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6:09: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區治理經驗,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勝利石油管理局勝中社區物華物業管理公司下設五個物業站(五個家委會)、三個專業隊、一個家政服務中心和一個老年工作站。主要負責山東省東營市青島路以南,菏澤路以北,西四路以東,五臺山路以西的13個小區9273戶居民的“四保一穩”服務職能工作,該區域地理位置點多、面廣、分散,工業區、生活區、娛樂區、學校等交織在一起,不完全封閉的小區多,車流量大,又處繁華地段,管理難度大,治安任務十分繁重。工作中我們牢固樹立“綜合治理也是生產力”的觀念,勇于創新實踐,突出真抓實干,不斷推動綜治工作水平再提升。
一、社區綜合治理工作的具體做法
(一)突出“一個主題”力求群防群治的氛圍更濃厚
我們借社區開展的“查漏補缺抓防控,群防群治保平安”主題活動為契機,牢固樹立“平安出效益”和“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理念,把綜合治理工作作為“四保一穩”服務職能中的重中之重來抓。要抓好這項工作,必須依靠群防群治,形成全民皆兵的濃厚氛圍。具體工作中實施了“六個一”。
第一,深化“人人都戴紅袖標”工程。我們要求不僅是治保員要帶紅袖標,綠化隊、維修隊及各物業站的所有人員都戴“紅袖標”,擔負起“義務監督員”的作用,履行提供線索、治安信息通報(治安信息員)、參與小區治安防控等職責。在推動聯防聯治工作中,我們始終以“紅袖標工程”為亮點,發揮“紅袖標工程”的威力,逐步形成“讓大家戴上紅袖標就是一種責任,讓居民看見紅袖標就是一種信任”的效果,對不法分子起到了有力的震懾作用。
第二,開展“法律知識進小區”活動。我們在供應體育館舉辦了500余人參加的法律知識宣傳講堂,來自管理局綜治辦普法工作科郭清海科長和東旭小區的家委會郝仕政副主任,運用豐富的法律知識和實踐經驗,向小區治安工作骨干人員和居民講述了他們在多年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教會大家如何防火、防盜、防騙,將法律知識和治安防范知識送進千家萬戶,進一步調動了廣大職工與居民參與轄區治安防控工作的積極性和治安防范意識。
第三,組織“平安靠大家”書畫展評。為發揮群眾優勢,由各物業站(家委會)組織在小區集中開展了一次以書法、繪畫作品為主的書畫展評,而且每個物業站(家委會)評選出優秀作品進行裝裱,參加社區統一組織的展評。勝利石油管理局勝中社區物華物業管理公司上報了12副作品參展,分別獲得1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好成績。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營造了平安和諧文化氛圍。
第四,開展“治安防范圖板巡回展”。我們緊緊圍繞平安小區創建活動主題,制作了圖文并茂的治安防范圖板,在各小區進行宣傳的基礎上,又由治安保衛辦公室統一組織,利用巡警車在轄區內進行巡展,進一步促進了群防群治濃厚氛圍。
第五,組織參加“專業技能大比武”。我們以社區開展的規范干部專業技能“三個一”競賽活動為依托,即組織一次軍事訓練,疊一次軍被,談一次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體會三項參賽內容。治保隊班子成員利用隊員下午訓練時間,強化警容警姿樹形象,針對個別新隊員的宿舍物品擺放細節不到位,軍被整理不夠規范,隊部展開了以班組為單位的軍被整理的競技活動,以點帶面提升軍被的“豆腐塊”水準,使隊伍整體素質水平得到新提高。同時,在“三個一”業務比武活動中,由治保隊指導員、隊長、副隊長參加的業務比武,一舉獲得治保系統業務比武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
第六,發放“義務巡邏隊倡議書”。各物業站(家委會)聯合黨員服務社,組織開展了向轄區居民發放參加義務巡邏隊倡議書活動,調動了廣大居民踴躍參加義務巡邏隊積極性,成立了以轄區非在職黨員和樓棟長為骨干的義務巡邏隊13支。
(二)發揮“兩個優勢”力求群防群治工作入腦入心
第一,充分發揮小區的“宣傳”優勢。首先是發揮治保隊與警務室聯動的宣傳效應。我們聯合開展了“齊抓治安防范、共享平安幸福”主題活動,通過白天與晚上相結合方式,利用四輛警用電動車在小區內巡邏,現場播放防火、防盜等防范小常識,在重點時段和部位、加強了防控和蹲守,確保了治安防范無漏洞、措施有效到位。其次是采取小區懸掛橫幅宣傳。根據不同的季節懸掛不同的標語口號,如“積小安成大安,家家平安保平安”,“平安小區人人出力,小區平安家家受益”和“打兩搶防兩盜,實現小區平安無案件”等等,做到內容簡而易懂,時時敲響防范警鐘。再次是發揮黑板報、宣傳欄更新及時的優勢。各家委會每日張貼勝利報、溫馨提示等,宣傳上級精神,宣傳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環保、安全、節能、民用氣安全,治安防范等有關內容。同時,我們在每個門衛都設置了小黑板,登記內容溫馨,貼近居民生活的小提示,小區居民進出大門隨時都能看得到,同時也宣傳了我們的防范成果。最后是創新了樓棟“雙向信息反饋欄”。我們在樓道制作了信息反饋欄,這樣有利于與居民及時溝通,為居民提供了掌握信息、反饋信息條件。國慶節前夕,我們還打印了《致小區居民的一封信》,張貼在各單元樓道內,提醒居民強化防火、防盜意識。2009年,在創建“平安小區”和“小區百日無案件”活動中先后布置治安防范宣傳欄30期,出黑板報17期,張貼溫馨提示7次,共計4600余張。除此之外,我們還特意為居民外出開展了一項特色服務。戶主外出前,以電話或其他方式與物業站、家委會取得聯系,告知樓棟和單元號,我們會在此期間進行重點巡視、加強防范。
第二,充分發揮小區“陣地”優勢。群防群治防范在小區,落實也在小區,因此,我們充分發揮小區陣地優勢。首先是成立13支特色義務巡邏隊。我們以樓棟長為基礎,在小區全面發動,先后成立了400余人的義務巡邏隊伍,有“非在職黨員義務巡邏隊”、有“三八女子義務巡邏隊”、有“夕陽紅義務巡邏隊”、有“志愿者義務巡邏隊”,節假日集體組織巡邏,平時分片包干守護樓棟,2009年集體巡邏60余次,由于群眾的積極參與,給小區治安隊伍輸進了新鮮血液,增加了一支有聲力量,直接推動了小區治安工作的平穩開展。其次是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方式巡邏。集中的目的是達到互相交流,把發現的情況和處理的方法溝通一下,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交流經驗;分散的優點在于靈活和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如巡邏隊長任玉榮,她負責運興南大門,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季,她都默默無聞的守在崗位上。又如定位巡邏隊員宗景仁,幾年如一日堅持辦黑板報,義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油田改革發展形式、治安防范和健身小常識等,在他的帶動下,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全覆蓋的綜治大格局。
(三)深化“三項建設”,力求在群防群治工作中見實效
第一,深化“紅旗治保崗”建設。我們要求治保員每天把紅旗插在治安責任區內易觀察的醒目位置,以紅旗為中心,在責任區內巡回檢查。家委會堅持巡視督導,20分鐘內不在崗的,檢查人員要把紅旗收走,每收旗一次要扣績效考核分,收旗三次以上的要收崗,進一步增強其責任心。
第二,深化“三防”建設。首先是健全綜治大網絡。我們建立了以中心治安保衛辦公室為總牽頭的特勤中隊、治安巡邏隊、物業站家委會、樓棟長、義務巡邏隊等,形成“一條龍”綜治大網絡,同時,我們結合“小區百日無案件”競賽活動,啟動了“虎、鷹”行動計劃,并成立了7支突擊小分隊。做到在對不法分子的識別上,要有“鷹一樣敏銳的眼睛”,在對不法分子的打擊上要像“虎一樣的勇猛威武”,要看得準、打得狠,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其次是深化隊伍建設。在組建義務巡邏隊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深化了兩隊建設:一是深化治安巡邏隊建設。深化了“三式十八法”的管理模式,運用“三式”即院校式的學習、部隊式的管理、家庭式的生活,打造業務精,素質硬隊伍,創造了拴心留人的工作環境。二是深化了員工隊伍建設。采取在物業職工及治保員中開展“四個一”和“一口清”活動。“四個一”即每周記一戶、記一車、檢查一次防盜門、做一件好事,為做好治安防范工作提供了保證。“一口清”即要求治保員與職工對所負責的樓棟戶數清楚、家庭情況清楚、是否有機動車輛清楚、防盜門好壞清楚,做到心中有數,為掌握基本信息提供可靠保障。三是深化了“技防、物防”建設。我們在深化人防基礎上,還在技防、物防上下功夫,在上級的支持下,配備了電瓶警車4臺、更新了巡邏隊員自行車、警棍、對講機等設備;6個重點門衛安裝了攝像頭,可以長期穩定的監視進出小區的人員和車輛,確保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可以盡快提供線索依據,對震懾犯罪提供了技術保證。集翠苑西側筑起了150米圍墻,實現了小區封閉。加固維修了護欄22處,維修了單元門60余次,維修和更換了小區電動門,安裝了起降桿。我們還對門衛室實行了“五個統一”,即統一進行了門衛粉刷,統一維修或更換了室內空調,統一更換了新桌椅、統一制度牌,統一配發了太陽傘,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提高了門衛人員愛崗敬業的積極性。
第三,深化“物華女子巡邏班”建設。物華治保隊女子巡邏班成立于2008年5月,由6名女子巡邏員組成,主要承擔白天的小區巡邏任務,不僅彌補過去只夜間巡邏、白天空缺的不足,同時又挖掘了人力資源,還加大了對門衛、治保員管理監督和調解民事糾紛力度。首先在業務上做到了“三懂四會”,“三懂”,即懂方針政策、懂法律法規、懂業務知識;“四會”,即會擒敵自衛、會依法執勤、會管理服務、會群眾工作。其次在管理上采取了“13332”巡邏法,“1”就是要貫通一條巡邏路線。按照規定的路線巡邏,避免了只走大路,不走小路的現象。“3”就是巡邏出警至少3人。在出警巡邏過程中,做到相互監督,相互保護。“3”就是強化落實“3個深入”:一是深入小區居民,宣傳工作到家庭,形成了“人人參與,家家防范”的氛圍。二是深入小區門崗,監督是否規范上崗,是否記錄詳實。三是深入監督整改,做到及時糾錯,督促整改。“3”就是突出“三個結合”,即做好與派出所警務室工作的結合,與保衛科工作的結合,與物業站家委會工作的結合,在治安防范工作中做到信息聯通、上下聯動、行動聯合。“2”就是采取“2個掛鉤”,即與獎罰掛鉤,與評選樹優掛鉤。現正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向著更高目標邁進。
如今,勝利石油管理局勝中社區物華物業管理公司初步形成“全民抓安全、群力保平安”的良好格局,公司開展的“紅袖標工程”被社區采納推廣。治安巡邏隊成功了破獲3個重大盜竊團伙,抓獲不法分子11名,其中7人被刑事拘留,幫助居民尋找到失蹤老人1人,公司連續6個月實現“零發案”,社會效益明顯。
二、完善社區綜合治理工作的具體建議
(一)建議適當傾斜社區治安巡邏隊員的招工
第一,治安巡邏隊員嚴重缺員,在相繼落實臨時性用工清理、油田在社區系統企業員工中招聘一線人員等政策中,公司治安巡邏崗位人員大量削減,巡邏崗位缺員問題非常嚴重。
第二,部分小區不封閉,加之所處西城腹地、流動人口多,治安形勢非常嚴峻,急需補充治安巡邏力量。
第三,巡邏隊員多數是臨時性用工,社區在培訓治安隊員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隊員不久就辭職,工作時間較短,收不到連續性、持久性工作效果。
第四,由于隊員缺乏持久性,個別隊員存在思想不穩定,不斷招收更換新隊員,造成管理難度大,不利于治安隊伍建設。
第五,由于隊員更換頻繁,新隊員對小區地形,治安狀況了解不透,對不法分子心理動態、作案動機分析不清,給維護穩定帶來困難。
(二)建議地方政府出臺一些硬性政策法規
加快培養有文化、有責任感、有上進心和公益心的高素質新農民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鑒于此,從2008年起,四川省郫縣積極轉變政府公共治理模式,在發現、開發農村社區教育新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政府主導的方式構建農村社區教育共同體,有效整合了農村社區各種教育資源,初步形成了新農民培養的嶄新模式。
郫縣構建的政府主導型農村社區教育共同體是對教育管理機制的改革和創新,是新農民素質培養體系的核心推動力。“教育共同體是區域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模式。”[1]這種關系就是合作。它主張政府放棄壟斷或獨自包攬教育的傳統做法,逐步退出微觀辦學過程,通過價值引導、資源配置、制度設計、信息服務、平等對話等方式,充分利用社會生活中已存在于農村社區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行會協會以及個體成員等教育力量,構建別具特色的農村社區教育自治組織。經過近三年的探索和實踐,郫縣以政府主導為核心的農村社區教育管理機制改革和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全面提升農民素質方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具有借鑒意義的實踐經驗。
一、樹立大教育觀,發現農村社區教育新資源
這里的“發現”在郫縣農村社區教育管理機制改革探索中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含義。從動機層面分析,它體現了“大教育觀”,認可“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冰山一角”,[2]帶著對“教育”等于“學校教育”的批判意識才可能去發現農村新教育資源,即一切可被開發利用來實現農村教育價值的社會因素和條件;“發現”又相對于“主辦”而言,它是政府主導的核心理念,是放棄壟斷和獨自包攬農民教育責任的開端,充分體現了有限政府和新公共治理理論的核心理念;從結果層面上分析,發現30多年來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經濟基礎變化、形成的教育發展新資源和新形式是構建農村社區教育共同體以及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的基礎性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規律,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農民素質提升政策。
通過對郫縣165個村或社區教育狀況的調研發現,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積聚了豐富的可供開拓的新教育資源,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各種村鎮組織開展的社區文化活動,每村投資80萬~150萬元建設文化活動室或中心,僅此項建設全縣投資超過2億元,活動超過100項;二是農村的社會服務體系,如就業保障工作站、便民服務站;三是黨政部門的社區教育宣傳與社會服務,全年舉辦活動達170項,如“警校共育”、法制學校、婦女學校等開展的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四是縣級群團組織,包括共青團、婦聯、關工委、未保委、老齡委等,積累了豐富的、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與經驗;五是駐農村社區的企事業機構,尤其是駐郫的19所大學與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開展了大量的社區教育活動;六是高校學生志愿者和NGO志愿者密切關注農村社區教育,僅西部大開發“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就有330名志愿者在開展農村社區教育服務,同時每年超過6000人次的大學生志愿者與農家和農戶開展結對幫扶。新教育資源的發現與大教育觀的普遍樹立是分不開的,反過來又促進人們對大教育觀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基于利益共振,創建農村社區教育共同體
在對郫縣廣大農村地區的非學校教育資源和形式的進一步細致分析后,我們發現不同的教育主體有著不同的行為動機與利益訴求。政府部門開展農民教育活動的出發點是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例如公安與司法部門開展的“警校共育”生存教育活動以及法制學校開展的普法活動等。NGO及其志愿者,如成都河流協會在安龍村開展的以“綠色學校”為主題的環保教育活動,他們的動力則主要來源于成都河流協會的章程規定和志愿者對環保工作的熱情;駐郫縣19所高校學生志愿者以輪崗的形式在社區開展各類有利于農民素質提高的教育活動,其內在動力一方面是承擔社區服務的職能,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部分有社會責任的盈利企業,如高福記公司通過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對農民開展衛生行為習慣方面的教育,其是基于自身企業的長遠發展考慮,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衛生習慣的合格勞動者。村級組織,如中國農家樂發源地郫縣農科村,運用村規民俗廣泛教育村民,其主要動機是維護和傳承地方經濟、文化活動模式與準則。
面對不同利益訴求的社區農民教育主體,政府如何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是沿用傳統教育管理模式努力尋求同一,還是另辟蹊徑創新履職方式?經過不斷地思考與探討,我們認為,農村社區教育主體不同的利益訴求與形成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合力之間并不沖突。為此,我們有選擇地學習、改造了諾瓦克爾醫院的倒金字塔型,[3]最終形成了政府主導型農村社區教育服務模式,即政府有效推動農民素質提升的方式。
在創立的郫縣政府主導型農村社區教育共同體模型中,工作運行機制發生了方向性變化:農村社區教育主體成為“老板”、成為社區教育的“發動機”,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訴求來設計并開展各種各樣的社區教育活動;正式的公共教育機構(主要是學校)不再充當主導或領導的角色,而是強化了其配合和服務功能;政府在該模式中則充當“機長”的角色,只要農村社區教育主體合法、教育目的與內容不違背國家政策與法規,政府一般不干預各教育主體設計和實施的具體教育活動。政府高度信任教育主體的能動性,對各種社區教育活動不設定系統、剛性的考核指標體系,但重視受教育者的感受與評價,如受教育者有不良反映,則聘用專業評估組織予以客觀評估;當社區教育主體提出某種條件要求時,政府才利用自身信息優勢、資源優勢予以幫助和扶持。
三、尊重農民意愿,建立社區教育和諧新關系
通過社區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本質是一種教育活動。因此它也必須遵循教育規律,應在政府的主導下,在教育主體與農村居民之間建立和諧的教育關系。這種關系既可以發揮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行政權威優勢,又能夠充分調動社區組織與居民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農村社區教育得以開展的前提條件。
根據我們的實踐經驗分析,要追求農村社區教育關系的和諧與效率,僅僅考慮農村社區教育主體的利益訴求是不夠的。因為作為受教育的農村居民對于自己接受什么樣教育以及怎樣接受教育有無可爭議的話語權,他們有權利根據自己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表達自己的教育需求并得到滿足。為此,無論是政府還是社區各教育主體都應當學會尊重農村居民的意愿。在某些情況下,還應當做出某種妥協以換取農村居民的信任與支持。
以成都市河流協會為例,它最初進入郫縣農村社區的目的是保護河流并研究城市生態與河流保護之間的關系,提升農村居民環境意識,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于是,他們前期開展了系列調查活動,旨在了解村民對于環保教育的需求。但是,調查結果卻大大出人意料:村民的一致要求是想學跳舞,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環保教育。面對這種沖突與差異,河流協會最終選擇了尊重與妥協。在政府等各種渠道的幫助下,他們將著名的戰旗文工團請到農村社區,讓高水平的專業演員給當地村民輔導,隨后又舉辦一系列盛大的文藝匯演,請農民自編、自導、自演……很快,河流協會這種尊重農民意愿的行動給他們帶來了“甜頭”:通過文藝匯演交流活動,河流協會工作人員取得了當地農民的信任,農民朋友開始主動了解河流協會的組織情況、活動宗旨等,并開始了解河流保護的相關知識。
當然,河流協會等社區教育主體倡導的尊重不等于放縱。在通過滿足農民意愿的基礎上,他們在無形之中推廣了自己的環保主張、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村民的行為,為后期的社區教育活動奠定了扎實的群眾基礎。日前,郫縣農村社區成為成都市河流協會進行環保教育宣傳的重要基地,多個國際合作項目在縣域內開展順利,初步建成了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培養了一大批講環保的高素質農民。另外,部分社區農民還走上了國際環保論壇,向世界展現了新世紀中國農民的新形象。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和諧農村社區教育關系的建立。
四、重新界定角色,賦予學校教育農民新職責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社區教育實踐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教育”的命題下展開,[4]引發的是以學校為主導的社區教育研究路線,表現為家庭、社區對學校教育的配合。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社區教育的獨立地位在不斷強大,而以學校為中心、采取課堂延伸的做法則不斷地暴露出諸多弊端,如學校負擔過重、出現學校話語霸權、教育活動與農民生產、生活相脫離等。在政府主導型的農村社區教育共同體中,我們不贊同以學校為中心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同時我們也不忽略學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根據教育共同體的關系模式,考慮到學校自身的專業優勢,我們支持學校以農村社區教育的“平等”主體角色承擔社區農民教育的責任。在實踐中,大家親切而形象地用“偵察員”、“秘書”、“教練”來重新界定學校在農村社區教育共同體中的角色與作用。
“偵察員”角色,是指學校承擔信息樞紐的作用。一方面以專業的視覺挖掘新農民所應具備的理想素質及其教育缺口;另一方面,努力挖掘、發現、尋找社區農民教育的新形式、新資源。
“秘書”角色,是對于教育共同體中的政府作用而言的。這一職能在鄉鎮一級的社區教育共同體構建最為典型,體現為學校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和專業優勢為鄉鎮政府制訂社區教育發展規劃。如在郫縣安德鎮,每年都由兩路口學校制訂整個鎮社區教育共同體的活動計劃,然后經社區教育共同體認可、批準后予以實施,該做法效果良好,得到了社區教育各方的認可與肯定。
“教練”角色,在某些農民社區教育主體有明確教育目標指向,但教育教學能力上有所欠缺的情況下,學校就自覺充當教育技能訓練的角色。如在“警校共育”生存教育活動和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學校就幫助公安部門設計出深受廣大農民群眾喜愛的教育形式(如電影觀摩等),有效地提高了社區農民的法律素養。
五、發揮比較優勢,建設農村社區教育系統工程
與正規的公共教育體系相比較,農村社區教育具有主體多元、方式多樣、活動豐富、發生在特定社會環境、與具體的社區活動密不可分等特點。正是這些優勢的存在,使得農村社區教育在提升農民素質的過程中,其所發揮的作用不可低估。為使其在新農民培養過程中提供源源不斷的推動力,克服其偶發性與非系統性等弊端,郫縣在建設社區農民教育系統工程上做了很多有益嘗試。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由于農村社區教育共同體的構建是一個難以數量化的問題,是一個難以分解為低層次問題的社會經濟系統。但運用軟系統方法(SSM),把各試點社區構建教育共同體的探索,歸納總結為政府政策而行動,把社區教育共同體的實際運作與設想升華為“根定義”模型,以此指導各基層政府教育活動,再以現場會方式達成研究人員與政府的共識后推向全縣。通過對相關制度的建研制并固化,達到對農村社區教育全過程監督和約束的目的。
積極推廣成熟工作經驗。首先,確定試點農村社區。在全縣選擇10個鎮的農村社區作為試點,按照教育共同體總體思路,各自圍繞一個主題精心選擇活動項目,一邊研究活動一邊推進工作。其次,從政府各職能部門入手優化、整合教育資源。各試點農村社區現有的黨團活動室、文化活動站、老年學校、法制學校、婦女學校以及家庭學校等資源同正規學校結成教育共同體,高校與企業的相關資源也配置到相應社區。教育共同體構建以后,以往政府各職能部門走過場似的各類文體娛樂活動,全部轉變為依托學校進入農村社區的教育內容,增強了活動的教育意義。最后,以培養現代公民和新農民為重點,設計并開展社區道德素質教育活動,全面提高農村居民的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
建設穩定的社區教育隊伍。第一,工作推進隊伍,在政府機構內部遴選一批熱心教育的同志組成教育共同體工作委員會。第二,專家指導隊伍,以教育專家為主建立專家指導隊伍。第三,志愿服務隊伍,以“一村一大學生”計劃的全職志愿者為主體,關工委老同志、駐郫縣19所高校學生、河流協會工作人員和企業員工等志愿者通過教育共同體各類活動參與農村社區教育。教育隊伍內部分工合理、職責明確、相互配合,老、中、青相結合的梯隊結構激發了隊伍的活力和激情、增強了隊伍的創造力和戰斗力。穩定的教育隊伍是不斷深入推進農村社區教育、提升農民素質的核心力量。
參考文獻
[1]柯玲.農村教育共同體構建――基于成都郫縣的探索和實踐[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5.
一、現代城市社區建設和公共精神培養的價值關聯。
社區是我國城市管理實施“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行政框架內最基層單位,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和戶籍制度的改革,地域界限打破,人口可以自由流動,基層單位實體漸漸分化和消解,原來傳統的“單位人共同體”“地域人共同體”已漸漸變身為“社區人共同體”。 現代社區共同體是由來自于不同地域環境和行業的具有不同價值觀念的差質人口所組成的, 特別是長沙作為省會和中部發展快的城市,吸引了來自于各地、州、市和全國各地的人才定居或參與長沙現代城市的建設,這些不同異質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區,因為個體差異降低了鄰里關系情感認同,增加心理上誤會和矛盾,其認同危機影響社區共同體建設。加之社區行政化傾向導致居委會工作模式成就、工作方法簡單,社區居民大多是在不了解前提上被動性參與社區事務,隨意性大,導致居民對社區事務參與意識淡薄,社區公共精神上弱化和忽視,影響社區公共精神提升。
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各級部門越來越受重視社區建設。在城市化進程中,長沙城市化快速發展拆解原有的地域關系紐帶,單位集體記憶和情感歸屬日漸遠去,個人與社會關系網絡發變化。為適應長沙新形勢社區建設需求,培育社區公共精神以促進社區建設與和諧發展,進而提高長沙市基層社區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此課題研究具有重要實際意義。
二、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概況
(一)西方:學術界針對社區研究有的兩種不同傾向:
①一種是針對城市社區中鄰里關系變化進行研究所形成兩種對立的社區消失與繼存的理論。以滕尼斯、韋伯等社會學家為代表的社區消亡論和以美國社會學家甘斯、劉易斯為代表的“繼存論”;。前者認為社會分化結果是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差異增大、社會認同感降低使得傳統社區存在基礎喪失。后者認為認為傳統社區不能完全否定和消亡,在城市化過程中城中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與外面的世界并無多大影響。②另一種是社區解放論。費舍爾、費爾曼和雷頓在20紀70年代運用社會人類學網絡研究的理論研究城市社區的變化。強調現代城市社區人際關系應從地域局限中解放出來,有應該更廣網絡,開啟了新的網絡研究視角。
(一)國內在中國社區概念的研究上:、吳文藻等人創立了“社區”概念和研究社區的范式。對社區研究近年來有幾種不同觀點:
①,社區共同體包括地域性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精神的共同體,社區精神文化是從生活共同體提升到精神共同體的關鍵。社區自身就可以實現自我管理、教育、服務、約束來實現社區公共生活有序化。
②公共精神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對人們共同生活行為準則、規范的認可,并體現于行動上的遵守和執行。從道德上而言,公共精神是以利他方式關心公共利益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有的學者認為它是超越個人狹隘界限和個人直接功利目的關懷公共事務的精神境界和行為態度,它孕育并鑲嵌在特定的社會架構和文化土壤當中,并不斷地影響、修復、變遷著特定的社會結構。有的學者認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人類公共生活之中的,位于人類內心深處的基本道德和政治秩序觀念,態度和行為取向,以公共性作為價值基石,表現為社會成員對公共事務的積極關懷和參與,對公共生活的熱情融入和,對政治社群的虔誠認同和歸屬。
綜合來看,國內外這些學者的相P研究,對課題組展開社區共同體建設與公共精神培育研究頗具借鑒價值和啟發意義。國內著名學者如秦宣、韓慶祥、張雷聲、劉書林等近年來也高度關注城市化社會發展、共同體建設和核心價值觀提煉與培育等問題,深刻回答了城市化社會發展的諸多重大問題,其觀點不僅為此課題開啟了研究思路,而且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國內外研究尚存在些許不足和遺憾:①側重社區共同體或公共精神某一方面的研究,欠缺綜合性的研究;②;對應到長沙社區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徑研究還較缺乏;③長沙社區公共精神培育策略的評價指標體系缺乏研究。
三、長沙社區建設中公共精神的現狀分析
長沙作為省會和中部發展快的城市,吸引了來自于各地、州、市和全國各地的人才定居或參與長沙現代城市的建設,這些不同異質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區,因為個體差異降低了鄰里關系情感認同,增加心理上誤會和矛盾,其認同危機影響社區共同體建設。加之社區行政化傾向導致居委會工作模式單一、工作方法簡單,社區居民大多是被動性參與社區事務,隨意性大,導致居民對社區事務參與意識淡薄,社區公共精神上弱化和忽視,影響社區公共精神提升。
(一)社區公共精神培育包含培養獨立人格、民主法治精神、公平正義、社會責任、社會公德、自控自律意識六個方面。但是長沙社區存在公共精神缺乏現狀:
首先是社區意識比較單薄,從而存在對社區的認同危機,從1996年至今長沙實行單位住房貨幣化,原單位的福利房通過房改后成為人們有使用權的私有房,住房都是單位人,后來隨著房地產的飛速發展,人么需要換更大更好的房子,所以出現將原有從單位購買的房子進行轉手買賣,這樣使得原來的單位人集中居住的狀況變為各種外來人員雜居的現象,這樣彼此因為不同的需求而再生的居民社區成分相對復雜起來。經過對社區居民的100份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其中因為鄰里彼此不熟悉,即使門對門也不往來不熟悉的占40%。甚至因為工作的時間不一,有20%的問卷說幾個月都沒看見鄰居。這樣一來,因為居民間彼此陌生,對房前屋后和樓道的的公共衛生、共有園林的保護等公共環境也漠不關心,缺乏對居住環境的愛護和維持的公共情懷,亂放亂丟垃圾的現象常見。鄰里之間缺乏相互幫扶和相互關照的共同意識,還因為出租房客的成員復雜性,以及其不同的生活習慣,更增加了相互交流和溝通難度。這種復雜情況得鄰里相互很難融入在一起,引發了社區共公共精神的認同危機。
其次社區居民公共參與公共活動的自覺度不多,更難得經常性開展。為了增加社區粘合度和凝聚力、增進交流和鄰里情感,即使有社區熱情發動居民一起參與的社區公共活動,也常出現參與度很少,多數居民抱著看熱鬧的心理或不理不睬的尷尬局面,收效不大。
再次是社區建設的困境:社區主體、社區自治、社區服務、社區參與、社區文化等困境。
社區主題因為社區主體的結構先對變化,原來有單位管理的變成了社區自治,社區管理機構一般帶有政府行政性,社區劃分不夠合理,管理的區域比較大,人員與管理區域不匹配,加上社區工作人員素質偏低,工作方法簡單、宣傳較少,基礎設施不足,提供的服務還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供給缺口大;加之社區機構與政府和住區物業管理理順不足,一有問題,就是“臨時抱佛腳”,解決問題也是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沒有形成規范的社區管理機制。城市社區的行政化嚴重常常限制了社區自制能力的發揮。
最后社區法制建設滯后,與社區配套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社區建設的運行缺乏良好的法制環境。導致社區生活、社區服務、社區公益保障、社區的公共精神的加強缺乏制度保障,公共活動難以開展,居民的公共文化難以普及。
(二)是長沙城市現代化建設中需要加強社區公共精神的構建。
隨著長沙城市的發展現代化,長沙市政府確立了“建設國家級中心城市”的宏偉規劃,迫切需要加快長沙城市的的現代化建設體系;而作為長沙城市建設的的重要內核構成細胞就是的社區建設,可見社區現代化建設尤為重要。而社區公共精神的缺乏現狀與現代化社區建設是極其不協調的,所以加強對社區建設,重點是社區公共精神建設,才能帶動公共意識、公共服務、公共設施的完善和公共文化的和諧,構建和諧的現代社區。社區公共精神的建設對策和路徑有如下幾點:
1、營造濃厚的社區意識,搞好社區服務,增強社區居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建立社區通信錄和社區現代QQ群和微信群,加強社區公共活動的廣泛性,提高消息發散性和居民知情權,擴大活動的居民參與度;建設齊全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2、理順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加強居民自制組織建設,爭取處理好社區自治組織與政府和物業之間關系。加強社區法制建設和立法工作,重視社區制度化建設。爭取處理社區和政府行為之間的聯系,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選撥優秀的專業社區管理和服務人員,提升社區管理質量,引導居民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
3、社區要加強所轄居民區的物業和業主委員會之間的聯系和溝通,通過協同合作加強社區建設,發展社區服務,增強社區服務的多樣性、社會化和產業化。
4、推社區管理創新,加強社區民主自治。學習廣州和香港等地的社區公共精神建設的經驗。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建立社區與非政府組織的物業和業主委員會為主體的社區管理體制,突出政府的服務職能,形成以民生為重點、以服務為導向的公共服務體制,豐富社區建設的服務內容的寬度和廣度,構建以兒童入園、一站式醫療服務和康復、學習和生活娛樂健身等多形式的服務體系。按權力下放中心下移原則,制定法律法規,協調社^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5、建立社情民情表達機制,充分發揮老齡群體對公共精神余熱的作用。重視大學生公共精神。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彰顯社區管理善治理念、構建地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意義共同體、加強行政性復合與自主性合作、結構異質性與社區凝聚力包容共享致力形成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組織體系和氛圍。
6、加強社區的資金和人才投入,設立社區服務基金,大力培養非政府的社會服務組織,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支持”為輔的多元體制。
【關鍵詞】社區獲得性肺炎;經驗性治療;大環內酯類;喹諾酮類
社區獲得性肺炎(CAP)是指在醫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實質(含肺泡壁,即廣義上的肺間質)炎癥,包括具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而在入院后潛伏期內發病的肺炎。本病通常急性起病,以發熱、咳嗽、咳痰、胸痛為最常見癥狀。絕大多數CAP患者在有條件醫療社區均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但CAP仍然是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是患者住院的常見原因之一。患者住院后醫生應根據臨床表現,估計各自可能感染的病原體,首先給予經驗性抗炎治療是很關鍵。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了177例CAP住院患者,給予經驗性抗炎治療,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所有病例均符合1998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訂的《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1]診斷標準,且按中國CAP指南病情評估方法與Fine危險分層[2]三級~五級的住院患者177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76例,平均年齡(58±18)歲,Fine危險分層三級40例、四級89例、五級48例。
1.2 分組方法第一組:90例,男性52例,女性38例,Fine危險分層三級22例,四級45例,五級23例,選用阿奇霉素靜脈滴注,嚴重者選用頭孢塞肟鈉+阿奇霉素靜脈滴注。第二組:87例,男性49例,女性38例,Fine危險分層三級18例,四級44例,五級25例。選用左氧氟沙星靜脈滴注,嚴重者選用頭孢塞肟鈉+左氧氟沙星靜脈滴注,療程3~7天。
1.3 數據收集體溫、呼吸頻率、血壓、心率、意識狀態、實驗室參數(血常規、血鈉、鉀、氯、血肌酐、血二氧化碳結合力、動脈血氣分析、血糖、肝功能),心電圖、胸部X線報告(肺部受累范圍及結果)。
1.4 觀察方法詳細記錄患者治療癥狀及體征(咳嗽、咳痰、呼吸頻率、體溫、兩肺呼吸音及音)等變化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并觀察胸部X線片結果。
1.5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完全恢復,胸片提示肺部炎癥完全或大部分吸收;有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明顯好轉,X線胸片提示肺部炎癥部分吸收;無效:病情無變化或加重。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四格表X2檢驗及Ridit分析,P
2 結 果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
3 討 論
從本組臨床觀察資料提示,阿奇霉素單用或聯用治療CAP的效果明顯不及左氧氟沙星單用或聯用。由于CAP的常見致病菌是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氏菌,但也要重視非典型病原體(以肺炎支原體和肺炎衣原體多見),它已成為CAP的重要病原菌,而大環內酯類和喹諾酮類都具有抗非典型病原菌,所以治療CAP時被廣泛應用。由于肺炎鏈球菌對大環內酯類耐藥率逐年上升已高達70%[3],若繼續單獨或聯合使用大環內酯類藥物作為經驗性治療CAP的選擇藥物,勢必會造成治療失敗率增加。由于喹諾酮藥物的不斷更新,喹諾酮類藥物同時覆蓋CAP常見的G+(肺炎鏈球菌)、G-(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等)以及非典型病原體和部分厭氧菌,所以喹諾酮類藥物對CAP治療更具有優越性[2]。經驗性治療大多數CAP患者可在3天內能獲得臨床療效,當患者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減輕,無發熱(間隔8小時測量2次體溫小于37.7℃),白細胞計數下降,胃腸道功能正常,可改成口服同類抗生素治療,如果其他臨床指標較好,即使患者發熱,仍然可改用口服同類抗生素治療。對大多數患者而言,除非臨床病情明顯惡化,在72小時內不應改變最初的抗生素治療。在有條件的醫院,得到細菌培養結果后,應給予針對致病菌的敏感抗生素。對于Fine分層五級的患者和老年人或有基礎疾病患者常規聯合用抗生素。CAP一旦診斷,在患者的處理過程中,醫生需要做出一系列的決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初次地點和抗菌藥物的選擇,由于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未能普及且有誤差,不能及時準確地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經驗性治療仍然是最普通和最及時的治療措施。在基層醫院設備條件差、患者多,經驗性用藥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孔維峰(1971- ),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大連交通大學體育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遼寧 大連 11602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3-0152-02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會把動機和內驅力作為同義詞來考慮。著名的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指出,動機是由“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三種成分組成的。其中,“認知內驅力”指個體獲取知識、了解周邊世界、明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想法與動機,這一成分與好奇心、求知欲基本一致,是求知者的求知活動本身得到滿足,是一種由個體的內在因素所引發的學習動機。而那些有意義學習活動的結果,作為一種激勵因素,本身就對學習參與者產生一定的激勵,所以奧蘇貝爾認為,這是“有意義學習中一種最重要的動機”。內驅力作為一種內部動機,是個體完成一切行為活動的原始動力,內驅力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活動始終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可以深入鉆研、積極思考問題,進而力爭解決問題。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而這種興趣的培養,和內驅力息息相關,可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不斷引導學生提升學習內驅力,是每一位教師都要關注的問題。
體育課的教學過程和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一般是在教師直接設計或間接控制的情境中進行的。情境本身就具有誘發動機的功能,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上作用非常大。通過創設情境,可以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一名體育教師,要充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成就動機發展的需要提醒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能激起認知內驅力、歸屬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的情境,進行體育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心理內驅力。
一、創設激起認知內驅力的體育教學情境
體育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雙邊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體育教師與學生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相互作用,不斷解決集合產生的矛盾,進而達到一定的共識。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是一種認知心理活動。體育教育心理理論揭示,學生體育學習認知過程主要包括體育學習的認識系統內驅力系統。
班杜拉強調人格中的內在認知存在是人用符號學習和預見未來指導自己的操作行為的特點。在體育學習中,學生們面對新問題時,并非每次都按照“嘗試―錯誤”的模式進行,更要估計可能性、設置目標并想出解決方法,而這些都是在學生的頭腦中進行的。廣義的體育教學活動指在教學中體育教師和學生借用體育教學方法和體育教學手段達到體育教學目的過程。狹義的體育教學指由多個不同環節組成的體育教學活動,包括體育教學設計、體育教學展開和體育教學評價等。體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應保持健康的心態。人的日常行為是在沒有外部強化或懲罰的情況下發生的,且大部分行為被自我調節機制控制。人們經常為得到外部獎勵而努力,同時也會為內部獎勵而向著制定的目標努力。
1.問題認知——通過設置疑難問題,創設情境。體育教師通過制造問題情境可誘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在進行活動之初,學生并不知道活動結果,可引起學生探索結果的心理意向和對活動結果的期待心理。可以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始時提出引發性問題,適當組織競賽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進行思考,對活動內容進行對比實踐得到技術動作的要領,便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認知內驅力。
一、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滿足幼兒參與表述活動的愿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用語”。因此,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實踐中,我們創設了如:“小劇場”、“寶貝話吧”“流動餐車”“電視新聞臺”“娃娃家”等豐富多彩的語言活動區,幼兒在這種平等、輕松的區域環境下,暢所欲言,盡情地發泄心中的各種感受,更好地促進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1、在創設活動區的過程中,物質材料的投放是關鍵。首先我們充分利用本班的空間,合理布局,讓幼兒有一個自由優美的環境,使活動室的環境有一種流動的美感。孩子們每天置身其中有一種愉悅感,每天盼著來幼兒園,每天盼著進活動區。為他們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初步的物質基礎。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對美的感受和欣賞能力。為此我們投放花架、塑泥、桌面及大型積木等所需物質材料,搜集半成品材料,孩子們在區域中,在自由操作活動材料、充分感知活動內容、自主地與同伴交往中,會情不自禁地開口說話,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
2、區域活動的創設緊緊圍繞主題活動展開。在投放材料時,根據主題及時更換,有的放矢,為主題活動服務。這樣就使孩子們在活動區更有交流的共同話題。如在“娃娃家”中,在“家鄉美”這一主題活動時,老師和孩子們共同搜集、布置,創設了茶藝館的場景,幼兒可以扮演顧客和老板,來品嘗家鄉的美食。而在“可愛的家”這一主題活動時,又會布置成溫馨的家居環境,掛上全家福,拜訪各種“家具”、“電器”等等,幼兒扮演各種家庭角色,進行各種來源于生活的表演游戲,在區域活動中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促進了幼兒語言表述能力的發展。
3、活動區操作材料適當超越幼兒的已有經驗,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孩子的興趣才會持久,并積極的去探索、實踐。如在美工區投放繪畫材料時,小班要提供老師加水調好的顏料、宣紙、棉棒等,孩子會用手指或棉棒進行涂畫,顏色形象千變萬化,孩子用手來操作不會感到特別困難,但又有挑戰性,因為他要兼顧顏料不灑到身上。孩子們在一次次的活動中交流著自己各自的發現,炫耀講解自己的作品,孩子們就會拓寬自己的詞匯量,表述能力就在這樣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
二、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
快樂的心理環境促使了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從而為培養良好的表述能力奠定了基礎。
1、轉變教育觀念,創設平等的氛圍;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首先老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創設平等的氛圍。平時和孩子們一起痛痛快快地玩,并在玩中與他們交談一些使他們感到輕松的話題,這樣就能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在有目的的談話開始后,不論正確與否,都要耐心地傾聽孩子們的發言,然后因勢利導,幫助幼兒把要說的話說清楚,想說的話說完整。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兒的想法和觀點,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和表達,根據實際需要及時調整活動計劃,讓幼兒有自由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等等,使幼兒的活動有一個寬松的心理氛圍。
2、建立良好的常規,減少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培養幼兒的自律。如:逐步建立進區的規則,輪流的規則,交換的規則,區域內活動的規則等等,形成科學合理的內在規則秩序。常規形成之后,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隱形的節約了孩子的時間,培養了幼兒的自律行為和交往能力。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5-0064-02
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有當地的特色,都有當地的支柱產業。為了適應當地經濟的發展,當地的學校也應根據需求來設置專業,以實現經濟增長與人才培養之間的互相促進。本文以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的物流管理專業設置來說明區域經濟與專業設置之間的關系。
1咸陽經濟現狀
1.1經濟概況
咸陽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已形成紡織、電子、煤炭、石油化工、機械為主體的工業體系。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九五”以來,咸陽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電子、裝備制造、食品、建材、醫藥制造業和紡織工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39個工業行業大類,咸陽有30個。電子工業已成為實力較強、技術裝備水平較高的新興產業,全國最大的彩管廠陜西彩色顯像管總廠等13家大中型電子企業集中于市區西郊,其年產值占全省電子工業的近一半。咸陽市已成為陜西最大的果品生產加工基地,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電子工業基地、能源化工基地,醫藥保健基地、紡織工業基地。
1.2經濟特點
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支持下,以及在西咸一體化經濟形勢的推動下,咸陽的經濟顯示出新的特點。
(1) 增長速度快。
1978年至今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1.9%,較全國增速快2個百分點,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周期性增長的特點。“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3.7%,呈現出穩步上升、逐步加快態勢,進入到新一輪較快增長的上升周期。
(2) 能源化工業逐漸確立優勢地位。
國家 “十一五”規劃在產業發展排序上,把能源化工作為西部的第一大特色產業。彬長礦區位于陜西省關中地區西部的彬縣、長武縣境內,礦區面積約790平方公里,煤炭地質儲量70億噸以上。隨著當地煤炭能源的開采,政府相繼在彬長地區成立了彬長礦業集團,以及大唐彬長電廠。這兩家企業的建立為咸陽市提供工業發展能源,以及增加能源的外部需求創造了有利條件。
(3)農業及果品業發展迅速。
到2010年,咸陽市已形成糧、果、畜、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蘋果基地、西北地區大型商品糧基地、最大的蔬菜和奶畜基地。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336.1億元,四大主導產業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92.7%。
咸陽市初步建成了渭北綠色蘋果基地和南部時令鮮果基地。咸陽蘋果獲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域產品保護面積達到220萬畝,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的蘋果產地8500畝,通過GAP認證的蘋果產地5.23萬畝,通過綠色認證的果品基地118萬畝。2010年,全市水果總產496.5萬噸,增長8.3%。
2經濟發展與物流之間的關系
2.1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物流業的迅速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全球范圍內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著不同內容的經濟結構調整。企業間全球范圍的重新組合,使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和流通企業間的融合與聯盟日趨頻繁,產生許多新的管理制度的創新,比如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就是通過對相關企業間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在相關企業間建立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提高整個鏈條上相關企業的競爭力,這直接導致專門為供應鏈中相關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組織的出現,從而促進物流業的發展。
2.2咸陽當地發展物流的緊迫性
(1) 能源向外輸送需要配套物流。
咸陽市有著豐富的能源,除了滿足本地經濟建設的需求外,還要滿足其他地區、省份對能源的需求,而這必然需要相配套的物流設施、設備及相關的物流企業。
(2) 農業及果品業的發展需要物流。
有些豐收的年份并沒有帶給果農經濟上的富裕,反而發愁果品的銷售,這就是物流跟不上經濟發展的反面案例。當地的農副產品想要銷往全國各地,離不開物流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農副產品有著獨特的物理性質,比如果品易腐爛、糧食不能受潮等,所以更需要加強物流的各種活動,特別是發展冷鏈物流,保護產品不受損害。
3咸陽發展物流業的有利條件
3.1交通基礎設施為發展物流業提供良好基礎
(1) 公路:截止2003年底,全市境內公路總里程4297.399公里,公路密度為4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13個縣區市 中有12個實現了用二級以上公路相連接,173個鄉鎮全部實現了油路化,3776個行政村全部通上了公路。西(安)蘭(州)、211國道、咸(陽)宋(家川)、西(安)寶(雞)、西(安)銅(川)等公路干線四通八達,縣縣、鄉鄉實現了油路化。已建成的西安至天水、西安至銅川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
(2)鐵路:隴海鐵路貫通東西,咸(陽)銅(川)、西(安)韓(城)鐵路與隴海線在此交匯。咸陽車務段管轄隴海線、咸銅和西戶支線共計163公里上的20個車站,2002年,完成貨物發送量281.76萬噸,旅客發送量163萬人次,運輸總收入26658.59萬元。
(3) 民航: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位于西安市西北、咸陽市東北方向,陜西省咸陽市底張鎮境內。距西安市中心47公里,距離咸陽市13公里。機場位于中國內陸中心,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空中交通樞紐,中國第九大機場,同時也是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西北公司、海南航空集團長安公司、南方航空集團西安公司、幸福航空和鯤鵬航空的基地機場。
目前,機場與12個國家和地區的26家航空公司建立了業務往來,國內通航主要城市90多個,國際11個,已形成以西安為中心,溝通祖國各地的航空運輸網,并有通往日本、韓國、泰國等國的國際航線和香港、澳門的地區航線以及新加坡、阿塞拜疆的包機航線,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近10萬噸。
3.2國家的相關政策為當地發展物流提供有利條件
西咸一體化、關中——天水經濟圈等戰略的提出,表示未來咸陽和西安在行政上,地域上的差異會越來越小。而經濟一體化也要求不同城市在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要體現出高度同一性,這些都需要物流活動克服空間距離來完成。
3.3航空港物流中心創造更多機會
園區性質確定為發展以航空物流儲配為主體,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園林式產業園區。按照布局功能化、景觀特色化、設施現代化、環境園林化的總體建設原則,產業園區規劃為四個功能區,其中有物流配送、倉儲區,還有進出口加工區。
4我院開設物流專業的必要性
4.1經濟的發展對物流人才的需求
(1) 物流人才需求的普遍性。
通過對物流的了解,我們知道,物流活動并不能從經濟活動中分離出來。所以不只物流行業需要物流專業的人才,同時,生產性企業里也需要物流專業人才。
在我國,物流專業人才普遍匱乏。在東部沿海地區,物流專業人才缺口非常大。在內地雖然這個問題不是很明顯,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流與經濟之間的互相促進作用會越來越明顯,人才問題就會越來越突出。
(2) 區域經濟對物流人才的需求。
區域經濟和區域物流的需求之間有內在的邏輯聯系。由于經濟的特點決定了當地的物流業普遍比較落后,物流活動主要集中在簡單的倉儲、貨運等環節。同時,由于國際港務區的建立,對掌握國際物流知識與技能的人才的需要逐漸增多。
4.2我院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與當地人才需求的一致性
職業院校普遍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我院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知識與理論、基本原理和規則,通曉現代物流技術及國際物流運作的基本操作規程等知識,掌握基本物流活動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從事商貿業物流、制造業物流、第三方物流及國際物流等與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相關工作的高等素質技能型人才。
總的來說,物流管理專業的設置和咸陽區域經濟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咸陽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物流專業人才,同時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也能促進咸陽區域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87 文獻標識碼: A
一、住宅區景觀設計的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景觀設計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人提供物質,精神生活的空間。以人為本是景觀設計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我們要從生理層面,心理層面以及行為層面關注所有人的需求,居住環境的設計要滿足各種行為的需求:如戶外運動,休閑,娛樂,鄰里交往等,這些活動需要配置相應的環境設施來滿足對環境景觀的功能性要求。
創造多元性的空間。居住區兼容的功能多,有人行步道的交通空間,有休閑娛樂的交流空間,有健身,游戲的場地空間,有自然綠化的生態空間等等,因此居住區景觀設計必須是一個多元的環境設計。
創造有心理歸屬感的景觀。相對于人的行為方式,人的心理需求并不需要具體的空間,但是它需要有空間的心理感受。居住區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最重要體現出心理的歸屬。人文和藝術作為人類文明思想的沉淀,在景觀創造中要有所體現,通過情調,品位的價值認同是心理歸屬感的關鍵。
生態優先貼近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生活的背景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分,但是工業革命以后隨著機械化大生產的普及,人類與大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人類渴望接近自然,回歸自然,因此居住環境景象設施應在滿足功能和美觀的同時,保護和利用現有的地形,地貌,綠化等自然條件。
要以空間塑造為核心。居住區綠地的空間看似由建筑來圍合,但這只是一個大空間,大環境,生活其中的居民在日常交往中還得需要尺度更小的空間感受,在這種小空間中,主題,景觀,色彩,材料等在細節上都得到最細致的反映。給人的感受是最集中和直接的,因此景觀環境設計要以空間塑造為核心。
二、居住區景觀的組成要素
按照功能和所處的環境,居住區綠地分為居住區公共綠地,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道路綠地,以及宅旁綠地和居住庭院綠地。
居住區公共綠地指居住區居民公共使用的綠地,這類綠地常與居住區或居住小區的公共活動中心和商業服務中心結合布局。主要功能是給居民提供日常戶外游憩活動。
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指居住區內各類公共建筑和公用設施的環境綠地,如居住區俱樂部,少年宮,幼兒園等用地的環境綠地。其綠化布置要滿足環境要求并考慮與周圍的環境。
道路綠地主要指居住區主要道路兩側或中央的道路綠化帶用地。宅旁綠地和居住庭院綠地主要指居住建筑四周的綠地。
三、住宅區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的限定。自然環境有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和動物界有機結合成的綜合體,這種“綜合體”是自然地理的概念,不包含人文因素。人類的生存依賴于自然,同時自然又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與自然的這種矛盾反映在居住上就是,自然因素限定著居住的存在,形成和發展方向。
人文因素的深層作用。人作為居住行為的執行者,是居住環境的本源。因此,自由居住生活方式的生曾介入,以人的生理,心理,行為,情感等方面需求為依據研究居住環境,強調人的行為參與和意識認同,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居住環境設計的真諦。
人與自然是世界發展的永恒主題,人可以改變環境,反之,人的行為和經驗也能被環境所改變。居住區景觀設計作為創造人們生存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更需要對迫切的人性化要求作出回應,這需要景觀設計者來了解環境心理學的內容,了解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了解居民的生理以及心理需要。未來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正朝著生態化人性化逐步發展。
四、景觀工程施工質量控制
1景觀工程施工的總體質量要求
各結構層的坡度、厚度、標高和平整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各層表面對水平或對設計坡度允許偏差應不大于30,供排除液體用的帶有坡度的面層,應作潑水試驗,以能排除液體為合格;各層厚度對設計要求的偏差在個別地方的偏差不得大于該層厚度的10%;各結構層的強度和填料的密實度應符合設計或規范要求,且上下層結合應牢固穩定;伸縮縫的寬度和位置,板塊材料鋪設間隙大小,以及填縫的質量等應符合規范要求;面層整體圖案和各類型的組合應符合設計要求。
2施工放樣復核控制
在確定方案時應根據鋪裝廣場的實際尺寸進行圖上放樣,確定方案中邊角的方案調節問題及廣場與園路交接處的過渡方案,然后再確定各種花崗石的數量及邊角料規格、數量。
場地放樣復核:施工單位按照廣場設計圖所繪的施工坐標方格網,將所有坐標點測設到場地上并打樁定點。然后以坐標樁點為準,根據廣場設計圖,在場地地面上放出場地的邊線,主要地面設施的范圍和挖方區、填方區之間的零點線。自檢合格后報監理進行復核。
地形復核:督促施工單位對照廣場豎向設計圖,復核場地地形。各坐標點、挖制點的自然地坪標高數據,有缺漏的要在現場測量補上。
3場地平整與坡度質量控制措施
挖方與填土施工質量控制措施:填方區的堆填順序應當先深后淺、先分層填實深處,后填淺處,每填一層入夯實一層,直到設計的標高處。挖方過程中挖出的適宜栽植的肥沃土壤,要臨時堆放在廣場邊,以后再填入種植地中。
場地平整與找坡施工質量控制措施:挖填方工程基本完成后,對挖填出的新地面進行整理。要鏟平地面,使地面平整度變化限制在5cm內。根據各坐標樁標明的該點填挖高度數據和設計的坡度數據,對場地進行找坡,保證場地內各處地面都基本達到設計的坡度。
4土基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土基施工質量控制措施:根據設計要求,放寬一定尺寸進行開挖,碰到濕軟土基,必須換填,壓實仔細,按要求整出路拱,分批碾壓,先輕后重,先穩后振,先邊后中,先高后低,要求輪跡重疊,沿中心線方向進行,壓路機壓不倒部位,采用小型夯機縱橫循環夯實,防止漏夯,碾壓后,路拱不符合處及時耙開重新處理,有“彈簧”現象應返挖,曬干后填筑碾壓,整形后土基平整度控制2cm內。
參考文獻:
[1]蔡金君.現代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分析與思考[J].現代園藝,2013
[2]羅順仁.現代城市住宅園林設計的趣味性追求探析[J].中國房地產業,2012
[3]米歇爾勞瑞.景觀設計學概論.天津大學出版社.2012.
[4]徐清.景觀設計學.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27-0184-03
Abstract: The community is the smallest unit a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urban people and,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y and the public civilization. It was discussed how to build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telligence fine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mobile platform, using C/S and B/S hybrid structure technology in the paper. However, there were fivemain functions introduced that are the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property , service, inspection and information.
Key words: fine management; Internet of things; hybrid structure technology
1 建設背景
目前,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已步入數字化、網絡化、通信化的全新時代。
城市中的各個社區作為人民生產生活、生存居住的客觀空間范圍,是我國在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技術研究、基礎性設施建設、信息交換等方面的最小單元。對社區信息進行管理精細化與服務精細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實際的應用需求。
2 系統實現的主要技術特征分析
2.1無線傳感器技術
無線傳感器技術是為了形成一個由數據獲取網絡、數據頒布網絡和控制管理中心三部分組成的無線傳感器網絡。使用它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各類傳感器、移動平臺、基礎設施等在內的無線傳感器網絡,以實現“物物相連”的關系。
2.2基于Web Service的GIS技術
基于Web Service的GIS技術能全面地支持SOA(面向服務的架構),實現跨平臺、跨網絡、跨語言并以功能服務的方式信息。
2.3基于HTML5的富客戶端技術
HTML5的使用,可以實現瀏覽器管理服務的可視化。通過基于HTML5 canvas標簽可以生成動態圖像,在Web客戶端完成本來需要在服務器端完成的渲染、計算等工作。
2.4基于ArcGIS Server的地圖分析技術
社區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系統基于社區二三維地圖的服務,不僅提供地圖縮放、瀏覽、量測等常規地圖操作,利用移動平臺地圖服務的開發包將PC端的地圖服務集成到Apple IOS及Android平臺上,使用戶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能在自己的手機上瀏覽、操作社區地圖。
2.5基于WebGL的無插件三維瀏覽
WebGIS以其獨有的開放性、便捷性成為GIS軟件開發的主流和趨勢。無插件的客戶端技術將成為WebGIS發展的趨勢。將社區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系統做到無插件的網頁瀏覽,可以方便系統用戶瀏覽,不需要在自己的電腦上專門安裝插件就可以瀏覽完整的社區三維環境。
2.6移動設備的三維開發
在移動設備端可以實現數據庫操作、二維社區地圖的瀏覽、社區三維模型瀏覽。通過不同手勢的多點觸屏操作,實現對社區三維場景的漫游、縮放。
3 系統總體架構
社區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系統主體設計思路采取管理學思想,以社區實時發生的“事件”、“行為”進行確立時間維度、空間維度,數據入數據庫的同時并入無線傳感器系統。系統結構采用的C/S、B/S結構相結合的混合結構模式。以實現不同等級信息的處理。開發模式采用MVC模式,以實現移動管理與固定管理的統一。
采用混合模式的優點在于:1)C/S結構傳輸率高;由于內部實現了客戶機和服務器的直接通信,無需通過網絡服務器,避免了互聯網傳輸速率的約束,增加了數據傳輸量;2)增強系統健壯性與可擴展性;查詢、瀏覽等服務采用B/S模式,復雜服務采用C/S模式,應用不同的業務采取不同的模式;3)有利于各子系統的高度集成,能將不同運行環境下的軟件產品整合為一,集中數據管理,協同交互。見圖1。
4 系統功能分析
4.1系統功能結構
4.2系統管理
社區精細化服務管理系統主要實現人員管理、物產管理、服務管理、巡視管理、資料管理,同時增加社區論壇,以實現管理的互動。主要管理結構圖如下。
5 結束語
社區精細化服務管理系統以時空數據庫和管理學為基礎,引入基于空間位置信息的二維、三維地圖服務,建立一套多用戶(針對物業和居民)、跨平臺(PC平臺和移動平臺)的社區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平臺及移動平臺達到對社區信息化、科學化、高效化、精細化管理,和對居民直觀化、人性化、公開化、快速化的服務,實現了:
1)面向物業人員的管理目標:(基于內網)
1) 基于空間位置精細管理社區內人、財、物、事
2) 管理方式規范化、流程化、公開化
3) 基于傳感器、PC端和移動設備智能管理社區
2)面向社區住戶的服務目標:(基于外網)
1) 通過基礎信息、地圖、模型直觀了解社區概況
2) 監督管理人員、反饋意見建議
3) 利用物聯網和云計算平臺快速提交服務需求,獲取解決方案,而對于整個社區而言,社區精細化管理和服務系統目標在于實現“智慧社區”,具體落實便民服務,增強智能化服務水平,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社區信息化程度,提升社區整體形象,有助于“智慧城市”的發展與推進。
參考文獻: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1 城市社區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概述
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0243萬人,占總人口14.9%,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161萬人,占總人口9.7%。[1]預計2050年中國人口預期壽命將達到80歲,健康狀況佳的老年人占41.3%, 中等的占41.4%, 70歲以下身體健康且具備勞動能力的低齡老人占70%以上, 依賴性老人僅占1%。[2]在老年福利需求日益增加而服務供不應求的現狀下,城市社區中的老年資源卻不受重視。
城市社區志愿服務是社區服務的一部分,老年人志愿者又是其中更細小的分支,他們參與走訪、調解等志愿活動,并表現出獨有的特征和優勢。城市社區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激勵機制,限定了激勵的客體是城市社區老年人志愿者,手段是政府、社會、公眾、志愿者組織等相關群體對其一系列激勵制度設計等。
2 相關激勵理論及要求[3]
激勵理論主要分為內容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和綜合型激勵理論。三者各有側重,特征鮮明,可為完善城市社區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對策提供指向性參考。
內容型激勵理論主要研究是圍繞如何激發動機因素和滿足需要來開展的。過程型激勵理論主要研究動機從產生到采取實際行動的心理過程。綜合型激勵理論認為,激勵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包含組織成員的努力程度、工作績效、獎酬、滿足感四個主要變量。
內容型激勵理論啟示我們,針對志愿者不同的動機采取不同的激勵手段和方法。過程型激勵理論告訴我們應協調好各群體間的激勵利益關系,注重他們的博弈關系,努力提高老年人志愿者的公平感,通過內在激勵的方法調動其積極性。綜合型激勵理論啟示我們,有效激勵老年人志愿者就要不斷增強其角色認同,挖掘其潛能,增加其內心滿意度,充分發揮老年人夕陽紅的余熱,再次實現他們的社會價值。
3 城市社區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發展困境
3.1 激勵意識淡薄
受傳統人事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城市社區對于激勵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的意識淡薄,束縛了低齡老人展示夕陽紅的魅力,弱化了他們繼續實現社會價值的能力。總體來說,退休老人對物質欲望呈邊際效率遞減的趨勢, 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富有和社會的認同感,這是激勵老人參與志愿服務很好的切入點,不會摻雜較多的功利心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此外,相比其他在職的社會群體,老年人擁有更專業更扎實的知識、更熟練的技能、更充裕的時間、更獨到全面的見解、更寬闊的胸懷等優勢,能夠大大降低在服務過程中發生沖突的概率。所以,應讓退休老年人主動、自愿參與志愿服務, 實現退休前后生活的對接,彌補社會組織系統發展中志愿者服務中的不足。
3.2 激勵制度的缺陷
第一,缺乏針對性的培訓機制。現有的城市社區志愿組織未能較好地綜合考慮老年人志愿者退休前的崗位特點、專長優勢和知識水平等方面,針對大致情況甚至想當然地制定“一刀切”的培訓計劃,導致培訓制度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
第二,獎勵制度落后。城市社區志愿服務的獎勵形式不過種種,主要是表揚、表彰等精神層面的鼓勵,缺乏有效的物質獎勵,如提供適當獎金和補貼等。自愿服務不代表無償,雖然老年人志愿者有積蓄或者養老保險,但是我們不能一味依靠老年人自己無償出資,有的人可以出資但因各種原因無法身體力行,有的愿意出力但資金有限。現有的獎勵方式沒有針對老年人志愿者需求的差異來采取靈活的獎勵方式,不能很好地滿足其多元化的需求,久而久之可能降低其長期參與服務的期望與熱情。
第三,政府主導,缺乏民主管理的氛圍。首先,我們必須意識到志愿組織非個人所有,而是由多人參與的組織,形成的基礎是志愿者共同的價值觀。受“自上而下”管理觀念的束縛,我國城市社區志愿組織仍采取“家長制”的管理方式,導致老年人志愿者服務組織的獨立性與自治性較低,實質上變成了準政府組織,這與志愿服務組織的初衷相背離。[4]其實,注重精神追求的老年人更希望通過志愿服務與周圍人溝通,緩解內心的空虛而不是被居委會強制安排任務,缺乏自主性的命令式管理只會壓制他們的積極性,俗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長期的束縛會導致志愿服務效果不佳的惡性循環,一旦陷入了這樣的怪圈,就很難再以旁觀者的姿態抽離。
3.3 缺乏有利的外部環境
第一,專門性的社區志愿服務法制建設缺失
1999年,廣東省率先制定了全國第一部地方性法規《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隨后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江蘇等十幾個省市相繼頒布了青年志愿服務條例。但青年志愿者不能完全等同于社區志愿者,更不能代表城市社區的老年人志愿者,城市社區老年志愿服務有其服務的重點領域及組織運用的特殊性,忽視這些特殊性容易造成志愿服務的隨意性、盲目性和無序性。[5]
第二,對老年人參與城市社區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感缺乏
我國城市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發展歷史較短,加上老人年志愿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不被全面了解,產生許多誤解和偏見,質疑他們的參與目的,輿論壓力使老年人不愿投入到志愿服務中。
4 完善城市社區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對策建議
城市社區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健全與否,直接影響著老年人志愿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影響著城市社區志愿服務的科學化、常規化、規范化發展。
4.1 宏觀方面
4.1.1 走出傳統的認識誤區,樹立正確的現代城市社區志愿服務價值理念
現有的志愿服務組織大都有一個通病,即青年志愿者沒有固定的時間,無法經常處在城市社區中參與服務,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組織體系,積極性充沛而行動力不足,相比之下老年人機動的活動時間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在提供走訪、調解等志愿服務方面有更好的環境適應性。
4.1.2 健全城市社區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的激勵制度
首先,健全培訓制度,根據內容型激勵理論的要求,應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全面性,力求符合老年人志愿者的需要。考慮到老年人工作經歷、經驗和培訓意愿的差異性,削減對其熟悉領域的培訓,更加注重合格志愿者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并定期進行心理輔導,讓他們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其次,豐富組織的獎勵制度。應堅持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精神鼓勵已相對多樣化,物質獎勵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少量的經濟補償,提供一定的物質成本費、交通補貼費、餐飲補貼費和通信補貼費等;二是實物性獎勵,發放一定的服裝、食品飲料、榮譽證書等;三是無形的物質形式,運用志愿服務的時間儲蓄制度、等時儲蓄制度和道德銀行形式,保障其未來受到同等待遇,以實現“助人自助”的效果。[6]
再次,健全民主管理機制。一健全參與機制,二注重工作自主性并適當授權。[7]讓老年人志愿者有被信任和成就感的感知,充分發揮個人能力。
4.1.3 優化社區志愿服務激勵的外部環境
第一,加快立法進程。首先應加快全國性志愿服務法律建設工作,確保志愿服務組織能夠在社會上獲取足夠的地位和權威,保障此類志愿服務的資金來源;其次,制定城市社區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的專門性的法規。
第二,營造寬松積極的志愿服務氛圍。為此,應發揮政府人才政策的導向作用,積極鼓勵和支持離退休等具有高素質和專業技能的人才從事社區志愿服務,擴大城市社區志愿者隊伍,引導退休低齡老人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
4.2微觀方面――建立并完善自我激勵機制[8]
首先,堅持自我激勵。克服外界偏見的干擾,堅定為大眾服務的信念,這是提高志愿者自身認知、保持志愿人才服務熱情的內在動力和基本要求。
其次,加強自我學習。城市社區志愿老年人志愿者要保持主動學習、自主成長的精神追求,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努力學習城市社區志愿服務相關知識,主動參加有關的教育培訓,增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實現自身的持續性成長。
5 結語
本文主要著眼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城市社區中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文章概述了相關激勵理論及要求,指出城市社區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的現狀和發展困境,包括激勵意識淡薄、激勵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包括宏觀和微觀方面,宏觀方面主要涉及樹立正確的激勵理念、健全相關的激勵制度、采取相應措施優化激勵環境;微觀方面主要指老年人志愿者的自我激勵,從學習知識和技能到心理狀態的自我調試。建立健全城市社區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有利于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和諧社區及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國老年科學研究中心[EB/OL].(2014-1-21).http:///index.jsp.
[2]楊珂,劉典文.老年人參與社會組織志愿服務問題探微[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83-85.
[3]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動研究:類型、評價與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54-56.
[4]譚建光.中國社區志愿服務的組織與激勵[J].北大學術期刊,2005(12).
[5]袁明符.我國社區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1.
[6]陳茗, 林志婉. 老年志愿者活動的理論思考和實證分析[J].人口學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