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1 09:50: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品德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家庭與學校結合。把兒童培養成祖國的棟梁之才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心愿。與家長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揚長補短。
與家長談話在充分肯定學生成績的基礎上,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2.對品德較差的學生定期與家長聯系,不斷變換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學期中間進行學生操行返家,廣泛征求家長意見。這樣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就能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首先,家長不要把幼兒當作是自己的私有品,幼兒是祖國的未來,他(她)是屬于社會的、屬于國家的,幼兒要從小在心靈中播下愛國主義種子,陳鶴琴早在1940年就提出了“活教育”的三大目標之一的“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當今部分家長在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存在著許多價值觀的問題,并與幼兒園教育、社會要求構成某種程度上的不一致甚至存在著矛盾狀態。許多家長關心的是:“孩子在幼兒園學習什么?會背什么兒歌,會講什么事故?學會了做什么作業?學會了哪些字?孩子在班上是否名列前茅等等?如果老師夸獎幼兒園的智力好,上課很認真,家長就喜上眉稍;如果老師反映孩子品德上的一些問題,如:今天××打了誰?××搶了誰的玩具,××吐口水等,家長則不悄一顧,甚至懷疑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有成見。當今家長重智輕德現象普遍,他們往往忽略了幼兒的德育教育,把重點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孩子的學習成績好,是家長的驕傲,孩子是否考上重點是家長教育的成敗。如:今天下午左爸爸來接左××,左××迫不及待地將手中的玩具一甩,扔在地上,趕忙抱著爸爸的雙腿。我看見了,立即叫左××把玩具撿起來放回原處,可左某就是不撿,做家長的也無動于衷,抱起自己的小孩,走了!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家長的品德行為將影響孩子一生。即使將來孩子學習成績能考取清華、北大,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優秀品質,也難以避免精神上的危機和對生活態度的動搖,所以家長的教育觀念、價值取向直接左右孩子的發展方向。
其次,家長的德育教育方法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從孩子的行為習慣著手,家長應結合日常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學習等習慣。相當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吃飯、穿衣、大小便都是小事,長大后自然就會,因而忽略了這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孩子本來對世界就充滿好奇心,總想探個究竟,他(她)們很主動地嘗試做日常生活中的事,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如果這時家長不但不順其心理加以培養,反而嫌孩子動作太慢、太笨,還不如自己來兩個,這樣孩子自然就養成了依賴性。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很容易接受家長的指導,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幼兒將一切變成定局,良好的習慣不但不容易養成,已養成的壞習慣也很難糾正。家長應把握住孩子的關鍵期,從良好的行為方式、行為習慣先入為主,以預防再教育的困難。人總是生活在社會環境和群體中,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習慣,社會就安祥。一個人有良好的習慣,別人愿意接近,容易獲得朋友,能夠適應社會環境而幸福地生活,因此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幼兒必須親自吃飯、穿衣、洗臉、刷牙、大小便、收拾書包、整理房間,讓幼兒在長期不斷的重復練習中,逐漸養成自動、自發、自信、獨立,且有忍耐性,做事有條不紊的好習慣,使孩子逐步成為負責任、守紀律、愛整潔的好習慣。家長必須抓住幼兒各年齡段的發展心理,順應孩子的能力、興趣和需要,以培養幼兒的各種基本習慣。
再次,成長中的幼兒在行為上需要家長的管束,在生活中不難發現,現在的幼兒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許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結果孩子變得不知珍惜物品,性格浮燥、任性、無克制力。這樣的幼兒往往追求物質享受,意志薄弱,心生怠惰,不求上進。在美國的幼兒教育中,幼兒從兩歲就開始培養自我服務技能,15歲的孩子就該自己掙點生活費,18歲還依賴父母,就會覺得是一種恥辱。他們認為自我服務、自力更生的技能掌握,可以增強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使孩子家長雙雙受益,從小培養孩子自主,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幼兒自己做選擇和判斷,只有通過大量的事實,才能讓孩子從大量的事實中總結經驗,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正確的結論和決定,才能使他(她)們對自己作出的決定負責性,使自己變得有責任心,將來在重大事情上很可能真知卓見,高瞻遠矚,從而發揮其創造性的才華。家長愛子女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但是不要過份保護孩子。預防溺愛,才能培養幼兒自主、自律、自強之人。
“謙讓”、“合作”、“樂群”等行為準則,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他對人際交往具有重要的協調功能和積極意義,現在有些家長生怕自己孩子吃虧,常常表現出不適當的關切以及對攻擊的縱容。如:在接幼兒回家時,常常情不自禁地問“今天有人欺負你嗎?”“別人打你,你就打他!”這表面上看是關心孩子,實際上是助長或暗示孩子不良行為,它將給社會的發展帶來極大障礙。
二、教師是幼兒的典范、崇拜的偶像,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教師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專職工作者,對幼兒德育教育理應具有責任感和嫻熟的技能,長期以來,幼兒園教師的德育教育方法除說服、榜樣、演示、獎罰法以外,還必須具有行之有效、自己獨創的德育教育技巧。本人在多年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也常常用到以下幾種教育方法:
1.情感體驗訓練法。讓幼兒回憶自己在過去的生活中親身經歷、感受過的情緒,并產生情感反應。如自己生病時,身體怎樣?心情怎樣?會做些什么?會想些什么?從而引導幼兒理解他人生病時的心情。又如,幼兒受到委曲時,心情又是怎樣?會做什么?達到換位思考的目的,從而進入他人的角色,培養幼兒的同情心理,同時教師還必須強化行為訓練。如探望病中的伙伴安慰受傷的心靈,使幼兒正確理解他人的情緒反應,并采取積極主動的行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2.換位思考訓練法。當孩子遇到事情有沖突的時候,教師必須教會幼兒理解、謙讓、先人后己的精神,讓幼兒來表演充滿矛盾的事態發展的過程,使幼兒能夠理解別人、為別人著想,給別人幸福和快樂,把幼兒引入更高層次的行為規范上來。如:只有一輛玩具汽車,是讓同伴玩?還是自己玩?只有一顆糖,是讓小弟弟吃,還是自己吃?兩人同時爬上滑梯,是先讓別人滑,還是自己先滑?只有一臺VCD和電視機,是讓大多數同伴看《貓和老鼠》,還是自己看《天線寶寶》等等。
面對這樣的結果,人們不禁會問:孩子們的同情心哪里去了?當他們比自己父輩更充分地享有家庭呵護與物質豐富的時候,怎么反倒失去了愛心?
2.南京以及蘇州、無錫、常州地區。專家們對初中二年級和小學五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學生對“在你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時常與誰商量?”這一問題的回答結果依次是:(1)母親,64.3%;(2)父親,48.9%;(3)同學、朋友,41.6%;(4)兄弟姐妹,14.2%;(5)跟誰也不講,5.8%;(6)鄰居親戚,5.2%;(7)·學·校·教·師,4.8%;(8)爺爺奶奶、外公外婆,4.5%;(9)其他人,2.8%。
中小學生遇到困難和問題均不愿與他們的老師商量,比例之低令人吃驚。須知,教師是可以對孩子的問題作出正確答復的群體,為什么以育人為天職的教師,如今卻沒有多少學生愿意去為自己困惑的問題向他們尋求“解惑”呢?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形象不佳、威信下降是直接的原因。
3.對某市大學生價值取向量化研究的結果更是耐人尋味。當專家讓大學生將給定的18項價值觀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序時,統計結果顯示,大學生們普遍將“負責任”排得很靠前(第4位),但卻將“助人”排得很靠后(第13位)。當專家與大學生們面談時,竟發現,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社會、他人、組織、集體應該向(我)自己負責,讓我去幫助他人,沒想過。有的甚至說:“助人?人活著就是為了自己,那種為他人的福利而工作的人,在我看來是不存在的。”
三組調查結果說明,現階段,從幼兒、中小學生到大學生,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普遍存在嚴重問題。
原因究竟何在呢?
1.經濟轉型期價值觀多元化帶來的價值失范,使兒童、青少年無所適從,社會上流行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深深侵擾著我們的學校教育。
2.學校教育力不從心,觀念陳舊,方法老化,大多數學校、幼兒園仍以單向度的“美德袋”式的“灌輸”教育為主,脫離學生心理實際,脫離社會生活實際,造成現實與教育的“兩張皮”現象。教育內容與社會現實的巨大反差使學生產生人格裂變。
3.部分學校領導、老師熱衷于創收,片面追求升學率,主要精力不在教書育人上,教師職業道德下降,“訓學生像訓兒子,訓家長像訓孫子”,把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違反教育規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幼兒的品德教育不僅重要,也非常復雜。智力開發固然重要,而讓孩子怎樣做人更重要。因此“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缺陷,而智慧永遠彌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品德教育在幼兒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幼兒時期對幼兒實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讓幼兒受益終身,可以說它是全部幼兒教育的基礎和重心。幼兒的品德教育不是在盲目中進行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點滴熏染中形成的。諸如瑣碎的穿衣、吃飯、站立、行動、說話這樣的生活小事,都提出嚴格的要求,要不斷把品德教育貫穿在孩子能接觸到、易于理解的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體驗,培養他們良好行為習慣。使孩子們從小就身心健康,舉止端莊,自信自強,為長大成人后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奠定基礎。
二、幼兒品德教育的特點:
1.幼兒理解能力差,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不宜單純,過多的進行練習并以此作基礎進行情感教育和個性培養,使他們多有一個實際感受。
2.幼兒的品德認識不是通過理性的思維方式建立起來的,而是通過經驗積累起來的,在多數情況下,他們很難以老師和家長灌輸正確的道德認識來自覺地指導自己的行動,幼兒優良的行為規范和生活習慣只有通過反復被動練習形成條件反射,才能變成自覺行動。這樣就能使幼兒在不必懂得很多道理的情況下,能自覺地按老師和家長教給的正確處事方法與待人接物;相反,如果只留意較為抽象的情感教育,輕視或忽略了行為規范的訓練,那么幼兒品德教育就會像一串吹起的肥皂泡沫一樣,呈現短暫的美麗,很快就會破裂、消失,因為幼兒不僅品德認識和理解能力相對較差,而且道德情感也極不穩定,可塑大,說變就會,極易反復。
3.幼兒的品德教育必須立足于于情感教育。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培養孩子愛的情感,喚醒他們身上沉睡的對愛的情感。因為在人的生活中,如果說道德是浩瀚的星空,那么情感就像一條生生不息、永無止境的河流。孩子的情感教育,是品德教育的真正基礎,是理智的真動力,是人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品德教育的內在動力。情感教育可以使良好的品德在孩子心中形成久久無法磨滅并影響他一生的記憶,并且受用終生。對幼兒來講,優良的情感只有融會于實際行動中才有反映,而要讓幼兒將老師和家長倡導的優良情感逐步融會在他們自身日常生活行動當中,才能將情感培養與行為規范教育緊密結合,方能奏效。
4.幼兒的品德教育應該是在同步進行優良的行為習慣、優良性格和優良情感教育的同時,重點著眼于優良性格和優良的生活習慣的訓練與培養。因為從幼兒品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來看,基本的優良行為培養,不僅是幼兒品德教育的原始起點,更是幼兒品德教育的最終歸屬。幼兒許多良好行為習慣是需要在反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優良的品德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財富,這是被人類公認為了的。
三、幼兒品德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要重視幼兒家庭品德教育的起步性。一開始就給幼兒大腦中留下非常牢固的、深刻的痕跡,做到先入為主,這就叫品德教育的起始性。不管孩子長大以后從事何種工作,培養他們成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人,必須重視品德教育的起始性。兒童品德教育主要體現在家庭教育上,孩子出生后,最初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父母身邊,孩子最熟悉的人是父母、懂得的第一個道理,也是父母這個第一任老師影響和教育的結果,父母對孩子的起始教育好比在紙上畫畫,第一筆怎么畫、涂什么顏色,對今后能否畫出美麗的人生畫卷,是相當重要的。
品德教育的起始對一個人會產生終生的影響,老教育家吳玉章在回憶家庭的起始教育時說:“在我懂事的時候,父母教育我長大以后要做個頂天立地的人,祖母常說,小來偷針,大來偷金,不義之財寧愿餓死也不能接受,并經常要求我們做事要有始有終。一有空閑,長輩們就講岳飛、文天祥的故事給我聽,多是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這些教育對我后來參加革命活動,培養民族氣節,對我的生活習慣和作風培養,都有積極的影響。”從這里可以看出家庭的兒童教育,父母的言行確實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僅是用語言和直接的教誨,而且是浸注于家庭的全部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怎樣做人的行動,一個人的品德形成,除了社會道德輿論,學校教育的影響外,家庭兒童的品德教育起步也很重要。
(二)要注意幼兒的品德教育的科學性:
1.在表揚和鼓勵中進行教育,當兒童第一次做好事時,父母要及時表揚和鼓勵,比如當你的孩子幫助鄰居老大爺、老大娘取牛奶、掃樓梯時,當別人家的小朋友到你家做客時,小孩熱情招待,把大蘋果讓給小朋友吃的時候,當他對叔叔阿姨有禮貌的時……,做父母的應及時給予贊賞,鼓勵他以后繼續做好事,他們的行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就會激發內心的光榮感,經常這樣做,就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穩定的品德,相反,如果父母對兒童做好事無動于衷,就會失去兒童起始性品德教育的良機。
2.把錯誤消滅于起始之中,當兒童做錯了事的時候,內心會產生自責和過失的情感,父母應及時地批評和阻止,便能引起他的羞恥感,制止以后,不再發生不良的行為,但是孩子第一次做錯了事,父母不應不分青紅皂白地橫加指責,應該仔細地分析原因,給予開導,比如幼兒說謊,有時因為害怕,想避免父母的打罵而造成的,家長應鼓勵孩子勇敢的承認錯誤,千萬不要訓斥和打罵,但對孩子真正說慌時,不要馬虎從事,要嚴肅地指出錯誤的性質,提出嚴格的要求,鼓勵孩子以后要改正。如果父母對孩子做錯了的事情,聽之任之,就會使孩子向不良的方向發展。
(三)要抓住幼兒品德教育的黃金期:
幼兒兩三歲到六七歲是其品德、個性形成的黃金時期,這個時間抓品德教育最好,因為這時期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受到良好的品德起步教育,放任自流、溺愛遷就、縱容護短,認為孩子還小,以后會變好等等錯誤想法,就會使孩子形成任性、好逸惡勞、自私自利和唯我獨尊等惡習,以后很難糾正。時間證明,對一個人的不良個性、不良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養一種優良品德要難的多。對此古人講“人之初,性本善,茍不教,性乃遷”,俗語說的“三歲事,論到老”等等歷史和現實事例說明在黃金時期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重視幼兒的早期品德教育,既要抓早、又要從嚴,還要講究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有好的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但目前我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其原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筆者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前的德育工作沒有充分意識到教育環境、教育對象乃至教育手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在當代如果還持以前的德育思維,因襲以往的德育模式,勢必無法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最終影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稱,是一種社會現象。品德則是一個人對社會道德的反映,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表現,是一種個體現象。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把社會道德具體到個體身上,內化成個人品德。
當前,以生為本的觀念已漸入人心。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刻認識到教育過程中內外因的關系,在德育過程中自覺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設法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這是目前改進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出路。本文擬在以生為本的理論框架下,對當前高校德育的新取向進行一些探討,以期能為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作一定的理論思考。
一、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個性發展逐漸成為個體的內在需求。由于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們不再像以往那樣依賴自然,受制于客觀物質;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步實現和終身教育的大力提倡,國民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對于制度和權威的遵守漸次臻于自覺。在這種社會大變革時期,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與時俱進,才能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于是,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過去,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不僅教育本身缺乏主體性,而且基本上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為思想品德教育反對個性,強調思想品德教育的大一統思想;滿足于照本宣科的照抄照搬,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及教育對象的主體性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從以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關系來看,主體和客體往往涇渭分明,教育者是當然的主體,作為教育對象的大學生被視為改造、塑造的對象或客體,教育方法主要是單向的灌輸和簡單說教,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千人一面的順從的品格。顯然,這是一種缺乏主體性的形式主義的、教條主義的、低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與此相對的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種怎樣的教育呢?所謂主體性是指人們在創造歷史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人的主體性是人的重要本質屬性,是人的群類特性、社會特性和個體特性的統一,其基本特點就是人的自覺自由活動,包含人自身特點的發揚和人與客觀世界關系的正確處理等問題。人若是在主體性方面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就能在正確認識和處理與世界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以及與自身的關系中,發揮著自覺能動作用,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與消極、被動、無為,只把人視為純粹客體的傳統思想品德教育相對立的,它指的是以人為主體,倡導以人為本,注重人的主體地位的發展、主體精神的發揚和主體力量的發揮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包括三個方面的主體性: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思想品德教育本身。
主體性是思想品德教育者最根本的特性,它表現為主動性、主導性、創造性和前瞻性等。思想品德教育者能否真正成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體,關鍵在于其是否具有主體性。主體能動性的強弱,決定著教育者作用發揮的程度,決定著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與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的對象也具有主體性,這是區分主體化思想品德教育與傳統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看來,受教育者雖說是作用對象,是受動者、接受者,但他與一般的物質客體不同,在接受教育時,他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個性的人,因而具有主動性和主體性。只有受教育者主動地參與和接受教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
思想品德教育本身的主體性是通過教育內容創新來體現和實現的。中國古代社會通過以仁為核心內容的理想人格學說來教育人,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培養與塑造;西方國家在德行教育中普遍重視學生自身內在潛能的開發,重視行為主體自我激勵機制的形成和完善,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個性化和務實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各種活動提倡以人為本,學校的各種活動也趨于以生為本。古今中外的經驗告訴我們,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應當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二、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充分重視了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凸顯了受教育者的個性、特性和自主性。但從以生為本的觀點來看,思想品德教育既要明確一般規范的要求,又要滿足具體的不同需要。然而,即便是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同樣也是一種普遍的大眾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要向受教育者呈現并傳遞適合集體的一般規范要求,盡管這種“傳遞”不同于傳統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灌輸”。但是,不同的個體由于他的背景知識、思維方式、反應方式各異以及他對一般規范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不同,他們的思想實際便存在很大的區別,存在的思想品德問題也各不相同,這時就需要向他們提供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
“咨詢”一詞來源于心理學術語,在我國最早載于《書·舜》,有商討、勸告、質疑等之意。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咨詢”,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運用各種方式,對受教育者各種各樣的困惑,如政治困惑、思想困惑、信念困惑、價值困惑、修養困惑等引起的矛盾、失衡以及心理障礙等,給予一種特殊的滿足、教育、引導和啟發。簡言之,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通過咨詢解答的方式幫助學生消除影響他們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心理障礙,提高心理素質,這樣能夠淡化教育痕跡,有助于深化教育工作,增強德育效果。
開展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于把學生與教師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教育者以專家的身份出現,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體現平等、體現服務;學生要求咨詢服務是個人主動行為,體現主動、體現需要。這種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符合當前大學生思想個性化、獨立性強的趨勢,從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從客觀普遍教育的層面推進到每一個學生微觀的個體心理層面。可見,思想品德教育的咨詢服務,本身是一種共同參與、平等互動、商議選擇的活動。
當前,發展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意義重大。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不言而喻。近年來的一些心理調查研究顯示,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屢見不鮮的校園惡性事件也提示著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開展各種咨詢服務很有必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把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與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結合起來,開展積極的心理咨詢教育,增長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改善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使他們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坦然地面對和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是增強思想品德教育可接受性的重要途徑,也是使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走近學生實際的一個新嘗試。
總之,由于大學生思想的多層次性、不同步性、多變性、偶然性、曲折性,使處在人生成長關鍵階段的他們思想活躍、感覺敏銳,但又缺乏社會經驗,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堅持同一性與多樣性、一般規范要求與多種咨詢服務的統一。作為大學生的德育導師,咨詢法顯得更為親切,師生間的交流更像是朋友間的傾述。通過這種形式,思想品德教育與大學生走得更近了。
三、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強調了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從整體上增強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照顧了學生的個別性和特殊性,做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設計,在不同層次上保證了思想品德教育對于不同學生的可接受性。客觀地說,這兩種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通過教育者從外部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期出現教育者期望的結果,最終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自教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一種更高級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學生自己對自己進行教育,把外在的道德規范要求內化為自己的一種需要。顯然,這種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超越了可接受性這一問題。
要真正做好思想品德教育,既要對受教育者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合理的組織和正確的啟發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又要充分發揮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經過自己的思考和發現而自覺實現思想轉化,積極投入,以達到自教自律。自教自律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標和要求,通過自我學習、自我修養、自我反省等方式,主動接受先進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以及自覺糾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過程。
“學習的革命”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觀念,其核心是強調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導受教育者學會學習。如果說智育需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那么,思想品德教育的直接意義就是要引導受教育者學會追求精神境界的自我塑造生成。事實上,高校開展的思想品德教育過程說到底是人的精神內化的過程,內化的實現就是覺悟過程的實現。很明顯,自教自律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符合社會的發展潮流,也尊重了人的本性。
通過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進一步增強學生認識自我、約束自我、超越自我的主體性,不僅為高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決定了高校自教自育機制的必然性。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實現離不開教育者外在的指導與傳授,但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只是一種外因,永遠不能取代受教育者的認知、內化和體驗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者只有掌握和運用受教育的思想矛盾運動的規律,啟發、引導和促進受教育者思想的轉化,才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教育人、塑造人。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與啟發學生自教自律相結合。在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注意啟發學生認知活動的自覺能動性,啟發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品德的塑造由他律轉化為自律。幫助學生擴大知識視野、開闊眼界、提升境界,樹立自我教育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確立自我教育的目標。依賴受教育者的自身免疫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逐步提高,養成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習慣,達到自律的境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當然,提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等于對大學生道德教育放任自流。在自教自律過程中,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使他們深刻理解自教自律的內容和意義,掌握自教自律的方法;要跟蹤觀察,把握好自律性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時機,不斷敦促受教育者自醒自悟,自教自律;做好自教自律機制的輿論導向工作,為大力提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保障。
四、結語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特殊而重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思想品德教育并沒有過時。事實證明,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不但不應被削弱或取消,而且需要得到不斷的重視和加強。當然,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新形勢下,高校德育一方面要順應時代的變化,深刻認識到教育對象、教育環境等已經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應該看到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已經全面興起;心理科學的長足發展使得運用心理學原理來提高德育效果成為可能。
因此,在新時勢下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并嘗試德育的新取向,通過開展層層遞進的主體化的、咨詢式的和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以生為本,重視學生的自主性、獨特性和自覺性,充分尊重并發揮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就有可能改變傳統思想品德教育不力的狀況,切實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使思想品德教育能真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和功能。
參考文獻:
[1]張志剛.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礙、成因及理想狀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2]楊洪澤,王麗娟.略論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應增強可接受性[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2(3).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及各項活動是實施幼兒園德育的主要途徑。“滲透”是幼兒園德育實施過程的主要特點,即滲透在幼兒游戲、學習、勞動、娛樂和日常活動的整個過程之中,滲透在幼兒與同伴以及與成年人的各種交往關系之中。因此,將幼兒品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個性培養、發展個性傾向提供鍛煉的好機會。包括對于生活習慣的培養、文明行為的培養以及行為習慣的培養。
我們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幼兒開展隨機教育。當同伴遇到困難時,鼓勵幼兒主動伸出友誼之手;當幼兒之間產生矛盾時,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學會謙讓,共同解決問題。這些點點滴滴的行為習慣,能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二、將德育教育滲透于主題教育教學環境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正是在某種環境的變化中,潛移默化地鑄造著自己的個性心理和品格,發展著社會性情感。幼兒園應當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從全面提高每個幼兒的素質入手,創設良好的主題教育教學環境,為幼兒創設一個清潔、舒適、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環境。
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所見所聞少,接觸社會與自然也少,在這個階段,思想品德課的開展就顯得特別重要。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主要是幫助小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和自然,從而養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學生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不斷積累起新的品質的過程,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使他們具有教師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更應該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這里所說的德,就是思想品德。當前中國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不可偏重和忽視任何一方面,尤其是德育,因為素質教育最關鍵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對其他各育起著方向調控和動力支持的作用,與此同時,加強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學校、家庭與社會必須共同關注的課題。
一、認識到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在過去長期的應試教育中,人們一度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目前的中國正面臨著向2012年遠景目標邁進的黃金時期,市場競爭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而處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每一個人,無時不受其心理活動的支配,尤其是在分勝負、比高低的戰場、市場、商場、考場等特殊場合,人的心理素質的高低竟成為決定其勝負的極其重要的因素;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或品質是影響個人成長,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要培養一代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材,務必擺正心理素質教育的位置,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基本要求,健康應該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一個人身體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健康。而心理健康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胸開朗、樂于交往;情緒健全、情感豐富、性格良好、有自制力;意志堅強、不怕困難。此外,智力正常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見,心理健康對學生有著特殊的重要的意義。所以,重視素質教育,關注心理健康,便成為現代教育的又一個重要特點。
二、合理使用并深入挖掘課程資源
合理使用并深人挖掘課程資源,合理靈活地使用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能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要考慮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要更多地把學生生活素材和教材有機結合起來成為活生生的、富有說服力的活教材,為教與學服務。注重學科綜合,努力拓展教材。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科間的融會貫通,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將各學科相關知識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各學科知識來理解思品的知識點,用思品的辯證思維方式指導其他學科的學習。引導學生用好“無字書”。生活是本“無字書”,教師要充分利用校外課程資源,讓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生活、時政新聞、人間世事等。例如,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博物館;組織學生進行市場調查、社會調查,并鼓勵他們根據調查結果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舉辦法制講座、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
三、面向社會,增強現代意識,提高思想素質
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也應注意渲染、強化競爭意識。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深挖教材,并對教材內容適當引導、補充。在全世界風行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下,我們市場經濟的腳步也是大步前邁。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機制:競爭機制,已經引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我們的生活中不再有鐵飯碗和金飯碗的說法,我們都需要樹立競爭意識。優勝劣汰是現實生活的基本準則,勝為王,敗為寇。如果我們還是安于現狀與享樂,總有一天窮困潦倒,甚至無法在這個社會生存。在課堂教學中,比如《百折不撓》一文,就強化了競爭意識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我國優秀擊劍運動員欒菊杰為了成功而做的不懈努力。也要從中看到他自身強大的競爭意識。他當時已經是全國冠軍,但是就是因為自我思想道德約束和競爭意識的要求,所以才讓他有輕傷不下火線的氣魄。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從中得到同感,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
四、創設困難情境,磨練堅強意志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實踐困難,調節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小學生意志力比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獨立性,堅持性和受挫能力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意志磨練特別重要。要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道德意志品質,要對學生進行意志知識的教育,從小事做起,嚴格要求。在意志培養工作中,給學生以相應的有關意志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懂得了相關的意志知識后,就能針對自己意志方面的缺點,嚴格要求自己,鍛煉自己,收到較好的增強意志力的效果。學生有了相關的意志知識后,還要訓練學生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困難都當成“千錘百煉”磨練意志的考驗。
五、開展實踐活動,把知與行緊密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而且大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
六、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學校在進行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要適當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語文教學,它的教學主要以教材為本,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非常豐富,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語文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學生便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在教學中將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課的教學,以及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可以促使孩子們更好地掌握正確的評價標準,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惡、美、丑,更好地提高他們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來引導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德素質,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教師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1-0117-01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在幼兒園的素質教育中如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品德不僅是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此我們應該對幼兒的德育工作予以認真研究,才能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幼兒園的品德教育內容要做到系列化
3~6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復,所以幼兒園的品德教育內容應該做到系列化。也就是說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使幼兒的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得到培養。所謂教育內容的系列化,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根據幼兒的個性品德特點,制定系列化的德育工作方案,按照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對幼兒實施有計劃的品德教育,才能保證幼兒思想品行向良好方向發展。在教育內容上也保證了系列化,教育主題和教育內容相互呼應,整體配合,形成了幼兒園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僅培養了幼兒良好品德,還能調動幼兒對教育活動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在日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德育
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內容多,幼兒每天要接觸各種各樣的環境,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兒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德育教育。
(一)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幼兒園的衛生習慣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項內容,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對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質有重要影響。因為衛生影響人類的全部生活,所以培養幼兒的良好衛生習慣也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影響人的文明素質水平,中華民族幾千來已經形成了許多公認的生活習慣禮儀要求。但近年來由于對人禮儀教育重視不夠,一些家長也忽視了對幼兒生活習慣方面的禮儀教育,這就需要幼兒園要為幼兒進行生活習慣的補課教育。
(三)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人的行為習慣是人的文明素質的外在表現,坐、立、行的姿勢是否正確也影響著人的整體素質的發展。中國俗語講:“站如松、坐如鐘、走如風、臥如弓。”實際上就是對人的行為習慣所總結出來的標準性要求。當然由于幼兒的年齡還不具備達到這種標準的條件,但我們也應該對他們進行一定的訓練,使他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行為習慣教育主要以訓練方法為主。
(四)文明禮貌養成教育。禮貌不花錢,但卻能換來巨大的經濟價值,這是我國在近年來的改革開放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國人的禮儀程度,代表著民族的文明水平,影響著外交方面的成果。幼兒年齡小,是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的最佳時機。所以應該重視對幼兒的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文明禮貌教育主要內容有,說文明語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禮,為人處事要與人為善等等。禮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規訓練。
(五)遵守集體規范的養成教育。幼兒園是集體性教育組織,幼兒在集體生活學習環境中能否自覺遵守集體規范,是能否養成組織性、紀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應該對幼兒進行遵守集體規范的教育,使其能夠自覺地按照集體規范約束自己,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規范之下,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質。如在宿舍里不妨礙他人,自覺參加值日生活動;出操時會自覺迅速地排隊;進出教室、上下樓梯不大聲喧嘩等等。遵守集體規范教育應以養成教育和常規訓練為主。
三、要根據獨生子女的身心特點因材施教
目前幼兒園的孩子已經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誤,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個性品質,如自私、愛發脾氣、任性固執、聽不得批評、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愛惜公物、遇到困難愛哭等等。因此,對獨生子女幼兒進行德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即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對待性格怯懦的幼兒,應以培養勇敢品質為主;對待個性霸道的幼兒,應以培養寬容、和諧與人為善的個性為主;對待貪占他人物品的幼兒應以培養誠實品質為主;對待逆反個性較強的幼兒,應采取綜合訓練方式,對其進行不良個性的矯正訓練為主等等。由于每個幼兒的家庭教育影響的環境和方式不同,他們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了解幼兒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四、教師要重視示范性教育影響
在當前教育形勢下,學生主要的著眼點在于應付考試,而不是健康成長和個性的完善,使部分學生承受不了壓力或不能正確看待、處理生活中面臨的一些問題,這樣常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厭學、早戀,甚至離家出走等等。我想,這時思想品德教育應重點放在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形成上,幫助學生疏通心理認知的障礙,利用適當的活動放松學生的心理緊張度,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學生耐挫折、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這樣,讓我們的學生不僅能正確地面對壓力,合理地緩解壓力,還能健康成長,心智成熟。
二、為學生的理想插上翅膀
我們可以選取一定的合適的故事、視頻、資料等,進行合理的編排,制作成學生容易接受甚至是喜愛的動畫、課本劇等,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促進學生向上的內驅力的形成。比如,很多學校將一些榜樣的事跡以及成長過程制作成宣傳板、櫥窗等,在校園的走道內懸掛,形成文化長廊,而這里的文化就是教育的智慧,是很好的創意,很好的滲透德育內容的方式,適合現代學校的教育環境。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通過一定的載體,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形成一定的理想追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對自己的將來有所思悟,達成自己的目標,召喚自己的恒心與毅力,激發自己的堅持與執著!學校要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讓學生懂得,為了明天的飛翔,要扎實從今天做起,從當下做起,一步一步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靠近。這樣,逐步喚醒學生的理想,讓學生能夠自信地朝著理想飛翔。
一、要善于利用周圍環境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幼兒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因此我們善于從周圍環境中,從幼兒容易接觸到的、易理解的事物著手,并把他和祖國的形象聯系到一起,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培養幼兒熱愛周圍環境,熱愛周圍人的情感。培養幼兒要由小及大,逐步向外遞增。如由愛自己的家、幼兒園到愛自己的國家。也要從身邊的人開始,再到農民、工人、公司經理等。
2.對幼兒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通過畫冊、影像等方式進行宣傳,把英雄人物形象化,讓幼兒對革命傳統教育有一定的認識。
3.培養幼兒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通過具體、生動形象的藝術作品,培養幼兒對敵人的仇恨之情,對英雄烈士的敬仰之情。
4.進行初步的國際主義教育。讓幼兒了解到在這個地球大家園里還有很多國家,各國家之間就應和諧相處,互相幫助,更要去敬仰國際友人,感激他們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努力。
二、要適時對幼兒進行集體友愛的教育
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里,是離不開集體生活的,培養幼兒熱愛集體,關心伙伴的意識非常重要。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發展水平逐漸提高要求,如小班幼兒需要愉悅地在一起,中班幼兒需要知道與小朋友友好相處,大班幼兒則需要懂得幫助自己的同伴,能評價自己的行為。
三、要對幼兒進行愛勞動的教育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勞動,勞動創造一切。為此,十分有必要對幼兒進行愛勞動的教育。教育幼兒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者的成果,初步認識勞動者們勞動的社會意義,學習初步的勞動知識和技能,逐漸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此外,我們還要教育幼兒不說謊話,有錯誤要勇于承認,不把錯誤推給別人,未經允許不動他人的東西,教育幼兒要誠實,不隱瞞所犯的過錯,敢于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