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3 15:10: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放射醫學技術重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放射醫學應該包括的基本內容較多。各方面材料應該統籌安排。相互銜接。使之成為統一的整體,其主要內容有。
(一)放射物理與輻射劑量學基礎包括原子結構與核反應,放射性核素的衰變種類和規律,電離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輻射劑量學的基本物理和單位,外照射劑量學和內照射計量計算,射線探測。
(二)放射化學基礎包括放射化學實驗基礎及應用,核燃料化學,天然放射性核素化學,人工放射性核素化學。
(三)放射損傷基礎包括電離輻射生物學作用的基本規律,電離輻射生物學作用的機理,電離輻射對物質代謝的影響,電離輻射對機體各系統的影響,電離輻射傳染和免疫的影響。
(四)放射毒理學包括放射性核素在體內的代謝規律,放射性核素內照射的損傷與反應,放射性核素中毒的急救與措施。核燃料毒理學,裂變產物毒理學。常用放射性核素毒理學。
(五)放射衛生防護包括作用于人體的放射源,從事封閉源工作的防護,從事開放源的防護,消除放射性污染和處理。放射性監測和保健措施,放射性核寨和放射在國民經濟和醫學應用中的防護,廠礦生產中放射粉塵和防護。放射衛生防護標準。
(六)放射損傷臨床包括急性放射病,核爆炸復合傷,慢性放射病,皮膚放射損傷,電離輻射對機體作用的遠期后果。
二、影視在放射醫學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前我國的電視機的絕對數量已居世界首位,看電視也成為我國廣大民眾最廣泛最直接的新聞載體,在科學研究事業中更需要影視技術來反映科學研究工作過程、實驗變化情況,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它顯示的主要特點。
(一)由于電離輻射的不可見性和危害的嚴重性,就需要一種聲、情、景并存的傳播方式,而影視無疑是這方面最好的工具。為此。我們為放射醫學安全知識普及拍攝了大量的記錄片、紀實片。如:《放射源的自白》、《廣東天然高本底輻射調查》、《急性放射病》、《內蒙白云稀土鐵礦調查》和《醫用×射線診斷設備質量保證與控制》等等。我們不斷運用影視技術為放射醫學研究。放射防護管理,放射法規宣傳,放射事故調查,放射科技專業知識宣傳教育服務。
(二)影視傳播的及時性
影視傳播的時效性非常強,不論事件是剛剛發生的還是正在發生的,都可以在電視等影視媒體上出現。攝錄以后。經過簡單的制作就可以播出,周期極短,可以做到“隨時”拍攝。隨著直播技術和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影視節目可以做到實時轉播。大大地縮短了現場與觀眾的距離,有利于傳播的時效性和先入為主的傳播規律發生作用。
(三)影視傳播科研專題報道的重點性
影視傳播放射醫學科研報道是通過多角度、多側面集中反映一個主題的影視片。是放射醫學知識傳播的重要手段。放射醫學影視片一般要經歷以放射醫學題材為內容的專題片的拍攝、編輯制作階段。影視片欄目的合作、研究和完成放射醫學影視片的播放、宣傳、發行三個階段。
(四)影視片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是放射醫學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絡,使用VOD影視點播系統,制作上載放射醫學影視片及科研資料片80余部。以點對點的形式播出,科研人員隨時需要觀看。隨時點播。快結、方便,收到很好效果。
(五)隨著核能事業的高速發展,放射醫學將跨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影視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也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其作用和地位將會進一步提高。如何更好的以影視技術為手段為新的放射醫學研究作貢獻將是我們應該注意和研究的新課題。
三、影視技術在放射醫學研究中主要應用
根據放射醫學研究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現代影視的制作技術,在研究課題的進程中拍攝編制了幾十部影視片,現就不同領域從多個研究項目中,以代表性的選擇幾部介紹如F:
(一)“放射源的自白”電視片,它是一部科研、宣傳教育、認識使用封閉放射源的資料片。因為封閉放射源在工業、農業、醫療衛生方面已廣泛的應用。如工業探傷、地質勘探、石油探井、食品保鮮及醫學診斷治療都成為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使用的大小源型,品種很多。使用過程和方法又非常復雜,很容易發生意外事故,為了保護居民健康和工作人員的安全,組織編制了安全使用和防護措施及意外事故的正確處理方法。及科普宣傳教育。這對正確使用保管封閉放射源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此,該錄片于1992年獲得全國第二屆衛生電影電視“白鶴杯”二等獎。
(二)影視片“白云鄂博稀土鐵礦調查”
我國是個稀土大國,產量居世界第一,但稀土元素與放射性釷共生。它對人體是否會造成危害和如何預防是個極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包鋼白云稀土鐵礦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礦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我們就派出專門研究小組到該地區進行深入的研究,經過近30余年艱苦奮斗,使研究工作有了重大進展,對進行放射性研究保護人體健康,有了一套較完整可靠的措施。為此,該研究課題獲得國家2004年科學技術二等獎。在現場調查工作過程中進行了較完整的拍攝和錄象。編制成電視片“白云稀土鐵礦調查”對推廣防護措施,保護人體健康及今后進一步研究和認識是很有價值的資料片。
(三)影視片“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區的研究”
由于核能事業的迅速發展和核技術的廣泛應用。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即大量人群經常接觸比一般本底稍高的小劑量電離輻射,會不會產生有害影響。為了闡明這個問題,國內外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性研究和人群調查,其中對世代居住在高本底地區居民健康狀況調查,尤受人們的重視。
自1972年起。在廣東陽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區開展了環境輻射劑量與居民健康狀況的調查。工作在廣東三個縣陽江、恩平、臺山進行,就調查現象與研究工作進行情況。獲得的主要結果拍攝制作成科研錄象片進行了分析研究。
高本底地區調查是一項調查地區廣泛、持續時間較長、多種專業協作的課題。
高本底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1)輻射測量與劑量(2)居民健康檢查與調查(3)高本底對照地區對比條件的研究等等。影視片“廣東高本底地區的研究”無論在輻射防護的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重要意義。此項科研項目獲2006年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
(四)“警鐘長鳴”是一部因丟失一顆小型放射源被人揀帶回家中,造成家庭人員引起急性放射病的電視片,影視片描述了放射源丟失的過程及對病人診斷治療的方法。介紹了放射源從丟失到找回入庫的全過程。該片給人深刻的經驗教訓。影視片“警鐘長鳴”它對如何保管放射源,丟失后如何尋找放射源,受害人的發病特點,及臨床診斷、救治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它對今后輻射源的防護、損傷診斷、治療及劑量學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五)應用X射線診斷設備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的影視片
X線包括X線機和CT機等,在醫療衛生行業廣泛應用。受照人群很大。為了達到×線的診斷和治療目的。降低受檢者和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按照國際標準我們開展了醫用×線診斷質量保障的研究,使我國放射技術從“經驗型”走向“科學型”的大邁進。經過研究,改善了操作方法,降低了受檢者和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保證了×線機良好運行,為臨床提供了最佳的診斷信息。完成錄制“應用×射線診斷設備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影視片,它對推廣應用培訓及進一步改進×射線診斷設備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六)吸附型水采樣器的研制和使用影視片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ational nuclear and radiation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team, national nuclear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team, national nuclear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base and other platform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nuclear radiation medical emergency team and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medical emergency disposal of nuclear radiation.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are focused on the field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medical rescue of nuclear radiation accident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edical emergency of nuclear radiation in China is put forward.
Keyword: Nuclear radiation; Medical emergency; Emergency rescue;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立了輻射應急醫學準備與救援網絡,我國于2004年1月正式加入該組織,以便對核事故醫學應急國際救援請求作出快速響應。全球眾多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美大國紛紛建立核應急專門機構:美國能源部醫療護理和輻射應急援助中心/培訓場所[Radiation Emergency Assistance Center/Training Site,REAC/TS,由橡樹嶺聯合大學(Oak Ridge Associated Universities,ORAU)負責日常管理]、澳大利亞輻射防護與核安全機構、法國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瑞典放射醫學中心等,它們的職責包括設計醫學應急計劃,進行人員培訓,對輻射事故受害者進行診斷、治療,開展國際交流等。盡管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建設核與輻射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隊伍,提升地方核事故醫學應急能力,以適應國家長期能源戰略規劃,但現階段國家級的核與輻射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隊伍僅有兩支,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隊伍數量都與其他國家存在不小差距。
1、 核輻射醫學應急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核能源這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核輻射醫學應急領域研究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發展,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國內外也建立起相應的核輻射醫學應急機制和應急隊伍,但我國的核醫學應急和應急隊伍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1、 國家核輻射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隊伍建設及運行機制相對滯后
突發事件,尤其是核輻射突發事件的應急工作,涉及面廣,影響范圍大,單純依靠某一個部門或者某一支應急隊伍,都很難勝任。在隊伍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各部門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和協調聯動。
1.2、 核事故條件下人體內污染快速檢測技術
對于人體不同部位的核素分布必須要建立有效的人體吸收模型才能進行有效的刻度,對應不同的探測器,由于其能量分辨率相差很大,對刻度用放射源的核素選擇也有不同的要求。應急狀況下,在檢測流程規劃時,為了減少檢測時間、加快檢測速度,需要合理調整測量參數。
1.3、 核電站危害因素檢測關鍵技術
與核電站設計不同,核電站內部結構以及其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情況差別巨大。必須仔細研究核電站結構,判斷中子外照射、空氣中放射性核素、化學物質可能出現的位置,并且判斷其對職業健康的影響。
1.4 、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線監測系統構建關鍵技術
放射診斷、介入放射學、放射治療和臨床核醫學工作場所射線種類和能量各不相同,對傳感器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需要針對不同診療場所篩選適宜的傳感器,同時還要考慮經濟因素。傳感器的布點和通信傳輸也是技術難點,需要結合放射診療工作場所的實際情況進行逐一確定。
2 、核醫學應急關鍵技術
2.1、 國家核輻射突然事件衛生應急隊建設及運行機制的完善
作為國家級核與輻射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隊,隊伍的建設、運行機制及經驗對開展全國核輻射醫學應急工作具有一定的規范和引領作用。隊伍建設和運行期間,隊伍裝備目錄及配套實驗室建設指標、實驗室改造標準、應急隊員選拔及培訓指標、規范化工作流程制定以及隊伍演練培訓模式等多項關鍵技術指標都具有首創性和指導性。此外,應急預案的編制、隊伍運行規范的制定、跨省演練模式、無腳本演練形式、桌面推演和網絡演練方式、分級響應體系的架構、應急演練示范片的制作等多項內容在核輻射醫學應急體系中均屬首次。
2.2、 創新核電站危害因素檢測以及核事故條件下人體內污染快速檢測的關鍵技術
項目組對核電站的長期工作積累了長時間、大量的輻射監測數據以及豐富監測經驗,為國家標準和規范的制訂提供參考。同時,本項目將進行人體內放射性核素全身計數測量方法的研究,是國內標準化測量的開創性工作,為全行業開展相關工作奠定了基礎。
2.3、 職業性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線監測系統構建關鍵技術
通過在線監測系統標準規范的制訂,規范和促進放射診療機構在線監測系統的安裝,避免因傳感器選擇不當、通信協議之間不能互聯互通等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實現了“監管部門-技術服務機構-危害因素監測終端(放射診療機構)”三級在線監測和數據分析系統聯動機制,實現監管部門、放射診療機構和技術服務機構的數據共享和預警聯動。
3、 未來核輻射醫學應急發展方向
要建立起核輻射醫學應急衛生信息管理平臺,該系統應具備以下兩個特征:(1)大數據的采集:各子系統都有大量的數據需要采集、輸入和分析;(2)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系統整合:由于各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采用的報告系統各不相同,需要構建一個可以兼容各系統的統一的系統。
4 、結語
重點闡述了我國核輻射醫學應急的關鍵技術,即衛生應急隊建設及運行機制、核電站危害因素檢測以及核事故條件下人體內污染快速檢測以及職業性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線監測系統構的構建。最后,建議我國建立統一的核輻射醫學應急衛生信息管理平臺,以實現核輻射醫學應急的協調統一管理,提高我國核輻射醫學應急效率。
參考文獻
研究所主要開展放射衛生防護管理、輻射防護監測與評價、放射防護標準的研制、環境放射性水平監測與評價,職業健康監護、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放射病防治、核輻射醫學救治基地的建設、山東省濟南地區環境放射性本底常規監測以及核醫學基礎與臨床研究、放射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等工作。承辦“中華預防醫學會系列雜志”——《中國輻射衛生》,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2003年7月,研究所通過了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2012年6月通過了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實驗室資質認定。2008年8月獲得衛生部甲級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2011年8月通過了國家安監總局的甲級資質換證,2012年8月分別通過了衛生部和國家安監總局的甲級資質延續;2011年8月獲得了山東省衛生廳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乙級資質、通過了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病診斷資質的續展。
研究所對職業衛生工作高度重視,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實驗室,購置超低本底液體閃爍計數系統、α譜儀、γ能譜儀、低本底αβ測量儀、6150A/D環境劑量儀、防護劑量儀、中子劑量儀等輻射檢測設備。同時,加強人才培養,先后派出2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培訓班,均取得了個人評價資質證書。
研究所發揮科研優勢,近幾年承擔了各級科研課題30余項,取得各項成果獎10余項。受衛生部放射衛生標準專業委員會委托為國家制修訂《工業X射線探傷衛生防護標準》《工業γ射線探傷放射防護標準》等10余項國家標準,為規范核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
放射防護評價與檢測
科學研究
研究所主要承擔輻射防護檢測與評價及環境輻射監測方面的研究和相關標準的制訂,重點關注放射工作人員及受檢者或患者的輻射防護及相關措施,及環境放射性對公眾的輻射監測及防護研究。
在放射防護評價與環境放射性監測方面,研究所每年承擔科研項目10余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攻關計劃、省衛生廳重點科研項目等科研水平較高的項目,以及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研究與制定。
研究所制訂的《油(汽)密封放射源測井放射防護標準》《油(汽)田非密封放射源測井放射防護標準》《工業γ射線探傷放射衛生防護標準》等國家標準、國家職業衛生標準20余項,對規范核和輻射技術應用單位的放射防護技術與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技術服務
放射防護監測評價科室目前配備超低本底液閃、高純鍺γ能譜儀、低本底α、β測量儀、中子劑量率儀、熱釋光測量儀、環境X-γ劑量率儀等大中型監測儀器。
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檢測與評價。科室每年檢測工業探傷設備20余臺,密封放射源200枚左右,總體看來,由于《職業病防治法》修訂的原因,造成衛生與安監部門對工業企業的放射衛生監管出現了銜接真空,因為缺少監管力度檢測的覆蓋率比較低。
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是技術服務的主要工作,評價范圍涵蓋了工業加速器、輻照中心、工業用放射性儀表等。
目前,研究所已經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合作完成了榮成石島核電的放射防護評價工作,完成了包括齊魯石化等大型企業放射源的檢測工作,多個輻照中心以及工業加速器項目的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工作。
個人劑量監測。配合國家法律法規對放射工作人員加強管理的要求,積極開展個人劑量監測。每年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人數逐年增加,2011年度監測人數達6000余人,其中大部分為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工業企業放射工作人員開展個人劑量監測的在逐年增加。
環境放射性監測。每年監測濟南地區大氣沉降物中90Sr、137Cs沉降量、濟南地區生物樣品中90Sr、137Cs活度濃度和濟南地區露天水源水中90Sr、137Cs活度濃度。每年對送檢礦泉水、地熱水、稀土等樣品進行放射性檢測、分析。
核事故應急監測。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后,衛生部召開日本核事故對我國食品及飲用水放射性污染應急監測會議,由研究所負責山東省食品和飲用水樣品的應急監測工作,向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上報檢測數據,完成了應急監測任務。
山東海陽核電站運行前放射性本底調查工作。山東省海陽核電站1、2號機組將于2014年并網發電,目前研究所承擔著山東海陽核電站運行前連續2年的放射性本底調查工作,負責核電站周圍20km2范圍內全部水樣(飲用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海水)和底部沉積物的放射性調查工作。
職業健康監護和職業病診斷工作
職業健康監護工作
研究所于2004年獲得了職業健康檢查資質。作為省級職業健康檢查機構,承擔了山東省省直和多個地市的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監護工作,研究所發揮專業技術優勢,開展科技服務與技術咨詢,加強與各地市衛生防疫、醫療部門合作,不斷擴大服務范圍。獲得資質以來,每年職業健康檢查人數5000余人次,職業健康檢查項目覆蓋了衛生部55號令《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所涉及的各種項目。研究所不斷的完善實驗室,查體項目日趨完善,儀器先進,染色體全自動分析儀能進行染色體畸變率、微核細胞率分析;自動生化分析儀可進行肝功、血脂血糖等全套血生化分析,同時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測定也處于領先水平。實驗室建立了自己的染色體畸變率和微核率的劑量效應曲線。自2007年參加全國輻射生物劑量估算比對,比對結果均合格。
在健康檢查過程中,研究所堅持客觀、準確的原則,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部分不適宜繼續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與用人單位協商調離了工作。研究所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科研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已逐步發展成為學科齊全、優勢突出、科研力量雄厚、儀器設備先進、綜合科研能力較強的醫學科研機構。
研究所科研計劃項目來源逐步擴大,計劃項目數逐步增加,項目級別和經費額均有明顯的提高。課題“濟南市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分析與防護對策研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該課題根據我國有關放射防護法規與標準,針對濟南市放射防護的實際情況,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對濟南市有X線機進行防護調查測試與改造;擬制《X射線的防護》錄像科教片,編寫材料,對濟南市放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對放射工作人員進行個人劑量與環境監測,研究相應的防護措施;針對存在的問題,制成了濟南市放射防護6項管理辦法與制度,對濟南市放射工作人員進行了全面的健康查體,對其健康狀況作了深入的分析,對發現的可疑病例均做了相應處理,尤其是提出的染色體畸變與微核率,其放射損傷診斷價值具有獨見性。該項研究是一項劑量監測、衛生防護和健康調查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工作,具有實際應用和推廣價值,并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職業健康監護過程中,研究所主檢醫師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每一位進行健康查體的放射工作人員進行詳細的問診,了解放射線接觸史,建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填寫《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表》,對每份《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表》,由主檢醫師審核后填寫檢查結論和處理意見并簽名。處理意見根據職業健康檢查結果,提出對受檢者從事放射工作的適任性評價意見;檢查結果如有異常,需要復查的,明確給出復查的內容和事件,發現疑似放射損傷的,提示受檢者提交職業病診斷機構,進一步明確診斷,并通知放射工作人員所在的放射工作單位。在工作中,研究所的主檢醫師隨時可以向各類放射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職業健康咨詢和醫學建議,并接受放射工作人員對健康檢查結果的質疑或咨詢,如實向放射工作人員解釋檢查結果和提出的問題,保障了山東省各類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
放射性損傷診斷工作
研究所2005年獲得職業病診斷機構資質,近5年來在放射職業病的診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為放射病診斷組成員,承擔了4名超劑量受照人員長達30余年醫學觀察和臨床處置工作,積累了輻射損傷救治和醫學隨訪、觀察的寶貴經驗。取得診斷資質以來,先后診斷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內障等放射性損傷26例,并按照職業病病例報告的相關規定,報送本地衛生行政部門。
加強放射衛生防護工作
隨著《職業病防治法》的修訂,工業企業職業健康監管的主體由衛生部門轉變為安監部門,前期存在的工業企業放射衛生的監管薄弱必將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而得到改善。
建議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加強對核和輻射技術用單位的監督管理,特別是對承包經營企業或私營企業的監督監測力度,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成立專門的放射防護組織,確立放射防護負責人,將安全保管責任落實到責任人。
兒童;X線檢查;防護
作者單位:265700山東省龍口市煙臺龍礦中心醫院放射科
常規的X線檢查為臨床疾病診治提供了依據,同時隨著醫療健康水平的提高,X線對兒童的有害效應也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尤其是兒童的骨骼、甲狀腺、眼晶狀體和性腺對放射線更為敏感,所以X線輻射對他們有大的潛在危險性[1]。在滿足臨床診斷需要的前提下,為使兒童在檢查中接受最小的X線照射劑量,得到最佳的診斷信息,近幾年山東省龍口市煙臺龍礦中心醫院采取了一些相應的防護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采用數字X線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攝影技術取代常規胸部透視
強永剛教授[2]指出,世界上大多數的發達國家已經淘汰了胸透檢查,而我國使用率高達618%。 由于胸透的輻射劑量大,是胸片的20~30倍,對人體尤其是兒童會造成很大傷害。而DR照片是瞬間曝光,輻射劑量小,其產生的X射線劑量比常規的胸片減少1/2~1/3,而且能提高圖像的分辨、顯示能力,照片清晰度高,只要一次曝光就能捕捉到多層次的影像信息來滿足診斷的要求。同時可采用計算機技術,實施各種圖像后處理功能,增加顯示信息的層次,滿足診斷需求。
2控制照射野,減少直接輻射危害
兒童攝片一般不應使用濾線柵,并且在投照中根據投照部位、焦片距離,將照射野嚴格控制在臨床實際需要的最小范圍內,每張膠片邊緣均有1 cm以上的未感光區,以減少直接輻射的危害。
3對非投照部位進行屏蔽防護,對射線敏感的部位重點保護
在拍攝胸部時用鉛橡皮遮蓋中下腹部,用鉛橡皮圍脖、鉛玻璃眼鏡遮蓋患兒頸部和眼部以防止生殖腺、甲狀腺、眼晶狀體受直接照射;在拍攝下肢時,用鉛橡皮遮蓋胸部及腹部;同時注意防護,拍上肢各部位時常取側坐位,使性腺器官避開直接照射。
4加強拍片前溝通,爭取患兒合作,避免重復照射
兒童重拍片的原因多為患兒不合作所造成的不正、影像模糊,因此攝片時保持患兒固定是重要環節。拍片前取得患兒和家長的合作,允許嬰幼兒父母陪伴,從而減少了患兒因位置不正或活動而引起的重復攝片。對于實在無法配合的患兒,等其睡著后拍片,也是不錯的選擇。曝光時機房內始終只有一個受檢患兒,按順序逐個拍片,最大程度地保護好每位患兒,避免遭受不必要的輻射,同時請家長穿好防護衣,合作完成攝片工作。
5提高放射工作人員責任心,增強輻射防護意識
放射科技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在工作前要認真檢查設備性能,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不能勉強使用,保證放射設備的正常運行,嚴格規章制度的執行,增強防護意識,要鉆研業務,練就過硬的投照技術,決不增加患兒不必要的照射劑量。
本科在兒童的X線輻射防護工作中遵循以上幾點外,還采用相對高kV、低毫安、短時間攝片,不僅減少患兒照射劑量,而且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和銳利度,使膠片影像層次分明。
兒童進行X線檢查時因其器官系統未發育成熟,接受過多的X線照射,其致癌率也相應大幅提高,因此,做好兒童X線檢查的防護尤為重要,放射工作人員在兒童放射防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合理的曝光條件、控制好照射野、非投照部位的防護,這是放射防護的基本要求,放射工作者必須提高對受檢兒童的防護工作,保護兒童的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156-01
醫學物理是一門將物理學方法和原理運用到人類疾病診斷、預防、保健和治療的一門交叉性學科。此學科當中不僅包含了核醫學物理、醫學影像物理、放射腫瘤物理以及其他的例如射頻、激光、核磁、超聲、微波等之類非電離輻射在內的物理手段在醫學領域當中的運用,還包括了保健物理等內容的分支。該學科不光確保了醫學物理在使用過程中的質量和效率,同時還保證了輻射使用的安全與防護。
1.醫學物理的概念與現狀
作為人類知識科學寶庫當中的兩條重要分支,醫學和物理學不僅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同時根據時代的需求還新形成了醫學物理這一交叉學科,這是科學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不斷進行融合和交互的成功案例。作為發展中大國, 雖然中國在核技術學科與核物理方面的發展和研究在世界上已經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是將核技術與核物理運用在民用和非核武器方面的進程卻有些落后。
其實, 在很早以前醫學和物理學之間的結合就已經有所嘗試,而當中的典范就是法國科學家居里夫人和德國科學家倫琴。居里夫人在放射性研究方面開創了歷史,而倫琴則在射線領域取得了發現,將他們稱之為醫學物理的先驅也并不為過。經過歷史的長期實踐證明:要想為醫學診療技術帶來發展,為物理學的應用帶來更廣闊的空間,就必須將物理學和醫學的應用相互結合起來。
2.醫學物理的重點發展領域
2.1醫學物理中的物理診斷學
作為醫學物理診斷中的重點內容,無創傷影像診斷主要是將依據物理學的方法和原理所設計的成像裝備,運用到人體不同層次信息的采集上,通過處理和分析成像的過程之中所取得的有效信息,為醫生在臨床診斷時提供定量和定性的數據分析,進而提高醫生診斷時的準確率。
在這之中,包含了如何快速、準確地為診斷提供新的成像裝備或裝備中的部件;如何全面提高設備的指標與性能;如何挖掘當先設備的使用功能讓其形成不同科室使用的不同特點;如何確保此類設備在臨床的使用中對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安全;如何實施診斷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控制以及對于輻射的防護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是需要嚴格論證和思考的。
現在的醫學成像技術對于收集人類心理學、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等信息已是輕而易舉,但是如何做到在單次的采集數據過程中,使用相同機器完成信息的互補與整合,是該領域今后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成像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如何結合不同形態的成像設備所提供的信息,進而滿足不同科室對特殊疾病的診療已是現在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疾病診療的角度來說, 醫學物理中的物理診斷學正朝著早期診斷、準確診斷、疾病預防 以及治療過程里的影像檢測等更為廣闊的醫療領域中滲透。
2.2醫學物理的設備儀器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那些依據物理學原理所設計和制作的各式診療裝備和儀器都可以納入醫學物理的范疇之內,正是由于醫學物理的不斷發展,才能為此類設備和儀器的研究與設計提供新的技術、新的工藝和新的方法及原理。
就目前而言,諸如此類的各式治療裝備、成像裝備、理化分析儀及理療儀器等主要還是集中在醫院的放療科、核醫學科、生化測量室和放射科等廣泛使用數字化裝備和儀器的科室,包括儀器裝備本身所嵌入的大量醫學軟件在內,那些構成高技術產業群被醫院定義為其核心的設備。
上述的裝備和儀器已經占據了醫院極大部分固定資產, 是醫院數字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同樣也成為了很多地區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鑒于醫學物理學科在發展的過程中, 有機地整合了無線電電子工程、超聲物理、核物理和核技術、放射醫學、醫學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核醫學、成像技術和腫瘤放療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 如何逐步建立自己的學科體系, 使之成為這些裝備儀器的源頭同樣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另外,對我國而言,此類裝備儀器的國產化程度并不高,是重點需要發展和資助的產業。但從發展的趨勢看, 現代數字醫療裝備當中核心軟件所占的價值比例將遠遠超過硬件, 充分體現了信息革命給產業結構帶來的變化。
2.3醫學物理中的信息學
當患者第一次進入醫院時,將所采集到的病人的生化信息、電子病歷和影像信息等信息來源與醫院收費管理的系統和患者入院后醫生對其指定和設計的治療流程捆綁,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建立起醫患間及時的信息溝通渠道,不僅體現了醫院的現代化進程,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由于此類信息化流程的管理和運作需要大量的醫學軟件,而且這些軟件必須適應不同醫院的工作習慣和流程而采取不同的設計,甚至有時候會對特別專家累計多年的病例和經驗進行推廣。所以,這就要求醫學軟件開發行業的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和醫生溝通的能力,堅定長期為醫院服務的理念。
雖然,建立數字醫院是一種醫院發展的新的良好模式,但是,在使用此類行業模式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建立形成新的行業發展規范,就如同當前建筑行業一樣,要形成由多個不同部門之間形成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合作的新形式,合法合理地參與競爭,更利于醫學物理行業的發展。
3.結語
眼下,各類放療設備和人體成像裝置已經逐漸構成醫療器械行業中附加價值和技術含量最高的醫學設備, 代表了高精密度醫療設備產業的方向和水平。高精密度醫療設備的應用和研發已逐漸演變成了醫學物理學科發展中的重點內容,在許多國家,放療設備和影像診斷設備是除軍工產品外有軍工企業生產,且受國家高度重視的項目。
此外,從應用的眼光出發, 高精密度醫療設備的分布正在由以前只是在核醫學科、放療科和放射科, 逐漸擴展至骨科、介入治療科、牙科、立體定向神經外科等其它治療科室。醫學物理學科以人體為信息源, 將在人體無創科學的醫療過程與研究過程應用到每個科室中,同時也普及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單從這一點上來看, 醫學物理學科將是一門擁有著無限潛力,同時也是一門隨著技術發展而能夠不斷向前探索的學科領域。
參考文獻:
1資料與方法
1.1個人監測
個人劑量監測依據《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GBZ128-2002[1]。采用北京核儀器廠生產FJ-427A型微機熱釋光劑量儀, FJ―411型熱釋光退火爐;熱釋光劑量探測元件為中科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生產LiF(Mg,Cu,P)粉末,將其封入直徑為3mm、長度20mm
塑料管,劑量探測器外殼為長方形塑料盒。 熱釋光劑量元件經退火處理(240±1)℃ 15min后,受測人員工作時在外衣左胸前暴露位置配戴劑量盒,配戴周期為2個月。本底值采用同批退火處理后的個人劑量探測器存放于實驗室內與到期回收的劑量探測器一同測定,測定結果扣除本底值。儀器由上海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進行質量控制。
1.2環境監測
工作場所及環境輻射水平監測用美國Victory公司生產450P型X、γ監測儀;有用線束輸出量用RD-98,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生產、測試位置及評價標準按《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GBZ130-2002、《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監測規范》GBZ138-2002等要求進行。
1.3體檢檢查
體格檢查內容除常規檢查外,尚包括神經內科、眼科裂隙燈及特殊檢查。
2結果
2.1不同年份個人劑量監測
從表1可看出,1999―2004年共監測6 776人次,集體劑量當量為11 459.41人•mSv,人均年劑量當量最高為1999年的1.98mSv/a,最低為2001年的1.36mSv/a,其中95.29%的受測工作人員年受照劑量在5mSv以下。這表明我市絕大多數放射工作人員年受照劑量較低,防護較好。年劑量在5~15mSv有249人次,占受監測人次數的3.67%;15~50mSv有70人次,占受監測人數的1.03%;未發現年受照劑量達50mSv者。從1990年起人均年劑量當量逐年下降至2001年的1.36mSv/a[2],之后徘徊至在1.70mSv/a左右。
2.2不同工種個人劑量監測
從表2可看出,受照劑量當量最大的是從事非密封源工作人員,人均年劑量為12.71mSv/a,其次是從事核醫學放射工作人員,人均年劑量為3.10mSv/a。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員中80%年劑量>5mSv,甚至超過20 mSv的平均年劑量限值[3,4],說明現場輻射劑量水平較高,防護條件較差(表2)。
2.3各級醫院X射線機防護性能
對112臺X射線機進行了立或臥位和環境劑量監測,全部符合衛生標準者定為合格。從監測結果看不同級別的醫療單位X射線機防護性能差別很大,鄉鎮級X射線機的防護超標情況尤其嚴重,見表3。
2.4透視防護區、有用線束照射量率監測
本次共監測了51臺立位透視防護區和34臺臥位透視防護區。超標X射線機主要是200mA以下的機器,有用線束照射量率合格率為80.39%。這些機器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初投入使用射線機,部分球管老化,防護鉛掛簾破損,見表4。
2.5環境劑量監測
共監測65臺X射線機,監測項目中鉛玻璃、控制定均合格,機房門外超標5臺(7.6%),機房窗外超標2臺(3.08%)。
2.6健康體檢
放射人員自覺癥狀中頭疼頭暈、易倦乏力、記憶力減退所占比例較高,尤以放射工齡長者居多,<10年與<20年工齡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5。
皮膚損傷主要表現在皮膚干燥、彈性差、皮膚皸裂、指甲縱嵴等。B超檢查顯示為少量脂肪肝,膽囊贅生物。個別人心動過緩。
表6可見,隨著工齡增加染色體、晶狀體陽性率增加,10年以上3個組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同類醫院比較,僅20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放射人員晶體渾濁有提前的趨勢。
表7中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員白細胞和血小板異常率均較高,與表2中個人劑量監測結果一致,與密封源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南通市1999―2004年共監測不同工種放射工作人員6776人次,人均年劑量當量為1.70 mSv/a,明顯低于職業照射年劑量限值的1/10,略高于全國監測的結果[5]。依據ICRP輻射防護的基本標準及ICRP 60號出版物的建議,把劑量當量限值的1/10定為記錄水平,南通市受測人員的95%均在記錄水平以外。說明南通市放射工作單位和個人的放射防護工作做的較好,但仍有少數工種受照劑量較高。我市非密封源主要是氣燈紗罩生產,手工操作,僅有工作服和口罩,硝酸釷半成品堆放較多,人員工作時間長,造成個人劑量較高。核醫學中ECT分裝、標記、注射過程中工作人員受照劑量較大,至使人均年劑量稍高,應加強個人防護。醫用診斷中介入的廣泛開展,使少數放射人員受照劑量增加[7],一些原非放射人員(內科、泌尿外科、腫瘤科)的加入,使職業受照人員范圍擴大,而他們大多未納入放射人員管理。
我市醫用診斷人員中,鄉鎮醫院放射人員健康狀況較差,多為上世紀70年代參加工作,已近30年工齡且機器防護及個人防護均較差,血常規異常和晶狀體渾濁比例較高,自覺癥狀明顯[6],應加強其健康監護工作。市級醫院放射人員雖占比例大,但防護條件好,幾乎全為遙控或隔室操作,個人劑量和體檢異常率較低,早期參加放射工作且相關體檢指標異常的人員均已退休,是個人劑量下降和體檢達標的主要原因。
不同工種中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員白細胞和血小板異常率最高,與個人劑量監測結果相一致,但其他項目異常率很低。從業女性30歲以下居多,文化程度多為初、高中,對射線危害認識不足,自我防護意識較差。但該廠人員流動性較大,多數放射工齡不滿5年,給健康監護帶來難度,也使一些重要健康指標難以繼續檢測。
核醫學中介入人員雖個人劑量稍高[7],但各項體檢指標均較好,主要是防護意識強,個人防護到位且放射工齡相對較短。目前加強非密封源、介入人員及鄉鎮醫院放射人員健康監護應作為防護工作的重點。
我市基層X射線機使用單位以200mA X射線機為主,輔以小機型隔室透視,總體防護較差,與武國亮等[8]調查相似。經過前期的綜合防護改造達標率較高;大量的放射專業學生充實放射隊伍,使我市的個人劑量、輻射防護、健康體檢達到較佳狀態。近年來機器性能老化,防護設施破舊變形,再加上醫院改制等,基層醫院總體防護水平明顯下降;另外監測機構儀器設備更新,檢測精度提高,檢測項目增加,也使原來已合格項目檢出超標。
有用線束照射量率超標多數為過濾厚度不夠、過濾鋁片丟失或根本就不安裝過濾鋁片,導致防護平面超標。
周圍環境劑量超標以機房大門和窗外為主,其原因是各醫療單位在建X射線機房時,未能進行預防性衛生監督,機房布局不合理,后雖經防護改造合格,但先天不足,且現已變形破損,改造已成當務之急。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切實可行的合理化建議:① 應加強放射衛生防護監督執法力度,盡快采取有效措施。
② 對放射從業人員進行上崗培訓,嚴格實行《放射工作人員證》制度。③ 對醫用診斷X線機進行影像質量控制檢測,及時更新X線機。
④ 重點加強非密封源,如汽燈紗罩生產過程中硝酸釷的控制和防護。
4參考文獻
[1]GBZ1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S].
[2]桑軍陽,馬玉蘭.南通市十年個人劑量監測結果分析[J].2000.7(17):2015.
[3]GB18871-2002.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S].
[4]荊祿偉,張示成.1997-2002年棗莊市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輻射衛生,2004,13(3):192.
[5]張良安.我國放射工作人員接受劑量水平分析[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1992.12(增刊):6.
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供大于求的現象仍是主流。“供求矛盾”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在“宏觀調控,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新模式、“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下,畢業生作為人力資源提供方通過就業市場擇業,用人單位作為需求方在就業市場中選拔畢業生。“供求矛盾”的表現主要有:畢業生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學歷層次,甚至就讀院校等等不適應市場需求;畢業生的擇業傾向與技能等不適應市場需要;畢業生的擇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要求不一致等等,這些矛盾的存在,導致了畢業生的摩擦性和結構性就業難。
所謂摩擦性就業,就是求職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適的崗位,而用人單位有時又很難尋找到具有某種特殊技能素質的人才,這種勞動力供求間的不匹配,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摩擦性失業”。比如我國部分地區突出的“技工荒”,就是摩擦性就業的典型。但從近兩年的發展來看,摩擦性就業又出現新的情況。隨著勞動者自我意識的提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他們對用人單位在用工管理、社會保障、勞動條件、工資報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單位在這些方面的進展卻相對緩慢,不能適應求職者的要求。這一矛盾越來越成為摩擦性就業難的主要問題。
余石,南京師范大學08屆新聞編輯專業本科畢業生。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小余先后到多家雜志社、出版公司實習。盡管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完全勝任編輯采訪崗位,但他在每一家單位的工作時間均沒有超過3個月。導致他不斷從一個單位跳到另一個單位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問題。
據了解,余石先后在四家雜志、出版公司工作,但用人單位給他開出的最高薪酬只有1200元,相當于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余石家住南京市郊區梅山,每天從家到單位至少需要4個小時,每月平均交通費不低于300元,再刨去吃飯500元、通訊60元等基本的日常開銷,一個月收入所剩無幾。如果考慮節省時間,在市區租個房子,幾乎是不可能。因為薪酬問題,半年來,余石總是處于“失業――就業――再失業――再就業”的狀態。
相比于摩擦性就業難,結構性就業的情況更加突出。南京市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孫曉軍告訴記者,2011年,南京地區大學畢業生達24萬人,畢業生總數比去年增長了14%。相比于前幾年,增長的幅度雖然有所下降,但總體數量還是很大,再加上往年未能實現就業的,就業壓力也不小,其中,結構性就業問題尤為突出。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語,現在看來有點過時了”。孫副主任說,除了化學專業,數學、物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求職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市場招聘資料顯示,近幾年來,到人才市場招聘的用人單位,幾乎沒有提出招聘數學、物理專業;相反,化學及機械類、電子類等工科專業的畢業生卻是炙手可熱。
劉沖,東南大學05屆應用數學畢業生,2008年畢業后一直在找工作,簡歷投了上百份,大部分用人單位收了他的資料后就沒有了下文。最后,他不得不在南京珠江路一家電腦公司干起了軟件編程。
小劉說,雖然所干的工作與所學專業完全不對口,但應用數學偏實際操作,所以工作起來一點不比專業計算機畢業生差。但目前來看,最大的問題不是專業不對口,而是未來的發展。他也試圖跳槽到大的軟件公司,但實力稍微過硬的軟件企業都不愿意招聘一個非本專業畢業生。
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直接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用人需求直接下降了60%”。孫主任說,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對畢業生的需求大幅度滑坡,部分常年招聘行業不但沒有人才需求,甚至出現大量崗位解除用工的情況,人才市場不但要應對當年的畢業生,還要應對大量的失業人員,這種就業需求負增長的狀況一直延續到2010下半年才開始好轉。與2009年相比,今年的就業率翻了一番,基本回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
最新數據顯示,南京地區大部分高校畢業生已與用人單位達成用工協議,初次就業率基本達到90%以上。今年四月中旬,200多家用人單位通過南京市人才市場招聘,進場找工作的學生不足200人,招聘單位比應聘者還要多;五月初,南京市人才市場組織用人單位直接進校園招聘,問津者寥寥,學校負責人表示,除了考研、出國的學生外,絕大部分學生與用人單位已初步達成就業協議。
二、擺正心態,更加理性看待就業
據介紹,從去年開始,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政策效力將進一步顯現,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也已全面落實,同時啟動的201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行動,包括崗位拓展計劃、創業引領計劃、就業服務與援助計劃,同時做實“三年百萬”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會給予較大扶持。南京市201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將于今年的7月初正式開始啟動。
“在高校畢業生的擇業方面,我們非常希望高校畢業生能夠到基層、中小企業、中西部地區就業,因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崗位,有大量的創業機會。”針對目前就業中問題,孫曉軍強調說,除了市場和專業的因素外,畢業生也要從自身找一找問題的癥結。
第一,要擺正就業心態。許多畢業生文憑并不過硬,找工作時開出條件卻有一大堆,諸如活太累不去,工資太少不干,甚至出現人際關系太復雜不干的情況。總體來說,這一類型的學生大致有兩個特征:一是周期性失業,實習期往往是就業期;二是失業原因都微不足道,可能是單位偶爾的一次加班加點,也可能是上班路途太遠,單位沒有班車等原因;這樣晃晃悠悠幾年下來,這部分學生既沒有積累到工作經驗,也沒能夠提升專業水平。
第二,打破邊遠地區、農村地區沒有前途的誤區。近幾年來,為了幫助就業,政府推行一系列就業幫扶計劃,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到城鄉基層、到中西部地區就業。比如說現在有4個國家項目:“大學生村官”計劃、“三支一扶”計劃、“教師特崗”計劃和“西部志愿者”計劃,這四個國家大學生下基層項目計劃,每年大約能夠吸納20萬人左右的畢業生。推行就業幫扶計劃四五年來,效果并不理想,許多學生一聽說是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簡單地認為沒有發展前途,不愿意參加。事實上,無論是“西部志愿者”,還是“大學生村官”計劃,都是與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緊密結合的,前者依附于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后者則緊扣“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就是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游、南(寧)貴(陽)昆(明)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帶動其他地區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孫主任介紹說,根據國家發展中心,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發展日益完善,對人才的需求已不再迫切,畢業生再大量涌入,獲得的就業機會只會更少,只能增加自身就業壓力。相比之下,西北、西南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心,發展的空間會更大,機會也會更多。
第三,警惕新“啃老”一族。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近幾年的高校畢業生中出現了一批“啃老”族。據介紹,新一代“啃老族”大部分家庭條件比較好,父母對子女的自立要求不強,以至于他們的就業欲望不強。
三、辨證看待“專業對口”問題
日前,上海學生事務中心完成一項關于大學生就業的調查顯示,有61%的畢業生在選擇崗位時,并未將“專業對口”作為考慮因素,因此,在實際聘用中,專業不對口的現象隨處可見。
張濤,南京某大學大四計算機系學生,因為之前一直在準備考研,并沒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考研失敗后,張濤開始著手找工作。出于對專業的熱愛,他非常希望找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專業對口,成為他投簡歷的第一要素。因為找工作較遲,張濤從4月份開始,不得已穿梭于各種大型招聘會。本地的各級人才招聘會幾乎場場必到,外地大型招聘會,只要有可能,他也是盡可能趕過去。一個多月來,他先后投了近百份簡歷;此外,網絡平臺也被他用到極致,51job、智聯招聘、英才網等大大小小十幾個人才招聘網都進行了求職登記。
“只要專業對口,薪水在300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張濤告訴記者,目前計算機行業的一般最低月薪也是3500元左右。相比于張濤的專業情結,他的學長趙炎則毅然放棄了本專業。在寶潔公司找了份做銷售的工作,月薪8000元,但張濤并不羨慕,他將就業范圍只鎖定在計算機專業。
究竟是寧肯低薪也要崗位對口,還是應放棄專業追求而“海投”簡歷?
事實上,專業是否對口,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針對“專業不對口”的說法,專家認為,大學教育有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課教育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專業技能教育,通常稱為專業課;另一類是具有通用性較多的技能教育,通常稱為專業基礎課。
比如學新聞的學生,也可以做文字、文秘方面的工作,因為他們平時專業訓練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涉及文字處理。對類似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選擇而言,專業是否對口,應該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對專業性非常強的畢業生而言,特別是指學習專門技術性比較強的專業,比如臨床醫學、飛機設計等專業,這類畢業生的就業可能更需要專業對口。
另外,高校的課程改革越來越要求淡化“專業”,強調培養學生能力。例如,蘇州大學放射醫學專業,以往分為放射醫學、放射醫學(核醫學方向)、放射醫學(醫學物理方向)三個專業,根據高校新課改精神,三個專業合稱為放射醫學專業;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周應恒教授告訴記者,改革方向主要突出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總體來看,大一、大二以基礎課程為主,經過兩年基礎學習后,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色選擇不同的專業。
【關鍵詞】 就業;發展空間;前景;對策
由于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就業壓力明顯加大;我國目前正處在醫療改革的關鍵時期,改革的前景還不明朗,醫療體制政策還不完善,較多醫療衛生單位嚴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進人,導致醫護人員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醫療事故頻發,同時,部分專業的醫學畢業生明顯供過于求,導致大多數用人單位紛紛提高進人門檻;在這種就業困難的情況下,我院實習的醫學影像專科生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現將原因分析如下:
1 就業情況的隨訪
對近幾年在我院實習的31 個醫學影像專科生的就業情況進行隨訪研究,其中男生9 人,占35.8%,女生22 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簽約縣級、區級及市級醫院或同等級醫院的共19 人,占61.3%,其中女生13 人,男生6 人,縣級以下醫院7 人,占22.6%,已經或正在專升本的5 人,占16.1%,;其中從事超聲工作的14 人,占45.2%,從事放射技術工作的8 人,占25.8%,同時從事放射診斷及技術工作的4 人,占12.9%,均在縣級以下醫院工作;通過以上調查,得出影像專科生近幾年的就業率達到83.9%,加上已經或正在專升本的5 人,就業率達到100%。
2 就業前景分析
2.1 醫學影像畢業生的就業范圍
醫學影像學科涉及面廣,整體性強,發展迅速,是一門獨立而成熟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①放射醫學、包括傳統的X 線診斷、計算機體層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學;②超聲醫學(US),包括B 型超聲、超聲心動圖、介入超聲;③核醫學,包括γ照相、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照相(SP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照相(PET)和介入核醫學。
2.2 醫療技術及醫療事業的發展
1970 年代,電子計算機X 線斷層掃描儀(簡稱CT)和核磁共振診斷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被譽為自倫琴發現X 射線以后,放射診斷學上最重要的成就,隨著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越來越強,能夠對大量的來自高度檢測儀的數據進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紀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創手術為主的醫療技術革命,出現了許多以醫學影像設備引導下的介入技術學,通過最新影像診斷技術,可以檢測出早期腫瘤和其他許多早期病變,為進一步的治療提供影像學依據。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一方面醫生越來越倚重儀器設備的檢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緊張的醫患關系下,各項儀器檢查結果成為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有無過錯的重要法律依據,此儀器檢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導致我國醫療衛生單位醫學影像科室的迅速擴張,出現醫學影像人才短時間內的相對匱乏。 轉貼于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個人醫療服務的投入也不斷增大,同時國家也加大醫療衛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及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同時各地政府紛紛提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規劃,如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慶區域內三級綜合醫院將達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進一步促進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各種高端影像設備不斷普及到縣及縣級以下醫院,導致目前中國較多醫療衛生單位,特別是西部醫療衛生單位對影像專業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這種醫療體制下,醫療衛生單位需要影像專業人才,但又無法提供足夠的人員編制,很多醫療衛生單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專科生來解決這種矛盾。同時,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影像專業也越分越細,主要分為影像診斷及影像技術兩個專業,目前設有影像技術專業的醫學院校相對較少,畢業生也較少,特別在西部省份的畢業生就更少,那么他們的就業情況就相對較好。
2.3 醫院自身的發展
長期以來,在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公立醫院都靠自我創收維持發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設備越先進,創收就越多。為了保持領先地位,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各同級及同區域醫院還互相開展“軍備競賽”,不斷要在醫院規模上壓倒對方,同時還在先進儀器設備數量上壓倒對方,先進儀器設備中大部分為影像設備;同時,部分區縣級醫院沒有專門的影像技術人員,為了醫院的發展,必須新招收專業的影像技術人才;以上幾方面也是導致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 就業對策
3.1 努力學習理論知識,盡力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
實習生在實習之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樹立搞好實習的信心。充分估計實習中的困難,并作好應對措施。在醫學知識方面,實習生在實習前有必要重溫與影像學密切相關的臨床知識和基礎知識,盡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關醫療制度,為今后圓滿實習做好準備。在實習過程中,要善于學習、思考、提問、總結,盡量將所學書本知識與臨床實習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礎。
3.2 增強帶教老師的責任、著重提高實習生的實踐技能
【關鍵詞】 就業;發展空間;前景;對策
由于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就業壓力明顯加大;我國目前正處在醫療改革的關鍵時期,改革的前景還不明朗,醫療體制政策還不完善,較多醫療衛生單位嚴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進人,導致醫護人員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醫療事故頻發,同時,部分專業的醫學畢業生明顯供過于求,導致大多數用人單位紛紛提高進人門檻;在這種就業困難的情況下,我院實習的醫學影像專科生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現將原因分析如下:
1 就業情況的隨訪
對近幾年在我院實習的31 個醫學影像專科生的就業情況進行隨訪研究,其中男生9 人,占35.8%,女生22 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簽約縣級、區級及市級醫院或同等級醫院的共19 人,占61.3%,其中女生13 人,男生6 人,縣級以下醫院7 人,占22.6%,已經或正在專升本的5 人,占16.1%,;其中從事超聲工作的14 人,占45.2%,從事放射技術工作的8 人,占25.8%,同時從事放射診斷及技術工作的4 人,占12.9%,均在縣級以下醫院工作;通過以上調查,得出影像專科生近幾年的就業率達到83.9%,加上已經或正在專升本的5 人,就業率達到100%。
2 就業前景分析
2.1 醫學影像畢業生的就業范圍
醫學影像學科涉及面廣,整體性強,發展迅速,是一門獨立而成熟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①放射醫學、包括傳統的x 線診斷、計算機體層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學;②超聲醫學(us),包括b 型超聲、超聲心動圖、介入超聲;③核醫學,包括γ照相、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照相(sp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照相(pet)和介入核醫學。
2.2 醫療技術及醫療事業的發展
1970 年代,電子計算機x 線斷層掃描儀(簡稱ct)和核磁共振診斷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被譽為自倫琴發現x 射線以后,放射診斷學上最重要的成就,隨著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越來越強,能夠對大量的來自高度檢測儀的數據進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紀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創手術為主的醫療技術革命,出現了許多以醫學影像設備引導下的介入技術學,通過最新影像診斷技術,可以檢測出早期腫瘤和其他許多早期病變,為進一步的治療提供影像學依據。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一方面醫生越來越倚重儀器設備的檢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緊張的醫患關系下,各項儀器檢查結果成為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有無過錯的重要法律依據,此儀器檢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導致我國醫療衛生單位醫學影像科室的迅速擴張,出現醫學影像人才短時間內的相對匱乏。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個人醫療服務的投入也不斷增大,同時國家也加大醫療衛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及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同時各地政府紛紛提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規劃,如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慶區域內三級綜合醫院將達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進一步促進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各種高端影像設備不斷普及到縣及縣級以下醫院,導致目前中國較多醫療衛生單位,特別是西部醫療衛生單位對影像專業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這種醫療體制下,醫療衛生單位需要影像專業人才,但又無法提供足夠的人員編制,很多醫療衛生單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專科生來解決這種矛盾。同時,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影像專業也越分越細,主要分為影像診斷及影像技術兩個專業,目前設有影像技術專業的醫學院校相對較少,畢業生也較少,特別在西部省份的畢業生就更少,那么他們的就業情況就相對較好。
2.3 醫院自身的發展
長期以來,在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公立醫院都靠自我創收維持發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設備越先進,創收就越多。為了保持領先地位,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各同級及同區域醫院還互相開展“軍備競賽”,不斷要在醫院規模上壓倒對方,同時還在先進儀器設備數量上壓倒對方,先進儀器設備中大部分為影像設備;同時,部分區縣級醫院沒有專門的影像技術人員,為了醫院的發展,必須新招收專業的影像技術人才;以上幾方面也是導致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 就業對策
3.1 努力學習理論知識,盡力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
實習生在實習之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樹立搞好實習的信心。充分估計實習中的困難,并作好應對措施。在醫學知識方面,實習生在實習前有必要重溫與影像學密切相關的臨床知識和基礎知識,盡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關醫療制度,為今后圓滿實習做好準備。在實習過程中,要善于學習、思考、提問、總結,盡量將所學書本知識與臨床實習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礎。
3.2 增強帶教老師的責任、著重提高實習生的實踐技能
1、上海由“福島核事故”引發的恐慌及社會問題
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其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大地震,并引發巨大的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自3月12日第1至4號機組相繼爆炸,碘131等放射性物質泄漏。在事故發生后的最初兩三天,上海民眾并沒有太多的擔憂,大部分民眾只是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媒介了解災害的處置進展情況。但是,隨著新聞報道中災害事故的不斷升級、謠言散播等原因,民眾心理產生了恐慌,并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突出表現在:
1.1 由謠言等因素導致的對環境污染、自身健康等方面的社會恐慌。2011年3月15日,先是有謠言稱“被輻射污染的塵埃將在隔日凌晨4時抵達上海”,一些市民收到“日本核污染將到上海,大家多加防范,請發給你的親人”之類的手機短信,出于對親友健康的關心,一些市民紛紛轉發。政府快速消息,謠言很快破滅。
1.2 因擔心核泄漏導致海水污染,引發搶購食鹽和藥品等問題。2011年3月16日,網上出現“海水受到污染,今后生產的海鹽不安全、不能食用”、“含碘物品可預防核輻射、食鹽要漲價”等傳言。立即在上海出現了商場超市“搶鹽”的現象,據調查,在上海卜蜂蓮花大賣場、番禺路220號家得利超市、江西中路好德便利店、曹安市場等商家,食鹽都賣得很快,有些超市出現了食鹽斷貨的現象。
1.3 由“福島核事故”產生的巨大災難,導致對大陸正在運營的核電站運營安全的擔憂。當鋪天蓋地的新聞持續不斷地聚焦日本福島核事故之時,自然也會引發不少公眾的擔憂,中國大陸正在運營的核電站安全究竟如何,這些核電站萬一反生類似福島的核事故,會對上海產生多大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2、上海應對“福島核事故”科普的實施舉措
上海作為沿海的國際大都市,針對核泄漏引發的社會恐慌,根據中央制定的宏觀預案,結合上海市實際,由政府主導,聯合職能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會團體等組織機構,通過電視、網絡、報刊、廣播等媒介,采用科普宣傳、科普講座、科普論壇、手機短息、BBS等媒介在公共場所、高校校園、城市社區等場所,進行立體應急科普,及時平息了社會恐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成功應對了福島核泄漏引發的恐慌心理危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1 上海應對“福島核事故”科普實施的組織主體
2.1.1 政府相關工作機構
上海市政府根據中央的統一部署,及時啟動應急預案。上海市應急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市應急辦”)是市應急委的日常辦事機構,設在市政府辦公廳,具體承擔值守應急、信息匯總、辦理和督促落實市應急委的決定事項;組織編制、修訂市總體應急預案,組織審核專項和部門應急預案;綜合協調全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及應急演練、保障和宣傳培訓等工作,其工作單位由57個機構組成。在應對“福島核事故具體行動中,市經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公安局、市文廣影視局、市水務局(市海洋局)、市外辦、市環保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民防辦、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上海海事局、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上海機場集團、申通集團、市通信管理局、市衛生局、市氣象局等20多個工作機構不同程度積極參與,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之外,進行與核事故相關的科學普及和傳播成為各機構的重要任務之一。
2.1.2 社會團體
針對社會民眾對“福島核事故”產生的恐懼心理及引發的相關問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作為學術團體組織的領導機構,發揮科學傳播普及的特色優勢,利用比較完善的科學傳播普及渠道,圍繞核心問題,采取形式多樣的科普傳播方式,加強科普宣傳、積極引導公眾科學認識福島核泄露事件。學術部、普及部、上海科普事業中心、《上海科技報》社等職能部門和事業單位采取了應急措施,配合上海市應急工作機構,組織上海市核學會、上海市環境科學學會、上海市氣象學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積極開展科普活動,做電視電臺科普專題、開論壇、制作傳單、展板,上街頭、進社區、下基層,打贏了應急科普的攻堅戰。
2.1.3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為學術研究和知識傳播的重鎮,如上海核工程設計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利用已有的學科知識優勢,積極參加科普活動。上海交通大學核電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的王德忠教授、韋悅周教授、張樂福教授等人通過東方衛視上海演播室等媒介就公眾關心的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和放射線影響以及世界核能發展概況等具體問題做了深入分析解讀。復旦大學化學系岳斌教授、核科學與技術系袁竹書教授也通過學術報告對日本福島核危機作了深入解讀。上海核工程設計研究院、蔡劍平工程師也對福島核事故造成污染及對核電建設帶來的影響作了解答,這些通過講座、論壇等形式開展科學傳播普及工作,對消除公眾的恐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1.4 科普志愿者
在應急科普中,科普志愿者團體和個人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科學松鼠會成員,在其網站開設地震、海嘯與輻射專欄,匯集相關知識信息,積極進行核科普,科學松鼠會由海內外志愿科學傳播者組成。他們絕大多數受過科學專業訓練。現有成員105名,分布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美國、英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除此之外,上海高等院校的一些BBS網站如“飲水思源”、“日月光華”等一些論壇板塊也有不少比較專業的匿名科普志愿者,對核輻射、核電站相關技術問題也作了較為專業的傳播普及,對在校大學生的核科學普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2.2 上海應對“福島核事故”科普實施的媒介、形式及內容
2.2.1 應急科普之媒介
“福島核事故”應急科普是通過電視、網絡、報刊、廣播、通訊平臺等多種媒介實現的。電視科普形象、生動、直觀,東方衛視的上海演播室,針對公眾的恐慌心理,推出了系列專題節目,邀請專家學者擔任嘉賓,結合豐富的圖文資料,專業而又有深度的解讀核泄漏引發的一列問題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網絡科普快速、廣泛,如上海環境網專門開設針對輻射專題,對福島核電站事故相關知識進行比較系統的介紹。東方網、新民網在轉發新華社播發的新聞同時,也不斷追蹤事故的進展,同時就核輻射相關知識進行科普,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通訊平臺迅捷、廣泛,上海科普事業中心在謠言傳播時,及時編寫與此相關的專題科普知識,通過上海電信平臺向市民免費發送,盡管是強制“科普”的形式,確實體現了“應急”的特點,對于破除謠言,消除民眾的恐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東方早報》等報刊和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東方廣播電臺等作為科普傳統載體,
以新聞專欄等形式、跟蹤事故發展事態、宣傳相關防護知識,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2 應急科普之形式
應對福島核事故,可以說是新世紀以來上海應急立體科普的一次成功實踐。通過各種傳媒采用電視節目、新聞報道、科普論壇、科普講座、科普宣傳、手機短信、專家咨詢、制作傳單、出版科普著作等形式,應急科普組合拳,可以說發揮了巨大的功用,對于破除網絡謠言、制止搶購食鹽等食品的現象,消除社會民眾的心理恐懼起到了有效而積極的作用。
應急科普是針對突況采取的科普行動,其措施與日常科普相比也有很大不同。上海應對“福島核事故”也采取了一些非常舉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海市科協在事故發生不久便組織上海市核學會、上海市環境科學學會、上海市氣象學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與30多位媒體記者現場交流答疑,可以說首先對新聞從業者進行了一次核科普,抓住了應急科普中的關鍵,從后來的新聞報道可以看出,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上海科技報》社還專門加班加點制作科普特刊,并于2011年3月19日(周六)在上海科技館、地鐵站點等人流密集區域免費向市民發放近10萬份,受到市民的關注和好評。
針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明謠言短信,科普事業中心抓緊編寫與此相關的專題科普知識,通過上海電信平臺向市民免費發送,還專門組織力量編制了《核輻射科普知識》專題科普宣傳掛圖、展板和折頁,相繼下發到各區縣科協和長三角部分省市科協,并與上海電臺990頻率《市民與社會》欄目合作制作了一檔普及相關核知識的節目,成效明顯。
一些科普工作貼近生活的實際,更是發揮了奇效。據《東方早報》報道,市民王先生,因公出差至韓國釜山,恰好發生了福島核事故,歸國后因擔心自己受到福島核輻射影響,來到位于斜土路2094號的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進行人體輻射檢測。經檢測,沒有發現受到核污染的患者。據了解,不少市民通過電話咨詢和預約檢測,從2011年3月15日起,共有約20人申請了核放射污染檢測。至2011年3月16日,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接待了10多名從日本返滬的記者和市民。這些對消除民眾的恐懼心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科普出版也是應急科普中的重要工作,2011年3月27日,由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著名放射醫學專家吳錦海、顧乃谷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核”來不怕》正式向廣大讀者見面。該書主要向讀者介紹了什么是核能、什么是核泄漏事故、核事故中常見放射性核素的危害、核輻射通過哪些途徑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核事故時的公眾防護措施等公眾關心的知識。這對于急于了解核事故相關知識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及時雨。
2.2.3 應急科普之內容
2.2.3.1 福島核事故發生的原因及可能后果
應急科普關注的首要內容,就是福島核事故發生原因及可能后果,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專家解讀、答疑、網絡新聞關注的重點也在此方面。如上海環境網于2011年3月18日制作的網頁“福島核電站事故相關知識”頗具代表性,網頁就福島核電站反應堆介紹、福島核電站事故放射性物質泄漏狀況和主要防護措施、目前日本政府要求該國民眾采取的防護措施、正常環境下人群所受的各種輻射劑量、國際核事故分級等問題作了具體介紹。
2.2.3.2 核輻射對環境食品的影響及防護措施
2011年3月16日,受網上傳言影響,上海部分地區也出現市民搶鹽的現象,為了消除公眾的疑慮,媒體及時請相關方面的專家出來答疑解惑。如2011年3月17日,中新網記者專門請上海瑞金醫院內分泌科專家胡搜度重點針對盲目存儲加碘食鹽問題進行了闡釋。他指出,“碘本身是一種易揮發的元素,在貯存的過程中,碘鹽中的碘必然大量流失,因此長期在家中儲存并非好方法。而碘鹽中碘含量一旦較低,便不足以封閉甲狀腺,甲狀腺仍然會吸收放射性碘,不能起到預防和緩解核輻射的作用。”
2.2.3.3 核電站的建設及運營的安全性問題
針對民眾對核電站建設及運營安全的擔心,2011年3月16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應對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有關情況的匯報,會議決定全面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對核設施進行全面安檢。電視節目專家的解讀、報告、講座相關內容都有涉及。
3、上海應急科普的成功經驗及問題
3.1 取得的成效
上海應對“福島核事故”應急科普成功之處,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3.1.1 多部門聯動應對及時
上海市政府有了較為完備的應急管理方案,“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應急工作機構可以說迅速聯動展開了工作。2011年3月13日,《勞動報》首先就人們關心的輻射問題做了報道,如果日本福島核電站出現大規模核泄漏甚至爆炸,上海老百姓該怎么辦?上海市民防辦負責人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福島的核泄漏難以影響到數千公里之外的上海,市民完全可以不用驚慌。對于地震、核污染等突發事件,上海相關部門都有完整的應急預案。2011年3月14日,上海市輻射環境監督站專家陸書玉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上海擁有世界先進技術的超大流量的氣溶膠采樣裝置,能很快掌握空氣中放射性物質數據變化,大大提高應急反應的速度。目前檢測數據沒有發生異常變化,市民無需擔心。以此不難看出,上海應急機制已經形成了常態。尤其是當網絡謠言傳播、搶購食鹽事情發生時,正是多部門的及時聯動消除了社會恐慌。
3.1.2 多系統組織重點突出
就應急科普的組織實施而言,由政府主導,聯合職能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會團體等組織機構及科普志愿者,都積極開展活動,面向公共場所的公眾、社區居民、大學校園等人員集中的區域開展工作,重點圍繞對環境污染、自身健康等方面的社會恐慌、核輻射對環境食品的影響及防護措施、核電站的建設及運營的安全性問題進行,成效顯著。
3.1.3 多渠道傳播形式多樣
本次科普傳播可以說是傳統手段科普與現代手段科普有機結合的一次成功嘗試,通過電視、網絡、報刊、廣播等媒介,采用科普宣傳、科普講座、科普論壇、手機短信、BBS科普傳單、科普展板等形式在公共場所、高校校園、城市社區等場所,進行立體應急科普,及時平息了社會恐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成功應對了福島核泄漏引發的恐慌心理危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3.2 存在的問題
上海應對“福島核事故”應急科普也不是盡善盡美,它也反映出應急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3.2.1 應急工作機構聯動工作預案少
盡管上海應急方案和機制都已經具備,但各應急機構如何聯動的措施仍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如只是在網上謠言散播、搶購食鹽風潮出現之后,各工作部門的聯動才有了明顯的加強。如果在此之前有了聯動的預案,相關問題可能就不會發生。
3.2.2 應急科普組織系統之間的協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