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1:39: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微生物學及檢驗技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微生物實驗教學不僅是培養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而且也是培養微生物相關學科(食品、醫藥、環境、檢驗檢疫等)學生實驗技能,提高其創新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結合微生物相關工作的實際需要,分析我校生物基礎實驗教學中心生物技術專業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1實驗教學資源不足
近年來,以省級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新校區建設為契機,我院實驗室環境建設得到不斷改善,中心現有各類實驗室面積達3000m2余,儀器設備1000余臺(套),總價值1000余萬元.各實驗室寬敞明亮,實驗室布局集中、合理,能滿足全院生物類實驗課的排課需要.但是,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還存在部分基礎設備(比如天平、高壓滅菌鍋等)、藥品耗材臺套數不充足的問題.大量的學生人數和教學內容與有限的藥品耗材臺套數和實驗課時之間存在諸多矛盾.因此,在想保證微生物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進度相銜接的情況下,又受實驗教學資源的限制.在實驗過程中存在至少兩個小組學生公用一套完整的基本設備及藥品耗材,在有限的實驗教學資源和實驗學時下,大多數學生都未能親自參與動手操作,到學期末還是不能掌握相關的基本技能.
1.2教學模式陳舊,不能突顯學生主觀能動性
以往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多為實驗教師把實驗目的、原理、內容、材料與方全部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對照黑板和依賴實驗講義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實驗操作,使實驗教學成為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程序,學生缺乏動腦、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主動能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洞察力.此外,實驗前期的準備多數都由實驗教師自己親臨親為,學生們對有些實驗過程幾乎完全不了解,進而造成了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實驗能力.
1.3教學內容陳舊、實用性不強
目前,我院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與生物科學專業相比,并無明顯差異.實驗教學的順序基本上是根據理論教學內容的順序安排,前后實驗內容相對比較孤立,銜接不夠,連貫性不強.選用的實驗項目以基礎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創新性實驗項目相對較少,這對學生思維興趣、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系統化學習和整體性的把握,學生對對所學的知識難以融會貫通[12].
1.4考核方式太過單一
實驗課的考核是衡量實驗教學質量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若無行之有效的考核機制,教學改革也可能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理想效果.以前,我院生物基礎實驗中心對實驗考核方式太過單一,以期末筆試成績(占60%)、實驗報告成績(占30%)和平時考勤成績(占10%)作為評定最終實驗成績的依據,沒有突出體現學生操作技能,造成學生偏重理論,不重視操作技能訓練,實驗時不愿意多動手操作,實驗結束后不能夠認真分析總結,長期這樣不利于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此調整實驗考試方式十分重要.基于以上問題和不足,對我院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和探索勢在必行.
2微生物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
2.1優化管理,應對資源不足
我院生物基礎實驗中心以“加強建設、規范管理、提高質量”為工作思路,堅持制度建設與規范管理相結合,目標考核與過程管理相結合,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努力把實踐教學質量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優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共享,擠出大量資金添加了真正不足的實驗儀器設備,做到臺套數充足,基礎實驗力真做到了學生1人一組,綜合實驗3人一組,建立一門課一學期完整的實驗臺套數,大型儀器資源共享,小型儀器耗材開學第一次實驗就分組落實,裝箱鎖柜,責任到學生,課結束后統一歸還,損壞照價賠償,優化管理,保證實驗教學順利有序開展.同時,加強學科帶頭人和實驗教學團隊的建設,組織教師到實驗教學改革執行優良的實驗教學中心去交流和學習,形成理論與實驗教學互通的隊伍結構.
2.2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
根據專業建設目標,依托已有學科基礎和優勢,我院生物技術專業定位在“偏應用微生物方向”為特色的人才培養.為此,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內容應根據學院培養學生的目標、實驗條件、社會對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相關崗位技術知識點、技能點精心選擇實驗項目(力求知識性、綜合性、應用性為一體),從整體上強調基礎性和系統性,突出實用性、實踐性,職業性、強化學生的職業訓練.基于以上理念,近兩年來,我院為了適應整個實踐教學體系充分體現綜合性與創新性的發展要求,對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區別于生物科學專業,并在基礎上進一步修訂與完善,在實驗對象、實驗材料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常見的、應用性強的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實驗課題(藥品或食品中有害或有益微生物的檢測、分離純化及鑒定等),讓學生可從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實驗發展,將微生物實驗的基本技術(顯微技術、無菌操場技術、分離純化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使微生物實驗既增強了實驗的綜合性,也增強了實驗的系統性,實驗課不再是理論課的依附,而是從知識結構、技術技能、創新能力等方面培養了學生綜合能力.同時,在微生物實驗教學過程,組織更新實驗項目和教學內容,實現實驗教學內容的系統性、科學性與先進性,利用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能動性,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找到樂趣,寓教于樂,從而達到學以致用.加強了實驗教學的開放性與互動性,如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利用實驗室條件開展自主性、研究性實驗.例如學生完成的自主開放實驗“酸奶乳酸菌的分離純化及乳酸飲料的制作”、“水中大腸菌群的檢測及水質狀況評價”、“食用菌的菌種分離純化及栽培”等成果已被納入面向全院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生物實驗基本操作規范及安全》中,進一步擴大了校級選修課《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的影響,為學生今后進一步深造,為學校進行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實驗過程
通過對相關企業對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相關崗位需要的能力調查[13]結果表明,企業需要的崗位能力除對無菌操作技術、細菌常規分離、純化及檢驗、質控等外,實驗前期的準備工作和實驗后期的處理工作、微生物安全常識、自我防護知識、團隊合作精神等也是企業重視的能力.但在目前傳統的實驗中,實驗前的準備大部分均由實驗教師自己完成,這很容易造成學生被動地學習,對整個檢驗過程不能全面地了解.因此,現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我院均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參與實驗的課前準備,如通過土壤微生物分離、純化及活菌計數的整個流程,使學生不但學到了培養細菌(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放線菌(高氏一號培養基)、霉菌(馬鈴薯培養基)三大培養基的制備,且掌握了基本的滅菌技術(高壓蒸氣滅菌、火焰滅菌、紫外消毒滅菌)、無菌操作技術、分離純化技術、革蘭氏染色技術、鑒定技術及平板菌落計數計數等基本實驗技能.實驗絕大部分過程都讓學生參與準備,獨立操作,自己完成.通過訓練,不然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及相互協作能力,也使學生增加了責任感,提高了實驗效率和效果.同時,我院力促科研資源全面向本科生開放,以本實驗教學中心為基地,以分子生物學與生化藥學重點實驗室、生態中心重點實驗室、竹原纖維中心等已有科研平臺為依托,以項目研究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學校還專門設立了綿陽師范學院本科生創新實驗項目,我院不少同學獲得了經費資助.近兩年,大二以上年級的本科生70%以上均參加了科研創新項目.
2.4以實踐技能訓練為根本,革新實驗考核方式
合理的成績評定有利于學生平時更認真地掌握實驗操作,從而鞏固和提高學生動手的能力[14].以往,我院實驗課終成績以理論考核為主,實驗報告為輔,理論考試和實驗報告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但不能以此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學生對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操作的熟練程度、實驗報告撰寫與結果分析能力、實驗習慣以及團隊合作精神與組織能力等方面也是評價學生實驗成績的重要依據.近兩年來,為了使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對微生物實驗課有足夠的重視,進一步加強學生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和提高實驗課質量,實行“實驗考勤綜合操作加筆試”的綜合評定考核方法,選擇既有代表性、又有較嚴格的操作要求的實驗進行技能操作考試,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因此,我院現將課程考核分為以下四部分:①理論考核(40%).微生物學實驗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及技能理論知識.②綜合設計實驗考核(20%).綜合設計實驗項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的帶領下,查閱相關資料,每組撰寫實驗方案,安排時間進度,準備所需一切儀器設備,獨立完成,直至完成結果的報告.教師根據整個過程的表現給予評分,重點關注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及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③操作技能考核(30%).將學生必須掌握的操作技能歸納為若干小項目,做到技能操作標準化.在學生充分練習熟悉的基礎上,考核時由學生隨意抽簽決定考核內容,教師一對一進行操作技能的現場考核,現場打分.操作技能考核也可與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開展操作技能競賽活動.④平時成績考核(10%).主要是對學生平時上課時的綜合評定,包括考勤、回答問題積極性、態度、實驗習慣及實驗報告等.
研究證實微生物在藥品中通過代謝產物或者是微生物體對機體造成過敏、感染以及中毒等不良反應,甚至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藥品微生物檢查具有極大的重要性。目前在藥品質量控制中,微生物學檢查已經成為一項常規的安全檢查項目。然而現階段生物學檢查工作所面臨的難題為微生物檢查方法的驗證。本文便對微生物學檢驗實用技術的現狀進行了綜述,詳見下文。
1微生物檢查方法驗證的難點
近幾年來人們開始對藥品生產、保存以及使用過程中微生物污染問題給予了重視,并采取了諸多措施展開研究與評估。曾有學者指出,藥品中污染的微生物一般處在相對不穩定的狀態,不確定性大,并且在藥品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微生物污染存在很大的不均勻性。因此中國藥典對藥品微生物限度測試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對藥品微生物污染的監測力度予以了增加。微生物限度測試就是對非規定范圍內的滅菌制劑以及原料、輔料受微生物的污染程度進行檢測,一般包括細菌數、真菌數、酵母菌數以及控制菌等幾項[1]。所有藥品均需要在接受安全性檢查后方可投入到臨床使用,不管使無抑菌性藥物還是抑菌性藥物均需要接受微生物限度檢查。一些抑菌性藥物被微生物污染后,由于微生物能夠在一定條件下穩定存在一定時間,因此盡管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然而并沒有死亡,在條件發生改變時,譬如說人體用藥后,存在適宜細菌生長的條件,其可復活進行繁殖。細菌能夠對抑菌藥物產生適應性和耐藥性,因此抑菌藥物內污染的微生物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
2微生物檢查方法驗證的模式與影響因素
2.1培養基的無菌檢查和性能檢查在微生物檢查時每批次的培養基均應該全數按照使用目的和時間進行預培養,并在使用過程中對每一個培養皿進行檢查,對是否發生微生物污染進行觀察,并應注意培養基是否發生干裂或者是由于干燥而發生收縮,若是任何一項存在問題均需要及時進行更換。經過預培養的培養基應嚴格按照要求對微生物進行檢測,一般需要采取5代內的標準菌株進行試驗,并且應該對控制菌設置陰性對照組,對專屬性進行考察[2]。
2.2菌株的準備在對標準菌株進行選擇時應注意菌株代數不得超過5代。
2.3微生物方法驗證
2.3.1細菌、霉菌、酵母菌計數方法的驗證在進行驗證試驗時應至少展開3次獨立性的平行試驗,并對個試驗菌在每次試驗中的回收率進行準確計算。一般情況下驗證菌包括有:大腸埃希菌、白色念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以及枯草桿菌,菌株代數不得超過5代,菌液制備量在10-100cfh/ml之間。在驗證時分為試驗組、菌液組、稀釋劑對照組、供試品對照組[3]。
2.3.2控制菌檢查方法的驗證常用的控制菌包括: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沙門菌以及梭菌。按照規定對試驗菌株的控制菌相應驗證菌株進行選擇,對于大腸菌群而言檢查用大腸埃希菌,梭菌檢查用生孢梭菌;在對大腸埃希菌、大腸菌群以及沙門菌進行驗證時應設立金黃色葡萄球菌陰性對照組菌株;在對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梭菌進行驗證時應設立大腸埃希菌陰性對照組菌株。菌液制備量在10-100cfh/ml之間[4]。
3小結
在微生物方法驗證合格之后,需要嚴格按照驗證確立的方法對供試品展開嚴格的微生物檢查。對于藥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驗證工作而言,其內容相對繁瑣、復雜且耗時耗材,并且該項檢查的周期相對長,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因,若是沒有得到合理的控制會很難達到驗證要求以及預期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微生物限度檢查工作中要求驗證單位應具備良好的實驗環境、實驗設施以及工作條件,并對實驗工作者的理論基礎掌握情況以及工作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對操作規范予以嚴格執行,從而實現減少或者是避免方法驗證結果誤差的出現。應使微生物方法驗證資料資源共享,從而能夠對我國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工作的快速發展產生有效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向東.影響微生物限度檢查及方法驗證的因素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9,23(15):2329-233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18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Microbiology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DONG Qing
(Jiangxi Nurs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201)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experiments in microbiology teaching, our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microbiology tests,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students yourself access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design their own good experimental program and implemented,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eaching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enhances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Key words Microbiology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teaching practice
隨著職業教育研究及改革的深入發展,衛生職業教育理念也不斷更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成為知識結構的設計者,使學生善于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教學方式也在由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教學向綜合性實驗教學轉變。綜合性實驗是指學習者在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運用某一課程或多門課程知識,對實驗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訓練的復合性實驗。①綜合性實驗教學作為近年來的新型教學方法,其在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培養學習者創造性思維能力方面發揮良好的作用。
微生物檢驗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一門重要專業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該課程實驗的比例大,內容較多。為了突出實驗教學環節,提高實驗實訓課的課堂教學質量,我們在微生物檢驗實驗實訓教學過程中,開展了綜合性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教學效果良好,報告如下。
1 綜合性實驗教學措施
1.1 實驗教學內容
臨床膿汁標本細菌鑒定,臨床血液標本細菌檢驗,臨床糞便標本細菌鑒,臨床尿液標本細菌分離鑒定。
1.2 實驗教學方法
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學習細菌檢驗基本的技能后,如學習細菌形態檢查、接種技術、培養方法、生化反應、藥物敏感試驗、抗原抗體反應等技能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每組4人,開展綜合性實驗教學。在實訓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動手查閱有關文獻資料,設計好實驗方案,主要包括實驗的程序、材料、方法與步驟。每小組學生討論各個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優缺點,最后確定實驗方案。
實驗方案確定后,各小組學生準備實驗材料,指導老師下發臨床標本,學生實施操作,對臨床標本進行微生物學檢驗,并記錄每一次的試驗結果。對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分析,書寫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報告。
2 結果
開展綜合性實驗教學后,學生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學生所在實習醫院檢驗科反映,近年來我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習學生動手能力增強,操作更熟練、更規范、更正確,適應臨床檢驗崗位能力強。
3 討論
不斷深化教學改,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以適應醫學檢驗發展需,培養高素質醫學檢驗人才。②通過綜合性實驗在微生物檢驗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我們認為,綜合性實驗教學不但可提高教學效果,也受到學生喜愛,是微生物學檢驗教學改革的一次成功實踐,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
3.1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學習。在綜合性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臨床檢驗的實際,選擇醫院常見的檢驗項目來進行專題實驗,使學生了解到所做實驗在臨床領域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所做實驗產生興趣。同時,我們改變過去實驗抱著走、照著做的方式,③解除束搏手腳的條條框框,讓學習者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自己組織實施操作,使學生真實感受到自己在進行實驗。故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有了自己發揮想象的空間,有了自己創造的機會和動力。
在進行臨床標本細菌鑒定過程中,以往傳統的做法就是給學生己分離純化的細菌,要求學生做驗證性的鑒定。而綜合性實驗給學生提供的是臨床膿汁等標本,將4人學生分成一組,讓學生參考教材和己經學習過的基礎知識,經過小組討論后,自行設計可行性實驗方案,包括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材料以及實驗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并在課堂上討論可行性方案,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實施方案。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由以往的“讓我做實驗”變成了“我要做實驗”,④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3.2 學生職業技能得到提高,所學知識得到鞏固
綜合性實驗許多過程都由學生自己準備,自己完成,這大大增加了學生的操作機會。經過系列操作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的微生物學檢驗操作技能不斷強化,臨床檢驗職業技能得到了提高。⑤
在進行綜合性實驗過程中,學生要自己動手查閱文獻資料,并設計好實驗方案,就必須應用所學微生物檢驗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在實驗過程中,把知識學好、用好、用活,鍛煉了學生自學的能力,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
3.3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臨床檢驗醫學要求檢驗人員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求有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綜合性實驗能初步培養學生嚴格的科學態度和作風。以往的實驗課中,學生往往忽視實驗的目的,忽視實驗的結果,只盲目地進行操作,隨意書寫實驗報告。綜合性實驗讓學生綜合設計并進行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指導老師加強指導,學生及時總結,不斷提高。這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
3.4 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選擇綜合性實驗項目后,必須查閱有關資,設計出實驗方案并實施,對臨床檢驗標本作出微生物學檢驗時,必須綜合運用微生物學形態檢查法、微生物分離培養技術、無菌操作技術、細菌的生化反應及血清學反應等基本操作技能。并對微生物學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最后寫出檢驗報告。此過程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實現自我探索及自我拓展的樂趣中,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3.5 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微生物學檢驗綜合性實驗的完成是多種因素和復雜操作規程的綜合產物,這就要求在實驗過程中,參加實驗的學生須要相互配合、團結協作來完成,學生要有互助團結的精神。綜合性實驗中,學生為了及時完成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任務,提高效率,就必須對檢驗任務進行分工,并各自獨立進行。而在操作過程中,有的項目操作必須同時進行,這又需要相互幫助。相反,在實驗過程中,如果大家互不關心,則會使整個實驗脫節,致使整個臨床標本檢驗不能連貫。另外,由于每項標本微生物檢驗的時間集中緊湊,并要求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發出檢驗報告。這就需要實驗小組的成員要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在實驗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又要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共同發揮團隊效應。
3.6 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微生物檢驗綜合實驗的方案及總結均由學生討論、歸納、答辯等形式用語言的方式表達完成。良好的文字及語言表達能力,不但可以及時捕捉專業知識的信息,還可把自己置身于學習和科研的陣地,并通過討論交流及時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地修改及完善小組的實驗方案和計劃。因而要求學生在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和總結時,必須用準確的詞語、規范的語言、結構嚴謹的段落對實驗方案或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因此,在整個綜合性實驗中,通過討論、撰寫方案和總結報告,培養了學生的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通過微生物學檢驗綜合性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有序地綜合了微生物學檢驗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建立了一個由學生主動設計、獨立實施操作、自己對臨床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果并寫出臨床檢驗報告的平臺。建立了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及創造性的學習熱情,學生對微生物學檢驗方法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職業素養、科研素養及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符合現代檢驗醫學要求的高素質高技能型醫學檢驗人才。
注釋
① 李劍平.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在微生物檢驗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1:39-40.
② 賀秋麗等.綜合性實驗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作用.廣西大學學報,2006.32.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99-02
一、引言
臨床模擬教學模式的實施,就是在一相對真實的臨床模擬環境中向學生進行微生物檢驗知識和技術的講解,其中學生所學習的內容也就是學生未來所工作的內容;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實現了教學中“教育、學習和工作”的三位一體,也成功的拉近了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同臨床實踐的距離,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提高發揮出了重大的應用價值。
二、臨床模擬前的準備工作
實施臨床模擬教學之前,首先利用下企業活動時教師要收集各類微生物標本,拍攝儀器及操作步驟、檢驗流程及檢驗結果等小視頻。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到醫院檢驗科進行參觀,讓學生直觀感受未來的工作及環境。其次邀請楚天技能名師或檢驗科人員來校向學生們針對微生物檢驗開展的具體項目進行講解,感染學生。再次采取多種措施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檢驗各個環節的臨床模擬
1.項目準備
對于高職檢驗專業學生而言,就業單位主要是面向于基層醫院 ,而這些醫院的醫療條件通常比較有限,甚至部分醫院沒有獨立的微生物實驗室,因此在檢驗工作中也就需要工作人員自身去制作一些檢驗試劑和工具,再加之基層醫院人員的缺乏,也就需要一個人擔負起檢驗工作中從前期準備到后期報告發送整個過程中的所有工作。對此,在臨床模擬教學過程中的前期項目準備階段,就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將收集到的標本進行劃線培養,分離出病原微生物并進行鑒定,保存好菌種。(2)編寫臨床案例,設計教學情景。(3)按檢驗程序編輯拍攝的照片、小視頻。(4)模擬配制出各類患者的血液、尿液和糞便等標本。(5)教育學生能夠獨立的完成檢驗所需各種試劑的配置以及各種工具的制作,比如接種針、接種環以及棉拭子等物品。從檢驗工作開始之前的物品準備至檢驗結束后的物品歸置整個流程化的工作,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其中,對于實現學生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2.項目實施
對于微生物檢驗技術教學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生化鑒定、細菌接種培養、藥物敏感試驗等內容,通常都借助對應的模擬臨床標本進行相應的教學;在每一項檢驗技術的教學過程中,首先都是對其技術原理樣機實驗操作進行介紹,并督促學生能夠通過前期的課程預習,獨立的完成相應的技術操作;而后在教師的引領下,以問題和討論等互動性的方式進行小結;另外,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術操作技能,而且還要針對當前國際上一些先進的方法和技術(如抗酸染色的冷染色法),通過標本示教或視頻的方式介紹給學生,而對于一些諸如微生物自動鑒定系統和自動血培養檢測系統等自動化的微生物檢測儀器,以現場講解和影像資料的形式進行教學。
3.項目報告
結合之前標本的鑒定結果報告,特設計了相應的臨床模擬報告單,幫助學生能夠掌握及時擬發各類項目報告的能力,進而實現對學生“為臨床服務”的意識以及“為病人負責”的精神更好培養,充分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素質修養。
四、綜合性實驗的臨床模擬
1.各類屬微生物檢測的臨床模擬
在針對各類屬的微生物(如腸桿菌科、葡萄球菌屬以及厭氧菌屬等)進行致病性鑒定時,通常都是采取一種在模擬標本中添加所需鑒定的類屬微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微生物進行模擬檢驗。
2.各類標本的臨床模擬
針對各類標本的臨床模擬工作,也需要設計一系列的綜合性實驗;比如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糞便標本的致病菌檢驗、膿液標本的細菌學檢驗以及尿標本的致病菌檢驗等;通過利用在模擬標本中添加多種類數微生物中比較典型的微生物模擬臨床標本進行有效的組合。而在這一過程中,首先需要學生能夠設計出相應的實驗方案,并交于專業教師討論,待實驗方案確定之后,學生自己去準備材料;隨后,教師發放相應的臨床標本,得到標本之后學生即可進行相應的實驗操作,完成對各種模擬臨床標本的微生物學檢驗;并及時的記錄實驗結果,實驗結束后再進行綜合的分析及檢驗報告單的填寫。
五、實驗考核臨床模擬
在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實驗教學一般都從屬于理論課,同時實驗成績也都是會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到理論成績中,這一比例一般通常會很小,這也將直接導致學生產生了一種學校對于實驗教學的不重視的錯誤觀念。而經過教育改革之后,在微生物檢驗技術教學中,學生的成績也不再只是傳統模式下的單獨的理論成績,而是同時涵蓋了理論成績和實驗成績;在期末實驗考核中,要求學生能夠對模擬的臨床標本進行實驗鑒定,在鑒定過程中通常都會存在很多的未知菌;同時,在考核過程中也都是以臨床病例的形式進行出題;在學生鑒定的每個環節中,考核教師都進行隨機的提問并打分。整個考核過程符合獨立地完成微生物檢驗流程,實現了對臨床實際的真正模擬,不僅對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動腦思考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進行了有效的鍛煉和培養,而且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求實的工作作風及嚴謹的學習態度,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臨床微生物檢驗崗位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六、結語
在微生物檢驗技術的教學中,臨床模擬教學手段的有效實施,使得實驗課程更加貼近臨床實際,也幫助學生所掌學習和掌握的微生物檢驗知識和技術更具系統性,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和綜合能力及專業素質,促使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臨床實際工作,因而也能夠成長為符合現代化臨床醫學要求的高水平檢驗人才。
參考文獻:
[1]湯小軍,張柯媛. 臨床模擬在高職微生物學檢驗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3,02:191-192.
如何提高大學生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動手能力滿足食品檢驗行業的人才需要,是當前教育界及理論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良好載體。然而,有些高校所開設的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并不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忽視了實驗教學的重要功能,也僅囿于教學現狀不積極進行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這導致這門課程的實驗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培養不出實用性很強的食品檢驗專門技術人才。為此,對此門課程的實驗教學進行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1. 改進實驗教材的內容
當前,傳統的高校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實驗教材存在內容陳舊,沒有及時更新新檢驗技術與方法等問題。所以,應該加大實驗教材內容的改革力度,編寫適應新課改發展需要的新教材。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幾點入手編寫教材:一是納入一些新的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基礎理論知識;二是編入國內外一些先進的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方法;三是納入最新國標所規定的食品微生物檢驗新方法,并適當增加主要的檢驗方法之詳細注釋,以方便學生理解與掌握;四是結合新時期食品微生物檢驗的發展趨勢,適當增加PCR技術、快速酶觸反應法等一些實用性比較強的既快速又準確的食品檢驗方法。
2. 按照職業崗位技能重構課程教學體系
2.1 調整基礎性實驗
應該精心選擇、優化調整此門課程的基礎性實驗項目。所選擇的實驗項目要貼近食品生產與食品檢疫的實際,以激發出學生學習食品檢驗技術的興趣。筆者認為,可以將若干個比較簡單之基礎性檢驗實驗進一步融入到某個基礎實驗當中,把分散的實驗項目融合成系列組合實驗。如此一來,可以增加每一節實驗課之知識容量,同時也可以節約不少的實驗經費。比如,把食品檢驗樣品的采集與處理、食品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以及接種等基礎性的檢驗項目,有機地融入到“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這個實驗中。通過這些實驗,可以讓學生能夠真實地體驗到食品微生物就存在食品中,從而方便學生吃透教學內容,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2.2 開展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
學生具備單一的實驗操作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掌握綜合運用能力,學生才可以勝任將來的食品檢驗的工作崗位。為此,可以積極開展一些綜合性比較強、設計性比較強的實驗。所謂綜合性的實驗,即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操作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進而引導學生分析與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食品檢驗問題。可以按照學生之學習進度逐漸開設。比如,在做綜合實驗訓練時,筆者可以分給學生種類不一樣的食物樣品,然后要求學生同時測定食品菌落總數、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與沙門菌等五項食品檢驗,要實現上述五項食品檢驗指標,這就需要學生綜合以前所學的檢驗知識精心安排實驗的過程。所謂設計性實驗,就是先由教師確定某個實驗項目,接著讓學生自己查閱與本次實驗項目相關各種資料,然后運用以前學習過的理論知識、實驗方法,結合實驗需要自行設計出可行的實驗方案,并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己的實驗,最后把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與整理,從而形出實驗書面報告。
3.圍繞教學目標,改革教學手段
3.1 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此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認識實驗、了解實驗的能力,有效縮短實驗教學跟食品檢疫工作之間的距離,讓其無縫對接。為此,教師可以將一些主要的實驗步驟,和學生容易錯誤操作的步驟,比如接種技術關鍵步驟、無菌梯度稀釋步驟等拍成電子錄像,然后將這些錄象在實驗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同時,可以將多年來所積累的一些實驗現象以及實驗結果之圖片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在展示的同時教師應該詳細解釋這些實驗現象或者實驗結果出現的原因,從而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與掌握相關實驗操作知識。
3.2開辦前沿講座
可以定期舉辦介紹國內外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發展趨勢以及應用前景的前沿講座;也可以聘請一些知名專家為學生做專場學術報告會,幫助學生了解食品專業的發展動態、以及先進食品檢驗理念與食品檢驗的先進設備,以拓寬學生食品檢驗知識的視野。
3.3 參觀實習基地
依照此門課程的實驗教學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深入食品檢驗機構、疾病控制中心等一些實習基地學習、參觀、考察一些新的微生物檢驗技術、檢驗程序以及新的食品檢驗分析儀器等,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4 改革考核方法
應該改變傳統單一的實驗考核成績之考核方式。筆者認為,可以采用綜合的考核評價方法,重視學生實驗過程性的評價。考核實驗成績應該從學生自主實驗設計情況、實驗課堂操作、實驗報告與實驗技能考核等4個部分,他們的比例可以分別為 20%、20%、20%、40%,運用這種考核方式與考核比例會更加公平、更加客觀。
總之,目前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存在許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此門課程的發展,因此要積極探究食品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改革。如果能夠做到不斷更新教材內容,優化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式、創新考核方法,則可以大力提高高校學生動手操作、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此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桂香,李冬霞. 食品微生物檢驗實驗課教學改革的研究及實踐[J]. 農產品加工·學刊,2009,175(6):123-124.
[2]林蕾,張煒.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研究進展[J]. 現代農業科學,2008,15(10):97-99.
【關鍵詞】
微課;現代信息技術;微生物檢驗檢測
21世紀是以信息化為特征的時代,個性化學習、碎片化學習已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在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之下,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教育已經是主流,移動網絡、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迅速發展與普及,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微文化正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這直接引發了學習方式和課程形式的變遷,微課就這樣順應時代而產生。
1.微課產生的理論基礎和時代背景
微課由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兩位化學教師發明。這所學校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經常出現學生缺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嘗試把教學內容錄制成視頻,配上PPT和講解,專門發給缺課的學生用于補課。慢慢地,這兩位教師又有意識地讓所有學生提前在家看視頻聽講解,自主學習,第二天在課堂上開展討論、練習,學會應用,這種教學模式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由于和傳統的課堂學習正好相反,所以人們稱之為翻轉課堂。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從理論和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微課程”,并首創了聲名遠播的“一分鐘的微視頻”,這為翻轉課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這種教學模式直到2011年才開始在全球大熱,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對微課的關注與爭論,這要歸功于畢業于哈佛大學的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他創辦了“可汗學院”,將放在YouTube的視頻同步在自己的網站上,利用網絡影片進行免費授課。目前,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國內率先提出“微課”應用研究的是廣東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鐵生,他認為,“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教育部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這樣定義“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認知負荷理論認為,影響認知負荷的主要因素有個體的專長水平(即先前知識經驗)、學習材料的復雜性及學習材料的組織呈現方式。教學內容簡單、組織形式單一的課堂,認知負荷過低,造成教學時間浪費;教學單元知識點繁多的課堂,認知負荷過高,阻礙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活動,也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渙散。教學的理想模式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自主地對重難點、要點、技能點等知識進行滿負荷學習,而短小精悍的微課恰好滿足了教學理想模式的要求。
2.《微生物檢驗檢測》微課教學的實踐研究
2.1《微生物檢驗檢測》課程分析
微生物檢測是食品安全控制鏈中重要的監控點,在食品企業中有專門設立的微生物檢驗崗位。該課程是一門知識點多、技能性強的課程,傳統教學中,一般先是教師講解、操作演示,再讓學生模仿操作練習[11]。這就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教師在講解演示的時候,學生識記式地在大腦里過一遍,等自己動手操作時就會出現茫然不知所措、一團亂等現象,或是不知道如何準備,或是忘記操作步驟的先后,或是不關注細節,更多的是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操作。這樣一次課下來,學生會產生挫敗感,導致對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受到打擊,且操作課一般具有連貫性,缺乏對其中一個技能的掌握,就會影響到下個技能的學習,如此,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面對太多的困難,學生便會處于一種想學又不知從何學起的狀態;另一方面,課程中的有些操作技能,需要教師不斷地重復講解和演示,這不僅增加了老師的負擔,且在學生操作練習過程中,一旦發現某個或小部分學生有不規范或不正確的操作時,教師的關注力將不能分布于整個課堂,這樣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學生發生的情況。此外,對于中職生來說,本門課程中有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名詞解釋和概念定義,如菌落總數、大腸菌群的定義,如果僅有語言描述,學生很難接受并理解。針對上述的種種情況,若能設計一段時長不超過5分鐘的生動形象的微視頻,學生或能在最短的時間理解并牢記。因此,將微課程引入微生物檢驗檢測課堂,既能解放教師重復勞動的時間,又能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微觀內容宏觀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促進有效課堂的形成。例如:可以將實驗準備、樣品稱量、實驗操作等環節分別錄制成一段簡單視頻錄像或制做成一段簡單有趣的動畫,甚至可以設計成一款通關小游戲作為課前預習或課后鞏固配合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時隨地停下來反復學習領悟,琢磨參詳。
2.2基于微課資源的教學實踐研究
以“項目一細菌菌落總數的檢驗”為例,在最后的檢驗報告中有“實測結果”這一欄需要填寫,這需要學生能夠分析三個稀釋度下的菌落數平均值,并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方法進行計算,但對于計算能力欠缺,基礎薄弱的中職生來說,這里一直是個難點,而這個難點又恰恰是該項目的重點之一,且另一項目“霉菌和酵母菌的檢驗”也有這樣類似的內容,因此需要學生能夠掌握并能運用至實際情況。鑒于此,我們選定“細菌菌落總數的檢驗——實測結果的計算與報告”為一次微課內容,并根據這個內容的特點選定采用可汗型微課,該類型的微課可使用手寫板制作。教師前期需要構思好教學過程,準備好錄制時所需材料,比如:確定好三個稀釋度及每個稀釋度下的菌落數;計算過程;學習效果的檢測小練習等。錄制結束后再用相關軟件進行剪輯、美化、配字幕,最后配音。根據內容特點、學情,嘗試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課前,先將微課視頻上傳至班級群里,通知學生下載。課上,將課堂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自主學習視頻,同時要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視頻學習結束后,將組內每位成員的問題匯總,小組長組織討論,組內互相幫忙解決,并列出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張貼于本組的墻上;再采用畫廊參觀的形式:每組留守一位學生,剩余學生到其他組幫忙解決其他組的問題,且要教會那位“留守”學生,讓那位“留守”的學生教會組內其余學生。還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全部答疑。第二階段,檢查學習情況,完成教師預先準備好的小練習,小練習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僅更改數字,其余與視頻一樣,第二部分更換稀釋度,第三部分更換計數范圍,這樣逐步增加難度,以便檢測學生是真的學會了,還是僅僅是依樣畫葫蘆,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第三階段,以小組為單位對菌落計數的規則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能夠概括出六種情況,教師再補充非常規情況的菌落計數。第四階段,實戰演練,鼓勵學生嘗試計算出自己檢測報告上的實測結果。在視頻學習效果檢測后,班級的一位性格外向的學生主動說:“老師,我喜歡這樣的方式,完全是根據自己的節奏去把握,這才是我的學習我做主!”這時,其余學生紛紛表示有興趣,并且自信心更足了,還有學生說自主學習視頻時就擔心自己學不會,還反復觀看了好幾遍。
結束語
微時代的到來不僅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多創新的空間與途徑。微課是新時代教學、學習的另一個方向性的導向,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研究,調動學生所有的感官參與學習,每次小小的量變引發無窮的質變。因為是微課,所以它在廣度、深度和復雜度方面還存在不足,這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完善。總之,微課教學在《微生物檢驗檢測》課程中應用的可能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實踐,在課程內容重難點選取、環節設計、內容呈現、交流反饋等許多方面還有待優化,尚需進一步探討。
作者:張露娟 單位:上海食品科技學校
參考文獻:
[1]梁樂明.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馬紅芝.教育實習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D].2012.4.[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中國微課[OL]..
[5]陳巧芬.認知負荷理論及其發展[J].現代教育技術,2007,(9):17-19.
[6]胡鐵生.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2013:36-41.
[7]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9-21.
[8]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微生物檢驗技術》項目課程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掌握微生物檢驗工作的基本知識和檢驗技能,是食品檢驗、工業品檢驗、藥品檢驗等職業崗位的一門重要職業崗位技術課。《微生物檢驗技術》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操作技術,因此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專業課程。
目前在職業教育中,《微生物檢驗技術》項目課程多將理論基礎知識與微生物檢驗技術分開,微生物檢驗技術部分用相當大的篇幅介紹各種致病菌的檢驗方法,而忽略了微生物檢測基本技能的規范化訓練。兩部分的教學內容相互重疊現象較嚴重,理論與實驗部分教學相互獨立,從課程整體上看,還沒有脫離學科體系的架構,課程的培養目標與企業實際需求有差距。為了使課程的培養目標與企業實際需求實現零距離對接,筆者進行了《微生物檢驗技術》項目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實踐。
一、改革思路
根據食品檢驗、工業品檢驗、藥品檢驗等職業崗位職業技能與素質的要求,以檢驗過程中的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微生物檢驗技能培訓為核心建構課程。拋棄學科型體系,以微生物檢驗操作技能為主線,將必須、夠用的微生物理論基礎知識融入微生物檢驗各項檢驗項目中,突出課程的實用性、職業性、實踐性。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疏理合并整合、教學方法的改革、制定標準化的考核等措施,不再把教師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作為追求的目標,或者說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去得到一個結果,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尋找得到這個結果的途徑,最終得到這個結果,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各種能力。
通過課程改革,可解決職業教育中面臨的兩大難題:一是學生學習被動的問題,傳統教學模式以灌輸為主,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率低下。二是學生能力差的問題,目前的教學主要還是“結果導向”,教師將大部分工作完成后,學生依樣畫葫蘆,不能對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通過課程改革,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及效果,而且提高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專業的技術與技能,對從事崗位的行業標準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增強了學生畢業后從事崗位工作的能力。
二、改革目標
以微生物檢驗崗位的標準檢驗項目為導向,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課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可使學生明確課程總目標,掌握崗位技能,對從事崗位的國家標準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提高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改革內容
1. 以真實的檢驗項目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
(1)現存的問題:傳統的授課是在學生學習相關微生物基本理論知識、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最后才根據工作崗位國家檢驗標準進行實驗操作。
(2)改革與建設:在基本技能培訓方面,以微生物檢驗崗位的標準檢驗項目為導向,將微生物檢驗國家標準中規定的各項任務分解成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設計,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檢驗基本技能。在基本技能培訓的基礎上,通過項目導向教學模式進行微生物檢驗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根據真實的微生物檢驗任務設計項目,按照國家標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從微生物檢驗樣品的采集到檢驗結果的報告全過程的訓練。
2. 以檢驗操作技能為主線,整合教學內容。
(1)現存的問題:微生物課程分為微生物基礎部分和微生物檢驗部分,兩部分教學內容相互重疊現象較嚴重;理論與實驗部分教學相互獨立,導致整個微生物課程教學內容缺少系統性及實用性;教學內容更新跟不上行業的發展,不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
(2)改革與建設:根據崗位技術知識點、技能點和最新的國家標準,以“檢驗目標引導教學”為主線重新組合教學內容。拋棄學科型體系,以微生物檢驗操作技能為主線,將必須、夠用的微生物理論基礎知識融入微生物檢驗各項檢驗項目中,課程體系重新整合為四大塊:微生物及檢驗基礎理論模塊、微生物檢驗基本技能模塊、微生物檢驗技術模塊和微生物檢驗綜合技能模塊,突出課程的實用性、職業性、實踐性,強化學生的職業訓練。
3. 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實驗過程。
(1)現存的問題:通過對相關企業微生物檢驗技術崗位需要的能力調查結果表明,學生需要的崗位能力除對細菌檢驗、菌常規、細菌質控等的檢驗外,實驗前準備和實驗后處理工作、微生物實驗安全、個人防護知識、團隊合作精神等也是企業重視的能力。但在目前傳統的實驗中,實驗前的準備大部分均由實驗教師完成,這很容易造成學生被動地學習,對整個檢驗過程不能全面地了解。
(2)改革與建設:在整個實驗實訓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實驗由學生來準備,把大大小小的實驗準備工作都下放給學生,使學生從樣品采集、儀器包裝消毒滅菌、試劑培養基制備到最終檢驗結果報告都能系統地學習,增強無菌觀念和實驗室工作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與人協作能力等。
4. 重視技能,改革考核方式。
(1)現存的問題:目前課程的考核多局限于理論的考試及實驗操作的“靜態”考核,不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不利于技能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
(2)改革與建設:課程考核由三部分組成:①理論考核。緊扣職業崗位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及技能理論知識。②小組項目考核。設計真實的綜合性實驗項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的帶領下,根據國家檢驗標準及查閱相關資料,寫出實驗操作步驟,理解各步驟的操作目的、操作要點、操作注意事項;安排檢測時間進度,準備檢測所需一切儀器設備,獨立完成,直至檢測結果的報告。教師根據整個檢測過程的表現給予評分,重點關注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及團體精神與人合作的能力。③操作技能考核。根據職業崗位技術的要求,將學生必須掌握的檢驗操作技能歸納為若干小項目,做到技能操作標準化。在學生充分練習熟悉的基礎上,考核時由學生抽簽決定考核內容,教師一對一進行操作技能的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可與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開展操作技能競賽活動。
(作者單位: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326-02
Research on 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Development Biology Using Arabidopsis thaliana as Material
HUANG Yong CHEN Dong-hong RUAN Ying
(College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experiment and practices of development biology in higher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firstly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chievements of this course. And then,the content of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al biology were constructed used Arabidopsis thaliana as material. It was approved that the method brought more advantage to students.
Key words development biology;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reform;Arabidopsis thaliana
發育生物學是在傳統胚胎學的基礎上,隨著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和進步,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1]。發育生物學主要研究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的原理及調控機制,具有發展迅速、更新快等特點[2]。發育生物學是本科高年級的專業基礎課、必修課。目前,國內使用的發育生物學教材多樣化,而且還沒有適合本科生使用的實驗教材,即使有些院校開設了一些實驗,但內容常取決于授課老師的研究方向,隨意性較大,不夠規范合理,學科和理論體系不完備[1-3]。
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發育生物學實驗面向本部及國際學院生物科學專業,但目前為止尚無實驗教材。基于已有的教學經驗、本校及本院的研究內容與研究優勢,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材料,建立“發育生物實驗技術”體系,充分發揮實驗課的作用與優勢,不僅達到鞏固理論知識的目的,而且盡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與創新意識。項目已在我校2012―2014級生物科學專業學生中連續實施3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發育生物學實驗實踐教材
發育生物學實驗教材較少,常參考或借用動物胚胎學、解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課程的實驗指導。適用于專業科研人員的指導書主要有吳秀山主編的《現育生物學實驗指南》[4]。適用于本科教學的主要有林丹軍主編的《發育生物學實驗》[5],張蕾、趙潔主編的《植物發育生物學實驗指導》[6]。前者包括動物發育模式的形態學觀察及發育機制的實驗,后者重點介紹了發育相關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涉及植物開花、傳粉、受精、胚胎發育及植株形成等不同發育階段的細胞和分子機理。我校發育生物學實驗已經開課3屆,但尚未有合適的教材。
2 發育生物學實驗實踐內容教改研究
發育生物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驗并重的學科,但目前很多學校發育生物學教學普遍存在著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分離的問題。開設的實驗課孤立于理論教學,甚至根本不開實驗課,純粹的理論教學使發育生物學變得更加晦澀難懂[7]。發育生物學實驗具有涵蓋面廣、綜合性強,發展速度快、架構不成熟,注重實驗設計、實驗結果不確定等特點[8]。常規實驗內容主要包括模式動物胚胎發育過程觀察、結構解剖等部分,與動物學或胚胎學部分重疊。董 巍等將實驗分為模式動物飼養和胚胎早期發育、發育生物學常用基本實驗技術、發育生物學研究中的經典和綜合性實驗3個層次,設計了一系列綜合性實驗[8]。丁乃崢等將實驗內容設計成不同的模塊,各專業根據需要選擇性進行,實驗內容涉及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等層次[3]。李巧峽等則以花背蟾蜍為唯一材料設計了胚胎外部形態觀察、內部結構觀察、不同處理對胚胎發育的影響及角膜誘導及免疫組化研究4個綜合性實驗,讓學生根據自己基礎知識及興趣點選擇相應的課題,自主完成實驗設計、實施及總結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
植物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在我校具有明顯比較優勢,農作物相關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緊密結合科研方向、發揮專業優勢,構建以植物為主的發育生物學實驗技術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成員的研究方向包括植物開花發育、配子發育、表觀遺傳調控、抗性與發育等多方面,在擬南芥發育生物學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項目組織課題組成員共同撰寫實驗實踐教學大綱與講義、制定教學計劃、組織實施、課程考核,建立并完善課程體系。主要實驗內容包括擬南芥野生型及突變體表型觀察及數據統計;擬南芥配子發育的細胞學觀察;載體構建及擬南芥遺傳轉化、篩選等。設計驗證性試驗2~4個,如擬南芥野生型及sdg8突變體表型觀察;綜合性實驗7~10個,如擬南芥野生型及sdg2突變體雄配子體發育過程觀察。
3 發育生物學實驗實踐實施方案教改研究
發育生物學實驗技術實施方式與其他生物學科實驗技術類似,每次實驗常集中在2個或4個學時內進行,內容多為驗證性。賈偉章等利用不同的模式生物開展實驗教學,開設了海膽、文昌魚、斑馬魚、蛙等相關實驗教學內容,開設綜合性實驗,采用班級和分組教學的形式[10]。將教學實驗與科研實驗相結合是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的重要方式。如丁乃崢等在開放實驗室的基礎上,利用模塊教學實現了從基礎性實驗到研究性實驗的教學模式[3]。董 巍等在分層次實驗基礎上,與相關的課題組合作,將科研內容充實到實驗教學中,實現將科研實驗向教學實驗的內向轉化。同時在導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承擔部分科研任務,實現探索性教學實驗向科研的外向轉化[8]。
傳統的發育生物學實驗多以大班方式進行,僅有少數學生有機會動手,效果有限。本校目前生物科學專業20~28人/班,人數相對較少,將學生進行課題分組,設置開放實驗室。發育生物學實驗周期長,但每次實驗不全需要4課時。項目將嘗試向本科學生開放實驗室,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自主安排其余時間。目前已有3個課題組在本實驗室開展實驗,并在《植物生理學報》上發表了論文[11]。
4 考核體系的改革
實驗課程傳統的考核體系存在考核內容局限性大、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12]。針對之前設計的課題,以小組形式考核。成績由3個部分構成:科研課題進展(50%)+研究報告/論文撰寫(30%)+PPT/Poster匯報(20%)。鼓勵學生發表科研論文。
5 結語
生物學實驗教學是生物學教育中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實踐和分析能力的必要手段[13]。發育生物學是當今生命科學領域中發展最快的前沿學科之一,是現代生物學的帶頭學科[14]。建立健全適合我校現狀的發育生物學實驗技術體系,對于我校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15]。
6 參考文獻
[1] 張紅衛.發育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彭樹英,李俊,金顯文.對發育生物學教學模式的探討[J].安徽農業通報,2009,15(2):199-200.
[3] 丁乃崢,李善妮.淺論融會發育生物學知識的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J].生物學雜志,2011,28(1):103-105.
[4] 吳秀山.現育生物學實驗指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5] 林丹軍.發育生物學實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6] 張蕾,趙潔.植物發育生物學實驗指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7] 周景明,祁艷華,王愛萍.生物技術專業發育生物學教學改革與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1(8):66-68.
[8] 董巍,張媛,樊啟昶,等.改革創新發育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4,4(1):46-50.
[9] 李巧峽,李保中.以花背蟾蜍為材料進行發育生物學綜合性實驗的設計[J].四川動物,2010,29(5):638-639.
[10] 賈偉章,余雪松,李浩明.淺談對發育生物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認識[J].科教文匯,2013(9):69-70.
[11] 易吉明,黃婷,黃勇,等.小立碗蘚MADS-box基因家族的系統進化分析[J].植物生理學報,2015,51(2):197-206.
[12] 彭安,向本瓊,張根發,等.大學生物開放性和設計性實驗教學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07(3):55-57.
[6]王云國,李懷燕.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及其動向[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12):14-17.
學生要學習好雙語課程,不僅需要過語言關,還需要過對專業知識內容的理解關。由于雙語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含量有限,所以一定要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后鞏固學習。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自學,從而解決上述兩個環節的問題,建立良性的教學互動模式。這就要求教師以中文版課程網站為基礎建立英文版課程網站,并且重新編制英文版課程的教學大綱和課件、考試大綱、習題等。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加與學生的交流,可以在網上建立教師在線解答等項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
(五)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學內容的優化要以突出專業特色為教學內容。例如,要讓學生對某一課程感興趣,首先可以讓學生了解課程對其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有何益處,所以緒論的有效引入顯得特別重要。通過講述學生最為常見的、耳熟能詳的日常現象,激發學生不斷學習和深入探索的欲望。讓學生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和見到的面包、酸奶、酒、醬油等都是微生物的作用,進而激發學生對微生物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考慮到“普通微生物學”是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基礎課,在授課時可以適當增加與其專業相結合的知識內容,重點講述與生物技術有關的微生物學基礎,包括微生物的生長、代謝和遺傳;以基因工程為中心,介紹微生物分子操作的基礎與基因操作系統;微生物酶工程、發酵工程和代謝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和應用的進展。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實踐性。理論性較強的內容要盡量聯系實際。向學生講述相關理論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將近期的科研成果和先進的技術理論融入教學,使教學內容與專業發展方向和動態緊密結合,使課程具有科學性和探索性,具備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多了解學科前沿的知識,例如新理論,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領域中的應用等。
(六)考核方法的創新
應該從提高學生能力角度出發,探索多元化考核方法,這是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基礎。例如課件制作、專業翻譯、專題綜述、課堂小實驗、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期末筆試等多種課程考核形式,其中期末筆試中英文考核內容占50%以上,通過壓力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對于科研能力強的學生,若得到一定級別獎勵,可免去考試直接給予優秀成績,從而提高學生的科研欲望和水平。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于專業知識和英語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現階段我國雙語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專業的差異使得雙語教學不可能套用統一的模板,所能做的只是基于某些共性基礎上的摸索和創新,同時結合自身院所及專業特征總結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與教師均是一種挑戰。江西農業大學微生物學由于授課對象、課程性質和特點不同,故其雙語教學模式不能完全套用其他課程的教學模式。只能通過設計合理的個性化教學模式,采取積極高效的管理和教學方法,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雙語教學研究,構建雙語課程框架,以此實現專業知識和外語能力的雙重收獲。
[ 參 考 文 獻 ]
[1] 孫群,吳羽紡.“微生物學”課程雙語教學課堂實踐及評估[J].高等理科教育,2005,(1):71-75.
[2] 曾薇,王淑瑩,彭永臻.環境微生物學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7):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