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5 15:37: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理財金融知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1
在國內現階段的教育之中,比較缺少理財教育。鑒于對理財教育方面的缺失,很多學生缺乏理財知識,形成了大手筆花錢的不良習慣,沒有意識到賺取金錢的不易之苦。借助金融教育提升當代高中生有關理財的意識,已經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一個焦點。其高中生在中學教育之中屬于年齡適中的群體,有必要在該階段增強他們對金融理財相關知識的學習。
一、金融教育對高中生的金融理財知識研究產生的影響
(一)影響其對金融的認知水平
金融教育明顯影響了高中生對金融的認知,但家庭教育同樣影響著孩子對金融認知的水平,該影響卻小于前者。由于父母對于金融知識的認知能將基礎性金融知識傳授給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中生對金融知識予以認知的水平。所以,高級的金融知識需要學校進行傳授。家庭金融認知對于孩子基礎性金融認知產生的影響僅占很少的比例。只有極高的金融認知或是素質,才能有利于高中生在學校學習更專業的金融知識。城鎮、農村的高中生對于金融認知的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但生活環境存在的差異直接影響了他們對于金融知識的認知與研究。
(二)影響其對新興類金融產品的接受程度
基礎性金融知識對于新開發的產品接受與認可的程度相應影響比較小,但是高級的金融知識對于新開發的產品接受與認可的程度相應影響比其要大,主要是因為掌握基礎性金融知識的群體對于新開發的產品有了基礎的了解,但是卻缺少充足的金融知識,進而將關注點放在產品的風險性,故對新開發的產品在接受上顯得較保守。但是掌握高級金融知識的群體對于風險、收益等知識及關系有更為深入且專業全方位的了解,更易嘗試新開發的金融產品。
(三)影響網絡消費者對于新興類金融產品的認可
經有關數據的調查顯示,很多網絡消費者對于產生的新鮮事物有極高接受并認可的程度,但是在網絡環境下極易獲取到消費者個人具體投資的信息,該群體極易愿意對新產品作出嘗試。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網絡消費者對其的依存度,此影響大于金融知識對于新產品的接受程度,證實金融實踐類教育大于理論教育產生的影響。此外,經濟獨立的高中生和經濟徹底依賴于父母的高中生對比,也更易接受于新的金融類產品。所以,經濟獨立的高中生具有較強的投資意識,同時對金融的新產品提升了關注度。
二、有利于落實金融教育的可行方法
(一)增強高中生的金融教育
現今高中學校應該增強對于以后大學非金融專業的學生相應理財教育的實施。能夠有針對性的開設和金融相關一些輔修類課程,主要是將新開發的產品或是具有先進性金融理念、理財的方法介紹給學生,令他們有機會掌握最新的金融知識。此外,也可在中學階段開展金融教育課程,并研究把金融教育列入至我國義務性教育的體系中。由于學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情況不同,有必要將金融教育引入至中學教育中。尤其是在經濟較弱的農村或是城鎮地區,應該增強教育在金融方面的知識,在整體上提升他們的認知。
(二)將財商教育引入素質教育
將金融教育引入中學課堂,比如我校就推行了財商教育。我校通過設置校本課堂教學模塊、開設財商課等形式,在校內推廣財商教育。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教材內容的側重點也不同。其中低年級主要采用上課和講座的形式去開展財商教育,每一課圍繞一個核心知識點,通過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積累知識,認識財商;高年級主要以“第二課堂”的形式展開。例如:組織班級捐贈物品拍賣活動、“我的財商成長故事”征文和演講比賽、“現金流游戲”活動等。這令高中生增強了對學習金融知識的興趣,也加深了他們對于基礎金融知識的理解,進而達至理論知識和實踐進行有效結合的學習目標。與此同時,有利于培養高中生的金融意識,也是對投資分析等能力進行強化的重要手段。
(三)拓寬金融教育的范圍
通過將金融教育的范圍拓寬,提升個人對金融認知的總水平。應該增強農村或城鎮區域金融教育,由于家庭決策直接影響著孩子在理財方面的行為。在該地區應該構建農村金融知識的普及志愿團隊,并編寫易讀類刊物宣傳金融知識,對于不同群體開展不同程度的金融教育,快速推動其農村城鎮地區金融市場的發展。通過開展金融服務的咨詢活動,令高中生學會識別虛假詐騙的金融信息,保護自身的金融利益。
三、總結
金融教育在中學教育中,直接影響著高中生對金融的認知水平和新興類金融產品的接受程度,以及網絡消費者對于興類金融產品的認可。所以,應該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或是政策將該問題解決,通過增強高中生的金融教育、重視金融實踐教育、拓寬金融教育的范圍等方式,提升高中生及家庭對金融理財知識的認知水平,同時避免金融詐騙行為的實施,彰顯出實施金融教育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李媛,郭立宏.金融教育影響了大學生的金融認知和金融行為嗎――來自陜西的經驗證據[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4,12(4):14-24.
[2]張晨琥.高中生學習金融理財知識途徑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2(20):18-20.
一、立足于網絡和書籍等載體,掌握相關的理財知識
眾所周知,高中生的學習壓力大,任務重。但是,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手機也已經成為高中生主要的娛樂手段和學習載體。在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的背景下,學生主要通過手機關注一些娛樂資訊和國內外新聞,但也有部分人使用手機的目的在于使用各種APP軟件聊天或購物,也有的學生熱衷于手機游戲。令人遺憾的是,很少有學生可以將手機的資源利用到最優化,能合理的利用互聯網來關注理財知識、學習理財技能。筆者認為,作為新一代的高中生,應該充分利用科技資源,為我所用,實現科技成果的最大化。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放松身心緩解學習上的壓力;另一方面,立足于互聯網平臺,關注有價值的網絡信息,獲得有益的知識才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舉例而言,在瀏覽網頁的時候可以更多關注一些理財方面的信息,微信可以更多關注一些理財教育類的微信公眾號,可以觀看一些財經類的視頻節目或者名家講座等,通過以上相關的方式了解理財知識,了解理財產品,逐步開始自己的理財之路。
作為一種重要的知識類型,理財知識內容龐大,涉及范圍廣,涉及I域多。作為金融理財產品,一般有著高風險高收益并存的特點。作為尚不具備獨立經濟能力的高中生而言,購買理財產品還不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但是將理財知識作為一種適應未來社會的知識儲備,掌握理財的有關內容,則是意義重大的。筆者認為,作為高中生應該選擇容易理解,適應年齡階段的相關書籍進行閱讀,在保持學習的熱情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閱讀基礎性和趣味性的報刊雜志。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財基礎后,可以閱讀一些相對專業的理財書籍,也可以從網上購買評價較高或者打分較高的基礎理財知識書籍來閱讀。通過閱讀相關書籍,高中生在學習基礎的理財知識的同時,可以讓自己靜下來,為更好以積極的心境學習其他的科目,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學無止境,勤學是岸,作為高中生,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我們應該廣泛涉獵,應該一步一步由低到高的階梯式的學習,以便更好的掌握這一理財知識,為未來的人生做好規劃。
二、在日常消費中踐行正確的理財觀
作為高中生群體而言,日常消費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學習、吃穿和娛樂。在學習方面,高中的消費開支主要集中在購買教材、輔助類練習書籍、學習工具等方面。在個人的服裝和飲食方面,這是必不可少的,當前的高中生更熱衷于快餐油炸類食品。在個人娛樂方面,高中生的消費不夠理性,花費的金額較大,聚會選擇在中高檔的酒店或者ktv,旅行選擇到國外去,消費習慣往往是不理智、不節制。
鑒于以上現狀,幫忙高中生在日常消費中踐行正確的理財觀顯的尤為重要。對于沒有獨立獨立經濟能力的高中生而言,其收入一般來源于節日的紅包和父母平時給的零花錢等。如何合理消費手中的資金,是對高中生理財知識的一次較好的實踐機會。一般而言,在保障基本花銷的同時,高中生應該有自己的銀行卡,把留有余地的資金存入到個人的銀行卡,學習相關儲蓄知識,更好的學習理財知識,這樣也有利于高中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高中生可以利用銀行卡賬號里面的資金,進行合理的規劃,既可以用于購買資金或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也可以繼續用于個人儲蓄。通過這種方式,既幫助高中生樹立了理財的意識觀念,也幫助高中生學會合理使用自己的資金,同時鍛煉了自己的理財能力,在實踐中提升個人理財的水平,學以致用。
三、合理理財行為的養成措施
第一,準確記錄財務情況,了解個人消費狀況。在整合個人財務信息的過程,要學會借助相關的記錄工具,整合成詳細的記錄,做出便于個人分析的圖表,效果才會更加明顯。特別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記賬的習慣,堅持下去,這對于理財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二,樹立正確的理財價值觀,明確個人的經濟目標。“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理念同時適用于個人的理財,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統籌兼顧。價值觀和經濟目標分析是個人理財的方向所在,也是保持計劃持續性和合理性的依據。
第三,確定個人的凈資產,預估個人目標實現的可能性。確定凈資產的重要條件在于了解個人的收支情況,了解個人手中可支配資金的數量,才有利于我們理財實踐的大局。在實際中,很多高中生并不是真正了解個人的花銷,甚至不清楚個人的收入與花銷具體數額。
第四,制定立足個人實際的預算,并在執行落實到位。預算雖然是紙上工作,但是落到實處就有實用價值。通過制定預算方案,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個人日常花費流向,從而得出個人消費習慣的相關情況,并通過針對性的措施加以改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一、以互聯網、紙質書籍為媒介,學習理財相關知識
高中生雖然日常學習任務繁重,但也不乏使用手機資訊來愉悅身心。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我們可運用手機來了解天下大事周邊新聞。但很多人使用手機無非就是聊天、用各種app知曉娛樂八卦新聞、購物,很少有人能合理的利用互聯網來關注理財知識、學習理財技能。 我認為我們應該恰當的選擇性使用網絡,這樣技能放松身心緩解學習上的壓力又能獲得有益的知識拓展才識。如用瀏覽器瀏覽新聞可以適當看一些理財方面的新聞,刷微博可以關注理財教育類,手機電腦上觀看電影電視劇的同時不乏看一些財經專題類的節目如《財經天下》或名家講座等,通過這些了解理財相關知識,了解各種不同的理財產品,了解國家相關政策,通過這些來更好的開啟金融理財知識的學習之路。
理財知識是內容是方方面面及其龐大的,它不僅包括財富管理,也涉及財富投資。財富投資意味著高風險高收益,作為高中生的我們不適于參與其中,但學習理財知識,掌握一些理財的基礎內容,則是必要的。畢竟我們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難,只知道要學習理財卻不知道理財是什么。我認為高中生應該選擇一些淺顯易懂的理財書籍,涉獵其他高深的相關專業知識,不僅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而且太晦澀難懂也很難從中學習到理財。紙質類的書籍,我們可以閱讀一些基礎性的報刊雜志,如《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等。我們也可以從市面上評論上佳的基礎理財知識書籍來了解學習。圖書館是學生學習的一大寶地,在學習基礎知識有余,我們也可以到圖書館借閱一些專業投資教科書,但這些需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鋪墊,才能更好的進行更上一層次的學習。學習是無止境的,我們在了解理財知識中,應該一步一步由低到高的階梯式的學習,以便更好的掌握這一理財知識。
二、消費過程中合理支配金錢
作為高中生的我們資金的使用一是學習,如買教材、輔助類練習書籍、學習工具等。二是吃穿,吃飯和買一些生活用品是不可避免的的花費。三是娛樂,這一方面的花費往往數額是及其驚人的,一場旅行、一次ktv、一頓聚餐等;但高中生思慮不夠健全,消費習慣往往是不理智、不節制的。對于過節日、生日留下來的紅包、父母平時給的零花錢,在一些基本的花銷后還留有余地的時候,我認為應該將其存入自己的儲蓄卡中,學習一些相關的儲蓄知識,更好的學習理財知識,這樣也有利于我們更好的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應大手大腳的使用金錢。當有了一定的儲蓄理財知識后,也可以用賬戶里面的資金規劃,一些用于購買資金或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一些用于一般儲蓄。如此,我們不能漸漸學會合理使用、儲存自己的資金,也能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提升自我的理財能力。
三、養成理財習慣
作為高中生,我們應熟知理財方面要養成的六種習慣:
第一,記錄財務情況。能夠實時記錄清楚的,必然能整合成圖表分析,了解自身消費狀況。準確的、持久的記錄對于理財而言至關重要。在正式開始學習理財之前,必然要有詳細的記錄與分析,才能達到效果。
第二,明確價值觀和經濟目標。“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理念同時適用于經濟,只有了解自身的重要需求,才能統籌兼顧。如果沒有詳細的價值觀認識與經濟目標分析,沒有方向感便沒有預算的合理性與理財計劃持續性可言;只有足夠的指導目標和約束價值,才能有益于理財計劃的實踐。
第三,確定凈資產。確定凈資產的前提與基礎是記錄與實際情況――這便是大多數理財者計算財富的方式之一。若想了解自己離目標值的遠近,只有確定自身擁有的凈資產。這也是對未來計劃的訂立基礎。
第四,了解收入及花銷。很對人對收入與支出的概念不夠明確、清晰,到清算的時候糊里糊涂。了解自己每一部分、時期的收入與花銷,并清楚地記錄,適當的調整,才有利于我們理財實踐的大局
第五,制定預算,并參照實施。資產不僅僅是指收入,還有支出后的凈資產。預算雖然是紙上工作,但是落到實處就有實用價值。通過預算分析,我們可以在日常花費的每一筆項目發現自己資金的流向與應用價值,從而得出消費習慣與生活習慣的結論,并加以改進與規劃。
第六,削減開銷。若是我們在保證學習生活花銷的情況下,把每個月多出來的資金當作儲蓄,結果是怎么樣呢?14歲時開始規劃理財與投資,至少拿到10%的年利潤,十年之后就有了20,000元人民!。這筆錢可以當作大學畢業后找工作空白期的準備費用。而且我們開始的投資時間越長,復利的作用就愈明顯。儲蓄和投資帶來的利潤隨著時間的累積,必然顯而易見。
四、學習、借鑒他人的理財知識
作為一名高中生,對于理財知識方面大體都是無經驗的。學習金融理財是一項復雜的課程,自己盲目的學習,不如讓名家指路更受裨益。現在,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普及到理財教育,很多銀行、理財專家都會到各大學校進行理財知識的宣傳、教育講座、活動。我們應該積極的參與其中,依據自身的情況,學習一些理財知識,通過借鑒他人的理財知識經驗,制定適合自身的理財計劃、理財產品,更好的優化自身的理財能力。高中生理財要切忌求財,我們是為了獲取理財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通過接觸理財教育,以便積累理財的豐碩智慧,管理好財富,建立一種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
五、結語
高中生通過互聯網信息的一定了解,關注理財知識、通過紙質書籍學習理財知識,并加以詢問和實踐,我們在學習之余定能掌握基本的理財資訊。合理的支配、使用金錢,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與理財習慣,不恥下問,與有經驗的理財者交流,相信我們高中學生定能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學習,掌握理財的相關知識與技巧。
參考文獻:
[1]胡廣宇.高中生消費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06).
在銀行不斷調高存貸款利率、股市起伏不定、房價節節攀升、車價步步下跌的背景下,老百姓手上的錢,怎么打理,才能生出更多的利來,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收入就像一條河流,財富好比是一座水庫,花出去的錢就如流出去的水,所謂理財就是管好自家的水庫,開源節流。要想讓水庫中的水量不斷增多,開源固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節流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合理避稅是家庭節流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討在法律框架內,家庭如何通過稅收籌劃進行合理避稅的具體方法。
一、后金融危機時代合理避稅在家庭理財中的意義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世界經濟陷入艱難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國政府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出臺,各國經濟發展逐步回升,金融危機最危急的時期基本過去,由此進入相對平衡的后金融危機時代。但另一方面,后金融危機時代,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并沒有或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消除,世界經濟發展仍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在這種大環境下,家庭猶如經濟浪潮中的一葉扁舟,隨時面臨各種風險,輕則對家庭財產造成沖擊,重則有覆舟之虞。因此,注重家庭理財、善于合理避稅,對于每個家庭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近,廣州的一家報紙請稅務專家按照虛擬的案例估算出:作為城市里的工薪階層,我們每個人這一輩子都可能要交100萬元的稅。
該案例假設一個人年薪15萬,從25歲工作到60歲,這35年間繳納個人所得稅52萬元左右(已扣除社會保險等)。根據中國的習慣,這一生通常至少會買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假設是150萬,至少需要繳納2萬多元契稅和其他一些稅。在建造這套房子時,按10%的稅率保守計算,開發商要向國家交稅15萬。如果買一輛國產的20萬元左右的車,其中含稅至少七八萬元。倘若是進口車,還要交得更多。如果給孩子買奶粉,購護膚品,有時在外請客吃飯,偶爾還買個iPad3什么的,平均每個月花費3 000元左右,則要繳納的稅為600元以上,到60歲時,為此交納的稅為25萬元以上。以上各項稅收加起來一共是102萬元,其中個人所得稅約為52萬元。這還不算在25歲之前和60歲之后的所有花費。
該例中,每個月約1 200元的個人所得稅,經過幾十年的累積,居然得出如此驚人的數字,看來我們有必要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來達到合理避稅的效果。
二、合理避稅的含義和原則
(一)合理避稅的含義
合理避稅也稱為節稅或稅收籌劃,是指納稅人根據政府的稅收政策導向,通過經營結構和交易活動的安排,對納稅方案進行優化選擇,以減輕納稅負擔,取得正當的稅收利益。合理避稅更多的是一種財務收支安排,是一種在稅收最小條件約束下的金錢組合游戲,也可以看作是公民與政府之間的博弈。
(二)家庭稅收籌劃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
家庭稅收籌劃要在稅收法規、稅收政策、稅收征收程序上來選擇實施的途徑,在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許可的范圍內降低稅負,獲取最大化的稅后價值。
2.價值原則
家庭稅收籌劃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其獲得最大化稅后價值或稅后收益。因此,價值取向是實施家庭稅務籌劃的首選因素,價值越高,籌劃的意義就越大。反之,也就失去了籌劃的意義。
3.效益原則
家庭納稅籌劃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實施籌劃來節約稅收成本,實現減輕家庭稅負和謀求家庭的稅后最大效益。因此,當存在多種納稅方案可供選擇時,要充分考慮,選擇總體稅后收益最大的方案。
4.風險原則
家庭稅收籌劃盡管可以為家庭提高稅后收益,但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因此,在進行家庭稅收籌劃時,要盡力管理風險和控制風險,盡最大可能降低風險,轉移風險,分散風險,以減少損失。
三、家庭稅收籌劃的誤區
(一)誤認為避稅和理財是有錢人的事
很多人說,“我手里沒啥錢,何須避稅?”認為自己沒有什么財富積累,沒有條件也無從談起避稅和理財。但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人這一生中有兩件事無法避免:一個是死亡,一個是納稅。”稅收是生活中每天都要發生的事,取得工資薪金時可能要納稅,投資獲得收益時也要納稅。如果現在的收入并不多,每個月的個稅也就百十塊錢,似乎對自己的生活沒什么影響。但是,我們必須重視所繳納的這百十塊錢的個稅,如果忽視了它,損失的不僅僅是這百十塊錢,更失去了理財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所以,依法理財要趁早,合理避稅要抓緊,這是每個家庭的理財箴言。
(二)誤把稅收籌劃等同于偷稅、逃稅避稅
家庭稅收籌劃與逃稅避稅具有根本的不同。家庭稅收籌劃是在合理的方式下減少稅務支出,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稅收籌劃是一種合法和超前的涉稅行為;偷稅是指納稅人以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為目的,采取各種不公開的手段,隱瞞真實情況,欺騙稅務機關的行為,是違法和滯后的涉稅行為;而逃稅避稅則是納稅人利用法律的相對漏洞或含糊不清的方式,以減少他本應承擔的納稅額,是不符合法律規定、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三)誤以為稅收籌劃會減少國家稅收,損害國家利益
雖然從短期來看,家庭通過稅收籌劃會減少納稅,但是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家庭通過稅收籌劃可以更好地推進國家稅收制度與法律政策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有利于優化家庭投資結構和投資方向,有利于家庭整體盈利能力的不斷增長;推行稅收籌劃,不僅不會減少國家稅收收入,損害國家利益,相反,從長遠來看,將會增加國家稅收的整體收入,推動我國稅務和管理事業的蓬勃發展。
四、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家庭避稅策略
常言道“野蠻者抗稅,愚蠢者偷稅,聰明者避稅,智慧者去做納稅籌劃”。事實上,由于國家政策——如產業政策、就業政策、勞動政策等政策導向的影響,我國現行的稅收法律法規中有不少優惠政策。作為納稅人,如果充分掌握這些政策,就可以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通過事先安排和籌劃,進行合理避稅,提高自己的實際收入。在此,筆者主要梳理了家庭理財常用的五大合理避稅策略:
(一)收入巧安排,節稅也光榮
李凱是一名導游,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我們都知道導游業務分淡旺季,所以李凱的工資在一年中波動不穩。李凱2011年9月份工資加獎金拿到3 500元、10月份3 500元、11月份9 500元、12月份9 500元。如何進行籌劃才能降低稅負呢?
納稅分析:如果不進行稅務籌劃,李凱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9、10月分別應納個人所得稅為0元;11、12月分別應納個人所得稅:(9 500-3 500)×20%-555=645(元);李凱合計納稅=645+645=1 290(元)。
納稅籌劃策略:如果將李凱這幾個月的工資改為每月發放6 500元,即總收入不變,只是將工資在四個月內平均發放,那么李凱在9—12月份應扣繳個人所得稅為: [(6 500-3 500)×10%-105]×4=360(元)。
可見籌劃后,李凱可少負擔個人所得稅1 290-360
=930(元)。
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許多行業的職工會出現一年內收入不均衡的情況,收入的不均衡直接導致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不均衡,且總體上會加重納稅人的負擔。這時,企業可根據對個人年內收入情況的預計做出收入分期的適當安排,在企業旺季少發一些工資、獎金,然后在業務淡季再適當補充發放。這樣使各月工資收入相對均衡,相應減少應繳稅額。
(二)年終獎細分析,巧發放個稅減
某公司辦公室主任王女士2011年12月份取得工資、薪金5 500元,當月一次性獲得公司的年終獎金24 000元。
納稅分析:按照相關規定,王女士12月應納個人所得稅款為:工資部分應納稅額=(5 500-3 500)×10%-105=95(元);獎金部分應納稅額=24 000×10%-105 =2 295(元);12月該納稅人共應納稅=95+2 295=2 390(元)。2011年9、10、11月份假設工資還是5 500元,該納稅人還應繳納95×3=285(元)的個人所得稅,這樣王女士9—12四個月共應納稅:2 390+285=2 675(元)。
如果該公司財務人員將王女士的年終獎金分四次發放,即9—12月每月平均發放6 000元,12月的6 000元可以作為獎金發放,9、10、11月份的獎金可以作為工資一塊發放,這樣,該納稅人四個月的納稅情況計算如下:12月的工資應納稅額為95元,12月的獎金應納稅額為6 000×20%-555=645(元);9、10、11月每月應納稅額為:(5 500
+6 000-3 500)×20%-555=1 045(元),則四個月共應納稅95+645+1 045×3=3 875(元)。
通過對年終獎金稅務籌劃前后的比較可以知道,第二種發放獎金的方法使納稅人多繳納稅款1 200(3 875 -2 675)元。
許多人對年終獎金的發放有認識上的誤區,總覺得年終獎金不應一次性發放,而應該分解到幾個月中去發放,以期達到避稅的效果,但事實卻并非如此。通過上述案例分析我們知道,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年終獎金發放方法,以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
(三)巧用個稅優惠政策避稅
《個人所得稅法》對幾十種情況作出免稅或減稅優惠,如: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委和中國人民軍以上單位等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撫恤金、救濟金,軍人的轉業費、復員費;保險賠款;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等可以免征個人所得稅;企事業單位按規定繳納的住房公積金、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免征個人所得稅等。
例如,王先生是天津一家公司的中層經理,每月的工資薪金所得扣除養老保險及公積金后為1萬元,則王先生每月要繳納745元的個人所得稅,這對王先生來說,是每月一筆固定且不小的“流失”。而公積金免征個人所得稅,根據天津市的相關規定,補充公積金額度最多可交至職工公積金繳存基數的30%。如果王先生通過單位,按繳存基數1萬元交納補充公積金3 000元,則王先生每月交納個人所得稅變為245元,節省了500元。該部分資金不但避開了個人所得稅,同時享受了無利息稅的存款利息。利用公積金進行貸款購置房產,還可盤活公積金賬戶中的資金,享受公積金貸款的優惠利率。
(四)妙用福利支出避稅
公司員工的一些個人收入可以采用非貨幣的辦法支付,采取由公司提供一定服務費用開支等方式,例如免費為職工提供宿舍,免費提供交通便利,提供職工免費用餐等,這樣公司替員工個人支付這些支出,公司總開支沒有增加,且公司可以把這些支出作為費用減少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員工個人在實際工資水平未下降的情況下,減少了應由個人負擔的稅款,可謂一舉兩得。
那些為他人提供勞務以取得報酬的個人,也可以考慮由對方提供一定的福利,將本應由自己承擔的費用改由對方提供,以達到規避個人所得稅的目的。如由對方提供餐飲服務,報銷交通開銷,提供住宿,提供辦公用具,安排實驗設備等。這樣就等于擴大了費用開支,相應地降低了自己的勞務報酬總額,從而使得該項勞務報酬所得適用較低的稅率,或扣除超過20%的費用(一次勞務報酬少于4 000元時)。這些日常開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由個人負擔就不能在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而由對方提供則能夠扣除,雖減少了名義報酬額,但實際收益卻有所增加。
(五)勞務報酬的納稅策劃
張女士是西部某城市知名的設計師,每月收入不菲。2011年10月張女士的收入如下:給某設計院設計了一套工程圖紙,獲得設計費20 000元;給某外資企業當了10天兼職翻譯,獲得15 000元的翻譯報酬;給某民營企業提供技術幫助,獲得該公司的30 000元報酬。
納稅分析:如果張女士將各項所得加總繳納個人所得稅款,則其應納稅所得額為(20 000+15 000+30 000)× (1-20%)=52 000(元),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52 000×40%-7 000=13 800(元)。
納稅籌劃策略:如果張女士分項繳納個人所得稅,則可節省大量稅款:設計費應納稅額為:20 000×(1-20%)×20%=3 200(元);翻譯費應納稅額為:15 000×(1-20%)×20%=2 400(元);技術服務費應納稅額為:30 000×(1-20%)×30%-2 000=5 200(元);總計應納稅:3 200+2 400+5 200 =10 800(元)。
可見,稍加籌劃即可少繳3 000元稅款。
所以說,雖然勞務報酬適用的是20%的比例稅率,但由于對于一次性收入畸高的實行加成征收,實際相當于適用3級超額累進稅率。因此一次收入數額越大,其適用的稅率就越高,所以勞務報酬所得籌劃方法的一般思路就是,通過增加費用開支盡量減少應納稅所得額,或者通過延遲收入、平分收入等方法,將每一次的勞務報酬所得安排在較低稅率的范圍內。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理財的避稅策略遠遠不止這五種,而且在具體操作中,這五種策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結合使用的。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個人所得稅對我們的影響會越來越大,稅收籌劃的地位也必將越來越重要。每個家庭在稅收政策許可的范圍內,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走出稅收籌劃的誤區,尋求合理避稅途徑,不僅有利于減輕家庭稅收負擔,也有利于促進單位的長遠發展和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完善,而且對于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也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說,合法納稅光榮!合理避稅也光榮!
【參考文獻】
[1] 張穎.個人理財基礎[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2] 蘇陌.圖解經濟學[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3] 劉偉.個人理財[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4] 曾志堯.35歲前要上的33堂理財課[M].中信出版社,2009.
[5] 孫飛,趙文鍇.金融風暴啟示錄[M].新世界出版社,2009.
關鍵詞: 人才管理;KM模式;技術守門人;新進路
Key words: talent management;KM;gatekeeper;the new approach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0-0011-04
0 引言
20世紀90年代末,麥肯錫咨詢公司(McKinsey consultants)杜撰了“人才爭奪戰”,自此,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簡稱TM)成為重要的管理活動。[1]人才管理關注于發展戰略,確定人才缺口;繼任計劃;招聘、選拔、教育、激勵以及人才挽留。特別在知識經濟的大環境下,應當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知識、技能以及能力,并將其視為用人單位特有的競爭優勢。鑒于此,用人單位往往將能力與無形資產視為具有競爭力的資源。從戰略意義上講,知識是最為重要的組織資產,所以用人單位只有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并在系統內傳授知識,才能研發技術前沿的新產品。據此,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KM)被視為人才管理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國內有關KM的系統介紹鳳毛麟角,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站在國際的研究高度,雖然很多文獻考察了TM和KM,但卻不夠系統。由于絕大多數知識是默會的,且嵌入到個人的經驗和行為中,加之知識保留等因素,所以造成了知識分享的局限性,并為人才管理帶來巨大挑戰。鑒于此,KM的介入和融合也許是解決此問題的突破口。可喜的是,研究人力資源管理的國外學者已經思考了TM和KM之間融合。不過,KM的介入對TM有怎樣的意義?在知識密集型組織機構中,如何確定知識型人才?在知識流動網絡中形成了怎樣新理論?TM和KM的融合對人才管理研究有怎樣的貢獻?這些無疑是人才管理領域學者迫切關注的問題,本研究以此為出發點另辟蹊徑,嘗試探究KM模式介入在人才管理上的方法論意義。
1 人才管理之傳統進路及其局限
20世紀90年代末的 “人才爭奪戰”使得“人才管理”首次進入到了學界的視野。近年來人才管理已成為管理學術語,在組織資源中舉足輕重,從波士頓咨詢集團報告的評價便可窺見端倪,“在歐洲范圍內,人才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五大嚴峻的挑戰之一。”[2]
此外,人才管理在確保人才資源最大化利用上發揮巨大的優勢,盡管用人單位人力資源帶來了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但是根據人力資源理論,其占有資源不足以產生競爭優勢,使得用人單位必須要適當地利用資源實現競爭優勢。
2009年愛爾蘭國立大學著名學者Collings等認為,人才管理的傳統進路確定了人才管理的三大階段:“①確認關鍵職位的活動和過程,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②發展資質高和潛力高的人才庫。③發展不同的人力資源結構,使職位與能力相符,確保組織機構發展的可持續性。” [3]
遺憾的是,雖然人才管理的三大階段強調了人力資源的管理實踐,但由此造成人才管理概念與知識之間的界限不清,如將人力資源管理等同人才管理,或僅僅關注人才資源的實踐操作上,如招聘、領導力發展、續任計劃等。此外,人才管理的傳統進路要么強調人才庫的發展,關注項目需求和員工需求,協調員工職位的進展;要么關注人才的管理,確認能夠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的關鍵職位,使得研究相對比較分散,很難集中,缺乏統一的理論架構,也許KM的介入和融合是走出傳統進路困境的一條出路。
2 人才管理之新進路之理論源流
2.1 在TM架構中KM介入的理論基元:“技術守門人”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大量研究驗證了前沿的科技知識對研發團隊的重要意義,如麻省理工學院Thomas Allen在1977年出版的《技術流動管理(Managing the Flow of Technology)》中發現,前沿的科技需要通過“兩步戰略”融入研發團隊中,并不是所有的研發專家能夠直接獲悉外部知識。相反,只有少部分人能廣泛接觸系統外部,成為其他同事獲取知識的來源,被稱之為“技術守門人(technological gatekeepers)”。[4]
技術守門人的職責仿佛一扇大門,使外部技術知識“匯入”研發團隊,其具體涉及兩個步驟:一是,技術守門人能夠從外部獲取技術知識;二是,將知識傳授給同事。守門人并非僅僅傳播系統外部知識,還要將從雜志以及其他渠道汲取的知識翻譯成研發人員所能解讀的術語,這主要由于研發團隊與外部系統的語言、編碼方案之間的差異所致。守門人通過知識流動網絡在創新過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不僅將企業的觸角延伸到系統外部,還利用對企業內部系統的知識網絡的熟悉度,內化新興技術,因此技術守門人理論在知識密集型環境下作用銳不可當。
2.2 KM范式之三大解釋因子:中樞連接者、跨越邊界者及知識中介者 KM架構下除了守門人理論外,還出現了一些新解釋因子,即中樞連接者(Central connectors)、跨越邊界者(Boundary spanner)及知識中介者(Knowledge brokers)。
一是,中樞連接者,即將同事聯系起來的職員。這類職員與同事關系緊密,為同事提供最有價值信息的渠道,如為客戶提供背景信息或提供新技術思想,并應用于既定項目中。[5]
二是,跨越邊界者(Boundary spanner),即鼓勵與系統外的人員加強聯系,開拓團隊視野,往往與創新和創業研究有關,因為他們更容易接觸系統外部資源及信息。 [6]
三是,知識中介者(Knowledge brokers),即以間接的關系為特征,跟一些單位內部共同體之間的聯系不密切。[7]從戰略上,他們推動知識在不同層級的共同體之間流動。實際上,如果沒有這些知識中介者,那么整個關系網絡便不復存在。知識中介者與跨越邊界者作用相似,只是要在各自的社會網絡中運作。
可以說,中樞連接者、跨越邊界者以及知識中介者是獨特的個體,是工作環境中知識流動的關鍵。只是個體是否能夠同時成為中樞連接者和跨越邊界者卻并不詳,而守門人概念則不同,因為守門人職責只能由個體履行。除此之外,守門人理論在知識密集型環境下作用更為顯著。
3 人才管理之新進路:KM與TM的融匯
為了彌合傳統進路不足,人才管理需要KM模式的介入。雖然組織機構關注的焦點不同,如工作效率、知識共享、團隊合作、員工培訓等,但對于知識密集型機構來說,要維系組織高績效,必須要慮及知識型人才的默會知識、保留知識、發揮員工技術專長等。2008年Vance和 Vaiman提出了“睿智的人才管理(smart talent management)”模式,從而將KM和TM交融起來,彌合早先進路的不足。[8]可以說,兩者結合能夠有效的進行人力資源管理,體現了知識資本和獲取、存儲、轉移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實現用人單位的發展目標。
3.1 甄別知識型人才:強化考核管理機制 從戰略意義上講,用人單位需對人才流動加強管理。職工在崗位上需各盡其能,用人單位鼓勵不同員工之間的對話,以此填補知識缺漏。由于人才是一種默言的資源,所以需要慮及其中帶來的潛在績效,而非現實的績效。這樣看來,人才決策有賴于KM的方法。對此,Lengnick-Hall等學者的回應是,“用人單位需要甄別能發現問題的人才,且將該問題植入知識數據庫中,借助信息加以解決。”[9]此外,從人格化戰略看,需要關注員工的批判能力和分析能力,借助社會網絡分享知識。
為了確保最適合人才的有效調配,用人單位應特別關注能帶來競爭優勢的人才,通過招聘方式吸納人才,盡可能發揮人才優勢。鑒于此,首先,要強化人才或績效管理考核機制,這是因為績效管理有助于確定高績效的知識型人才,并提供員工職務及其預期績效標準的反饋。第二,強化人才招聘,只是招聘過程需復雜化,即從受傳統溝通渠道限制的耗時過程演變為受網絡技術影響的新過程。可以說,在線篩選和分析工具,如簡歷分析程序和在線就業前評估等,對篩選企業所需的人才有所裨益。
3.2 知識創造的理論源流:組織知識創造動態理論及其應用 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組織知識創造動態理論,即知識的創造需借助于明言知識和默會知識之間的持續對話。從創造力上,員工之間存在著差異,這需要將員工積累的默會知識擴散和嵌入到工作中。[10]不過,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如何強化知識的創造呢?
對此,學者Pei, N.S.的回應是,“用人單位需要為知識型人才提供知識創造的平臺。加強知識創造的戰略主要涉及領導行為實踐,如為創新提供支持;培養組織的學習文化。[11]”不過,對用人單位來說,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有創意的知識型人才工作積極性?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筆者試圖從知識創造者及知識活動家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培養知識創造者需要慮及多維因素。許多理論試圖解釋組織機構如何進行創新,且這些理論往往強調用人單位勞動力,但只有少部分的勞動力被視為真正的創造性人才。作為知識創造者,應是無拘束的、個性化的。所以,對于知識創造者來說,他們應該偏好所實現的資源:一是,時間資源。知識創造者需要進行深入思考和產生想法。二是,空間資源。無論他們通過與內部和外部專家之間互動驗證他們的想法或是撰寫工作文件,他們需要有編著自身默會知識的空間。第二,培養知識活動家。知識活動家并不是主要的知識創造者,但其技能有助于激發其他員工創造力的發揮,比如蘋果公司CEO史蒂夫·喬布斯并沒有提出iPod,iPhone或iPad的想法,只是激勵他人進行創新。因此,用人單位需從知識創造者以及知識活動家角度極力發揮創意型知識人才的積極能動性,以此強化知識的創造力。
3.3 知識分享與定位:ONA分析模型及應用 有關KM文獻證實了知識共享的社會網絡和個性化策略的重要性。不過,少數的個體在社會網絡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并能夠不同程度地影響到知識流動的協調,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12]但問題是,不能夠僅僅找到這類人才,更要明白如何面對這類人才。從TM角度看,其往往指涉“人才定位(talent positioning)”,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所遇到合適的人才。[13]在開放式創新的時代,了解這些人才尤為重要,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內外網絡,開拓新知識領域。
對此,克洛斯(Rob Cross)及同事研究了組織機構中重要人才的網絡活動,揭示了有強大關系網的個體(經紀和外設專家等)更能夠確保工作任務的有效執行。他們提出了一種組織網絡分析(ONA)模型,研究了人類關系和社會結構相結合的社會科學方法,揭示出人與對象之間的親和力,吸引和排斥。[14]可以說,ONA認為社會關系是通過視覺和數學加以說明的節點和紐帶;很多組織機構傾向利用ONA來定位人才。
從ONA分析模型的應用及其意義看,ONA為員工提供流動契機。員工可以橫向地調轉到其他組織單位,以此減少合作障礙,如外派人員從海外母公司帶來彌足珍貴的專業知識。此外,從網絡關系指導意義看,一旦確定了資質高的知識型人才,那么用人單位會指派一名導師,協調與其他重要知識型人才之間的關系。如此以來,拓寬了用人單位的人際網絡,學習到他人的技術專長。
3.4 發展知識能力:啟動培訓與繼任計劃 團隊績效與員工的能力有關,這些能力包括基礎知識、技能和機構所需的員工能力。通常來說,與KM相關的能力涉及與協作相關的專業知識、管理、戰略規劃、信息技能和關系管理。[15]
不過,在能力發展上,用人單位所面臨的重要挑戰的是,個人目標和機構束縛之間存在著張力。從能力發展的現有方法看,能力和工作績效相分離,從而導致評估結果不清,無法與工作情境聯系起來。此外,通過學習確定和彌合能力差距需要很長的時間。鑒于此,如何消解個人目標與機構束縛之間的張力呢?
解決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強能力培訓以及強調繼任計劃。一是,基于能力,加強培訓。在員工自身能力基礎上,培訓方案要不斷適應不同層級的競爭要求。高質量的培訓計劃有助于評估員工的技能;明確所需的能力;發展技能、知識和態度以及提高工作績效。該培訓的有效施行需要結合員工的積極參與,并且在培訓講習過程中,強調問題解決方法和操作方法。二是,繼任計劃涉及運籌組織機構的后續高層團隊,所以根據員工的不同技能,發展內部招聘的人才庫,確保組織機構在未來具備可利用的技能人才。從KM的角度看,繼任計劃需要關注用人單位如何保留重要的知識型人才以及如何確保后續人才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3.5 知識的保留:完善表彰與知識轉移機制 無論通過競爭對手挖墻角、裁員、還是退休,對用人單位來說,員工離職風險是巨大的。Parise等學者指出,“這種關系資本在知識密集的環境中至關重要。特別是,高端技術離職員工的知識是難以模仿和學習的,所以他們的離職對用人單位來說損失巨大。”[16]員工離職大體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雇主和雇員之間心理契約的變化是不言自明的,如新一代員工通常表現出較低的忠誠度和工作變更頻繁;二是,員工經常利用工作能力的優勢跳槽。為了防止知識流失,一方面需加強獎勵和表彰機制。對重要的知識型人才,如缺乏獎懲機制往往會帶來離職、缺勤、辦公秩序混亂、參與但不作為以及生產力低下等不利局面,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案是,將物質和非物質激勵納入到組織規章中來,提高用人單位的知識累積以及發揮人才的能動性。另一方面強調知識轉移的指導。這種指導有助于將默會知識從一個經驗豐富的員工轉移到新手,并借助老員工的社會關系網增加新手的社會資本。在此基礎上,雇主和雇員之間的心理契約的達成大大提升了員工的工作態度和忠誠度,所以這些機制有助于確保知識通過轉移得以保留,并將重要知識型人才因離職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4 結語
近年來,KM喚起了學界廣泛的關注,特別體現在人才策略管理領域上。從戰略意義上,知識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因為其代表了難以模仿的無形的資產、運行程序以及創造過程。知識資產成為用人單位的競爭優勢,使知識的戰略價值體現在個人的認知、行動以及集體的經驗和專長。這種戰略價值表明,對于提升組織績效和競爭力來說,有效地管理知識型人才勢在必行。因此,需要深入探討TM如何解決來自KM的挑戰問題。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將TM整合至知識密集型工作環境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一些員工沒有得到賞識會覺得自己在組織機構的作用不大,由此產生負面情緒不利于組織機構的發展,所以在人才管理過程中需要將KM與TM結合,以此甄別重要的知識工作者,協調管理知識型人才,提升知識分享的可能。從未來的研究看,可以擴展守門人理論及其相關理論,把握知識雙向流動規律,著眼于從實證角度探索在較大組織機構中TM活動和KM實踐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Scullion, H., Collings, D.G. and Caligiuri, P. (2010), "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Journal of WorldBusiness, Vol. 45 No. 2, pp. 105-8.
[2]Boston Consulting Group (2007), The Future of HR. Key Challenges Through 2015,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Dusseldorf, pp. 1-7.
[3]Collings, D. and Mellahi, K. (2009), "Strategic talent management: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Vol. 19, pp. 304-13.
[4]Macdonald, S. and Williams, C. (1994),"The survival of the gatekeeper", Research Policy, Vol. 23, pp. 123-32.
[5]Cross, R. and Prusak, L. (2002), "The people that make organizations stop or g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80, pp. 104-12.
[6]Dodgson, M. (1994),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Dodgson, M. and Rothwell, R. (Eds), 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heltenham.
[7]Pawlowski, S.D. and Robey, D. (2004), "Bridging user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brokering and the wor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MIS Quarterly, Vol. 28 No. 4, pp. 645-72.
[8]Vance, C.M. and Vaiman, V. (2008), "Smart talent management: on the powerful amalgamation of talent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Vaiman, V. and Vance, C.M. (Eds), Smart Talent Management-Building Knowledge Asset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Elgar Publishing, Aldershot, pp. 1-18.
[9]Lengnick-Hall, M.L. and Andrade, L.S. (2008), "Talent staffing systems for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Vaiman, V. and Vance, C.M. (Eds), Smart Talent Management-Building Knowledge Asset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Elgar Publishing, Aldershot, pp. 33-65.
[10]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5, pp. 14-37.
[11]Pei, N.S. (2008), "Enhancing knowledge creation in organisations", 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 Vol. 3, pp. 1-6.
[12]Whelan, E., Collings, D.G. and Donnellan, B.(2010), "Talent management in knowledge intensive setting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14, pp. 486-504.
[13]Tarique, I. and Schuler, R.S. (2010), "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45 No. 2, pp. 122-33.
一、高中生理財的必要性
近年來,家長們對于孩子的壓歲錢管理相比從前會更寬松一些,相對有獨立能力的高中生就更是如此了。由于人們普遍的認為成年后就應該自己生活并自己理財,而法律上界定成年與否的標準是年齡,大部分高中生的年齡在16周歲到18周歲之間,這個階段的未成年人一般被認為心理年齡成熟度較高,就得到了比較普遍的、程度比較大的理財自由。
可惜的是,課本中的理財知識非常少,僅僅有一句“量入為出,理性消費”和一些關于股票債券的籠統概括,這是遠遠不夠的。要知道,高中生階段的未成年人自以為對金錢有所了解,實際上他們中的大部分對金錢的概念更多的限于數額。不知讀者是否聽過身邊的大學生們說起“錢原來這樣值錢,以前父母給付錢的時候都沒什么感覺”之類的言語,筆者曾多次聽到學生這樣抱怨,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大部分學生高中時期都跟父母同居,生活起居由父母供給,平時的支出由父母控制,到了大學后,財務完全由自己來進行打理的時候,他們才漸漸的開始有了明確的金錢概念。因此,高中生非常容易因為金錢概念的模糊而花錢大手大腳。
根據一份權威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大約20%左右的高中生擁有超過5000元的年存儲額,而年存儲額超過1000元的高中生則大約有62%,該調查報告在最后根據調查人數和全國高中生總人數(不含港澳臺)大致預計,全國高中生一年的總存儲額大約為一百五十億元。筆者私以為,這樣可觀的數額不論是被沒有金錢概念的擁有者隨意揮霍掉、或是躺在銀行中等待每年的微薄利息,都是很可惜的;因此,倘若高中生多多接觸金融理財知識,這樣資源浪費的情況就能大大改善。
二、合理利用金融方向的書籍、報紙與新聞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高爾基的名言。此言不假,想在要對金融理財有更多的了解,讀書看報是最直接的了解理論知識的方式。而新聞,可以通過了解國家的政策,幫助高中生從側面的了解經濟背景。
(一)通過書籍接觸金融理財知識
國內外金融方向的書籍大約分為入門、中級、高級等。一般來說,針對高中生的年齡段,能夠涉獵一些入門書籍,對一些經濟學原理有所了解,并擁有對經濟體系的運轉有所看法也就足夠。在所有的此類書籍中,內容最為嚴謹的大都是教材,故而下文筆者將介紹幾本適合高中生作為讀物的經濟學教材。首先,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學習金融方向內容的人大多知道曼昆,他絕對稱得上該領域的大家。而這本教材大多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在使用,內容基礎、行文優美有趣,很適合高中生略作賞讀。其次,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該作者研究的內容橫跨多個相關的領域,因此他的書行文竟是難得的結構宏大,糅合甚多元素。此書對于高中生這樣的初學者而言,可以快速的幫助他們在思想中構建一個對經濟學的認知框架。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上述的兩本書雖然出自大家之手又各有優勢,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這本書具有很高的公允性,很好的補充了前兩者的不足。最后,由我國知名學者梁小民、寧承先、尹伯成等人編纂的相關書籍大都行文嚴謹,均適合高中生選讀。
(二)通過報紙接觸金融理財知識
受益于證券市場近年的繁榮,金融類報紙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其實,理財包括的不只是支出,更多的是怎么樣投資。近年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股市,然而高收入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因此筆者雖推薦高中生可以閱讀一些財經報,卻并不建議受高中生此類報紙的影響而輕率的將手頭尚算微薄的資金投入股市。最值得一看的金融類報紙有:《中國經營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和《第一財經日報》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新聞聯播。雖然大部分的內容似乎是民生、我國與各國的互相訪問,卻會從側面看出當下值得投資的產業和項目。
三、理財類應用
目前應用市場上有大量的理財應用,通過下載其中比較合適的應用,關注它們的推送消息,可以對金融理財知識有所了解。這一類應用在設計時由于面向的人群較廣,會考慮到使用者的水平參差不齊,而將使用方式設計的比較簡單,不會有太專業的理財模塊直接劃分。
雖然針對高中生群體的理財應用較少,但也不是沒有,此處推薦幾個較為合適的應用:壓歲寶、快樂寶、未來寶和財富寶等。這幾個應用針對高存儲性的高中生群體設計,比較適合高中生使用。
理財夏令營這個模式最早在美國出現,別名“省錢夏令營”。是的,就是通過夏令營教導孩子怎樣適度消費。不過,隨著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也稱它為“賺錢夏令營”,通過參加這樣的夏令營,可以幫助高中生進行理財實踐。在美國早期,此類夏令營通過教導孩子們對入門的經濟規則和財富觀念幫助其培養較好的投資理財素養,最直接的是幫助他們防止因大手大腳過度消費成為“卡奴”甚至陷入更深的債務危機;眾所周知,這是美國人的消費常態。當這種模式運營的夏令營進入中國時,考慮到中國家長一手包辦家庭財政的模式,更多的會幫助理財知識還為零的中國孩子了解金融理財知識,并通過讓他們嘗試建立自己的賬戶并進行管理的過程優化他們的理財思維和模式,這能幫助他們建立明確的金錢意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漸漸的對投資有涉獵,進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這會使得他們在金錢管理上擁有比同齡人更超前的理性思維能力。因此,總體來說,對于理財基礎薄弱的高中生群體這樣的夏令營其實值得一試。
高中生可以直接與長輩交流,一般來說,長輩的理財經驗多是比較豐富的。而平輩中已步入社會的兄長姊姊,甚至同學朋友中理財比較成功者都是可以交流的對象。同時社區、銀行和學校舉辦的理財講座應積極參加,同時結合自身的情況與講師進行交流,相信可以有所進益。
四、結論
在高中生階段,孩子就應該自己接觸金融理財知識,避免日后因突然的理財自由而產生無法負擔的債務,或者是月初大手大腳月末啃泡面的中國大學生常態。大致可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報紙、收看新聞、嘗試使用理財類應用、參加理財夏令營以及與經驗豐富者的交流等方法豐富自己的金融理財知識。
參考文獻
[1]張晨.高中生學習金融理財知識途徑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03).
一、引言
2014年2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等11個部門聯合向山東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印發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標志著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正式獲國家批復,青島市成為我國以財富管理為主題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
在財富管理試驗區的帶動下,青島金融業迎來良好的發展勢頭。截止2015年末,青島市金融業增加值、金融機構數量、上市企業數量等主要金融指標較“十一五”末均實現了翻番增長:全市金融業增加值達58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6.3%,為“十一五”末的2.5倍,銀行、證券、保險類金融機構達到221家,是“十一五”末的1.5倍。基金等各類金融類企業近500家,為“十一五”末的2.5倍。全市外資金融機構總數增加到34家,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和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等地方準金融機構總數達到119家,同時,海爾消費金融公司、海爾財務公司、青島港財務公司、中路財產保險公司等的出現也逐漸填補了青島市金融業態的空白。
二、青島財富管理城市建設背景下對高職金融人才的要求
青島市金融業的飛速發展為青島高職金融專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機遇,同時也對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才需求趨勢
隨著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瞄準青島財富城市建設的發展機遇,各類新型金融機構大量涌現,青島金融業態和金融格局正逐步完善。特別是非銀行類新型金融機構、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大量出現為高職金融專業學生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就業崗位。這類崗位的基本要求為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具備金融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營銷能力和業務創新能力。此外,隨著銀行、證券、保險機構的增加,對柜員、客戶經理、經紀人、操盤手、保險人等基層一線崗位人員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多。這些崗位,主要要求具備熟練和精通業務,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執行力。
(二)職業素質要求
1.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由于金融行業高風險的特殊性,要維護金融業良好信譽,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從事金融行業的人員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和職業道德水準,具體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謹慎,廉潔自律,言行謙恭,長于協作。將良好的職業素養記于心,融于實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遠離違法犯罪,維護金融行業健康穩定發展。同時,遵守職業道德,自覺提高素養,更是每位金融從業人員的基本義務和事業成功的保障。
2.具備復合金融知識。隨著財富管理的專業化、多元化成為我國財富管理的主流,要求金融專業畢業生能夠適應金融混業經營的大趨勢,順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因此必須具備綜合的金融知識,熟知各項金融產品,熟悉、了解金融市場的總體情況,能夠綜合運用不同行業的金融知識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
3.具備熟練業務操作技能。金融行業屬于服務性行業,追求更高效的為客戶服務,更準確的滿足客戶需求,這要求金融從人員具備熟練的業務操作技能。具體包括基礎的業務處理。比如,柜員等一線員工應當掌握點鈔、傳票算等基本技能,客戶經理等基層人員應當具備開發客戶、產品營銷技能等等。熟練掌握金融行業相關業務的操作技能,進入工作崗位后才能夠快速上手,從而在競爭中更具優勢。
4.創新能力。金融業的靈魂是創新,創新能力是金融專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金融行業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需要從業人員能夠快速分析市場環境,把握客戶需求,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創新產品。因此培養“適應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的金融人才顯得尤為必要。
三、基于青島財富管理城市建設下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向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首先在培養目標的定位上,緊跟青島財富城市建設步伐,以經濟的國際化、一體化,金融混業化為背景,明確高職類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即將高職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以服務銀行、保險、證券、新型金融機構、第三方金融中介機構的金融營銷人員和一線崗位從業人員為主的應用型金融人才,并在此基礎上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職業崗位分析,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二)深化“課證融合”,深入推進“雙證書”制度
金融行業一般要求持證上崗,職業資格證書往往與職業崗位的具體要求密切結合,并能準確反映特定職業實際工作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的能力,具備職業資格證書是進入金融行業的門檻,根據這一現實情況,要求學生畢業時取得一門職業資格證書,即實行雙證書制度。同時,在日常教學設計上,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理財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科目融入教學內容,同時采取“以證代考”的方式。取得證券、銀行、保險、理財資格證書后可免修相關科目考試。要求學生在畢業前至少獲得一本職業資格證書,方可取得畢業證書,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
(三)深化“課賽結合”,強化專業技能培養
通過以賽促教的方式,如在校內組織金融技能大賽、證券投資大賽、金融產品知識和營銷大賽等比賽,邀請金融行業機構和專家來做評委并做專業點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銀行技能大賽、投資理財技能大賽等活動,一方面帶動師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擴大了專業影響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專業素養
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部分。由于金融行業對安全性往往要求較高,所以較難實現經常性帶學生在校外金融機構實習實踐,因此實踐教學的重點就放到了校內。通過在校內設立投資理財咨詢公司,為全校師生提供投資理財咨詢服務,一方面解決了金融專業學生實踐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在校內開展的咨詢業務實踐,分析解決真實案例,學生可以充分鍛煉實踐能力,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專業素養。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大實踐操作占比,比如在《金融營銷》課程中,分小組完成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市場調研,最終由每個小組推選1~2名同學到臺前來用PPT演示其調研內容,同時聘請行業專家進行評價打分。在這種實踐教學模式下,充分調動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創造潛力。
參考文獻
[1]青島市金融工作辦2015年終述職報告.
xx年工作中營銷理念的改變:日常工作中不是坐等領導下達命令而是主動積極配合網點領導做好各項營銷工作,及時把握好上級領導下達的工作營銷方向和任務指標。利用下班晚上和公休時間,勤于學習與工作有關的業務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給網點領導提供好的參謀建議,與網點領導配合默契,按照上級風向標做好本網點營銷理財工作。
個人在營銷中的理念:我不是推銷賣給客戶銀行產品直銷人員;而是我幫助客戶買好銀行理財產品做好后續跟蹤服務的銀行理財師。簡單說:我不是賣產品,而是幫助客戶買產品。只是這一買一賣一字之差意思就截然不同,工作心態的不同;工作效果必然不同。由被動變為主動,主動尋找目標客戶之后幫助客戶找到適合的理財產品,我的理財工作即為橋梁,讓銀行與客戶雙方皆大歡喜的工作。
xx年做好本網點優質客戶數量的提升:在管理網點300名客戶中有理財金卡客戶數量并不多,就把這項工作改變,做為上任理財經理首要解決問題。工作中通過耐心解答宣傳引導我行星級客戶標準,對開欲辦理財金卡客戶,的確起到很好的吸引力作用。經過辛勤努力xx年網點開立理財金卡總數量410張,自己營銷的業績占70%以上。個人業績從接手時,全行網點排名由194名提升到60名以內。三季度評為先進網點受到嘉獎。
xx年工作中營銷理念的改變:日常工作中不是坐等領導下達命令而是主動積極配合網點領導做好各項營銷工作,及時把握好上級領導下達的工作營銷方向和任務指標。利用下班晚上和公休時間,勤于學習與工作有關的業務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給網點領導提供好的參謀建議,與網點領導配合默契,按照上級風向標做好本網點營銷理財工作。
個人在營銷中的理念:我不是推銷賣給客戶銀行產品直銷人員;而是我幫助客戶買好銀行理財產品做好后續跟蹤服務的銀行理財師。簡單說:我不是賣產品,而是幫助客戶買產品。只是這一買一賣一字之差意思就截然不同,工作心態的不同;工作效果必然不同。由被動變為主動,主動尋找目標客戶之后幫助客戶找到適合的理財產品,我的理財工作即為橋梁,讓銀行與客戶雙方皆大歡喜的工作。
一、金融機構的人才概述及其在金融機構中發揮的作用
(一)金融機構人才的概述
在2012年9月國際金融報上發表的就中信銀行上海分行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邱曉彤先生的專訪報告中指出:由于近幾年銀行的擴張速度非常快,而人才的培養工作與機構擴張速度不同步,使得產品設計、營銷與管理人才等關鍵人員緊缺,人才市場競爭激烈。這類人才不僅需要良好的教育背景,更需要創新的思維、勇于突破和變革的勇氣,以及將個人發展與企業使命有效結合的職業規劃。具體來說,管理人才最需要的就是卓越的領導力,營銷人才需要有很強的市場拓展能力,而產品設計人員需要有創新、組合、整合的能力。
從人才特質看,應具備以下要素:首先是專業。必須具有相當優秀的專業基礎,能夠體現更好的培養前景。再者是綜合素質高,一專而多面的復合型人才。優秀的管理人員需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為基礎;而產品設計、銷售人員向管理人員轉型,也需要拓寬本專業以外的規劃和管控能力。金融業本身就是一個涉及多行業、多人群類型的金融產業,從業人員更需要有較好的組織協調、融會貫通、甚至轉型的能力。
(二)分類人才在金融機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1、管理型人才:切斯特·巴納德曾在《經理人員的職能》中指出:經理人員的真正職能是通過具體的活動來促進對立的各種力量的綜合,調節互相沖突的各種力量。
2、營銷型人才:營銷技能作為一種終身資產伴隨著他的主人,在金融領域起著衣食父母的作用。因此,金融機構作為服務性機構,營銷人才不可或缺。營銷人才的流失會導致金融機構短時間內有比較明顯的業績下降。
3、產品創新型人才:在監管政策日趨嚴格的大環境下,金融機構需要不斷的尋找新的創利空間,于是,各家金融機構對產品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產品創新型人才的創新能力也是伴隨人才共同存與無的。
4、風險管理類的人才:風險管理員工進入的門檻通常比較高,需要經過金融機構基層工作的沉淀與發展,對機構的業務相對比較熟悉后才能步入管理崗,從初級的管理者到中級管理者再到高級管理者都需要經過比較長的一段時間的實戰經驗才能成就。
所以說各類人才都是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與長時間的實踐積累而成的。因此人才的流失,在短時內難以培養新的人才。更多的只能通過花更高的代價從外部引進。
二、金融機構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
1、新興金融機構的設立,提供了更多的高就業機會。近些年金融機構外資機構,中小型股份制金融機構,民間金融機構的合法設立等為這個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為人才流失提供了更多高就的機會。
2、金融機構人才緊缺,金融機構爭取的重點對象。金融機構的迅猛增加,與特殊人才的緩慢增長嚴重不協調,造成金融機構人才的緊缺,各金融機構尤其是新設立的金融機構為了吸引人才開出比其他單位高的待遇條件(包括職務的提升和經濟待遇的提高),不可否認,薪酬水平已經成為影響求職者擇業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為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
3、金融機構人才的管理制度不合理。金融機構人才管理制度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金融機構考核制度建立不合理或者未能嚴格執行,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在績效考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憑主觀判斷的居多,過于看重個人評價而沒有科學的方法體系,考核結果往往不具有真實性和科學性,不合理的做法勢必影響到人才的去留;更有甚者,一些金融機構更多的是看到這些人才給本機構帶來的直接的經濟效益,往往造成優惠政策向營銷人才和產品創新人才傾斜,對風險管理類的人才等關心不夠,甚至風險管理類的人才往往需要配合業務的開展做出讓步,在營銷、產品創新與風險管理類等方面的人才間形成不平衡或者不公平。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不能以科學的理論來認識員工的不同需求,更無法設計出針對不同需求的員工的激勵措施,將薪酬與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生硬分離,結果使得員工的士氣和忠誠度受到影響。在管理過程中,有些金融機構對人才往往只重引進不重培養。而且在招聘過程中沒有堅持能崗匹配原則,往往喜歡高學歷人才,而不論其是否適合本崗位的工作需要。其二、金融機構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人才的人文關懷。壓力山大的業務量,需要員工無休止地加班,經常到深夜。一些金融機構提倡加班,有些金融機構甚至以員工加班時間多少作為判定該員工的敬業度及作為提拔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造成未婚青年沒時間談戀愛,成家人士沒時間照顧家庭,一些人才為了照顧家庭而選擇更為輕松點的機構服務,因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其三、金融機構的人文環境較落后,沒有團隊凝聚力,導致各人都處在各人自掃門前雪,何顧他人瓦上霜這種心態之中。企業文化建設滯后,尚未形成一種關愛和諧的企業人際關系氛圍。又或者是工作安排不合理,同一項工作有多個部門的人員涉及,形成重復工作,工作效率低下,沒有明確的責任人,所有部門都只管做,不管是否做好了,工作質量得不到保障。
(二)人才流失的后果
金融機構的人才通常會帶來以下幾類后果:
1、客戶的流失。人才頻繁的流失,會帶走對企業很重要的客戶,這一點在營銷人才流失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而這些客戶通常是需要金融機構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以及時間后才營銷進來的客戶,然而就是因為人才的流失,可能導致這些客戶與金融機構的關系也很可能隨之破裂,甚至可能隨流失的員工一起流入競爭對手的機構。企業必須再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經費才能招來新的顧客。
2、人力成本增加。人才流失必然給企業帶來空崗的困擾,企業必須招聘新員工,而新員工適應工作崗位的過程往往不是一個短期過程,該過程需要同事、上級提供協助與監督,從而導致組織內部其他員工工作負荷和壓力增加,績效降低。為了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銀行會通過開展各種培訓幫助新員工盡快熟悉業務知識,熟悉工作崗位,但是每一個新員工的培訓成本都是非常高昂的。而且過高的員工流失率會嚴重影響組織的士氣,促使其他員工產生離職的想法。
3、人才流失影響工作的連續性。金融機構的各項工作就好比一臺機器里面的各個組成零件,是相互關聯的。因而當人才流出時,金融機構工作的銜接性必然受到較大的影響。同時,由于人員的更替,老員工需要適應新引進人才的工作風格,新引進的人才對工作必然要有一段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自然也會影響到工作的連續性。
三、如何建立減少金融機構人才流失的長效機制
人才的離職與跳槽雖然看上去是個人行為,實際上更多時候卻是金融機構問題行為的折射。如同環境的惡化會造成水土流失一樣,金融機構人才環境的惡化就會造成人才的流失。當金融機構發生人才流失時,管理者要做的不僅是對某個人的挽留,更要反省的是“是否本機構的人才環境惡化”,反省之余,還要對人才流失的深層次原因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以便采取富有成效的對策。在此,筆者就建立減少金融機構人才流失的長效機制提幾點看法:
(一)創建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企業的各種管理制度,其一、明確員工職責[3]。把“人治”轉變為“法治”,明確規定各個崗位的職責和權限,做到權責對等。企業的高層領導應適當放權,不應越權管理,以便為相應的人才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其二、完善考核機制,明確考核標準。用客觀的評判標準取代主觀的評判,讓人才甚至員工內心舒坦。其三、堅持正確的選才原則。應堅持能崗匹配[4]原則以招聘到最適合崗位的人才,樹立起人才效益的觀念,而不應一味招聘具有高學歷的人才,應使人才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趨于同步。正確的人才觀還應包括合理的人才流動政策。完全阻止人才流動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能的。只能通過科學的評估、合理地配置人才,使優秀的人才不致因工作過于簡單而感到乏味,從而降低工作效率,甚至產生流動的愿望。對于那些能力較差的人員,也應給予一定的培養或將其調換到與之相適應的崗位。同時,適當淘汰一定的庸才也有利于減少真正的人才流失。其四、加強人文關懷的制度建設。改變提倡加班的觀念,提倡員工提高效率,不搞形式主義,不加不必要加的班。讓員工工作與家庭兼顧,穩定員工的后方陣地。
(二)建立清晰的員工職業的發展路徑。企業金融機構應建立起一種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工作關系。同時,金融機構應為員工的成功制訂一套核心價值理念,對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設計,以使機構內的人才覺得自己有發展前途,從而樂意長久地為企業做出貢獻。企業在制訂科學的核心價值理念前還應對企業員工的需求狀況和個人價值觀進行調查,尊重員工的意見,注重感情的投入,從而提高員工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意識,進而推動企業的發展。
(三)明確員工離職的違約責任。明確員工離職的違約責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其一、加大違約賠償力度,讓人才為跳槽行為承擔責任。當人才要離開機構時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這也是對目前人才隨意跳槽的一種有效的約束。金融機構應與人才簽訂明確的合同,以增強法律效力,防止人才的隨意流失。尤其是銀行自己培養的人才,在培養時要與潛在的人才簽訂協議,約定培訓后的服務年限,違約所需支付的培訓費和違約金等。其二,對于高級人才尤其是人才實施一定期限的脫密期,增加人才離職或跳槽的時間成本,違約者還要支付更高的違約成本。
人才流失最終都會歸結為一個關鍵問題,即雇用和保留你最寶貴的人才,該問題的解決涉及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我們只有從機構的整體目標出發,綜合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職能,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才能更好解決金融機構人才流失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