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 10:27: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競技體育的核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4-0039-03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競技體育快速發展,在近幾屆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上取得了優異成績,金牌數、獎牌總數均名列全國前例。但在新周期,廣東省競技體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競技體育的綜合實力與整體發展水平、運行機制和管理水平,尚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和上海、遼寧、山東、江蘇等體育強省還存在差距。根據競技體育內、外部運行和發展規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根據可持續發展理念,對廣東省競技體育的現狀和發展態勢、項目設置與布局、人力資源結構、體育產業資源開發等進行分析,為提升廣東省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和廣東省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縱觀當今世界競技體育,已呈現出快速發展、交互滲透、全方位競爭、跨國界合作的態勢。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深思,一是為什么世界的一些體育強國的競爭優勢如此難以撼動?二是為什么一些國家已形成的競技體育優勢難以持續保持?我們認為這兩個問題的產生原因主要是在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強弱上[1]。提到NBA,人們自然會想到美國籃球在世界的霸主地位;提到乒乓球,人們也自然會想到中國引領世界乒壇的輝煌歷史。我們認為,成績的取得不是偶然,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逐步形成了難以撼動、難以模仿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通過研究,可以把握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結構體系、特征、作用,制定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優化競技體育項目布局,建立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成長的運行模式,從而提升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核心競爭力,保持競技體育持續競爭優勢,推動廣東省競技體育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1 優勢項目的確立
從本質上講,競技體育優勢項目和其他項目一樣,是一個能力的集合體,是多方面的資源、能力和運行機制的有機結合[2],是長期的訓練和競賽中形成的內在的、穩定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競技體育項目。我們在確立優勢項目過程中采用比較的方法,第一,該項目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獲得獎牌能力;第二,該項目的獲獎牌能力與本省其他運動項目比較具有較大優勢。由此可見,優勢項目就是指那些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與其他運動項目相比較時,具有獲得獎牌能力較強的運動項目[3]。對優勢項目確立的量化標準借鑒區域經濟學中界定區域優勢產業的方法,即用比較優勢指數來確立優勢項目。
2 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分析
競賽成績是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最直接體現,在評價運動項目綜合實力時不能僅僅以競賽成績作為唯一標準,還必須考慮梯隊運動員儲備、教練員素質、經濟投入、項目布局及偶發因素等等[4-5]。本研究通過專家篩選的14項指標作為分析評價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指標。
影響廣東省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因素前7項主要指標為:項目布局優化、一線運動員人數、一線教練員人數、競技體育管理、運動員選材、經費投入、科研人員。這些指標實際反映了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因此,我們認為要打造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構建和實現這些指標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和完善核心競爭力體系,努力尋找符合廣東省實際,更加科學地開拓競技體育發展之路。為此,我們需在以下5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優化項目結構,努力把競技體育項目做大做強。“水、輕、巧、快、小”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特點,這些項目依然須牢牢抓住不放。在新的歷史時期,競技體育發展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一方面,以往我們的優勢正在被其他省市“侵蝕”;另一方面,我省近年來通過引進優秀教練員,在賽艇、皮劃艇、現代五項、舉重大級別等項目上有所建樹。這種“傳統化”的削弱和“外延式”的增長,也在悄然改變著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格局。但這種改變一定要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應該把自己傳統的優勢丟掉。只有在繼續保持羽毛球、舉重、跳水、游泳、乒乓球、田徑、拳擊等傳統優勢項目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潛優勢項目,努力優化項目結構,廣東省競技體育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長盛不衰。
二是培養優秀教練員隊伍,著力提升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管理人員、教練員和運動員,構成了專業隊訓練的人力系統,在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的總目標下,發揮著各自的積極作用。其中,教練員的作用尤為顯著,沒有優秀的教練員就培養不出優秀的運動員,哪怕是再優秀的運動天才,如果沒有優秀教練員的悉心指導,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運動員。因此,教練員是競技體育發展中的重要環節,是核心競爭力。目前,我省有一批年富力強的優秀教練員,從事業發展的高度和長遠看,必須要重視中青年教練員的培養,特別是40歲左右教練員的培養。以崗位培訓為主,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對退役運動員從事教練工作,必須進行脫產再培訓,大力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和競賽閱讀能力,取得教練員資格才準許上崗。對事業心強、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教練員,要大膽使用,在實踐中不斷錘煉,努力提高他們的執教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勵中青年教練領軍人才脫穎而出。
三是實施“強基拓優”工程,積極推進競技體育發展的科學化進程。新時期,廣東省競技體育發展戰略要秉承訓練管理科學化進程的頂層設計理念,積極實施“強基拓優”工程。“強基”就是進一步夯實基礎,即科學高效的管理機制、高素質的競技體育人才隊伍、高水平的訓練設施條件、充足的體育經費保障、有力度的激勵政策和扎實的基礎性工作;“拓優”就是不斷優化競技項目結構,鞏固發展傳統優勢項目,不斷開發新的潛優勢項目,努力打造優勢項目集群。實施“強基拓優”工程是體育職能部門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力舉措,是探索競技體育管理規律的創新之舉,是實現廣東省競技體育“直道加速”和“彎道超車”的強力推手。
四是建立“訓科醫一體化”機制,有效形成復合型運動訓練團隊。現代競技運動訓練是科學化的訓練,是多學科復合型的團隊協同作業,劉翔的成功就是一個典型范例。以往只靠教練員的“單打一”,或靠“師傅帶徒弟式”小作坊式訓練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運動訓練理念和要求,必須通過建立“訓科醫一體化”的機制,形成有管理人員、主教練、副教練、科研人員、隊醫、體能教練共同組成的復合型訓練團隊,推動運動訓練科學化進程。
五是探索模式化訓練規律,大力打造優勢項目集群。競技運動的訓練,項目繁多、特點各異,但從科學訓練的角度講,每個項目的訓練都是有其規律可循。通過備戰北京奧運會,我國對模式化訓練的認知已經比較成熟并積累一定經驗。廣東省水類競技項目經過長期的探索,找到了一條適合項目運動規律的訓練模式。這種具有工業化生產特點的訓練模式,產生出了規模化的效應,使其在國內外各項比賽中獲得冠軍最多、發揮最穩定。同樣的道理,其他項目模式化訓練的內在規律也客觀存在,關鍵是要組織力量,探索研究,理性歸納,量化指標,強化手段,形成一套比較有效的模式化訓練理論與方法,大力打造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集群。
3 結論
一個競技團體在大型競賽中成績因客觀因素和偶發因素的存在可能大起大落,很不穩定。但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告訴我們:要想在一個項目或一些項目中長期保持優勢的穩定性——也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性,這個競技團體必須在某個項目或某些項目中具有絕對控制能力,獲得絕對優勢,這種絕對優勢就是我們所研究的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6]。
廣東省在確立優勢競技項目過程中,根據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戰略規劃,科學調研,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持續競爭力優勢,不斷加強核心競爭力建設,才能在競技場上取得好的競技成績。
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的研究,目前在國內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環節,我們旨在通過對廣東省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把握,尋找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因素,促進廣東省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更加科學化、規范化,使廣東省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走向更加良性發展的軌道,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詹飛. 論競技體育的核心競爭力[J]. 中國體育科技,2007,43(3):63-66.
[2] 劉穎. 我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及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5(3):1-3.
[3] 劉慶山. 廣東省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4(1):89-93.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向縱深方向發展,用人制度改革逐漸向科學化、市場化目標轉變,社會對高等人才的要求趨向多元化及近年來體育院校連續的大規模擴招,致使體育院校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阻礙體育院校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嚴峻的就業形勢迫使體育院校必須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調整教育指導思想,修正傳統的培養方式,科學安排課程設置,積極引導體育院校自主創業教育,進一步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意識,努力形成具有體育院校特色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一定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為我國體育院校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本文研究以核心競爭力理論為基點,通過查閱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闡述了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重點探討了體育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狀況,分析了當前制約體育院校學生創業的因素,并提出建設性的對策與建議,為促進我國體育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參考。
1 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
1.1 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本質和特征
我們認為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本質是體育院校在整合內外部資源過程中所形成的體育院校獨有的、能夠支撐可持續競爭優勢的資源能力,此資源能力以體育特性為基礎,能夠服務于社會和體育事業發展。我國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具有以下特征:
1.1.1 相對性
體育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是相對的。首先表現為核心競爭力具有時效性,若停步不前,則核心競爭力將喪失。其次,核心競爭力也是具有一定范圍的,某一院校掌握某些核心技術、知識、能力、物質等,在體育院校內它具有核心優勢,但在全國其他領域內就不一定是核心競爭力,它的核心優勢是相對于本領域競爭對手而言的,并隨著它的發展和競爭地域的擴大,其核心競爭力的相對水平也會逐漸改變。另外,某一院校在體育院校內不具有核心競爭力,但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同樣是它為地方服務的核心競爭力。
1.1.2 獨特性
主要表現為某一學校經常領先其他學校而產生新的知識、技能、設備等能力,這種行為不是偶然的,是學校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自覺不自覺的行為,且不斷使這種行為得到發展,形成并保持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長久不衰。
1.1.3 鮮明性
第一種情況是全方位的領先競爭對手,這是最理想的核心競爭力,但在通常情況下是做不到的。第二種情況是不追求每一個環節都優于競爭對手,但關鍵環節具有優勢,同樣可視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第三種情況是在所有競爭對手中,每個環節都不優于競爭對手,但綜合效益卻明顯優于競爭對手,也表明它具有核心競爭力。
1.2 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結構和功能
高校的職能主要表現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體育院校同樣如此。專家訪談表明,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應與之相適應,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同樣表現為四個方面:人才生產能力、學術生產能力、服務社會能力和文化力。
1.2.1 人才生產能力
體育院校的人才生產能力主要是指體育院校培養參與全運會及奧運會等大型賽事運動員的能力;培養全運會及以上大型運動會裁判員執法人才的能力;培養全國大型運動會組織管理、策劃營銷人才的能力;培養省市及以上運動隊的執教人才的能力;培養全運會及以上大型運動會科研攻關人才的能力;培養競技體育場地、器材、設備等研發能力人才。
1.2.2 學術生產能力
本文中體育院校的學術生產能力主要是:自身學科的競爭力、實驗室建設水平和學術交流能力。學科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本學科及跨學科領軍人物和學科團隊在同行中的地位、學校整體學科設置情況、省市及國家級重點學科數量、學科與競技體育對接程度、各學科掌握核心技術情況等。實驗室建設水平主要表現在學校擁有省市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的數量。各學科是否具備實驗關鍵設備,為競技體育服務的實驗項目數量等。學術交流能力主要表現為主辦、承辦、協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情況,學校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作大會報告情況和完成或承擔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的情況等。
1.2.3 服務社會能力
體育院校的服務社會能力主要是指體育院校在整合人才生產能力和學術生產能力基礎上,實際為社會提供各類人才和科技服務的數量和效果。
1.2.4 院校文化力
體育院校的文化力主要是指體育院校特有的校園體育精神和校園體育文化傳承。校園體育精神主要表現在歷任校長對競技體育支持程度,學校師生對競技體育的認同程度和學校的辦學理念、政策支撐等;校園體育文化傳承主要體現校園文化方面,如校訓、校歌中是否含有為競技體育服務的內容,本校培養的名師、名運動員、名教練、名裁判等圖文聲訊資料,校內是否擁有體育特色建筑、雕塑、明星墻、名人警句等。
1.3 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過程與培育機制
核心競爭力是由技能、知識、組織構成,主要分為3個階段。
1.3.1 開發、獲取核心專長階段
首先,明確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優勢,區分體育院校和普通院校培養方式之間的競爭,開發具有體育院校特色的綜合人力資源和支撐發展的財力資源,培育體育院校整體核心競爭力的技能。其次,確定體育院校的發展價值目標,圍繞價值目標,采用差異化發展戰略,開展創業教育核心專長活動,在實踐中采取多措施逐步優化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特別是要重視開發掌握關鍵技能的人力資源,從而使體育院校獲取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1.3.2 競爭要素的整合階段
根據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自身需求和條件,圍繞體育院校核心價值,將分散的不同競爭力要素進行整合,從而形成整體的競爭能力,通過有效整合資源,使特殊技能、人力資本、財力物力資源等與體育院校相應的空間和環境有機結合和融合,增強和培育具有體育院校特點的核心競爭能力。
1.3.3 核心競爭力的更新階段
核心競爭力具有階段性和層次性,主要是指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輔助要素及其結構順序是不同的,所以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須及時更新和發展,兼顧社會需求和市場需求的雙重功效,培育和提升不同層級的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要素,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資源整合發展,使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呈現動態可持續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體育院校核心價值。
1.4 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評價
明確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這是識別及評價核心競爭力的前提和基礎,理清核心競爭力的主要特征,找到科學合理的測評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方法(如圖1所示)。
圖1
1.5 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第一,提升體育院校的制度創新。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不斷創造新的知識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體育院校的制度創新要符合完備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創新的效能能夠體現動態性,制度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只有不斷提升制度創新,不斷革新和完善體育院校的層次,建立一套明確、責任具體、高效率的制度體系,才能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制度體系,進而提升體育院校整體水平,形成體育院校持續的競爭優勢。
第二,提升體育院校管理創新。管理創新,就是實現創新所達成的全部管理理念與管理行為,包括管理思想理論上的創新、管理制度上的創新、管理具體技術方法上的創新,管理創新能力直接決定了體育院校獨特而高效的管理體系的形成。
2 制約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成為創業優勢的因素
2.1 創業理念
體育院校作為培養我國體育事業創新及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在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其學生在自主創業上擁有較好的優勢。體育院校如何運用自身核心優勢,促使學生形成創業理念,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何為創業理念?創業理念是濃縮和提升了創業者對創業歷程的理性認識及理想追求,是創業者的創業思維、創業觀念、創業追求的境界。成功人士的創業理念表述為:“幸福是創業的唯一理由”“不到長城非好漢,再難都得干一干;不到黃河心不死,追求成功步不止”等。從創業理念看出,擁有積極陽光的創業心態,才會有較好的創業理念,將積極陽光的心態引入大學生創業理念建設,才能正確引導大學生形成創業理念。體育院校有著“挑戰自我”“突破極限”“勇敢頑強”等強烈的體育精神文化傳承,這些精神文化是學生創業理念形成的沃土,而現實中體育院校的核心精神文化卻沒有有意識地去推動學生創業理念的建立(見表1)。
表1 創業理念對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制約因素
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從創業理念的角度,專家認為,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主要阻礙在于學生對體育產業的創業觀念是否明晰,是否有系統的體育領域創業思想及思維,是否能夠將體育精神文化融入到創業理念之中。
2.2 創業教育
體育院校要樹立創業教育教學指導思想。根據體育院校特色,確立與體育相關的專業創業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使教學活動與體育院校學生的創業相結合,從素質教育和社會需求的視角出發,結合體育名人創業的成功案例,將體育創業教育納入體育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體系中,使體育創業教育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為學生的自主創業提供實踐平臺,營造良好的自主創業氛圍,查找制約體育院校學生自主創業的因素,將體育院校的核心競爭力轉化為學生的創業優勢,構建適合體育院校學生實際特點的多維創業教育體系(見表2)。
表2 創業教育對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制約因素
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從創業教育的角度,專家認為,對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主要阻礙因素為:體育院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創業教育系列課程、創業教育文化氛圍以及創業基金的提供。
2.3 創業途徑
根據體育院校學生創業時間,可分為在校創業、休學創業、畢業即創業、畢業后創業、深造再創業;根據創業目的不同,可分為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等;根據創業主體的不同,可分為獨立創業、附屬創業、公司內部員工創業;根據創業起點的不同,可分為建立新企業和再創業等;根據創業投入資源的不同,可分為人力資源轉移型、技術轉移型與直接投資型等;根據企業制度創新層次,可分為基于產品層次的創業、基于市場層次的創業、基于組織管理層次的創業等(見表3)。
表3 創業途徑對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制約因素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專家認為,從創業途徑的角度分析,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主要制約因素是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優勢開拓新體育市場的能力、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優勢生成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能力。
2.4 創業環境
體育院校的創業環境發展是影響學生創業的外部條件,是學校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綜合。體育院校的創業環境主要是指在體育產業內的校內外環境,因此,提供寬松的創業環境,必須加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創業教育環境,廣泛開展創業教育宣傳活動,定期組織體育專業內創業的報告座談,利用節假日參觀訪問體育公司,與體育創業成功人士交流經驗,形成良好的創業態勢,使體育院校學生自主接受創業實踐(見表4)。
表4 創業環境對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制約因素分析
表4(續)
大學生創業的導向機制和激勵機制尚未建立 123 8.195 1.158 7
缺乏良好的創業文化 123 6.115 1.692 3
由表4我們可以看出,從創業環境的角度,專家認為,阻礙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主要因素為:社會創業氛圍不夠濃厚,大學生創業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創業資金缺乏,資金來源渠道不暢;大學生創業的導向機制和激勵機制尚未建立。
2.5 創業資源
體育院校學生創業資源是學生創業前擁有的各種資本的總和,包括人力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創業的初始資源包括行業經驗、受教育程度、創業經歷、社會網絡和專業網絡五個方面(見表5)。體育院校學生具有較高的素質,擁有體育院校學生特征的認可感和自信心,其擁有的初始資源較一般創業者來說具有自身的特點,但是體育院校學生缺乏創業經驗以及社會和專業網絡聯系,因此,如何獲取創業資源,如何有效為學生聚攏創業資源對學生形成創業優勢,對促進學生創業有著重要意義。
表5 創業資源對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制約因素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從創業資源的角度,專家認為,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制約因素主要是:體育院校創業基地中創業資源的質量和學校政府等支持性網絡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程度。
3 結束語
體育創業人才培養既是體育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育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現階段對體育創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較少,尚沒有形成一致的關于體育創業人才的概念及理論體系。針對這一現狀,筆者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訪談和專家咨詢,向14所體育院校發放調查問卷,并以此為根據,分析制約核心競爭力成為創業優勢的因素。通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具有相對性、獨特性、鮮明性的特征,其培育與提升要經技能、知識、組織三者合為一體的復雜體系,具有人才生產能力、學術生產能力、服務社會能力和文化力功能,構成了人才生產能力評價、學術生產能力評價、服務社會能力評價、文化力評價。
(2)在創業理念方面,體育創業觀念明晰、體育精神文化融入創業理念的意識是制約體育院校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3)在創業教育方面,體育院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質量、創業教育課程和創業環境是制約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主要阻礙因素。
(4)在創業途徑方面,開拓新體育市場的能力、生成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能力是制約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主要阻礙因素。
(5)在創業環境方面,社會創業氛圍、學生創業積極性、創業資金缺乏是制約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主要因素。
(6)在創業資源方面,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形成創業優勢的制約因素主要是體育院校創業基地中創業資源的質量和學校政府等支持性網絡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程度。
參考文獻
[1] 謝曉艷.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與構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65-67.
[2] 鄧萬金.體育院校學生自主創業及創業教育模式體系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4):112-115.
[3] 張帆.大學生創業資源獲取影響因素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4] 陶利,王君,蘇欣榮.體育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之探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2(4):94-96.
[5] 張立平.大學生創業基本能力形成與創業環境關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6] 孫,解長福.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人才與教育,2011(12):131-133.
[7] 趙觀石.地方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特征及實現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9):6.
[8] 姚圣梅.大學生創業核心競爭力的釋義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9(12):155.
[9] 朱小平,劉杰.體育院校核心競爭力及其提升途徑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35):194-195.
[10] 汪騰,李紅琴.論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途徑[J].消費導刊,2007(11):163.
關鍵詞 體育舞蹈 基礎素質 訓練
一、引言
當前,體育舞蹈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一些競技性動作的加入,其套路難度在逐漸上升,對練習者的訓練方法和基礎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練習者接觸體育舞蹈時間比較晚,很少接受系統的專業訓練,基礎身體素質較差,很容易發生運動損傷。在基礎素質訓練中創新地引入核心力量訓練法,為體育舞蹈發展注入新元素的同時,對于提升練習者力量、協調性、柔韌性和平衡素質等具有積極意義。
二、核心力量訓練在提升體育舞蹈基礎素質中的價值分析
當前,我國體育舞蹈訓練手段和方法盡管種類比較多,但依然受制于傳統思維影響,欠缺時代性和系統性,片面地追求訓練者技術能力的提高,忽視了身體基礎素質的訓練。對于體育舞蹈而言,練習者基礎素質的優劣,是影響訓練效果的基礎性因素,尤其是練習者力量、協調性、柔韌性和平衡素質等基礎身體素質對體育舞蹈訓練效果具有顯著的影響。近年來,歐美國家探索采用核心力量訓練作為力量訓練的重點方向,以提升練習者力量素質,取得了不錯的實際效果。在歐美國家,核心力量訓練也被稱作核心穩定性訓練,對于提升練習者核心肌群的穩定性和力量具有顯著效果。而核心穩定性在提升練習者力量素質、協調性等基礎素質中又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運用核心力量訓練優化體育舞蹈訓練具有如下重要價值:練習者在接受核心力量訓練后能夠顯著改善支配身體的能力,從而更加合理發力;有效改善練習者身體柔韌性和協調性,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核心力量能夠支持練習者在技術動作的完成,提高動作完成的質量。
三、核心力量訓練在提升體育舞蹈基礎素質中的實踐路徑探析
力量素質是重要的基礎素質之一,直接影響了體育舞蹈動作技術的完成質量,同時對舞者的速度、協調性、柔韌性、平衡性等身體素質具有直接的影響。體育舞蹈的核心力量訓練應考慮到其容易損傷部位的發力特點,重點開展力量素質訓練,從而帶動其它身體素質的發展。
(一)重視穩定狀態下力量素質訓練
在體育舞蹈中,力量素質訓練應重點進行靜力力量訓練和相對力量訓練。靜力力量訓練,就是要求練習者在完成靜態動作或者做動作過程中肢體不出現明顯位移,即提高對身體的平衡控制力。靜力力量訓練可以采取直臂仰橋、俯橋、屈臂俯橋等動作,并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同時控制好每次練習時間,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相對力量訓練是常用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通過提高訓練強度、減少訓練次數的方式嚴格控制練習者的肌肉體積增長。其主要原理為提高練習者自身體重所能形成的力量,即相對力量,肌肉體積和肌纖維數量的增加,能夠明顯改善練習者的肌肉控制能力。如在摩登舞練中,加強相對力量訓練能夠有效提升練習者在完成身體反身或延伸等動作時的平衡素質。相對力量訓練時,要控制好訓練負荷,通常采用超過練習者最大力量80%以上而不低于60%的強度進行每組1~4次的練習。在增加訓練強度后,也應該合理降低每組的訓練次數,組間休息時間不宜超過3分鐘。
(二)加強非穩定狀態下靜力性動作練習
非穩定狀態下靜力性動作練習需要借助一些器械完成,以制造不穩定的身體狀態,如平衡板、瑞士球、海綿墊、懸吊繩等,這種訓練方式能夠直接提高練習者神經單元和深層肌肉參與度。此類練習非常有利于提高體育舞蹈練習者尋找身體平衡點的能力,有助于他們在快速完成技術動作過程中適時調整身體重心提高身體平衡性和協調性從而更好地完成技術動作。對于很多體育舞蹈訓練者而言,如何提高運動狀態下身體的平衡性和協調性是一大難題,通過借助于瑞士球等器械加強非穩定狀態下的練習,訓練肌肉協調性和神經單元,是訓練協調性、平衡素質等身體素質的有效方法。
(三)開展非穩定狀態下克服自身阻力的練習
當練習者身體處于非穩定狀態下,即使要求他們克服自身阻力,訓練強度和難度也是很大的。如單腿撐球擺動動作,一條腿撐住球,一條腿則朝向外側擺動,這個動作能夠有效鍛煉練習者的骨盆肌群,從而提高力量和穩定性。雙腳撐球左右旋髖拉球動作,不僅能夠有效提高練習者髖部肌肉群的穩定性,還能提高股后肌群的瞬時爆發力。仰臥雙腳拉球挺髖動作,對于提高練習者保持運動姿態的能力非常有效。這樣的練習對于提高練習者控制身體中段發力的能力效果顯著,從而幫助練習者及時糾正一些錯誤的技術動作,是一種提高基礎身體素質的有效手段。
四、結語
作為一項非常受歡迎的新興體育項目,體育舞蹈的有效訓練應從提高訓練者的基礎身體素質開始,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夠不斷提高體育舞蹈運動發展水平。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在提高基礎身體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應成為今后體育舞蹈優化訓練方式的重點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伴隨著無休止的爭論,2005年“微利”時代悄然而來。“微利”時代里,面對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和“群狼共舞”的國際環境,企業如何確保生存,并謀求發展,這是每一個企業家、政治家和學界精英共同關注的課題。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核心競爭力已成為企業界、學術界甚至政府部門和普通百姓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黃津孚教授曾斷言:“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我國企業順利與國際接軌的必然選擇,是在國際競爭中克敵制勝、不斷壯大的必然選擇,是戰略上的必然選擇”。”原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姚俊梅博士也強調:“新世紀新環境下中國企業的競爭,已不再是省優、部優、國優層面上的競爭,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沒有核心競爭力就不可能有國際競爭力,沒有國際競爭力,就無法迎接經濟全球化和WTO各項規則的挑戰。”然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動態的,因時間、環境等的改變形成自適應的系統,為使這一系統的形成,戰略管理責無旁代擔當起重任,因此,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管理顯得保非常重要。
一、核心競爭力的含義
1990年,著名管理學家普拉哈拉德(PrahMad)和哈默爾(Hame1)在權威雜志《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The Core Competenceof Corporation)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競爭力(corecompetence)這一概念。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認為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就是“企業內部的積累性學習(colective learning),尤其涉及如何協調(coordinate)多種生產技能(productionskills)和整合(integrate)多種技術流(streams of tech―nolo百es)的問題 ’。實際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并沒有十分清晰定義核心競爭力,而只是給出了一個描述性概念。雖然有眾多學者在此后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試圖進一步清晰、明確核心競爭力的內涵,但至今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缺少一組嚴密的概念、基本命題和定理,研究人員對一些基本命題尚不統一。雖然如此,并不影響我們對于這一概念通常的理解,我們可以理解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在研發、設計、制造、營銷、服務等其中的某些環節上能使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獲取穩定超額利潤的,明顯優于且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能夠不斷提高顧客價值并能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如下特征:(1)價值性。即企業核心競爭力要通過市場檢驗,符合市場需求,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它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特性;(2)領先性。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同一產業競爭對手的競爭力相比在獨特性、不易模仿性、滿足顧客需求等方面具有較大的領先性;(3)整合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知識、技能、管理能力的有機整合,單獨的任何一項都不能成為核心競爭力;(4)延展性。能夠不斷地開發出新產品和新服務以滿足顧客需求,維護已有的核心競爭力,擅長變更和培育新的核心專長,使企業具有旺盛、持久發展的生命力。
二、存在的問題
很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缺乏戰略意識,只爭一朝一夕的優勢,未能笑到最后,同時也有很多企業在進行戰略管理的時候偏離或忽視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了戰略而戰略或為了樣式而戰略,同樣成不了大贏家。
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告訴我們,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及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具有戰略性的發展規劃,它是企業生死攸關的重大決策。然而,許多企業的發展規劃缺乏戰略性。決策者很多時候都足依賴自身的直覺和陳舊過時的經驗來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缺乏科學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與研究。導致許多企業經營方向迷失,經營領域模糊,經營盲目、投機、隨意,沒能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基于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管理體系的構建
核心競爭力是支撐企業長久競爭優勢的基礎性能力,因而也是戰略性能力,它必須與企業長期戰略相結合。因此企業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進行有效的戰略管理。建立企業戰略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企業內外部的優勢與機會,克服內部的弱點與風險,將弱點轉化為優勢,將風險轉化為機會,最終轉變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市場定位戰略
一個企業所屬產業的內在盈利能力是決定該企業獲利能力的一個要素,因此,產業的選擇是競爭優勢的一個來源。同時,企業在一個選定的產業內取得競爭優勢地位,也是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產業的選擇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第一個環節,同時也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工作,絕不能只憑經驗,想當然地下決定,而應當使用相應戰略管理的理論與方法。
我們可以用邁克爾?波特(Michel E.Porter)為代表的市場結構論學者的戰略管理理論進行選擇進入的產業。該理論側重于從企業外部市場結構進行分析,認為市場結構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建立起重要作用,而不主要關注企業內部的資源與能力。波特認為:一個企業的競爭戰略目標在于使公司在產業內處于最佳的定位,保衛自己,抗擊五種競爭作用力,或根據自己的意愿來影響這五種競爭力。這五種競爭作用力是指新競爭者的進入、替代品的威脅、購買者和供應者的討價還價能力以及現有企業的競爭。如何應對這五種競爭力也是企業構筑核心競爭力戰略的關鍵。
利用波特的五種力量模型,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對欲進入的產業市場結構進行分析,從而選擇正確的產業,從面完成核心競爭力的第一個環節。然而企業在面臨同樣的市場結構和市場機會下,其競爭優勢卻存在很大的差異。正如魯梅爾特(R?P?Rumelt)的研究表明:產業中長期利潤率的分散程度比產業間的分散程度要大的多,很明顯,最重要的超額利潤的源泉是企業具有的特殊性,而非產業內的相互關系”。因此,我們將在正確選擇產業的基礎上探求核心競爭優勢的著眼點轉移到企業內部層面。
2.爭奪優勢資源戰略
我們透過市場結構等這些企業外部的影響因素,看到企業自身資源所散發出的各項競爭力也是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而我們必須找出這些競爭力的背后提供著這源源不斷的動力的要素。伯格?沃納菲爾特(B.Wemerfelt)資源基礎論正好為我們提供了尋找這些要系的方法。
以伯格?沃納菲爾特(B.Wemerfelt)的經典性論文《企業資源基礎論》的發表為標志,資源基礎論逐漸成為企業競爭力研究的主流。資源基礎論學者側重于從資源的差異性來分析企業的優勢,認為企業間存在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和積累知識的差異,企業的特殊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源泉,擁有優勢資源的企業能夠獲取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市場結構與市場機會等外部因素會對企業的競爭優勢產生一定影響,但并不是決定因素,而“成功的關鍵因素應當是這些資源”。
資源基礎論在幫助我們取得優勢的源泉時,卻忽視了企業資源配置者的因素,造成了資源與資源配置者之間的分離。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相似資源的企業經常在使用資源的效率和有效性方面表現出巨大的差異。往往因為這一原因,企業失去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一個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的成功,不僅是因為其有獨特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因為其隱藏在資源背后的配置、開發、使用和保護資源的能力,這是產生競爭優勢并進而形成核心競爭力更深層次的因素 。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025-02
合作式習題教學方式的關鍵在于讓老師作為有效的引導者,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習題課的探究中來,通過學生內部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討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完全融入到習題課的學習中來,在老師充分的指導和同學的共同探索中,得到習題的解決方案,然后通過自我的歸納總結,得出類似習題解題的一般規律,從而舉一反三,提高習題課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種合作式的習題課教學模式不僅是深刻落實新課改理念的表現,同時也能夠切實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強化,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一、“合作式”習題教學的具體手段
(一)積極展開組內合作,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養成合作的習慣
首先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老師布置好任務,讓學生在課下時自己獨立的思考完成,做好預習工作,在課堂習題探究時,讓每個小組成員提出自己的思考方案,結合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向,在組內討論,對題目進行深入分析,得出每組有代表性的獨特解題方案,進而老師通過對學生解題類型的歸納整理,制作成課件,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分析每組學生解題思維的獨特優勢和缺陷,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學習到解題的不同思路,開擴學生視野,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老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相同類型的題目,在對習題類型講解完后,將各題分配到小組中,讓學生迅速解答并歸納出解題規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也提高了習題課教學的效率。
(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創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有效合作
傳統的習題課程教學中,老師一般處于課堂的中心地位,起主導作用,教學方式也主要是采取老師布置習題、講解習題、再安排解題任務的“死循環”模式,學生在習題學習中常常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影響了學習的熱情,致使習題教學收不到成效。為了改善傳統的習題教學存在的缺陷,提高教學效率,必須轉變以往老師主宰的教學模式,充分落實新課改中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為學生營造融洽的課堂環境。老師有必要在課前進行豐富的教學設計,合理安排課程內容,把課程內容和學生興奮點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舞臺,并創造精彩的課堂進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中。
老師可以要求在課程開始前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優勢,收集與課程有關的習題、知識、方法和規律,安排各小組組長來為小組內部選擇習題,首先對習題解答,然后對題目進行類似改編后交給老師,最后,由老師評選出最佳改編隊伍,并予以鼓勵。這樣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解題的積極性,增加課堂的凝聚力,同時可以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環境內,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通過小組內部的合作,強化學生合作習慣的培養,讓學生養成合作意識,對習題進行解題后改編,也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在研究出一定的解題規律后,才能著手對同類型習題的改編,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合作式”習題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一)“合作式”習題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老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開展“合作式”的習題教學模式,利用師生、學生之間的有效合作,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轉變傳統課程中被動學習的習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習題課程的學習中來,這既是貫徹新課改理念的表現,也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還能夠提升課堂效率,發揚學生的個性、強化學生的合
意識、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是十分可行的教學方式。
(二)“合作式”習題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合作式”的習題教學模式重點在于發揮學生的作用,通過學生小組內部的交流和合作,完成習題的解答,歸納相應的解題策略,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在這個合作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的意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判斷能力與分析習慣,在決定組內最佳解題方案時,學生內部必然會進行相應的解題分析,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對習題的分析、歸納,同時也強化了課程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合作式”的習題課程教學模式是非常可行的。
綜上所述,為了迎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需要,必須轉變傳統習題課低效率的老師主導的教學方式,充分鼓勵學生之間的內部合作,開展“合作式”的習題課教學模式,強化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提高課程效率。
參考文獻:
[1]肖志云.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物理有效教學的研究——新課改下中學物理作業的調查與分析及對策[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23)
中圖分類號:G2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203-02
根據摩根士丹利最新一份關于中國媒體發展的報告稱,中國的社會化媒體廣告收入增速驚人,已遠遠超過傳統媒體。據互聯網數據中心DCCI預測,中國網絡廣告市場將超越報紙,成為中國市場第二大廣告媒體。此種局面的出現,進一步印證了專家的觀點:傳統電視媒體一直以來實現創收、盈利是依靠內容優勢、渠道優勢、用戶優勢。如今,這些優勢隨著網臺分離以及社會化生產趨勢的加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用戶的流失已成常態,尤其是具有較強消費力和二次傳播力的年輕用戶,流失數量更是與日俱增,這就造成了傳統電視媒體自身價值和盈利空間的削弱。而傳統電視媒體為了挽回頹勢,需要在穩住既有用戶的同時,進行雙向網絡改造、IPTV或互聯網電視的研發、高清和3D等先進設備的投入、各種人才資源的招募,這將造成傳統電視媒體未來運營成本的大幅上升。
作為地市級電視媒體,在自己資金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如何抵擋網絡時代浪潮的入侵?筆者認為,地市級電視媒體在資金投入上不足,無法創作自己的強勢網站,可以依托已經成功進駐的視頻網站等進行戰略聯手,求得一線生機。
一、地市級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競合的優勢
1.“權威”與“親民”的妙手聯合。地市級電視臺作為傳統媒體,同時也是屬于事業單位,是政府權威發聲機。地市級電視的內容在真實性方面,遠遠地超出了視頻網站。而強勢的視頻網站在把握受眾心理,“受眾中心”方面進行了比同期的電視臺要做得好很多。而地市級電視臺與強勢視頻網站的合作,就能取長補短,實現共贏。尤其對于新聞欄目制作,網站視頻新聞由于受控少,受眾很容易對新聞的真實度表示懷疑,而當有權威的媒體與其做同步播出,可以增強觀眾感知,增強對視頻網站的信賴感。而視頻網站的許多親民節目,綜藝娛樂八卦節目,可以增強原本顯得死氣沉沉的地市級電視臺的活力,從而提升自己的收視空間。
2.“海量”與“整合”的相互宣傳。視頻網站,以其用戶制作的信息,加之與各個地方電視臺的合作,是海量視頻的集結地。海量的視頻,可以帶給受眾各種類型的視覺享受,但是也無可厚非地讓受眾迷失在眾多的信息海洋里。電視節目,作為限制在固定熒屏里的節目,可以彌補海量信息的不足,為受眾進行信息梳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帶來信息的指導。地市級電視臺與視頻網站的合作,可以參照這樣的一種合作模式。由電視欄目整合播出對視頻網站的各種特色專題,整合成特色的視頻專輯,供給對視頻網站上海量信息的迷失者。參照金鷹955電臺的“博客部落”,其就是與新浪微博的合作,從海量資訊中,檢出熱門關注排行榜,形成大家對熱門話題的深度了解。這樣的一個合作的模式,可以讓雙方獲利。地市級電視不再是落后于時代后端,只能進行后續的報道,在充當視頻網站的宣傳者的同時,最新最熱門的話題,吸引受眾,了解網絡界的大事。
3.“熱”與“深”的水融。視頻網站的視頻屬于網絡的一種形式,所體現的是一種熱文化的特征。這種文化的熱現象,對于信息的傳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層次的挖掘和剖析,加之網絡的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出現對事物的關注一般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地市級電視臺可以通過合作,了解熱點事件,然后深入采訪,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通過對熱點事件的再塑造,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利用這些深度視頻,對視頻網站進行資源反哺來創收,提高自身的收益。
4.“地域特色”與“大范圍”模式。所謂的“地域特色”,是指地市級電視的視頻是必須有自己的地域特點,符合當地的文化特征。而這樣的地域特色,放在全網覆蓋的視頻網站上,經過網絡視頻的關鍵字包裝,可以拓寬傳播范圍。而網絡數據量大,適應大眾性強,又可以讓自己大范圍傳播的視頻內容,通過地域窄路,實現小地方的全面覆蓋,擴大自己的收視人群,讓原來停留在電視欄目的觀眾認知接受視頻網站的節目,讓窄播成為區域的二重覆蓋,密集播放。根據新聞傳播學中的接近性原理,受眾會對與自身關系密切的事物表現出高關注度,從而會在網絡上尋求與自己地域相接近的視頻,如此便能為視頻網站增加點擊率和自身的知名度。
5.“收視評價”與“用戶反饋”多重考量標準。電視臺的節目,相對于網絡媒體而言,缺少與受眾的實時互動。通過與視頻網站的合作,地市級電視臺可以將自己的視頻放在擁有大批受眾的強勢平臺,接受受眾的多重考驗。在網絡上,受眾的點擊率是一項硬指標,更多的是電視經營者可以看到來自底層的各色人群對視頻內容的詳細建議和批評意見。通過這樣的形式,地市級電視臺就能根據批評建議找出自己的癥結所在,抓住問題的關鍵加以改進,提升自己的節目品質。反之,視頻網站提供的內容在向電視臺輸出的時候,不再是單純的粗放式播出,而是要通過政策,道德等多重考量標準,同時,還可以參詳部分地區的視頻內容進行試點,對高品質的內容進行考察,從而實現對自身內容的多重售賣,增值。
二、地市級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競合注意點
第一,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地市級衛視是與視頻網站進行合作,而不是被其吞沒。視頻網站具有非常明顯的盈利性,其追求高點擊率,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地市級電視作為事業單位,對內容的選擇和考量,要接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考量。所以對那些吸引人眼球的星、性、腥的內容要把握好輿論導向,對虛假不真實、違背道德標準的內容要嚴格把關,不能為收視率葬送了作為人民政府耳目喉舌的形象。
第二,增強自身的創新性。地市級電視與視頻網站的合作過程,在必要時期,是輸出網站視頻,但這些視頻并不是一成不變地拿來即用,需要一定的加工,或者是和自己的特色欄目進行創新結合。另外的一個創新,就是需要地市級衛視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多做一些創新性的有影響力的節目,進行網站的反向輸出,這樣才能與強勢的視頻網站站在對等的位置上,進行平等的談判。
第三,注重自身的學習性。學無止境,當今的社會更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需要的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地市級電視與視頻網站的合作,意味著電視要走向網絡化。那就必須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地市級電視臺自我推廣的概念,進行廉價但需要經營的網絡營銷。微博,微信營銷等新型營銷方式已經成為擴散網絡傳播的利器。這些營銷方式表現為廉價,無門檻,但是必須學習網絡傳播的特征,引起受眾關注度,并且通過悉心經營和有效人際口碑傳播,才能真正獲得強大的影響力。這一切,對于許多的地市級電視來說,都是一個個的未知領域,需要電視臺放下自己的身段,向視頻網站虛心學習,掌握其精髓,為自己所用。
網絡的浪潮已經席卷而來,地市級電視臺要實現自己的逆襲,就必須打開思維,大膽大刀闊斧地進行多重改變。破局之戰,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筆者提供的兩者戰略思維,希望能夠給處于劣勢地位的地市級電視臺啟示,在網絡的浪潮下,抓住機會,迎接挑戰,開拓自己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趙正.“媒介金牛市場”概念改變企業營銷觀[N].中國經營報,2004-04-05.
[2]雷柯.地方電視臺廣告經營劣勢與發展機會[J].傳媒,2009,(7):46-47.
[3]王場瀟.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模式探析[J].傳媒產業,2012,(2):67-69.
[4]宋毅.電視內容產業的全媒體轉型及增值運營模式初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7):16-18.
作者簡介:孫中葉(1966―),女,河南淇縣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工業大學經貿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經濟學理論與區域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6)05-0068―03
收稿日期:2006―06―18
集群現象一直是國內外理論界和實踐界的研究焦點。馬歇爾(1890)認為,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是外部經濟。韋伯(1909)提出區位理論,通過定量研究方法,把集群動因歸結為集聚因素。波特(1998)系統地提出了新競爭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理論,認為集群開放式的良性競爭是促進產業集群成長和升級的主要動力。以克魯格曼(1991)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認為,產業集群是由企業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生產要素流動通過市場傳導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符正平(2002)將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概括為聚集網絡外部化。國內外實踐證明,區域競爭力越來越體在那些富有活力、產業集聚、技術密集的地區,這些集群猶如“平滑空間上的黏點”(Makusen,1996)。如美國的硅谷和128號公路、德國的巴伐利亞硅谷、英國的蘇格蘭硅谷、日本的九州硅島、中國臺灣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羅爾、北京的中關村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其所帶動的區域經濟的發展結果,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的“陽光地帶”。目前,學術界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更多側重于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本文擬從基于集群創新優勢的這一全新的角度,探討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呈現的耦合態勢,揭示出集群式創新和建立區域經濟競爭優勢的互動關系。
耦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方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至聯合起來的現象,是在各子系統間的良性互動下,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動態關聯關系。類似地集群式創新與區域競爭力兩個系統也可以通過各自的耦合元素,彼此相互影響,使該區域形成一種集群式的自組織力和自生成力。江、浙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成功的區域與成功的企業一樣,往往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往往表現在地方特色產業群上,也就是大量相關企業空間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產業氛圍,這是其它區域難以模仿的。
一、集群式創新與區域競爭力提升的耦合態勢
區域經濟競爭力通常是指一個區域在大區域中與同一類型區域在經濟發展中分割市場和資源的能力,或者是一個區域在大區域中相對于其他同類區域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它可以通過經濟增長速度,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外貿出口增長,貿易順差和財政盈余,專利和產品創新等指標反映出來。由于富有經濟競爭力的區域獲得的戰略資源更多,配置的有效性與效率更高,因此其經濟發展就更快。從資源稟賦的角度看,企業集群就是一種按最佳的方式將某一地區的多種資源要素有效地組織起來,從事某種對本地區來講最具有競爭優勢的經濟活動和一處資源配置方式。大批產業相關的企業聚集在相對集中的空間區域,既加強了彼此之間的競爭,又可能產業相互學習的效應,使原來基于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發展成為創新優勢,大大加快技術創新步伐,進而成為推動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從現實的發展來看,硅谷的創新正是由以企業的衍生為載體而不斷產生和擴散的。在硅谷的70家半導體企業中,有近50%的企業是最早建立的費爾柴爾德公司的后裔,在這些后裔中,誕生了諸如英特爾、國民半導體公司等世界電子信息工業產業的先導。正是這種永無止境的技術和產業的自我激勵的發展過程,促進了硅谷的發展和集群競爭力的提高。因為產業集群具有較強的集體效率,能聚集并釋放出區域經濟內部所具有的發展潛力,可以發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所以,我們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加速工業化進程時,應該盡量搞特色產業,引導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聚集在一起,實行分工協作,減少交易費用,發揮集群效應。對于產業集群的類型,既可以是高新技術方面的,也可以是傳統產業的,可以是農業,也可以是工業,小到鈕扣,大到活動房,只要是人類需要,只要能夠創造財富,都可以發展成為產業集群來獲得區域競爭力。大多數經濟學家在研究產業集群時,都對這種產業組織的新發展和地區經濟的關系達成了共識,認為產業集群提高了本地區產業與其他地區產業相比的競爭力,有的甚至認為產業集群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波特等人還把這種競爭力應用到國家范圍,認為產業群是國家產業比較優勢的原因。產業集聚區內自發形成的這種經濟資源與企業效益的良性運作,增強了企業適應外界變化和競爭的能力,使得產業集聚具有其他產業布局不可比擬的柔韌性和整體競爭優勢,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自增強機制的特征。
(一)集群式創新同區域專業市場運行效率的耦合
企業的集群迅猛發展,為區域專業市場注入了更多的新鮮血液,從而豐富了區域專業市場的內涵,提升了市場品味,使其更具生機與活力。同時在專業市場的推動下,不僅使塊狀經濟區域內的大量的中小企業能夠共享到的外部生產要素、信息資源匯聚到整個網絡層次上,使得中小企業充分發展其決策靈活、反應快速的特點,而且由于區域專業市場拓展了其產品的銷售渠道,加快了企業資金流動速度,以及由規模經濟帶來的生產成本較低的優勢,促進了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在產業集群區,無論是主產品的生產,還是附屬行業的配套服務,都天然形成嚴格而精細的分工,因而降低了因轉換生產加工環節而必須付出的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由于空間集聚,經濟活動競爭性增強,市場變得日益發達和完善,市場運行效率得到提高。產業集群內部的高度競爭性也足以使該產業能保持較高的產業效率和競爭力,市場運行的效率才是區域經濟發展不竭的動力之源。
(二)產業結構調整與企業集群的耦合
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伴隨著產業組織的再造,企業集群作為一種重要的產業組織表達形式,在今天的各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越來越引入注目,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因為它是一種能夠對外部交易條件和市場環境變化的自我適應調節的經濟系統。它的主要成分和組織結構可以根據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靈活地和不間斷地進行重新組合和自我適應調整,也就是說,這種產業組織具有很強的韌性和生存能力。這種地理上相對集中的企業集群,縮短了相互之間溝通的渠道,能夠快速地相互學習,不斷進行創新和觀念交流,并不斷擴大著其專業人才隊伍和專業研究力量,形成了集群內部的一種自加
強機制,這種集群如果參與國際競爭并在國際競爭中形成,則其形成的競爭優勢是難以被其它地區的企業超越,因此是具有持續競爭力的。
(三)集群式創新與區域經濟溢出效應的耦合
企業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減少分散局部所要增加的額外投資,通過產業的空間集聚實現同類企業整體規模增大而產生的外部規模經濟,通過企業之間專業化分工協作獲得外部范圍經濟。外部經濟具有正反饋機制,即一旦產業集聚在某些地區,外部經濟就會成為新的企業選擇這一區位的推動力,這一自增強機制促進集聚體進一步產生更大的外部經濟。同時,也有利于專業化深度發展。遞增報酬是專業化分工的經濟網絡的基本特征,規模經濟只有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企業之間專業化程度高,也就意味著企業間交易頻率增加和協作關系的密切。企業的相似性和互補性使得企業專精屬性更加明顯,專注于自身的優勢領域而能在區域內得到其它企業的領域的支持,這一動態共同體的協調發展顯然能較大幅度地提升區域生產效率和整體競爭力。
(四)集群式創新與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耦合
工業化與城市化和集群式創新是密不可分的。從宏觀層面看,工業化是包括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要素不斷由農業向工業的轉移,工業化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從微觀層面看,工業化推動了企業群的發展,增強了區域經濟的規模效益,促進了城市的自然形成,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和工業化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必須以相應合適產業的出現為前提條件,隨著我國多元化經濟的不斷成長,加上在市場競爭和產業融合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合理產業集聚群體的出現,將逐步緩解我國長期就業的難題,加速推進我國長期存在且能難度極大的二元經濟結構轉型。
(五)集群式創新與區域經濟增長的耦合
企業集群催生了許多新產品和新服務,滿足了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對更高層次消費品的需求。產業集聚促進了更多參與者進入和開辟市場,增強了市場的競爭性和新市場結構的塑造。同時,從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間整合所導致的成本節約,使大批企業極大地增值了其價值,這最終會通過收入的增加和價格的下降促進消費。同時,產業集聚需要大量的高級人才,人才的培養和人力資本投資具有顯著的雙重經濟效應,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層次后促進經濟良性循環的助推器,人力資本投資本身就是一個享有好勞動力市場前景的高級人才生產過程,本身可以帶動就業增加和勞動力生產率提高,人力資本消費作為一種經濟運行的最終拉動力量,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能極大地帶動生產增長。
(六)集群式創新與區域優勢的耦合
集群通過企業集聚的形式出現,對內通過前向、后向的垂直聯系,形成類似于大企業的垂直一體化生產過程,而通過水平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有利于提高整體效率和競爭力,不僅在成本、價格、營銷上有一定的優勢,而且類似產品系列的企業集聚,在產品差異化和功能多樣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促進品牌建設。同時,集群對外形成產業壁壘,維持了市場競爭地位;對內促進專業市場建設,規范集群內企業競爭合作關系,推動區域內產業發展。在我國,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正是靠集群式創新取得了經濟上的極大成功。具有典型意義的是,浙江的產業集群在輕紡、電器、小五金、日用小商品等諸多行業都取得了競爭優勢。浙江的許多產品已經在全國甚至全世界上占據了重要的市場份額,浙江經濟的奇跡應歸結為浙江的產業群系統。區域品牌效應,一方面使每個企業都受益;另一方面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更直接,是眾多品牌子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久的晶牌效應。這些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往往具有乘數效應,它們是地區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源泉。具有產業特性的區域企業集群,能更好地發揮高度社會分工、專業化協作的功能,市場反應靈敏,促進了創新,對增強區域經濟的凝聚力的競爭力,發揮區域的整體規模經濟優勢起了重要作用。發展區域經濟,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關鍵在于培育發展那些具有區域產業特色的企業集群。通過培育發展專業化市場,加強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組織地區的經濟網絡,形成中小企業集群,利用聚集經濟優勢,造就各地的區域規模經濟,以區域的企業集群力彌補單個企業力量的不足,從而增強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二、集群式創新與區域競爭力提升的耦合基礎與原因
集群式創新是指以專業化和分工為基礎的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通過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形成長期穩定的創新合作關系而產生創新聚集,進而獲得創新優勢的一種平等開放的創新的網絡組織形式。從其構成來看,這個網絡包含有一系列的創新網絡結點。這些結點往往與某一產業相關,包括了各類企業,如零部件、機器設備和服務的供應者,生產上有互補性的企業,下游的渠道和顧客,以及在知識、技能、技術上相關的企業,還有各種機構,如提供教育、培訓、相關信息以及研究和技術支持的大學、職業培訓機構、標準制訂機構、咨詢和評估機構等社會機構,提供公共產品的政府機構等。在發展較成熟的產業集群中,這些企業或機構間已建立了持久的聯系,形成了良性的互動結構。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一定區域內由于企業集聚而形成的產業集群可以從三個方面影響區域經濟競爭力:一是通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區域經濟競爭力是區內所有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區內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企業競爭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的整體實力,因此能否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對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意義重大。而產業集群通過絕對優勢、比較優勢、要素稟賦或規模經濟形成專業化產業區,使大量企業集中于一個主要產業,以生產經營性企業為主,同時包括關聯類、依附類、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基礎設施,通過勞動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力的提升。二是指明了創新方向和提高創新速度。創建區域經濟競爭力必須大力推進區域創新,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競爭力既可以表現為以更高的效率生產同類產品,也可以表現為創造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差異性產品的能力,因此創新對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十分重要。創新是區域保持持久競爭力的關鍵,創新還能產生多樣化,增強區域自我調節與發展的能力,是區域保持特色化的主要途徑。由于科學技術和市場需求的不斷發展,沒有任何一種優勢能夠永遠維持,只有不斷創新,產生新的競爭優勢,區域才能在經濟的波浪式發展中保持強大的競爭力。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活力是區域發展最根本的內在動力,這種創新活力來源于地方文化中蘊涵的企業家精神,以及有利于地方創新主體競爭與合作的制度和社會結構,產業集群作為創新的催化劑推動了創新的產生和實現。集群區域內發達的企業網絡為交易和合作過程中的知識流動的創新提供了很多捷徑。同時,集群降低了創新的成本和風險特別是區域內部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更有利于隱含經驗類的知識和關鍵信息的傳遞與擴散。三是集群強調企業在本地的“根植性”,在發展形式上不僅強調大企業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甚至認為中小企業相對于大企業不易發生區位移植,更具有“根植性”,企業在本地的“根植性”,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四是促進新企業的建立,從而加大和加強集群本身,進一步提高了區域的競爭能力。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經濟特征是聚集性,聚集帶來了規模效益,規模效益反過來增強了企業和區域的經濟實力,并吸引新一輪的企業加入,如此循環下去,區域的競爭力必將不斷提升。五是產業集群有利于區域內收入再分配,兼顧效率與公平。在產業范疇上,產業集群的范圍比專業化更廣,如與批發和零售有關的銷售業,與金融支持有關的金融業,與研究和職業培訓有關的教育產業,甚至客戶也參與引導產業的發展,這樣有利于收入在區域內的再分配,避免過去專業化區域中不同職業的員工出現收入差異很大的現象,有利于社會公平,這一點對于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更具有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12-0041-04
本文系河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06457208D-6)部分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得到快速的發展。到2006年底,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總數、全年總收入、資產總額、長期職工總數分別達到6,811家、1,183.04億元、1,099.71億元、566,529人,同比分別增加9.31%、56.01%、20.53%、31.64%。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由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商業能力和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構成,但從評價結果來看,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結果0.799,接近于強(評價值為0.8)的水平[1],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對策顯得非常重要。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1.企業文化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從評價結果來看,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的評價值只有0.854,其四個構成要素引導力、激勵力、凝聚力和擴張力的評價結果分別為0.866、0.857、0.803、0.886,都達不到很強(很強的評價值為1)水平[2],說明企業文化的功能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造成企業文化沒有很好發揮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業文化的導向作用不是很強。調查顯示,河北省有一半的民營科技企業沒有特色的核心價值觀或核心價值觀不能長期堅持。這不能不讓人擔憂!二是創新精神的激勵效應不是很強。企業的創新精神產生正面的激勵效應,形成正向的激勵力。而作為民營科技企業,本身應該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但調查結果表明,還有23.1%的企業的創新精神不強。三是企業文化的整合作用不很強。企業文化在企業兼并中具有“企業兼并,文化先行”的“排頭兵”作用,企業兼并是否成功,關鍵是兼并后企業文化是否融合。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在企業兼并中,還有1/3的被民營科技企業沒有發揮好企業文化應有的作用。四是企業文化積淀不深。企業文化需要積淀,但民營科技企業的成長歷史較短,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長則10多年的發展歷史,短則僅有幾年的成長歷程,企業文化積淀不夠,很難要求所有的民營科技企業都具有很強的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五是企業家對企業文化的重視不夠或認識上有偏見。一些經營者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模糊,另一些企業經營者把企業文化簡單化、表面化,把企業文化等同于文體活動,還有一些經營者把企業文化等同于企業形象塑造,不重視員工價值觀的培養,不注重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來整合員工個人的價值觀,或者有的企業雖然花了很大氣力進行企業文化建設,但不得要領,企業的價值觀未能內化為員工的思維方式,企業文化的“神”與“形”不能統一。
2.創新能力偏弱
從評價結果來看,創新能力的評價值為0.749,達不到強的水平。其四個構成要素組織創新能力、制度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服務)創新能力的評價結果分別為0.777、0.785、0.709、0.679,都達不到強的水平,尤其是產品(服務)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偏弱。
造成民營科技企業創新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一是科技人才短缺。科技創新要靠科技人才來實現,而人才短缺是造成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首要因素。調查顯示,有64.1%的企業認為技術人才短缺是影響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二是資金投入不足。民營科技企業規模較小、資金不足,資金渠道來源單一(主要是自籌,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間接融資較困難),加上創新投入的經濟效益不易直接表現和衡量,因而,企業在創新方面存在投資不足的傾向。調查顯示,有35.9%的企業認為,影響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是資金不足。有46%的民營科技企業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及2%;由于技術人才短缺,加上資金投入不足,自然影響到專利的申請與利用,導致有41.0%的企業沒有專利申請或擁有專利。三是對技術創新和相關信息的處理能力較弱。技術創新和相關信息的處理能力較弱,會影響企業創新目標的選擇,最終影響創新的效果。調查顯示,有46.2%的企業對技術創新信息和相關信息的處理能力較弱。四是傳統思維與體制的束縛。民營科技企業規模小,科研力量偏弱,這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但如果走產、學、研的道路,與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則可以利用他人的優點,避開自己的弱點,最終達到創新的目標。但是現實情況卻有30.8%的民營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依靠單打獨斗,沒有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有43.6%的民營科技企業近三年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數年均僅有1次或1次以下。顯然,這與以技術創新為己任的民營科技企業不相符。五是組織創新速度不快。有25.6%的企業組織創新速度不快,趕不上企業目標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六是技術引進吸收消化率不高,有28.2%的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率在60%以下。
3.資源整合能力不強
資源整合能力包括內部資源整合能力即管理能力和外部資源整合能力即商業能力。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不強,表現在管理能力和商業能力的評價結果分別為0.779和0.753,均達不到強的水平。管理能力的四個構成要素計劃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控制能力的評價結果分別為0.767、0.791、0.796、0.786,都低于0.8,而商業能力的三個構成要素營銷能力、競爭環境整合能力和融資能力的評價值都不高,尤其是融資能力達不到0.6(一般水平),而權重占0.539的競爭環境整合能力評價值也只有0.772。
造成管理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偏弱,包括管理者對全局的把握能力、對下屬的指導能力與激勵能力、對發現偏差而進行的糾偏能力。被調查企業中有20.5%的被調查企業的統籌能力一般,有23.3%的被調查企業的執行能力一般,有23.1%的被調查企業的管理者的指導能力一般,有28.2%的被調查企業其管理者的激勵能力一般,有1/3的企業糾偏能力一般,尤其是管理能力中權重占0.515的計劃能力偏弱,評價值僅為0.767,因此,提高內部資源整合能力,提高管理者的素質是關鍵。另一個原因是執行力不強。俗話說:“三分策劃,七分執行”,如果決策正確而執行不力,執行效果也不好。影響執行力高低的因素很多,包括決策是否客觀,中層管理者的素質高低、溝通是否有效、賞罰是否分明、士氣是否高昂、各方面的資源是否很好地協調等。一部分民營科技企業執行力不強,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造成商業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一是營銷隊伍的力量弱和素質不高。營銷隊伍的力量和素質是整合外部資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企業的營銷人員不足,而且素質不高,那么,企業的產品就可能賣不出去,資本的投入就得不到補償,再生產也將受到阻礙。調查顯示,有30.8%的被調查企業的營銷人員較少,且沒有經過專業培訓,這對企業獲得外部資源很不利。二是對銷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偏弱。企業對銷售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較強,則較容易獲得外部資源的支持,產品也較容易銷售出去,但調查數據顯示,仍有1/5的被調查企業對銷售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強;占七成的企業商品的市場占有率在40%以下。三是顧客忠誠度不強。提高顧客忠誠度,對于企業穩定銷售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調查結果顯示,仍有2/5的被調查民營科技企業的顧客忠誠度一般或低,因此,培養忠于企業產品的顧客,是民營科技企業的重要任務。四是合作意識不強。現代市場競爭已經不是單純的你死我活的競爭,而是競爭與合作共存,競爭對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粹的敵人,競爭對手也可以成為合作對象,也是可利用的外部資源,因此,只有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充分利用好競爭對手這部分資源,才能獲得競爭與合作“雙贏”。但調查顯示,仍有33.4%的企業把競爭對手看成敵人,不與競爭對手的合作,不與之往來。五是品牌價值不高,調查顯示,有74.3%的被調查民營科技企業的品牌價值在100萬元以下,品牌價值偏低,表明品牌建設滯后。品牌作為無形資產,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品牌價值偏低,對于企業今后的發展空間和提高顧客的忠誠度都是很大的障礙,因此,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提高企業品牌價值勢在必行。
二、提升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提升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針對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大力培養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能動主體,因此提升民營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大力培養科技人才。
首先要重點培養技術創新、管理和營銷方面的人才。技術創新人才包括專門從事技術創新、從事技術創新信息獲取與處理和專門從事技術操作的人才。這三類人才應注重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管理人才的培養應注重管理能力的培養,包括統籌能力、指導能力、激勵能力、執行能力和糾偏能力的培養;營銷人才的培養應注重營銷能力、與顧客(合作者、競爭對手)的合作能力、對營銷渠道的掌控能力的培養。其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要通過“空降兵式”的引進、送出去深造以及與高校聯合培養等方式,通過“壓擔子、搭臺子、鋪路子”,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盡最大努力在短期內培養出一支創新能力強、善于管理和長于營銷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要加快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等,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加快培養、引進和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適應民營科技企業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再次要創造人才茁壯成長的土壤環境。特別是要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科技創新能力培訓,幫助他們開闊視野,提高領導與組織創新的能力;要堅決改變有用人才“出不來、用不上、引不進、留不住”的現象,真正以識才之眼光、聚才之本領、用才之良策,把領軍人才引進來,讓適用人才冒出來,將各類人才用起來。
2.積極培育有特色的企業文化
國內外成功企業的實踐證明:企業文化是百年老店的長壽秘訣。企業文化功能作用的發揮產生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而企業文化要形成核心競爭力,必須有自身鮮明的特色,而有特色的企業文化來自于以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因此,培育有特色的企業文化,關鍵是塑造有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及價值觀體系。具體來看,一是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本意識,重視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培育人,充分發揮員工個人的才能,并為員工的發展構筑平臺,寓教育于經營中。二是要牢固樹立優質取勝的質量意識和顧客至上的特色服務觀。企業為顧客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顧客的“用手投票”,也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企業只有以高質量的產品和有特色的服務,才能在激烈的市場中生存與發展。當前要特別注意發展特色服務,這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殺手锏”。三是要牢固樹立誠信為本的倫理觀,不論是為人處世還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都要講信用、重合同、守諾言,以誠相待。四是要牢固樹立不斷創新和自主創新的發展觀,形成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依靠自主創新來不斷推動科技進步。五是要牢固樹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企業只有牢固樹立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意識,真誠為社會提供服務,為社會做成貢獻,才能得到社會的豐厚回報。六用文化來“治心”。要用企業文化來建立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心理契約,讓員工與企業、員工與員工之間達成默契;要用核心價值觀來整合員工的個人價值觀,統一員工的思想和行動、達成共識;用企業文化來培育精神,來激勵員工,產生推動力和創造力;用企業文化來培育員工對企業的忠誠意識和團隊意識,形成凝聚力;用企業文化來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來凝聚人心,產生向心力;在企業的并購擴張中,要采取“糧草未動,文化先行”的策略,用優秀的企業文化來整合被并購企業職工的價值觀,激活被兼并企業;企業在與外部的合作中,要用文化來建立與合作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增強企業的擴張能力;同時要用企業文化來塑造企業的品牌形象,來贏得客戶的信賴與忠誠,從而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3.大幅度增加研發投入
增加研發投入,一要增加政府投入,把錢用到刀刃上。科技三項費用要全部用于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知識產權開發和保護,優先解決市場資源配置機制不能有效解決的早期投入等問題;要不斷增加投量,根據科技創新自身客觀規律和河北省民科技發展的現實需要,逐年提高財政科技撥款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要高度重視投向,從以往的一般性投入重點轉向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科研基地和科技隊伍建設,切實發揮財政科技經費的“杠桿效應”。二要著力引導民營科技企業建立研發投入機制。要進一步完善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項優惠政策,促使企業研發投入的總量快速攀升;要加大對形成大企業、大產業的關鍵技術、關鍵產品研發活動的經費支持和補貼,鼓勵民營科技企業大幅度增加高端創新活動的經費投入,更多地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形成大產業、大企業的研發和技術創新上;民營科技企業也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研發投入,包括爭取政府的財政支持、銀行貸款和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增加企業積累基金用于研發的投入。三是鼓勵社會投入。要疏通民營科技企業的融資渠道,各類金融機構要積極支持自主創新,幫助企業爭取更多的國家創新項目扶持資金,為現有企業的研發提供專門的信貸支持;同時,要加快建立比較完善的創業投資風險機制,以有效分散風險和彌補因信貸不愿涉足和政府財力有限所導致的創新資金“真空”;要鼓勵發展民間風險投資公司,吸引社會與境外資金在河北省發展風險投資業,使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重點項目和創新能力的重點企業得到扶持。要探索建立科技風險補償基金,鼓勵各類有經濟實力的法人成立融資擔保基金、創新基金管理公司等。
4.加強品牌建設
品牌建設,一是要培育品牌的忠誠度,努力培養穩定的顧客群。顧客群越多,顧客的忠誠度越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就越強,就越能經久不衰,因此,民營科技企業應重視培育自己的顧客群,從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到公關宣傳等營銷的各個方面著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顧客群,以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二要提升品牌的品質內涵。隨著市場競爭的變化,品牌的內涵已不僅僅是產品(服務)的代名詞,而且是企業形象與信譽的象征,更是消費者認可度和忠誠度的體現,未來品牌內涵將朝著個性化與體驗性需求方向發展,因此,品牌的內涵只有不斷豐富,才能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才能不斷地培育出忠于品牌的穩定的顧客群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越來越強。三要注重品牌的特色。即使是相同的產品(服務),但由不同的企業提供,其內涵特征也是有區別的,正是這些特色,才使消費者認可并購買該企業的產品(服務)而不是去購買其他企業的相同產品(服務)。這種特征不僅體現了產品(服務)的質量,更體現企業的信譽與形象,同時還滲透著不同于其他企業的文化特質。這才是品牌價值不斷提升的關鍵。
5.努力提高資源整合能力
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的整合能力,實際上是要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的管理能力和商業能力。從管理能力來看,要努力提高中、高層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一要讓管理者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管理者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確了,其責任和關系也自然地明確了;二要通過培訓,讓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識、技能,深刻領悟管理的本質和基本規律;三要通過培訓,提高管理者對外部環境與政策的判斷能力和把握能力,以提高決策的效率;四要通過“干中學”、“邊學邊干”等方式,在工作崗位上不斷鍛煉和培養管理者駕馭企業的能力;五要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利用“外腦”,充分發揮專家的特長,提高決策的正確率;六要加強企業制度建設,規范管理,提高決策的執行力,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令行禁止。從商業能力來看,重點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要通過培訓,努力提高營銷人員的素質,包括掌握營銷的基本知識、技能與技巧;二要培養營銷人員對顧客需求和市場行情變化的判斷力;三要提高營銷人員對銷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四要努力提高營銷人員的溝通能力,包括加強與供應商、協作單位、用戶、競爭對手的溝通,充分利用供應商、協作單位、用戶、競爭對手的資源參與企業的創新和企業的發展。
6.抓住濱海新區開發的發展契機
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將為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合作機會。因此,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要按照國務院對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積極參與濱海新區的建設,與京津共建高新技術產業帶,利用京津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加強合作,打造京廊津塘、京保石和京唐秦三大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制造基地、成果轉化基地、產品配套基地,輻射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同時,要充分利用天津濱海新區輻射和帶動效應的契機,當好“接力”的角色,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做強做大。
[參考文獻]
[1]河北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勢頭強勁,[EB/OL].hebei.省略/article/20070906/ 516329.htm,2007-09-06.
[2]Wu Wen_sheng. An Evaluation on 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ence[C]. Recent Advance in Statistics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Areas――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pplied Statistics Studies, YANTAI, CHINA, 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 , Australia,2008-9-12, P.P 1425-1431.
Qu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re Competence of Non-government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in Hebei Province
Wu Wensheng1,Dang Xu2
中圖分類號:N945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當今社會的進步已然從單一性發展向區域性發展方向轉變,區域一體化是實現區域性資源整合,推動區域相互作用關系,實現區域共贏態勢的重要抓手[1]。而構建經濟圈或經濟帶是實現區域一體化建設的階段產物。順應當前流域開放發展的新形勢,沈陽北部蒲河流域經濟帶的開發建設無疑成為遼寧地區率先實踐新四化,突破各地差異化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統籌的最佳實踐區。然而要實現蒲河經濟帶良好的開放開發,實踐沈陽大都市區北部的快速崛起,選準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核心城市是重中之重。縱觀蒲河流域各區縣發展情況,沈北新區無疑是從地理區位還是經濟總量、城市建設等方面看,都具備核心城市的能級評價標準,因此其蓬勃崛起對整個蒲河流域經濟發展以及城鎮化建設水平都有著重要的現實與借鑒意義。
2區域一體化與核心增長極的互動發展研究
2.1核心增長極相關理論研究
區域發展點軸理論認為生產力各要素在空間中相互吸引而集聚,同時又向周邊輻射作用力,形成擴散效應[2]。因此確定有利發展條件的軸線空間,并對軸線地帶的若干節點予以重點培育[3],從而帶動區域聯動發展。
2.2區域一體化發展與核心增長極的相互作用關系
區域聯動發展即為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區域經濟發展,在其吸引和輻射的地域范圍內建立起一種穩定的空間網絡體系。實踐證實,在長三角、京津冀地區正是由于中心城市先行,來推動區域整體發展,因此核心城市始終位于核心地位。
3蒲河經濟帶的一體化聯動發展
3.1現階段蒲河經濟帶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動向
蒲河流域是沈陽城鎮發展最為密集和生態保護十分重要的區域,串聯起沈陽北部各區縣城鎮,它以蒲河沿線生態景觀化建設為引擎,呈現出躍躍欲試的發展態勢,自2012年,為優化城市空間,編制《蒲河生態經濟帶城鎮化發展規劃》,旨在促進城鄉統籌、優化全域空間。
3.2實施蒲河生態經濟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戰略意義
蒲河經濟帶是沈陽市乃至遼寧省率先響應十提出“新四化”號召的新舉措,具有極強的時代順應性特征,是戰略性的新思路。在此戰略性轉變的新時期,必然會為沈陽北部區域城鎮群的建設搭建優質的空間平臺和提升核心城市的能級。
4沈北新區核心地位的確立
4.1高首位度決定了沈北新區是蒲河經濟帶的核心增長極
在經濟帶概念中,首位度是衡量經濟帶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現將流域經濟指標類比,表明沈北新區首位度為5,由此證明高首位度的沈北新區是蒲河經濟帶的最為重要的核心增長極。
4.2產業結構在調整中升級,帶動作用逐步增強
在“沈北大開發”戰略背景下,沈北新區一方面對原有產業基礎的調整和轉型,從落后的農業區一躍成為全省工業強區;另一方面發展以新型工業化為方向,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重點,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再者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推進招商選資,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4.3現代城市服務功能逐步提升
鑒于沈北新區道義核心區作為金廊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有利的地理優勢,吸引了如華強、盛京醫院等大型公服類項目,公服設施建設標準已向大中城市水平逼近,核心區形象已暫露頭角,沈陽城市北部新中心的雛形已初步形成。
4.4能級分析綜述
蒲河流域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作為其核心城市的沈北新區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其在區位、交通、產業門類、服務功能等多方面優勢明顯,但同時也面臨著問題與條件制約。通過新區與蒲河經濟帶的協調發展,組織內外資源,尋找新的增長點和空間平臺,促進流域經濟全面騰飛。
5區域一體化視角下的沈北新區優化研究
基于上述對沈北新區在蒲河經濟帶中的能級分析結果,在蒲河流域一體化發展中重點依托其在流域經濟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從戰略發展、新四化建設等兩個方面進行具體闡述。
5.1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
5.1.1依托沈北新區,借助上下游經濟帶,實現流域聯動發展
從現階段新區產業發展情況來看,已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二三產共同主導經濟發展,因此在聯動發展中,其它區域應依托沈北新區的綜合實力和輻射能力,積極把握新區產業轉型期“退二進三”的有力機遇,依靠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形成產業鏈完善的經濟增長體系。
5.1.2充分發揮沈北新區的龍頭作用與地位
在蒲河經濟帶新一輪開發建設中,明確沈北新區在區域中的作用與地位,突出對新區的支持,強化新區的城市功能。另外基于流域內新型城鎮化水平不高、支柱產業不鮮明等特性,加快主導產業的形成,將有效帶動區域發展。
5.2新四化建設
5.2.1新型工業化建設
沈北新區的產業基礎是其發展的重大優勢,同時也是流域城鎮協同發展的重大機遇。不斷延伸食品加工產業鏈條,積極向精深加工和高端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轉型,依托上下游于洪、新民、遼中的有機稻米、果蔬水產等經濟區為生產基地,建成產值超千億的食品加工及生物產業集群等。
5.2.2新型信息化建設
新區緊抓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重大機遇,充分利用優越的產業科教資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沈北核心競爭力,并與帶內其他區縣的協調合作與對接中實現全方位的開發與合作。
5.2.3新型城鎮化建設
新型工業化是新型城鎮化的基礎,重視培育中心城區的主導產業,加強城市間產業協作,強力推進城市新型工業化發展。新區近年來集中全區資源力量,高標準、大力度推進核心區建設,一大批重點現代服務項目竣工并投入使用,核心區形象極為凸顯。
5.2.4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
依托新區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都市高效農業,全力推動農業加速發展。依托生態觀光旅游產業,重點發展以觀賞、采摘為主的觀光農園,以體驗農耕、餐飲娛樂為主要內容的休閑農場,打造現代都市農業產業聚集區。
6結語
伴隨蒲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的開啟,在沈陽都市區總體發展格局的框架下,已邁向蒲河發展的新時代,開啟了創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篇章,實現沈陽的第三次跨越式新發展,成為沈陽市新時期實踐新四化的重要抓手。沈北新區作為蒲河流域最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區域一體化發展為出發點,著重從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個方面,探討沈北新區作為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成為流域沿線重要的增長極和輻射級,以期實現流域各區縣的聯動發展,為遼寧省乃至東三省地區沿河流域的開放開發提供具有實踐性的示范意義。
參考文獻: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所特有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技術或能力。只要能為企業長久使用且不為其他企業模仿的能力就是核心競爭力,能夠成為企業利潤源的能力也是核心能力。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能為自己所特有,并能在整個價值鏈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平衡計分卡基于組織戰略的要求,引入了非財務指標,從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創新與學習四個角度評價企業業績,實現了企業業績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外部和內部計量、預期業績和業績動因、硬性的客觀指標和柔性的主觀指標四個角度的平衡。
二、原有的平衡計分卡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
其一,適用領域較為局限。平衡計分卡的使用難度較高,要求組織具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沒有明確的戰略的組織,高層管理者缺乏分解和溝通戰略的能力和意愿,中高層管理者缺乏指標創新的能力和意愿,不適合使用平衡計分卡。
其二,缺乏預測性。平衡計分卡包含財務指標以及創新與學習、內部流程、顧客角度的非財務類的定性指標,但大部分指標仍然為滯后指標,顯示的是戰略過去的實施情況,在預測未來方面仍然不足。
其三,指標本身不夠完善。平衡計分卡從戰略的角度考慮到了企業的長遠發展,但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評價,平衡計分卡包含的非財務類指標主觀性強、人為操縱的可能性較大,評價指標尚不夠完善。平衡計分卡如果能夠結合財務指標,依賴于財務指標的進一步檢驗,能夠全面綜合地對企業績效進行評價。
三、基于核心競爭力的平衡計分卡指標體系的設計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源泉和動力,核心競爭力不可復制、不可替代的特征決定了其主要來自于企業的內部培育,是企業長期對技術、文化、管理等的積累,基于核心競爭力的績效評價應當集中于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保持與提升及其表現設置相關評價指標。平衡計分卡所包含的創新和學習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本質來源,合理流暢的內部流程是核心競爭力得以發揮的必要條件,顧客和財務角度是核心競爭力的直接表現。
第一,創新和學習角度。創新和學習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力和源泉,建立學習型組織是現在許多企業面臨的課題,員工的學習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方面,通過學習不斷引進和吸收新的知識和資源,并結合企業自身特點不斷培育出自己的競爭優勢。平衡計分卡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考慮創新和學習,因為創新和學習提高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尤其是技術創新能力,使企業減少了生產要素的投入或者顯著提高產品的質量。創新和學習角度評價指標的具體內容見表1。
第二,內部流程角度。企業內部流程指企業內部一系列機制與制度,把企業管理重心放在流程再造上將對促進組織改進起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卡普蘭和諾頓強調,資源本身并不能創造價值,資源要想為企業創造價值,必須和企業選定的關鍵戰略流程進行配合,內部流程是企業運行的框架與載體,是發揮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內部流程角度評價指標的具體內容見表2。
第三,顧客角度。顧客是企業價值的來源,客戶對產品的滿意度和企業對市場的開發、占有情況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核心競爭力獲得認同的結果。
企業文化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相關的實證研究也顯示,企業文化因素對企業經營績效存在顯著影響,被員工認同的企業文化會轉化為核心的競爭能力。
品牌是一個企業形象的直接反映,品牌的目的是識別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勞務,并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和勞務區別開來。總體來講品牌屬于一種無形資產,能對顧客產生“磁場效應”。
顧客角度評價指標的具體內容見表3。
第四,財務角度。企業的本質在于創造價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目的在于為企業創造價值服務,核心競爭力所創造的企業持久的競爭優勢在于能夠以相對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創造企業價值。基于股東利益的企業的價值最大化應是盈利、營運、發展三者平衡的結果,并且這三者可以分別運用三張財務報表中反映企業盈利、營運、發展的指標進行衡量。因此,企業對于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提升及認同,可以體現在企業盈利能力、營運水平、發展狀況的提升上,進而體現在盈利、營運、發展的指標上。財務角度評價指標的具體內容見表4。
基于戰略角度的平衡計分卡的三個非財務維度構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要素,財務維度則更好地體現了核心競爭力形成的結果。四個角度的分析實現了企業對核心競爭力的綜合評價,有利于企業更好地識別其核心競爭力,從而更有效地參與競爭。
參考文獻:
[1]王士偉:《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設計》,《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