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7 10:09: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保健養生的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晉代的葛洪主張“不欲起晚,不欲多睡”;“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抱樸子》)。這是說早晨應按時起床,不要睡懶覺,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古人還主張在起床之始,先作保健按摩,調神煉氣、咽唾叩齒等。《尚書》中就曾記載;早起以左右手摩腎,次摩腳心,則無腳氣諸疾。以熱手靡面則令人悅色,以手背揉限則明目。此外還可摩耳、摩鼻,并作全身干沐浴。明代高濰的清晨怡養法是:“雞鳴后醒睡,即以兩手呵氣一二口,以出夜間積毒,合掌承之搓熱,擦摩兩鼻傍及拂熨兩目五七遍;更將兩耳揉捏扯拽,卷向前后五七遍;以兩手抱腦后,用中食二指彈擊腦后各二十四;左右聳身舒臂,作開弓勢五七遍;后以兩股伸縮五七遍;叩齒漱津滿口,作三咽;少息,因四時氣候寒溫,酌量衣服;起服自滾湯三五口,名太和湯,次服平和補脾健胃藥數十丸;少頃進薄粥一二甌,以蔬菜壓之,勿過食辛辣及生硬之物;起步房中,以手鼓腹,行五六十步。”(《尊生八箋》)起床以后用手從前至后梳發摩頭數百次,可清腦、明目、去屑、止癢、生發。外出活動可作各種氣功,導引術等。老人須防風寒、霧露等。
衣著的宣忌
調理衣著須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一般應適時,適體,勤洗、勤換。葛洪主張“先寒而衣,先熱而解”(《抱樸子》)。宋代養生家沈存中認為“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數沐浴,令潔凈,則神安道勝也”(《志懷錄》)。“冷則加之,熱則去之”,根據四時和每日的氣候變化而勤換衣服是重要的養生方法。秋季天氣漸冷,衣服宜漸增。冬季宜使衣服和暖貼身,使氣血流通,四肢舒暢。老人冬月緊系一棉背心,穿寬暖的棉鞋,對身體有益。如《壽親養老新書》中指出:“老人骨肉疏冷,風寒易中,若窄衣貼身,暖氣著體,自然氣血流通,四肢和暢。”還說:“常用絮軟夾帛、貼巾,幘巾中垂于頸下著肉入衣領中至背膊間,以護腠理為妙。不然風傷媵中,必為大患,慎之慎之。春季天氣漸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使人受寒。”唐代孫思邈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千金要方》)俗話說“春捂秋凍”,也是這個道理。
夏季炎熱,常常出汗,既要忌衣服過多,又要防貪涼受風。濕衣及汗衣皆不可久著,日曬的衣服又不可即穿,否則會引起各種皮膚病,
居處的宜忌
《山居四要》主張居處宜潔凈,臥床宜高,并認為有些木料不宜作用于建屋,門口不宜有水坑,大樹不宜當門。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居處還應作相應的改變。如春季居室宜漸開放,使空氣流通,但夜間仍須防避風寒。夏月宜防曝曬’宜降室溫,常通風。《保生月錄》中還說: “夏月坐冷石成疝,坐日曬熱石生瘡,勿枕冷石并鐵物,損頭目”。此外須注意不要坐臥潮濕處,因冷濕入脈可致腰膝疼痛、腹滿泄瀉等疾病。秋季由熱漸涼,且燥氣較勝,室內宜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冬月雖然應注意防寒,但室內亦不宜太熱。巾醫認為,冬時天寒,陽氣內藏,易生郁熱,若炙衣重裘,向火醉酒,則陽太盛,至春夏之交,就容易發生時行熱病,這是冬天不善于保陰的緣故。老年人身體虛弱,《尊生八箋》說老人“宜居處密室,溫暖衣食,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不可冒觸于寒風”。《山居四要》中說:“老人患風濕腳氣腰痛者,宜作暖炕宿臥。”還說:“行路勞倦骨疼宜得暖炕睡。”古人還主張:“夏月不可用水展席,冬月不可以火焙衣,二班甚快一時,后口疾作不淺。老人衰邁,冬月畏寒,可以錫造湯婆注熱水,用布囊包以避濕,先時擁被團簇,臨睡甚暖,又可溫足,且遠火氣。”明代醫學家汪綺石制定了“八防”的起居原則是:“容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署取涼,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
勞作的宣忌
《呂氏春秋》中說。“流水不腐,戶樞不溢,動電,形氣亦然”。店代孫思邀也說;“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這都是養生之道的精辟總結。但是,不適當的活動和超過能力所負擔的過度勞累就會導致勞傷。《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勞傷還不僅單指勞作過度,而且也包括飲食,精神等方面的過勞。如《索問?經脈別論》中說:“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故春夏秋冬,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所以漢代華佗主張“人體欲得動搖,但不當使極耳”。宋代詩人陸游提侶“心常凝不動,形要小勞之”。直到老年體衰之際,他仍“整床拂幾當閑嬉,時取曾孫竹馬騎”。對于勞作過程中須注意的事項,古人亦有很多具體的經驗。如《厚生訓纂》中載:“盛熱大汗不宜當風,冷水沃面成目疾。”《三元參贊延壽書》中載:“冬時天地閉,血氣藏,勞作不宜汗出冷背。”“大雪中跣足人不可便以熱湯洗或飲熱灑。”《諸病源候論》巾載:“汗出不可露臥及浴,使人身振、寒熱、風疹。”
沐浴的宜忌
清潔的身體是健康的保證。沭浴就是洗發、澡身。《楚辭?漁父》中有“新浴者必振衣”。《史記?屈原傳》中有“新沐者必彈冠”。《孟子?離婁下》有“齋戒沐浴”等記載,證明講究衛生的習慣在我國是古已有之的。中醫認為:奏理宜疏通,氣血宜調暢,麟理閉塞,肺氣失宣,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會受到影響。所以古人主張人體宜常沭浴。但沐浴時亦有許多值得注意的事項,《山居四要》中載。“時行病新汗方解不可用冷水浴”,“沐浴未千不可睡”;“饑忌浴,飽忌沐,常以晦日浴,朔日沐,吉”;“洗頭不宜用冷水淋”;“午后不可沐發”。《養生類纂》中載;“沐浴后不得觸風寒”;“沭訖須進少許食飲乃出”。《千金要方》中載:“若沐浴必須密室,不能大熱。亦不得大寒,皆生百疾。”
的宜忌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sea bath therapy in the health care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MethodsThe flotage, the pressure, the massage effect and the trace elements of the sea into the human body through skin were investigated.The effects on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were studied. Results The sea bath in coast sanitariums could increase the health of the recuperators. Conclusion The sea bath can increase the health and the double benefits of the sanitariums.
【Key words】 Sea bath;Sanitarium;Health care
海水是海濱療養地的主要療養因子,是一種重要的療養康復資源。海水浴療法是利用海水鍛煉身體和防治疾病的方法[1]。海水浴療法科學舒適,在療養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海水療法的由來與發展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近乎于陸地的2.5倍,盡管海陸分布極不均衡,但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世界上許多國家在日益重視開發海洋資源的同時,積極利用海洋環境來發展療養事業。
在人類歷史上,水之用于醫療由來已久。公元前500年歐洲就有文獻記載,海水可以治療人類一切疾病。古希臘人相信海水具有清洗惡性腫瘤組織與刺激神經的效力。羅馬帝國時期,尋常百姓便以水療法醫治疾病;當時,奧古斯都大帝也浸泡海水來醫治熱病。16世紀,法國國王亨利三世利用海水來治療皮膚病。
自行車賽世界冠軍路易松?博貝發生車禍后,康復階段住在布列塔尼半島拉芒什海峽沿岸的羅斯科夫海水療養中心。這位運動員發現海水療養對他受損的肌體有“驚人的效果”,于是于1964年在基伯龍半島開設了一家海水療養院。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如興城、大連、秦皇島、北戴河、青島、煙臺、鼓浪嶼等地療養院均已實施海水浴療法,并對海水浴療法保健養生防治疾病不斷地進行研究探討。戴蓉等[2]對患有Ⅱ型糖尿病(DM)的軍隊療養員實施海水浴療法,使用超聲心動圖儀觀察患者海水浴前后LAD、EF、FS、E/A指標變化,使用常規心電圖描記并觀察海水浴前后的心電圖變化,并與健康療養員對照,得出海水浴療法對DM患者心臟康復有較好效果。劉秀珍等[3]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脈介入治療后的療養康復期中,海水浴療法對其左室功能的影響進行研究,應用超聲心動房室平面位移法AVPD記錄二尖瓣環各位點均值AVPDmean和左房射血所致各位點均值(AVPDa),改良Sinpsan法計算左室射血分數(LVEF),對療養前、后各數值進行統計學分析,得出海水浴療法能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PTCA術后的左室功能。鄭芳等[4]應用超聲心動圖技術研究海水浴療法對高血壓患者左房收縮功能的康復作用,根據左室質量指數(LVMI)高血壓患者被分為左室正常構型和左室肥厚型,經過超聲心動圖技術分析被觀察者療養前、后的左房收縮功能各指標,并進行比較,得出海水浴療法是一項綜合性的全身有氧運動,能降低高血壓病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左房收縮功能。大量的研究證實了海水浴療法對人體有保健養生防治疾病的作用。
2海水浴療法使療養院的社會經濟效益得到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療養事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并獲得發展。海水療養不僅具有醫療的效果,也是休閑生活中的明珠項目,療養院不再屬退休老人和病人康復專用,在經濟發展、國民收入提高、重視休閑生活的今天,從事海水療養的觀念越來越深入普及,現代療養院吸引著重視保健和愛好運動的顧客。健身與減肥游泳法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青睞,給療養院帶來生機和社會經濟效益。
3海水浴療法醫療保健作用的科學依據
放射性同位素研究結果表明[5],一般情況下,機體浸入海水中,在20 min 內,機體表面就會形成一層黏膜,使人體有“滑膩”的感覺。這層黏膜主要是由生物、化學元素組成的,附著在體表面上,形成離子層。海水中的元素離子不斷通過該層膜擴散,滲透到皮膚表面。有的可附著于體表,通過對皮膚的刺激,發揮作用;有的元素,如氯化鈉、重碳酸鹽和鐵、銅、鋅、鈣、鎂、錳、鋇、鈷、碘、砷等通過皮膚進入體內,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或病理活動。
海水能影響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激發酶促反應,促進物質代謝和能量交換,并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同時,還可改善機體的微循環及周圍血液循環、血管擴張,從而大大增強心腦血管系統的功能。
進行海水浴時,由于人體受到機械性的靜水壓力作用,促使靜脈血和淋巴液回流,回心血流量增多,心輸出量增大;并壓迫胸廓、腹壁,使胸內壓增高,從而增強呼吸深度,促進氣體交換和代謝,增強了肺的通氣功能;水流的壓力或沖擊力的作用還能刺激神經系統興奮,這將對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產生良好的影響。
由于受到海水的浮力作用,使得人體運動器官負荷變輕,肌張力降低,肌糖元和肌紅蛋白儲存量明顯增多,可以改善肌肉、關節、骨骼組織代謝及營養供給,有利于運動系統疾患的功能康復。
大海廣闊,海水碧藍,海天一色的壯觀景色,對人心理能產生積極的心理活動與狀態,稱為海水的心理效應[5]。現代醫學證明,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產生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作用。有害的心理因素可以損害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當有害作用過分強烈可導致疾病發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因素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從而有利于心身健康。獨具特色的海濱療養地的景觀,可使大腦皮質出現一個新的、外來的刺激活動,如氣勢磅礴的大海,周期性的濤聲,不斷地刺激大腦皮質,產生興奮灶的轉移,從而消除精神緊張和心理矛盾,使心情愉快、情緒穩定、睡眠改善。在觀賞海濱景觀時,產生心曠神怡之感,有益于神經精神系統功能的協調平衡。
4海水浴療法在煙臺療養院的應用
煙臺療養院處于渤、黃海連接之處,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自建院以來,療養院的醫務人員一直對自然療養因子進行探討、挖掘。海水浴療法作為療養的重要內容在療養院中實施了20多年,建立了一套完整規范的制度。煙臺適宜的海水浴時間是每年的7~10月份,進行海水浴的療養員必須經過全面體檢,經治醫師要嚴格掌握海水浴的適應證與禁忌證,對適合海水浴的療養人員發給準浴證。浴前在體療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充分的肢體活動,浴中有海上救護隊巡邏,有醫務人員跟隊保健,浴后要用淡水沖洗身體。每次20~60 min,以不感覺疲勞為宜。實踐證明,應用海水療法的療養員,療養期結束時的健康狀況經心電圖、化驗等輔助檢查有明顯改善,且自我感覺良好,對促進健康效果明顯,得到了廣大療養員的喜愛。
總之,海水浴療法對促進身體健康、治療疾病、提高社會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總后勤部衛生部.療養技術常規.1999.134-135
2戴蓉,鄭芳,林玲,等.海水浴體療操對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康復作用.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4,13(5): 413-415
3劉秀珍,韓峭青,黃景仁,等.海水浴體療操對老年冠心病患者PTCA術后左室功能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 雜志,2002,24(12):719-720
結果:海濱療養院實施海水浴療法,對促進療養員身體健康效果明顯。
結論:海水浴療法對促進身體健康、治療適應癥疾病,提高療養院的雙重效益起重要作用。
關鍵詞:海水浴療法 養生保健 防治疾病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95-01
1 海水浴的作用
海水是海濱療養地的主要療養因子,是一種重要的療養康復資源。海水浴治療是利用海水鍛煉身體和防治疾病的方法。海水浴治療科學舒適,在療養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1 運動系統的作用。在人類歷史上,水用來醫療由來己久,由于受到海水的浮力作用,使得人體運動器官負荷變輕,肌張力降低,肌糖元和肌紅蛋白儲存量明顯增多,可以改善肌肉、關節、骨骼組織代謝及營養供給,有利于運動系統疾患的功能康復。
1.2 心理的作用。大海廣闊,海水碧藍,海天一色的壯觀景色,對人心理能產生積極的心理活動與狀態,稱為海水的心理效應。現代醫學證明,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產生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作用。有害的心理因素可以損害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積極樂觀的心理因素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從而有利于心身健康。在觀賞海濱景觀時,能使人產生心曠神怡之感,有益于神經精神系統功能的協調平衡。
1.3 循環系統作用。海水能影響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激發酶促反應,促進物質代謝和能量交換,并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同時,還可改善機體的微循環及周圍血液循環、血管擴張,從而大大增強心腦血管系統的功能。
1.4 呼吸系統作用。進行海水浴時,由于人體受到機械性的靜水壓力作用,促使靜脈血液和淋巴回流,回心血流量增多,心輸出量增大,并壓迫胸廓、腹壁,使胸內壓增高,從而增強呼吸深度,促進氣體交換的代謝,增強了肺通氣功能;水流的壓力或沖擊力的作用還能刺激神經系統興奮,這將對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產生良好的影響。
1.5 關節、脊柱、皮膚作用。海水浴還能增強人體心肺功能,減肥,提高四肢、關節和脊柱的靈活性,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四肢、關節和脊柱功能,延緩關節和脊柱的退變,從而預防當代白領職業病——頸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癥、退行性腰椎管狹窄、腰椎不穩等)。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鈉、氯化鎂、溴化鉀等無機鹽和許許多多微量元素。這些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皮膚病的防治也有一定的作用。堅持海水浴,許多皮膚病、慢性淋巴結炎和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癥狀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到緩解。
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風的發病率越來越趨于年輕化。正確的養生方法對中風的預防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兩腳劃圈,就能預防中風”。
兩腳劃圈主要是踝關節的運動,中醫認為,踝關節為足三陽經、足三陰經及陰陽二蹺脈的通過之處,經常活動踝關節,不僅可以疏通相關經絡,還可刺激關節周圍的腧穴,起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開竅醒神、補益肝腎的作用,使肝陽上亢之氣下降,從而達到預防中風的目的。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部分中風病患者都有高血壓病史,足部距離心臟位置相對較遠,經常活動足踝部,能夠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加回心血量,從而起到預防中風的作用。
兩腳劃圈時要自然站立,旋踝時,其中一腳站立,另一只腳旋轉,雙替進行,也可取坐立或仰臥位進行,最好是站立旋踝。一般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或只做一次,每次15分鐘左右為宜。
鼻部按摩養生法寶
文/奚華
老年人多因呼吸道功能的降低而容易發生萎縮性鼻炎、嗅覺遲鈍、副鼻竇炎、感冒、肺炎等疾病,如果能經常做鼻部按摩,則能疏通脈穴,增強呼吸道功能,抵御病毒的侵襲。其做法為:
1.立位、坐位、臥位均可,一般多采用立位。2.思想集中,大腦入靜,排除雜念,意守丹田,頭正頸直,兩眼半閉,口微閉合,舌舐上腭,以鼻呼吸,松弛自然。3.用右手食指指腹,從鼻根部沿鼻梁自上而下輕輕地按摩20次,再沿鼻子周圍按摩20圈;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捏住鼻翼兩側,捏緊后松開,再捏緊再松開,連續20次。4.最后將兩手掌搓熱,用右手手掌捂在鼻子上,輕輕地拍打20次,再進行10次深呼吸運動即成。也可連續做2遍,時間為2-5分鐘。
通過鼻部按摩可刺激鼻部血管,使其擴張變粗,加快血液循環,增強鼻部的抵抗能力,起到預防呼吸道疾病的作用。另外,在鼻子周圍有許多針灸穴位,如人中穴、四白穴、睛明穴等。按摩時,通過刺激這些穴位能夠通經活絡、調節氣血,防治神經衰弱、腦動脈硬化、中風、嗅覺遲鈍、視力下降等病癥,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養生保健方法。
做鼻部按摩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選擇在空氣流通的場所鍛煉。2.最好在晨起運用此法。3.手指按摩鼻部時,動作要輕柔,不可用力重壓,以免損傷鼻黏膜。4.患有鼻出血,鼻部及周圍有癤腫時不宜按摩,以免使病情加重。5.要持之以恒,連續做1-2個月,其效果更為明顯。運用此法以秋冬季節更為適宜。
肩周炎、頸椎病病人的體育鍛煉
1現階段,中醫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哪些問題
現階段,我國中醫院校的體育大多都是以技術教學和技能培養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學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并且慢慢顯示出來,經過調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幾點問題:
1.1沒有跟上時展的步伐,過分注重運動、體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以及方法過于單一,乏味,滿足不了時代的需要。
1.2沒有考慮到學科間的融合貫通,利用中醫院校的特點,將傳統養生與保健知識和體育結合不深入。
1.3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導者”。
1.4沒有重視體育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消弱了學生的積極性。
2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的特色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更是歷史悠久,擁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諧以及整體把握等等一些理論和思想于體育之中,因此我國傳統的體育能夠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注重預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點。另外也強調整體,形神具養。例如,傳統保健體育中的一些運動,武術、太極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強調動作的順暢和諧,讓人達到放松身心,回歸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還有,我國傳統的體育養生與保健注重實踐,強調動靜相互結合。也就是說,體育健身要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現代社會,生存壓力以及競爭壓力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而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的特點,正是強調了順暢和諧,放松身心,回歸自然,因此可以緩解人們的焦慮,在幫助人們鍛煉身體的時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如何加強中醫院校傳統保健與養生教學
3.1傳統體育保健與養生強調適度和適時的運動適度,即是剛柔相濟,滿足醫學中的有氧、安全和適量的原則;而適時,則是要求運動要遵從“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原則,注意運動的時節、地點以及人體自身的特性。例如,人們在運動的時候,心率的最佳次數為120-140次/分鐘;春季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不適合做一些激烈的運動,而人們也應該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適合鍛煉的好時候,人們則應早睡早起,時常進行室外運動。
3.2結合中醫院校的專業特性,以及現在的教學模式,通過具體的探索和實踐,將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養生和中醫院校現在的體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國傳統保健與養生的內涵。
3.2.1根據中醫院校的學科特點,把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知識引入體育教學中,并且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最終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
3.2.2和武術專業相互結合,利用其師資力量,將傳統保健與養生的相關知識制定一個教學計劃,作為教學內容。同時普及一些傳統的項目,例如太極拳和太極劍等。還有,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可以開設一些相關的選修課程,例如氣功、易筋經等等。
3.2.3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時代性,選擇一些易于開展同時適合年輕人的保健與養生運動項目。
3.2.4結合教學內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形成特有的教學方法。另外,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學生學習。
3.2.5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結合與教學內容相配套的教材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專業的教材可以讓學生清晰知識脈絡,更好的學習。還有,利用體育第二課堂,開展一些保健養生方面的活動,加強學生的鍛煉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術表演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一些比賽則可以增加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合作意識等等。
3.3加強中醫院校傳統保健與養生教學的益處
3.3.1將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項目加入體育教學中,使得學生學習了太極、長拳等等項目,掌握了終身體育鍛煉的方法。
3.3.2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知識內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可以增加學生對于傳統體育的興趣。另外,一些相關的比賽讓學生鞏固了學習內容,也傳揚了國粹文化。
3.3.3加強傳統體育保健與養生教學,一方面讓學生得到了鍛煉,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使得整個的體育水平有了顯著的升高。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6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864-02
隨著工業的發展,人類的居住環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壞,人們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脅,保健和養生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過姿態、呼吸以及人體的意念來調節人體機能,進而起到一個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
1 現階段,中醫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哪些問題
現階段,我國中醫院校的體育大多都是以技術教學和技能培養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學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并且慢慢顯示出來,經過調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幾點問題:
1.1 沒有跟上時展的步伐,過分注重運動、體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以及方法過于單一,乏味,滿足不了時代的需要。
1.2 沒有考慮到學科間的融合貫通,利用中醫院校的特點,將傳統養生與保健知識和體育結合不深入。
1.3 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導者”。
1.4 沒有重視體育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消弱了學生的積極性[1]。
2 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的特色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更是歷史悠久,擁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諧以及整體把握等等一些理論和思想于體育之中,因此我國傳統的體育能夠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注重預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點。另外也強調整體,形神具養。例如,傳統保健體育中的一些運動,武術、太極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強調動作的順暢和諧,讓人達到放松身心,回歸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2]。
還有,我國傳統的體育養生與保健注重實踐,強調動靜相互結合。也就是說,體育健身要在理論指導下進行。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現代社會,生存壓力以及競爭壓力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而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的特點,正是強調了順暢和諧,放松身心,回歸自然,因此可以緩解人們的焦慮,在幫助人們鍛煉身體的時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 如何加強中醫院校傳統保健與養生教學
3.1 傳統體育保健與養生強調適度和適時的運動 適度,即是剛柔相濟,滿足醫學中的有氧、安全和適量的原則;而適時,則是要求運動要遵從“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原則,注意運動的時節、地點以及人體自身的特性[3]。
例如,人們在運動的時候,心率的最佳次數為120-140次/分鐘;春季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不適合做一些激烈的運動,而人們也應該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適合鍛煉的好時候,人們則應早睡早起,時常進行室外運動。
3.2 結合中醫院校的專業特性,以及現在的教學模式,通過具體的探索和實踐,將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養生和中醫院校現在的體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國傳統保健與養生的內涵。
3.2.1 根據中醫院校的學科特點,把我國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知識引入體育教學中,并且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最終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
3.2.2 和武術專業相互結合,利用其師資力量,將傳統保健與養生的相關知識制定一個教學計劃,作為教學內容。同時普及一些傳統的項目,例如太極拳和太極劍等。還有,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可以開設一些相關的選修課程,例如氣功、易筋經等等。
3.2.3 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時代性,選擇一些易于開展同時適合年輕人的保健與養生運動項目。
3.2.4 結合教學內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形成特有的教學方法。另外,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學生學習。
3.2.5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結合與教學內容相配套的教材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專業的教材可以讓學生清晰知識脈絡,更好的學習。還有,利用體育第二課堂,開展一些保健養生方面的活動,加強學生的鍛煉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術表演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一些比賽則可以增加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合作意識等等[4]。
3.3 加強中醫院校傳統保健與養生教學的益處
3.3.1 將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項目加入體育教學中,使得學生學習了太極、長拳等等項目,掌握了終身體育鍛煉的方法。
3.3.2 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知識內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可以增加學生對于傳統體育的興趣。另外,一些相關的比賽讓學生鞏固了學習內容,也傳揚了國粹文化。
3.3.3 加強傳統體育保健與養生教學,一方面讓學生得到了鍛煉,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使得整個的體育水平有了顯著的升高。
3.3.4 傳統的體育保健與養生和體育相互結合,完善了體育健身教學體系,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了全面發展的人才。
4 小結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對于我國傳統的體育專業來說具有偉大的意義;而強化人們的身體素質,更是體育教育的最初目的。因此,中醫院校傳統保健與養生教學,為我國體育的發展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也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發揮巨大的作用,更是為人們的身體健康作出了努力。加強中醫院校傳統保健與養生教學的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楊建華.道家健康養生文化以及對休閑體育的現實意義[J].體育與科學,2010(1):64-66.
中國傳統保健與養生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對道德培養、精神文明建設、和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我國古代身體鍛煉和養生學的有機結合,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文化遺產。但是我國高校不能清楚的認識到傳統保健與養生的重要性,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有所欠缺,教學內容只限于形式,沒有發揮保健與養生的作用,制約了傳統保健體育的發展。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有條不紊的進行,傳統的保健體育也得到了重視,引入到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對提高高校體育的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高職高專體育教學中加強傳統保健與養生的教學的內涵與意義
傳統保健與養生的教學是一種以保證學生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教學模式,有著深刻的內涵。傳統的保健與養生教學通過意念的引導進行緩慢的運動形式,達到促進陰陽平衡,調和氣血,通暢經絡,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目的,主要強調的是對身體內在的鍛煉。目前的競技體育,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人類的潛力,同時也給人的身體帶來傷害,不利于高校學生的健康發展。只有是兩者互相融合,協調發展,才能真正的體現體育教學的目的。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傳統保健和養生的教學。
終身體育意識是一個人終身堅持體育鍛煉,以運動健身的理念指導行動,也是高校體育教學的目的之一。這種意識的形成除了受終身教育影響外,還受到體育本質的功能、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現代人行為方式的影響。高校的體育教學是終身體育教育的一個階段,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提高參加體育鍛煉的能力,增進身心健康,增強抗病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能力。高校開展傳統體育保健與養生的教學,要改變只重視競技體育的教學模式,要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將娛樂性、休閑性的內容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同時加強對傳統保健與養生觀念的宣傳,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將學生被動的參與體育教學逐漸轉變為積極的參與體育鍛煉。
目前,休閑體育的思想正在影響著高校的體育教學理念,我們要抓住這個契機,以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和健康水平為主要目標,構建與和諧社會相統一的體育教育體系,將傳統保健與養生真正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高校也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在實踐的基礎上積極創新,有針對性的開展體育教學活動,體現傳統保健與養生體育的深刻內涵。
二、我國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的特色分析
我國的傳統保健體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對疾病的預防和養生保健有著重要的作用。傳統保健體育和養生從不同方面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將一些優秀的思維模式和理論融入到體育運動中,以實現健身和養生的目的。例如,我國的傳統武術和氣功,就是一項能夠代表傳統體育的項目,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回歸自然,崇尚和諧統一。這種理念適應了學生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體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三、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教學在高職高專體育教學的實踐
高職高專開展傳統體育保健和養生的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的必然要求,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需求。為了更好的完成新課改對體育教學額需求,高校要積極的進行改革,增強傳統保健與養生的教學。
第一深化終身體育意識,體現高職高專體育教學的深刻內涵。新課程改革對高校體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體育教學改革,我們要針對目前體育教學的不足,將傳統保健與養生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使學生掌握傳統的終身體育鍛煉方法,通過傳統保健養生體育課程教學,樹立終身體育思想,掌握終身體育手段。同時,從學生的自身實際出發,以現代教育的理念開展教學活動,體現體育教學的社會性、時代性。以學生的興趣為主要出發點,結合體育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體育運動項目,并成為終身的體育運動項目。
第二積極創新,形成與教學改革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高校的體育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識,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考慮到高校學生的個性特征,有著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思想主張,在開展教學活動是要結合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自主的進行學習。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體育教學也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以視頻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同時,在教材的編制上,要將傳統的保健與養生知識融入到教材中,形成科學的系統的教學體系,并且教師也要加深認識,不斷的深化對傳統保健與養生的理解,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教材要對中國傳統保健體育從理論與實踐進行科學的說明與介紹,使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其內容,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體育項目進行鍛煉與養生,成為終身愛好。
第三重視傳統的體育項目,并積極的擴展其外延,體現時代特色。高校要加強對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視,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傳統的項目,并且積極的組織活動,加深學生對傳統項目的認識。例如,組建了學生武術協會,指導學生開展傳統體育活動。同時積極的擴展傳統體育項目的外延,體現時代特征。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比賽,通過比賽的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促進傳統體育教學的開展。
四、結束語:
高職高專體育教學是終身體育教學的一個階段,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和鍛煉學生的體魄,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培養體育意識,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開展傳統的保健和養生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康勇,施海波.傳統保健體育在大學生終身體育中的地位及發展建議[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先來說說借鑒。在全民養生的今天,各種各樣的養生方法和保健秘訣充斥人們的身邊、耳畔。電視上、報紙雜志上、廣播里、大街小巷,都在影響人們的生活,想躲也躲不過去。而老年人對養生猶為敏感,對健康的渴望也更加強烈,如果打聽到某種養生方式很有效果,很多人便會如獲至寶地紛紛效仿,希望在自己的身上也能取得令人驚喜的養生效果。
一個人退休后,兒女們總是叮囑他加強養生保健,他也言聽計從,不光瀏覽各色養生保健書刊,還注意從廣播、電視和朋友那里獲取養生信息。一次,患有高血壓的他聽鄰居說“吃出來的病”能“吃回去”,通過食療可以降血壓,于是就擅自停用降壓藥,只喝芹菜汁,結果三個月后他突然在家里暈倒,被家人送到醫院后,醫生的診斷結果是高血壓所致。醫生的解釋是,一旦服用高血壓藥物之后,就不能隨便停服,否則病情只會日漸沉重。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盲目跟風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看到電視說什么好,自己就吃什么;聽到哪種運動好,就跟著做;得知按摩哪個穴位好,自己也學著按……很多人希望通過借鑒別人的養身之道來換取健康,美好的愿望當然可以理解,但片面地追求養生,盲目地跟從,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其實養生也是一門需要量體裁衣的藝術。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源遠流長,積淀了豐富的古代醫學經驗與養生知識。當前醫療衛生保健理念下,臨床上利用中醫理論針對人體進行養生,成為成為現代醫學領域所廣為關注的醫療保健方法,對于人體促進健康有著較為重要的指導功能,但由于個人認識理念及其他因素制約和影響,很多人在中醫養生的方法與應用方面往往不能正確選擇,以致于出現中醫養生方法的誤區,導致養生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身心方面的負面影響,分析中醫養生的科學方法,意義深遠。
1 中醫養生的內涵特征
相對于人類生命個體而言,所謂養生就是根據人體生命規律,采用身心養護方法,保持或增進人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以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行為活動。簡單地說,養生就是采用有效措施保養生命。所謂中醫養生,是指以傳統中醫學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通過采用多種方法方式對人體機能進行合理調養來增強體質、預防或減少疾病發生,從而達到保持生命機體健康活力和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行為活動。
養生屬于一種文化現象,中醫養生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長期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理論財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由于養生活動涉及到人體生命現象,其內容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由于對人體生命認知的角度不同,中醫養生在個體實踐和體驗活動中所體現的品德修養、飲食起居、醫術藥物等調理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中醫養生,講究順其自然、形神兼養、動靜結合以及綜合施養,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民俗、武術等傳統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
2中醫養生的常見誤區
中醫養生的方法方式很多,但由于個體思想認識存在差異性,導致人們對于日常生活中的養生活動經常會形成誤解而出現如下誤區:
中醫理論強調無病預防,講究調理,倡導合理科學的飲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態,養生在于調和人體陰陽,疏通氣血經脈,提高機體調適能力,保證人體健康。
受西醫理論影響,很多人對于中醫理論認識僅限于疾病的康復醫治上,而忽視中醫養生的預防調理功能,簡單的認為中醫養生就是利用中醫藥物治療疾病,還有些人具有過于依賴中藥治病的心理,一旦身體不適,就立即盲目服用中藥治療,輕視 “是藥三分毒”的道理,導致自身機體免疫力降低。
中醫養生具有個性化特點,講究辨證論治,因人而異,每個人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季節不同,養生保健方法就會不同,進補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但很多人在進補時虛實不分,盲目進補,過于注重食補療法的功能,存在多吃補藥利于健康的不科學觀念。
3 中醫養生的原則與方法
中醫學理論認為精、氣、神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生命根本,中醫養生需要立足于協調臟腑,暢通經絡,清靜養神、節欲葆精、調息養氣以及持之以恒綜合調養等原則基礎上,進行科學養生。中醫養生注重強調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念、體現了陰陽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觀念,強調養生不可違背自然規律,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注重形體養護,重視身心協調,主張 “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中醫養生包括情志、食補、藥物、氣功、運動、針灸、按摩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方法,養生時應不拘法式,因人、因地、因時來選擇科學合理的養生方法:
3.1精神養生:中醫養生貴在養德,應注重個體精神方面的保養,注重情感疏導,避免不良心理情緒波動影響,在中醫“形神一體”觀念指導下,根據個人的形神氣質類型,靜心寡欲、愉悅情志、通過綜合運用各種精神調養方法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心理健康,達到身心協調發展。
3.2起居養生:起居養生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過調整睡眠節律以消除疲勞,恢復精神和體力,增進人體健康的養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按照生物鐘規律養成良好的睡眠作息習慣,保精固腎,調息養氣,遵循春、夏、秋、冬四季令時的寒、熱、溫、涼變化來調節生活規律,做到養生與天時氣候同步。
3.3飲食養生: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使人多病早衰。膳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合理調整人體飲食規律,注意飲食宜忌,科學營養成分的攝取搭配,日常生活中應定時定量適度飲食,加強飲食衛生和安全,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機能。
3.4運動養生:人體機能需要經常運動來調節精力、強身健體,促進消化循環,增強身體免疫力。運用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氣功等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持之以恒的適量運動和鍛煉,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臟腑調和,以達到筋骨舒活,強身健體之功效。
3.5藥物養生:人體在各種病菌侵入或者其他不良環境因素影響,往往會導致各種疾病發生,針對不同病狀采用藥物服食也是中醫養生的內容。在醫治養生過程中根據病情需要適當把握藥物服用劑量和藥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合理運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補益藥物,來延緩衰老,健身強身。
結束語:總之,當前醫療衛生保健理念下,依據中醫理論進行強身健體成為人們追求健康肌體的重要養生手段,中醫養生具有個性化及多樣化特征,養生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有效養生方法,避免曲解養生之道而導致養生效果不佳。
健康無疾是人類夢想的永恒主題。成書于二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明確而系統地提出未病先防,治在病先的醫學主張和健康理念,開創了中醫治未病的獨特認識和精辟見解,這無疑是中醫先輩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原創學說,在世界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深遠,至今仍代表著醫學的前沿學科和發展方向。
《黃帝內經》認為,人要健康無疾,就要順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進行養生,如春天要“生”,夏天要“長”,秋天要“收”,冬天要“藏”,并描述有四季起居養生的具體方法。指出陰陽四季的演變,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規律。違背這個規律,自然界就要發生災害;順應這個規律,人體就不會患大病。進而強調:“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賢達的人,懂得在疾病未發之前先進行預防,而不是疾病已形成再去治療。如果疾病已發生,再去醫治,這好比你已經口干渴了再去打井取水,戰斗已經打響了再去制造兵器,難道不覺得太晚了嗎!主張中醫治未病的目標是使人不得病。《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上工治未病”,這一說法,既體現了醫學的本質,即醫學的目的是追求人類健康;又反映了醫生的境界,能預防疾病的發生,使人不生病的醫生才是好醫生,才是“上工”。
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和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增進健康是人心所向,堅持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消病于未起是大勢所趨。世界衛生組織對人類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沒有虛弱和疾病,而且要有心理上的愉快和社會適應,還需要與環境的交融。疾病與健康并非簡單的病痛與否,而是涉及復雜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中醫治未病思想,強調“天人合一”,以整體理論指導養生實踐,重視環境生態與人類和諧相處、軀體與心神的融合、人體與社會的適應,做好預防和保健工作,強壯身體,增強人體的抵抗力,使人不得病或少生病。這與人類對健康的新要求是一致的。
二、中醫養生――實踐治未病的主體
中醫治未病的內涵是“未病先防”,核心理念是中醫預防觀。治未病雖言“治”,實際是預防疾病的發生,遏制疾病的發展,體現在一個“防”字,技術方法是中醫養生,實施途徑是養生實踐。通過養生實踐,達到防病卻疾,健康長壽。
中醫養生作為實踐治未病思想的主體,理論精深,經驗豐富,方法多樣。隨著環境氣候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人類的疾病譜也在改變,如怎樣更好地阻止傳染病,如何防治病毒性疾病,如何減少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精神疾病等的發生,是現代醫學面臨的重大課題。預防疾病的發生,除了一味地徹底消毒殺菌,拒病原體于門外,是否還應該找找人自身內部的原因及人與外界的關系。而中醫的養生之道,從宏觀的、整體的角度看待人體,重視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增強自身正氣的抗病能力,強調器官組織的整體性、功能活動的和諧性、人與天地自然的相通性和人與社會群體的相融性,而且注意“未病”狀態的體質辨識,實行多樣的個體化干預手段,預防疾病措施更為積極。這些中醫養生的自身特色和優勢在起居養生方法中,均有具體的體現。
三、起居養生――中醫養生的基礎方法
所謂起居養生,就是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合理有序的安排,并進行規范持久的保健活動,以達到治未病的目的。起居養生涉及我們日常生活起居的各個層面,比如生活方式的選擇,衣食住行的安排,站立坐臥的習慣,一天從早到晚的活動,一年四季變換的適應等等。可以說,起居養生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和基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