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6 10:07: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納稅信用管理培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本著服務政府決策、服務金融機構、服務中小企業的原則,積極搭建政銀企信息交流平臺,逐步建立健全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息采集、信用培育、信用評價和融資服務體系,提高中小企業信貸營銷和決策效率,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全面提升中小企業信用水平,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促進試驗區及區內中小企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
以“培養企業信用意識、健全企業財務制度、構建良好銀企關系、緩解企業融資困難”為目標,自年始用2年左右的時間,使試驗區整體信用環境明顯改善、金融業服務中小企業水平顯著提升、中小企業融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高,齊抓共促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與良好社會氛圍基本形成。
三、工作重點
(一)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檔案。一是依托人民銀行建立的企業信用信息數據數庫,將試驗區內還沒有與銀行發生信貸關系的企業的信用信息采集并錄入到人民銀行企業信用信息數據數庫,確保中小企業信用檔案建設率達100%。二是整合相關部門的信息。協調工商、稅務、環保、供電、水務等部門,實現登記、財務、納稅、獎懲等信息的規范采集和定期更新,確保入庫信息質量。
(二)開展中小企業外部信用評級。組織試驗區內的中小企業參加外部信用評級,解決中小企業和銀行信息不對稱問題,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信用評價結果以適當方式對外界公布,并作為金融機構提供信貸支持、政府采購、項目審批、非公經濟代表人士綜合評價領域的重要參考內容。
(三)開展中小企業信用培植。在試驗區內選擇部分中小企業開展信用培植和幫扶工作,將培植對象選擇與信用檔案建設、信用評價工作結合起來,分梯度提升中小企業信用等級,使其達到金融機構信貸準入標準或獲得金融機構的優先支持。引導信貸資金向培植成功的中小企業傾斜。
(四)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一是依托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定期推薦優秀中小企業,搭建金融超市、銀企洽談會等多渠道、多形式政銀企融資推薦對接平臺,開展銀企合作。二是發揮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在融資中的作用。引導金融機構依托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提高中小企業信貸營銷和決策效率,加大對有信用、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有效信貸投入。同時,幫助金融機構利用中小企業征信系統持續跟蹤監測中小企業信貸客戶,降低貸后管理成本,防范信貸風險、促進銀行和企業建立長期信用關系,形成共贏格局。
(五)改進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以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為切入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風險補償機制,為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小企業信貸中心的作用,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貼近中小企業,深入了解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依托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廣泛開展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選擇優秀客戶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供應鏈融資、各類擔保質押融資等“量身定做”的個性化金融服務,加大對有信用、成長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在試驗區逐步形成“征信+信貸”的工作模式。
(六)深入開展信用宣傳教育。一是加強對中小企業信用知識的宣傳,增強廣大中小企業信用意識,主動建立信用檔案,更新信用信息,積極向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展示企業誠實守信的形象。二是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培訓,區內金融機構、工商、稅務等部門要在試驗區舉辦培訓班,開展金融知識和經營管理培訓,幫助中小企業規范其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增強財務透明度,合規交納各種稅費,密切銀企關系,關注信用信息,提升信用管理能力,積累信用財富。三是建立典型案例通報制度。試驗區對表現突出的中小企業要進行通報,培育典型案例,樹立示范樣板,加大向社會宣傳建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的意義及重要性,引導更多的中小企業樹立信用意識,規范信用行為,爭取融資支持,在發展中不斷壯大。四是實行失信懲戒機制。對惡意逃廢金融債務的企業進行制裁;充分發揮數據庫的預警與失信提示功能,通過將企業失信行為記入信用檔案,為商業銀行信貸決策提供警示參考,提高企業失信經濟成本。
四、實施步驟
圍繞工作重點,按照逐步拓展、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原則,分三個階段進行。
(一)籌備啟動階段(年8月—10月底):制定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召開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布置試驗區建設工作計劃,制定工作措施。
(二)全面展開階段(年11月—年11月):全面開展中小企業信用信息采集、外部信用評級、信用培植工作;建立融資對接平臺,開展銀企合作;建立并推行誠信企業、失信企業公示與獎懲制度。
(三)推廣完善階段(年12月底):總結試驗區建設經驗,把試驗區建設經驗推廣到全區中小企業,進一步完善全區中小企業信用信息采集、外部信用評級、信用培植、銀企合作等工作,完善中小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增強中小企業信用意識,加大對誠信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促進全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五、組織領導
成立“區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區金融辦,羅迎暉兼任辦公室主任。
六、職責分工
(一)區金融辦
履行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定期向領導小組匯報區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建設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解決的意見和建議,具體承擔以下工作:
1.負責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會議。
2.負責篩選企業,向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提供企業清單。
3.收集、整理、審核成員單位提供的企業數據信息,匯總報送市人行中小企業信息數據庫。
4.負責宣傳培訓工作的組織與協調。
(二)市人民銀行
1.為中小企業建立信息檔案。
2.定期從征信中小企業中篩選基礎較好、具有發展潛力的小企業客戶向金融機構推介。
3.充分利用銀企項目推介會、銀企合作簽約會等平臺,促進征信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有效對接。
4.引導金融機構為不同信用等級的中小企業提供差別化金融服務,對信用等級高的企業落實信貸優惠政策,對信用等級相對較低但能落實風險防控措施的企業,以市場化原則提供授信支持。
(三)區財政局
發揮財政資金的政策導向作用,建立針對金融機構、中小企業、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的資金扶持與風險補償措施;
(四)區發改局
負責制定運用企業信用評級結果的優惠政策、提供企業醒目準入信息;
(五)區工信局
負責制定對參與企業信用評級并獲得A級以上信用等級的企業給予優惠支持的政策措施、提供企業技術創新信息,負責協調開展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工作、提供企業行政表彰信息;
(六)區工商局
負責提供企業工商注冊基本資料(包括注冊、變更登記、年檢情況等)、動產抵押登記信息、營業執照年檢信息、行政表彰和處罰信息、爭創省著名商標及中國馳名商標、重合同守信用以及查處違法案件等信息;
(七)區安監局
負責提供企業安全生產(經營)許可信息;
(八)區國稅局
負責提供企業資產負債信息、企業利潤信息、稅收征管信息(包括企業稅務登記、欠稅、納稅信用等級等)、稽查信息(包括偷稅、逃稅、抗稅、騙稅等)及其他獎懲記錄等信息;
(九)區地稅局
負責提供企業資產負債信息、企業利潤信息、稅收征管信息(包括企業稅務登記、欠稅、納稅信用等級等)、稽查信息(包括偷稅、逃稅、抗稅、騙稅等)及其他獎懲記錄等信息;
(十)區科技局
負責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信息和企業行政表彰信息;
(十一)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負責提供企業社保費繳納信息和企業拖欠工資信息;
(十二)區人民法院
負責提供企業案件執行信息;
(十三)區供電公司
提供企業電費繳納及其他獎懲記錄等信息;
(十四)袁河工業平臺管委會
1.負責收集提供中小企業財務報表等資料;
2.負責推薦中小企業參加外部信用評級;
3.負責做好平臺內中小企業的宣傳解釋工作,引導中小企業積極參與試驗區建設;
(十五)區各銀行業金融機構
1.配合市人行做好中小企業融資對接工作;
2.配合開展對中小企業的金融知識培訓。
七、工作保障
(一)加強領導,統籌安排
根據區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安排,辦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召集成員單位召開聯席會議,加強協調,增進磋商,營造氛圍,密切交流,共享信息,切實改善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環境,確保全區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二)高度重視,落實責任
區內相關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放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各有關部門要圍繞《實施方案》的有關內容,明確分工,落實責任,指定專門的工作機構牽頭,制定并落實本部門的具體工作措施,切實推進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的各項工作。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一、問題提出
在社會輿論越來越關注科研經費的今天,如何規范使用財政資金,最大限度發揮財政經費的作用,推動科技事業發展,不斷是政府部門關注的問題,也是科技工作人員和廣大納稅人關注的焦點。如何用好錢,把有限的經費花在刀刃上,更要出成果,推動我國的科技事業發展,是一個需要我們去認真探索的問題。
2003年科委推出了課題制管理辦法,在一定程度在規范了科研經費的在課題上的使用,利用課題預算、中期檢查、財務驗收等環節,設置了勞務費、設備費、材料費、會議費、差旅費、管理費六大科目,使廣大科技工作者在課題申請及執行過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是經過近10年的實踐,課題制管理辦法中的種種矛盾日益凸顯。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勞務費比例限制。原辦法中的勞務費比例為課題財政經費的的20%,雖然相比國家的科研項目“零勞務費”的做法已經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但是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人力資源成本極高,特別是科技人才幾乎是科研過程中最重要的資源,仍然有許多科研單位反映20%的勞務費遠不夠課題組的開支。
2.預算調整報批繁瑣。原辦法中規定的除了有比例限制的勞務費、管理費不得調增以外,其他所有科目的調整超過10%的,都要經過科委的批準后才能認可。由于科研項目的不確定性,預算往往很難估計準確,特別涉及到實驗室項目,實驗幾次才能成功更是無法估算,由此所耗費的材料也很難在預算中做到準確的計算。科研設備的更新換代也非常快,在課題執行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更換設備型號也是合理的需求,但是較為繁瑣和頻繁的報批手續往往成為了課題組預算執行中的難題。
二、理論模型
漸進決策模型是由林德布洛姆提出的,該模型把公共政策看作是一個政治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利的決策者的討價還價和妥協起著主導的作用,最終達到的決策在實踐中便具有十分的可行性。
漸進決策模式強調了連續性,把一系列的決策看成一個整體,通過一點一滴的變化,最終達到改革的真正目的。在保持改革步伐的同時,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作用,避免大手筆改革造成的動蕩。從觀點來看,漸進決策實際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過程的佐證,逐步實現質的飛躍。此外,更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與時俱進的良好運用。
漸進決策模型可以分為簡單漸進分析、斷續漸進分析、策略分析。簡單漸進分析指對與現狀有差距的各種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擇其一而予以簡化和重點性的策略研究。這種分析只能構成復雜的策略分析的組成部分,其結果必然造成“漸進政治”,即那種在實際的政治行為中只做局部的或點滴調整的政治。斷續漸進分析指每一項政策制定之前,在社會上已達成基本的共識,政策制定只能根據情況變化所產生的邊際差距,在有限的可行性方案中,分析其后果,并重新檢查資料,片斷性地、連續地和修補性地調適目標。策略分析指針對復雜問題,直接經過深思熟慮后選擇策略,它實際上是簡化了的科學分析方法,是由簡單的漸進發展而來的,它將斷續漸進方法納入自身之中,將它作為一種主要方法。此外,在林德布洛姆看來,試錯法、計算決策法、突破瓶頸法等也是策略分析常用的方法。
三、展開分析與論證
在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這十年中,科研人員反應的突出矛盾在這次新的經費管理辦法中有亮眼的突破,這正是漸進決策模型的體現。在保持大方向和基本框架不變的前提下,部分解決原來的不合理處,結合積累的實踐經驗,提出新的管理方式,既避免了大范圍變動可能會引起的不確定性,又能不斷完善管理體系,達到經費監管的真正目的。
1.針對科研單位認為勞務費不足的訴求,新辦法修訂中除保持上海特色的勞務費外,還跟國家政策接軌,在間接費中增加了5%的績效支出,科研承擔單位可以據此落實科研人員激勵政策,制定績效發放管理辦法,規范使用好績效支出,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充分體現科技工作者的勞動價值。
2.新的管理辦法修訂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進一步提高承擔單位經費使用的自。在十二條第二款中指出:“項目(課題)總預算不變,調整直接費用中除設備費外的其他科目預算,項目(課題)責任人根據實施過程中科研活動的實際需要提出申請,由承擔單位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的相關負責人負責審批,市科委在項目驗收時予以確認。直接費用中的差旅費、會議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勞務費、專家咨詢費和間接費用預算不予調增,如需調減可按上述程序調劑用于項目(課題)其他方面支出。”這一變化直接賦予了科研單位在一定范圍內調整預算的權力,強調法人責任制的前提下,讓課題組能更加靈活地按照課題進展的實際情況來調整預算開支,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新辦法中以上兩點的顯著變化,賦予了科研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的自,為科研工作營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這對于廣大科研工作者來說是利好的消息。相關主管部門逐步創新突破的做法也完全符合漸進決策模型的漸變調試、穩中求變的原則。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在結合現狀的基礎上,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修正我們的制度體系,循序漸進地達成最終的改革目標。
科研經費改革的后續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
1.完善一個體系:完善科研專項經費管理體系
(1)形成專項經費管理制度框架。圍繞“事前評估、事中檢查、事后監督”的總體思路,按照繼承、發展、創新、完善的原則和要求,基本形成符合科研計劃經費使用特點和規律的、多層次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體系基本框架,為后續經費管理和監管工作提供制度支撐。
(2)探索專項經費的分類管理模式。科技創新任務來源既有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有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需求,還有社會民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科技創新覆蓋創新全鏈條,包括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技術創新、產業化和商業模式創新等創新活動各個環節,創新主體不僅是高校、科研院所,還有企業、園區和中介服務機構,不僅僅是科學家,還有各類企業家和各類科技服務人才;科技創新任務要具體落實到項目、基地、人才和政策、環境等方面。創新任務不同,專項經費的使用需求也不盡相同。
(3)加強宣傳培訓工作。組建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統一培訓材料,統一解釋口徑,在全市范圍內分片開展宣傳培訓工作,力爭實現在研項目全覆蓋,讓科研單位和廣大科研人員熟悉政策,理解政策,更好地執行政策。同時,要加強對項目管理人員、經費管理專家、社會審計機構的宣傳培訓。對于新立項的,尤其是首次承擔科委科研計劃項目(課題)的負責人,各單位都應當組織對其進行專門的經費管理培訓。
(4)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蓋項目申請、評審、立項、執行、驗收全過程的科研信用記錄制度,探索對各類參與主體進行信用評級,按信用評級對項目(課題)承擔單位分類管理,對信用高的單位讓其更多發揮自我管理的作用,對信用低的單位加強外部監督。探索建立“黑名單”制度,將嚴重不良信用記錄者記入黑名單,階段性或永久性取消其科研專項經費資助項目的申請資格或參與項目管理的資格。
2.探索一種方式:探索項目專項資金后補助管理方式
為進一步推動科技和經濟結合,充分發揮財政科技經費的引導作用,激發企業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財政部于11月接連了《國家科技計劃及專項資金后補助管理規定》(財教[2013]433號)、《民口科技重大專項后補助項目(課題)資金管理辦法》(財教[2013]443號),在科技部歸口管理的國家科技計劃及專項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實施后補助的資助方式。上海也可以根據科技創新工作開展的實際需要,加快研究制定符合上海科技創新實際的后補助項目管理模式。
四、結論
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要珍惜眼下這良好的發展環境,對科技心存敬畏,對人民的愛護和尊重心存敬畏,對納稅人的勞動奉獻心存敬畏,為早日建成創新型城市努力奮斗,讓科技更好的為人民服務。這次的經費管理改革也是日趨完善的科研經費管理體系中的重要一步,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年,全市大質量工作機制和科學、高效、可靠的質量監管體制基本健全,“崇尚質量、追求卓越”的主流質量文化基本形成,全民質量意識明顯提升,全市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產品、服務、工程、環境質量和經濟運行質量等全面達到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要求,努力把建成國內一流的質量強市。
(二)分類目標
1.產品質量目標。提升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的總體質量水平,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突出以下幾個重點:
(1)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高于全省水平1~2個百分點,重點產品市場抽檢合格率達到92%以上,出口商品一次檢驗合格率達到99%以上,國家重點產品可比性跟蹤監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食品抽查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建成省級以上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區1~2個。
(2)全面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努力實現國際標準化新突破,新增采用國際標準150項,推動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和全國標準化活動,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40項,實施新興產業技術標準專項4項,國際和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數居全省前列。
(3)省級以上品牌數量占全省總數的比例高于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有效期內省名牌產品80個,新增行政認定的馳名商標5件,新增著名商標10件;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總數達到320個。
(4)市級以上品牌企業普遍實施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全國質量獎和省長質量獎企業數達到2家以上,培育4家地標型企業。
(5)建立完善覆蓋全市重點農產品的標準體系,新建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大型農貿批發市場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農產品質量顯著提高。
(6)藥品生產企業全部通過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藥品經營企業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達到100%。
(7)建成國家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個和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3個。
2.服務質量目標。建立適應服務業發展需求的標準體系,促進服務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服務業的用戶滿意度逐年上升并在全省保持領先水平。省級以上服務品牌企業數達到4家,省服務質量獎企業數達到2家,新增省級服務標準化示范單位2家。
3.工程質量目標。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質量必須達到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工程質量監督覆蓋率達100%,竣工驗收合格率達到100%,住宅工程分戶驗收率達到100%,杜絕重特大建筑工程質量事故的發生。國家、省干線公路項目優良率達到100%,農村公路項目合格率和重點水運工程項目合格率達到100%,水利單元工程質量合格率達到100%。爭創各級優質工程獎,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和省優質工程“揚子杯”獎數量達到25項。
4.環境質量目標。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重點流域和區域環境質量得到顯著好轉,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100%,城市機動車尾氣排放達標率達到94%,城市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達到358天,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單位GDP能耗符合上級下達指標要求,水耗控制在25立方米以下,完成國家規定的節能減排任務。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93,高水平達到環保模范城市復評驗收要求,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城市。
5.經濟運行質量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明顯成效,增長模式基本實現以創新驅動為主,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0%,生產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45%。建成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個,省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5個,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3%以上,發明專利占比進一步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
三、主要任務
(一)圍繞加快建成現代產業體系,打造質量和創新高地
1.大力實施質量提升行動。以市場為導向,增強經營者質量主體責任意識,引導企業牢固樹立“質量第一”和“質量是企業生命”的理念,廣泛開展質量興企、質量興業活動,自覺運用卓越績效、六西格瑪、零缺陷等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滿意度,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開展市長質量獎評比,通過建立卓越績效管理孵化基地,在制造業、服務業特別是新興產業中樹立一批質量管理標桿企業,引領全行業質量管理創新。推動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技術標準、計量檢測體系建設,大力推廣質量管理體系、測量管理體系、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以及強制性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藥品生產企業GMP認證、藥品經營企業GSP認證,全面提升質量管理水平。開展質量理論和政策研究,定期編制全市宏觀質量狀況分析報告。
2.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按照培育儲備一批、鞏固發展一批、成長壯大一批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對品牌的培育和保護力度。品牌培育以新經濟、集聚區和規模型為著力點,圍繞全市主導產業升級計劃和新興產業壯大計劃,重點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型平板顯示、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性企業創立自主品牌,加大對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品牌擴張和多元化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設一批優質產品生產示范區,打響區域產業質量品牌。鼓勵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專利申請和國際質量標準認證,支持企業創國際化品牌,擴大具有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加快推動由出口大市向出口強市的轉變。加大自主品牌培育、保護、宣傳力度,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技術改造和政策扶持,引導生產要素向品牌企業集聚,發展壯大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和地標型企業。
3.大力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支持企業制訂實施具有市場競爭力、高于國家標準的企業內控標準。鼓勵企業采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跨越標準障礙,增強國際競爭力。推動企業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引導行業龍頭企業參與國際和國家標準化活動,增強標準話語權。集中優勢資源推進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力爭在光電顯示、小核酸技術、民生用品、工程機械等領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搶占科技制高點,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構筑面向企業、服務一流的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標準信息社會公共服務平臺,幫助企業及時掌握國內外標準、技術法規信息。建立健全對國外技術標準的風險預警通報機制,為出口企業及時提供預警信息,有效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廣泛開展創建“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活動,提高企業整體的標準化水平。
(二)圍繞推進現代服務業跨越發展,促進服務業質量躍升
1.著力優化服務業結構。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優化資源配置,重點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空間集中、產業集群、功能集成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大力促進生產業發展,提升金融、科技服務、檢驗檢測、現代物流、軟件和服務外包的功能和水平,改善服務質量和專業服務能力,拓展功能服務業區域影響力和輻射力。引導重點企業、現代服務業走管理規范化、服務品牌化、運營國際化之路,以服務質量提升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經營業態。提升商貿、餐飲、賓館等傳統服務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積極營造“創品牌、優品牌、強品牌”的良好氛圍,培育和打造具有特色和影響的服務品牌。支持品牌服務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輸出品牌服務,發揮示范效應,提升區域和行業競爭力。
2.著力推進服務標準化。逐步建立一個以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為主體,以企業標準為補充的服務業標準體系,積極推進物流、金融、科技、信息、商貿、餐飲等多領域標準化示范工作,切實提高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以提升金融服務外包產業素質和金融服務外包服務質量為目標,擴大金融服務外包標準化覆蓋領域,完善金融服務外包標準化體系和運行機制,通過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金融服務外包標準化建設,重點完成省服務業地方標準編制、金融服務外包標準化示范單位建設,按計劃完成驗收工作。
3.著力凈化消費環境。加強民生計量監督,對餐飲飯店、農貿市場和超市進行專項計量監督檢查,規范消費市場計量秩序,全面實施農貿市場“四統一”管理,創建省市兩級計量誠信單位。做好加油機、出租車計價器、衡器以及民用四表的強制檢定工作,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建立健全各級大中型商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的質量管理體系,提升服務與管理水平。加強多部門協作的質量投訴舉報咨詢中心建設,逐步實現提供24小時服務,解決消費者質量難題。加大打假治劣力度,深入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活動,加強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的監管,不斷營造更加放心的消費環境,打造品質生活城市。
(三)圍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推動民生質量改善
1.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認真落實各級政府的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全面落實職能部門的安全生產層級監管責任,嚴格落實企業單位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加強安全生產監督力度,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形成全市安全生產的長效監管機制,堅決杜絕特大事故,控制重大事故,減少一般事故,保持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強化安全教育,提高作業人員素質,確保特種設備設計、制造、安裝、使用、檢驗、修理、改造等環節不引發重特大質量事故。加強三級安全監察隊伍建設,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實施動態監管,提高安全生產監管水平,消除事故隱患。
2.進一步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優化中心城區綠化,增加綠化用地,提高綠地景觀質量與生態服務功能,初步建成自然景觀與人工文化相融合、生態功能優化、健康舒適的城市綠地空間。通過加快市政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提高區域內城鄉生活污水收集率及集中處理率。繼續推進陽澄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突出湖泊、河流休養生息的理念,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逐步解決城市黑臭河道問題。繼續強化總量控制,降低污染負荷,確保污染源達標排放。控制固體廢物污染,推進危險廢物全過程管理及污水處理廠污泥穩定、無害化處理工作,逐步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加強大氣環境治理,全面實施推行機動車尾氣控制,輕型汽車尾氣排放開始執行國Ⅳ標準。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全面防范環境風險,不斷提高市民滿意度。大力倡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觀,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重點,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城市。
3.進一步提升工程建設水平。貫徹實施《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完善工程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各環節的監管,嚴格落實工程建設各主體的質量責任,切實保障輕軌、交通樞紐等重大市政工程的質量。加大對工程監理、施工現場管理等監管力度,督促施工和監理單位把質量安全保障措施落到實處。引導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創建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推行樣板引路、標準化施工等精細化管理措施,加強施工過程質量控制,最大限度減少施工對市民出行和環境的影響。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質量分戶驗收制度,提高住宅工程整體質量水平,確保保障性住房質量。加強工程抗震設防,增強學校、醫院、住宅、大型公共建筑等抵御地震災害能力。切實抓好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完善工程質量創優激勵機制,鼓勵企業爭創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和省優質工程“揚子杯”獎,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品味。
4.進一步發展低碳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實施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通過標準提升、能源審計、嚴格生產許可等手段,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能源測量評估技術體系,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嚴格限制高能耗產業無序發展,嚴令禁止使用、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工藝和產品,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產能,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低碳產業結構。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原則,積極推廣企業清潔生產審核、ISO14000環境質量認證、低碳認證,鼓勵扶持節能產品開發,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
(四)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增強城市質量競爭力
1.切實強化質量安全監管。依法落實企業質量責任,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從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儲運銷售到售后服務全過程的質量保障機制。堅持從源頭抓質量,綜合運用生產許可、認證認可、注冊備案等手段,對涉及健康安全的產品嚴把市場準入關。加強對食品、藥品和重要工農業產品的環節監管,加大監督抽查和后處理力度,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嚴格實行質量追溯、產品召回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區域監管責任制,落實分級分類管理,強化日常巡查。完善科學、規范、高效的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監管體系,加強對法定檢驗進出口商品的通關單聯網核查工作,強化法定檢驗目錄外進出口商品抽查檢驗,有效防范和打擊逃避監管行為,防止不合格商品出入境。建立質量安全風險監管體系,推動建立產商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完善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信息通報和快速處置機制,切實防范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等突發事件,做好應急處置工作。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完善質量投訴舉報機制。
2.切實加快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按照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遵循合理布局、開放共享的原則,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技術服務體系,大力促進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和技術保障體系建設,努力為社會提供檢驗檢測、認證認可、信用評價、工程和設備監理等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全方位服務,為打造“質量”提供技術支撐。以省級以上技術機構為主體,新建一批高水平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完善檢驗機構資質認定制度和實驗室評價制度,在重點領域實現檢測結果的國際互認,為有效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提供檢驗檢測技術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檢驗檢測能力和科技服務水平,為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有效保障。
3.切實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信用征集服務系統的作用,促進社會信用意識、企業信用水平和政府部門公信力的顯著提高,打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經濟環境。努力構建包括金融、質量、注冊、履約、債務、納稅、守法等內容的企業信用體系,不斷營造更放心的投資環境、消費環境和市場環境,全面提升企業和產品的信用水平。完善質量誠信檔案,建立和完善市民查詢企業質量信息的機制。擴大質量信用等級評價范圍,對企業實行分級分類管理。整合質量安全監管信息資源,建立全市統一的企業質量檔案、質量信用等級指標體系和質量信用管理信息化系統。發揮信用中介機構的作用,重點建立和完善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完善企業信用評價和信息機制,實施對企業財務失信、質量失信、債務失信等行為的通報和懲罰機制。
4.切實加強質量人才隊伍建設。按照加快建設新城市、集聚新人才、發展新產業的要求,關心和重視質量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具有質量意識和創新思維的企業家隊伍,組織企業家參加各類高級管理培訓班學習,提高企業家的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加強緊缺質量人才的培養工作,積極同國內外著名機構、高校合作,抓緊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質量工程師、自評師、審核員、檢驗員和設備監理師。加強崗位職業培訓和考核,探索建立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適應企業管理創新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領導工作機制。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市質量強市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活動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宣傳教育、考核檢查等,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知識產權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國土局、市住建局(園林綠化局)、市規劃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農委、市商務局、市文廣局、市衛生局(食藥監局)、市環保局、市旅游局、市安監局、市總工會、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商局、質監局等部門作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質監局,具體負責協調和推進質量強市工作。各區鎮、各部門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負責做好本區鎮、本部門的具體工作。
(二)建立目標責任制。各級質量強市工作領導小組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本地區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和經濟運行質量總體目標,并在總體目標的框架內提出分年度實施的階段性目標,制定相應的定量或定性指標,分解落實到相關的職能部門、企業及社會有關方面,簽訂質量目標責任書。各有關部門要在市領導小組的統一協調下,認真履行各自職責,切實抓好本系統的質量工作,互相配合,齊抓共管,確保活動目標得到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