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1 11:31: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重男輕女的影響,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近年來,招錄的中小學新教師中女教師比例極大,以南潯區為例,2016年公開招聘教師擬錄用人員126人,其中男16人;2017年公開招聘教師擬錄用人員120人,其中男9人;2018年公開招聘教師擬錄用人員82人,其中男11人。因此,教師隊伍中男女比例失衡的現象愈加嚴重,男女教師比例失衡給學校工作帶來了很多困擾。
一是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14歲以前是兒童性格基本定型的時期,如果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期間甚至初中階段,一直都處在女性包圍中,那么對他(她)的性格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教育中男教師的缺失,使孩子成長中缺乏堅毅、勇敢、頑強、大度等男性氣質影響,容易導致男生陽剛氣不足、不夠果斷,從而容易導致男孩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形成陰柔的性格,對自己的性別認識模糊,由此產生自卑感、易敏感。在遇到挫折時,他們選擇逃避而不是像個男子漢來解決問題,甚至自怨自艾、抱怨現實,缺乏解決問題的勇氣,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因此,在教育階段特別是小學階段,補充小學生學齡前生活中男性的缺失尤為重要。青海師范大學副校長冶成福教授表示,校園里缺乏男教師,對處于性格形成階段和青春期的中小學生的培養不利,在對學生性別趨向、個性品質的培養上,尤其是在勇敢、進取、拼搏等優秀品質的示范方面易造成缺失。2017年4月15日《從師范院校男女比例看基礎教育教師性別比例失衡問題》一文談到,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男女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男女教師比例失衡勢必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主要表現在:教師隊伍男女比例失衡不利于學生性別角色的形成。教師作為學生性別認同榜樣和性別角色形成的重要媒介物。學生無形中會模仿老師的行為,如果長期接觸女教師,將會使得男學生出現缺少陽剛之氣等問題,對他們的角色認同帶來極大阻礙。2018年9月14日《教師職業性別失衡持續加劇,男生為何不愿考教師?》一文談到,如果男教師太少,就如同一個缺少父愛的“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人格容易出現缺陷。整個校園里缺少陽剛之氣,男孩子舉手投足間無意的女性化動作、言辭會越來越多,心理承受能力也會較差。
二是影響教學工作的開展。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研究表明,性別混合的工作效率高,不容易產生疲勞。在男女教師比例失衡的學校中,女性教師占大多數,容易造成團體內部矛盾,互相猜忌,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另外由于一些新招錄的教師年齡相近,結婚時間、生育時間、哺乳時間也會比較接近,女性教師集體休產假現象時有發生,這會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帶來不良影響。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肖軍虎表示,男教師的稀缺,讓學校諸如社會實踐、校園安全類等需要體力的活動無法正常開展。2018年1月24日新華網《男女教師比例失衡 不利于孩子成長》一文談到,學校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還極大地增加了學校的管理成本及難度,在二孩政策實施后,學校出現批量女教師懷孕請假的情況,已影響到學校的正常教學工作,這已不是一個學校的問題,已成普遍存在的現象。浙江省湖州市潯溪中學,在編教師134人,其中女76人,40周歲以下教師48人,其中女39人。近3年招錄了12位女教師。隨著年輕教師的增加和二胎政策的實施,截止2018年10月底,學校有3人產假中,1人保胎請假,還有5人懷孕將休產假。這給學校的課程安排增加了很大的壓力。
三是不利于國家基礎教育的長遠發展。在學校這樣一個小型社會中,男女教師比例的失衡,目前看可能危害有限,但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必將會導致基礎教育發展的不完善和缺失。中學小學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對學生以后的學業會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礎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不利于學生打下堅固的基礎知識,不利于培養出具有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個人,不利于我國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長期如此,影響的已不僅僅是基礎教育,而是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一旦學校不能培育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人,在這個人才競爭和知識競爭的時代,我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將令人堪憂。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劉海峰表示,“盡管男女教師比例達到多少才合理沒有定論,但相差比例不能過于懸殊,達到適度平衡是各國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目標。2018年6月26日《當今中國中小學教師男女比例失調就真的就沒有負面影響嗎?》一文談到,現在的女學生張牙舞爪者可謂比比皆是,而文靜者卻越來越少,而男學生反倒比以前文靜的多了,有時候受女學生的欺負,也許就是由于當今中國教師隊伍男女比例失調造成的負面影響之一。長此以往下去,中國人必將男不男,女不女,這對于我們這個民族的發展來說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打個比方來說,水不柔,石不堅能是什么好事嗎?該堅的不堅,該柔的不柔會是正常的現象嗎?
因此,基層建議:一是政府應切實提高小學教師的政治、經濟地位和法律地位。二是改革師范院校招生和新教師招聘制度。給予男生相應的優惠政策。三是一線教學崗位制定教師男女比例。
一、
調查目的:如今提倡男女平等,在前幾年尚可看到此等標語,雖提倡,但無施行。仍處封建社會。
調查時間:2008.10.3
調查地點:晉江羅山鎮蘇內村
調查對象:本人及親戚
二、
一份商業雜志的報道說,進入市場經濟以后,中國基層公司的經理有42%是女性,但總經理級的高層,女性只占16.6%。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在中國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條件下,職業女性中,20-30%患有憂郁癥,而男性只有8-12%。北京大學的婦女研究中心說,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女性負擔過重,因此中國婦女早就發出了“做女人難”的感嘆。
盡管男女平等的口號在中國是喊得最響的,但有媒體透露,中國婦女的工資和英國一樣,在同等條件下比男性要低15%。
重男輕女的觀念在老一輩是特別嚴重。平時我的爺爺就是老觀念的人,于是我就調查了我出生時的情況。我的外祖母說:“媽媽在生我的時候,我被抱出來時大家擠著看我。大家說生了女孩,在外面等著的爺爺一聽連忙掉頭離去,連向里面探一下頭都沒有,生怕被大家笑話:他的兒媳婦生了一個女孩似的。
據調查可樂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會刺激胃液分泌,胃酸過多容易感覺腹脹,降低食欲,而減少日常飲食攝食。若營養素攝取不足會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學習效果、運動成績、工作表現和身體健康。碳酸飲料含有砂糖,會使體重增加、同時也易養成嗜甜的不良飲食習慣,牙齒健康也有不良的影響。碳酸飲料有磷酸,磷酸會降低體內鈣的吸收,影響骨骼生長及身高的正常發育,喝可樂的人易骨折。可樂中含有的咖啡因,咖啡因會刺激心臟肌肉收縮,加速心跳及呼吸;會刺激胃酸分泌,傷害腸胃。長期飲用會上癮,一旦不喝,就覺得渾身不對勁,無精打采或頭痛。若長期過量飲用,便會有消化不良、頭痛、失眠、神經質、發抖、易怒、心跳加速等慢性中毒現象。
女孩是社會的一部分,是社會一道亮力的風景,需要更多關愛。
由于舊社會的影響,現在還有不少人歧視女孩。據我了解,在不少地方,現在還不讓女孩上學讀書,有的甚至不把女孩叫孩子,每當別人問:“你生了個男孩還是女孩。”生了個男孩就說:“生了個孩子。”生了個女孩就說:“生了個女孩。”難道女孩就不是孩子了嗎?不是這樣的,男孩和女孩是平等的!社會上有不少關愛女孩的人,但是這實在太少了。我們要徹底的改變這種現象,必須改變歧視女孩的人,讓他們懂得女孩和男孩一樣,女孩并非他們想的那樣無能。
女孩也要自強不息,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增強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我們要讓所有的女孩和男孩一樣可以上學,可以享受應得的待遇。社會正在進步,重男輕女的觀念正在模糊,重男輕女的觀念也漸漸不能作崇了。古有花木蘭,今有張海迪……數不清的巾國英雄,讓我們共同呼喚:“讓全世界的人,都來樹新風、破舊俗,營造一個男女平等的社會,共建文明幸福的家庭!”
目前我國除外,其他省份都存在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問題。
“女大往外跑,兒大娶妻難。”如今,在中國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大齡未婚男青年屢見不鮮;在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等制造業和服務業聚集區,年輕女工嚴重短缺……
有人說,這折射出“男盈女虧時代”已經來臨。
B超成為直接“殺手”
“女孩失蹤”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從非法鑒定胎兒性別到非法人工終止妊娠的“一條龍”黑市。
據介紹,在江西、湖北、安徽交界地區,從事非法鑒定性別的活動由隱藏變為半公開,由“坐等上門”變為“上門服務”,鑒定時的懷孕時間由16周以上縮短為12周左右,由本地小范圍變為有組織的跨區域大范圍作業。在一些農民工聚集的“城中村”,“B超”、“大月份引產”、“藥物流產”等廣告牌隨處可見,從非法鑒定胎兒性別到人工終止妊娠,提供“一條龍”服務。
這些“B超黑市”的經營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前店后廠。開在街面的婦科診所乃至藥店攬生意,后邊居民樓的家中做B超,鑒定費200元左右。如果是女孩不想要,約醫院的醫生來做手術。
二是介紹去醫院鑒定胎兒性別。為逃避政府有關部門的打擊,避免幾十萬元的B超機器被沒收,一些中介診所利用關系,帶顧客去大醫院,打著檢查胎位等幌子,從“關系戶”醫生的暗示里,得知實情,如需墮胎,回診所做手術。
重男輕女是禍根
“根子在于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在許多中國人的眼里,生男生女,是繼嗣問題,也是“面子”問題。一些家族、宗族觀念嚴重的地區,生男孩意味著家族香火不斷,意味著家族勢力的強盛。
但是,我國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已經上千年了,為什么近30年才出現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性別比失衡問題突出反映在農村。過去20多年里,考慮城鄉差異,國家對農村的生育政策,實際上是生男即止的規定:頭胎生男孩的,不再生二胎;頭胎生女孩的,可以再生一胎。頭胎生了女孩的,二胎便要千方百計生男孩。
10年后將出現娶妻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指出,目前我國19歲以下年齡段的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到2020年,中國處于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2400萬。經測算,屆時將有上千萬適齡男性面臨“娶妻難”。
性別比失衡需強力干預
這話還真把我問住了!男女平等,不見得就要抹殺男女之間的差異。特別是在生育這件事上,男人從二十到六十,暢通無阻,不存在高危的問題。老來得子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可女人到底青春有限,過了三十五,就算能生得出來,自己也得仔細掂量一番,值不值得冒著大風險,去當一回高齡產婦?
生理上的差異,也必然影響到男人和女人對感情的不同態度。男人對待一段戀情,總顯得比女人灑脫,分就分唄,天涯何處無芳草!可女人就小心謹慎得多,投入之前總要仔細掂量,再三斟酌。可不是,萬一遇人不淑,談個十年八年的再被人踹開,錯過了結婚生育的黃金期,想找個好男人可就難了!可男人們就沒這個顧慮,要不怎么說男女有別呢!
有些女人年輕時吃過虧,吃一塹長一智,之后對待感情難免就有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味道。遇到一個看似合適的男人,免不了要再三思量,考慮可能出現的種種風險;因為吃過虧,也更懂得青春易逝,挑男人時不再是外貌協會,也不當拜金女,不要最帥最貴,只要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原因無他,這樣的男人風險低,性價比高。
這樣的舉動,看在豪放女的眼中,難免顯得瞻前顧后,名副其實的膽小女。豪放女們的座右銘是,人不輕狂枉少年,愛就痛痛快快地愛一回。可全身心投入一段僅靠感覺維系而完全不考慮現實風險的感情中,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是狠狠地摔一跤。越是盲目沖動,受的傷就越嚴重,很可能摔了這跤,就再也沒有能力爬起來。
對于生育觀念,早就有很全面和明確的界定,生育觀可分為四個方面。第一,人們對于生育的目的和意義的觀念,即“為什么要生”的問題,第二,人們的性別偏好,即生什么的問題,第三,人們在生育子女數量上的觀念,即生多少的問題,第四,人們對子女質量的期望,即成為什么人的問題。本文則側重與生育性別偏好的變化,即第二點,進行著重探究。
一、傳統觀念變遷因素:
(一)勞動力需求的轉變
中國古代傳統的自然經濟模式,極大的限制了女性的勞動能力,男耕女織的經濟模式使得婦女在勞動中處于次要地位,在生產上更多的是依附于男性。區別于社會生產因素,由于女性與男性本身存在的身體差異,使得女性無法承擔繁重的勞動,因而,男性成了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主力軍,而女性則成了附庸品。然而時至今日,隨著社會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勞動力不再被限制在土地和工廠之中。
(二)婦女地位的轉變
沿襲至今的性別分工和家庭制度是制約婦女發展的主要障礙。“母權制的被,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母權制被后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沿襲了幾千年,婦女成了男性的和工具。極長的一段時間,婦女一直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是男性蹂躪和壓迫的對象,這也就造就了長期以來重男輕女的思想。然而,隨著社會分工的轉變,婦女地位的日益提高,婚姻制度的逐漸完善,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三)社會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發展程度使得人們開始逐漸改變傳統的育兒思想。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付諸于自己的生育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據調查,人們覺得育兒與育女的成本不同,特比是在廣大的農村,普遍存在著要為兒子蓋房,娶妻的思想,房子車子票子似乎成了婚姻的必需品,離開了這些似乎婚姻就不再是婚姻,試問,在如此強烈的經濟壓力之下,又有幾人還愿意生兒,買房,娶媳呢?當然,經濟的發展不僅僅表現在生什么的問題上,在生多少的問題上的影響表現的更為明顯,區別于傳統的“養兒放羊”的思想,現在人們更為注重后代的質量,教育環境等。
二、新興因素的影響:
(一)教育的發展和大眾文化水平的提高
隨著教育的普及,大眾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素質的普遍提升,人們的生育觀念也日益趨于合理。人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受到了平等,人權等思想的影響,并在個體的生育中體現出來,就單個個體言,所受的教育越好,文化水平越高,生育觀念就越為合理,當然由小見大,整個社會的生育觀念也是日趨合理的,相較于愚昧,落后,腐朽,畸形的生育觀,相較于“三綱五常”對女性的壓迫,相較于溺女之風,不舉女之實,現代人們生男生女一個樣的想法,不僅僅是一個弱勢群體的勝利,更是一個時代的勝利,而教育在這場戰爭中,展現出了引導社會,引領思想的獨特作用。
(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對于當前社會生育觀的形成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不僅表現在70年代總和生育率從5.8下降到2.75的半減變化基本上是由于計劃生育發揮政策的結果,即使是在80年代以來總和生育率由2.75降至1.5左右的半減變化,仍是計劃生育發揮了重大作用。(王桂新,2012)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人口數量急劇減少,“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家庭日益增多。而從性別比例方面來考慮,計劃生育的實施是生育自然選擇的政策保證,這一政策硬性的改變了中國當前的生育結構和人口發展趨勢,包括人口數量和性別比例,使得我國的性別比例朝著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養兒防老”的思想是造成傳統生育觀念的主要原因。然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包括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醫療合作的發展,卻日益沖擊著這一傳統思想,廣大的城市,甚至在農村已經出現了老人自養的新型養老模式,而且,從法律角度而言,女兒在財產上是繼承者,在義務上也是贍養者,在此中“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的觀念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多的人認為,女兒要比兒子更貼心,更孝順,在兒子和女兒都是繼承者,都是贍養者的情況下,大眾則傾向于生女兒,廣大的農民重男輕女的思想也隨著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完善,正在漸漸弱化。
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偏向于生兒子,思想上則表現為重男輕女,覺得兒子才是家族的繼承人,要延續香火,這一觀念也直接導致了當前社會男女比例的不協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育觀正逐漸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家庭覺得生男生女一個樣,或者偏向于一兒一女的相對平衡的生育結構,這無疑是女性長期斗爭的結果和女性地位逐漸提高的表現,但在這一轉變之中,經濟的發展,計劃生育,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也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們的思想才逐漸有所改變。(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參考文獻:
[1] 郭克敏 張義泉 影響生育觀形成于轉變的社會心理因素[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 1996
1.引言
“不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家庭暴力都是一個嚴重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現象”【1】。我國有關法律文獻將“家庭暴力”定義為:“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它不利社會的穩定和家庭的和睦。
而潮汕地區位于廣東省的東部。由于其獨特的經濟、歷史和文化環境,該地區的家庭暴力情況會呈現自己的特點。但是,綜觀各種文獻,研究家庭暴力資料很多。但是,它們大都把研究的對象放在全國上,很少涉及地方。研究潮汕地區家庭暴力情況的資料基本沒有。而此次研究便是研究潮汕地區家庭暴力的現狀和原因,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對策。這既有利于豐富家庭暴力的相關研究理論,也有利于為人們解決該問題提供參考,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
2.研究方法
2.1問卷
根據刑法、婚姻法關于家庭暴力的相關法律條文,以及相關的研究文獻,自編家庭暴力調查問卷。
在潮汕地區發放問卷,問卷在市區發放300張,在農村發放300張,一共600張。回收問卷570張,回收率為95%。
2.2統計分析
收集調查數據,運用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運用因素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
3.結果
3.1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形式是精神虐待。
根據各因子包含的信息,將因子1命名為“精神虐待”;將因子2命名為“軀體虐待”;將因子3命名為“經濟侵犯”。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精神虐待”這個因子在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為31.266%。可見,精神虐待是潮汕地區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現形式。
3.2男女雙方所承受暴力差異很大。
在表2中,精神虐待(P=0.000)、軀體虐待(P=0.001)和經濟侵犯(P=0.018)這三個因子的P值均小于0.05。二者的差異性顯著。可見,潮汕地區男女雙方所承受的家庭暴力具有顯著性的差異。
3.3城市的家庭暴力現象與農村的差別不大。
在表3中,三個因子精神虐待(P=0.974)、軀體虐待(P=0.261)和經濟侵犯(P=0.494)的P值都大于0.05。城市與農村二者的差異性不大。因此,城市與農村的家庭暴力現象的差別不大。
綜述所述,潮汕地區的家庭暴力現狀呈現一下幾個特點:1.精神虐待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形式。2.男女雙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異很大。3.城市的家庭暴力現象與農村的差別不大。
4.討論
筆者認為潮汕地區的家庭暴力之所以呈現以上幾個特點,主要是由以下三個原因造成的。
4.1對精神虐待的忽視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認為家庭暴力只是表現為對軀體的傷害。因此,人們會比較注意家庭中的軀體傷害事件,而對精神傷害的關注會表較少。這是因為“由于精神暴力很難被外人直接發現,當事人自己也難以表達所遭受的精神傷害,所以這種形式的家庭暴力對家人的傷害更加隱蔽。”【2】另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潮汕地區有很好的保存。傳統文化中愛護身體的觀念也深深影響了潮汕人,使他們在侵犯時更多選擇了精神,而不是軀體。這些導致了精神虐待缺乏足夠的制約機制,成為潮汕地區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現形式。
4.2重男輕女的觀念
“潮汕地區自古封閉,三面環山,一面向海。”【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或者闖蕩海外謀生,便是潮汕人的出路。而出海、上山這些高危性勞作自然難以由女人勝任,而只有由男人來承擔。因此,自古以來男人便成為了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他們深受傳統觀念,特別是三綱五常的的影響。這就導致了潮汕地區的男權主義極為嚴重。而女性在面對不公平時又選擇了逆來順受。所以,重男輕女的現在在潮汕地區較為普遍。這就造成了男女雙方所承受家庭暴力差異很大。
4.3城鄉聯系緊密
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地理位置,一方面造成了潮汕人與粵北的客家人和珠三角地區廣府人聯系較少,另一方面使得潮汕人之間聯系較多。在潮汕地區,城市與農村在文化和生活習慣上相互影響,相互聯系。他們在家庭觀念上也極為相近,差異性不大。因此,城市的家庭暴力現象與農村的差別不大。
5.對策
5.1改變觀念
為了保護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利益,消除家庭暴力的現象,需要改變人們一些錯誤的觀念。
一方面,我們需要改變人們對家庭暴力的傳統觀念。在上文中,我們知道精神虐待之所以成為家庭暴力的最主要表現形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們一般只是關注軀體虐待,而忽視精神虐待。因此,人們應該全面認識家庭暴力,全面的保護自己的權利。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改變人們重男輕女的觀點,提倡男女平等。不僅男性要認識到這一點,女性更要意識到這點的重要性。面對家庭暴力,女性不應該選擇逆來順受,而是要善于保護自己的權益。
5.2完善相關法律
《刑法》、《婚姻法》等法律都對家庭暴力進行了定義和限制。但是,其中的條文大多只是與軀體虐待相關,對精神虐待和經濟侵犯的限制較少。因此,相關部門可以完善相關的法律,對公民的合法權利進行全面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張亞林.論家庭暴力[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5):385
【2】何蕾.家庭暴力的狀況[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1):39
【3】馬發騰.潮地婚姻庭觀念剖析[Z].
我4歲那年,母親正要帶我出門,卻被匆匆趕來的大伯截住,隨他一起來到橋上的門診部。母親讓我在門口看著自行車,我伏在自行車前往病房里瞧,看到母親撲騰一下就跪倒在地上,大伯、大娘,還有幾個叔嬸都圍跪在病床前哭喊著,奶奶更是痛不欲生。爺爺像睡著了似的,躺在病床上一動不動。后來,一個穿白大褂的人給爺爺緩緩的蒙上了一塊白布。也就是那天,我永遠的失去了爺爺。
上學后,我經常看到同學的爺爺奶奶來接他們放學,也時常聽同學們說受到父母責罵時爺爺是如何庇護他們的。每每聽到這些,我總是很羨慕。
關鍵詞:計劃生育;農民養老;養老保障
早在我國剛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時,國家就對獨生子女家庭實行獎勵,就只有一個子女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夫婦年滿60周歲以后,可以申請領取獎勵扶助金,從2006年起,我國對農村實行計劃生育的部分家庭給予獎勵扶助。國務院決定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支持(各負擔50%),實施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扶助金最低發放標準為人均每年600元。從2008年起提高到人均每年960元。然而,對養老來講,這些獎勵也只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養老之根本問題。要解決根本問題,還必須從社會保障、保險的層面切人。
一、養老保險解后顧之憂
在許多城市居民已經接受了計生政策并自動遵守時,有人開始抱怨農村人的傻,分析原因時總要提到農村人“重男輕女”的傳統舊觀念。然而,農村人真的傻嗎?“重男輕女”的舊觀念為何能作怪?男女性別比例又為什么會失調呢?
我們不要忘了,在大多數城市居民已經既有養老保險又有醫療保險的時候,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幾乎還是一片空白。農民種個一畝三分地,既要養活全家人又要投資子女的教育,還得支付醫療費用等所有的生活開支,夠用已經不錯了,不大可能專門存下一筆錢來給自己養老。
如果農民“老有所養”的根本問題不能解決,簡單地“罰”,作用肯定是有限的;而即便能起到作用,也是無視了農民的困難。從這個意義上說,“以獎代罰”是社會正義和公平的需要,符合中國農村實際情況,
計劃生育工作長期以來依靠行政手段進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群眾的意見比較大,干群關系較緊張.直接影響到“國策”持續、健康的推行。筆者認為農村計生工作難就難在農民老有所養的問題沒有有效的社會保障體制。一旦農民的養老問題解決了,農村的計生工作就不難了。
總之,只有建立“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才是解決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關鍵所在;也只有這樣,才能摒棄幾千年來“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舊思想,建立“生男生女一個樣”的新型的生育文化。
二、當前農村計劃生育養老保障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來說,與城鎮社會養老保障項目相比,大多數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項目是十分匾乏的,形式也比較單調。雖然一些地方在建立計劃生育政策推動機制的過程中,也探索了一些有效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保障問題,有利于促進計劃生育工作的深人開展。然而,這些地區的農村計劃生育養老保障工作畢竟還處于起步階段,無論在保障形式上,還是保障范圍和保障程度上,都存在著一些問題,遠遠不能適應計劃生育家庭的養老需求。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障項目和形式單一,除了由政府、集體和個人按一定比例出資投保或發放養老金外,幾乎沒有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項目,在經濟條件較差的市區和鄉鎮,甚至沒有社會保障的概念或制度;二是保障范圍狹窄,保障對象過少;三是大多數農民自己繳納的保費很少,政府、集體補助的也不多,所以保障程度較低。
本研究為青島農業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工程2014年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4日
一、問題的提出與調查方法
從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婦女大會上我國首次提出“男女平等”這一基本國策,我國在倡導兩性協調發展的道路上已經前進了20年。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女性獨立意識和公平意識提升,性別公正越發成為人們關注的兩性議題,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性別公正是指無論在公共領域還是在私人領域,在尊重男女差異的基礎上,強調兩性個性自由、人格和機會平等、擁有公正的權利與義務,是踐行男女平等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論實踐。本文的調查對象涵蓋了駐青高校的不同層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高等教育接受者,他們對于性別公正的認識能夠較好地反映大學生對于性別公正的了解程度和態度。
本文研究調查所采用的方法為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問卷調查安排在2015年3月至5月,采用實體紙質問卷調查和網絡問卷調查兩種方式,共發放問卷440份,其中紙質問卷300份,網絡問卷141份,回收有效問卷433份,有效回收率達98%。紙質問卷的發放點是中國海洋大學、青島農業大學、青島學院等;網絡問卷借助專業調查網站平臺,主要通過同學圈傳播問卷鏈接,通過電腦客戶端和手機微信客戶端進行填寫,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數據的可信度。
二、大學生性別公正意識調查分析
此次對駐青高校大學生性別公正意識的發展狀況調查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維度:
(一)大學生群體對于“性別公正”概念的認知
1、對“性別公正”概念不甚了解。駐青高校大學生群體“十分清楚”的大學生,僅占受調查總數的12%,表示“清楚”這一概念的只有24.5%,共累計達36.5%,不到受調查總數的四成。這種結果的出現,不排除“性別公正”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名詞,與大眾較為熟知的“男女平等”過于強調男女同等、均等,評判標準整齊劃一相比,更加注重在尊重兩性差異的基礎上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同時,這個結果顯示對于“性別公正”觀念的宣傳力度亟待提升。
2、認為當下社會仍未實現性別公正。調查顯示,僅有6.9%的大學生認為完全不存在性別歧視,50.3%的大學生認為性別歧視輕微存在。其中,性別與性別歧視感受程度對比分析顯示:女性感受到的性別歧視略重于男性,有11.1%的男大學生認為不存在性別歧視,而只有4%的女大學生認為不存在性別歧視,認為性別歧視現象嚴重的女大學生也比男大學生高出11%。想要實現性別公正,首先要克服性別歧視的存在,在兩性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性別特征公正地進行社會分工。
3、認為當下的性別不公正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在校大學生們認為當下的性別不公正現象由多重原因造成。其中,認為是歷史遺留問題的具有相對較高的認同度,78.1%的同學均勾選了這一選項。此外,在大學生觀點中,生理差異(51.3%)、男權社會現實背景(61.9%)、教育環境(48.7%)均占有一定比重,也都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
4、對性別公正的未來發展秉持著美好愿望。性別公正關注的是人的基本權利,而不是不考慮男女性本身的生理差異、將男女兩性完全同等對待,甚至強求女性成為男性。基于性別差異,有時規定相同的權利反而構成對女性的歧視,規定不同的權利則是為了結果的公平。調查中,高達67.7%的大學生認為在未來,性別歧視的狀況會得到改善,社會即將更加公平公正,兩性關系也將益趨和諧。
總的來說,性別公正這一新概念,正在被大學生群體逐漸了解和接受。大學生群體能夠認識到社會中性別不公正的存在和存在的原因,并對性別公正的未來秉持著良好的愿景。
(二)大學生群體對家庭、學校、職場中性別公正的認知
1、成長環境因素中,家長的“重男輕女”傾向降低。調查顯示,當前認為家庭中家長仍存在“重男輕女”思想非常嚴重的僅占調查樣本的4.16%,選擇嚴重的占7.16%。其中,家長“重男輕女”傾向與受調查者性別對比分析顯示:在認為“重男輕女”思想一點沒有的38.8%的比重中,有占受調查總數25.9%、占受調查女生數44.3%的女生認為自己的家長沒有重男輕女的觀點,而同等選項中,僅有占受調查總數12.9%、占受調查男生數31.1%的男生認為自己的家長沒有重男輕女的觀點。相比而言,女生更能夠感知到自己家庭的觀念開放。這一現象對于女生的成長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在性別意識公正、尊重女性的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女性更容易形成獨立自主、自尊自愛的性格。
2、在專業學習中,女生相比于男生較有優勢。出色程度與性別的對比調查顯示,有50.3%的同學認為,在就讀專業內,女生優于男生,且這一結果受到性別主觀影響不大。但是,在文科受調查者中,高達59.4%的學生認為女生總體優于男生,這一特征更加明顯化;而只有37.9%的理科生認為男生優于女生。說明性別因素不是評判智力高低的決定性因素,但性別因素仍然對不同領域有著相應影響。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讓兩性發揮各自優勢,各盡其能,并能夠取得相當的回報,是構造性別公正的要義之一。
3、在職場,男性比女性更有優勢。調查結果顯示,有51.3%的人認為在職場男性比女性有優勢。而在設計性別刻板印象觀點的調查中,有61.89%的人認為“女性更適合做護士、秘書、公關、空乘等,男性更適合做市場、銷售、工程師等”這樣的說法不構成性別歧視。說明在職場上,男女性別不公正、職業地位被不同等對待的狀況仍然比較嚴峻。在我國,法律規定公民享有生存權、受教育權、就業權和社會保障權等多項基本權利,就業歧視明顯違反以上權利規定,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另外,就業性別歧視嚴重破壞了市場公平原則,挫傷了女性勞動者的積極性,并造成市場人力資源配置的失衡甚至是浪費。此外,就業性別差異沖擊了婦女應有的社會地位,損及女性的尊嚴,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和諧。
4、女大學生追求性別公正的意識更強。恩格斯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業去;而要達到這一點,又要求消除個體家庭作為社會的經濟單位的屬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觀念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承擔社會角色,并且做出不凡的成就。這一觀點和變化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女大學生的觀點,越來越多女生開始想要做一個具有主體意識的新女性。本次調查在針對女大學生的問題中,有54.1%的女性認為,自己期望擁有自己的事業,做一個獨立自強的女人。在對待經濟問題上,女大學生也開始表現出更加獨立的態度,在占受調查女生總數的57.7%的女生認為在談戀愛的時候AA制比較好。在經濟獨立問題上,有占女生總數40.3%和51.8%的女生認為女性想要與男性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必須要在經濟上獨立,僅有7.5%和4%的人選擇了不贊同和不清楚。經濟獨立在倡導性別公正的道路上起著基礎作用,女性只有經濟獨立,才能在生活上不受制于男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秉持著這一觀點,女大學生能夠以此為依據要求自己,為自己爭取性別公正全面實現的未來。
總的來說,在大學生群體的成長經歷中,家長對待子女的性別歧視比重下降,重男輕女的現象明顯降低,這對于建立性別公正的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園和職場中,男女性沒有因為性別而顯現出明顯的智力差異,但在職場上卻受到不同的待遇。但值得高興的是,女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追求性別公正的意識提高,有利于性別公正的實現。
(三)大學生群體對媒體輿論中“性別公正”的感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隨著網絡的發展和傳媒技術的提高,媒體輿論越發對人們思想產生著深遠影響。
1、多數大學生能夠意識到媒體有性別不公正的存在。李普曼曾經在《公眾輿論》著作中進行過解釋:“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別、種族、年齡或職業等特征進行社會分類,形成的關于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在當代傳媒中,原本豐富多彩、價值追求多元的女性角色被塑造成為家庭賢惠型、事業強勢型、符號化強勢型固化形象,進行單一化解讀。調查顯示,有78.7%的大學生認為媒體對于女性群體的報道存在性別偏見和刻板印象,說明在大眾媒體中,性別不公正現象嚴重。
2、對于媒體輿論中經常提到的性別不公正認識不足。隨著媒體的迅猛發展,一些流行新詞被大眾廣泛接受,其中不乏一些暗含性別不公正元素的詞語。比如,“女漢子”本身就包含一定的價值隱喻,默認了女性不具備男性擁有的獨立堅強的性格、正常體力和在當代社會存活下去的智力。相反,如果男生像女生,被稱為“娘娘腔”就是貶義詞,暗含著“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少大齡未婚女性被戲謔成為“剩女”,而大齡未婚男性卻被稱為詞性褒貶不一致的“王老五”。調查顯示,僅有25.4%的大學生認為“剩女”、“女漢子”這類的稱呼存在性別不公正的表現。
三、促進性別公正的對策
性別公正,是一種先進的性別文化,主要表現在性別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型性別關系。提高大學生對于性別公正的認知和踐行對建設和諧社會有著積極作用。
(一)宏觀政策制度角度。我國按照基本國策,積極推動兩性平等的發展,通過法律、行政、宣傳等手段,努力實現兩性在“受教育權”、工作待遇、崗位競爭等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應該依據現實情況,與時俱進地制定保證性別公正得以實現的政策性措施,并通過法律、行政等手段進行推廣,至上而下地實現性別公正。
(二)中觀社會層面。大眾傳媒也是推動性別公正建設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針對社會潮流,利用大眾傳媒推動了性別公正的發展;關注倡導性別公正的有志之士發聲,提高其話語權;另一方面針對傳媒傳播過程中,一些性別刻板印象、美女經濟等不利于性別公正實現的現象,大學生群體應該在提高自身認識的前提下,努力為媒體發展建言獻策,對媒體的不合理報道及時批評指正。對于即將從事媒體行業的大學生而言,應提高其對于性別不公正現象的辨識能力,提升媒體責任感,減少為了博取關注度而宣揚性別不公正意識的報道,報道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正能量事件。
(三)個人層面。針對女性由于生理原因,承擔著生育義務而造成的性別不公正,女大學生群體不應因為社會趨勢就自暴自棄,應該堅定信念,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為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努力。同時,男性也應該認識到性別公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應該尊重和愛護女性,認同女性的社會價值。針對女性自身對于陳舊觀念對于性別不公正現狀的屈從,女性群體應該提高對自身群體的關注度,樹立自我意識,自主進行價值選擇,團結起來共同抵制性別不公正的存在。
主要參考文獻:
[1]祁建建,張琳琳.從性別平等視角對刑事訴訟法的初步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
[2]丁啟明.論性別差異與就業權平等[J].學術交流,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