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7:09: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統計學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實際學習中的現狀和成因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分析所必需的統計方法與實踐操作技能,為其它專業知識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但該課內容復雜抽象、方法獨特,盡管學習中教師以及學生付出了辛苦的勞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正如俗語所說,教師忙、學生累,辛辛苦苦半年費,考完不知對不對。而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一)學習中客觀因素的影響
1.學科本身性質所致。社會經經濟統計學研究的是大量社會經濟現象的綜合數量特征和數量關系,通過對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關系的研究來反映社會經濟現象質的現狀和發展變化的規律性,通過現象的具體量認識事物的質。所以其具有社會性、數量性、總體性、變異性的特點。
2.學生的知識結構是一個斷層,接觸的社會經濟現象少,客觀上有一定的困難。
統計學的理論、方法論基礎是歷史辯證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統計除了自己的專門方法外,要在了解社會經濟現象、認識本質的基礎上研究分析其規律性,而這些課程沒有學過,對國家的經濟政策、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知道很少,又要按基礎理論所規定的指標、方法和口徑范圍進行計算,描述社會經濟是怎么樣的,“為什么”是這樣,所以,在性質各異的現象中找到統計概念、方法所規定的表現標志不同程度的量,不論學習還是使用,多多少少有一些無奈。
(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主觀問題:
1.學習目標不夠明確,沒有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不少職校生對進入職業學校學習自信心不足,甚至沒有學習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因而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只求得過且過。
2.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良。不少職校生在初中階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知道怎樣學更科學、更有效,沒有掌握基本的學習策略,因為不會學因而學不好,由學不好到不愿意學,最后發展到厭學、逃學。
3.學習的認知能力水平較低。相當一部分職校生對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和自己的學習習慣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識,不懂得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不懂得如何進行學習成敗上的合理歸因。
(三)實際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第一章至第七章,是統計入門知識的全部內容。這幾章涉及的原理、計算方法,經過努力,要學懂的問題不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在實際中不能靈活應用;教材第八章至第十章的統計抽樣、統計預測,邏輯思維推理強,推導過程繁瑣,比較抽象,學生從未涉獵過高等數學,只能不求甚解地使用結果。
2.文化課功底不深,理解力不強,無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統計要進行大量的運算,前七章的計算原理、方法一般都能掌握,主要是不能準確理解題意要求。如動態數列中的發展速度,增長速度等內容,理解不了是“增加”,還是“增長”,解題就無從下手。像這種學習能力不強造成的困難,其影響遠遠大于第一個不利因素,如果有些同學兩種情況并存,就相當麻煩。
3.由于沒接觸過社會經濟現象,事物顯得抽象,難理解,加上用計算器進行大量冗長的數學計算,使學生在學習中覺得枯燥,缺乏興趣。
以上方面的原因,給學習帶來了一定難度,這就是為什么學了不會用,倍感統計抽象的主要原因。
二、解決的辦法:根據學科特點,在教學方面應創設實踐性教學環境,狠抓基本技能
1.實行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次授課前提出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分析,結合社會經濟實踐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學理論的同時,就知道此理論的實際應用,懂得該理論是解決什么實際問題的,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讓學生感到統計有用,學完后會用,在工作中管用。
2.理論教學中采用“雙三邊”教學法,即“教師邊講、邊展、邊指導;學生邊聽、邊學、邊練習”。做到師生互動,精講多練,充分體現職業教學特色,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統計知識與技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多媒體手段,對學生實施情景教學,提高對統計數字的計算、分析、圖表的設計、繪制能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直觀印象,避免繁瑣、枯燥的統計計算,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4.結合社會生產實踐開展實習活動,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可就地取材,師生共同確定題目,學生用統計學方法親自進行調查,系統計算,對現實問題分析研究,提出解決的辦法和建議,寫出實習報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5.鞏固教學,盡力搞好復習工作。
職業中學的學生基本上沒有課前課后復習的習慣和能力,要使其對重點、難點心中有數,在各章節教學結束和大型考試前進行扎實復習非常必要。
(1)抓住學科主線,復習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統計學原理》中,平均指標、動態數列分析指標和統計指數等內容,無不體現出“平均”的思想。以平均思想作為該課程的主線,再結合總量分析、對比分析等其他方法,會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收效。
(2)圖表歸納、同類歸并復習法。
對各章的內容,可把一些枯燥無味、抽象難懂的名詞聯結起來繪出直觀清晰、凝煉簡潔的框圖,形成知識框架,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知道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邏輯關系和異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在統計學原理中,有些重要名詞內涵前后是一致的,但在各章稱謂不一,比如,第四章講的動態相對指標,在第七章叫發展速度,第八章又稱為中義指數,它們都是反映報告期水平與基期水平直接對比結果的同一個內容。這種現象極易使學生混淆而模糊,不易理解。把意思相同、內涵一樣的名詞歸納在一起,可幫助學生加深同類名詞的理解,學會靈活運用相關概念。
綜上所述,學習《統計學原理》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的教學能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克服不足,把上述幾方面結合起來,有所側重地對學生進行幾方面能力的教育,那么,我們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將是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建設性統計人才。
衛生統計學是運用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研究醫學問題的一門學科,它包括了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析結果的正確解釋和表達[1]。過去,因為統計知識的匱乏,導致統計步驟中某一環節的缺陷或錯誤,致使諸多先進的甚至非常前沿的醫學研究以失敗告終。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已認識生物醫學實驗、臨床試驗、流行病學調查和公共衛生事業管理項目等的進展過程中都離不開統計學知識,將來從事這些工作的研究者都需具備一定的統計學基礎,從而奠定了衛生統計學在整個醫學和公共衛生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衛生統計學》作為諸多醫學專業學生必修課之一,因其概念抽象、邏輯推理強、計算公式繁瑣、運算量大,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較難學。對教師來說,給醫學生講解衛生統計學也成為一項具有挑戰性且效果甚微的任務[2]。為了解目前筆者所在學校學生對《衛生統計學》的學習態度、學習現狀及學習難點,以便改進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對四川大學2013衛生統計學春季班3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2013衛生統計學春季班3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
1.2 調查方法
設置調查表,其中包括學生的一般情況、學習態度、學習現狀和學習難點及對教學的評價。調查中以班級為單位,由調查員發放并講解調查目的與要求,然后每位學生以匿名方式填寫問卷,調查結束時調查員認真核查驗收調查問卷。
1.3 統計學處理
用Epidata 3.1軟件錄入數據,采用SAS 9.2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97份(99.00%),293份有效(98.65%)。其中男104名(34.39%),女189名(64.51%);平均年齡(21.12±1.72)歲,年齡最大26歲,最小18歲。
2.2 醫學生對衛生統計學的學習態度調查
本研究中對于學習態度的調查主要針對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該課程的有用性及學習動機等方面,89.42%的學生贊成現在的衛生統計學學習是為將來的工作做準備,94.20%的學生認為衛生統計學知識有用,詳細調查結果見表1。
2.3 醫學生學習衛生統計學的現狀調查及對成績的期望
衛生統計學課上81.79%的學生能理解一半及以上的內容;69.18%的學生認為該課程課時安排基本合理;認為此課程的理論課和實習課的課程比例基本合理的占70.79%。學習衛生統計學時,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18.41%的學生對老師授課的內容提不起興趣,不知老師所云,16.97%的學生覺得數學基礎差,公式難以理解,24.55%的上課學懂了,但做作業時不知所措,40.07%的學生想花時間學習,但因課程多,沒時間預習復習及上機。
學生認為該課程比較難學的章節依次為卡方檢驗(29.62%)、秩和檢驗(26.83%)、方差分析(23.69%)、t檢驗(21.25%)、直線回歸與相關(17.42%)、定量資料的統計描述(7.32%)、總體均數的估計(6.62%)、定性資料的統計分析(6.62%)。
73.04%的學生希望期末考試成績>85分,18.43%的學生希望成績在70~85分,4.44%的認為及格就行,剩下4.10%的學生順其自然。
表1 293名醫學生對衛生統計學的學習態度調查 名(%)
條目 選項 人數
你認為統計課的開設
是否有必要? 沒有必要 15(5.12)
有必要 162(55.29)
非常必要 116(39.59)
你認為現在的統計學
學習是為將來的工作
做準備? 完全不贊成 10(3.41)
不太贊成 21(7.17)
一般 54(18.43)
比較贊成 122(41.64)
非常贊成 86(29.35)
你覺得學習統計學
知識有用處嗎? 完全沒用 4(1.37)
不太有用 13(4.44)
一般 46(15.70)
比較有用 133(45.39)
非常有用 97(33.11)
你喜歡上統計課嗎? 不喜歡 39(13.31)
一般 185(63.14)
喜歡 69(23.55)
你學習統計知識的
動機是? 教學要求 141(48.12)
自己感興趣 23(7.85)
滿足工作需求 129(44.03)
2.4 醫學生學習衛生統計學的學習方式研究
75.09%的學生選擇“老師指點方法,學生先學后教,講練結合”的授課方式;73.79%的學生覺得課上內容應該理論聯系實際來學習;40.07%的學生覺得課堂討論時間可有可無,該有1/4討論時間的占36.64%。
52.43%的學生上課能緊跟老師的思路學習,66.32%的學生認為“先預習—再上課—然后課后復習”能更有助于他們的學習,僅27.83%的學生會提前預習下節課內容,90.72%的學生會在課后復習,僅38.06%的學生會在課后總結歸納所學的統計方法。
學習遇到難題時,30.55%選擇利用網絡,54.55%選擇會請教老師和同學,5.45%會選擇利用圖書館的資料查找,3.27%的同學想不出來就算了,放著以后處理的占6.18%。
2.5 醫學生對衛生統計學教學的評價
學生對衛生統計學教學總體內容的滿意度調查:10.31%的學生很滿意,56.36%的學生滿意,27.84的學生認為一般,5.15%的學生不滿意,0.34%的學生很不滿意。
學生對衛生統計學教學內容的評價:豐富且新穎(25.09%)、平淡且重復多(21.65%)、陳舊且乏味(12.71%)、沒什么看法(40.55%)。
3 討論
統計學在醫學研究中扮演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這種作用在短期內不會發生改變[3],因此,對于現在的醫學生即將來的臨床醫生及醫學研究者來說,學好衛生統計學是尤為重要的。
諸多研究發現醫學工作者對統計學的知識了解的甚少,Best等[4]2009年對美國口腔頜面外科的住院醫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僅49% 的住院醫生曾修過生物統計課,能夠正確的解讀無臨床意義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的占46%,另外,現已發表的文獻也存在大量的統計問題[5-9]。故有必要了解醫學生對《衛生統計學》的態度、學習現狀以及學習難點,查看教學效果,以便改進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本文針對此次調查結果,提出以下相對應的措施。
3.1 加強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的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次調查結果發現94.88%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衛生統計學,89.42%的學生贊成現在的統計學學習是為將來的工作做準備,94.20% 的學生認為統計學知識有用,這與West等[10]于2005年的一次對醫學生、內科醫師及內科醫師教師的調查結果相近,調查得出87.3% (262/300)的人認為學好生物統計將有益于他們將來的事業,這說明越來越多的醫學生及醫務工作者已認識到衛生統計學在科學研究及臨床工作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重視衛生統計學的學習。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幫助學生意識到將來工作中對統計知識的需求依然是衛生統計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問題。本次調查僅有7.85%的學生學習《衛生統計學》是自己對其感興趣,44.03%的學生是為了滿足工作需求,教師授課時可以舉些實際例子,可以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衛生統計學在實際研究中的用途,提起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
3.2 淡化公式推導,加強統計思維及應用能力的培養
相對于醫學知識的形象化,衛生統計學知識較為抽象,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學生覺得數學基礎差,公式難以理解,對老師授課的內容提不起興趣。其實,學習《衛生統計學》的目的是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統計方法以及它們在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中的應用[11],學習的重點不在理論公式的推導和學習,而是在于統計知識的應用。因此,建議教師淡化公式的推導、記憶與計算,而強調各種資料應如何分析以及結果的閱讀,提高實際應用能力。但是不同專業教學要求也不盡相同,如預防醫學本科生和衛生統計學研究生,《衛生統計學》是基礎課程,老師可適當引入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的內容幫助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推導。
3.3 根據學習難點和章節重點針對性地講解
醫學生基礎課程較多,課業繁重,用來學習本課程的時間較少,本次調查顯示40.07%的學生想花時間學習,但因課程多,沒時間預習復習及上機。如果整本書全面講解的話,可能效果不太好,建議教師應根據章節難點和章節重點針對性地講解,統計描述、假設檢驗等均是基礎,應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為后面統計方法的學習奠定基礎。t檢驗、方差分析、卡方檢驗、秩和檢驗、相關與回歸等內容實際應用較多,教師應重點介紹。
3.4 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此次調查75.09%的學生選擇了“老師指點方法,學生先學后教,講練結合”的授課方式,但是由于課時較少、學生較多、上課內容較抽象,這種教學方式的開展可能會受限,但是教師可對邏輯推理不太強的章節將學生分組試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接近一半的學生覺得上課應有1/4及以上的討論時間,建議老師在講理論知識時,可準備相應的案例分析,讓同學在課堂上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將課堂上的知識融會貫通,變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參與和探索。
實際研究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僅用上課的知識是不能完全解決的,有調查顯示僅有17.6%(53/301)的人覺得他們在統計課上學到的知識能夠滿足工作的需要[10],因此,教學中可給學生指明進一步學習的相關參考文獻與資源等。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4.0142.01
統計學是收集、處理、分析、解釋數據,并從數據中得出結論的科學,它提供了收集、整理、匯總、描述和分析數據資料的方法和過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斷和決策,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方法論學科。隨著統計方法在保險精算、財務分析、產品質量管理、經濟預測、人力資源管理等學科的應用不斷深入,許多高校的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普遍將統計學確定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
但是,目前的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距離培養應用型統計人才的目標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現為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和運用統計軟件處理分析數據的能力較差,解決不了市場調查與分析等實際問題,難以適應現代經濟對一個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與此同時,學生普遍感覺統計學既難又枯燥,缺乏學習興趣,這其中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我們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問題。
首先,課程銜接不夠緊密,學生數學基礎不夠扎實,增大了學習難度。統計學建立在概率論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學習統計學之前,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知識,包括隨機變量的分布及數學特征、大數定律、中心極限定理、常見抽樣分布等。很多學校的非統計專業雖然也開設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但上述難度較大的內容不作深入講解甚至根本不講,導致學生知識脫節,在學習統計學的時候倍感吃力。而統計學的課時安排本來已經比較緊張,不可能專門安排課時來彌補以前的“欠賬”。
其次,教學方式單一,忽略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統計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培養學生的統計技能和實踐能力是統計教育的目的,但目前統計學的教學內容過于側重理論知識,教學方式也仍然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學生在學習方法上仍然延用中學時期的思維方法,偏重記憶和解題,缺乏實際分析問題的鍛煉。例如在講授回歸分析的相關內容時,如果把重點放在介紹回歸系數的計算公式,而忽略了回歸系數含義的解釋,就會影響學生的理解和應用。其實對于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只要學會統計的基本方法以及描述統計、推斷統計的基本程序就可以了,要求他們掌握繁瑣的公式及其推導過程是沒有必要的,反而會讓他們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興趣。
再次,教學手段結合計算機的應用和培養能力不夠。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專業統計軟件在統計分析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熟練掌握一種甚至多種統計軟件成為必然要求。然而目前,許多學校沒有很好地將統計學原理的學習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雖然開設了統計學實驗課,但與統計學原理是分開上的,中間間隔一個學期,學生在上統計學實驗課時,學過的相關原理和方法已經遺忘大半,老師常常需要補充講解相關知識,不僅占用課堂時間,效果也不是很好。
最后,考核方式單一,難以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程度。目前統計學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以閉卷考試為主,考題中常常出現一些抽象的統計名詞以及繁瑣的計算公式,而學生即使依靠死記硬背通過了考試,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深入理解相關原理,更談不上學以致用。這就導致教師很難真正了解學生對統計分析方法應用的掌握水平,達不到考查的真正目的。
統計學課程不僅要教授學生統計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具備一種統計理念,養成定量思維的習慣和掌握定量思維的基本方法。在統計學的教學中,教師應將講授課程作為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向學生傳輸一種定量思維方式或一種定量分析工具。針對目前的現狀,高校統計學教學應該如何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呢?
首先,重視教材質量,加快教材的更新速度。在教材的選擇和編寫方面,應“以統計思想為主線,以統計案例為依托,以介紹方法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統計軟件技術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統計學也應該與時俱進,即使統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不變的,但教材中的案例、數據等也應該適時更新,跟上時代的發展變化。例如,我國2011年已經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如果教材還在引用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就會影響數據的說服力。
第二,在課程設置上,重視統計學與相關基礎學科的銜接。例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統計學課程的基礎,那么在開設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時,對于相關內容就應該有一定的要求,如隨機變量的分布及數學特征、大數定律、中心極限定理、常見抽樣分布等。學生有了比較扎實的基礎,學習起來不會太吃力,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大大增強。
第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統計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學的重點應該是統計思想和案例應用。除了傳統的課堂講授之外,還應該采用多種實踐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學習方法的自覺性,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例如,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二手數據的收集方式,筆者讓他們自己到國家統計局的官網上查找收集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財政收入、稅收收入、進出口額等,并根據數據分析解讀當前國內經濟形勢。為了讓學生了解一手數據的收集方式,指定一個主題,如大學生網購情況調查,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自己設計調查問卷,對大學生網購的頻率和金額等情況進行調查。
在課堂教學中尤其要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主角,老師只起引導作用的教學方式,學生運用所學的統計理論和統計方法對待解決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辯論,并選擇若干統計方法進行計算和分析,對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進行討論、分析、比較和評價,從而選擇一個比較優良的解決方案。案例教學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同時由于學生的參與程度高,特別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四,重視統計軟件的學習和應用。目前多媒體教學方式已經非常普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理論知識的講授與統計學軟件演示結合起來,如Excel、SPSS、R軟件、Stata、Minitab等,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變得更為簡單、直接和精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枯燥乏味變得簡單輕松,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如果條件允許,有的課可以安排在機房,比如繪制統計圖、假設檢驗、參數估計、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給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從而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實踐能力。如果沒有條件在機房上課,也應該留給學生作業,讓他們課后在電腦上自行完成相關操作,鍛煉和提高統計分析能力。
第五,嘗試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統計學的考核重點應該是學生對所學統計知識的應用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對概念和公式的熟悉程度。因此,考試方式不應局限于傳統的閉卷考試模式,而應采用綜合考核的形式,既要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也要考察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根據筆者的經驗,調查報告就是一種很好的綜合考核方式。給學生指定某一個與他們生活聯系緊密的調查對象,如大學生上網時間、大學生信用卡使用情況、大學生就業意向等,學生從確定調查目的、設計調查方案、設計調查問卷、實施調查、回收問卷,直到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做出相應的圖表,撰寫簡單的調查報告,體驗統計分析的整個流程,最后分小組進行演示,老師根據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分和點評,作為平時成績。這樣的考核方式深受學生歡迎,因為它能夠綜合考察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賈俊平,何曉群,金勇進.統計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一、統計學教育現狀
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科學,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如今中職學校的統計學教育一般作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存在于眾多學科教育中間,統計學課程的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輔助其他科目的學習,對于很多會計、經濟方面專業的中職學生,統計學是需要掌握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但如今,統計學科目的教育在中職學校并沒有很好的效果,統計學現今的不良發展狀況除了由于統計法規宣傳不夠、專業人才質量和實際社會需求不成正比、統計數據質量不好以外,還有就是因為教育模式、機構、功能、標準、資源、過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職學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礎知識水平不高,個人能力不強,在理解統計知識的時候存在一定困難,實際操作能力也比較弱,再有是因為不是主要專業課,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這門課程。為了提高中職統計學教育的質量,我們要從專業的角度對這類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原因,確定問題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證中職學校統計學科目教學的穩定發展。
二、中職統計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統計學教育目的不明確
社會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對具備良好素質和實際業務水平的應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這就要求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時不但要保證學生掌握專業的統計知識,還要有相當強的實際應用能力。但是現在的統計學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論知識教育,忽略學生的個人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學生的創造應變能力,動手實踐管理能力,探究解決問題能力都相對較低。
(二)統計學教育教學方式單調
現在國內的統計教學一般都是教師在課堂口頭講授為主,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不能夠很好的應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方式,師生之間幾乎沒有互相交流。在統計學的教育中,對理論內容的重視,而對實踐能力,教學發展變化方面的重視不夠。 教學內容一成不變,沒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過去的形式上,不能運用現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內容,影響學生的知識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沒有新意
現在統計學考試基本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或許可以促進學生明確的發展過程,使教學組織變得較為容易。但是因為考試內容嚴格依照大綱要求,不能考核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不了學生的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統計學教育改革的對策
(一)調整課程設置 完善教學內容
在過去的統計學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師為主,直接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在課堂上一味地記課堂筆記,幾乎沒有思考知識的時間,雖然教師講了滿滿一堂課的內容,但是學生的記憶卻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識與并能實際應用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統計學教育中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細致選擇教學內容,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的部分,增加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興致。
統計學作為一門比較重要的學科,與多門學科存在聯系,包括數學,會計學,市場營銷以及計算機等學科都有關系,通過統計課程的學習要達到幫助其他課程的知識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學的時候依據不同學科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在會計專業教學中要加強統計教學教育中的財務應用的統計知識;在進行市場營銷的統計教育時要提高對市場調查統計的教學內容,以此擴大知識范圍,不斷豐富知識儲備,進而構建學生的主動思考的習慣,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現教育實踐的互相融合
中職統計學教師應該將多種教育技術、教學方式結合起來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可以通過基本的講授,課堂的啟發,問題的探尋,實踐的進行,能力的培養,現代教育 手段的應用幾方面來實現教育目的。在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同時要提升學生實際水平能力的培養,加強技術應用能力。 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個班集體看成一個樣本,確定設計模擬課題,讓學生進行調查。由學生自己設計調查方案,自行進行小組分配,自行進行調查統計。包括調查目的,對象,單位以及調查的方法,數據的整合
,最后的計算完全由學生獨立完成。對撰寫調查報告,數據的統計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學生參與,掌握工作程序,通過自身的實踐加強理解認識,更好的吸收專業知識理論,提升教學效果。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盡量將課本所講和實際生活兩者相結合,在教學中盡量運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類比教學,最好是真實存在的事情,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接近統計學,進行統計學學習,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識到學習這門功課的意義。
(三)改變考試方式
過去的教育成果檢驗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學生對書本內容的掌握,尤其是書本理論知識以及介紹的方法,所有考試的內容都和學習的書本有關,正確的回答出書本理論知識的問題,并不意味著掌握了統計應用能力,統計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中涵蓋的專業素質和技術能力是普通考試檢測不出來的。一般統計學只是理論和實際應用兩部分組成,所以考核也要對這兩方面進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統計學知識理論,這方面的概念、定義、統計作用、研究方法、特點、原則、工作步驟等都是考試的內容,最好將抽象的概念知識通過實際問題體現出來,保證學生通過理解概念來回答問題。
其次是考查學生的實際綜合能力,調查的最終目的是獲得調查結果,通過報告的形式進行反饋,不管在什么地方,調查報告是最好體現事物根本特征和發展狀況的體現,這就考驗著學生的寫作和專業知識兩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對不是統計專業的學生進行授課的時候,采用調查報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現代教育教學工具的輔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統計學教育中,計算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除了要在教學中保證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統計學理論,還要鍛煉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統計調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依照教學的階段性特點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鍛煉學生進行圖表繪制,計算統計指標,使用統計軟件的能力。所以,在對統計學知識能力進行考察的時候,將是否能使用計算機類的現代辦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項,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實施創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職學校中普及并提升統計學教育是今后教育發展的必然,需要領導的支持與重視,以及相關部門的配合幫助才有可能實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學教育指導中的實際教學方式細節的看法。
第一,要強調統計學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統計學教育中將抽樣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斷、非參數統計與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時與教學案例相結合,爭取可以系統全面地給學生講解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和統計方法。第二,是統計學教育的基本途徑,目前來看一般學校的統計學教育都是以《應用統計方法》作為選修課,以培養塑造學生的統計意識,傳授學生統計方法,一般的統計學教育把課時控制在五十四到七十二小時為宜。第三,是統計學教育的目標,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對《應用統計方法》進行學習,從基礎上了解統計學,構建基本的統計意識,可以采用兼得的統計方法,將應用廣泛的表格技術應用到實際的統計工作中。第四,是統計學教育題材的選取,這方面可以根據教師的教學習慣,教學目的,學生水平,教育實踐自行確定,一定要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爭取達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進行統計學教育的老師一定要加強自身學習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統計學的不斷創新發展,對教師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學習,隨時掌握相關技術的更新。最后要進行統計學習評價,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由學到做,由理論到實踐,變革傳統考試方式,將調查報告的制作撰寫作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學生可以從統計的各個方面掌握統計要點,提升統計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現學習成果。
結論
在中職學校的職業性教育過程中,專業構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進行實踐教學,這一點被獨立出來,提升了實踐教學在教學建設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學校都開設了統計學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統計學的社會教育進程。另外,加強統計學教育可以實現統計工作者的價值最大化,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的發展。通過全文分析我們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對教育教學觀念進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職學生心理特點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變當今統計學教學的不良現狀,使之成為應用性強的專業學科。
1 培養應用型統計人才的必要性
1.1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人才培養的轉型。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必不可少導致企業單位對統計學專業畢業的人才需求發生變化。當今,社會對統計人才的需求日趨多元化,統計教育不再僅僅培養傳統意義上的統計學家或者統計工作者,還要培養更多的具有良好統計素養,統計理論知識扎實,具備統計應用能力的從事金融、保險、精算等工作的多元化人才。因此,統計人才培養需要由教學型向應用型轉變。
1.2應用型統計人才是社會的重要管理人才。統計學是一種經濟管理的活動,社會經濟越發達,統計的地位就越顯重要。當前,統計學人才是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的重要管理者,在社會資本化市場運作中占主導地位。應用型人才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運作者,是市場價值的主要創作者。統計學人才運用真實、客觀的統計信息進行企業分析、預測與決策,并運用于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管理中,將自身的價值轉變企業價值,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對企業的價值創造乃至整個國家的資本積累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 統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不斷調整變化,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是提升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以統計素質和統計理論知識為培養主線,以應用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根本,以崗位設置為依據,培養統計素質高,統計理論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統計人才。
2.1具有高尚的統計素養。職業道德是企業招聘員工的基本要求,統計素養更是企業在招聘統計人員時考慮的關鍵因素之一。統計人員的誠信、責任心等都是統計工作者統計素養的具體體現。數據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誠信統計是確保統計數據質量的基礎,統計素養的培養理是統計人才培養的第一目標。
2.2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社會對統計人才的需求日趨多元化,統計工作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如金融、保險、精算、規劃、控制等行業,這就要求從業人員要掌握多層次的知識結構,善于接受新知識,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和思維能力。
3 應用型統計人才培養現狀
3.1理論-實踐-應用不能很好的融合。統計學是統計理論很深而應用能力很強的學科,長時間以來,統計人才的培養重理論而不重應用,導致理論與實際脫節。具體來說,統計學應用型人才在培養過程中一般是先進行理論知識的培養,然后進行實踐環節的教學,人為地割裂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不但影響了統計人才的應用能力的培養,也影響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2目前的統計教學機制束縛了應用人才的培養。現行的統計人才培養機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共性輕個性的現象,忽略了學生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另外,在知識經濟的發展下,學科的細分越來越細,而學科之間的交融卻越來越密切,許多的畢業生知識過于專業化,知識面狹窄,缺乏從事現代工作的素質,無法適應現代的工作,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統計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難,企業單位很難找到一個專業能力突出,能為企業真正提供幫助的矛盾日益突出。
3.3缺乏以市場導向為需求培養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什么樣的統計人才,怎樣培養人才”,一直是財經院校面臨的一大問題。學生就業難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反應了統計學教育目標不明確,“教學產品”偏離了社會需求。
4應用型統計人才培養模式淺談
4.1理論-實踐-應用相結合。當前統計學專業的課程和教學形式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使學生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實踐環節的缺少又使得學生的所學很難和實際工作接軌。因此,財經院校應該(1)重應用,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多學科交叉滲透,如統計定量分析方法特別要與經濟學科、管理學科、現代計算軟件的應用結合起來;(3)突出“理論實踐結合,課內課外并舉,知能品德兼修”。
4.2統計教育要實現多元化。財經院校要建立有利于提高學生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實踐教學體系,如(1)基本知識與技能教學,包括理論教學課程和獨立實驗課程等;(2)綜合性實踐教學,包括綜合性課程設計、專業知識實習等;(3)探索性實踐教學,即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統計學專業知識探索性地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財經院校還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彈性教學和考查方法。即在開設必修課程之外,多開設選修課程,讓學生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專長進行發揮,實現統計學人才的多元化發展。
5 結語
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既是統計教育的目標,也是經濟發展的目標。統計知識能有效用于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知識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培養復合型統計應用人才是統計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統計素質和統計理論知識為主線,以應用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根本,以崗位設置為依據,培養出統計素質高,統計理論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復合型統計應用型統計人才。
參考文獻:
[1]馬敏娜李國榮馬秀穎,財經院校統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改革與實踐——基于統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視角,統計與咨詢,2012(06)
中央民族大學統計學本科專業設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屆畢業生。經過學院和學校層面的努力,統計學專業作為新辦專業取得了較快發展,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好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近四成學生繼續讀研深造,就業的學生大都在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上,就業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畢業論文環節在培養方案中是6個學分。學生在第七學期開始選擇指導教師以確定畢業論文題目。經過前6個學期的系統理論學習,統計學專業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統計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具備了正確的統計思想和較強的統計軟件應用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等綜合能力。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就是統計學專業學生將上述基礎和能力進一步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同時也是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對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質量進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義的。[4]
一、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現狀分析
從論文完成情況來看,每屆的畢業論文基本都能達到論文教學環節的要求,通過對中央民族大學統計學專業2007~2011年四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進行分析,發現畢業論文及格率為99.18%。
從畢業論文研究的類型來看,主要分為兩大類:理論研究型論文和實證型論文,理論研究型論文表現為總結和論述現有統計理論問題,表述理論研究的成果,或應用理論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說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實證型論文主要表現為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運用所學統計的理論和方法,對經濟、管理、金融、醫學、生物、工程、環境等領域進行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數量分析等。本文由收集整理
從論文知識點范圍的分析來看,學生論文絕大多數是統計專業問題,極少數是其他數學分支的問題。從中央民族大學歷屆統計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情況分析,發現畢業論文中研究其他數學分支的問題占總數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應用研究(數學分析、常微分方程、運籌學及空間解析幾何等),占總數的1.63%。二是數學專業教育和數學思維的研究,占總數的4.87%。研究統計學專業問題的畢業論文占絕大部分,比例為93.50%,選題內容廣泛且多為社會熱點問題,涉及經濟、社會、醫療衛生、教育發展、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領域,由于受學校人文環境影響,很大比例的學生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民生等問題進行了統計分析,約占總學生人數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樣調查、回歸分析、多元統計方法、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等常用統計方法。
此外,統計分析顯示學生成績普遍偏高,統計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尤其是實證類論文,存在著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紹和統計軟件分析結果的特點,因此,一些論文沒有創新性和學術含量,但具有較大的篇幅,與理學院其他專業的畢業論文成績比較,其平均成績相對較高,約80.42分。
二、統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畢業論文的質量問題關系到本科人才的培養規格和目標,直接體現了學生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果,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通過對論文和考評結果的具體分析,發現學生的畢業論文在創新性、理論深度及論文寫作常識多方面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
1.創新性不夠
學生的畢業論文表現為理論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實證型論文,并且多是簡單的統計方法應用,缺少創新性研究和思考。從中央民族大學歷屆統計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來看,理論研究型論文只占4.89%,與實證型論文的比例為1︰19.45,比例懸殊,體現了學生在畢業論文大的選題過程中,避重就輕,缺乏創新的特點。如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學生選擇“我國人均gdp的預測”這類針對某經濟指標進行預測的題目,論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預測或者趨勢外推方法等一種或多種方法對時間序列數據做簡單建模和分析,論文沒有對指標本身的意義以及國內國際的社會經濟形勢進行綜合分析。這種方法簡單套用性質的論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選題過大、內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襲、拼湊現象
有些學生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往往不能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特點和社會實踐情況進行準確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選擇一些過大過空的社會熱點問題,因此難以看到所要研究的問題的本質。如有的學生針對cpi做研究,沒有深入了解問題的實質,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獻,很難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積且過于散亂,論文變成了一些材料的簡單拼湊。有些論文針對某一社會經濟問題進行研究,論文的主題只是針對現有數據利用簡單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對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適用性不做針對性討論,對所得的結論也不結合社會經濟現實情況進行分析,導致論文質量不高。
3.相對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較少,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統計分析能力沒有實質性提升。學生論文使用的統計方法主要集中于回歸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相關性分析等,其中回歸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約41.46%,其他各統計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別為:聚類分析為5.69%,判別分析為7.32%,相關性分析為14.63%,多元統計方法為2.44%,時間序列分析為3.25%,極少有學生使用教科書外的相對前沿的分析方法。
4.論文寫作上存在結構不合理、沒有相關研究介紹、創新點表述不清、參考文獻不會正確標注等問題
從學生的畢業論文來看,論文寫作不規范,專業性差。主要存在論文形式不規范、結構不合理、題目含糊、有些論文雜亂無章、口語化嚴重、可讀性差等問題。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統計學系通過對論文進行詳細審查以及組織指導教師和學生座談,發現畢業論文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方面:
1.學生對論文不夠重視
部分學生由于忙于考研學習而無暇顧及畢業論文的研究,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實習而無心認真撰寫論文。論文撰寫所需的必要時間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學生應付了事,從而無法保證論文的深度。此外,還有部分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只是一個教學環節,與考研的好壞無關,存在只要寫了論文,教師都會讓自己通過的僥幸心理,在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缺乏指導教師的針對性指導
指導教師所帶畢業生人數過多,使得導師的工作量呈現超負荷狀態,無法保證每個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從而致使部分學生的論文規范性較差,沒有對存在的問題反復修改,使得學生論文存在諸多問題。
3.學生的專業訓練還不夠
大部分本科生沒有經歷過論文的寫作訓練,寫作水平較低,不了解學術論文的規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從科研的角度構思文章、組織材料、安排結構,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表達的觀點不夠準確清楚,論據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論點。另外,一些同學為了完成任務,直接將在網絡中搜索到的資料不假思索的拼湊在一起,使得內容不成體系,觀點混亂。
四、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和實踐
1.加強畢業論文重要性的宣傳,提高學生的重視度
加強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通過講座、課堂傳授等形式,讓學生意識到畢業論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任何教學環節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進行個人綜合素質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4]從而使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畢業論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進行畢業論文設計。
2.選題和教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提高論文的創新性
在選擇課題時,為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與指導教師協商,結合導師的研究方向制定課題方案。統計學專業的教師一般除了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這類對理論性和創新性要求較高的項目以外,很多教師還主持或參加有相應的應用研究類項目。應用類項目大都需要實地調研(以及問卷涉及和數據分析)或者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建模。引導學生參加這類項目來設計和完成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能夠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創新潛力。此外,鼓勵和引導一些成績較好,如讓具備保研資格的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討論班或者課題組,選擇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可以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和最新動態。最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學生,特別是具備了保研資格的學生,在大四上學期就能投入到項目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中。
3.重視平時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廣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盡可能早地接觸與本專業有關的實際工作,切身體會到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了解本學科的實際業務,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專業知識的把握。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鼓勵學生在大二和大三階段參加校級和國家級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申請“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生研究訓練計劃項目”、“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項目的申請和實施以及研究報告的寫作,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目前,統計學專業本科生的參與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專業實習基地可以提高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環節的設計和實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學生本科畢業論文的水平和質量。
4.加強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訓練
加強平時課堂上大作業的規范化,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通過平時的實踐活動,如學生數學建模以及大學生創新實踐等各類實踐
性項目來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
5.實施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現狀
對統計學課程的調研,主要圍繞課程設置的必要性和重視程度、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展開。結果顯示,統計學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普遍受到學校、經濟學類專任教師和學生的認同;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增強了學生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能力。對于課程教學具體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如缺乏課程實踐、缺乏案例教學、忽視個性培養等,還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加以解決。
1.統計學課程必要性和重視程度狀況
(1)開設統計學課程的必要性。總體看,教師中認為非常需要的占47.5%,認為比較需要的占38.2%,總計超過85%的教師認為開設統計學課程是有必要的。其中,應用經濟學專業教師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為53.8%,高于理論經濟學專業教師的30.1%。職稱越高則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越高,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選擇非常需要的比重依次為32.8%、47.4%、49.0%和54.1%。
(2)對統計學課程的重視程度。從學生角度看,30.7%的學生認為學校對統計學課程非常重視或較重視,認為一般的占52.3%從學校角度看,33.3%的院校認為學生對統計學課程非常重視或較重視,59.5%的學校認為重視程度一般。總體看,對統計學的重視程度還需要加強。
(3)雖然統計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但作為一門方法論學科,當將其應用到具體學科時,必然要與背景學科相結合,從而會產生新的特點。調查發現,有76.7%的院校認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統計學課程教學目標應該有所不同。88.4%的院校認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統計學課程教學模式應該有所不同。67.3%的經濟學類專任教師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對不同的專業編寫專門的統計學教材。
2.統計學課程教學狀況
(1)教學隊伍。整體較好。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66%,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27.1%,具有國際交流經驗的教師占19%,具有統計實踐經驗的教師占31.1%。專任教師隊伍的絕對數量在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斷加快。但相對于學生規模的增長速度而言,專任教師數量相對不足。
(2)教學內容。大多數院校的教學內容包含基本概念、數據的描述性整理、概率抽樣、參數估計、假設檢驗、相關與回歸分析、指數和時間序列分析等,教學內容符合學科要求,知識結構合理。教學實踐內容方面,多數院校設計了實踐活動。
(3)教學條件。超過一半的院校使用國家級規劃教材。83.7%的院校認為使用的教材很好或較好。各院校統計學課程教學課時平均為52課時,其中講授44課時,習題4課時,上機4課時。各院校普遍認為課時偏少,特別是實踐課時。認為比較合理的教學課時數為60課時。實踐教學中,超過一半的學校選擇Excel,1/3的學校使用SPSS。僅有少數院校使用SAS。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正在逐漸被各院校采用。對于網絡教學資源的評價,院校和學生有所不同。學校對網絡教學資源的評價偏高,83.4%的院校的評價集中在比較豐富或一般,與學校的評價相比,學生對此的評價相對較低。認為比較豐富或一般的學生僅占68.2%,還有21.2%的學生認為網絡教學資源較缺乏。可見,網絡教學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有待于進一步豐富。
(4)教學方法與手段。76.7%的學校使用板書和投影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對于多媒體教學方式,絕大多數院校和學生持肯定和贊成態度。42.9%的院校和21.3%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教學具有很大的積極影響,另有54.8%的學校和63.6%的學生認為有積極影響,但影響有限。作業對于學生鞏固相關知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將近一半的院校作業次數在7~9次,約4成院校作業次數在3~6次,還有14.3%的學校作業次數在9次以上。關于作業的批改,大多數學校要求全部批改或批改2/3,不到30%的學校要求批改1/3或教師自行掌握。幾乎所有學校(95.2%)統計學期末考試都采取閉卷形式。最常用的出題方式依次是臨時統一命題(38.1%)、分別自行命題(28.6%)、題庫(23.8%)、卷庫(9.5%)。而教師和學生認為更合理的出題方式依次為題庫(38.1%)、卷庫(26.2%)和臨時統一命題(19.0%)。
(5)教學效果。調查顯示,各院校授課教師除了對學生課前預習評價偏低以外,對于課堂出勤、作業完成、學習態度和效果等方面的評價普遍較好。在對學生掌握統計學知識促進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中,有9.5%的教師評價很好,46.8%的教師評價較好,二者合計達到56.3%。學生對教師的敬業精神評價最高,72%的學生對教師敬業精神評價很好或較好,然后依次是教書育人、知識結構、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滿意度偏低,認為很好或較好的只有40%。
(6)主要問題。教師認為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依次為缺乏課程實踐(64.3%)、忽視個性培養(54.8%)、教師數量不足(52.4%)、缺乏案例教學(45.2%)和學生數量過多(42.9%)。學生認為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依次是缺乏課程實踐(69.1%)、教學方法單一(55.7%)、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48.6%)、忽視個性培養(46.5%)和缺乏案例教學(42.9%)。兩者有三個問題相同。特別是缺乏課
程實踐和缺乏案例教學這兩個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關注。
二、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
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調研同樣主要圍繞課程設置的必要性和重視程度、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展開。結果顯示,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樣普遍受到學校、經濟學類專任教師和學生的認同;認為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從數量上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運行規律的基本分析方法,增強了學生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能力。對于課程教學具體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如缺乏課程實踐、缺乏案例教學和忽視個性培養等,還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加以解決。
1.計量經濟學課程必要性和重視程度狀況
(1)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總體看,教師中認為非常需要的占49.3%,認為比較需要的占36.0%,總計超過85%的教師認為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是有必要的。其中,應用經濟學專業教師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55.6%,高于理論經濟學專業教師的33.3%。職稱越高則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越高,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選擇非常需要的比重依次為32.1%、44.8%、51.9%和64.9%。
(2)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視程度。從學生角度看,32.2%的學生認為學校對計量經濟學課程非常重視或較重視,認為重視程度一般的占50.5%;從學校角度看,59.2%的院校認為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非常重視或較重視,40.7%的學校認為重視程度一般。總體看,對計量經濟學的重視程度還需要加強。
(3)調查發現,有高達96.3%的院校認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目標應該有所不同。92.6%的院校認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應該有所不同。
2.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狀況
(1)教學隊伍。整體較好。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61.3%,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45.7%,具有國際交流經驗的教師占21.4%,具有計量實踐經驗的教師占49.7%。專任教師隊伍的絕對數量在逐年增加,但相對于學生規模的增長速度而言,專任教師數量相對不足。
(2)教學內容。大多數院校的教學內容包含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步驟和要點、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異方差性、序列相關性、多重共線性、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隨機解釋變量、虛擬變量、滯后變量、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等內容,教學內容符合學科要求,知識結構合理。
(3)教學條件。44.4%的院校使用國家級規劃教材。92.6%的院校認為使用的教材很好或較好。上機使用相應的軟件進行建模的實際操作,是計量經濟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校(96%)使用的是目前比較流行的EViews軟件,僅有少數院校使用SPSS、SAS。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正在逐漸被各院校采用。對于網絡教學資源的評價,院校和學生有所不同。學校對網絡教學資源的評價偏高,81.4%的院校的評價集中在比較豐富或一般。與學校的評價相比,學生對此的評價相對較低。認為比較豐富或一般的學生占64.7%,還有30.1%的學生認為網絡教學資源較缺乏。
(4)教學方法與手段。對于多媒體教學方式,絕大多數院校和學生持肯定和贊成態度。22.9%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教學具有很大的積極影響,62.1%的學生認為有積極影響,但影響有限。作業對于學生鞏固相關知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44.4%的院校作業次數在3~6次,40.7%的院校作業次數在7~9次,還有14.8%的學校作業次數在9次以上。關于作業的批改,接近一半的學校要求全部批改,1/4的學校讓教師自行掌握。幾乎所有學校(92.6%)計量經濟學期末考試都采取閉卷形式。最常用的出題方式依次是題庫(29.6%)、臨時統一命題(29.6%)、卷庫(25.9%)、分別自行命題(11.1%)。而教師和學生認為更合理的出題方式與各院校實際采用的出題方式順序相同。
(5)教學效果。調查表明,各院校授課教師除了對學生課前預習評價偏低以外,對于課堂出勤、作業完成和效果等方面的評價一般。在對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知識促進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中,有10.4%的教師評價很好,有42.7%的教師評價較好,二者合計達到53.1%。學生對教師的敬業精神評價最高,有73.2%的學生對教師敬業精神評價很好或較好,然后依次是教書育人、知識結構、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對教學方法評價最低,認為很好或較好的只有44.2%。
(6)主要問題。教師認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依次為教師數量不足(70.8%)、缺乏課程實踐(52.5%)、缺乏案例教學(50.0%)、學生數量過多(37.0%)和忽視個性培養(37.0%)。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依次是缺乏課程實踐(64.0%)、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57.8%)、教學方法單一(52.1%)、缺乏案例教學(47.5%)和忽視個性培養(44.7%)。兩者有三個問題相同。表明各院校在教學中講授理論普遍過多,講授具體應用太少,這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也不能很好地體現計量經濟學的價值。應當引起高度關注。
三、對統計學、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的思考
通過調查分析與研究,筆者認為:
(1)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系統越來越復雜,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經濟活動風險加大。要準確的認識經濟運行狀況、測度風險,必須依靠定量分析工具,作為數據分析方法的統計學必然成為重要的工具之一。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科學的’經濟學家和其他一切對經濟課題進行思考、談論和著述的人們之間的區別,在于掌握了技巧或技術,而這些技術可分為三類:歷史、統計和‘理論’。三者合起來構成我們的所謂‘經濟分析’”。可見,熊彼特認為對一個經濟學家來說,最重要的三門學問是經濟史、統計學和經濟理論。在具體談到統計對經濟學的作用時,熊彼特說,“……我們至少在原則上要承認:統計方法是經濟分析工具的一部分,即使不是為了經濟分析的特殊需要而設計的,也是如此。”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錢穎一也曾談到過統計學和經濟學的關系,他認為“運用數學和統計方法做經濟學的實證研究可以把實證分析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并從系統的數據中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說和估計參數的數值。這就可以減少經驗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結論,并分別確定它在統計和經濟意義下的顯著程度。”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統計學對于經濟學的重要性已成為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共識。
(2)計量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是一門從數量上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是統計學、經濟學和數學的綜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計量經濟學已經在經濟學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經濟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近20年來計算機的飛速發展,使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和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計量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使經濟學在精確化和定量化方面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使經濟學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它自身也成為經濟學家對經濟概念和定律進行定量化的工具,成為經濟學家檢驗經濟理論,分析和預測經濟運行與發展的工具。盡管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學科分支,有一定的學科獨立性,但不可否認它的方法性和工具性,即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探索經濟變量間關系的有用方法和工具。無論是從計量經濟學課程本身在經濟學人才培養中發揮的作用來看,還是參照國際上的普遍做法,我們認為把該課程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必要的。
(3)各院校基本上都已經認識到了開設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但在重視程度方面二者相比有所不同,學生中非常重視或比較重視計量經濟學的比例要高于統計學。對此,我們認為,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人才培養中發揮了不同作用。盡管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都是定量分析方法,然而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簡單地說,統計學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科學。而計量經濟學是統計學、經濟學和數學的綜合,是一門從數量上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運行規律的科學。由此不難看出,統計學更多地說是一種工具和技術,負責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而計量經濟學是統計學和數學在經濟中的應用,這種應用不僅在開始階段要有經濟理論作為指導,而且在應用的最后階段還要運用經濟理論對產生的結果進行解釋。此外,我們從兩門學科的定義中可以明顯看出,統計學是計量經濟學的基礎之一,計量經濟學大量使用了統計學中的概念和方法。沒有較好的統計學基礎,學好計量經濟學是不可能的。因此,統計學應該作為計量經濟學的先導課程。
(4)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教育部將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列為經濟學科的核心課程,到目前已有十幾年的時間。這期間,兩門課程教學在經濟學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均給予很高評價。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增強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學生對經濟數據的正確理解和應用,從而對經濟學的學有裨益。
(5)經過國內經濟統計學界20世紀80年代激烈爭論,統計學的方法論性質成為主流認識。隨之,數理統計方法被大量引入統計學課程。但由此卻引發了新的問題,即在新的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原有的經濟統計學部分,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課時均呈現下降態勢,應當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為教師教學和學生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環境和學習工具”,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成為大多數教師最常使用的教學手段。然而,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CAI課件的廣泛使用,其固化性強、開放性差及互動性不足等缺點日益顯現,極大地制約現代教學的發展。
1997年3月,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尋求適合中國教育特色與課程教學的CAI發展道路,即第二代教學軟件――CAI積件的開發[1]。同年,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系統闡述了“積件”的概念:是師生根據教學需要自主組合運用的教學信息和教學處理策略庫與工作平臺,由積件庫和組合平臺構成,能充分發揮師生的創造力,拓展CAI資源的通用性和實用性[2]。因此,積件即積件系統[3]開始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掀起一系列研究熱潮。
本文梳理了近10年我國有關積件系統的研究文獻,期望通過分析研究現狀、發現研究問題、總結研究經驗,為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發展提供參考。
1.積件系統研究文獻統計及分析
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對有關積件系統的學術論文進行跨庫檢索,檢索主題設定為“積件”,檢索范圍包括“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碩士、國內會議、國際會議、報紙、專利、成果、學術輯刊”等10個數據庫,發表時間為2006―2015年,結果共檢索得到1282篇相關文獻(截止2015年8月16日)。對這些文獻進行閱讀、分析和篩選得出與積件系統密切相關(以積件系統為文章主旨)的426篇文獻,并對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見表1、2)。由此可以看出:
表1 2006―2015年積件系統相關文獻數量統計
注:括號內的數字代表文獻數量中的碩士論文篇數。
表2 2006―2015年積件系統相關文獻年占比統計
首先,有關積件系統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理論探討、技術開發、教育應用及研究反思等四個方向。其中有關積件系統理論探討的文獻總占比29%,內容包括積件系統的起源、定義、特點、組成、開發的必要性及原則、開發軟件簡介等,均為期刊類文獻,其間2006―2010年文獻量大,為主要研究方向,2010年后占比逐年下降,說明學者對純理論的積件系統探討已逐步成熟。積件系統技術開發的文獻總占比21%,主要涉及積件庫的建構、積件制作軟件(如Flash、Authorware等)的應用、積件的存放與管理、積件組合平臺的開發等,此類研究年占比不高,但2007―2009年文獻中的碩士學位論文數量較多,有一定參考意義。積件系統教育應用(與具體學科教學的結合研究)的文獻總占比最大,為48%,且呈逐步上升態勢。本文將該領域文獻進一步細分為應用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研究,其中應用理論研究包含積件系統介紹、與具體學科結合的基礎、開發軟件的選擇等,占31%,應用實踐研究涉及積件制作、積件系統建構、教育實驗研究等,占17%。由此可知,積件系統的教育應用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積件或積件系統建構及實踐應用研究并不多。積件系統的研究反思是學者對當下積件系統理論及建設方面的現狀和問題的思考,僅占2%,卻對積件系統發展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其次,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積件系統研究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從純理論介紹向教育教學實際應用轉變。但大部分教育教學實際應用文獻(理論類)并未把握住研究的核心思想,而是直接套用積件系統理論,用大量篇幅介紹其起源、特點和組成部分。盡管如此,有關實踐研究的文獻占比還是呈逐年上升趨勢,碩士學位論文數量增加,由此體現出學者對積件系統實用研究的期待和努力。
第三,由年文獻量對比可知,我國積件系統的研究態勢呈下滑趨勢,表明積件系統研究進入實際應用階段后,因開發難度較大,致使有實際成效的研究不多。
第四,進一步對積件系統教育應用研究文獻在不同學科的分布情況進行統計(結果見表3)可知:積件系統的教育應用研究在各學科中的發展極不平衡,其中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研究在整個教育領域中處于中等水平,但較大地落后于同是自然科學的物理、化學,且近四年均未有相關文獻報道。
表3 各學科積件系統教育應用文獻數量統計
2.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研究現狀
結合文獻統計及分析結果,進一步對我國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研究展開分析,總結如下。
2.1研究內容
積件系統由積件庫與積件組合平臺構成。積件庫是教學資源的集合,包括五種類型: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微教學單元庫、虛擬積件資源庫、資料呈現方式庫和教與學策略庫。其中多媒體教學資源庫是目前積件庫建設的重要對象,該資源庫中的內容就是積件,包括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及視頻等六種形式[4]。
(1)積件系統開發平臺選擇
積件開發軟件有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3DStudioMax等,其中Flash因操作控制方便、處理能力強和兼容性高等優點成為最常使用的動畫類積件開發軟件,圖片處理軟件有Photoshop、Coreldarw等,視頻處理軟件有會聲會影等。積件的存放平臺可依托校園網,使師生能通過網絡訪問對積件素材進行下載、修改和上傳等操作,以豐富積件庫。而積件的組合可選用PowerPoint作為平臺進行操作。
(2)積件的制作與整合
中學生物學積件的獲取有兩種方式:已有資源的優化整合和教師動手制作。目前,已有資源的優化整合是中學生物學積件的主要來源,如收集、整理科普及教學光盤中的動畫、視頻素材,對其進行分割、合并,獲取積件;或將網絡上已有的不同版本的Flash課件、圖片、動畫、元件優化整合到一個Flash文檔中,制作成積件,此方式只是簡單地對已有資源進行分割整合。而教師動手制作則要求教師在確定積件開發的相關學科知識點后搜集素材、制定腳本進行原創式積件制作,該方式對教師軟件操作技能要求較高,難度較大,故資源較少。
2.2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根據分析可知,大部分文獻強調的是積件系統開發的必要性、與學科結合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積件系統開發和建構的具體案例并不多。在積件制作中,大多只是對已有資源進行簡單的分割、組合,沒有較大規模的原創式制作,也沒有對新建積件進行教育實驗研究以檢測其教學效果。所以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積件系統開發不完善,教師對開發軟件不熟悉,致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出現停滯,研究步入瓶頸期。
3.發展我國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研究的策略
積件系統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方向,針對我國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研究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3.1注重實踐研究
積件系統從1997年發展至今在理論上已趨于成熟,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在實踐中取得一定成效。中學生物學應將研究重點從理論探討轉向實踐應用,在平臺選擇的同時,結合實例介紹平臺的使用步驟和積件的制作方法,將新建積件切實應用于教學實踐,檢驗其教學效果,以豐富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真正做到積件系統與生物學教學的完美結合,推動中學生物學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
3.2完善積件系統開發的技術路線
積件系統的開發不僅是平臺的選擇,還要有規范的開發流程。本文結合當前各學科積件系統的開發步驟,設計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開發的技術路線,主要包括知識點篩選、積件制作、積件庫建構、積件組合平臺選擇、積件系統教育實驗研究、研究數據反饋、積件系統再修改等步驟(見圖1)。
圖1 積件系統開發技術路線圖
3.3提高教師的軟件操作能力
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開發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于一線教師對開發軟件的利用能力,且生命活動過程復雜,對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有效提高一線教師和在校師范生的軟件操作能力極為重要。對于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可增設Flash、Authorware等軟件操作培訓課,并組織與計算機專業學生多交流,共同舉辦和參與積件制作競賽等;對于在職教師可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集中進行專業培訓、競賽和交流等。
4.結語
積件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研究進入瓶頸期,究其原因在于研究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實際開發應用不多。因此,應將研究重點集中在積件和積件系統的具體實踐開發上,注重積件技術與教學實踐的密切結合,同時積極提高教師的軟件操作能力,吸納跨專業人才的加入,共同促進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研究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瑩.以基于積件思想的內接資源包改進高中思想政治課件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3.
[2]黎加厚.從課件到積件:我國學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1997(4):50-53.
[3]劉曉雪,李遠蓉.重新認識積件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4(5):23-27.
[4]袁倩,陳迪.我國積件系統建設過程中的反思[J].網絡教育,2007(7):47-50.
[5]崔緒昌.淺談積件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2008,33(8):30-31.
[6]徐瑩.積件問題研究現狀淺析[J].天中學刊,2012,27(5):139-140.
[7]王揚.師范生物教學中關于課件向積件發展的必要性[J].考試周刊,2007(49):99-100.
[8]趙玉柱.如何實現flash課件整合[J].中學生物教學,2008(6):48-49.
[9]劉甜.化學Flash課件的開發與積件庫的建立[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4.
[10]袁倩.積件系統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思考[J].中小學電教,2006(9):56-58.
1.前言
有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步入或者已經步入亞健康狀態,其中以高學歷、高收入的社會精英為多。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經濟建設的精英階層,其體質健康水平受到我國政府和學校的高度關注[1]。基于此,我于2010年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辦法的規定,在學院相關職能部門的關注與支持下,對我院全日制在校大學生體質健康進行測試,通過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狀況的分析研究和對比,并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變化趨勢及其內在的聯系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找到我院大學生體質健康所存在的問題與相關影響因素,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全日制在校大學生8269人,男生2740人,女生5529人。
2.2研究方法
測試方法嚴格按照《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實施方案》要求進行[2],對我院8269名學生進行了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試驗、握力(男)、坐位體前屈(女)、立定跳遠的測試,運用SPSS12.0軟件對其測試結果進行統計。
3.結果與分析
3.1身體形態的分析
3.1.1身高
身高是評定骨骼生長發育程度、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表1顯示,四個年級的男生身高差別不大,其中大四學生身高最高,均值為171.04cm,大三學生身高最低,均值為168.58cm,經檢驗P
3.1.2體重
體重是反映人體骨骼、肌肉、脂肪及內臟重量綜合變化的指標在較大程度上說明營養狀況和肌肉發育程度,表1顯示,四個年級的男生體重差別不大,最重為大四年級61.75kg,最輕為大二年級60.13kg,四個年級均無無顯著性差異;女生情況大體相當,年級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說明我院學生的體重屬于正常范圍之內。
3.2體質分析
3.2.1臺階測試
臺階測試是用以評價心肺功能適應水平的方法,它利用上下一定高度臺階所持續的運動時間,與運動心率的恢復速度之比來計算指數,從而評價心血管系統對運動負荷的反映。反映指數越大,心血管機能越好。測試結果顯示,表1,大二男學生的臺階測試均值最高,為55.92n,大一、大二、大三水平相當,無顯著性差異,均與大四學生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3.2.2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一個人個力吸氣后所呼出的最大氣體肺活量是反映人體呼吸系統的機能水平,是用以評價心肺功能適應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標。測試結果顯示,表1,大三男學生的肺活量均值最高,為3904.06ml,與大一、大二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
3.2.3立定跳遠
立定跳遠是反映爆發力的重要指標,表1顯示,四個年級的男生立定跳遠成績無明顯差異,大三學生略好于其他三個年級;女生情況大致一樣。說明爆發力的保持程度要好于心肺功能的保持程度。
3.2.4握力(男生)
握力主要是測試上肢肌肉群的發達程度,適合于男性。表1顯示,大二、大三男生的握力指數分別為43.54kg和43.4kg,經t檢驗無顯著性差異,與大一、大四相比,P均小于0.05,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大一男生在經過鍛煉后上肢力量有明顯增長,而大四男生由于缺乏鍛煉的原因上肢力量有明顯衰退。
3.2.5坐位體前屈(女生)
坐位體前屈測試反映的是關節和肌肉的柔韌性,柔韌性差意味著相應的關節和肌肉缺乏運動。表2顯示,大一女生坐位體前屈的測試成績最好,均值為17.4cm,與大二女生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身體形態,大四男女學生身高最高,且均與其他年級有顯著性差異,其他年級之間無顯著性差異,男生大三最矮,女生大二最矮;四個年級的男生體重差別不大,最重為大四年級,最輕為大二年級,四個年級均無無顯著性差異;女生情況大體相當,年級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4.1.2身體機能,總體學生男女肺活量、臺階測試均數變化基本與身體形態變化保持一致,一、二、三年級的各項均數水平無明顯差別,且均與大四年級有顯著性差異;身體素質情況基本與心肺功能相當,但保持情況略好于心肺功能。
4.2建議
4.2.1加強對我院學生進行《國家學生健康標準》的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他們對《國家學生健康標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激發他們積極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提高他們的身體健康素質。
4.2.2我院的體育教學內容有必要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整,任何體育課都必須保證有10分鐘左右的身體素質練習時間,并考慮增加有氧耐力練習與上下肢的力量練習。
4.2.3在堅決貫徹實施高職體育教學兩年制必修課的基礎上,針對高年級學生體質下降這一現狀,建議對高年級學生實施體育選修課或成立各種專門的健身俱樂部,由學生擔任負責人,教師具體指導,開展不同規模、不同形式、不同項目的課外體育活動。
4.2.4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檔案,利用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智能化服務系統,實現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監測、反饋和評價,完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及學生運動健身與科學指導系統,形成專家數據庫,方便學生咨詢和查詢。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85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8-1115-03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武術的體育化進程是在19世紀末葉以后隨著西方近代體育的不斷融入而呈現出漸進發展的,使武術由大眾化的傳統體育項目,逐漸登上教育的殿堂。武術教學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學現狀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本文以湖北省普通高校為樣本展開研究,以期從中找出共性規律,為武術在學校的發展提供建議。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文以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警官學院、湖北中醫學院等30所非體育專業院校為研究對象,并根據研究調查需要,將主要調查對象分為兩個層面:1)高校武術教師;2)在高校中參與武術活動的在校大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在2004年10月至2004年12月間在上述學校進行隨機抽樣,共發放1 000份學生問卷,回收974份,有效問卷942份,有效率為94.2%,發放武術教師100份,回收問卷98份,有效率為98%。并運用特爾菲法和重測法對問卷的效度、信度進行檢驗,均符合統計學要求。
1.2.2文獻資料法查閱了相關期刊上關于高校武術課程,高校武術開展的文獻資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
1.2.3數理統計法用描述統計法對調查所得有效數據進行常規數理統計分析。
1.2.4邏輯分析法對已收收集的資料和調查的問卷內容,運用邏輯學知識方法進行歸納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武術課程教學內容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所普通高校中,有27所高校開設武術公共課,占90%。在開設武術公共課的27所高校中,開設傳統武術課的有1所,占3.7%,以國家規定套路為教學內容的有24所,占88.9%,以散打為教學內容的有2所,占7.4%。而學生希望的武術項目依次是:傳統武術(44%)、國家規定武術套路(31%)、散打(18%)、其他(7%)。
以上數據表明:武術課程教學在普通高校中開設比較普遍,但是存在的問題也相當突出,即學生希望更多地學習、了解傳統武術方面的內容,可能是因為傳統武術中凝聚著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攻防格斗技巧[1],更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然而在我們的調查中,實際開設傳統武術項目的學校僅有1所,然而希望學習傳統武術的學生人數高達46.4%,造成了教、學的嚴重失調,進而也影響了教學效果。目前武術教學的內容主要以國家規定的武術套路為主(主要是規定的初級教學套路),這一方面有利于教學計劃、考核等內容的制定、實施,同時也為日后開展訓練、比賽奠定了基礎,但是這種大一統的作法也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武術的熱情和積極性。
2.2學生對武術公共課喜好程度分析從表1、2可知,現代大學生對于武術總體上比較喜歡,但是有41%的學生不喜歡武術課,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學生認為現代武術教學“技術動作復雜,難以掌握”,這與普通高校目前武術教學主要以國家規定的套路教學為主有關。我們知道國家規定的武術套路是建國以后或者為了適應武術國際化發展、推廣的需要而創編的,是已經“體育化”的武術,這些套路側重于技術動作的表現力,整體上強調“高、難、美、新”等要素[3],因此在套路創編時融入了體操、舞蹈、雜技等技術要素,與傳統武術的技術動作簡單實用、攻防意義明顯大相徑庭,因而在演練武術時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作保障,同時現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已經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其吃苦精神也不如以前,在這樣的現實下教授武術規定套路,學生不喜歡武術課是無可厚非的。同時武術套路的學習及技擊、表現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一、兩個學期的武術教學中要想達到上述目的,顯然不是一件易事,而學生在教學中看不到自己能力的提高自然也會對武術課失去興趣。長此以往,自然也會影響武術在年輕一代心目中的地位,對武術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2.3武術公共課理論知識教學現狀無論是專業院校還是普通高校,重“武”輕“文”是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通病[4](表3),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們對于體育教學的錯誤認識:認為技術教學是體育教學的根本之所在,而忽視了文化課或者理論課教學對于技術課教學的重要作用。我們認為:理論與技術教學是相輔相成的,理論課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運動項目和掌握運動技能,而技術課教學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但是現實告訴我們,理論課教學已經成為技術課教學的副產品,而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融入了太多的文化內涵,僅僅是一招一式的技術教學很難起到傳承文化的重任。
2.4學生對武術公共課教學的評價從表4-6中可以看出,目前普通高校武術教師的自身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獲得了廣大學生較高的認同,學生對教師的技術水平、教學能力基本上持肯定態度,說明我們的專任教師目前基本能夠滿足教學的需要。但是也有一點不能忽視,就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因材施教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如何使所有的學生在每次課上都能夠得到最大的發展,仍然是我們的教師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盡管廣大學生對于教師認同感較高,但是由于目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需求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說明我們普通高校的體育教學,至少是武術教學仍然是“填鴨式”教學,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教學質量及其對學生以后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2.5武術公共課考核方法的調查分析從表7可以看出,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武術課的考核側重在動作質量和演練水平上,這一考核方法沿襲了武術競賽的評判方法,但是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我們認為,由于武術技術動作的復雜性,使得學生學習武術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協調性,因而如果我們僅僅側重動作質量和演練水平的評判,而不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進步程度等等,無疑將會挫傷部分同學學習武術的積極性,進而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不利于學生積極、自主地學習和掌握武術理論知識、技術和技能。
3影響普通高校武術教學因素分析
3.1影響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的客觀因素通過我們的調查和專家訪談得知,影響我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的客觀因素為相關的政策法規、師資條件、場地器材條件等。相關的政策法規對于普通高校開展武術教學和教育活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通過中小學的武術教育和教學,有利于改善學生對于武術的認知、奠定良好基礎、培養其武術素養,進入大學后能夠學到更多武術方面的知識。師資力量是開展武術教學的有力保障,通過我們的調查得知,學生對于普通高校武術教師的自身素質、業務能力褒貶不一,總體說來應該大力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促進武術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場地器材條件是影響我省普通高校武術發展的另一因素,目前我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學主要是在室外進行,除了少數有運動隊的高校訓練在室內進行外,其他學校幾乎沒有專門的場館進行教學、訓練。盡管室外可以進行武術教學,但是從長遠來看,各校應該加大場館設施的建設力度,只有為教育教學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才能保障教學質量的逐步提高。
3.2影響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的主觀因素通過我們的調查得知,影響我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的主觀因素為教師的思想觀念、業務素質、教學方法等,學生的學習態度、認知能力等。
眾所周知,體育教育應該是對人的全面的教育,不僅是對人的身體而且是對人的心靈。而人的全面發展本身就包括了身心兩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人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健全的人。
武術教育作為體育教育的一個具體分支,也全面的體現了體育教育對人的全面的功效。因此,對于武術的價值選擇應該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它既應包括對人的體質健康的促進,又應包括對人的心理發展水平的促進,還應包括對人的體育文化素養的全面完善,更應包括對人的終身體育能力的建立。故而,對武術價值選擇的相對單一,反映了學生對武術的價值認識的不足;同時,也反映出在對學生進行的武術教育過程中教材內容的相對單一、教材以技術為主,理論相對薄弱;教師武術文化素養有待提高。
武術是中國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體育項目,在它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極深,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與特點。在與世界其他體育文化的交流與交往中有著自身極強的特色,不僅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為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所喜愛。在某種程度上,武術也像陶瓷一樣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國際友人一遇到中國人大多會問會不會武術。而我國的武術教育與武術的普及程度從目前來看還不能與國外的一些國家相比。通過我們的調查表明:我省大學生對武術的認識不全面。這反映在:一是對武術的價值認識不全面;二是對武術的了解途徑較單一,主要是通過文學藝術的途徑了解武術,它們所反映的武術與真實的武術運動相比更多的是作者根據自己對武術的理解與想象進行的對武術的夸張、虛擬與變形,這些文藝表現形式上的藝術處理是為了其主題服務的,是為了更好的表達作者的思想與意圖,而借助于武術這一形式。但因其生動地描述或表演從相當大的程度上對武術了解不深的群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讓這些接受者認為武術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而非其它;三是對武術的概念、內容了解不全面。對什么是武術,什么是武技,區分的不清楚。對武術包含的內容不十分了解。
4結論
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開設武術課的學校較多,但是教學內容以國家規定的套路教學為主,而學生希望學習傳統武術,因此,教與學存在較大的矛盾沖突。
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學生喜歡武術運動但是不喜歡武術課,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認為武術“技術動作復雜,難以掌握”。
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武術課教學主要進行技術教學,忽視了理論課教學,尤其使得武術文化的傳授相形見絀。
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武術課教學的考核側重動作質量和演練水平,這一考核方式不夠人性化,而且將會挫傷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楊嘯原.論世界武術發展中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與現行賽制[J]. 四川體育科學,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