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9 17:44: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化和語言的關系,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英國是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其宗教傳統源遠流長。即使在科學文化十分發達的今天,很多英美人的宗教意識仍相當濃厚,上帝(God)在人的頭腦中仍然存在,所以英語中有關上帝的詞匯、成語、諺語就特別豐富,例如:Godblessyou(me,mylife,mysoul,etc,)!(天啊!喔唷!)God(Oh,god,mygod,goodgod)!(天啊!啊呀!)Godb less(help,damn)you(him)!愿上帝保佑(幫助,懲罰)你(他)!God for bid!(蒼天不容!絕對不行!)God help sthose who help the mselves(自助者天助。),Godknows(天曉得,誰也不知道。),God willing(如果情況許可的話。),Bygod(老天爺作證,確實。)等等,而且這都是英美人的日常用語。
2、反映地理環境差異的詞匯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人類社會的自然界,因此亦稱自然環境。地理環境對一個民族或對國家的文化模式、發展和嬗變有著重大影響。大家知道,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海在英國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地理文化的緣故,“西風”很難在中國學生的腦海里引起美好的聯想。相反,“東風”才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和煦之風。這一文化內涵的差異,與地理位置有關;中國大陸東面臨海,從海面上吹拂過來的東風給人們帶來春天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因此中國人贊揚它,并賦于它美好的文化內涵。在英國,“東風”則是從北冰洋吹來的凜冽刺骨的寒風,而西風恰恰像我們中國的東風。
3、詞匯的飲食文化內涵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是中國文化的表現,講英語的國家雖無此說法,但具體的食物名稱如breadandbutter(涂黃油的面包),breadandcheese(普通食品、生計)。例如:Wetrytoseekbreadandcheese(orbreadandbutter).(設法謀生即Seek alive li hoodormakealiving)等詞語,都是其飲食文化的集中反映。
眾所周知,美國有“民族熔爐”之稱,所以美國英語匯集了大量外來詞語,其飲食方面的詞匯有pizza(意大利烘餡餅),hamburger(hamburgersteak)(碎牛肉、牛肉餅、漢堡牛排),turkey(土耳其火雞),macaroni(空心面、通心面),spa-ghetti(意大利細條實心面),tofu(豆腐beancurd)等,了解了其中一個詞,就能洞開美國人生活方式的窗口。Hamburger一詞來源于德語,原來在德國的Hamburger(漢堡市)有一家私人飯店,專營一種夾著烤熟的牛肉餅的面包。后來這個詞傳入美國并流行于其社會。美國人把面包中間夾上烤牛肉,再放些新鮮蔬菜,如西紅柿、蔥頭和佐料,則稱之為Ham-burger。由于制作十分簡便,而且味道不錯,后來有更多美國人仿效,于是各種各樣的“burger”脫穎而出,諸如cheese-burger(夾乳酪的面包),tofuburger(夾豆腐的面包)都悄然而出,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就不難理解了。
1 網絡諧音語言的產生
網絡是一種新興的媒介和媒體,它的信息交流和傳遞的快捷方便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互聯網正逐漸滲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網絡是語言的新載體,載體的變化往往造成語言風格或語體的變化。網絡催生了語言的新語體――網絡語體。從我國開始大力發展網絡研究和應用后,由活動在網絡虛擬空間,具有自主、開放、包容、多樣和創新特點的網民群落逐漸創造和形成中國的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是網民為了提高網上交流速度而創造并使用的一種多形式混合使用的符號。這種語言打破了交流的局限性,對于即時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對面或是電話的交談。網絡語言聊天雖是以文字形式出現,但它方便快捷,互動性更強。
為了適應網絡聊天的即時性特征,提高交流效率,網絡語言中的一種網絡諧音語言應運而生。網絡諧音語言豐富多樣,有國內的詞語形式,有國外引進的,有中外結合的。有的是專業性的詞語,有的是民間俗語,還有不少是新生的縮略詞,此外還有數字形式和情態符號等。網絡諧音語言使得語言中詞語的運用出現了一些嶄新的變化。
2 網絡諧音的分類
2.1 用漢語字詞諧音
2.1.1 用普通話詞語諧音
此類是網民故意用某些普通話中的字詞諧音而成的。如“版主――斑竹,驢友――旅友,杜子滕――肚子疼,色友――攝友,美國――米國,竹葉――竹葉,菌男――俊男,海龜――海歸”等。這些新字詞普遍帶有詼諧的效果,其表層義都是假象,深層義才是表達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比如帶有褒義味道的“大蝦”是“大俠”的諧音,一般人看到這個新生詞的理解就是用“大”來形容“蝦”,其實深層義是指技術高超,有良好聲譽的網絡高手;也有些新生詞帶有貶義的味道,比如“賢妻良母”的諧音是“閑妻良母”,這樣,賢德之妻就變成賦閑之妻了。
2.1.2 用方言詞語諧音
此類是網民故意利用方言字詞的發音諧音而成的。不同的地域都有屬于自己的方言,只要有網絡交流,方言自然而然就融入了網絡語言里。比如木油――沒有(這是諧廣東方言的字音),偶―我(這是諧閩南方言的字詞),不喝了――不活了,很――粉,是――素,非常――灰常,美侶――美女。但是方言畢竟具有區域局限性,不同地域的人可能會對方言諧音的字詞產生誤解,比如粵語中的“喜歡”諧音而來的是“稀飯”,有的人往往會不知所云。
2.1.3 合音諧音
此類是某些字詞連讀時發生了合音而諧音成的。比如“這樣子”諧音成“絳紫”,三個字變成兩個字,意思表達清楚了,也節約了時間。還有一些是特定區域合音諧音而來,例如上海人常說的 “表”就是“不要”的合音諧音。這種合音諧音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表”,人們普遍會認為是指示時間的那個表。
2.2 用外語詞諧音
2.2.1 英語-漢語諧音
諧音的對象是漢語詞,英語諧音。將中國的網絡修辭國際化。最常見的一個詞Fans--“粉絲”就是英語諧音得來的。英語諧音幫助人們記住一些超級難記的詞語,便利了日常英語的學習。但同樣存在著理解上的弊端,例如郵件Email的英語諧音是“伊妹兒”,有點曖昧,表達效果不太好。
2.2.2 英語-英語諧音
諧音的對象是英語詞,用英語諧音。比如想表達“我的天啊!”可以諧音為omg(oh my god),有的人把其打成:OMGGGGGGG!感情表達更強烈了,同時也變得更加幽默風趣,增加了搞笑的成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英語-英語諧音和縮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諧音形式簡單快捷,同時因為字節縮短,釋放的二氧化碳減少,起到環保作用。但從實際情況看,這種諧音形式并沒有廣泛使用,原因首先就是對使用者的英語水平有一定要求,其次交流時容易造成溝通障礙。因為一個首字母可以是多個單詞的代表,答非所問的情況發生率很高,造成時間的浪費。如CU中的C有的人會認為是see的諧音,還有的人也會理解成convey,一個是待會見,一個是運送你。
2.3 阿拉伯數字諧音
用以諧音的漢字和數字讀音相同或相近。這類諧音總體上與語音基本相似,表面上是一串數字,事實上卻是和其讀音相近的另外的意思。如:“0”開頭:0594184:你我就是一輩子,045692:你是我的最愛,0564335:你無聊時想想我;“1”開頭:1314920:一生一世就愛你,1589854:要我發,就發五次,1392010:一生就愛你一個;“2”開頭:2030999:
愛你想你久久久,259758:愛我就娶我吧,25910:愛我久一點;“3”開頭:3344587:生生世世不變心,359258:想我就愛我吧,330335:想想你想想我;此外,其他數字開頭的阿拉伯數字諧音還有很多。人們使用漢語諧音的數字不僅提高了打字速度,準確性也比其他幾個諧音方式要高,加上數字鍵不受地域,輸入法的限制,使用任何鍵盤,任何輸入法都能用數字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使用率很高。
2.4 諧音為字母、數字、符號的混合物
用字母、數字、符號對英語漢字進行諧音。如Thank you――3Q,用數字加字母諧音。加油――+U,用符號加字母諧音。“^―^”――不必轉頭就可以看的笑臉,用特殊符號諧音。等等――==,用符號讀音的第一音節諧音。數字,字母,符號的混合諧音相對于其他諧音形式可能更難以理解,不過就現在網絡使用率來說卻正好成反比。這種網絡語言花樣無限,可任意組合,滿足了人們認知和審美的需求,以及表達個性的需求。
3 網絡諧音現象的特點
簡約性。用戶網上聊天就是想要用書面的形式加上口語的速度來表達意思,但是就目前這種正規的輸入法很難達到口語交際的速度。因此為提高溝通速度,選擇熟練簡便的輸入法,并且用最少的敲擊速度表達最多信息是不二之選。網絡諧音現象的出現證實了這一點。
形象性。有些詞語語義色彩很難展現出來,用一些毫無關聯的實物表現出來,可能表達出來的效果更幽默更詼諧,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
4 網絡諧音語言現象的成因分析
4.1 交流效率原則
溝通講求簡單快捷,省時省力。口語交流自然是最符合要求的交際方式,但是網絡語言畢竟是以書面化的形式傳播交流內容,這種“手聊”方式的速度難免會受到局限。要使“手聊”趕上口語交流的速度,對于文字的輸入輸出率就會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準確率往往讓位于效率。諧音化可以利用音同形近方式以生詞代替原詞,如輸入“modem調制解調器”全部輸入會比較浪費時間,如果使用代替詞“貓”就能縮短輸入時間,提高交流效率,達到了在最短時間內發出更大的信息量的目的。網絡語言輸入速度從慢到快排序依次為句子和詞語――拼音――字母、數字和符號,因此出現了不同的諧音生造詞。
4.2 表義需要
諧音生造詞可以適應網絡語言的獨特環境。網絡交流不同于音頻和視頻,在交流過程中是幾乎全部用文字表達完成。如果只用一些標準的字詞來表達,很多日常口語交流中的體態,表情,語氣等都無法展現出來,交流顯得很生硬。而諧音的生造詞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樣的缺陷,能更好的表達交流者的思想。
4.3 張揚個性
通過調研,我國的網民主要是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為主,這類群體追求個性,反傳統意識很強,崇尚創新。很多諧音語言也體現出了創造者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強的創造力。
4.4 修辭需要
網絡環境為語言的動態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人們可以通過其交流的語境和知識儲備,將詞語解碼還原,使其恢復成規范的形式,從而理解其意。通過諧音對詞語語音或結構的轉換,新詞可以表達原詞所不具有的意義,增加語言的內涵和表達生動性,形成義在音外,意在形外的修辭效果。從這個角度理解,諧音生造詞彌補了日常語言的缺陷,豐富了詞語的意義,滿足了修辭的需要。
4.5 輸入法設置
網絡用戶大部分使用拼音輸入法,輸入法程序往往將使用率最高詞語設為首選,這樣用戶從備選詞里挑選真正對應項時必然會費一點時間,而即時性的交流追求的就是速度,網絡用戶就會就近選用詞語,而糾正錯誤又會減慢交流速度,所以干脆將錯就錯,就產生了很多諧音生造詞。另外,有些新事物在輸入法中沒有準確的對應項,為了省時用戶多會選用音似的詞語表達。
4.6 方言區網絡使用者需要
有些諧音生造詞實際是不同地區的放眼,例如閩南語中“我”讀為“偶”。深入的說,網絡諧音中存在著一種社會心理現象。長期以來,普通話一直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其他地區的方言不被大眾所接受。而網絡中不存在語言在地域上的優越性。利用方言諧音造出的詞語使方言區的網絡使用者可以用合乎自身習慣的語言更自由地表達情感,且可以被廣大網絡使用者接受。
5 網絡諧音語言的發展和規范化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因為社會的需要才創造出來的。它的生命力體現在交際價值上。語言從產生到現在,交流媒介經歷了甲骨、動植物皮、絹帛紙張、容器碑石、電話、手機等。現在網絡成了我們新的交流媒介,語言與網絡相結合,必然會產生一種適合網絡交流的語言。
網絡諧音語言從誕生開始便引起了個人、社會乃至政府的普遍關注,它的產生也曾掀起過軒然大波,持積極態度者認為網絡諧音語言的產生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進步;持批評,質疑者則認為它是對幾千年漢語言文化的一種破壞,屬于文化垃圾,精神污染。但正如于根元先生發言中所說的:網絡語言的實質不是黑話,對不同語體的語言有不同的規范要求的,交際值(交際到位的程度)是衡量語言是否規范的惟一標準。求穩和求新是語言既能用來交際又交際得好的要求。如果一種語言不能發展了,那是最大的不規范。
漢語中每年出現的新詞語大概就有1000個左右,作為時代的產物,在使用過程中大家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么這些無礙于社會進步發展的新生詞反而會豐富活躍我們的文化生活。任何新事物往往先是被少數人認可的,如果適應了社會的需要,就會被公認而普遍使用。同樣語言也是如此,如果網絡諧音語言適應了社會的需要,符合語言的發展規律,那么就可以豐富語言,發展語言。其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生僻晦澀的創新詞語,但可能不被社會認可,隨著時間流逝也會漸漸消失。因此,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每一種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不協調的現象,這只是階段性的產物,隨著它的不斷發展,網絡語言將會朝著更規范的方向發展下去。復旦大學顧曉鳴教授認為,網絡語言“是一種可以體現現代人生存和思維狀態的新語言”,它的出現在語言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他和其他事物一樣,都有利有弊,有其產生發展的過程。語言工作者有更為重要的責任發展和規范網絡語言,使其能更好的為我們的社會服務。
6 網絡諧音語言現象帶給我們的文化思考
6.1 任何新的文化現象必須植根于已有的文化之中
一般來說,一種新的文化現象的出現,經常是泥沙俱下的。如剛改革開放時期,社會上的青年人對西方流行的音樂、長頭發、喇叭褲的模仿,雖然流行了一段時間,但是由于與我國原有的服飾習慣、審美習慣不同,長頭發、喇叭褲流行了一段時間以后就很快消失了。而西方的流行音樂,由于與改革開放以后人們個性化的情感抒發,以及社會思想的多元化相適應,在我國得到了改造發展。對此,我們可以分析杭州“飆車案”中產生的“七十碼”的網絡新諧音詞“欺實碼”,由于它明顯不合眼下民眾對政府的整體的信任狀況,所以流行了一下就消失了。
6.2 在方便、快捷的同時不能失去信息傳遞的文化準確性
社會中信息的傳遞應該有其文化的準確性,我們不能只考慮信息傳遞的方便快捷而不顧傳遞的準確性。有些網絡諧音新詞網絡流傳速度極快,往往是在未確定真實性之前就已經造成了極大的反響。現在很多人之所以認為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不可相信,就是因為網絡傳播的和真實存在的并不吻合。舉個例子,有些網絡騙子就是用了一些看上去很有創意的諧音語言,欺騙一些涉世不深的女孩子。如果我們稍花點心思去想一想,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如何表達情感的,又是如何去檢驗一個人的情感程度的,那么我們的生活中就可以減少許多的悲劇了。
6.3 網絡新諧音詞必然經歷一個快速的淘汰、篩選過程
如果網絡諧音語言不能普遍得到應用,只得到少數人的認可,那么這種網絡諧音語言就在自設框框,很快就會在傳播的過程中消失。在人類的文化史上,少數的精英的作品只有走向大眾才有它的文化價值,同樣道理,如果網絡諧音語言不能在大眾中傳播,它就沒有多少文化價值。如把English―理解為應給利息,這在少數人中流傳可能確實很“酷”,而如果在大眾中流傳,我想不引起混亂才怪呢。
參考文獻:
[1]丘斐遠.“網絡修辭”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亟待規范.《光明日報》.2005-6-21.
[2]孟偉.網絡傳播中語言符號的變異.現代傳播.2002年04期.
[3]胡光美.漢語諧音現象研究.長春理工大學.2007.
一、前言
電影《喜福會》向我們講述了中國母親與美國女兒人之間溝通障礙以及她們在東方信仰與西方價值觀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的爭執。母親與女兒的交流障礙不僅僅反映出兩代人之間的隔閡,更反映出一種文化差異。母親代表的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女兒代表的則是日益壯大的新型文化;母親們堅守著特殊的國家文化,她們想要傳授一些中國文化給女兒們,但卻以女兒們沒有滿足她們的期望而失落不已。然而,女兒們在媽媽們的期望與美國的現實中打轉,最終接受了主流文化,并且嘲笑和丟棄了以她們媽媽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在這一系列沖突的過程中,她們不斷地尋求自我和社會地位,并且努力去繼承她們的文化價值。母親們努力去調解她們“中國式的過去”和“美國當代”,而女兒們也試著尋找著自主與忠于文化遺產之間的平衡點。
二、母女關系沖突的原因
(一) 不同語言的碰撞
語言是交流的渠道同時也是文化的傳遞者。不同的語言傳達著不同的文化信息并有著不同文化特征。語言是不同年代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障礙。電影《喜福會》中母親們的英語可謂是“支離破碎”,有時候甚至使用中英結合的英語或者中式英語。然而,由于女兒們在美國長大并接受美國教育,她們的英語很流利很地道。當然。這也是母女沖突的原因之一。不同的語言反應不同的文化背景。移民的人不得不面對憂慮和陌生感,因為這些來自她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表達的改變,通過過去與現在間的不同形式的壟斷,作對話,講故事和交流敘述,語言建造了一個有著不同種族,性別和文化的網絡協作。母親不能說出流利的英語,通常會造成她和她們女兒之間交流的障礙。女兒們嘲笑她們母親不完美的英語甚至有的人以此為羞論文怎么寫。她們對她們母親蹩腳的英語不耐煩,這導致了母親們不愿意告訴女兒她們的秘密和煩惱。母親們想要一直等到她們能夠說出流利的英語時再告訴女兒們。她們用心良苦人文歷史論文,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女兒的面前。女兒們能夠說出流利的美式英語,但是她們不能很好的理解她們母親的語言,因為是中文與英語的混合物。在《喜福會》的第一段情節中,景美說:“Joy Luck”的嬸嬸們開始小談話,并不僅僅是聽彼此說,她們說她們自己的特殊語言,一半是糟糕的英語,另一半是她們自己的中國方言。這位移民母親安梅不能準確的發出“psychiatrist”的音,把它發成“psycheatriks”,另一個叫 Ying-ying的母親告訴別人,她的女兒Lena 是一“arty-techy”,其實她是藝術家。還把公共安全發成“so-so security”。
女兒對非標準英語的偏見根深蒂固,她們對母親笨拙的英語持不耐煩的態度,并且在理解漢語方面也有困難,在很多時候保持沉默。 Ying-ying St Clair 說:“這些年來我們緊閉嘴巴,這樣自私的愿望就不會破滅。也因為這么長時間保持沉默,現在我的女兒不聽我的話,女兒坐在漂亮的游泳池旁邊,只聽索尼牌無線電話……”。許多母親的好意都在她們跟女兒在內的說英語的認得交流中喪失了,說英語時好像沒有受過教育,不能讀出單詞。其實她們才是真正的知識豐富。在中國文化里,許多東西與之相對應的英語概念在她們的女兒看起來是很陌生的,因此語言成了她們間交流的障礙。她們想用完美的英語跟女兒交流,但為了清楚的表達,不得不把英語和中文混合在一起使用,英語還夾雜著中文是母親與女兒交流的障礙,阻礙了她們良好的交流。她們各自的語言概念和不同的期望導致共同邏輯上的理解的缺失。缺少共同的語言與文化底蘊,母親和女兒交流方面面臨障礙,這不僅僅造成了代溝,同時也打擊了美國更年輕的一整代人。
(二)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碰撞
2.1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對比
個人、集體主義是衡量文化變化的重要標尺,為人與人交流之間的文化異同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解說性框架。中國傳統的意識形態和美國當代文化共存影響是同樣強烈的,不論什么時候,母親向女兒提出期望或者管教她們的時候,總是不情愿的師徒唱反調或反抗。“美國制造”的女兒,非常重視個人自由,換句話說,個人主義。這意味著她們有能力在不受其他干涉,包括母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首選應該被看作一個個體,其次才是集體中的一員。對于她們來說,追求個人自由的權益是合法的,不能被任何人剝奪。在中國文化里,一個人不是屬于自己而是屬于家庭和社會,孝道最為重視。她們的父母是權威的,孩子必須在各方面服從他們。但是在美國的文化里面,孩子是應該獨立的,并且孤立挑戰權威和傳統。美國出生的女兒們在個人主義原則下接受教育人文歷史論文,因此容易與她們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母親發生沖突。
在中國的家庭里,關系近的血親是相互依靠并且感情皈依。根據孔子的觀點,中國人屬于他們的群落,個人利益從屬于集體利益。因此,家庭成員的支持對個人很重要,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可以把文化稱作“我們的”的文化而不是“我的”文化。在《喜福會》里,母親從中國傳統的,從側重集體主義社會移民到注重個人主義的社會,她們的角色轉變了,以前代表權威,現在移民到這個全新的社會,她們變得對自己不確定起來。女兒不再和以前一樣,她們不能和在中國一樣用同樣的方式--權威來教育她們的女兒。
2.2隱私與和諧的對比
在美國,人們學習的是如何表達他們自己的愿望時做出選擇,他們獨立并敢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尊重不僅僅被看作是一種非常積極的狀態,也應該被當作全人類渴求和滿意的要求,但是在中國,隱私這個詞代表的是很消極的意義,暗含著孤獨與脫離集體論文怎么寫。
比如說,一個人如果不能有足夠的自控能力,就會簡單的謀求他或她自己的利益而忽視甚至傷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太注重個人利益時,也會危及社會和諧的關系,在意集體主義為導向的文化里,為了獲得必要的支持,和諧相處被高度重視。每個人當被認為是在家庭中或社會里占有一席之地,就是這個位置暗示了這個人應該如何對待別人來與人和諧相處,所以每個人都關注自己的位置與角色,一邊相應行動。在某種程度上,中國認為別人著想來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一種可貴渴求的品質。為了避免沖突,人們將自己的意愿從屬于別人來表現尊重和愛,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妻子服從丈夫,個人意愿很好的服從家里男性首腦的意志。中國人埋下身價為了共同利益,幫助組織里或者其他成員是非常必要的。中國人習慣遇到困難時依靠集體的力量來解決,換句話說,集體主義已僵硬的框架為特征,與群內合作與群外合作不同,人們指望他們的群內關系來照顧他們,作為交換,他們相信他們對群體有著絕對的忠誠。
三、結語
從母女沖突中我們分析出導致母女沖突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專制。母女來自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母親來自家長統治的社會,有著占統治地位文化。女兒重視個人主義,自由,平等和獨立。兩種文化的價值觀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人文歷史論文,如果她們承認這些不同,并且接受彼此的文化,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彼此身上,那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沖突了。不幸的是,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文化當成是中心,母親想要控制孩子,展現父母的權威,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去做被要求的是;而女兒要求獨立,自由,希望與媽媽平等。母女對待彼此的文化態度,導致嚴重的沖突,這些沖突折磨她們,到最后誰都無法再容忍了。打破沉默,開始需要和對方進行溝通了。很長時間的斗爭之后,她們知道斗爭的目的是要求更接近對方。當她們感受到這一點,文化中心開始解體,和諧的關系建立了。從沖突的原因,文化專制和母女間的專制的解體到和諧關系的建立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任何有文化專制的人都會在不同文化的溝通中引起沖突;所說的文化專制不存在,那只是人們的虛構和想象,多種文化可以共存,只有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理解尊重其他人的文化,好好交流,那才會有和諧的關系。
[參考文獻]
[1]Amy, Tan. The Joy LuckClub[M].Bllantine Books, 2002.
[2]Luke. What culture, which culture[J]. 2003.
[3]程愛民,《美國華裔文學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無論什么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欲念,這種欲念就是裝飾。人類的裝飾欲念很早就體現了出來,最初的裝飾動機以及裝飾意識具有極強的文化性。在對文化最古老的解釋當中,文化就是紋化,也就是說紋化演變了文化。紋化體現了裝飾,而且是最好的體現方式,無論裝飾還是紋化,二者都脫離不了文化的范疇。從本質上來說,裝飾現象實際上就是紋化現象。紋化、裝飾、文化三者之間存在的關系是發生學方面的關系。
一、裝飾和文化
裝飾的歷史十分悠久,涉及很多的門類。裝飾屬于人類視覺藝術中一種,在人類的視覺藝術中,裝飾藝術不僅手法最豐富,而且形式也最為豐富。裝飾是一個藝術用詞,涵蓋面十分廣。裝飾理論本來頗為豐富,但是裝飾藝術一直在民間流傳,理論文字方面較為缺乏,也就導致了裝飾理論缺乏,人們對這一領域缺乏充足的認識。裝飾一詞產生的很早,但是一直到現在對其意思的爭論都沒有停止過,從來沒有一個觀念或者說是概念來統一裝飾這個詞的意義,歷來爭議頗多,沒有大眾認同的概念或者說是觀念。一個詞所包含的意義往往不是固定的,而是經常改變的,時代不同或者地域不同,那么這個詞的意義就有可能不同,有些詞每當換時代時,就會又被添上一層新的意思。裝飾一詞的意義分為兩種,一種是廣義上的裝飾,一種是狹義上裝飾。狹義的裝飾指不同種類的紋飾以及裝飾物等,狹義上的裝飾只包括兩種形態,一種是非純粹裝飾,一種是純粹裝飾。非純粹裝飾主要包括裝飾用的雕刻以及繪畫等,純粹裝飾包括裝飾用的符號以及紋樣等。廣義上的裝飾指整體意義上的裝潢以及裝飾。陳之佛先生曾經說過一切美術的基礎都是裝飾的意義。裝飾最原本意義就是,人類對自己的身體、自己住的建筑物、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生活中的實用物等的表面實施的美術形式,人類這一行為的目的是一定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在遠古社會,哲學還沒有產生,即便有些遠古人類已經產生了哲學,哲學也十分不發達,而這時候發揮原始哲學作用的就是人類的圖騰藝術。圖騰藝術體現并解析了人類自身以及宇宙萬物的性質以及起源,而且這種解析是浪漫式的,這種體現是直觀式的,解析的語言是幻想式的。圖騰藝術來將人類社會所共有的價值觀以及文化詮釋進行了傳達。在人類早期的裝飾藝術中,裝飾藝術不僅是標記和符號,而且還具有圖解、講述故事、記錄人類語言、記錄人類社會發生的事件等功能。在大部分的早期人類社會中,在尚未產生文字的時候,人類用來記事的手法往往是刻繪的符號。裝飾的記事功能隨著文字的產生而逐漸褪去,現在的人類基本上已經無法辨認古人裝飾藝術所記載的信息。但是在人類現存的出土文物中,能找到很多文物的裝飾藝術,發現其中的很多具有記錄信息的作用,例如出土的原始陶器,在這些器具上刻畫的符號雖然簡單,但經過文物學家和文字學家的分析,不難發現其中蘊藏的信息。裝飾藝術具有記錄信息的功能,但是敘事的方式卻不盡相同,有些敘事十分隱諱而含蓄,有些敘事則直截了當,簡單明了。有些在敘事時,使用的方式是幾何形式,比較抽象,有些在敘事時采用的是意向形象或者具象的方式,很容易辨認。例如在我國甘肅的仰韶文化中,有些馬家窯類型的彩陶盆上,就繪有舞蹈的裝飾,而這種敘事裝飾的表現手法就是意象化。在裝飾的藝術涵義中,用來記錄信息的功能可以說是其中的一方面,這也是文化的一種手法和常態。
二、文化與紋化
文化是一種統稱,包括人類為了克服自身存在的動物原始本性以及為了美化人類所生活的環境,美化人類生活、美化自身外表、美化自身言行等所采取一切手段以及發出的言行等。文化現象為人類所特有,是人類社會實踐所產生的結果,是人類痕跡的系統化產物。紋的字面意思是圖紋和紋理,古代人類在美化自身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身體時,經常用一些比較美觀的動物毛皮(如毛皮有紋理)或者是絲織物。“紋”所包含的的內容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無論太極玄圖還是八卦易像,甚至天文地理都屬于種紋,紋化最初的涵義也正源于此。紋理的意思經過演化,逐漸成為文化,這就是文化最原本的意義。“化”的原本意義有三種,分別是造化、生成以及改易等,古人經常在服飾表面或者身體、用具以及建筑的表面刻畫各種各樣的痕跡以及色塊和紋飾線條等,這便是紋化發生轉義后的意思。文化與紋化,二者之間可以說是一種發生關系,紋化演變成為文化。
文化可以說也是人類的表述語言,獨立于人類語言之外,紋化的表達方式就是通過線紋來描畫對象。在這一過程中,紋樣以及符號等也逐漸產生并發展起來。紋化這一方式不僅是為了表示裝飾和紋樣,同時也為表達一定的信息。中國的漢字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是中國漢字的開端也是紋,中國漢字雖然屬于文化的范疇,但是它既表達一定的含義,同時還具有紋飾一類的功能。從發生學來看,紋樣和文字不僅形態上相似,而且二者的思維特性以及構造方式也具有一致性,同時具有繼承的關系。中國漢字在金文階段以及甲骨文階段,其風格特征就是紋樣品質,所以說文字本質上是紋化的一種形態。在人類還沒有文字的時期,紋化就是文字的表達形式,在人類有了文字后,紋化則是紋樣的表達形式。人類的文化并不是從文字出現后才開始,而是從紋化出現后,人類的文化也就開始了。
紋化有很多種,其中的一種就是圖騰。圖騰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就是氏族圖騰,這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圖騰;第二類是性圖騰,這是某一性別所獨有的圖騰;第三類是個人圖騰,是某個人所有,而且不傳承于下一代。有些時候,圖騰也表現為一種文化,如龍圖騰就代表著我國的傳統文化,龍;鷹圖騰則代表著美國文化;狼圖騰則代表著我國蒙古族的文化。
三、紋化和裝飾
紋化和裝飾同屬于文化的范疇,二者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功能上都一致,人類藝術的起源實際上就是裝飾藝術。在原始時期,人類尚未經過科學和理性的訓練與熏陶,處于幼稚時期,但這時的人類卻已經有了造美的能力。當時的人類在塑造美時,并不是完全模仿地寫實,而是大多使用意形的方式,塑造一種圖案化的紋化,也就是將紋化象形化,紋化包括了古代人類從自然中得到的幾何紋,也包括自己抽象出的幾何紋。
在原始美術中,巖石壁畫的形成就是通過紋樣等手法在巖壁上進行繪制或者刻鑿,內容包括很多類,例如人類的房舍、圖騰以及舞蹈動作、種植、放牧、巫術、以及狩獵等行為。古代人類構造的這些壁畫,不僅生動有趣,造型簡練而夸張,而且在構圖布局時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將原始純真生動得體現了出來。如古代人類在畫魚紋時,將魚的主要形象如魚紋、魚尾、魚眼、魚口等進行放大或者簡化,同時用線條來描畫魚體的輪廓,刻劃細部,魚體的形象在整體上看則具有了幾何化的特點與趨勢。如果是畫青蛙,那么其長形的身體被紋化后則成為半圓型甚至圓型。如果是畫鳥類,那么經過紋化后,則成為剪影形,所有形象被紋化后的曲線都很簡潔。在描繪人類時,人類的五官一般用幾何的形狀來表示,而頭部則全是圓形。裝飾藝術的產生過程就是,人類首先學會了制造工具,在制造工具的過程中,人類偶然發現一些動作作用到物體上會留下一些痕跡,人類發現了這些痕跡,然后去有意制造這些痕跡,并通過這些痕跡或抽象或具象地來模仿現實中的事物,于是裝飾藝術就誕生了。
紋化與文化之間相結合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的瓷器,瓷器是我國的特色,也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偉大發明。在英文詞中,China一詞的由來邊和瓷器名鎮景德鎮有很大的關系,可見瓷器代表了中國文化。我國的瓷器很多都十分高級,制作工藝十分復雜。我國的大部分瓷器的外表都具有很多的裝飾花紋,這些裝飾花紋一般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涵義。我國的制瓷業到唐朝時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部門,唐朝的瓷器特色并不是瓷器本身,而是瓷器外表的裝飾。唐朝瓷器外表的裝飾處理,其主流是釉色裝飾,而且是素面。刻劃的裝飾大部分由簡潔而流暢的線條組成,而且多畫的是荷花、牡丹等,反映了唐朝的牡丹文化。
參考文獻:
[1] 孫遠志. “裝飾”、“文化”和“紋化”間的發生關系[J].藝術百家,2010,05.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世界各國展開了一場關于“軟實力”―綜合文化的較量。現實生活中,上至“孔子學院”的增加,下至雙語幼兒園的教育,無不體現著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注重對下一代的栽培。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肩上的責任已不單單是教會孩子讀書、認字、寫作,更需要系統、科學地安排教學工作,給小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實現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1系統化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意義
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科學、系統地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對小學生和小學語文教師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具體體現為:一方面,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已不是以前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不再單純地教會小學生認字、讀書,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取代了過去傳統小學語文的死板呆滯的教學,更加注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且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狀況,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安排,靈活掌控學生的發展狀況,一切以有利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為根本宗旨,無疑鍛煉了小學語文老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小學語文老師的綜合水平;另一方面,對于小學生而言,一改過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習狀況,根據學校開設的課程,在學校里也可以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欣賞優美的圖畫,有了更多鍛煉自己語文表達能力的活動等等,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小學生的創新思維,挖掘小學生的內在潛質。
2系統化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策略
2.1采用多媒體設備教學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在教育上的投入成本也在逐年加強。根據調查,有45%的小學學校還沒有配置多媒體教學設備,沒有采用多媒體設施進行教學。小學語文,作為小學生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課程,更應當采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對于一些抽象性的知識,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們展示一些五顏六色的圖片,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們展示一些生動的圖片動畫視頻,來提高學習興趣,使小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注重想象力的培養,發揮小學生的想象空間,并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提問一些相關的問題,使得小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經過這樣的訓練,注重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其它學科的學習,更有利于以后學習能力的提升。
2.2培養讀書興趣
走訪了幾家小學學校的圖書館,里面收集了大量的小學文獻,方便小學生閱讀。作為一個匯集文獻信息的重要樞紐,圖書館在現代小學中也開始扮演起重要的角色。為此,學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小學生到圖書館讀書,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鼓勵小學生讀書,培養讀書興趣。如,開展讀書比賽活動,評選讀后感文章活動,展現文學才藝活動等等。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讀書計劃,激發小學生的讀書興趣,有助于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得小學生一生受益無窮。還要指導學生正確充分使用網絡讀書,教給學生搜索方法,告訴給學生精彩網站,監督和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
2.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處于一個心理發展速度較快的年齡段。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思維能力已經形成,在面對事物時仍然會產生片面性認識,尤其是情緒化嚴重。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學生的情緒波動,并經常組織相應的活動幫助學生們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識。充分的讓小學生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激發自己的潛力。同時,小學語文老師要教會學生認識未來,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用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結合語文知識,認識到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雖有挫折和失敗,但努力和奮斗終將戰勝一切。學校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可以定期邀請心理健康專家到學校舉辦講座,進一步強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要積極創設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多方找尋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使學生用人類文明中最新最優秀的文化幫助學生生命的整體發展。要自覺發掘利用各門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2.4強化德育觀念
教育的核心是道德。因此,在對小學語文教學安排時,需要更加注重德育的培養。首先,根據小學生不同的性格,要注重培養學生們向積極、開朗的性格方面培養,積極組織相應的課外活動。結合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可以模擬文章的部分情景,也有利于小學生更好的鞏固和升華所學到的語文知識。其次,是小學語文老師要對學生取得的成績要予以肯定和贊揚,對學生所犯下的錯誤要予以教育,使其認識到錯誤的原因并得以改正。同時,學校可以進行德育觀念的宣傳教育,評選優秀德育學生等等,提高形式的多樣性,強化小學生的德育意識。不僅要端正學生道德認知,更要規范學生道德行為,另外還要指導學生自覺從心理靈魂深處區潔凈自己。
2.5教學和實踐相融合
根據理論可得知,實踐和理論是緊密相連的。將小學語文的教學和學生的實踐活動、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會更加有利于小學生的發展。比如,小學語文老師可以結合教科書的內容,鼓勵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聯系各自的生活實踐,學習教材安排的內容。還有,教材中談到某一景點,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實地參觀,讓學生們實際去感悟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懷。有一些專業教研人員成天端坐在辦公室內搞理論研究從不深入語文教學一線,所發表理論都是紙上談兵,看似美好其實謬誤。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還要注意教學行為的信息反饋和教學反思工作,這項工作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3結語
綜上可知,系統化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對小學生的教育至關重要。小學語文老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根據小學生所處年齡段的心理狀況,合理、科學、系統地安排教學工作,不僅僅有助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更有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5-0063-03
1 企業文化與勞資關系的內涵
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在較長時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價值觀、信念、行為準則及具有相應特色的行為方式、物質表現的總稱。企業文化來源于人,企業文化的承載主體是人,企業文化規范的對象還是人。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就是把人作為企業中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第一決定性資源。勞資關系也被稱為產業關系,從狹義的角度講,是指工廠、企業或公司內部,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下勞動者與資本所有者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和經濟關系。從廣義的角度講,它是一整套有關勞動者與資本所有者之間的關系體系,涉及一系列與企業組織有關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和國家制度,包括:勞動者勞動關系的建立狀況(勞動合同)、勞動者權益實現狀況(勞動條件)、勞動者的組織狀況(工會)、集體合同和集體談判的狀況以及勞動糾紛的解決等。由此可見,企業文化和勞資關系共同關注的對象都是企業中的人。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2 企業文化與企業勞資關系的內在聯系
2.1 勞資關系是企業文化的人際關系基礎
勞資關系中的雙方與企業內部管理的雙方只是同一主體的雙重身份,從企業文化角度來看,勞資關系,實際上就是企業文化調節的人際關系,企業文化倡導的企業成員“團隊意識”等文化觀念,作為企業“心”的地位,首先要從企業人際關系入手抓起,其中最基礎的是從企業成員的經濟利益關系著手。而勞資關系中兩個市場經濟利益主體——勞方和資方對在交換中的公平公正和雙方合作價值的共識認知,正是為企業文化奠定了企業成員物質利益關系的基礎。只有在這樣的經濟共識基礎之上,才可能進一步塑造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團隊意識和“企業人”,并由此“上下同欲”,創造性構建具有市場個性特征的企業形象工程。
2.2 企業文化是勞資關系提升發展的重要形式
企業文化雖然是一種經營管理理論,是為企業的市場競爭服務的。但是正因如此,使管理方看到,在日趨激烈的知識經濟的市場競爭中,只靠手中擁有的物質資本,無法取得市場優勢,只有靠職工積極性、創造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的精神能量,才能使企業贏得具有創造性的競爭力。管理方轉向開發“人力資源”,重視員工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地位與作用。“員工”是作為企業成員的身份,而其社會經濟身份則是勞動力的所有者。所以提升員工在企業中的地位與作用,無疑為改善勞資關系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員工積極性的提高,又為勞資良性互動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3 基于和諧勞資關系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3.1 基于社會和諧的需要
勞資矛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主要矛盾。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給出的數據,各級法院在2008年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達28萬余件,同比上升93.93%。2011年上半年受理近17萬件,同比又增長30%。有的地區此類案件更呈激增之勢,如今年一季度,廣東、江蘇、浙江增幅分別高達41.63%、50.32%和159.61%。
與此同時,由勞資矛盾引發的在2009年以更加激化和暴力的形式,給公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多位受訪專家學者對此的認識更加趨于一致——勞資矛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主要矛盾。
和諧的勞資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企業必須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之一。因此,經營者必須轉變觀念,把構建和諧勞資關系上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企業在制定戰略目標時,要從長遠利益出發,把勞資關系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構建和諧勞資關系的投入成本。和諧勞資關系不是在短期能形成的,也不是靠搞一兩場運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長期的磨合,并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共識和觀念,內化成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基于和諧勞資關系的企業文化是勞資關系提升發展和維護的重要形式。只有加強基于和諧勞資關系的企業文化建設,才能確保企業和諧勞資關系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才能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3.2 基于企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經濟學家于光遠說過,“關于發展,三流企業靠生產,二流企業靠營銷,一流企業靠文化”。單純依靠制度的硬管理不能有效地指導員工自覺行為,企業文化構建才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眾多企業百舸爭流、力求實現質的突破、爭創國內一流企業的今天,基于和諧勞資關系的企業文化的構建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形成核心競爭力,能否實現長期、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企業不滿足員工的物質回報和自我價值實現需求,不能讓員工做企業的主人,企業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當中國的“人口紅利”趨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緊迫,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不僅是時代要求,更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用尊重、信任和關懷來溝通與員工之間的感情,從不同側面調整企業的生產關系,就能有效化解勞資矛盾。首先,和諧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穩定的員工隊伍,避免員工流動性過高的情況,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其次,和諧的勞動關系使得有技術,有經驗的老員工留在企業,是企業的一筆重要財富;再次,和諧的勞資關系可以避免勞資糾紛給企業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使得企業集中精力發展生產,提高企業競爭力;最后,和諧的勞動關系是企業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社會對企業產生良好的評價,提高企業的知名度,等等。正是這些形成了企業和個人命運共同體的格局,實現了勞資和諧,推動著企業經營管理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3.3 基于企業員工自身發展的需要
企業是社會系統中的基本經濟單元,追求效益目標是企業存在的前提。如果一個企業沒有效益,甚至虧損,那么這個企業就是在浪費資源,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但企業效益的獲得只有建立在職工個人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上,這樣的效益才是符合人本性原則的。如果以犧牲職工個人利益,甚至用危害身心健康的辦法,來獲得企業效益,這不僅是不人道的,而且也是不會長久的。西方企業文化理論認為,企業效益的活動,必須建立在職工個人的發展之上,優秀企業必須盡可能地為職工改善工作條件,提高勞動報酬,尊重職工的尊嚴和人格,并為他們的發展和創造力的發揮提供優越的環境和氛圍。“優秀公司讓他們的職工控制自己的命運,他們使職工生活得有意義。他們把最普通、最平凡、最一般的人變成生活中的強者和勝者”。他們“要為每一個人提供施展才干和作出貢獻的舞臺和天地”,通過每個職工個人的發展來提高生產率,進而促進企業的成長進步,這是優秀公司的成功之道,也是企業的智慧之源和財富之泉。
4 基于和諧勞資關系的企業文化建設策略
企業文化的內涵由三個層次構成,即企業文化的表層是物質文化,企業文化的中間層是制度文化,企業文化的核心層是精神文化。這三層關系都在展現不同層次的勞資關系。構建基于和諧勞資關系的企業文化,有一個從物質文化到制度文化,最后再到精神文化的遞進建設過程,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和諧企業文化建設體系。
4.1 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為構建和諧企業文化奠定基礎
物質文化是企業的物質基礎、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等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內涵的總和,它既體現在員工收入、福利待遇、勞動保護、社會保障,也體現在廠容廠貌、機器設備、技術裝備、工作環境、防護設施、環境保護、居住條件、環境美化等“硬件”建設上。物質文化的特點就是看得見、摸得著,很直觀。這往往能夠折射出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哲學、工作作風和審美意識。從勞資關系上來講就是展現了企業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是勞資關系外在形式的一種表現。同時,這種物質層面的企業文化為建立勞資關系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物質保障,也是和諧勞資關系確立的一個基礎條件。
當前勞資矛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主要矛盾,勞資關系惡化的原因很多,其中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為量的方面:首先是工資待遇低、工人勞動強度過大、隨意拖欠或克扣工人工資情況嚴重。時下,不少企業鐘情于無情管理和病態文化,其特征就是:把員工當人肉機器,把活生生的人當螺絲釘,“女的當男的用,男的當牲口用”。其次是生產安全和職業健康得不到保障。2011年2月25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介紹2010年全國發生各類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除了安全生產事故,職業病也極大的危害著中國工人的生命安全。衛生部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累計報告職業病722730例,其中塵肺病65.3萬例。
在加強物質文化建設,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文化活動中,既要對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工資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提出硬性要求,也要對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爭議處理等方面提出考核標準,這些企業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基礎指標,也引領著企業從遵紀守法、依法經營,向滿足職工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邁進,不斷提升和諧企業文化的建設層次。
4.2 加強制度文化建設,為構建和諧企業文化提供規范力和保障力在企業文化的形成中,企業總會通過一些強制性的規范來推行企業所倡導的理念,規范員工的行為,久而久之,使之成為企業的一種自覺規范。而制度文化建設就是要將這種規范升華成為企業成員在共同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行動準則,它主要表現為企業的規章、要求等。這些規章制度是勞資雙方權利與義務約束的體現,也是維系和諧勞資關系的基本保障。從某種程度上說,制度文化的建設直接關系到物質財富的創造,它既是企業精神、價值觀和企業目標的動態反映,更是建設和諧企業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和諧企業文化最大的特征是人的和諧。要把和諧企業文化的精髓同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有機結合,必須著力構建具有“和諧”特色的企業管理體系,從而促進員工和企業的和諧發展。建設和諧企業文化,要建立全體員工能夠認同和遵守的體制規范,同時,要把和諧企業文化的建設同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建立以文化育人與以制度、規章約束人相結合的制度體系,真正把和諧企業文化的培育融入到企業管理、生產、營銷等工作中,使和諧企業文化的建設體現在企業各項管理和員工日常工作中,使和諧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的廉政建設、法制建設、道德建設融為一體,把和諧文化的建設與干部的考核及各級各類評比表彰結合起來,多措并舉,形成和諧企業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4.3 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構建和諧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企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企業的所有員工共同遵守的核心價值觀,包括基本信念、價值標準、職業道德及精神風貌等,它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形成企業文化物質層和制度層的基礎和原則。企業文化中有沒有精神層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業文化的一個標志和標準。企業文化的精神層就是一個企業的內在魅力。這意味著企業在員工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也是企業與員工價值觀的一個集體展現,這些直接關系著企業的壯大和繁榮,是和諧勞資關系的核心。
基于和諧勞資關系的企業文化所孕育的企業價值觀的一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為中心,以關心人、愛護人的人本主義思想為導向。以人為中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人比物、制度更重要。在企業的諸多要素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因為物的因素歸根結底是由人去使用、改進和創造;制度的因素歸根結底靠人來執行、推動和制定。再好的設備、再好的制度,缺乏合格的人、優秀的人去把它們運轉起來,好機器不過是一堆廢鐵,好制度也不過是一個空架子。因此。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作用,才是企業管理的關鍵。
第二,人的發展比經濟目標更重要。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人是社會的主體和國家的主人。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沒有人的解放和發展,就沒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發展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的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歷史。因此,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內容和根本尺度。
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企業效益的活動,必須建立在職工個人的發展之上,優秀企業必須盡可能地為職工改善工作條件,提高勞動報酬,尊重職工的尊嚴和人格,并為他們的發展和創造力的發揮提供優越的環境和氛圍。
企業精神文化的建設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和影響企業物質文化層和制度文化層的建設。只有當人們致力于實現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關注的愿景時,才會產生自覺的、創造性的工作。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告訴我們:一個缺少全體成員認同的目標、價值觀、使命觀的組織,是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的,也是難成大器的。
5 結 論
企業文化蘊涵著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是企業成長基因的載體。和諧勞動關系是和諧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和諧企業文化的塑造與創新,決定著一個企業的創新活力。和諧企業文化是和諧勞動關系的直觀體現,它的目標取向就是要使企業和職工之間培育形成共同遵循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作為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精神紐帶。和諧企業文化建設對于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如何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營造和諧工作環境,不是簡單執行制度,而是要借助和諧企業文化引導和教育企業員工認同并踐行文化理念,營造員工與企業、企業和社會、員工與員工的和諧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邢金蘭.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的關系[J].發展·月刊,2011(1).
[2]孟令軍.勞資文化與企業文化[J].工會理論與實踐,2002(12).
[3]楊琳.我國勞資矛盾高發,有生產無生活成部分工人現狀[J].瞭望,2010(25).
[4]夏小林.最大的社會不和諧:勞資關系[OL].來源:中信泰富政治及經濟研究部中國稅務雜志社綜合研究組,2007-08-30.
[5]黃毅.去年全國發生各類事故363383起,同比下降4.4%[EB/OL].news.省略/gundong/detail_2011_02/25/4850769_0.shtml,2011-02-25.
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帶來的是生存環境的異化,也導致人類體質的弱化。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突變,直接導致人類的體力不再是唯一的生產力衍生因素,這必將引發體育方式的徹底變革。體育人類學正是要將體質和文化結合,探討人類學社會的異化導致的體育需求,揭示體育與人類其他人文社會實踐活動的聯系,確立體育在未來社會的行進方向。健康,體現著人類對自身前途和命運的基本關懷;體育,是追尋健康的積極方式,是體現這種基本關懷的最佳執行者。體育人類學,為實施基本關懷提供理論依據。
2 在研究民族傳統體育中人類學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
2.1文化整體觀
時至今日當代社會人類學家在研究過程中仍然不斷把人類社會發展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視做為一個動態與變化的整體,從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宏觀角度來雙重觀察,做人類生物性與文化上的綜合對比分析,從而循序漸進的認識田野工作中較小的區域范圍與更大的人類社會的總體。
整體觀論是一個辯證的理論,即整體是必不可缺的,同時又與文化是相對的。人類學的哲學理念與各種研究理論方法,是指在特定時間地點下,對特定的人群得出的認識;為了深入探索理解特殊現象,還要基于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才可實施。
由此可見,體育科學者尤其是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者也需要具備文化的整體觀理論。
2.2文化適應觀
通俗講適應是指在地球上的生物種群在通過自身變化的同時與周圍環境所達成協調,并且繁衍下去的發展過程。人類適應的原則既包括生物性適應還包括文化性適應。人類自身的生物性適應是指人體同周圍環境相和諧并保持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自身體質協調。人類的文化適應能力是通過改變本質生活方式的策略所達成和自然與社會環境之間相互和諧。
在人類的文化性適應能力中較為側重群體層面,并通過參與群體活動來獲得社會文化的力量。再以教育教學、創新思維、科技發明等方式調整成員的行為習慣,以使得社會能夠走可持續發展得路線,從而改變環境狀態。
不同文化要素之間可以進行跨越式的交流、吸引、融合,舊有的秩序和規則被不斷的打破,再重組后吸收了新的文化要素。任何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都在不斷地重新定位,以獲得在新形式下一個不斷發展創新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新的生存空間,重新構造自身。
2.3文化普同觀
所謂普通性或普同論是指地球上全人類的一致性與共同性。各個省際區域的人民,無論膚色與民族是否相同,大家都歸屬于同一物種的后代,因而每個人都是平等相同的。進一步去說,人類在心理的與生物的、社會的與文化的之間共同性特征就是我們民族,我們人類學要特別關注的普同性定義。
人類學的普同性從認識論原則上看,人類學一直在強調社會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在考察全人類所共同具有的某些共同的基本行為特征和一些普遍意義的生活方式。從人類學的一種理論想法出發,可以發現文化是被認為在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由于人類的需求很多是相似的,所以從另外一種人類學理論角度研究,不同民族成員之間有很多人類共同相似性。
2.4文化相對論
文化相對論是人類研究文化的一種態度,一切民族文化研究的評價標準都是相對的,不能用高與低之間的等級來劃分。衡量文化的方法沒有普遍絕對的評判標準,因為每一種文化的存在有具有珍貴的意義和價值。
平時人們經常習慣于把自己所屬的群體文化價值和傳統觀念來對比、衡量、判斷并且解釋其他社會文化行為的存在,這正是所謂的“民族中心主義”。這種極端表現的狀態是“文化沙文主義”,覺得自己所擁有的信仰和習俗永遠高于別人的信仰和習俗,并以自己為中心的文化氛圍來規范他人的民族文化行為。
民族中心主義的利端有助于強化自我認同、民族歸屬感和民族凝聚力;弊端在于不可過分強調本民族的優越性,這樣不僅容易引起對他民族的否定和排斥情緒,還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極端的文化相對論認為任何文化都無法作價值的評判,但是歷史軌跡在前行,社會環境在發展,科技創新在變革,民族文化在延續,我們都應對所有文化都抱有寬容的態度。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該理論所支持的這種“平等”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批評而去贊同或接受某一個人群的所思所為,我們可以將文化行為放入其具體的環境、歷史和社會中來加以評估和對待。
3 在研究民族傳統體育中人類學研究提供了切實有效的研究方法
3.1訪談法
通過與研究對象交談或提問的方式來獲取相關學科的研究資料。有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武術派系有其輝煌的歷史和貢獻價值,但因為年代或歷史原因沒有專業的人員來記錄相關武術使志,從而導致其武術技術失傳,或成為沒有文字記錄的空殼武術。
3.2文物搜集法
歷史文物的展現讓我們一起重溫歷史,遐想與回顧的瞬間歷史狀態由心而生。對研究中國體育和競技體育的歷史,特別是對遠古時期體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研究,作用最為顯著。
3.3田野調查法
田野調查俗稱田野工作,是指在接受經過專業訓練的人類學者親自走訪進入某一社區或地域,通過參與觀察、居住體驗在當地居民家等方法來獲取第一手資料的研究調查工作。此法可以運用到針對某個省際地域的武術發展變革研究中,走訪調查,深入到這個地區的習武者中,跟蹤記錄當地習武狀態。
3.4譜系調查法
譜系法就是收集相關家譜編輯成系譜表,從而確定親屬形式及其結構性質的研究方法。譜系分析法是以主要人物為中心從家庭成員出發,搜集全面的整個世系群,業是田野工作中可以解開人群分類的第一件事和關鍵出發點。此法對于研究某一武術門派的歷史傳承和具有代表成員的發展經歷研究有很大幫助。
3.5自傳調查法
也稱為個人生活史或生命史訪談法,是指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度探訪交談,將研究的對象個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經歷以口語或書寫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回顧式敘述。如對某一武術派系關鍵人物的自傳調查研究,可以得知此流派某段時間內的大致發展情況。
3.6定點跟蹤調查法
針對某一研究地點在時間上進行縱向跟蹤調查研究,一次來了解某一地區各方面的發展與變遷。運用此法尤其是用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變遷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4 結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091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文化創意產業本質上并不是全新內容,它的內容是非常成熟的各個產業分支,比如廣告、漫畫、設計、演出、建筑設計等,其中廣告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面貌,同時也對文化施加重要的影響,造成了國際文化秩序的變動和文化格局的重組。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涉及意識形態,國家安全的層面,所以各個國家都十分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國家品牌的宣傳,中國也不例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中國GDP增長速度。據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后符紹強的統計,文化產業總值占GDP總量的比重,美國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歐洲平均在10%~15%,我國僅僅在3%左右。文化產業的進出口比例,逆差幅度驚人。
1創新設計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技術
我國目前已經興起了創意產業,其中就包含了創新設計等具體的內容,這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內涵,我們以創意經濟為支點來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確切地說,是以設計創意經濟為支點,以設計這個行業直接影響文化創意產業,改變傳統產業和高風險投資行業的經濟形式。在發達國家,創新設計帶來的經濟效益比例是很大的,如去年英國創意設計的文化產業產值達到116億歐元,約占13%,今年這一數字還將持續增長,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工業設計生產價值將會超過15%,這些數據充分表明創意設計在文化產業中的重要作用。根據不久前國家統計局的調查,網絡服務、電腦報刊、廣播電視和電影的設計服務已經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方向,雖然在規模、資金、從業人員上還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但就創意文化產業來說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同的設計行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生命力,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逐漸認識到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必須有自己的設計,保證其在整個文化行業的前景。許多文化設計企業都想成為下一個三星企業,韓國三星公司在20年前才開始生產電子產品,經過多年的努力,在產品設計和文化創意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三星公司贏得了更多的市場,躋身為最有價值的品牌行列。
我國創意產業的興起是不容置疑的,在政府、媒體和社會推動下,創意產業的大船也開啟了它的旅程,今后如何走還需要具體細化,這是現代文化產業為經濟建設項目的重要作用,成功的創意設計將會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形成。
2文化產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文化產業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對于這個關系的研究是發展文化產業和經濟的主要手段,目前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聯系。
第一,文化產業與生產力理論。在這里所說的生產力理論是一種文化生產力,文化產業通過這個生產力來實現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文化生產力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這個概念是基于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國家的生產力也是國家進行經濟發展與建設的主要動力,我們也是強調生產力對于經濟增長的意義,生產力并不意味著生產力的單一方面的生產資料,文化產業最終還是要滿足人民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文化,過分地追求利潤將無法實現藝術價值的超越,藝術設計方向的產品也是文化產業的內容之一,刻板的規范化和程序化要求使藝術品也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因此曾經出現過反對經濟文化產業化的呼聲,事實上文化產業是可以形成工業生產力的。1964年,英國伯明翰大學基于文化創意和法蘭克福學派進行整合,從微觀政治制度和權力分析角度來倡議文化產業與生產消費文化的重要關系,并主張從辯證的觀點保護文化產業,促進大眾文化的興起,文化產業就是工業生產力。文化產業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文化生產力具有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的理論一直在探索中,對文化生產力的理解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
第二,文化資本促進人的發展。經濟學教授大衛?羅斯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文化資本論壇中明確指出:在經濟學中,文化資本是基于特定文化價值的積累形式展示財富,強調文化資本在經濟生產和經濟增長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文化資本理論主要闡述的是文化資本和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如教育和家庭背景對人的影響,同時在文化產品貿易方面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進而決定產品的價值。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在經濟文化的基礎上與地區企業關聯,影響國家經濟和文化投資以及資本積累等一系列的價值體系。
第三,文化產業促進經濟體系的發展。文化產業的品質對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是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增長點,脫離文化資本的經濟制度結構可能更容易崩潰,相反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將會加快工業建設的步伐,更新的產業信息,促進傳統產業的經濟增長。文化滲透將會提高工業產品附加價值,有些行業的經濟與文化傳統相關聯,新形象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重點,文化產業和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提高工業產品的競爭力。中國的文化產業與工業產品還在發展過程中,產業鏈的聚合也正在逐步完善,另外,產業文化的核心價值對于傳統的制造業還有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最大化地發揮文化的載體作用,提高社會經濟價值,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第四,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地區已經體會到了經濟增長對文化產業的依賴,這一觀點已經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規范了,研究表明,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可以更新資源區并增加吸引力,提升城市的藝術水平和歷史文化資源,我國的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關系將會更加緊密。
3結論
文化創意產業要以人為本,要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和中國特色的文創產品,在結合國情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時,應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進行繼承和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實踐也會越來越重要,我們要注意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與民族文化產業的關系,文化產業與經濟增長對于國家實現經濟發展與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相關文化產業理論在國內外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已經得到驗證,我們應該支持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132)
[4]馬克盧普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M].孫翻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5]Harry Hilman-Chartrand,Claire Mccaughey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nd the Ar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ast,Present and Future[Z].Whos to Pay for the Arts,2011
河北省是我國的沿海省份,其海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是一種地域文化,它是生活在海洋環境中的河北省人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可以說海洋環境是其“獨特的文化搖籃”。
一、河北省海洋環境
1 海岸海洋地貌
河北省海岸線長487公里,海岸帶總面積11379.88平方公里,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6%。海洋地貌類型主要有沿海陸上地貌、潮間帶地貌、海島地貌和海底地貌。
2 氣候條件
河北海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疾風氣候,氣候適宜,四季分明,與同緯度的內陸平原相比,具有夏季涼爽、濕度大,春季增溫、秋季降溫向后推遲等特點,有旅游避暑之利。
3 資源豐富
河北省海區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豐富的港口資源、海洋生物資源、鹽業鹽化工資源、能源、礦產資源以及旅游資源,孕育了獨特的海洋環境及文化。
二、河北省海洋環境中的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是指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這里的“地”是指地理環境,它既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條件,也是在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不斷影響下形成的環境;這里的“人”則不是指單個的人,而是社會的人,是指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會組織程度的集團或集體。海洋環境是一種自然環境,其中的人地關系是提供沿海地區的居民生存的必要物質原料,它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和生活中有著不同的體現。
1 生產活動中的人地關系表現
首先,海洋環境決定人們生產活動的主要內容,它為沿海居民提供了生產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物質基礎。河北海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港口、海洋生物、鹽業、旅游、能源礦產等五大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對振興河北沿海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次,人們的生產活動對海洋環境也存在著明顯的正負反饋作用。一方面人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使環境朝著有利于人類發展的方向演變,另一方面,河北省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種工業污染,致使海洋環境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污染。
2 生活中的人地關系表現
首先,海鮮海產是沿海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由此也形成了海鮮海產的飲食文化。其次,海洋影響著民間的交通工具與旅行,沿海居民日常的生產及生活都離不開船、港口碼頭,秦皇島港、唐山港和黃驊港為河北省三大商業港口。第三,海洋影響著民間風俗的儀式與內容。河北省的漁民習俗炮火把、祭海等,鹽民習俗敬天地等風俗都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第四,海洋還影響著民間的信仰,包括俗信和禁忌,如漁家生活禁忌中烙餅不能說翻個,要說“劃一下”等。
三、基于人地關系理論的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分類
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物質文化亞類,精神文化亞類和人文活動亞類。其中物質文化亞類主要以海洋遺存及現代海洋文化景觀為代表,代表性的旅游資源主要有海洋古遺跡、遺存文化旅游資源,如秦皇求仙入海處;現代海洋景觀文化旅游資源,如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海洋產業文化旅游資源,如秦皇島港。精神文化亞類主要體現在宗教和文化藝術領域,代表性的旅游資源主要有海洋文學藝術文化旅游資源,如海洋文學作品《浪淘沙 北戴河》。人文活動亞類,主要以人群活動為標志,表現形式為諸多文化現象,代表性的旅游資源主要海濱浴場文化旅游資源,如北戴河浴場;海洋民俗、節慶文化旅游資源,如跑火把、望海大會;海洋體育文化旅游資源,如沙灘排球、帆船、沖浪等。
四、河北省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策略
1 依托地方文化創出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河北省地方文化豐富,形成久遠,流傳廣,且各具特色,如燕趙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可見,海洋文化作為河北省的主題文化之一,應當注重其與地方其他類型文化的結合。這樣,才能夠使河北省的海洋旅游產品的異質性更為突出,特色更為鮮明,從而增強對旅游者的吸引力。
2 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多種產品
一、引言
國外對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產生了很多較為重要的理論,如沃爾夫假說和前蘇聯的語言國情學,這些對我國關于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鑒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梳理我國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成果。
我國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從詞語的涵義方面探討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國內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研究的濫觴。繼而興起了多種關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討論,也產生了幾個流派,如“雙向交叉文化語言學派”,“全面認同文化語言學派”和“社會交際文化語言學流派”(束定芳,1996),以及多個學科分支,如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方言語言學等。這些研究證明,文化和語言的關系錯綜復雜,對其的研究具有跨學科的性質,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些結論不僅不互相沖突,而且從不同的方面完善了對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一)語言與文化的定義
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我們首先要明確何為語言,何為文化。“從語言的結構特征來看,語言是個符號系統。它是一個由音位、語素、詞和詞組、句子和篇章等構成的層級系統。從語言的功能特征來看,語言是個工具,是個思維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關于語言的定義爭議不大,但關于文化的定義歷來眾說紛紜,國內外有兩百多種定義。季羨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義“最好還是不下”,同時他認為:“文化就是非常廣義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質方面,對人民有好處的,就叫做文化。”
(二)關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
上文已提到,我國對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頗豐,進入新世紀也出現了一些較為新穎的理論。顧嘉祖(1998)曾說:“任何對語言三要素的研究與使用語言的人分離開來,脫離社會文化環境研究語言三要素,我們的研究有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大前提下,對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包含關系
這是一種較被認同的觀點,也是較為折中的觀點。王魁京(1993)、束定芳(1996)和杜道明(2008)都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如果說文化是涉及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個大系統的話,那么語言就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杜道明,2008),“二者的概念有大小之分,有包容與被包容之分。”(杜道明,2008)“作為人類傳遞信息的工具――語言,它是人類文化總體的組成部分,又是人類文化的傳播媒介。”(王魁京,1993)即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反映與工具關系
還有兩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語言是文化的反映,這是語言與文化的反映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束定芳,1996),這是語言與文化的工具關系。但隨著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大家逐漸注意到這種表述并不準確。劉君濤(2000)指出:“我們不能把語言簡單地看成是反映社會文化生活的一面鏡子,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可能僅僅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杜道明(2008)則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夠全面,他主張“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這一說法。傳統的反映和工具的關系傾向于認為文化重于語言,而劉君濤(2000)和杜道明(2008)則認識到語言也會對文化產生重要影響,語言也具有一定的主體性。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決定關系
戴昭銘(1996)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值得采納。他在《文化語言學導論》中指出:“語言和文化誰產生誰,誰決定誰和誰影響誰,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值得、不必要也不可能求得一言以蔽之的解答。”這就提醒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待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還有學者是從具體的方面來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如王魁京(1993)是從語言的各個平面研究了其與文化的關系,如語音、詞匯和語法與文化的關系,這對對外漢語教學是有指導作用的。戴昭銘(1996)則從文化的各個層面和語言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他從思維、哲學、政治、宗教和文學藝術等方面探討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的重要性
有學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注意到了要在外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教學,認為“學習語言,一方面要學習規范的語言,另一方面要學習正確地運用語言”(王鐘華,1991)。進入新世紀,研究者更是從國家的戰略高度討論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指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是隨著我國國力增強而帶來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及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深入拓展,在進入21世紀后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課題”(張德鑫,2001)。由此可見,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已成為一種趨勢。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
上文已經提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樹立不同的文化觀,換言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與我們文化本體研究中的文化是不同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更多地是從交際的角度、實用的角度來研究的。對此,周思源(1992)在《論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觀念》中較早地作了論述。他認為:“我們建立的文化觀念歸根結底要服務于教學,以是否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取舍標準。”如果我們把語言中包含的任何文化知識都毫無遺漏、不加取舍地傳授給學生,那么“我們就會陷入處處都是文化,語言教學受到沖擊的困境”。對此,張占一(1990)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所謂知識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所謂交際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即引起偏差和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但是這種分類的問題是內涵不夠清晰,其中的“不直接影響”、“直接影響”很多時候是因人而異的,會出現一種文化知識既屬于“知識文化”,又屬于“交際文化”。周思源(1992)提出學生的五種需求,也就是要從學生的需求來對語言教學中的文化知識進行取舍和分類,內容比較寬泛,沒有提出具體的分類標準。但其后的葛中華(1994)進行了“語言文化”與“超語言文化”的劃分,“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來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進行考察和研究”。此種分類完善了“交際文化”與“知識文化”的分類,也就是說這樣的劃分更為細致,“避免了‘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在外延上前者包容后者、在內涵上也含混不清的情形”(葛中華,1994)。同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據此來進行文化大綱、文化教材的編寫。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我們要分階段來研究。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不同的。
張占一(1990)、王鐘華(1991)和王學松(1993)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在語言教學中要分階段處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基本上認為在初級階段要以語言教學為主,文化教學為輔,同時文化教學內容為“知識文化”或稱為“物質文化”,如“春節、貴姓”等當中包含的禮俗文化,“四合院、紫禁城”等當中包含的建筑文化,“菜系、旗袍”中包含的飲食服飾文化,以及“京劇、唐詩”中包含的文化藝術文化都可以在初級階段介紹給留學生。在中高級階段要加大文化的輸入,而且輸入的是“交際文化”或稱為“精神文化”,如中國的哲學思想文化可以在這個階段介紹給學生,但要注意“適量”,在這個階段也不能放松語言教學。吳仁甫和徐子亮(1996)從定量、定性的角度提出:“對外漢語教學包含基礎漢語教學、交際文化教學和知識文化教學,這三種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位置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基礎漢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它是首要的。”“交際文化教學和知識文化教學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心應偏向于交際文化教學。”就三者的關系,作者給出了形象而貼切的比喻:“三者的關系猶如一座寶塔,基礎漢語是塔基和塔座,交際文化是塔內由下而上的樓梯,而知識文化則是塔尖。”并且進一步提出基礎漢語教學是“無中生有”,指在初級階段要把語言技能方面最基本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教授給學生;交際文化教學是“雪中送炭”,是指把交際中常用的文化內容講解給學生。如漢語中有時不直接拒絕某人,而是采用較為含蓄的“拒絕”的代名詞:“以后再說吧。”“我們再考慮考慮。”等等,留學生了解了這種交際文化既可以聽懂別人“拒絕”的意思,又可以用這些詞語委婉地拒絕別人。知識文化教學是“錦上添花”,指把關于中國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文化介紹給留學生,使他們對中國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本文認為,此項研究將語言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分析得很透徹,但這里沿用了“交際文化”、“知識文化”的分類,在概念的外延上還是有所不清。
這方面最新也是較為全面的研究成果是李楓(2010)的《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處理的階段性劃分》一文,文章中論述了文化因素分階段處理的必要性、依據、原則和策略,比較完整。但通過這些研究成果,我們也發現,不管是以前的成果還是現在的成果,在論述方面都是從宏觀的角度,或者說是從大的方面提出一些原則,研究得還不夠細致和深入,這可能也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內容駁雜有關。因此,我們應繼續加大分階段研究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力度,將研究引入更深、更細的方向,完善對外漢語教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將我國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分析了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幾種代表性的觀點,如包含關系、反映和工具的關系、決定關系,以及它們各自各個層面之間的關系,使我們認識到應該從多角度來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不應將兩者的關系絕對化和單一化。進而梳理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以及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從這些研究成果中我們發現,這些研究都比較宏觀,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要將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細化和量化,為教學提供有利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陳建民.關于語言與文化研究的思考[J].漢語學習,1992,(1).
[2]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3]杜道明.語言與文化關系新論[J].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冬之卷.
[4]葛中華.文化考察的新視角:語言文化與超語言文化[J].漢語學習,1994,(3).
[5]顧嘉祖.語言與文化――永恒的跨學科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1998,(4).
[6]季羨林.西方不亮,東方亮――季羨林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的演講[J]. 中國文化研究,1995(冬之卷).
[7]李楓.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處理的階段性劃分[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4).
[8]劉君濤.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新認識[J]. 外語研究,2000,(1).
[9]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0]束定芳.語言?文化?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1988,(2).
[11]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 外語界,1996,(1).
[12]王魁京.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與第二語言的教學[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
[13]王鐘華.建立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體系――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關系問題的思考[J]. 世界漢語教學,1991,(1).
[14]王學松.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層次[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
[15]吳仁甫,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位”與“量”[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