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5 15:37: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會計專業的科研項目,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1崗位能力培養的需要
“能力本位”是職業教育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點在于以現實職業分析為基礎設計課程內容,以現實職業需要為出發點組織教學活動。因此,將現實職業中的工作任務進行有機的整合,形成醫學影像技術的職業模塊,并按此模塊組織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進行崗位能力培養的必然需要。
1.2.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
當今系知識經濟時代,隨著職業的日益分化,科技發展的趨勢亦高度綜合,綜合成為科技發展的主流。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人們認識到,必須從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作出理性的“應變”,即使受教育者得到盡可能多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以適應社會的變化。一方面拓寬專業口徑,充實專業教育,另一方面實施全面素質教育,以彌補專業教育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和片面性。高校模塊課程正是適應這種趨勢的一種有力嘗試。可以說,在人類知識大綜合的時代,課程也正在辯證綜合的道路上發展,模塊課程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國際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1.3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人的發展,其根本標志就是人的創造性發展。一般而言,人人都具有創造潛能,但是,開發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創造性是后天教育的一個最為主要的任務。職業院校的模塊課程改革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模塊課程改革實質是針對我國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模式的單一而提出的。它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整體觀念,接近現實生活,易于達成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的統一。正因為高校模塊課程所形成的結構性的知識體系是學科之間、學科與社會之間和學科與學習者之間的整合的產物,所以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體系時,有利于增強思維的獨創性、整合性、變通性及流暢性,有利于思維廣度、深度與靈活性的發展,從而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其內涵符合職業技術教育對學生綜合技能培養的要求。
1.4課程改革的需要
職業院校的現行課程體系是以學科劃分設置的,而知識是一個聯系緊密的整體,人為地將知識分解為不同的學科,首先導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分離,而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分化直接導致了高校課程科目的增多。其次形成課程與社會要求的分離,當今社會的復雜化使得諸多社會問題都具有綜合性。同時,職業轉換速度的加快也要求人才知識結構和素質的綜合性。最后是課程與學習者的分離。認知與情感的發展被一度沖突的教育課程割裂,人的發展走向片面化。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僅需要知識的深度,而且要求知識的綜合,以適應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和轉型。
1.5培養學生綜合技能的需要
因為原有高職課程結構在培養學生增強人生規劃能力、發展個性與形成健全人格上存在很大的矛盾,其課程結構按照知識線性結構組織,側重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片面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科間內容缺乏聯系,無法形成一個整體,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課程幾乎難以根據學生個性而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簡單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使教學目標難以全面得到落實,所以職業教育呼喚模塊化教學設計。
2.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研究
由于培養目標的確定是課程改革的關鍵,而課程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因此,改革課程首先必須從確定培養目標開始。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化醫學科學飛速發展的、具有較扎實的醫學影像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臨床實用型的醫學影像醫技人員。由于該目標是醫學影像人才的總體目標,比較宏觀,為使其具體化,我校開展了培養目標的調研。
2.1調查方法與對象
根據總體目標,圍繞專業知識、臨床技能、職業相關學科知識、身心素質、政治素質、一般知識、現代社會適應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職業道德、創新意識與能力等12個因素,設計80個子因素測驗題,對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衛生學校、湖北職業技術學院、襄樊職業技術學院、湖北仙桃職業技術學院、北京301醫院、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中大醫院等9所院校與單位的教師、學生、臨床醫生、醫學教育專家、病人及其家屬問卷,發放調查表2256份,有效問卷2158份,有效率95.66%。經SPSS13.0軟件包處理,結果見表1。
2.2結論
由表1可見,被試者對培養目標的期望,按重視程度排列,依次是:專業知識、職業道德、現代社會適應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臨床技能、自我提高能力、政治素質、道德品質、職業心理素質、身心素質、一般知識、職業相關學科知識。
上述結果提示我們在進行課程改革是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專業知識是影像技術專業教育的首要目標,醫學教育應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促進影像技術學生掌握堅實的影像技術專業基礎理論與知識。
第二,要加強影像學科間及影像學科與人文社科等課程的交叉滲透,強化人文教育、拓展實踐教學,改革訓練方法與內容,注重學生素質養成、自主學習、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現職業道德、現代社會適應能力、創新意識與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目標的要求。
第三,影像技能目標包括影像檢查的基本技能、基本的影像操作和處置技能、診療結果的解釋、良好的臨床思維品質等,可通過加強基礎與臨床的融通、早期接觸病人、強化實踐訓練等得以實現。
第四,醫學課程設置在體現主要目標的同時,應照顧到一般目標,如一般知識、職業相關學科知識等,這些目標可通過開設選修課來實現。
摘要:高職院校會計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以培養社會實用型專業人才的高職教育背景下,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的能力是培養社會實用型會計專業人才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培養
高職院校是培養社會實用型專業人才的教育場所,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高職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教師作為高職教育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能力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提升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是促進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
1 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發展的意義
實踐教學能力是教師在實踐教學環境下,基于自身的實踐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技能。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對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高職會計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能夠獲得更多的校企合作機會,其它專業的校企合作能夠為合作企業帶來高質量的人力資源,緩解當前企業用工緊張的矛盾,而會計專業由于其工作性質決定了會涉及到企業的財務情況,而財務信息向來被企業看作是商業機密,因此企業不愿意接受會計專業的學生到企業的會計崗位實習,這樣一來會計專業的實踐鍛煉機會就相對比較少,因此為縮短學生實際能力與崗位的差距,需要教師增強實踐教學的能力,以此彌補學生實踐鍛煉不足的問題。
2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教師缺乏相應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
雖然當前高職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拓展了教師來源渠道,但是分析高職院校教師結構,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應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一是高職院校的教師缺乏企業實踐操作的技能。會計專業的教師大部分是從高校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從事教學工作,其沒有企業實際崗位操作的經驗,缺乏必須的實踐技能鍛煉;二是高職院校的教師工作任務大,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深入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高職院校教師匱乏是當前高職院校發展的主要瓶頸,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師不僅要從事教學工作,而且還要處理學生的日常事務,同時他們還要應對各種科研項目,為此他們很難騰出相應的時間去企業進行實踐鍛煉。
2.2 教學過程中不能有效的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
會計專業知識的綜合性,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重要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融合,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在教師實踐中,教師很難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追其原因:一是教師的教學理念仍然偏重理論教學。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思想,他們認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必須建立在牢固的理論知識之上,因此教師比較側重理論教學;二是高職院校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的載體。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必須要依托完善的實踐教學設備,但是高職院校因為種種原因,會計實訓訓練體系還不完善,導致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很難順利的開展工作。
2.3 教師缺乏教學設計能力和組織能力
實踐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教學設計能力和組織能力。實踐教學設計是一項高度創造性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按照自己的經驗和經歷科學設計,但是由于教師社會實踐能力的匱乏,導致教師設計的實踐教學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教師設計的實踐訓練與真實工作崗位存在很大的差異;另外教師的組織能力也有待提高。教師不能及時針對實踐教學中的突發事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3 提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對策
3.1 要建立完善的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首先學校要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為教師實踐教學提供良好的條件。高職院校要立足于高職教育的本質特點,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支持,加強實訓設施的投入力度,優化高職實訓教學的環境,為教師實訓教學提供重要的工具。
其次高職院校也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多種渠道提升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例如高職院校要將科研項目與教師的實踐鍛煉相結合,將教師參加實踐鍛煉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標準,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會計實踐技能資格考試,并且創新學校教師的薪酬待遇改革制度,加速會計專業教師科研成果的市場化轉化速度。
3.2 深化校企合作機制,為教師搭建實踐鍛煉平臺
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雖然會計專業校企合作建設相比其他專業不理想,但是高職院校也要積極深入的開展校企合作,鼓勵教師與企業共同開展課題研究,比如允許教師擔任企業的科研項目,并且為企業提供有償或者無償的財務管理咨詢服務活動。同時高職院校也要聘請企業優秀的會計人才到企業擔任兼職教師,鼓勵在校教師學習兼職教師的實踐技能,以此促進學校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也要定期開展教育培訓活動,選派教師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各種教育培訓活動。
3.3 建立完善的教師績效考核機制
高職院校要改變過去的以對教師理論教學水平的單一考核機制,建立多元化的績效考核標準:一是完善績效考核標準,將實踐操作能力、教學設計能力以及職業教育能力等標準納入到績效考核中,優化績效考核的效果;二是建立完善的培養效果評價方式。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效果評價,主要采取企業、學生、高校以及同行共同組成的評價小組進行評價,以此實現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公正評價;三是高職院校要建立測評考核機制。通過測評使教師找出差距,以形成專業教師主動“回爐”參加技能培訓和社會實踐的外在推動力。
4 結束語
總之,高職院校實施教師會計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培訓是一項涉及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系統性工程,只有從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角度出發,不斷完善培養培訓的方法、內容、措施和保障體系,針對會計專業的實踐特點,建立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培養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培養培訓評價體系,才能確保高職教師會計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3-0113-03
會計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的必然。審視會計教育改革30多年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會計專業經歷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深刻轉變。這種轉變一方面為社會提供了大批會計人才,極大地滿足了市場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會計專業學生人數的快速增加,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越來越難。在這種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的會計專業應該實施與其他類型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差異化戰略,著力解決擴招后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專業面臨的學生就業難和農村會計人才缺乏之間的矛盾。我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凸顯“涉農特色”
多年來,我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研究實踐上,體現立足農村、服務“三農”會計人才的能力和素質,形成了一套頗具“涉農特色”的培養措施和方法。具體來說,我校會計學專業結合高等農業院校學科發展特色及時修訂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自身優勢,面向農村和農業,培養涉農企業和農村基層部門會計與財務管理人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將“農業會計”作為專業主干課程,同時還開設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鄉鎮企業會計”、“畜牧業財務專題”、“農村社會學”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專題”共計6門涉農課程。二是在全球經濟國際化發展趨勢下,國際會計人才需求旺盛,我們在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了“國際會計”、“國際理財學”和“管理會計雙語”等適應國際化要求的課程。三是在應用型和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的社會要求下,我們在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提高了實踐課程的比例,按照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開設了以“會計學原理實驗”為基礎、“財務與會計綜合模擬實驗”為核心、“理財方案設計”和“審計案例操作分析”為補充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實踐教學四個學年全覆蓋,在實踐教學中大量使用涉農企業案例。
二、教改和科學研究瞄準“涉農方向”
在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離不開其教學體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學研究成果的支撐。長期以來,我校會計專業教師深入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公開發表教改論文23篇、科研論文200余篇,從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案例教學和課程項目設計等視角探討了本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另外,還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對當前會計專業大學生的學習狀態展開廣泛調查,在剖析本專業大學生學習狀態的基礎上,推進教學體系改革。主要觀點有:(1)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首先是合理設置課程體系,讓學生們了解和熟悉農村經濟的特點、重要性和發展前景,培養面向農村和農業的創新創業人才;其次是利用“涉農企業家進課堂”授課方式,培養面向農村和農業的創新創業人才;再次是積極拓展涉農企業和農村實習基地,培養適應農村和農業的創新創業人才。(2)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上,著重完善以涉農企業和農村其他經營主體為對象的會計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和加強會計創新性實驗軟硬件環境建設,通過模擬實驗,有利于他們掌握會計操作技能,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學上,從教師、學生和案例視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業務水平、尋找涉農企業有針對性案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優化會計教學案例素材,形成以學生為中心,對現實問題和某一特定事實進行交互式探索的過程,學生在某些現實的約束條件下,運用智力和情感鍛煉他們面對復雜問題做出科學決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清晰的專業理念、高超的專業技能和敏銳的專業判斷。(4)在科學研究上,成果團隊教師的科研課題和論文瞄準“涉農方向”,緊緊圍繞農村企業財務、會計和金融展開研究。
三、學術交流與業務培訓拓寬“涉農視野”
無論是科研工作,還是人才培養,都離不開廣泛的學術交流。只有通過有效的學術交流,才能使老師們更好地傳授知識、溝通信息、取長補短、開闊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間老師們的相互協作、形成交叉綜合,才能使老師們獲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養出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通過學術會議和業務培訓,與國內外其他高校尤其是農業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師交流心得和體會,能夠及時跟蹤學科建設的前沿、發現專業建設的不足,了解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缺陷,從而推進本校會計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體系改革。長期以來,學院和會計專業教研室非常重視教師的學術交流和業務培訓。學院提供經費支持每位教師每年1次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鼓勵教師進企業尤其是涉農企業實踐鍛煉,教研室主任還可以根據專業建設需要參加相應的教學改革會議。本專業教師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和業務知識的培訓。
四、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彰顯“涉農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標的確立上,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和掌握,把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定在學生掌握現有的知識上,要求學生對前人的知識進行接受、消化和儲存。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已成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質,而這些素質正是會計專業學生所欠缺的。我校會計學專業充分利用“第二課堂”,依靠農學、園林園藝、茶學和生態學等“涉農學科”優勢,構建出“科研課題+學科交叉+技能大賽”三位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從兩個方面入手:(1)以科研課題為載體,通過與涉農學科交叉,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具體做法:一是學院每年將教師新增的各類科研項目向本專業學生和其他涉農學科學生征集調查和科研小團隊,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科研項目,然后,課題主持人組織學生科研小團隊召開研究思路座談會、布置研究任務和明確相關要求,撰寫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等。二是鼓勵會計專業學生聯合其他涉農學科學生積極申報學校和省里的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2)以專業技能大賽為重點,通過與涉農專業交叉,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我校會計專業非常重視專業技能大賽的開展,商學院先后主辦了六屆湖南農業大學創業計劃大賽,為學生們營造了良好的創業氛圍。本專業學生與涉農專業學生共同組建了諸如“風格爾花卉有限公司”等創業團隊,通過創業計劃大賽提高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另外,學院還積極承辦了營銷沙盤模擬大賽和鼓勵學生參加“用友杯”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等。總之,我校通過創新實驗項目和專業技能大賽提升會計專業學生們的創新能力,進而推進課程建設和教學體系改革。
五、教材內容緊扣“涉農主題”
教材是教學思想、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載體,是課程得以實施的具體保證,是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標志。隨著主體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創新教育思想和實踐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傳統的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學專業本科教學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難以滿足新時期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也促使我校會計學專業的教師們去思索如下問題:(1)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們需要掌握會計學科知識的哪些內容?(2)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們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農業院校會計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培養學生什么能力和素質?(4)教材應該怎樣適應教學方式的變革?(5)教材怎樣才能給教師在教學中留下較大的改革和創新空間?圍繞著這些問題,老師們積極組織和參加研討會,并一致認為:在教材建設中,要堅持培養適應涉農行業會計與財務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標,要堅持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服務的原則,理論知識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和夠用為度,強調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強的適應性和創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視會計學專業課程的教材建設,先后主編各類教材9部,其中有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十二五”規劃建設教材、應用型本科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專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財務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等。尤其是主編的《財務報表分析》、《財務管理》、《成本會計》、《會計模擬實驗教程》和《審計學》等“應用型本科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專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機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創新涉農行業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要求,打破傳統理論體系,精選涉農企業案例,突出技能訓練,注重可操作性,引導學生從“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系統理解。
參考文獻:
[1]楊亦民,胡晟姣,李桂蘭.高等農林院校會計學專業建設問題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9,(3):116-118.
[2]楊亦民,屈靜曉.關于會計學專業建設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7):124.
[3]張春穎,馮建軍.談會計專門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J].中國高等教育,2012,(17).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逐漸提高,學校作為培養專業會計人才的場所,應該積極轉變教學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增強會計專業的教學質量。利用案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會計專業人才。
一、案例教學的應用意義
(一)滿足會計專業創新性人才需求。在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教學法,教師應該將實際的會計工作流程和會計工作應用案例展現到學生眼前,讓學生能夠有效掌握教學案例中所體現出的專業知識,了解會計專業知識的應用。通過案例教學法的應用能夠鼓勵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對案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有效開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效滿足社會對會計專業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根本性目的是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會計專業人才,促進學生掌握會計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讓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有效、靈活地應用,提高學生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案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的工作能力。會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技能,案例教學法能夠直觀和具體地將會計工作內容和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展現到學生面前,讓學生能夠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三)有助于學校創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在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但是卻缺乏實際的會計工作經驗,在面對會計工作時,教師遇到問題的處理辦法并不熟練,所以學校應該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鼓勵教師走出校園,到企業中提升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同時學校也可以到企業中聘請專業的會計行業工作人員,到學校講述會計專業工作技巧,利用案例分析法,教師能夠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實際會計工作問題,通過科研和探討,能夠增強教師的專業能力,所以會計專業案例教學法能夠快速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有助于創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二、會計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的具體策略
在會計專業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應該努力轉變教學思想,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增加學生對于會計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快速提高會計專業教學的質量。(一)增加教學科研資金的投入。在會計專業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不同,在教案的設計上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對于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是極大的考驗,學校應該增加教學科研資金的投入,并且創建專項的教學獎金,刺激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增加教師編寫教學方案的動力,努力做好教學科研工作。學校還要保障案例教學法所需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創建專業的案例教學法研究隊伍,鼓勵教師參與其中,制定出完善的案例教學方案。學校還要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教學專項資金,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此外,將案例教學列入到學校的教學科研項目中,提高教師的會計專業教學水平。同時,創辦專業的案例教學實驗室,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二)組建專業的教學案例資源數據庫。在會計專業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使用大量的案例信息,以提高會計專業教學的精準性,提升教學內容的充實感,但是案例教學需要大量的數據信息支撐,并且案例編寫的環節也是一項繁重的工作,由于在案例教案編寫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所以教師很難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所以教師在教學案例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片面性,不利于會計專業案例教學法的發展。學校應該提高教學案例的整理工作,并且建立專業共享的教學案例數據庫,方便教師的應用,提高教學案例的整理速度,增加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在建立數據庫的過程中,為了減少教師放棄教學研究和探索,應該針對教師的教學情況和獨立完成的教學課題,來確定教師對案例數據庫的使用權限。教師應該不斷探索,增加學校案例數據庫的資源更新,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三)合理設計案例教學的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規劃出會計教學的詳細步驟,保證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教師應該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并且制定合理的教學步驟,預先制定好案例教學的實踐和教學內容,教師應該依據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的順序規劃教學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獨立案例要依據章節中的獨立內容進行設計,獨立案例教學內容通常是短小的案例,在教學中起到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掌握財務票據、憑證等使用方法。對于教學課程結束后進行課程總結的綜合性案例,這類案例往往內容較為復雜,教師通過綜合性案例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基礎操作能力,增強學生對于會計專業知識的理解,開發學生面對財務問題的解決能力。(四)選擇正確的教學案例。在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法發揮了重大作用,能夠有效提高會計專業教學質量,所以教師在選擇會計專業教學案例的過程中應該掌握以下四點:1.真實性。教師在編寫教學案例的過程中,需要依據實際經濟生活中的會計案例,對教學案例描述時要保證數據信息的真實性,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財務環境,讓學生體驗到會計工作中的復雜性、矛盾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形成全新的會計思維。2.啟發性。在會計教學時,教師應該選擇經典的教學案例,讓學生能夠有充分的思考空間,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效實現會計專業教學的效果。3.針對性。在教學案例的選擇過程中,要緊密結合教材中的內容,使學生通過教學案例掌握教學內容。4.參與性。在執行案例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教學案例將學生引導至會計教學情境中,并且通過會計專業教學知識分析案例中的問題和具體的解決辦法,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創建出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校在會計教學工作中使用案例教學法,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操作能力。學校通過創建專業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創辦專業的會計案例數據庫,實現教學資源共享,促使教學環節更加合理化,有效提高會計專業的教學成果。
作者:曹利華 單位: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李運鴻.案例教學法在財務會計教學中的運用[J].儷人:教師,2015,(23).
[2]楊曉林,楊寧霞,劉維忠.案例教學法在中外會計比較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會計師,2016,(4).
[3]黃鑫.案例教學法在高職會計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6).
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各種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在大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理論教學,還要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如同人的左膀右臂,共同支撐著人的發展,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培養出適合當今社會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本文以山東商務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實訓課程為例,分析實訓教學內容上存在的不合理之處,探究會計實訓課程教學改革之路。
一、高校會計實訓各課程教學內容現狀
(一)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特點
會計專業是學院的重點專業,2012年會計專業被評為山東省省級特色專業,會計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開設的課程由基礎會計等簡單的課程到中級財務會計等內容復雜的課程,內容由淺入深,逐步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同時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建立了現代化的會計實訓中心,擁有20個校內仿真實驗室,包括現代商務實戰中心、會計綜合實訓室、ERP實驗室等,安裝了用友ERP軟件、金蝶K3財務軟件、廈門網中網會計實訓平臺等,每門專業骨干課程都安排一定比例的集中實訓,聘請企業會計專家到校指導學生實訓,會計系累計為社會輸送畢業生約8000余人,許多畢業生已成為我省各級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銀行、審計、財政、稅務和其他經濟管理部門的業務骨干。從對歷屆畢業生跟蹤調查反饋情況來看,會計系多數畢業生謙虛好學、踏實肯干、專業基礎功扎實、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較高,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二)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實踐教學內容的缺陷
1.在實訓條件有較大改善的條件下,實踐性教學的組織與創新有許多需要研究與探索的課題,在此與示范性院校有較大差距。
不管是科研項目、課題還是教材和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與示范性院校相比還是有差距,因此要加大學校的支持力度,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投身課程建設與改革的積極性。
2.實踐性教學的師資力量薄弱,教學隊伍的力量需要充實。
會計實踐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指導教師的整體素質。作為會計專業的教師,不僅應具有豐富的會計理論知識,還應具備較強的會計實踐能力,包括賬務手工操作能力、運用電算化軟件的能力。然而,目前的會計專業教師絕大部分是從高校畢業后就直接從事會計教學工作,理論知識比較豐富,但會計實踐能力匱乏;一部分老教師對手工操作雖然很熟練,但對計算機的操作特別是網絡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卻相當陌生,離會計信息化的要求相差甚遠。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這種現狀,使學生的校內模擬實訓得不到規范的指導,實踐技能根本無法提高,因此實踐性教學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3.實踐教學課程建設的質量有待改善,還存在一些不完全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情況。
隨著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調整,實踐教學課程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手段等方面需要隨著方案的變化進行進一步的改進。目前很多人認為教學資源的建設就是將原有的資料如課件、習題、教案等傳到網上去,并不注重資源開發的質量,以致于資源建設后要實現對學生什么樣的培養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有沒有促進,有沒有對教師產生什么樣的教學效果等問題存在很模糊的概念,導致建設完后,基本是為了完成任務,并不注重它的使用效率,使用效果與預期脫節。
另外,會計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是校內模擬實習,實訓中一般會將賬務處理作為實踐的重點,主要培養學生對一般經濟業務的核算能力,能夠根據原始憑證做出記賬憑證并編制報表,但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如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實訓的內容是事先給定的,實訓步驟也是固定的,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按部就班就可以得到最終結果,學生做完實訓經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外部條件變化時,學生就不能隨機應變給出解決方案。同時在實踐教學中總體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崗位職責也劃分不清,學生即使很好地完成了模擬實習,也仍然不知道具體的人員負責什么,人員的職責混淆不清,老師講什么就聽什么,沒有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其實際能力遠遠沒有達到具體工作崗位的要求,更沒有達到會計實踐教學所設定的目標。
4.會計實踐教材不夠全面。
實訓教材主要集中在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等核心課程上,而涉及財務管理、納稅實務、審計等相關課程的實踐教材很少,而且,不同科目的實踐教材之間各自獨立,相互銜接較少,內容整體上缺乏聯系性,使得學生對單項基本技能掌握得較好,而對會計的綜合運用技能無法全面訓練,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改M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投身課程建設與改革的積極性,為課程建設創造良好環境。
積極申請、承攬和參加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和學術交流。積極申請、承攬和參加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努力爭取省部級和國家級課題。加大教師撰寫著作、教材和學術論文的支持力度。資助教師經常參加有影響的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及時“充電”,并爭取宣讀論文,提高知名度。
2.提高師資質量、繼續提升教師業務水平。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搞好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現代人才的關鍵。因此,學校加大財力支持,統籌安排教師進修、接受短期培訓,支持現有教師攻讀在職博士、對外交流,努力提高現有教師的學歷層次,尤其是計算機操作和軟件應用的學習,支持教師參加注冊會計師等執業資格考試和各種業務學習,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同時,也可以將那些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師等聘請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這樣既保證了實踐指導的效果,又可以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
3.樹立新的實踐教學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會計是一門動手很強的學科,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以改革,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特別是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下,憑證、賬簿、報表的登記和手工賬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中心,更加著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注重對學生職業判斷意識的培養,鍛煉他們能運用會計知識來處理各種經濟業務,更要注重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
4.加強實踐教材體系建設
隨著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相關會計法規、會計制度等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會計實踐教材要跟隨政策的規定不斷進行修訂,及時調整實踐教學內容,已成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同時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應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實務工作者參與編寫,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避免教材的滯后性。不同科目的實踐教材之間要整體上進行相互銜 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
本文系山東商務職業學院院級教改課題“會計專業實訓課程優化與整合-基于會計信息化過程”編號2015JY11階段性成果
關鍵詞:
高職;會計;實踐教學;職業能力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業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出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優秀職業技能型人才已經成為了社會各界的共識,對職業教育要求的提升也對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實踐教學作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教學地位已經確立,但是高職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問題。本文結合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的實際情況,分析了職業能力導向的內涵,提出了加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意義,探討了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一、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內涵
1.高職會計專業的特點會計是一門集理論性與技術性于一體的應用型學科。目前,會計市場呈現國際一體化趨勢,會計服務對象也越來越多樣化,大形勢的變化促使高職會計課程的教學,一方面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還要教會學生掌握實際操作的各項技能,培養學生解決處理工作常規問題的能力。專業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必須構建起一個科學的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必須將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兩者有機結合,這種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才能具備真正的職業能力。
2.職業能力的內涵職業能力是指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具體包括以下構成要素:會計基礎技能,即會計核算基本方法、處理基本程序等從事會計職業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會計崗位技能,即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專業技能;會計綜合技能,即會計實際處理能力及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等專業拓展性技能。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必須遵循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的規律,循序漸進的實現培養過程。
二、加強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意義
1.培養職業能力、加強實踐教學是賦予學生從業之本的根本基礎培養職業能力的實踐教學以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為依據,以會計職業活動整合實踐教學內容,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以會計制度為標準,充分考慮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根據教學規律和技能層次來安排學生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層次,反映在具體的教學形式上,就表現為專業設置的職業性、課程內容的適用性和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這種教育理念灌溉下的教育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學生自主創新、積極投入實踐,從而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實踐技能,專業認知實踐、課程滲透實練、角色模擬實訓和企業頂崗實習等多個層面的培養能夠使學生全面鍛煉專業能力、操作能力和綜合能力,系統全面地掌握從業之本。
2.培養職業能力、加強實踐教學是會計教育理念革新的必然產物我國許多高職院校將教育理念定為:寬基礎、精專業、重實踐、善創新。近年來,國內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界對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視和推崇,促使了我國會計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更新及定位,從而帶來了高職會計專業教育模式的改革。按照學歷教育層次劃分,高職會計教育屬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類型,我國高職會計教育階段已經逐步明確了注重鍛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專業技能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并在實際教學中得到應用[1]。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全方位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把實踐性教學作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手段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積極發揮高職的優勢,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適應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向企業輸送職業能力過硬的實用型人才。
3.培養職業能力、加強實踐教學是確保知識學以致用的有力保障運用是高職技術性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而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正是使學生所學技能知識學以致用的保障。實踐教學最明顯的特點和優勢在于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實習等教學環節鞏固和深化專業理論知識,從而牢固和系統地掌握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達到學以致用、學而能用的終極目標。實踐教學設置的環節、內容和要求,有利于增添學習情趣,改變學生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的不良學習現狀,通過讓學生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檢驗,實現技能運用的“零距離”,有助于學生了解和認識會計工作的整體環境和工作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儲備滿足會計職業的崗位需求。
三、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如何幫助會計專業學生將課堂上教授的理論知識變成真正的會計職業能力,這就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在定位準確、有效指導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打造出具有過硬技能的實用型會計人才。但是從當前情況看,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都存在著重知識灌輸、輕操作實踐的現象,導致相當一部分會計專業畢業生專業技能水準不高,與用工企業單位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方面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問題。
1.課程設置與實踐性教學目標不相適應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其強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實際操作能力強,適合中小型及以上企業的用工需求,但是當前現狀來看,我國高職院會計實踐教學起步較晚、發展不成體系,本科教育影響比較大,實踐教學仍然屬于理論教學的附屬品,課程設置和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兩者之間存在錯位,應試教育的痕跡非常明顯,不能為大規模的培養實用型人才服務[2]。大多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成了本科教學的復制品,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比例不均勻,實踐課時偏少,有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如點鈔、鋼筆書法、稅務實務等都沒有開設,沒有體現出高職教育的特性,不能符合高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
2.教材不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當前使用的高職會計實訓教材,大多數沒有隨著新出臺的法律法規、會計準則和制度的變化而改版,內容陳舊缺乏實用性。教材教授的業務類型模式化,針對性不強,不能體現企業會計核算過程中呈現出的各種紛繁復雜的經濟問題,難易程度缺少層次化,不能高效務實地提高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解決經濟業務時,教師通常會在丁字結構中進行模擬教學,但是實際工作中,業務記錄是在各種復雜的賬簿中完成的,單一結構無法應對復雜多變的實際情況,這種教材會使學生因缺乏職業能力而難以適應真正的工作崗位。
3.缺乏校內外實訓基地會計專業的特殊性是造成會計專業校外實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因為會計專業和其他專業不同,餐飲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去各大餐飲酒店實習,師范類學生可以去中小學校實習,但是會計專業因其特殊性在這方面就會受到很多限制。因為企業的賬目涉及很多企業隱私,內容不可能輕易地讓未畢業的實習學生知道,而且實習學生一般不具備綜合處理復雜業務的能力,多數也不會留在實習企業,所以大部分校外企業不愿意給學生提供實習崗位。高職院校大多為會計專業設置會計模擬實訓室,但這種實訓只能側重會計核算,無法模擬會計綜合知識在實際情況中的運用。
4.雙師素質師資匱乏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師大部分都是高校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的,基本上都沒有基層實踐的經歷,對企業的管理流程、會計業務和內部控制都不甚了解。而高職院校因為資金有限、師資不足等因素,也無法實現下派教師實踐學習,在經費上和時間上都無法給予專業教師相應的保證,在職稱評定過程中,也沒有關于教師實踐能力的考核標準和辦法。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教師實踐能力無法提升,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不能給予有效指導,必然影響到會計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和培養目標的實現。
四、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發展對策
解決以上幾點問題,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就應該以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為理念,重點突出實踐教學在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將會計實踐教學貫穿教學全過程。
1.構建科學的高職院校會計實踐課程體系高職會計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應該以最新的會計業務準則為依據,以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素養為核心,注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互相支撐、互相滲透,使文化基礎課、會計專業課和實踐課程的比例協調統一。會計專業的實踐課程教學大綱的擬定、教學計劃的設置,都要根據該課程需學生獲得的相關理論知識、實際操作能力、職業素養,以實際工作流程來組織實施。具體的實踐課程內容應該囊括: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各個單項技能訓練、綜合運動技能訓練、校外企業實習等,以精心統籌的多維度教學體系,改變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低質低效的現狀[3]。
2.建立適應會計實訓模式的教材體系高職院校會計實踐教材是實現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因此在教材建設上應該以任務驅動為體例編寫,圍繞企業會計業務的現實案例來設置操作項目,并且能夠把近年來法律法規、業務準則的更新內容納入到實踐內容中,處理好知識與技能、簡易與提升、單項與綜合、模塊與案例等方面的關系,選用最與時俱進、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實踐教材,把提升學生的綜合操作技能落到實處。
3.建設足夠的校外實習基地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建立模擬、仿真、全真的校內實訓基地,再現職業的真實情境,另一方面要挑選適合的企業建立起互惠互利的雙贏關系,建立穩定的、足夠數量的校外實習基地,統籌安排校內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校外實踐環節,做到學校院系和實訓基地雙向管理的模式。一是完善學校實訓條件,構建校內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模擬分崗綜合實驗室,讓學生扮演企業的會計人員,按企業中的真實財務職能分工進行分配崗位,如主管會計、記賬員、出納員等,對每一個崗位布置一項經濟業務,讓學生嚴格按照業務步驟,模擬演練處理業務的整個過程。通過這種實驗室訓練,讓學生了解企業工作項目、會計崗位職能,提升他們盡快適應會計崗位的能力。二是拓寬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廣泛動員重視財會管理工作、善于革新的優秀企業,與其進行校企合作,讓學生走進企業,熟悉真實的會計工作環境,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可以承擔企業在經濟領域的相關課題,利用高校的科研優勢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通過校企合作達到企業和學校的雙贏目的。
4.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會計專業教師是實踐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高效會計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一是和企業建立聯系,分期分批將高職院校教師輸送到企業一線掛職鍛煉,鼓勵教師積極承擔企業相關的技術攻關科研項目,長期駐企調研,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二是采取“請進來”的戰略,聘用會計行業的專家學者到學校兼職任教,提升會計實踐教學的整體教師素質。三是組織會計專業教師積極考取相關的會計實踐技能資格證書,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組織學生考取實踐技能資格證書,形成師生共進的學習氛圍。四是在職稱評定環節中增加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考評模塊,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形成激勵氛圍,促進教師從理論科研型向“雙師型”教師轉型。
五、結語
實踐教學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它是實現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是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起點,是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的平臺,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紐帶和橋梁。重視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與新時期要求培養“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實用技術型會計人才的目標有著一致的初衷和契合點。因此,要積極正確認識當前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通過對實踐教學的不斷創新探索,構建科學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這一體系的實施必將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綜合素質,有力地促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并不斷促進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華.對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系統的探析[J].職教論壇,2010(2):59-60.
伴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轉型以及經濟快速發展,當前財會專業的從原本單一的設置發展成為當前會計、財務管理、金融保險等多個專業,專業的建設也越發成熟。專業教育以培養建設、生產、管理、服務等多樣化發展,但是其始終是以技能培訓為核心,這體現了綜合實訓基地的教育重要性。
一、按照行業發展適當調整實訓內容
伴隨著財會行業的快速發展,當前財會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職業學校的教育狀況并不一致,這也導致大多數學生在畢業之后無法快速適應崗位,不具備崗位的能力需求,以至于學校與社會脫軌。
在建設綜合實訓基地時,學校應當將實訓項目盡量安排得與社會行業發展同步。例如企業財務報表制作、賬目比對等。此外,綜合實訓基地的教學應當是以學生能力培訓為主導,強化學生的財會操作能力,所以應當在條件允許時在社會企業中聘用一些經驗豐富的老財會人員到實訓基地中進行教學。例如,借助當地某企業中工作經驗較多的會計作為培訓導師,并給與學生培訓會計軟件的應用技巧、會計報表編制容易出錯的地方、銷售成本與利潤的計算技巧等內容。確保學生能夠通過綜合實訓基地后,既了解培訓內容中的技巧,還能夠有效培養相關知識技能,從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滿足學校辦學要求。
二、在校內綜合實訓基地設立多崗位輪流培訓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性職業能力,提升學生在專業中對崗位的適應能力,可以在實訓基地當中安排學生參與多個崗位的實訓位置。學生在學校中的培養不應當是單方面的,學生在校期間某一方面即使是非常強,出校以后仍然不可能從事這一方面。對此,就需要學校在培養學生財會管理能力時從多個方面出發,培養學生的綜合性能力,力求學生能夠在該行業中從事任何一項工作。將學生在實訓基地的培訓時間控制為6個月左右,并按照學生的實際適應現象,將學生安排在多個崗位中,對于適應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按照其每兩個月換一個崗位,對于適應力較弱的學生可以安排每三個月換一次崗位,例如讓學生分別在出納、會計、會計主管、總會計師等。通過這樣的輪崗培訓模式,能夠顯著的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為畢業即就業打下殷實基礎。
三、分層次、分階段實行生產性實訓培訓
為了更加充分的體現綜合實訓基地的作用,可以按照學生的年級差異安排實訓崗位。讓低年級學生在高年級同學以及實踐引導教師的幫助下,更加全面的參與綜合實訓基地的不同種類、不同崗位等級的生產服務崗位。對于財會管理專業中,新生可以自愿到綜合實訓基地參與培訓,并由高年級學生帶著新生進行實訓培訓,對于快要畢業的學生,則可以在校期間參與綜合實訓基地培訓項目,并安排相應的管理崗位,提升學生的實際管理能力。
除了在校內綜合實訓基地能夠給學生安排校內實訓崗位以外,還可以在小學外部借助校外實訓基地安排學生進行社會企業崗位實訓培訓。讓財會管理專業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當中進行功能能力培養,學校財會管理專業的學生有許多在企業進行一段時間的定崗培訓之后,就能夠直接上升至管理層崗位,從而體現學校的辦學意義。借助校內的綜合實訓基地以及校外的企業實訓空間實現分層次、分階段的實訓活動,從而不斷的提升學校的實訓培訓質量,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實用性人才提供更加優秀的培訓空間。
四、不斷完善創新實訓基地的生產、科研、培訓等多種作用
財會管理專業在學校內的綜合實訓基地中除了能夠提供一定的會服務以外,還能夠承擔學生的培訓、技術的創新與改革、教師的教育以及科研等多方面功能。對此,綜合實訓基地不僅能夠為學校提供更多社會可用性人才服務,還能夠展現一定的創新的作用,在學校中,教師能夠借助校內綜合實訓基地申請上報一些廳級、省級科研項目的研發,并發表相應的論文,從而實現教育科研型目的。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綜合實訓基地應當重視校企合作,開展校企、校際之間的合作辦學、職業技能資格培訓等。實訓基地除了需要面向本院校學生以及職業學校學生開展實踐性教學以外,還應當著眼于社會,為社會提供一定量的技能培訓、鑒定服務,為社會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應用型人才,充分體現實訓基地的社會功能,將綜合實訓基地社會化作為基地建設的核心指標之一。
參考文獻:
綜合性大學的會計專業以培養應用創新型會計通用人才為目標,旨在向社會培育德才兼備的高級會計技術人才。會計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合格與否,關系到學校培養目標能否完成、社會經濟部門效益能否提高。本文通過對江蘇省綜合性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調查研究,對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綜合性大學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現狀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江蘇省具有會計專業學位點的綜合性高校培養方案中,都有獨立設置的畢業論文實踐環節,且時間安排都在最后一個學年,持續時間都在10周左右。各高校都有較規范的畢業論文工作條例,均規定了畢業論文的組織和管理,指導教師的職責和任務,答辯的要求、程序及論文評分標準等,明確了選題、開題、中期檢查、初稿、定稿等各階段的截止時間,并且全部工作都要求在畢業設計系統中完成。各會計專業學位點都有畢業論文選題指南和寫作規范,對相關附件也都有相對應的寫作指引或參考模板。特別要指出的是,由于經管類研究問題和研究內容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各會計專業學位點每年都會根據形勢發展設計出適應當前經濟環境的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
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包括指導教師和學生基本在第7學期末商議確定選題,學生根據選題查閱相關國內外文獻資料,然后按照時間進度完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外文翻譯、調查報告和論文初稿,再根據指導教師意見對論文初稿進行反復多次修改,最終定稿。
然而在整個畢業論文工作期間,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選題難定。由于會計學以公認會計準則為基礎,對日常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既有規定的賬目也有規范的核算方法,只有涉及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估計變更等事項時有一定的選擇權。這樣一來,如果對于日常經濟業務進行會計研究,難免落入教科書的窠臼;而對特殊經濟業務的會計問題進行研究,也只能對規定的幾種處理方法進行比較,缺乏實際意義。
對目前會計準則中的具體準則展開理論研究,探討其不足和如何改進,以及對經濟中出現的新事物提出有建設性的想法,都是不錯的研究方向,但對缺乏研究工作基礎的本科生來講卻是不小的挑戰,對綜合性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就更難,因為其教育模式并不偏重于理論分析,而是融入一定數理分析和計算技術的應用創新模式。
上述原因造成會計方向的選題范圍過小,而會計專業作為熱門專業,其學生人數又眾多,因而只有將相關或相近研究論題都納入選題范圍才能滿足選題需求。相關論題包括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等審計方向,財務危機、財務績效等財務方向;相近論題包括稅收、國有資產管理等財政方向,公司戰略、公司治理等企業管理方向,高管薪酬等人力資源管理方向。對于相近方向的選題往往要求必須結合財務會計專業的相關知識,以財務會計理論和方法為主,導致題目設計的難度增大。
2.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難執行。確定選題后,一般要求學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設計出研究框架,再由指導教師審核把關。一般來講,選題可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大類,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做案例研究,而定量分析則主要做實證研究。案例研究強調解決實際問題,為研究主線,而實證研究強調歸納和演繹,從樣本推知整體,從宏觀分析微觀。
數理基礎較好的學生往往會選擇實證研究的選題,但在隨后的研究工作中卻發現并不簡單,如數據難找、模型難懂難建、數據處理和分析困難等。那些不愿跟數據和模型打交道的學生,后來發現案例分析也不那么容易,最常見的問題是:不少學生不能正確區分“現狀和問題”及“問題和原因”,提出的建議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對于寫作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難,多數學生會自行改變開題時設計的方案,任意刪減,造成框架不合理,邏輯不嚴謹。
3.寫作不規范。教育部門要求本科論文重復率一般在25%~30%之間。對于定性分析論文來講,由于規范分析和文獻分析方法的運用,導致文字敘述占大量篇幅,且多數是參考他人的研究成果,而為了降低重復率,學生往往將原本科學規范的學術語言替換成大白話,甚至出現語句不通、前后矛盾的情況。而對于定量分析論文來講,由于其包含一定量的數據、模型和處理分析,相比定性分析論文而言,修改任務較少,但仍有降低重復率的壓力,因此學生常常會在字數達標的前提下,大量刪減理論部分,造成理論基礎研究薄弱,對實證分析的支撐不夠。
二、綜合性大學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問題的成因
1.專業特點的原因。與其他專業相比,會計專業相關論題往往比較敏感,會計數據也會涉及到商業機密(主要涉及非上市企業或敏感信息)。以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或案例的,只能針對公開數據(如財務報告、公告等)進行分析,未公開的數據則因無法獲取而無從分析;以非上市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為研究對象的,即使通過一定渠道拿到部分資料,也往往因數據不全而無法分析。上述情況導致有些好的選題被迫放棄,造成會計選題范圍小、選題難。
2.課程設置和時間安排不當。綜合性大學會計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方面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文獻檢索、圖書情報學等通識教育平臺課程,要么設置為選修,要么根本未出現在培養方案中;二是常用統計軟件、財經論文寫作、專業英語、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閱讀等課程設置為選修。由于有些高校對于選修課程規定選課人數的上限,沒有選修過相關課程的學生,對文獻檢索工具不熟悉、專業知識不扎實,在論文寫作第一個環節——查閱文獻時就遭遇了困難,繼而會產生撰寫論文的自信心不足,嚴重制約了論文的寫作質量。
畢業論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而這個學期是學生考研復試、找工作面試的高峰時期,很難保證論文寫作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論文的寫作質量。
3.指導教師和學生方面的原因。近年來由于社會需求增大,非財經類院校也普遍開設會計學本科專業并大量招生,而師資力量卻并未成比例增加。指導教師畢業論文指導工作量加大,與學生溝通交流次數減少,導師對學生論文質量跟蹤不到位。從學生方面來看,由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生活條件優越,吃苦耐勞的品質相對匱乏,加上對畢業論文不夠重視,認為學校不會在最后關卡亮紅燈,從思想上放松了對畢業論文質量的要求。
三、綜合性大學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建議
1.開展科研技能訓練。綜合性高校應積極促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鼓勵和支持會計專業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有些高校要求大學生必須修滿一定的創新學分才能畢業,并通過開設多項技能培訓項目,如數學建模競賽、模擬股市大賽、大學生科研立項、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既幫助學生修完了創新學分,也培養了學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為最后學年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了較堅實的基礎。
除了開展上述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活動以外,綜合性高校會計專業還應在二、三年級開設相關課程,如文獻檢索、科技論文寫作、抽樣調查、數學建模、社會統計分析等,幫助學生熟悉并掌握數字文獻資料檢索的工具、建模、調查問卷的設計、統計軟件的使用等科研工作所必須的知識;此外,應鼓勵會計專業學生積極參與指導教師或其他教師的科研項目,訓練學生對數據、文獻等研究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分析的能力。
2.適當調整畢業論文撰寫時間。本文通過大量的走訪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師生認為選題應在大三下學期確定,畢業論文工作應放在第四學年第一學期。但這一時期大部分高校都開設有較多的專業課程,給畢業論文工作的開展帶來不便。建議對教學大綱進行調整,適當降低對總學分的要求或適當壓縮非核心課程或其他實踐環節的授課學時,減輕學生最后一學年的上課壓力,既給學生考研、就業留出空間,又能保證學生在畢業論文上的時間投入。
3.嚴把論文質量關。在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學校可適當提高指導教師指導經費,并增大核算工作量,以提高指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指導教師應按照各個階段的規定時間節點,督促學生完成各項任務。對于科研能力欠缺或專業基礎不牢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照,告之外文文獻的常用數據庫、上市公司數據獲取的主要網站、案例分析資料的獲得途徑,并且對數據的真實性、模型的可靠性、結論的可信度嚴格把關。經常召集學生開會研討,及時了解學生論文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給出指導意見。
(一)產學研聯盟下人才培養研究概述 我國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起步較晚,但速度較快,各省市都相繼建立了產學研戰略聯盟基地,在人才培養、產品開發、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學者對產學研聯盟進行了一些研究。何玉英(2009)提出高職要進一步加強同企業的聯合,借鑒國內外的經驗,采取多種形式積極推進產學研的結合,以適應經濟與科技協調發展的需要。并從完善高職會計專業產學研合作的教學模式,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模擬實訓基地,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編制特色教材,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等五大方面進行了具體探索。王鎖榮(2010)認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尚存在一些問題:如理論研究上存在浮躁現象、實施中存在形式主義現象、對“雙師型”教師培養力度不夠等,并建議采取各級政府成立專門的職業教育管理機構、制定和完善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建立獨立的評估機構等措施加以解決。段峻(2011)從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理論內涵出發,探討了對接產業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基于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改革措施。秦軍(2011)對我國產學研合作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從加強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產學研利益分配機制、完善財政與金融支持體系等方面提出了產學研合作的保障措施。洪霄(2011)在分析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基礎上,提出要積極發揮政府作用,明確各主體聯系分工,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開辟多樣化創新模式來構建產學研合作模式。賈俊梅 (2011)認為高級會計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工作能力、職稱(或技術證書)、學歷、外語、電算化操作、協調溝通及從業時間等方面進行提高和創新,并指出適應用人單位需求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基礎和保證。
基于產學研戰略聯盟下對我國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相對較多,而國內學者對三本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工作則較少,且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視角尚不全面、缺乏系統性。因此,三本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探索產學研戰略聯盟下三本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傳統三本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傳統三本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普遍呈現以下問題: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不夠具體;會計人才培養方案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相對滯后;“雙師型”師資數量不足;教材選用脫離三本實情。對此,三本高校應緊扣企業、事業、行政單位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在產學研聯盟各方的不斷推動下,糾正傳統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從根源上解決會計專業畢業生供給與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脫節之間的矛盾,并從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和層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改革、師資隊伍、三本教材等方面對三本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
二、三本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一)準確定位三本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
首先,明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目前,絕大多數三本高校在培養計劃中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這種描述過于空泛,沒有對“應用型人才”做出詳盡的解析,對品德、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不夠明確。以武昌工學院為例,筆者認為其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體現以下方面: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知識結構合理(系統掌握會計、審計、管理、經濟、投資、法規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實踐能力強(能夠勝任企事業單位、事務所和政府機關的會計、審計、管理等工作);綜合素質高(靈活處理社會中各類人際關系)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其次,準確定位會計專業人才規格。《會計人才規劃》明確提出的會計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著力統籌開發其他各類各級會計人才。其他各類各級會計人才,具有人員多、分布廣的特點,是我國會計隊伍的主體力量。到2015年,實現高級、中級、初級會計人才比例為5:35:60;到2020年,使這一比例為10:40:50。據此,三本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規格應定位為各類各級會計人才,即90%初、中級會計人才。
(二)完善三本高校現有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雖然,目前三本高校會計專業都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部分高校也建成了一定規模的校內實習基地,但絕大多數三本高校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都呈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沒有體現三本高校特色。筆者以武昌工學院為例解析如何對現有會計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1)設計富有鮮明特色的會計專業“必修課+選修課+集中實踐教學”體系。為了實現知識結構合理的目標,課程體系及其教學內容直接反映各門課程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環節。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分為三種性質進行設計,即必修課、選修課和集中實踐教學,如圖2所示。其中通識課、必修課和素質教育的開設是解決人才培養“共性”問題,即學生能夠領會國家相關財經法規、稅法等方面法律法規能力,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處理日常人際交往中的交談技巧等基本能力。專業課和集中實踐教學的開設是解決人才培養中“應用”能力問題,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專業技能,成為專業應用型人才。
(2)開設體現未來發展方向的會計專業雙模塊選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設置是解決人才培養中個性發展問題,體現會計專業特色,針對學生未來發展方向而設置的,它由專業“技能應用模塊”和專業“復合應用模塊”構成。專業技能應用模塊主要是針對學生就業設置的,專業復合應用模塊主要是針對學生考研設置的。武昌工學院新修訂的2012版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就采用了這種雙模塊的形式,針對未來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選修課中均設置了技能應用模塊和復合應用模板。以學科基礎課開設的選修課為例,如圖3所示,若是學生準備在大三考研,就選擇“復合應用模塊”,那么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就在此模塊開設,以增強考研學生的數學功底。若是學生打算畢業之后直接工作,就選擇“技能應用模塊”,那么就在此模塊開設證券投資學、經濟應用文寫作等課程,以提升就業學生的應用技能。
(3)設置逐層提升的“梯次型”會計實驗課程體系。為實現實踐能力強的目標, 三本高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和鍛煉。人才培養方案中應加大開設實踐課程的比例,保證實踐課程的課時量不低于總課時量的25%,相應增加應用性內容和實踐性環節,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武昌工學院新修訂的2012版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驗課程設置打破了原先采用“7+1”教學學期模式,即七學期的課程教學和校內實驗、實訓加一學期社會綜合實踐,實行每學期對核心專業課和技能課安排相應的實驗、實訓課程,形成“梯次型”實驗課程體系,如圖4所示。“梯次型”實驗課程體系核心內容由以下三大模塊組成:基本技能訓練模塊主要包括專業認知實踐、計算機在財務會計中的應用和社會實踐三方面內容。專業技能訓練模塊以建立實驗、實訓平臺,進行仿真性模擬實習為核心內容演練;具體由會計學原理模擬、財務會計模擬、成本會計模擬、審計學模擬、ERP沙盤模擬等組成。綜合能力訓練模塊主要由會計專業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構成。建議三本高校充分利用產學研聯盟校外優質的資源,積極搭建以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為主體的長期、穩定、有效的產學研聯盟實踐基地,并將產學研聯盟的合作方(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審計等實務專家)請進學校,講授校內各類模擬實習課程,聯合指導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讓學生體驗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鍛煉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從而很好地實現學生實習和就業的“無縫對接”。
(4)構建貫穿學生全程學習的素質教育體系。武昌工學院新修訂的2012版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素質教育體系由課內素質教育和課外素質教育組成。課外素質學分由學生通過參加科研項目、學科競賽、文體藝術活動,發表學術論文或作品,獲得職業技能證書等多種途徑獲得相應學分。學生通過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和學科競賽能夠豐富理論課程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結合。三本高校一方面要努力創辦形式多樣的校內自主競賽活動,以期實現比賽內容與培訓內容的良好對接,從而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還要積極組織會計專業學生參加校外的各級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和會計知識與技能競賽,如大學生社會實踐、會計知識大賽、會計能手選拔賽等,鼓勵學生奮力拼搏、脫穎而出,努力成為企事業單位需要的“零距離上崗”的優秀人才。
(三)深化教學改革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立后,深化教學改革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三本高校會計專業的一系列教學改革應緊緊圍繞其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從會計學專業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考核等多渠道進行教學改革。一是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三本高校應積極倡導教師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二是根據不同的課程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專題式、情景模擬、現場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旨在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提倡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營造生動、逼真、有趣的教學環境。四是要不斷改革考試內容和考核方式,側重對學生知識運用和綜合素質的考查。建議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考核方式可采用開卷、上機操作、課題設計、撰寫論文、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
(四)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要想實現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落實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化教學改革,必然離不開一批既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而實施產學研合作是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有效途徑。學校一方面可以拓寬教師引進渠道,如,以提供住房、安家費、科研啟動費等優厚條件吸引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財務總監、財務經理等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另一方面可以加大“雙師型”會計教師培養力度,依據教師的年齡、學歷等制定“雙師型”教師培養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專職教師參加研修培訓、后續教育、學術交流和社會實踐,尤其是從經費上支持和鼓勵年輕教師到企事業、會計師事務所等校外基地進行實踐,提高自身業務技能。
(五)開發三本特色教材 要想實現三本高校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還必須要有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三本特色教材作為保證。目前,很多三本高校在選用會計專業教材時,盲目選用國家級規劃教材,卻忽視其學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三本高校在會計教材選用上,不能跟“一本”和“二本”攀比,需結合學生的水平和特點,摒棄一些難度大、內容深的教材。另外,三本高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有資歷、有經驗的高級職稱以上教師編寫與學生水平相當會計專業教材。以武昌工學院自編的《會計學原理》教材為例,該教材內容主要面向三本高校學生,充分體現三本的特色:“基礎性”,將基本理論和方法貫穿主線;“生動性”,將豐富的案例融于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應用性”,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三、會計專業產學研聯盟機制構建配套措施
(一)提高對三本高校產學研聯盟重要性的認識 會計學科屬于應用型學科,會計工作又具有很強實踐性。會計專業產學研聯盟能夠將會計人才培養、會計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有機結合,既培養鍛煉了會計人才,又指導推動了會計實務的發展。因此,產學研聯盟將會成為今后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和高等會計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形成,涉及到學校、企業、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必然離不開各方的支持。只有高校領導充分認識到產學研聯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才能主動與企業、科研所、政府加強聯絡,主動尋求合作機會。
(二)充分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 開辟穩定的資金渠道,加強經濟支持是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提供的合作資金都非常有限。而政府作為連接高校和企業之間的紐帶,在產學研聯盟中發揮的作用主要有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科研經費和搭建聯盟平臺。重大的科研項目只有在政策引導下、政府部門的帶動下,才能實現充分、有效的配置。目前,財政部已經提出了“推動會計行業產學研戰略聯盟”,鼓勵學校、企業、政府積極合作。三本高校只有在重大項目中積極參與,才能挖掘出有啟發性的會計、審計教學案例、才能開發出有現實意義的會計特色教材,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會計學科建設、選擇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建立產學研機制相關的保障制度 目前,我國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中松散、短期的現象比較嚴重。要想保證產學研合作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必須構建合理的保障制度。鼓勵合作主體積極參與,共建產學研機制,并以此規范各主體的行為和活動。從各合作主體需求出發,探索內外兼顧、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的運行機制,通過契約明晰合作單位的責權利關系,建立投入、風險、利益、產權歸屬等一系列制度,保障項目正常運作。在此提三點建議:一是成立產學研合作委員會,專門負責協調產學研主體之間的關系,管理產學研基地的生產經營和實踐教學等工作。二是建立產學研合作管理體制,制定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可操作性強的詳細辦法,以規范產學研機制的良性運行。各主體可以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落實產學研合作計劃,以實現合作主體共贏的目的。三是制定合理的利潤分配制度。由于產學研合作成果在分配上會涉及到學校內部多家企業、甚至政府、科研所等人員,所以,有必要在聯合之前就制定好預期成果的分配方案,以盡可能避免產學研聯合過程中出現利益糾紛。
[本文系2012年度武昌工學院教師教研項目《基于產學研戰略聯盟的三本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鎖榮:《對高職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7期。
[2]段峻、黎煒:《基于產學研合作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教育與職業》2011年第30期。
[3]秦軍:《我國產學研合作的動因、現狀及制度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
[4]洪霄:《產學研合作的模式與機制創新研究》,《江蘇高教》2011年第6期。
[5]賈俊梅:《基于黑龍江市場需求下的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討》,《繼續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200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文件,決定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同時,教育部以2007年的“2號文件”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目的是進一步推動本科教學工作,切實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特色專業建設是“質量工程”一項主要內容。
一、專業發展歷程與現狀
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專業已有30余年歷史。本專業依托“會計學”國家特色專業、河北省政府確立的首批50個重點學科之一“會計學科”、河北省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品牌特色專業和一系列省級精品課程共4個優秀教學平臺。在“會計學”和“會計碩士”2個碩士點等學位點建設,以及國家和省部級教學科研項目的支撐下,努力打造教學改革平臺和科研創新平臺資源的無縫對接,積極鉆研專業建設特色模式,并逐漸形成“國際化”的會計學特色專業。
最近幾年,“會計學”專業在國際化學術交流、重點學科、師資團隊建設、課程與教材建設、教學手段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較大的進步,學生學習效果良好,考研學生人數及上線率進一步提高,就業情況優秀。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中成績優秀,評估組對會計學專業給予教高評價。
二、專業建設思路與目標
我們把“專業以師為本,師以生為本”作為發展理念,以強化師資團隊建設為基礎,以完善教學體系建設為中心,以高標準教學與高層次科研相結合,以加強開放、交流與團隊合作為手段,緊緊把握國家需求,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為目標的創新開發性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體系。
基于上述專業建設理念,建設目標是:建成國內知名專業,進一步夯實基礎,擴大本專業的國內和國際影響力,為河北省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創新性人才,為國內財經類院校相關專業和本校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范作用。
三、專業建設措施與成效
1.開展會計國際化學術交流活動
國際化學術交流活動是形成“國際化”特色專業的不可或缺一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會計學院楊淑君院長應韓國國際會計學會會長林在熙教授邀請,于2010年10月14日至17日參加了由韓國國際會計學會在韓國慶南大學舉辦的2010年國際學術發表大會。會上,楊淑君院長發表了題為《公允價值在中國的應用動態》的學術論文,并與參會的韓、日、中國臺灣等學者討論了有關學術問題。韓國國際會計學會對會計學專業給予高度評價。
楊淑君教授在2006年11月13-16日參加了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舉辦的第十七屆世界會計師大會。大會主題是“會計師:促進世界經濟增長與穩定”,楊淑君院長和與會的各國會計師進行了充分交流,并對會計學專業進行了推介。
會計學專業于2011年10月15日至16日召開“會計信息系統與公司治理國際研討會”,此次國際會議將繼續提高會計學(國際化)國家特色專業的建設力度。
2.大力推進重點學科建設
重點學科建設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根本,學科建設水平最終決定大學辦學實力和綜合水準,是大學之間競爭的核心,更是提升專業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點所在。專業是高校為完成人才培養職能設置,學科體系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交叉而誕生的。學科作為培育高水平人才的母體有其更廣泛的建設范圍,實際上履行的是專業建設的根本和外在約束環境。會計學科是1999年河北省政府確立的首批50個重點學科之一。2004年和2009年“會計學”重點學科驗收良好,評估組專家給予首肯。我們依托省級重點學科提供的學術水平,會計學專業建設起點相對較高,在此基礎上我們力爭在5到10年的時間里建成優秀省級重點學科。同時,把重點學科建設的優秀成果和優勢轉化為專業優勢,為建設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國家特色專業夯實基礎。
3.積極培養國際化師資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現會計教育國際化的前提和關鍵。為了擴大教師的國際化視野,熟悉國外會計教學和實踐模式,研究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模式,會計學院通過多種渠道選送教師到國外進行培訓和交流。提升了開放辦學的管理理念,增強了國際化意識和責任意識。
我院一名青年教師于2008年在韓國又松大學授課一年,楊國莉教師取得2010年國家留學基金赴美國訪學一年的資格,一名青年教師2011年在美國訪學一年。
4.樹立“培養與使用并重”的師資團隊建設新模式
教學團隊是國家特色專業建設的重點,特色專業建設必須有高層次的教師隊伍。在學院會計專業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綱要基礎上,實施自己培養與外來引進并舉方式,通過制定優惠措施吸引優秀師資,提供良好內外部環境留住優秀師資,大力加強師資團隊建設,培養和留住具有高水平教學能力與學術能力的專業師資團隊。
2005年以來,會計學專業以楊淑君院長為核心,以“會計學”國家特色專業為建設單元,依托《財務管理》、《中級財務會計》、《成本管理會計》等省級精品課程,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系列省部級科研項目為載體的科研創新平臺上,實施教學團隊建設。陸續從國內知名高校陪養了18名具有博士學位的優秀中青年教師充實到教師隊伍中。目前,專業現有專職教師85名。其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教授21人,副教授43人,講師21人。初步形成了由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學科首席帶頭人(教學副校長)、教學名師、教學科研骨干和國內著名大學知名學者組成的學科梯隊。
5.完善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
2010年會計學院實現按工商管理大類招生,大類下設會計、財務管理和審計三個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本專業課程分為兩大系列: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分為全校通修課、學科通修課和開放選修課;專業教育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和社會實踐課。學生必須修滿教學計劃規定的152學分方能畢業,其中理論教學課程130學分,其中大類通識教育91學分,專業基礎課12學分,專業14學分,專業選修課13學分;實踐教學課程22學分。所有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均配備“優、通、重”教材(其中自編教材20%)。6門課程中采用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收到良好效果。
在教學改革指導思想的指引下,會計學院積極推進優秀教材建設,力求理論性教材和實驗性教材在內容安排上注重理論基礎、實驗內容技術與方法的有機性、地域性、操作性和創新性,并體現理論與實踐、傳統與前沿結合。會計學院自編系列實驗性教材,充分體現了教材建設的先進理念。到2011年9月,會計學院主編教材22部,其中包括《會計學》、《會計模擬實驗》和《會計信息系統》等實驗性教材4部。
6.舉辦網絡課堂培訓交流系列活動
為了適應性網絡環境下課程教學的新特點,進一步提升課程建設水平,2011年3月14日至28日,會計學院舉行了三期網絡課堂培訓與交流活動。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王云鵬就網絡課堂的使用方法、主要功能模塊的使用和開發為老師們做了詳盡的介紹和演示;在2010年河北省網絡課堂大賽中榮獲二等獎的祁鈞業老師介紹了自己網絡課堂設計的基本思路、基本理念,以及網絡課堂建設的基本經驗。培訓采取實際動手操作、交流互動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培訓效果。在2011年河北省網絡課堂大賽中會計學院教師榮獲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對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和“會計學”國家特色專業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7.注重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努力培養國際化人才
會計學專業以學生為本,積極開展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初步搭建了較為完善的本科-碩士人才培養體系,并建立“四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傳統手工實驗與信息技術應用相結合”、“傳統實驗和創新實驗相結合”、“本科生與研究生互動相結合”、“校內外合作交流相結合”,形成“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實驗—研究創新”四級逐步提高的實驗教學模式。通過組織會計學應用、開發競賽的各類活動,提高學生實踐活動能力。聘請高水平的業內專家做報告,為學生將來就業搭建起人脈網絡。學生科研立項和畢業論文依托科研、社會應用實踐等項目的比重逐年提高。近年來,部分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中得到了沉淀。本科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參與創新、訓練、競賽活動的學生達60%,獲校級大學生科研立項、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共25項;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一等獎、“中華會計網校杯”第三屆全國校園財會大賽等國家、省部級和校級各種獎勵40項。學生的學習質量穩步提高,帶來的社會聲譽逐步上升。近三年本科生一次就業率均達到96.88%以上。
為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會計管理、適應我國企業國際化需要的高層次的國際化會計人才,會計學院積極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思路,2011屆本科畢業生有近十名學生出國留學繼續深造,唐沖同學進入美國休斯頓大學清湖分校(University of Houston Clear Lake)攻讀會計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 in accounting degree,李璐同學以雅思6.5分的成績進入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攻讀會計學碩士學位-特許會計師方向(Master of Accounting-CPA Extension)。
參考文獻
[1]宮輝力等.地理信息系統國家特色專業建設與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09(11).
[2]教育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批準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的通知[Z].教高函[2007]31號.200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