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3 15:10: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的發展規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高文化品位
創意農業通過與文化、旅游等產業相融合,對傳統農業進行“二次開發”,運用創意產業的思維模式,創新和改造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將農業資源的文化內涵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用創意產業的思維方式重塑農業的產業體系,拓展農業的生產、生態、旅游、文化、教育等綜合功能,充分發揮歷史、文學、建筑、工藝美術、園林、服裝設計以及音樂、書法、繪畫、雕刻(塑)、裝潢等專業人員的智慧,使蘊含在農業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形成創意農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創意農業是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高品位產業。
2.高知識化
創意農業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新要求,對現有農業技術和農民知識結構提出了挑戰。應建立健全各種培訓機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農民素質,把農民培訓、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中小學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農民培訓和農村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各種行業協會、專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改善和提高農民的知識結構與組織化程度。
3.高附加值
發展創意農業需要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與布局,全面拓展農業的創意生產、創意生態和創意生活功能,重點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通過采用資金密集、知識密集的生產方式,高投入,高產出,實現高附加值。采用節約土地的技術,著重提高單產;采用適合資源結構的農業技術,最經濟地利用不適宜耕作的土地,發展工廠化、專業化生產,提高生產率;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生產的升級換代,充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由此實現農民的增收。
4.藝術化
創意農業的藝術性就是通過農業與藝術的有機結合,賦予農產品新的內涵,從而吸引人們對農業更加關注和支持。近年來,許多藝術農產品新品爭相亮相,這種來自大自然的藝術投放市場后,很受中高收入消費群體的青睞。創意農業的藝術性,迎合了娛樂時代的公眾心理,使農產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是“看的比吃的貴”。如美國萬圣節所用的大南瓜,大如水桶,通體紅色,一個就賣到了2000元的價格。如果再輔以藝術包裝,創意農產品的附加值將更高,這對文化創意產業來說,也是增加了新的表現載體。
5.個性化
創意農產品的“個性化”設計與制造已成為創意農產品競爭的重要手段和制勝的籌碼。山西省吉縣地處晉西黃土高原,是蘋果的優生區,其富士蘋果曾獲北京水果國際博覽與展評會金獎。可優質的富士蘋果,每公斤售價僅3元左右,比周邊縣市同類果只高出0.2~0.4元,為此,吉縣首先啟用一種操作簡單而增值不菲的好創意――給蘋果貼字,在優質的蘋果上體現文化價值,滿足人們求新求特的心理。吉縣生產力促進中心研制出一種新型字模,這種字模即揭即貼,對比強,字跡清晰。貼字的內容按果農和消費者的需求而定,有常見的吉祥語言,如福、祿、壽、喜,也有標志性圖案,如按廣州客戶要求的日本富士山圖案,北京奧運會圖案等。吉縣率先讓千畝精品示范果園貼這種字模500萬枚,同時把這些蘋果進行高檔化、工藝化、禮品化包裝,售價高達每公斤6元。一組貼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字樣的蘋果曾賣出50元/公斤的高價。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增值只是一種文化上的創新,并沒有提高多少生產成本,字模連同人工費用每公斤不超過0.2元,果農由此就增收200萬元。
6.智能化
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領域,并擁有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成果。近幾年,我國在農業信息技術研究應用方面也有較大進展。國家863計劃實施的“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支持的“農業專家決策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項目,都形成了一批農業信息化平臺技術、產品技術,開發了一批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信息資源數據庫。這些農業信息化重大技術的突破將在創意農業生產中被廣泛采用。
二、創意農業展望
1.建立中國十大創意農業產業帶,打造創意農業千億產業
建議遵循市場導向原則、個性獨特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依托各地發展創意農業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建立中國十大創意農業產業帶,即成渝創意農業產業帶、東北創意農業產業帶、京廣高速創意農業產業帶、京津高速創意農業產業帶、長三角創意農業產業帶、珠三角創意農業產業帶、新疆創意農業產業帶、山東半島創意農業產業帶、中原創意農業產業帶、北部灣創意農業產業帶。
2.實施中國創意農業富民計劃,推進創意農業千縣萬畝示范工程
“中國創意農業富民計劃”是以農戶為基本單位,以創意農產品生產為核心,整合農村各類創意農產品生產技術,堅持“聚集資源、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的思路,賦予農產品新的文化內涵,讓全社會都來感恩農業,關愛農業,以文化農業與情感農業的理念為農產品尋求新的銷售方式,讓農業閃耀文化和智慧的光芒,最終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中國創意農業千縣萬畝示范工程”即在全國選1000個縣,100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000個農業企業,每縣1萬畝作為創意農業試驗基地,建設1000個中國創意農業富民計劃重點示范區,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創意農產品,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推動創意農業向縱深發展。工程的全面啟動是將高新技術成果產品和創意農業成果,轉化為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和農民看得見、摸得著、易于接受的技術、信息及產品,并送到農民手中。在活動中,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經營、懂創意,又善管理的創意農業科技示范戶,發揮科技示范戶的帶動作用;建立專家、技術人員、示范戶和農戶互動的新型創意農業科技網絡。
1 東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規劃的發展背景
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取得農業發展先機,不斷總結最新現代農業發展經驗,實現地區農業化現展,需要不斷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具體農業發展規劃綱要,不斷總結地區一般性發展經驗,不斷制定相應的地區規劃發展前景展望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都市農業以其獨特的綠色生態性、現代科技性以及規模生產性在不斷地引導著地區農業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東莞市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實現農業產業的不斷轉型與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有效地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劇了土地稀缺性問題的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之下,進一步發展都市農業對于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發展現代都市農業,首先要明確其基本發展成果,現代都市農業有利于優化城市農業發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農業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斷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與發展。因此,制定切實有效的都市農業規劃,應當著重以科學標準、可持續標準為基本規劃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基本指導思想,不斷總結經驗開拓思路,積極構建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體系格局。
2 如何不斷推動東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規劃策略措施
2.1 不斷推動現有用地政策改革
發展都市農業,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斷改革與創新農業用地政策,在現有的基礎上,應當對于農業用地進行嚴格的把控與限制。在都市與鄉村結合部應當盡量減少與杜絕違規用地,進一步劃定永久性農田范圍,將已經劃定為永久性田杜絕再進行建設性違規使用。同時,要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切實采取多線措施,加強農業土地規劃控制力度,可以開辟農田基本保護區試點項目,在根本上起到保護性作用。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方面,要始終堅持科學的用地政策,開展規劃與建設比例協調一致的項目標準,總結一般性建設經驗,統籌安排,科學梳理,從而達到農業產業園不斷發展,項目不斷推進的良好效果。(注:引自東莞市政府辦公室[2013]32號文件)國家對于農業用地出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在地區農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東莞市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中的用地政策改革應當以國家農業用地政策為基本前提,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創新與改革,從而達到符合地區實際發展的優勢政策效果。都市農業發展的優良與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有關部門應當不斷統一意見、協調政策,在實際應用中達到政策的不斷健全與完善的優勢效果。東莞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擴大用地范圍,簡化現有的用地手續流程辦理。
2.2 不斷加大財政性政策補貼力度
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科技技術的提升標準在于農業科技創新力度的體現。在財政性政策方面,應當著重以不斷推動地區農業科技進步為政策前提,在農科專項創新資金、農業高級人才培養資金、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等三個方面不斷加大現有補貼力度。同時,在現代農機設備技術應用方面,對農業設施、農機裝備、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等各個方面設立專項補貼資金。東莞市也可以根據地區發展經驗與地區農業實際生產需求,開展農業設備補貼與示范性基地補貼等措施。在東莞市農業產業園建設方面,為了不斷推動其可持續健康發展,應當著重加快一些財政性補助項目的建設與發展,園區基礎性設備建設、發展專項獎勵資金、鄉鎮級的農業產業園建設以及多種措施的配套資金建設均可以作為農業產業園的財政性補貼范圍。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續的產品銷售環節,由于都市農業發展的獨特性,應當以實際的農業產品銷售市場為基礎,有關部門應當做好前期的市場調研工作,確保農業產品市場穩定。(注:引自東莞市政府辦公室[2013]34號文件)東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級土地流轉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補貼力度,將原有市級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獎勵補貼增至30萬元,科技示范戶獎勵補貼增至5萬至十萬元之間。
2.3 不斷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
在土地流轉政策方面,東莞市對于土地流轉5年以上以及經營規模50畝以上的流轉雙方進行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在后續推動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應當不斷全面推動地區土地流轉獎勵政策的落實與發展,不斷推動與扶持地區農業企業的發展,促進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注:引自東莞市政府辦公室[2013]34號文件)特別是在農合組織的建立過程中,應當加大對農合組織的重視力度與資金投入,積極投入專項資金,創新發展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取得現代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除此之外,在推動地區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歷程中,還要不斷增加現有的農田補貼標準,鼓勵與發展地區農業品牌,實行重點獎勵措施與政策,對地區農產品品牌要加大宣傳與推廣力度。對于都市農業發展而言,除了基礎性措施,還應當積極開展多項發展措施,農業產業轉型也可以進行第三產業轉型措施,實現產業轉型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產業轉型需要現代機械化農業設備的支持,東莞市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改革開放工業建設前沿陣地的優勢,加快引進現代農業機械化設備產業,對這類企業進行一定的幫助與扶持。
3 東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規劃總結
對于都市農業的最終發展,還可以采取相應的科學配套措施,積極總結國內外先進的農業發展經驗,要在不斷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地區發展環境、加強土地流轉方式的管理與控制、進一步完善相應的農業產業扶持機制與措施等方面不斷進行政策與資金支持,同時,還必須要不斷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最終促使地區都市農業的不斷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既要體現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規律本質,也要體現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反映,這種結果也可以視為是二者有機互動的過程體現。不論是結果體現還是過程體現,都必須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號,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號之間的內在聯系有限體現著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更多體現為一種客觀的信息網絡體系。這種信息網絡體系的穩定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直接影響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科學性,否則只能說明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不適合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首先要體現現代農業經濟的地方特點,也就是區域性,沒有區域特點的戰略規劃必然不會給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推動作用,其次要體現社會經濟發展的動態性和背景條件,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保證和提高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科學性。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社會經濟環境較為復雜,組成經濟環境的各種要素與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也具有復雜性,且各種經濟環境因素之間又存在復雜關系,這就使得經濟環境與現代農業經濟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多元,只有系統梳理和規整這些復雜多元的內外環境關系,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才能實現科學化與合理化。同時,也要樹立動態觀點來考察和分析這種復雜多元的內外環境關系,通過考察和分析得出準確有效的環境信息,用于指導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
對于各個地方而言,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著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由地方經濟環境條件的差異所決定,且這種差異又是別的地方所難以模仿的地方,可以說是特質,這種特質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優勢,能夠給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競爭力,甚至塑造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品牌力。與企業組織相類似,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也擁有固有的資源,按照表現形態可以分為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無形資源主要是發展品牌、發展理念、發展歷史等,有形資源主要是人財物資源,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能夠被量化。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緊密聯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決定現代農業經濟的存在和發展,甚至決定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取向、價值指向和行為方式。
盡管如此,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之間的關系并非總是相互支持的,也有的時候表現為相互妨害、摩擦和沖突。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之間的關系態勢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對于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而言,不論是難以量化的無形資源還是相對有限的有形資源,都會制約和影響現代農業經濟的正常發展,必須要抑制各種資源的負向作用以及各種資源之間的負向聯系,采取有效措施規避負面影響,保證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及其戰略規劃的制定。具體而言就是,在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全面分析和系統研究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將這些信息轉化為有利于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意見建議。尤其是對于領導者而言,這種轉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這些意見建議很可能是戰略規劃決策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2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實踐指向
2、新發展蔬菜基地600畝,完成老蔬菜基地改造3500畝,全區蔬菜總產量達到20萬噸。完成龍門曉豐農科園、**吉園蔬菜采摘觀光園、李樓永生蔬菜采摘園、景華門蔬菜采摘園、白馬寺下黃蔬菜采摘觀光園等5個蔬菜園區建設,使全區蔬菜基地增強實力,提升檔次。扶持食用菌種植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福達美公司杏鮑菇第四條生產線和奧吉特公司食用菌第二期工程力爭盡快建成投入使用。
3、抓好現代畜牧業生產。圍繞奶業、生豬、禽業三大產業,新建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1個,新建年出欄300萬只肉雞養殖基地1個,改擴建千頭以上標準化規模養豬場3個、改擴建萬只以上標準化規模蛋雞場2個。加快發展畜產品加工業,鼓勵支持江泰、伊眾、康世肉制品加工企業擴大規模、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精深加工比重和市場競爭力。全年肉蛋奶總產量達到3.3萬噸。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確保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
4、穩定糧食生產。強化農業投入,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萬畝以上,其中夏糧6.2萬畝,秋糧5.8萬畝,糧食總產穩定在4萬噸以上。開展高產創建活動,重點抓好李樓鄉小麥萬畝高產示范方和玉米萬畝示范方建設。
5、積極扶持休閑漁業產業發展,全區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00噸。
6、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招商引資、掛大聯大等方式,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爭取新發展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全區省、市級龍頭企業總數保持在16家以上。規范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全年力爭新發展2-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二、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
1、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搞好水利配套工程。新打配套機井10眼,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000畝,改善灌溉面積3000畝,硬化渠道3000米。
2、爭取省安全飲水工程項目,解決5000人的飲水安全;爭取市級村村通自來水工程5000人。
3、積極爭取,配合市水利部門對**灌區進行升級改造和修復配套,達到“井渠雙配套,機電雙保險”,提高應對旱澇災害能力。
4、加強河道險工險段治理,確保城鄉安全度汛。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5、加強蔬菜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新建蔬菜日光溫室85棟,塑料大棚150個,修復機井42眼,新打機井20眼,硬化水渠13000米,硬化道路3560米。
三、搞好造林綠化,建設生態**
1、高標準實施年度林業生態建設任務,完成村鎮綠化、生態廊道綠化補植、核桃基地、生態園區建設、苗木花卉基地、退耕還林、二廣高速補植等七項林業工程,植樹10.9萬株。其中村鎮綠化8個行政村,植樹10000株;二廣高速綠化補植補造9000株;生態廊道綠化補植補造6000株;完成退耕還林后續產業低質低效林改造200畝,林下種植400畝,退耕還林補植補造170畝。同時要加強林木管護工作,鞏固造林成果,確保綠化成效。
2、組織群眾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全區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80%以上。
四、提高服務水平,實現科技興農
1、切實加強農作物病蟲草害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進一步完善測報網絡,強化植保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重大農作物病蟲草害的監測預警和應急控制能力。
2、大力推廣農業新品種和實用新技術。加強技術培訓,完成農民科技培訓800人,完成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培訓4100人次。繼續實施勞動技能培訓,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1000人,“雨露計劃”100人。
3、推進循環農業建設,發展節約環保型農業。認真做好“三夏、三秋”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繼續抓好4個循環農業示范村建設,其中**鎮**村為市級樣板村,**鎮**村、**鄉**村為市級示范村,**鄉**村為推進村。
4、對農機大戶、種養大戶和基層農機服務組織購買大中型農業機械給予信貸支持和優先補貼。全年新增農機總動力3000千瓦,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10.95萬千瓦;推廣新型農機具200臺(套),其中大型小麥免耕播種機20套,大型玉米聯合收獲機15部,小麥秸稈打捆機10臺,秸稈還田和青貯機械40臺,其它機械115臺;新發展農機大戶10家,完善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5家;抓好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大力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普及,確保玉米機械化收獲實現新突破。
五、落實惠農政策,維護群眾權益
1、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積極引導農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轉,提升土地規模經營水平。不斷建立完善農業保險機制,為農業規模化生產提供保障。
2、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蔬菜基地建設補貼、規模養殖場基本建設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改革開放以來,以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標志,中國農業經歷了一系列比較成功的發展時期。然而,由于理論的局限性和實踐經驗的缺乏,中國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業的特征。農業脆弱的基礎地位在中國新一輪的通貨膨脹中暴露無遺。據國家統計局的信息,2007年,中國居民CPI上漲4.8%,漲幅比2006年提高3.3個百分點,而食品價格上漲成為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國物價上漲的勢頭有增無減,僅2月份的CPI就達到8.4%,創下十二年來的新高。可以說,中國“低通脹、高增長”的黃金發展時期已經過去了。農業是食品加工工業的基礎,深刻反思中國農業發展的不足,不僅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的通貨膨脹問題,更有利于中國農業抓住契機,迅速向現代農業轉變。
一、傳統農業發展理論的局限性
傳統農業發展理論以阿瑟·劉易斯的《二元經濟論》和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為代表。應該說,這兩大理論都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對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農業的發展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理論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論應用前提,加上缺乏實踐經驗的必要總結和提煉,很容易導致發展中國家農業在經歷一段短時期的繁榮之后再次陷入停滯,回到那種投入產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經濟論》為例,劉易斯最重要的假設就是農村存在隱性失業,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為零或者為負數。在對農業生產沒有任何不利影響的前提下,農村勞動力可以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加人工業化進程。當農村勞動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時,農產品產量下降,價格上升,追求利潤的動力將促使農民把現代農業的生產要素引進來,從而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然而,從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來看,不僅是劉易斯的假設站不住腳,劉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變的過程也過于簡單。首先,正如美國西奧多·W·舒爾茨所指出的,農村勞動的邊際生產力為正,不是零,更不是負數,因此農村勞動力流出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下降。其次,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幾乎伴隨著勞動力流出的開始而開始,并不是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滯后期。因為相對于較低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工業的勞動生產率較高,即使在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農產品的相對價格也會上升。再次,農產品價格上升所帶來的利潤,并不能肯定把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引進來。因為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是多種要素的集合體,其中許多關鍵性的生產要素具有很長的生產周期。農產品市場的價格波動足以扼殺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整體引進,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從而使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功敗垂成。最后,考慮到經濟開放的因素,農產品的進口足以阻止任何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和農業生產利潤的獲得。因此,無論是二元經濟理論還是改造傳統農業理論,它們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在中國過去三十年的農業發展中充分暴露了出來。
二、中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978年以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985年,在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不僅全面鋪開,其效應也已開始充分發揮,中國農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現在,中國農業的發展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農產品的進口在全部進口總額中只占很小比重,這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問題和不足。總體上說,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中國農業仍是一個低收入行業,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受到工業化能力的限制。這兩大問題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維持著中國農業投入產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農業的低收入使農村勞動力流出,極大降低了農業勞動力的整體素質,這對主要依賴人力資本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造成了致命打擊。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不僅意味著農村較低的消費和生活水平,也意味著農村的低儲蓄和低投資,意味著改造傳統農業所需要的貨幣資本和實物資本投入都面臨不可克服的現實困難。然而資金的缺乏還不是最主要的,因為在發達的金融市場中,只要有豐富的人力資本,信用仍然能夠彌補貨幣和實物資本的不足,但務農的低收入恰恰又讓農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資本進一步流失。現代農業需要的不是廉價的低素質勞動力,而是具有較高教育水平和相當技術含量的高技術勞動者,這種勞動力在農村很奇缺。然而在農業勞動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僅有一定技術水準的勞動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強壯體力的簡單勞動力也離開農村,這意味著滯留在農村的勞動力主體是老、弱、病、殘,他們無論在勞動力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可能勝任中國農業發展的需要。農產品價格偶然性上漲所帶來的經濟刺激,其結果不可能是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的簡單追加。農產品銷售的高價格最終對應著農產品生產的高成本,而不是通過引進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更多的農業利潤,從而使農業生產進入良性循環。
如果說,務農的低收入為傳統農業的現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礙,城市工業化接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有限,則使傳統農業維持的低水平均衡獲得了必要的外部條件。受工業化產品市場容量的限制,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城市的發展遇到瓶頸,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進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業化來完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民以食為天,廉價的勞動力大軍盤踞在農村,也就為傳統農業的延續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里,盡管中國的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所增加,但中國農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并沒有顯示出來,更沒有顯示出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強大競爭力。
三、規模化與精細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受到工業化市場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又必須以大批農業勞動力的退出為前提,只有這樣才可能產生資本對勞動的有效替代。這意味著中國必須開辟一個新的就業領域作為農村過剩勞動力的吸收器。新的就業領域只能來自農業內部,但它絕不是我們日常所理解的現代農業,在嚴格的意義上,按照劉易斯模式實現的現代農業應稱為大田農業。新的就業領域是特種農業,也稱精細農業、都市農業,它在日本、東亞四小龍甚至東南亞一些國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經驗。特種農業生產滿足人們特殊需要的農產品,大田農業生產滿足人們日常需要的農產品。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產品而言,特種農產品異質性高、產品差別化程度大,大田農產品同質性高、幾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種農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而大田農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盡管二者所需要的技術含量都很高。特種農業和大田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代表著農業現代化的兩個方向,每個發展中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時,都應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適合自己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自主決定特種農業和大田農業在本國農業部門中的比重。
一、促進農村組織制度
在新的農村組織制度中,原鄉級政府的一些重要職能部門可以轉化為縣級政府相應職能部門的派出機構,以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方法,通過濟手段和導向性政策來實施宏觀調控。通過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如專業協會、合作社)把眾多小農戶重新組織起來,行使農業生產方面的組織職能,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組織模式。而村級的日常事務則可以由村民委員會處理,實行村民自治。
二、重視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是一個很好的盡快搜集發展所需資金的很好辦法,并且它具有傳導效應,可以吸收先進的技術,國家要吸引外資,工業生產要招商引資,農業同樣需要招商引資。農業招商引資,是指提供優厚條件,吸引有資金、有技術的個人或團體來當地進行農業生產,以盡快改變農業現狀的措施。要進行農業招商,也需要進行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把農民手里富余或生產效率極低的土地承包給承包商,讓他們進行現代化耕作或者是多種形式的農業型生產活動。這項措施和吸引人才入農業交相呼應,那些大中專畢業生可以進入這些承包商的門下,進行技術研究指導或者是市場開拓。
三、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投資
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關系到招商引資的力度,也是城市化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保障,必須引起重視,建議國家和地方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切實的改變農村的電力、通信、供水、供氣、交通等狀況。對農業的投資不但要減輕農業稅,主要必須集中在加大對農業技術的科研上,改善農業生產的灌溉和抗災害等能力。
四、支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保障
1.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1)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采取政策扶持措施,例如可以對以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主體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給予稅收政策優惠,從而為農民就業創造機會;(2)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培訓體系;(3)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各種歧視政策與措施。
2.農村勞動力轉移保障體。(1)對失去土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失業最低保障制度,對于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應在其過去擁有土地使用權的有效期內為農民提供相當于每年土地獲益水平的失業最低生活保障;(2)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醫療保險制度;(3)農村剩余勞動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過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來保證農村勞動力既能轉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腳。
五、加快城鎮化步伐,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要把農村經濟搞上去,必須進一步解放農民。歷史證明:每給農民松一個綁,國民經濟就有一次大發展,農村經濟就有一輪高增長。推進城鎮化建設,是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發展小城鎮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功能,發展服務業,增強小城鎮的聚集力、帶動力。推進小城鎮健康協調發展,增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承載能力和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制定和完善小城鎮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吸納民間資金向城鎮集中,鼓勵和引導農村經濟能人到小城鎮經商辦企業,引導小企業向小城鎮集中。通過加快小城鎮建設,把農村的經營大戶吸納到小城鎮來,把過剩的勞動力引到城鎮來經商,發展服務業,帶動農村的發展,促進繁榮。
六、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中圖分類號:F590.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9-1925-05
The Agri-tourism Planning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With the Planning of Agri-tourism in Zhuge Village as an Example
ZHANG Jian-guo,MENG Ming-hao,CUI Hui-ping,YU Yi-wu,ZHANG Ming-ru
(School of Tourism and Health, 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ejiang,China)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always faced such key issues as urban expansi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villagers' life quality. Attemp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pheral agri-tourism industry was construsted. A plan was drawn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circle development model including ancient village core zone, agri-tourism belt and periphe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a was formed. It would constitute the ecological walls around the ancient village, which could dissolve the threat from the city expansion. Tourism functional areas were distributed by the agri-tourism middle belt to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tourism reception capacity of Zhuge village scenic zone, reduce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villager's life, promote the villager's employment, prot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 and commun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gri-tourism planning
古村落是區域文化遺存的載體之一,它不僅是被物化了的磚木石材和視覺中林木覆蓋的園林景觀,還是飽有特定生命、文化意味的藝術形式,是凝固了鄉土化精神的象征性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對古村落的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1],而城市擴張、旅游經濟發展和村民生活質量改善之間的沖突,一直是古村落保護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2]。
合理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可以嘗試破解古村落保護與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休閑農業是發揮農業“三生合一”(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生態保護)功能,形成的“四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休閑游憩服務)新型產業形態[3]。通過農業與旅游結合,旅游業借農業經濟之優勢求發展,農業借旅游業之優勢求進步,兩種產業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本研究以浙江古村落型旅游區――諸葛村為例,通過在其構建休閑農業產業帶,提升諸葛村景區的旅游接待能力,減輕旅游對村民生活的沖擊,促進村民就業,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古村落保護與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為我國古村落保護提供思路借鑒。
1諸葛古村景區開發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1諸葛村景區概況
諸葛村位于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城西18 km處,古稱“高隆”,村中有3 000余人,是諸葛亮嫡傳后裔,為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4]。村中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建筑200多處,1996年被確定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它還是中國第一座八卦布局的村莊,村落格局按九宮八卦圖式而建,整體布局以村中鐘池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8條弄堂,將全村分為8塊。村內弄堂似通非通,似連非連,曲折玄妙,是國內少有的古文化村落。
諸葛村依托奇特的鄉村聚落景觀、秀麗的田園山水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開發了古村落觀光游、修學考察游等旅游產品,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一定的社會效益[5]。1994年,村民自籌資金開發旅游,采取滾動開發式,經過一定時間積累后,逐漸形成良性循環,旅游業呈穩定發展的態勢。1994年試開放,門票收入僅2.2萬元;2005年接待的國內外游客近2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萬元。不久前有關部門已做出決定,把諸葛村納入黃山、千島湖、西湖國際旅游專線,諸葛村的旅游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1.2諸葛村景區發展面臨的困境
與國內其他的古村落景區一樣,諸葛村的發展受到多方面問題的困擾[6]。古村落內的環境質量受到了旅游活動的影響。諸葛村早期保持了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環境問題開始出現。調查結果表明,水體質量和空氣質量有所下降是居民和游客普遍反映的問題,旅游給諸葛村的自然環境帶來的破壞比較嚴重。水體景觀是江南古村落的精神和感動旅游主體審美心理的亮點,但諸葛村內的鐘池水質開始變得混濁,嚴重影響古村落的內在氣質和外部形象。
諸葛村目前對諸葛文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但深度不夠,以觀光旅游為主,無法滿足游客休閑體驗的消費需求。諸葛村旅游經濟表現出門票經濟的特征明顯,旅游總收入中門票收入占比重非常大,其他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方面的收入比重小,旅游綜合效益不高。2005年游客人(次)均花費約50.00元,遠低于同年浙江旅游人(次)均花費的971.64元,且旅游形式單一,娛樂活動單調。游客普遍反映來諸葛村就是走馬觀花,看看老房子,逛完一圈就走了。此景區一般是旅行社安排的二日游、三日游線路中的一站,停留時間在1d以內,不會在村里住宿用餐。除了門票和少量旅游紀念品銷售收入外,游客消費很少。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古村落現有布局空間狹小,承擔著村民生活和游客活動的雙重功能,旅游接待規模進一步擴大面臨著旅游承載力的限制。村民已經認識到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破壞了村落的寧靜環境、旅游發展引起了村通擁擠,不過還沒有感覺到打亂了日常生活,出于經濟收入的考慮非常歡迎旅游者的到來,但說明二者已經出現矛盾。隨著更多游客的涌入,這個矛盾將進一步突出。
旅游開發與經營中,村民被有選擇的加入,造成了新的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問卷調查中,“發展旅游只使少數人受益”的認同率較高,說明旅游導致村民收入兩極分化,大部分村民從旅游發展中實際受益程度較低。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村民通過參與旅游產業提高經濟收入,是管理者不可回避的問題。
村民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造成了景區地形和植被的破壞,導致景觀層次不豐富,美感質量較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景區周邊的城市不斷擴張。距離最近的蘭溪市建成區不斷向外蔓延,道路等基礎設施不斷蠶食諸葛古村周邊的農田,對古村落的保護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如何進一步擴大接待規模發展旅游業,改善村民生活的環境質量,促進村民就業,通過增加游憩活動項目來提升游客消費,堅守保護紅線,已經是擺在諸葛村景區面前不容回避的問題。
2基于古村落保護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休閑農業景觀規劃
通過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實施農旅互動,可以顯著提高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減輕傳統耕作方式對景區環境造成的壓力;可以豐富諸葛村的旅游產品類型,拓展游客活動空間,緩解高峰期游客壓力,延長逗留時間,增加旅游收入;可提高村民參與旅游開發程度,協調旅游發展與村民受益的矛盾,提高旅游開發的綜合效益,為諸葛村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很好的發展平臺[7]。
2.1休閑農業產業規劃中的古村落保護規劃
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前提和核心是促進古村落的保護。因此,對現有諸葛古村落以保護為主,主要進行配置環衛設施,完善解說牌識,實施墻體綠化和庭院綠化,豐富古村落景觀。在保護古村落景觀的同時,改善村民的生活與居住環境。
2.2基于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休閑農業產業帶景觀規劃
2.2.1規劃原則規劃原則是整個規劃設計工作的統領,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規劃原則是根據指導思想所確定的基本出發點和價值取向,對開發中所必須突出的重點,所必須達到的要求,所必須協調的關系和所不可違背的條規進行明確的界定。借鑒國內外同類規劃項目的編制經驗,根據本項目的基本情況,提出編制規劃應依據的主要原則。
1)遵循“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確保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的原則。在旅游資源開發中,特別需要把握對風景資源、生態環境、文物和游客安全的保護。對觀賞、游樂和基礎設施的位置、體量、風格等的規劃,必需以保護為前提,與資源協調。對環境容量、污染治理、垃圾處理等,必需有到位的措施。對文物資源、不限于已經列入全國或地方政府保護名單的所有歷史或民俗文化性資源,都應該予以保護。
2)以資源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符合地方文脈的原則。諸葛亮對后世留下遺訓“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因此在諸葛古村中遍布的中藥植物和遠近聞名的藥堂,是諸葛良醫文化的遺存,在休閑農業規劃中應充分把握這一文脈。
3)情境化與體驗化原則。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應對觀賞性資源、文化資源等進行情境化改造與設計,形成情境化的場景、情境戲劇化的環境;通過情境化設計,將自然與文化資源轉變為人性化的觀賞過程,轉變為具有吸引力、可使游客興奮的產品。在諸葛村休閑農業產業帶開發中,自始至終都要把握情境與體驗的設計。
4)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以鄉村景觀和文化為主體,突出鄉村休閑度假、觀光娛樂、文化體驗等功能的原則。
2.2.2目標定位發展目標是對開發宗旨所要達到的目的作出具體規定和對未來形象的一種表達,目標定位決定著休閑農業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和企業的成敗。
本規劃遵循“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以鄉村景觀和文化為主體,以滿足周邊城市居民休閑度假需求為目標,抓住機遇,拓寬思路,合理利用鄉村旅游資源,發展融鄉村休閑度假、農家餐飲、鄉土娛樂、鄉村觀光、中醫保健、諸葛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鄉土風格突出,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休閑農業。
通過發展景觀和經濟效益均佳的大田農業,建設和完善鄉村游憩及休閑設施,完成區內植被撫育和景觀改造,徹底改善整體衛生及生態環境,并進一步健全經營管理機制和社區參與制度,打造鄉土風格突出、產品多樣化、文化特色鮮明、社區參與度高、經營管理機制高效、與諸葛村相互配套和協調發展的休閑農業旅游。
2.2.3空間布局根據諸葛古村建筑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需要,將整個項目分為古村落建筑保護核心區、農業休閑旅游區和景觀恢復區3個圈層。農業休閑旅游區分為入口景觀服務區、鄉村休閑度假區、中藥保健游憩區、田園觀光體驗區、景觀林帶和景觀恢復區六大功能分區(表1、圖1)。
2.2.4分區功能設計
1)入口景觀服務區。主要承擔游客集散、團隊餐飲和旅游購物等功能。①生態停車場:占地
10 000 m2,60個大車位,30個中巴車位,100個小車位。外來車輛不允許進入村中,由電瓶車接送游客。②游客中心:占地面積1 200 m2,將現有游客中心外移至此區并改造,包括旅游商品廊、入口管理處、客棧等,床位數200個,具有旅游紀念品、土特產銷售、售票、游客咨詢、旅游住宿、停車服務等功能。③餐廳:設置可容納600人同時用餐的特色餐廳,建筑面積1 200 m2,為江南民居式風格,磚木結構。
2)鄉村休閑度假區。此功能區融農家餐飲、鄉村休閑度假、鄉土娛樂、中醫保健、諸葛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建筑景觀突出鄉土風格,與諸葛村整體氛圍協調。①水上餐廳:設置休閑釣臺和水上餐廳,餐廳建筑面積300 m2,可同時容納150人就餐,以諸葛八卦宴、農家土菜、中藥飲食為特色。②藥浴中心:建筑面積600 m2,磚木結構,開展保健藥浴和中醫專家門診等。③休憩廣場:按八卦陣圖設計,中央設置七星臺,占地面積160 m2。④度假中心。建小木屋、草廬、竹屋各1棟,建筑面積1 000 m2,床位數56個。鄉土風格,簡約明快,功能實用。⑤盆景園:占地1 150 m2,設置奇花異卉、珍稀植物盆景,供游客觀賞、休憩。盆景園可分為中心小廣場,盆景展示區和盆景培育區。⑥說書堂:游客喝茶、品評三國故事的場所,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00 m2。⑦戲憩園:占地560 m2,網格形的農作物種植區,游客參與采摘,采摘的農作物可在水上餐廳燒制品嘗。⑧弩箭場:占地800 m2,游客可用弓弩對草人和箭靶進行射擊。⑨蘭苑:占地2 800 m2。以種植蘭花為主,搭配種植如菊、梅、海棠、牡丹、芍藥等。⑩觀光果園:占地面積54 000 m2,種植桃、梅、李、杏等水果品種,營造出春花秋實的鄉村農業景觀,為游客提供林果觀賞和采摘品嘗場所。其他項目包括亭、臺等,供游客觀景、休息,如望遠亭、賞花臺等。
3)中藥保健游憩區。結合諸葛村的“藥文化”營建特色景觀帶,以藥用蔬菜為游客提供餐飲原料,以中草藥炮制品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以藥用植物的植物精氣為游客提供林間養生保健活動場所。①鹿苑:占地1 000 m2,用于飼養梅花鹿,為中醫保健藥浴中心和村中壽春堂提供制藥原料,如百補全鹿丸等。游客觀賞梅花鹿、了解梅花鹿的藥用功效、購買滋補鹿制品等。②藥林浴:游客在藥用植物林中漫步、休憩,沐浴植物的芬芳,達到養心舒肺、美容養顏的養生效果。③中藥坊:建筑面積200 m2,磚木結構,游客可現場參觀草藥茶、丸、片、飲、散、膏的制作過程。④釣魚臺:半圓形,占地300 m2,釣位8個,為游客提供釣魚、觀景平臺。⑤水上植物浮島:在北漏塘中設置人工植物浮島,植物浮島上以荷花、睡蓮等水生花卉為主,以千層菜、菖蒲、梭魚草、美人蕉植物為輔。植物浮島不僅能有效地利用閑置的水面,而且能凈化水質,美化環境,擴大生物棲息范圍。⑥水車陣:在北漏塘與荷花塘交界處設置水車陣,供游客游玩。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田園觀光體驗區。以農業生產過程形成的農業景觀、農事操作活動和農俗體驗活動為主體,形成富有鄉土特色的農業觀光體驗功能區。①蔬菜采摘園:種植豆角、櫻桃番茄、葫蘆、苦瓜、黃瓜、絲瓜等藤蔓類蔬菜,形成瓜蔬滿園、綠意盎然的田園景觀,開展蔬菜采摘、農事操作。②經濟作物觀光園:旱地作物采用以“油菜+油葵/向日葵/芝麻”為主的景觀經濟作物種植模式,提供“春觀菜花,夏賞葵花,秋采葵盤”的觀賞景觀和參與載體。③水生植物園:對池塘、水稻田和荷塘進行整理,種植水生植物,營造景觀水體。調減水田面積,擴大荷塘面積,增加荷花品種,豐富荷花景觀并提供采摘蓮子的場所。④傳統作坊:以傳統的“前店后坊”的形式,把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間作坊展現在游客面前,既可參觀,品嘗,又可親自動手制作,讓游客參與,樂在其中。主要的作坊項目有豆腐作坊、蒸酒作坊、榨油作坊、草編作坊、竹木器作坊、孔明鎖作坊、孔明燈作坊、孔明扇作坊等,建筑面積300 m2。⑤景觀長廊:長20 m,寬3 m,木質結構。內設桌椅,供游客休息,近可欣賞田園風光和古建筑,遠可觀青山如黛,層林盡染。⑥特色表演區:占地500 m2,開展斗牛、斗羊表演,推諸葛車競賽,敲諸葛行軍鼓等項目。
5)景觀林帶。①入口景觀林:原進村公路、330國道、古村落、入口景觀服務區之間的區域,與入口景觀服務區一起構成第一印象區,對游客及過往行人車輛形成諸葛村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采用自然更新和人工恢復相結合的途徑進行鄉村風貌保護,景觀林營建。對于不影響觀瞻的地段采取封閉保護,讓其自然更新。對于處于緊靠道路一側的地段,采取栽植綠墻和攀緣植物的方法予以隱蔽和隔離保護,并使其自然更新。②四季景觀林:位于“臥龍度假區口道路――古樟樹”谷地兩側的山坡。主要結合現有竹林、楝樹等植被樹種,人工補植色葉植物和觀花植物,如山麻桿、女貞、含笑、廣玉蘭、杜英、香樟、桂花以及無患子、楓香、欒樹、烏桕、三角楓、郁李、鵝掌楸、銀杏等鄉土樹種,營造鄉村四季景觀。建觀景亭一座,面積15 m2。③竹林:諸葛小學南面一塊三角形地帶,植被以竹子和少量的香樟樹為主。在此區域引進竹子新品種,形成竹林種植區,并開展竹林迷宮游憩活動。
6)景觀恢復區。①景觀恢復工程:人工環境整治結合自然恢復,構筑生態屏障和景觀帶,保護鄉村風貌,占地100 hm2。禁止破壞性開發,避免大挖大填,造成景觀創傷面;對集鎮、街區進行環境整治,形成秩序井然、整潔衛生、風格統一、富有特色的環境氛圍;保護基本農田,不亂占、亂建,保持田園風格;對山體植被封禁,以自然恢復為主。②牌坊:恢復重建。北漏塘東南角是諸葛村中水口,過去曾有一座關帝廟和一座貞節牌坊,坐東面西,并肩而立。按照風水學說,關帝廟像鎖,貞節牌坊像鑰匙,廟和牌坊關鎖住水口,有利于“藏風聚氣”。③隆豐禪院:歷史上又名高隆寺,位于村西南面,恢復重建,占地面積約0.5 hm2。高隆寺供奉者觀音、關公、文昌、土地、五谷、真武大帝、天王、十八羅漢,還有“子孫堂”,體現鄉土生活各種需求。④臥龍坡度假村:位于村西面,占地10 hm2,三面環山,植被茂盛,開展森林休閑度假。
3結語
休閑農業具有生產、生活、生態和游憩休閑服務四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建設和開發休閑農業區不但對現有農業產業具有良好的經濟提升效應,而且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和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的作用[8]。
休閑農業的建設和開發,是古村落型旅游區保護和發展雙贏的戰略選擇。通過休閑農業的建設和開發,可以實現諸葛村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農業產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經濟收益,擴大景區旅游環境容量,延長游客逗留時間,提升旅游經濟效益;提供第一、第三產業就業機會,改善當地人民生活質量,擴大旅游開發受益面;通過發展旅游購物,促進農副產品就地銷售、就地升值和剩余勞動力就地轉化、本地就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還可以為古村落提供大面積綠化景觀背景,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是阻止城市向諸葛古村擴張的屏障,可有效促進古村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高 飛,鄭永莉,許大偉.安徽古村落園林景觀的開發與保護[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35(4):59-61.
[2] 王曉陽,趙之楓.傳統鄉土聚落的旅游轉型[J].建筑學報,2001(9):8-12.
[3] 張建國,俞益武,朱志泉,等.浙江休閑觀光農業現狀評價與發展對策[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6,23(5):581-587.
[4] 孟明浩,俞益武,張建國.古村落旅游產品體驗化設計研究――以浙江蘭溪市諸葛村為例[J].商業研究,2008(1):195-198.
[5] 諸葛坤亨.諸葛村文物保護與旅游管理體制[J].今日國土,2006(Z4):35-37.
[6] 張慧麗.基于風水文化的古村落旅游開發――以浙江金華蘭溪諸葛八卦村為例[J].傳承,2008(8):66-67.
一、我市農業發展現狀
(一)開辟特色運行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為充分發揮區域特色,促進農業健康發展,我市在國家級標準示范區的基礎之上,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廣能夠有效實現經濟利益合理分配的產業經營模式,如“一體化樣板基地”、“緊密型生產基地”、“松散型生產基地”、“公司+種植大戶合作社”等。
(二)注重農業專業人才培養,實施科技富農工程。將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二者緊密結合,圍繞我市蘋果、葡萄、畜牧、水產養殖四大特色領域的發展,組織一批擁有技術的人員深入到種植一線,以技術入股、資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到農業示范基地的生產建設中,或以個人創新、技術承包的形式參與到特色農業、優勢農業的發展中,全面促進我市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和使用,進而提升我市農業的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企業的發展和農戶的增收。
(三)推廣農業產業化項目,打造農業特色園區。煙臺蘋果是山東干名優特產之一,其以綠色無公害的種植技術,逐年擴大市場份額,并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漁業養殖捕撈方面,因引進大菱鲆等新品種,并形成相應的生產能力,加速了周邊區域乃至整個環渤海灣地區大菱鲆養殖產業化的發展;肉雞標準化養殖實現以沼氣為紐帶的集養殖、種植、生物能源、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于一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良性循環模式;釀酒葡萄基地規模不斷擴大,使蓬萊市成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和全國三大優質釀酒葡萄產區之一,輻射帶動了全國釀酒葡萄品種的升級換代及高端葡萄酒品質的提升。
二、我市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市農業經濟在產業化、規模化方面取得了迅猛發展,但在龍頭企業規模、品牌建設、監督監管、產業規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弱。對任何一個行業來說,龍頭企業的生產規模、經營狀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供應鏈上、下游的走向;而在農業中,龍頭企業的發展從深度與廣度兩個方向影響著農戶與市場的關系。當前我市農產品行業中,龍頭企業數量不多,并且多數企業還處于“小、散、低、弱”的狀態,但當前我市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均無法對行業結構調整起到任何作用。
三、我市的農業經濟發展思路及對策措施
“三農”的發展以及農業產業格局均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息息相關。在發展過程中,我市應借助“美麗鄉村建設”活動的契機,捋清農業經濟發展思路,加強服務監管,大力推動我市農產品龍頭企業的發展,并逐漸形成現代化、產業化的農業經濟體系,進而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創收。
一、對生涯規劃這一個概念進行分析
生涯規劃換一種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方法來敘述的話,其實就是對有可能對我們的職業生涯發展造成一定高程度的影響的各個層面的相關因素進行選擇和創造。它一般情況下都是建立在一個個體對自我形成了相對來說比較全面和深刻的認識的基礎上,從而樹立起最好的職業奮斗目標,并且為了能夠實現上文中所提及到的這一個目標做出相關的安排。對于農村高中生來說其實所包含的及時學習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
二、對現階段農村高中生生涯規劃相關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存在著的各個層面的問題分析
農村高中生對自我形成的認識并不是十分的全面和準確。
高中生處于生涯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的“轉型期”。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逐漸的變得相對比較的成熟,但是還是不能夠滿足生涯選擇相關工作的過程中所提出的要求,在這個階段中其所面臨的各個層面的抉擇的數量是相對來說比較多,因此學生一般情況下就比較困惑。處在上文中所提及到的這個階段中的學生是需要依據需求、興趣以及機會來對自己未來所需要走上的道路作出初步的規劃,逐漸對社會現實重視,應當嘗試將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相關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所選擇的職業和社會所提出的需求進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
職業生涯目標實際及時所能夠想到的、有一定程度的可能性得以實現的這么一個目標。針對職業生涯目標開展的各個層面的相關選擇工作并沒有固定的套路,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根據自我的實際需要,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對自我形成較為全面且準確的認識。通過針對自我開展的各個層面的相關研究工作,逐漸的對自我形成全面且準確的認識,對自身所擁有的能力進行估計,對自己的性格特點形成較為全面的了解,逐步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對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形成較為明確的認識,衡量自己的現狀與自己所制定的目標之間的差距,并以上文中所提及到的相關內容為基礎來對自己進行塑造,使得自身所具有的才能在實現自己所制定的目標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實際調查中發現,一般情況下農村高中的學生只有一半左右能夠對自己形成較為全面且準確的認識,但是另外一部分數量相對較多的學生都是不能對自己形成較為明確且準確的認識,還有數量相對來說較少的人對自己完全不了解,更有甚者,怎樣讓自己形成較為明確且全面的了解都不知道;農村高中學校的不同年級的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的,但是卻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么明顯。
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多的農村高中生一般情況下都是能夠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所能夠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與此同時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但是尚且存在著一半的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知識所能夠起到的作用不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觸心理。其中,學生通過哪個渠道了解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相關知識的,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對這一個方面的相關知識并不是十分的重視,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職業生涯規劃這一個層面的教育是相對來說比較的滯后的,中學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是沒有受到重視的,更不要說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具有的差異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相關教育活動了。
三、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活動對農村高中生的促進性作用分析
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相關教育活動,是能夠解決下文中所提及到的學生遇到的問題的。
選擇分科?高一結束期或高二年級的學生一般情況下所需要考慮到的就是分科方面的問題了,是需要在文科、理科以及體育藝術類中進行一定程度的選擇的,不能僅僅依據一時間的興趣,數量較多的學生在進行選擇的過程中是比較為難的,不知道應當如何進行選擇,在這個時候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相關教育活動的話,是能夠幫助學生進行選擇的。
填報志愿?和處于高一或高二階段的學生所需要作出的分科層面的選擇一樣,處于高三階段的學生所需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填報志愿。面對數量眾多的各個地區的大學和專業,處于高三階段的學生應當怎樣對自我形成一定程度的認識,怎樣才能夠以自己的實際情況和人生理想為依據,選擇出相對比較適合自己進行深造的學校呢。
自主招生?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高等教育招生相關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由以往的國家統一招生到現在逐漸的提升每一所學校的自主招生權。學生所面臨的選擇變得相對來說比較的多,需要學生把握住機會。
參考文獻:
一、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所存在的問題
自我國農業從合作社到的體制轉變后,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而農業的發展又會進一步有力地推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但到目前這一體制轉變對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的推功作用已基本上沒了潛力,盡管農業有少許發展,那也是靠科技技術進步拉動的。目前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而把老弱幼小放在家里,也不認真從事農業生產了,在外地睜了錢,就在老家農村蓋上一個大院子,說是為了小孩子結婚用的,而剛剛結婚的年輕人就在新房里住不到一個月也出去打工了,留下了一個用了全家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心血掙來的錢蓋的一個大院子沒人住,又去到外地居住在那種很差的出租房里,不僅浪費了新房,而且占用了好多土地,老的小的在家少人照顧,家里人思念打工在外的人,在外打工的人擔心、思念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付出了感情上的巨大代價,這與以人為本的國策明顯違背,到頭來農民還是收入最低的,而農民收入低又不能促進消費,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及提高生產總值也是有阻礙作用,盡管國家也在盡力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取消農業稅、加大農村社會保障等。
二、農業發展落后,農民依靠種地增收困難的原因分析
(一)農產品一般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
四種市場類型比較
市場類型
廠商數量
產品差別程度
對價格控制的程度
進出一個行業的難易程度
接近的市場
完全競爭
很多
完全無差別
沒有
很容易
一些農產品市場
壟斷競爭
很多
有差別
有一些
比較容易
一些輕工產品、零售業
寡頭壟斷
幾個
有差別或者無差別
相當程度
比較困難
鋼鐵、汽車、石油
完全壟斷
唯一
唯一的產品,并沒有相近的替代品
很大程度,但是經常受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