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3 17:31: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十四五規劃的思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resource sharing, co-ordinate the city of Xinji, a variety of supporting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urther extends to the countryside, but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the problems in our c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 education facilities planning; sports facilities planning;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ies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6.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辛集市地處燕趙腹地,人杰地靈,是石家莊市域東部地區中心城市,是名傳千里的中國皮都、著名的水果之鄉,是全國聞名的文化教育之鄉。近幾年來,辛集市統籌城鄉社會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各種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向農村延伸,逐步縮小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但是大部分公共服務設施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內,農村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文體設施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受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深入分析我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優化配置公共服務資源,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均等化已迫在眉睫。
一、教育設施規劃
辛集市域現有普通高中6所,其中市區有2所,鄉鎮4所;普通初中23所,一貫制學校6所,大部分位于鄉鎮政府駐地;小學118所,其中城鎮25所,農村93所;職教中心和職業技術學校各1所。在校學生數82708人:其中小學學生數37937人,初中學生數22129人,高中學生數16075人,中等職業學生數6484人,特殊學生數83人。
1、存在的主要問題
(1)部分中小學布局不夠合理,教育資源配置有待調整,不利于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整體水平的提高。
(2)部分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設施不達標,與標準化建設尚有差距。
(3)學前教育資源分布上不均衡,尤其是城鄉差距較大,部分鄉鎮的學前教育還存在一定的缺口。
(4)現狀中等職業教育院校較少,難以滿足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
2、規劃布局
按照《河北省村鎮公共設施規劃導則》的規定并根據高中向中心城區和中心鎮集中、農村初中向中心鎮和一般鎮集中、農村小學向鄉政府駐地和中心村集中的布局原則,通過進一步的調整和改造,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
(1)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基礎,應積極發展幼兒教育。每個鎮至少配置一所幼兒園,規模較大城鎮原則上按每0.8-1萬人配置一所幼兒園,使適齡幼兒入園率應達到100%。力爭形成管理體制完善、辦園形勢多樣、城鄉布局合理、師資隊伍優化、保教質量優良的幼兒教育體系。
(2)義務教育
調整學校布局,改善教育條件,提高教育資源利的用水平和規模效益。人口集中的城鎮區按2萬人/所設小學,規模宜24班以上;小學按輻射人口0.5-1.5萬人設置,在校生宜500人以上,鼓勵農村小學生進入城、鎮小學就讀,并相應完善寄宿設施或專門的公交體系。初中按3-5萬人/所在中心城區和鎮區布局,規模宜36班以上。到2030年,我市初中調整為20所,小學69所。
(3)高中教育
以辛集中學為龍頭,建設一批在全省領先、有特色的品牌學校。高中在全市統籌設置,規模宜達到12軌以上;保留現狀高中在其基礎上擴大規模。規劃期末保留6所高中。其中包括辛集市中學、辛集一中學、辛集二中、辛集三中、辛集四中、辛集五中。
(4)中等職業教育設施
規劃建設一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校園整潔、美觀、布局合理,占地面積12畝以上,校舍建筑面積不低于3500平方米。按所設專業性質和教學需要建立實驗室、實訓教師以及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有與專業設置相匹配、符合教育部頒布的專業設置標準的、與學生人數相適應的必須的儀器設備、標本和模型,有校內實習、實訓設施和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活動基地。
(二)文體設施規劃
近幾年,辛集市的文化事業取得了可喜的發展,全市已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等級互補的文化設施布局。目前,主要文化設施都集中在中心城區內,包括辛集市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影劇院等文化娛樂設施。各鄉鎮均建有文化站、文化活動室,多數鄉村建有圖書室、文化活動室。辛集市體育事業也有不小的發展,城鄉逐步形成崇尚健身、參與健身的社會環境和風氣,現有體育館、體育場、游泳館各一處。各類學校建有一定的體育設施,目前使用效率不高,有待于向社會開放。
1、存在問題
(1)總體上看文體設施建設落后于經濟和城市發展。文化設施的社會化和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僅靠政府有限的財政投入,難以從根本上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2)公共文體設施服務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目前文化設施的建設大多仍停留在經驗層面,缺乏量化指標體系,因此需對文化生活需求、文化設施的發展方向需進一步調研和有針對性的分析研究,從而建立起與時俱進、符合各地實際的公共文體供給體系。
(3)文化設施布局不甚合理。以往的城市發展中由于未制定系統性的文化設施專項規劃,為設施建設預留相應用地,導致目前項目選址難度加大,用地得不到保障,布局不夠合理。
2、規劃
中心城區著重建設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文化館、圖書館、科技活動中心、體育活動中心、博物館等大型文體設施;中心鎮應建設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科技活動中心、圖書室、體育活動中心等中小型文體設施;一般鎮與集鎮應設置集文化站、圖書室、科技站等為一體的文體站;中心村和基層村應配備兩室(圖書室、文體活動室)、一場(多功能活動場)。
(三)醫療衛生設施規劃
目前,全市共有衛生院以上衛生機構28個,其中市直醫院5所(公立醫院3所)、衛生監督所1所、疾控中心1所、衛生進修學校1所、合作醫療管理中心1所、中心衛生院8所、鄉鎮衛生院15所、診所54所、村衛生室632所。基層醫療機構人員情況:醫生數834人,每萬人擁有醫生數13.44人,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521張,每萬人擁有衛生床位數24.5張,社會福利機構床位數2056張,每萬人擁有福利院床位33.15張。
1、存在問題
(1)衛生資源配置不平衡。衛生資源過于集中在城區,基層衛生機構技術力量薄弱、設備落后、人員素質偏低。醫療衛生機構布局不盡合理,存在盲目攀比、無序競爭的現象。
(2)衛生服務方式陳舊。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低,群眾難以得到就近、方便、價廉、快捷的社區衛生服務。
(3)突發性公共衛生的應急機制不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能力較差,衛生監督執法工作不到位。
(4)衛生科研信息網絡不健全。
(5)健康教育機構不健全,人員配備不足,經費投入不足。
2、規劃
辛集市區作為全市的醫療服務中心區,應對現有醫療衛生設施進行改造,適當擴大規模,提高服務能力。醫療機構建設依據用地布局,按服務半徑配置不同等級醫療設施,形成合理布局的醫療網絡體系。全市形成“市級醫療中心(市醫院)—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四級醫療保健網絡。
中心城區應建立服務于全市的市級綜合醫院,市醫院和中醫院要建設成為具有現代化設備的市級醫院,專科醫院和特殊功能的醫院主要布置在市區,主要有急救中心、婦幼保健醫院、傳染病醫院、中醫院、精神病醫院等。整合中心城區門診、民營醫院、診所等衛生資源,規劃按照5萬人口設立一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鄉鎮設立一所中心衛生院,共建設13所鄉鎮衛生院,使其成為鎮域的醫療服務中心,每個中心衛生院床位數不低于50張。一般一個行政村設一所村衛生室,村衛生室服務范圍以步行30分鐘能到達為宜,鄉鎮衛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設村衛生室。
參考文獻:
要想實行規范化的管理,首先就要有一套可以遵循的規章,來對企業內的員工行為做出規范。而且并不是所有先進的規章制度和經驗理念都可以吸收,規章可以不是最好的,但一定要是最合適的,要適應企業單位的實際工作。而且物業企業本來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的存在影響著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人民的生活出現問題,也給企業帶來經濟和名聲的雙重損失。政府在這方面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物業企業需要遵循的規范進行了規定,使物業企業能夠提供合理的服務,并重點在收費這方面進行了標準制定,不允許存在亂收費的情況。企業在進行本單位規章制度的制定時,要以政府的法律法規文件作為基礎和模版來進行完善和提升,對每個部門的工作進行規范,這項工作要細致到部門進行活動的每個環節,甚至精確到什么樣的員工應該做什么工作并負起什么責任。而企業的員工也要熟記企業制度和了解企業的情況,依照規章辦事,為百姓辦實事,為避免出現因為員工舞弊或者疏忽而造成的損失,對每項工作和每個員工都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對員工所進行工作的每項環節進行校核,確保辦實事。而制度的制定原則是刪繁就簡、適用易行,抓緊對于企業中繁重、錯誤的制度的改、廢、立工作,確立實用的工作標準、業務流程并完善基礎資料。
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可以建立以班為單位的執行隊伍,并選擇熟知企業制度、表現良好的員工作為班級的班長來帶領班級進行工作,同時班長也要對所進行的工作進行監督和負責。除了人員管理外,還要對現場管理進行關注,完善現場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和長效機制,使現場管理進退有致、細致分明,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二、吸收先進的服務理念
在企業管理規范的制定中,企業可以對其他企業或者國外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和經驗進行借鑒吸收,選取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部分進行消化。對于企業來說,雖然最終確立的規章制度必然是條例一大堆,但總的來說都是以一條原則或者思想進行擴展的,它是以讓企業盈利和讓用戶滿意為標準的。或者可以說它是企業的一種文化和氛圍,在這之下企業的員工都能夠以這條思想為中心進行工作。而實際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企業規章中沒有明確規定的,這時候就要以企業的中心思想作為參考來進行辦事,保證辦事效率和企業口碑。對于物業企業來說,主要是要在服務這方面下功夫,將服務人民和企業發展作為規章的中心。在這個基礎之上可以進行完善細致的制度的擴展,也可以依托這條思想來開展各種活動,如深入社區開展零距離服務、努力保證小區的綠化和清潔、創建文明服務榜樣崗位等,通過這些活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完善的考核制度和獎懲制度
理順關系,把握主題,為制定“十二五”規劃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規劃是一項戰略系統。X區各級領導必須用戰略思維、創新思維去思考“十二五”,用系統論、運籌學等科學方法去謀劃“十二五”。注重規劃的全局性、連續性、系統性、前瞻性和科學性,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綠色發展主題,做好“十二五”規劃這篇大文章。
——要把X區規劃與國家和全省規劃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兩個融入”。要增強大局意識,樹立正確的國家利益觀,高舉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偉大旗幟,自覺肩負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的光榮使命,自覺肩負起帶動示范全省農村農業發展的社會責任,自覺肩負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
——要把“十二五”規劃和“三步走”百年X區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明確“十二五”規劃是“三步走”百年X區發展戰略階段步驟的具體演變和細化,是連接跨越、超越兩步發展戰略的轉折過渡期,是為追求卓越戰略步驟打基礎的關鍵期。因此,必須把“十二五”規劃和“三步走”百年X區發展戰略有機地結合起來,一以貫之地搞好統籌對接。
——要把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目標和建設世界級綠色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有機結合起來。明確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目標和建設世界級綠色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是一致的,集團化是現代化大農業的基本組織形態和現代管理方式,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必須走集團化、公司化這一必由之路。通過集團內部制度創新驅動、科技創新驅動、勞動者素質提升驅動、人力資本驅動和市場安全驅動,將北大荒集團這個未來的世界500強、中國第一農業品牌和中國唯一的現代化大農業國有企業集團,打造成世界級綠色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是X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必然選擇。
——要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與“十大民生”工程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明確我們現在積極推進的“十大民生”工程建設特別是富民工程等,是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工程和載體工程。
——要把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世界級綠色現代農業企業集團發展戰略目標與“倍增計劃”、“百億工程”和“三個X區”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把“倍增計劃”、“百億工程”和“三個X區”建設目標,作為總體戰略系統工程的子系統和分目標來同步推進。
——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與“抓城、強工、帶農”統籌發展方針與堅持“三化”建設(農業現代化、農墾工業化、農場城鎮化)有機地結合起來,要認識到X區戰略性調整的關鍵在工業化、產業發展的潛力在城鎮化、經濟發展的基礎在農業現代化,要以工業化為核心做強第二產業,以城鎮化為依托做活第三產業,以農業現代化為動力做優第一產業,堅持“抓城、強工、帶農”指導方針,走“三化”協同、聯動、包容的統籌發展道路。
——要把“三大主體功能區”建設與“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新五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前者是戰略階段性建設目標,是X區“十二五”優化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是長遠發展過程中的階段重點,后者是戰略的終極目標,經過跨越、超越兩個階段,達到卓越發展的較高境界。兩者前后照應、方向一致,相輔相成。
——要把“十二五”規劃與“三大綠色體系”、“七項重大突破”和“八項重點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十二五”規劃是北大荒的綠色發展規劃,是北大荒核心價值觀“創新”的戰略體現。搞好“綠色X區”發展定位,即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X區;發展低碳循環生態經濟;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產業,建設綠色X區,促進綠色文明。
聚勢謀劃,科學定位,為搞好“十二五”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科學規劃,規劃科學”是辯證的,只有符合規律的發展規劃方能促進社會經濟科學地發展。因此,完善的規劃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X區目前“聚勢謀劃”是做好科學規劃的基礎,“科學定位”是規劃科學發展的前導。“十一五”聚勢,X區已具備了跨越前行的大勢,聚集了跨越前行的巨大勢能。
資源優勢。X區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地緣經濟優勢。地處東北亞經濟區位中心,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山麓,屬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轄區總面積5.62萬平方公里,現有耕地4000余萬畝,X區林地、草原和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是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建設綠色X區的天然王國。
產能優勢。X區經過60多年的開發建設和產能積累,擁有4000萬畝優質耕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363.7億斤,商品糧339億斤,商品率 93%,可保證一億人一年的口糧供應,被譽為“中華大糧倉”。高標準完善配套的農業基礎設施,世界領先的農機農藝生產技術和全程可控的現代農業工藝流程和栽培模式,創造了世界領先的農業勞動生產率(職均生產糧食38噸)和科技貢獻率(67%),糧食和畜產品產能優勢明顯。
產業優勢。X區已進入到工業化中等發展階段,圍繞米、面、油、乳、藥等十大主導產業,依托以18家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為骨干的龍頭企業群,構建起了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農業工業化體系,拉動X區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
開放優勢。實施“走出去”戰略,成果豐碩。現X區的產品已出口到19個國家和地區,對外經貿合作觸角已遍及世界六大洲,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關系,特別是先后在俄羅斯、巴西、菲律賓、朝鮮以及非洲部分國家,開展種植、養殖、采礦和森林采伐,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取得了明顯成效。
保障優勢。全覆蓋的農業保險體系,把農業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全覆蓋的社保體系和農業服務體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農業職工和產業員工的利益。城鎮建設功能完備,文化、教育、衛生、交通、通信、電力、電視等公益事業配套發展,現代社會化服務型產業規范,人居環境良好,社會保障功能不斷增強,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區域優勢。X區領先的先進農業生產力、蓬勃發展的社會事業和發達的產業帶動功能,形成了明顯的外溢性區域優勢。以國家級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 “三個X區”(本體X區、影子X區、域外X區)建設、場縣共建和“32111”重點工作為標志,X區在全國示范引領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和示范帶動全省經濟社會一體化統籌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體制優勢。X區現行的內部政企分開、系統管理的體制,具有組織化程度高、應急動員能力強和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諸多體制優勢,多年的成功實踐證明,這是保障和促進X區發展獨具的組織優勢。
政治優勢。60多年來,X區的開發建設始終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始終得到全國人民密切關注和大力支持,始終得到歷屆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政策扶持。南泥灣精神、北大荒精神和人民的優良傳統,北大荒核心價值觀和北大荒先進文化,是激勵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開拓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三代優秀的北大荒人,創造了北大荒開發建設史上的奇跡和輝煌!北大荒人民是北大荒歷史前進的開拓者和創造者。所有這些都是北大荒奮力前行的巨大政治優勢。
謀劃“十二五”、科學定位,重在謀勢,加快整合、放大優勢,重在聚勢,加快構筑新的發展優勢,以聚集起高位的發展勢能。
正視差距,抓住主線,明確“十二五”規劃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
X區“十二五”規劃的主題和主線是發展的指南,也是規劃的靈魂。我們必須用科學發展觀這一哲學模式來審視自我,從實事求是上看,我們還有哪些違背規律的地方;從與時俱進上看,X區還有哪些不符合新形勢的“短板”,正視問題、研究問題、實事求是、一分為二,這符合北大荒務實精神,唯此,才能抓住現代化大農業建設與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準確分析X區發展的劣勢和限制因素,揚長避短,明確戰略重點、發展路徑和發展方向。以增強規劃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X區依然存在著“五個轉變”方面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在:
——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總量小,產業類別單一,發展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生產業發展滯后、研發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品牌建設不足,而技術、服務、管理、品牌、營銷等環節恰恰是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環節;
——X區內部經濟聯系和要素流動性差,分工協作不夠,“大而全”、“小而全”、重復建設、低層次競爭,競相上趨同的加工項目,而創意設計、品牌建設、技術專利、市場營銷等高端環節大都掌握在別人手里,利小風險大,受制于人,產業整合度低,橫向、縱向一體化聯不起來,在市場競爭中攥不成拳頭、形不成合力;
——大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林業和高效農業發展滯后、比重低;
——龍頭企業多而不優,大而不強,公司化、集團化改造不到位,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不高,獲利能力、競爭能力和對基地產業的帶動能力較弱;
——人才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技術人才過剩,工業企業經營管理型人才缺乏,市場營銷、資本運營、企業策劃和職業經理型人才短缺,產品研發和科技創新型人才和隊伍與發展需求不適應等;
——外貿依存度低,經濟開放度不夠,經貿流通龍頭企業不夠強大,利用兩種資源、開發外部市場和參與外部競爭的意識和能力不強。
——管理和經營城鎮的理念和能力不強,重建輕管,不會經營的問題突出,城鎮管理和經營機構尚不健全,高素質的城管隊伍亟待加快建設,科學的城管經營機制和管理模式還需探索;
——干部隊伍建設還有待加強,干部素質還有待提高,干部作風還有待轉變。
X區各級各行業,要針對上述問題分析原因、探索規律、研究對策,并對照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水平,逐項對標,查找差距,制定追趕計劃,并納入本單位、本系統“十二五”規劃當中。要解決好上述矛盾和難題,就是要按照中央要求,緊緊抓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十二五”規劃的主線,在轉變方式中破解難題,搶占先機,謀求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向哪轉?概括起來就是高質量、優結構、可持續、重經營、惠民生。
高質量。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使我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中更加注重質量,在質的提升中實現量的擴張,處理好質量和效益、速度與效益、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高度和諧統一。加快構建“三大綠色體系”,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生物質能源、文化創意、節能環保,綠色健康食品工業等,要在建設現代化大農業中多種模式并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精準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白色農業、數字農業、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品牌農業、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等),堅持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基本取向,追求經濟與生態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目標,積極探索北大荒綠色發展模式和高質量的發展道路。
優結構。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著力優化區域布局結構,扎實推進“三大主體功能區”建設。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實現X區經濟主要由第一產業支撐,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推動轉變,加速一、二、三次產業間的大融合,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推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可持續。總書記指出,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既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觀點,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傳統的增長方式是粗放型增長和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其基本特征是“三高兩低”,即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低效率,是不可持續的。科學的發展方式是可持續集約型增長和內涵式擴大再生產,基本特征是“三低兩高”,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效率。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X區發展納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軌道。
重經營。轉變重生產輕經營的傳統思維定式,研究經營好“微笑曲線”的效益高端環節,即注重研發和流通環節,控制效益低谷的生產加工環節,拉長產業鏈,延伸高效區,將精力、人力、財力、物力最大限度地向研發經營領域傾斜。轉變重有形資產輕無形資產的陳舊觀念,由注重經營工廠、設備、土地、資本等有形資產向注重經營科技專利、品牌信譽、知識產權、馳名商標、創意設計等無形資產轉變。經營無形資產主要靠“軟件”、靠綜合素質,如思想觀念、創新能力、智慧、文化、信譽特別是科技水平等。轉變重資金資產輕資源資本的行為慣勢,經營資本,經營城鎮,經營資源,經營品牌,上市融資,走低成本擴張之路。
惠民生。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十大民生”工程為抓手,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民有所富,建設富裕和諧文明X區。
凝心聚力,扎實推進,為搞好“十二五”規劃提供有力的措施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十二五”規劃制定工作,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掛帥,靠前指導,把制定“十二五”規劃的過程,當作深入調研、理性思考、科學決策的過程,當作梳理思路、戰略思維、推動工作的過程。要建立健全領導機構、考核機制、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精心組織,扎實推進,做到融入大局定好向、統籌謀劃定好位、分項推進定好責、借鑒經驗定好型、強化措施定好譜,為搞好“十二五”規劃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搞好輿論宣傳。制定“十二五”規劃,是當前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像宣傳“百場百城”那樣,搞好“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宣傳,搞好發展戰略目標的宣講和解讀,為搞好“十二五”規劃營造濃厚的宣傳輿論氛圍。
中圖分類號:G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6-0287-01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任務、科學編制“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制定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執行性的文化發展規劃,關系到文化強鎮創建的進程和質量。謀劃好未來五年的工作,科學編制并實施好“十三五”規劃,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編制規劃的基本原則
1.體現先進文化原則。要以先進文化為導向,以增強社會凝聚力、激發社會創造力為目標,堅持文化創新,加強優秀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傳播,讓群眾獲得切實的文化利益。合理開發我鎮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體現區域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先進文化對農村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2.把握統籌協調原則。充分認識文化建設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從甘霖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步實施,全面推進文化事業。統籌發展城鄉文化、區域間文化,精品文化與大眾文化,協調發展公益性文化與經營性文化、國辦文化和民辦文化,把握好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傳播、文化資源的存量改革和增量發展,全面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3.貫徹執政為民原則。文化工作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加快文化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必然要求。要積極構建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備、服務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工作重點下移,文化資源下移和文化服務下移,進一步活躍農村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規劃的重點工作及發展目標
1.抓好基層文化建設。(1)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啟動投資1000萬元建造文化活動中心,投資500萬元建設一個文化廣場,投資1000萬元開辟一個休閑公園;(2)積極創建文化禮堂。在完善健全現有文化活動場所的基礎上,逐年建設一批新的文化活動場所,力爭到2020年全面完成文化禮堂村的創建任務。
2.加強群眾文化社團建設。在鞏固戲迷協會、書法協會、老年體協、籃球隊、演唱隊、民間劇團等文體團隊的基礎上,成立甘霖鎮文聯,健全組織網絡體系,發揮這些社團在農村文化活動的主力軍作用,并逐步達到活動系列化,組織網絡化,發展目標化。進一步開展傳統節慶日、重大紀念日的主題文化活動,繼續組織彩色周末和假日文化活動,大力發展村落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各類群眾文化事業。
3.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一方面,要積極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逐步建立起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和分級保護制度,積極搶救瀕危項目,完善傳承制度,通過整合資源、創新形式,合理開發利用甘霖灰塑、蒼巖石雕、下杜山陶器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另一方面,要加強文物保護單位(點)的保護和利用。完成對尹家祠堂、后朱牌坊、甲秀坂牌坊等文保點的維修和建設工程,修復魯班廟、老街、俞家砩祠堂等古建筑群,保護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古店鋪、古墓群。
4.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一是支持鼓勵歌舞娛樂場所和演出市場建康有序發展。按照“先繁榮、后規范”的要求,給予積極引導和扶持,鼓勵發展超市化、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模式。二是要鼓勵印刷業規模經營。加強對現有印刷企業的管理,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進工業園區,并發展一批規模較大、有一定實力的印刷企業。三是推動文化向產業的轉化。以越劇之旅為特色,開發利用文化資源,使我鎮的越劇、民樂吹打、石雕、陶器等民間藝術項目成為朝陽文化產業。
三、編制規劃的主要舉措
1.加強領導,強化組織保障。要把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新農村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鎮成立由書記、鎮長為組長,其他班子人員為成員的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各村也要成立由書記任組長的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設專人具體負責此項工作。
2.加大投入,強化物質保障。在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的同時,按照“存量增加,增量傾斜”的原則,不斷加大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投入力度。鎮級財政每年拿出專項資金,用于文化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要教育引導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新農村文化建設,使之成為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受益主體,成為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投資成分。
1.1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保障市場供應,確保質量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切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振興甘肅省設施農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優化品種結構與設施結構,改進設施裝備,完善配套技術,推進優勢區域布局,強化技術培訓,穩步擴大規模,充分挖掘設施生產潛能,全面提升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速度、產量、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再創甘肅設施農業發展的新局面。
由2011年至2015年,全省設施農業面積力爭由8.0萬公頃擴大10.0萬公頃平均666.7m2產量由4600kg提高到6800kg,總產量由552萬噸提高到1020萬噸,平均666.7m2產值由8280元提高到12000元;總產值由9936億元增加到180億元,產品抽樣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 “三品一標”產品認證數達到15%,通過設施農業的提升發展,使全省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加280元。
2 發展重點
2.1 大力發展設施蔬菜
以日光溫室為龍頭,形成日光溫室,大、中、小拱棚相互銜接和配套的設施蔬菜生產體系,技術體系和市場體系。把滿足省內市場供應作為首要目標,使隴東、甘南、臨夏等市、州冬春蔬菜自給率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千方百計鞏固甘肅周邊省、自治區現有的市場份額,依靠優質與細分市場保持競爭優勢 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實施設施冬季蔬菜“走西口”戰略,推進設施蔬菜生產、加工、包裝、流通國際化,不斷擴大在中亞各國與俄羅斯的市場份額。到2015年設施蔬菜面積穩定在7.66萬公頃左右,總產量達到770萬噸,總產值達到132億元以上。
2.2 做大做精設施西甜瓜
甘肅設施西甜瓜是甘肅的優勢特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近十多年來,甘肅日光溫室、塑料棚生產的西瓜、甜瓜品質優良,其折光糖含量分別達到11~12度與16-18度,而且實現一年多茬生產與周年供應,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要在繼續鞏固穩定省內外傳統市場的同時,重點開拓國內外高端市場。堅持“高端、高質、高效”的發展理念,加強專用品種選育,加快進口良種國產化步伐,擴大無籽西瓜、禮品西瓜、白蘭瓜、網紋甜瓜與新優香瓜的種植面積,著力提高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產業化水平。在河西走廊和沿黃灌區建設設施西甜瓜優勢產業帶,在隴東與天水市建設塑料棚薄皮甜瓜與優質西瓜生產優勢區。到2015年,全省設施西甜瓜面積達到1.5萬公頃,總產量達到105萬噸,總產值達到31.5億元。
2.3 全面提升設施水果生產
由于新鮮水果淡季上市高額利潤的驅動,我省各地發展設施水果的積極性很高,近十多年,我省設施水果技術創新水平提高較快,設施水果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今后,首先要重點發展甘肅已在國內領先的設施延后栽培的紅提葡萄與優質人參果,提升規模、產量、質量和效益,擴大在省內外的市場占有率。第二繼續提升設施草莓生產,加快品種更新,優化栽培技術,滿足不斷增長的省內市場需求,減少和消除供應空檔。第三,加大發展設施油桃、大櫻桃、杏、李、番木瓜、無花果等。突出增量提質,開拓省內外市場。到2015年力爭全省設施水果面積到達1萬公頃,總量達到53.9萬噸。
同時在適宜地區積極發展設施食用菌、花卉、中藥材、蔬菜及花卉制種等。
3 主要措施
3.1 設施優化研究與規范化建造
要動員、整合全省設施農業技術力量深入調查總結我省設施農業的經驗教訓,開展設施結構優化的試驗研究,根據各地的生態條件,技術水平、投資能力及各種作物的不同要求,借鑒外省先進技術與經驗,設計各種適應當地各種作物的專用設施結構,編制建造技術規范,經過論證和省級有關部審定后正式印發各地實施。在新建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的同時,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舊溫室,大棚升級改進。提升設施性能,尤其要注意提高設施抗衡災害的能力。
同時,還要研發高透光、強保溫、多性能的透明覆蓋材料和保溫性能好、又便于機械卷放的不透明覆蓋材料。為省力、省工、省時,要加快應用卷簾機、室內運輸滑車、微型耕作機械、新型植保機械與水肥 體化設施等。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
3.2 加大技術創新和推廣力度,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要重點加強設施農業良種選育和重大應用技術創新研究,創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加快進口種子國產化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的集成與推廣,提高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的八戶率和轉化率。加強技術培訓,一方面加強科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用先進的新技術武裝他們,提高他們的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實施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等培訓項目,重點針對標準化生產,病蟲害防控等開展農民專業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3.3 大力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通過實施標準園創建,加快制定完善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程,建立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通過建設一批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標準化設施生產基地,建立健全質量監測體系,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和質量監管體系等,加快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3.4 深化產業化經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01
“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已過。盡管臺州市為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下稱《綱要》)作出了很大努力,但仍存在規劃剛性不足、執行隨意等現象。本文就如何確保臺州“十二五”規劃執行到位,提出若干相關思考。
一、以規劃落實《綱要》
《綱要》是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規劃,有些具體任務,要通過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加以落實。因此,要把科學編制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作為推進有效落實《綱要》的重要抓手。要圍繞《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加強空間拓展、產業集聚、重大項目等規劃的編制,特別是加強臺州城市群、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臺州工業經濟、臺州綜合交通、臺州服務業發展等重點專項規劃,為《綱要》實施搭建完備的規劃平臺。市級有關部門要按照“專、深、精、實”的要求做深做實專項規劃,細化落實《綱要》提出的主要任務。重點專項規劃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形成落實本規劃的重要支撐和抓手。各縣(市、區)規劃切實貫徹市級戰略意圖,做好與《綱要》提出的發展戰略、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的協調。
二、以指標落實《綱要》
《綱要》共有26項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為13項。約束性指標是體現政府公共職責和工作要求的指標,必須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行政手段確保其實現。[1]制定規劃《綱要》分解落實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將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領域的任務,納入各縣(區、市)和市級有關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市委、市政府要進一步調整完善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加強對服務業、投資、工業發展等指標的考核,著力發揮考核工作指揮棒的作用,以確保“十二五”規劃貫徹執行到位。在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目標任務責任分解方案中,要對“十二五”目標任務進行了重點細化,明確責任領導與責任單位。制定相關考核政策,把年度工作目標、考核指標與“十二五”規劃有機銜接,并加強督促檢查力度。
三、以項目落實《綱要》
以規劃帶項目,通過重大項目建設帶動規劃具體落實實施。圍繞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海洋經濟、構建臺州城市群、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民生優先等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千億產業升級、千億基礎網絡、千億社會民生等“三大千億工程”。加快發展平臺、產業轉型、海洋經濟、立體交通、民生改善、區域協調等“十大領域建設”,重點抓好三門核電、仙居抽水蓄能電站、沿海快速通道(74、75、76省道改擴建和椒江二橋)、濱海汽車基地等“十大重點項目”,力爭“十二五”期間完成重大項目投資4000多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00億元。對于這些項目,要全力抓開工、勤力抓在建、大力抓前期、嚴格抓督查,加強土地、資金和環境等要素保障。
四、以督查落實《綱要》
為保障規劃的嚴肅性和強制性, 必須建立健全《綱要》實施的監督機制。發改委及相關部門對全市規劃執行情況每年在人大、政協兩會以及通過電視講話、網絡等形式,告知人民群眾,接受人民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構建規劃執行的激勵約束機制,每年評選表彰落實“十二五”規劃的先進單位;對執行不力、落實不好的單位實施問責,營造執行“十二五”規劃的良性體制機構[2]。健全規劃監測評估制度,加強規劃實施的跟蹤監測,全面推進規劃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后評估工作。建立健全重要目標任務實施跟蹤反饋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的動態管理,及時發現規劃執行中遇到的困難、矛盾和問題,并進行有效的調整,把《綱要》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五、加強組織協調保障《綱要》實施
《綱要》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執行是在一個完整的系統中進行,必須進行多維度的溝通和協調。建立完善跨區域規劃的執行模式,臺州市級政府作為《綱要》最高執行協調機構,在規劃執行過程中,就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跨區發展等問題,完善《綱要》執行組織、健全區域利益分配,推進規劃執行服務平臺建設。市級各部門間要共享規劃實施方面的有關信息,協調工作關系,界定業務范圍,形成合力。垂直部門之間,上級部門根據規劃目標向下級布置任務,下級部門根據收集到的實施信息向上級說明任務實施條件。加強定期溝通與協調,定期針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交流,使規劃執行的各個組成部分達到知彼知己,不斷地提高自我執行規劃的創造性,在比較中推進執行,在借鑒中提高執行力。[3]
六、以宣傳推進《綱要》實施
《綱要》只有被社會各階層所感知和認可,才能得到全面有力的執行。因此,要加大對《綱要》的宣傳力度,通過臺州本地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使社會不同層面、不同組織都加深對規劃及其執行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十二五”建設。加強對《綱要》主要執行者開展有關《綱要》規劃意圖、規劃目標的宣傳、培訓,培育他們貫徹執行規劃目標、計劃、制度的自覺意識和行為,以提高其對《綱要》的執行能力。完善規劃執行程序,增強規劃執行過程的透明度和公開性,保障全體市民參與規劃實施的權利。因形勢變化需要對規劃調整變更的,要科學論證,據實修正,并將變更結果公告于眾,便于執行和監督[4]。
參考文獻:
但是,我區工業開發區(園區)存在總體規模偏小、產業層次較低、發展不均衡、布局分散、主導特色產業不突出等問題。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我區工業開發區(園區)發展提供了諸多機遇,也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一是我國仍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戰略機遇期,我區能源重化工產品和農畜產品有著持續旺盛的外部需求。二是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國家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為我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全球產業結構將面臨重大調整,全球正面臨著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從傳統產業結構向新興戰略性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為我區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提供契機。四是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加快,為我區進一步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機遇。五是我國與周邊國家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深化,為我區開拓了新的空間。六是國家推進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有利于推動生產要素集聚流動,促進工業開發區(園區)集中、集約和集聚發展。
同時,我區工業開發區(園區)的發展也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十一五”時期形成的工業開發區(園區)傳統發展模式的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傳統發展動力的邊際效率遞減。一是產能過剩與重復建設問題。國務院了《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重點抑制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電解鋁、造船、等9大行業的產能過剩。對我區能源、化工、冶金行業的融資、開工和建設帶來較大沖擊。二是節能減排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區工業大部分是處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低端產品的重化工業,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能源資源型產業拉動,增長方式仍比較粗放,能源、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的加速發展,使得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形勢不容樂觀。碳排放數量大、比重高、增長快,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越來越強,在全球低碳經濟新游戲規則下,碳排放成為新的價值衡量標準。我區節能減排、環保、能源效率提高、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三是金融危機后,區域間的競爭已由傳統的產業競爭向創新競爭轉變,區域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四是煤炭、電力等能源產業輸出通道建設滯后,制約產品外銷。
堅持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繼續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工業開發區和園區為載體,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集約、集聚發展。以園區建設為抓手,打造特色園區,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擴大規模效應。將工業園區建成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支點。
我區工業開發區(園區)發展的總體戰略定位是集聚產業、集聚人才、集聚創新的重要平臺。
――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引導企業和要素不斷向工業開發區(園區)集中,以信息化加快工業化進程,在改造提升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工業開發區(園區)創特色、提水平、增效益、強后勁,實現跨越式發展,使工業開發區(園區)成為支撐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富民強區的重要載體。不斷完善工業開發區(園區)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大力扶持增加就業的中小企業發展,在“雙百工程”(一個工業開發區(園區)帶動百戶中小企業”和“一個產業帶動百戶中小企業”)的推動下,使工業開發區(園區)成為全民投資創業的熱土,通過工業發展解決就業問題,實現工業開發區(園區)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使工業開發區(園區)成為富民強區的重要承載區。
――先進生產力的“孵化器”。把握科技與產業革命機遇,在重點工業開發區(園區)建立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孵化器,搭建產學研聯合創新平臺。圍繞我區建設國家新興戰略能源、現代煤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加工、稀土新材料開發應用產業基地,努力將工業開發區(園區)打造成為我國先進生產力的“孵化器”。
――創新的引領區。積極推進工業開發區(園區)的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推進工業開發區(園區)的體制改革、發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把工業開發區(園區)建設成為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管理機制規范、政策措施靈活的創新引領區。
――構建和諧社會的示范區。工業開發區(園區)建設必須以人為本,有效整合產業鏈,加強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扎實推進工業節能降耗、污染減排,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實現清潔生產、安全生產,把工業開發區(園區)建設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示范區。
到2015年,在工業園區內建設60個主導產業突出、產業規模較大、產業鏈條較長、協作配套水平較高、經濟實力較強的重點產業集群。完成工業總產值1400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50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640億元,實繳稅收700億元,對全區工業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1、法律服務市場的立法分割。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8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人。律師、當事人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人”;《刑事訴訟法》第32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托為辯護人;(一)律師;(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行政訴訟法》第29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表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為訴訟。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為訴訟人”。
從以上三大訴訟法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訴訟過程中的法律服務市場對市場主體的準入是沒有實質性限制的,是向整個社會開放的,只要是具備了訴訟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介入到這一市場中來,成為這個市場的直接參與者,從這些規定的法律效果上看,其對提高整個社會的法律意識無疑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也一定程度地適應了立法時我國律師隊伍數量不足的狀況。但從建立完善的法律服務市場體制,創造規范化的法制環境,推進國家的法制建設來說,這種立法不能不說存在著重大問題,它造成的最嚴重的副效應是將法律服務市場人為地分割,使不具備法律服務能力的主體大量涌入市場,魚目混珠,對整個國家的法制結構造成了沖擊。由于大量的未經任何職業訓練的公民訴訟,有的甚至冒充律師執業,其法律服務質量不能達到應有的水平,給法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法律服務市場被分割的根源來自于三大訴訟法及其他法律對公民可以訴訟及其他法律事務的規定。
2、法律服務市場的行業分割。
律師的服務領域是面向全社會的,它不是為某一行業或某一特殊群體提供服務的,因此,對律師執業不應有領域的限制和禁區的限制,否則將不利于國內法律服務大市場的建立,阻斷與國際法律服務市場的交流。而目前我國法律服務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卻被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部門所壟斷,造成條塊分割。行業分割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合理的職業準入制度。許多行業、部門為保護本行業法律服務市場的壟斷地位,擅設進入該領域的資格考試,使得目前國內考試名目繁多、濫泛成災。許多律師為了打入某一領域不得不疲于奔命,為那些級別、水平、難度均低于律考的各種考試去“頭懸梁,錐刺骨”。即便是通過了考試,受行政隸屬關系、人際關系的左右,許多律師也很難將律師服務引入希望進入的行業、領域。律師的執業范圍因此而受到限制。二是對與本行業沒有淵源關系的律師從事本行業的業務,人為地設置種種障礙,甚至限制他們執行該業務,使有心想開拓執業新領域的律師只好望而卻步。法律服務市場的行業分割形成的根本原因說到底是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充分造成的,加之行業、部門利益的驅動,使行業內競爭、行業間競爭的機制不可能建立起來,因而行業分割的現象便愈演愈烈。
3、法律服務市場的地域分割。
律師本身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執業地域上的開放性,即律師的執業范圍和執業活動在地域上不應受到限制。只要是當事人依法委托律師涉及其利益的法律事務,律師就有權,而不受地域管轄范圍的限制。有關律師法律服務市場被地域分割的情況是目前相當普遍和表面化的問題。地方保護主義橫行使得律師異地辦案困難重重,受到異地公安司法機關、職能部門百般刁難的現象屢見不鮮。筆者曾一起廣東某地的離婚案件,僅立案就去了三次,今天說這里不行,明天說那里不行,其實每次的立案材料都沒有變化,最后終于立案。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你是外地來的律師。這種現象對從事律師工作的人來說也許每個人都遭遇過。因此,許多律師對異地案件不敢涉足,這也加劇了法律服務市場地域分割的嚴重性和牢固性,破壞了法律服務市場的統一性和法律文化的交流。
總之,法律服務市場的割據狀態體現出了我國法律服務市場深層次矛盾。一是律師業務范圍的無限擴大與法律服務市場被分割后律師業務量不斷縮小之間的矛盾;二是社會對高質量的法律服務的需求不斷擴大與法律服務市場被分割后高水平律師無法介入提供服務之間的矛盾;三是法制社會統一有序的市場要求與法律服務市場分割后無序競爭之間的矛盾,所以,法律服務市場被分割不僅使律師與律師之間、律師與其他公民人之間的不正當競爭加劇,使律師的社會屬性不能得到有效發揮,造成法制環境惡化,而且還會孳生腐敗,造成社會不公,同時,法律服務市場被分到更會影響到我國法律服務市場與國際法律服務市場的接軌,影響我國法制化的進程。因此,我國的法律服務市場亟待整治,使其規范化。
二、規范法律服務市場的幾點建議。
1、實行法律服務市場律師業務壟斷。即通過立法確立律師對法律服務市場的壟斷權。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需要法律幫助時,只能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服務,如果非律師操作這些業務即為違法,也就是說,對于法律服務市場,除律師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涉足。
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在法律服務市場領域均實行的是律師業務壟斷制度,可以說實行律師業務壟斷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探索總結出的成熟的制度。因此,這項制度對完善我國的法律服務市場應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筆者認為,實行律師業務壟斷是消除目前我國法律服務市場被分割、根本上解決法制環境混亂的有效途徑,對提高法律服務質量,提高律師地位,推進我國法制建設應有著重要作用。
2、盡快建立科學合理的、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律師收費制度。律師收費制度不健全是我國目前法律服務市場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前文所述要建立律師業務壟斷制度,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律師的收費問題,因為,目前我國律師的收費暫時還沒有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收費辦法,通常采取的是協商收費的方式。在收費沒有基本標準的情況下,實行律師業務壟斷無疑是強制性地向當事人收取律師費。這顯然對當事人有失公正,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律師收費辦法是實行律師業務壟斷的配套措施,也是規范法律服務市場的一項必要步驟。
3、建立健全律師履行義務的監督機制。律師要自覺履行義務,這是由我國律師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決定的。律師自覺履行義務不僅有利于律師權利的實現,而且會促進整個律師制度的發展。但僅僅依靠律師本身的自覺性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對規范法律服務市場的目標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根據《律師法》的規定,律師執業應當接受國家、社會和當事人的監督,因此在強調律師通過自覺履行義務的同時,必須建立健全律師自身之外的履行義務的監督機制,如律師執業機構對律師執業的評價機制,收案、收費、分配的內部監督機制,律師違規違法的投訴機制等等,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由規范律師自身最終規范法律服務市場的目標。
[中圖分類號] D2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6)11-0049-03
在現行行政體制下,鄉鎮處于國家政權結構中最低一層,各種矛盾和問題輻輳聚集。鄉鎮公務員則成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一線傳遞者和執行者,是改革的排頭兵和沖鋒隊。這支隊伍處在干部體系末端,隊伍數量龐大、工作事務繁雜、接觸群眾最為廣泛,如何盡快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群眾滿意度高的鄉鎮公務員隊伍已成為推進“四個全面”在鄉鎮基層落實的必然要求。本文的“新鄉鎮公務員”特指2005年以來通過考錄和部隊轉業到鄉鎮工作的公務員,他們中的大多數已成長為當前鄉鎮工作的有生力量和未來基層政權建設的主力軍,其中一部分業已走上基層領導崗位。本文擬對溫嶺市最近10年進入鄉鎮公務員隊伍人員的成長軌跡進行綜合分析,探尋規律,剖解難題,構建起符合當前形勢的“新鄉鎮公務員”成長路徑。
(一)鄉鎮公務員編制總數及來源。溫嶺市下轄5個街道、11個鎮,公務員編制1160人,現有1078人。2005年以來,該市共考錄、安置干部465人,其中考錄404人,占比87%。安置干部61人,占比13%。
(二)鄉鎮公務員流動情況。溫嶺市鄉鎮公務員流動主要分為調入臺州市級及以上單位、溫嶺市級機關選調、鄉鎮之間調動三類,三類流動一般要求鄉鎮公務員在原單位工作滿三年(包含試用期)。從2014年開始,依據中辦《關于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鄉鎮干部在鄉鎮工作滿5年后方可參加上級選調考試,這等于從政策層面延長了2011年進入鄉鎮公務員隊伍人員參加上級選調的時間。自2005年以來,這批鄉鎮公務員共流動85人,其中調入臺州市級17人,調入溫嶺市級機關57人,鄉鎮之間調動11人。
(三)2005年進入鄉鎮工作且留在鄉鎮的公務員情況。2005年以來,仍有436名公務員留在鄉鎮工作,占到近10年招收公務員總量的86.2%。分析其招錄情況可以看出,2011年之前共招收了87人,這批人最早從2008年開始可以參加各類選調考試調離鄉鎮。2011年進入鄉鎮公務員的對象因政策上的5年服務年限限制,目前均需留在鄉鎮工作。
(四)鄉鎮公務員受培訓教育情況。鄉鎮公務員教育培訓管理的主體是各鎮黨委,市委組織部在全市層面的培訓主要分為特定群體培訓和普及性培訓。特定群體培訓包括公務員初任培訓、中層干部培訓、中青班等,各類特定群體培訓每年至少安排一次,由市委組織部統一培訓,時間從一周至三個月不等。普及性培訓主要是對“新鄉鎮公務員”進行輪訓,一般培訓時間為一周。
(一)重視抓鄉鎮公務員的教育培養,提升鄉鎮公務員的素質。一是多層次抓培訓。包括重視加強對新錄用的鄉鎮公務員培訓,對全市鄉鎮中層干部的培訓。另外對于其他一些表現優秀的人員,如各級選調生,均不定期安排統一培訓,加強各方面知識的提升,做到對新錄用人員、中層干部及重點培養對象全覆蓋。二是全面開展競爭上崗,以崗位鍛煉干部。2011-2015年期間,各鎮街道通過開展競爭上崗,共產生140多名中層干部,樹立了良好的用人導向。三是實施鄉鎮干部到市直部門定期鍛煉制度。時間一般為3個月到半年,通過鍛煉,既加強市直部門和鄉鎮的溝通,也鍛煉了鄉鎮干部,收到了很好的實效。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022-02
辦稅服務廳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進行征收管理辦稅服務的載體,是征納雙方互動和稅務機關展示形象的平臺,是社會公眾檢驗稅務機關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重要窗口。進行辦稅服務廳規范化建設對于提升納稅服務質效,規范納稅服務行為,統一納稅服務標準,促進征納關系和諧具有重要作用。
一、河南地稅辦稅服務廳規范化建設基本情況
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河南地稅系統辦稅服務廳的建設經歷了快速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稅收征管改革的深入和稅務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辦稅服務廳已成為涵蓋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征收、涉稅審核(批)文書受理、發票發售、繳銷、代開以及稅收咨詢、辦稅輔導、稅法宣傳、稅收資料發放等各類事項的綜合載體。河南地稅系統辦稅服務廳通過規范化建設,基本實現了軟硬件升級改造和服務資源的整合優化,逐步建立起“形象標識統一、制度體系健全、區域劃分合理、窗口設置規范、功能設施完善”的新型辦稅服務廳。
1.形象標識統一。外部形象標識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統一使用辦稅服務廳標識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8]29號)要求執行;內部形象標識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規范辦稅服務廳內部標識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524號)要求執行;其他形象標識按《河南省地稅系統視覺識別系統》(豫地稅發[2009]16號)標準執行。各種硬件形象標識全省規范統一。
2.制度體系健全。按照服務類、管理類、考評類和業務類等四大項26個細目,建立了基本涵蓋辦稅服務廳所有事項的管理制度。具備條件的單位還積極推廣網上辦稅、聯合辦稅、同城通辦、綠色通道等各種延伸服務。
3.區域劃分合理。對服務區域進行合理劃分:辦稅服務區為納稅人辦理各種涉稅事項;咨詢輔導區受理納稅人的咨詢、為納稅人進行辦稅輔導;自助辦稅區使納稅人通過自助服務設施就能自行辦理納稅申報、涉稅申請、資料下載、信息查詢等業務;等候休息區為納稅人提供休息場所、報刊雜志等便民服務措施,方便納稅人等候辦理涉稅事宜。
4.窗口設置規范。按照設置合理,調度靈活的基本要求,各廳結合業務受理實際,都設置了綜合服務、發票管理、申報納稅三類窗口。具備條件的單位,通過綜合服務窗口統一辦理各類涉稅事項,為納稅人提供“一窗式”服務,實行敞開式辦公,讓納稅人繳明白稅、放心稅、滿意稅。
5.功能設施完善。縣(市)區局以上辦稅服務廳設置了公告欄、宣傳欄、資料架、意見箱、自助辦稅用品、電子顯示屏(LED電子顯示屏、液晶顯示屏或液晶電視)、觸摸屏、休息椅等服務設施。
二、河南地稅辦稅服務廳納稅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1.納稅服務理念仍需加強。長期以來,稅務機關的執法者、管理者地位,使納稅服務長期缺位,稅務干部對“始于納稅人需求、基于納稅人滿意、終于納稅人遵從”的原則理解不夠,征納雙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務理念有待進一步加強。
2.納稅服務空間仍需拓展。辦稅服務廳規范化建設中,強調硬件標準化作業較多,對業務知識、服務技能、禮儀規范等重視不夠,軟件建設仍需加強;對辦稅服務廳前臺建設強調較多,對辦稅服務廳與其他稅收崗位的橫向協調重視不夠,辦稅服務廳納稅服務的后臺建設空間仍需拓展。
3.納稅服務質效仍需提高。在優化辦稅流程,精簡涉稅資料,提高服務效率等方面與納稅人的需求和期待尚有差距。注重服務形象較多,關注服務效果較少;注重對納稅人服務需求與意見的調查較多,關注對各類問題的整改和監督較少。
4.納稅服務保障仍需加強。盡管對辦稅服務廳工作人員的關注度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人員心思不穩的現象,認為,大廳工作勞動強度大,特別是征期更為明顯;工作性質枯燥單一,重復勞動、機械性勞動多;工作壓力大,檢查多、考核多、要求高、監督多,責任追究概率高;工作中受委屈多,納稅人素質有高有低,不理解、不配合的現象時有發生;稅務機關內部對辦稅服務廳的認可度低,許多稅務人員(包括辦稅服務廳人員)在潛意識中認為辦稅服務廳“低人一等”、“干活多不落好”。
三、對河南地稅加強辦稅服務廳建設與管理的建議
1.科學引導,不斷深化納稅服務理念。組織辦稅服務廳人員深入學習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的《“十二五”時期納稅服務工作規劃》,貫徹落實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工作規范》和《辦稅服務廳管理辦法(試行)》等工作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加強對辦稅服務廳主任和納稅服務業務骨干的納稅服務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思想素養,養成干一行、愛一行、干好一行的工作理念,將納稅服務理念落實到自覺的優良服務中。
2.積極探索,不斷完善辦稅服務工作規范。一是加強稅法宣傳。要堅持稅法日常宣傳與宣傳月集中宣傳相結合,利用辦稅服務廳直接與納稅人面對面溝通的優勢,創新宣傳形式,突出宣傳重點,拓展宣傳內容。綜合運用辦稅服務廳電子顯示屏、觸摸屏、自助辦稅區、公告欄、宣傳資料架等設施,通過定期召開稅企座談會、稅收政策會、納稅人之家等宣傳渠道,廣泛宣傳稅收政策法規、辦稅流程、與納稅遵從相關的納稅提示、納稅人權利和義務等內容。二是開展納稅輔導。要為納稅人提供辦稅指引、咨詢服務,輔導納稅人做好納稅申報、發票領購、涉稅審批、表格填寫等涉稅事項,采取多種形式對新辦企業、異常申報企業、受處罰企業、未按期申報企業等進行專題輔導。三是梳理辦稅工作流程。按照“窗口受理、內部流轉、限時辦結、窗口出件”的要求,全面推行“一站式”或“一窗式”服務,將各類涉稅事項的名稱、提供資料、流轉程序、辦理時限、回復文書等事項統一規定,印制成冊,放在辦稅服務廳供納稅人免費取閱。四是實行標準化作業。要制定統一的辦稅服務廳導稅服務、全程服務、限時服務、延時服務、預約服務、提醒服務、首問責任、一次性告知、應急處理的具體服務標準,對辦稅服務廳工作人員的著裝規范、儀容舉止、崗前準備、接待禮儀、沖突處理、工作紀律、規范用語、服務禁語等做出明確規定。在辦稅服務廳的崗位職責、管理制度、工作考核等方面實行統一要求,統一規范。五是開展個性化辦稅服務。要探索建立納稅人納稅服務需求的收集、分析、響應機制,為拓展多元辦稅,優化辦稅流程,精簡涉稅資料積極調研獻策。根據納稅人的行業特點和不同需求,完善對重點行業、重點稅源和弱勢群體、特殊群體等納稅人的辦稅服務措施,積極開展個性化辦稅服務。六是開展延伸服務。具備條件的辦稅服務廳,應當積極推廣全職能窗口、自助辦稅、聯合辦稅、同城通辦、納稅服務志愿者活動等服務。
3.加強監督,不斷提高納稅服務質效。一是建立回訪機制。要積極開展電話回訪、問卷調查、走訪企業活動,認真聽取和收集納稅人的意見建議,多途徑全面了解納稅人的正當需求,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優化納稅服務工作。二是進行滿意度調查。要建立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對辦稅服務廳服務質量進行明查暗訪,也可以委托第三方進行調查,全面掌握辦稅服務廳工作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改進工作,促進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三是探索進行納稅服務監督評價。通過聘請社會義務監督員、納稅人代表等組成獨立于稅務機關的納稅人權利保護組織,監督稅務機關履行職責,反饋納稅人意見,切實保護納稅人權益。
4.持續改進,不斷強化納稅服務保障措施。一是完善辦稅服務廳規章制度。認真梳理辦稅服務廳各個崗位的納稅服務職責和要求,做到崗責明晰、程序規范、操作標準;按照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的要求,落實納稅服務職責,建立健全納稅服務行政問責制度;注意定期總結、經驗交流和制度落實情況反饋,結合地稅工作實踐的變化發展,不斷探索完善規章制度。二是開展辦稅服務廳納稅服務績效評估。圍繞服務效益、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等方面,建立納稅服務總體滿意率、分項滿意率等系列績效評估定量和定性指標,對稅法咨詢的準確性、辦稅服務的快捷性等納稅人關注度較高的方面進行評估,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辦稅服務廳納稅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三是注重納稅服務隊伍建設。要把納稅服務工作崗位視為培養鍛煉干部、提升綜合協調能力的重要崗位,選派政治素質高、業務素質強、工作作風好的同志放在納稅服務崗位。要健全創先爭優制度,積極開展優秀辦稅服務廳、納稅服務明星等評選活動,讓目標激勵人,讓標兵示范人,讓模范鼓舞人,使大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參考文獻:
[1]國家稅務總局.全國稅務系統2010―2012年納稅服務工作規劃[Z].
[2]國家稅務總局.辦稅服務廳服務規范手冊[K].
[3]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工作規范(試行)[Z].
[4]河南省地方稅務局.辦稅服務廳規范化建設與管理的意見[Z].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About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ax Service Hall in Henan Province
ZHANG Ya-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