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4 11:50: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智慧交通概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08年一場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為應對這次金融危機,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該理念一經提出,得到美國政府的積極回應。之后,智慧城市作為智慧地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拓了新時代城市發展的新視角和新思維。“全球智慧城市之父”倪會民準確完整全面的定義:各城市依據具體要求、條件和目標等情況,選擇使用人類現有思想、科技、模式等所有最優資源,實現城市(含農業)的智慧化,例如安全方便舒適和三化。其準確的英文是SmartCity。
一、智慧城市建設的原則與建設重點
世界銀行曾經公布數據:一個一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進行“智慧城市”的建設,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實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將能增加城市發展速度2.5到3倍,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可促進實現4倍左右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引領未來世界城市的發展方向。在國家“十二五規劃”進行過程中,“調結構、轉方式”的國家戰略背景下,中國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智慧城市作為現代城市建設的目標,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認清現狀,遵循合理的建設原則,抓住建設重點,才能建設適應時展的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建設原則:
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和人才。美國“智慧地球”的觀點的核心含義是:地球若能更智慧一點,人類就會可以活的更長一點。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以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為基礎,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目標,最終希望實現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化。隨著智慧城市概念的不斷成熟,智慧城市建設的焦點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政府建設上,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從關注公司主導模式到重視市民主導模式、從關注市場價值到重視人文價值,從關注行政部門的經濟效益到重視自由民主的政府建設。可見隨著學者對智慧城市的認識加深,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對市民的重視程度越發凸顯,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國家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過程中必須遵循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以人為本也必將成為智慧城市建設必須時刻遵循的原則。智慧城市是順應當代信息時代的發展而出現的,是伴隨著知識的日新月異的更替和技能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智慧城市的發展是希望通過知識和技術的運用,以“智慧”引領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打造生態環境友好,政府行政高效,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當今時代,任何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知識和人才,智慧城市作為一個涵蓋環境、文化、交通、政府建設等等內容的一個系統性工程,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將知識和人才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保證。
2.智慧城市的建設重點。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宏大的建設過程,其內容涵蓋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設之前首先得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戰略計劃,明確城市的發展重點,符合城市的發展個性。中國各個城市在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的過程中,紛紛制定了專門的政策文件以保證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雖然不同的城市各有其特點,但是遵循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和人才的原則下,智慧城市的建設重點應該包括:環境建設、知識應用、大數據的運用、智慧交通的構建、城市管理的合理化等方面。
2.1環境的建設。
智慧城市作為信息時代適宜市民居住的理想城市,應該具有秀美的生態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和健康的網絡環境。中國歷來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不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故而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應該將注意城市發展和環境的保護之間的保持和諧的發展程度,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作為建設重點。其次智慧城市以人為本的建設原則希望最大程度的實現城市居民睦鄰友好,安居樂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和諧的社會環境也應該是智慧城市的建設重點。最后,網絡環境是智慧城市管理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設主要是通過網絡實現城市的信息共享,因為網絡環境的建設在智慧城市的工程中十分重要。只有在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和諧健康的基礎上,智慧城市的建設才能持久健康,保持合適的步伐。
2.2大數據的運用。
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設計城市的方方面面。為給不同方面的人提供準確的智能決策和和豐富多彩的智慧服務,就需要大量的數據信息。維克多在《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中指出,如果在進行測算的時候,數據足夠的大,那么數據的精度將不再那么重要。而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大量的數據進行處理成為可能。人們不再是僅能通過紙張和人腦進行數據記錄和統計的時代了。電腦,互聯網的發展給大量數據的儲存和計劃成為可能。智慧城市建設中一個有效合理的云數據中心是建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過云數據中心,記錄城市內方方面面的數據并進行測算,并對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發生的需要決策的事情以最快速度測算,通過大數據提高信息的精確度,也減少了少量特殊極端的樣本對總體檢測帶來的影響。在倡導信息的智慧城市也給大數據的應用提供了硬件條件。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大數據中心的構建應該是其中重要的項目。
2.3知識的應用。
智慧城市是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信息和知識就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推動力量。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必然需要知識和信息的支撐。不論是環境的建設、云數據中心的建設還是智慧交通的構建都需要發揮知識的作用。環境的建設需要環保知識和信息技術的結合,云數據中心需要電子技術和數據處理知識的結合,智慧交通也需要交通知識衛星知識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大量具有豐富知識的社會科學管理者和高科技技術人員的配合,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知識的有效應用。
二、智慧城市建設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問題
智慧城市是一種城市建設的高級形態,是在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迅速發展,城市尋找轉型方向,人民尋找生活方式突破口時出現的新概念。智慧城市首先必須是以人為本的和諧的社會,使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建設帶來的益處,人力資源的建設和開發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面向智慧城市建設的人力資源開發必須關注以下問題。
1.人力資源開發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城市環境是城市建設的基本,包括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網絡環境。城市環境系統為人類的生活發展提供了資源和條件。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并逐漸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信息時代的到來沖擊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努力促進人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在工業時代,經濟發展往往伴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信息時代,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就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關注環境,防止重蹈工業社會的覆轍。另外一方面,智慧城市的提出也使人文環境和網絡環境的凈化變得更為迫切,不論是云數據中心的建設還是智慧交通網的構建都需要網絡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支持,人力資源作為主要建設者,在凈化網絡環境和人文環境中起著重要作用。
2.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的和諧發展。
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高科技專業人才的支持,因此針對性的開發技術性人力資源、培養人力資源的技術素養就成為智慧城市建設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問題,將人員技能的開發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點,有利于全面提高人力資源開發的效率和效果,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傳統的人力資源一般是以勞動者個體為基本點的,注重的是人才的全能型,全能型人才的培養往往導致人才的浪費和積壓,帶來培訓資源的浪費。
3.人力資源開發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任何城市發展追求的目標,僅通過環境的建設,知識、信息和技術的發展并不能直接帶來城市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只有通過人力資源的開發,通過人對技術技能的內化和吸收才能發揮知識技術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人來建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人來發展,如果不能將科技知識轉化為人力資源,那么通過信息化和互聯網進行智慧城市的建設就知識空談。智慧城市的建設,使政府部門對智慧基礎設施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和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而高新技術產業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否發揮應有的效果,關鍵在于產業中的人力資源開發。在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提高人民對智能系統的接受程度,使人民通過智能系統與組織之間建立長久可信的聯系,以促進組織決策更為精準的回應居民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組織的決策被曲解,或者人民利益沒有很好的表達,將帶來人和組織關系的惡性發展,因此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要關注智慧城市中人與組織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辜勝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設的理論思考與戰略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年22卷.
[2]王輝,吳越,章建強,裘加林,溫曉岳等.《智慧城市》.[M]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二版.72頁.
[3]AllwinkleS,CruickshankP.CreatingSmarterCities:AnOverview[J].JournalofUrbanTechnology.2011,18(2):1一16.
[4]ViktorMayer-Schonberger.《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M].浙江人民出版社.
[3]唐?E?舒爾茨.《整合行銷傳播》.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頁.
[4]余明陽.媒體廣告的奧秘[M].第一版.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3.
[5]趙凱.解碼新媒體[M].第一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5.
[6]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第一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4.
[7]欒軼玫.媒介形象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9).
[DOI]10.13939/ki.zgsc.2015.43.181
目前旅游業處于大力轉型升級的時期:一是隨著游客對旅游個性化定制的需求增加,旅游業服務水平需要不斷提高。二是科技的進步使更多的新技術運用于旅游業,旅游業同相關產業尤其是互聯網的結合,不斷促進旅游業發展。2013年,國家旅游局將“美麗中國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定為2014年中國旅游主題,倡導發展智慧旅游,引導智慧旅游城市、景區等旅游目的地建設。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人們越來越頻繁地使用移動應用客戶端(APP),旅游APP應運而生,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滿足人們上網需求的特性與旅游的特性相契合使旅游APP能夠滿足用戶隨時隨地查詢信息、購買旅游產品、分享等需求。旅游APP使旅游信息更對稱,提高了游客的旅游效率和自主性,增強了旅游深度,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它的運營效果究竟如何,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雅安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旅游業潛力不容小覷。作為一座旅游城市,旅游APP在雅安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針對手機旅游類AP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應用本身的分析上,而很少有具體到某一個城市,具體研究其旅游APP的運營效果。本文選擇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旅游APP為研究對象,對新的經營模式的完善成熟,厘清雅安市旅游產業發展思路,建設智慧旅游城市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相關研究綜述
1.1 概念界定
APP是指由于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而產生的移動智能設備應用程序,也被稱為客戶端。APP讓用戶體會到更加方便快捷的網絡服務;對電商增加流量,提高用戶的忠誠度、活躍度有極大作用。
1.2 旅游APP的分類
關于旅游APP的分類,目前并無統一的界定,但大部分研究以旅游APP的功能將其進行分類。高云嬌、王晨(2014)將旅游APP分為“預定型”、“工具型”、“分享型”。李國征(2013)將旅游APP分為“OTA類”、“記錄經歷類”和“攻略類”。本文按照旅游APP的功能,將旅游APP分為:“信息類”、“預訂類”和“分享類”。
1.3 旅游APP和智慧旅游的實證研究
莊成(2013)提出,旅游APP能夠節省營銷成本,加強用戶體驗,與用戶實現交互,為旅游企業帶來低成本的增長。《2012―2013中國旅游信息化發展報告》指出,移動終端的發展為旅游電子商務注入了新的動力,旅游APP加強了旅游體驗深度。殷璇從營銷業績,營銷組織,營銷策略,營銷宣傳4個方面構建了智慧旅游營銷效果評價指標。劉倩倩通過廣告傳播效果評估、營銷內容評估和傳播載體評估對旅游景區新媒體營銷價值進行了評估。
關于智慧旅游,鮑豫鴻(2011)將其定義為: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借助終端上網設備,感知旅游信息,使游客達到對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張凌云等(2012)提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質服務,實現旅游和社會資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的管理變革。李慶雷等(2012)指出智慧旅游不僅滿足了游客對方便、快捷、安全和體驗的需求,還有利于減少對旅游資源與環境的負面影響。
2 雅安市旅游產業APP運營現狀
2.1 發展概況
雅安市是四川著名的旅游城市。2011年起,陸續有旅游APP開始與雅安市旅游景區、酒店、餐廳等旅游商家合作,開始實行利用旅游APP通過移動互聯網經營旅游產業。從2012年起,隨著智能手機用戶的迅速增加和旅游APP自身的不斷優化完善,旅游APP市場迅速擴大,在雅安,旅游APP商家迅速增加到1300多家;到雅安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傾向選擇使用旅游APP。
2.2 旅游產業APP運作模式
綜合性的旅游APP集旅游信息查詢、旅游產品在線預訂與評價分享于一體。其運作模式可用圖1說明。旅游APP開發商通過與航空公司、汽運公司、飯店、酒店等簽訂協議,利用自己的交易平臺,讓旅游產品提供者加盟,提供可交易的產品和服務,由旅游APP開發商收取傭金。同時,市場競爭使得提供旅游產品的商家在一定條件下給出折扣和優惠,優惠折扣信息經過匯總和分類排序,可供游客在旅游APP的搜索引擎里進行高效率檢索。
圖1 運作模式
3 雅安市旅游產業APP運營效果分析
3.1 游客價值分析
3.1.1 基于旅游APP功能的用戶體驗
本文將旅游APP提供的主要功能分為信息查詢功能,預訂團購功能,分享功能。
基于大數據的信息查詢功能具有全面、即時、信息媒介多樣化的特征。游客在專業的旅游APP上獲取所需的旅游各個要素的全面信息,幫助旅游決策;即時性指游客可以隨時使用旅游APP獲取旅游信息,調節旅行行為;旅游APP提供的信息具有多種形式,不僅有文字、圖片,甚至有音頻、視頻信息,信息媒介多樣化讓游客能夠更直觀深刻地獲取旅游信息。
旅游APP的即時預訂團購功能讓游客隨時隨地預訂購買甚至變更取消交易,這使其具備比其他預訂功能更多的優勢。旅游APP的預訂團購功能基于豐富的產品(酒店客房、美食等)信息,如文字簡介、圖片、評價等,游客能夠對旅游產品有一定的感知再做出預訂決策。并且,商家云集,產品豐富,選擇眾多。信息對稱使游客節省了到旅游目的地再去尋找住宿、購買門票以及飲食的體力成本和時間成本。
分享功能讓游客能夠隨時隨地上傳自己的經歷,參考他人的經歷;分享功能為用戶提供了互動討論的機會,這是APP普遍的社交化趨勢。
3.1.2 旅游APP問卷調查描述性統計分析
(1)問卷設計與發放。為調查雅安市旅游APP運營給游客帶來的價值,研究設計了游客問卷,問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和旅游習慣等游客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調查旅游APP的使用情況,是問卷的核心部分。在雅安市區、碧峰峽風景區、上里古鎮共發出160份問卷,實際收回152份,回收率為95%,剔除6份無效問卷,最終得到146份有效問卷。
(2)游客價值分析。在被調查的146人中,使用人數達91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2%,其中有8%的使用者認為完全達到甚至超過預期,70%的人認為大部分達到預期,剩下的22%認為僅少部分達到預期或完全沒有達到預期。
表1 主要使用的旅游APP功能
功能查詢信息預訂團購分享功能
百分比66%29%5%
據表1,有接近2/3的用戶主要使用的是旅游APP的信息查詢功能,有29%的用戶主要使用旅游APP的預訂團購功能,僅有5%的用戶使用旅游APP的分享功能。
如圖2所示,旅游APP主要滿足了到雅安的游客對路線策劃、酒店與票務預訂、獲取旅游攻略及交通工具班次查詢的需求。
調查顯示,旅游APP用戶對于旅游信息不準確、更新不及時最為不滿;廣告植入過多,團購的優惠力度不大,個人信息安全存在隱患等也是用戶普遍反映的旅游APP存在的問題(見圖3)。
3.2 營銷效果分析
3.2.1 旅游APP正逐步得到認同與推廣
在用戶數量排名前五的5個APP上,通過輸入關鍵詞“雅安”,查找門票、酒店、攻略的相應數量,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據調查,目前雅安市主要旅游景點和大量商家都加入了旅游APP,許多商家甚至不止加入了一個APP平臺。游客通過旅游APP平臺能夠享受到眾多旅游商家的服務,預訂各景點的門票,查詢到豐富的雅安旅游信息。訪談得知,通過旅游APP預訂的游客占到雅安景區游客的10%左右,這個比率在不斷上升。旅游APP上各酒店、餐廳的預訂團購交易量也非常客觀。
3.2.2 通過旅游APP開展新媒體營銷帶來的紅利
互聯網的發展和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凸顯了新媒體營銷的重要性,平臺的多樣化擴寬了商家的宣傳渠道。作為潛力巨大的新媒體平臺,旅游APP上各種專題和促銷活動提高了雅安的知名度。同時,在平臺上的用戶評價,為優質商家提供了免費的宣傳,這就是將口碑宣傳與新媒體營銷相結合,實現傳統營銷方式的轉變。
2014年8月,知名旅游電商同程網與雅安碧峰峽景區合作推出“一元游碧峰峽”活動――從27日開始到29日結束,只要通過下載該電商的手機APP,在線下訂單就能獲得一元游景區的權限。促銷活動在微博上、微信等新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大量關注,擴大了景區的知名度,為碧峰峽贏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活動期間,購票人數激增,為碧峰峽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大力帶動了周邊住宿、餐飲業的發展,甚至對雅安周邊旅游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3.3 產業影響
3.3.1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雅安旅游業的轉型升級
旅游APP的發展,為旅游業的轉型發展帶來契機:目前雅安已經有超過900家酒店,300家餐廳加入旅游APP,旅游APP的運營在雅安已形成產業規模,利用旅游APP的經營模式,在雅安市的旅游商家中已被普及、認可。這表明,雅安市旅游業利用新技術深化產業發展,不斷提高著管理服務水平,正朝著現代服務業發展轉型。
3.3.2 雅安市“智慧旅游”建設
雅安市政府順應旅游產業APP運營的趨勢,積極響應國家旅游局國內市場的宣傳主題和口號“美麗中國之旅――2014智慧旅游”,作出了如下規劃:
(1)在全市景區投放50臺全省聯網的智能查詢機(雅安智慧旅游自助服務系統),能夠為游客提供雅安市(甚至四川省)有效的景點、交通等旅游信息,服務游客。
(2)建立全市旅游聯動指揮,有效統計景區游客數量,賓館入住人數,以便統計景區承載量和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3)開發雅安市的旅游APP,服務游客與旅游營銷并行,以此提升雅安城市形象,發揮雅安市定制旅游APP對雅安旅游的宣傳推廣作用;同時為到雅安旅游的游客提供更準確、實時更新的旅游信息和交通、景點、住宿、美食的一體化服務,有效發展深度旅游。
據表3,除2013年受雅安地震影響外,雅安市旅游收入從2010年起每年均有較大增幅,這幾年也是雅安市旅游APP運營模式迅速發展的時期,雅安市旅游產業的大步邁進與APP運營模式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旅游APP的發展促進了智慧營銷,智慧管理,推動了智慧旅游的進程。
4 存在的問題
4.1 用戶體驗不足
由于旅游APP的主流為OTA(在線旅行社)模式,側重展示商家信息,游客難以對旅游各要素進行全面的感知;各旅游APP提供的信息片面分散,需進行整合;商家信息由商家提供原始素材,旅游APP將其用固定模板,十分被動,用戶難以感受到商家特色。
4.2 運營過程中缺乏自主性和靈活性
旅游APP開發者與商家的信息交互程度太低,固定死板的交易模式限制了商家的操作權;APP上所展示的商家信息較為呆板,達不到商家的期望;在消費過程中遇突況商家也無權自行靈活處理。
4.3 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統籌規劃
目前在雅安經營情況最好的幾家旅游APP有攜程旅行、去哪兒網、同程旅行等,但其經營業務同質化程度高,只能通過壓低價格和頻繁促銷的方式競爭,忽視產品質量的提高,甚至出現虛假信息誤導用戶,導致行業出現惡性競爭,市場秩序混亂。通過對雅安市旅游局的訪談,小組發現雅安市政府將注意力放在智慧旅游的基礎設施創建上,而忽略了對以旅游APP為代表的智慧旅游市場的監管和統籌規劃。
5 對策建議
(1)加強對旅游信息資源的整合。旅游APP應為游客提供全面豐富的旅游信息,保證信息的質量,排除不實和虛假信息;加強與商家的信息交互,及時更新商家信息。
(2)增加商家操作自。APP開發商應適度放寬商家在平臺上操作的權限,商家信息展示方面,如讓商家自主管理信息通過平臺審核即可,以便在平臺上更好地展示自己,讓游客的感知更生動立體;交易操作中也需增加商家的操作權限以便處理意外情況。
(3)APP平臺經營由同質化向特色化轉變。單純的價格戰并不能保證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只有不斷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才可以從根本上形成競爭力,旅游APP要開發自己的特色業務,以優質的服務取勝。
(4) 政府加強對旅游APP的市場監管,對旅游APP的持續發展做出長期規劃。
參考文獻:
[1]劉貴容,劉軍,張俊杰.電子商務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衛凌云.APP對傳播機制的挑戰和發展趨勢探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3]高云嬌,王晨.APP應用對旅游行業的影響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2).
[4]杜金玲.基于用戶體驗的旅游APP功能分析及發展趨勢[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4,15(4).
[5]莊成.無線網絡時代下旅游APP的分析與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10(10).
先后在澳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海內外十余所高等院校從事會展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咨詢及教學和學術交流。
主持并參與《中國展覽業調研》、《2004年首屆東盟博覽會評估》、《天津濱海國際會展中心戰略發展規劃》、《長春市展會組織與服務規程研究》、《沈陽會展業戰略規劃研究》、等多個科研咨詢項目,主編出版《21世紀中國會展經濟與會展產業》、《會展產業概論》,主持15本高職高專《會展管理》系列叢書、5本教材《會展管理培訓》出版。
感言
對于處于探索階段的中國會展教育來說,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會展學科體系?是業內人士一直非常困惑的問題。個人認為,首先,會展專業像洪水般蔓延的可能性很小。其次,我認為從處于產業的要素研究階段向系統學科發展的一天還是有的。但是不能拔苗助長,這里還有一個產業成長期的問題。應該提倡科學研究、結合實踐經驗。走出學院象牙塔,走出小會展視野。未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會展學科理論體系會水到渠成的。
周明明北京北奧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中文系畢業,當過老師,做過編輯。從事會展業13年,覺得會展業深不可測。
曾經為北京市及有關省市政府、中外企業、國際組織等成功策劃、組織了百余場各類會議。展覽和文化體育活動。如:“文萊國慶二十周年慶典活動”、“博鰲亞洲論壇首屆年會”、“百慕大和威尼斯杯世界橋牌錦標賽”、“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走近中國巴西國家展”,“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2008年奧運會籌辦工作巡回展”、“北京中日民間文化節”、“鄭州?炎黃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典禮”、“2007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
感言
勤奮而快樂地工作!
會展業不是普通的服務行業,它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創意,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挑戰。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才能做好我們的工作。既要享受生活,也要享受工作。
張碩北京中北通公關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
中圖分類號:B01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252-05
十前后的系列講話,有兩次是關于“精神跨越時空”、“文化超越時空”的論斷,應當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其中的關鍵詞“超越時空”涵蓋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具有很強的融貫性、穿透性,具有高深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深遠的社會實踐意義。
2009年4月,同志指出:“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永遠定格在歷史上,永遠不會過時。”同年10月,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開幕式上又指出:“我們認為,文化的影響力是超越時空、跨越國界的。”標志擁有超時空思維的這兩個論斷,實質上提出了“文化、精神在本質上是超越時空的”,這一現代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時代性國際性前沿重大課題。
一、超時空理念在農行的實踐應用與理論探索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真正的哲學來源于自然存在、社會實踐、時代精神、民眾生活。純粹的書齋生涯提煉不出真正的哲學。長期以來,超時空理念在農行的實踐運用、理論探索,足以證明超時空思維的誕生符合自然客觀存在、緊扣時代前進脈搏,具有雄厚的社會實踐根基和廣泛的民眾生活基礎。
1.1996年6月,超時空理念通過農行河南省舞陽縣支行路松杰設計的《電子匯兌存款明白卡》推向了農行網點進行營銷實踐,又通過農民工攜帶《明白卡》傳遍了大江南北:“電子匯兌,全國聯通,方便快捷,超越時空。”
2.2003年11月10日,《江門日報》發表文章《超越時空的農行網上服務》,提出:農行為方便顧客,向社會全面推出網上銀行服務,功能超越時空,無論任何地點、任何時候,只要你上網,就能辦理網上查詢、支付、轉賬、交易等多項業務,讓你足不出戶,盡享運籌帷幄的瀟灑。
3.2006年2月20日,中國電子政務網發表農行總行文章《電子公文在農行的應用與推廣》;指出:過去我行發送文件發郵政快件一般需要3―5天,而邊遠地區(如)則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收到文件。自從使用電子公文系統后,全國各級農行不論地理位置的遠近,都可以做到所有文件全部在當天接收,完全跨越了地理上、空間上的距離,超越時空,實現了無紙化辦公。
4.2007年6月6日,《煙臺晚報》發表文章《超越時空,輕松辦理銀行業務》,介紹農行自助設備、網上銀行、電話銀行、轉賬電話、貸記卡等多種具有超時空功能和特征的電子金融產品。
5.2011年2月25,農行河南省分行互聯網站文章《轉賬電話:超時空的結算利器》。轉賬電話是農行新推出的超時空、快速高效、安全準確的一項現代金融支付結算工具。同年8月1日,《洛陽日報》也發表文章《農行轉賬電話:超越時空的結算利器》。
6.2012年9月25日,新華網發表農行漯河分行路松杰文章《淺談電子金融產品的基本常識》:提出現代交通、現代通訊超越時間空間局限,縮短了各地之間、各人之間的時空距離,讓我們的星球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特別是光電磁技術、芯片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在銀行系統的推廣普及應用,讓客戶充分享受到了電子金融產品超越時空的便利。光速工具是指以現代光電磁技術為手段,超越時間和空間局限,將全球或局域內各地點之間的信息傳遞速度達到光速的系統設備、傳輸介質、收發裝置、信息載體等,光速工具又稱超時空光速工具。如電報、電話,廣播、電視,衛星、雷達,手機、傳真、互聯網、POS機,發射塔、電腦、U盤、光盤、銀行卡等。光速超時空工具是現代經濟、金融、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生活的基礎和核心。現代銀行業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是以光速超時空工具為核心的全天候、立體金融服務。
隨著各類電子金融產品的開發應用,“超越時空,輕松辦理銀行業務”已經成為全體金融銀行業的時尚理念和主導趨勢。但從根源和實踐層面來說,超越時空絕不是現代人的專利。透過貨幣銀行發展史來看,從物物交換到一般等價物,從金銀通貨到法定紙幣再到電子貨幣,貨幣演進的總特征、總規律、總趨勢就是更加方便快捷,更加節約空間和時間,不斷提高交易、融通的質量和效率。從古代錢莊到現代銀行,都是借者與貸者的集中,本質上是貨幣資金財富閑散的空間與時間的集約化經營。從柜臺服務到ATM自助銀行、網上銀行,體現出金融服務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拓展與滲透。現代金融銀行業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超越時空。超越時空是金融銀行業誕生發展過程中更一般的更內在的本質與規律。宇宙萬物相對于人類社會和思維,在空間上廣袤、深邃、精密、多樣,在時間上先在、持續、短暫、永恒,普遍超越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時空局限。超越時空是普遍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思維現象。無人不超越,無事不超越,無處不超越,無時不超越,宇宙萬物皆超越。僅僅金融銀行業誕生發展過程中的超時空現象和規律,就為構建超時空哲學、超時空金融銀行學說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實踐素材。其實自古以來,各行各業的誕生發展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思,無不超越著時空同時又被時空局限。
超時空理念、超時空思維不是一個人的獨立創造,而是中華民族、地球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存發展實踐基礎上的集體智慧的結晶。中華智慧在民間。民間智慧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先例不勝枚舉。最經典最著名的莫過于姜太公、孔明以及改革開放之初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超時空思維是民間智慧與高層智慧、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產物。2009年,同志提出有關文化超越時空、精神跨越時空的兩個論斷,恰逢其時,以超時空思維來提煉、概括、冠名這一中華民族、地球人類的集體智慧,實至名歸、名正言順、順理成章。
二、文化精神是如何超越時空的?為什么文化精神具有超時空性?
(一)文化精神以傳播、傳承、升華的方式超越時空
文化精神的載體是社會歷史事件。人是事件的主體,物是事件的客體。主體、客體本身都具有社會歷史時空的局限性。文化精神的超時空性是指文化精神以傳播、傳承、升華的方式,從空間、時間、時空流程三個方面不斷突破、超越社會歷史事件主客體的時空局限。一是在空間上從事件發生地向外傳播、擴散,持續突破、超越事件主客體的地域空間局限;二是在時間上從事件發生的時代向后代傳遞、傳承,持續突破、超越事件主客體的歷史時間局限;三是后來者在文化精神傳播性、傳承性的基礎上,對連綿不斷的社會歷史事件時空流程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升華出共性與規律,更加有利于文化精神的傳播、傳承、升華。文化精神的超時空性具有傳播性、傳承性、升華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古延續至今,就具有很強的超越時空的傳播性、傳承性、升華性。
(二)宇宙萬物皆具有超時空性,決定著人類文化精神具有超時空性
相互隔絕的不同人類文明族群,從森林莽原時代開始皆有相類似的發現發明創造。原始人類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被自然界中動植物的尖刺劃傷、扎痛時產生靈感,發明了骨針、投搶、弓箭等尖銳鋒利的工具,提高了生產生活的質量和效率,使生產力逐漸發達起來,加速了人類社會文明進程。尖銳的投槍、弓箭具有更強的穿透力(空間優勢),能夠提高狩獵的效率(時間優勢)和軍事戰斗力(時空優勢),一旦發現發明創造之后便得以不斷傳播、傳承。直到今天,減輕阻力的流線型子彈頭造型仍然得到汽車、火車、飛機、飛船、導彈等行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文化精神的超時空性,取決于自然物、人造物本身具有內在的超時空性,即具有某一方面的空間優勢、時間優勢、時空優勢。宇宙萬物皆具有超時空性,超時空性的本質是宇宙萬物之間相對的空間差、時間差、時空差。空間差、時間差、時空差是萬物運動的根本動力,是人類認識的起點、創新的搖籃、智慧的核心、文明的靈魂,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不竭動力源泉。宇宙萬物的超時空性還泛指宇宙萬物相對于人類社會和生命個體,具有空間上的普遍性、廣泛性、廣袤性、深邃性、多樣性、復雜性、宏觀性、微觀性和時間上的先在性、久暫性、持續性。超時空性是實在性與虛在性、超越性與局限性、無限性與有限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對立統一體。人類社會的一切發現發明創造,皆源自對宇宙萬物之間相對的空間差、時間差、時空差的發現、認識、創新、利用。沒有指南針,人類不可能實現超越近海時空的遠洋航行。磁鐵是指南針的特定材料,這是磁鐵相對于其他金屬的超時空特性。沒有火藥(電力、磁力、核力等新動力),就沒有火箭,就沒有超越時空的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太空技術、深海技術、軍事技術。紙張記錄語言文字,相對于竹簡、絲帛,具有體積小、成本低、易謄寫、容量大、便攜帶、利存儲等不可比擬的空間、時間、時空優勢,提高了語言文字記載的質量和效率,加速了文化傳播、傳承、交流、升華,推動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活字印刷術相對于雕版印刷術、鉛活字相對于泥活字皆具有不可比擬的空間、時間、時空優勢。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本身的超時空性,決定著四大發明超越時空的傳播性、傳承性、升華性。宇宙萬物皆具有超時空性,決定著人造物具有超時空性,決定著人類文化精神也具有超時空性。以一個個發現、發明、創造、社會改革創新為亮點的諸多社會歷史事件,其共同體現的文化精神具有內在的同一性、統一性。事件產生的背景和原因具有超時空性,其文化精神傳播、傳承、升華的過程具有超時空性,其智慧方法推廣應用的效果具有超時空性,即借用前人他人的智慧方法提高自身生產生活思考的質量和效率,節約空間和時間即超越時空。我們之所以要學習,就是要學習掌握運用前人他人的智慧和方法解答解決面臨的諸多生產生活課題和思想困惑,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產生活的質量和效率,提高人生境界和品位。可以說學習應用的過程就是與古圣先賢、前人、他人的真理、智慧、心靈進行對話的過程,也是超越時空的過程。文化精神的內在同一性、統一性即超時空性。人類社會文明進程,蘊含著“道法自然”的真理性,充分體現著物質決定一切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則、立場、觀點。人類文化精神的超時空本質與宇宙萬物的超時空本質是同一的、同律的、相通的、統一的。客觀世界決定主觀世界,主觀世界內在本質與規律與客觀世界的內在本質與規律是同一的、統一的。為什么說“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因為他面對艱難困苦、病魔纏身的頑強意志具有超越時空的心靈震撼力、感染力,具有一般人達不到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因為他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戰風沙、斗鹽堿的智慧和方法具有超越時空的傳播性、傳承性、升華性。在新的時代,面對全球性環境生態危機,我們需要焦裕祿超越時空的精神和意志、智慧與方法。
文化精神因其在本質上揭示客觀真理、蘊涵自然規律、預見社會趨勢、彰顯公平正義、引領人生航向,才具有超越時空的無限價值和穿透人類心靈的恒久魅力。
現代意識是超越時空的意識,現代思維是超越時空的思維,就是說人們的意識、思維已經不受一個人、一個民族生存生活的地域、時代的時空局限,若沒有前人他人的意識、思維、智慧、方法的超越時空的傳播、傳承、升華、應用,現代人類、國家和民族就無法更好地生存發展。“名可名,非常名”,你是你自己同時又不全是你自己。現代科學技術是超越時空的科學技術,現代交通通訊是超越時空的交通通訊,離開地球人類一次又一次對時空的超越,就沒有現代社會的一切。但人類對超時空現象和規律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和水平,還沒有公開的公認的高度理論化、系統化的超時空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超時空思維抓住了宇宙萬物、文化精神的內在本質,碰撞觸動了我們這個時代超越時空的時代精神和時代總特征,點撥叩響了我們這個時代超越時空的主旋律,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生存發展持續不斷超越時空的總規律、總趨勢、總方向,已經為中國人率先實現辯證唯物主義現代哲學思維新革命、構建地球村時代的辯證唯物主義――超時空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即現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開啟了智慧之門。
三、中華傳統自然宇宙觀、恩格斯(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在對話、碰撞中引發的一系列哲學追問
發現揭示宇宙萬物、文化精神的超時空本質,對人類宇宙觀、時空觀有何深遠影響?標志同志擁有超時空思維的這兩個論斷,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在國際性學術高端前沿上空的靈感光芒的閃現。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華新文化走向世界的睿智先兆、難得機遇。中國學術界應當緊緊抓住這一文化智慧靈感光芒的閃現,深入探索研究超時空現象的內在本質,進一步提煉揭示出超時空規律,在超時空思維智慧啟迪下,堅持從自然的客觀存在出發,通過中華傳統自然宇宙觀、恩格斯(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的碰撞、對話、交流、升華,發現空間時間自然形態及其體系,確立新自然時空觀,為構建現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即地球村時代的辯證唯物主義――超時空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奠定堅實的時代性國際性學術高端前沿原創性理論基礎。
中西文化之所以能夠在碰撞、沖突中實現交流和對話,是因為中西文化皆以自然為基礎。面對著同樣的自然界,包括同樣的星空、太陽系、地月系、地球環境生態系統等等,締造出大同小異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自然形而上思維、理性辯證思維、形式邏輯思維與數理邏輯思維等等),并且隨著交通、通訊的高度發達,地域地形差異造成的時空局限,已經阻礙不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中國古圣先賢給世界萬物總體起的名字“宇宙”充滿著超級智慧,充分證明中華傳統自然宇宙觀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自然宇宙觀。“古往今來(一維時間)謂之宙,四方上下(三維空間)謂之宇。”這是最古老、最通俗、最樸素、最自然的關于空間、時間的概念和定義,合在一起又徹底、恰切地解釋定義了宇宙。直接自然切入,不需邏輯證明,卻妙到毫巔。宇宙之“宇”由“宀”、“于”組成,“宀”有集合、囊括、總括之意,“于”即“在于”,是“于是”之“果”,指存在的空間基本形態,“宇”是“于”的集合,是對空間、“果”的囊括、總括。宇宙之“宙”由“宀”、“由”構成,“由”即“由來”――“由過去到現在指向未來”,是“原由”之“因”,指存在的時間基本形態,“宙”是“由”的集合,是對時間、“因”的囊括、總括。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宇宙只有空間時間二因素,就是說宇宙除了空間“于”和時間“由”,以“原由”、“于是”的因果關系存在之外,什么都沒有。“形而上者謂之道。”中國古人之所以能夠高度抽象地概括宇宙,是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是自然形而上思維。形而上與形而上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形而上是一種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是一種哲學流派。例如,機械唯物主義也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絕大多數中國人因為辯證唯物主義對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批判,而忽略、遺忘、放棄,甚至懼怕、拒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形而上思維方式。形而上思維方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的精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達到真知規律之后還要形而下,轉化為具體的器皿,即工具和方法。道是目標,器是目的。探索的目標在于揭示規律,揭示規律的目的在于實踐應用。形而上之后達到形而下,才是自然、全面、徹底、系統、科學的形而上思維方式。
恩格斯經典自然時空觀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和空間以外的存在,同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1]是對當時西方優秀文化成就、文明成果的高度概括與總結。恩格斯經典自然時空觀,是對西方時空觀的提煉與升華,可以代表西方唯物主義經典自然時空觀的主流、核心、精髓。以下提到的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與恩格斯經典自然時空觀是指同一個論斷。若認真參閱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關于時空觀的論述,您就可以得出同上述一樣的結論和看法。
中華傳統自然宇宙觀“宇宙只有空間時間二因素”,恩格斯(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完全達到內涵和外延的高度同一、統一,有殊途同歸之感、異曲同工之妙。完全相通、吻合的中華傳統自然宇宙觀、恩格斯(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充分證明,宇宙萬物具有更內在的簡單的道的同一性、統一性、唯一性,只要堅持從自然的客觀存在出發,不同的文明族群都會有探索發現宇宙萬物更內在的同一的統一的唯一的簡單的道的智慧和能力。中華思維方式從自然出發,對世界萬物總體進行形而上高度抽象,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思維方式也從自然出發,而對具體的一切存在進行邏輯概括歸納,達到辯證統一的高度。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思維方式,共同指向“道法自然”,且得出同樣的結論:宇宙只有空間時間二因素=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
中國學術界認為,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自覺地構建完整的科學的哲學思想體系,只是在著作中包含了其哲學思想體系的基本內容。而自覺地構建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初在蘇聯完成的。蘇聯哲學家們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狄慈根、普列漢諾夫、列寧等人的觀點構建起這一體系(簡稱蘇哲體系)。中國哲學教課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及其時空觀基本上是從蘇哲體系引進的。運用中華傳統自然宇宙觀和恩格斯(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來考察、透視蘇哲體系及其時空觀、分析西方哲學的兩對經典范疇,會引發一系列追問,產生一系列與時空觀有關的課題。
1.當運動著的物質把空間和時間“獨占”之后,人類意識以什么樣的方式存在?
蘇哲體系的缺陷和不足突出地表現在時空觀方面,即蘇哲體系的時空觀與恩格斯(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存在著明顯的矛盾與沖突。請看蘇哲體系給空間時間下的定義:“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時間和空間與運動著的物質不可分離,世界上既沒有脫離時間和空間運動的物質,也沒有脫離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2]認真將此定義與恩格斯(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進行對比分析,我們可以有如下的推論:當運動著的物質把空間和時間“獨占”之后,意識便沒有了空間和時間方式,意識被排除到了空間和時間之外,取消了意識在宇宙時空系統存在的“合法性”,從而讓人類意識變成了無空間和無時間的“非常荒誕的事情”。人類意識存在嗎?如果人類意識沒有空間和時間形式,人類意識以什么樣的方式存在?人類意識當然是客觀存在的,那么就應當有空間時間存在方式,我們不能因為尚未發現就給予否定。產生矛盾與沖突的原因,在于蘇哲體系用“運動著的物質”替換了恩格斯(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中的“一切存在”,而實際上一切存在并不僅僅指“運動著的物質”,精神、意識、思維、文化、人文精神都是有別于物質運動的一種客觀存在。這是明顯的偷梁換柱、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這是標準的只看到物質運動的時間空間存在方式,而看不到精神、意識的空間時間存在方式的“獨物主義”時空觀。
2.意識、思維、文化、人文精神作為有別于物質運動的一種客觀存在,其空間時間形式是什么?
辯證唯物主義的創立者及其繼承者,并沒有全面科學解答論證恩格斯概括的這一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他們僅僅科學闡明了物質運動的空間時間存在方式,但沒有找到意識和思維的空間時間存在方式。沒有人能夠否定地球人類社會自身的意識、思維、文化、人文精神的客觀存在,雖然意識、思維、文化、人文精神是有別于物質運動的一種客觀存在,但畢竟是一種客觀存在,且在宇宙存在。既然“宇宙只有空間時間二因素”、“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那么意識、思維、文化、人文精神作為有別于物質運動的一種客觀存在,其空間時間形式是什么?找不到意識、思維、文化、人文精神客觀自然的空間時間形式,如何證明意識、思維、文化、人文精神是客觀存在的呢?如何證明恩格斯(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的正確性、科學性呢?找到人類意識、思維、文化、人文精神的空間時間存在方式,且不與物質運動的空間時間存在方式發生沖突,是論證人類意識“合法性”存在的關鍵。這的確是一個人類有史以來的世界性難題。
3.意識的共性和個性是什么?宇宙有沒有共性與個性?
物質運動是一種客觀存在,意識、思維、文化、人文精神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畢竟不是同樣的客觀存在,兩種客觀存在有什么本質的差異呢?這一追問本質上涉及意識的共性和個性課題。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給物質下了科學的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3]簡言之,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獨立性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既是物質的共性,也是物質相對于意識的個性。那么,意識的共性和個性是什么?宇宙有沒有共性與個性?這是列寧完美解答物質的共性個性課題之后,迄今無人能夠解答的課題。只有解答意識的共性和個性課題,才能解答物質與意識的本質差異。《大學》曰:“格物致知。”意思是說,只有對研究對象進行時空界定、時空分析(格物),才能達到真知(致知)。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必須找到意識的空間時間自然形態,確認意識的客觀存在,才能解答意識的共性和個性課題。
4.在人類社會和思維誕生之前,什么與存在對立統一?什么與物質對立統一?
西方哲學界普遍地把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列為兩對重要的哲學范疇,而這兩對非全息對稱的哲學范疇,正體現了稱霸世界的西方哲學的智慧盲點、文化軟肋。唯物辯證法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最一般、最普遍的基本規律。那么,在地球人類社會和思維誕生之前,什么與存在對立統一、什么與物質對立統一、什么與萬物對立統一?并且這種對立統一關系過去、現在、將來都成立,就是說地球人類社會和思維的誕生與消亡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事件或過程,并沒有打破宇宙自然界的對立統一。顯然,在地球人類社會和思維誕生之前,思維不可能與存在對立統一,意識不可能與物質對立統一。從時間上分析,存在、物質先在且恒久,思維、意識后生且短暫;從空間上分析,物質的存在無限、廣泛、廣袤而深邃,思維、意識目前來說仍然是地球人類社會的特殊屬性,相當有限、狹隘、淺顯、幼稚。因此,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根本不能成為相提并論、時空全息對應的哲學范疇。假設思維、意識是地球人類社會特有的屬性,但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在地球人類社會誕生之前的自然界中,應當客觀存在著與思維和意識具有共性的東西。如果沒有,思維和意識是地球人類社會誕生之后才突然出現的嗎?而思維和意識若是突然出現就不符合量變質變規律。把自不量力的思維和意識從自然的存在和物質的身邊挪開,探索發現地球人類社會和思維誕生之前與存在、物質全息對應的哲學范疇,也就是從自然界的客觀存在中找出與思維、意識具有共性且有別于物質的另一類客觀存在,恢復自然的本來面目,形成全面的科學的唯物的辯證的新自然時空觀,是創新重構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開端,即構建現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開端。
專家們認為,未來幾十年,地球人類在宇宙演化、粒子調控、人造生命、意識本質等基本科學問題方面將可能會產生重大突破。其中,意識的本質是當代最具挑戰性的基本(自然)科學問題,一旦突破將極大深化地球人類對自身和自然的認識,引起信息與智能科學技術新的革命[4]。以上四大追問,實際上從意識有沒有空間時間方式、意識的空間時間形式是什么、意識的共性與個性是什么、人類社會和思維誕生之前與意識具有共性的東西是什么等四個角度,對意識的本質問題發起了轟擊和沖鋒。
文化精神是人類智慧勞動創造的成果,是人類思維意識參與社會實踐的結晶。文化精神與思維意識同根同源同屬性,皆是離不開物質運動的非獨立性客觀存在。“文化、精神在本質上是超越時空的”,肯定了文化精神具有空間時間方式,若文化精神沒有空間時間方式如何在宇宙存在且能夠超越時空呢?超時空思維用文化精神的超時空性貫通了物質精神客觀世界和意識思維主觀世界,貫穿了中華傳統自然宇宙觀、恩格斯(西方)經典自然時空觀,點化了意識的本質問題。我們只要找到文化精神、思維意識的空間時間自然形態,意識的本質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說,運用超時空思維提出“文化、精神在本質上是超越時空的”這一科學論斷,擊中了意識本質問題的核心、特征,撞擊了西方哲學的智慧盲點、文化軟肋,當之無愧是現代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時代性國際性前沿高端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 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49.
[2] 衛興華,趙家祥.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2-43.
[3] 列寧選集第2卷:(中文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0.
[4] 趙永新.中國不能再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N].人民日報,2009-09-08(9).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and theory exploration of the super space-time concept in the ABC
LU Song-jie
中圖分類號:TP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3-5565-03
Interne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LI Ya-jie1, CAO Wei1, WEI Qi2
(1.Auto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mpany Petrochina, Lanzhou 730060,China; 2. China Guangdong Petro? leum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Co., Jieyang 515200,China)
Abstract: The following computer, Internet,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rought the third world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tide, more and more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concern, will give th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defini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volving technology, predic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ing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ase, looking thing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rends.
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RFID technology; sensing technology
1關于物聯網
近年來,物聯網[1,2]成為炙手可熱的名詞,許多人預言物聯網將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帶動億萬級的產業發展,成為信息化發展的新的推動力量。那么,物聯網究竟是什么由來,他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早在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就已經提及物聯網概念(Internet of Things),只是當時受限于無線網絡、硬件及傳感器設備的發展,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創造性提出了當時被稱作“EPC”系統的“物聯網”構想;2005年,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稱“物聯網”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ITO),并發表了年終報告《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2009年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構想,物聯網為其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而奧巴馬對“智慧地球”構想作出了積極回應,并將其提升為國家層級的發展戰略,從而引起全球廣泛關注。2009年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構想,物聯網為其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而奧巴馬對“智慧地球”構想作出了積極回應,并將其提升為國家層級的發展戰略,從而引起全球廣泛關注。2009年8月7日總理視察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并發表重要講話之后,“物聯網”概念迅速升溫。物聯網又稱傳感網,它掀起了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新浪潮。
通過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是物聯網的基本特征[3]。
物聯網主要涉及六大關鍵核心應用技術[4],分別是共性支撐技術、無線傳感網(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技術、數據處理技術、新型傳感器技術、RFID電子標簽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術。物聯網具有與互聯網類同的資源尋址需求,以確保其中聯網物品的相關信息能夠被高效、準確和安全的尋址、定位以及查詢,其用戶端是對互聯網的延伸和擴展,即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間可以通過物聯網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因此,物聯網又在不同應用領域的專用性、高度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嚴密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等方面有別于互聯網[5,6]。
2物聯網技術發展趨勢
研究表明,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集電子產業、軟件業、通信運營業、信息服務業和面向行業的應用與系統集成中心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正在逐步形成。應用試點向行業規模化應用拓展,跨行業和地區的綜合性應用正逐步啟動。應用功能以目前的身份識別、電子票證為主逐漸向物品識別過渡,如向資產管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電子文檔、圖書館、倉儲物流等物品識別拓展。應用頻率以低、高頻為主逐漸向超高頻和微波過渡,即從低高頻的門禁、二代身份證應用逐步向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交通車輛管理等超高頻應用拓展。RFID與新技術的融合將會衍生出更多的商業模式,如手機移動支付將會是未來RFID最大的市場,利用RFID進行人與物的實時定位也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應用之一。RFID以及傳感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公共管理呈現出管理智能化、物流可視化、信息透明化的發展趨勢。
我國在物聯網的“采集、傳輸、處理、應用”四大核心領域中,優先發展的是采集與應用領域,具體優先發展的領域是RFID產業、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電網。
RFID產業:物流、金融、零售、物品防偽、環境保護、身份識別等很多方面,都離不開RFID,今后隨著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其應用范圍會更加廣闊。智能家居:除了通常所說的電表、氣表、水表的智能化處理,將來家里的空調、冰箱等電器設備,都可以接入物聯網,以監控其運行、減少故障等等。智能交通:在汽車的部件上裝上傳感器,通過網絡與智能的指揮后系起來,這樣人們在駕駛汽車的時候,就可以提前知道哪個地方出了故障、哪個路段特別擁擠,以減少汽車追尾事故、等待時間和尾氣排放等等,這是智能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智能醫療:將嵌入式芯片裝到患者身上,就可以隨時感知到患者的血糖、血壓和臟器的情況,并通過網絡與后臺的醫療、保健系統聯系在一起,隨時給出警示和應對建議。智能電網:是指在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等環節應用以物聯網為主的新技術,實現用電的優化配置、節能減排,能源事關國家的命脈,因此發展物聯網要首先關注智能電網。
3物聯網在石化行業的應用
3.1某石油集團數字油田應用案例
某石油集團公司應用數字油田提升油田的管控一體化水平,數字油田包括五部分內容,分別是:采集與控制子系統、數據傳輸子系統、生產運行管理子系統、油氣生產物聯網信息安全、油氣生產物聯網標準規范。其中,生產運行管理子系統利用感知的生產信息,通過對生產規律的總結,建立覆蓋地下、地面生產全過程的生產管理模型及預測預警模型。實現生產過程實時診斷,控制參數實時預警,數據信息實時,決策管理智能科學;數據傳輸子系統利用通訊技術,實現對現場數據信息傳輸實時高效、指令下達準確可靠、網絡安全穩定;并實現與生產運行管理的一體化無縫連接;數據采集與控制子系統利用傳感、射頻等技術,感知油氣生產信息,建立覆蓋油氣全過程準確、可靠的自動化采集與控制子系統。實現采集數據完善準確,過程控制精確到位,安全管理及時有效,系統控制穩定可靠。某石油集團數字油田的系統框架如圖1所示。
圖1數字油田的系統框架
3.2基于RFID的某石油集團產品批次質量跟蹤應用案例
某石油集團公司針對在信息采集和庫房管理流程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將RFID技術作為供應鏈全程信息采集的主要手段來進行產品批次質量跟蹤。具體做法是:選取若干種產品;1個生產庫房、1個大區銷售庫房、若干前端銷售庫房、若干終端客戶;僅管理汽車運輸業務量身定制符合采用RFID的新庫房管理流程。將供應鏈各節點(庫房、客戶端)的準確、有效、及時的信息上傳到產品批次質量跟蹤系統平臺。RFID系統成為已有系統的有益補充。基于RFID的某石油集團產品批次質量跟蹤系統的系統范圍如圖2所示。
4物聯網技術在煉化行業的應用展望
1)智能化化工產品儲運綜合管理:依靠現有網絡、無線數據通信、RFID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現代物流儲運信息軟件等成熟技術,切實提高化工儲運整體運作水平,實現智能綜合化工物流儲運管理。
2)智能化油品儲運綜合管理:在煉化行業已建油品儲運生產調度系統、機車三大件系統、車號自動識別系統等系統的基礎上,拓展智能化油品儲運管理綜合系統功能,整合或替代原有分散系統,提高油品儲運數字化水平。
3)三維全息數字化工廠:三維全息數字化工廠將煉廠的地理信息以及生產、機動、環保、安全所用載體的空間數據用計算機進行數字化管理,包括廠區地下動力管網和地上附屬物的空間數據庫以及屬性數據庫。為規劃、設計、施工部門提供準確可靠的地下管線、電纜的分布、走向、埋深等狀態信息及各專業屬性信息,也可以為生產巡檢、應急管理等提供輔助。結合數字化設計,圍繞主體生產裝置實現塔、反應器、閥門、儀器等設備的形狀三維立體化及設計數據、運行狀態電子化,為設備保養、檢維修等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石軍.“感知中國”促進中國物聯網加速發展[J].通信管理與技術,2009(5):1-3.
[2]馬建.物聯網技術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3]王云漢.物聯網技術在樓宇智能化系統中的應用[J].惠州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77-78.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急需城市管理人才,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管理人才匱乏和知識背景失衡,加劇城市管理人才培養需求
城市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管理城市的人,專業化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決定著城市的發展效能和質量。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中觀層次的城市管理人才、企業微觀管理人才和國家宏觀管理人才緊缺,急需一批在知識結構上文、理、工、經、管、法相互滲透、全面而完善的專業化管理人員。
(二)城市化加速發展和城市現代化程度不斷提升,催生城市管理人才需求空間
目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超過50%,城市化率每年增長約為1.2個百分點。城市化進程會伴隨大規模的城市基本建設,以及層出不窮的“城市病”和不斷推進的舊城改造,為專業化的城市資源經營和城市綜合開發管理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人才需求空間。
(三)大力投資市政工程建設,凸顯城市管理人才缺口及適配
隨著國家和地方對市政工程的大力投資,以及鼓勵民間資本的進入,給市政工程注入了動力源,隨著全國各城市加大市政建設發展和運營服務管理,使得人才缺口問題越來越凸顯,專業人才的供給亟待解決。
(四)從天津市城市建設和發展來看,城市管理人才需求規模在持續增進
隨著天津市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綜合功能配套和房地產開發經營業發展,催生專業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方面,天津市近3年均處于城市建設發展高峰期。另一方面,天津市的土地和房產市場持續發展,為房地產項目、樓宇等管理帶來了人才需求空間。
(五)突出和明晰城市管理專業定位和特色,放大城市管理人才需求供求匹配
目前,城市管理專業的就業領域涉及城建、國土、市政、環保、規劃、房地產經營開發、物業管理以及教學研究機構等部門或企業。基于城市各個領域科學化管理,從市政基礎設施到商務樓宇和產業園區建設項目運營服務管理,從市政企業、建筑企業到房地產開發企業、物業管理企業都急需補充大量管理人才。
二、城市管理專業建設基礎、目標及特色
天津城建城市管理專業是在學校城市管理學科群和學院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基礎上,依托天津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天津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著手籌建。在專業建設基礎和條件上,學校于2011年組建公共管理系和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2012年獲批自主設置城市管理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設立生態宜居城市與可持續建設管理研究中心。現有專職教師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專業涉及經濟、金融、管理、工程等領域,具有承擔城市管理專業教學與科研任務的基本師資隊伍,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天津城建經管學院城市經濟與管理實驗中心設有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綜合訓練中心、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實驗中心、電子商務平臺、微機應用實驗室、管理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城市經濟實驗室和校外實訓基地(36個),為本專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實驗和實習平臺。
依托學校學科基礎和行業背景設置,適應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基于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發展理念為指導,明確了城市管理專業定位。其定位凸顯服務城市微觀層面管理上,突出在市政領域、樓宇經濟領域、產業園區領域等建設和管理領域服務,以城市基礎設施、公益性設施和生產經營性設施等城市建設與運營管理為主,兼顧城鄉規劃與產業優化管理為特色,培養適應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具備現代城市管理理念和思維,掌握現代城市管理理論、知識、技術與方法,接受城市基礎設施、公益性設施和生產經營性設施等建設與運營服務管理實踐訓練,能在城市建設和管理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城鎮社區、房地產企業、物業管理企業等,從事城市建設與運營服務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現代先進城市管理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術,具有從事城市微觀層面管理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天津城建城市管理專業建設突出以下特色。
(一)依托基礎夯實、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城建類學科基礎平臺
天津城建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城建類學科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市屬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立足天津、面向全國,致力于服務我國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建設,構筑了互為依托、相互支撐的城市規劃與建筑、城市建設、城市經濟與管理、城市環境與生態、數字城市、城市文化等六大學科群。本專業正是依托這六大學科群,重點突出城市經濟與管理學科群,具有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學科基礎夯實的專業依托學科基礎和平臺,保障了專業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二)突出“一二三三二”人才培養特色體系
突出本專業“一個導向理念(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發展理念)、兩個面向(面向天津城市微觀管理、面向城市基層一線管理)、三個領域(市政領域、樓宇經濟領域、產業園區領域)、三類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公益性設施和生產經營性設施)、二類強化(強化以城市建設工程項目運營服務管理為主,兼顧建設工程項目建設管理;強化建設項目建設前期規劃分析決策和建成后運營服務管理)”的人才培養要求和辦學特點。
(三)明晰和強化人才培養規格的差異性
與國內主要院校開設城市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比較看,天津城建設置本專業具體差異表現在:
1.培養目標定位方面。重點突出城市微觀管理層面,強化具體某幾個城市領域管理,注重涉及面精準和緊密契合天津和全國城市建設和發展管理領域亟需人才培養的關鍵需求。
2.課程設置方面。本專業與其他高校課程設置內容相比,突出了城市不同領域設施建設項目前和建成后具體運營服務管理課程內容,比如開設招商學、城市建設項目環境質量與影響評價、市政工程規劃、城市工程可行性分析、物業資產經營管理、客戶關系學等專業課程。
3.畢業生就業方面。畢業生適應的工作領域包括政府機關、城市建設部門、城市非政府機構組織和相關教研機構從事規劃、設計、社區管理、物業管理、城鎮發展決策研究與建設管理等工作,而且注重突出學生能夠在城市市政建設和管理企事業單位以及房地產經營開發企業、物業管理企業從事城市相關領域針對各類設施建設前和建設完成后的一線具體運營服務管理工作。
三、城市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天津城建對于城市管理的專業課程設置涵蓋以下六大版塊:
城市規劃基本理論
該部分涵蓋《城市發展概論》《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等課程,主要側重于:城市形成的動因,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城市規劃的任務和作用,城市用地分類、評價、構成和布局,項目建設規劃控制,城市規劃實施的目的與作用,城市規劃實施的機制、原理等知識。
土木工程基本知識
該部分涵蓋《土木工程概論》《建設項目管理》等課程,具體而言,主要側重于以下知識的教學: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公路工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土木工程的結構和施工技術等內容。
市政公用設施管理
該部分涵蓋《市政管理學》等課程,主要側重于以下知識的教學:城市市政公用設施類型,城市水源保護及主要給水設施布局及城市污水量預測與污水處理,城市用電負荷預測與計算,城市供電網絡,城市燃氣輸配設施,城市電信工程,城市垃圾收集和處理,城市工程管線布設,城市消防工程設施布設要求,城市災害防范。
城市道路和交通管理
該部分涵蓋《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等課程,主要側重于以下知識的教學:城市綜合交通構成,城市交通調查,城市公共交通結構,我國城市交通發展政策,城市交通樞紐設施類型與特點,城市軌道交通特征,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標準。
城市生態環境管理
該部分涵蓋《城市生態學》《城市環境影響評價》等課程,主要側重于以下知識的教學:城市生態系統的構成與功能,城市環境問題的類型、成因、評價目的、內容、程序與基本方法及綜合治理途徑等。
智慧城市管理基本知識
該部分涵蓋《智慧城市管理》《物聯網技術》等課程,主要側重于對以下知識的教學工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遙感技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城市建設管理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應用等。其中,核心課程涵蓋: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公共行政學、城市管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數字化管理、土木工程概論、建設項目管理等課程。主要專業實驗涵蓋:高級程序設計語言C 、應用統計學課程設計、建設項目管理課程設計、數字化城市管理課程設計、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課程設計、城市建設項目環境質量與影響評價課程設計等。主要實踐環節涵蓋:城市管理專題調查、城市管理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實習、畢業論文等。
四、城市管理專業建設發展的若干思考
第一,強化實踐教學能力。建立3D虛擬仿真實驗室、數字城市實驗室、城市應急管理實驗室,通過與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相關企事業單位溝通,建設實習基地,以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為支撐,以需求為導向,針對所需知識及技能調整現有的課程體系,強化“課堂教學―實驗室實驗―基地實踐”鏈式化培養。
中圖分類號:TP393.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6-0229-01
一、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英文名稱是“Internet of things”,翻譯過來就是物和物連接的互聯網。它可以看作是互聯網的延伸,延伸到了物品與物品之間的信息交換和通信。
物聯網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對物聯網的定義為當下幾乎所有技術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實現物體與物體之間,環境以及狀態信息實時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傳遞、處理、執行。按照國際電信聯盟的觀點,物聯網主要是解決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之間的互聯。
二、物聯網的應用實例
(一) 物聯網在智能家居中的應用
百度百科對智能家居的定義是以住宅為平臺,利用綜合布線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安全防范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音視頻技術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施集成,構建高效的住宅設施與家庭日常事務的管理系統,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藝術性,并實現環保節能的居住環境。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一些智能家居的技術已經產生。比如針對家庭成員安全的安全防盜系統。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家庭成員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最為重要的,所以安全防盜技術系統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已獲得專利權的卷簾窗安防系統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法入侵。該技術基于物聯網技術,通過在卷簾窗上采集外部環境信息的傳感器和與之相連的家庭安防主機,當外部輸入環境的信息與家庭安防主機內預設參數匹配不成功時,就會進行聯動報警。該技術有效地阻止了窗戶的入侵者,保護了家庭成員的安全。
(二) 物聯網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應用
孕婦最大的特點就是行動不便,尤其是到了孕晚期,但是這個時候由于臨近生產,反而需要對一些指標進行頻繁的檢查,比如對胎兒進行胎心監測檢查,監測胎兒的胎心音信號與胎動信號。頻繁的去醫院對孕婦來說是一件很大的麻煩事。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無輻射母嬰健康監護系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系統方便之處還在于它是依附于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進行的,足不出戶在家里就可以對胎兒進行監測獲得胎兒的監控評估。
(三) 物聯網在物流方面的應用
電子商務時代已經轟轟烈烈的到來了。網上購物可以使人們足不出戶通過電腦或手機就可以瀏覽豐富的商品,這對于工作繁忙的現代人而言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購物方式,重要的是送貨上門,從選購到拿到物品,人們無需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已經成為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主要的購物方式。而這大大刺激了物流行業的發展。
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物流的管理當中,可以實現物品的地點和狀態的實時追蹤 。一方面對物品進行了有效的管理,明確了責任;另一方面,方便了買家的查詢,做到心中有數。而其中最主要的技術是物聯網技術中的RFID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物流產品儲存芯片中的無源電子標簽進人磁場后會向閱讀器發送信號,被解碼后在主機進行數據處理,從而完成對物體識別的信息傳遞過程。
(四) 物聯網在大規模畜禽業中的應用
隨著惠農政策的實施,我國畜牧業發展態勢良好。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和農業污染的嚴峻形勢,大規模養殖也面臨新的問題。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這些問題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養殖環境監控系統可以將養殖場得到的信息:溫度、濕度和粉塵彌漫度等實時傳遞給遠程服務器,并通過對養殖場內相關環境控制設備的操作來實現智能管理。不但減少了人力的投入還防止了疾病的傳播,而且通過智能標簽還可以記錄畜禽生長的每一個階段。
此外,物聯網在電力、交通、環保、校園、圖書館、林業、企業、煤礦等社會的各個領域展開了應用,物聯網的典型應用已經在許多領域初見成效,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現在世界各國都已經展開了對物聯網的研究,將其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在信息化的大浪潮中,技術的革新層出不窮,而周期越來越短。我們有理由相信,物聯網技術將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智慧地球的時代正在到來。
參考文獻
國內外翻譯本科開設的課程有:
語言知識與能力方面:綜合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英語學習技巧、高級外語、英語語法與詞匯、文體與修辭、學術論文寫作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高級漢語寫作。翻譯知識與技能方面:翻譯概論、英漢筆譯、漢英筆譯、應用翻譯、文學翻譯、商務翻譯、旅游翻譯、法律翻譯、科技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視譯、聯絡口譯、交替傳譯、專題口譯、同聲傳譯及其觀摩與賞析、翻譯批評與賞析。通識教育方面:中國文化概要、英語國家概況和文學概要、語言學概論、跨文化交際、計算機與網絡應用、商務概論、商務溝通和其他公共課。
二、翻譯市場要求與翻譯課堂成果對比
翻譯市場與翻譯課堂的矛盾是:一方面很多翻譯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好工作,而另一方面,太多的私家雇主、公司和政府部門找不到適合的譯者。其主要原因是學生課堂所學難以與社會所需相契合。所以,翻譯課不能停留在課堂里,必須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真實的翻譯情景之中,創建翻譯的“第二課堂”,即,做市場口筆譯任務。
那么,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
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是,在課堂與市場之間修筑一條聯系的通途:建立翻譯工作坊。在翻譯工作坊的活動中,通過適當為各種私家雇主、公司、團體和政府部門等翻譯各種口筆譯材料或活動,逐步讓學生將課堂所學與實際翻譯工作結合起來,實現從課堂到市場的過渡,逐漸適應市場要求,從一個學習翻譯的學生轉化為一個合格的職業譯員。
三、從翻譯課堂到翻譯市場的意義與價值
翻譯具有功能化和職業化的特征,是一種實實在在創造社會生產價值的活動。創建翻譯工作坊,將課堂教學與市場實踐結合起來,這種做法在國外、港臺地區和國內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已經實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武漢大學口譯隊在全國高校中成立較早,培養目標以政治經濟類會議口譯和陪同口譯為主,多次為湖北省內的大型外事活動擔任翻譯工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浙江臺州學院利用當地涉外企業的業務優勢,組建了校際翻譯社,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上社會承接翻譯業務。近五年來,學生已經翻譯了近五萬字的本土資料,包括外貿訂單、企業介紹、產品推廣、陪同口譯等。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前就被企業預定為翻譯。
外語學院的學生對翻譯都很有興趣,并且具有一定的翻譯基礎,譯員的高薪與風光對他們有很大的吸引力。學生還不成熟,教學條件也有限,不妨在學校成立翻譯工作坊,組建自己的筆譯隊和口譯隊,集中培訓有翻譯天賦和理想的學生,可以在兩年內學會翻譯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同時定期在校內舉辦口筆譯大賽,一方面鍛煉學生,另一方面也給他們頒發證書以豐富他們的經歷。在獲得學院、學校的支持下,翻譯公司等聯合舉辦口譯實踐活動和競賽活動,豐富學生的實踐,促進學生就業。
四、翻譯工作坊的組成
(一)翻譯工作坊成員的條件
1.必須遵紀守法,遵守學校規章制度;
2.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進取精神與事業心,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克服面臨的各種語言困難,對學校的利益負責,對工作坊和個人的名譽負責,要盡最大的努力,追求翻譯的成功。在面臨失敗時敢于承擔應負的責任,并善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為今后取得成功打下基礎;
3.受過系統的漢語、英語專業知識培訓,有較高的雙語水平;知識廣博,語言表達能力強;有較強的判斷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視野廣,思維敏捷,善于協調和決策;
4.具有一定的翻譯技巧和實踐經驗,能在堅持翻譯原則的基礎上,采取靈活和創新的翻譯,以創新為最高信條,追求最佳的翻譯效果,敢于面對任何困難,全力以赴尋找新的辦法、途徑將問題解決。在翻譯過程中,能不斷地檢驗自己的創新,發現不足,立即糾正;
5.公關能力強,善于領悟服務對象的話語和意圖。公關能力是指口譯員與服務對象溝通的能力。一個有較強公關能力的口譯員,總是善于傾聽服務對象的談話,并對其話題、內容、談話的姿態、表情、語氣等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理解并把握其談話的實質內容,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6.身體健康,氣質好,并具備自我尊重的心理素質。
(二)翻譯工作坊成員的構成
1.對外聯絡和宣傳人員:調查收集各種翻譯活動信息,進行翻譯的市場行情研究,做好翻譯的組織、協調、配合和對外宣傳工作。
2.后勤人員:負責平時翻譯培訓的場地管理、設備維護,外出參加翻譯活動及比賽的禮儀規劃和交通食宿安排。
3.資料收集研究人員:收集國內外最新口筆譯資料,以供翻譯培訓、現場翻譯之需,并整理研究,作為工作坊的數據庫留存。
4.筆譯員:精通英漢雙語,熟練掌握某行業專業術語,文字處理能力強,能勝任下列各種文本翻譯:新聞、科技、法律、商務、旅游、影視、文學等。
5.口譯員:精通英漢雙語,熟練掌握某行業專業術語,反應敏捷,公共演講能力強,能組團或者單獨勝任會議口譯、陪同口譯,具備基本的交替口譯、接續口譯和同聲傳譯的能力。
6.口筆譯指導教師:精通英漢雙語,熟練掌握口筆譯技能和教學能力的專業教師。
一、引言
在政府的宏觀指導和國內旅游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的鄉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不僅豐富了旅游產業的供給體系,而且還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進一步整合我國旅游資源,促進我國旅游產業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鄉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含義。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較晚,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發展于90年代中后期,鄉村旅游的含義是指以鄉村為背景,以農村自然景觀環境、人文遺跡、民俗文化風情、農業生產、農家生活場景以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為消費者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
二、江夏區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1.發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區歷史悠久,地域廣闊,素有“楚天首縣”之美譽。該區地處江漢平原向鄂南丘陵過渡地段,境內有大小山體118座,大小湖泊136處,鄉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已形成以農家樂、田園農業、休閑度假、特色產業園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如青龍山農家樂果園、鑫農湖休閑觀光農業園、苗木花卉產業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農家樂、農業休閑景點就近150處,2011年接待游客達200萬人次,發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適應了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已成為促進江夏區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重要產業。交通暢達增強了鄉村旅游景區可進入性,為江夏區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這里不僅有京廣鐵路、京廣高速鐵路、武廣高速鐵路和107國道,還有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此外“武漢?中國光谷”規劃區域大部分也在區境內,這種緊鄰城市的區位優勢為江夏區發展鄉村旅游業在規模、深度和廣度上帶來契機。
2.農家樂旅游發展模式快速。農家樂旅游模式是新興的旅游休閑形式,也是目前中國現階段鄉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農戶家居和農、林、牧、漁及園藝等農村資源為載體,向城市現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悅精神的休閑旅游方式。2010年7月國務院出臺的《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開展各具特色的農業觀光和體驗性旅游活動。江夏區物產人文資源豐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家樂型鄉村旅游項目,如梁子湖農家樂、吃里香農家樂、江南農家樂、錦苑農家休閑中心、青龍山農家樂果園等。梁子湖農家樂所在的梁子湖地區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質和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成為城市居民享受田園風光,減輕工作和生活壓力的理想去處,而青龍山農家樂果園則是以果品采摘為主的綜合性觀光農園,游客在這里可以采摘到各種時令的水果,體驗農活。
3.合理開發旅游景區。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上,江夏區科學合理地進行規劃與開發旅游景區。在2006年《江夏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中就確立了全區“一艦三湖三山”的旅游發展定位,其中“一艦”是指中山艦,“三湖”是指梁子湖、魯湖和湯遜湖,“三山”是指龍虎山、青龍山和天子山。編制完成的總體規劃對整合江夏區旅游資源,做好生態旅游和文化休閑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臺的《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則更進一步明確了全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思路。為加快旅游業的發展步伐,江夏區還特別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線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區特色的三大旅游區,即中山艦旅游區、龍泉山風景區、梁子湖風景區。精品旅游線路是將歷史文化旅游、綠色旅游和鄉村休閑旅游結合起來,充分展示了江夏區獨特的文化內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區休閑旅游品牌。在挖掘區域特色方面,江夏區還連續舉辦了三屆柑橘旅游文化節,這種寓農業生產于休閑旅游之中的鄉村旅游,不僅促進了江夏區旅游業的發展,還大力宣傳了江夏柑橘品牌,為當地農民帶來可觀的直接收入。
4.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環境建設,為構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網絡體系,江夏區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道路進行了硬化、黑化和綠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區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時江夏區還按國家標準設置和完善了各景點的旅游景區道路指示牌,加快環山、環湖、環路、環景區的農家樂旅游景點建設。“造綠”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僅提升了江夏區的整體形象,還增強了江夏區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能力,使江夏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區被授予全國首批“綠色小康縣”的稱號。持續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對推進江夏區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和旅游休閑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區鄉村旅游的發展策略
1.深化對鄉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鄉村旅游是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然而當前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江夏區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雖得到不斷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資源潛力,打造鄉村旅游品牌上還需創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認識到發展鄉村旅游對拉動城鎮居民消費、促進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繼續加大主導和支持力度,在現已成型的鄉村旅游基礎上,制訂出中長期的發展規劃,立足地方資源全盤考慮,對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進行統籌規劃。最后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策劃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發揮江夏區鄉村風土民情、自然生態和農業特色產業優勢。
2.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精品。品牌是鄉村旅游的無形資源,在市場日趨成熟的今天,現代旅游產業的競爭同樣也是品牌的競爭。江夏區鄉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要完善江夏區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打造出更多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項目,來滿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二是在整體規劃布局上要認真研究,加強鄉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裝,提高全區“一艦三湖三山”的影響力。三要加強部門協作和區域聯合,注重規范化管理。四要加強和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消除社區居民的不信任感,這是打造江夏區鄉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條件。鄉村旅游組織經營活動會對當地社區公眾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如何在社區中傳播良好形象,來謀求更好地宣傳促銷是旅游經營者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3.拓寬融資渠道。江夏區目前投融資方式還比較單一,為調動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促進鄉村旅游的深化發展,區政府要加強統籌協調和引導扶持,加大對財政資金的投入,保障鄉村旅游建設的需要。要積極引導大型旅游企業參與開發和經營,推動重點鄉村旅游項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鄉村旅游開發。要改變觀念,積極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不斷創新旅游投融資體制,鼓勵支持農民和各類經濟實體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建設,發揮社會資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金融支持,支持涉農擔保資金為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提供擔保,促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積極借鑒國內外發展鄉村旅游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機制,逐步提升江夏區鄉村旅游的層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強鄉村旅游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旅游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是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江夏區鄉村旅游的發展要依據實際情況做好鄉村旅游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對鄉村旅游發展帶頭人、經營戶和服務者的培訓,通過業務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逐步提升旅游從業隊伍的整體素質,規范接待服務水平,提高江夏區鄉村旅游整體的接待能力。分級分類做好人才培訓工作,邀請專家做好對旅游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導游人員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思想認識,切實把發展鄉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實處。持續做好人才選、用、育、留工作,積極引進旅游經營管理和營銷策劃人才,不斷完善旅游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一支高素質、相對穩定的人才隊伍,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性。江夏區交通便捷,緊鄰武漢經濟開發區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區位優勢有利于江夏區鄉村旅游在檔次、品牌和產品上的升級。北京、南京、揚州等智慧旅游試點城市就十分注重鄉村旅游智慧建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采購和鄉村旅游資訊等平臺得到了快速發展。因此江夏區鄉村旅游的升級發展,還要進一步突出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感,引用一些多媒體技術來展示江夏區田園風光和農產品加工制作場景,由此激發游客對鄉村旅游的興趣。繼續優化資訊網站建設,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務設施,增強服務信息,豐富游客的體驗方式。這種將科學性、生產性和商業性相融合的發展思路,不僅是適應鄉村旅游智慧化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是江夏區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 考 文 獻
[1]王云才.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鄉村旅游概論[M].東方出版中心.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