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0 10:37: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漢語言文學常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新時期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創新
(一)在新時期,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應該實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
在原有的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總是滔滔不絕,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但是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學生在面對龐大的知識體系時,不能接受那么多的知識,很多知識在課堂上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而且,師生之間也沒有形成良性的互動,老師與學生在課下也沒有針對一些問題進行溝通,老師下課就不會與學生溝通了。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只是記憶,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課堂上也不能暢所欲言,時間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就會比較倦怠,不會在主動地去思考問題,而是盲目地接受。在新時期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老師應該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通過在課堂上發現,充分開發自己的思維,使自己的思維能夠得到發散性的發展。
(二)在新時期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在課堂上應該形成良性的自主探究模式,增強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老師間的溝通。
在傳統的課堂上,老師會將大量的文學常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記憶,在考試中也重點考查這些文學常識,這些基礎知識在課堂上占用了很多時間,學生在記憶這些文學常識的時候,沒有以具體的課文為依托,導致了他們在記憶這些文學常識的時候都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不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這種學習方式在考試中能夠獲得好的效果,可是考試一過,學生就把所學的知識都遺忘了。有的學生甚至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產生了逆反心理,將漢語言文學的學習當作負擔,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文學常識可以不做為課堂的重點來講授,老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通過去圖書館查找資料的方法,讓學生了解這些文學常識,而在課堂上,主要是以課本的探究為主,老師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對文學作品的看法,從而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生在聽取他人的發言后,也可以獲取很多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將被動地傳輸知識,變為主動地探究,使課堂更加有活力。
一、引言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中文系中最常設的一個專業,也被譽為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的學生供不應求,可以從事社會人文領域的很多工作。但隨著學科門類的增多,專業的細化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市場開始傾斜。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本身原因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應用性的缺陷,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一大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重純文學,然而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內容偏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集中的問題。
2.1培養目標不清晰
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度非常輝煌,學生能夠擁有穩定的職業,一度擁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與專業自豪感,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失去了過去的專業優勢。
再加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著傳統優勢專業意識,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找準定位,更沒有考慮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并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優勢專業成為了劣勢專業。
2.2教學內容重純文學輕社會學
教學內容是對教學計劃的具體落實,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步驟。因而教學內容的設置必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然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大多是文學史、文學概論、文學作品等,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遠離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社會學科,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后與社會格格不入,脫離實際,只會做文字游戲。
教師所教、學生所學,都是閉門造車,對于熱點的生活,廣闊的實踐,基本沒有接觸。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都陳舊落后,極大地約束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順應時代和就業的需求,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綜合應用型現代化人才上。當代社會各部門和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越來越多,單純的漢語言文學工作者已經不能滿足各個部門和行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據不同行業、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重應用,對專業進行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另外隨著現代化媒體技術的發展,熟練運用現代媒體,也是不可或缺的。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要有過硬的寫、說能力,還懂得編輯與制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融會貫通,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四、漢語言文學應用型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行厚基礎、多方向、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育人模式,建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新體系,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調整。
4.1基礎課程
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個應用型模塊。主要開設語言教育提高系列課程,設置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師發展研究、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語文課件制作、語文教學藝術、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現代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等課程。
4.2提升課程
主要提升專業理論,訓練科研能力,著眼于學生升造。可開設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邏輯學、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影視藝術欣賞、雜文創作藝術論、外國文學專題等類課程。
4.3應用行文課程
開設應用行文相關的理論、實務、實踐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工作能力。主要設置了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采訪、公共關系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
五、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
5.1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在大學一年級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契機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指導學生制訂大學四年規劃。對二年級則進一步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三這個年級階段我們應注重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幾種職業去向,是深造讀研,當公務員還是企事業單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創業?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個別輔導等形式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到了大四進行考研與就業分流,對考研學生重點進行學科縱深教育,對準備就業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5.2增加實踐環節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除了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各門課程都要圍繞這一主旨有重點地訓練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鍛煉,增強能力,以適應、勝任未來的工作。
從大三開始分專業方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將來的就業意向,在所開設的課程中添加實踐內容。將“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落實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如公務員、教師方向的,其秘書學、行政管理學、中學語文教學法等課程的教學,設置三分之一的實訓課程,主講教師一邊講理論,一邊帶學生到實習基地觀摩、見習、實習,從而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見習、實習讓學生查找理論學生中的不足,在后續的課程學習中加以彌補。
依托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制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參與到每一個實驗中去。進一步強化學生辦公技術和制作等方面的動手能力。
1 引言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中文系中最常設的一個專業,也被譽為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的學生供不應求,可以從事社會人文領域的很多工作。但隨著學科門類的增多,專業的細化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市場開始傾斜。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本身原因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應用性的缺陷,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一大問題。
2 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重純文學,然而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內容偏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集中的問題。
2.1 培養目標不清晰:
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度非常輝煌,學生能夠擁有穩定的職業,一度擁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與專業自豪感,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失去了過去的專業優勢。
再加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著傳統優勢專業意識,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找準定位,更沒有考慮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并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優勢專業成為了劣勢專業。
2.2 教學內容重純文學輕社會學:
教學內容是對教學計劃的具體落實,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步驟。因而教學內容的設置必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然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大多是文學史、文學概論、文學作品等,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遠離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社會學科,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后與社會格格不入,脫離實際,只會做文字游戲。
教師所教、學生所學,都是閉門造車,對于熱點的生活,廣闊的實踐,基本沒有接觸。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都陳舊落后,極大地約束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3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順應時代和就業的需求,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綜合應用型現代化人才上。當代社會各部門和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越來越多,單純的漢語言文學工作者已經不能滿足各個部門和行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據不同行業、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重應用,對專業進行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另外隨著現代化媒體技術的發展,熟練運用現代媒體,也是不可或缺的。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要有過硬的寫、說能力,還懂得編輯與制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融會貫通,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4 漢語言文學應用型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行厚基礎、多方向、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育人模式,建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新體系,對傳統漢語言文
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調整。
4.1 基礎課程:
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個應用型模塊。主要開設語言教育提高系列課程,設置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師發展研究、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語文課件制作、語文教學藝術、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現代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等課程。
4.2 提升課程:
主要提升專業理論,訓練科研能力,著眼于學生升造。可開設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邏輯學、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影視藝術欣賞、雜文創作藝術論、外國文學專題等類課程。
4.3 應用行文課程:
開設應用行文相關的理論、實務、實踐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工作能力。主要設置了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采訪、公共關系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
5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
5.1 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在大學一年級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契機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指導學生制訂大學四年規劃。對二年級則進一步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三這個年級階段我們應注重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幾種職業去向,是深造讀研,當公務員還是企事業單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創業?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個別輔導等形式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到了大四進行考研與就業分流,對考研學生重點進行學科縱深教育,對準備就業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5.2 增加實踐環節: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除了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各門課程都要圍繞這一主旨有重點地訓練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鍛煉,增強能力,以適應、勝任未來的工作。
從大三開始分專業方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將來的就業意向,在所開設的課程中添加實踐內容。將“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落實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如公務員、教師方向的,其秘書學、行政管理學、中學語文教學法等課程的教學,設置三分之一的實訓課程,主講教師一邊講理論,一邊帶學生到實習基地觀摩、見習、實習,從而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見習、實習讓學生查找理論學生中的不足,在后續的課程學習中加以彌補。
依托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制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參與到每一個實驗中去。進一步強化學生辦公技術和制作等方面的動手能力。
學生以學習為主無可厚非,但是學生的人文素質卻令人擔憂。一是缺乏正確的理想信念。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如今的學生個個都希望不勞而獲,都夢想著拼爹、富二代,追求安逸的生活。缺少了基本的進取心。二是缺少健全的人格。不少學生對于是非黑白、美善丑惡沒有基本的定位標準,拿著“自由”、“個性”當借口,拿無知當有趣,拿惡搞當笑話,對于一些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三是人文素養普遍缺乏。除了專業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的所學面狹窄,對于人文教育和學習更是普遍不感冒,也使得很多學生對于文學常識和藝術欣賞能力極度缺乏。
二.漢語言文學在學校中的地位剖析
漢語言文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促進素質教育的良好手段。一些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除了頂尖的研究成果、博學的教授等因素,一流的人文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北京大學,正是當時的校長博采眾長,各種思潮相互碰撞,才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環境,讓北大成為莘莘學習的最高目標。當前,各種思潮交織,人們對于傳統文學的興趣正在減弱。尤其是在學校中,從小學到高中,漢語言只占語文教學中很小的一部分,無非就是一些古詩和文言文,加之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生對此大多數處于一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根本談不上欣賞和運用。到了大學,由于專業的分工,很多大學生也沒有再進行學習,選修課也是大多數一些學生處于混學分的目的而選擇的。這也就導致漢語言文學一直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甚至邊緣化,這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是極為不利的。
三.提高漢語言教育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措施
當前的教育是以人為核心的教育,強調全面發展,強調素質教育。因此,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育,促進學生人文促進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要選好師資力量。
老師的教學水平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的興趣。央視的《百家講壇》之所以受到了巨大的歡迎,除了對歷史和人文的興趣,教授們的精彩講授也是重要因素。對于漢語言文學教育,要改變其在學生中枯燥無味的印象,就要選擇一批具有良好教學方法的老師。老師本身要有較好的文學素養,對漢語言有較深的造詣,文學素養較高,對語言和文字具有較強的駕馭能力,在課堂上能夠信手拈來,妙趣橫生,引人入勝。要做到這些,除了老師自己平時要多學習、多陶冶外,學校也要加強老師的培訓教育。同時,可以定期請一些國學大師、作家、一級教師等來學校上公開課,既讓老師受到學習,又提升了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
2.要選擇好教學內容。
在大學而言,漢語言文學大多數是一門選修課。如何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教材內容有講究。為此,應該做好教學的取舍。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一些苦澀難懂的文章,可以進行取舍,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拓展,充分讓學生參與進來探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比如,一些充滿正能量的古詩,文天祥、辛棄疾等,對文章可以進行充分渲染,還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作者其他的詩詞,進行對比學習,同時,對主人公的生平事跡,對涉及的年代政治生活等,都可以進行拓展講解,讓學生充滿好奇,從而激起更加強烈的學習欲望。
實踐中,隨著高校大學生擴招人數的增加,社會人才需求計劃的變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壓力。在社會發展多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的漢語言文學人才,已不能滿足社會企業、單位對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漢語言文學畢業生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在傳統的就業教育模式基礎上創新就業教育方式與理念,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因此,本文以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教育創新為出發點展開了相應的研究與討論。
一、影響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1、就業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高校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對于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強,高校擴招人數也不斷的增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為文秘類、師范類、公務員、事業單位等。但是,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漢語言文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企業更多的需求應用型、技術性的專業人才以及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從而給漢語言文學的畢業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與挑戰。[1]
2、知識結構更新速度不適應市場需求
一是課程的設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仍然沿用傳統的單一模式,未將豐富的漢語言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機的融合,單純的漢語言知識不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制約了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二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的不足。實踐能力是大學生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其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是指較強的文字功底與公文寫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與人溝通與表達的能力。然而,實踐中所培養出的大學生只重視文學常識的記憶,理論知識的掌握,工作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因此,漢語言文學有必要完善漢語言文學的課程設置,優化學科建設,不斷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2]
3、缺乏合理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
系統的職業生規劃有利于大學生盡早明確今后的發展方向與能力的目標,從而可以將長期的目標轉化為短期的階段性目標與動力。在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就應該引導、鼓勵其明確大學期間的任務與目標,在學業上努力實現優秀的同時,增強各方面的素養與能力,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而努力。例如,對于漢語言文學的畢業生而言,有想從事公務員職業的同學,可以在充分掌握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參加社團活動,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與組織溝通能力;參加辯論賽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等。只有明確的奮斗的目標,才能有目的的努力與鍛煉自己。實踐中,由于缺乏系統的職業生涯規范與教育體系,部分大學生往往處于迷惘的狀態中,從高中走進輕松的大學校園里,由于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從而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歧途。[3]
二、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1、專業定位不準
隨著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本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仍不能準確定位,很多高校仍以傳統的專業知識為主,沒能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也沒能和市場就業需要相聯系,導致畢業生和社會需求存在很大差距。[4]
2、教學方式滯后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重點放在了課本知識的與體系上,但是在新時期的今天,漢語言文學的教師應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學資源與教學媒介方面進行創新,從而達到增強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吸引力,加強漢語言文學教學實效性的目的。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在熟悉課本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有價值的信息與人文故事,將其應用銜接于課本知識中,從而既豐富了課堂知識內容,又增強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可以在合適的時間,組織、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歷史、文化古跡,將其與課本中的知識有機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3、評價標準單一
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以學生的成績為主,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評價,漢語言文學專業也不例外,黨員錄取、優秀學生評選以及獎學金的評定等都是依據學習成績,而對于交際能力、職業規劃能力等非專業能力則沒有相應的評價標準。
三、創新漢語言文學就業教育模式的策略
1、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育理念
實踐教育的內涵界定目前,關于“實踐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學者是針對理論教學而提出的,認為“實踐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的各種教學活動的總稱,包括實驗、實習、設計、社會調查等。”有的學者側重學生實踐能力,認為實踐教學是“一種能使學生獲得一定生產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學活動”。其實,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我們發現“實踐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學生變為實踐的主體,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創業能力。
2、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創新漢語言文學大學生就業教育是提升其就業能力與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幫助的學生盡早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在日常的學習中就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使其能夠在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具體而言,漢語言文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應該貫穿于整個大學期間。在新生入學教育、黨員發展過程中就要鼓勵、引導漢語言文學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明確大學期間奮斗的目標與計劃。同時,可以邀請已經畢業的優秀學子返校進行就業經驗的交流與分享,將自己工作、就業過程中的體會與剛入學的新生們分享,使其盡早的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與實踐。另外還可以,建立專門的就業QQ群與微信群,輔導員技術提供最新、高質量的就業信息,為漢語言文學的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漢語言文學大學生就業的能力,實現其應有的人生與社會價值。漢語言文學的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與挑戰,首先自己要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鍛煉的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對漢語言文學的大學生進行積極、有實效性的引導與教育。
【參考文獻】
1、有利于綜合素質的提升
高校漢語言文學課程的開設,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體系,扎實的理論基礎,而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新時期大學生文學素養與人文情懷。在大學生日益增多,畢業生就業形勢與壓力日益嚴峻的情況下,用人單位需求人才的標準已不僅僅是要求理論知識的掌握,文學知識點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綜合素質的要求,尤其是實際操作能力,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漢語文學的課堂上,積極發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思考與意見,培養自己良好的口才與人文素養;撰寫優秀的文章予以發表,鍛煉自己堅實的文字功底;在參與辯論賽、模擬招聘會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充分準備,不斷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做好充分的準備。
2、有利于人文情懷的培養,情操的陶冶
較高的審美能力、高尚的道德與人文情懷,是一個人高雅情操、優質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更替與興衰,在滾滾歷史長河中諸多英雄人物為了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強盛死而后已,在燦爛的文化里永垂不朽。還有一些感人的文學作品,作者通過描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高尚的人文情懷有利于培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鼓勵人們用愛、用心、用熱情去生活與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應該在漢語言文學教育過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因為理工科學生的專業往往偏重于技術性與專業性,具有容易枯燥、難度大等特點。除了漢語言文學課堂的時間,課外很少去了解、閱讀文學作品。導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學生的情商較低,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往往只顧自己的感受,不能換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與想法。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中人文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1、部分大學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校園后,由于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逐漸產生了攀比、奢華的心理。還有些同學由于自律意識較弱,自制力不強,整天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交友、網絡商城等各種虛擬的環境中,無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大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不愿與別人溝通交流,迷失了自己進入大學校園的遠大理想與信念。有時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種利益的驅使下,不擇手段,觸犯了法律,從而誤入了人生歧途,這些都是大學生人文素質存在問題的重要體現。
2、重理論知識,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新時期的今天,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教學環境與內容。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仍然體現出了只重視理論知識、課本知識,缺乏課堂互動與實踐性不強等特點,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與漢語言思維習慣由于受到多媒體的影響,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改變。在網路時代的今天,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漢語言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加強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效果,注重新時期大學生正確漢語言文學思維方式與習慣的形成與培養。同時,培養學生系統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從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
3、知識結構更新速度不適應市場需求
一是課程的設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仍然沿用傳統的單一模式,未將豐富的漢語言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機的融合,單純的漢語言知識不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制約了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二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的不足。實踐能力是大學生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其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是指較強的文字功底與公文寫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與人溝通與表達的能力,也是人文素養,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然而,實踐中所培養出的大學生只重視文學常識的記憶,理論知識的掌握,工作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因此,漢語言文學有必要完善漢語言文學的課程設置,優化學科建設,不斷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
三、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優化人文素質培養策略
1、加強教學內容的篩選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主要體現, 教學內容的合理篩選,將能夠確保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際作用,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漢語言文學是大學語言文學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漢語言文學范圍較廣,涵蓋內容較為全面,為保證實際教學效果,必須要有針對性的進行篩選和增添。首先,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應該盡量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按照學生興趣和愛好進行教學內容的篩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學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響,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教學活動的制定,為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為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可以多組織一些教學活動,比如演講比賽、詩詞比賽以及場景教學等等,讓學生主動去開展相關交流活動, 在學習和知識鞏固的過程中去交流和溝通,消除學生不良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重純文學,然而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內容偏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集中的問題。
2.1培養目標不清晰
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度非常輝煌,學生能夠擁有穩定的職業,一度擁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與專業自豪感,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失去了過去的專業優勢。
再加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著傳統優勢專業意識,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找準定位,更沒有考慮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并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優勢專業成為了劣勢專業。
2.2教學內容重純文學輕社會學
教學內容是對教學計劃的具體落實,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步驟。因而教學內容的設置必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然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大多是文學史、文學概論、文學作品等,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遠離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社會學科,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后與社會格格不入,脫離實際,只會做文字游戲。
教師所教、學生所學,都是閉門造車,對于熱點的生活,廣闊的實踐,基本沒有接觸。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都陳舊落后,極大地約束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順應時代和就業的需求,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綜合應用型現代化人才上。當代社會各部門和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越來越多,單純的漢語言文學工作者已經不能滿足各個部門和行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據不同行業、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重應用,對專業進行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另外隨著現代化媒體技術的發展,熟練運用現代媒體,也是不可或缺的。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要有過硬的寫、說能力,還懂得編輯與制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融會貫通,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四、漢語言文學應用型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行厚基礎、多方向、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育人模式,建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新體系,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調整。
4.1基礎課程
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個應用型模塊。主要開設語言教育提高系列課程,設置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師發展研究、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語文課件制作、語文教學藝術、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現代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等課程。
4.2提升課程
主要提升專業理論,訓練科研能力,著眼于學生升造。可開設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邏輯學、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影視藝術欣賞、雜文創作藝術論、外國文學專題等類課程。
4.3應用行文課程
開設應用行文相關的理論、實務、實踐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工作能力。主要設置了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采訪、公共關系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 五、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
5.1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在大學一年級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契機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指導學生制訂大學四年規劃。對二年級則進一步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三這個年級階段我們應注重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幾種職業去向,是深造讀研,當公務員還是企事業單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創業?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個別輔導等形式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到了大四進行考研與就業分流,對考研學生重點進行學科縱深教育,對準備就業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5.2增加實踐環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3)10―0081―02
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發展,高校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相互影響及促進關系。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就成為我國高校教育思路轉變的重要方向之一。應用型人才,是相對于傳統高等教育的理論型人才而言的,是指能將所學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傳統的高校教育由于注重學科性和學術性,人才的培養必然偏重于理論知識及其深入研究,從而忽視了人才培養與現實社會需求的合理結合。當今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使傳統的“寬口徑、厚基礎”理論型人才在走向社會時,難免出現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的窘況,因此具有鮮明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高等教育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歷史悠久,是文科中最重要的專業之一,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在提高國民人文素質方面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承擔著多方向的培養目標,不僅要為中學培養優秀的語文教師,為科研院所輸送研究人才,還要為企事業單位培養行政管理、公關文秘等人才。這些專業所對應的行業不但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性,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傳統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知識激增的新形勢的需要。因此,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成為時代擺在我們每一個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嶄新的課題。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要求實現從學歷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戰略轉移,在教育觀念上,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以加強人文修養為根本,以社會需求為尺度,以“讀”、“寫”、“說”為表征,強化應用性課程。
一、以加強人文修養為根本,堅守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
漢語言文學在高校教育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傳承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加強學生人文修養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寫作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邏輯學等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素質,提高人文修養,夯實專業基礎,這些基礎課程是實行專業拓展,開發新知識領域不可或缺的基礎。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等課程在該學科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通過基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較好地把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本知識結構,了解和掌握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并能夠運用漢語言文學專業特有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斷地在該領域中探索新知識。
二、以社會需求為尺度,構建學生知識體系
課程內容設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隨著社會競爭愈演愈烈,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難題。人才市場上的競爭是殘酷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要想能夠在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不僅要靠我們的智慧和運氣,更要靠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重視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相照應,按照社會需求安排課程結構和內容,增加實踐課程環節,讓畢業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熟悉本專業的技能掌握要求,在專業實習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同時,要建立完善的學生就業指導體制,幫助學生制訂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一年級是就業指導的萌芽期,要利用新生入學教育的時機向學生介紹職業規劃的思想,引入就業的相關理念和基本常識,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人生觀。二年級為儲備期,就業教育可進行第二步的深化,幫助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進行詳細的分析,制訂并完善四年的總體職業生涯規劃。激勵學生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積極鍛煉就業必備的素質和能力,打好基礎。大三是就業意向的分化期,在這個階段,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就業意向選擇通過報告會、專題講座、個別輔導等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別指導。大四,是考研與就業的分流階段,對于考研的學生重點放在對其進行學科的縱深教育上,對準備就業的學生重點是學習就業相關知識及參加社會技能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中有明確的努力方向,才能學有所成。
三、以“讀”、“寫”、“說”為表征,強化應用性課程,促使學生形成本專業的應用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現代“讀”、“寫”、“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就要對專業技能課程進行系統的設置與強化。在傳統的教學計劃中,我們對于應用性課程的設置相對來說較少,且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
圍繞“讀”、“寫”、“說”這三個方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能力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對于古今各種文體的閱讀能力,對于現代各類文體的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語文教學能力以及信息調研能力。我們要通過設置合理的、系統的應用技能課程,來保證學生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應用能力,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例如寫作能力是最能表現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優勢的素質之一,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在講授寫作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的同時,應該注重適當安排寫作實踐訓練環節。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受到學時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和限制,教學過程中寫作訓練的部分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只是空喊口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重視和提高。因此要想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實質性提高,必須調整寫作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已有課程為基礎,增加一些寫作類的實踐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寫作實踐訓練,力求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趨勢,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首先,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順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其中語言分析和運用能力是重要的基本素質,因此,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要求。其次,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滿足素質教育的本質需求。素質教育已經在我國各院校廣泛開展,現在正是高校實行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綜合素養,而提高漢語言文學人才的應用性,就是要將學科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社會發展中成為具有推動性作用的理論體系,這正符合素質教育對人才的需求。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培養出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以便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曉夢.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轉型研究與探索[J].科教導刊,2011(08).
[2]伍建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1).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中文系中的一個專業,被人們譽為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的學生供不應求,可以從事工礦企業的很多工作。但隨著學科門類的增多,專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市場開始傾斜。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實用性。所以,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漢語言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筆者認為,順應時代和就業的需求,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綜合應用型人才上。應用型人才就是要有過硬的寫、說能力,還懂得編輯與制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融會貫通,才能適應崗位的需要。
二、調整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
1.基礎課程。可開設教師職業綜合技能訓練、語文課件制作、語文教學藝術、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現代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等課程。
2.提升課程。可開設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邏輯學、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影視藝術欣賞、雜文創作藝術論、外國文學專題等類課程。
3.應用行文課程。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工作能力。設置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采訪、公共關系學、新聞采訪與寫作、攝影攝像基礎知識、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之我見
1.全程輔助職業規劃。大學一年級,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大學二年級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學三年級幫助學生分析職業去向,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個別輔導等形式分類指導。大學四年級讓準備就業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2.理論聯系實際。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將“聽、說、讀、寫、攝、錄”能力訓練落實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做法,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鍛煉,增強能力,以適應、勝任社會上各種工作。
中職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素質,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初中生,通過系統正規的思想文化和專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傳統的學科,是我們傳統文化表達和繼承的載體,我國的中職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已為國家培養出數以百萬計的技術型人才。盡管如此,我們的中職教育中,漢語言文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二、中職院校學生漢語言文學教學管理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大多數中職院校為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管理,將課程實行規范化管理,對任課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學校領導隨機聽課等方式,提高教學水平,讓學生全面系統地接受漢語言文學教育。多樣化教學,選修文學常識教育、文學作品鑒賞、寫作等課程,現場模擬談判、辯論等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和藝術修養
在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可以感受到藝術和美的熏陶,提高鑒賞能力。
(三)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操
學習欣賞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他們開拓眼界,著眼未來,立足現實,明辨是非曲直,凈化心靈,擁有健康的思想品質,培養各種興趣愛好。
三、中職院校中漢語言文學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多數中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在思想和觀念上存在一些問題,過分重視專業技能和教育管理部門規定的一些課程,把與學生綜合素質息息相關的可能影響學生未來發展的漢語言文學的能力的培養放在一旁,現今社會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能把技術與綜合素質融合起來,做到不僅能發現問題更能解決問題的人才。部分中職院校逐步注重漢語言教學,開設漢語言教學相關課程,但教學方式和方法上存在問題,只重傳統方式和照搬高初中或高中甚至本科的學校模式,只是簡單地在認知層面開設公選課,而未對其進行深入貫徹的講解和指導通讀,忽略了對學生創新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也只是注重與現實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的知識,沒考慮深層次的提高自身語言文學素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模式單一枯燥
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重要的教育課程,是學習其他學科門類的基礎。在中職學校里,很多教師還遵循著最原始的教學方式,以備課,照本宣科為主,學生主要以背誦,聽寫為主,如對課本上的字。詞。句的講解很詳細,但學生卻對此毫無興致,不能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教學資源與教學媒介缺乏吸引力
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將重點放在課本的固有知識體系上,但在新時期,教師在教學講授課本基礎知識的同時,應當適當對知識進行補充和創新,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各種社交平臺、公眾號等多種網絡資源,對知識進行補充和豐富,查找相關的人文故事,生活趣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相關的任課教師可以適時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文化古跡,將其與教材上的知識銜接起來,在教學上避免“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漢語言的教學教師應充分利用現在的多媒體方式授課,如制作精美的PPT,播放人物傳記資料、圖片等,提高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未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定義不再僅僅局限于專業技能,更多的是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現代社會的進步,企業的發展需要的人才要具有專業的素養,良好的口才,過硬的文筆和強大的實際操作能力。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基礎上能獨立思考,結合社會環境與理論知識,形成自己對世界、對社會的認知和見解。因此,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與灌輸文化知識并重。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用社會新聞要事,近期社會上問世的作品等這些新鮮事來吸引學生,使其對課堂學習產生興趣,感覺到生活與學習是密不可分的,同時還應注意采取多種形式的學習方法,對某一新穎的主題以小組討論、辯論等形式展開,不僅幫助學生鍛煉口才,更能體現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提取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與熱情。
四、中職教學管理中漢語言教學改善措施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視程度
中職院校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開設專業技能課程,忽視漢語言文學相關課程的開設,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基本上靠中小學的知識積累,因此造成了文學素養缺乏,綜合素質較低的現象。因此,相關教育部門應加強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視,學校的領導也需要轉變觀念,吸納具有高水平的文學素養的教師進入自己的師資隊伍,開設相關的課程,鼓勵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
(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注重實踐
首先,相關教學部門在課程設置上應充分開放,不要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新穎生動的課程實踐來吸引學生,如可以開展文學作品鑒賞,面試技巧交流,與人相處之道,文章寫作實踐,詩歌創作大賽,演講比賽等實用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學生不僅僅局限于在教室里學習語言,在課外同樣可以學習漢語言文學。語言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能停留在書本上,需要多讀多看,并付諸實踐。
(三)提倡案例講學,增加師生互動
新鮮的教學案例不僅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并不是單純地掌握一些理論知識,而是通過分析與討論總結如何運用相關的理論去解決當代社會上的一些現象,應樹立怎樣的價值觀,同時部分案例可以讓學生以演講表演的方式演繹出來,從刻板的教學模式中跳出來,教師積極引導,開拓學生思維。
(四)完善教學考核制度
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利于督促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考核制度應該多樣化,打破傳統的寫論文或者考試的形式。考核的內容應綜合平時的表現,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演講或者表演的積極程度、出勤率等,對待考核的制度要嚴謹,要嚴格對待,不能放任學生的抄襲等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