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1 09:47: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體經濟發展困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第二,以低生產要素成本為基礎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發展,我國外向型經濟高速發展,進而帶動實體經濟快速增長。事實上,過去30多年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最大比較優勢在于較低的要素成本,包括勞動力工資、土地價格、原材料成本以及能源價格等,這是吸引大量外國直接投資、發展加工貿易,從而帶來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并形成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的重要原因。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生產要素價格也不斷上漲,低成本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喪失。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導致我國低端勞動力工資進入持續上升期。能源資源價格也持續上漲,以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為例,按1990年定基指數計算,2000年為228.4,2009年上升至317.2,年平均增長率為3.72%。同期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僅從190.6提高到225.0,年平均增長率是1.86%,只有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年均增速的一半。
第三,實體經濟內部各行業發展不平衡。對于實體經濟的核心制造業而言,其上游行業大多是集中度較高的壟斷性行業,這些行業在其初級產品或投入品的價格上升之后,一般都會通過價格上漲的方式將成本轉嫁給下游行業,從而導致競爭性制造行業的企業利潤減少。以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例,2010年,在6個資源性行業中,僅有其他采礦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7.22%)低于工業全行業平均利潤率(8.3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高達46.52%,是工業全行業平均利潤率的5倍多;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分別是17.65%、17.35%、17.33%,是工業平均利潤率的2倍多;非金屬礦采選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10.36%)也高出工業全行業平均利潤率近25%。就制造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而言,除了壟斷性的煙草制品業成本費用利潤高達33.04%之外,其他29個行業中有20個行業低于平均值。
第四,外部需求環境趨于惡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步履艱難。在短期內,發達國家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手段有限。從財政政策的角度看,主要發達國家債務規模龐大、繼續舉績可持續性不強,難以通過增加政府開支來刺激需求;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主要發達國家的市場流動性充裕,數輪量化寬松政策幾乎都沒有形成持續的復蘇動力。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由于過于依賴政府補貼,尚未形成規模化的自主增長能力。此外,不少發達國家出于保護國內市場和增加就業的考慮,采取了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并通過干預貨幣匯率等手段對我國施加壓力。在此背景下,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外部壓力。
實體經濟發展既是穩增長、調結構的主要基礎,又是擴內需、惠民生的重要條件,還是適應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階段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科學發展,需要著力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諸多障礙,其中雖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更多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可持續性出了問題。因此,必須把促進實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科學發展的總體部署中,充分發揮實體經濟在穩增長和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統籌考慮農業、工業和傳統服務業等不同實體經濟部門的產業特性、發展基礎和增長前景等因素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促進各實體經濟部門協調、有序、持續、快速發展。同時,要加強宏觀引導和協調,成立由有關國家部委牽頭的實體經濟發展部際協調機制,優化配置政策資源。盡快研究制定《實體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科學確定我國主要實體經濟部門的發展路線圖,合理分解各階段發展目標。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做好各地區實體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與年度計劃。
二是切實加強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著力推進金融創新,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滿足實體經濟部門合理的資金需求。在宏觀審慎的原則下,根據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結合貨幣政策的其他目標,保持社會融資規模適度穩定增長,既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又對實體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必要的壓力。目前在通脹壓力較大、信貸總量規模巨大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優化信貸存量,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同時,要加快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建立健全涵蓋風險投資、資本市場、銀行信貸等方面的完整金融服務鏈條,使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體經濟企業,都能以合理的代價獲得有效金融支持。此外,要探索完善金融、財政、稅收、土地、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運行的機制,形成合理的行業利潤分布結構,為金融體系加大對有利于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持續發展的產業的支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是著力提高各實體經濟部門的產業創新能力。在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高的條件下,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必須要從過去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要創新研發活動的激勵機制,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加速折舊、減免稅收等手段,提高技術創新的私人收益率,形成企業、科技研發機構等各類經濟主體提高創新強度、加強技術學習的普遍行為模式。同時,要完善成果轉化機制,通過大幅提高創新資源的使用效率,加強技術資源向技術能力和創新成果的轉化。要根據各實體經濟部門的需要,制定實施一攬子創新驅動發展措施,幫助企業克服技術進步的市場性和發展,引導企業強化研發投入、提高創新效率,并且在創新主體和創新路徑具有多樣性時,協調主體間的行為、指導創新方向。
市場化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以往單一主體的社會管理模式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多元化的利益訴求加大了社會管理體制變革與轉型的壓力[1]。面對社會環境急劇變化形勢下,特別政府加強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背景下,體育行政部門必須加快職能轉變,即如何實現從“全能管理”向“有限管理”的轉變是落實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重中之重。目前,由于我國體育體制機制的欠缺與不完善,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因此,探尋一條適合體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是體育社會組織培育和發展過程中應該關注的重點。
一、培育和發展體育社會組織的意義
(一)發展社會體育組織是貫徹《體育法》必然要求
我國《體育法》明確規定:國家鼓勵、支持體育社會團體按照其章程,組織和開展體育活動,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2]。各級體育總會在在發展體育事業中發揮作用。據天水市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的調研得知,城市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無論是政策支持、理念創新,還是制度供給與對接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從而影響了社會體育組織在承接政府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的能力和作用的發揮,尤其社會體育組織自主性、獨立性還不強,資源保障措施還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社會體育組織在體育公共服務建設中的培育與發展。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城市居民體育需求的多元化、多層次性以及多目標性日益突出。相對應的,政府在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矛盾突出越來越明顯,亟需社會休育組織積極參與到公共體育服務中來。
(二)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展與培育是積極實施《全民健身條例》重中之重
從全民健身的開展來看,社會體育組織應當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調研得知,目前天水市各類體育項目協會有25個,這些社會體育組織大多數都存在“官辦不分”、“政社不分”的狀況、組織發展目標不夠明確,組織體系還不完善、承接公共體育服務經費、人員編制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組織在全民健身計劃作用發揮。《全民健身條例》規定,國家推動基層文化體育組織建設,鼓勵體育類社會團體、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群眾性體育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要求單項體育協會應當將普及推廣體育項目和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列入工作計劃,并對全民健身活動給予指導和支持,鼓勵全民健身活動站點、體育俱樂部等群眾性體育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宣傳科學健身知識。因此,加強社區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網絡建設、全民健身路徑的開發、健身指導隊伍建設與培養、全民健身知識的宣傳等,既要面向全體市民又要照顧學生、老年人、殘疾人和農村居民的特殊需求,為城市居民提供多元體育健身需求,切實發揮社會體育組織在普及推廣體育項目和開展城市全民健身活動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工作重心和落腳點應放在社區基層,從而推動全民健身計劃進一步實施。
(三)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是促進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有效載體
目前,從天水市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展情況來看,尚處于成長之中,參與體育公共服務的力量十分薄弱,需要政府扶持培育。雖然前期天水市政府下發了一些文件,出臺了一些傾斜政策,朝著“政社分開”、“官辦分離”的改革方向邁進,但是在扶持、引導不同類型組織與體育公共服務相對接,以及承接具體職能等方面的作用發揮還不夠,特別是社會體育組織自身的發展與壯大還缺乏動力,從而嚴重制約著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要實現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關鍵,亟待解決的薄弱環節就是做強體育公共服務。目前,社會成員多元化的體育需求與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建立長效的、完善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惠及全體公民體育健身需求的關鍵,其中,既要考慮項目內容、硬件要求、專業化指導團隊等的建設,還要考慮發揮組織要盡最大可能貼近居民、靈活等優勢,為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市民提供多元化的體育健身服務。
二、天水市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政府職能承接與轉化不夠完善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客觀上需要一個多元主體來承接體育政府部門和市場的轉移職能,社會體育組織作為體育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毋庸置疑地成為承接政府放權和實施社會體育服務職能的主要載體。日益復雜的體育健身矛盾決定了體育政府部門不可能承擔全部的社會管理職能,應該將組織的自我管理的權力和事項有序返還給社會,隨著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改革的不斷深入,部分社會管理職能將讓渡給市場和社會體育組織承接。
(二)社會體育組織的能力偏弱,尚未形成良好的效果和有效的管理機制
后奧運效應的影響,大多數居民的健康意識持續增強,體育公共服務的不到位以及職能對接尷尬境界,使得利益群體和利益主體的日益分化和多元化,各種復雜的體育社會問題凸顯,社會矛盾日漸尖銳,政府治理的壓力日益增加,政府社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也逐步由體育經濟領域轉向了社會體育領域。社會體育組織作為一種新的治理主體,能夠幫助政府分擔社會體育公共事務,有效緩解社會體育矛盾。目前,天水市雖然有25個體育項目協會,青少年體育俱樂部30家,其中國家級有10家,在甘肅省的同類城市位居前列。在2011-2015年期間,全面落實“三納入”工作,搭建政府、社會合作平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關注、全民參與的“大群體”發展格局,但是從實施效果可以看出,社會體育組織承接政府轉移體育公共服務的能力還不夠,社會體育組織仍然存在行政色彩,社會體育組織整體組織化程度不高,組織成員呈現出明顯的老齡化趨勢。另外,社會體育組織功能專門化不夠,沒有形成優勢,組織的發展形式還比較單一,尚未形成長效的管理體制。
(三)經費嚴重短缺,籌資途徑單一
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對社會體育服務的需求急劇增加,矛盾日漸突出,迫切需要政府擴大社會體育公共服務,社會體育組織的公益性特征正好滿足這一點需求。2015年8個體育惠民工程全部高標準完成了建設任務,省上補助的160萬元資金全部撥付到位,配套建設資金達260萬元,但是由于天水市基礎設施的先天薄弱,歷史欠賬太大,體育經費的投入依然不足。因此,在爭取各級政府加大全民健身投入力度的同時,還需加大體育宣傳力度,吸引外資、民資等各類資本的投入,增加全民健身的后勁和活力。
三、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的路徑
(一)突破雙重管理體制閾限,形成齊抓共管機制,凝聚社會體育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合力推進體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天水市社會體育組織呈現混亂和滯后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受雙重管理體制的影響,因此,改革社會體育組織的管理體制已迫在眉睫,沖破雙重管理體制的限制是體育社會組織走出困境的根本路徑。有條件的情況下,考慮建立“樞紐型”社會體育組織工作體系,一方面彌補管理缺位的情況,另一方面緩解社會體育組織沒有主管單位的尷尬,有利于社會體育組織間的良性互動與資源共享。即對同類別、同性質、同領域的社會體育組織進行整合,構建相互聯系、服務和管理的聯合型組織,并發揮橋梁紐帶、業務引領和日常服務管理等三方面的職能,其實質是改變治理方式,實現社會體育組織的自主管理,淡化行政色彩。另外,重點培育一批能夠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社會體育組織,使之逐步形成門類齊全、布局合理、覆蓋面廣、發展有序的社會體育組織體系,使社會體育組織在總量、規模、結構等方面與天水市的社會體育發展相適應。
(二)建立有序的體育社會組織體系,優先發展體育社會組織
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與政府職能的轉變有著密切的關系。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對城市社會體育組織分類發展的扶持優惠政策,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實質展開,啟動社會體育組織監督與評估,引入社會監督機制。首先,要轉變觀念,以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推動政府治理方式的轉變,建立政府與社會體育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其次,將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納入本地區體育發展發展規劃中,重點培育體育行業協會、民非單位、公益類社會體育組織、社區體育團隊和職業類社會體育團體等組織,促進社會體育組織的均衡化發展。再次,改革當前社會體育組織登記管理制度,通過降低門檻、簡化手續、放寬條件等措施,促進社會體育組織的發展;加大對公益類和服務類社會體育組織的孵化和培育力度,為其提供必須的發展空間、人才交流、人員培訓、政策咨詢等服務,并且在資金和稅收等方面給予相應優惠。最后,推進政府向社會體育組織轉移職能,加大政府購買社會體育組織服務的力度,并將其納入政府財政體系中,同時,探索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建立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綜合監督體系和整體聯動機制。
(三)加強社會體育組織自身能力建設,促進社會組織良性發展
提高社會體育組織的生存能力是社會組織能力建沒的首要任務,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生存能力社會體育組織才能在其他方面發揮作用。一是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充足的資金能夠保障社會組織生存和發展,但事實上,很多體育社會組織因為資金問題阻礙了其發展。因此,要建立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專項資金并列入財政預算,設立獎勵和資助機制:重點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導向作用的公益類體育組織,設立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補貼標準和實施辦法。同時,鼓勵社會組織主動拓寬籌資渠道,消除對社會體育組織非營利性的錯誤認識,使其認識到社會體育組織的非營利性是指社會組織的收入不得在內部分配,仍要從事公益事業。二是制定適合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長遠規劃。社會體育組織要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長遠規劃,如果沒有一個立足于長遠的全面整體規劃,即使有了資金,也會因為缺乏發展方向而止步。
(四)加強自律和監管力度,提升社會體育組織的社會服務能力
首先,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保障社會體育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素。為此,要提高全社會對社會體育組織在改善社會治理、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等方面的認識,以各種方式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奠定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輿論基礎。同時,加強社會體育組織內部自律。建立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各項內部制度和行為規范,使之成為其行為準則和行動指南;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特別是負責人的管理水平;建立科學的決策、運行機制,鼓勵社會組織成員積極參與組織決策和運行;加強誠信建設,建立信息公開制度,接受社會監督。其次,建立健全社會體育組織評估和退出機制。除了對社會體育組織定期進行評估外還要建立配套的退出機制,堅決撤銷違反制度和法律的組織。最后,創新外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一套包括行業監管、部門監督、輿論監督等在內的綜合監督管理體系;同時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建立執法聯動機制,保證社會體育組織依法依規組織活動。
(五)加大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社會體育組織服務水平專業化,適應評估客體和公眾對評估的期許
體育社會組織的良性發展離不開高素質、專業化的優秀人才。天水市體育社會組織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有522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向社會招募全民健身志愿者3.8萬余名,但是老齡化、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專業化人才的問題仍然存在,這勢必會影響到社會體育組織的健康發展。一是,加強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將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培養納入全市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部署,制定人才培養規劃,依托天水師范學院(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現有教育資源,構建一個由政府引導與高校教育資源優勢互補的人才培養體系。二是,切實提升社會組織的就業吸引力,健全工作職業制度,切實落實中社會體育組織工作人員的相關社會保險、工資待遇、檔案管理、職稱晉級、薪酬績效、專業化培訓和繼續教育等政策,目前,我國的社會體育組織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社會體育組織在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無形中給創新社會體育管理帶來了壓力。這就需要深入探討社會體育組織發展困境的深層次原因,尋找出解決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的應對之策,積極培育社會體育組織,才能使之健康發展。
作者:程暉 雍世仁 王麒麟 單位:天水師范學院體育運動與健康學院
參考文獻:
[1]盧建,楊沛龍.北京市構建社會組織“樞紐型”工作體系的實踐與策略[J].社團管理研究,2011(9).
[2]吳明等.民政部醞釀出臺慈善信息公開辦法[N].新京報,2009-08-14.
[3]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概念、分類與制度環境[J].中國社會科學,2006(1).
[4]非盈利組織問責:邏輯意蘊、困境解析與途徑探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9).
[5]楊秀萍.社會組織協同社會管理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管理,2013(12).
[6]鄧國勝.民問組織評估體系:理論、方法與指標體系[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5-36.
[7]周志忍,陳慶云.自律與他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
[8]田小彪.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治理機制研究[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3(4).
[9]崔月琴.轉型期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的契機及其限制[J].吉林大學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3).
昆明旅游業作為云南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見表1)。根據昆明地區的自然氣候、地理條件、人文環境以及國內外體育愛好者和旅游者消費需求,滇中體育旅游的內容可劃分為競技體育訓練和競賽觀賞、大眾休閑體育活動、體育康復保健療養3類。昆明作為滇中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相比較而言,呈貢、海埂國家訓練基地是我國比較出名的高原訓練基地,每年都會引來國家隊優秀運動員的訓練,尤其是田徑項目更是數不勝數。在這里體育旅游者不僅可以參觀先進的訓練場地,有時還可以一睹奧運冠軍的風采。新亞洲體育城、拓東體育場和云南省規模和知名度較大的體育場所,在這里經常舉辦各種大型賽事,一旦舉辦大規模的體育賽事往往會吸引省內外體育迷的觀看。其次,打高爾夫球和各類健身會所也為體育旅游的提供了更多選擇。
2.區域優勢
(1)地理位置優勢昆明位于東經102°10'至103°40',北緯24°23'至26°22',市中心位于北緯25°02'11",東經102°42'31"。中國的西南部,云貴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昆明屬北緯亞熱帶,然而境內大多數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城區溫度在0~29℃之間,年溫差為全國最小,這樣的氣候特征在全球少有,因此,昆明素以“春城”而享譽中外。明四季溫暖如春,全年溫差較小,市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最熱時月平均氣溫25℃左右,最冷時月平均氣溫3℃左右。(2)經濟區域優勢作為橋頭堡的龍頭,橋頭堡的戰略定位,必將指引昆明進一步從我國對外開放的末梢變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為昆明發揮經濟核心圈立足云南,面向東南亞、南亞,廣泛、有效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重大的發展契機。在云南省“兩強一堡”發展戰略的實施中,昆明的發展將起點更高、期待更多、空間更大、前景更好。通過生態、規劃,城鄉統籌和產業發展,展示出昆明的吸引力和吸納力,能夠讓更多的各方人士能夠到昆明來投資體育旅游業,能夠在昆明發展創業。作為西部省會城市、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門戶,此次的發展機遇垂青昆明。國家已經明確要求昆明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和中亞區域等經濟合作平臺,深化與周邊國家的發展合作。
二、體育經濟視角下昆明市體育旅游業的發展策略
1.合理引導,科學規劃
科學規劃是合理開發體育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近年來,昆明市各地發展體育旅游的積極性很高,但有些地方不從實際出發,在沒有認真研究市場和做好規劃的情況下,盲目開發體育旅游項目,有的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體育旅游規劃是體育旅游業發展的綱領和藍圖,是促進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體育旅游規劃包括旅游業發展目標、擬訂體育旅游業的發展規模、要素結構與空間布局、安排體育旅游業發展速度、體育旅游設施的修建等。制定體育旅游規劃是協調旅游與環境關系的必要途徑,在制定時,應從環境適應性的角度出發,合理布局景區,適度開發旅游資源,努力體育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通過區域資源評價、旅游市場分析、區域區位分析,從而準確地把握文化內涵、地方特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科學、合理、有效地引導昆明市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開發體育旅游資源,并按照高起點的規劃,高水平的策劃、高質量的建設、高效益的經營好旅游項目,避免低層次開發和先破壞后治理的現象發生。
2.加快區域合作
昆明市被定義為我國西南的發展戰略城市,作為面向東南亞的橋頭堡戰略發展城市,具有豐富的區域優勢,體育旅游合作發展的具體措施,首先要營造共同的體育旅游大環境,包括加強城際間的交通建設、城市文化建設、媒體合作、體育旅游企業聯合以及政府友好合作等。這正是體育旅游合作發展基礎最重要的部分。最實際的措施就是體育旅游資源之間要共享和體育旅游資源,共同開拓客源市場。其次,重點加強體育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由于體育旅游合作發展主要是通過體育旅游企業之間的聯合來實現的,因此,體育旅游企業才是區域之間競爭與合作的真正主體。因此必須盡快建立良好的體育旅游企業合作機制。最后,體育旅游的合作發展旨在形成較強的區域競爭實力,使得區域內的各體育旅游競爭力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第一,要加強省內合作;作為省會城市,昆明市具備優良的條件,以昆明為中心往下面的各個地州市共同開發,不僅把昆明市的體育旅游業壯大,也大大提高整個云南省的整體旅游產業。第二,要加強與內地的合作,與內地的各個大城市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渠道,把外面的先進理念、資金引進協助開發昆明的市場,同時也把昆明的體育旅游資源讓外面的更多的人所知道,從而更好的宣傳昆明,發展昆明。第三,要加強與周邊國家,例如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鄰國之間的合作。在加強省內體育旅游業資源與內地資源的基礎上向東南亞地區蔓延,以昆明為中心,把昆明作為中國西南地區開放的窗口,讓昆明更加的開放,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使昆明成為促進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的渠道,把昆明打造成面向世界的著名大都市。
3.加強和改進營銷工作
昆明市體育旅游管理部門已比較重視多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構建一套行之有效且形式多樣的體育旅游形象營銷系統,從不同側面、不同季節宣傳昆明市體育旅游。促銷途徑上除有針對性的利用一些傳播媒介如報紙、電視、雜志、廣播等外,還可以積極參加和舉辦體育旅游交易會,同時逐漸擴大網絡媒體的旅游促銷利用率。在市場營銷策略制定方面。首先,根據消費市場需要確定昆明市體育旅游產品組合,不斷提升體育旅游產品經營的多樣化程度,拓寬其目標市場消費者的選擇空間。例如,昆明體育旅游開發可與周邊的旅游景點的發展相結合,形成資源組合、共同開拓消費市場的發展格局。其次,結合昆明體育旅游產品或服務生產成本的考慮,在參考現有大眾體育旅游消費市場普遍定價的基礎上,快速地配制出高、中、低不同消費檔次的體育旅游產品,形成合理的體育旅游消費價格體系。
4.加強居民的人文素養
體育旅游過程是一個旅游者與當地居民之間互動關系的感知行為過程、異質文化的文化涵化過程、社會變遷過程、影響效應的擴散過程。從體育旅游地的角度來研究體育旅游過程,使體育旅游活動產生正效應,避免負效應,使體育旅游得以持續發展。在以往的大眾體育旅游中,由于體育旅游開發商和外來生意人的涌入,當地居民只有少部分從體育旅游開發中得到實惠,大多數人只會感受到發展體育旅游業帶來的社會成本的上升,如物價上漲、擁擠等,長此以往,必然會引起當地居民的反感和對體育旅游的厭惡情緒。另外當地居民有權利選擇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體育旅游發展的依托,沒有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就沒有體育旅游業的健康發展,一些地區的體育旅游業就是由于忽視社區因素及當地居民的要求,沒有與社區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而造成體育旅游環境污染、經濟秩序混亂、文化喪失。
5.走綠色和諧發展道路
從長遠的利益來看,昆明市的發展應該緊跟時代的主題,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來武裝自己。而體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對體育旅游資源及環境的保護。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嚴禁破壞環境式的開發,處理好環境保護與開發的關系。這方面可以綜合采用法規、規劃、經濟、科技、行政和宣傳教育等手段,使環境管理走上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軌道。建議首先需要建立體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并納入到各級體育旅游發展規劃當中。各個主體在進行決策時,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應統籌安排,有機結合,其次建議對體育旅游資源實行分類、分區、分期、分批開發,留有充分的余地,正確處理好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保護、研究、利用的關系,協調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在與將來利益、局部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做到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繼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目前沒有條件或開發條件不成熟的體育旅游資源要以保護為主,待今后條件成熟再進行開發。最后需要廣泛開展社會化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加強素質教育、公德教育、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公眾特別是主要體育旅游城鎮居民的環境意識和體育旅游意識留了一部分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建立一套節約型、環保型、循環型的經濟體系制度,來保證島上資源的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
統籌城鄉發展,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之路,是東部發達地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江蘇省昆山市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使發展成果惠及城鄉廣大人民群眾。
推進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和布局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前提。我們打破城鄉界限,把927平方公里市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鎮村布局規劃,并從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鎮、新型社區、自然村落五個層面加以推進建設,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城市化率達到68.7%。在產業布局層面,我們堅持制造業立市,形成以昆山開發區為龍頭,以出口加工區、省級高新區為重點,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制造為主導產業,以光電、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特色產業基地為配套的產業集聚格局;堅持服務業強市,形成以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小城市為依托的多樣化、集中化發展格局;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加快海峽兩岸(昆山)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對城市的生態支撐力。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發展的差距在基礎設施方面尤為明顯,要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就必須在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統一考慮、統一布局、統一推進。在實踐中,我們對重大基礎設施做到城市和農村統一布局謀篇,集中實施一大批交通、電、氣特別是生態環保工程,努力優化人居環境。全面完成區域組團供水,實行全區域飲用水深度處理,做到“一個龍頭”供水;農村垃圾實行“村收集,鎮集中(轉運),市處理”,做到“一個爐子”焚燒發電;加大水環境治理保護力度,建成污水處理廠24家,全市工業污水處理率達10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0.7%;積極實施“暢流工程”和“三清工程”,去年削減湖泊圍網養殖1萬多畝,疏浚清淤河道230公里,完善了農村污水收集管網和垃圾無害化處理體系,實現了“水清、水活、水暢、水生態、水安全”。
推進城鄉就業社保一體化。城鄉就業社保一體化的有效推進,能夠從根本上解除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的后顧之憂,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重大民生問題。我們建立城鄉統籌就業機制和服務網絡,為城鄉居民提供同等的就業機會,并享受同等的就業優惠政策;政府每年撥出2000萬元專項資金,為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統一“買單”,顯著提升了勞動者素質,其中獲得國家級職業資格證和特殊工種(崗位)證書的達到40%以上,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在非農領域實現就業;加快城鄉社會保障并軌步伐,建立健全以低保、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征地補償、拆遷補償為主體的農村“五道保障”,全市社會保險綜合覆蓋率達99%以上,基本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同時,加強對農民工的管理、教育和服務,在保障他們合法權益的同時,引導他們積極履行應盡義務,促進農民工與市民共處一地、共創繁榮、共建文明,拉近了農民工與市民的心理距離,增強了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管理一體化。我們以村和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為載體,堅持公共服務的設施建設和產品供給并重,強化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社會安全和黨建活動六大服務功能,形成城鄉一體、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農村居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出鎮有人代”。堅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市鎮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和“二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城市管理機制,在全市城鎮全面推行數字化、網格化管理,做到城市化推進到哪里,城市管理就跟進到哪里。
【關鍵詞】城鄉公交; 發展困境; 應對措施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對緩解交通阻塞、轉變交通發展方式、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城鄉公交一體化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選擇,是解決城鄉居民“最后一公里”公交出行問題的實事工程。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逐步實現城鄉交通基本服務均等是如東縣交通運輸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
一、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現狀
2012年底,《如東縣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出臺,啟動了我縣城鄉客運公交化改造、城市公交拓展、鎮村公交試點,城鄉三級客運線路網絡形成,一體化服務水平和社會認可度不斷提升。
(一)取得的成績
1.城鄉客運覆蓋基本滿足要求。我縣擁有客車128輛5667座,客運線路47條,基本達到縣城縱橫全覆蓋,縣城通達所有鎮(區),鎮(區)全覆蓋率達90%。2013年以來累計運送旅客2409.37萬人次。基本保障城鄉居民的公共交通需求,實現 “人便其行,行有所乘”。
2.客運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配套完善。已建城鄉客運站亭144個、在建站亭81個,站牌959只,鎮村公交回車場4個。洋口客運站、渭河路臨時回流場充電樁已建成。新建了小洋口客運站、洋口港客運站、河口客運站、兵房客運站,新客運總站已全面啟動建設。
3. 公交公益性逐年得到顯現。校園專線特色接送解決了學生出行難、家長接送難的問題;城市公交對70周歲以上老人、殘疾軍人等五種人實行免費;在南通市縣(市)區范圍內率先啟動了“江蘇交通一卡通”,刷“普通卡”享受優惠,持“長壽卡”免費乘坐,目前正在組織優撫卡的發放。
4.客運行業形象全面得到提升。車型、標識、服裝、服務標準“四統一”給全社會煥然一新的感覺,提升了行業形象。
(二)面臨的困境
對照交通運輸部和江蘇省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我縣還存在種種問題制約了城鄉客運一體化的發展。
1.車輛運力不足導致覆蓋不廣。我縣城市萬人公交車擁有量為1.5標臺,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2.9%。對照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體系(2013年修訂)城市萬人公交車≥15標臺,實現程度至少應達到80%的要求,差距較大。現有運力嚴重不足,一些建成公路未通班線,班次時間間隔長,對此,群眾不滿意,訴求不斷。
2.基礎設施滯后造成轉換不暢。目前城區無公交回車場和首末站,臨時租用的場地和協議停放場地隨時面臨被收回的寰常懷鞘泄交線網基礎薄弱,城鄉公交覆蓋力度不夠;無公交專用車道導致交通擁堵。縣城以外的鎮(區)除新建的客運站外其他客運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導致沒有換乘節點,有的車輛只能臨時停在路邊,存在安全隱患。
3. 公交虧損嚴重制約公交服務發展。目前分類定額補貼遠不能彌補縣內公交連年的虧損。受經濟效益的影響公交的公益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群眾呼吁制定優惠乘車政策降低票價。機動運力和駕駛員儲備不足,當車輛發生故障、保養、檢測等只能停班。
4.慣有出行習慣限制公交發展速度。如東地理位置偏僻,城市框架小,道路窄,本地人口為主,流動人口少,城鄉居民習慣以摩托車、自行車、電瓶車等為出行工具。加之受人力三輪車、“黑車”的沖擊,城鄉客運縣內班線規模、效益得不到保障,陷入了“客源減少-效益下降-減車降虧-間隔拉長-客源進一步減少”的惡性循環。
二、需要解決的問題
江蘇省委率先實現交通運輸現代化的目標對公共客運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在“推進公眾出行服務現代化”中提出積極發展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公交,推進“公交都市”建設;以公交基本公共服務為導向,提升農村客運均等化服務水平。發展公交成為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向,需要探索符合地方條件與市民需求的公交發展模式。
如東城鄉公交底子薄,發展阻力大,但依然存在巨大潛在的需求。 “十三五”時期是如東交通運輸發展向運輸服務提升的加速轉換期,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便捷、高速、舒適的客運交通需求日趨明顯,城鄉居民對城鄉均等化運輸服務訴求更加強烈,公共交通優先發展亟需落實。
三、應對措施
樹立公交優先的理念,積極探索推進,全力打造縣內“全域公交”,形成城市、城鎮、鎮村三級公交網絡貫通融合,路、站、運配套設施齊全的公共交通體系,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的轉型升級。
1.科學編制公交規劃,加快公套設施建設。
按照城市的發展規模和功能布局,科學編制城鄉公交一體化,城市公交、城鎮客運、鎮村公交三級客運及相關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合理規劃公交樞紐站、回車場、農村客運站、公交換乘站等公交基礎設施,形成城、鎮、村三級客運站網絡體系。
加快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公交換乘樞紐、調度中心、回車場、首末站、港灣式停靠站、農村客運站、加氣和充電站等設施建設。全面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做好農橋拓寬改造以及安保、綠化工程,為鎮村公交運行提供通暢、安全、優美的道路通行條件。
2.調整優化公交網絡,推進智能公交系統建設。
根據省政府《關于進一步落實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加大公交車輛投放,對縣內客運實行全域公交和公交票價,加強新老城區公交銜接,提高老城區通達深度,減少覆蓋盲區;合理布局、全面開通城鎮公交,提高輻射程度;加密城鄉公交線路,實現新建公路全覆蓋,鎮村公交實現節點運輸。加快發展鎮村公交,合理安排營運線路、營運時間,合理設置首末站、候車亭、線路牌等配套設施,科學設置換乘站點,強化城鄉客運線路銜接。
施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設公交智能調度中心和公交出行信息服務查詢系統,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和各中心鎮客運站建成一批公交電子站牌等出行服務信息設施。開發公交APP軟件,實時查詢線路信息、到站信息、公共自行車信息、出租車服務信息等,在公交車上安裝車載移動支付終端,通過APP掃碼上車,讓市民可以享受合理規劃行程、節省候車時間、方便支付費用等便捷服務,提高服務效率。
3.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公交財政補貼機制。
公交公司要不斷完善公交服務管理體系,明確崗位職責,嚴格崗前培訓,統一服務標準,提高服務水平,提升服務品質,為群眾提供“安全、便捷、舒適、低價”的公共交通服務。要進一步細化考核辦法,加大考核力度,加強日常考核,將服務質量與勞動報酬掛鉤,不斷提升服務品質,營造良好的公交出行環境。
完善公交補貼機制,對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除上級專項補貼外,財政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按規劃、設計、建設、驗收、補貼的“五統一”模式實施,確保鎮(區)客運站場覆蓋率100%。建立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合理界定企業成本,經營補貼;對公交企業虧損實行兜底補貼,按照“年初預算、季初預撥、年底核算”的辦法,做到公交補貼優先審計撥付,保障公交事業發展。
我國自1998年開始,國家就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以經濟適用房為重點的房地產業,提出要建立以最低收入家庭承租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其他較高收入家庭購買或租賃商品房的住房供應體系。經濟適用房也就此進入中國城市居民的視野,從最初的“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到2003年以后定位為“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推行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為努力實現“居者有其屋”這一住房保障體系的基本目標而提供典型模式,是我國政府干預住房市場一種方式的積極探索。
一、經濟適用房的內涵及其作用
經濟適用住房是一種供中低收入者居住,享受政府政策優惠的住房,它與市場價商品房均屬于商品房的范疇,受政府控制并限價銷售。它作為一種帶有社會福利性質的“準商品房”,兼具行政性和商品性,其行政層面關注社會公平和福利,商品層面則追逐利潤最大化。其具體內涵可參考王洪春學者的《住房社會保障研究》一書中提到的:“經濟適用住房是指已經列入國家計劃,由城市政府組織房地產開發企業或者集資建房單位建造,以微利價向城鎮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具有經濟性和適用性特點的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商品住宅。經濟性,是指住房的價格相對同期市場價格來說是適中的,適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負擔能力。而適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標準上不能削減和降低,要達到一定的使用效果。經濟適用房是國家為低收入人群解決住房問題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經濟適用房政策是具有過渡性質的住房保障政策,是我國住房政策領域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特殊產物。實施經濟適用房這項政策,其特有的社會保障和經濟功能滿足了公平和效率的統籌兼顧,是實現居民住房需求的有效方式,它與其他的住房保障形式共同構成我國住房保障體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大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適用房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公正
實施經濟適用住房計劃,是重大的利益調整,是施惠于民的善舉。由于商品房的售價比經濟房要高出很多,中低收入人群根本無力購買,經濟適用房的出現成為他們的首選,很多無力購買商品房的群體在國家的補貼下能買得起經濟適用房。同時經濟適用房在克服收入方面不平等引起的住房問題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國民收入二次分配中,涉及住房的資源配置和流通、消費,經濟適用房在扭轉此中富者愈富、弱者愈弱的趨勢向社會公平傾斜里邊擔負著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促進了住房公平,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公正和公共住房政策目標。
(二)經濟適用房有助于房地產市場結構調整
經濟適用房政策實行以來,各地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通過結構調整存進了商品房開發的理性回歸,促進房地產市場進入一個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價格基本穩定的健康發展軌跡,確保商品房的投資結構與消費者的需求結構基本一致,此外,經濟適用房由于其經濟性特征,相比其他商品房價格要低得多,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的關注,給商品房市場帶來一定壓力,不得不相應作出價格調整。
(三)經濟適用房有助于拉動內需,促進社會和諧
推行經濟適用房它不僅可以讓許多中低收入者和部分中等收入者進入消費者的行列,同時還會促使商品房降價放量,是啟動內需,刺激經濟的重要選項。保障房與普通商品房消費的“雙龍合璧”是以自主需求為特征的大批量的消費行為,它不同于以投資為目的的購房行為,它產生的是真實的、持續的消費,可以拉長消費鏈,帶動生產鏈,其能量不可低估。既可在破解房地產僵局上一展身手,又能在挑戰經濟危機中建立卓越功勛,成為啟動內需,扭轉危局的關鍵之舉,其效能將超過已經出臺的諸多措施,對于建設和諧社會起到促進作用,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我國經濟適用房發展困境及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
經濟適用房或許是住房改革中強調保障性和強調商品性兩種改革思路并存的產物,從這個角度上講,經濟適用房更像是一種試驗品。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與建設,對改善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條件,完善城鎮住房保障制度,促進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政策設定初衷而言它本身是為社會中低經濟收入的家庭設計、建設的,現在卻表現出不“經濟”不“實用”的一面,值得我們總結、反思和完善。其中最主要的問題表現為:
(一)經濟適用房建設違規超標,建設出現“高檔化”現象
經濟適用房缺乏具體標準,使得經濟適用房建設容易陷入一個邏輯上的怪圈——越造越大,日顯貴族氣息。這是因為經濟適用房定價相對同區域內的商品房來說較低,利潤有限,大多數開發商只好將房屋面積擴大,以此來降低成本,造成目前市場上的經濟適用房主流產品在140m2左右,100m2以下的房子甚少。在實際中,一部分高收入階層通過不正當渠道購買了經濟適用房,使得經濟適用房成為出租或炒賣的投資品,造成了經濟適用房的旺銷和供不應求,誘使經濟適用房越蓋面積越大,越蓋越豪華,造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經濟適用房本應保障的對象——中低收入者卻無力購買經濟適用房,只能望房興嘆。
(二)經濟適用房價格不合理,出現棄購現象
雖有明文規定經濟適用房在各地的價格,但在實際的操作層面上,由于項目規劃設計和使用的建筑材料上檔次,經濟適用房品質有所提高,加上經濟適用房的開發模式從過去經濟適用房與商品房交叉合建的模式轉變為形成純經濟適用房的開發模式及因經濟房價格較商品房低,消費者爭相搶購,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導致經濟適用房的價格往往與規定的購買價格存在出入。因此雖然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沖著低的房價去,最終卻因其實際規定價格而未能如愿購房。經濟適用房價格過高,超過中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承受能力。
(三)經濟適用房配套設施“缺失化”
經濟適用房不同于商品房,其出發點是經濟、適用,設定為只提供給中低收入者,受成本和地價約束,經濟適用房往往地處偏遠或者交通不便地帶,一般建設在市政基礎設施配套不太完善的地塊,加上政府以及電力、電信、供電、供暖、供水等部門的低效率,消費者入住后生活上出現諸多不便,這與經濟適用房的出發點違背。
(四)發售過程存在黑箱操作,出現權力尋租現象
按最初的制度設計,經濟適用住房供應對象是中低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個人和家庭收入信息很難準確獲得,人們普遍認為大多數經濟適用房被“富人”買走了,而很少落到真正的窮人手里。由于定價較高、支付能力和運作不透明等原因,有相當部分出售給了收入偏高甚至是高收入家庭,他們從中獲得的住房資源甚至超過了最困難的廉租住戶,導致政策優惠未能真正落實到那些最需要保障的家庭,反映出供應過程中存在不公平現象。許多經濟適用房在未正式銷售之前就已經被稅務、建設、房管、規劃等與房地產有關的政府機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買走,開著私家車去買經濟適用房的人也不鮮見,一棟樓排在前十幾名的都是有“門路”的人。
(五)轉租、轉讓現象明顯,監督管理失控
按規定,經適房在拿到房產證3年內不得轉讓。但是一些轉讓者也有其對策:出售經適房的人在房屋租售中心登記后,遇到合適買家,雙方私底下簽訂房屋購買合同。一些開發商利用經濟適用房監管缺失,以經濟適用房政策獲得土地,以純粹商品房性質開發出售,擾亂市場秩序。另外對于如何確定中低收入者標準難以確定。
三、我國經濟適用房政策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經濟適用房之所以能長期在保障房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不是因為政府沒有發現它在制度設計上的諸多缺陷,而是由于政府對住房保障本質屬性和改革路徑的認識的游移不定。鑒于麥克拉夫林對政策執行實踐中提出的“互適模型”,對政策的執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麥克拉夫林的互適模型為分析工具,對我國經濟適用房政策執行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
麥克拉夫林通過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說明政策執行是執行者與受影響著之間就目標或手段做相互調適的一個過程,他認為這應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政策執行是否有效取決于兩者互適的程度。如下圖所示:
(一)政策執行者與受影響者之間的需求和觀點并不完全一致
政策執行者與受影響者之間的需求和觀點并不完全一致,基于雙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經過說明、協商、妥協等確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執行方式。在經濟適用房政策的執行中,政府與中低收入人群之間的需求并不一致,從當初提出經濟適用房至今,這項政策就處于不斷的調適狀態,為的就是能夠保障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實現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
(二)相互調適的過程是處于平等地位的雙方彼此進行雙向交流的過程
相互調適的過程是處于平等地位的雙方彼此進行雙向交流的過程,而不是傳統的上令下行單向流程。傳統的交流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適用房政策執行的要求,對于政府—房地產商(市場)—中低收入人群這三方面來說,更側重的多方的交流。
(三)政策執行者的目標和手段可隨著環境因素、受影響者的需求和觀點的改變而改變
隨著經濟適用房叫停的聲音不斷出現,公共租賃住房的大規模擴建,越來越多的人看重的政府的監督執行力度上如何保障我國中低收入人群的群體利益。
(四)受影響者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將反饋到政策上
受影響者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將反饋到政策上,從而影響政策執行者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對于經濟適用房發展中出現的黑箱操作以及住房質量、配套設施等問題都是根據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和價值取向進行調整。
四、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完善經濟適用房發展的政策建議
在當前的環境下,我們不應對經濟適用房抱著“一刀切”的態度,經濟適用房應該是可進可出的,對有限資源進行有效配置,進行一種動態的管理和分配是當前滿足市場上對于經濟適用房需求人群的一個重要途徑,要保證達到各區域的住房保障的要求和任務。應該在不斷修正和規范現行的經濟適用房的政策,保持推進其在我國住房保障體系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當廉租房和公租房等多樣式的住房保障形式建立起來的時候,經濟適用房就可以功成身退的淡出大眾的視野。
(一)規范標準,符合政策對象需求
家庭收入水平式衡量是否具有購買經濟適用房資格的重要指標。應該根據職工工資、家庭收入、家庭結構、房租水平等因素,拓寬審核參照對象,綜合界定購房目標群體,計算并合理確定經濟適用住房的家庭收入標準。
經濟適用房建設的面積及其在總的房地產開發投資中的比例也應做到因地因時制宜,規定具體的住房標準,在構建時嚴格落實各項細節,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需求層次越高,消費者就越不容易被滿足。經濟學上,“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消費者獲得的滿意度”也就是說,同樣的住宅,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層次越高,消費者能接受的定價也越高。
(二)進行政府干預,多種方式進行補貼
經濟適用房類屬于政府直接干預市場,由直接干預轉變為間接干預,在補貼方式上向住房補貼轉變,減少保障面。一般的,住房保障水平隨著收入結構發展呈倒U型曲線,其保障規模也趨于下降。政府注重在整體價格上的微調工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地的經濟水平情況不一,因地制宜,關注中低收入群體的經濟持續發展水平,經濟適用房的房價不攀高商品房,不損傷開發商的利益,維持與中低收入群體的平均值相平衡。
(三)合理規劃選址,完善配套設施建設
要滿足到入住群體的交通便利問題,需要從其建筑選址上入手,經濟適用房的選址應在充分考慮居民需求意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所建之處應搭建好公交車、出租車等交通工具的標志牌,在道路交通處構建更能達到交通方便;要選“熟地”市政、管線、道路等配套齊全;從成本方面考慮,要選拆量不大的地,同時應加強市政、生活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以人為本,關注中低收入群體的情感生活交流需要,建設花園、活動區等作為溝通平臺,對于居民生活痛苦指數的緩解起到幫助作用,是新時期下構建人本社會的要求,是安居工程進一步落實的
體現。
(四)執行問責制,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明確界定在住房問題上市場與政府的關系,落實政府應承擔的責任,通過培育、引導和干預市場,確保通過市場滿足大部分居民住房需求,利用規劃、土地供應、金融和稅收等手段對市場供應與需求進行引導及調控,實施住房建設規劃,對新建住房結構提出比例要求。制定住房保障的長遠發展規劃,分階段制定不同的住房保障目標,并落實布局,具體項目和交付日期等,按年度對社會公布。
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實現保障資源的高效率供給與配置。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因而政府必須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發揮主導作用,如經濟適用房規劃設計和保障對象資格審查環節,都需要政府制定標準并嚴格管理。涉及到戶型和建設標準,要依據政府制定的具體規劃實施建設;在其分配環節,住房保障管理部門對申請者應實行嚴格的審查。
(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監督執行力度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5-008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44
[本刊網址]http://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擴大的腳步加快,我省的農業和農村已經呈現出諸如農村務農人員老齡化,農民兼業化,農民轉業化,農業副業化,土地荒廢、污染等現代性問題,原先以單戶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聯產承包制度已經不能應對當前社會和生產力的發展趨勢,跟不上時代的節拍,傳統的農業經營主體在面臨外界環境的復雜變化性上有著天然的劣勢,不能夠有力面對經濟生態以及人員構成形勢的急劇變化,而以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可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集體力量,通過更多可能的渠道來進行擴大化生產及再生產。
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他們把分散的農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這樣既增加了應對市場和災害的抵抗力,又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持續發展,而另一方面新的組織結構的形成必將帶來更多社會、法律法規等等方面的逐步磨合,關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不僅僅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有序發展,而且為我國和諧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我們應該在培育、培養、創新發展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積極應對并且牢牢把握每一次難得的機遇與每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河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現階段我國應該堅持走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道路,推進信息化、工業化、農業化和城鎮化的高度融合,并保持相互之間的協調同步發展。河南省作為傳統農業大省,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應當也必須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數量上,河南省在過去的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期間大力發展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2013年7月底,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合作社多達63474家,名列全國第四,還有包括入社農戶,也有多達348萬戶,占全省農戶的20.8%。在質量上,河南省也做到了合作形式多樣化,開創了信用互助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非傳統農業領域合作方式。總體來說,做到了質量與數量皆優。
河南省的農業產業化也在不斷壯大,各地各級農業龍頭企業截止2013年6月,已共有6400多家,其中省級的多達63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60家,更有15家涉農企業在國內外上市,43家企業被列入上市后備企業,31家企業的產品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與此同時,河南的種植大戶也在快速發展,截止2013年3月底,種植大戶多達11513戶,經營耕地面積432萬畝。這些種植大戶大部分由種田能手組成,對農業新科技接受程度高,并且還可以影響其他的農業生產主體,成為了提高河南省糧食產量的主要貢獻力量與河南農業生產的支柱型力量。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勢和所要面臨的問題
相比于傳統家庭責任聯產承包制的單個生產主體,這些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具有明顯優勢,他們可以獲取更多銷售、經營以及市場信息的資源和渠道,具體表現在市場導向、資金來源、銷售渠道、盈利能力、經營規模、產品推廣、品牌建設等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不單單是為解決溫飽而勞作,而是認識到了產業化、品牌化的市場價值,逐步擴展進入現代農業行列,走農業商業化、農業集群化、農業金融化之路。
通過實際調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者在實際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他們在融資、服務體系、后繼人才和土地獲得等方面仍然面臨著種種困難和意想不到的挑戰。
農村土地流轉加快,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農業生產者的土地經營規模結構,土地經營規模已經不是新型農業生產大戶的衡量標桿,他們在組織結構和利益機制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通過技術產業化和市場引導逐步實現了小規模基礎上的經營規模化。以市場、科技、人才等帶動產量,將是中國乃至全球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解決了土地經營規模問題,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資金來源的渠道相比于傳統的農業生產主體也更加的多元化,其盈利能力較強。資產的增長不僅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的收入水平提升,而且更加增加了其對于農業的投入能力,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經調查,大部分的農業生產大戶和農民合作社,都是依靠自有資金對其農業進行投資,相對而言,對于農業企業來說,由于其涉及的農產品產后加工、銷售渠道等環節較多,則只有小部分依靠自身資金來進行投入。
由于大部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都是依靠自身資金,帶動了整個新型農業生產的市場導向明顯,并且其經營主體也更加自動的尋求多元化的渠道進行銷售。例如,近些年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業產品開始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銷售,通過物流渠道,基本實現了市場全國化,更有甚者,部分實現了市場全球化。
與傳統農業經營主體不同的是,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開始越來越多的注重其品牌的建設,他們開始認識到了品牌效應,由于品牌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專業的農業大戶往往通過加入大的農業合作社或者參與訂單的方式來分享品牌效應,以期實現品牌的最大效益,做到投入與產出之間最佳的比值。
雖然新型的農業生產主體具有種種優勢,但是在現階段,其發展依然面臨著許多發展瓶頸和各種難題。
目前來看,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植政策還不夠完善,有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然有貸款難,擔保難,融資渠道狹窄,缺乏高科技指導等情況發生,在稅收方面,針對經營主體所得稅、營業稅并沒有相關的優惠政策,在土地的獲取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業企業也面臨著用地難的問題。
其次,涉及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還需要完善。農村的保險服務體系有待完善,保險公司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業的社會服務化不到位,致使農業的發展受到非常大的阻礙。
目前有關政府部門、黨委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沒有引起重視,在思想上還存在有某些偏差,沒有進行相應的指導、宣傳以及服務,在組織體系中,沒有形成相關部門的配合機制,從而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使其在規模上無法更進一步的發展、壯大,造成了超大型、名牌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的情況。而且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使大部分的農業農民合作社運行不夠規范,經營主體的產權也不夠明確,沒有形成完整的利益分配,生產機制,從根本上制約了其向大規模方向發展。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中,人才的匱乏也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問題,由于其經營人員高齡化比較嚴重,對新技術、新產品、新品種、新市場的接受程度較低,造成經營效率低下的問題。
三、服務型政府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幾點建議
保持農業穩步健康發展,是我國的頭等大事,政府在現階段更應重視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充分作用,解決其實際的問題,并且在組織結構和制度構架上給予其保護,全力培育和扶植河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特別是市場上的一些金融企業滿足于錢生錢的游戲,沒有真正地發揮金融經濟的服務作用和價值,導致不少實體企業面臨著資金上的困境。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不振,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對于我國實體經濟特別是外貿出口企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雖然我國積極地發展內需市場,但是在新舊經濟政策銜接的過程中,實體經濟還面臨著發展中的困難。2016年12月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充分地認識到了我國現階段實體經濟面臨的困難,提出了防范金融風險,促進實體經濟的政策,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將會帶來積極的影響。現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研究,更好地理清二者的關系,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實現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成功。
一、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簡介
金融經濟作為虛擬經濟的代表,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廣義的虛擬經濟指的是金融業、房地產業等,虛擬經濟通過交換和分配來進行,在交易的過程中產生增值,在定價上使用資本化的方式。實體經濟作為我國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工業體系的完善等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金融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實體經濟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所有物質,同時也包含了文化等精神產品。金融經濟能夠為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有利于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關討論
(一)實體經濟決定了金融經濟的發展
實體經濟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它能夠滿足社會運行所需要的全部物資。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就提到了物質是決定存在的基礎,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在《資本論》中直接指出了在人類社會中,不管財富的形式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其使用價值是構成物質的重要內容。實體經濟作為馬克思《資本論》重要的研究對象,可以看到實體經濟對于人類財富的發展積累的影響,它決定了社會生產的正常運行,對再生產等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實體經濟通過相關的生產行為,能夠創造物質財富,例如實體經濟生產的商品能夠滿足人們物質的需求,這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實體經濟的發展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與建國以來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密切的關系。在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的基礎上,我國逐漸地成為了制造大國,目前正在向制造強國邁進。從金融經濟的發展歷史來看,金融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金融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金融經濟的出現大大地降低了商品經濟的交易成本,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金融經濟是圍繞著實體經濟而不斷地發展的,這就要求金融經濟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否則就會產生經濟上的危機。
(二)金融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支持
金融經濟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資本支持,例如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操作能夠幫助實體企業從市場中募集到大量的資金,從而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經濟能夠從社會中合法地吸收和募集資金,當這些資金能夠進入到實體經濟中時,就會對實體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實現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樣金融經濟也實現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金融經濟的出現和發展,解決了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問題,為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否則僅僅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借貸,會產生比較大的信用風險,同時也增加了市場交易的成本,使市場中的每個人都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銀行、債券等金融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資金需求方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它有效地解決了市場交易中的信用問題,為資金的提供者和借貸者都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在金融經濟發展完善的過程中的交易風險,從而激勵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能夠使實體經濟更好、更快地得到資金,使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擴大規模進行再生產。
金融經濟的發展能夠降低社會融資的成本,使實體經濟能夠更加容易地獲得資金,這也促進了金融經濟的發展。銀行將資金借貸給企業的過程中,能夠獲得高額的回報,當回報越高、規模越大時,就會進一步提高銀行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最終提高了對實體經濟的投資效率。此外隨著金融經濟的發展,越碓蕉嗟慕鶉詮ぞ咦囈了市場,例如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實現對市場風險和收益進行了有效的分配,分散了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同時也促進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金融衍生品能夠滿足市場中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風險與收益的相對應,能夠使不同的市場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滿足了市場中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能夠使實體經濟從多個方面來獲取資金。金融工具的創新提高了資產定價的效率,從而使價格更好地反映資產的價值,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金融經濟也會反作用于實體經濟
隨著金融經濟發展的不斷完善,當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隔離開時就會產生許多問題,導致實體經濟缺少金融經濟“活水”的支持,例如實體經濟面臨資金困境時就難以擴大投資和生產,或者面臨著市場困境資金周轉不利時就可能發生破產,這就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在金融經濟的發展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例如資金在金融經濟中打轉,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中的意愿不強烈;或者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著弄虛作假的現象,誤導了市場和投資者,導致一系列金融風險事件的不斷發展,對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都帶來了沖擊,甚至可能會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再加上金融經濟與市場的關聯度比較高,當金融經濟發生一定的風險時,就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的影響,例如當債券違約等金融違約事件發生時,會在市場中產生比較大的波動,而且其風險也比較大,最終會傳導到實體經濟中,例如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開始出現在房地產次級債券中,最后擴大到了全世界,導致全世界的需求不足,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其風險管理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市場監管的滯后性,當風險大量積累或者金融經濟過度發展時,在經濟繁榮時其風險不明顯,在經濟下行階段時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最終導致泡沫的破滅,引起實體經濟的衰退。
三、現階段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
(一)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不同產業政策的轉變過程中,我國的實體經濟面臨著一系列的發展困境。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落后產能的淘汰,都對實體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實體經濟面臨著新常態,在告別過去和走向未來的過程中苦苦掙扎,轉型之痛深刻地反映了現階段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再加上房地產等虛擬經濟的發展,占用了市場中的大量資金,導致實體經濟的發展動能不足,而且增加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成本,我國社會面臨著脫虛向實的巨大壓力。資本的逐利性,導致社會中的資本越來越涌向金融經濟,“錢生錢”的游戲也愈演愈烈,例如今年年初的寶能與萬科之間的控股大戰,以及不久前寶能大力掃蕩格力電器的股票,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場上的恐慌,導致實體經濟面臨著野蠻人等困境。此外我國實體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著稅負重、政府費用多等不利的因素,這些因素在經濟比較好時企業還可以承受,當經濟下滑時就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例如最近我國玻璃大王曹德旺關于實體經濟的論述引起了社會的熱議,人們都在不斷地思考我國實體經濟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相應的對策。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影響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從事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面臨著破產的危機。
(二)金融經濟支持實體經濟的策略
目前政府已經認識到了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認識到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隔離局面,提出了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策略,國家在稅收等方面給予了不少的支持,而且還將進一步地加強支持力度。在新時期下,要進一步地加強我國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完善,從而提高金融經濟的服務能力。盡管國家面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這種情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因此應當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到實體經濟中,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金融信貸支持。國家應當對實體經濟中的不同行業采取差異化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務的針對性,例如對于金融經濟比較活躍的區域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對于農村以及不發達地區的實體經濟應當加強政府在金融政策中的支持力度。要不斷地加強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研究,探索二者的發展規律,從而協調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使金融經濟能夠不偏離正常的軌道。此外,國家應當加強對金融經濟特別是對金融產品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強對金融產品的創新的支持,同時也要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管理,不斷地提高金融經濟中的信息透明度,使投資者能夠充分地了解金融經濟的風險,實現對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和隔絕,防止金融風險在市場中的蔓延。通過實現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所需要的資金,這對于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結束語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一體兩面,二者相輔相成。如何有效地將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在一起,發揮金融經的長處,服務實體經濟成為了現階段我國政府的重要經濟任務。面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困境,2016年國家在營改增、社保改革等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實體企業運行過程中的經濟負擔,相信2017年在國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支持下,將會有更多的金融經濟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彭博.關于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6:5-6.
[2]詹小琴.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探討[J].商,2016,03:170.
[3]徐垠.試論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J].現代經濟信息,2015,10:355-356.
近年來隨著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特別是市場上的一些金融企業滿足于錢生錢的游戲,沒有真正地發揮金融經濟的服務作用和價值,導致不少實體企業面臨著資金上的困境。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不振,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對于我國實體經濟特別是外貿出口企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雖然我國積極地發展內需市場,但是在新舊經濟政策銜接的過程中,實體經濟還面臨著發展中的困難。2016年12月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充分地認識到了我國現階段實體經濟面臨的困難,提出了防范金融風險,促進實體經濟的政策,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將會帶來積極的影響。現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研究,更好地理清二者的關系,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實現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成功。
一、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簡介
金融經濟作為虛擬經濟的代表,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廣義的虛擬經濟指的是金融業、房地產業等,虛擬經濟通過交換和分配來進行,在交易的過程中產生增值,在定價上使用資本化的方式。實體經濟作為我國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工業體系的完善等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金融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實體經濟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所有物質,同時也包含了文化等精神產品。金融經濟能夠為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有利于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關討論
(一)實體經濟決定了金融經濟的發展
實體經濟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它能夠滿足社會運行所需要的全部物資。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就提到了物質是決定存在的基礎,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在《資本論》中直接指出了在人類社會中,不管財富的形式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其使用價值是構成物質的重要內容。實體經濟作為馬克思《資本論》重要的研究對象,可以看到實體經濟對于人類財富的發展積累的影響,它決定了社會生產的正常運行,對再生產等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實體經濟通過相關的生產行為,能夠創造物質財富,例如實體經濟生產的商品能夠滿足人們物質的需求,這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實體經濟的發展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與建國以來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密切的關系。在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的基礎上,我國逐漸地成為了制造大國,目前正在向制造強國邁進。從金融經濟的發展歷史來看,金融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金融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金融經濟的出現大大地降低了商品經濟的交易成本,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金融經濟是圍繞著實體經濟而不斷地發展的,這就要求金融經濟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否則就會產生經濟上的危機。
(二)金融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支持
金融經濟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資本支持,例如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操作能夠幫助實體企業從市場中募集到大量的資金,從而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經濟能夠從社會中合法地吸收和募集資金,當這些資金能夠進入到實體經濟中時,就會對實體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實現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樣金融經濟也實現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金融經濟的出現和發展,解決了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問題,為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否則僅僅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借貸,會產生比較大的信用風險,同時也增加了市場交易的成本,使市場中的每個人都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銀行、債券等金融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資金需求方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它有效地解決了市場交易中的信用問題,為資金的提供者和借貸者都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在金融經濟發展完善的過程中的交易風險,從而激勵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能夠使實體經濟更好、更快地得到資金,使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擴大規模進行再生產。金融經濟的發展能夠降低社會融資的成本,使實體經濟能夠更加容易地獲得資金,這也促進了金融經濟的發展。銀行將資金借貸給企業的過程中,能夠獲得高額的回報,當回報越高、規模越大時,就會進一步提高銀行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最終提高了對實體經濟的投資效率。此外隨著金融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工具走進了市場,例如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實現對市場風險和收益進行了有效的分配,分散了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同時也促進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金融衍生品能夠滿足市場中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風險與收益的相對應,能夠使不同的市場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滿足了市場中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能夠使實體經濟從多個方面來獲取資金。金融工具的創新提高了資產定價的效率,從而使價格更好地反映資產的價值,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金融經濟也會反作用于實體經濟
隨著金融經濟發展的不斷完善,當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隔離開時就會產生許多問題,導致實體經濟缺少金融經濟“活水”的支持,例如實體經濟面臨資金困境時就難以擴大投資和生產,或者面臨著市場困境資金周轉不利時就可能發生破產,這就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在金融經濟的發展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例如資金在金融經濟中打轉,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中的意愿不強烈;或者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著弄虛作假的現象,誤導了市場和投資者,導致一系列金融風險事件的不斷發展,對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都帶來了沖擊,甚至可能會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再加上金融經濟與市場的關聯度比較高,當金融經濟發生一定的風險時,就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的影響,例如當債券違約等金融違約事件發生時,會在市場中產生比較大的波動,而且其風險也比較大,最終會傳導到實體經濟中,例如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開始出現在房地產次級債券中,最后擴大到了全世界,導致全世界的需求不足,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其風險管理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市場監管的滯后性,當風險大量積累或者金融經濟過度發展時,在經濟繁榮時其風險不明顯,在經濟下行階段時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最終導致泡沫的破滅,引起實體經濟的衰退。
三、現階段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
(一)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不同產業政策的轉變過程中,我國的實體經濟面臨著一系列的發展困境。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落后產能的淘汰,都對實體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實體經濟面臨著新常態,在告別過去和走向未來的過程中苦苦掙扎,轉型之痛深刻地反映了現階段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再加上房地產等虛擬經濟的發展,占用了市場中的大量資金,導致實體經濟的發展動能不足,而且增加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成本,我國社會面臨著脫虛向實的巨大壓力。資本的逐利性,導致社會中的資本越來越涌向金融經濟,“錢生錢”的游戲也愈演愈烈,例如今年年初的寶能與萬科之間的控股大戰,以及不久前寶能大力掃蕩格力電器的股票,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場上的恐慌,導致實體經濟面臨著野蠻人等困境。此外我國實體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著稅負重、政府費用多等不利的因素,這些因素在經濟比較好時企業還可以承受,當經濟下滑時就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例如最近我國玻璃大王曹德旺關于實體經濟的論述引起了社會的熱議,人們都在不斷地思考我國實體經濟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相應的對策。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影響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從事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面臨著破產的危機。
(二)金融經濟支持實體經濟的策略
目前政府已經認識到了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認識到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隔離局面,提出了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策略,國家在稅收等方面給予了不少的支持,而且還將進一步地加強支持力度。在新時期下,要進一步地加強我國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完善,從而提高金融經濟的服務能力。盡管國家面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這種情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因此應當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到實體經濟中,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金融信貸支持。國家應當對實體經濟中的不同行業采取差異化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務的針對性,例如對于金融經濟比較活躍的區域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對于農村以及不發達地區的實體經濟應當加強政府在金融政策中的支持力度。要不斷地加強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研究,探索二者的發展規律,從而協調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使金融經濟能夠不偏離正常的軌道。此外,國家應當加強對金融經濟特別是對金融產品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強對金融產品的創新的支持,同時也要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管理,不斷地提高金融經濟中的信息透明度,使投資者能夠充分地了解金融經濟的風險,實現對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和隔絕,防止金融風險在市場中的蔓延。通過實現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所需要的資金,這對于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結束語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一體兩面,二者相輔相成。如何有效地將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在一起,發揮金融經濟的長處,服務實體經濟成為了現階段我國政府的重要經濟任務。面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困境,2016年國家在營改增、社保改革等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實體企業運行過程中的經濟負擔,相信2017年在國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支持下,將會有更多的金融經濟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
作者:王韻琪 單位:石家莊市河北省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彭博.關于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6:5-6.
[2]詹小琴.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探討[J].商,2016,03:170.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很多大型的金融企業中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兼并行為,這就使得全球經濟體分布得過于集中,對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一方面,經濟體過于集中會為金融機構中的高層管理人員追求更高薪資提供平臺;另一方面,經濟體過于集中也容易造成金融機構出現道德風險,很多金融機構利用規模擴大的優勢,對破產風險視而不見,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機構破產的可能性[1]。一旦大規模的金融機構破產,政府為了經濟的穩定就不得不對其伸出援手,這也進一步消除了大型金融機構的破產顧慮,甚至做出與自身發展目標相悖的風險經營行為。
(二)經濟活動在金融經濟中出現過多
因為金融經濟無論在規模上,還是資金上,與實體經濟相比都有著很大優勢,這也就導致很多經濟活動都趨向于在金融經濟領域進行,進而使實體經濟所遭到的擠壓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這也使金融經濟領域的交易出現越來越多的純粹投機行為,促進了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離。
(三)兩者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衡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比例不均衡使得前者中大量存在的投機因素對經濟指標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很大一部分的價格指數都因此很難得到真實的反應,實體經濟的運行現狀無法完全顯示出來,這也就使得價格指數喪失了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反映作用[2]。其原因在于,實體經濟受到的損害相對嚴重,大量的社會資本從實體經濟領域中流失,隨之流入金融經濟領域中,而金融領域中因投機行為的頻繁而出現虛假繁榮現象,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實體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對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
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利弊分析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的金融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超過實體經濟,這也使得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世界經濟的結構也發生了演變。這種現象有利也有弊。其有利方面在于金融經濟的地位提升使得社會資源大量流入金融經濟領域,在整體社會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對資金的流動與配置起到不可或缺的中介與配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3]。其缺陷方面在于兩者之間的失衡使得金融經濟缺乏相應的制約機制,甚至限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從而對整個社會經濟造成消極影響。金融經濟的主要職能便是服務于實體經濟,一旦兩者分離,無論對金融經濟來說,還是對實體經濟來說,其破壞性都是空前的。所以,合理把握兩者之間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兩者分離的原因是解決當前困境必須要走的路。
三、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原因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發生分離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在規模、數量、地位等方面大大超越了后者,隨著這種現象的深入,兩者的分離也一定會對社會的整體經濟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對兩者分離的原因進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大體上看,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金融資產增多使風險增大
在討論金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體經濟的發展也不容忽視。從時間順序與現實貢獻的角度看,實體經濟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金融經濟相比更具備根本性,從發展層面看,在實體經濟得到一定發展以后,金融經濟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另外,無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期,金融經濟想要進一步發展,都必須以實體經濟作為依托。所以,金融經濟想要發展就必須以實體經濟作為基礎。但是,實體經濟在世界性的交易過程中需要外匯,而外匯又要依托于金融經濟,在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然而,風險又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在金融經濟中[5]。所以,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會慢于金融交易的增長速度,金融資產的比率也因此增加,這對經濟發展來說,不僅是機遇也是挑戰。
(二)技術因素與制度因素導致
從技術角度看,技術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創新,而經濟的發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術創新的影響,這種影響具有國際化特點,金融經濟的類型也以此為基礎越來越多,從而促進金融經濟的發展,提升金融資產的比率。從制度角度看,由于金融經濟大于實體經濟,金融交易中的很多非理都與兩者的分離有很大關系,這些行為因為制度因素而產生的。
(三)金融管制的自由化與弱化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與弱化膨脹是影響兩者分離的直接因素之一,弱化主要表現在國際之間解除了金融管制,導致國際之間的資本流動越來越多,除此之外,國家內部也會對金融管制進行弱化甚至解除,導致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金融交易的數量也隨之增加。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原因有很多,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當前局面的產生,而上述的三個方面起主要作用,想要阻止兩者的分離,也需要從上述三個方面入手,將兩者之間的比重與相互關系協調好,從而使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