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4 09:51: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增長速度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進入新世紀,江蘇經濟快速持續發展,人口再生產始終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模式。2012年,全省常住人口達7549.5萬人,自然增長率為2.28‰,人口總量占全國5.7%。與上年相比,總人口增長1%,自然增長率上升0.07個千分點,人口總量占全國比重保持不變。而同期江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48.36億元,比上年增長14.9%。經濟總量占全國10.3%,比上年提升0.3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2012年全省人均GDP已達28685元,比上年增加4125元,增長16.80%。
2008-2012年,江蘇人口增長2.65%,不足上一個10年增長速度(7.07%)的一半,低于同期全國平均增長速度(2.99%)。而這一時期,江蘇經濟增長則達到127.86%,翻了一倍多。2008-2012年度經濟增幅分別達到10.2%、11.7%、13.6%、14.8%和14.5%,年均遞增13.6%,高出全國同期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2012年,又創出14.9%的新增速,經濟增長步入一個新的快速穩定增長期。從人口經濟密度來看,1997年為5.9人/萬元,2007年下降到0.86人/萬元,2012年繼續減少到0.35人/萬元,下降速度非常之快。人口的低速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江蘇省2005年突破了人均GDP三千美元大關,處于世界中下收入和中上收入國家水平之間水平,標志著江蘇人口與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二)年齡結構趨于優化,勞動力資源豐富
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決定了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從而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據我國科學家研究表明:在我國改革開放頭20年(1978年至1998年)的GDP增長率中,勞動力數量增加的貢獻份額達到24%、人力資本積累(即素質的提高)的貢獻份額為24%、勞動力轉移的貢獻份額為21%;而同期,約有1/4的人均GDP增長是靠撫養比下降帶來的。
江蘇人口年齡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主要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2000年以來,全省少兒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老年人口和勞動適齡人口比重逐年上升。2012年,全省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達5609.27萬人,占常住人口74.3%,與上年相比,勞動適齡人口增加103.56萬人,比重上升0.64個百分點。與2000年相比,勞動適齡人口增加385.2萬人,比重上升2.78個百分點。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不僅為江蘇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給江蘇帶來“勞動力人口增加,人口撫養系數下降”的“人口紅利”現象。2012年,全省人口總撫養比為34.48%,其中,少兒人口撫養比為19.74%,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4.74%。與2000年相比,全省人口總撫養比下降5.3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以來,江蘇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由1982年人口普查時的3962.54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5609.2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上升8.8個百分點;全社會人口總撫養比則由1982年的52.73%下降到2012年的34.48%。與30年前相比,全省每百名勞動年齡人口的撫養負擔減少了18人。
(三)教育發展優先,人口素質提高
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供更多優質教育資源,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權利和機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和重要任務。近年來,江蘇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成效顯著。九年制義務教育不斷鞏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在校生鞏固率均接近100%,全省小學在校生人數從2000年718.55萬人下降到2012年455.75萬人;初中入學率和在校生鞏固率均在98%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3.5%。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結構比例趨于合理,高等教育面向大眾化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臺階,大學本專科生年招生人數從2000年的18.2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35.91萬人,畢業生人數從2000年8.01萬人增加到25.73萬人。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部免除。
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江蘇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2012年,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7.89年,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9.25年。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45年,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近1年,達到初中以上水平。全省每十萬人擁有大學(含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由2000年0.39萬人增加到0.69萬人,增加0.3萬人,擁有初、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別為3.79萬人和1.46萬人,分別增加0.15萬人和0.15萬人,小學受教育程度人口下降0.57萬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資源,也為社會全面進步,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了良好基礎。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7-0152-03
一、武威市涼州區人口發展現狀
1.人口總量大,人口增速趨穩
涼州區現有常住人口102.3萬,人口的增長速度近幾年呈逐漸減緩平穩態勢,年增人口不超過1萬,人口增長率基本保持在5‰。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婦女就業觀念的變化,以及兒童撫養費的增加,群眾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人口增長目前基本實現了低出生,低增長的生育水平。但由于全區人口基數大,是甘肅人口最多的縣區之一,因此整體來說,農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2.人口流動數量大,以臨時性流動為主
從人口流動性上看,涼州區臨時性流動人口數量大,而長期流動人口數量并不多。據2006年統計,流出人口3.6萬,外出人員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3.6千,是流出人員的1/10。流出人口以勞務輸出為主,2006年涼州區農村向外輸轉勞動力21.52萬人,創收7.36億元,成了農村家庭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為了提高流出人員的素質,全年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45 516人。
3.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受教育人口比例不斷上升
涼州區人口素質從1990―2005年有所提高,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03%增長到7.12%;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9.17%增長到15.71%;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29.58%增長到38.35%。盡管人口素質有所提高,但整體水平較底,影響了農村人口的流動。
二、涼州區人均經濟發展水平
1.涼州區人均經濟容量變化
從2000―2005年,涼州區生產總值(當年價)從427 607萬元增加到952 000萬元,年均增長率為17.5%,人均生產總值(當年價)從4 310.12元增加到9 629.78元,年增長率17.6%。
2.涼州區人均財政收支
2000―2005年涼州區財政收入從2000年的17 236萬元增長到2001年的20 086萬元,隨后四年間一直下降,下降到2005年的9 106萬元,出現負增長。2000―2005年財政支出基本穩定增長。人均財政收入逐漸下降,由173.73元下降到89.80元。人均財政支出穩步上升由295.62元上升到51 1.50元。
3.涼州區人均固定資產投資
2000―2005年涼州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64 619萬元增長到337 218萬元,年增長率39.86%。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從651.34元增長到3 325.62元,年增長率46.06%。
三、涼州區2006―2050年人口預測及發展趨勢
(一)2006―2050年涼州區人口總量的變化趨勢分析
根據涼州區的人口預測基礎數據,借助CPPS軟件的支持,以總和生育率、預期壽命、性別比為控制變量,對涼州區2001―2050年的人口發展分別進行高、中、低三種方案的預測。將三種方案的預測結果與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發現中方案(TFR=1.64)最符合涼州區的實際情況。在TFR=1.64的情況下,2001―2006年預測人口與實際人口的相對誤差分別為0.11%、0.10%、0.05%、0.5%、0.45%、0.34%,預測誤差較小。
1.人口自然增長率
圖1TFR=1.64總人口數變化趨勢圖
由上頁圖1可知,預測期內涼州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同人口出生率的變化趨勢較為一致,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中間有兩次小幅波動。第一次小幅上揚在2005―2012年,在2012年達到峰值,此后涼州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趨勢較為明顯。到2030年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又會出現第二個小幅上揚,但上揚的幅度很小,自然增長率變化曲線基本為水平狀,并且中間伴有個別年份的下降,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2038年左右,此后涼州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大幅下降。
2.總人口數
由上頁圖1可知,涼州區總人口數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按照中方案的預測(TFR=1.64),人口將在2022年達到峰值111.71萬,此后一直呈下降趨勢。2010年人口105.32萬;2015年109.28萬;2020年人口111.59萬。
(二)2006―2050年涼州區人口的年齡結構
1. 2006―2050年涼州區0~14歲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2TFR=1.64 0~14歲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2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0~14歲少兒人口數量和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2006―2050年涼州區0~14歲少兒人口的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將呈現出先下降然后小幅回升,然后再下降的波浪形變化趨勢。0~14歲少兒人口數量將在2011年達到一個低值17.53萬,然后回升。在2019年達到一個峰值20.03萬人后再次回落,到2034年達到一個低值11.96萬人,然后再次回升。在2045年達到一個峰值13.56萬人,然后再次呈現出下降趨勢。
2. 2006―2050年涼州區15~64歲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3TFR=1.64 15~64歲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3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和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變化趨勢。涼州區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在2006―2012年會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2012年后一直到2028年除個別年份小幅下降之外,基本保持不變,2028年之后呈下降趨勢。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變化趨勢同勞動適齡人口數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預測期內涼州區勞動適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都會保持60%以上,這說明預測期內勞動力資源的供給是較為豐富的,2028年之前勞動適齡人口系數一直都保持在70%以上,數量在80萬左右。
3. 2006―2050年涼州區65歲以上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4TFR=1.64 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4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65歲以上人口數量和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預測期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在未來,涼州區的老年人口系數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大,在初期變化速度較為緩慢,2006―2026的年均增長速度為3.14%;而2027―2039年,人口老齡化系數則會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增大;2039年老年人口數量和老年人口系數均達到峰值,分別為26.55萬人和24.76%;2040年以后基本穩定,2040―2050年的年均增速為0.25%。
(三)2006―2050年內涼州區的人口發展趨勢
1.預測期內涼州區人口結構類型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不斷加劇
根據人口老齡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口劃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種人口類型。年輕型是指65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低于4%的比例,成年型指這一比例在4%~7%之間,老年型指這一比例超過7%。
按照中方案(TFR=1.64)預測的涼州區未來主要年份的人口年齡結構數據,涼州區的人口結構在預測期內將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這一轉變過程將于2010年前實現,并且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老齡化的程度將持續深入。
2.預測期內19~64歲勞動人口和25~44歲青壯年人口變化趨勢
圖5TFR=1.6419~64歲和25~44歲勞動人口變化趨勢
圖5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19~64歲勞動人口數量和25~44歲青壯年人口數量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預測期內19~64歲人口數量呈現出先增長后保持穩定,然后下降的趨勢。2006―2016年緩慢增加,2016―2026基本保持穩定,2026年以后逐年下降。25~44歲青壯年人口,從2006―2026年基本保持穩定,2027年以后呈現出下降趨勢,到2040年左右,下降到一個低水平后再次保持穩定。
四、涼州區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
(一)存在的問題
1.人口文化素質偏低,使發展缺乏后勁
2005年,涼州區的文盲率為8.68%,將近88 000多人,提高勞動人口素質,特別是特殊區域的勞動人口素質,是人口發展的難題,也是各個層次、各種方式教育機構和培訓機構的工作重點。與此同時,出現的教育素質逆淘汰現象也不容忽視,即城市家庭的生育率低,而農村家庭的生育率高,每年的新增人口80%以上分布在農村。由于人口素質低造成涼州區人力資本短缺,社會不穩定性增加,經濟發展將會缺乏潛力和后勁。
2.人口流動性弱,影響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據2006年統計,流出人口3.6萬,外出人員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數量3.6千,是流出人員的1/10。流入人口中從省內流入和從省外流入的人口各占一半,說明涼州區人口的流動性較弱,吸引外來人力資本的可能性較小,人力資源很難得到優化配置。實踐證明,越是經濟社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其流動人口,外來人口所占比重就越高。流動人口是活躍市場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流動人口不僅能帶來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機制,還能有效拉動本地區的消費需求。
3.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
未來涼州區的老年人口系數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在2027―2039年老年人口系數將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提高,到2039年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26.55萬,老年人口系數將高達24.76%,總人口負擔系數高達57.1%。如此多的老年人口將為社會帶來沉重的扶養負擔。
(二)解決的思路
1.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以智力開發支撐區域經濟發展
涼州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要根據實際,重點培養適合涼州區的開發型、專業型、技術型人才,普遍提高本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注重少數民族企業家的培養和扶持,注意發掘當地掌握獨特技術技能的人才,積極向國家爭取吸引人才的財政支持和優惠政策,關懷愛護來本地工作的外地科技人才。
2.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人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社會醫療保障、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其他社會福利救濟制度,難以消除農村人口養老的后顧之憂,使農村人口控制工作難度加大。
農村人口控制工作的難度不僅僅是因為受傳統觀念的深刻影響,更主要的原因是目前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農村現有的家庭養老而非社會養老模式決定了農村人口的老有所養、生老病死問題主要靠其子女而非社會來承擔。涼州區家庭養老模式占據主流,“養兒防老”在農村不單單是一種傳統觀念,而是一種現實需要。任何人都會考慮失去勞動能力后怎樣生存的問題,城市居民由于有基本的社會保障,經濟上基本不成問題,而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途徑只能是盡量多生孩子,增強未來生活的保障程度。
3.將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納入規范的運行軌道
2006―2010年為第一階段。實現低生育率;實現計劃生育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建立完整的城鄉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完善計劃生育基礎設施的建設;防止人口出生率的反彈,重點控制流動人口的生育秩序;建立人口與經濟等要素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2011―2015年為第二階段。穩定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質量;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并繼續完善計劃生育工作程序,使之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機制趨于成熟;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的新體系基本建成;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問題的研究、規劃和實證分析要上水平、上層次,擴大在市內省內國內的影響。
2016―2020年為第三階段。把人口的全面發展作為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標,全面提高人口出生、培養、就業、流動的水平。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農村作為重點;延長人均受教育時間;人力資源高效利用;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建立起來;整個社會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梁冬,李盧霞,等.理出同源必有因――淺談馬爾薩斯人口理論與其經濟學理論之間的邏輯一致性[J].經濟問題探索,2005,(4):26-29.
[2]董栓成.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5):23-32.
一、武威市涼州區人口發展現狀
1.人口總量大,人口增速趨穩
涼州區現有常住人口102.3萬,人口的增長速度近幾年呈逐漸減緩平穩態勢,年增人口不超過1萬,人口增長率基本保持在5‰。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婦女就業觀念的變化,以及兒童撫養費的增加,群眾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人口增長目前基本實現了低出生,低增長的生育水平。但由于全區人口基數大,是甘肅人口最多的縣區之一,因此整體來說,農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2.人口流動數量大,以臨時性流動為主
從人口流動性上看,涼州區臨時性流動人口數量大,而長期流動人口數量并不多。據2006年統計,流出人口3.6萬,外出人員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3.6千,是流出人員的1/10。流出人口以勞務輸出為主,2006年涼州區農村向外輸轉勞動力21.52萬人,創收7.36億元,成了農村家庭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為了提高流出人員的素質,全年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45 516人。
3.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受教育人口比例不斷上升
涼州區人口素質從1990—2005年有所提高,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03%增長到7.12%;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9.17%增長到15.71%;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29.58%增長到38.35%。盡管人口素質有所提高,但整體水平較底,影響了農村人口的流動。
二、涼州區人均經濟發展水平
1.涼州區人均經濟容量變化
從2000—2005年,涼州區生產總值(當年價)從427 607萬元增加到952 000萬元,年均增長率為17.5%,人均生產總值(當年價)從4 310.12元增加到9 629.78元,年增長率17.6%。
2.涼州區人均財政收支
2000—2005年涼州區財政收入從2000年的17 236萬元增長到2001年的20 086萬元,隨后四年間一直下降,下降到2005年的9 106萬元,出現負增長。2000—2005年財政支出基本穩定增長。人均財政收入逐漸下降,由173.73元下降到89.80元。人均財政支出穩步上升由295.62元上升到51 1.50元。
3.涼州區人均固定資產投資
2000—2005年涼州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64 619萬元增長到337 218萬元,年增長率39.86%。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從651.34元增長到3 325.62元,年增長率46.06%。
三、涼州區2006—2050年人口預測及發展趨勢
(一)2006—2050年涼州區人口總量的變化趨勢分析
根據涼州區的人口預測基礎數據,借助CPPS軟件的支持,以總和生育率、預期壽命、性別比為控制變量,對涼州區2001—2050年的人口發展分別進行高、中、低三種方案的預測。將三種方案的預測結果與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發現中方案(TFR=1.64)最符合涼州區的實際情況。在TFR=1.64的情況下,2001—2006年預測人口與實際人口的相對誤差分別為0.11%、0.10%、0.05%、0.5%、0.45%、0.34%,預測誤差較小。
1.人口自然增長率
圖1TFR=1.64總人口數變化趨勢圖
由上頁圖1可知,預測期內涼州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同人口出生率的變化趨勢較為一致,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中間有兩次小幅波動。第一次小幅上揚在2005—2012年,在2012年達到峰值,此后涼州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趨勢較為明顯。到2030年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又會出現第二個小幅上揚,但上揚的幅度很小,自然增長率變化曲線基本為水平狀,并且中間伴有個別年份的下降,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2038年左右,此后涼州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大幅下降。
2.總人口數
由上頁圖1可知,涼州區總人口數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按照中方案的預測(TFR=1.64),人口將在2022年達到峰值111.71萬,此后一直呈下降趨勢。2010年人口105.32萬;2015年109.28萬;2020年人口111.59萬。
(二)2006—2050年涼州區人口的年齡結構
1. 2006—2050年涼州區0~14歲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2TFR=1.64 0~14歲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2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0~14歲少兒人口數量和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2006—2050年涼州區0~14歲少兒人口的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將呈現出先下降然后小幅回升,然后再下降的波浪形變化趨勢。0~14歲少兒人口數量將在2011年達到一個低值17.53萬,然后回升。在2019年達到一個峰值20.03萬人后再次回落,到2034年達到一個低值11.96萬人,然后再次回升。在2045年達到一個峰值13.56萬人,然后再次呈現出下降趨勢。
2. 2006—2050年涼州區15~64歲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3TFR=1.64 15~64歲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3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和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變化趨勢。涼州區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在2006—2012年會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2012年后一直到2028年除個別年份小幅下降之外,基本保持不變,2028年之后呈下降趨勢。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變化趨勢同勞動適齡人口數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預測期內涼州區勞動適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都會保持60%以上,這說明預測期內勞動力資源的供給是較為豐富的,2028年之前勞動適齡人口系數一直都保持在70%以上,數量在80萬左右。
3. 2006—2050年涼州區65歲以上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4TFR=1.64 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4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65歲以上人口數量和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預測期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在未來,涼州區的老年人口系數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大,在初期變化速度較為緩慢,2006—2026的年均增長速度為3.14%;而2027—2039年,人口老齡化系數則會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增大;2039年老年人口數量和老年人口系數均達到峰值,分別為26.55萬人和24.76%;2040年以后基本穩定,2040—2050年的年均增速為0.25%。
(三)2006—2050年內涼州區的人口發展趨勢
1.預測期內涼州區人口結構類型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不斷加劇
根據人口老齡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口劃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種人口類型。年輕型是指65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低于4%的比例,成年型指這一比例在4%~7%之間,老年型指這一比例超過7%。
按照中方案(TFR=1.64)預測的涼州區未來主要年份的人口年齡結構數據,涼州區的人口結構在預測期內將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這一轉變過程將于2010年前實現,并且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老齡化的程度將持續深入。
轉貼于
2.預測期內19~64歲勞動人口和25~44歲青壯年人口變化趨勢
圖5TFR=1.6419~64歲和25~44歲勞動人口變化趨勢
圖5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19~64歲勞動人口數量和25~44歲青壯年人口數量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預測期內19~64歲人口數量呈現出先增長后保持穩定,然后下降的趨勢。2006—2016年緩慢增加,2016—2026基本保持穩定,2026年以后逐年下降。25~44歲青壯年人口,從2006—2026年基本保持穩定,2027年以后呈現出下降趨勢,到2040年左右,下降到一個低水平后再次保持穩定。
四、涼州區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
(一)存在的問題
1.人口文化素質偏低,使發展缺乏后勁
2005年,涼州區的文盲率為8.68%,將近88 000多人,提高勞動人口素質,特別是特殊區域的勞動人口素質,是人口發展的難題,也是各個層次、各種方式教育機構和培訓機構的工作重點。與此同時,出現的教育素質逆淘汰現象也不容忽視,即城市家庭的生育率低,而農村家庭的生育率高,每年的新增人口80%以上分布在農村。由于人口素質低造成涼州區人力資本短缺,社會不穩定性增加,經濟發展將會缺乏潛力和后勁。
2.人口流動性弱,影響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據2006年統計,流出人口3.6萬,外出人員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數量3.6千,是流出人員的1/10。流入人口中從省內流入和從省外流入的人口各占一半,說明涼州區人口的流動性較弱,吸引外來人力資本的可能性較小,人力資源很難得到優化配置。實踐證明,越是經濟社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其流動人口,外來人口所占比重就越高。流動人口是活躍市場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流動人口不僅能帶來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機制,還能有效拉動本地區的消費需求。
3.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
未來涼州區的老年人口系數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在2027—2039年老年人口系數將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提高,到2039年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26.55萬,老年人口系數將高達24.76%,總人口負擔系數高達57.1%。如此多的老年人口將為社會帶來沉重的扶養負擔。
(二)解決的思路
1.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以智力開發支撐區域經濟發展
涼州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要根據實際,重點培養適合涼州區的開發型、專業型、技術型人才,普遍提高本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注重少數民族企業家的培養和扶持,注意發掘當地掌握獨特技術技能的人才,積極向國家爭取吸引人才的財政支持和優惠政策,關懷愛護來本地工作的外地科技人才。
2.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人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社會醫療保障、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其他社會福利救濟制度,難以消除農村人口養老的后顧之憂,使農村人口控制工作難度加大。
農村人口控制工作的難度不僅僅是因為受傳統觀念的深刻影響,更主要的原因是目前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農村現有的家庭養老而非社會養老模式決定了農村人口的老有所養、生老病死問題主要靠其子女而非社會來承擔。涼州區家庭養老模式占據主流,“養兒防老”在農村不單單是一種傳統觀念,而是一種現實需要。任何人都會考慮失去勞動能力后怎樣生存的問題,城市居民由于有基本的社會保障,經濟上基本不成問題,而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途徑只能是盡量多生孩子,增強未來生活的保障程度。
3.將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納入規范的運行軌道
2006—2010年為第一階段。實現低生育率;實現計劃生育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建立完整的城鄉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完善計劃生育基礎設施的建設;防止人口出生率的反彈,重點控制流動人口的生育秩序;建立人口與經濟等要素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2011—2015年為第二階段。穩定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質量;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并繼續完善計劃生育工作程序,使之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機制趨于成熟;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的新體系基本建成;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問題的研究、規劃和實證分析要上水平、上層次,擴大在市內省內國內的影響。
2016—2020年為第三階段。把人口的全面發展作為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標,全面提高人口出生、培養、就業、流動的水平。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農村作為重點;延長人均受教育時間;人力資源高效利用;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建立起來;整個社會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梁冬,李盧霞,等.理出同源必有因——淺談馬爾薩斯人口理論與其經濟學理論之間的邏輯一致性[J].經濟問題探索,2005,(4):26-29.
[2]董栓成.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5):23-32.
中圖分類號:C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00-02
一、引言
基于地理、文化、歷史、經濟等各種因素,一個國家的人口普遍具有與其相對應的人口特征,而人口特征與一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均存在著聯系,尤其是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其中:人口基數、綜合素質、年齡結構、人口的流動性、人口性別比、人口的區域性分布、人口城鎮化等方面因素,均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極為直接的關系。
二、人口基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基數的大小直接關系著經濟發展的模式、規模以及速度。就我國來說,中國人口基數龐大,一方面對資源消耗的需求旺盛,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資源供應,這對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能源成本具有較大的壓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龐大的人口基數,卻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人口。一般而言,對于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經濟,尤其是較為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外向型經濟而言,能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具有明顯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對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中國自改革開放起,巨大的人口基數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而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分享了龐大的人口基數紅利,勞動力供給非常充足,而勞動力的價格非常低廉,生產制造的人力成本較低,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這樣的人口紅利需要與之相對應的經濟發展模式,才能顯現出它的優勢,在外向性的加工制造型經濟模式中,這種人口紅利就具備了特定的條件和基礎;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創新型的高科技或金融服務等高端產業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模式,那么,這種龐大的人口基數對于創造人口紅利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如:美國有3億多人口,經濟以高科技,金融服務等高端產業為主導,其經濟總量是中國經濟的2倍;而中國人口基數13億,比美國多出10億,但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外向型的加工制造產業,且經濟規模雖然快速提升,但僅相當于美國的1/4(是指提升速度還是其它?),所以,人口基數對經濟發展的紅利因素也僅限于特定的經濟模式。拋開經濟發展模式,單純談人口基數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將無從談起。
三、人口年齡化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的年齡化結構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與人口基數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著一定的關系,人口基數龐大可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但如果人口基數中人口的年齡化結構不合理,這種龐大的人口基數紅利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中間最主要的就是老齡化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本質是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協調統籌問題。[6]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3億人口中,年齡超過60歲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13.26%之多,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說明勞動力人口在相應減少。雖然從絕對數而言,中國的勞動力仍將在一定期限內,具備人口紅利的巨大價值。但是,我國在經濟不發達,人口基數很大的情況下,在很短的時期內進入老齡化社會,會帶來“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社會保障、社會負擔增加,對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對于人口基數相對較小的國家來說,老齡化人口比重過大,將直接造成勞動力人口不足,社會成本支出過大,經濟發展速度放慢。
類似的,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人口特征,還有人口的性別比。就對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來說,男性勞動力比女性勞動力有一定的先天優勢,性別比的失衡,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問題,容易造成后續新生勞動力的不足或延緩新生勞動力的供給。對經濟的發展產生持續而長遠的影響。
四、人口的綜合素質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的人口基數龐大,但綜合素質或人均素質不高。人口基數龐大,但綜合素質較低,那對于宏觀的經濟發展而言[1],只適合勞動密集型產業,只有勞動密集型產業才需要大量的低端勞動力,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較低。對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金融服務等高端產業而言,則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才能滿足這些高端產業的發展需求。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國正是基于大量的低素質勞動力人口,創造了快速發展的規模龐大的外向型加工制造產業。而外向型加工制造產業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主導產業。雖然我國的人口素質近幾十年來一直呈現快速提升之中,但相對于如此龐大的基數而言,總體的素質提升仍然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如上所述,人口的綜合素質因素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
五、人口的區域性分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直觀的結果就是,人口分布相對集中的區域勞動力相對更為充足,反之則勞動力缺少。但這一結果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只能建立在一定的主觀和客觀條件之下進行分析[2]。如果對應的產業資源不足,過多的勞動力人口會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如在我國的四川、河南等人口過多的省份,以及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勞動力人口充足,但可供分配生產資源不足,就造成了勞動力過剩,人口紅利變成了人口負擔,對經濟發展形成不利影響。如將這些過剩的勞動力人口,流動到沿海生產制造產業相對集中、發達的地區,這些過剩的勞動力人口就能發揮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對經濟發展形成正面的提升和促進作用。同時,如果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的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充分利用這些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對經濟的平衡發展,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人口流動是主觀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3],人口流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可分配生產資源的再次分配,通過人口流動促進生產資源的合理分配,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流動是“勢利經濟”(人的趨勢性和趨利性導致的人員向易于產生財富的時間,地點集中的經濟行為)造成的一種合理的人口分布策略。人口流動較為集中的區域通常經濟活力強,經濟發展快;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流動出現區域均衡的狀態,則說明一個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較為均衡。流動人口的地區分布決定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六、人口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城市化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城市化進程也基本上是各國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一條發展脈絡,人口的城鎮化速度越快,經濟發展的進程和速度同樣也會加快,反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會加快人口的城鎮化進程[4]。人口城鎮化的比重加大,對經濟發展很顯著的一個促進作用就是城市人口越多,商品的消費量也就越大,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就越大,消費增加對經濟的巨大貢獻就很容易表現出來。目前,中國的經濟主要依賴勞動密集型的外向型經濟,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拉動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三駕馬車以出口和投資所占比重較大,而消費是三駕馬車中最弱的一匹,之所以最弱,是因為人均可支配收入過低的原因,我國目前城市化人口比例較小,農村人口比例大,而農村人口總體來說收入低,消費能力差,從而導致整個社會消費能力不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對于我國來說,推進城市化是經濟發展一個根本性問題,只有加快城鎮化建設,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保障。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已從賣方市場時期進入了買方市場時期,賣方市場時期是生產能力滿足不了人們的物質需求的時期,在這樣的時期,要發展經濟,主要是提高生產能力,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一個國家進入買方時期后,要想達到財政收入的最大化,社會就業量的最大化,就必須尋求商品消費量的最大化。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仍有6億7千多萬農村人口,農村人口消費能力低,嚴重制約著我國商品消費量向最大化發展。同時,在農民身上存在著自產自消的行為,而這些自產自消的物品,因為不是通過貨幣購買消費的,因而不是商品消費,產生不了商品消費的作用,從商品經濟的角度上,稱農民自產自消的物品為“無效消費品”。
七、總結
人口特征的差異性與經濟發展的結果存在著密切的必然關系,結合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口特征分析,以上所述的結論同樣存在,這是宏觀經濟學中人口特征對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但從微觀層面而言[5],基于客觀條件不同,以及各國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上述人口特征在不同條件下所產生的作用也會存在著略微不同的結果。這個結果不影響宏觀研究的結論,但卻可以從細節處加強人口特征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全面性研究和導向性研究。本文就微觀層面和特定層面的人口特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就不多作分析,上述僅從宏觀角度對人口特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做粗淺分析。
參考文獻:
[1]陳宗勝,周云波.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對城鎮居收入及收入差別的影響――三論經濟發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J].南開經濟研究,2001(04):38-42.
[2]朱傳耿.中國流動人口的影響要素與空間分布――流動人口空間自相關分析[J].地理學報,2001,56(5):549-560.
[3]周毅.中國人口流動的現狀和對策[J].社會學研究,1998(03):83-91.
[4]王鳳芹.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現狀及縮小差距的措施研究[J].特區經濟,2010(10):90-93.
一、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與趨勢
中央辦公廳主任指出“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是地理海拔的相對“高地”。由于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在發展上長期處于相對‘洼地’,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都處在全國靠后位置。”僅以“十一五”初年即2006年為例,貴州用僅占1.8%的國土面積,卻供養了占全國3.0%的人口,但生存質量不高、生活水平偏低、人口素質較差。例如貴州部分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僅占全國的比重為:人均生產總值僅為全國的36%。從人口素質上看,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6、1.0、1.1%;財政總收入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9%,進出口總額0.1%,實際利用外資0.3%,外商直接投資0.1%,在校研究生數0.7%,普通高校在校生數13%, 2007年的“人口素質”這項指標的小康實現程度才達到57.1%,至于廣大農村的“人口素質”指標小康實現程度更是低達22.7%。
可見,人口素質低是妨礙我省經濟發展,提高小康水平的“短板”,“十一五”時期,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仍處在掛末位置。進入“十二五”,省委、省政府確定了“兩加一推”戰略布局,吹響了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號角,在構筑精神“高地”,沖出經濟“洼地”的激勵聲中,全省各族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中央出臺支持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國發2號文件”等政策機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優勢和后發優勢,厚積薄發、彎道超車、錯位發展,各項經濟指標較以往有了突然猛進的增長,尤其是GDP增速濟身全國三甲并保持穩定增幅,貴州掀起了追趕發達地區的浪潮,并響亮的提出了“十二五”確保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0億元,力爭翻一翻、突破一億萬元的目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如此迅猛,一方面為教育更好更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又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的時代責任。
二、貴州高等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經濟要發展、教育須先行。要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宏偉目標,就必須繼續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職業教育,擔負著經濟社會生產服務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的重要職責,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省委、省政府實施“兩加一推”主基調、“四化同步”主戰略,這對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緊密聯系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促進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極好機遇。“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擴大。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力度,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緩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人才短缺,提高人才儲備數量和質量,促進就業再就業,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一) 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加快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和社會進步的“發動機”。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繁榮與發展,根本的決定性因素在于教育發展水平,根本的核心在于其賴以依存的產業競爭力,高等職業教育就是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培養人才的教育,二者的相互依存度尤為緊密。職業教育本身也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對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壯大經濟實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僅能夠有力地推動相關產業投資,帶動經濟發展,而且將有力地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
(二)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全面推進“兩加一推”主基調、“四化同步”主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貴州貧困和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為此,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提出要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信息化“四化同步”戰略。目前,貴州缺乏技術技能型人才,據人力資源部門統計,“十一五”末,貴州省僅有專業技術人才資源78.42萬人,技能人才資源54.51萬人,農村實用人才資源30.19萬人,人才資源總量占在業人口的比重僅有8.59%。根據《貴州省 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部署,到2020年,貴州省技術人員、農村技術人員資源分別要達到91萬、88萬和80萬人,人才資源總量占在業人口的比重要達到11%。這就要求更加重視和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將大量人力資源轉化為技術技能人才,為“四化同步”發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貴州實現脫貧致富的迫切需要
按1274元扶貧標準測算,2010年全省貧困人口418萬,占全國2688萬的15.6%,居全國第一。按2300元測算,全省貧困人口有1764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近一半,兩項指標均為全國第一。2014年,按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幣的國家扶貧標準,全省農村貧困人口還有700多萬人。在“兩加一推”的進程中,要解決就業問題,既需要發展產業增加就業崗位,也需要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技能和市場競爭力,使他們能夠從事一項技術要求較高的產業或順利外出發展。也就是說,只要一個孩子進入職業院校就意味著帶動家庭脫貧,真正實現“培養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家”,讓每個貧困家庭都至少有一名靠技術技能吃飯的人,早日脫貧致富。
(四)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完善職業教育自身特性的需要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辦學,在國民教育中與經濟社會建設聯系最為直接和緊密,是脫貧致富的“直通車”。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貴州用包括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和石漠化土地、僅占全國1.8%的土地面積,供養占全國3%的人口。人多地少是基本省情,就業問題在貴州是一個不可回避而且必須解決的大問題。目前,貴州有800萬人常年在外務工,全省城鎮每年需要就業的勞動力有數十萬人,還有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出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
三、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支撐
“十二五”以來,貴州進入了一個需要人才,創造人才的時代。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進入第二輪實施階段,“國發2號文件”加大了對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支持力度,以國家級開發區貴安新區為龍頭,一大批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和項目建設上馬,城鎮化建設進度加快,隨著全省支柱產業、特色產業、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創新持速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各行各業生產、建設、經營、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應用、實用型人才更是緊缺,急需要職業院校提供源源不斷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然而,我省高職院校數量不足、規模不大、辦學水平撐支不齊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2012年末,高職院校也只有24所,高職在校生規模只14萬人,僅占高等教育在校生38萬中的36.8%,2014年,高職院校為29所,在校生16萬人,也僅占高等教育在校生41.9萬中的38.2%,高職院校生均校舍面積和儀器設備值在全國處于掛末位置。高職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因此,必須創造條件增加優質教育資源,擴大高職教育辦學規模,提高辦學質量,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智力和人才的需求,把我省巨大的人口壓力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把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人才資源強勢,為我省經濟社會實現后發趕超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四、采取多種措施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十二五”末期,是我省實施“兩加一推”、“四化同步”戰略進入攻堅的深水期,更是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全省面臨著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內在需求,更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要勇于擔當,在辦學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上實行全面深化改革,主動尋求創新突破,培養更多合格人才,助推“兩加一推”、“四化同步”戰略實施取得實效。
(一) 強化完善制度建設
以人事制度改革和績效工資制度深入實施為重點,全面推進事業單位崗位管理制度的全覆蓋,調動全體教職工積極主動干事創業、甘于奉獻、教書育人、愛崗敬業的熱情,在學生就業促進制度,定期舉辦和參與全國全省職業技能大賽制度,教師貢獻激勵獎勵制度等方面出臺新舉措,搭建新平臺,適應新形勢,滿足新要求。
(二) 加大辦學資金的措籌力度
營造“有為有位”的工作環境氛圍,主動爭取上級關心支持,享受國家和省有關職業教育各項政策投入,通過“向上要、財政給、社會融、企業投、對口幫、自己創”等舉措加大融資力度,形成和完善辦學經費良性投入機制。
(三) 著力實施二級管理體制機制
通過辦學宏觀統籌,在全面實行精細化科學管理基礎上,試點下放并賦予二級單位管理的辦學自主權,激活各級辦學主體的內生動力,強化后臺管理的智能化和指揮的高水平,提高前臺服務的精細化和高效率,做到人人都是主人,層層都有活力,營造科學、健康、創新、綠色的和諧發展氛圍。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老年人口比例開始上升,少年兒童人口比例相對降低,人口老齡化進程起步。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老年人口比例繼續上升,分別達到了7.63%、8.59%,相同年份的少年兒童人口比例逐漸下降,從33.59%降至28.4%。
1999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31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成為人口老年型國家。此后,伴隨建國后第一次出生人口高峰人口陸續進入老年,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2012年,我國老年人口達到1.94億,占總人口的14.3%,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
從未來發展看,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不容樂觀,根據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的預測,我國老年人口今年年底將突破2億,占總人口的14.8%;2025年突破3億,比重達21%;2033年突破4億,比重達27.7%;2053年達到峰值4.87億,比重達34.8%。整體來看,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本世紀上半葉人口發展的最大特征,同時也構成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伴隨世界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人口老齡化成為全球性發展趨勢。自1865年法國最早進入老年型社會以來,特別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后,歐洲國家及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先后進入老年型國家行列。2000年,世界老年人口總數達6.09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世界人口轉變為老年型人口。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近9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老年型國家。據預測,從2010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數量將由69億增加到93億,老年人口數量由7.6億增加到20.3億,老齡化水平由11%提升到22%,老年人口增長將達到全球人口增長的53%。分區域看,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繼續深入發展,老年人口數量從2.68億增加到4.18億,老齡化水平由21.7%上升到31.9%。發展中國家的老年人口由4.90億增加到16.13億,老齡化水平從8.7%上升到20.2%。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成為不可逆轉的全球性趨勢。
在我國,伴隨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生育率水平不斷下降,平均預期壽命將不斷延長,人口年齡結構必然老齡化,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則加速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使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提前至少二、三十年,老齡化水平提升3-4個百分點。計劃生育在客觀上對人口老齡化起到了助推作用,也是造成我國“未富先老”的重要原因。
人口老齡化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系列重大挑戰
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和前提。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將對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客觀上要求經濟社會結構也隨之改變,使經濟社會結構變化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相協調。否則,必然產生各種結構性沖突和矛盾。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本質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不適應。我國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社會基礎相對薄弱的條件下快速發生的,并將在相當長時期內超前于現代化發展,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城鄉統籌發展和民生保障等領域產生的影響是全面、深刻、復雜的。
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人口計生工作納入改善民生的全局部署之中抓好落實,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計生家庭和群眾的切身利益,使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真正作為造福群眾的大事、好事、實事。一是結合當前重大改革,圍繞計劃生育家庭在優生優育、子女成才、抵御風險、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養老保障等六個方面的需求,在更大范圍內整合政策和資源,進一步加快建立健全利益導向政策體系,使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優先優厚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二是把關心、關愛、關懷群眾的生育健康、生殖健康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圍繞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狠抓落實。三是充分尊重群眾的計劃生育主人翁地位和首創精神,通過全面規范政務公開、實行村民自治等措施,健全民主管理機制,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計劃生育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權益問題。
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人口計生工作納入改善民生的全局部署之中抓好落實,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計生家庭和群眾的切身利益,使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真正作為造福群眾的大事、好事、實事。一是結合當前重大改革,圍繞計劃生育家庭在優生優育、子女成才、抵御風險、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養老保障等六個方面的需求,在更大范圍內整合政策和資源,進一步加快建立健全利益導向政策體系,使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優先優厚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二是把關心、關愛、關懷群眾的生育健康、生殖健康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圍繞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狠抓落實。三是充分尊重群眾的計劃生育主人翁地位和首創精神,通過全面規范政務公開、實行村民自治等措施,健全民主管理機制,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計劃生育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權益問題。
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人口計生工作納入改善民生的全局部署之中抓好落實,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計生家庭和群眾的切身利益,使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真正作為造福群眾的大事、好事、實事。一是結合當前重大改革,圍繞計劃生育家庭在優生優育、子女成才、抵御風險、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養老保障等六個方面的需求,在更大范圍內整合政策和資源,進一步加快建立健全利益導向政策體系,使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優先優厚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二是把關心、關愛、關懷群眾的生育健康、生殖健康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圍繞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狠抓落實。三是充分尊重群眾的計劃生育主人翁地位和首創精神,通過全面規范政務公開、實行村民自治等措施,健全民主管理機制,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計劃生育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權益問題。
[3] 陳春園,秦亞洲,朱國亮.農村留守婦女心頭有三座山[J].半月談,2005,(11).
[4] 劉琳,陳軍.留守媽媽不堪生活壓力攜3名孩子服毒自殺[EB/OL].http:///xinwen/shehuixinwen/201203/t20120331_7025278.htm,2012-3-30.
[5] 潘璐,葉敬忠.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17.
[6] 曾向榮.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六成存心理問題[EB/OL]. http:///edu/2010-03/04/content_13092749.htm, 2010-3-4.
[7] 賀聰志,葉敬忠.農村留守老人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2):24-34.
[8][9] 葉小文.城鎮化是天大的問題[J].當代貴州,2011,(16):56.
[10] 葉劍平.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城鎮化困境的直接原因[EB/OL].http:///ts/zxyd/byydtd/201003/t20100323_24958.htm,2010-3-23.
[11] 翟虎渠.盡快開展農業土壤污染等級劃分研究[EB/OL]. http:///counter.asp?id=1512&IClass=0801,2006-7-19.
[12] 張維宸.城鎮化,莫觸耕地“紅線”[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04-15.
[13] 武志.七條對策化解城鎮化中的土地矛盾[N].上海證券報,2010-06-28.
[14] 楊 英,潘曉華.江西省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J].江西林業科技,(4):48-50.
[15] 錢玉英.城鎮化背景下的基層治理:中國的問題與出路[J].蘇州大學學報,2009,(5):1-4.
[16] 陳潭.評論:后動員時代的計劃生育關鍵詞[EB/OL].http://.cn/o/2007-03-13/180011403840s.shtml,200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