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4 11:50: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認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當前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面臨的困境
第一,由原來的熱門專業變為冷門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傳統專業,在精英教育背景下,曾經受到廣大師生的追捧,有著輝煌的歷史。以前,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大多進入學校、文化、新聞傳播和政府機關等單位,工作條件優越,社會地位受人尊重。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同時我國高等院校開始迅猛擴招,由此中國高等教育轉入大眾化教育時代。各個專業開始全面擴大招生規模,學生就業競爭激烈,特別是像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文類畢業生,就業異常困難。導致學生不愿報考漢語言文字專業。漢語言文字專業在高校中面臨被邊緣化的壓力,這使得改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必須的選擇。
第二,師資隊伍知識結構陳舊,不能有效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我們知道,人才培養成功的關鍵是教師能否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而這一切的基礎依靠于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自身存在知識結構與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落伍問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絕大多數是在傳統的專業與學科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形成了強烈的甚至是固執的學科意識,固守原有的專業思想。缺乏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清晰判斷和認識。導致學生所學的課程很大一部分沒有實際價值,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
第三,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也在不斷分流出新的專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直接影響了高等教育專業的設置。同時,當代社會各部門和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也越來越多,學科交叉更為明顯,學科融通更加頻繁。現在,我國高等院校開始設置了文秘專業、新聞學專業等原本屬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新的學科的不斷出現。這就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面臨著巨大而困難的轉型。這是社會發展,學科發展的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能否成功轉型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學科建設問題,而且關系到我國社會文化素質教育問題,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第四,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特點與當前社會環境不相適應。從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的外部環境來看,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利益驅動性的經濟形態,而人文學科的社會價值在這樣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是難以被承認的,輕視、忽視人文類人才成為一種社會的普遍現象。市場經濟更多的青睞于自然科學類人才,使得漢語言專業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環境,面臨生存的危機。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新定位
面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面臨的困境,我們需要認真的進行反思,使這以悠久的專業重新煥發生機。因此,我們首先應該重新明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只有正確的定位,才有正確的實施方案可尋。
第一,既立足漢語言文學專業又超越其局限。漢語言文學專業擔負著促進社會進步,提高人文修養的重任。大學教育應該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席之地,因為大學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傳授知識、傳授為人之道,注重學生精神成人的培養。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期,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必不可少,培養人的修養更為重要。而漢語言文學專業可以使人的靈魂變得優美、高尚、博大,感染整個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繁榮。同時,從社會各行業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出發,也應該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超越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的局限,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在培養學生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功底與人文素養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社會應用能力,構建以人文為基礎、綜合性、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漢語言文學的比較優勢,創建符合社會發展的新型漢語言文學專業。
第二,既要尊重人才培養的市場導向,又要遵循專業學科的本質屬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需要,培養市場用得上的人才。同時,我們又要遵循專業學科的科學性,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場而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科學性拋擲腦后,其主要專業能力還是漢語言專業的能力,要進行調整的也只是剔除一些陳舊的、過時的內容,通過科學論證,增加新的課程內容,充分體現學科專業的時代特色。
第三,人才培養目標既要具有現實性,又要具有前瞻性。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形態越來越復雜,各部門各領域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性愈來愈多,復合型人才開始取代單一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上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既要根據不同行業、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對專業進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又要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教育前瞻性,使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能夠緊跟時代要求,而且還能引領市場方向,而不被社會淘汰出局。
第四,各類高等院校應該辦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模式,滿足社會對不同人才的需求。不同類型的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條件,來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規格,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同時也可為高校自身發展尋求新的出路,拓展辦學空間。例如:國家重點文科院校擁有較為雄厚的師資隊伍,科研實力較強,對此,其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應主要將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培養具有科研能力的高級漢語專業人才。對于綜合性大學、重點師范大學應基本定位在理論加實踐能力的培養上,既能從事漢語教學與訓練,具有文字編輯和新聞采編能力,同時也應該兼有社會文化工作的指導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地方性高校應以基本專業能力為中心,為當地社會發展服務。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
第一,制訂以提高學生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一般是直接照搬研究型大學的模式,其特點是圍繞學生學習專業學術理論為中心,強調學術性、系統性。當然,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但是,與此同時,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應該加強實際應用性課程的開設。注重學生對口頭表達、書面寫作、鑒賞等專業能力培養,充分體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色,即培養的人才不僅具有廣博專業知識,還應具有寫作、評論、鑒賞等掌握運用能力。其中,書面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就凸顯為漢語言文學最重要的文學素質。當然,不能將書面寫作能力簡單的理解為文學創作、文學評論的寫作能力,還應包括學生掌握各種文體、各種風格的寫作,要有文學的實際應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單純指口頭表達流暢,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有見解,既能凸現說話人的人格魅力,又能切中要害,深入事物的實質,認識事物,解決問題。
第二,構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教師隊伍建設,使其能夠培養、造就社會需要的人才。當前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學生的自身素質問題,而是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問題。高校應該對現有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進行改革,鼓勵教師學習新知識,調整專業知識結構,盡快實現現有教師的知識轉型和知識更新。對于新進教師應該放寬專業限制,鼓勵各類相關專業教師參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以此煥發漢語言文學專業新活力,提高團隊合作、團隊科研、團隊教學等能力。
第三,創造條件,鼓勵教師開展課程教學創新。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積極學習的一個關鍵。因而,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決不能忽視,應該創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鼓勵教師進行教學課堂創新,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可以通過在本專業內部設立各種科研項目,鼓勵教師通過項目來支持自己的教學創新。同時,可以進行不定期或定期的教學研討,為教師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對突出者可以進行各種獎勵,還可在職稱評定中提供一定的優待和支持。
第四,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列入教學計劃。建立大學四年的就業指導機制,指導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各個學期開設一些相應的專題、講座等教學活動,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促使學生制訂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同時,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架起學生了解社會,學生了解市場的橋梁作用,更有利于學生的成才。
第五,建設導師制度,體現人文關懷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所學專業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和拓展性,相比其他學科專業學生更需要有人不斷引導,延伸學習范圍,開拓研究視野。通過導師制度,將學生的日常管理和專業指導常態化、動態化。這樣既可以減少教輔人員的工作負擔,又可增強學生與導師的感情交流,體現人文關懷;同時還可以充分發揮導師的專業指導作用,解決學生日常學習、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第六,通過考試方式的改革,培養新型人才。當前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僅僅通過一次考試、一張試卷來決定。這既不符合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也使考試流于形式,學生作弊,教師漏題現象較為普遍。我們應強調“學在平時、考在平時”,把過程與結果放在同等地位。這樣既可以減輕教師應考試約束而放不開手腳,又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新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5-0227-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市場經濟下大眾文化的蓬勃發展,文學正處在一種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同時,在文學領域里也呈現出休閑娛樂的多元化趨勢。這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形成了較大沖擊,使得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調整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這也成為近年來教育界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全國各地許多高等院校都做出了自己的嘗試,有些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和培養模式的束縛并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和進展,有些卻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這里我們主要來探討一下武昌理工學院的“特色”班培養模式和上海大學的創意寫作中心兩種漢語言文學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一、武昌理工學院“特色班”培養模式
武昌理工學院“文學創作特色班”培養模式的建構圍繞著培養文學創作人才服務,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和解讀,盡可能培養出一批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型創作人才。基于這一點,武昌理工學院從招生模式、培養模式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改革,用多元實環節培養創新能力,既注重了專業基礎,又強化了創作實踐,打破了傳統的培養模式,構建了一套新型的教學實踐體系。
(一)實行“優招優培”淘汰選拔制
一般大學漢語言專業的傳統招生是面向報了該專業而又達到了錄取分數線的高中畢業生,然后統一安排進行已經計劃好的常規培養模式。這種招生培養制度具有完整培養程序,有一定的經驗底蘊,能夠保證一定的成材率,但是沒有較為明確的方向。因為文學創作要求的是創作能力,并不一定每個人都具有文學創作的才能。但是武昌理工學院實行的優招優培淘汰制卻有效地改善了這一些缺陷,創新地以適應當前社會文學創作環境寫作為要求,目標定位非常明確。它首先是面向全國招收“文學創作”方向的學生,入學后在全校范圍內再次進行征集選拔,一年后實行淘汰制,不適應特色班培養模式的學生轉回原專業或其他專業就讀。而一年的時間足以將具有寫作天賦和寫作能力的人才篩選出來,然后可以集中資源、提供平臺去培養那些熱愛寫作并且有能力去寫作的人,而對于被篩選出來的學生,也給他們重新選擇的機會,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每一個人的成才。
(二)多種創新性培養方式相結合
1、本科階段實行“一對一”導師制
傳統的本科生培養模式是某一個老師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教學,是“一對多”的灌輸式教學,是根據班級的整體水平來制定培養的方式和內容,這樣雖然能夠保證較低的教育成本,卻難以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水平,難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而“一對一”導師制對此有了許多改進。首先它拉近了導師和學生間的距離,加強了導師對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它也有利于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在導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有目的、系統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內容。再次,“一對一導師制”能夠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可以按照個人的興趣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挖掘自己的能力,不斷創新,不斷完善自己。
2、“工作室模式”
傳統的作家一般都是個人創作,而個人創作有著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對于一個自覺的作家來說,它能夠創作出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優秀作品。但也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創作周期比較長,并且只有知名作家的作品才有比較好市場效應。而對于初學寫作者來說,要獨立創作一部作品是比較困難的,更無論說創作出一部優秀的能夠經得起市場檢驗的作品。“工作室模式”就是基于這樣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它原本一般是藝術專業團隊集體創作的模式,而現在已經演變到了文學創作領域,是繼個體文學創作之后的另一種方式。這種模式的實踐性非常高,它將志趣相投的文學愛好者聚攏在一起,與各種文化公司建立聯系,通過承接出版社選題、自擬選題、簽約文學網站連載作品等途徑,提供土壤和平臺,讓學生熟悉市場運作,將文學創作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密切聯系起來。
(三)科學評價機制
傳統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僅僅通過一次考試、一張試卷來決定。這既不符合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也使考試流于形式,學生作弊,教師漏題現象較為普遍。武昌理工學院轉變傳統的對學生的評價機制,以學生為中心,擺脫舊的文本記憶考核方式,將評價重點放到創新性能力和實踐能力上來,做到從實際成果出發,科學認定其創新性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樣既可以減輕教師應考試約束而放不開手腳,又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新知識,鍛煉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確保培養出合格的創新性、實用性人才。
二、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的培養模式
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是致力于創意寫作理論研究并將之與創意寫作教學、創意產業實踐結合的單位,也是對中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培養機制改革一種突破。該中心致力于歐美現代創意寫作學科的整體引進和中國傳統寫作學的現代化改造,也建立了一套完備中文創意寫作教學系統,努力建構現代創意產業視野,培養具有現代意識的專業創作人才及具有原創寫作能力的創意產業核心從業人才。
(一)培養目標創新:以培養創意寫作人才為目的
傳統中國大學的漢語言文學系以培養文學研究人才為主,對學生寫作能力培養不甚重視,以為培養作家是作協的事情,忽視甚至輕視創作型人才的培養,這種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培養模式自然導致學生在日益專業化的市場下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事實上,文化產業市場呼吁培養新型復合型文學與創意寫作人才,因此,在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的大趨勢下,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需要進行系統的改革,從而培養復合型、創造型寫作人才。上海大學成立的創意寫作中心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它以培養新型創意寫作人才為目的,借鑒了美國的創意寫作的教育教學經驗及寫作訓練系統,進行有效引進、探討以及中國化轉換。構建了一套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培養手段創新:更新教學理論,改革教學手段
上海大學在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突破,強調培養作家是難的,作家需要天賦,但是新型復合型文學創意寫作人才是可以培養的。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創意概念的培養和表現手法的訓練從而提高人的創意才能,
1、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主要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兩個層次,本科層次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作熱情,發現學生的創意與創造天賦和能力。根據學生的天賦傾向、個性,利用創意寫作的課程彈性,為他們設置且身體及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研究生層次則是著重于對創意寫作的研究,開始進行更深一步的理論學習,改變原本的知識性教學課程,重點突出寫作技能的訓練和培養。
2、教材建設
上海大學開設創意寫作課程,國內卻沒有相應的現成教材。事實上,他們認為理想的創意寫作課程根本就不需要教材,應該是老師與學生秉承同一個理念,在一個開放、自由的創意與創作平臺上,參與各種各樣的思維寫作訓練,作品研討等等。但是,由于種種客觀原因難以實現,于是在教材方面選擇了翻譯引進與自己研發兩條路。購買了不少的海外教材,翻譯和研討了哥倫比亞學院的全套教材。同時在多位教授的教學經驗基礎上完成了兩部原創教材,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創意人才。
3、教學方法和改革
創意寫作學科組已完成傳統寫作知識性教學法向現代創意寫作教育教學方法轉變,包括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兩個路向。在課堂教學中,創意思維訓練與文類寫作訓練、過程教學法、工坊制寫作已經成為基本教學方法與內容,也逐漸成為上海大學創意寫作課程特色。而社會實踐也分為課外實踐和課內實踐,課外實踐主要由教授帶領本科生與研究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課內實踐主要由幾位老師分別帶領自己的小組進行寫作實踐。
(三)與文化產業相結合
這幾年文化產業發展迅猛,據調查,中國文化產業平均增幅達17%。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自然需要大量文化產業人才,而新型寫作人才和創意人才更多是迎合了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的特性。上海大學將文化產業市場與寫作學習相結合,建立起“文學與創意寫作”實體。譬如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澳洲國立大學、澳洲拉籌伯大學等形成了穩定的合作研究和聯合培養關系;與上海作協、新疆作協實現戰略合作,為上海作協舉辦的新疆專業作家培訓班提供課程設計及全部教育教學服務等,實現了外向拓展及社會服務功能,得到了專業寫作機構的認可,為培養創意人才提供能力發揮的平臺。中心培養的人才在上海、北京等地諸多雜志、報紙、出版社擔綱領銜,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活躍新軍。
三、小結
當前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遍面臨的是招生困難、教師隊伍知識結構不合理、人才培養目標模糊,與當前社會不相適應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舊有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要進行改革和突破。武昌理工學院和上海大學為我們提供兩種比較優秀的樣本,他們在改革的過程中,都是立足于專業本身又超越其局限,都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又具有前瞻性,同時也都尊重市場導向,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模式,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武昌理工學院和上海大學基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對于當代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模式的創新具有借鑒價值和推廣意義,對我國高校現行教學改革實踐具有開拓與指導意義,同時也為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成果化、素質化、科學化提供了參考事例。
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3g476
參考文獻:
[1]范文瓊.從“行不言之教”淺析開發內化教學法.武昌理工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2]殷穎.美國的作家班.作家雜志,2005年10期.
[3]李鳳梅、白皓然.我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指導模式與研究生導師制比較初探.高等農業教育,2009年第07期.
[4]葛紅兵、許道軍.中國創意寫作學學科建構論綱.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6期.
[5]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北京:中信出版社.
2.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課程設置不合理。
面對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實用型和復合型需求,仍然有不少高校采用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進行課程設置,課程設置重理論和專業知識,輕實踐和綜合知識,因此培養出來的人才很難滿足社會對漢語言文學人才的新需求,導致該專業學生就業前景不樂觀、大部分學生從事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等問題的存在。例如,有些學校依然把教學重點放在專業理論上,使有關理論知識在文學理論、中國文學等課程中重復出現,而學生感興趣、社會需求性強的編輯技能、文秘寫作、公關實戰等等技能性和實踐性知識存在設置缺口,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知識與社會需求錯位、人才培養缺乏實用性等問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限制了學生的某些實用技能的發展,使學生在社會實際工作中缺乏核心競爭力,面臨“學不致用”的尷尬局面。
2.2 培養理念存在偏差
不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以培養作家創造文學作品為自己的培養理念和教學理想,而學校也將此作為教學考核的工具和教學成功的重要標志。事實上,這樣一種教學理念已經脫離了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政治經濟歷史哲學等各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在這種培養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內容多是空洞無物、風花雪月,很難找到與當今社會的契合點,也很難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2.3 教學模式落后
就實際教學模式來看,不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沿襲了高中時代的教學模式,多以“滿堂灌”為主,對其他新的教學模式鮮見嘗試。雖然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會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也只是對教學內容的硬搬硬挪,在課件制作上存在投機心理,投入的精力明顯較少。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漢語言文學失去了其原有的趣味性,也使學生對這一專業興趣不高,積極性不強。原本具有趣味性、知識性、應用性的一套科學在這樣的模式下成了學生眼中的負擔和任務,自然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積極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新的社會需求下,中文系專業應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完善的文科知識結構、全面的政治經濟歷史哲學理論、深厚人文素養的高級現代人才,使學生既能夠勝任管理、領導、研究性工作,也可以從事出版編輯創作文秘策劃教師等技能性工作。為了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力,高校必須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工作原則,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培養應用型綜合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3. 1合理設置課程
合理設置課程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重要條件,也是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高校應樹立新的人才培養觀念,大膽對傳統的課程設置體系進行改革。
3.1.1 對傳統的基礎性課程進行整合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一般開設現代漢語、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等十多門專業課程,而各門課程基本都存在知識重復現象,而因此帶來的教師重復講授、學生重復學習問題會帶來的時間、精力或其他方面的耗費。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提煉、精簡,將有效避免這種耗費。例如,可以把不同課程相同知識點如文學概論和文學史課程中均出現過的“文學思潮”整合在一塊進行集中講授;在專業課程上增添一些如《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一些國外的專業相關理論課程。這些豐富的理論積淀,漢語言文學專業將走出只局限于本國文學的狹隘性和片面性。
3.1.2 將應用性課程引入教學規劃。
應用性課程的引入可以有效緩解大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存在的課程設置與實際需求不符問題,能夠實現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使其掌握更多實用性的技能,提高自身的適應社會崗位的能力。高校可以嘗試按照學科類型將學科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系列,然后按系列進行增設。例如可增設以提高學生適應企事業單位秘書工作的能力為目的的寫作、文秘辦公禮儀系列;以增強學生適應廣告宣傳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為目的的文案策劃、廣告、應用文寫作系列,以提高學生編輯能力為目的的報紙編輯、圖書編輯系列等等。如此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才能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不斷熟悉寫作、制作、編輯、策劃和設計等多方面工作崗位極為需求的綜合性技能,從而獲得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與其他專業人才不同的核心競爭力。[3]。
3.1.3 豐富綜合素質課程的設置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應包括科技藝術、政治經濟、外語、教育、哲學、歷史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知識。高校應積極將這類課程納入選修范圍,使多種學科的知識實現交叉融合,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人文素養水平得到最大地提升。另外,還應對補充開設實踐教學的相關課程,將基礎性、專業性、綜合性實踐課程納入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去,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擁有更為廣泛、綜合、深厚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使其不至于因為理論知識單薄、片面、零散而被社會淘汰或不得已另擇他路。
3.2 強化教學實踐環節。
3.2.1在實踐中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校方應積極為漢語言專業學生建立起一個實踐平臺,幫助學生尋找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并為其牽線搭橋提供機會,鼓勵學生到相關崗位實習,在實際的崗位上鍛煉自己的寫作、制作、編輯、策劃、設計技能,使學生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與社會接軌,使學生按照崗位需求不斷打磨自己的寫作和口頭表達、計算機水平、辦事水平、人事處理等相關方面的能力,培養自己所缺少的,提升自己較差的,改變實際崗位所不能接受的缺點,總之應按著崗位的實際需求對自己進行不斷地提升和完善,以使學生更好地滿足當今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各種需求。
3.2.2 校方應積極建立實習基地。
學生的實習實踐是教學實踐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成為應用性、綜合性人才的必經途徑。高校應從學校和該專業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出發,積極探索建立適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的實習基地,并和實習單位維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完善、規范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幫助學生有序地開展實習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在使學生整體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促使學生和用人單位實現長期零距離接觸。在用人單位對其考察和了解的過程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長和特色更容易凸顯出來。對高校而言,通過學生實踐結果和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能夠掌握社會對該類人才需求的最新動向,為高校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寶貴經驗和科學參考[4]。
3.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不僅要具備文學理論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對學生的實踐課程進行有效指導的能力,解決學生實踐方面遇到的問題。完善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專業教師的要求有綜合全面的專業知識結構、豐富的專業理論及相關理論積淀,較強的教學能力。“雙師型”教師便符合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下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的要求。這類教師不僅僅指教師和技師形成“1+1”的態勢,而是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夠有機融合。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中這類教師較少。高校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鍛造出高水平的“雙師”隊伍從而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為復合型、綜合型、實用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堅強的師資保障。
3.4完善學生評價體系。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人文社科性很強的學科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它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同時它還承擔著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質的重任,有著豐富的中外優秀文化經驗和遺產,它的主要內容是對人類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國家、民族、自身以及他人的一種認識和社會責任感。漢語言文學專業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不像醫學、建筑、會計等專業有一個準確的職業定位,它的經濟效益無法直接定量,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面臨一定的壓力,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要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提高自己專業的實用性迫在眉睫。
二、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社會發展的需求。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質中體現得比較明顯,對于用人單位選拔人才可以起到導向的作用,所以也比較順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其次,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就是要注重教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另外,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可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參加就業創造條件。《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上公布漢語言文學就業的方向主要是教師、編輯、文案、文秘等職業,但實際上,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還有許多在機關事業單位、新聞出版、教育科研、公司企業等單位,還有一部分在律師、房地產、金融銀行等方面工作,這充分說明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職業適應性很強,因此,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者,要在提高本專業應用性方面為學生多加考慮。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策略
1.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社會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但是,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和教育的過程中,陳舊、老套的課堂教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影響和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創新能力的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創新就要求教師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不受專業的限制,強化學生對某個方面專業的理解認識,為自己將來走向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比如,新聞、文秘等專業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個分支,如果學生有這方面的興趣,就可以著重針對這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思維上的創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學會用創新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才不至于束手無策,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發展對學生的要求。
2.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增減課程,優化課程結構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要想提高其專業的實用性,根據社會發展及時增減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精簡課文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按照目前學科發展的現狀來設計課程內容,通過課程的合理設置,不斷完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選擇方式,進而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以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3.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質量,不斷改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知識的主渠道,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斷改善教學的方式方法,及時學習和引進教育科研成果,運用先進的理論經驗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且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4.強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能力
強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就業水平,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結合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它的就業方向離不開“讀、寫、說”三個方面,由此可見,教師在這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強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模擬一些招聘過程中的常見情境,通過自我介紹、面試問答等形式鍛煉學生的口才,因為口才并不是簡單的能說會道,他是一個學生“德、才、學、識”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具體指導,可以使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提高、完善,只有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強化,才可以學以致用,對學生走向社會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5.漢語言文學應用性要和德育教育相結合
由于各國之間在人才培養方面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加強對人才的培養是我國教育上的頭等大事,這就對于我國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專業,每個專業都有其特色。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最為基礎,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性最強的文科專業。
隨著社會市場的需求,目前高等教育所需的人才培養發展方向應該是把專業人才培養成應用型人才。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極具特色的專業學科,它是秉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漢語言學文化的宗旨辦學的。在我國,大部分高校均有開設這一門課程,曾經這一門學科也是學生最熱衷的專業之一。但是由于我國的學科教育逐漸遵循市場發展規律,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逐漸與社會脫節,以至于不能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人才。所以逐漸的學生不愿意報考這一學科,也慢慢地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變成了“冷門”專業。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將專業知識和文化修養教給學生外,還應該把學生打造成與社會需求相符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部分開設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高校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還存在著問題,還都有所欠缺。因此,探究如何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被認為是無趣的學科之一。漢語言文學本身就是一門比較獨特的學科,它的教學理念是要發揚中華的傳統漢語文化,所以此門課程的專業色彩會相對濃厚。因此會導致大部分學生不愿意從事與本門專業相關的行業,他們會覺得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行業都是比較枯燥無趣的。當然,某些想要在漢語言文學專業領域深造的學生除外。因此,大部分學生會認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很少直接涉及。因此大部分學生們一直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無趣的學科。
(二)對于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踐不夠重視。雖然許多高校都設置了漢語言文學這一門學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能夠做到很好的傳授知識。因為在教學實踐上,大部分老師都會選擇“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式。因為缺乏對于實踐教學的認識,因此導致不能改變現狀,還是以傳統方法教學。無法創新,忽視對學生的實際能力的培養就是因為教師對教學實踐的不夠重視。
(三)只重視對基礎知識的教育。在我國教育現狀看來,大部分高校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培養都過分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忽略了學生在實際應用中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都只會照書宣教,只是注重于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傳授,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學到了理論上的表面知識,因此學生在自己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就會相對薄弱。許多教師還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依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導致學生的應用能力更加難以得到提高。
二、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的解決方案
(一)打破學生的認識誤區。學生們會覺得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無趣的學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漢語言為學的專業色彩過于濃厚,因此,要想改變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認識誤區,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培養出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就應該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打開學生的視野。在課上應該以生動形象的方式授課,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煩悶。雖然大部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老師都是年紀相對較大的講師或教授,他們在教授過程中早已習慣了自己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老師的教學模式都是比較傳統,以至于學生會認為老師的上課內容枯燥,教學過程煩悶。所以就會更加失去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因此老師們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便于更好地培養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
(二)調整課程內容并改變教學模式。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相對比較獨特的學科,它的獨特特性在專業性質強且學科的兼容性小。主要的專業課程包括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等,涉及面也相對比較少。這樣看來,學科的局限性就相當比較大,所以調整課程內容是有必要的。教師們還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其教學模式,不能只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可以適當的弱化專業學習,加強對于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這一方面的培養上可以讓學生進行學科實踐,以延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觀能動性。調整課程的內容可以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提高,改變教學模式能增強學生的自我學習主觀能動性,加強在實際應用上的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把學生打造成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三)制定完善的測評方案。對于我國的教育模式,最好的檢測模式就是進行考核。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讓學生愿意去深入學習一門學科。尤其是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這一門專業性質強的學科,若是沒有一套完善的測評方案是很難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制定測評方案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就要嚴格教學,嚴格考核,并進行實際應用技能培訓。所以,除了必要的常規考試和考查外,可以相應地增加專業技能考核和教學實踐考核。嚴密的考核程序和考試內容就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最好方式,也是加強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已經是勢在必行了。為了更好的發展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符的行業,就要培養一批專業知識了得并有一定動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一、引言
在當今時代迅速發展的大趨勢下,各國聯系日益緊密,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也在推動各國之間的不斷交流,而語言在各國的應用和發展也就越發重要。近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軟實力不斷增強,而作為一個大國,想要繼續發展下去一定不能像以往一樣自大封閉,而是更主動的接觸學習外部的東西。時代的發展推動了外語的傳播和發展,其應用范圍在不斷的擴張,中國更快向外發展的要求也就導致了近些年出現的“外語狂潮”,國內人民對于外語的推崇甚至超過了母語—漢語。雖然我們對于外語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對于母語的冷落甚至遺忘卻是不可忽視的,也是絕對不被允許的。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國家開展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人民群眾對于母語的重視程度和學習意識,其中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推進是最為明顯的變化,也是效果最為顯著的。那么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對自己進行培養,去響應國家號召,將自己打造成一個適合新時展的高質量人才,實現自己的人生和社會價值呢?本文就如何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就業實踐能力做出了一些簡要的概述。 《師說》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就是傳授知識解答學生疑惑的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也就擔負著傳授知識,教育學生,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使命。漢語言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對于中華文化發展的作用也就顯而易見。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越來越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而中國國力也越來越強,對世界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在此種大環境之下,國際上出現了“漢語熱”,正巧和國內的“外語狂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于在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來說,他們是未來的語文教師,應該在大學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思想品質,但是也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之中,更應該做到的是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去到實際中了解當前漢語言文學的現狀,以便更好的開始自己的工作,融入社會。具體來講就是要從自身所處的實際作為切入點,調查社會現狀,并根據社會現狀對自己的社會就業實踐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和提高,從而為樹立學生和身邊人對漢語言的重視意識貢獻出自己的微薄力量,以發揮出漢語言文學的潛在的積極作用。
二、當前漢語言文學的社會現狀
一般來說,社會民眾對于漢語言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語言能力有高低之分。普遍來講大家對于漢語言的認知停留在一個比較淺的層面,認為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就是單純的對于簡單口語的掌握和對淺近文字的學習,但是對于更為高深的漢語言知識卻沒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正因為社會民眾對于漢語言理解的太過片面化,所以對于漢語言的認知也就不夠深刻,也就導致了對于漢語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問題的后果。很多人對于漢語言的應用存在不標準的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字詞的讀音不夠準確,用詞用字存在錯別字現象,習慣性使用不符合漢語言規范的網絡用語,借用成語諧音改造成語等現象。同時,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觀念相較于之前也發生了改變,一味的注重漢語言表面的華麗知識的講授,卻忽略了最原始最基本的知識的傳授,變得過于功利化,以致于掩蓋了漢語言文學內部最根本的魅力和影響力。另外,在現代社會,中國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主張與世界各國合作交流共同發展,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崛起,而西方的一些思想也就隨之涌進中國國門,不斷沖擊著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這也使得一部分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得以壯大。而以上這些情況使得外國人對于漢語言文學的研究熱情遠遠超過了國內的民眾,嚴重影響了漢語言文學在國內的縱深發展,也使得國人不能更好的更進一步的了解和學習漢語言文學。
三、培養就業實踐能力以推動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前進
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的師范生,更作為中華兒女,其身上的重大使命就是就是要弘揚、發展漢語言文學。而近些年來我國的就業形勢逐漸嚴峻,許多大學生出現了就業困難的問題,同時當前社會對于應用型的專業性人才需求量很大,面對這種形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一定要抓住機會,在大學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在寒暑假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自身的社會實踐和工作能力,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以推進漢語言文學的前進和發展。第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一定要以本專業知識為根本,立足于本專業的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是最直接、最全面、最仔細的一部分人,他們的研究內容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逐漸形成發展的語言文化。這部分人不僅要比一般人學的更為精深,培養自己的文學修養、鑒賞能力以及較強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要了解漢語言文學學科在新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的了解關注、研究這些新變化,更要不斷吸收和本專業相關的新的研究發展成果,從而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而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更應該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對于上述的要求不僅要做到,還要努力做得更好,因為除了上述要求,師范生更是肩負著教育新一代的使命,所以一定要精益求精,更應該立足于本專業的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豐富自身教學方式方法,轉變自身陳腐的落后的教學理念,融入新的研究成果以推動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同時,如果想要真正發揮出自己所學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也就必須要求師范生真正熱愛自己的所學,要有更為真摯的情感,去學習漢語言文學,豐富自身所學,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實踐和工作中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所學,傳授更多的知識。除此之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要從平時就注重自己的所學,不僅要學的多,更要學的精準,在對于漢語言的日常應用中,一定要注重準確性,對于發音、用字、用詞一定要十分嚴謹細致,尤其對于一些容易出錯的字詞,更要注意做好一個良好的示范,以自身的行為對身邊的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帶動周圍的人轉變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觀念,逐漸推動并實現漢語言文學的前進和發展。對于一名還沒有畢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還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去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學生應該把握住機會,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技能,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對于漢語言文學更高的熱愛程度,為未來自身的發展和漢語言文學的發展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第二,要創新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教育和工作觀念。當今時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一些新式的快餐文化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因此,漢語言文學也受到了時代的沖擊。另外,漢語言文學自身所有的一般固定性使得漢語言文學的自身更新速度是極為緩慢的,這是十分不利于漢語言文學的自身發展的。如果漢語言文學的一些自身特點不能跟隨時代潮流進行創新和發展,那將會使漢語言文化的魅力被掩蓋,無法發揮出自身的積極作用。所以對于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來說,想要為自己的未來做好一個鋪墊,那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時,不僅要積極的進行學習跟上老師的思路,更要學會有意識的對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一個創新性的研究和應用,在有把握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使得知識更加融合貫通,以達到將所學的漢語言文學的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能力的效果。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不管在畢業后是否從事教育事業,都要記得自己的使命。作為一個學習漢語言的學生,面臨就業,要記得自己的身份,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學習的知識,要學會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去散播漢語言的知識,發揮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弘揚中華傳統的語言文化,并用它去感染身邊的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更多的人。而對于希望從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的師范生來說,就更要以一個高水平來要求自己時刻注意自身的所作所為。這類人應該不斷的創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改變自身老舊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學會引導學生,給學生學習漢語言的熱情和興趣,使得學生們真正熱愛這一門藝術和學問,體會到漢語言文學的魅力與積極影響,使他們自覺的按照漢語言的規范去應用漢語言知識,從而潛移默化的帶動身邊更多人對于漢語言的學習和重視,逐漸改變目前社會中對于漢語言文學的錯誤認識和應用,使得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更為規范,發揮出更大的魅力,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而這一切的基礎都在于在讀的漢語言文學的師范生。肩負著如此光榮和偉大的使命,更應該從現在開始,立足于實際情況,從自身做起,轉變教學觀念,創新學習手段和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水平。第三,引導自身適應社會要求,逐步培養就業實踐能力。我們學習任何一個專業知識和思想觀念都是為了走入社會,進行工作,但是我們進入社會一定就需要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那么就一定要學好漢語言。對于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更是實現好發展好漢語言文學育人引導作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在讀的師范生想要更好的融入社會,走上更好的工作崗位,就一定要有意識的在大學學習中逐步培養自己的就業實踐能力,既要積極的了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現狀,摸透研究清楚當今時代所需的漢語言文學人才的實際和具體要求,剖析明白當今時代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的培養重點與目標,在就讀期間就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按照時代大環境和發展趨勢與條件來有意識的對自己進行培養和提高,以便于將自己培養成一個適應社會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在進行自我提高的過程和以后的工作中也不可以隨波逐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應該牢記初心,堅持住對于漢語言文學的那份出自于本心的熱愛和執著,自內而外的去表達自己的所學,盡可能多的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語言文化。這就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一定要用心去感受,去學習如何應用自己的所學,也就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一定要做好所學和實際的結合,柔和地將知識和生活進行揉合,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播,在適應社會之后,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他人,將漢語言的精髓更多的表現展示出來,進一步對漢語言文學進行發展和弘揚,展示漢語言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學習漢語言文學,重視和喜愛漢語言文學。
結束語:
經過我們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我們可以知道,當前社會的發展的實際使得漢語言文學所處的現狀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而漢語言文學所應該發揮出的引導教育的作用也被大打折扣,實在是十分遺憾,但是我們不能讓這種遺憾延續下去,我們應該行動起來讓這種遺憾轉變成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在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起到的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們不僅是繼承傳統漢語言文學的重要部分,也是創新、傳播和發展漢語言文學的重要力量,承擔著巨大而重要的歷史作用。面對這種社會現狀,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更要承擔起自身的責任,通過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來推動當今時局的變化,不負人民和祖國的期望,將漢語言文化重新發展壯大。對此,筆者的觀點就是師范生應該首先做好在校期間的工作,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水準,在課余時間多進行社會實踐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和就業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走上工作崗位。在工作后也更應該多考慮如何做到知識與實際的結合,創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技能,進一步以自己的努力為推動漢語言文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傳統專業,隨著我國就業市場的潛移默化,高校大學生畢業分配制度的改革,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這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面對當今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和市場需求,其應用性的改革和發展,需要有明確的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
一、明確改革方向與目標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設置在中國高校辦學歷史中已經有了較長的時間,也相應地積淀了較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專業開設課程以及教學內容也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在2003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中,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的有關課程并沒有做出具體的改變,仍然是高校教學中最穩定的專業之一,也是傳統專業中富含底蘊較深的一個學科。但隨著近些年高校教育不斷的進入大眾化教育的階段,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態化的狀況,尤其是對社會適應能較強、實踐應用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處于急需的背景下。對于一個傳統專業來說,面臨著改革必然有它的必要性,但改革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也不是單純地認為是刪減或增設一些課程和內容就能實現的,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具有較高綜合性的一項工作,專業的改革需要有明確的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涉及的方面較多,包括思想理念、教學方法、體系等多方面需要進行合理的改變和完善。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改革不是局限性的考慮單方面,也不是簡單地進行課程的改變,而是需要從認識的角度出發,確立改革方向和目標,在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
二、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學理念,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學科知識論是傳統學科理論學習的指導思想,其隱含著一定的假設意義,那就是一切知識的學習都是有用的,職業能力是對知識運用的最佳表現,所以,知識的傳授需要在實踐中先行一步,只有將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先行做好,實踐才能有所進展。進一步說,實踐課就是理論課的演繹過程,導致理論學習時間占據較多,實踐機會和實踐時間少之又少,學生往往表現出“懂”但不會“做”的這樣一種現象,也就成了空有成績而無實踐能力的群體。更確切地說,傳統的學科理論學習指導思想是以“學”為主要,“做”為附庸,這在很大程度上嚴重脫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而沒有意識到“做中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所以,教學觀念的更新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中重要的一步。其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具有應用性。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最容易出的一個現狀就是將專業的應用性等價于技能的培養,過多的將學生向專業技能技術進行培養、鍛煉,而對某些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現出削減或忽視的現狀。專業的應用性并不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突顯其應用性與時代性,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開設一些課程,同時也要根據地方社會經濟文化,開設具有地方性的課程,例如根據地域性文化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沿海地區可以開設《海洋文學》課程等。
(二)打造強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質、教學方法是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教師也是專業進行有效改革的關鍵。對于當前處于新形勢教學背景下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授課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雖然從目前教師學位來看,大多數教師都具有博士、碩士學位以及教授、副教授職稱,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師缺乏與授課課程相應的社會實踐經歷,對新時期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需求不是很了解,不能給予學生一些社會實踐經驗的講解,實踐案例過于陳舊或重復性大。因此,培養具有強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重中之重。打造強大的師資隊伍,可以從提高教師教學素質進行,讓教師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積極、主動的探索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其次,可以增強教師的專業應用性能力,積累教師的實踐經驗。讓教師先到學生將來會就業的行業或者崗位進行培訓、學習。
三、結語
總言之,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需要明確改革方向和目標,更新教學理念,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打造強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才能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帶來更光明的未來,為社會培養出真正的“應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近幾年,隨著我國的發展越來越好,科技研發、教育事業等隨著信息化的進步,更多的國際友人開始被我們的中國文化深深吸引,尤其是對中國語言的吸引。在這種環境下,中文成為了現代國際交流的方式之一,隨之開始在國內也開始被發展起來。中文開始被教育部列入到教學課程中來。我國教育部將中文系設立為多個專業,但是我國的大多數學校只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對于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只按照兩種科型來培養學術型人才,第一種為科研型;第二種為教學科研型。因此,在進行課程的擬定時,也是根據教學模式進行制定。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發展越來越好,人們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了新的認識,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隨之產生的問題也逐漸增多,在現在教學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問題。因此,站在教學的角度來看,決定該學科是否被廣泛應用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是否建立一個完善的教學體系;第二個是是否具備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兩個因素是評定該學科的應用性的主要標準。
一、漢語言文學的意義
(一)精神與文化文明的象征
漢語言文學的改革是和我國社會特定的改革緊密關聯在一起的,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步伐越來越快,導致漢語言文學也隨之出現了改變。漢語言文學將單獨個體的命運逐漸融合到集體的命運中,它在人們的身體中起著喚醒人體全部的生長力量的作用。正是因為這種力量,才促使著人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漢語言文學不僅是推動我國民族發展的重要的思維方式,同時也是將我國的歷史文化表達出來的表現方式。它積累我國整個民族發展的各種信息,其中包括我國各個民族的精神體系、我國各個民族的文化構造、我國各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等等。漢語言文學不僅是我國各個民族的精神的象征,同時也是我國各個民族的文化文明的象征。它記錄著我國從各個時期的喜怒哀樂。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各個民族精神和文化文明的象征,它不僅完美展示了我國人民和自然之間的友好關系,同時也表現出了我國人民對命運的接納和滿足,以及表達了我國人民的安土重遷和辛勤樸素之情。
(二)與思維密切聯系
馬克思曾經說過:“語言不僅是思維本身的要素,也是思想的生命表現的要素;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漢語言文學與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系。思維的表現方式有兩方面,第一方面是抽象思維;第二方面是形象思維。抽象思維主要有三種表達方式,第一種是概念表達方式;第二種是判斷表達方式;第三種是推理表達方式。形象思維要有兩種種表達方式,第一種為想象表達方式;第二種為聯想表達方式。因此,在現在的漢語言文學授課的過程中,有大部分的文學作品都采用形象思維,例如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敘述文的閱讀、寫作等。而在進行說明文的閱讀、議論文的閱讀、寫作時,一般采用的是抽象思維。
二、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
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特點與現實需求的意義來看,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時非常有必要的。
1.為了迎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就需要在現在的教學管理中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能力進行提升。由于在現在的社會發展環境的帶動下,各個企業需要一些具備綜合素能的專業人才,那么要符合現在企業的要求,就需要具備兩種能力,第一種為具有超強的語言分析能力;第二種是具備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是迎合現在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要的關鍵。
2.由于人們越來越重視素質教學,那么要想迎合現在的素質教學的要求,首先就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根據現在我們國家推行的素質教學來說,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進而實現提升學生的綜合品質。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主要目的就是將傳統的重視理論知識的觀念逐漸演變成重視學生的實踐學習,進而從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中尋找有效的解決對策。因此,通過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不僅可以促進社會更好的發展,同時也能滿足社會各界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
3.根據現在的教育發展趨勢來看,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是現在的教育發展趨勢體現所在。根據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充分專研,漢語言文學是現在的教育發展趨勢主要專研對象,因此,通過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不僅可以促進社會更好的發展,同時也能滿足現在的教育發展趨勢的需求。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策略
(一)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腳步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已經已經滿足不了現代化的教學需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制約的我國教學的今后發展。因此,為了迎合現在的教學需求,就要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改善,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而給學生的今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時,為了迎合現在的教學需求,不僅需要教師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所謂“授人以財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果不如授人以苗”一個道理。只有教師提升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可以保證學生的遇到任何問題時,才不會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
(二)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增減課程朧化課程結構
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很強的人文氣息,因此,要想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的必要性,就需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時增減課程朧化課程結構。在對課程朧化課程結構進行增減時,需要根據現在教學發展的情況進行合理的制定,進而將學生的課程進行不斷的完善,從而實現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也將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構造有了新的認識。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質量不斷改善教學方法
專業的學習是學生充分了解漢語言文學知識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質量,還要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完善。并且借助先進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提升整個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敘述,我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有了新的認識。對于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不僅可以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應用價值,同時也能和好的時應到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因此,為了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的教學質量,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夠給教學事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張愛明,宗瑞. 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問題及分析[J]. 大眾文藝,2011,08:234-235.
改革探析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傳統專業,隨著我國就業市場的潛移默化,高校大學生畢業分配制度的改革,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這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面對當今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和市場需求,其應用性的改革和發展,需要有明確的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
一、明確改革方向與目標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設置在中國高校辦學歷史中已經有了較長的時間,也相應地積淀了較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專業開設課程以及教學內容也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在2003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中,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的有關課程并沒有做出具體的改變,仍然是高校教學中最穩定的專業之一,也是傳統專業中富含底蘊較深的一個學科。但隨著近些年高校教育不斷的進入大眾化教育的階段,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態化的狀況,尤其是對社會適應能較強、實踐應用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處于急需的背景下。對于一個傳統專業來說,面臨著改革必然有它的必要性,但改革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也不是單純地認為是刪減或增設一些課程和內容就能實現的,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具有較高綜合性的一項工作,專業的改革需要有明確的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涉及的方面較多,包括思想理念、教學方法、體系等多方面需要進行合理的改變和完善。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改革不是局限性的考慮單方面,也不是簡單地進行課程的改變,而是需要從認識的角度出發,確立改革方向和目標,在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
二、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學理念,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學科知識論是傳統學科理論學習的指導思想,其隱含著一定的假設意義,那就是一切知識的學習都是有用的,職業能力是對知識運用的最佳表現,所以,知識的傳授需要在實踐中先行一步,只有將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先行做好,實踐才能有所進展。進一步說,實踐課就是理論課的演繹過程,導致理論學習時間占據較多,實踐機會和實踐時間少之又少,學生往往表現出“懂”但不會“做”的這樣一種現象,也就成了空有成績而無實踐能力的群體。更確切地說,傳統的學科理論學習指導思想是以“學”為主要,“做”為附庸,這在很大程度上嚴重脫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而沒有意識到“做中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所以,教學觀念的更新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中重要的一步。其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具有應用性。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最容易出的一個現狀就是將專業的應用性等價于技能的培養,過多的將學生向專業技能技術進行培養、鍛煉,而對某些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現出削減或忽視的現狀。專業的應用性并不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突顯其應用性與時代性,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開設一些課程,同時也要根據地方社會經濟文化,開設具有地方性的課程,例如根據地域性文化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沿海地區可以開設《海洋文學》課程等。
(二)打造強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質、教學方法是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教師也是專業進行有效改革的關鍵。對于當前處于新形勢教學背景下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授課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雖然從目前教師學位來看,大多數教師都具有博士、碩士學位以及教授、副教授職稱,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師缺乏與授課課程相應的社會實踐經歷,對新時期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需求不是很了解,不能給予學生一些社會實踐經驗的講解,實踐案例過于陳舊或重復性大。因此,培養具有強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重中之重。打造強大的師資隊伍,可以從提高教師教學素質進行,讓教師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積極、主動的探索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其次,可以增強教師的專業應用性能力,積累教師的實踐經驗。讓教師先到學生將來會就業的行業或者崗位進行培訓、學習。
三、結語
總言之,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需要明確改革方向和目標,更新教學理念,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打造強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才能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帶來更光明的未來,為社會培養出真正的“應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承輝.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解析[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07:5~7.
一、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概況。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更是高等院校專業構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專業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近現代大學中又稱中文系或國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稱中國語言文學系。
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眾多高校中,民族院校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國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國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國家民委直屬6所即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各省、區屬7所即云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此外還有一些處于少數民族地區、以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為主的綜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都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較早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學1956年設專科,1957年設本科。
相對于各類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問題,更面臨著各自特殊的難題。首先,民族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諸多方面本來就無法和綜合性大學相比;其次,在我們民族院校內部強調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視不夠,無論是經費還是科研項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傾斜;第三,民族院校內其他專業的同志沒有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性、應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強調各自專業的應用性、實用性,忽略了漢語言文學對其他那些應用性、實用性專業的支撐作用。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義。
(一)對于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民族院校學生在校學習來講,漢語文是他們必備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學生無論在學校選學什么專業,都離不開漢語文這根拐杖。如果漢語文的基礎比較差,學習各類專業知識將必然會面臨許多困難,肯定會影響到他們的專業學習和研究。
其次,漢語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學生擇業的競爭力。當今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假如學生只是精通某種民族語文而缺乏漢語文的表達和書寫能力,學生畢業時就會感受到比別人更大更多的就業壓力。
第三,漢語文對于中華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經濟建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大家庭中有55個少數民族,黨和政府一貫主張“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憲法也明文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語文是民族地區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所必需的。但是漢語是我國最廣泛的交際工具,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語言之一。因此,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就離不開漢語言文字學的學習。有少數民族學者早就指出:“少數民族懂得漢語文的人越多,運用漢語文的能力越強,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就發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漢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語言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形成和變化的,在形成、發展、變化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各民族之間的交往都會對漢語產生影響,換句話說漢字不單單屬于漢民族,而且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
其次,漢字文獻也不僅僅是漢族文化的載體。浩如煙海的漢字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綜合知識的總結,也記載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甚至許多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經驗、文學藝術也主要靠漢字文獻而得以流傳至今,換言之漢字文獻成為中華多民族交流的見證,也為保存各少數民族文化做出過積極貢獻。
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對民族團結的認識,樹立在中華大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思想觀念,樹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意識,從而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穩定與發展少數民族人才學好漢語言文學,可以更好地對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各類信息,從而更好地為少數民族省、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縮小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昌盛做出更大貢獻。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已經開始在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學院近些年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并從學理上進行探討,在實踐中進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發表了《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2007年又發表了《加強實踐、突出特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等論文,從理論上對此進行了思索和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各學科的老師都在積極探索、踏實改革、認真實踐,學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辦學50周年之際,特地將全院師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相關論文結集出版。
第二,加強教學改革與研究。文學院從2006年期每年定期舉行“文學院教學活動月暨教學藝術研討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全院師生共同參與,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
第三,加強課程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學院十分重視課程建設,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有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校級精品課程現代漢語、美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漢語言文學專業2007年被批準為四川省特色專業。
第四,在學校實行完全學分制的前提下,認真調查研究,切實修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計劃和學生修讀指南,突出漢語言文學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優勢。其中我們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堅持完成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通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拓寬對民族文化、民族文學以及民族交融有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其次適當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對各民族學生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再者增加對中國文學和文化介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即重視過去被忽略的各少數民族代表性文學作品和許多保留在漢字文獻中的少數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礎課與應用型課程的有機結合,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第五,切實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增大各門課程的信息量,有效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有課程都已實現多媒體教學。
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但我們和兄弟院校還有差距,我們也還有許多困惑,所以我們殷切期望通過全國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研討會,實現如下愿景:
其一,加強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我們揚長避短、進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適應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對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個平臺,將研討會辦成一個可持續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聯誼、交流和溝通的論壇。我們希望由今天開始,以后大家輪流、不定期地舉辦此研討會,增進友誼,互相學習,使我們辦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動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建設。過去因為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我們不得不選用“權威”教材,可是這些教材卻不適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我們希望組織力量編寫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實際情況的、適合多民族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動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召開研討會,有幸請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文學院、中文系的各位領導、專家,希望能不吝賜教,毫不保留地將您們好的辦學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實踐經驗傳授給我們,我們將認真學習,深化我們的教學改革,推動我們的專業建設,從而使漢語言文學專業,使文學院辦得更有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綿英,阿旺措成。略論藏族地區的‘雙語’教學[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民族語言文學研究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