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1 10:23: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城市規劃的基本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建筑設計的基本概念。建筑設計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為兩點。第一,建筑設計是基于居民對建筑的主觀要求,采用科學的規劃設計原理,對建筑的內部及外部進行設計和改造。第二,建筑設計是根據城市規劃的基本綱要,為城市的功能提供載體,利用城市資源對建筑進行可持續建造。建筑規劃更多的是考慮“點”的問題。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概念并沒有統一的規定,但是所表達的思想都是相對一致的,都把落腳點放在科學規劃上。
(3)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①城市規劃是建筑設計的前提。建筑設計要遵循城市的規劃設計,要以城市規劃綱要作為建筑設計的首要前提。在城市建設中,建筑的建造著若不依據城市規劃綱要進行設計,那么整個城市的管理就是無序的,城市的發展更是無從談起。②城市規劃以建筑設計為基礎。城市擁有著豐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建筑設計的多樣化。建筑設計本身能夠為城市的發展做出屬于自己的貢獻。優秀的建筑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增加城市的經濟效益。③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是不可分離的。在城市的發展中,建筑設計可以說是城市規劃的基本體現。一座城市擁有著多樣的建筑形態有利于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反過來也同樣如此。從另一方面講,兩者結合即是一種互補。
2建筑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相互作用
(1)有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發展涵蓋多個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的結合能夠有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規劃提供城市建設的長遠目標,建筑設計則是對規劃做出具體實踐,兩者互為表里,共同為城市建設做出有效部署。
(2)對城市建設進行綜合控制。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進行詳細規劃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就要運用建筑設計來進行填充。城市規劃對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進行及時的調控,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建筑設計的進行,但是,從長遠來看,城市空間布局的調整能夠有效提升建筑的綜合利用水平,對建設本身也是有很大益處的。
(3)增進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協調度。城市規劃需要多個部門協調運行、共同參與,而建筑本身也是同樣如此。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使其在實際運作中減少了很多摩擦。對于經濟水平相對較弱的城市,可以在短時間內建造優秀建筑,從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為城市的發展助力。
3正確處理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1)理性對待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進行合理、科學的布局,將硬件與軟件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是對社會發展的實踐。城市規劃的設計的涵蓋范圍特別廣泛,需要時間與空間的融合,所以,城市規劃從初期設計到最后維護都要及時的進行跟進。城市規劃不僅僅是對城市功能進行界定、對城市道路進行劃分,也要注重單個建筑形態對城市整體規劃的影響。使城市各個方面結合成有機整體,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擁有極高的管理水平,同時也考驗著城市規劃設計者的專業素質。從另一方面講,建筑設計質量的高低對城市規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規劃同建筑設計一樣,遵循科學、認真的原則,對建設的進度及時的跟進,才能更好的完成目標。
(2)建筑設計要在根本上以城市規劃為基準。建筑師在對建筑進行初始設計時,要考慮各種問題,綜合來講,就是將大環境與小環境進行有機結合。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弊端也漸漸顯現出來。同樣,建筑設計也出現各種問題,盲目追求建筑的“高大上”,忽視建筑本身的實際功能,使城市資源遭到很大的浪費。建筑師在表達自己情感方面進行的創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味追求建筑本身帶給人的視覺沖擊,對其他之外的因素不加以考慮,那么就會使得建筑本身與整體環境不相協調,違背了城市規劃本身的要點。建筑師在設計時考慮的大環境其創作的基礎,任何設計都要服從城市規劃,符合城市的功能需求。
(3)加強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實施的管理。任何城市建設不可能出現準確無誤的執行,都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所以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執行的控制。對建筑設計的執行階段要加強行政上的監督,建立行政問責機制。優秀的建筑設計作品若在執行過程中出現故意的偏差,不僅僅是對建筑師勞動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對城市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同時也是對城市規劃綱要的違背。
(4)建立完整的建筑設計評估系統。重要的建筑在初始設計階段綜合考評中,就應引入城市的考評系統。政府組織相關專家對建筑師的設計進行評估,可以為城市規劃的設計提供參考。同樣,建筑師的設計作品是否符合本城市的規劃綱要,是評估的核心內容。評估系統在選出合適的作品后,仍要仔細斟酌,所選作品是否符合周圍建筑群得整體環境,是否符合區域內的城市功能。建筑設計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劃,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改變。
關鍵詞:城市生態規劃, 生態城市, 綠化
正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作為物質的積累,文化的結晶,其規模也迅速擴大。相應地出現了空氣污染、水體污染、熱島等不利于人們生存的諸多因子。作為以人為本的城市,迫切需要改變這種生態狀況。因此,生態城市建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城市發展的必然,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在這里, 有必要談談生態城市和綠化.
生態城市的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的概念的演化過程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經出現,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
關于生態城市的概念眾說紛紜,雖然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的定義。但生態學家楊尼斯基認為生態城市應是一種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保護。同時中國學者黃光宇教授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住所”的關系,并應用科學與技術手段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的關系,包含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 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這里所謂結構合理是指適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環境質量,充足的綠地系統,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 功能高效是指資源的優化配置、物力的經濟投入、人力的充分發揮、物流的暢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 關系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社會關系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力協調。概言之生態城市應該是環境清潔優美,生活健康舒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 如何協調城市規劃發展與城市生態的關系
探討城市人居環境改善與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生態學應用是現實中的一種存在現象,雖然每個人都知道生態的重要,但卻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規范自己的行為。
為此,將生態應用到城市規劃中應該是規劃工的理想。而生態學在城市規劃的應用,則是更強調的是生態學的應用部分,并且范圍更為廣泛,是把生態學的原理應用到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中去,在應用過程中可能作為“應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態學的原理都講的清清楚楚,但應用者本人卻要對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非常熟練。
要想建設好生態城市,必須加強城市規劃,其規劃不僅僅局限于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城市規劃過程中,而是將其思想滲透于各個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規劃生態化,也就是既考慮到現今的生態關系和生態質量,又要考慮到城市未來的生態關系和質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城市綠化基本概念和內涵
城市綠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融合自然的生態游憩空間和穩定的綠地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技術,借鑒地帶性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以植物群落為綠化基本單元,科學而藝術地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綠地。從城市綠地系統角度,綠地的布局、規模應重視城市景觀結構脆弱和薄弱環節的彌補,考慮功能區、人口密度、綠地服務半徑、生態環境狀況和防災等需求進行布局,因害設綠,按需建綠和擴綠,并從市民生存空間和自然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出發,重視綠地的鑲嵌性和廊道的貫通性,將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綠色生態網絡;從綠地群落角度,應順應自然規律,利用生物修復技術,
構建層次多、結構復雜和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維持、更新和發展能力,增強綠地的穩定性和抗逆性,實現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維持及發展。
城市綠化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凈化城市空氣、水分、土壤,保護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環境,創造舒適的小氣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質量;豐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綠化功能的優劣是以單位土地面積的植物葉片總面積為主要標志,因此增加葉面積,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綠化的生態作用。喬木的葉面積是其正投影面積的20倍。灌木葉面積是其正投影面積的5~10倍,而草本則更小些,樹木的生態效果是草坪的4倍,而由喬、灌、草復合構成的生態小群落,生態效益最好。許多樹種對有毒、有害氣體均有較強的吸附作用,而草本植物均很少有吸附有毒、有害氣體的作用;在降低輻射、降溫、降塵、消毒等方面,喬、灌樹種更勝一籌。同等面積的喬木與草坪的生態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釋放氧氣量、蒸騰水汽量、蒸騰吸熱量等,分別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為此,針對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綠化中草坪熱的流行,須樹立城市綠化的生態意識。綠化、美化、香化、果化,須同步并進,喬、灌、草混種,形成自然的、功能完備的植物群落,既能體現美感又能帶來最佳的生態效益和功能,這是城市綠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長期以來城市綠化設計對綠地的生態效益基本不予考慮,只重視單一的景觀效果。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從設計入手,在提
1城市規劃
第一,城市規劃最簡單的釋義就是對城市未來的發展以及進步的預測與計劃,并對城市中一系列能夠利用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與管理,為城市未來的發展貢獻出自身的力量,同時城市規劃還對城市景觀設計起著指引與引導的作用。簡言之,就是在具體的時間內,城市按照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整個社會的主要發展方向,再融合近期國家新推出的相關政策與策略,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城市未來發展的規劃。第二,城市規劃的基本目標是經過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修復,從而營造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和平發展的生活環境,同時城市規劃還應該及時地對傳統民族文化以及重要的地方特色文化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在城市規劃的設計與執行期間應當嚴格按照人文主義、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來提升整個社會的經濟與環境。
2景觀設計的概念和內涵
第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產生了景觀設計,其基本內容是經過科學地運用土地以及土地周圍的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元素,從而實現景觀空間的合理利用,進而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舒適,身體健康也能夠有所保障,進一步體現景觀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重心。第二,景觀的基本涵義。景觀在最初僅代表一種視覺美,然而17世紀之后,景觀的概念雖然依然代表視覺美,但是它真正地從畫框中走了出來,走進了大自然。隨著這些年的發展與進步,景觀逐漸成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體現,成為大自然與人類和平發展的一種反映,也逐漸融入城市的規劃中。現如今,景觀能夠代表的涵義是多種多樣的。第三,景觀設計所包含的基本內容。景觀設計包含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區域性的景觀設計,顧名思義,它的設計主要針對一個區域的整個空間以及生態系統等方面;二是城市景觀設計,城市景觀設計涵蓋的內容較多,包含了城市整體空間結構的劃分、整體戶外活動空間以及建筑物、綠化等方面;三是社區的規劃設計,其主要內容就是完成居民所生活以及所活動的社區的景觀設計,最初的社區設計并不包括郊區設計,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郊區設計也逐漸被包含在內,近幾年郊區景觀設計人員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四是風景旅游區的景觀設計,大多數的風景旅游區都是歷史文化的產物,所以這種景觀設計的難度較大,要在保護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還要推陳出新,實現綜合設計與規劃,對園林進行合理的利用,從而使風景區變得更有吸引力。
3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之間的關系
現如今,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已經形成一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包含關系。從上文中所提到的城市規劃以及景觀設計的概念與內涵的基本內容能夠了解到,實際上,現代社會的城市規劃已經離不開景觀設計,景觀設計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的亮點,景觀的合理利用以及科學劃分能夠全面地展現出這個城市以人為中心的中心思想,所以景觀設計作為一個城市的呼吸道,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未來城市規劃應該努力的目標與方向。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之間存在著互相促進與共同進步的關系,這兩部分都應融入人文情懷、歷史文化、生態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做到多方面考慮。合理的城市規劃能夠對景觀設計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為其明確具體的執行方向,令景觀設計真正成為一個城市文化的“代言人”。景觀設計的大體方向就是把整個城市整體形象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與規劃,在對整個城市進行景觀設計之前,首先應該做的就是要對整個城市的基本形態以及主要格局進行詳細了解,一個優秀的景觀設計是不能夠離開這些內容的。所以,城市規劃對景觀設計的一系列動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規劃是對整個城市的面積進行合理科學的劃分與計劃,而景觀設計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將這種大方向的規劃變得更加的具體與完美,景觀設計能夠將不同的景觀元素進行合理的設計以及完美的掌握人類的心理動態,從而使城市規劃變得更加的人性化,進一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城市的景觀設計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它的完美體現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研究與探討,才能夠創建出魅力四射的城市環境。
4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也在共同進步,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并且不斷相互影響,城市規劃的合理進行能夠對景觀設計的發展起到一個良好的指引作用,景觀設計能夠完美地表現出一個城市的主要功能以及人文氣息。所以,在具體的建設中應當要掌握好兩者之間的聯系,不斷地提高城市規劃以及景觀設計的能力與水平,從而達到城市與生態共同進步與發展的目的。
作者:馬斌 單位:珠海藝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基金項目: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C12050)
作者簡介:蔡良娃(1977-),女,天津大學建筑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建筑美學、城市設計研究,(E-mail)。
摘要:本科階段的建筑美學教育,是在設計技巧訓練之外,培養學生城市規劃與建筑學的專業審美眼光和美學思維方式,其作用意義不可忽視。重點分析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介紹了天津大學建筑美學課程教學注重天大傳統美學理論的延續,關注前沿創新理論,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比例,開展橫向主題式教學,采用多元結合的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建筑美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TU-0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3-0095-03 建筑美學課程教授的內容是以城市與建筑為審美對象,同時融合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文化、藝術、美學、科學技術、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精華,總結而成的美學規律。本科階段的建筑美學教育,是在設計技巧訓練之外,培養學生城市規劃與建筑學的專業審美眼光和美學思維方式,即引導學生如何從美學的、藝術的維度觀察、發現、思考和把握城市規劃與建筑學方面的問題。如何在建筑美學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學習熱情,并為日后的設計引入美學思維的理論支撐,值得建筑學相關教育者思考與探究。
一、建筑美學在教學體系中的作用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學課程,主要面向建筑學、城市規劃與環境藝術專業三年級學生開設。在此之前,學生已通過兩年的專業基礎學習,初步掌握了規劃、建筑以及環境設計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門專業思維。這個階段是一個重要的轉化期,是學生將較為單一的要素轉換到綜合性較強的設計領域的過程,學生的城市與建筑觀逐漸開始形成。選擇在三年級開設建筑美學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與美學素養,幫助學生了解城市與建筑藝術的發展歷程,以及城市規劃思想、理念和建筑觀念、流派、風格的發展嬗變過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建立正確的城市與建筑美學觀。
二、建筑美學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建筑美學理論部分的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主要采用理論講解與分析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建筑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建筑藝術的形式美法則、建筑藝術的創造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理論有較清晰的認知。但是,美學理論難免晦澀難懂,學生理解吃力、缺乏興趣。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較偏重設計課的學習,平時花費的時間也較多,教師也多以此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恰恰是設計課,多數學生始終“不入其門,不得要領”。在設計課學習中,常常出現對某位建筑大師、某種規劃理念、建筑風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對其背后的社會因素、技術發展、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發展嬗變并不了解,在學生自己的設計中忽視對各種社會發展、基地、功能、自然條件、文脈等相關因素的綜合分析,難免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
在數字技術進入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領域之后,計算機強大的數據控制能力、圖形分析能力,使其從設計的輔助角色向整個設計過程的整合角色轉換。諸多先鋒建筑師都在其作品中彰顯了數字化的強大表現力及對其工具性的依賴。學生們借助簡單的軟件,如Sketch Up、3D MAX等,很容易迅速地制造出復雜、新奇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作品。傳統形式美的準則與數字化的城市和建筑觀出現沖突,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數字技術下建筑美學的轉變,是當下建筑美學教學的又一突出問題。
三、教學方法探析
針對當前建筑美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了增強學生對建筑美學的興趣,讓美學與哲學理論、形式美的法則理論等更淺顯易懂,切實幫助學生做好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正確認識當前數字技術對設計觀念與審美價值的沖擊,學院對建筑美學課程教學方法作出調整。
(一)調整教學內容比例
建筑美學課程主要包括建筑美學的基本概念、建筑美學的發展史綱以及建筑美學的理論體系三大部分。教學內容比例的調整主要原則為:減少純美學理論比例;增加學生關注內容;延續形式美研究傳統;關注當代信息化與生態美學新思潮。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專業知識面與自身特點,對于建筑美學的含義與范疇、建筑美的哲學定位、建筑美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等美學基本概念作適當壓縮。在講解時盡量做到簡單明晰,不過多展開演繹。
針對學生比較喜歡當代建筑師、規劃師的作品,較為關注時尚前沿的建筑設計,認為這些建筑作品在時間和空間上更真實,而大師的設計思想和方法更能為自己所模仿的情況,在建筑美學發展史綱的講授中,對于西方古代城市與建筑的藝術觀念與美感特征等部分內容適當壓縮,著重講述建筑的審美拓展、當代建筑的審美變異與現代城市規劃思潮。
在建筑美學理論體系中,重點講述傳統形式美的法則,以及當代信息與生態技術影響下的建筑美學理論。對傳統形式美法則的研究是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的優勢,以學院彭一剛院士為帶頭人,從建筑形式與內容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切入,揭示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規律和設計圖式化的構圖原理,把解決好建筑形式美問題當作建筑創作中的基礎環節之一。彭一剛院士的《建筑空間組合論》是學生設計入門的必讀書籍。而當代信息與生態技術影響下的西方建筑審美變異,是以學院曾堅教授為代表的團隊主要研究的成果,是學生最為感興趣的熱點話題。
(二)進行橫向主題式教學
橫向主題式教學改革主要針對建筑美學發展史綱部分與形式美法則教學內容。傳統的美學史綱,從古希臘的和諧優美開始到古典主義的嚴謹理性,再到現代主義的功能主義、后現代的多元多義。這種通史化教育盡管邏輯清晰,結構謹嚴,但其鴻篇巨制的詮釋性架構體系對學生而言理解較為吃力,同時,面對活生生的最新建筑設計研究時往往顯得“交流”困難,過于機械、僵硬、形式化。
嘗試在簡潔梳理建筑美學思想史的基礎上,把形式美法則:“以簡單的幾何形狀求統一”“重點與一般(主和從、對比與微差)”“比例和尺度”“均衡與穩定”“韻律與節奏”“滲透于層次”等作為不同主題,每節課圍繞一個或兩個主題,橫向展開比較,分析各個不同時期設計作品的美學意義。如在“均衡與穩定”主題中,包括了諸如西方古典城市規劃的均衡完整構圖與中國古代“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營國思想,以及扎哈·哈迪德極具動感的參數化城市設計方案的比較;避暑山莊煙雨樓建筑群不對稱的布局與具有穩定感的金字塔群的比較;肯尼迪機場候機樓的動態平衡與CCTV大樓突破傳統穩定觀念的驚人形式的比較等。
同時,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即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認知。教師僅對每個主題基本含義作重點講述,歸納、比較,研究部分由學生完成,重點對不同時期建筑作品進行分析。課后每一位學生都要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對符合該主題的作品進行課堂分享。在此階段,學生從資料搜集,到重點備課、課堂講述,都要求做到環環相扣,重點突出。學生的主動性被提升,對同一主題不同作品呈現出了多維的理解。
(三)多元結合的教學方式
美學課程歷來被認為理論性較強、晦澀難懂,一般以課堂講授為主,強調采用分析方法,由含義解析、敘述、分析到圖示、案例解析,與學生互動較少,學生參與度低。同時,艱深晦澀的美學理論似乎與學生實際的設計課程學習完全無關,容易淡化學生對建筑美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嘗試采用多元教學方式是美學課程體系發展的必然趨勢。嘗試在美學課程單元的不同階段,采用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動態的聲像資料能夠充分調動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的信息,拉近學生與著名城市、建筑物之間的時空距離,使學生能盡可能地體驗建筑的三維世界。除在“建筑美學發展史綱”部分采用互動式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外,在建筑美學基本概念部分,由于主要為美學概念、哲學定位以及美的形態特點等理論性較強的內容,為了增強學生對經典美學意義與文化藝術信息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習興趣,可進行賞析式體驗。比如:在講授城市與建筑美學的時空特性時,可組織學生觀看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節選;在講授城市與建筑美學的文化維度時,請學生欣賞俄國著名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古堡》交響曲、欣賞唐代詩人杜牧的散文《阿房宮賦》、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動畫版《清明上河圖》等。
而在新增的當前學生最為感興趣的、最前沿的“信息與生態技術影響下的美學理論”單元,對“參數化城市與建筑設計”感興趣的學生可選擇“基于參數化設計方法的城市形態生成”“參數化設計對建筑形態影響”“數字化城市的哲學與美學解讀”等主題,或自選感興趣的相關主題,匯報研究成果并展開廣泛討論。根據知識點及內容特征分成若干課題,4~6名學生為一組,要求每組學生在課前做好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并針對選題內容為聽者設置思考題。課堂上以制作PPT、影片、手工模型等方式進行成果表達,亦有聽者的隨機提問,形成討論互評。由于“信息與生態技術影響下的美學理論”是較為前沿的美學理論與設計思潮,學生對這一互動環節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學生們視野廣泛、思考活躍、評斷犀利,真正起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四、結 語
當今,全球城市面臨不同的發展與轉型問題,建筑現象紛繁復雜,建筑美學課程試圖拓展學生規劃思維與設計創作視野,為學生的設計能力培養提供美學理論與思維方法支撐。同時,針對學生在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課程學習中感興趣與出現困擾的問題,適當延伸和拓展教學內容比例;打破通史化教育模式,開展橫向主題式教學;在注重天津大學傳統美學理論“形式美的基本規律和設計圖式化的構圖原理”教學之外,增設了“現代建筑的審美拓展與當代建筑的審美變異”部分的講授,以期達到增強學生分析能力、評判能力及理論思維能力,為學生設計課程提供理論指導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曾堅,蔡良娃.建筑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呂品晶.建筑教育的藝術維度——兼談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的辦學思路和實踐探索[J].美術研究,2008(1):44-47.
[3]六角鬼丈.建筑教育的特征與未來——藝術系的建筑教育特征[J].胡惠琴,譯.建筑學報,2008(2):12-14.
[4]布正偉.彭一剛先生的建筑美學思想與創作實踐[J].建筑學報,2011(11):80-85.
Exploration and though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eaching methods
CAI Liangwa, ZENG Jian, ZENG Peng
引言
城市規劃設計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實踐學科,涵蓋了城市建設項目調研規劃、施工、維修養護等一系列環節當中的內容,其規劃設計科學對城市建設的質量起到了直接的影響作用,同時也是建筑設計的重要基礎。因此,如何確保城市規劃設計的合理、科學并且處理好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是當下值得深入思考與探究的重要課題。
一、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概述
1.城市規劃的概念
城市規劃簡單的說就是為了解決城市出現的各種問題,采用科學的設計規劃,對城市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策略進行全局性設計,使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城市規劃需要設計者站在全局的最高點去看問題,同時要考慮到未來的城市發展方向。
2.建筑設計的基本概念
建筑設計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為兩點。第一,建筑設計是基于居民對建筑的主觀要求,采用科學的規劃設計原理,對建筑的內部及外部進行設計和改造。第二,建筑設計是根據城市規劃的基本綱要,為城市的功能提供載體,利用城市資源對建筑進行可持續建造。
二、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分析
1.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區別
城市規劃設計的任務是依據國家在城市建設方面的方針、政策,對區域內部的基礎設施、社會發展、人文景觀和經濟建設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然后加以長遠的規劃。從工作的開始就要考慮多目標的銜接,對整體布局和規模進行統一規劃,妥善處理各要素之間的矛盾,達到城市化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可持續性的發展要求。
建筑設計的主要任務是依據建筑設計任務書,對整個建筑物從整體到局部進行不斷完善和優化,從而使得整個建筑設計達到預期的建造目標,同時也是一個對答案的搜索過程。
2.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
作為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實用性的宏觀學科,城市規劃設計在實施時涉及到了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諸多方面,它將城市當中的線與面的問題作為核心處理對象,并遵循自身獨特的設計原則與實施方式。而建筑設計則是一門以建筑為主要對象的微觀學科,在其工作中需要以城市規劃設計作為前提和指導,依照城市規劃設計的相關要求、技術、建筑功能等來做出具體的設計,并對建筑物的材料、結構形式等進行最終的確定,將城市當中的點與面的問題作為核心處理對象。建筑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基礎,只有確保建筑設計的工作質量才能實現城市規劃設計的最終效果。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及建筑設計的關系
三、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協調發展策略
1.合理進行城市規劃設計
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必須統籌兼顧到城市、建筑、環境以及人員需求之間的關系,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而且還要注重建筑物的體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間等在進行規劃時切不可僅考慮到短期的需求,應用一種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規劃設計,如人口的增長與移動,對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變以及對于生態環境的需求等一個合理科學的城市規劃設計,能夠更好地為建筑設計提洪指導,為建筑的設計發展指明方向。
2.實現城市規劃設計的科學化
科學的城市規劃設計需做到社會融合與多元共存。社會融合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社會權利作為根本宗旨,而城市規劃設計是解決城市居民居住與消費等的重要方法。在全球一體化與民族融合的背景下,要求城市規劃設計在解決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時實現多文化、多層次與多民族的協調與共存,并在共存與融合中得到更好的發展。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社會融合與多元共存問題受到了越來越高的關注度。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可以從心理角度與社會文化生活角度出發來實現設計的融合與共存。
3.加強對建筑設計相關內容的吸收與借鑒
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建筑設計相關內容的吸收與借鑒,建筑設計在作為與城市規劃設計完全獨立同時又保持密不可分關系的設計工作,其自身在結構創新、空間創新、功能創新以及設備創新上的設計內容是非常值得城市規劃設計借鑒吸收的重要經驗,因此城市規劃設計應該將建筑設計作為單獨設計內容來重點考慮,在兼顧整體設計方向的同時鼓勵建筑設計的創新與個性化。
4.建立完善的建筑設計方案標準評審制度
建筑設計方案標準評審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針對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重要關系進行考量的一種評審標準,城市規劃設計單位應該針對建筑設計的相關內容建立標準、系統、創新以及個性化的評審制度,保證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的公平、公正、公開以及評審內容的專業、全面、細致和標準,同時建筑標準評審制度還應該充分考慮到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之間的協調性,進而保證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之間的關系得到充分的協調與發揮。
5.加強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實施的管理
任何城市建設不可能出現準確無誤的執行,都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所以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執行的控制。對建筑設計的執行階段要加強行政上的監督,建立行政問責機制。優秀的建筑設計作品若在執行過程中出現故意的偏差,不僅僅是對建筑師勞動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對城市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同時也是對城市規劃綱要的違背。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例如我國城市,應該結合自己的文化歷史人文,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和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將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協調處理.采用合理正確的技術手段和設計方法,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都城,擁有不斷發展下去的動力,環保舒適。城市規劃設計是建筑設計的指導者。建筑設計需要在科學與合理設計的基礎上,服從城市規劃設計,以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各個因素互相協調的融合在一起,實現城市資源的綜合利用,讓城市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宋超.芻議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科技展望,2015,20:22+24.
關鍵詞:城市規劃; 設計類課程; PBL
中圖分類號:TU984;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4-0085-05
城市規劃學科自設立以來,一直歸屬于建筑學一級學科,本科生入學時需通過加試美術判斷其是否初步具備形象思維能力,說明城市規劃學科基本教學內容偏重于設計能力培養與訓練。經過60年發展,城市規劃已不再被視為超越價值觀念的純技術手段,開始逐漸走向社會實踐,城市規劃學科研究內容早已跨出原有建筑學一級學科范圍。
2010年,城鄉規劃學作為獨立的一級學科進行設置與建設,調整之后的城鄉規劃學科在內容設置上更為廣泛、在學科體系上更為全面,主要體現為從原有注重規劃設計技術轉向與社會學、經濟學等聯系更為緊密的城鄉統籌人居環境大學科[1]。相應的城市規劃專業教育范疇也隨之擴大,作為城市規劃專業主干課程的設計類課程教學體系也需完成從原有建筑學下屬二級學科到城鄉規劃學下屬課程的改革,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和更為專業的學科視野。
“基于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or PBL)的教育學方法為城市規劃專業設計類課程提供了教學改革思路,城鄉規劃學本身即具有實踐特色,需要在項目工程實踐中驗證學科理論發展,因而城市規劃專業教育也應與項目實踐教學配合。文章即以“基于項目學習”方法為研究起點,試圖探索以此為基礎的城市規劃專業設計類課程體系建構要點,以期為設計類課程體系改革提供若干思路。
一、原有城市規劃專業設計類課程問題分析
中國第一個城市規劃專業由同濟大學金經昌教授主持,建立于1952年,當時稱為都市計劃與經營專業。發展至今,國內目前設有城鄉規劃專業的院校有
175所左右,通過城市規劃專業本科評估院校24所。但這些城市規劃專業大多在建筑學專業基礎上創辦,在設計類課程設置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設計類課程教學背景急需轉變
從東南大學、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幾所國內最先設置城市規劃專業的高校規劃設計課程體系上看,目前中國城市規劃專業設計課程體系普遍采用兩階段培養模式,即前3年(或2.5年)與建筑學專業的設計類課程內容完全同步,學習建筑設計基礎知識,培養形態塑造能力,在四年級(或三年級下學期)才開始接觸城市規劃專業的設計課程內容。這種課程設置方式源于城市規劃專業最初歸屬建筑學一級學科之下。學生在設計類課程學習中先以建立建筑空間感覺為主,到三年級以后再逐漸轉向城市空間學習。
這種課程設計方式無法使城市規劃專業學生在三年級以前建立宏觀層面的設計概念,開始接觸城市規劃專業設計課程內容時,無法很快將微觀空間的設計視野拓展到宏觀層面。在城鄉規劃學被設立為一級學科之后,學科的研究內容與研究范圍更為繁雜,這就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將設計視野拓展到宏觀設計層面,還需要很快接受更為多元化的專業課程內容,因此在城鄉規劃學跨出建筑學一級學科的背景下,相應的城市規劃專業教育也應及時改革,其設計類課程設置應與城鄉規劃學科內容接軌,形成具有城鄉規劃學特色的設計類課程體系。
(二)教學方法偏重于技術性訓練
有資料顯示,中國城市規劃專業教育65%基于建筑學背景,只有少量來源于理學、林學、農學等其他學科背景[2],建筑學學科背景下的城市規劃設計類課程側重于物質空間的形態規劃與設計,如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內容,偏重于對學生設計方案的構思能力、設計技術以及圖紙表達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適用于物質規劃時期教育,無法適應當前已經從規劃技術拓展到公共政策的規劃時勢。
這一時期,規劃教育內容越來越廣泛,不僅需要專業技術訓練,還需要了解實踐規劃,關心政府決策,掌握管理實施,因此在課堂學習中,除了學生基本的設計技能之外,還需要重視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如社會調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設計分析能力、經濟分析能力等。到目前為止,這些能力在規劃專業的設計課程體系中都很難涉及,以至于學生在完成課程作業后,仍然在努力表達完整的圖紙,忽略設計學習過程中其他知識的掌握,難以適應不斷快速發展的規劃實踐需要。
(三)課程內容與實踐項目不能對接
在當前的規劃專業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工程實踐,因此學習到的設計內容僅限于物質空間設計部分,難以學到設計、實踐、管理等其他環節,無法真正掌握項目整體設計與實施過程。規劃工程實踐項目,從設計到實施一般需要經過前期預測、空間設計、實施管理等幾個部分,整個過程共同影響最后的項目實施結果,因此,學生需參與不同階段的工程內容,以全面提高實踐能力。
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的設立使城市規劃教育內容早已不限于純物質規劃教育,而逐漸轉變為與社會、經濟、人口、空間、環境等學科共同發展的綜合學科教育,這就更需要培養掌握多種技術的城市規劃師,或者說城市規劃師與設計師的分工需要更為精細。但現有設計課程培養模式與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工作所需存在一定差距,學生畢業后無法直接擔任規劃師與設計師,需要長時間磨合。
二、“基于項目學習”教學體系內容簡介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which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d of the global response to climate warming, the concepts of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ies and eco-city are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first step in building a low-carbon, eco-city.
Key words: eco-city; urban plann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生產、積累和傳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類活動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環境質量急劇下降、人與自然環境矛盾最為突出、生態失衡最為嚴重的地方。隨著我國城市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數量的激增,資源的銳減,使得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居民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質量正在不斷的下降,城市生態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程度,在嚴峻的客觀事實面前,人們必須重新分析和評判當今國內大多數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體系,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城市健康協調地發展,滿足人們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己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一個強烈呼喚。為使城市能夠成為人類有效利用資源及能量的綠色家園, 使城市環境得以改善并給城市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城市生態環境的研究,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理念應運而生。
一、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規劃是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 以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 結合生態學的原理、 方法, 應用規劃科學、 系統科學的手段, 去辨識、 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 確定最佳生態位, 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是在城市規劃、 環境規劃、 生態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建設的總體方針、 政策和計劃, 基于城市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 以生態學、 環境學、 城市學、 社會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 以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 合理地確定生態城市建設目標、 發展方向, 布置生態區城市建設體系, 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城市社會、經濟、 環境協調發展、 規劃布局的合理設計等, 生態城市規劃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經濟、 資源、 環境問題, 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規劃既與城市規劃、 城市生態規劃和環境規劃有著密切的聯系, 但又有一定的區別。城市規劃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土地利用空間配置和城市產業及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 建筑密度和容積率的合理設計等,也可以說主要是城市物質空間與建筑景觀的規劃。 城市生態規劃強調規劃區域內水、大氣、 土壤等生態環境的保護、管育、 修復和重建, 主要涉及區域環境污染、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水源涵養、 城市綠化等方面。而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則強調運用可持續發展、 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的觀點,在對規劃區域社會、經濟、 環境復合生態系統的研究基礎上, 提出城市社會、經濟建設、 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目標的總體規劃。
二、合理的做好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以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 并體現不同城市獨有的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設計有城市景觀設計、 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三個方面。
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筑、 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 建筑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特別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觀設計, 要在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 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筑。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 河、 湖、 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 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 融生態環境、 城市文化、 歷史傳統與現念及現代生活要求于一體, 提高生態效益、 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 完善生態功能, 提高其生態效益、 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范效應的龍頭產業。要在全面客觀地分析城市產業現狀的基礎上, 立足于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和生態化、 現代化的發展要求, 高起點、高標準、 科學設計城市產業。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 同時努力發展旅游、 教育、 醫療、 物流、 文化、 信息、 房地產等產業。要建立生態產品開發、 設計、孵化中心, 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 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 提高生態經濟在 GDP 中的比重。
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 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 居住區設計要堅持以下原則: ① 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氣、 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要求, 選擇城市居住區的最佳區位和發展規模。②節能低耗無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堅持環境保護原則, 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 化學污染、 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慮建筑物的朝向、間距等, 以解決住宅采光、室內通風等衛生問題。③ 應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排泄物、 生活垃圾。④通過增加居住區綠地, 推廣屋頂綠化、 垂直綠化、 湖河溪流水體的坡岸綠化等, 大幅度提高居住區綠化覆蓋率。居住區內必須設置集中公共綠地。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生態城市設計概念的產生和發展
1.1 生態城市概念的產生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與生物圈”計劃(MAB第11項計劃)中提出了“關于人類聚居地的生態綜合研究”,首次給出了“生態城市”的概念,明確提出了用綜合生態方法,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城市,這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生態學理論的廣泛應用與生態城市、生態社區、生態村落的規劃建設與研究。
19世紀80年代,前蘇聯生態學家揚諾斯基(O. Yanitsky)提出生態城市是人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人的健康和生存環境得到充分保護、物質、能量和信息高效率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一種理想棲境。美國生態學家瑞杰斯特(Richard Register)提出生態城市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是生態健康的城市。
生態城市的概念反映了人類謀求健康發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類對人與自然認識的提高。生態城市概念一經提出,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1975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創辦了《城市生態學》雜志,各國研究者積極研討,生態城市的概念不斷充實和完善,研究方法不斷進步和拓展,生態城市理論不斷豐富和升華,生態城市為現代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
1.2 生態城市設計的內涵
從生態哲學角度看,生態城市設計重點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從生態經濟學觀點看,生態城市注重利用綠色能源實現生態與經濟的相互促進和發展;從生態社會學觀點看,生態城市注重提高人們生態意識促使人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從城市生態學觀點看,生態城市使社會、經濟和自然的有機結合,提高城市自我調節的能力,提高城市的持續穩定;從城市規劃學觀點看,生態城市使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完全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因此,生態城市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經濟、社會、環境協調一致為價值取向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
1.3 生態城市設計概念的發展
西方國家對生態城市設計研究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早在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就表達了人類對和諧的理想型城市的追求和向往。自19世紀80年代前蘇聯生態學家揚諾斯基和美國生態學家瑞杰斯特等學者提出了生態城市概念后,生態城市設計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和興趣,西方國家對生態城市設計問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探討,不斷召開研討會,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很多大膽的創新性想法不斷產生,新觀點、新理論不斷推出,大大豐富了生態城市設計的內涵,推動著生態城市設計理論的發展。值得提出的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鮑羅•索勒里提出的金字塔形城市構想,成為當時最具特點和爭議的代表性構想。他認為,在自然界,越復雜的有機體占有的空間越少,隨著復雜性的增加,有機體更趨向為內向爆裂或微縮的系統。他設計出了容納17萬人生活,滿足人與人、人與城市內外自然環境高度密切聯系城市原型圖,如圖1所示。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每個家庭都能既面對城市外部自然景觀,又能面對高度聯系的城市內部本身。鮑羅•索勒里的城市生態理論是一種試圖體現建筑學與生態學相融合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的理論。它給出,理想生態城市是高度綜合且具有合適的建筑高度和密度,在最大限度的容納居住人口的同時,居民享受著生態化、和諧、美好的環境。
圖1. 金字塔形城市構想示意圖
我國的生態城市設計起步較晚,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停滯不前之后, 20世紀80年代有了較快的發展。起初的生態建設主要從綠地和改善和控制環境污染出發,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總體上體現了生態城市設計的某些要求,但按照城市生態系統的要求還相差甚遠,20世紀90年代,我國研究者積極參與國際生態城市設計學術會議,結合我國實際,積極開展研究,不斷完善我國生態城市設計的發展目標,逐漸形成以社會、經濟、自然符合生態理論為指導的相對完整的城市建設理論方法體系。1988年生態城市領域著名專家王如松教授出版了《高效和諧—城市生態調控原則與方法》, 對生態城市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1996年王如松、歐陽志云的《天人合一山水城市建設的人類生態學原理》為我國生態城市設計建設指出了發展方向。之后,我國陸續進行生態城市建設試點,從此生態城市建設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主流方向。
2 山師東路改造的背景
山師東路改造是對傳統街區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改造的一個例子。山師東路是一條南北向的道路。位于濟南的歷下區,南起經十路,北至和平路,全長810米(見圖2所示),擔負著疏通經十路和和平路這兩條主干道作用,然而,由于山師東路附近,高校多,學生多,居民多,文化氛圍濃厚,生活品的需求量大。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山師東路成了一條文化商業街道,有經營文化用品、工藝品、服裝、小食品、小玩具等各種各類小商品的店鋪,也有理發、維修等店鋪,車、人、商攤混雜,交通堵塞,衛生狀況極差(如圖3所示)。此外,房屋的建筑風格不一,道路排水管線不完善,道路狹窄造成車輛擁擠,商業小攤占據道路的情況嚴重,自建臨時房等建筑物壓道路紅線的現象十分普遍,所以,改造前的山師東路已經無法承擔其應有的交通疏導線作用。而且,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在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的今天,山師東路的發展已經遠遠落后,惡化的購物環境、生活環境與當地的人文環境已經十分不協調,更是談不上滿足生態城市建設的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極大地影響了濟南市的省城形象。在這種情況下,2008年濟南市人民政府對山師東路進行了徹底改造。
圖 2. 山師東路區位圖
圖3.改造前的山師東路人車混雜
3 山師東路改造中生態城市設計的理念
山師東路的改造從以下五個方面體現了生態城市設計的基本思想。
(1)道路拓寬。按照現代城市規劃的規范和要求,根據道路規劃還原了山師東路的道路寬度,人行道與機動車道分開。這樣,在提高車輛交通暢通的同時,可以滿足行人步行的需求。解決了交通擁擠現象,也保證了交通安全,消除了一些安全隱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符合生態城市設計基本思想,符合城市資源合理分配利用的基本原則。
(2)完善道路排水系統。作為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一項重要內容,對道路的排水系統進行了改造和完善,使其與城市的排水主線相連接,保證道路的雨水及生活用水的暢通,大大改善了道路的環境質量。體現了生態城市設計與建設的基本內容。
(3)道路綠化。在部分保留原有植物的同時,補充了較多的景觀植物,并賦予景觀人文特征,給山師東路帶來了綠色、帶來了生機、帶來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環境的改善也促進了人的素質的提高。
(4)店鋪的設計。沿街店鋪的設計,考慮了布局的合理、美觀、建筑風格和色彩的協調、使用材料的環保以及方便街道管理原則。總體效果,改造后的山師東路有利于市容的改觀,有利于城市的交通管理以及工商管理,體現了城市的文化文明和城市生態建設。
(5)文化品位的提升。在道路的兩側增加了部分壁刻,有明清時代的市井圖、百福字,辛棄疾、李清照詞等等,提升了道路的文化品位,這是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注重人文關懷,將人文、自然與社會有機結合、注重人文關懷、創造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在這種設計思想指導下改造后的山師東路基本解決了交通擁擠、人車混雜問題,改善和提高了居民生活和購物的環境,提升了街道的文化品位,滿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因此,山師東路的建設改造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經濟的和諧,符合生態城市的基本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見圖4、圖5所示)。
圖 4. 改造后的山師東路道路交通改善
圖 5. 改造后的山師東路綠化及文化氛圍
4 山師東路改造后存在的不足
盡管山師東路的改造體現了生態城市設計的基本思想,但全面分析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1)按照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在資源緊張的今天,應該更加注重環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充分利用可持續能源,例如,充分利用成熟的太陽能技術等等,在這些方面,山師東路改造建設中沒有充分考慮。
(2)在山師東路改造中,植物、花卉、壁畫等之間的聯系較為松散、連貫性較差,內容單薄,缺乏互動和生動、生肌和活力,缺乏與人之間的協調,沒有達到利用現有的空間和資源讓居民得到充分享受、充分文化熏陶、充分滿足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按照生態城市設計的要求,改造后山師東路仍然還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3)山師東路的商業氣息過于濃重。改造后的山師東路店鋪的安排缺乏文化氣息,造成居民就是單純的購物,這與生態城市規劃的概念的要求是有差距的。
5 對于山師東路改造后的兩點建議
對于改造后的山師東路,仍然有較大的優化空間,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重視新能源的開發和節能減排工作。生態城市必須注重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濟南位于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理位置,因此山師東路首先應充分重視太陽能的充分利用,為此,政府還可以制定政策,鼓勵商戶節能減排,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2)城市的生態化是各個小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所以,小節點的生態化城市設計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努力增加山師東路的自然特征,景觀的人文效果,小范圍內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使其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使居民感到溫馨親切。
6 結語
山師東路改造是成功的,解決了長期道路交通擁擠問題,解決了居民生活、購物、娛樂環境惡劣的問題,符合生態城市的基本要求,符合以人為本的理念,基本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是仍存在改進的空間。由此也得到啟示:
(1)與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相比較,我國的生態城市規劃和建設尚處于初始階段,有關生態城市的理論、規劃思路、設計方法和管理機制尚在探索之中,同時,生態城市設計以及改造需要多學科專家的積極參與。這就啟發我們,設計者、決策者和建設者還需要學習研究,要有超前意識,不斷進行思路創新和實踐創新。
(2)我國城市建設和改造的任務是十分繁重的,必須按照生態城市設計的理念、遵循生態學原理和方法進行城市建設和改造,尤其是既有建筑的改造必須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的環境綜合整治,這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城市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宋曄晧 . 鮑羅索勒里的城市建筑生態學[J]. 世界建筑,1999(2)
[2]黃光宇,陳勇 . 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J]. 城市規劃,1997(6),17-20
[3]劉萍,劉菁 . 城市生態系統與可持續發展[J]. 新建筑,1999(6)
[4]景星蓉,張健,樊燕妮 . 生態城市及城市生態系統理論[J]. 城市問題,2004(6)
[5]梅林 . 泛生態觀與生態城市規劃整合策略[D]. 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2007(1)
[6]王祥榮 . 城市生態規劃的概念、內涵與實證研究[J]. 規劃師,1997
[7]沈清基 .論城市規劃的生態學化—兼論城市規劃與城市生態規劃的關系[J]. 規劃師,2000(3)
[8]王榕杰,任婷婷,李楠楠 . 廣義生態化城市設計[J]. 中國城市林業,2006(6)
[9]任倩蘭 . 生態城市: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淺議[J]. 長沙大學學報,2000(6)
[10]周彝馨 . 如何在城市設計中煥發傳統居住區的活力-廣州文德路地區總體城市設計[J]. 建筑與文化,2008(3)
[11]畢濤,鞠美庭,孟偉慶,路立 . 國內外生態城市發展進程及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對策[C]. 1994-2010
[12]劉佳燕 . 社會關懷的回歸:關于城市規劃本質的反思[J]. 研究-社會和規劃 2008
[13]劉宛 . 城市設計實踐的特征[J]. 城市設計 2003(1)
[14]劉宛 . 城市設計的范疇及要素[C]. 城市規劃匯刊 2003(1)
[15]劉宛 . 城市設計理論思潮初探[J]. 國外城市規劃 2004(4)
[16]高軍波,張潤朋 . 基于城市本質認識的城市規劃模式探討[J]. 城市規劃 2008(8)
[17]侯 蕾,夏奇星,陶金莎,張宏蘭 . 夏熱冬冷地區城市設生態策略研究[J]. 2009
1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步人了一個新的時期,城市正處于一系列激烈的社會經濟變革之中,面對經濟體制轉軌、產業結構調整、城市急劇擴張和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等諸多變化,傳統城市規劃受到了空前的挑戰。因此,有必要對當前城市規劃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進行分析,尋求解決對策,使城市規劃和建設事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2 現代化域市規劃與城市規劃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2.1城市規劃基本概念及所面臨的新挑戰
城市規劃的基本概念是:“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
城市規劃是綜合性、政策性很強的政府職能,城市規劃也是一門跨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的調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種機械的目標管理和計劃控制的方式。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設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資行為轉變為市場調節為主的多元投資行為。城市的開發建設表現為多種經濟法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或者是經濟法人與公眾利益的關系。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城市規劃體制無論在自身機構、管理機制、還是規劃方法等方面都難以適應這種新的經濟關系。主要表現在:
1)傳統的城市規劃對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價值認識不足,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城市建設資金短缺;
2)傳統的規劃管理強調的是計劃性和強制性,若嚴格按照城市規劃進行管理,則投資商沒有任何選擇余地,容易影響投資商的積極性,若規劃執法不嚴又容易產生各種腐敗現象:
3)城市規劃代表的是城市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目前我們低規格的城市規劃管理機構,難以承擔起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和協調經濟法人與公眾利益關系的職能;
4)傳統的城市規劃是以土地利用控制為核心的一種靜態的物質規劃,規劃缺乏實施可行性論證和評估,造成了規劃的目標過于僵化,實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從而造成大面積的違法建設;
5)傳統城市規劃關注的是既定規劃藍圖的實現,而忽視了城市規劃對城市土地開發過程的調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機活動;
7)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商對經濟效益過度追求往往會侵害公眾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而作為城市整體利益的代表,城市規劃部門難以對這類行為進行有效的干預和調控,使得公眾利益受到損害,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
2.2提高現代城市規劃與管理的認識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極大地推動區域內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國際來看,伴隨城市化的發展,西方國家各主要大城市都出現過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等為特征的“城市病”;為解決這些問題,世界許多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國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經驗與教訓,為我們提供了借鑒。我國一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供水緊張、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不足等問題,有的問題已成為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在以往的城市管理中,往往“重生產、輕管理,重經濟職能、輕社會職能”,以單純的片面的經濟增長指標,來作為考核和評價城市政府政績的主要標準。于是,政府在完成各項經濟指標的過程中,無暇__顧及城市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導致城市管理處于較低層次狀態。因此,建立科學有序、先進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刻不容緩。
2.3城市規劃管理對投資環境的影響分析
城市規劃管理因其工作的綜合性、復雜性、系統性、周期性、對投資環境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城市規劃管理對投資引導通常通過公共政策制定、規劃的編制和規劃信息的管理來實現。通過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對城市的自然資源進行配置,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作出安排、對城市功能進行布局、對城市土地的開發方式作出規定。
2)調控城市規劃管理是政府對經濟實行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① 城市規劃管理可以協調不同利益主體(如政府與投資者、投資者與投資者、投資者與當地居民)之間的利益關系:② 城市規劃管理可以控制投資開發方向、結構、空間、速度、節奏,它對投資的調控主要是通過規劃編制、規劃政策和規劃項目的審批來實現。
3)規范投資行為是一個市場行為,而沒有規范的市場行為只會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和投資的失敗。
4)保障投資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來自許多方面,其中一個風險來源于他人對投資者利益的侵犯和損害。城市規劃管理對投資者合法利益的保障作用通過規劃審批管理和規劃監察管理來實現。
5)投資需要服務,這種服務來自各方面。
城市規劃管理也是一種服務,它對投資者的服務主要通過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服務來體現。規劃局部機構設置和運轉效率、規劃管理人員的服務質量優劣、規劃局形象好環等等,都會直接影響投資者的心理行為和投資效果。
3 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城市規劃管理機制的探索
確定既適合我國國情和市情、立足現實又著眼長遠的城市規劃,這是建立和健全城市管理機制的前提,這就要為城市進行功能定位。近年來,由于按此定位規劃,符合于客觀實際,有效推動了城市建設的進程。
3.1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建立高效、合理、動態發展的城市管理網絡,是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的內在要求和關鍵所在。
目前,我國的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尚在探索之中,經過多年的實踐,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共識,認為“建管分開、建管平行、管理實體”以及“二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模式比較合理,它的內涵是,在堅持集中統一的前提下,通過理順建設職能和管理職能的關系,合理調整市區分塊,理順條塊關系,強化城區的屬地管理等功能,朝著“統一規劃、分級管理、以塊為主、條塊結合、條條保證、權責一致”的方向邁進,從部門行業管理轉向綜合管理,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3.2實現城市規劃“經濟主導型”向“社會主導型”管理模式的轉變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城市規劃管理上是一種“經濟主導型”管理模式,忽視對城市公共社會環境和城市文明的建設與管理。實現城市管理模式從“經濟主導型”向“社會主導型”的轉變,提高域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必須改革和完善評價、考核城市的政府政績的方法及其指標體系。除包括必要的經濟增長指標之外,應以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公共基礎設施的完菩程度,環境綠化、美化的程度,科技文化、教育和社會公用事業的發達程度,以及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等為重要指標,來評價、考核政府的政績,引導和制約政府的行為。
3.3引入市場機制,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加快城市發展
近年來,不少城市認真探索籌措城市建設和管理資金的路子:
① 建立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產業結構,著力培植地方財力,利用地方稅收政策支持和鼓勵國內外資金投入城市基礎建設。隨著稅收,特別是地方稅收的增加,使用更多的財力投入于城市建設和發展。
② 采取靈活的資金籌措辦法,包括收集城市建設配套基金、收取市政設施有償使用費、國外政府貸款等多種渠道進行籌集。拓寬引資融資渠道,利用外資通過建造、經營、轉讓方式,向外資出讓部分路橋專營權、籌資建設其他路橋等設施,是國際國國內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功經驗。通過引進外資,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彌補了地方財力的不足,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注入__了新的活力。以法治城是我國城市管理手段和方法轉換的關鍵環節,也是城市管理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4 創新現代化城市規劃管理體系的思考
在現代化城市規劃設計與管理上,應始終堅持“三關一跟蹤”,對規劃建設項目進行嚴格管理,并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創新,有效地制止違反規劃進行建設的現象,確保規劃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對現代化城市規劃創新管理體系具體思路如下:
4.1嚴格把好規劃選址關
“ 一書兩證”中選址意見書的發放是基本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的第一關,處于立項之前,也是最難的、在整個規劃管理最具決定性的一關。當建設單位提交建設項目選址申請時,首先應審核該項目是否符合城市總體規劃、項目的可行性如何、與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這三個基本條件,再去現場察看,檢查申報內容與現場是否一致,項目占地周邊的情況是否適宜,用地范圍和建筑體量以及附屬配套設施如何安排管線的走向如何考慮,建設項目與道路紅線距離等基本情況,然后作出是否同意這個項目選址的決定。
4.2認真把好規劃設計關
規劃設計是實施城市總體規劃在建設方案中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管理實踐中十分重視把好規劃設計關,主要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1)規劃設計對于城市建設與未來發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總體規劃下,是否優化,如何優化規劃設計等處決與城市規劃設計者本身的專業水準,因此,抓好設計單位的資質審定,優化設計方案,對于提高城市整體規劃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抓好設計單位的市場選擇,引進競爭機制,逐步放開規劃設計市場,鼓勵引進高資質、高等級規劃設計單位參與城市基本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
3)抓好方案的審核和確定。審核一般項目的設計方案,主要審核規劃設計總平面圖和建筑方案設計圖,特別是影響主干道城市景觀的項目不管大小都要嚴肅認真地把關,確保了城市主干道規劃設計格調的一致性。
4.3認真把好規劃評審關
在規劃管理中,對重大基本建設項目和成片建設項目都按照技術規范組織嚴格的規劃設計方案評審,確保城市總體規劃的基本要求能在規劃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實,如住宅小區項目、公共綠地項目以及主干道街景觀項目,在規劃設計完成后都組織專家和相關單位進行認真嚴格的評審,并提出評審修改意見,使這些項目的規劃設計按照詳規的要求,更趨于完善。
4.4切實抓好規劃實施的跟蹤管理
在規劃設計方案確定后,為使方案中的各項內容真正落實到位,切實抓好了方案實施的跟蹤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抓規劃沿線。在施工前,首先檢查項目建筑工的定樁放線,使其和規劃設計方案中的建筑紅線相一致。
2)抓材料關。對建設項目所運用的材料特別是影響項目景觀效果的建筑材料包括:墻磚、外墻涂料、路燈以及墻面色彩配置、綠化的布局等都給予指導和把關,以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
3)實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正副本制度。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如發現少數建設單位在辦完“一書兩證”后,違背規劃設計要求,擅自改變建設項目的規劃用途或擴大建筑面積等問題,對此對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發放可實行正副本制度,。
4)抓工程竣工測量。為及時掌握規劃區域建設項目的變化情況,同時又能及時地督察建設項目完工時是否按規劃設計方案施工,在建設單位工程竣工驗收前,組織力量對建筑物體量、平面位置等方面進行測定,為規劃驗收、發放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正本準備基礎資料。
一、期末地理的命題特點通過對近年海淀期末地理部分的試題剖析,不難看出其試題命制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圍繞人文地理核心主干內容選擇“中心問題”,突出考查考生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2、創設問題情境,凸顯信息處理與分析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查。
3、區域地理與系統地理有機結合,要求考生能運用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觀點來分析評價某一區域環境中人類活動的合理性或對人類的不合理活動進行反思,從中滲透著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
二、期末復習備考的有效方法與策略人文地理內容雖然具有“多而雜,偏記憶”的特點,但從考試角度看,對其復習也是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探。根據上述人文地理考試命題特點和復習原則,人文地理復習方法與策略關鍵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抓準人文地理的核心內容(構建人文地理知識結構),增強復習的針對性。
從總體來看,自然地理較難,但規律性強,容易抓住重點;人文地理容易,但內容分散,很難抓住重點。因此,要運用知識結構法來復習,通過知識的內在的聯系,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
人文地理以經濟活動和經濟發展為主線,其考查的主干知識(內容結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類活動的空間布局的區位分析。包括農業發展、工業布局、聚落(城市)形成、交通線(點)建設、商貿活動、文化和旅游業發展等。
(2)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包括自然資源的類型和特點、資源(能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資源(能源)利用問題與環境保護;主要環境問題現狀、分布、成因、危害及解決辦法;可持續發展概念、原則、模式、案例等。
(3)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及分布,人口數量、素質與經濟發展和環境的關系,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遷移,人口問題與解決辦法,城市區位因素;城市地域結構與功能區的合理規劃、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4)采用多種方法,多角度掌握中國和世界地理概況。對中國和世界熱點區域,要掌握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區域發展的優勢條件和限制性因素,探討區域發展措施。
2、理解基本概念與原理,認清發展規律。
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區位、產業結構、工業布局、農業布局、農業結構,農業地域類型、傳統工業、新興工業、交通樞紐、人口增長模式、人口遷移、環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區、城市化、城市規劃、環境自凈能力、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旅游活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等。
人文地理規律和原理,主要包括人口增長變化規律、人口增長模式類型及轉變、城市化規律與城市布局(合理規劃)原理、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農業生產活動的合理布局原理、交通點線的區位選擇、工業的區位選擇(布局)原理、資源開發與交通建設原理、旅游欣賞與旅游資源開發原理、旅游景觀欣賞要求與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環境問題成因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等。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規律原理對人文地理學習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3、要運用專題復習法,系統掌握人文地理知識。
人文地理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復習應以專題復習為宜,而且專題的確立宜大不宜小。如果專題過小,不僅綜合性會大大削弱,而且會顯得很瑣碎,導致死記硬背現象。
根據人文地理特點可確立的專題有:
(1)區域的經濟發展。包括農業的生產活動與區域開發、農業區位條件分析,現代農業選擇;工業的生產活動與區域開發、工業布局分析,工業基地與工業帶問題,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方式及交通運輸網中的線和點、交通方式與條件分析等。
(2)人口與城市。包括人口問題、城市區位分析、城市規劃與布局、城市化及城市化問題等。
(3)旅游地理問題、大型工程問題、資源開發、資源的跨地區調配、環境問題及保護等。
(4)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等。
三、幾點注意事項1、人文地理問題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往往與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緊密結合。
2、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率除了要加強解題指導外,還要拓寬人文地理的知識范圍,增加人文修養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