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4 09:51: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關于職業教育的政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入選理由 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對于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文件提出進一步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范圍,體現了中央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也是教育財政走向公平的內在訴求,同時彰顯了中等職業教育公益性屬性。
主要內容 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中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藝術類相關表演專業學生除外)。對因免除學費導致學校收入減少的部分,第一、二學年由財政按照享受免學費政策學生人數和免學費標準補助學校;第三學年原則上由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和頂崗實習等方式獲取的收入予以彌補,不足部分由財政按照不高于三年級享受免學費政策學生人數50%的比例和免學費標準,適當補助學校。對在職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批準、符合國家標準的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一、二年級符合免學費政策條件的學生,按照當地同類型同專業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免除學費標準給予補助。民辦中等職業學校經批準的學費標準高于補助的部分,學校可按規定繼續向學生收取。同時,將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資助對象逐步調整為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繼續按每生每年1500元的標準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比例分擔。中央財政按區域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在校學生的比例,西部地區20%,中部地區15%,東部地區10%。將六盤山區等11個連片特困地區和、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學生(不含縣城)全部納入享受助學金范圍。
出臺背景
自2009年我國開始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部分符合條件的學生逐步實施免除學費政策以來,中等職業教育雖然獲得了一定發展,但其發展仍存在諸多障礙,如中職學生多來自農村或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家庭,需要免費資助的學生眾多;中職的招生吸引力不強等。為貫徹落實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有關要求,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出臺該意見。
時間 2012年10月22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地方稅務局,財政部駐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
經研究,現對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以下簡稱“三稅”)實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辦法有關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政策問題明確如下:
對“三稅”實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辦法的,除另有規定外,對隨“三稅”附征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一律不予退(返)還。
1思想政治教育對高職學生就業思想的積極作用
人的思想觀念驅使著人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對高職學生就業思想觀念的引導,就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開展的價值所在,同時,也是我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需要承擔的責任。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堅持本心,不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所影響,為自身樹立正確的職業夢想和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使得學生的就業觀念變得更加的積極。高職院校的學生經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能夠具有非常健康的心態,從而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能力,滿足我國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
1.1 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高職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高職院校的學生還沒有完全的步入社會,很多學生還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高職院校的眾多課程中,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應將其作為教學重點。將高職院校學生的個人選擇和我國發展需求相結合,對目前的就業形勢進行全面性的了解,使得高職學生能夠對自身進行準確的定位,樹立正確的就業方向,并且為自身標定一個遠大的就業夢想,打破傳統就業觀念對于高職學生就業思想的束縛。
1.2 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高職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每一名社會工作人員都應具備的素質,很多人都說每一個工作人員就像是社會中的一顆螺絲釘,你在哪里就需要鎖緊哪里,為自身的工作負責。在社會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高職學生從學校步入社會,他們的社會經驗還十分的缺乏,對于許多不懂的事物,存在著眼高手低的現象。甚至很多高職學生步入自身的崗位以后,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觸犯了法律的底線和職業道德的底線。追求其根本原因是高職學生在校階段沒有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步入社會后對于自身的職業沒有太多的熱情,也不懂得什么是奉獻,對于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都有著苛刻的要求,但是卻沒有實際的看清自己。對于不良誘惑的抵抗力很低,自身的工作不能夠講究誠信,這些都是需要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課程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使得學生具有誠信意識和風險意識[1]。
2 高職學生就業思想教育對策
我國對于高職院校教育越來越為重視,并且對于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思想觀念也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對自身進行準確的定位,并且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樹立符合自身的就業理想,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成為一名社會需要,并且對社會發展奉獻力量的人才。
2.1 將就業思想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和載體
我國的高職院校對于學生教育工作的開展,不能夠只是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對于學生職業道德以及職業精神的培養也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并且將其工作作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重點內容。所以,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將就業思想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中心,以及相關知識傳授的媒介。不僅需要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教育,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對自身未來的工作進行良好的規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使得學生走出校園步入崗位后,能夠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堅守自身的職業道德底線。要高職院校的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開展的意義所在,要學生深刻的體會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對于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力,使得學生的就業、擇業態度變得更加的積極,不再對崗位工作有著太多苛刻的需求,使得學生具有的就業觀念進行良好的轉變,幫助學生創建合理的、科學的就業觀念。
2.2 將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與家庭、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9-0246-01
一、音樂專業大學生個性特征
(一)政治理論素養不足理想信念淡薄
音樂專業大學生思維敏銳,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問題,但缺乏理想信念,不關心時事政治。所以他們雖崇尚遠大理想,但對人生價值、生命存在意義感悟不深,容易受社會不良現象和多種價值觀念的影響,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不強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誠信和奉獻精神。
(二)個性張揚,集體觀念、紀律觀念較差
音樂專業的學生多半活潑開朗,心態開放,表現欲望強烈,但吃苦精神較差。由于經常參加一些文藝表演活動,張揚其個性,增強了自信心。再有,由于師生一對一的授課和單獨的練習,較少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缺乏團隊精神,集體榮譽感不強。
(三)部分學生不專心學業,價值觀發生扭曲
由于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各類的文藝演出等活動,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但也有部分學生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受不良風氣的影響,把金錢看得很重,為賺錢而耽誤學業。嚴重的影響了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制約了今后的發展。
(四)缺乏抗挫折能力
部分學生從小就開始學習音樂,對藝術有較強領悟力和實踐力,使學生形成了較強的自信心,對未來充滿憧憬和成功的渴望。但缺少磨練,人生體驗不足,心理承壓能力較弱,在遇到困難、挫折與失敗時往往容易陷入悲觀、失望、痛苦之中,迷失方向。
(五)專業能力強但文化素質相對薄弱
音樂專業學生入學時的文化課基礎總體上相對薄弱。在態度上往往更重視專業技能課程而相對輕視文化課程的學習。英語、中外音樂史等文化課的重修的比率較高,影響了他們的專業技能向高水平方向發展,給學生的長遠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音樂專業大學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樹立牢固政治思想,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以黨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文藝活動融入到各級各類的社會公益活動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愛校、愛專業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教育以及誠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從分發揮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作用,讓他們在具體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二)改革優化課程結構,增加文化課比例
音樂院系必須調整優化課程結構,增加人文知識課程、思想素質教育課程、傳統文化選修課程和社會調研實踐課程的比重,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思想素質,了解國情,從而提高音樂專業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
(三)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在學生思想文化素質培養中教書育人的作用
學校要配備優秀的專業課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適當的個人計劃,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次的教育與引導。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藝術教育之中,影響和感召學生,有效地培養和提高音樂專業大學生的整體素質。
(四)尊重學生,因勢利導,“嚴格管理”與“以人為本”相結
給學生以信任,讓他們在健康、積極的文化活動中展現個性,體現價值,增強集體和紀律觀念。在嚴格管理的同時,兼顧學生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價值,要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尊嚴,平等溝通,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主動接受的教育。
(五)把“職業生涯規劃”貫穿學習生活的始終
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導向和引領,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計劃有目標的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并全程指導學習和生活,以便學生在畢業時能夠更好更順利的走上工作崗位,實現人生的價值。
以上是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的實踐經驗,愿與廣大從事音樂專業大學生培養工作的同仁共勉,以進一步培育出更多更優秀的適應新時期社會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音樂藝術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1-0012-02
一、政策與高職教育發展的關系
中國高職教育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高職教育的發展狀態與高職教育政策的演替密切相關。不同時期的高職教育政策都是根據當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及高職教育發展的形勢和需求提出的,高職教育的發展對政策有著高度的依賴性。
二、不同發展階段政策的文本及特征
廣東高職教育經歷2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為廣東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健康、積極的政策環境。筆者梳理了國家和廣東省政府在不同階段制定的政策文本,發現不同發展階段政策文本有著不同的核心內容,體現了不同的價值導向。
(一)起步階段的政策文本及特征(20世紀80年代-1990年)
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1983年頒布的《國務院轉批教育部、國家計委關于加速發展高等教育的報告》提出地方、企業等多方面辦專科教育的實施意見,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下,廣東省政府于1983年頒布了《關于努力開創我省教育事業新局面的決定》,提出“必須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大力發展廣播電視大學等,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各種專門人才”;1985年頒布的《貫徹的意見》指出“要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和層次比例,加快專科教育的發展,擴大招生規模,逐步改變大學本科生和專科生比例不合理的狀況。
(二)低速發展階段的政策文本及特征(1991年-1998年)
1991年頒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和《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工作的意見》是首次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題頒發的政策文件,標志著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心。在中央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精神指導下, 1997年,廣東省政府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粵府[1997]87號),提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學校教育。
這一階段中央政策涉及的內容逐步廣泛,對辦學途徑、辦學方向、辦學特色、辦學效益都有了明確的目標要求,增加了“內涵發展”、“產教結合”、“企業、行業積極參與”等符合高職教育規律的核心文字。
(三)快速發展階段的政策文本及特征(1999年-2004年)
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00年教育部制訂的《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開啟了教育部注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強調高職教育的內涵建設的新建設階段。
在中央政府積極推進高職教育的規范發展和規模發展的政策指導下, 2004年廣東省教育廳為進一步明確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深化高職高專教育教學領域改革,推動我省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發展,頒布了《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我省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意見》、《廣東省高職高專教育改革和實踐工程》,開展高職高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工作,推動我省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這一時期中央及廣東省頒布的高職教育政策逐漸增多,時間間隔越來越短,文本內容更多強調將高職教育作為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力量,摸索中國的高職教育發展規律,有步驟地進行符合中國國情的高職教育改革,重點關注高職教育的制度建設方面,探索高職教育新的管理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政策文本出現 “雙證書”、“雙師型教師” 、“內涵發展”、“示范建設”等突出高職教育職業性特色的字樣,此階段政策文本特點是內容進一步詳實,可操作性強,對高職教育的發展和高職院校的建設發展有著清晰的指導意義,并將高職教育的發展主題逐漸轉移到質量和效益上。
(四)穩健發展階段的政策文本及特征(2004年以后)
自2004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下發后,標志著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質量的新階段正式到來。隨后頒布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若干意見的通知》、《教育部關于印發的通知》(新方案)、《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等政策文件明確高職教育實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全國高職院校積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調技能訓練指導高職教育,大力推進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以期帶動高職教育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
2006年廣東省政府為加快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推進經濟強省、教育強省、人才強省建設,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提出了“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到2010年全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學生達65萬人以上,招生規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50%以上,積極探索發展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教育。”2007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提高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提出“深化高職高專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實施《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綜合改革推進計劃》,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新體系,探索適應現代企業崗位實際需要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制定和完善職業院校人事制度及師資培養培訓、校企合作辦學、招生就業、管理體制與模式等相關政策和制度,為我省職業技術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實施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打造高等職業教育品牌,選擇20所左右辦學理念新、辦學條件好、特色鮮明、改革成效大、教育質量高、社會認可程度高、畢業生就業率高的職業技術學院作為省級示范性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帶動全省高職高專院校加強建設,推動我省高等職業教育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培育高職教育優質資源。”2009年廣東省教育廳和財政廳頒布了《關于實施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提出了“特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優化計劃、精品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計劃、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高水平隊伍建設計劃、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計劃、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計劃、質量保障與服務支撐體系建設計劃”,希望全方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滿足知識經濟時代人才需求。
這一時期的高職教育政策文本不僅提出明確的發展目標、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培養規格的要求,更注重實現目標的配套措施的制定。
三、新形勢下廣東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政策前瞻
(一)拓展高職院校辦學自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高校辦學自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擴大高職院校辦學自就是讓學校本身發揮主體作用,利用內部和外部條件,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一個自由、寬松、嚴謹的學術研究和內部管理環境,以便更好地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管理水平和學術水平。廣東省作為經濟改革的前沿陣地,充分認識高職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積極探索高職院校在招生、專業設置與調整方面的辦學自。2007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全國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開始實行單獨招生試點工作,2012年有單獨招生資格的高職院校增加到18所;2010年選取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等15所高職院校開展中高職銜接對口自主招生試點工作,受到社會、家長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深化校企合作,引導企業投資辦學
推動服務業大發展是“十二五”期間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現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為我國實現產業升級、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新機遇。技能型人才供應不足且結構不合理,仍是制約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職業教育要為服務貿易人才培養作出新貢獻,必須堅持走“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路子。廣東省經濟要實現轉型,必須充分發揮教育引領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在政策法規上制定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法律責任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責任感和積極性,以“消費者導向”為辦學指導方針,實現學校和企業雙贏的局面。
(三)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體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大力發展的方針,轉變職業教育自身發展方式,把提高質量和促進公平作為改革發展的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行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并明確要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陳亞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文本分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
[2][13][15][16][17]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14]19號.
[3]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 OECD Review: Skills Beyond School Background Report for England [EB/OL]. [2015-06-19]. 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oecd-skills-beyond-school-background-report.
[4]Kathrin Hoeckel and Robert Schwartz. Learning for Jobs 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Germany [EB/OL].[2015-06-07]. http:///edu/skills-beyond-school/45668296.pdf.
[5][6]The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Using Tax Incentives to Promote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 [2015-06-06]. http:// cedefop.europa.eu/files/5180_en.pdf.
[7][8]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 UKCES Employer Investment Fund[EB/OL]. [2015-06-04]. 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ukces-employer-investment-fund.
[9][14]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Z].中辦發[2006]15號.
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職業學校的辦學規模日益擴大。為提高市場競爭力,社會各級各類辦學主體積極參與教育改革。職業教育集團作為一種校企合作、優勢互補的辦學道路初露端倪。21世紀以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河南、天津、江蘇、海南、上海等地產生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模式,職教集團呈現出跨地區、跨行業與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國家與各級政府的政策與制度是職教集團化辦學的重要前提條件與基本保障,研究相關政策與制度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有重要意義。
一、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政策與制度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期教育領域在體制改革中探索出的產教結合的新路徑。根據其發展進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可分為自主探索期、迅速發展期和深化改革期三個階段。在此過程中,國家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相關政策與制度,為有效地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保障。
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1998年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自主探索期,在這一時期,相關教育政策與制度初步建立。1986年7月,第一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交了《關于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情況的報告》,鼓勵經濟部門和企業辦好職業教育,首次提出“發展企業之間、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聯合辦學”。1991年10月,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目標:“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1993年2月,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應面向社會需要,在政府統籌管理下,主要依靠行業、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舉辦,鼓勵社會各方面聯合舉辦。”《綱要》突出了政府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社會團體的主體地位,要求職業學校走產教結合的路子,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教育制度,為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指出了更清晰的發展方向。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為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道路奠定了基礎。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頒布,進一步完善了職業教育法律體系。這些政策與法律明確了職業教育辦學的主體、路徑、制度與發展目標,為社會力量自發辦學提供了政策指引與法律保障,成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
從1999年到2005年,隨著高等教育連續擴招,高職院校迅猛發展,各級政府部門逐漸轉變角色,通過政策指導與協調,適時地推動職業教育集團有規模地發展。2002年8月,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正式頒布,提出“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強化了各級地方政府在職業教育中的責任,要求“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并強調要依法保障職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各省、市、自治區相關部門逐漸重視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紛紛加強對職業教育的引導與支持,浙江、江西、北京等教育部門陸續出臺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的政策文件。
與此同時,隨著自主就業政策的實施,就業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導向。2004年初,教育部相繼出臺《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職業教育轉變辦學理念,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同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和培訓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專業學科本位向職業崗位和就業為本位轉變。職業院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深化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自2005年起,針對職業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等問題,國家有重點地進行指導與改革。2005年10月,《國務院關于太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頒布,要求公辦職業院校通過資源整合與重組,進行辦學體制改革與創新,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辦學的路子,鼓勵他們“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和境外資金,探索以公有制為主導、產權明晰、多種所有制并存的辦學體制”,或“與企業合作辦學,形成前校后廠(場)、校企合一的辦學實體”。《決定》要求各地政府“加大對民辦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辦學校建設用地、資金籌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促進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決定》還提出實施職業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設計劃:“重點建設高水平的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同年11月,第六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根據《決定》與會議的精神,各縣市(區)教育部門和職業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方案,并創建了許多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頗有成效的特殊模式,如以城鄉聯合、以城帶鄉的河南模式,市縣合作、三段培養的海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天津模式等。
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政策與制度的問題反思
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從自發組建走向規模化、多元化的發展階段,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角色由辦學主體逐漸轉變為主導者、統籌者與協調者,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增進各個行業、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成為有效利用辦學資源、實現優勢互補的重要橋梁。政府的政策與制度為職業教育改革明確了發展方向,更新了辦學理念,為職業教育集團確立現代教育制度,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應對市場需求,規范、有序地發展職業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據。盡管如此,這些政策與制度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政府在職業教育集團組建與發展中定位模糊、干涉失當
隨著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深入發展,有些政府部門未能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及時地由辦學主體向統籌者、協調者轉變,而是作出過多的干涉。在職教集團組建過程中,有些地方行政部門雖然提出自愿參加的原則,但實際上卻利用行政力量牽強撮合,而不是靠市場力量自發推動。有的甚至用行政命令強制執行,“拉郎配”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集團內部關系松散,缺乏凝聚力。有的行政主管部門則為了趕潮流、追求政績,在缺乏對社會動力的清晰認識與合理的系統規劃的情況下,盲目鼓勵組建或擴建職業教育集團,導致集團內管理體制落后、運行機制混亂以及辦學質量不高等問題凸顯,甚至出現有名無實的職業教育集團,浪費教育資源。有的政府部門還直接插手職業教育集團內部事務,越界制定管理章程、課程設置等,用行政命令代替職業教育集團的意志,侵擾了其辦學自主權,嚴重影響了職業教育集團的獨立運行。
(二)政策與制度的指導落后,未根據社會需要及時調整
在職業教育集團組建初期,政府的政策與制度集中在如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當職業教育集團的規模不斷擴大,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時,集團內部產生許多新的問題,而政府卻未調整工作重點;及時出臺相關政策與制度。這些問題主要有:第一,各行業、企業與職業學校的權利與義務界限模糊,各辦學主體對教育集團的短期與長期利益認識不一,產生多元利益沖突,這些分歧妨礙了職業教育集團的后續發展;第二,人事關系復雜,內部組織松散,管理制度停留在扁平化階段,可操作性的運行機制不健全,辦事效率低;第三,對市場人才需求的動態把握不足,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老套落后,缺乏改革動力;第四,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學質量沒有保障,這在私立職業教育集團表現尤為明顯。這些雖然是職業教育集團自身發展的問題,但是如果沒有行政部門的統一協調與政策支持,單純依靠集團內部力量,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
(三)缺乏合理的評價體系與良性的競爭機制
教育部門對職業教育集團并沒有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體系,對各個地區職業教育集團地發展水平尚難以作出統一的評價與認定。出于政績考慮,地方政府往往偏向大力發展公立職業教育集團,在優惠政策上有所傾斜,有的甚至還會過分保護。對私立職業教育集團的扶持力度相對薄弱,導致私立職業教育集團在社會上舉步艱難。又由于地方政府的影響力有限,這些教育集團在不同地區與不同行業之間容易形成競爭壁壘,難以展開公平的競爭。在這種條件下,職業教育集團難以真正應對市場需求。及時改進運作模式與管理機制,不利于他們長遠、健康地發展。另外,職業教育集團地區差異明顯,京、津、滬、蘇、浙、魯、粵等沿海地區發展趨向成熟,豫、鄂等中部地區相對緩慢,而西部地區發展不足,這些欠發展地區的條件、資源有限,很難直接借鑒發展地區的經驗,更需要探索出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本土化模式。如果缺乏良性的競爭機制,這些地區的職業教育集團難以探索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發展道路。
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政策與制度的策略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見,隨著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日益發展,現有的辦學政策與制度有待進一步改進與完善。政府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合理定位,創造優良的外部管理環境
在職業教育集團組建與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應積極轉變管理職能,承擔起統籌者、規范者和協調者的角色,逐步完善“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各地區應建立統一、規范的行政管理制度,明晰各級管理部門的職責、權限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有步驟地解決主管部門放權的問題,充分保障職業教育集團的自主辦學權,盡可能地減少阻礙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社會制約因素。政府應通過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各職業院校、行業、企業以及其他參與辦學的社會力量的權利與義務,合理定位各辦學主體的角色與職能,根據職業教育組織的屬性和功能,確定職業教育集團的運作權限和基本規范,努力實現教育公益性和營利性的統一。各級管理部門還應改變以下達行政指令為主的王作方式,采取指導與監管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多種途徑,如制定貸款、投資、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提供信息、搭建合作乎臺,建立專門的監督評估機構等,發揮統籌和協調的作用,為職業教育集團優化辦學模式營造良好的外部管理環境。
(二)增強服務意識,優化辦學機制
各級行政部門應當增強服務意識,在了解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現狀的前提下,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途徑:第一,建立并逐步完善操作性強、切實有效的激勵制度,如減免稅收、貸款擔保、提供獎勵或資助等,吸引各行業、企業與個人積極投身職業教育;第二,建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協調機制,加強學校與行業管理機構的聯系,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限制,整合社會、企業與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激活資本運作方式,適時地協調職業教育集團多元主體之間的利益;第三,發揮龍頭職業教育集團的辦學優勢,加強宣傳與推廣,鼓勵中小集團不斷改進內部管理體制;第四,指導并監督各行業職業教育集團建立同等標準的質量保證體制,定期組織專業教師的交流與培訓活動,實施統一的資格考核辦法;第五,積極提供動態的行業崗位需求信息,搭建平臺,引導職業教育集團及時了解市場需求,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鼓勵他們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嘗試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尋求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5個少數民族達到1億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地區占國土總面積的64%,漢族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36%。①發展民族職業教育,以此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推動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戰略選擇。深化教育改革是我國現階段改革基本思路之一。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表示,發展職業教育是實現國家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選擇。“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斗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國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學校繼承光榮傳統,傳承各民族優秀文化,承擔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著力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②
通過大力發展民族職業教育,首先,能夠提高少數民族公民的素質,使少數民族人力資源得到長足發展,從而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其次,近年來雖然國家出臺了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并取得了顯著成績,卻未能真正滿足民族地區民眾的教育需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結構與民族地區的特色經濟結構脫節,民族地區急需的專業人才嚴重缺乏。所以,因地制宜的發展民族職業教育,能更好的解決民族地區的這一問題。第三,職業教育將對民族的現代化產生重大的影響。③
一、民族職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民族職業教育發展仍然困難重重。民族職業教育政策的立法和執法缺失,民族職業教育的發展缺乏法律保障。我國現階段的民族職業院校主要以中等職業院校為主,培養層次低,嚴重限制了民族職業教育的發展。民族職業教育仍是低效教育。在目前我國的民族職業教育領域,嚴重缺乏高學歷并且專業技術過關的師資力量。
(一)民族職業教育政策的立法和執法缺失,民族職業教育的發展缺乏法律保障。
近幾年來,鮮有關于民族職業教育的政策的出臺。就已經出臺的法規來看,也多是原則性和宏觀性的政策指導,缺乏可操作性。落實到各個省份也出現配套政策太過籠統,不利于實際操作的情況。而且,由于對宏觀政策的理解不同,各省、市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不同的配套政策,導致執行困難。
(二)我國現階段的民族職業院校主要以中等職業院校為主,培養層次低,嚴重限制了民族職業教育的發展。
在我國現有的民族職業院校中,主要以中等職業院校為主,培養層次低。中等民族職業教育沒有相應的高等民族職業院校(專科層次或者本科層次)做銜接,導致很多民族職業院校成了“斷頭教育”。不僅沒有相應數量的專科層次民族職業教育做銜接,更是鮮有本科層次或者更高層次的教育做銜接。這樣的辦學模式不利于民族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
(三)民族職業教育仍是低效教育。
由于民族職業教育教育層次、教學體系、教學內容等自身因素,導致民族職業教育和當地的普通高校教育形成鮮明的差距。教學方式傳統,還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和民族企業缺乏長期有效的合作與交流。
(四)在目前我國的民族職業教育領域,嚴重缺乏高學歷并且專業技術過關的師資力量。
從我國現有的民族職業教育師資力量來看,老師隊伍存在學歷不高、專業技術不過關,知識和技術與社會脫節的情況。師資隊伍的建設時搞好民族職業教育的關鍵,但是現實情況是在該領域,鮮有學歷層次高或者學位高又有精湛技術的老師,這給民族職業教育的發展造成嚴重的瓶頸。
二、結合上述分析,針對新形勢下我國民族職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按照我國《憲法》第十九條:“國家舉辦各種學校,發展職業教育。”的要求,進一步將已有政策制度化,更好的貫徹國務院有關民族職業教育的有關政策。
各級政府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將已有的各項國務院決定、意見等政策具體化,明確對民族職業教育的特殊政策,以及具體實施意見,明確哪些職業教育政策、民族教育政策可以在民族職業教育領域適用。各級政府也應汲取民族職業教育多年來積累的成熟做法,將之上升為法律解釋。貫徹各項政策,在嚴格遵守國務院及各部位規章制度規定的情況下,依據《憲法》的精神和基本規定,從實際出發,妥善制定好各項配套制度,并且加強各級監督,以確保現有法律和政策的實施。
(二)大力發展和改革民族職業教育,實現民族職業教育的多層次化。
依據國務院和各部位的相關規定,我們應該在進一步完善現有民族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大戰更高層次的民族職業教育。現在我們的做法是鼓勵創辦“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加強民族中等職業院校的教育。但是這還遠遠不夠。第一,要對現有的民族職業院校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進行認真梳理,逐步和現代辦學理念接軌。第二,也要解決民族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落實不到位的現狀。第三,要加快高層次民族職業院校的建設,讓民族職業教育能得到高層次、長時期的有效發展。
(三)實現民族職業教育從“低效教育”到“高效教育”的轉變。
第一,從教育本身來看,要加大向學生傳授能夠切實有效地應用于現實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特別是對于條件艱苦、經濟不發達的民族地區來說,現在的民族職業教育不被關注,主要是因為接受民族職業教育后,不能達到有效就業的目的。但是,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應當說,大多數家長不是反對民族職業教育,而是反對脫離生活實際需要的低效教育。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一支高素質的集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于一身的教師隊伍。從長遠來看,為了民族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們還要努力培養一批民族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這也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任務。我們應該堅持職業學校教師的定期崗位培訓制度,促進已有的民族職業院校老師提高自身學歷,同時進修本專業、本行業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能、新工藝,擴大視野,開拓思維;應該分期分批地安排專業課教師參加本行業的技師或高級工程師等級鑒定并獲得相應的證書,從而改變目前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學歷層次低,動手能力差,結構不甚合理的狀況,是保證民族職業教育今后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對策。(作者單位:1. 西北民族大學;2. 蘭州市公安局)
注解
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年2月28日發表的《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中提到。
②在于2013年10月1日給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全校學生的回信中提到。
③常永才.民族職業教育的重大價值[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
[2]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
[3]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4]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年2月28日發表的《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
近年來,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我國職業教育面臨著地區與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同一地區學校與學校之間發展不協調,學校內部軟、硬件設施不配套、專業設置不科學等困難,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筆者分析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提出發展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幾點見解。
一、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1、我國現階段中職教育環境分析
總書記、總理反復強調,要從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深刻認識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強職業教育工作,加快發展職業教育。2005年11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總理部署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頒布實施,教育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將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環境,有力地促進了職業院校的依法辦學。“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對職業教育總投入了100億。
2、我國中職教育供需分析
近三年全國中職招生數據分析表
中職學校數 初中畢業生數 中職招生數 中職專任教師數 中職在校生數
2009年 14401所 1797.70萬人 868.52萬人 84.28萬人 2195.16萬人
2010年 13872所 1750.35萬人 870.42萬人 84.89萬人 2238.50萬人
2011年 13093所 1736.68萬人 813.87萬人 89.23萬人 2205.33萬人
由上表中的數據(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和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可以看出兩個比較突出的矛盾,一是中職招生源數據逐年在減少,平均減少30.51萬人,降幅為1.73%,導致中職招生數也在逐年下降,平均下降27.33萬人,降幅為3.21%,并且,招生數下降幅度比初中畢業生較少幅度多1.48個百分點。二是中職學校數逐年在減少,平均減少436所,降幅為3.16,反而中職專任教師數在增加,平均增加1.65萬人,增幅為1.92%。
3、我國中職教育區域競爭分析
一方面,地區與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東部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力度強于其他地區;政府對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發展關注不夠;職業教育財政投入水平差異顯著;各地區職業教育資源存在較大差異;地區間歷史文化差異對職業教育發展影響深遠。
另一方面,同一地區,校與校之間發展不協調。我國大多數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有教育部門管理的,有勞動部門管理的,有交通部門管理的,還有衛生部門管理的等等,導致管理體制各異,無力統一協調管理。區域內中等職業教育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一是管理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管理不規范,專業設置重復。二是缺少相互間的聯系,各類信息資源流通有限。三是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優勢互補性不強。四是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現有師資力量薄弱,后備力量嚴重不足。五是學校發展地域空間有受到了一定限制。
4、我國中職教育優勢分析
(1)政策支持,為職業教育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進入新世紀,國家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的若干意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經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從政策上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
(2)資金投入,為職業教育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十一五”期間,國家總投入100個億,用于建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縣級職教中心、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及高職院校等,提高了職業院校教師素質,加強了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提升了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從2007年國務院出臺職業教育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以來,各級財政共安排資金約400個億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大量的資金投入,為職業教育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3)制度建設,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
1996年5月15日頒布的《職業教育法》為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也為各級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職業教育配套法律法規提供了法律依據。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頒布實施,教育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將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環境,有力地促進了職業院校的依法辦學。
(4)需求緊缺,為職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就業環境
目前,我國一線生產的勞動者素質普遍較低,技能型人才緊缺等現象依然存在。現有的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30%左右,而且多數只具備初級技能,技師和高級技師僅有4%左右。導致我國雖然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我國的制造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技能型人才的緊缺,為職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就業環境。
(5)生源充足,為職業教育解決了招生難的問題
目前,全國城鎮每年需要就業的勞動力約2500萬左右,每年需要轉移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大約800萬左右,全國城鄉每年有1000多萬初中畢業生不能升入高中,數百萬高中畢業生不能升入大學。由此看來,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在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中必將大有可為,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終上所述,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是喜憂參半,基本可用“前景廣闊,現狀不容樂觀”來概括。
二、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思考
1、加大資金投入,為中職教育發展保駕護航
一是調整財政性教育經費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的分配,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比重,與此同時,各級地方財政也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二是完善中職教育學費制度。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沒有納入義務教育范疇,學費的收取一般是根據專業特點和學校所在地的經濟水平來定,然而,職業教育的學費收費標準普遍高于普通高中,對于多數農村家庭和部分城市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而言,承擔這部分學費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應逐步調整政府分擔比例,降低職業教育個人成本。三是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貧困生資助體系的主要對象是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藝術類相關表演專業學生除外,資助范圍相對較窄;職業教育學制三年,國家只資助第一年和第二年,資助時間較短;補助資金由各級財政共同分擔,對于財政資金短缺的地方政府,資助成一紙空文。因此,必須建立有效的中等職業教育財政投入制度,并公平、公正、公開的執行,為中等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保駕護航。
2、共享資源,整合中職教育區域資源
中職教育多是部門或者行業辦學,規模小、條件差、管理不統一、專業設置重復交叉、資源配置不合理等,整合中職教育區域資源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是區域內的中職學校可以采用職業教育集團模式、股份合作模式、聯合合作辦學模式等方式合并或者合作;以院系的形式統一協調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歸并交叉專業,共享教育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資源的作用。二是與地方企業合作,利用企業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學校也可以輸送符合企業要求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雙方都可以節約成本。
3、加強基礎建設,發展中職學校綜合實力
首先,解決好師資建設問題是提升中職學校綜合實力的關鍵任務和首要問題。近幾年大批新人涌入職教師資隊伍,一方面,充實、補充了教師隊伍的數量,提高了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使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年輕化,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年輕化的原因,他們沒有企業實踐經歷,教學只會從理論到理論,忽略了對學生操作技能訓練和動手能力培養。因此,建立長期有效的師資培訓計劃對發展中職學校綜合實力非常有幫助。其次,搭建一流的教學設施設備是提升中職學校綜合實力的基礎。整合地區中職教育資源,統一建設一流的實驗實訓場地;加大實驗實訓場地建設經費投入,建設高水平實驗實訓場地;推行實驗實訓場地全面開放,提高實驗實訓利用效率;增強實驗項目,充分發揮實驗實訓作用。
4、加強勞動監察,建立勞動準入制度
根據國務院和勞動保障部的規定,今后在我國將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即用人單位招用從事技術復雜以及涉及到國家財產、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費者利益的工種(簡稱技術工種)的勞動者,必須從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目前,我國的就業準入制度初步建立,但舉步維艱,困難重重。應該加強對勞動準入制度的宣傳力度,營造氛圍;加強部門之間的配合,控制勞動用工制度;加強教育培訓,提前做好職業培訓;加強機構建設,進一步擴大職業鑒定管理。
5、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
首先,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大力宣傳黨和國家關于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針政策,企業用工制度等,弘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風尚,樹立一批技能型人才的先進典型,表彰先進,提高職校生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其次,落實好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外,政府應出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例如,可以退出各種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用于教育的所有費用計入成本,政府還可以提供一定數額的補貼等。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報》
《上海共識》的形成基于三個分析視角,即經濟的、公平的和改革的視角。在上述三個視角間建立緊密的聯系,全面審視已有的經驗,進而提出創新性的政策建議,這是本屆會議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作為最傳統的分析視角,經濟的視角著眼于分析職業教育在支持已工作學生取得有利結果方面的效率和成就,以及職業教育能夠在什么程度上滿足勞動力市場對技能的需求,關注的是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推動能力和作用。公平的視角已經得到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公平的視角強調職業教育應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技能,不論男女,不論階層、種族、年齡、殘疾與否以及其他社會屬性如何,關注的是職業教育在增進公平和包容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值得重視的是,本屆會議在上述兩個方面提出了明確對策建議:為了實現職業教育的經濟目標,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系統的問責制,以使職業教育政策制定者和辦學機構更好地了解和回應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呼聲,并且在規劃和政策制定過程中反映他們的利益訴求;在公平上,要從入學和結果兩個方面考慮,建設具有包容性的職業教育,打破阻礙人們進入職場、謀求晉升和深造的壁壘。
第三個視角——改革的視角,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改革視角主要關注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創新性、可持續發展,以及人類幸福生活之間的關系。透過這一視角,會議在對目前的職業教育方法能否滿足未來勞動力市場和后代人的需求作出質疑的基礎上,提出要探尋職業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人類創新,支持全球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和方式。
長期以來,無論是國際組織,還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有關職業教育政策的聚焦領域主要集中在經濟和公平方面,其局限性在近些年已日益顯現。改革視角的提出,意味著要從更為寬廣的角度審視職業教育。如果說,傳統的職業教育目標是讓學習者“學會求知”和“學會做事”的話,那么,改革視角中的職業教育除了上述兩個方面,還涵蓋了讓學習者“學會生存”和“學會共同生活”的內容。這一觀念的變化,將為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帶來一場深刻的轉型革命。
二
會議提出的經濟、公平和改革三個視角,為各國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整體性的分析工具。經濟和公平的視角可用于評估職業教育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而改革的視角為職業教育面向未來的創新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遵循新的分析視角,會議提出了職業教育發展將長期面臨的六大挑戰。一是幾乎所有地區都存在青年高失業率問題,數以百萬計的青年人為社會做出創造性貢獻的機會被剝奪,同時也對社會和諧構成威脅,所以需要促進青年就業所需技能的培養,讓青年融入社會和經濟生活;二是在職業教育的學習機會、入學和升學方面存在眾多障礙,需要消除和盡量降低這些障礙,并創造出在學生、雇主和廣大公眾看來是有價值和吸引力的職業教育的學習機會;三是需要提升各種類型以及在多種背景下開展的職業教育質量,為個人以及更廣泛的教育和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貢獻;四是充分考慮職業教育轉型以及擴大學習機會對財政的新的重大影響,確保為職業教育提供充足的資金。五是在很多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的數據和研究非常有限,缺少職業教育管理信息系統,需要在這方面加強創新和研究;六是職業教育與能源、水和糧食安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等可持續發展問題存在多個交集,需要職業教育在為特定“綠色工作”傳授技術技能的同時,重視培養新的思維方式和通用技能。
基于此,《上海共識》圍繞增強適切性、提高質量及促進公平、發展多種教育路徑、加強信息建設、擴大合作伙伴、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加強宣傳等7方面,提出了30多條政策建議,全面概括了會議提出的關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轉型:培養工作和生活技能”主題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工作領域,為指導和協調各成員國政府及有關方面制定職業教育改革戰略提供了完整的思考框架。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