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7 15:15: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在新時期社會發展中得到重視,傳統的地質災害治理工作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導致相應的災害治理工作效果不佳。在新時期,實現較為科學的地質災害治理與施工,最為關鍵的就是需要進行災害治理施工質量控制。而這些有針對性的質量控制措施,需要相關的技術人員在了解地質災害特征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精準的質量控制。
一、地質災害的特點
地質災害是指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的地質活動,當前常見的地質災害形式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水體流失、以及火山、地震等災害。依據我國環境管理相關部門數據統計可知:2017年上半年,國內地質災害發生頻率為15.17%,同步2016年上漲1.34個百分點,地質災害造成經濟損失75194億元,人員傷亡3492人,同比2016年而言,分別減少1.55%和3.72%,但我國預防地質災害的工作依舊需要不斷的進行深入探索,基于這一發展現狀,做好地質災害的特征分析,有效掌控地質災害的特征,是推進其我國各個行業地質災害問題預防的基礎性要求。其一,地質災害具有區域性。由于地理環境不同,地質災害形成的外部條件也不同,我們在建筑施工中,應結合當地施工的實際環境,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巧妙規避地質災害的地域性特征。其二,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往往是由于某一地理環境變遷,或者人類建設中破壞了自然環境中的核心要素,才會導致一系列地質災害的產生,因此,建筑工程建設為了避免建筑工程后期應用受到地質災害的影響,應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環節的預防工作,突破地質災害突發性這一特征。其三,地質災害具有假定性。我們可以依據某一地理環境,對該區域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建筑工程質量有效控制,可以結合其中相關要素,做好影響工程質量的因素分析,也是充分利用地質災害特征的體現[1]。
二、地質災害治理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人員的施工技術掌握不足
在當前形勢下,從事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的工作者,因為自身掌握的施工技術有限,極易導致工程的施工質量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證,例如:當負責焊接的工作人員缺乏電焊經驗,在焊接技術的掌握方面存在技術上的短板,在實際的焊接過程中便很容易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不僅會影響施工的進度,還無法保證施工的質量,降低地質災害治理的有效性。
(二)工作人員責任意識較弱
除了上面所說的原因之外,工作人員缺乏責任意識,不注重施工質量,也是地質災害治理施工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施工隊伍中,員工的素質參差不齊,難免會存在一些工作人員對施工質量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忽視施工質量的重要意義,這種情況的存子,也不利于施工質量的控制。為了提升我國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的質量,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全面分析是地質災害的特點,并結合地質災害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法,為此,筆者寫了如下內容,以此來提升地質災害治理施工質量。
三、加強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的質量控制的措施
建筑工程建設為了避免建筑工程后期應用受到地質災害的影響,應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環節的預防工作,突破地質災害突發這一特征。目前,我國在治理地質災害時,使用頻率最高的治理措施有以下幾種:排水溝、攔石墻、抗滑樁以及擋墻等,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其他的控制方法,保證施工質量滿足標準。
(一)錨固施工的質量控制方法
錨固施工質量控制的關鍵在于邊坡清理、鉆機定位及鉆孔等過程。不同施工環節的施工質量控制方法如下:1.邊坡清理及鉆機定位邊坡清理及鉆機定位的質量控制措施如下:(1)清理邊坡:根據工程的特點及施工需求,清理邊坡,將穩定性差的石土等清除。(2)鉆機定位:鉆機鉆孔所搭配的鋼管,強度及穩定性應能夠滿足國家標準要求;鉆孔誤差需控制在±100mm之間,以避免孔洞過大,對錨固施工質量造成影響;傾角誤差控制在±1°的范圍內。2.鉆孔質量控制方法施工實踐經驗表明,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則分段施工,可有效提高鉆孔的效率及質量,提高地質災害治理施工質量。工程可在堅持上述原則的基礎上,采用以下方法,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的治理施工水平:(1)視施工區域的地質特點,調整鉆孔的壓力及速度。(2)將灌漿壓力控制在0.1--0.2MPa的范圍內,避免壓力過大導致灌漿量過多。待灌漿凝固后,方可繼續鉆孔。(3)嚴格控制孔的深度,使之稍大于設計深度。(4)將孔的縱向以及橫向誤差,均控制在±50mm的范圍內,提高鉆孔施工質量[2]。3.錨筋的安裝及孔的注漿質量控制方法錨筋的安裝及孔的注漿質量控制方法如下:(1)將錨筋的強度控制在920MPa左右,確定強度達標后,妥善綁扎,保證無返漿后,方可結束施工。(2)注漿的質量與注漿材料的比例存在聯系,將水灰比控制在0.4--0.5之間較為適宜。另外,為進一步提高注漿的質量,工程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要求施工。同時,嚴格落實監理工作,以確保地質災害能夠得到妥善的治理。
(二)擋墻施工質量控制方法
1.做好施工準備擋墻施工應做好如下準備:(1)首選晴天施工,以確保基坑內土質干燥,提高擋墻的穩定性。如施工必須于雨天進行,需將松淤泥全部清除后,方可著手施工。(2)根據工程對施工質量的要求,設計標高,繪制施工圖紙,嚴格按照圖紙的設計方案組織施工,提高地質災害的治理水平。(3)如施工區域巖土破碎,可將該區域分為不同工段,分別施工,降低施工難度。2.墻體砌筑質量控制方法墻體砌筑質量控制方法如下:(1)基礎砌筑為墻體砌筑的首要步驟,提高墻體基礎的強度,可有效提高墻體本身穩定性。將風化的表面清除,采用砂漿代替,可達到提高墻體穩定性的目的。(2)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澆筑擋墻,可有效降低施工難度,提高地質災害治理質量。(3)墻體之間的間距應控制在10m-20m,墻面應保持整齊。
(三)排水溝施工質量控制方法
在滑坡地質的上游部分,可以建造排水溝,排出積聚在滑坡區域地表水,為保證施工質量,需要注意下列事項:首先施工人員需要充分考慮設計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找準滑坡邊線的位置,同是在滑坡邊線四周固定好控制點,確立基準點的位置,然后請專業工作人員進行檢查,只有在證實檢驗結果合格之后,才可以進一步開展施工工作。在開挖排水溝時,需要嚴格控制排水溝的溝底高程以及邊線,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及時轉運排水溝內的垃圾,如此一來,可以為日后砌筑工作提供便利。放線結束后,工作人員便可以進行下一步操作-砌筑混凝土,在這個工作環節中,工作人員需要按照相應的質量標準,規范每一步操作,保證擋土墻和漿砌石的控制要素相同,在施工的過程中,要嚴格把控渠底的坡度,以此來確保雨水可以及時排出。完成混凝土的砌筑之后,施工人員還需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完成水渠回填工作,在這個環節中,工作人員需要把握好排水溝的回填厚度,最好將厚度控制在20cm與30cm之間,然后夯實排水溝兩側土壤,在回填工作的后期,必然會產生一定量的垃圾,為保持排水暢通,施工人員應當及時處理這些垃圾,提升地質災害治理施工質量。
四、總結
綜上所述,強化地質災害施工質量管理,能夠有效的降低地質災害二次發生幾率,并且提升施工安全性。通過本文的研究,將錨固施工的質量控制方法、擋墻施工質量控制方法、排水溝施工質量控制方法等應用到實際的地質災害防治施工中,能夠對癥下藥,實現災害現場的施工修繕,所起到的效果良好。因此,在未來的地質災害治理施工中,可以應用以上方式,同時注重這些方式的質量控制。
【參考文獻】
[1]海連富.淺析如何加強地質災害治理施工的質量控制[J].四川水泥,2015,(11):255.
中圖分類號: TM7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恩施地區地理環境及主要地質災害
1.1恩施地區地理環境概況:
恩施自治州屬于鄂西南山地,主要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等山脈組成。地理坐標:東經108021'37"—110038'21",北緯29007'11"—31024'03",總面積24061平方公里。地處我國第二階梯東緣,屬云貴高原東部延伸部分。州內最高海拔3032米,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氣候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性濕潤氣候,霧多濕重,雨量充沛,小氣候特征突出,有陰雨、洪澇、低溫冷害、冰雹、大風等氣象災害。
1.2恩施地區主要地質災害:
2009年由于多次強降水和部分人類工程活動影響,恩施地區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21起(達到統計標準的46起),其中:滑坡95起,崩塌16起,地面塌陷6起,地裂縫3起,泥石流1起,主要集中發生在巴東、建始、恩施及宣恩四縣(市)境內。災害共涉及88戶298人,受損房屋436間,損毀耕地63畝,直接經濟損失1532萬元。2009年群測群防成功預報3次,避免人員傷亡173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510萬元。全州177個省、州、縣三級監測點和三峽庫區及水布埡庫區由于監測預防責任落實,未出現人員傷亡事故。
二、恩施地區高壓電力線路面臨的地質災害情況
自2007年7月18日500kV水漁Ⅱ回線線路投運以來,恩施州地區現有500kV以上高壓線路8條,共計592公里。其中±800kV復奉線1條,其它均為500kV電壓等級。
恩施地區高壓電力線路地質災害情況匯總
2010年恩施地區高壓電力線路主要發生了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其中滑坡3處、崩塌5處、地面塌陷9處,具體情況如下表二:
以上危害均為嚴重級以上級缺陷,極大地影響了桿塔基礎的穩定性,如果不及時處理修復,很有可能造成倒塔斷線的嚴重設備責任事故。
三、滑坡對電力線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區高壓電力線路發生滑坡地質災害主要原因是外力破壞,主要來自于線下施工、開山炸石、煤鐵礦開挖等等。對電力線路基礎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有可能形成力平衡破壞,導致倒塔嚴重責任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漁Ⅲ回#161由于滑坡,導致A、C、D3個基礎被掩埋。
原因分析:上山坡土質為中風化巖石,由于道路修筑,爆破炸石致使土質酥松,此為基本原因;雨水沖刷致使滑坡掩埋基礎,此為誘導原因。
防治措施:發現該嚴重缺陷后,我們組織人員現場核查情況,經過技術人員研討制定修復方案《500kV恩漁Ⅲ回#161護坡、排水溝施工作業指導書》,經過施工,對被埋基礎進行了清理,同時修筑護坡鞏固流失土層,在C、D腿(上山坡邊)修筑排水溝,引導水流不對該基礎造成沖刷。
四、崩塌對電力線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區高壓電力線路發生崩塌地質災害主要原因是外在誘因:降雨、地表沖刷,特別是夏季暴雨期,山洪傾瀉,均造成基礎護坡崩塌,接地引下線外露等情況,對高壓電力線路危害十分嚴重,既有沖擊了基礎,又降低了防雷水平,7-8月暴雨期也是雷電活動頻繁的時期,極有可能導致雷擊跳閘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漁Ⅱ回#257由于崩塌,導致A腿護坡斷裂一半,同時造成A、D腿邊接地線外露1.5米。
原因分析:該處土質為中風化巖石,護坡中存在裂縫致使形成水流通道,此為基本原因;大量降水形成對護坡的侵泡和對裂縫處反復沖刷致使裂縫擴大,最終形成崩塌,此為誘導原因。
防治措施:發現該嚴重缺陷后,我們組織人員現場核查情況,經過技術人員研討制定修復方案《500kV恩漁Ⅱ回#257護坡及接地線施工作業指導書》,經過施工,對護坡進行了清理、修筑,同時對外露接地線進行了掩埋。
五、地面塌陷對電力線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區高壓電力線路發生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主要原因是地表溶洞和降雨、地表沖刷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地面塌陷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高壓電力線路基礎不穩,極易造成倒塔責任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漁Ⅰ回#278C腿由于地面塌陷,導致C腿邊出現一個2m×4m,深4m的坑洞,洞壁上有明顯部分塌陷痕。
原因分析:該處土質為粉質粘土,附近地表有溶洞,致使有水土流失的需求,此為基本原因;大量降水、地面沖刷致使地表土壤形成地面塌陷,此為誘導原因。
防治措施:發現該嚴重缺陷后,我們組織人員現場核查情況,經過技術人員研討制定修復方案《500kV恩漁Ⅰ回#278地面塌陷施工作業指導書》,經過施工,對坑洞進行了清理、修筑,同時對外露接地線進行了掩埋。
六、針對地質災害的應對方法及防治措施
恩施地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溶洞、地下河眾多,地質災害高發地區。地質災害發生誘因眾多,與氣候、地利等多項因素相關,對高壓電力線路危害極大。作為運行維護生產單位,我們結合實際工作經驗,總結了地質災害專項防治措施。
1) 縮短巡視周期
降水因素是地質災害發生的誘因,在夏季暴雨期間易發生山洪、泥石流、易匯水導致地質災害加快發展速度,形成大面積破壞的現象。夏季暴雨期正是我們電力運行維護工作的迎峰度夏重點期間,在此期間我們對不良地質區段縮短巡視周期,提高巡視頻率,地質災害大面積破壞一旦發生,及時發現,立即處理,盡快修復,力保對線路基礎的損害降到最低。為了彌補兩次巡視間隔之間的空白,還可以聘請群眾護線員隨時監視塔基穩定情況。
2) 利用先進科技手段查找不良地質情況
主要的依據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等物探方法,采用先進的物探儀器,對高壓線路沿線地質進行探測。通過分析、研究獲得的物探資料,推斷、解釋地質構造情況。主要查找高壓線路沿線的地表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質災害,查找不良地質。做到早探查,早監控,早預防,避免發生地質災害。
3) 劃分不良地質特殊區段
地利因素是地質災害發生的本因,結合已經發生地質災害的位置,劃分出高壓電力線路不良地質特殊區段,對其進行特殊巡視。地質災害是個逐步發展演變的過程,不良地質特殊區段的特殊巡視可及時發現地質災害發生,在地質災害初期就進行處理,將對電力線路的破壞降到最低。
4)快速反應避免地質災害擴大引發次生災害:
地質災害對高壓電力線路危害極大,影響因素方面眾多。一旦發現地質災害現象,要現場分析,同時調查收集現場天氣、地理及桿塔數據等綜合信息形成專題報告向上匯報。作為運行維護單位,要總結經驗,形成標準化的處理方案,一旦發生崩塌、塌陷等問題可以用最快速度完成整治,而對于復雜的情況則應及時聯系設計院專家到現場勘察分析,并制定治理方案。在最終治理方案出臺之前,進行應急防治處理,避免災害進一步擴大及其他危害。
因地制宜,綜合治理,解除地質災害威脅:
地質災害發生種類眾多,發生原因也是各不相同,沒有千遍一律的治理方法,要根據地質災害發生現場的特殊情況,研究分析,因地制宜,制定專項治理方案。在治理已發生的地質災害時,我們聯系設計院專家現場勘察地質災害情況,進行討論分析研究,制定治理方案,修復施工中采用了修筑擋土墻、護坡、排水溝、混凝土回填、等多種治理手段,取得良好效果。
結論:
隨著西部大開發、滬蓉西高速公路、宜萬鐵路等重點工程的建設,恩施地區自2007年以來,500kV高壓電力線路迅速增多,同時恩施位于高海拔地區,地質災害頻發,地質災害將會是恩施地區高壓線路運維工作防治重點之一。做好日常巡視工作,進行信息調查收集,是高壓電力線路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及時發現地質災害,現場分析發生原因,因地制宜制定修復方案,安全施工,將造成的損失修復。總結經驗,吸收教訓,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將危害降至最低,力保高壓電力線路安全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恩施州檔案信息管理局 《恩施州年鑒》
一、前言
根據國外統計表明,管道在運營期間造成損害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管材、焊接、防腐以及其他結構缺陷,而是由外力引起的,如洪水災害、地震、滑坡、塌方以及其他一些意外事故等,外力事故占總數的50%-60%。中緬管道玉溪支線沿線90%以上在山區丘陵地貌敷設,沿線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地質災害發育,管道建設及運行過程中勢必會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復雜山區地段的管道設計務必要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設計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各種地質災害類型做出準確判斷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證管道正常安全運行。
中緬天然氣管道地質災害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的和人為的地質作用,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而形成的,就其管道建設而論,主要是以管道施工等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為主。中緬油氣管道玉溪支線沿線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類型。
二、地質災害類型、產生機理及對管道造成的危害
1.崩塌(危巖)
崩塌(又稱崩落、垮塌或塌方):是從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山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
崩塌體主要包括四種情況:一是施工前已經自然存在的;二是劈山、修路、開挖管溝過程中產生的;三是爆破引起的震動引起的;四是管道建成后暴雨或地震誘發的。
崩塌對管道的危害:主要是在施工或運營過程中,當崩塌體高空墜落時,可能沖擊到管道位置,造成現場人員傷害或管道損傷。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巖土體由于各種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向下滑動的現象。中緬油氣管道經過的云貴地區,是我國滑坡災害的高發區。
滑坡體主要包括三種情況:一是施工前已經自然存在的;二是劈山修路過程中誘發的;三是管道建設后暴雨或地震誘發的。
滑坡對管道的危害是:當管道埋設在滑坡體內時,如發生滑動管道會同步變形,當滑坡體規模較大且滑移嚴重時有可能剪斷管道。處在滑坡影響范圍內的管道,在滑坡發生時,將會受到推移或擠壓,造成變形或破壞。
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塊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發,在很短時間內將大量泥砂、石塊沖出溝外,在堆積區漫流堆積,造成重大危害。
泥石流形成的三種情況:一是在施工過程中對山體表面的破壞;二是施工后不合理的棄土、棄渣堵塞溝谷;三是作業帶掃線是對植被的破壞。
泥石流對管道的危害:當泥石流突然爆發式,可直接沖蝕掉埋設管道的土層,或破壞埋地管道,并可能埋沒閥室、陰保設施,摧毀跨越工程、推擠管道等,致使管道受損或破壞。有時泥石流匯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變遷,間接毀壞在河道附近敷設的管道及其它構筑物,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地質災害各類型的防治措施
管道選線時,對于可能出現的各種地質災害首先應考慮避讓,修改線路路由,徹底規避風險。對于受限無法避繞地段應進行專項地質勘察,判斷地災類型、穩定性及范圍,有針對性的制定防治措施保證管道日后運營的安全穩定,同時盡量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
1.崩塌(危巖)的防治措施及適用范圍
崩塌(危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坡面噴漿、灌注水泥、掛金屬網等。
適用范圍:在碳酸鹽巖、板巖區,碎屑巖弱風化區,巖體破碎時,容易產生掉塊、崩塌,采用坡面噴漿、灌注水泥、掛金屬網等措施,防止坡面產生掉塊、崩塌。
2.滑坡的防治措施及適用范圍
滑坡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卸載、抗滑樁、支擋等,具體措施應根據滑坡特點制定。對于施工過程中誘發的滑坡一般規模較小,可以采用卸載、支擋的方法進行治理。滑坡段具體的防護措施有擋墻、擋土墻、抗滑樁、削坡護坡等。
適用范圍:對于管道建設中挖方段可能誘發的小型滑坡,因其規模小,下滑推力小,采用漿砌石修建內支擋即可;對于對擬建工程危害較大的滑坡或崩塌,因其滑動面埋深大,下推力大,則可采用擋土墻進行支擋。
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適用范圍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河溝的修整、河床的加固、河岸的防護、斜坡后緣排水、攔砂壩、植樹種草,恢復植被等。
適用范圍:
3.1攔擋 主要針對評估區內泥石流的治理。對溝岸崩、滑體和泥砂補給源修建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發展;或在泥石流溝中修建攔砂壩,減弱泥石流勢能,減輕對下游地區的破壞。
3.2生物工程 主要針對碎屑巖地區或土層較厚地區的活動性沖溝、泥石流形成區。通過溝谷兩側及谷底植樹種草,恢復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減少水土流失帶來的泥石流物源,控制活動性沖溝(沖蝕)、泥石流溝的進一步發展。
四、中緬油氣管道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例
1.崩塌治理實例分析
中緬油氣管道工程崩塌治理主要采用主動防護和被動攔擋;主動防護主要有錨桿錨固、主動網防護及凹腔嵌補等治理措施,被動攔擋主要有被動網、攔石墻攔擋等治理措施。對于單個崩塌點治理首先應考慮被動防護治理措施,只有在修建攔石墻、被動網等被動防護措施沒有工程治理位置及崩塌體崩落下來解體后塊體仍較大時考慮主動防護治理方案。
管道N1點主要為崩塌地質災害,該崩塌點所處區域為構造侵蝕丘林地貌。崩塌災害點所在斜坡整體較陡,平均坡度50°;該區域局部,危巖分布在該區域上。斜坡坡頂高程1972m,坡底高程1930m,相對高差42m,斜坡總體坡向231°。危巖區平面形態呈條帶狀,橫向延伸約50m,縱向寬度約10m。該崩塌地質災害點危巖體在天然及地震狀態下處于穩定狀態,在暴雨狀態下處于欠穩定狀態,會發生掉塊現象威脅管道施工人員安全及局部大塊體威脅管道。該崩塌點無被動防護工程位置故此崩塌危巖坡體上采用“主動網”對該崩塌地質災害進行主動治理措施。
圖1 N1崩塌點地形地貌及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圖
五、總結
通過上述對中緬油氣管道工程所涉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典型地質災害的類型、產生機理、危害的分析,了解了復雜山區地段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提出了不同地質災害點的防治措施及適用范圍,逐步完善適合于油氣管道工程的防治措施,使地質災害對油氣管道工程的危害降到最低,對今后的長輸管道的地災設計工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一)地質災害發生的時段和類型
根據我市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的強度,結合汛期氣象趨勢預測,我市今年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仍然較高。
預測20*年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4月—7月的梅雨期、梅汛期、臺風期。在降水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極易引發山區風化殘積土體和公路邊坡、礦山宕面,及廢棄礦點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8月—10月臺汛期強降雨引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的概率較大。因此,我市地質災害的主要防范期為4月—10月。重點時段為梅雨期和臺風期。
(二)地質災害發生的重點地區
根據我市的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時空分布特征以及地質災害發生歷史頻率和強度。預測地質災害發生的重點地區為昌北、昌西、昌化、高虹、橫畈等地,這些地區地質構造發育,巖性較破碎,節理裂隙密度較大,巖層的主要成分是硅泥質頁巖,軟硬不均,半堅硬中厚層狀巖夾軟弱碎屑巖,這些巖性組成的地層遭受修路、削坡建房等人類工程活動的破壞,使山體失去平衡,一旦遇到強降雨,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就較高。
上述地質災害重點防范鄉鎮應針對轄區重點防災地段,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減災與應急預案。市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防災減災措施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年終要將防災實施情況作認真總結,書面報告市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
二、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明確責任,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地質災害的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工程建設的安全,各級各部門必須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克服麻痹思想,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自覺性。
各鄉(鎮)、街道應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掌握和自救能力,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層層落實責任,加強群測群防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組織實施好防治工程并加強監督。
建設部門要全面掌握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居住分布情況,加強城鄉居民點的規劃、審批和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氣象、水利(水文)部門要加強雨情、水情預測工作,尤其要提高基層氣象、水利(水文)部門的預測預報能力,及時作出強降雨和洪水預報,并報告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及有關單位,遇緊急情況要以最快速度通知有關單位和群眾,為防止和減少地質災害創造條件;水利部門負責做好水庫周邊與河道兩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嚴防地質災害危及水庫和河道安全及引發次生災害。
交通部門負責做好公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發現險情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在隱患路段設立醒目的警示牌,提示過往的車輛和行人注意,同時做好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對于公路建設形成的高陡邊坡和不穩定斜坡,交通部門要責成建設或項目法人單位及時治理,確保治理工程和公路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旅游部門要督促各旅游區(點)管理單位做好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其他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做好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預防為主,嚴防建設工程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各鄉(鎮)、街道和各有關部門、單位必須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以及水利、交通等重大建設項目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要求,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未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不得批準。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三)加強動態監測和險情巡查,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
在汛期來臨之前,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要對本轄區所有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和交通沿線進行一次實地檢查,對地質災害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作出分析評價,提出具體可行的防范意見和防災減災措施。汛期來臨時,鄉(鎮)、街道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加強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切坡建房點和鄉村公路切坡處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國土資源部門在汛期前應對各地群測群防網絡的建立和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要對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持有情況進行檢查,凡未發放到位的要督促有關人員及時發放,已遺失的要盡快補發。
三、地質災害治理計劃
20*年地質災害治理任務包括20*年尚未完成的治理工程共9處,具體如下: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前言;地質災害會對我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造成比較大的危害, 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是我國相關部門和地質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處于地質災害頻發地帶的人們需要對地質災害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充分地了解地質災害對人們的危害。 在進行地質災害治理的過程中, 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要從根上抑制地質災害的形成,以進一步減少地質災害現象,保證當地居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文章對我國現在地質災害的現狀進行闡述,并針對常見的滑坡以及礦山地質災害進行詳細的分析說明。一地質災害概述
1.1地質災害定義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根據2004年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通常指由于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地質災害可劃分為30多種類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的稱為自然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稱為人為地質災害。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1.2地質災害的分類
主要分類方法地質災害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標準,十分復雜.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1.3城市地質災害類型
現如今城市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災害、地面變形災害、滑坡、泥石流、城市垃圾等。
1.3.1地震災害。地震是城市面臨的第一大地質災害。我國地震活動分布廣、頻率高、震源淺、危害大。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8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10年1次,5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4次之多。更多的災害是由于地震誘發的次生災害造成的。這些次生災害主要有:山體滑坡、電力線路短路、煤氣、供排水管道泄漏等。
1.3.2地面變形災害。地面變形災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縫,廣泛分布于城鎮、礦區、鐵路沿線。
1.3.3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此類災害是世界上對城市危害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我國城市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城市大部分處于崩滑流災的包圍之中。泥石流是我國山區城市眾多自然災害中有突發性災害過程的主要災種,我國23個省、市(自治區)都有泥石流發生,每年都造成幾億元的經濟損失和幾百人至上千人的傷亡。
1.3.4城市垃圾災害。由建筑施工和工業生產及生活的廢棄物人為堆積地質作用引起的危害性更大。人類生活垃圾堆積土中含有許多有機物質,另外,未經地質評價而傾倒或填埋的廢物極易被雨水淋濾下滲污染地下水造成新的污染。
1.3.5開挖工程災害。我國工礦企業的發展與建設過程中產生了一大批城市,這些城市一般地處山區,地形復雜,在這些城市周圍礦產資源開發和隧道等工程建設中,經常發生沖擊地壓、煤瓦斯突出、井巷熱害、礦震等災害。
二 滑坡地質災害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尤其是在一些山川、丘陵等地形復雜的地區,下面文章就滑坡地質災害為例,對地質災害進行詳細的闡述。
2.1滑坡災害
山體滑坡的高發地一般在我國的山地和丘陵地區。 它與泥石流、地震等災害一樣都有著比較大的危害。 我國的國土極為遼闊,地理條件也比較復雜,導致我國的山體滑坡的分布也比較廣泛,特別是我國的西北、西南等山區。這些地區一旦發生山體滑坡,大片的山體會相繼地出現長期、緩慢并且有間歇性的滑動。滑坡的山體大小不一,小塊的有幾百立方米,大塊則會有幾十萬立方米到幾百萬立方米。 山體滑坡若比較嚴重,則可能會吞沒山下的整個村莊,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大片的山體滑落還有可能截斷河流, 產生堰塞湖, 破壞大面積的農田以及森林,這給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
2.2滑坡災害的防治措施
2.2.1提前防護
在遇到滑坡災害發生時,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如果防治人員正處在滑坡發生的坡體上時,必須要保持冷靜,找尋安全地段迅速撤離,在移動時只能往左右方移動,上下移動都會加大危險。在滑坡發生之前或發生過程中,如發現異樣必須要通知周邊人員撤離。以上注意點能夠減少滑坡災害對人員的影響,減少損失。在進行滑坡治理之前,需要先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
2.2.2擋土墻支擋措施
在山體滑坡的治理過程當中,建設擋土墻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治理措施。 擋土墻的建設材料可以選擇塊石、片石或者條石等材料。擋土墻可以是混凝土抗滑擋土墻、漿砌抗滑擋土墻、鋼筋石籠抗滑擋土墻等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擋土墻是塊石擋土墻。這種擋土墻一般被設立在坡體的邊緣地帶,來阻止山體的滑坡。 設計擋土墻時需要將滑坡的推力大小作為參考和依據,只要設計得科學合理,就能夠有效地阻止山體滑坡現象的發生。
2.2.3 改善土質
改善滑動帶的內土性質是運用較為廣泛的防滑坡方法,尤其是針對土質疏松的高邊坡,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該種方法需要運用多種加固方式,其中置換、排水、擠密、膠結等是主要使用的方法。這些方法的使用能夠改善滑坡地的土質,使土質更加緊密有粘性,不易被沖散或分裂。其中排水主要是將土層內的水分排除,減少水對泥土的溶解,使土層能夠保持整體性。擠密能夠將土層整體更加緊密,不容易松散滑落。膠結主要時對土層巖石中測沉積物施壓,讓其中的礦物質能夠溶解于水中,此時帶有礦物質的水溶液滲入到土層巖石的縫隙中則能夠將粘固住,形成結晶。土質的改善必須要結合多種方法進行,單一的方法很難達到提高土質強度指標的效果。高邊坡地質滑坡災害的治理屬于地質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防治力度的加大,人們對滑坡災害治理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專業的治理人員進行定期整治以外,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居民應平時就做好預防工作,在邊坡地區開挖排水溝,將地表水以及雨水及時的排出,并且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以便在災難發生時可以自救。隨著時代的發展,滑坡災害治理的途徑越來越多,實用性也越來越大,但這些成功方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失敗基礎上的,因此滑坡治理工作需要善于總結經驗,不斷完善,以便更好的應對災害,減少人力物力的損失。防治方法的強化需要與科學技術聯系起來,利用新時期的技術來實現更高效率、更簡易的治理操作,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三 城市地質災害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開挖工程等對我們的城市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針對這種認為地質災害,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力度,對建筑行業有相關的要求,同時,建筑企業想要可持續發展,就要注意施工過程中建筑垃圾以及建筑開挖等工程的合理安排,這不但可以保證人們的生活環境的質量,同時,也為企業施工成本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從而施工企業獲得更大的效益,樹立品牌形象,提高自己的聲譽,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地質災害現象也越來越多。這些地質災害中有自然災害也有認為因素造成的災害, 我們要對自然災害進行探究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對認為災害要加強管理和控制,只有這樣,人們的生活質量才能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一、切實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穩定大局。近年來,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不斷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是,由于我省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隱患點較多,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管理體制不順,經費投入不足,基層管理力量薄弱等問題也比較突出,直接影響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對此,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認清形勢,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突出重點,落實責任,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全面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努力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確保全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我省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一)全面排查,加快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各級人民政府要認真組織有關部門,在全面查明本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基礎上,加快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級以上市的規劃編制工作務必于*年底前完成,縣級規劃編制也應盡快完成。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必須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在開展農業、林業開發利用時也應重視預防地質災害,確保生產安全。
(二)落實預案,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和應急管理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印發〈廣東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粵府辦〔*〕73號)要求,突出汛期和重點防治區兩個重點,積極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以及地質災害易發區市、縣兩級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要加快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管理信息化、傳輸網絡化、地質災害預測預警科學化和地質災害信息服務社會化的進度,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反饋機制及網絡體系,確保信息及時、準確、暢通。加強對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巡查,落實監測責任制和預防措施,切實提高應急反應能力。
(三)消除隱患,加快實施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避讓治理工程。實施搬遷避讓工程是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的最有效手段,也是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的有效措施。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地區、本部門實際情況,按照輕重緩急,逐步對危險性大、危害嚴重、治理經費大于搬遷費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點實行選址搬遷避讓。對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集中、搬遷難度大的隱患點和危險點,要盡快進行勘查治理,及時消除隱患,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四)加強監督,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各級人民政府要將防治地質災害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依法加強監管。要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或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必須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地質災害易發區農民建房、新村建設選址等,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與主體建設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的“三同時”制度。嚴格控制礦產資源和地下水開發利用以及工程建設項目造成的地質災害,減少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
(五)加強研究,實施地質災害防治科技創新戰略。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地質勘查單位、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的技術力量,積極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的開發研究工作,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工藝等關鍵性技術的攻關與探索,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與監測預報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加強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大力開展對典型地質災害災種和重災區的調查研究,建立若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示范縣,為全面提高防御地質災害的能力提供經驗。
(六)加強宣傳,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和能力。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科學防災避災意識,提高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逐步實現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以管促防、以管促治”的目的。
三、建立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和保障機制
(一)加強領導,落實防災工作責任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要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將地質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和個人,實現監管方式從事后追究為主到事前監督為主的轉變。各級國土資源、建設、水利、民政、*、交通、農業、林業、經貿、衛生、氣象、旅游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違反規定或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不落實,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追究有關責任人的法律和行政責任。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地質災害防治方針及基本概念
1.1保障責任體系
施工企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必須實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各相關職能部門分工負責、自上而下逐級監管的管理機制,并根據自身施工業務板塊進行分類管理。管理工作做到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和制度化。同時,應實行各級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負責人)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度,按照“誰分管、誰負責”、“一崗雙責”的原則,建立健全有系統、分層次的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體系和監督體系,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標的實現。總部機關應成立由法定代表人為主任的地質災害防治委員會,下設委員會辦公室,具體負責日常管理工作。所屬單位應成立以各級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明確歸口管理部門,建設項目還應根據防治工作需要成立相關職責明確的工作小組。總部各部門按照分工履行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對部門職責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預防、治理和應急處置工作全面責任;各事業部全面負責管理企業或分管業務板塊的地質災害預防、治理和應急處置工作。所屬各單位(項目)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責任主體,對負責區域及場所的地質災害調查、預防、監測、報告和處置承擔主要責任。并應結合所在地域特性,制定地質災害防治實施細則,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人本單位(項目)安全生產的全過程管理。各單位應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人本單位的年度生產經營計劃中,做到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考核生產工作與災害防治工作“五同時”。
1.2各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應履行的職責
(1)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條例、規章和標準。
(2)負責組織編制本單位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及《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開展應急演練活動,組織協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3)負責本單位地質災害防治的排查、評估、監測、預警、培訓及應急響應工作。
(4)負責預警聯動機制的建設及信息報送工作。
(5)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
(6)積極組織開展宣傳教育,普及提高員工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知識,增強防災、抗災、救災、避險意識。
建設項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除應履行上述職責外,還應履行以下責任:
(1)主動與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建立聯系,接受其指導,根據其的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組織施工、生活區域內項目地質安全評估,提出分析評估報告。
(2)落實監測人員,做好監測、記錄和資料上報工作,及時傳遞預警預防信息。
(3)組織開展本項目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并及時上報上級主管部門。
(4)按照上級命令,及時組織員工轉移避災;危急時,直接組織員工迅速避災自救。
(5)監督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演練執行情況。
2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體系的建設
建立健全符合施工企業實際情況及自身特點的管理制度體系是保證地質災害預防與防治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和根本所在。施工企業所屬單位應依據國家、行業及企業有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規、條例、規定,制定本單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
2.1管理制度應包括(不限于)的內容
(1)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施細則。
(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值班制度。
(3)災情險情速報制度。
(4)汛期險情地質災害巡查制度。
(5)應急調查評估制度。
2.2預案編制
各單位(項目)應結合所處地域及場所的地質、氣候等情況,按年度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并依據單位(項目)的實際編制《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對重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編制現場處置方案,并認真組織演練。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編制應包括的主要內容:組織機構和職責、主要地質災害的類型與特點、主要地質災害危險點的威脅對象及范圍、主要地質災害險情的應急處置對策、預警信號和人員及財產轉移路線(避難場所)、主要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搶險救援實施對策、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應急響應和處置程序、宣傳培訓和演練、保障措施等。
各單位編制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應每年進行評估,根據需要適時更新(最長時限不能超過5年,建設項目的預案應根據項目進展情況及時更新)。
2.3工作方案編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編制應包括的主要內容:所處地域及場所易發地質災害概況、防治目標及原則、重點防范區域和場所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建設遭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領導、排查及監測防治原則與職責、具體要求及保障措施、預期效果等。
3地質災害防治的監測、預防與預苦
地質災害防治最重要的手段是建立科學、系統、有效的監測、預防與預警機制。尤其是多數施工企業建設施工項目具有地域跨越性大、人員流動性強、通信條件差等問題,監測、預防與預警機制的完善越發突顯重要。
3.1預防評估與檢查
建設項目應會同有關部門溝通業主和設計單位索取地質資料,并參考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進行項目安全評估及安全設計,辨識、分析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地質危險因素,評估劃定本單位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質災害危險區;提出科學、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措施,并形成地質災害預防分析評估報告。同時,要定期監督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執行情況,落實包括防災組織機構、責任人、報警信號、通信聯絡、緊急疏散撤離路線、避難場所、應急搶險等內容的組織措施,建立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系。嚴格執行訊期24h值班制度,在遇到強降雨等異常氣候環境時,各單位(項目)應建立保持與國土資源管理、氣象、業主等部門24h災害預警信息定時聯系制度;必要時,安排專項資金,確保及時獲得水文、氣象、地震等信息支持。
3.2監測預普
各級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是地質災害信息的權威機構。各單位應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嚴格的預警預防信息傳遞責任制。預警預防信息傳遞必須做到及時、準確,落實到每一位員工(包括分包商人員)。同時,要積極與當地政府、氣象部門、國土資源部門、業主、參建各單位建立災害預警信息共享聯動機制,指定專人負責地質災害預警的信息溝通及傳遞,對地質災害實行動態監控,確保信息渠道暢通。對評估劃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質災害危險區,應落實災害監測預警負責人,安排監測人員,進行經常性監測,并做好隱患點的監測、記錄和資料上報,加強對數據和資料的統計分析。危險區域應設置警示標志。此外,要完善汛期地質災害防范各項準備工作,加強險情排查、巡查工作。認真落實臨時避災場地和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準備預警器具,及時傳遞預警預防信息。
4地質災害防治災情報告
施工企業實行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地質災害發生后,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報告項目部、本單位負責人。各級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按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按時限要求如實報告災害發生地政府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同時逐級上報到企業總部。
5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響應與處置程序
施工企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嚴格執行分級響應,并建立相應的處置程序。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后,受災單位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應立即啟動5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6,組織現場力量搶險救援。現場力量不足時,應就近組織足夠力量趕赴現場支援,并對地質災害現場嚴密保護,對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有足夠的防范措施,防止人員傷亡擴大。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在核實地質災害初步情況后,根據本單位5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6應急響應劃定的預警級別,在向當地政府、國上資源管理部門及上級部門報告的同時,分級啟動預案,進行搶險救援處置。小型地質災害由受災單位做應急響應,并負責處置,企業所屬相鄰單位給予幫助支持。受災單位分管領導或其指定的負責人召集有關人員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并按規定分級上報;中型地質災害由企業各事業部、子公司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做出應急響應,并組織各單位和各方力量進行處置。受災單位第一責任人應立即趕赴現場,指揮協調災害的調查處理,并成立內部調查組,協助政府調查組開展調查。施工企業總部酌情組織調查;大型和特大型突發地質災害由施工企業總部地質災害防治委員會組織應急處置的同時,立即向地方政府及國家相關部委報告,請求支援。
各級類型地質災害搶險救援處置程序執行施工企業總部5地質災害應急預案6規定。中型及以上地質災害發生后,子公司、總部事業部第一責任人或分管負責人、施工企業總部地質災害分管領導及管理部門負責人應趕赴現場指揮協調地質災害的調查處理;大型及以上地質災害發生后,施工企業總部成立內部調查組開展災害調查,并協助政府事故調查組開展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組組長由施工企業總部和子公司、總部事業部或受災單位指定,成員應由地質災害管理部門、監察部、工會等有關部門人員組成。必要時,應聘請有關專家參與調查。
6結束語
__年,全區上下牢固樹立“居安思危、防范未然”的憂患意識,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早布置、早落實、早安排,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總的來說,__年工作體現在“四個到位”。
一是制度完善到位。__年初,制定出臺了《__年__區地質災害應急預案》、《__年地質災害防治預案》、《__市__區地質災害防治部門工作責任制度》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各鄉(鎮、街道)、相關部門的職責。同時,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均及時調整和完善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機構,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形成了一級管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防災工作格局,健全完善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應急體系。
二是輿論宣傳到位。__年,我區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和網絡等媒體,采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增強了全社會對地質災害防治的認知度,營造了良好的宣傳氛圍。積極開展以“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 、“6.25土地日”為核心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活動,制作了地質災害宣傳牌和標語,發放有關地質災害的宣傳畫、手冊2500余套(冊),進一步提高了山區干部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遇險自救能力。
三是防治措施到位。汛前,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拉網式排查,做到了情況明、底數清、時時監測,并對重點監控的隱患點實行一點一案,有效預防了地質災害的發生。扎實開展了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全面清理檢查了全區在建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相關工作并進行了備案,根據實際情況,分批進行整改,取得良好效果。
四是資金保障到位。__年,區財政共安排資金130萬元,專項用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此基礎上,通過積極上跑,爭取到地質災害防治項目資金2__萬元,有效保證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雖然__年我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必須清楚,當前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繁重。客觀方面。我區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復雜,溝壑縱橫,公路、房屋、礦山工廠、旅游景點、水庫、尾礦庫等建筑物都廣泛分布在不同類型的斜坡和溝谷帶,遭受強降雨和人為施工等因素的影響后,極易誘發滑坡、塌陷、崩塌等地質災害。目前,全區共有51個隱患點,雖然中小型占絕大多數,但布局較為分散,分布在9個鄉(鎮、街道),威脅面廣,治理難度較大。主觀方面。少數領導干部和群眾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存在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準備工作不主動、不充分、不扎實,組織措施和責任制流于形式。一些鄉(鎮、街道)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控不到位,應對工作準備不充分,特別是應對惡劣天氣引發的地質災害認識還不夠充分;應急搶險器材和應急搶險隊伍沒有真正落實,物資、資金、隊伍的準備虛報浮夸,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因此,針對我區地災防災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各鄉(鎮、街道)、各有關部門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克服麻痹思想、僥幸心理和松懈情緒,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感,切實打好地質災害防治的“攻堅戰”。
就我區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財力也好,空間的容納性也好,都欠缺,做不到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眾全部遷移。所以__年,一定要進一步強調防、治、遷并舉,基層干部更多的責任在做好防范上,重點是要預防在前,平時的工作要做細。地質災害到來之前,你們要做好防范工作,災害到來過程中,更要做好防范工作,平時經常性的工作要落實到位,使地質災害防治從事后救災向事前預防轉變,從被動預防向科學防治轉變。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注重監測。臨近汛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各鄉(鎮、街道)、各部門務必根據自身職責,再次組織力量對轄區的地質災害情況進行拉網式排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尾巴。要認真執行汛期值班、險情巡查和災情速報制度,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全力抓,落實防災預案和責任制。要安排好防災應急值班人員,保證汛期通訊暢通,確保防災工作正常運轉。區國土局、水務局、氣象局等部門要積極主動、準確及時做好預測預報工作,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同時,區國土局要把區內國土所和各有關股室的職能作用發揮到位,組織業務人員定期對各地質災害點進行動態巡查,建立監測臺賬,全面掌握全區地質災害變化情況。
二是要完善體系。一是要完善應急機制。各鄉(鎮、街道)要按照“早安排、早行動、早到位、早落實”的要求,結合本轄區內的地形地貌、地質條件、災害隱患點及工程建設活動等特點,及時與國土、住建、水利、交通等部門做好銜接,認真落實年度防治預案組織編制工作。要組建好相應的地質災害搶險救災隊伍并做好物資準備。要組織干部群眾深入學習預案并加強演練,讓廣大干部群眾熟知報警信號、處置措施、轉移路線等,確保一旦發生災情能夠快速反應、科學應對。二是要健全層級聯動機制。要互通信息,建立綜合應急平臺,發揮協同作戰優勢,形成區、鄉(鎮、街道
)、村、組層級聯動網絡,一旦發生災害,能夠快速響應、層級聯動,合力抗災。三是要加強治理。地質災害點治理是消除災害隱患的重要舉措。雖然區政府每年都安排有一定的地質災害治理經費,但對于全區51個隱患點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因此,還需要各相關部門特別是國土部門積極加大上跑力度,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對隱患點進行治理。要積極整合資金,堅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與生態移民、農村集中建房等工作結合起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治理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隱患點的穩定性、危害性等因素,分期分批,有計劃,有重點的推進治理工作。同時,一定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對道路建設、削坡建房、礦山開采等工程項目,建設之前一定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格落實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制度,從源頭上防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四是要深入宣傳。在繼續通過電視、廣播、懸掛標語等多種宣傳形式,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增強社會各界識災、防災、避災能力的同時,各鄉(鎮、街道)干部也要利用進村入戶開展工作的機會,“見縫插針”,為群眾發放宣傳單、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等,進一步提高群眾安全防范意識和應急處置水平。
根據20*年完成的《*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統計,我市有地質災害點41處。其類型可分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類。滑坡是本市最主要的地質災害,共24處(包括潛在滑坡5處),占58.54%;其次是崩塌,共13處(包括潛在崩塌2處),占31.7%;泥石流4處(包括潛在泥石流2處),占9.76%。
我市地質災害點大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區,2002年共發現災害點26處(其中6月份18處),占全市災害點總數的63.41%。我市地質災害點具條帶狀分布特征,北部一線主要分布在*鎮、*街道、*鎮、*鎮、*鄉、*鎮,共有災害點32處,占總數的78.05%。尤以*鎮和*鄉最為發育。總體沿北部邊界,由南東向轉北東向展布。
東南部一線主要分布在*鄉—*鎮*—*—*一帶,呈北東向展布,共有7個災害點,占17.07%。
20*年我市增加災害點1個,諸葛鎮周村采空區地面塌陷,受威脅農戶19戶78人,威脅資產95萬元,危害程度屬較大級,目前穩定性差。20*年3月18日,諸葛鎮長樂村垷山發現滑坡長150米、寬度60厘米、滑動臺階高差40厘米、滑坡體積達80萬立方米的地質災害隱患一處。
二、20*年我市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據氣象部門對我市今年汛期天氣趨勢預測,3~5月份總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多,有強對流和階段性低溫連陰雨天氣,屬降水集中期;6~8月份總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但有降水集中期,9月份比常年略偏多,汛期氣候變化異常,有降雨量多、臺風頻繁的特點。預測今年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梅汛期由于長期降雨,松散的土層含水處于飽和狀態,極易引發風化殘坡積層土質滑坡。農村削坡建房形成的高陡邊坡(大都未采取護坡和排水措施)以及縣、鄉公路和部分通村道路(挖方路基段大都未采取護坡措施)是滑坡易發區;公路邊坡、露天采場等處易引發巖質崩滑;持續強降雨引發的洪水可能誘發泥石流的發生。
三、今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要求,*鎮*潛在崩塌、*橋村*潛在滑坡、*街道*潛在滑坡、*鎮*滑坡、*鄉*、*村潛在泥石流、*鄉*—*等7處地質災害點被列為今年的防治重點。
另外,要以人為本,對危害程度雖然為一般級(威脅人口在10人以下,受威脅資產小于100萬),但穩定性較差的地質災害點加強巡查。在汛期雨季期間,落實監測人和監測措施,加強監測,發現有異常情況立即報告,如有人員受到威脅的,參照重點隱患點的要求落實防災措施,并編制應急預案。
四、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工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利用多種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有關科普知識,加強典型事件的教育,提高廣大群眾尤其是隱患區群眾的抗災救災意識。
(二)全面貫徹實施《*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規劃》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各鎮鄉、街道及建設、水利、交通、國土等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各自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機構,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規劃》的要求,認真總結經驗,對上述重點隱患點制定具體的治理或避讓搬遷計劃,做好本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報市府辦及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備案。
各鎮鄉、街道要加快受災戶的搬遷避讓工作,已落實建房用地的,要加快施工進度,力爭汛期前搬入新居;尚未落實搬遷用地的由市國土資源局盡快解決;市國土資源局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千方百計解決*村的搬遷用地,以便盡早對*鄉山口村潛在泥石流進行搬遷避讓和全面整治。
市國土資源局應依法加大對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案件的查處力度,切實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三)認真做好監測預報工作。對今年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點,各有關鎮鄉、街道及相關部門,要及時組織開展調查,編制本區域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應急預案。防治方案內容包括:主要災害點的分布、威脅對象、范圍、監測、預防責任人以及防治措施;應急預案內容包括:應急機構、搶險救援人員和應急的各項準備、預警信號、應急通訊保障以及人員財產撤離、路線轉移、醫療救治等應急行動方案。其余地質災害點,各鎮鄉、街道、相關部門也要注意監測,落實監測責任人,及時收集情況,做好預報工作。
(四)嚴格執行汛期值班、災情速報制度。在汛期,各鎮鄉、街道和交通、水利、建設、國土等相關部門要堅持值班制度,保證24小時不間斷通訊聯絡;一旦出現災情,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防災救災工作,并同時按災情速報制度向上級報告。
(五)做好應急救災搶險工作。出現地質災害臨災險情或發生地質災害時,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必須立即派人員趕赴現場,組織應急調查,并啟動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實施各項搶險救災工作。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相應的應急工作。
油田采油區災害概念在各類油田采油區技術標準、規范及相關文獻中目前并未給出明確的定義,這個名詞是近幾年才逐漸被使用的。由于油田采油區災害的復雜性,目前不可能給出一個公理性定義,僅能給出較泛的定義。即油田采油區災害是指由自然的、人為的、或人與自然綜合作用引起油田采油區如采油井設施損壞(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傷亡、經濟損失,影響工作的事件或過程。油田采油區災害按成因分為:油田采油區地質災害、油田采油區氣象水文災害、油田采油區生態環境災害、油田采油區人為災害和油田采油區綜合災害 5 種類型,本文僅對油田采油區地質災害作出如下探討。
一、油田采油區常見地質災害形成原因與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類型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災害、崩塌災害、泥石流等,針對這三種病害的形成原因與治理措施作如下探討:
1.滑坡災害成因與防治措施
滑坡成因分析
首先是地質地貌條件。滑坡是松散巖類構成的斜坡破壞形式。當組成斜坡的巖石性質不同,特別是上覆松散堆積層,下伏堅硬巖石時,易產生滑坡。滑坡的滑動面多數是構造軟弱面,如層面、斷層面、斷層破碎帶、節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巖層的傾向與斜坡坡向一致時,也有助于滑坡的發生。其次是降水條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體飽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觸發條件。一次性連降暴雨,使風化的變質巖含水量飽和,在斜坡重力作用下,表層山體沿下部堅硬巖石表面下滑。一般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無雨不滑。絕大多數滑坡都是沿飽含地下水巖體軟弱面產生的。
再次是人為因素。滑坡的人為因素影響主要表現在:采油區施工開挖坡腳,破壞了自然斜坡的穩定狀態;在坡頂上堆積棄土、修建筑物及構筑物,加大了坡頂荷載;不適當的大爆破施工,改變了斜坡原有的穩定狀態,促進了滑坡的發生;排水不當等。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觸發條件。
2.滑坡災害治理措施
首先是直接阻止滑坡的發育。設置各種抗滑工程,如抗滑片石垛、抗滑擋墻、抗滑墩、預應力錨固、預應力錨固抗滑擋墻、抗滑樁、預應力錨固抗滑樁、鋼架抗滑樁、攔砂壩工程等。近年來抗滑樁在油田采油區滑坡治理中被廣泛采用,多是人工挖孔灌注樁,一般在滑坡上布設 2~3排,適用于淺層處于蠕動擠壓階段的滑坡。當滑床為完整巖層時可采用上擋下護的辦法,基礎埋入完整巖層內不應小于 0.5m,若滑床為不易設置基礎的破碎巖層時,可將基礎置于坡腳穩定地層內,基礎埋深不應小于 2m 并置于可能向下發展的滑面以下。其次是改變滑帶土的性質。可采用灌漿處理(灌注石灰漿、粘土漿等)、焙燒處理(在滑坡前部利用導洞焙燒滑帶土)、電滲排水(利用電極作用排除滑帶土的水)、化學處理(利用化學反應增加滑帶土的強度)等方法來改變滑帶土的性質。
二、崩塌災害成因與防治措施
1.崩塌成因分析
首先是地貌地質條件。地貌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一定的坡度和高差是崩塌發生的基本條件。其次是氣候條件。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溫差大,高寒山區凍融過程強烈,因此這些地區巖石風化強烈,懸崖陡坡最易出現崩塌。暴雨、連日陰雨及冰雪融化等往往是崩塌的觸發因素,巖體和土體中水分的大量滲入,大大增加了負荷,同時還影響巖體內部結構,導致崩塌發生。再次是人為因素。在油田采油區建設中,過分開挖山體邊坡,或在坡腳大量采石取土,使坡腳支持力減弱而引起崩塌。
2.崩塌災害治理措施
首先是削坡。在較穩定的巖體斜坡上,將危險斜坡巖體按照一定的設計坡度進行爆破開挖,目的是減小斜坡體的重量,同時也是為了清除表面較松散的巖體,露出新鮮巖體表面,使斜坡坡度達到理想的穩定坡度。但削坡不宜在巖體破碎強烈、開挖影響較大的巖體上進行。其次是噴射混凝土。該方法技術成熟,機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對地形適應能力強,也比較經濟。同時該方法本身能通過添加纖維來提高強度和韌性,并常與錨桿、鋼筋網或鋼絲格柵結合使用。但噴射混凝土對環境和自然景觀具有破壞性,由于噴射混凝土的封閉作用,將毀滅坡面既有植被及其生長發育條件。
3.泥石流災害成因與防治措施
首先是泥石流成因分析。典形的泥石流流域分為上游形成區、中游流通區、下游堆積區。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來自暴雨或冰雪融水。暴雨中心往往是泥石流的分布區,暴雨量越大,泥石流規模也越大。同時人為因素對泥石流的影響不可低估,如修路廢棄土石方不合理地大量堆積,森林植被嚴重破壞,工程建筑物的不合理布局等,都有可能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條件。其次是泥石流治理措施。按照經驗和系統來處理泥石流的方式,一般為,在前期以疏通和泄流為主。目前常采用下列措施進行防護治理。
3.1引水措施
當泥石流溝谷上游或支溝匯水區的匯水能通過截流壩和引水渠道引出主溝。導向其他地方進入主河時,可將溝谷上游或支溝的水流引走,從而減少主溝形成泥石流的水動力條件和水體數量,以削減泥石流的規模,控制泥石流的危害。這種方法適用于地形開闊、地勢高差小易于向主河疏導的泥石流溝。
3.2排導措施
排導是通過一定的工程讓泥石流順暢通過油田采油區,進入主河和預定地點,而又不給油田采油區造成危害的一種措施。一般采用的排導工程主要有兩種類型:急流槽和明洞渡槽。
3.3林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