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0 10:37: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生兒驚厥的護理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197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在新生兒圍生期因為缺氧而引起的腦組織損傷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 臨床給予有效救治措施為其提供足夠的氧供有助于改善患兒預后。同時盡早對其實施護理干預也是提高患兒療效的關鍵[1]。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60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 觀察早期綜合性護理干預在此類患兒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入選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共60例(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病例), 符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2], 上述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觀察組患兒中男女比例17∶13;平均胎齡37.5周;患兒出生時平均體重3050 g;出生時Apgar評分情況:評分為0~3分患兒共19例, 評分為4~7分患兒共11例。對照組患兒男女比例18∶12;平均胎齡37.4周;患兒出生時平均體重3010 g;出生時Apgar評分情況:評分為0~3分患兒共18例, 評分為4~7分患兒共12例。兩組患兒性別比例、胎齡、出生時體重、出生時Apgar評分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的基礎護理干預措施, 包括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潔、溫度和濕度適宜、定期進行室內消毒、昏迷患兒進行保護眼睛等措施, 對患兒進行口腔、臀部和臍部護理,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等。
觀察組患兒在常規基礎護理干預的同時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具體包括: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可置于暖箱中進行保溫處理, 保持體溫恒定在37℃左右, 定時為患兒測量體溫。對患兒及時進行吸氧處理, 使患兒體內的血氧飽和度保持在90%以上。做好患兒血糖水平控制, 根據測定的血糖水平情況對輸液速度進行調整, 在滴注過程中防止患兒出現低血糖反應。在護理過程中減少對患兒搬動次數, 盡可把多次操作綜合為一次操作。護理過程中對患兒面色、呼吸等進行嚴密觀察。實施護理操作過程中盡量減少誘使患兒發生驚厥的操作。護理過程中嚴格注意液體的進入量, 對輸液速度做好控制, 同時做好液體輸入量的記錄和控制[3]。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蘇醒時間、驚厥消失時間及體征全部消失時間, 記錄兩組患兒存活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蘇醒時間、驚厥消失時間和體征全部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蘇醒時間為(20.4±3.9)h、驚厥消失時間為(8.5±1.6)h、體征全部消失時間為(4.6±1.2)d;對照組患兒的蘇醒時間為(29.6±4.4)h、驚厥消失時間為(11.3±3.8)h、體征全部消失時間為(5.9±2.3)d。觀察組患兒蘇醒時間、驚厥消失時間、體征消失時間早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兒存活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存活29例, 存活率為96.7%;對照組患兒存活21例, 存活率為70.0%, 觀察組存活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圍生期缺氧而導致腦損傷的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患兒死亡率較高, 患兒在日后發育過程中可出現腦癱及智力發育障礙等, 此類患兒的康復效果較差[4, 5]。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除了臨床給予及時有效的救治措施改善其供氧外, 護理干預在此類患兒的康復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特別是早期綜合性護理干預的實施對此類患兒治療效果起到促進作用, 能夠提高其預后效果。本文中, 觀察組除了對患兒進行基礎護理干預外, 還對患兒體溫、血氧飽和度、血糖水平控制、減少搬動次數、減少驚厥發生、控制液體輸入量等方面進行早期綜合性護理[6-8]。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兒的蘇醒時間、驚厥消失時間、體征消失時間早于對照組, 存活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早期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康復起到促進作用, 利于患兒康復, 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麗娟. 早期干預聯合撫觸按摩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智能發育的影響.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9):79.
[2] 鐘金富. 早期護理干預在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3(8):897-898.
[3] 劉娟.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護理方法及效果.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4(2):136-137.
[4] 項麗華, 胡文輝. 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智力和運動功能及預后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17): 99-102.
[5] 趙俊文. 早期康復護理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中國當代醫藥, 2014, 21(19):95-97.
[6] 莊嬋芝, 房曉t, 吳玲. 舒適護理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亞低溫療法中的應用. 中國臨床研究, 2014(11):1427-1430.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常見于圍產期的新生兒,是由于呼吸功能出現問題而導致兒缺氧缺血性腦損傷,一部分新生兒會在發病后遺留下程度不一的后遺癥,嚴重者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陷[1]。患有兒缺氧缺血性的新生兒如不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容易導致新生兒的殘疾甚至死亡,因此對新生兒進行細致的護理對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恢復與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2]。我們對近期臨床發生的28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資料進行討論,分析臨床觀察與護理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來源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接收并治療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28例,28例患兒均符合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診斷標準,其中男嬰16例,女嬰12例。足月產兒16例,孕期在41w~44w 3例,早產兒9例。本組病例中輕度患兒13例(46.43%)、中度的患兒12 例(42.86%),重度的患兒3例(10.71%) 。
1.2病因分析
1.2.1產婦因素 大部分產婦在妊娠期患有高壓綜合癥、貧血癥狀、心肺區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產婦在分娩期出現急產、滯產、大出血等狀況。
1.2.2胎兒因素 胎兒在子宮內發育緩慢、過熟兒、先天畸形產兒等。新生兒常伴有心律不齊、心動過緩、紅細胞增多、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等
2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觀察與護理
2.1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觀察
2.1.1基礎生命體征的觀察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對外界刺激較為敏感,使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容易產生變化,測量體溫1次/h并做好記錄。患有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新生兒呼吸無規則,呼吸快時可達到120次/min,嚴重時可出現呼吸困難或是呼吸暫停。
2.1.2面色的觀察 根據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嚴重程度,患兒的面色也會發生改變,病情較輕的患兒面色變化較輕,而重度患兒面色則呈青紫色,并且會跟著病情發展的程度而進一步加深面色,與患兒的窒息時間相符,在患兒的面色轉變為蒼白及缺氧狀況得到緩解,患兒的面色也會逐步轉為正常。
2.1.3 意識的觀察 醫生可由患兒的意識狀態來判斷其病情,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患兒其意識辨別最早表現為興奮、易怒、難以入睡、安靜后進入抑制狀態,反應較為遲緩、進而陷入昏迷狀態,一般重度患兒會進入深度昏迷狀態,對外界刺激基本無反應、本組參考資料中有1例死亡患兒在出生時處于深度昏迷狀態,經醫生緊急搶救無效。
2.1.4前囟的觀察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患兒顱內壓呈增高趨勢,表現在患兒的前囟,在病情的不斷惡化下,部分患兒的前囟會呈現稍過飽滿,逐漸轉變為前囟明顯飽滿,觸摸前囟有緊張感,患兒會出現驚厥,發生四肢抽搐、呼吸暫停等情況,此時應及時做好應急處理。
2.1.5其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在出生后嘔吐出淺褐色的羊水,不排除患兒消化道出血的可能,通過瞳孔對光反射來檢查患兒病情的深淺程度,如出現反射消失、雙側瞳孔大小不一,則可判定患兒的病情已嚴重化。
2.2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護理
2.2.1一般護理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病房內應保持適宜的溫度及濕度,病房的安靜與清潔等,輔助患兒維持正確的身置,醫護人員矯正患兒時動作要輕,減少對患兒的刺激,最大程度的降低患兒發生驚厥。剛出生的新生兒對周圍的環境及溫度很敏感,體溫的變化會加重氧氣的消耗,加重患兒的缺氧狀況。因此,醫護人員對患兒的保存工作應嚴格,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采取暖箱為患兒保溫,暖箱溫度根據患兒的體溫來進行制訂與調整,同時還需注意暖箱的清潔問題,避免患兒產生交叉感染。
2.2.2呼吸及給氧 新生兒的呼吸很窄,纖毛的運作能力較差,極易產生堵塞,應進行嚴密的觀察,避免因分泌物堵塞而發生卻請情況,及時對患兒進行吸痰。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給氧,以提升腦部血氧的濃度,緩解缺氧癥。
2.2.3營養 新生兒的吸允能力低下,在疾病的影響下部分患兒無吸吮能力,此時患兒營養補給是通過靜脈注射葡萄糖,以防止患兒產生低血糖,維持腦部正常的代謝,在患兒病情穩定后再驚醒母乳喂養,并記錄患兒的進食狀況。
2.2.4其他 嚴密監控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體征狀況,一經發現患兒的身體異常,立即采取對應措施,在患兒出現驚厥時應立即上報醫生進行驚厥處理,采用鎮靜藥物來治療,比如苯巴比妥鈉等。
3結果
通過醫護人員悉心的觀察與護理,本組28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中16例患兒已痊愈(57.14%),好轉者8 例(28.57%),病情未改善或轉院者2例(7.14%),留有后遺癥者1 例(3.57%),病情惡化死亡的新生兒1例(3.57%)。
4討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氧氣供給不足。其主要表現為興奮、意識障礙、頭圍增大、前囟飽滿、顱內壓升高等癥狀。神經系統缺陷會在出生后逐漸加重,在72h候達到高峰,然后逐漸好轉,嚴重者病情可能惡化。新生兒的驚厥是無規律可循的,發作時常伴有面部輕微抽動,表現為眨眼、吸吮、哭聲異常等。因此,醫護人員必須熟悉新生兒在發生驚厥前與發作時的表現,對新生兒進行密切的監控,在觀察到新生兒呼吸呈抽泣或呼氣淺表時極有可能有中樞性呼吸衰竭,此時應觀察其對外界的刺激反應、瞳孔大小等。密切的觀察新生兒身體狀況有利于醫生了解患兒的病情發展為有效的診斷提供幫助,悉心的護理可有效提高臨床治愈率,為患兒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挽救新生兒的生命。因此,密切的觀察與悉心的護理治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前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5年內我院新生兒病區共有86例發生驚厥患兒,其中男58例,女28例。驚厥發生的日齡≤3天68例,4~7天13例,8~28天5例。胎齡
1.2 結果
1.2.1 驚厥病因 根據患兒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患兒發生驚厥的主要診斷及驚厥發生日齡結果見表1。
1.2.2 驚厥發作類型 根據新生兒驚厥分類法,輕表1 新生兒驚厥病因及驚厥發生日齡微型41例(47.7%),多灶性陣攣17例(19.8%),局灶性陣攣20例(23.3%),強直性8例(9.3%),未見有全身性肌陣攣發作。
1.2.3 輔助檢查 CT示低密度改變52例,其中10例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腦脊液檢查異常,血生化提示低血鈣9例,低血糖1例,高膽紅素血癥1例。
1.2.4 治療與轉歸 入院后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對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治療措施,同時給予止驚治療。止驚選用苯巴比妥靜脈注射,負荷量為20 mg/kg,一般分2次達飽和量,12 h后開始給予維持量,為5 mg/kg,必要時用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腸。本組患兒中71例(82.6%)治愈出院,15例(17.4%)死亡或放棄治療,均為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及核黃疸。
2 討論
新生兒驚厥是許多疾病的一個癥狀,可以是良性的,也可是病情兇險的一種表現。驚厥對新生兒期后腦的發育有影響,可產生神經系統后遺癥,因此,一旦發現驚厥,必須緊急尋找病因,并立即給予處理。
從發病日齡來看,本組患兒中于生后3天內出現驚厥者最多,為68例,占79%,明顯高于其他日齡的新生兒,主要是由圍產因素導致的缺氧缺血性腦病和顱內出血,其次發病日齡為4~7天,13例,占15.1%,主要為低血鈣;1周以后最少,5例占5.8%,多為感染性疾病。由此可見,生后1周內驚厥發生率遠高于生后1周后,這與早期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通過病因與日齡關系的探討,有助于我們判斷病因,利于早期診斷及治療。
從病因來看,主要病因是缺氧缺血性腦病和顱內出血,患兒多存在產前或產時缺氧病史,因此做好圍產期保健工作,加強產前檢查、胎兒監護,提高產科水平,避免產傷,及時處理胎兒宮內窘迫,防止產時窒息,降低缺氧缺血性腦病和顱內出血的發病率是減少新生兒驚厥發生的關鍵。此外,還應注意低血鈣、低血糖、化膿性腦膜炎、核黃疸等疾病,應注意生后指導家長合理喂養,做好皮膚、臍部等處護理,發現感染傾向時及時給予正確處理,及時發現黃疸,給予相應措施。
本組患者55例,均符合HIE診斷標準,均為窒息引起。其中男41例,女14例,均為足月兒;年齡20~40分鐘,平均30分鐘;合并硬腫癥5例,顱內出血4例;Apgar評分0~3分7例,4~7分15例,8~10分33例。本組55例病例根據實用兒科學教材第7版關于HIE的臨床分度標準分為輕度35例,中度13例,重度7例。
臨床表現及轉歸:本組55例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腦水腫癥侯,表現為前囟飽滿,骨縫分離,頭圍增大,原始反射異常,如吸吮反射減弱。神經系統異常表現,其中表現為過度興奮31例,嗜睡遲鈍14例,驚厥16例,昏迷1例。入院后給予三維持,三對癥處理及腦細胞代謝激合劑的使用。同時給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規范化優質的整體護理。本文重點闡述HIE的護理體會。
護理
護理問題:
⑴氣體交換受損:與缺氧、二氧化碳排除障礙有關。
⑵有驚厥的危險:與生后缺氧有關。
⑶體溫改變的危險:與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有關。
⑷意識形態改變與生后窒息情況有關。
⑸潛在的并發癥:①感染:與免疫功能不成熟有關;②高膽紅素血癥:與膽紅素和蛋白質的結合減少,肝內酶的活力降低有關。
護理措施:一般護理:①適宜的環境:病室要清潔整齊、空氣清新,室溫22~24℃,相對濕度55%~65%。保持環境的中性溫度(又稱適中溫度)是維持己帶體溫的重要條件。中性溫度是指在這種溫度下新生兒能維持正常體溫,而能量消耗最少。②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合理的給氧:新生兒出生后應立即清出呼吸道黏液和羊水或用吸痰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經常檢查清理鼻腔,避免隨意將物品放在新生兒的口、鼻腔周圍、切忌不能用棉被將新生兒頭臉部全部蓋住。保持新生兒舒適的,盡量減少搬動,尤其是頭部,為減輕腦水腫及防止嘔吐引起窒息,使患兒采用側臥位并適當抬高頭部,每2小時改變1次。HIE患兒因窒息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所以,及時合理的給氧是糾正HIE的重要措施,應根據病情變化調節氧流量和濃度。濃度不宜過大以免引起新生兒肺泡破裂。我科均使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新生兒面罩給氧。該面罩帶有FA-2型空氣、氧氣混合器,使氧氣通過該混合器后變成了混合氧,減少了對新生兒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另外要防止給氧過度引起氧中毒的損害。如晶狀體后纖維組織形成等。③維持體溫的穩定:HIE患兒由于神經系統損傷較重,生活能力更差。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亦不健全。易受環境影響。需采取適當的保溫措施,如母親胸前懷抱、電熱毯,嬰兒培養箱等,如使用電熱毯時要嚴防漏電。使新生兒身體處于耗氧量少,蒸發熱量少,新陳代謝最低的適宜環境中,每2小時測量1次體溫并做好記錄。④預防交叉感染:對HIE患兒采取保護性隔離措施,工作人員進入新生兒室應更換衣、鞋,接觸新生兒前后均應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每天用紫外線循環消毒機空氣消毒1次,1小時,每月做空氣培養1次,并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處理,地面及床頭柜、椅用1:1000的消毒靈溶液擦洗,1次/日。新生兒的用物要單獨使用。⑤皮膚護理:保持患兒皮膚的清潔,洗澡1次/日,注意頭頸、腋窩及其他皮膚皺褶處的清洗,尤其要注意加強臍部和臀部護理。保持臍部清潔干燥,每天用75%的酒精涂擦,若有分泌物時,先用3%的過氧化氫清洗,然后再用2%的碘酊涂擦;可在臀部及皮膚皺褶處涂上紫草油膏,并勤換尿布,避免紅臀的發生。⑥飲食護理:延遲開奶,待缺氧完全糾正后,從低濃度奶或開水開始喂養,喂奶量根據患兒耐受力而定,以不發生胃潴留和嘔吐為原則。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的喂養方法。輕型HIE患兒應小量試喂,15~20ml/次,每3小時喂1次,如無嘔吐每天每次增加10~15ml。對中重度HIE患兒吸吮、吞咽能力較差的以胃管鼻飼方法喂養,每次鼻飼前應先抽吸殘余奶,觀察胃內排空情況決定喂奶量,同時避免殘余奶的吸入。喂奶后患兒應右側臥位,頭偏向一側,避免嘔吐時嘔吐物吸入氣管或反流引起窒息。另外要注意不能過早喂高濃度配方奶,避免引起出血性壞死性腸炎。⑦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對于并發癥的預防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首先注意保暖,用維生素E膠囊擠破后將液體擠于四肢肌肉部位,并用拇指腹作環形按摩,力量要適中。達到預防硬腫癥的目的。高膽紅素血癥的預防,出生后3天給予經皮測黃疸,根據監測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必要時給予新生兒蘭光儀治療,達到退黃的目的。
特殊護理:
⑴嚴密觀察病情及護理:新生兒在產科一旦窒息被糾正后,立即轉入兒科進行治療。因病情危重隨時有發生生命危險的可能,所以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定時測量體溫、心率、呼吸并及時給予新生兒心電、呼吸自救儀進行監護,患兒一旦出現呼吸暫停,該儀器并會自動啟動進行呼吸自救,注意觀察呼吸的頻率、節律,保持呼吸道通暢。HIE患兒易引起抽搐,抽搐可增加腦細胞的耗氧量,增加腦缺氧及腦損傷。應密切觀察有無抽搐的先兆,如眼球強直性偏斜或煩躁,尖叫、上下肢屈曲性一次或多次同步性抽動等。出現抽搐前兆時應及時給予鎮靜劑。嚴格觀察意識的改變,若出現意識障礙加重,瞳孔大小不等,呼吸不規則,前囟隆起等,判明為顱內壓增高,提示病情加重出現神經系統并發癥,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以減輕腦水腫,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以減輕腦水腫,防止顱內壓進一步升高,盡可能減少神經系統的后遺癥。
⑵驚厥的護理3:①患兒取側臥位,解開衣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②無論有無缺氧,均應立即給予氧氣吸入。以減少缺氧對腦部造成損害。③備好搶救物品,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及時準確使用鎮靜劑。做好輸液護理。靜脈注射魯米那時,嚴密觀察患兒面色、呼吸、心率、血壓及意識,神經反射及驚厥的程度,并記錄驚厥的次數及持續時間。④若患兒出現驚厥持續狀態,頻繁抽搐不止時易發生猝死,應備好復蘇器械。⑤保持病房安靜,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注意安全,防止墜床及碰傷。
⑶輸液的護理:遵醫囑準確,及時的靜脈用藥,是提高搶救成功率和治愈率的關鍵。護士必須要具備有熟練的靜脈穿刺技術,同時要嚴格掌握輸液速度,將24小時的液體量根據病情有計劃的滴入,滴速不宜過快,6~8滴/分,防止滴速過快,液體量過多而導致肺水腫、心衰或腎衰。我科對新生兒輸液均采取微量泵,按需要調節好泵入。HIE為兒科常見的急危重癥。癥情變化急,常需延續多次,間歇的靜脈給藥,搶救時多個靜脈通道給藥,而且治療時間較長。加之新生兒血管暴露不明顯,造成靜脈穿刺困難,成功率低,若反復穿刺容易損傷血管增加皮肉痛苦。因此我科對部分HIE患兒使用靜脈留置針取代頭皮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旦使用留置針,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避免醫源性感染的發生,頭皮備皮范圍要大于消毒范圍,以免敷貼黏住頭發,導致去敷貼時撕拉頭發引起疼痛。如果留置在四肢,固定針頭時,切忌敷貼環包肢體,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導致水腫,誤認為液體滲漏。②要將寫有穿刺日期、時間、責任者的標簽貼于敷貼上,防止因記時不準確,導致留置時間過長(>5天),造成血管損傷發生靜脈炎。③護士要加強責任心,隨時巡視,注意觀察局部有無紅腫滲漏。④封管時用3~4ml肝素鹽水封管,封管液劑量不宜過少,以免發生堵塞。⑤凝有顱內出血均不采用頭皮靜脈輸液。
⑷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撫觸干預4:圍產醫學的迅速發展及醫療條件的改善使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存活率明顯提高。但重度HIE發生永久性腦功能缺陷的發生率仍較高。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迅速,可塑性強,代償力好,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而撫觸正好能激活腦細胞發育,對改善智力狀況,挖掘智能潛力,降低傷殘兒童的發生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撫觸能加強嬰兒的免疫力、應激力,并促進嬰兒消化功能,減少哭鬧,改善睡眠,增加新生兒的體重和進食量。本組53例患兒給予撫觸干預。干預方法為2次/日,15分鐘/次,按頭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的順序正規撫觸標準。7天為1個療程,重度者給予2個療程。通過撫觸,使HIE患兒臨床表現盡快恢復,預后明顯改善。
⑸健康教育:住院期間向患兒家長耐心解釋有關患兒的病情及治療護理有關問題,以取得理解;與患兒父母建立良好關系,讓父母參與制定康復計劃,以取得最佳配合。同時做育兒知識宣教。出院時向患兒家長講解早期康復指導的意義,康復治療時間越早效果越好,并且貴在堅持。對凝有功能障礙者,將其肢體固定于功能位。提倡母乳喂養,根據嬰兒情況給予合理喂養,宜少量多次,逐漸增加奶量,保證熱能供給。
本組55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通過采取規范優質的整體護理,有1例死亡,1例放棄治療自動出院外,其53例均恢復正常出現。總之,做好小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護理工作。護理人員高度的責任心和熟練的技術,對病情的掌握和積極有效的搶救護理是確保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轉危為安的重要前提。同時掌握早期干預的有關知識及做好家長的健康指導,對促進患兒的恢復并減輕后遺癥,提高生活質量,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沈曉明,王衛平等.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新生兒顱內出血主要因缺氧或產傷引起,早產兒發病率高,是新生兒早期的重要疾病。臨床表現以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或抑制狀態為主要特征[1]。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常有神經系統后遺癥,如不能早期發現異常,及時就診治療和護理,對患兒疾病的預后將會產生嚴重后果。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ICH 67例,經精心治療和護理,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7例,男36例,女31例,均經頭顱CT確診為幕上出血。早產48例,足月產14例,過期產5例。出生后3 d內發病者占多數,呼吸衰竭5例。本組67例患兒均予吸氧、保暖、止血并防止再出血,糾正代謝紊亂,抗感染治療,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營養支持等綜合治療,治愈60例,死亡7例。對治愈的60例隨訪3個月,57例(95.0%)精神、發育、運動、智力正常。
2 護理
2.1 病情觀察 新生兒全身血容量少,顱內出血后喪失比例相對較成人大,同時由于新生兒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性差,易出現生命體征變化,故應密切監測體溫、血壓、呼吸和心率[2]。如患兒出現惡心、嘔吐、拒乳、煩躁不安、覓食反射消失、擁抱反射消失、抽搐、嗜睡、刺激反應差,呼吸不規則或暫停、發紺,有出血傾向者(皮膚有出血點、注射針眼出血不止),詢問有無窒息病史、低體溫、重度感染、低氧血癥等,如發現上述情況,應引起高度重視,早期做頭顱CT檢查,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2.2 保持呼吸通暢,合理給氧 對有嘔吐者應及時清除口腔嘔吐物或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動作要輕柔。腦組織對缺氧極為敏感,及早合理給氧是提高血氧濃度、減輕腦損傷的關鍵[3]。應隨時根據病情給以氧吸入,因新生兒鼻黏膜柔嫩,易激動,為避免鼻導管對鼻黏膜的刺激,最好使用頭罩或面罩吸氧。給予氧氣吸入1~2 L/min,提高肺泡內氧分壓和血氧濃度。患兒抽搐或重度缺氧時給予頭罩吸氧,氧流量為4~5 L/min。病情好轉后改為低流量、間斷吸氧直至停氧。
2.3 密切觀察有無驚厥 驚厥說明ICH患兒顱內壓增高。患兒出現煩躁、尖叫等驚厥先兆時,應立即處理。ICH的驚厥發作可呈多樣性,表現為眼球水平位震顫或垂直位偏斜,眼瞼反復抽動,某一肢體震顫或固定在某一姿勢,出現吸吮、咀嚼動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車樣運動,以及呼吸暫停等[4]。輕微的驚厥發作有時難與足月新生兒的正常動作相區別,應仔細觀察。本組39例患兒出現驚厥,其中11例僅有輕微的驚厥癥狀,經CT檢查證實為顱內出血。
2.3 鎮靜止驚 患兒出現煩躁、尖叫等驚厥先兆時,應立即處理。苯巴比妥為鎮靜、抗驚厥的首選藥物,可降低腦細胞代謝率、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改善腦血流、減少顱內出血、抗驚厥、保護腦組織,早期應用效果較好,常用劑量為8~15 mg/kg,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如未控制1 h后再用1次,以后每8~12 h給予2~2.5 mg/kg,直至神經癥狀消失[5]。也可選用水合氯醛、安定止驚。用藥后需嚴密觀察病情,防止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
2.4 防治腦水腫 如患兒出現精神萎靡、腦性尖叫、肌張力減弱或增強、原始反射異常等則為急性腦水腫的主要表現,應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早期應用甘露醇有加重顱內出血的可能,應慎用。若患兒紫紺經治療或吸痰后沒有改善,前囟持續緊張,病情持續加重時,可改用20%甘露醇0.25~0.5 g/kg在15~30 min靜脈滴注,1次/4~6 h,力爭在48~72 h內將顱內壓降下來。同時要限制液體攝入量,50~60 ml/(kg•d),防止加重腦水腫[5]。同時使用腦細胞營養劑,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復,出血停止后可配合高壓氧治療。
2.5 營養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因進乳量少,不能滿足生理需要。對于出血輕者用滴管滴幾點,出血較重而出現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應留置胃管,管飼奶液,以保證營養供給。由于新生兒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賁門括約肌松弛,應少量多次喂奶,給奶速度要慢,以防發生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2.6 恢復期的護理 要與家長及時溝通,使其認識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嚴重性,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和后遺癥,讓家長配合治療和護理。患兒病情穩定后,進行皮膚接觸,被動屈伸肢體,按摩、變換嬰兒姿勢;與患兒說話、唱歌,給患兒觀看色彩鮮艷、移動的物體。新生兒期給予聽、視、觸覺、前庭運動等刺激,對小兒腦的發育至關重要。出院后要堅持隨訪,盡早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和智能開發,以減輕腦損傷后遺癥。
3 體會
新生兒顱內出血發病急,變化快,預后較差,是新生兒早期死亡和后期致殘的主要原因。對有高危因素的孕婦分娩時,應引起護理人員的高度重視,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加強臨床護理,是早期診斷、有效治療、減少后遺癥的重要環節之一。
參 考 文 獻
[1] 王慕逖.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25129.
[2] 康桂芝,高常英.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觀察及護理.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7,15(6):46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340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080-01新生兒低血糖癥是新生兒最常見一種危重疾病,由于長期持續性低血糖可導致腦細胞能量失調,造成不同程度的腦細胞損傷,如果不及早治療,可造成智力嚴重低下或腦細胞壞死甚至死亡。如果早診斷早治療加之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死亡率。現對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就治52例新生兒低血糖癥患兒實施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取得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就治52例新生兒低血糖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血糖測定均符合低血糖,低血糖診斷標準:足月兒生后3天內的血糖低于
1.2臨床表現大多數患兒無明顯癥狀.少部分患兒有呼吸淺促、呼吸暫停、反應差、吸吮無力、陣發性發紺、震顫、驚厥、抽搐、嗜睡、肌張力低等。本組病例中無癥狀者38例,癥狀輕者14例;其中反應差6例,拒乳吃奶差3例,紫紺1例,嗜睡l例,口吐白沫1例,抽搐1例,呼吸困難l例。
1.3方法兩組均輸注葡萄糖液,足月兒給予25%葡萄糖溶液2-4ml/kg靜脈注射;早產兒即給予10%葡萄糖溶液2ml/kg靜脈注射,速度為1ml/min。隨后繼續滴入10%葡萄糖溶液,速度為3-5mL/(kg.h),在血糖>2.2mmol/L達1-2天后漸停治療,并按需要給足夠的熱卡。2護理措施
2.1對照組常規護理保持室溫保持在24-28℃,相對濕度保持在55-65%,每日通風2-4次,紫外線每日消毒30分鐘,防止交叉感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觀察患兒體溫、心率、神志狀態、嗜睡、驚厥、哭聲、呼吸、肌張力等情況進行觀察,特別對伴有早產、低體重兒、感染、窒息、硬腫癥等低血糖癥患兒兒應進行更嚴密的觀察和監測,如患兒出現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立即吸入氧氣等急救措施,為了防止吸入高濃度氧中毒,吸高濃度氧的時間不易過長,應根據血氧飽和度隨時調節氧氣濃度和氧流量,保持吸入最佳的氧氣。
2.2治療組護理采用護理方法是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
2.2.1嚴密監測血糖為了早診斷早治療應對新生兒血糖的監測,特別對早產、感染、窒息、硬腫癥等高危新生兒,應在出生后0h、6h、12h、24h及48h進行微量血糖測定,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
2.2.2及時喂養預防新生兒低血糖有效措施是補充能量,一般情況新生兒出生后30分鐘后開始母乳喂養,對于吸吮能力差或者拒乳新生兒,生后1小時應給予補充葡萄糖,補糖溶液不宜過高,以10%濃度葡萄糖液為最佳,并定時監測血糖,防止高血糖引起的顱內出血。
2.2.3復溫由于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神精發育不完善,寒冷刺激可以造成葡萄糖消耗增加,導致新生兒低血糖[1]。因此加強保暖工作,對于早產兒、低體重兒、體溫不升而且四肢發涼,一定要更加注意保溫,室內的溫度一般在25-28℃,一般采用熱水袋進行保溫,對于低于35.5℃低體溫兒應采用保溫箱進行保溫,但是要注意避免燙傷。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63
顱內出血是新生兒常見的嚴重疾病,也是造成圍生期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室管膜下、腦室內出血最常見。臨床早期常表現為拒奶、嗜睡、反應低下、肌張力低下、擁抱反射消失等,晚期可出現驚厥及昏迷。檢查常可見面色蒼白、前囟膨隆、雙眼凝視、瞳孔不等大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缺氧和產傷是引起顱內出血最主要的兩個因素[1],少數病例是因維生素K缺乏、顱內血管瘤破裂和快速靜注碳酸氫鈉或擴容劑等的醫源性出血所引起。新生兒顱內出血預后相對較差,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因此,規范精心的護理十分關鍵。我院兒科近年收治22例新兒生顱內出血患兒,經對癥治療及精心地護理,效果較好,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22例均為我院2010年1月~12月收治的顱內出血患兒,男嬰13例,女嬰9例,日齡1~20 d,其中
2.治療方法 入院后立即予保暖、安靜、活動、給氧,避免加重出血。給予止血劑如維生素K1等,嚴重者還可輸小量新鮮血或新鮮冷凍血漿10 ml/kg補充凝血基質和糾正貧血。對于煩躁不安、抽搐者給予苯巴比妥鈉每次5~8 mg/kg靜注,每6小時一次。如囟門飽滿顱壓明顯增高者,需用脫水劑甘露醇,首劑0.5~0.75 g/kg靜推,以后0.25 g/kg,一日4次。重者可加速尿每次1 mg/kg,待顱壓降低,腦水腫控制,遂可減量至停藥,療程為2~3天。還應給予保護和促進腦細胞代謝藥物,如神經節苷脂和腦蛋白水解物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滴,持續10~14天,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腦細胞功能恢復,必要時可做高壓氧治療。
3.結果 經合理的對癥治療及精心的護理,22例患兒住院時間3~26 d,平均8.5 d。出院時治愈13例,好轉6例,因病情嚴重家長主動放棄治療1例,死亡2例,病死率為9.1%。
護理措施
1.心理指導 因該病起病急,病情重,加上對該病缺乏了解,擔心疾病的預后,很多家長處于悲喜交加的雙重心情,喜是由于仍處于初為父母的喜悅之中,悲是由于疾病對愛子(女)的突襲使他們感到十分悲傷、恐懼和焦慮。因此,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取得家長的信任并配合好治療是取得良好預后的關鍵。入院后,應像對待親人一樣安頓好患兒及家屬,診斷明確后責任護士要以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向家長詳細介紹該病的病因、治療方法、預后等,同時,介紹患兒目前的情況、采取的治療措施、治療過程需要注意的事項等,以取得家長的信任及密切配合,這樣才能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
2.基礎護理 病房內應保持清潔、安靜,室溫保持在24~26℃,濕度保持在60%左右為宜,經常開窗通風以保持空氣新鮮,每天用紫外線燈消毒30分鐘,同時用5%過氧乙酸擦凈床、桌椅、地面。患兒應保持絕安靜,避免哭鬧,并盡量少搬動,各種操作集中進行,操作時動作要輕、穩、準,靜脈穿刺最好使用留置針,以減少反復穿刺,防止加重顱內出血。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新生兒顱內出血病情嚴重且變化快,護士應第一時間收集準確的病史資料,對患兒作出客觀地評估,并制定出相應的護理計劃,密切觀察病情變化。①生命體征:新生兒由于各系統發育不完善,生命體征容易出現波動,主要表現為呼吸不規則、呼吸暫停等。因此,應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并準確記錄,密切觀察患兒體溫、心率、血氧飽和度、皮膚色澤、呼吸頻率和節律的變化。如出現發熱,應及時采取溫水擦浴或頭部置涼水袋等物理方法進行降溫。如體溫不升應積極采取保溫措施,對于早產兒可置于適中溫度的溫箱內。出現呼吸節律改變或呼吸暫停者,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并給氧氣吸入,以減輕腦水腫,改善腦細胞缺氧狀態,必要時可行氣管切開進行機械通氣。②意識狀態:意識狀態與出血量、損傷部位、新生兒的成熟程度有關,無論安靜或哭鬧都應動態觀察,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出血量少表現為煩躁、尖叫哭鬧、激惹[2]。出血量較多的患兒常伴有面色蒼白或發紺、反應差、嗜睡,甚至昏迷。小腦幕上出血為主者也主要以興奮為主,而小腦幕下出血者可壓迫生命中樞,呼吸循環障礙,病情較重,多呈現抑制狀態。如患兒從興奮轉入嗜睡、昏迷,面色蒼白、前囟膨隆、雙眼凝視、瞳孔不等大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則提示病情惡化[2],應及時報告醫生積極采取有效措施。③囟門:囟門可反映顱內壓的情況,顱內壓增高時,囟門緊張、飽滿,說明病情較重,出血量較多;顱內壓降低時,囟門平軟,病情好轉。④驚厥情況:驚厥是新生兒顱內出血主要癥狀之一,應注意驚厥的持續時間、發生部位及發作次數等。輕者僅有面肌顫動或口角肌肉顫動、流涎、雙眼凝視或斜視、眼球震顫或眨眼、指趾抽動或握拳等表現;重者則出現全身性痙攣,有時可反復發作甚至呈持續狀態而危及生命。因此,對于驚厥者,采取必要的鎮靜、止驚治療非常必要。
4.保持呼吸道通暢并給予吸氧 患兒采取側臥位或仰臥位,可適當抬高上半身15~30度,以防嘔吐物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及時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必要時吸痰,吸痰動作應輕柔,一般持續5 s左右,以免加重顱內出血。對于缺氧患兒,予鼻導管低流量吸氧2~3天,氧流量一般為輕度缺氧者0.5~1.0 L/min,中重度缺氧者則予1.5~3.0 L/min。保持血氧濃度(PO2)在50~70 mmHg。
5.加強營養支持 有嘔吐的患兒,暫時停止直接哺乳,待情況好轉后開始喂乳,出血輕者可用滴管滴喂,不能進食者,應給予鼻飼,盡量予以母乳以保證營養供給,采取少量多餐,每日4~7次,注奶速度要慢,每次注奶前抽胃內潴留物,以觀察患兒胃的消化能力及排空情況。停乳期間應靜脈補充足夠液體,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和熱量需要。應注意輸液速度不可過快或過慢,最好能用微量輸液泵控制輸液速度為4~6 ml/(kg•h),入量一般為60~80 ml/(kg•d),輸液過程應注意監測血糖及電解質,避免發生腦水腫[3]。
6.出院指導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患兒部分中重型患者可遺留有后遺癥,常見的有腦積水、腦穿通性囊變、運動和智力障礙、四肢癱瘓、癲癇、肌張力低下等。因此,對于出院時仍未完全康復的患兒,應指導家長如何對患兒進行皮膚接觸、按摩肢體、被動屈伸肢體、變換患兒姿勢、游泳等。同時,教會患兒家長康復訓練方法及護理嬰兒的一般知識。要求家長多與患兒說話、唱歌,給患兒觀看色彩鮮艷、移動的物體。出院后定期每個月回院檢查神經系統發育情況,如能堅持進行康復治療3~6個月,可大大降低患兒的后遺癥。
護理體會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期常見的腦損傷疾病,是引起新生兒傷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由缺氧和產傷引起,因此,做好圍產期預防非常重要。出生前應防止早產及避免窒息,產程中對胎兒進行監護,如見宮內缺氧及出生時窒息,均及時搶救。分娩時盡量避免產傷,必要時作剖宮產。對可能早產的孕婦,應提前應用藥物如地塞米松促進肺成熟及減少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危險。對于已經發生顱內出血的患兒,應及時治療,針對癥狀進行相應處理,同時做好精心地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保證呼吸道通暢,并保證營養供給,出院后,教會家長康復訓練的方法,這樣才能提高新生兒顱內出血的預后。
參考文獻
[1]何紅英.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原因分析與護理[J].當代醫學,2007(9):122-124.
1臨床資料
50例中男30例,女20例。早產兒29例,足月兒21例。全部病例根據臨床表現,結合CT檢查確診。痊愈達91.4%。
2病情觀察
2.1意識和精神狀態的觀察
CH由于損傷的部位,出血量以及新生兒成熟程度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癥狀。患兒出血量較少,早期以興奮為主,表現為激惹、煩躁、尖叫性啼哭。出血量較多的患兒常伴有面色蒼白或發紺、反應差、嗜睡,甚至昏迷。無論患兒躁動或安靜,嗜睡都應做到動態的病情觀察,及時發現異常并及時處理。
2.2觀察囟門及有無驚厥
驚厥是ICH常見的癥狀,與顱內壓增高有關,可出現前囟飽滿、嘔吐,摸之囟門緊張;病情好轉,顱內高壓降低或消失時,這種體征消失。因此應引起重視,以防腦疝發生。還應注意新生兒有無驚厥表現為無定形的發作,可通過觀察瞳孔對光反射和刺激足心后患兒反應和四肢的活動情況來判斷。如眼球水平位或垂直位偏斜,眼瞼反復抽動,患兒肢體肌張力增高,某一動作反復出現,應考慮為驚厥。
2.3生命體征的觀察
新生兒血容量少,且神經功能穩定性差,對外界干擾敏感,易出現生命體征的變化。應密切監測體溫、心率和呼吸,還應密切觀察患兒皮膚色澤的變化,注意有無皮膚蒼白、發紺、黃染等,以了解出血量。而呼吸暫停是本病惡化的主要表現,一旦有呼吸不規則或呼吸困難應馬上報告,積極協助搶救。
2.4消化系統功能的觀察
患兒如有攝入減少、嘔吐、拒食,甚至吸吮困難,吞咽反射消失,提示顱內壓增高。如有消化道畸形,多伴有腹脹及大便形態的改變。
3護理
3.1護理要點
3.1.1觀察病情注意生命體征改變,如意識形態、眼癥狀、囪門張力、呼吸、肌張力和瞳孔變化。仔細耐心觀察驚厥發生時間、部位,避免漏診。定期測量頭圍,及時記錄陽性體征并與醫生取得聯系。
3.1.2保持絕對靜臥減少噪聲,一切必要的治療、護理操作要輕、穩、準,盡量減少對患兒移動和刺激,靜脈穿刺最好用留置針保留,減少反復穿刺,避免頭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顱內出血。
3.1.3合理用氧根據缺氧程度給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濃度。病情好轉及時停用。
3.1.4合理喂養根據病情選擇鼻飼或吮奶喂養,保證熱量供給。
3.1.5準時用藥確保療效。
3.1.6維持體溫穩定體溫過高時應予物理降溫,體溫過低時用遠紅外輻射床、暖箱或熱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開。
3.1.7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呼吸功能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壓迫胸部,影響呼吸。
3.1.8健康教育鼓勵堅持治療和隨訪,有后遺癥時,教會家長對患兒進行功能訓練,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增強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加強圍生期保健工作,減少異常分娩所致的產傷和窒息。
3.2護理措施
3.2.1遵醫囑用藥
根據醫囑使用鎮靜、止驚、抗感染、降低顱內壓藥用,防止再出血,腦水腫。同時使用腦細胞營養藥以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復。出血停止后配合高壓氧治療。患兒出現煩躁、尖叫等驚厥先兆時,應立即處理。首選魯米那,也可選用水合氯醛,安定止痙,直至神經癥狀消失。用藥后嚴密觀察,防止呼吸抑制、反應低下等不良反應。并保持室內安靜,患兒絕對靜臥,盡量減少頭部搬動,要抬高頭肩部15°~30°,防止加重顱內出血。嚴密監測血糖,輸注葡萄糖時要注意速度及濃度,以防高血糖導致的高滲血癥,致顱內血管擴張,甚至顱內出血。及時應用止血藥物,監測生命體征及末梢血運情況,決定是否輸血。
3.2.2維持正常體溫
新生兒最佳體溫為36.5%~37%,體溫過冷或過熱都會增加氧的消耗量。新生兒監護室注意溫度適宜,溫度24%~26%,濕度55%~65%。對低體溫患兒,放置于溫箱保暖,箱溫根據患兒體質量而定,防止體溫過度波動而影響搶救效果。對于發熱的患兒,給予松開包被或藥物降溫。并做好皮膚及臍部護理,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3.2.3營養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早期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嘔吐加重出血。對于出血輕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較重者易出現拒乳,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經口留置胃管管飼奶液,以保證營養供給。禁乳期,給予靜脈補液以保持酸堿及水鹽代謝平衡,供給足夠的能量,使患兒血糖維持在5.4mmol/L左右。由于新生兒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噴門括約肌松弛,應少量多次喂奶,給奶速度要慢,以防發生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給奶量按熱卡計算。
3.2.4病發癥的護理
新生兒由于各器官功能不成熟,顱出血患兒容易發生多種病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的預后。如缺氧缺血性腦病、高膽紅素血癥、肺炎、新生兒硬腫癥、肺出血等并發癥,因此醫護人員必須高度重視,把每一項治療及護理措施落到實處,做到積極預防,早發現早處理。
3.2.5恢復期的護理
新生兒敗血癥,是由于新生兒期,病菌侵入血液循環并在其中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臍部、皮膚、呼吸道和腸道,是細菌入侵的重要途徑。產前、產時及產后均可發生,多與早破水、生后挑“螳螂嘴”或擦“馬牙”、臍部或臀部感染有關。新生兒敗血癥,是新生兒期嚴重的感染性疾病,該病發病急、病情危重,如不及時治療與護理會造成死亡。我科在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間,收治40例新生兒敗血癥患兒,通過及時有效治療、精心護理取得滿意療效,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防止感染源侵入,尤其是新生兒臍部感染侵入。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新生兒敗血癥患兒4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兒28例,女性患兒12例;足月兒29例,早產兒11例,入院時低體重兒4例;入院時年齡為1天-1月,平均年齡(10.6±1.2)天;住院天數7天-24天,平均住院天數(15.6±1.2)天;宮內感染3例,產時感染6例,產后感染31例(其中挑“螳螂嘴”感染5例,擦“馬牙”感染3例,臀部感染5例,臍部感染10例,呼吸道感染3例,胃腸炎感染2例,其它感染2例)。40例患兒行抽血培養病原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20次,表皮葡萄球菌9次,其它葡萄球菌3次,大腸桿菌5次,肺炎克雷伯氏3次。本組病例,均符合新生兒敗血癥診斷標準。
1.2臨床表現發熱或體溫不升28例,拒乳或少吃30例,少哭15例,少動19例,黃疸21例,精神反應差24例,便血2例,面色發灰10例,硬腫9例,肝脾腫大4例,腹脹31例,驚厥6例,肺部音3例,呼吸困難9例。
2護理措施
2.1保溫與高熱防驚厥護理由于患兒早產兒、低體重兒、體溫不升而且四肢發涼,因此,要注意保溫。保持室內溫度,一般在25-28℃,注意保溫,一般采用熱水袋進行保溫,對于低于35.5℃低溫體兒,應采用保溫箱進行保溫,護理中,注意避免燙傷,對于高燒的患兒,用各種方法降溫,在患兒前額、手心、大腿根處放置冷毛巾,用25%-50%酒精擦浴及溫水浴,如同時伴有驚厥,可給予鎮劑及退熱藥。如果治療5-8天后,患兒體溫應得不到控制,應通知醫生及時處理。
2.2喂養的護理采用母乳喂養,因母乳營養豐富、易消化吸,含有嬰兒所需的營養和抗體,可供給熱量,增強免疫力,減輕感染。母親患有感染者,應避免直接哺乳;對吸吮力弱患兒,要采用胃管鼻飼喂養;對于病情危重需禁食者,采用靜脈補充營養,待病情好轉后再行母乳喂養;早產兒吞咽、咳嗽反射差,喂奶時注意防止嘔吐、嗆奶,引起窒息。
2.3預防交叉感染及繼發感染首先做好消毒隔離,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及消毒隔離制度,病室經常通風換氣,盡量減少接觸患兒人員,禁止患感染性疾病人員與患兒接觸。每日用0.5%過氧乙酸噴霧消毒病室,避免繼發感染和交叉感染。一定要重視患兒口腔、臍部、臀部及皮膚等清潔護理。要正確處理臍部護理,防止患臍炎,平時保持臍部清潔、干燥,每天先用3%的雙氧水,沖洗臍部,然后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最后使用抗生素藥治療。口腔護理,對新生兒“螳螂嘴”或“馬牙”不要用針挑或布蘸,易導致感染,引發敗血癥。對鵝口瘡患兒,不要硬性剝脫粘著物,應先用3%雙氧水棉簽洗后再涂2.5%制霉菌素。對有口腔糜爛,潰瘍面,涂1%龍膽茶,3-5d可治愈。為避免皮膚感染應給患兒洗澡,常換衣褲和尿布,擦爽身粉。潰爛處涂龍膽紫,紅臀者,用植物油護理后再擦爽身粉。
2.4并發癥護理新生兒敗血癥,易導致并發化膿性腦膜炎、肺炎、肺膿腫、骨髓炎和腎盂腎炎等。要密切觀察病變,準確判斷并發癥。患兒出現面色青紫、劇烈頭痛、嘔吐、哭鬧不安、意識障、高熱、驚厥、前囟門飽滿,提示并發化膿性腦膜炎。立即做腦脊液檢查,明確診斷;若呼吸困難,摒氣,口吐沫,咳嗽、口唇青紫提示可能并發肺炎,給抗生素藥治療。若患兒高熱39-40℃、咳嗽、膿痰味道異味中或咳血,提示并發肺膿腫,應立即做痰細菌學檢查,進行明確診斷給予對癥治療。患兒嗜睡、意識模糊、皮膚濕冷、體溫低、面色蒼白或發紺、脈搏細弱、呼吸衰竭等提示休克的發生,立給予吸氧,注意保暖,快速補充血容量。若呼吸表淺,心率超過160-180次/min,且心音低鈍,肝下界擴大,則說明伴有心力衰竭,應迅速通知醫生快速搶救。
2.5對癥護理出現敗血癥性黃疸患兒,應及時給予降黃疸處理,可給予白蛋白、或血漿等靜脈輸入,以降低血中間接膽紅素,同時采用藍光照射法來降膽紅素。注意觀察出血及皮膚改變情況,感染嚴重者可見皮膚粘膜出血,觀察瘀點大小及增減情況;重癥出血時,嘔吐液物帶有血色,應及時處理嘔吐物,防止吸入肺部,造成窒息現象,同時給予吸氧及止血藥處理,對于便血患兒,應立即禁食。
2.6預防措施提倡母乳喂養,可增加小兒抗病能力;做好新生兒臍部、皮膚粘膜護理,忌挑“螳螂嘴”或擦“馬牙”;禁止患感染者接觸新生兒;孕婦注意個人衛生,防止孕婦感染;接生時,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3討論
新生兒敗血癥,是新生兒期嚴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細菌感染途徑,由宮內及接產時感染患兒,多發生在生后2天,以革蘭氏陰性菌多見,而生后感染皮膚、口腔粘膜、臍部及呼吸道為主要感染途徑,病原菌多為革蘭氏陽性菌,發病率比產時感染高。所以要做好臍帶脫落、口腔、皮膚護理,同時要做好孕婦保健,是降低新生兒敗血癥發病率關鍵。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觀察;護理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由于圍生期窒息等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腦血流減少或暫停導致的胎兒或新生兒腦損傷,HIE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是造成新生兒早期死亡及小兒智力發育障礙的重要因素[1]。其是圍生期神經系統重要的疾病之一,不僅嚴重威脅新生兒生命健康,而且是導致兒童腦癱、智力障礙、聽力障礙和癲癇的最常見原因[2]。因此,采用科學的方法加強對HIE患兒的護理,對于促進患兒早日康復,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尤為重要。
1 臨床癥狀
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住HIE患者106例,其中,男姓58例,女姓48例,年齡: 2 h~10 d,平均(3. 82±1. 26) d,病例篩選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組制定的HIE診斷標準[3, 4]。臨床表現:在106例患者中,均有意識改變(興奮或抑制),肌張力降低38例,膝跳反射活躍或降低26例,擁抱反射減弱45例,吸吮反射減弱38例,瞳孔變大或大小不等6例,抽搐3例,呼吸節律不整32例,頭顱B超不正常15例。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主要表現為意識改變、肌張力改變和原始反射改變。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不同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護理工作可進行有針對性、有重點的觀察[5]。
1.1 輕度 出生24 h內癥狀最明顯,常呈現過度覺醒狀態、易激惹、興奮和高度激動性(抖動、震顫),擁抱反射活躍,有自發或刺激引起的肌陣攣,顱神經檢查正常,肌張力正常或增加,Moro反射增強,其他反射正常,瞳孔擴大,心率增快,無驚厥,腦電圖正常, 3~5 d后癥狀減輕或消失,很少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
1.2 中度 24~72 h癥狀最明顯,意識淡漠,嗜睡,出現驚厥、肌陣攣、下頜抖動、肌張力減退、瞳孔縮小、周期性呼吸伴心動過緩,腦電圖呈低電壓、驚厥活動, 1~2周后可逐漸恢復,但意識模糊進入淺昏迷并持續5 d以上者預后差。
1.3 重度 初生至72 h癥狀最明顯,昏迷,深淺反射及新生兒反射均消失,肌張力低下,瞳孔固定無反應,有心動過緩、低血壓、呼吸不規則或暫停,常呈現去大腦狀態,腦電圖呈現爆發抑制波形,死亡率高,幸存者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
2 護理對策
2.1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首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用吸管吸凈鼻、口腔及咽喉中黏液和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免分泌物反流氣道加重窒息。也可用肩枕使氣道伸直防止呼吸道受阻,觀察中若出現呼吸暫停,監護儀報警,應加大氧流量,并拍背、吸痰或給予強刺激,應通知醫生。
2.2 供氧治療:對HIE患兒應根據病情給予氧療。腦組織對缺氧極為敏感,及早合理給氧是提高血氧濃度、減輕腦損傷的關鍵。一般足月兒氧流量0.5~1.0 L/min,氧濃度30% ~40%;早產兒及低體重兒氧流量0.3~0.5 L/min,氧濃度25% ~30%為宜。嚴密觀察氧療的效果,一旦缺氧癥狀改善,停止吸氧,一般不超過3 d。吸入氧必須經濕化,加溫至32~34℃可增加氧分子的彌散能力,提高氧療效果[6]。
2.3 輸液護理: HIE患兒病情重、變化快、靜脈用藥頻繁,大部分患兒常規靜脈注射20%甘露醇,加之該病患兒住院時間較長,因此,我科使用靜脈留置針進行頭皮靜脈穿刺留置、微量輸液泵進行調節,既減少了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和血管損傷,又便于搶救和治療,且合理安排藥物的輸入順序及速度,為搶救患兒臨床用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注意保暖: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調節能力差,體溫易隨環境溫度而變化。由于缺氧、窒息、循環差易出現體溫不升、硬腫,本組病例中有15例患兒有硬腫。將患兒置于輻射保暖床保暖,根據胎齡及體重調節輻射臺溫度,復溫時應遵循逐步復溫的原則,一般臺溫不超過34℃,并通過膚溫傳感器檢測輻射熱以維持體溫在36.5℃~37℃,一切治療護理操作均在輻射臺上進行[7]。經過正確復溫,15例患兒硬腫逐漸消退。
2.5 合理喂養: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患兒在出生12 h內,危重患兒時間更長有輕度不同的吸吮反射減弱或消失。在這段時間內應禁食,癥狀好轉有吸吮反射后,先給5%葡萄糖水試喂。如無嗆咳,則逐漸喂奶,最好是母乳,以增加機體熱量和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同時,要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口腔疾病發生。
2.6基礎護理: 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周圍環境應保持安靜。患兒肩部應抬高15°~30°左右,盡量少搬動患兒及刺激患兒,護理操作時應集中進行,操作時應輕柔,技術嫻熟。嚴格執行消毒隔離、無菌操作制度,預防交叉感染。每日定時開窗通風,定時紫外線消毒,消毒液擦拭保溫箱內外,工作人員接觸患兒前后要洗手。嚴禁探視,加強口腔護理,保持臍部、臀部等皮膚的清潔干燥,這些措施均有利于HIE患兒的恢復。
2.7 心理護理: 因患兒生命處于危急狀態,高危新生兒家屬常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情緒變化。患兒父母的負性情緒不僅會影響患兒的照顧質量,而且會影響其對患兒疾病和治療的態度,進而影響患兒的康復和生存質量[8]。因此,做好家屬的心理疏導相當重要。樹立患兒家長長期治療的思想準備。教會家長新生兒撫觸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患兒生命質量,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3 治療措施
治療的目的在于盡可能改善已經受損害神經元的代謝功能;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同時應予以控制驚厥減輕腦水腫改善腦血流和腦細胞代謝等特殊治療。
3.1 一般治療:①糾正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必要時使用人工呼吸器②糾正低血壓:保證充分的腦血流灌注常用多巴胺每分鐘5-10μg/kg靜脈滴注③供給足夠的葡萄糖以滿足腦組織能量代謝需要:可按每分鐘6-8mg/kg給予④糾正代謝性酸中毒:碳酸氫鈉2-3mEg/kg10%葡萄糖稀釋后緩慢靜滴⑤血鈣低于1.9mmol/L時可靜脈葡萄糖酸鈣⑥適當限制液體入量:每日量50-60ml/kg輸液速度在4ml/kg/h以內。
3.2藥物治療: 驚厥應先用魯米那止痙,腦水腫用速尿或20%甘露醇脫水。可同時用腦細胞代謝激活劑,如腦苷肌肽。當患兒眨眼、斜視、眼球震顫、四肢強直性伸展、抽動等,遵醫囑立即靜脈緩慢推注地西泮, 0.3~0.5 mg/(kg.次),必要時15 min后可重復推注,或苯巴比妥鈉5 mg/kg肌內注射,或10%水合氯醛0.5 mg/(kg.次)灌腸,必要時30~60 min后可重復使用。
3.3 控制驚厥:首選苯巴比妥鈉首次劑量給15-20mg/kg如未止驚可按每次5mg/kg追加1-2次間隔5-10分鐘總負荷重為25-30mg/kg第2日開始維持量每日4-5mg/kg(一次或分兩次靜脈注射)最好能監測血藥濃度驚厥停止后一周停用如驚厥頻繁發作可加用安定或水化氯醛。
3.4控制顱壓增高:選用地塞米松0.5mg/kg速尿1mg/kg靜注4-6小時后重復應用連用2-3次后若顱壓仍高改用甘露醇0.25-0.5g/kg靜注間歇4-6小時力爭在48-72小時內使顱壓明顯下降。
3.5 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治療是在高于1個大氣壓的條件下吸純氧,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提供了特殊的供氧手段[9]。新生兒腦組織對缺氧損害最為敏感,通過高壓氧治療能提高腦組織的血氧含量,擴大血氧彌散范圍,改善腦組織的缺氧,降低顱內壓,緩解腦水腫,阻斷缺氧所致的腦組織損傷,促使受損腦細胞盡快恢復和再生。
總之,對HIE的救護體現了“早防、早治、早期干預”。采取有效的腦保護,建立系統完善的HIE康復護理,取得家屬信任與合作,使患兒治愈率提高,并發癥減少,對提高患兒生命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崔焱.兒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119,136
[2] 張青堂,張健,李安民.川芎嗪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觀察[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7): 610~611.
[3] 沈曉明,王衛平主編.兒科學[M]. 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102~105.
[4] 韓玉昆.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臨床診斷依據和分度[J].中華兒科雜志, 1990, 28(2): 31.
[5] 李小毛.胎兒窘迫與新生兒窒息復蘇[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226~244.
[6] 石敏,劉瓊.氧氣吸入療法的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 2002, 37(3):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