分別表示學生出勤、回答問題、作業等方面的情況。期末考核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如:group presentation、寫影評和讀后感等。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讓他們自覺地學習。
4 在教改實驗上。外教倡導和創辦了英語專業實驗班。從2005年開始至今,舉辦了四個實驗班(每個學年設一個班)。我院外籍專家Marilia Resende和中教們精心制定實驗班的教學計劃、安排了優秀的師資隊伍,使實驗班的學生課上課下均表現出卓越的語言才能。學生們不但能熟練運用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的技能,而且還能夠用英語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外語專業四級考試中,實驗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中2006級實驗班通過率達68%,2007級實驗班通過率達78.3%。
(二)外教的教學不足
1 缺乏教學經驗。部分外教非常年輕,有的甚至剛剛大學畢業。其教學經驗十分有限,教學水平良莠不齊,學歷高低不一,專業方向較雜,極少數人有教師資格證。
2 缺乏對學生的足夠了解。由于外教的不穩定性,他們缺乏對中國教育特點和現狀的了解,不熟悉學生的基本情況,過高或過低地估計學生的實際外語能力。講授內容或者深奧難懂,或者幼稚淺顯。外教對不同性格的學生也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他們往往只關注口語好的學生,很容易忽略害羞、不善言談的學生。
3 缺乏教學的系統性。外教通常不遵循課程的教學大綱,甚至不使用學院統一訂的教材。對一些常規的教學文件很排斥,上課內容很隨意,過分強調娛樂的課堂氣氛,往往忽視課本的內容,使學生不清楚課程重點,期末備考不知如何復習。有的外教缺乏課堂的組織管理能力,對學生做與課堂無關的事顯得不知所措,甚至不制止。
二 中外教師的教學差異
1 在教材方面。國內高校外語教材主要由國家教育部門統一編寫,教材重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點之間的邏輯性,主要介紹學科的發展歷程等。但教材內容陳舊,往往不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及時更新。教師講的是教材上的內容,考試時學生完全可以從教材上找到答案。中教課堂上傳授的內容以考試為指揮棒,重點落在應試經驗和技巧上;而國外教材在編寫上側重對知識的應用,教材內容體系不求太完整、跳躍性較大。外教講授多以案例教學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使學生不斷提高收集輔助資料加以運用的能力。
2 在課堂教學方面。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教講究尊師重道,師生間很難做到真正的平等。中教課堂,學生需要仰視在講臺上的教師;而外教的課堂師生圍坐成一圈,師生間處在平等位置。在中教的課堂里,大多由教師先定好主題和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的引導,最終得出統一的結論,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外教在課堂上強調師生平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其課堂氛圍十分活躍。
3 在考試方面。中教考試以閉卷考試為主,側重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復述,考試強調觀點的全面性,考核評分標準為百分制;外教的考試為開閉卷相結合,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考試強調觀點的獨創性,考試評分標準采用等級制。國內應試教育使學生必須死記硬背取得較高的分數,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
三 完善外教的管理工作
1 在聘用外教上。學院聘請的外教多數從事外語教學工作,聘請時要以外教的外語水平高低為主要依據。外教應該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相應的教師資格證。年齡應在55歲以下,具有一定的教學經歷和教學經驗,口齒清楚,語音語調規范,口語表達流暢。在聘用之前,學院外事處和教務處等有關部門對應聘的外教進行面試、試講。
2 在教學安排上。學院對錄用的外教應進行上崗培訓,介紹學院的培養目標、教學制度、教學要求、教學計劃和學生基本情況,使外教能夠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通過與外教共同協商、合理安排好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在每學期開課前,外教所在教學單位要認真檢查其上交的教學大綱、教學日歷,督促外教嚴格按照學院的教學要求制定教學計劃。教研室主任要深入課堂,全面了解外教的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定期召開外教與學生的座談會,使外教充分了解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及時溝通情況、反饋信息。每學期期末,外教所在教學單位要仔細審查其試卷是否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試卷考核的標準,并提交該學期教學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