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1 09:47: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化學工程的倫理問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px,中文名稱對二甲苯(para-xylene),屬于低毒類化學物質。帶有危險標記,對人體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歷史上,px曾經引起了工業界對其毒性程度的激烈討論,工業機構及其支持的科研機構認為是低毒,環保機構及部分科學家(如廈門大學趙玉芬院士)認為是劇毒。px主要用于制造對苯二甲酸,可用于化工及制藥工業等。另外,它還是許多化學合成原料的重要中間體。生活中常見的膠片片基、磁帶本文由收集整理片基、電容器膜、光盤、磁卡等電子信息產品中都含有px,px已經成為應用廣泛的重要化工原料之一。
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px生產國和消費國。px項目一直飽受爭議:一方面,px涉及的產業收益巨大,各地相繼建立了一些比較大的px項目,用于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px本身的毒性和以及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使得多地民眾對px項目的建立和實施產生了抵制情緒。px項目啟示我們: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人們在利用科學技術改變社會,造福人類的時候也不能忽略它帶來的弊端。隨著科學技術負影響的顯現,工程的倫理性逐步走入了人們的視野。自20世紀70年代起,工程倫理學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興起。經歷了20世紀的最后的20年,工程倫理學的教學和研究逐漸走入建制化階段。在我國,類似的工程倫理道德規范以及法制化建設方興未艾,我國工程倫理學的春天正在逐步逼近。
作為工程的一支,化學工程有區別于一般工程的特點:
(1)化學工程潛在風險大
(2)化學工程對人的影響更直接
(3)化學工程的監控難度大
基于化學工程的以上特點,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就尤為重要。
化學工程理論是工程理論的一部分,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化學工程,不僅是一種技術的應用行為,同時也應該被視作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因此,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應該技術和社會實踐兩方面來考慮。
第一,技術方面:
(一)降低化學原料的威脅
首先,化學工程中使用到的原材料,大多數都帶有危險標記,對人們對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脅。甚至,有些化學原料無色無味,可以使人在不察覺的情況下吸入或接觸到,從而造成對人體的傷害。危險化學原料應該具有醒目的危險標志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危險化學品在生產、儲存、使用、經營和運輸過程中都應得到妥善處理。有些危險化學品,可以通過冷藏壓縮,密封保存等技術手段來降低和消除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運用專業的技術降低化學原料的威脅刻不容緩。
(二)保證生產過程的規范和安全
在化學材料的生產過程中涉及很多環節,每個環節都可能具有潛在的危害。保證整個生產線都達到科學工藝的要求能夠減少工程事故和對環境的危害。
首先,通過對相關技術人員的培訓,使其了解生產過程環節的危害,使其在每個生產過程中的操作都符合相應的規范,對于一些故障能夠妥善處理。
其次,運用技術手段對每個生產環節可能出現的危險進行預防和控制,要有完備科學的三廢處理設備,保證生產過程的規范和安全。
(三)治理和修復化學工程對環境的危害
對化學工程對環境的污染應該做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但是,有些化學工程對環境的危害,運用目前的技術手段不可避免的。或者,由于種種原因,對環境的污染已經造成,都可以運用相關技術,采取有效措施,對污染后的環境進行治理和修復。
首先,必須對環境污染工程進行詳細分析,找出污染源,確定污染物,最終制定相應措施對環境進行治理和修復。
其次,修復過程中采取的方式方法,應該充分考慮到周邊公共建筑和相關人群的敏感度等因素,建設修復設施不得對場地及周圍環境造成新的破壞。
第二,社會實踐方面:
(一)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同時,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
對于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和制定,國外的研究比國內要早,因此很多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但是,國外的研究現狀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國情。在國外,工程倫理的研究主要針對工程師的倫理分析,因為國外的工程運行體質是以工程師作為工程責任的獨立主體。而在國內,工程師側重的是技術層面,工程從論證到實施及運行,分別由不同的主體承擔責任,工程師很難做到獨立承擔。
因此,處理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問題,應該借鑒
國外成功經驗的同時,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
(二)構建過程中要明確不同角色的不同權利義務
一個化學工程的項目,一般涉及多個角色,不同角色在項目中有著不同的分工和責任。
化學工程師應保證化學工程科學合理的論證和設計,全力參與、全程跟蹤化學工程活動,同時對化學工程的每個生產環節進行監督,從而降低化學工程風險,保障化學工程合倫理性。
工程決策者應該根據針對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進行分析,制定不同的備選方案,選擇合適方案,實現工程最優化。
政府部門應該在道德約束和倫理規范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對化學工程中的每個參與者進行監督,明確他們的權利義務,監督和管理化學工程的實施。
公眾是化學工程的最直接利益相關主體,有權監督化學工程的運行和實施,捍衛自身健康和生存環境安全,并對化學工程的負影響,提出正當的倫理訴求。
(三)化學工程的倫理規范要高于一般工程
化學工程具有一般工程的特點,同時高危險性高污染性使得化學工程與一般工程的不盡相同,化學工程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更為迅速和直接,與公眾的生存環境和自身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化學工程的倫理規范要高于一般工程。
首先,化學工程倫理的制定和實施要比一般工程更加嚴格,確保化學工程的規范和安全。
其次,對化學工程倫理的監督和執行也要高于一般工程,敢于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取得公眾對于化學工程的信任。
三、結束語
廈門、大連、寧波和咸陽等地的px項目啟示我們,只有不斷地完善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構建才能確保化學工程的持久化發展,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化學工程倫理規范的制定應該從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來考慮:
化學工程是工程的一個重要分支,化學工程倫理規范應該在原有工程倫理規范的理論框架下,同時結合化學工程理論來構建。通過技術了解危害,規范操作,對可能的危險進行預防和控制;
同時,任何一個工程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那么就不應該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當然也應該受到社會倫理規范的約束。
通過管理,結合國內的具體情況,明確不同角色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制定相應的化學工程倫理規范。
1電化學催化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1.1課程內容
《電化學催化》為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的專業特色課程。本課程在物理化學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電化學科學的發展,重點介紹電催化基礎和重要電催化過程兩部分,內容包括從納米結構、表面結構、電子結構出發認識電催化過程和催化劑材料的性質,到電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從電催化還原基礎,到電化學固氮、電化學還原二氧化碳以及光電催化、燃料電池等電催化應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較為系統地掌握催化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原理以及電催化技術的應用,了解電催化科學的前沿方向,初步培養學生具有應用所學基本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1.2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將課程思政引入電化學領域專業課的研究已見報道。然而,在“電化學催化”這門課中幾乎未見報道,這主要是由于一些問題所導致。常見的如下:(1)一些專業教師對如何把課程思政引入電化學催化這門課還是一頭霧水,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同時,傳統教學方法也侵染了部分教師,會出現教書和育人相脫節的現象,忽略了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2)“電化學催化”現行教材內容缺少思政元素。目前出版的“電催化”教材主要涉及電催化原理、特征等基礎理論以及重要的電催化過程部分,材料多偏重科學理論知識,沒有鮮明的思想政治內容,更缺少電催化領域一些人文精神的灌輸。(3)教學方法還是以前的多媒體教學,“電化學催化”課堂設計參考的常見方式為專業理論知識講授,缺乏對學生社會責任、價值觀的教育,對思政元素的探討和發現需要加強。(4)課程考核形式沒有多樣性,無法證明“課程思政”的關鍵性。目前,“電化學催化”課程考核形式為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對課程基本概念、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課程各部分知識點的能力,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欠缺,而上述能力的考核過程中無法體現課程思政的存在。
2在電化學催化課程引入思政的初步研究
就如何把課程思政引入電化學催化課程,本文將結合“電化學催化”的教學內容,探索專業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把思政內容由淺入深地添加進去,初步研究思政的可行性。
2.1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
以“電化學工程”教材中的內容為例,結合課程思政目標,梳理教學內容,從中挖掘可以切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和思政案例(表1)。《電化學催化》基于課程思政進行了教學內容的調整,仔細梳理和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內容的引入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接受度,潤物無聲地同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
2.2探索多元化課堂設計
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采用實驗型教學、提問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方法進行教學。將上述梳理的思政內容通過歷史紀實、新聞資料、圖片和視頻等信息資源呈現,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互動,課后引導學生繼續對課中思政內容進行反思和拓展[4];同時在理論引導的基礎上,關鍵電催化體系要讓學生親身參與設計催化劑的實驗,讓學生進入實驗室跟隨老師做一些基礎性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在催化劑制備、性能測試及數據分析方面的引導與實踐,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得到了很好的升華,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另外,要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網絡課程資源學習有機融入現有的電化學催化線下課程教學模式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豐富思政教學內容,促進師生結合時代熱點案例進行思政討論,提升教學效果[5]。在實踐環節中,帶領學生參觀相關的催化公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3考核思政效果
本門課程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綜合評定的方式,其中平時成績占40%,含課堂問答、實驗操作、線上證書獲取等;課堂問答主要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催化劑產業的發展歷程,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實驗操作主要通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工匠精神。線上學習主要通過學生在慕課上觀看一些相關視頻,彌補課時量不夠的缺點。期末考試成績占60%,采用閉卷形式。依據教學大綱和課程思政目標,將思想政治素質評價融入課程考核的每個環節中,引導學生關注和重視課程思政,分別從專業技能和思想兩個維度綜合評價教育效果,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使學生能力和思想同步提高[6]。
3電化學催化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實踐反思
3.1分清內容主次,注意教學技巧
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學模式要主次分明,必須是以專業知識為主,思政教育為輔。教師要明確專業知識的關鍵性,同時要使思政教育扮演輔助角色,這一系列定位要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如一。在教學安排中,仍要突出電化學催化課程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目標,避免思政內容反客為主,占用專業知識的教學空間。要讓專業知識作為載體,以思政教育為催化劑,使學生主動學習這個“過程”高效而持久的運行。因此,在引入思政教育時,教師也要注意運用合適的方法和技巧。不能生搬硬套、毫無章法地加入思政內容,而要與專業知識這個載體互相依托、互相促進,在中國故事、人物事跡、社會熱點、歷史事件、經典案例、身邊案例中尋找專業知識、思政教育、學生情感三者的交融點,激發學生情感共鳴,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且印象深刻,使得電化學催化課程思政教育有內容、有溫度、有趣味,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2電化學催化課程思政實施的行政輔助
為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工作,要重視高校層面的支持,學校要從制度、經費等宏觀層面支持和幫助專業教師,保障思政教學常態化、課程思政工作的順利實施。學院、教研室需要嚴格執行上級的部署。通過舉辦教學競賽、課程觀摩、教研室研討等形式,為調動專業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績效獎勵,減少一些專業知識教學的工作量。
3.3豐富《電化學催化》課程思政的評價方式
為了豐富評價形式,可以讓其他學科的教師、學生參與評價思政在這門課教授過程中所起到的效果,這樣可以通過學科交叉,提升思政內容和方式的不足。課程評價的時間可以不限于一學期,通過跟蹤教學,觀察和記錄課程思政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對于電化學催化這門課來說,適度的實驗教學有助于讓學生了解到前輩在這個領域奮斗的艱辛,在實驗過程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把學生塑造成有理想、有擔當和善于團隊協作的人。
3.4以創新創業為引領,產教融合
為了給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專業支持,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優勢,建立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課程組應積極配合創新創業學院、就業指導中心、學生工作處、團委等部門,一方面將創新創業教育全方位融入“電化學催化”課程教學,為學生創新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選拔學業優秀的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為創新創業團隊提供支持,實現優勢互補。
教學實施方法
(1)講授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教師在課堂上需講授一些經濟學基礎知識,對工科學生來說,這也許很枯燥。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培養興趣,通常布置課外閱讀,教師擬好主題,如經濟效益、復利、單利、投資、成本、GDP、GNP等等,讓學生查資料、或收看廣播電視,之后寫出課外學習報告。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口述這些專業名詞,解釋其含義,較之于純課堂教學,學生學習興趣較高,對知識點的認識不再模糊,能較好掌握確切的含義。(2)案例教學。許多課程教學都注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2,3],《化工技術經濟》這類課程的一個特征沒有實驗環節,在課堂上教師只能通過大量的技術經濟學案例來進行教學,使枯燥的定義更加具體化。(3)作業、考核等以學生自己查資料、寫論文為主。課程教學環節中,傾向于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寫作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視野。或者,布置學生下企業,了解企業的氛圍和工作方式[4],其效果優于死板的常規考試。(4)注重教師的培養與提高,外聘主講教師。安排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直接參與企業的各項生產管理、產品營銷活動,提高自己的實踐工作能力;聘請企業管理人員來上某章節內容,甚至直接聘請企業管理人員作為《化工技術經濟》課程的主講教師。
教師對《化工技術經濟》教學與大工程觀念培養的作用
工程倫理教育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的客觀要求。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運動的推進,日益增多的工程項目對生態、資源的承載力和社會公共安全帶來了嚴重危機。一大批工程新領域,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信息工程、網絡工程等也帶來了全新的道德責任問題[1]。因此,工程倫理教育已成為國際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重要內容。如美國工程和技術鑒定委員會(ABET)制定的工程認證標準2000提出,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必須接受“在全球和社會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響所必需的寬廣的教育”,具備“對職業與倫理責任的理解”以及“對當代問題的知識”。[2]
工程倫理教育是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其促進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有機結合的有益探索。當前,應用技術大學工程倫理教育仍然較為薄弱。在思想認識上,部分高校存在著重科技輕人文、重實務輕綜合素質等傾向;在教學內容上,工程倫理教育從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體系不夠完善,更缺乏適應高校學科領域或服務行業領域的特色課程;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多采用傳統的灌輸說教方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在教師隊伍方面,主要是哲學、倫理學領域的教師,授課教師既缺工程學科和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知識背景,又缺乏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的實踐經驗。
二、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一)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
現代工程活動的綜合性、系統性、復雜性和協同性對工程技術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工程倫理教育旨在培養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較強的工程倫理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在知識方面,具有豐富的工程倫理認知,形成敏銳的工程倫理意識;在能力方面,能夠準確把握工程倫理情境,掌握價值判斷、道德選擇技能,妥善解決兩難的倫理困境;在素質方面,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通過道德自律,自覺將專業倫理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工程倫理教育的內容
1. 工程哲學的基本原理
工程哲學是工程倫理教育的理論基礎。工程活動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的客觀反映,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類幸福指數、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近現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明應用,工程活動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科技至上論、技術中立論等社會思潮一度主宰人類社會。現代工程技術人員在工程活動中時常面臨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生態價值等多重倫理價值的道德判斷與選擇的倫理考驗。因此,工程技術人員及利益相關者如何看待工程活動中的多維倫理關系、在解決道德困境中應秉持什么樣的倫理價值觀和原則要求,成為工程倫理學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2. 工程倫理問題
敏銳識別工程倫理問題是工程技術人員倫理素質的基本要求。姜卉認為,工程倫理問題存在三個維度,分別是工程倫理的價值譜系、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以及具體工程領域的倫理問題。[3]首先,在工程活動中,工程技術人員的“義務發生對象”類別多樣,包括工程人員個人、專業、同事、雇主、客戶、承包商、公眾、自然環境等,因此,不同類型社會關系所存在的工程倫理問題也各不相同。例如,就工程人員與自身專業的關系而言,存在對職業的忠誠問題、是否勝任等問題;就工程人員與雇主的關系而言,存在兼職問題、虛報及謊報問題等。其次,工程活動包括規劃、設計、實施、驗收等多個階段,每個階段皆存在不同的倫理問題。例如,在規劃和設計階段,應綜合評估工程項目對各義務發生對象的影響,以價值排序原則選擇最佳方案;在實施階段,應嚴格遵循工作程序和操作規程要求,以保證工程品質。最后,具體工程領域(建筑工程、軟件工程、化學工程等)也存在不同各自不同的倫理問題。
3. 工程倫理規范
工程倫理規范是工程倫理教育的核心。認同、接受、履行工程專業的倫理規范是成為專業工程師的必要條件[4]。工程倫理規范從抽象到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原則、守則和施行細則。一般而言,公眾健康、安全與福祉是各國工程專業團體公認的倫理原則。同時,各國或地區還訂有各具特色的倫理守則和施行細則。我國臺灣地區“中國工程師學會”1996年制訂的《中國工程師信條》包括4個層次,如,工程師對社會的責任、工程師對專業的責任、工程師對業雇主的責任、工程師對同僚的責任;每個層次分別包含2個倫理守則,如,工程師對專業的責任包括“敬業守分”和“創新精進”;每個倫理守則又分別包含6個施行細則。[5]
4. 工程倫理的道德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
工程倫理的道德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是工程倫理教育的關鍵。在工程活動中,工程技術人員雖然有現成的倫理規范可以遵循,但工程倫理規范的有效運用還需要工程人員準確理解倫理情境,正確認識與多重“義務發生對象”所產生的倫理問題和價值沖突,采取一定的原則、步驟和方法進行倫理推理,進而解決工程倫理困境。學者們提出了多種倫理模型,如卡羅爾倫理屏風模型[6]、弗里切的倫理決策支持模型[7]、AASCB綜合倫理決策模型[8]。國外工程倫理已經研究開發出解決倫理兩難問題的一系列方法,如美國工程倫理教育家哈里(Harris)等人建議的劃界法(line-drawing)和創造性的中間方法(creative middle way)、德國著名技術哲學家倫克(H.Lenk)提出的解決各種責任之間沖突的優先次序原則等。[9]此外,1990年芝加哥工程倫理教育會議又提出了七步法道德決策模式[10]。
三、工程倫理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作為核心課程的工程倫理教育
在美國,大學學術地位排行前九名的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等都開設了相關的專業倫理課程。[11]我國大多數理工類高校尚未獨立開設工程倫理核心課程,以致工程倫理教育形式化和邊緣化,功能難以有效發揮。[12]因此,發揮學校學科特色,面向具體工程專業領域,開發建設融工程學科和倫理學科于一體的跨學科校本課程,是應用技術大學加強工程倫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量引入真實案例或模擬案例,建立起完備的工程倫理案例庫,是豐富充實工程倫理教學資源的重中之重。一是挖掘整理我國的現實案例,努力開發針對本地、本專業背景的主題和案例[13];二是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已有的案例資源,并結合我國歷史和現實國情進行選擇性吸收。在教學過程中將工程倫理理論教學與案例討論、工程倫理行為選擇的辯論相結合,發揮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和正面案例的引導激勵作用,強化對學生工程倫理的內化與工程倫理精神養成教育。此外,角色扮演、小組設計、計算機模擬、多媒體和網絡教學也是工程倫理教育的常用教學方法。
(二)作為教育理念的工程倫理教育
工程倫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用技術大學應緊密跟蹤當代工程實踐的發展趨勢,以“大工程觀”打破專業界限,注重科學與人文的學科交叉,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將工程倫理理念與內容有機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各主要環節當中,提高學生將倫理思想運用于工程實踐的能力。一是整合工程倫理與專業技術課程,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滲透工程倫理教育,如在建筑、機械、電氣等工程類專業加強質量意識、安全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在信息類專業開展信息工程倫理和網絡工程倫理教育等;二是整合工程倫理與非技術課程,將工程倫理教育納入人文社會科學等非技術性的課程中,如,將工程倫理與科學技術和社會(STS)整合在一起[14];三是將工程倫理教育與學生實踐實習以及教師科研工作緊密結合,如通過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主要教學環節強化工程倫理意識和道德選擇能力培養,組織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到企事業單位開展工程倫理方面的社會調查和研究;四是廣泛開展以工程倫理教育為主題的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舉辦工程協會等各類社團、開展學術沙龍和專題講座等,積極發揮“隱性課程”的熏陶教育功能。
(三)作為獨立學科的工程倫理教育
工程倫理學是一門適應現代工程建設的自然科學、工程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相對獨立的綜合性學科,對從事工程倫理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科研方向有特殊的要求。應用技術大學應積極加強工程倫理學學科建設,為提高工程倫理教育水平夯實學科基礎。學科建設的重點是跨學科教學科研共同體的組建。一是整合校內外不同學科資源,積極打造工程倫理學協同創新平臺,明確研究主題與研究任務,催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并轉化為工程倫理教育教學資源;二是整合教育界和工業界人力資源,積極打造工程倫理教育跨學科教學團隊,加強對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進行跨學科領域知識、技能的培訓工作,鼓勵教師參加工程實踐活動,聘請工程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到學校開設工程倫理課程等。
(四)作為環境營造的工程倫理教育
僅僅依靠提高工程技術人員個人道德覺悟和倫理選擇能力是無法改變當前工程界倫理現狀的,應用技術大學必須積極爭取政府、企業等社會各界的合作支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工程倫理教育環境,切實提高工程倫理教育的效果。一是拓展工程倫理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將教育對象由在校學生擴展為全社會工程從業人員,將教育范圍由學校教育延伸至終身教育體系;二是改善工程倫理教育的制度環境,國家應完善注冊工程師制度、加強專業倫理審查,各工程社團應制訂倫理章程、加強專業自律,政產學研緊密合作共同推進工程倫理教育;三是培育工程文化環境,傳承我國歷史上優秀的工程文化因子,并積極與國際工程文化對接交流。
參考文獻:
[1]李盡暉,苗青.工程師的倫理責任與工科大學生道德責任教育[J].新疆社科論壇,2010(3):80-83.
[2]哈里斯,普里查德,雷賓斯.工程倫理:概念與案例(第三版)[M].叢杭青,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4.
[3]姜卉.我國大學工程倫理教育內容體系構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8.
[4]姜卉.我國大學工程倫理教育內容體系構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5.
[5]中國工程師協會.中國工程師信條實行細則[EB/OL].http://cie.org.tw/Important/ImportantDetail?cic_id=15&cic_cicc_id=4,2011-12-01.
[6]卡羅爾,巴克霍爾茨.企業與社會:倫理與利益相關者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6.
[7]弗里切.商業倫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4.
[8]Bishop T,Cummings B,Smith P.Ethics handbook:building ethical leaders[M].DeKalb:Norhern Illinois University,2006.
[9]李世新.借鑒國外經驗,開展工程倫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0.
[10]董小燕.美國工程倫理教育興起的背景及其發展現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3):74.
[11]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倫理教育比較與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44.
論文摘要:工程教育認證制度通過設定專業標準和連接專業準入制度,可有效提高高校工程專業教學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應從提升專業內涵、嚴格認證標準、建立銜接機制、加大專業學會參與等方面強化工程教育認證制度。與傳統學科相比,環境工程專業具有基礎口徑寬、方向分散和教師工程經驗缺乏等特點,應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契機,從持續培養教師工程能力、強化學校專業特色等方面進行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改革。
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工科在校生約700萬人,居世界首位。但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課程體系陳舊、實踐教學偏少和教師缺乏工程經歷等問題,導致學生專業面窄和實踐能力不足,難以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工程教育認證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對相關專業進行認證,可有效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業的重視[1]。
國際上有3項關于工程教育學歷的國際性協議,即《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和《都柏林協議》。其中《華盛頓協議》簽署時間最早、締約方最多,是世界范圍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國際認證協議,也是另外加入兩份協議的基礎[2]。目前《華盛頓協議》的簽約成員包括美國的ABET(美國工程與技術教育認證委員會)、英國的ECUK(英國工程委員會)等13個組織,另有德國和印度等5個國家的認證組織為準簽約成員。我國的工程教育認證始于2006年,當年成立的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截至2011年,可進行認證的工程專業數量已從4個增加到10個。
工程教育認證制度是工程專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雖然其不直接進行工程知識的生產和傳播,也不直接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管理和雇用,但它通過設定專業標準為工程專業人才和就業市場實現無縫銜接,在二者間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盡管“認證”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對工程專業的專業主義理想的實現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學校的學術組織的特性和知識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基本功能,為專業發展和專業認證提供了科學的基礎、提供了專業人員的準備和文化萌生的制度環境。工程教育認證則通過規范學生的知識、技能與道德標準,為其進入工程專業領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導。認證制度與工程專業準入制度相連接,為專業市場的控制和專業地位的確立提供了基本“門檻”,反過來為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提供了質量先導,促進了學校專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教育質量的穩定和提高。
一、工程教育認證的目標和內容
根據《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章程》,我國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目標是:構建我國工程教育的質量監控體系,推進我國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建立與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構建工程教育與企業界的聯系機制,增強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促進我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提升國際競爭力。
工程教育認證的根本目標是保證和加強畢業生培養質量和促進高校通過修改教學計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達到上述目標,認證機構需具有以下特點:(1)建立明確的學術質量定義以供被評估學校和教學計劃去努力實現;(2)要求學校和教學計劃必須提供關于學術質量和學生成就的一致、可信的信息以保持公眾的信心和投資;(3)鼓勵學校為改變和所需的改進而進行自我審查和計劃;(4)采用適宜的、公正的組織化政策和步驟進行決策;(5)對其認證活動進行自我審視和檢查;(6)擁有和保持可預見的和穩定的資源。
認證機構需制定鑒定標準,以有效地保證學校或教學計劃的質量:(1)與學校適應的專業教學目標,提出學生進行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質和道德;(2)合理的課程體系,通過理論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和畢業論文等培養方式,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3)合理的師資結構和持續的教師發展政策;(4)充足的支持條件,包括教學經費、教學設施、信息資源和校企合作;(5)學生發展管理體系,包括招生、就業和學生指導等方面;(6)教學管理制度,可進行過程控制與反饋;(7)全方位的質量評價體系,包括內部評價、社會評價和持續改進的措施;(8)針對專業特色,提出具體化的專業標準。
為通過專業認證,學校需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規定,進行下列活動:(1)定義待評估專業的目標;(2)設計課程幫助學生達到這些目標;(3)根據學校和職業的標準評估學生的學習產出。
二、我國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建設的發展方向
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對工程的專業化進程和工程的專業制度的建立具有根本性、戰略性的重要作用。結合目前我國正在開展的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建設,我國可以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大力推動我國工程職業的“專業化”建設,使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和工程師注冊制度盡快形成“專業”的內生機制,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
1.進一步提高對專業本質和內涵的認識。對于工程教育中的“專業”特質和專業性問題,國內一些知名學者進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建議。朱高峰認為工程專業人才應接受包括道德養成、能力訓練、理論知識和實踐水平的全面素質教育[3]。文輔相和楊叔子等均提出改變工程教育中過窄的專業導向,建立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雙重教育目標,讓專業人才的成長建筑在較寬的知識面上[4]。對目前比較狹窄的工程教育目標體系進行基礎性的調整,將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倫理道德和責任教育、社會發展和工程影響等納入專業教育的目標體系,為專業人才的發展和終身學習做好準備。
2.建立符合專業本質內涵和發展規律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作為對認證對象的狀態和符合教育目標的程度作出價值判斷的基本依據,認證標準具有統一性、標準化和先導性的特征,對被評對象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和規范作用。美國工程教育認證的第一個標準,就強調工程專業標準的規范性和開放性的統一,避免阻礙工程教育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初步確立了全國工程教育的認證的組織體系,制定了工程教育認證的評價原則、認證標準和程序。
3.建立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程師注冊制度的銜接機制。美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與州工程師注冊制度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這兩個制度的結合是工程專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工程教育為工程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和訓練,為工程師“入職”設置了最低“門檻”,工程師注冊制度受到國家的市場庇護,與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相對應,保證了工程將促進公共安全、福利和健康作為最高目標的專業理想[5]。因此,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程師注冊制度的銜接將為我國工程專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4.進一步發揮工程專業學會的作用。作為專業發展的基本組織結構,專業學會可體現專業自律和共同治理的精神。目前,我國工程專業認證制度建設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推動的、包括專業組織在內的多方參與的聯合模式。這一模式具有在改革初期高度集中、快速推動和解決重大問題的優勢。與之相比,工程專業學會主導的認證機構專業性更強,更能及時反映行業對工程教育質量的需求,應為未來的發展方向[6]。
三、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對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改革的啟示
環境工程是一門與土木建筑、化學工程、生物學、氣象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相關的交叉學科,它通過評價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用具體的工程、規劃和管理措施,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環境與資源,使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7]。
由于環境工程專業具有交叉學科的特點,相關學科間的方法和培養模式差別很大。如污水處理工程以給排水專業的傳統工程方法為主,而城市環境規劃則與城市規劃的方法相關。盡管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可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但課程設置的深度相對母學科較淺,理論闡述較多,而實踐設置相對較少,限制了學生在該方向應用能力的深入培養。而我國企業特別是工程類企業對學生的應用能力要求較高,引起環境工程教育與學生專業發展的錯位。而工程教育認證正是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和實踐能力,使其達到工程師的基本水平。因此,應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契機,在原有培養方案寬口徑的基礎上,針對環境工程應用的某一主要方向,如污水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固廢污染防治、物理污染控制、環境設備、環境評價與管理、環境規劃等,通過提升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的設計或規劃的廣度和深度,強化其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避免其設計多而不精的問題。
除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少數高校外,全國絕大部分的環境工程專業開設時間較短,正處于成熟前的發展階段。以筆者所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本地區共有8所開設環境本科專業的高校分別為:廣西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師范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工學院和欽州學院。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其環境專業形成時期均較晚,均在20世紀90年代后。與迅速擴大的招生規模相比,專業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儲備相對不足。且部分教師直接從博士階段導入,與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相比,其參與企業的工程實踐和工程教育經驗均存在不足,也削弱了學生工程設計教育的效果。因此,對師資隊伍特別是青年專業教師,應建立持續改善其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師直接參與工程設計、鼓勵其參加注冊工程師考試、利用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對教師進行工程能力培訓和建立有工程經驗教師傳、幫、帶指導年輕教師的機制。
與傳統的環境專業名校相比,地區高校各學科整體實力較弱,其環境專業多源于學校傳統優勢學科的交叉與延伸。以廣西為例,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和廣西工學院等學校的環境專業均從化學工程發展而來,廣西師范學院和欽州學院的環境專業均從地理學科發展而來,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則依托電子儀器專業,桂林理工大學的環境專業則從地質專業和市政專業等發展而來。不同學校的背景下,其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的特色也應有所不同。通過與學校強勢學科的交叉,可有效提高學生在相關環境工程應用領域的競爭力,如化工學校可強化學生在其化學工程和工業中的環境工程治理能力,而地質學校如中國地質大學可強化學生在地學類環境工程中的能力培養,管理專業較強的高校則可強化環境評價和規劃等環境管理應用領域。以桂林理工大學為例,地質專業和市政專業為其傳統優勢學科,通過與上述學科交叉,該校的環境工程專業以培養廢水處理和礦區土壤修復為特色。在課程設置中,強化水處理工程的理論和實踐,并增加礦區土壤修復的選修課和實踐課程,重點培養掌握廢水處理工程和土壤環境修復工程等領域主要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畢家駒. 中國工程專業認證正進入穩步發展階段[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1):1-5.
[2] 畢家駒. 走華盛頓協議之路[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6):38-42.
[3] 朱高峰. 關于中國工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問題[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 楊叔子. 談談我對“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認識[J]. 中國大學教學,2008(9):6-7.
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工科在校生約700萬人,居世界首位。但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課程體系陳舊、實踐教學偏少和教師缺乏工程經歷等問題,導致學生專業面窄和實踐能力不足,難以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工程教育認證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對相關專業進行認證,可有效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業的重視[1]。
國際上有3項關于工程教育學歷的國際性協議,即《華盛頓協議》、《悉尼協議》和《都柏林協議》。其中《華盛頓協議》簽署時間最早、締約方最多,是世界范圍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國際認證協議,也是另外加入兩份協議的基礎[2]。目前《華盛頓協議》的簽約成員包括美國的abet(美國工程與技術教育認證委員會)、英國的ecuk(英國工程委員會)等13個組織,另有德國和印度等5個國家的認證組織為準簽約成員。我國的工程教育認證始于2006年,當年成立的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截至2011年,可進行認證的工程專業數量已從4個增加到10個。
工程教育認證制度是工程專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雖然其不直接進行工程知識的生產和傳播,也不直接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管理和雇用,但它通過設定專業標準為工程專業人才和就業市場實現無縫銜接,在二者間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盡管“認證”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對工程專業的專業主義理想的實現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學校的學術組織的特性和知識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基本功能,為專業發展和專業認證提供了科學的基礎、提供了專業人員的準備和文化萌生的制度環境。工程教育認證則通過規范學生的知識、技能與道德標準,為其進入工程專業領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導。認證制度與工程專業準入制度相連接,為專業市場的控制和專業地位的確立提供了基本“門檻”,反過來為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提供了質量先導,促進了學校專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教育質量的穩定和提高。
一、工程教育認證的目標和內容
根據《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章程》,我國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目標是:構建我國工程教育的質量監控體系,推進我國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建立與注冊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構建工程教育與企業界的聯系機制,增強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促進我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提升國際競爭力。
工程教育認證的根本目標是保證和加強畢業生培養質量和促進高校通過修改教學計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達到上述目標,認證機構需具有以下特點:(1)建立明確的學術質量定義以供被評估學校和教學計劃去努力實現;(2)要求學校和教學計劃必須提供關于學術質量和學生成就的一致、可信的信息以保持公眾的信心和投資;(3)鼓勵學校為改變和所需的改進而進行自我審查和計劃;(4)采用適宜的、公正的組織化政策和步驟進行決策;(5)對其認證活動進行自我審視和檢查;(6)擁有和保持可預見的和穩定的資源。
認證機構需制定鑒定標準,以有效地保證學校或教學計劃的質量:(1)與學校適應的專業教學目標,提出學生進行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質和道德;(2)合理的課程體系,通過理論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和畢業論文等培養方式,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3)合理的師資結構和持續的教師發展政策;(4)充足的支持條件,包括教學經費、教學設施、信息資源和校企合作;(5)學生發展管理體系,包括招生、就業和學生指導等方面;(6)教學管理制度,可進行過程控制與反饋;(7)全方位的質量評價體系,包括內部評價、社會評價和持續改進的措施;(8)針對專業特色,提出具體化的專業標準。
為通過專業認證,學校需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規定,進行下列活動:(1)定義待評估專業的目標;(2)設計課程幫助學生達到這些目標;(3)根據學校和職業的標準評估學生的學習產出。
二、我國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建設的發展方向
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對工程的專業化進程和工程的專業制度的建立具有根本性、戰略性的重要作用。結合目前我國正在開展的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建設,我國可以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大力推動我國工程職業的“專業化”建設,使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和工程師注冊制度盡快形成“專業”的內生機制,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
1.進一步提高對專業本質和內涵的認識。對于工程教育中的“專業”特質和專業性問題,國內一些知名學者進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建議。朱高峰認為工程專業人才應接受包括道德養成、能力訓練、理論知識和實踐水平的全面素質教育[3]。文輔相和楊叔子等均提出改變工程教育中過窄的專業導向,建立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雙重教育目標,讓專業人才的成長建筑在較寬的知識面上[4]。對目前比較狹窄的工程教育目標體系進行基礎性的調整,將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倫理道德和責任教育、社會發展和工程影響等納入專業教育的目標體系,為專業人才的發展和終身學習做好準備。
2.建立符合專業本質內涵和發展規律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作為對認證對象的狀態和符合教育目標的程度作出價值判斷的基本依據,認證標準具有統一性、標準化和先導性的特征,對被評對象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和規范作用。美國工程教育認證的第一個標準,就強調工程專業標準的規范性和開放性的統一,避免阻礙工程教育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初步確立了全國工程教育的認證的組織體系,制定了工程教育認證的評價原則、認證標準和程序。
3.建立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程師注冊制度的銜接機制。美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與州工程師注冊制度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這兩個制度的結合是工程專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工程教育為工程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和訓練,為工程師“入職”設置了最低“門檻”,工程師注冊制度受到國家的市場庇護,與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相對應,保證了工程將促進公共安全、福利和健康作為最高目標的專業理想[5]。因此,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程師注冊制度的銜接將為我國工程專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4.進一步發揮工程專業學會的作用。作為專業發展的基本組織結構,專業學會可體現專業自律和共同治理的精神。目前,我國工程專業認證制度建設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推動的、包括專業組織在內的多方參與的聯合模式。這一模式具有在改革初期高度集中、快速推動和解決重大問題的優勢。與之相比,工程專業學會主導的認證機構專業性更強,更能及時反映行業對工程教育質量的需求,應為未來的發展方向[6]。
三、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對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改革的啟示
環境工程是一門與土木建筑、化學工程、生物學、氣象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相關的交叉學科,它通過評價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用具體的工程、規劃和管理措施,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環境與資源,使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7]。
由于環境工程專業具有交叉學科的特點,相關學科間的方法和培養模式差別很大。如污水處理工程以給排水專業的傳統工程方法為主,而城市環境規劃則與城市規劃的方法相關。盡管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可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但課程設置的深度相對母學科較淺,理論闡述較多,而實踐設置相對較少,限制了學生在該方向應用能力的深入培養。而我國企業特別是工程類企業對學生的應用能力要求較高,引起環境工程教育與學生專業發展的錯位。而工程教育認證正是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和實踐能力,使其達到工程師的基本水平。因此,應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契機,在原有培養方案寬口徑的基礎上,針對環境工程應用的某一主要方向,如污水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固廢污染防治、物理污染控制、環境設備、環境評價與管理、環境規劃等,通過提升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的設計或規劃的廣度和深度,強化其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避免其設計多而不精的問題。
除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少數高校外,全國絕大部分的環境工程專業開設時間較短,正處于成熟前的發展階段。以筆者所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本地區共有8所開設環境本科專業的高校分別為:廣西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師范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工學院和欽州學院。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其環境專業形成時期均較晚,均在20世紀90年代后。與迅速擴大的招生規模相比,專業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儲備相對不足。且部分教師直接從博士階段導入,與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相比,其參與企業的工程實踐和工程教育經驗均存在不足,也削弱了學生工程設計教育的效果。因此,對師資隊伍特別是青年專業教師,應建立持續改善其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師直接參與工程設計、鼓勵其參加注冊工程師考試、利用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對教師進行工程能力培訓和建立有工程經驗教師傳、幫、帶指導年輕教師的機制。
與傳統的環境專業名校相比,地區高校各學科整體實力較弱,其環境專業多源于學校傳統優勢學科的交叉與延伸。以廣西為例,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和廣西工學院等學校的環境專業均從化學工程發展而來,廣西師范學院和欽州學院的環境專業均從地理學科發展而來,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則依托電子儀器專業,桂林理工大學的環境專業則從地質專業和市政專業等發展而來。不同學校的背景下,其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的特色也應有所不同。通過與學校強勢學科的交叉,可有效提高學生在相關環境工程應用領域的競爭力,如化工學校可強化學生在其化學工程和工業中的環境工程治理能力,而地質學校如中國地質大學可強化學生在地學類環境工程中的能力培養,管理專業較強的高校則可強化環境評價和規劃等環境管理應用領域。以桂林理工大學為例,地質專業和市政專業為其傳統優勢學科,通過與上述學科交叉,該校的環境工程專業以培養廢水處理和礦區土壤修復為特色。在課程設置中,強化水處理工程的理論和實踐,并增加礦區土壤修復的選修課和實踐課程,重點培養掌握廢水處理工程和土壤環境修復工程等領域主要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畢家駒. 中國工程專業認證正進入穩步發展階段[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1):1-5.
[2] 畢家駒. 走華盛頓協議之路[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6):38-42.
[3] 朱高峰. 關于中國工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問題[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 楊叔子. 談談我對“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認識[j]. 中國大學教學,2008(9):6-7.
一、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的緊迫性
工程活動是一個創造和提升價值的過程。這里的價值指廣義的價值而不是狹義的經濟價值。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工程專業學生僅僅從工程的角度去理解將來的職業,已經不能滿足時代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在工程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對倫理意識的強調與重視。專業教育階段是工程倫理意識培養的關鍵時期,完善的工程教育應該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養成工程倫理意識。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作為工程專業學生重要的職業準入制度,其規范條例中需要包括工程倫理方面的考慮。從我國工程實踐活動現狀看,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尤為緊迫。近年來,我國重大工程事故發生率居高不下。其中,由于人為管理與操作的疏忽所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占大多數。2010年7月16日,大連輸油管爆炸事件造成附近大面積海域被原油污染;2010年7月28日,南京發生化工廠爆炸事故,也造成嚴重后果。造成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實施之前沒有對安全可靠性進行科學論證,沒有對作業進行風險辨識,操作時不遵守安全規范。這類重大事故的出現,反映出某些工程技術人員責任意識的缺失,而這種現象發生的深層原因則是工程倫理教育的薄弱。
長期以來,我國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注重從工具理性角度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技能,而忽視對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意識培養。工科院校在安排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時,只是從思想品德教育角度設置了相應的必修課程,大都沒有將工程倫理設定為必修課。有些學校開設了一些工程倫理選修課程,由于重視程度不夠,這些課程對于提高工程專業學生倫理意識作用不明顯。
我國2008年頒布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施辦法(試行)”中有關“通用標準內涵”的表述,雖然提到應該“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但沒有關于工程倫理課程設置與規范明確的具體要求。我國學生在工程專業課中學到的知識,很少與工程倫理、社會責任相關,而工程倫理和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會影響工程專業學生全面的價值判斷能力。因而,工程專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往往缺乏基本的工程倫理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沒有面對緊急情況的倫理決策能力。由于缺乏工程倫理素養和責任意識,導致工程事故不斷發生,從工程實踐層面上突顯了在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的緊迫性。具體來說,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具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1.彌補工程實踐活動中價值理性的缺失
隨著弗蘭西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口號的提出,人類開始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技術的手段達到征服、控制、改造自然的目的。當這種控制與改造自然的意識隨著自然的“祛魅”而變得不斷強化和盲目時,理性中的價值維度就開始被人們所忽略。而缺乏價值理性的工程活動,不但無法帶來人類夢想中的福祉,反而造成異化現象。很多人不再關注人的命運、尊嚴和終極關懷,不再具有反思、批判與否定的精神,而是不斷趨向功利化與實用化的工具理性。這種工具理性逐漸引發了許多環境、能源與生存問題。工程活動中缺乏價值理性評判,也是導致工程活動中事故頻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工程倫理作為價值理性的集中體現,必須肩負起改善工程實踐活動社會效益的重任。因此,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有助于從制度層面影響工程教育,從源頭注重工程倫理意識養成,從根本上彌補工程實踐活動中價值理性的缺失。
2.促進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
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倫理維度的關注,是實現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從隔離到融合的關鍵。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為“科學”與“人文”這兩種一直處于隔離狀態的文化尋找交融的可能。著名學者斯諾在關于“兩種文化”的演說中指出,有很多年輕的科學家認為科學文化正在騰飛,而人文文化在后退;他們還認為擁有這一冷漠的學位(理工科學歷),將會使得他們得到舒適的工作。斯諾還指出,只有一種方式能夠讓他們跳出這種思想的怪圈———通過反思我們的教育。工程實踐活動必須通過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的合理融合,才能從真、善、美的意義上實現社會與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工程教育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綜合技能培養的重要途徑,是促進二者融合的重要保證。然而,傳統的工程教育不能改變這種文化隔離現象。只有設定合理有效的工程教育認證形式,即在工程教育中添加倫理規范性教育,并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添加倫理評估規范,才能更好地促進兩種文化的交融。
3.推動工程教育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我國高校工科專業在校生數量近年來迅速增長,工程教育培養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國際競爭力報告的統計顯示,我國工程教育為市場提供合格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相當落后。中國工程院對全國5000名工程科學技術人員的調查中,21.8%的人認為高校培養的學生完全不符合國家技術發展需要,52.4%的被調查者認為我國高校培養的工程專業學生質量一般。我國工程教育體系與工程實踐環節之間的鴻溝,可以通過完善工程教育專業制度中各項規范來填補。工程倫理要素作為工程專業中重要的人文要素,是形成工程文化的關鍵所在。只有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得到了提高,才會從整體上提高工科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倫理維度,有助于改變我國工程專業教育中“重理工,輕人文”的傾向,培養具有工程文化良好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制度化建設,值得引起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落實。
二、歐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倫理維度的內容
美國和歐洲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其中關于工程倫理方面的要求值得借鑒。歐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倫理維度,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倫理要求、工程倫理課程與師資要求,以及工程倫理教育效果評價這三個方面。
1.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倫理要求
早在1985年,美國工程及技術教育認證委員會(ABET)前身對申請鑒定的工程學科的要求中,就包括了努力培養學生“對工程職業和實踐的倫理性質的理解”的要求。ABET的要求更為具體,即工程學科應當使其學生能夠在全球的和社會的情境下了解工程的影響。除了經濟的、環境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因素外,學生還必須擁有額外的倫理的設計經歷。美國州注冊委員會和國家工程與測量考試委員會要求工程專業必須獲得ABET的認證,體現了這一全國性組織與工程倫理的重要關聯,也體現了工程教育與工程實踐的合理對接。在ABET工程標準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中的第三條標準,就是用來評估工程專業的,即工程專業必須表明他們的畢業生具有“對職業與倫理責任的理解”,“在全球和社會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響所必需的寬廣的教育”,以及“對當代問題的認識”;第四條標準要求其學生具有“主要設計的經歷”,包括經濟、可持續性、工藝性、倫理、健康、安全、社會、政治諸因素對設計的影響。為了能夠獲得職業資格,一位工程師首先必須擁有一個ABET認可的工程學位,并在工程師執照考試中涵蓋了15%左右的工程倫理相關知識。接受認證的工程院校會引入工程倫理課程,以滿足ABET的這一要求。因此,在美國工程院校中,《工程倫理學》是一門普及化程度很高的課程。ABET在2008年制定的2009~2010年認證標準中,要求美國所有的工程院校均需表明,他們是如何向學生傳授倫理知識,以及他們是如何評定其教學成果的。該標準的準則三中第六條明確指出,工程專業必須證明其學生具有“對職業與倫理責任的認知”,第八條要求學生“在全球化的、經濟的、環境的、社會的背景下充分認識工程方案的影響”。在歐洲,2008年3月由英國皇家工程學會與英國工程委員會(ECUK)舉行的聯合研討會中,工程專家明確提出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應優先對工程專業學生的倫理道德意識進行評估,認為工程專業學生的倫理道德意識養成是工程專業學歷認證的前提的觀點。此外還提出對認證規范制定人員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審員,也應從倫理角度進行評估。芬蘭提出了工程專業畢業生是否具備職業倫理道德意識,應納入工程專業學位授予審核規章中;意大利提出了工程教育制度中注重培養工程專業學生的職業倫理責任感;西班牙提出在學生進行專業訓練過程中,應注重綜合教育與責任觀念的培養。這些倫理要求有利于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職業倫理意識的合格人才。
2.審核工程倫理課程與師資要求
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學者就已經指出工程專業應開設工程傷害控制相關教育課程,并提出工程設計應該考慮到經濟狀況、安全、可靠性、美學、倫理、社會影響等一系列具有實際約束力的基本需要。工程專業教育必須通過制定嚴格的指標來衡量學生的倫理意識培養狀況,首要的指標就是看是否設置了相關課程,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主要任務之一正是審核工程教育體系中倫理課程的設置情況。美國高校早期開設的工程專業倫理意識培養課程,主要分為專業必修課與大類選修課兩種,但由于工程技術專業課程比率過高以及工程專業選修課受重視程度不夠等種種原因,這兩種形式的課程實施效果都不夠明顯。隨著美國工程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ABET提出工程倫理教育相關課程的設置應遵循以培養學生倫理意識為目的的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工程倫理案例分析。即在工程專業課程中融入工程倫理案例的分析與討論,實現對學生倫理意識培養的目標。通過對工程倫理案例的研究,能更直觀培養工程專業學生的倫理分析能力,并由此激發學生的道德想象,學習識別倫理問題的表現方式,培養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所必備的各種技能。工程倫理案例的集中講解,對于學生形成工程倫理意識是非常有效的。
(2)融滲式教學體系。這種教學體系是為完成A-BET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的倫理要求而提出的新型倫理教學體系,即將倫理學模塊直接融入工程專業課程之中,力求整合為一體,學生可以在研討會或者進行畢業設計過程中討論其中可能存在的倫理問題,并提出他們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開設倫理學家、律師、工程專家的講座,對工程項目中的倫理問題進行闡述,啟發學生的倫理規范意識,開展課堂討論和課堂演講等多樣化教學模式。此外,融滲式教學體系可以借助各學科之間聯系平臺,對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倫理意識進行專門的培養。從2000年春天美國各高校就開始實施倫理教育相關網站資源的建設。由美國國家專業工程師學會(NSPE)實施的工程專業倫理教育專業實踐的可選擇資源項目,其中包括NSPE工程師倫理責任細則、網址鏈接、工程倫理相關課程、倫理知識指導學習材料、工程倫理相關書籍與軟件、蘊含倫理思考的游戲、倫理刊物等,而且要求不同方面的內容要有不同的網站支持。
(3)對師資的要求。工程倫理課程需要聘請不同學科的教師來講授倫理課程,讓學生有一個全方位的視角來了解并體會工程倫理意涵。工程專業的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倫理問題的思考,接受認證的學校與院系也有責任確保教師意識到那些必須堅持的倫理和職業標準。教師要具備倫理意識和運用倫理原則解決問題的技能,能夠培養學生對各種產品或工程的一系列不同方案具有倫理評價能力,通過調查和評估該方案中可能存在的倫理與社會問題,有針對性地提高設計水平,改進工藝流程,使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3.工程教育體系中教育效果的評價
ABET衡量工程專業倫理教育效果的另一重要指標,是通過定期對接受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相關高校專業進行倫理教育教學評估獲得的。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完善的國家與地區,都強調在周期性審核接受認證的高校工程專業倫理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也要重視工程專業倫理教育效果的整體性評估與效果比較。2004年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工程教育發展報告中顯示,接受認證的工程專業學生的與倫理和職業相關的問題意識,較1994年同期標準方差增加0.46(+.46sd)。歐盟也有與之類似的工程專業倫理教育效果評估報告。這種整體性的工程專業倫理教育評估報告,能夠從全局角度把握工程專業倫理教育的方向,為工程專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指導。
三、我國工程倫理教育的改進措施
有選擇地借鑒歐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倫理維度的內容,針對我國工程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改進措施,對于提高我國工程倫理教育水平,增加我國理工科學生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工程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6年以來,我國共有一類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試點高校10所。在機械、電子、化工、計算機等專業領域率先進行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的綜合性大學以及工科為主的研究型大學總計43所。如果能在這些學校首先落實改進工程倫理教育的相關措施,會起到明顯的示范作用。但僅有示范作用是遠遠不夠的,更關鍵的問題是盡早開展相關的制度建設工作,借鑒歐美國家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工程專業教育認證在推動工程倫理教育方面的制度保障作用。
我國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施辦法(試行)”中雖然有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的要求,但在課程設置上沒有明確規定,也沒有作為認證審核標準的必要條件,這種狀況亟待改變。我國的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中,有可能起到工程倫理意識培養作用的課程是《自然辯證法》。這門課程中“科學技術與社會”部分涉及工程倫理方面的內容,任課教師可以比較充分地展開講授。但這門課程一直作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來講授,在學科定位上沒有給工程倫理意識培養以更多的考慮。在現行課程設置的模式內,通過《自然辯證法》課程加強工程倫理意識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較大的可行性,但僅僅做到這一步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通過制度化的規定,將開設《工程倫理》專業必修課作為工程專業教育認證審核的重要評定標準,加大對工程專業學生倫理意識培養的重視力度;還應加強工程教育專業倫理課程的網站建設,并納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考核范圍。
1991年我到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學留學,同時擔任該校“工程倫理學”課程的助教(T.A.)。這是一門面向全校工科學生開設的選修課。盡管它不是任何一個系的必修課,但是每個學期的學生人數高達400人。基本原因是,工科學生在畢業取得學位以后往往要參加“職業工程師”執照考試,而工程倫理學是該考試的主要內容之一。該課程的考試由兩部分組成,期中論文占40%,期末筆試占60%。作為助教,我的工作是批改期中論文和期末考卷。期中論文的內容至今記憶猶新,它主要是要求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工程倫理學理論原理和相關法律規則對一個真實案例做理論分析。
該校化學工程系的某學生在畢業后在一家小公司幸運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很快他發現這是一項對環境有嚴重破壞效果的工程。經過初步考慮,他發現自己主要有四個選擇:①辭職,這樣一來可以避免自己做破壞環境、違背倫理的事情,但是,在當時惡劣的經濟狀況和就業環境之下,再找一份工作絕非易事。在尊重個人利益的西方價值體系中,這種考慮是合乎情理的。②勸說公司老板増加環保措施,事實上在此之前己經有工程師提出過這種建議,結果是慘遭解雇。③告密,希望政府環保部門能夠阻止這項工程的繼續實施。政府可能對公司課以罰款,公司將倒閉,最終他還是會失去工作,最重要的是,告密違反了“對雇主忠誠”的原則。在歐美早期的各種工程師職業規范中,這一條曾經被列為“最高原則”。當代工程倫理體系盡管加上了“對職業的忠誠”和“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忠誠”,然而“對雇主忠誠”和“保密原則”仍然得到工程界和社會公眾的普遍承認。④若無其事、繼續工作。這樣雖然可以暫時保住工作,但是必須昧著良心干破壞環境的工作,而且一旦東窗事發,同樣面臨公司倒閉和個人失業的命運。更嚴重的是,這個年輕人還會失去經過幾年努力而獲得的“職業工程師”執照,而且短期之內無法重新申請。何去何從?這位年輕人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
因為該案例沒有標準的正確答案,所以學生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盡管如此,這種案例分析提高了學生學習工程倫理學的興趣,并為他們將來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倫理選擇提供了一次實戰訓練。現在看來,工程倫理學的教學和制度性實施為保護環境和公眾利益提供了一種除政府行為(比如對公司處罰)以外的另一種有效措施。這里面包含某種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東西。工程倫理學是一塊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雖然工程倫理的概念在西方工業化初期的某些行規和條例中己經開始出現,然而主要是在過去的20年里,隨著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重要主題,工程倫理的研究、教學和制度性實施在西方各國才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比如美國工程和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在20世紀80年代就明確要求美國各大學的工程教育必須包括工程倫理的教育課程才能通過認證。1996年推出的美國工程師“工程基礎”考試的修訂本也包含了工程倫理的內容。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工業發達國家的工程師專業組織也都紛紛制定或更新了本專業的倫理規范,認同、接受、履行工程倫理規范是成為職業工程師的必要條件。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臺灣的工程界和教育界也把工程倫理教育作為工程師必備的專業素養,并開設了工程倫理學課程。
2工程倫理學與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在過去的幾年里,構建和諧社會和追求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我國政治和經濟生活的主旋律。像計劃生育政策一樣,可持續發展也將成為我國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因為隨著經濟的持續増長,不可再生的資源將越來越少,環境的污染和惡化將抵消經濟増長所能帶來的所有成就,工程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缺失將給社會帶來廣泛、有時可能是巨大的災難性后果。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像環境污染之類的現象是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是經濟増長的必然代價。這種觀點是以歷史決定論為思想基礎的,即歷史的發展必須遵循自身的某種嚴格的邏輯規律,我們不可能跨越歷史發展階段而實施相應的政策和措施。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曾經在《歷史決定論的貧困》(1957)中從理論上系統地批駁了歷史決定論6]。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相信,在充分認識到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的危害以及糾正這些錯誤所將要付出的巨大代價之后我們不可能有所作為,我們必須重復西方發達國家己經走過的彎路和陷阱。新一屆中央政府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將國家發展戰略從過去的追求單純的經濟増長調整為追求可持續發展,全面的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成為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第一主題。用西方的話來說,工程倫理學在當代中國是一■項“政治上正確^(politicallycorrect)的事業。
作為研究工程倫理學的學者,我們是否己經準備好了呢?顯然沒有,事實上我們已經滯后于時代的步伐。政府目前比我們的動作更快。國家人事部、建設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于2006年6月己經聯合頒布《關于印發“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暫行規定”、“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和“注冊環保工程師考核認定辦法”的通知》并規定,申請全國勘察設計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考核認定的專業技術人員符合考核認定條件,經測試合格后,即可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證書》。根據同期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的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環保專業委員會秘書處編輯的《注冊環保工程師執行資格考核認定測試手冊》,參加考試的人員不分專業方向,但是,凡是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工程項目的主要工程師都必須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證書》。考核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①涵蓋環保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標準、規范,②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和物理污染防治等方面相關的專業知識。
關于考試內容有兩點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第一,《測試手冊》完全缺乏倫理和道德的維度,也就是工程倫理學中的典型內容,比如工程師的職業道德和規范,對雇主、職業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忠誠,工程倫理的基本原則,各種利益沖突的處理,等等。從文化差異上來看,中國在歷史上長期實行的是仁義和道德政治,并非法治,這種政治文化在國民的心理特征中有根深蒂固的積淀。相比之下,西方的政治具有明顯的法治特征。中國目前的目標是構建法制社會,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我們可以放棄道德和倫理的維度。實際上兩種政治理念各有長處和短處,如果說法治主要強調的是外在的社會約束,那么道德倫理主要強調的是內在的自我約束,沒有理由認為我們只能取其中的一樣而必須放棄另一樣,兩者應該是互補的關系。在我國構建法制社會是否完成,何時能完成都存在疑問的情況下,特別是工程倫理在西方國家己經證明工作有效的情況下,完全放棄倫理道德維度和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顯然是一個錯誤。所以我國工程倫理學界的首要任務是要爭取將工程倫理的內容放進各種職業工程師資格考試中去。
第二,目前的考試和學習內容對工程師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倫理挑戰和利益沖突沒有太大的直接幫助。西方的工程倫理學教育己經經歷了兩個主要的發展時期。開始采取的是“從上致下”的教學方法,即首先討論的是工程倫理學的基本原理和原則,然后再將這些原理和原則應用于工程的實踐案例,教學實踐證明效果不理想。然后普遍采用的是“從下致上”的教學方法,即從案例教學出發,然后再引入基本概念和理論性的原理原則分析。教學實踐證明,“從下致上”的教學方法能很快引起工科學生學習工程倫理學的興趣。像本文開始介紹的那種案例分析顯然對工程學生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倫理挑戰和利益沖突是一次實戰演練。
3工程倫理學在中國的學術建構
目前看來工程倫理學在中國的發展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學術研究:由幾個主要的理工院校牽頭,系統研究歐美各國的工程倫理研究、教學和制度實施狀況,翻譯國外重要的工程倫理學教材。②課程教育體系的建立: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開始編寫自己的工程倫理學教材,培訓工程倫理學教師隊伍,在理工院校開設工程倫理學的選修課。逐步爭取工程倫理學成為全國理工院校工程教育的必修課。③開展工程倫理學的中國化研究,收集本國的工程倫理案例,研究西方的工程倫理學基本原則和理論體系,中西倫理文化的區別,整合中國當代和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建立成熟的工程倫理學基本原則和理論體系。④推動建立中國的“職業工程師”考核制度,并使工程倫理學成為相關考試的內容。
在我國發展工程倫理學有必要借鑒我國生命倫理學的發展過程和經驗。我國的生命倫理學在邱仁宗先生的倡導下,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己經初具規模。己經形成北京、上海和武漢三大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中國的生命倫理學研究己經取得國際學界的認可,并于2006年8月在北京承辦了第8屆世界生命倫理學大會。醫學倫理學己經成為全國醫學院的必修課程。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制度己經得到生物和醫學界的認可,原來是生命倫理學的學者找生物和醫學研究者做倫理審查,現在是他們主動找上門要求做倫理審查,因為在國際著名生物醫學雜志上必須有倫理審查委員會(RB)的審查報告。綜觀我國生命倫理學的發展過程,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①案例研究,②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和價值體系的理論分析,特別是四個基本原則之間的沖突和關系研究。③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和價值體系的中國化研究。目前我國的生命倫理學研究己經進入第三階段。
工程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同為應用倫理學,盡管兩者有所區別,還是應該有許多共同之處。在我國發展工程倫理學應該觀察生命倫理學過去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他們的成功經驗。比如工程倫理學的理論發展可能也要經歷類似的三個階段。工程倫理學界是否也可以建立工程倫理審查委員會,政府讓工程倫理學專家對重大工程進行工程倫理審察,并使它成為一種制度?在科學全面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環境下,這可能成為一項有益而且長期可行的措施。當然西方目前己經證明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職業工程師”執照制度。
[中圖分類號]B82-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3)01—0121—05
當今國內外學術界對工程倫理的理解有兩個進路:一是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看工程,二是從職業和職業活動的角度看工程。第一個視角將工程作為技術的一個應用的部分,在這種視野下,工程倫理被消解為技術倫理;第二種視角很容易將工程倫理僅僅歸結為工程師的職業倫理,從而忽略了工程活動的倫理維度。縱觀半世紀以來國內外學界對工程倫理的研究可以發現,工程倫理絕大多數是由被具體化到當前所接受的工程倫理章程的條款所構成,比如美國全國職業工程師協會(NSPE)倫理準則、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倫理準則、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AIChE)倫理準則、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倫理準則、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政策倫理、軟件工程倫理與職業行為準則ACM/IEEE—CS“軟件工程倫理與職業行為”聯合工作組等,并逐步認可工程倫理“由那些從事工程的人們贊同的責任和權利以及在工程中值得期望的理想和個人承諾組成”。
從描述性意義來看,工程倫理具象為工程師的倫理,是工程師應當具有的獨特的職業倫理;在其規范性的意義上,“工程倫理”指工程中得到論證的道德價值,是嵌入工程的“德性”(Virtues)和“卓越”(Excellences)。但“德性”和“卓越”如何嵌入工程?工程倫理如何整合傳統倫理學理論資源從實踐中生成?這就需要道德哲學以經驗世界作為關注支點,關懷工程倫理“何以有善”的貧弱,回應“我們應當如何生活”這一古老卻常新的命題;在形而下和形而上兩個層面回應工程倫理“善如何可能”,給予工程實踐應然的倫理關切;重塑工程對人之向往的“好的生活”的倫理期待,回歸倫理學對人之實然存在的價值制約,對人之應然存在方式的價值關切和對人之必然存在的價值激勵。
一、何以有善:“做得好”更要“活得好”
溯源西方傳統倫理學,“倫理”在很大程度上與“道德”互用。“倫理”一詞起源于希臘語的ethi—los,它指的是一種對待生活的精神氣質和目標,這種對待生活的精神氣質和目標可以被描述為“善”(good);“道德”來自于拉丁語的moralis,尤其是在西塞羅對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譯和評論中,它更多關注行為是對還是錯,更多指的是規則或規范,用以為人的精神氣質和人的生活目標提供具體指導。因此,作為表達規范和規則構成的道德只是一個有限的倫理目標現實化,這成為工程倫理尤其是西方工程倫理的一個基本理路:工程倫理在很大程度上僅關注工程運用中出現的具體的道德困境,這被視為工程倫理的主要實踐;一些為職業工程師制定的“行為倫理準則”也傾向于針對工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開藥方。何以有善?人之為人的存在難以離開價值關懷,即使在現代社會中,人與高新技術集聚的工程活動已經密不可分,人們為爭取物質生活的極大豐裕而努力“做得好”,卻依然需要一種價值關懷通過確認人是日的而賦予人“活得好”以實質內容。道德哲學是對道德的本質、道德要求我們做什么——用蘇格拉底的話說,是“我們應當如何生活”——以及為什么這樣生活達到系統性理解的努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直面現代工程的發展和實踐帶給人類生活的復雜性和風險性,轉變傳統工程倫理的單向度思維“我們應該服從什么樣的規則”為“我們應當如何生活”,從而使人的“行為的影響與真正人類生活的長久相一致”。
區別于形而上學,倫理學首先思考和關注的是人的行為和行動,關注人類的永恒福祉,關注人類的至善和幸福。善的追求總是內含著對幸福的向往,人是天生渴望生活幸福的。近代工業文明以來,幾百年間,作為技術聚集化的物化負載的工程帶來的曾經在一定意義上被定義為經濟增長的發展,不僅使得近代以來的人類生活不斷豐足和富裕,拉著人類以奔跑的速度進入現代社會,也使得置身風險之中成為當今人類生存的持久的可能性狀態。無論技術多么進步、工程看起來多么復雜和完美,工程倫理規范讓我們無論怎么“做得好”,卻在技術進步乃至重大的技術突破的背后,常常隱藏著人類深深的擔憂:我們怎么才能“活得好”?以善為價值表征的幸福,需要人類怎樣作為?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出了千年疑問:幸福(eudaimonia)是指一種人類所過的善生活(“活得好”),還是好的理性活動(“做得好”)?在他看來,“做得好”一方面是幸福人類生活的生成成分,另一方面,幸福是“值得欲求的實現活動”,這種活動自身就是幸福,“活得好”的幸福是以“做得好”的幸福為特征的。人類的工程實踐,其原初的也是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快樂幸福地生活;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追求,是以最大多數人的幸福為幸福;以技術的不斷革新和復雜技術高度聚集的現代工程項目的運作為顯現的發展樣態,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被看作是人類幸福之學的傳統道德哲學,一方面追尋幸福生活的目的意義,另一方面也探尋如何實現幸福目的的價值方式或手段,明確了目的高于并先于手段。但是,近代以降,人類理性踏上了片面的科學主義歧途,物質至上幸福論構成了人類生存發展的唯一目標,目的漸漸被手段遮蔽,由此形成的傲慢物質霸權主義和絕對經濟技術理性,構成了近代以來人類生存發展和追求幸福的唯一目標。以“行為倫理準則”為具象的當代工程倫理,仍然主要龜縮在人類中心主義和物質至上幸福論的模式里,“將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始終如一地為公眾利益服務”;其理論闡發與構建也是以絕對經濟技術理性行動原則為主流方向,對工程活動的過程把握、對技術風險的評估大多是依據以往的經驗所進行的假設性判斷,倫理的目的只是盡可能避免這些“經驗”再一次發生。“行為倫理準則”的愈加細化,導致人們越來越重視在具體的工程環節中依據“手冊”指導規避眼下的道德兩難,卻難以及時評估工程整體對環境、社會以及未來的責任,并由此導致了人類生活實踐本能地漠視或排斥倫理理想和道德規范。現代的道德危機,是在一種“道德陌生人”狀況下思考道德可能性,道德和實踐的兩分、“做得好”與“活得好”的脫節,形成了當今工程倫理“何以有善”的貧弱,這不僅體現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的氣候問題、能源問題、安全問題等,也體現在全球生態進一步惡化,更體現為我們的實際生活呈現出“向善”的真空。
工程倫理“何以有善”?我們必須轉變傳統工程倫理的單向度思維“我們應該服從什么樣的規則”為“我們應當如何生活”,“做得好”更要“活得好”。當下工程倫理思維的困境是過分依從規范,喪失倫理神性。道德是使人成為人的根本力量,唯有道德給人注入靈魂和神性精神,人才能成為完整的世界性存在者,才能“活得好”。若只盲目追求財富增長、物質幸福,就必然只關注世俗生活,形成一種絕對的世俗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必然造就出注重效用、追求“做得好”的工程倫理原則。在如此原則的引導和規范下,參與工程活動的共同體或每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尋求人類的永恒福祉,而是改造世界;并且即使以尋求人類永恒福祉的名義去認識世界,也僅僅是由原來的目的變成了手段,行動、征服、創造才是至關重要的。人在這樣的世俗生活態度和行為原則支配的行動世界里,完全斷絕了與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間的原初關聯和親密聯系,人最終成了由物質財富、感官欲望和享樂需求所裝裱起來的空心化的“人”,喪失了人的神性、靈魂、精神,喪失了對更大范圍之存在責任的承擔,也喪失了對人自身“活得好”的倫理期望。倫理學是以實存的人為起點,去構建人的應存方向與道路,并努力探求人實現“活得好”的方法和智慧。工程倫理也當以此為努力的價值方向,追求至全至美的善的生活與人生。
二、“善”如何可能:形而下與形而上
工程倫理內在道德規范的基礎,就是工程之“善”如何可能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對所倡導的工程倫理的終極性解釋,因而成為工程倫理道德哲學分析的基本問題。主流的工程倫理研究觀點認為,工程倫理不同于傳統倫理,它明顯帶有某種外在的、工具的特征。美國著名的技術哲學家米切姆認為,工程倫理“考慮我們是否做了好的工作”,工程倫理學所關注的“好工作”和“好工程”就是對工程之“善”的倡導。“工程倫理并不必然追求它自身的善,作為職業倫理的一部分,工程倫理是在社會禮儀中維持工程師的正直、利益和社會責任”。美德倫理學在當代的復興,逐漸影響了近年西方工程倫理的研究進路,部分西方學者把工程之“善”區分為內在善和外在善,內在善“包括技術卓越性的標準和產生于個人教養的滿意度”,外在善“包括工程制品和財富”。另有學者認為,“工程的特點決定了工程善是一種現實性、實踐性或物質性的善,是一種走向實際地改變世界的善,一種被‘應用’的善”。然而,筆者認為,這只是工程之“善”形而下的方面,是工程的工具之“善”。
從應用倫理的角度,工程之“善”的形而下的兩面——工具之“善”與人格之“善”并非彼此分離,二者應更確切地看作是人追求至善幸福生活以及人的存在的相關之維。布伯在其著作《我和你》(《Iand Thou》)中用我-它(I—It)關系和我-你(I—Thou)關系描述了人類的存在方式,這為我們對工程的人格之“善”提供了一種理解視角。我-它(I—It)世界是經驗世界,并且是以“人類生活的維持、救助和裝備”為目的的有用的世界。工程師經常在這個經驗世界中開展職業行為,從事職業活動。我一你(I—Thou)世界以相遇(meeting)為特征,它是聯結自然和人類的世界,通過聯系而產生對自然、社會和他人關懷與責任的可能性,“我”有著多方面的規定,既是某一特定的工程師個體或某個具體的工程共同體,也是“類的本質的承擔者”;既追求工程活動的產品與財富,更意欲在行為活動中獲得自身存在價值的體現,追求“善”的生活。借用列維納斯“臉”(face)的隱喻。工程倫理的人格之“善”更進一步表征我-你關系中“我”對他者的責任意識,包含著揚棄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我之間的分離性、擴展存在境遇的意向。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對自然負有責任,自然與人共生共在,工程師不能因為暫時的利益向自然壓榨性索取資源,必須拋卻人類中心主義的狂熱和工具理性至上的虛妄,無條件地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責任。在人與他人的關系中,要求工程師在職業活動中必須時刻感知他人的需要,“運用同情心發展道德上可以負責任的技術”,時刻評估技術活動帶來的對他人的不愉快影響;樹立對公眾生命、健康和安全的責任意識,“對風險保持敏感性”,時刻規避工程項目引發的風險乃至災害性事故。在人我關系中,“我”以其自我本身多方面規定的完成為其指向,自我的責任更多地表現為工程人格之“善”的內在向度。
從形而上的角度,工程倫理規范、規則的與時俱進、自我超越,還不是“活的善”;工程之“善”必須立足于生活的本原,不斷流動、自我更新,從認識走向實踐、從“理性”生長為“精神”。倫理道德是一種“關于善的價值的意識和理性,以及關于善的價值體系的形上理念和形上理性”。工程倫理的規范、原則、意識不能僅僅追根究底于理論細節的完善,也不能只是工程師職業活動的倫理行為“手冊”,它必須具有外化為現實的品質和能力,由意識上升為意志,由理性邁向行為。如何完成“理性”向“精神”、認識向實踐的過渡?黑格爾或可提供解決這一難題的學術智慧。“當理性之確信其自身即是一切實在這一確定性已上升為真理性,亦即理性已意識到它的自身即是它的世界、它的世界即是它的自身時,理性就成了精神。”即,工程倫理的規范、規則、意識等“理性”必須與現實的社會生活相關,必須與人類創造文明社會的實踐活動的哲學邏輯相貫通,當與現實世界同一時,它就上升為精神。這內涵有二:其一,工程之“善”必須落足于生活的本原,“精神”必須是“理性”和現實世界同一;其二,“精神”是“行動著的理性”或“行動著的意識”,不僅是理性與行為的同一、意識與意志的同一,而且本質上是具體的、客觀的、現實的、行動著的“理性”。當“理性”上升為“精神”,這些外在的規范、規則、意識就轉化成工程之“善”潛在的和自在的“精神”。個別的、感性的倫理準則在具體的工程實踐中作為“單一物”被經驗地把握,透過“精神”的努力和“精神”的中介,揚棄自身的個體性與多樣性,向作為共體與本質存在的“倫理現實”皈依,工程之“善”就達到了“單一物與普遍物的統一”,工程倫理因而具有了自在又自為的精神氣質。
三、“善”之必然:自由與幸福
在現代工程實踐中,工程倫理以“行為倫理準則”的方式規范、引導、約束著我們當代工程活動的發展和目標,也要求工程師必須熟悉自身社會角色的倫理責任,促進負責任的工程實踐。在這個意義上,工程倫理可以被稱為“預防性倫理”,通過預見尚未引起注意的不同種類的可能導致倫理危機的問題,要求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敏銳反省工程運作的具體環節,從而做出合理的倫理決定,以避免可能產生的更多的嚴重問題。然而,工程在一次次征服自然的限定的瘋狂成功中,一次次地膨脹了人的欲望,而且當我們渾然不知的時候,工程走向它的反面,倫理之于工程的“預防性”意義支離破碎。基于當代人類道德生活及其世界圖景的日趨豐富與復雜所帶來的日益增長的張力,我們必須正視工程實踐帶給倫理理論的日益復雜、具體乃至日趨技術理性化的挑戰,回歸倫理學對人之實然存在的價值制約,對人之應然存在方式的價值關切和對人之必然存在的價值激勵。
倫理學的核心是人存在的意義與行為的合理性。從實然角度看,工程倫理要成為完美完整的“行為倫理準則”是不可能的,技術的不斷創新,工程的不斷革新,人類文明生活創造之于人類道德觀念或倫理規范原則具有持續不斷的挑戰性和前沿性,倫理與工程實踐這兩個方面始終存在著一種張力,在這種張力下,若倫理學理論不能與時俱進,則必然日益顯現出“何以有善”的貧弱。從應然的角度看,工程倫理的準則、原則一旦產生,就必須指導和規范人類的工程活動,并以其密切關注現實、不斷自我超越的“理性”涵育現代工程倫理的“精神”。這其中蘊含的一個目的是:要將工程倫理對“善”之追求的可能性變為現實,使人能夠過上“好的生活”,面向未來的自由而幸福的生活。這就是工程倫理之“善之必然”。
二、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需要注意的問題
據調查,我國中職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構造缺乏多元化和國際化。為了更好地發揮我國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應有功能,需要注意的問題有:課程結構失衡、課程內容單一成就和課程實施弱化等。
(1)在課程結構的調整方面,需要注意課程之間的比例和重學輕術的傾向等問題。一直以來,我國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遵循以學科導向設置相關課程,造成了重學輕術的傾向。理論課程占得比例太高,實踐課程相對非常少,工程教育課程設置過于注重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實踐教學環節在課程結構中的重要性。實踐課程沒有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結構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課程結構比較呆板和單一,缺乏新穎和靈活性,必修課程占得比例過高,選修課程比例過少,基礎課與專業課等必修課在課程計劃占據了大比例;可是跨科課程、綜合類課程卻非常少,嚴重制約了學生工程視野的拓展,難以實現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可以科學合理地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的結構課程。應該引進“歐洲工程教育E4(EnhancingEningneefingEducationinEurope)計劃”,使理論與實踐課程更加符合課程體系的框架和內容結構。
(2)在課程內容的改革方面,需要提高工程教育課程內容的開放性和創新性等。課程內容不能適應時展的趨勢,忽視課程的更新程度,使教材落后于當今時代科技快速發展;高等工程教育課程內容一般過于注重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另外課程內容目前國際工程科技知識占據比例過低,使當代的中職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國際化意識和創新意識。我國的校企合作實施課程缺乏一套合理高效的運行機制。所以,可以適當地將工程倫理、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人文社科類綜合性的知識體系列入選修課表。
(3)在課程實施方面,必須要保證課程的實施要保證教學計劃的落實和健全。在我國當代的工程教育課程實施中,教學的方式比較落后傳統,一般都是采用以教師傳授為主和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形式,沒有真正達到互動民主的教學效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主動創造性。另一方面,在課程實施國際化過程中,缺乏與國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對比先進國家的高等工程教育課程體系,需要提高工教育課程實施國際化的速度等。采用卓越的教育計劃和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將我國工程教育現有的課程體系發揮得更系統和全面。例如:某中職學校為了推動學生的全面學習,不斷加強學習項目,制定出不同的學習方案,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2012級土木工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中的專業試點的課程內容,都全面地包含了化工類、水利工程類和機械模具類的學科知識。不單只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加強了試驗性活動的探索。在不同的專業老師指導下,為學生打造了真實性的情境式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