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4 10:46: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危機的原因,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6月是“大衰退”(Great Recession)——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和歐洲所遭受的歷時最長、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結束的第四年。這場危機在吞沒了華爾街后,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蔓延,最終導致全球經濟重創。它也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金融危機爆發五周年的標志。五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們還能明顯感覺到金融危機帶來的可怕效應。不幸的是,金融危機幾乎每年都會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發生。他們已經徘徊了數個世紀,而且毫無疑問地還會在未來繼續下去。
什么是金融危機?當金融系統的某個部分出現故障,使得借款人尤其是存款人和投資人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失去信任的時候,金融危機就會產生。在這種環境里,資信可靠的借款人借不到錢(我們稱之為信貸危機或資金危機),投資人不能迅速的出售金融資產(流動性危機)。有時候,只是金融系統的某個部分受到影響,但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危機會變成系統性的,進而整個金融系統都會受到影響(金融危機)。
毋庸置疑,一個有效的金融系統會為經濟保持活力作出巨大貢獻。但是隨著經濟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全球化,金融系統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適應性越來越強、創新程度越來越高、國內外相互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這個龐大金融網絡的正常運作取決于良好的信息傳播、透明度、信任和信心。不計其數的各種原因會增加金融系統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引起金融危機。
二、原因分析
(一)債務太多
金融危機的產生根源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系統承擔了太多來自家庭、金融機構、公司、甚至政府(希臘就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的債務。這也是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2007年美國家庭債務和金融機構債務達到歷史新高。寬松的信貸和貸款標準經常導致信貸泡沫,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經濟穩定增長和低利率的溫和期之后。借款人和貸款人過于相信:過去這個經濟穩定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時期在未來會繼續下去。結果,貸款標準下降,杠桿率上升。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所假定的那樣,穩定、溫和會滋生金融系統的不安定和無節制,這是因為被錯誤引導的信心會增加對風險的偏好。由于杠桿率提高、風險增加,金融系統變得越來越脆弱,以至于即便一個小事件都會給金融系統和整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在極端情況下,這種風險會變成系統性的,從而將整個金融體系置于危險境地。
(二)外匯借款
金融危機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家庭、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經常以外匯形式借款。如果國內貨幣走弱,外債將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負擔,公司、國家最終可能不得不拖欠債務。這是已經發生過無數次的事情,而且通常會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動蕩。這種情況會因高通貨膨脹而惡化,而高通貨膨脹會使貨幣貶值,還會影響匯率。
(三)債務
近年來,債務在金融危機產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債務違約已經存在數十年之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似乎會周期性地爆發債務危機。20世紀80年代,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其他一些新興國家出現了債務違約。同樣,北歐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有了債務問題,近來一些歐元區國家如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則跟隨其后。
債務出現問題會有兩個基本信號,一個是信用利差,另一個是信用保險。投資者會將債券的收益與德國或美國的進行比較,來評估債務違約或某種債務重組的概率。隨著信用利差擴大,市場會認為潛在違約的概率變大。投資者也會關注信用違約掉期市場上債務違約保險的成本是多少。我們可以看到,通過這種機制,市場會發出信號并且對債務加以限制。
(四)資產泡沫
一些金融危機的爆發已經歸因于資產泡沫。所謂資產泡沫可以被定義為投資者對某種資產類別(股票,房地產,大宗商品等)的集體興奮,或被定義為艾倫·格林斯潘所創造的“非理性繁榮”。在資產泡沫的情形下,投資者購買一項資產不是因為其潛在的基本價值因素,而僅僅是因為其價格漲了,并且預計價格將繼續上漲。換句話說,投資者將過去價格的上漲可以持續到未來的推斷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依據。一旦開始,這種興奮就會開始傳染,將資產價格推到極致。事后一想,泡沫是顯而易見的;在興奮期,泡沫卻不是那么明顯,而且難以察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總是想知道他們是看到了資產泡沫還是強勁的經濟。
(五)過度自信
大多數金融危機,尤其是資產泡沫,有其行為基礎,例如過度自信。人們一向對他們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作過高的評價,從而產生控制幻覺。我們高估信息的精確度,低估風險。如果成功的話,我們會有更過于自信和承擔更多風險的傾向。人們還有將不遠的過去推廣到未來的傾向。人類的心智不擅長計算未來事件發生的概率,因此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假定過去的趨勢將會繼續。如果每個人都臆斷將來與不遠的過去是一樣的,就會產生“旅鼠偏差”。旅鼠在集體遷移時通常采取直線行進方式,遇到障礙不避開,最后一大群隨著領頭者跳下懸崖摔死或溺死,常用來形容盲從群眾的不理。同樣地,人們認為隨波逐流是非常安逸的,與其他人一起賺錢或虧錢時會獲得安慰。
(六)龐大復雜的銀行系統
許多金融危機發生是因為銀行系統出現了問題。在大多數國家,銀行系統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有些銀行是如此龐大和復雜,以至于太大而不能倒閉,如果倒閉的話可能會引起系統性風險。銀行也有所謂的“成本”,因為經理人有做出與股東和監管人不一致決定的動機。政府擔保和安全網會產生道德風險問題,即存款人不必評估銀行的風險。無論銀行發生了什么事情,都會償還存款人的錢。
銀行存在重要問題,因為他們的資金是短期的而貸款或投資是長期的。只要收益曲線是向上傾斜的(短期利率低于長期利率),銀行就能正常運轉。然而,如果短期借款成本超過長期貸款利率或投資率的話,銀行就會遭受損失。如果短期債務不能轉滾(資金危機)或者更長期投資的價值下降的話,也會產生問題。
(七)影子銀行系統
金融危機也可能是由影子銀行系統——那些承擔了許多和商業銀行一樣職能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引起的。例如,在美國的金融危機中,一些最嚴重的問題就源自一家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和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貝爾斯登公司)。由于缺乏監管、缺乏透明度,風險遍及整個影子銀行系統,引起資金危機或流動性危機。由于整個金融系統是相互連接的,問題會影響到整個金融框架,產生系統性風險。
(八)金融創新
人們普遍認為創新(包括金融創新)是件好事情。然而,自從近來發生金融危機之后,人們開始懷疑是否所有的金融創新對于金融系統而言都是有益的。沃倫·巴菲特曾經說過,“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他對“金融衍生品將使交易更安全”的說法嗤之以鼻。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也對一些金融創新進行了批判。例如,要不是有擔保債務憑證(CDO)的話,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可能就不會發展到那個程度。CDO是一種新型金融衍生品,是近年來成長極為迅速的資產證券化品種之一。CDO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且進行重新的包裝,再以產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場。CDO使得次級抵押貸款的保證人將風險轉移給CDO的投資者。次貸危機爆發后該產品的慘重損失使之成為金融市場中的風險策源地。隨著次貸違約率增加,就引發了房地產價格下跌的開始,然后傳染到金融系統的其余部分。次貸危機爆發后CDO的慘重損失使之成為金融市場中的風險策源地。
(九)模型失效
最后,經濟模型、金融模型并未發揮評估有價債券價值、衡量風險、預測經濟活動的作用。尤其是銀行風險模型,沒有測量出一些資產公司的內在風險以及資金債務的風險。例如,有債券評級機構給予CDO優先段AAA級別,而其肯定是達不到AAA級別的。模型需要假設和實證數據,而其中有一些是錯誤的或無法獲得的。自從金融危機以來,金融模型已經喪失了一些可信度。
三、結語
金融危機的產生有許多潛在的原因:政府的政策和監管者、中央銀行、銀行和影子銀行、企業部門和投資者。正如此前所描述的那樣,很難將某種經濟狀況歸為某個原因。由于市場中充滿了如此多的信息,對于我們來說,要真正理解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和尋找解決方法變得非常困難。但是我們能夠而且應該探尋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并將這些原因進行分類,這會有助于將來緩解或最小化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Robert C.Klemkosky.Financial system fragility[J].Business Horizons,2013(56),675—683.
[2]羅伯特·席勒.非理性繁榮與金融危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2).
中圖分類號:F8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54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5-128-03
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
2007年4月,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為標志,國際金融危機以次貸危機的形式正式爆發。
危機爆發前,美國的儲蓄貸款機構(這里以商業銀行作為代表)向美國低收入家庭發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貸款,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本屬于市場行為無可厚非,但這種行為的背后卻是美國政府的積極支持。美國政府通過兩家政府贊助的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向住房抵押貸款二級市場提供了大量的流動性,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購買商業銀行對外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兩房將買來的貸款資產統一放入資產池,通過證券化組合出不同風險的ABS(資產抵押證券),經過評級機構評級后,這些ABS以優先級和次級投向金融市場。基于良好的收益預期,金融市場中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公司等大量購入ABS品種,其中以投資銀行購入最多,且大多為次級ABS。投資銀行一部分持有次級ABS品種,而更多的是將購入的次級ABS投放到資產池,進一步地證券化組合出不同風險的CDO(債務擔保憑證),同樣的,經過評級機構的評級,CDO也以優質級、中間級和權益級的形式出現,通過SPV的隔離,CDO正式進入二級市場,并進一步地被這些金融機構認購,而投資銀行又將認購的CDO組成資產池,證券化為CDO平方、三次方等等以此類推。在這個過程中,像AIG這樣的保險集團也通過發行CDS(信用違約互換)為ABS、CDO提供擔保,從而一方面降低了ABS和CDO品種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向金融市場提供了大量的CDS產品。
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雙維度原因
(一)基于美國國內信貸維度
通過對危機爆發前美國金融體系狀況的回顧,似乎可以得出結論:美國金融機構的業務風險及系列金融產品的擴張最終導致了危機。然而,進一步地探究可以發現,其背后所體現的實際上是過量的信貸。因此可以說,金融危機首先是美國國內的信貸危機。
1、信貸危機起源于國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探究信貸危機的根源可以發現,近年美國國內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漸增大,而這最終導致了“居者有其屋”理念指導下的過量信貸。美國普通家庭的收入從1975年以來基本沒有明顯變化,工資水平排在美國總人口前10%的人,在1975年到2005年間,其工資增長率要比排在后10%的人高出65%。2007年,對沖基金經理鮑爾森的收入為37億美元,這一收入是美國中等收入家庭的7.4萬倍。
2、收入分配差距起源于不公平的教育體制和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美國不公平的教育體制,以及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前IMF首席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拉古拉邁?拉詹認為,在美國有這樣一種現象,獲得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員工的工資要遠遠高于未獲得大學學歷的員工,他把這種現象叫做“大學升水效應”。
美國教育體制的不公平主要體現在中學教育。對于那些沒有能力讀大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基本上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社會也沒有足夠的職業培訓機構培訓他們工作的能力,因此,他們往往面臨著失業的風險,即使參與工作,也只能獲得較低水平的收入。另一方面,相比歐洲,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又很不健全,以失業保險為例,美國的失業救濟金只能保證失業者6個月的生活支出,這就意味著對于那些失業長達6月以上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將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他們成了美國社會的低收入群體。
前不久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提供了一組數據:美國最近統計的失業率為9.1%,貧困率為15.1%,30歲以下的年輕家庭中1/3都處在貧困線以下。這些數字都凸顯了美國社會的一大問題,就是年輕人的貧困化。這就很容易引起他們的不滿,而對于美國這樣一個選民社會,這就意味著政客們將為此失去大部分選票支持。
3、寬松信貸成為美國政府常用政策手段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對寬松信貸這一極具吸引力的政策手段屢試不爽。在克林頓執政時期,聯邦政府通過金融領域尋找創新性解決方案幫助大多數無力購房的美國群眾實現買房夢。商業銀行向低收入群體發放大量的住房貸款,在一個被稱作“格林斯潘對策”的低利率時代,商業銀行沒有必要擔心貸款者無力償還利息,況且其背后還有一個得到美國政府背書的兩房的無條件支持。而購房者也無需擔心還不上貸款,畢竟在那樣一個時代,像房子這樣的資產價格仍在不斷上漲。然而,當美聯儲逐漸提升利率時,低收入家庭開始不堪重負,大量的房子被銀行拍賣導致房價轉向下跌,以抵押貸款衍生的一系列金融產品的初始現金流中斷了,ABS、CDO等的違約率節節攀高,次貸危機由此爆發了。
(二)基于國際貨幣體系維度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美國的信貸危機導致了次貸危機。然而,次貸危機爆發后便迅速蔓延,一發不可收拾,各國的救市政策都無濟于事,美國的危機還是不可避免的輸出到了全球。這就存在著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即:全球經濟失衡,而這種失衡的深層次制度基礎則是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
1、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面臨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的矛盾
這樣一個美元為中心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有著極大內在的矛盾,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的矛盾。為什么說國際貨幣體系是一種公共產品?第一,各國雖然在政治上是獨立的,但全球化使其在經濟上具有極強的依賴性。這就需要一系列規則來協調各個民族國家的經濟活動。這是潛在的規則性。第二,一個統一的貨幣體系能夠減少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國際貨幣體系具有很強的外部效益,無法排除任何一個國家對于他的使用,這是非排他性;另外,基于同一體系下的政策之間經過一定的協商后互相不妨礙,這是非競爭性。所以說,國際貨幣體系是一種公共產品。但是作為國際公共產品,國際貨幣制度往往同各國的貨幣存在矛盾和沖突,它的形成本質上講是一個利益沖突下的公共選擇過程。在這個公共選擇的過程中,維克塞爾一林達爾的一人一票制給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但是在現行牙買加體系下,國際貨幣體系是一美獨大,這就使得公共選擇的過程成了少數人獨立做出的集中決策。集中決策制度中的當權者根據本國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效益來做決策,這可能犧牲體系中其他國家的利益或者整體利益。另外,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天生就面臨供給不足的問題。如果沒有明確可信的威脅懲罰措施,貨幣合作將因為搭便車行為缺乏制約而淪為無效,并使得各國對貨幣合作失去興趣。
2、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的矛盾為美國帶來制度收益
私人產品的美元與公共產品的國際支付貨幣的錯位,其直接體現就是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不對等。從成本角度來分析,美國的赤字成本是相當小的,甚至可以帶來一定的收益。
第一,對于美國來說,赤字導致的債務增加并不可怕,由于美元的本位地位,美國只需開動印鈔機,發行美元就可以償還債務,從而獲得一筆可觀的國際鑄幣稅收入。
第二,由于美元的儲備地位,美國無需積累外匯儲備,也不存在外匯儲備不足的問題,反而是其它國家為了增加外匯儲備而向美國低價出口,從國際貿易理論我們可以知道,這樣的結果是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的福利。
第三,為了防范危機,各國在沒有其他國際貨幣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使資金流回美國。也就是說,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舉債,但其償還卻因為美元的貶值而不對等。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美國充分利用了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對立的屬性。在利益驅動下,美聯儲多發貨幣的沖動就顯得理所當然。如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經說過:美聯儲為刺激經濟發展,在注入美元問題上不存在任何界限。因此,如此巨大的貨幣發行量其結果就是全球過剩的流動性及全球經濟失衡,最終使源于美國的信貸危機成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三、國際金融危機的啟示及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美國寬松的國內信貸導致了金融危機以次貸危機的形式在美國國內爆發;另一方面,現行的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造成的全球經濟失衡導致了金融危機在一段相當長時期內從美國蔓延至全球。基于以上分析并全面考慮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和建議:
1、短期主要國家要一定程度寬松信貸,長期必須轉變信貸投放機制
回顧歷史,歷次金融危機的結果都是強制地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在這一過程中,貨幣不僅從金融系統中黯然退出,而且也被大規模地從實體經濟里抽出。在金融系統存款創造機制形成的乘數效應的作用下,這一過程往往使一國的貨幣供應量面臨大幅度的緊縮,從而嚴重地危害實體經濟的復蘇。此次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更是如此。因此,短期內必須恢復因危機驟減的全球流動性,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就是寬松信貸。國家可以建立自己國內的各種創新性金融安排,或者國家之間加強金融合作,從而實現寬松信貸的目標。
但是,信貸是一劑猛藥,切不可長期服用,否則此次金融危機的復蘇很可能成為又一個“格林斯潘對策”的樣板,而成為下一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因此,重要的是長期必須轉變信貸投放機制,建立新的、安全高效的信貸投放機制,使一系列的創新性金融安排不再是金融領域的自娛自樂,打破資金在金融領域的自我循環,使其穩定、有效地流向實體經濟,從而真正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2、長期采取一系列財政手段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發達國家的市場更接近于自由競爭市場,自由市場競爭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從而往往使初次分配的結果造成比較明顯的貧富差距。因此,政府要更多地依賴再分配手段,調節社會不同群體的收入分配差距。尤其要重視教育。為了避免“大學升水效應”進一步擴展,政府要逐步提高大學受教育比例,另外,利用小規模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多方位、多層次地為沒有條件讀大學的人提供職業培訓機會,使他們在職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最后,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談到“福利國家”制度時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撒切爾夫人為社會保障做了最形象的詮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不僅要做到公平,而且也要合理。如果不合理,如歐洲的高福利國家,只能加大社會運行的成本,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經濟失去長期發展的動力。
關鍵詞 泡沫經濟 次貸危機 金融危機 影響
一、金融危機形成原因
我們都知道2008年這次的金融危機是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而演化成了一場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此次的次貸危機就是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線。對于這次的金融危機,很多人都認為在2007年下半年都開始有了苗頭,也就是自從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后,很多投資者就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幾乎完全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而引發了流動性危機,進而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最終到了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沒有任何國家再能控制它了,進而導致多家許多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者不得不被政府接管。隨著金融危機在全世界的進一步發展蔓延,又演化成了全球性的實體經濟危機。其實總的來說,導致這次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分別從這幾個主要的方面簡析一下。
金融危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美國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另外還有大部分人都有跟風心理,由于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而去利用根據他人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而其實在這之中形成了大額的經濟泡沫。由于美國經濟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單一的國際貨幣美元占有重要的國際地位,它的經濟在全球比重中占近30%,并且其進口占全世界貿易的15%。因此美國經濟衰退將導致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進而影響一些外貿依存度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和經濟增長。而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嚴重影響,大肆發行債券、印發美元鈔票,勢必導致美元信用嚴重下跌,并波及全世界推高全球通脹率造成全球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產過剩和消費購買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雖然美國是世界經濟大國,但是其中卻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據2010年的最新調查顯示,美國60%的財富卻只背5%的人口掌握著。而其中掌握大量財富的人就有資金去投資生產大量的產品想賺取更多的利潤,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美國房地產行業,那些富人投資建造了大量的房子想從中撈取不菲的利潤,但是很多需要房子的窮人們卻沒有足夠的金錢來買下住房,而富人們卻根本都不需要了。這就造成了生產的過剩和消費購買的相對不足,大多數美國老百姓需要通過借助抵押貸款才能買到房子,但又由于房子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導致它不斷地漲價。在這種情況下,于是資本家門便想出貸款買房,提前消費。而在貪婪欲望的誘導下使他們進而又向那信用狀況不好的,可能根本就沒有還款能力的人們提供抵押貸款。進而促使人們對房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這種增加卻是虛擬的,總有一天會爆發,就像列寧所說的,過程的復雜性和事物本質的掩蓋可以推遲死亡的到來但卻不能逃避死亡。而這種情況就形成了引發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次貸危機,那些次級按揭貸款人最終還不起貸款,貸款人只能把房子收回來然后再貸款賣給別人,但由于這個時候房價已經開始下降,所以這些貸款機構虧損極大,正由這類情況頻繁的、大規模的、不斷的發生,金融危機就出現了。
總的來說金融危機的原因還是美國政府對金融機構監管力度不夠;貪婪成性的金融機構的過度投資;美國貨幣當局貨幣政策的錯誤;美國整個金融業的腐敗和高度官僚化;美國人的低儲蓄和高消費習慣到了極限;國際經濟的不平衡和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貨幣金融市場固有的不穩定性;以及美國對不合理的國際貿易與分工格局的維護等。
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起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的發生,當然首當其沖的是富霸一方的美國。跟美國、歐洲國家相比,雖然中國受到的負面影響沒有如此的慘重,但是中國各方面還是難以避免不受其影響的。比如,我國的金融機構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金融機構資產證券化程度較低,房貸違約的風險一般集中在商業銀行,若是房地產價格出現大幅下跌,金融系統就會受到非常嚴重的沖擊,并可能會導致信用風險向整個資本市場擴散。中國的各大銀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由于我國監管機構的加強,我國的金融機構相對還是比較穩定的。但是我國的實體經濟卻受到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我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經濟就是高度開放的,制造型大國,大量出口產品,都是與那些發達國家進行合作,而美國就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合作對象,美國經濟減速或衰退不僅降低中國的出口增速,而且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規模,據統計,美國經濟增速下降1%,中國的總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由于美國經濟的萎縮,人們消費減少,企業投資減少必然使得我國出口額大大減少。進而使一些大的對外貿易公司倒閉破產,一大批中國人民失業,而失業就有可能導致人心混亂,甚至增加犯罪情況,使人民生活環境不穩定。
在面對如此的環境中,我們應該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來應對這經濟危機狀況。對此中國政府迅速及時地采取了巨額經濟刺激計劃和寬松貨幣政策并不斷完善政策來擴大內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830.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075-02
一、美國房貸危機是這次危機的觸發點
黃朝翰認為,美國目前的金融風暴根源于次貸危機。王自力認為,美國政府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為危機埋下了伏筆。在“新經濟”泡沫破滅后,房地產成為美國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抵押貸款公司、商業銀行把各自放出去的次貸,打包賣給“房地美”和“房利美”(即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和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兩房”卻忽視資產質量,這就成為次貸危機爆發的“溫床”。楊圣明也指出,次貸危機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索。由于“住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泛濫,加之2002―2006年期間,美國的房市火爆,很多金融機構把這種次級抵押貸款權的證券同其他行業真正的次級證券甚至垃圾證券“打包”出售,使得多年積累下的大量金融殘次品涌向金融市場,出現金融危機就不足為奇。
二、金融體制結構不合理,缺乏金融監管和風險預警機制
黃朝翰認為,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是其金融部門的結構性問題。美國金融管制框架僅僅適用于金融部門的正式機構,卻不適用于迅速擴張的“非正式機構”。當產生信貸緊縮、金融機構之間失去相互信任時,就引發整個金融市場信用危機乃至金融危機。秦漢峰提到,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暴露出一系列漏洞,例如,監管機構交叉重疊、監管部門過于依賴“市場紀律”等等,是最終引發金融危機的導火索。王自力認為,金融外部監管的嚴重滯后、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步伐不一致,是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之一。朱金玉指出,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內部管理機制失誤造成的。楊偉、黃賢福、楊選奎認為,忽略對金融創新的監管,特別是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是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彭俊明認為,金融監管不嚴,導致華爾街金融機構杠桿過高是美國爆發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
三、流動性過剩引發金融危機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過度依賴金融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使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過剩問題日趨嚴重。曉健認為,流動性過剩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導火索。貿易順差偏大和外匯儲備過多,增加通貨膨脹壓力,貨幣供應過多和銀行體系資金過多容易造成資金泛濫,引發金融危機。左小蕾認為,金融危機的緣由是全球過剩資金的過度流動。美國“9?11”事件后經濟放緩,為了恢復經濟增長,美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使美元的流動性大大增加。陳華、趙俊燕指出,流動性過剩是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2000年后美聯儲開始連續降息,低利率拉動了經濟增長,同時也帶來了流動性過剩。王喜梅認為,流動性過剩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外部原因。2000年以后,發達國家經濟進入低利率金融緩和時期,低利率帶來了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
四、盲目創新金融衍生品
2002年以來,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金融規模超常擴張,金融創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發展,導致金融工具風險加大。曾康霖認為,當代金融風險引發金融危機的切入因素是金融創新。駱克龍、政、賈殿春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管制放松、金融創新泛濫以及風險評估滯后,導致金融工具風險增加,埋下了危機的種子。芻議認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各經濟體都經歷了2002年以來的金融規模超常擴張、金融創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發展、房地產超常增長的“經濟繁榮”時期,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就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胡俞越、孫提出,金融危機的爆發要歸功于場外金融衍生品(OTC)這一金融創新,OTC衍生品市場的放大效應與監管缺失,使得OTC金融衍生品市場成為金融危機的催化劑。
五、經濟制度不合理
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生產與消費等各種矛盾并沒有隨經濟的發展減弱,而是不斷變化,暴露出經濟制度存在缺陷。瓦迪?哈拉比(美)認為,此次金融危機可以追溯至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能力和收入之間以及生產商和消費者的需求之間的內在的深刻的不平衡。高巍指出,美國的經濟制度存在缺陷,違反客觀規律是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經濟仍是金融的基礎,金融創新若脫離經濟,讓金融衍生品無節制地蔓延,就會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彭俊明指出,美國爆發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可以追溯到社會制度缺陷,即奉行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再靈驗了。
六、新自由主義時期的金融自由化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奉行過渡自由化的市場模式,包括金融自由化,導致金融系統的崩潰。朱安東、尹哲認為,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主要是近三十年來在新自由主義指導下的金融自由化。陸源京也談到,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是金融市場自由化和資本賬戶開放。蔣定之提到,美國自由金融主義的發展模式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產生。衍生品過度泛濫,盲目信奉市場主義放松監管,最終必然導致金融市場的系統性崩潰。何欽梅認為,美國金觸市場過度自由化的發展模式走到了極端,衍生品過度泛濫,監管長期缺位,直至出現系統性的崩潰,這是導致金觸危機的重要原因。
七、不合理的貨幣政策
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通過不斷調整貨幣政策,以應對經濟的衰退和反彈,寬松和驟緊的貨幣政策交替實施,成為危機爆發的隱患。肖才林認為,金融危機的原因主要是刺激經濟的超寬松環境埋下了隱患。在新經濟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美聯儲連續降息,貸款買房又無須擔保,房地產市場日益活躍,為放貸危機乃至全球金融危機埋下伏筆。徐明祺認為,國際貨幣體系扭曲是形成金融危機的原因,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王自力指出,美國不合理的貨幣政策對金融危機的爆發起了推波助瀾作用。為了應對2000年前后的網絡泡沫破滅,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這促成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持續膨脹。然而,當貨幣政策連續收緊時,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上升,由此引發次貸危機并最終引發金融危機。朱金玉也提到,美聯儲政策的失誤可能是較為嚴重的一個導致危機的因素。在2000―2005年之間美聯儲所采取的低利率貨幣政策在美國經濟和金融體系中埋下了危機的種子。董洪日談到,寬松的貨幣政策為危機產生埋下禍根,而擴張政策則成為危機爆發的導火索。2000年前后,美國政府開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隨著美國經濟的反彈和通脹壓力的增大,從2004年6月開始美國政府連續17次加息,驟緊的信貸成為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八、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長期的超前消費經濟模式
西方國家長期存在的超前消費習慣,加之政府的支持,導致了經濟泡沫。劉玉霞認為,美國長期超前消費的經濟模式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次原因。董洪日認為,超前消費、借錢消費是危機產生的社會基礎性原因。長期以來,美國人的消費觀念就是不儲蓄光消費,而且是借錢消費,加之政府的支持,一旦環境改變使多數人不能還貸且不得不違約時,危機的爆發則不可避免。
九、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
然而,在我看來,這一切還只是表面現象,而絕不是根源。根源應該存在于導致美國貸款買房的債務人越來越普遍地無力還款而不得不斷供的社會因素里面。
一般來說,如果銀行明知一個人根本就無力還款,還要高額貸款給他買房是不可能的;而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還款能力的人,也是不可能貸款買房的。
這就是說,凡是能夠得到貸款買房的債務人,在當時是有還款能力的,至少自己和銀行確定有還款能力。
由此可以斷定,美國貸款買房的債務人無力還款以至于不得不斷供,肯定是后來的原因造成的。
而且,我們知道,債務人斷供必將迫使銀行收回房屋,損失最大的首先是債務人,前期的投入可能都會化為烏有。所以,債務人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會輕易斷供的。
如此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美國貸款買房的債務人越來越普遍地無力還款而不得不斷供的主要原因,無疑是貸款時預期的收入減少甚至沒有了。
換句話說就是:美國貸款買房的債務人越來越普遍地或破產、或減薪、或失業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美國貸款買房的債務人越來越普遍地或破產、或減薪、或失業的呢?
無疑是市場不景氣。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市場不景氣的呢?
無疑是競爭太激烈。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競爭太激烈的呢?
無疑是生產力過剩。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生產力過剩的呢?
無疑是資本家對利潤的追求以及迫于外部競爭的壓力,總是盲目地、不斷地改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造成生產能力無限擴大的結果。
如果美國市場是封閉的,那么,這一切無疑是美國的資本家造成的。
但是,如今美國市場基本是開放的,每年的對外貿易額都很大。而且,在美國的對外貿易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美元匯率過高。80年代中斯前后,為刺激各國對美投資, 美國政府幾次提高美元匯率,致使美元升值了50%以上。由于美元匯率過高,美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便失去了競爭力。
2.在美國的貿易伙伴中,有些國家如日本對美采取不公平的貿易做法,使美國產品難以進入該國市場,造成了較大的貿易逆差。
3.美國產品本身的原因。80年代以來,在外國產品潮水般涌入美國的時候,美國國內生產的某些產品卻出現了價高質次的問題,喪失了國內外市場,從而導致出口萎縮,進口猛增,貿易逆差不斷擴大。
這些現象無疑表明:當今美國的生產力過剩,已經不單是美國資本家的作為所致,其它國家的資本家顯然功不可沒。
不說別的國家,僅中國這些年來,對外貿易額就越來越大,而且順差也越來越大,以至于積累的外匯儲備已達近兩萬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無疑是從美國市場上賺來的。
各個國家的大量的價廉物美的商品充斥到美國市場,并被美國消費者購買和享用,必然會導致美國相關產業的產能過剩,致使這些產業的一些資本家破產,許多就業者不得不被減薪甚至失業。
這些產業的破產資本家及其他失業者,為了生活必然會壓縮開支以及涌入其它行業掙錢,這就勢必會影響其他產業的利潤以及薪酬,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被減薪甚至失業,以至于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壓縮開支,導致整個社會需求逐漸萎縮,必然會使許多貸款買房者,越來越普遍地無力還款而不得不斷供,導致銀行的資金鏈斷裂,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
而且,如今這些現象絕對不會僅限于在美國發生。
因為,所有向美國等其它國家出口商品賺取外匯的國家,專門生產出口商品的這部分產能,對于國內需求來說,本來就是多余的。一旦國外需求萎縮,這部分產能也就必然過剩,致使這些產業的一些資本家破產,許多就業者不得不被減薪甚至失業。這些產業的破產資本家及其他失業者,為了生活必然會壓縮開支以及涌入其它行業掙錢,這就勢必會影響其他產業的利潤以及薪酬,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被減薪甚至失業,以至于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壓縮開支,導致整個社會需求逐漸萎縮,最終也會出現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前所未有,但大學生就業難并不是新問題,也不是金融危機的伴生品。事實上我們國家大學生就業的困難早在5年前就開始了。隨著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壓力日漸增大,就業難的問題就出現了。就業難不僅表現在本科生層面,碩士、博士也被波及。因此,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更被凸顯出來。在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畢業生們如何推薦自己?政府部門采取了哪些積極措施?高校和家長提供了哪些服務?這些問題都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失衡
尤其是高端產業發展嚴重不足,難以吸納更多的高端人才。這是一個根本的原因。我國正處在制造業高速發展的時期,被稱為“世界工廠” 就業崗位較多,但是技術含量比較低,在消化、創新、發展方面不夠,中高端產業缺失,從而使大學生在其中難以成規模、可持續地就業。在過去30年里,我們走的是低成本的中國制造模式,它吸納了大量的農民工就業,但是在大學生就業上所做的貢獻還很少。目前我國能夠吸納大量大學生就業的第三產業尚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真正能吸收大學生的產業鏈高端環節,我國發展得還遠遠不夠,這其實也是導致我國千萬學子走出校門后找不到歸屬地的主要原因。
(二)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不合理
據《2008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白皮書》援引教育部的最新數據說明,理工科初次就業率較高,以往的熱門專業如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因招生人生激增導致相對過剩,熱門專業的學生反而成為就業困難群體。高校專業的設置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放開。雖然實行專業與就業掛鉤,要求就業率必須達到一定比例,否則就取消該專業,可許多高校為了保護該專業,不得不報假數字。與此同時,社會非常需要的專業又跟不上。
(三)大學生就業觀念陳舊
我國在1999年以前的大學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那個時候就是叫天之驕子,為什么叫天之驕子呢?物以稀為貴,當時我們的毛入學率不足5%,現在我們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25%,我們現在已經不是精英教育,而是變成了大眾化的、平民的教育。大眾化教育必然導致大眾化就業,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一個人不可能終生從事一種職業。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資本的高校畢業生沒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時的 ‘完美’,可以先就業,然后在職業發展中選擇從事的專業,進而在不斷積累中成就自己的事業。打破傳統意義上的就業“從一而終”的舊觀念。
二、金融危機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應采取的對策
金融危機加劇了大學生就業的矛盾,但我們不應過分悲觀。大學畢業生應提前做好各種準備;政府、高校、社會和家長對大學畢業生應采取有效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援助。
(一)政府以保持經濟增長速度和有效制度安排來促進大學生就業
從根本上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只能依靠我國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我們要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先發展那些就業增長空間較大的產業和企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也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
(二)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
通過全面實施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大學生教學實踐的環節,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高素質、強能力、會創新的人才。
(三)家長要幫助大學畢業生認清形勢,為他們的就業提供正確導向和幫助
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就業,期望他們能夠當上干部,謀求個一官半職。這種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對大學生就業產生著很大的負面影響。事實上,學生找到一個工作并不難,難的是找到一個學生和家長都感到滿意和理想的工作。金融危機下每一位家長都應該轉變就業觀念,順應時代的發展,幫畢業生找準定位,緩解心理壓力,促使他們保持擇業與就業心態。鼓勵孩子到中小城市就業,也可以到農村基層去鍛煉,這些地方的競爭小一些,國家還有一些政策傾斜。
(四)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特點表現為波及范圍廣、影響程度深,且對各國的經濟沖擊力度較大,本文將對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經濟衰退的原因及我國采取的積極應對措施進行分析與闡述,以充分認識由此次經濟危機帶來的教訓,提高警惕意識。
1、 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經濟衰退的原因
1.1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過度消費
美國的貨幣政策長期處于較為寬松的狀態,而其低利率一方面刺激了民眾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股價上漲及儲蓄率下降。由股價的財富效應又反作用刺激了消費,也帶來了房地產的進一步攀升。而由于持續高漲的房價也帶來了金融的房貸欲望,各種類型的投資者都希望能享受到房產增值的收益。因此,又高額股價和房價帶動的經濟泡沫日益擴大并蔓延,最終形成了一批以股票和房地產為資本的中產階層。而這個龐大的中產階層隊伍的消費模式對更多民眾的消費心理產生影響,帶來更多的透支式消費。于是,過度消費帶來了金融機構更多的外借錢款,金融機構再從金融市場借錢,而整個美國再從全世界借錢。對此,美國逐步陷入了債務泡沫,而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泡沫破滅并引發危機。
1.2生產與消費的矛盾突出
馬克思認為,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會引發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尖刻矛盾。首先,工人就是消費品的核心消費者;另一方面,每一個資本家都知道,他與他的工人之間的關系不單純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簡單關系,更希望盡量限制工人的消費狀況,也就是控制工人的交換能力、抵制工人工資,以此獲取最大程度上的剩余價值。因此,當前現代生產中過剩的基礎也就是生產力不可阻擋的發展狀況,以及由其所帶來的大規模的生產。一方面,大量的生產者消費需要限定在必需品的范圍內;另一方面,資本家的利潤產生了生產界限。這種狀況即是,生產擴大化和工人的低水平消費共存,生產能力就降低了工人的有限需求與消費,必然帶來經濟衰退。
1.3通過金融機構向全球蔓延
新一輪的美國金融危機實質上是宣布上世紀80年代末通過“華盛頓共識”而建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頻臨破滅。而此輪美國金融危機表現為兩個主要特點:一是投行的證券業務、保險公司的保險業務與商業銀行的各項信貸業務相互交叉,且風險也相互傳遞,就如同一組多米諾骨牌,一旦第一塊骨牌倒下,就會出現日益擴大的連鎖反應,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危機;二是由于當前各國的金融市場不斷開放,美國已將其房地產的債券等分售給諸多國家,因此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實際上對全球資本市場的經濟狀況帶來了沖擊。這就證明任意的市場自由必然引發危機,因此金融自由必須謹慎考慮。
因此,我國也應采取措施嚴格控制由于金融混業經營而產生的連鎖效應,采取對外金融控制開放的政策與業務范圍,適當設立“防火墻”,避免由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現象。而美國的五大投資銀行,以及其他各種金融機構在世界各國都有相關聯的業務,由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也造成投資銀行的各種不良資產以各種方式蔓延成其他各國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所有購買了美國各種個人、機構投資及金融資產者,都會陷入資產縮水的慘重損失中,引發經濟衰退。
2、 我國應對經濟衰退采取的對策
2.1適度調整對外經濟政策
為了應對當前復雜、多變且嚴峻的國際金融形勢,我國的對外經濟政策也應作出適當的調整,中國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來降低已產生的美元損失。為了避免持續美國國債的貶值可能,包括中國在內的各美國國債投資者及債權國應聯合采取措施,既能保障投資風險的可控性,又能保障拯救企業。這并不是提倡反向操縱,而是借用基金進駐華爾街的機會主義行為,而投資基金的效率始終不理想。而機會主義行為的最終結果就是擁有兩方面東西:一是華爾街沒有任何儲蓄支撐的信用衍生工具,另一方面則是缺乏監督并制約中國國民的儲蓄,而其最終結果則是帶來更深層次的經濟衰退。因此,中國應充分利用美國在國債發行第二大債權人的身份及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的地位,加強對美國各項長期經濟政策的監督,并以此形成全新穩定的金融局面。因此,中國在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情況下,重點不在于拯救美國趨于疲弱的金融系統,而是保障國內政策的收支平衡,緩解外需的下降趨勢、穩定貨幣政策并提高我國的增長效率與內需。
2.2鼓勵加工貿易的轉型生產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國多次提出加快貿易的持續發展的新要求,并積極引導我國加工貿易的升級轉型工作,以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提供高技術水平,以增加產品的增至含量。由此可見,我國政府正積極改進加工制作環節并逐步轉移研發機構,以此實現優化重組,充分利用新機遇迎接新挑戰,這樣不僅通過加工貿易來承接國際一般加工組裝產業的轉移,還可鼓勵我國更多的企業加強與國際大型企業的合作關系,吸引高端產業鏈優化我國生產水平,促進加工貿易的整體發展。
2.3積極出臺相關稅收政策
當前我國稅收政策正擬進一步減稅計劃,但由于稅收政策的更改需要復雜的法律程序,其更改的難度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更大,但是雖然時間久見效顯著。財政部正擬定是否由生產型增值稅轉變為消費型增值稅,此方案正待進一步審批。另外,有關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方案,以提高中低收入勞動者的收入,并將原本企業補貼轉變為對低收入人群的補貼,這兩項任務也正緊鑼密鼓籌備中。這些政策都將進一步緩解當前經濟衰退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向陽.國際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前景[J].財貿經濟.2009(1)
[2]蔡煒.全球經濟衰退與中國經濟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09(13)
一、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危機的影響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受到影響,我國金融業、外貿出口、制造業、旅游業、房地產等行業受到嚴重沖擊,業績下滑趨勢明顯,為大學生提供的崗位也大幅減少。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大規模裁員,一些破產倒閉的企業更是增加了大量的失業人員,其中的中高層管理者更是大學生的有力競爭對手,這些失業人員的加入,使就業崗位進一步緊張,在這個僧多飯少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進一步加劇。女大學生作為就業中的弱勢群體,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就業變得更加困難。
(二)社會原因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盡管今天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與男性具備同等的競爭能力,但社會傳統文化的偏見和長期以來社會對女性的角色期待,造成部分男性群體對女性社會參與的排斥,進而對女性工作能力的懷疑,從而導致女大學生就業愈加困難。那些精明能干,事業有成的女性則被嘲笑為“男人婆”,這種思想觀念常使女大學生在就業中受到影響和制約。
(三)用人單位的原因
用人單位認為女大學生即使工作能力很突出,但最終也會把精力放在家庭上,不利于專心工作和事業開拓。女大學生一旦結婚生子,就需要休產假,而且退休早。這樣不但增加了單位勞動成本,影響單位的生產和效益,更不符合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因此,用人單位往往不愿意錄用女大學生。即使女大學生能將這些負面影響縮減到最小,并在工作中表現出色,但因用人單位所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女大學生自身素質的相對弱勢以及招聘模式中的思維慣性使女大學生在就業中很難避免這種禁錮。
(四)高校的原因
一方面高校擴招不但增加了大量的畢業生,使女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而且盲目擴大招生規模,致使高校的軟硬件設施不能滿足在校生的需求,從而大大影響了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養方式與社會對人才需求之間的脫節,進一步激化了大學生就業矛盾。目前,大多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模式和專業設置還不能很好符合市場需求,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調整,而且各高校專業設置趨同現象嚴重,造成學校無特色,教育無特點,學生無特長。同時,高校就業指導機構不健全、經費不足、工作職責簡單、隊伍專業化水平低等因素也造成了女大學生的能力培養受到影響,削弱了她們了就業競爭能力。
(五)女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在擇業過程中,一些女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偏高,在就業過程中,缺乏從眼前做起、從基層做起的心理準備,不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敬業精神,以至“高不成、低不就 ”,影響了自身就業。部分女大學生主動就業意識也較弱,在主觀上缺乏“自尊、自信 、自立、自強”的精神,貪圖安逸舒適的工作,缺乏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決心,也使得用人單位不愿意接受女生。同時,相較于男生,女大學生不僅生理上受到限制,心理上也比較脆弱,往往承受不住太大的壓力而產生消極的心理和行為,造成了女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極其被動的局面。
二、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 大力發展經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發展的問題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經濟,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為女大學生提供足夠的就業空間,這是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出路。因此,政府要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例如,通過企業稅收的減免,政策的支持,貸款等等方式幫助企業渡過“嚴冬”,用保企業的方法來保就業。政府還可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措施,有針對性地為女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二)倡導男女平等就業,打破思想壁壘
要想最終實現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的平等就業,首先要打破人們心中就業歧視的思想枷鎖,尤其是存在于用人單位思想中的“慣性思維”。這就要求政府要加強輿論導向作用,對女性總體價值要給以客觀、公正的宣傳評價,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充分肯定女性的勞動價值。整個社會都要認識到女大學生的優勢,消除傳統觀念中的性別歧視和性別偏見,為女大學生就業創設良好的文化環境。
(三)加強制度建設,規范用人單位用人需求
政府應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用人單位的用工行為,對用人單位在招聘、錄用、辭退等一系列環節加以規范和監督,對于在招聘過程中存在性別歧視的種種行為給予嚴厲打擊,切實保障女大學生平等就業。同時,政府還應當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女性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保險,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一個女性生育成本由國家 社會、用人單位 本人及其家庭共同承擔的運行機制,以減輕企業負擔,消除企業對女性生育期高勞動成本的顧慮,創造女大學生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
(四)多措并舉,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要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調整專業設置,制定出與社會需求向契合、與學生實際相符合的教育教學模式。要加大對社會用人需求的調研,在對就業市場進行科學的人才預測和規劃基礎上適時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使供需緊密結合起來。同時,完善高校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加強女大學生長期的、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幫助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克服就業時的心理障礙,提升女大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高校還可以通過主動聯系用人單位、舉辦針對女大學生的招聘會、鼓勵女大學生向中西部就業、自主創業等措施來促進女大學生就業。
(五)發揮女大學生自身優勢,積極就業
眾所周知,相比男生,女生語言表達能力更出色,考慮問題更周全細致,形象打扮更加得體,禮儀方面更周全,忍耐力更強,形象思維更出色,性格溫和更加善解人意。因此,女大學生能否發揮自身優勢是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同時,女大學生還可以通過政府、學校給予的優惠政策自主創業,積極參與社會競爭,走艱苦創業、科技創業、自主創業之路。
女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要堅持“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理念,克服“嬌氣、自卑、攀比”的心理,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金融危機背景下,更要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主動降低就業期望值。同時,充分發揮女大學生做事認真、細致、勤勞的特點,揚長避短,為自己成功就業增加砝碼。
總之,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具體國情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女大學生要充分認識清楚當前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提升就業技能,選擇最適合自己、最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崗位。只有這樣,才能將金融危機中的“危”轉化為“機遇”,才能在與男生的激烈競爭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沖擊到中國經濟,同時也影響到大學生就業。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持續多年,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始終沒能很好地解決學校教育與就業需求的有效對接,反映出來的社會問題就是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面表現在大學生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另一方面表現在大學生失業率不斷攀升。大學生就業面臨困難,而很多需要人才的用人單位又找不到合適人才。面前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高等教育應當更加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特別是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就業意識等方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政府也要及時調整大學生就業指導策略,改革就業指導工作方式,促進大學生就業。
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人力資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大學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最直接、最明顯的就是大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就業崗位在不斷減少,就業率明顯下降。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1. 結構不合理
大學生就業難反映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很難為大學生提供充足的合適崗位,而且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低端,抗風險能力較弱,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更削弱了其吸納大學生的能力,這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很多地方出現了研究生擠占本科生崗位、本科生擠占專科生崗位,甚至大學生與農民工“搶飯碗”的現象。
2. 專業設置不對路
“熱門”專業“人才過剩”,“冷門”專業“人才短缺”的現象嚴重。比如我國目前從事制造業的大學生比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的制造業雖被稱為世界工廠,但由于制造業引進、承制居多,創新、發展不夠,中高段產業比較空缺,從而使得大學生難以在其中成規模、可持續地就業。另外,我國第三產業處于不夠發達階段,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嚴重滯后,導致了對大學生的需求嚴重不足。
3. 傳統觀念的束縛
受“學而優則仕”傳統觀念及社會輿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相當多的大學生及家長,大眾化的就業觀念尚未普遍確立,還停留在重眼前、輕長遠,重城市、輕農村,重就業、輕創業的就業觀念上。大學生到西部地區和縣級以下農村及城鎮就業的比例明顯偏低,而東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則出現“求職扎堆”現象,許多大學生不愿意去中小企業和條件艱苦的地區工作,就業期望偏高,人為地加大了就業難度。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這不但制約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而且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 高校人才培養結構的不合理
高校專業設置調整滯后,脫離市場需求。一些高校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沒有根據企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是因人設專業,有什么老師設什么專業,專業和課程設置盲目,專業相似現象嚴重,與實際需求相背離,而社會緊缺、急需的一些生物、機械等專業卻設置很少,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結果出現一邊是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大學生,一邊是招不到合適人才的企業。
2. 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
目前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忽視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只管招進來,不管學生出去時能學會些什么,忽視了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個人修養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后顯得茫然,更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
3. 用人單位制度不合理
用人單位追求人力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不愿接收未經實踐鍛煉的大學畢業生。不少用人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單位,不愿承擔培養人才的成本。在人才自由流動的體制條件下,一些單位擔心培養的人才跳槽,怕相關投資打了水漂。同時,好多單位盲目地提高對大學生的要求,追求高學歷,用人條件越來越苛刻,把英語、計算機等級證書等都列入基本的條件之中,并且對大學畢業生設置實踐經驗、性別等障礙。另外,一些私營企業用人不但不簽勞動合同,而且社會保險等社會福利也沒有,加之薪金較低,并有苛刻的罰款制度,讓大學生難以接受。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措施
1. 優化經濟結構,創造就業崗位
大學生就業問題,與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很大關系。因此,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端產業,積極發展制造業和中高端產業,努力提高新興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全面提高對高素質大學生的吸納能力,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根本。金融危機爆發沖擊了我國的實體經濟,原有的產業結構使大學生有限的就業崗位受到嚴重的擠壓。我國現在要做的是,在擴大內需、促進發展的同時,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產業鏈要向研發和銷售等知識密集的各個環節延伸,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的產業集群。這樣的產業結構才能既需要大量的藍領工人,又需要很多的高端專業人才,才可能創造更多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
2. 解決就業難,教育體制改革是根本
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根本問題是教育本身。很多高校辦學沒了特色,但是市場需求是多方面的。近年來,就業市場上的“冷熱不調”現象引發了社會的思考與議論。大學生就業市場化與教育體制改革滯后的矛盾、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是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之一,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教育體制改革是根本。各高校要結合自身歷史傳統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客觀實際,以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進行專業結構、課程設計、教學內容等改革,提高師資水平,加強學校的配套發展,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除了課堂上開設比較多專業課程外,還要著重增加教學實踐環節,強化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繼承、創新、打造自己的特色專業,使其成為品牌。改變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辦學專業設置趨同、學生品質趨低的現象。
3. 適應市場變化,樹立與時俱進的就業觀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必須轉變就業觀念,而且要全社會一起轉變。要樹立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觀念,這種觀念就是一種在市場中、在社會中不斷奮斗、自我發展的觀念。國家在發展中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社會在發展中完善就業機制,大學生以發展的眼光選擇就業方向,齊心協力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另外,大學生要降低心理預期,放下到大中城市工作、擁有較高薪酬和社會地位、工作穩定、環境寬松等就業條件,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意識,在就業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根據時勢變化,樹立自主和多元化的與時俱進的就業觀。
4. 政府加大優惠政策,營造就業環境
政府要充分重視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要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務,加大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制度的改革力度,繼續深化體制改革,加大優惠政策,同時繼續出臺一系列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進行政策引導,以營造其就業的良好外部環境。鼓勵大學畢業生抓住西部大開發、城鎮和城市社區建設、老工業基地改造、產業結構調整等契機,到西部就業,到中小城市和社區就業,到中小企業就業,到老工業基地就業。只要大學生更新就業觀念,實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確定合適的就業期望值,在社會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位置。
參考文獻:
一、引言
影子銀行是指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的,與正統接受中央銀行監管的商業銀行相對應的金融機構,如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等。它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后所出現的一個重要金融學概念,通過銀行貸款證券化進行信用無限擴張的一種方式,其核心是把傳統的銀行信貸關系演變為隱藏在證券化中的信貸關系。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收緊流動性,企業銀行及個人把信貸無限擴張的沖擊移到了銀行表外,生發了變異的影子銀行體系,以此來規避銀監部門的監管。由于中國的金融體系完全是由國家信用做擔保,因此各類當事人都有過度使用現有金融體系的沖動。如果監管部門不防微杜漸設定嚴密法律制度監管之,一旦影子銀行泛濫,其風險累積的速度和程度將不容小視。
二、文獻綜述
基金管理公司RCM Asia Pacific駐香港的鐘秀霞(Christina Chung)表示:“如果不放開利率,就會推動更多資金轉入地下。除非進行金融改革,讓銀行有動機貸款給中小企業并實現貸款的多樣化,否則就很難降低黑市的重要性。”里昂證券(CLSA)駐香港的鄭明凱(Francis Cheng)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很難控制流動性,讓銀行按額度放款。”他估計,銀行僅占中國融資總額的一半。其余部分來自各種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租賃公司和地下銀行。他們要么受到的監管不如銀行那么嚴格,要么受到互相沖突的監管機構的監管,要么根本不受監管。這就是中國信貸增速總是超出官方指標的一個原因,引發了令中國政府擔憂的通脹。
三、影子銀行中國化的原因
21世紀初期,金融體系的高度繁榮是與金融市場杠桿倍率大幅提高、交易規模天量增長和金融當局的“惡意忽視” 等息息相關。特別是在中國,在保持GDP快速增長的同時,需要資本市場提供大量的資金,通脹壓力的大背景更加為影子銀行的滋長助勢。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在研究報告中預計,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大約為15萬億-17萬億元,這個規模大約是正規銀行體系的12%-13%,是GDP規模的1/3。影子銀行體系在中國能夠如此迅速發展與中國原本的金融市場體系的特點與國內國際經濟局勢有很大的關系。
(一)較高的利潤――信息的透明度與高杠桿率
影子銀行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覆蓋了金融領域的很多方面,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信息的不完全與傳遞信息的扭曲,同時也造成對此部類資本統計的難度,因此很難把握市場真正的運行情況和信息傳遞,在干擾市場的同時也給決策造成困難。公眾和盲目投資者根據模糊的信息為了角逐利益,大舉進入影子銀行體系更是進一步危害金融體系的穩定。高杠桿率的利潤吸引更是成為影子銀行體系吸收資金的首要原因,日益浮躁的社會發展風氣與對金錢的追逐,使得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甚至個人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并企圖獲得暴富。
(二)業務模式
影子銀行體系能夠在中國迅速發展和它的業務模式有很大關系。不同于傳統商業銀行嚴格的業務界限,它摒棄零售式的經營方式轉向批發式的業務模式。中國膨脹式的經濟發展在資金短缺的情況恰恰與影子銀行提供的商業業務相吻合,沒有嚴格的個體風險鑒別,任何個人或公司可以在較為寬松的條件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資金,盡管隨之而來的是金融風險的集聚。
(三)國內經濟通脹現狀加劇惡化
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攀升,國內成本推動力和CPI連續增長,中央人民銀行連續七次提高準備金率,同時限制銀行房貸。但是,大量資金被轉移到信托公司管理的金融產品中,并在高利率回報的吸引下進入房地產與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領域。國有企業憑借其資產與政策優勢可以獲得貸款而小型實體企業卻陷入資金短缺的境地,唯有像民間的金融機構求助,此時影子銀行體系適時出現并迅速發展。
四、監管建議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此前一直游離于市場和政府監管之外的“影子銀行”成為全球金融監管的關注重點,但迄今為止,“影子銀行”體系仍只受到輕度監管,監管手段明顯缺乏有效性。中國政府金融監管和金融立法方面應積極應對影子銀行的挑戰。
(一)對證券經紀和交易商制定一致連貫的信托責任標準,并使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共享其持有倉位的保密信息,定期按照要求制定報告,設計出相應的信息披露機制,使得對所有場外衍生品進行審計時可以有跡可循。
(二)從嚴防范影子銀行和民間融資相關風險。近兩年,在我國社會資金流動性整體偏緊的情況下,資金供給矛盾催生了各類借道理財和所謂“創新”的影子銀行活動,同時民間借貸市場也日趨活躍。我國要堅持直接監管為主、間接監管為輔,從機制和源頭上打消影子銀行業務監管套利動機,防范風險傳遞。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業務創新過程中,認真貫徹“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原則。加強“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執行力度,杜絕信貸資金流入民間借貸市場。堅決打擊高利貸、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行為,嚴防民間融資成為詐騙、洗錢、炒賣外匯等非法活動的“溫床”。
(三)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采用差別化的措施對影子銀行和業務進行監管。促進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健康發展,規范發展私募基金市場。對于典當行、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需要主管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加強合法、合規性的日常監管,堅決杜絕和打擊其違法違規行為,使其回歸正常合法的經營范圍和經濟功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