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8 15:53: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研究性學習策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提高學生研究問題的積極性.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模式上進行一些必要轉變.比如,可以減少教師的知識講授,而且融入更多學生的思考與探究過程,讓學生習慣在課堂上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熱情.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熱情的思考問題,尤其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設計思考問題.這類問題,學生通常都很感興趣,并且有基本的理解與分析問題的背景知識.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研究問題的欲望更加強烈,分析探究問題的門檻相應降低,有利于學生感受到研究性學習的趣味性.
例如,在講“化石燃料的利用”時,教師可從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實際出發,要求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燃料利用的資料,并對這些資料加以整理,然后通過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獨立自主探究問題的熱情.如,煤、汽油、石油等燃料燃燒時對環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對化石燃料進行利用,才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你家中主要使用哪些燃料?在使用燃料時需考慮哪些因素?這些問題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這些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問題的欲望與熱情,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或者自己對于生活的觀察深入分析實際問題.
二、培養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的能力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對于一些有一定難度以及思維量的問題具備較好的剖析與解答的能力.比如,在講授基本的理論知識后,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針對性強的思考問題,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探究.為了讓學生容易切入,不至于產生太大的思維障礙,教師設計問題要注重一些技巧.如,可以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讓學生研究的過程一點點深入展開.這樣設計問題還有一個好處,前面的簡單問題的思考往往是學生分析后面的復雜問題的鋪墊,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深入研究帶來一些引導或者啟發.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理論知識.
例如,在講“原電池”時,教師可以事先要求學生找到驗所需的儀器,并將其組裝好,然后提出相應的問題:該裝置能否產生電流,如何加以證明?是否需要補充其他的實驗儀器?激發學生的自主實驗以及問題探究的意識.在學生自主實驗過程中,當回路中有電流產生時,再提出問題:回路中為何形成電流?請說明原因.進一步喚起學生的研究意識.教師可以隨著實驗過程的層層深入設計思維量以及難度更大的問題,培養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不僅容易獲知問題的實質,對于原電池的原理也有充分領會,從而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三、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6-0269-01
從事數學教學工作的教師都有一個深切的感受,數學課枯燥、乏味,算理單調、不易掌握。因此很多教師提起數學教學,都會覺得不知所措。因為不管課堂上如何煞費苦心的講解,到了學生做練習的時候,總是會出現練習像新課,費時、費工、費力,而且數學測試成績也很難理想。雖然新課改至今多年,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整個教學模式倡導學生要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數學教師也都在努力為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而努力,但是真實存在的數學課堂教學現狀,讓我們不得不在一直進行著探討和研究。在多年的數學教學工作的經歷中,尤其是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中,我覺得數學課教學,會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與數學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至關重要。
1.活用教材資源,讓研究性學習提升學生的智能
數學課程一直在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數學問題。所以幾經修改的數學教材,都是以單元板塊的主題圖作為該部分內容的起始環節,然后是根據該板塊的內容,設計的相對應的圖文信息。因此看似雜亂的教材內容,卻需要教師細心的解讀與挖掘。而在課堂上讓學生能夠梳理清每一個圖文的含義,而且要遵循一定的邏輯思維,對于數學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數學課標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數學教師要時刻注意引導學生利用教材中的圖文信息,與生活經驗建立聯系,然后進行信息提取與檢索,解決數學問題。如果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注意對這一點的指導,那么隨著年級的增長,知識難度的增加,學生會越發感覺學習數學是件困難的事。例如,低年級學生只對計算敏感,那么到了高年級需要理解深入的時候,就會顯得很吃力。甚至是會把學數學看成是恐怖的攔路虎,輕則避開,重則放棄,出現嚴重的偏科現象。因此,數學教師要活用教材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而不是就題講題,就數說數。可以把數學題演示成一個小故事,可以把數學題型用情景再現予以展示,達到學生變怕學為愛學,使學生從小養成濃厚的數學意識。也就是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豐滿而有趣,讓學生的智能逐步提升。
2.善用自然資源,讓研究性學習形成學生的本能
自新課改開始,數學課堂教學就不再局限于教會學生會分析、會審題、會計算,而是提倡要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一種可以成為終身學習能力的本能。尤其是翻開現在的教材,我們看到,從二年級開始就已經在學習乘法,而且表內除法也一直在逐年級出現。且每一冊教材的編排體系也很相似,各個年級的章節內容相連,所以很多中高年級學生不會的知識,很多不是來自于當時的年級內容,而是低年級的基礎階段。也就是數學的知識點,是從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鏈條的起始,一環扣著一環,哪一環斷開,知識就會間斷。因此那些在孩子學前階段就大量教給孩子數學計算的家長,最終卻不明白了為什么孩子小時候學的很好,升了年級卻學習變差了。因此,數學教師要深知這一點。在孩子的起始年級就要善用自然資源,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教師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知的事物進行情境教學引導,在顏色的辨認中、在圖形的識別中、在圈圈畫畫的游戲中,發現了規律。學習,不僅是要學習書本中的文字知識,還要學會大自然中存在的知識。做到走出數學一科的范圍,讓整個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善于學習的孩子,善于研究的孩子才會真正發現學習的樂趣。這樣,當教師放手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候,學生也會很容易完成各類練習,而不至于遇到一個題,就沒了思路,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3.巧用社會資源,讓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潛能
在解讀教材后我們都會發現,數學書中的很多題目不單單是一種數學思維的滲透,還有很多編排體系的體現。如果數學教師還是習慣于在例題的處理與知識的傳授上下功夫,不去顧及教材中所給的各種信息的編寫意圖,那么就還是會出現就題論題的現象。因此就會出現學生在試卷及練習中遇到問題,沒有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思路。結合現行數學教材中滲透的社會資源來采用策略教學,可以極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正如一些有經驗的數學教師所言:"學會了學習方法,以后學生離開教師的教學,也會自己進行有效的自學"。無疑,這也會讓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得以展現。數學學習不在于能夠解決一道兩道的數學題,而是要能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因為數學課標中指出:"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并可以借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我們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培養一些能夠打高分的孩子,而是要增強孩子的生存能力,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即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平移》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兒童樂園的游戲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各種游戲玩具的運動中,找到了物體的運動規律,發現了平移特點。所以在接下來的圖形分辨中,很容易的通過圖形的方向、位置進行判斷。因此可以說,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做好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工作,會對孩子以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更會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是科技信息發展到何種地步,不會思考、沒有數學思維和數學意識,缺少學習潛能的人,會遇到更多的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問題。研究性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一種學習能力,形成一種學習方式。作為數學教師,就要善于運用各種資源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興趣,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接受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就象個科學家一樣做研究,在研究中學習。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指出“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人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研究性學習在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的選題策略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思想政治課的選題工作,是中學思想政治學科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選題的恰當與否是研究性學習開展成敗的關鍵。因此中學思想政治教師在引導學生選題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變觀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第一個基本目標。高中思想政治課要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即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明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1.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
中學生的思維發展還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發展階段,他們對課題研究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的。在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創設研究性學習,如果一開始便從概念、原理、法則等人手,往往因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使學生感到高、難、空,影響其研究情緒。因此,可把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相聯系起來,激發他們的研究欲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尋找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從中發現問題.形成研究課題。這樣的研究課題。是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變“任務”為“興趣”,從而提高研究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2.從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
學生在社會生活中也會對某些現象產生探究的欲望.從而發現問題。主要可從時政的熱門話題中提出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學生感興趣的,而且具有新穎性和實用性。時政熱點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與學生距離比較近、可信度高、感染力強、影響深遠。學生喜歡在課外談論,但由于原有的知識的限制和認識的局限,常常過于片面。可見,學生對時政熱點有豐富感性認識,能激活學生思維。時政熱點中的材料分析的觀點叉往往涉及到中學政治課中的知識,這就為時政引進政治課創造了必要條件。由此可見,時政熱點是學生自己要選擇的內容.把時政熱點引入思想政治課,更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3.從學科學習或閱讀中發現問題。
學生在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和閱讀中,有許多現象只要善于與學科間知識內容加強聯系,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就可以從中發現問題。如“WT0與高中教育”問題,教師就可以從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等的知識,多角度去引導學生.對中國加入WT0的相關問題進行剖析,讓學生提出問題,從而達到中學思想政治課發現問題階段的選題策略要求。
(二)明確問題.確定研究目標。
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后,學生的研究積極性已被激發。但要正確、適當地選好題目,就必須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引導,使學生明確問題。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問題意識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意識到的問題,也就是把問題上升到主體的自覺意識水平上來;另一方面是明確問題。即從自己的困惑中努力找到問題的關鍵點,使問題逐漸清晰、明朗起來,從而使接下去的研究活動目標更明確。中學生由于其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明確問題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思想政治學科的研究性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明確問題時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其問題明確在一個可操作的范圍.而不是“泛”而“空”的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所要研究的問題的方向或目標得以明確.學生則按照既定的這一目標去進行有效的研究性學習。
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須要改變問題等。
(三)分析指導,確立選題。
學生明確問題、確定研究目標后,學生提出的問題并不是都可以形成研究課題.對于中學生來講,他們受到研究能力和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教師必須對其問題進行分析指導。才能確立可操作性的課題。教師在分析指導、確立課題時,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1.分析、區別問題的真假。
問題有真假之分。真問題是可以從各個方面進行細化、分解并加以研究的.而假問題則無法展開深入研究。假問題有時也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的,但它沒有可行性,即不能深入地探討和研究。如思想政治課中對經濟學、政治學、哲學原理的常識性問題的研究,是沒有必要的。一方面,這些常識性的問題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所得,是現成的;另一方面,有的太深太廣.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識水平都還不能達到相應的要求,故不能研究。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確立課題時,一定要幫助他們判定課題研究的可行性,不光要從學生本身的研究能力和智力水平去分析,還要從社會環境和滿足的條件等多方面去分析。
2.分析問題的研究價值。
問題有真假之分.同時也存在有無研究價值之分。研究性學習從本質上講,仍屬于教學范疇.不屬于科學研究范疇,它是通過探究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發展的。因此,在確定研究課題時的一個首要的判定標準就是該課題是否對學生的發展有價值。學生的課題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創新性或學術性,只要它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能力,就可以說是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學生課題的選擇,教師充當的是“把關人”的角色。在對學生課題的審核中,切忌選擇那些大而空,或者是多而繁的題目。同時,也要注重課題的研究價值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相符合。這樣才能選出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現實價值性的課題。 二、研究性學習在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的實施與交流策略
(一)課題的實施策略。
由于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活動具有開放性、時間周期較長等特征.思想政治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就更需要教師或學校創設有利的條件,充分利用起校內外的各種資源,合理地引導和挖掘學生的潛能
1.營造良好的研究性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
第一,改變教學空間的組織形式。通常把學生分成小組,實行小組合作研究;或者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共同完成研究任務。這種空間布置,有利于學生敢說敢想.無拘無束,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同學們交流自己對議題的所感、所疑,并聽取大家的意見,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創設良好的研究情景。作為情景的創設者,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向學生展示充分的信息渠道平臺,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內容或信息來源,從而實現學生的“同化”過程。主要包括科普講座、參觀訪問、調查問卷、上網搜索等形式進行.這其中既可以是直接的信息提供,也可以是信息渠道獲得的講授,亦可以是二者的同時進行,關鍵在于信息獲得的客觀性、全面性與針對性。問題的選擇上,既可以是教師自身專業問題的延伸,又可是多學科的綜合;既可是人文歷史藝術.也可是時事熱點。但應注意問題的實用性。
第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如果教師缺乏平等意識和民主作風,也就難以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現能力真正落到實處。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表自已的不同見解.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只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談得上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根本轉變。在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應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關系:要學會合作,善于協調;要能自主開發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構建符合本校本班特色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體系。
2.注重研究過程的設計.挖掘學生的研究潛能。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對教材的研究。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去研讀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目錄、序言和課堂小結,對教材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然后,在逐課、節、框、段進行分析,理順其中的結構、脈絡,把內在的聯系,學會圍繞“黑體字”,鉆研“宋體字”,了解“楷體字”。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及實際經驗.去進一步思考和學習,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新見解。讓學生通過自己讀研教材,掌握課本知識。
第二,加強學科之間的“內聯”,拓寬學生的眼界。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不光要注意本學科內容之間的聯系.還要注意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結合和滲透,實行“跨學科”研究。在思想政治課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應鼓勵學生把思想政治課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指導其他學科的學習實踐中,以此增強學生濃厚的研究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把知識能力“整合”起來。
第三,開展專題講座、進行實地調查,增強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邀請從事實際工作的人員來給學生做專題講座,并與學生展開交流,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增強。教師還可以選擇合適的場所或機會讓學生深入實地調查研究,把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做到學有所用,這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關鍵,也是思想政治學科研究性學習所采用的重要研究過程。
(二)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展示——“班級共享”與“年級共享”相結合的策略。
Abstract: language is a fundamental brilliant vocational school, must pay attention 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schools, tak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nguage tools, services for specialized cours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language; The teaching strateg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語文素養對于學生而言尤其重要。語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文作為職業學校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工具課,不僅影響學生現階段各門課程的學習,而且對他們今后的工作和學習產生重大影響,如何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談看法。
一、建立平等關系,營造和諧氛圍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教師應適當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因此,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是語文研究性學習順利開展和取得成功的前提。教師應該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鼓勵每個學生所做出的努力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教師還要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理解、信任和尊重,增強學習的信心,進而使每一個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居絕對的主導地位,師生之間僅僅是單向的知識傳播,缺乏互動與交流。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要求增加師生之間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以一種平等對話的形式,來完成對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在這種交流中,不但要求師生之間有知識上的交流,還要有情感上的交流,學生樂意與教師交流,把教師當成自己的朋友,尊重教師的教學勞動,教師真誠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形成和諧融洽的教學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一方面,學生能體驗到民主、平等和關愛,師生彼此的精神世界能夠相互敞開、相互接納,不斷融合,使語文教學成為真正意義上師生心靈對話過程。另一方面,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激發和提升,使學生在與教師的平等對話中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二、優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由于職校生學習的專注力不如普校生,因此高職語文課堂就應該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學校的電教資源,將電視、電影、音像制品等現代化工具引入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把教學內容變虛為實、促靜為動,從而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精美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不但美化了教學手段,而且可以吸引學生的感官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同時也要注意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之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準確把握、調動想象等,避免不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學生造成誤導或限制學生想象力的發揮。
三、鼓勵質疑批判,提高思維能力
質疑批判,不盲從表面化、普遍化的觀點和見解,是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培養的重要能力。學生通過質疑解疑,嘗試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從而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在學習《項鏈》時,有的學生對課文提示中把瑪蒂爾德夫人定義為反面形象有不同看法,認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然她愛慕虛榮,但是當項鏈丟失后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動去承擔賠償的責任,這種行為是多么難能可貴,這說明她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于是,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們達成共識,把“聯系本文,怎樣正確評價一個人?”的話題作為課后作業,讓同學們自己去找資料,進行論證。以后的課上,學生們已經養成了提問的習慣,思維非常活躍。
四、嘗試多種課型,豐富課堂教學
語文研究性學習實踐性、開放性、探究性、體驗性、情感性的特點啟示了我們,可以嘗試不同的課型,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科學意識。
(一)閱讀課
每學期初,師生共同擬出本學期的研究問題,確立兩三個研究課題。充分利用閱覽室的圖書資源及學生的社會生活經歷,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閱讀。課前老師制定詳細的閱讀目標,學生有各自的閱讀課題。學生摘抄、篩選和歸納資料,然后寫成小論文、做成課件等,最后匯報交流。
(二)口語訓練課
堅持開展每節課5分鐘說話訓練。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包括講故事、小演講、評新聞等形式的口語表達訓練。這樣,學生不僅養成注重平時知識積累的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而且為寫作準備了大量素材,學生的思想境界逐漸得到提升,構建了豐富的精神家園。
(三)學生“講課”
即讓學生擔任“老師”,上講臺匯報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在一冊教材的學習中,教師可與學生協商,挑選出適合學生“講解”的若干篇課文,讓學生體驗“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之道。學生“備課”、“上課”的過程是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為了能使“講課”獲得成功,學生們在課余時間通過各種途徑積極查找資料,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聽課的學生也比教師“唱獨角戲”時投入得多。在這種寬松的課堂氣氛中,同學們對所學課文內容共同討論,相互切磋,暢所欲言,印象深刻。教師的指導作用則體現在課前指導學生確定講課的方案,把握講課的重點上;在課堂上,對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給予恰當的點撥。教師真正地相信學生,敢于放手,給學生一個施展才華的空間,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才能活起來。
(四)表演課
每個班在學習戲劇單元時,形成由學生自己改編、導演、選演員、認真排練課本劇的做法。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協作能力,加深了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五)影視評論課
組織學生觀看央視的《百家講壇》《東方時空》《感動中國》等節目以及與教學有關的影視劇《紅樓夢》《水滸傳》《茶館》《雷雨》等,之后讓學生開展討論賞析,最后寫出觀后感或談出體會。
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是整個教育階段的重點,其中有著諸多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因此,如何采取科學的措施提高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是當前教育部門所最為重要的課題。
一、高中教學課中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來講,教學的本質不僅是使學生掌握教學中的基礎知識,更在于學生能夠通過教學中的知識面進行延伸,從而開發數學學習的新領域。因此,國家推行高中數學課中研究性教學是教育發展道路的必然途徑。從根本上來說,高中學生在接受了九年的義務教育后對數學知識及各類數學概念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了解,并對解題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此時如果進行研究性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原有解題思路及方式的基礎之上進行開拓創新,從而尋求出更多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數學教學是所有理科科目學習的基礎,因此,只有學生熟悉并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研究性教學的各種技巧,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其他理科科目的學習。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數學教學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它在學習中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并且對于一道題的解法通常有幾種形式。因此要求學生必須掌握數學學習技巧才能更好地學習。但就目前高中數學教學來看,普遍存在著學生解題思路死板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體系下,養成了‘喂一口吃一口’的學習態度,從而使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造成嚴重的局限性。另外,在應試教育體系下,多數高中都以學生考入重點大學的升學率為主,因此在數學課教學中老師通常所傳授給學生的并不是數學解題的思路方法,而是一道題完整的解答步驟,學生只需死記硬背下來說可以了。因此造成了許多學生在考試中只變換了一個數字就無法做出正確的解答。不得不說,在這種教育體系下,葬送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開拓能力。
三、高中數學課中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研究性學習是近年來為提高高中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而研發出的一種全新的數學教學模式。所謂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為了培養學生對學習永不滿足的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態度,同時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勇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必要措施。它主要是以人們生活學習中所接觸的實際事物以及課題項目的設計為主要的教學載體,以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為整個教學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從中得到多方面的知識的獲取書本上無法滿足的新知識點,提高學生整體的數學學習能力。
(一)在研究性課題實踐中學習。隨著我國高中教學的改革,數學課中研究性學習被越來越多應用于實際的高中教學中,并且依照我國最新出臺的《教育新大綱》的要求,已經將研究性學習正式納入高中數學課教學體系中。作為一種新形式的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學生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以一種研究性的科學辦法開展教學內容的,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建設及實施,總結評價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判定。
如在某高中學校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中,老師通常在課前事先給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課前對問題的研究,并鼓勵學生通過網上查詢、圖書館、專家訪談等多種形式找出問題的答案。同時,為避免學生在尋找答案時跑偏,老師往往會針對問題給出一個大體的思路,讓學生朝著思路進行研究、收集資料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老師再在課堂中鼓勵學生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給出準確的結論,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綜合學習能力。
(二)在教學中實踐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課堂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更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綜合學習能力。首先,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書本知識點為依據,提出問題,并將問題貫穿于整節課的教學中。
如在學習數列時,針對于遞推數列定義不明確的情況,老師就要求學生對此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教授學生如何在等差、等比數列的基礎上進行遞推數列的轉換,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研究、創新思路的能力。另外,在學習不等式一節中,通過對不等式的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向量的不同求證方法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且可以通過平行向量的求證方法研究總結出平行向量其他組成部分的有機整體以及不同向量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系。
(三)在習題中實踐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形式且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因此可將研究性學量應用于學生課后的習題練習以及期中期末總自習中。并且針對研究性學習問題答案不單一的情況,發展學生思維創造能力,使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學習中都能夠通過研究性學習提高自身的數學綜合能力。另外,研究性學習的設計是開放式的,往往可以通過一個問題延伸出多種問題,并進行解決。從某方面來說,這種教學方式更能夠開發學生智力。同時學生在不斷的探索與追求答案中對逐漸對數學學習充滿了樂趣,久而久之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可知,高中數學課中研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研究性學習開展中,必須首先制定出科學化、完善化、合理化的教學措施,以解決問題為前提提高學生整體的數學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4
1提出問題
目前在我國教育是一個無論是家長還是政府都十分重視的一個行業,學生們的順利成長和學習對于我國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現代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最主要的問題是他們不會學習,只能在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進行學習,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所以當前在小學教育問題上最主要就是要解決如何學習,即去學會學習、控制學習,那么自然而然學習策略就成為轉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的主要切入點,讓學生在掌握學習策略的基礎上能夠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向更高層次的學習方式邁進。解決了學習策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問題后,那么如何將學習策略教給學生又是一個新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學習生活規律,我們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式學習等幾個方面進行關注,并以此作為開展試驗研究的依據來檢測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獲得學習策略后有無長進。
2實驗假設
我們采用前面所說的課堂學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式學習三者來結合進行對小學生中較高年級的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傳授,在經過實驗期后觀察學生的表現來判斷學習策略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促進,主要有學習成績、能否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提升等方面進行檢測。
3實驗操作
3.1測試對象與實驗設計
本次學習策略試驗對象為某市鐵路小學的兩個學習成績不相上下的班級,分別為實驗班和對照班。
在實驗設計上,采用科學的實驗對照方法。先在實驗之前對兩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控制能力等進行初步的測試,并進行記錄。在實驗期則要對實驗班進行專門的學習策略傳授,即在課堂、自主、探究合作三方面同時下功夫;而對照班則不變,一切按照原來的教學活詠行。考慮到某些因素,實驗時間暫定為一年。
3.2實驗操作
首先是課堂教學,這個要分為普通和特殊兩方面。在特殊課堂上,教師向學生講授一些學習策略,如制定合理的計劃、適當的方法、尋求合作的能力,探究能力等,而除了學習方面,在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教師也要予以適當的引導。而在普通課堂上,主要還是進行知識的傳授,只不過要將各種學習策略中蘊含的能力帶入進行,如老師可以有意識的加強小組活動,來加強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同時也加強了他們向外界獲取信息的能力。
在自主學習這方面,是與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掛鉤的,當然也包含了一些其他的因素。現在的學生由于家長的溺愛或者老師教育方法的不當,使得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想到尋求幫助,雖然這也算是要加強能力的一種,但是顯然自己獨立地完成學習,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在心理上都有著好處。而除了在自主學習解決實際問題外,還需要對自身的學習狀態進行監控,也就是自我控制能力的鍛煉,每天結束的時候可以通過日記的方式來記錄學生的自主能力。通過這些可以綜合考察學生對于所得學習策略的運用情況。
至于探究合作,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現某個同學在某科的學習上有困難,可以專門讓小組同學進行幫助,使之能夠跟的上全班同學的進度。而另一方面則是學生和家長請的家教,尤其是那些后進生和學習困難戶。
在本次實驗中,自變量是對學生所傳授的學習策略,因變量是學生因為這些策略的傳授相關成績、能力的增長。那么如何判斷學生在能力方面有所成長,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普通的考試最多只能測出學生學習成績的變化,所以要想考察其他方面,就必須由專家進行專業問卷的設計,綜合地對學習成績、控制能力等進行檢查。而在實驗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很多因素影響著實驗,撇去不可抗力的因素,我們要盡量保證實驗的公平公正,所以要在其他學習策略以外的變量進行控制,如教師的教授水平、學生的理解及成績水平等。
4實驗結果及分析
下面分別是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前后一些數據的對比。
我們從實驗前后的數據來分析,無論是學習策略認知上、自我控制能力上還是學習成績上,兩個班的學生之間并沒有太多的差異。但是在將眼光放到試驗后兩個班數據的對比后,我們就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實驗班的認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成績都比對照班高出很多。所以在這個結論的基礎上,我們要在小學教學中大力開展學習策略教學和指導,使學生的成績、能力都得到質的提升。相比于學生,老師更應該抓緊時間提升自己的素質,只有在掌握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將學習策略教學進行下去。
1.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分化
對學習目標進行細分,不但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并且存在著一定的操作性價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課題研究的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中教材必修三中“河流的綜合開發”這一課題研究開展之前,引導學生對河流種類進行詳細了解,然后收集相關河流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某一河流的詳細分析,了解“河流綜合開發”的相關知識.
2.明確研究性學習目標
在開展研究性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充當著指導員的角色,在研究性學習開展之前需要明確學習目標.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從中領悟實踐價值.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實地考察,并開展測量實驗等活動,嚴謹研究作風,保證研究過程具有一定創意,避免借鑒他人結論.
3.選擇具備實際意義的課題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要求,研究過程中需要注重實際問題,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實地考察、地理實驗等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的學習方式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經常出現所選課題偏重空乏,缺乏一定實際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單元的“區域農業發展”課題研究過程中,首先對選題出發點做出明確,因為不同區域農業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在選題過程中,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擬定,進而防止研究的范圍過于寬泛.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措施
1.活動教學和課堂教學相結合
有效實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不僅要高度重視課堂教學,還要重視基本技能的培養,在這一過程中,要適當的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高中地理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和實踐性,這就需要高中地理充分的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思考和分析地理知識.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太陽高度角計算”有關內容學習過程中.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將計算公式介紹給學生,然后向學生提問,舉出不用形式的例子讓學生進行解答.采用這種方式,可能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計算“太陽高度角”,但是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是課堂較為枯燥乏味,且知識抽象不易理解,通常會導致學生理解的不夠深刻,過不了多久就會淡忘.但是通過研究性學習,結合生活中實例進行這一知識點的分析,再結合教材中的公式,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如:某居民因為自己住房和他人住房之間相差的距離過窄,導致陽光不能充分的照射到室內,從而將開發商告到法院,并獲得一定賠償.學生對這一問題產生興趣,教師對對學生進行引導,并向學生提問,“如果你是開發商,應當怎樣設計樓與樓之間的距離”.學生們帶著這樣的問題對這一知識進行探究,充分的利用課本中相關公式進行太陽高度較角的計算,學生會深刻體會到地理知識就在人們身邊,并且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進而積極主動的對高中地理進行學習.
2.引導學生將活動和自主學習相結合
地理研究性學習可以充分體現出活動式自主學習.在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充當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當重視學生的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安排適合的活動,讓學生自主對這些活動做出選擇,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水資源合理利用”教學中,教師首先安排學生分析生活中水資源浪費情況,結合這些情況,分析怎樣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教師可以將水資源分為: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等幾個部分,然后讓學生進行相應的資料查找,根據查找的資料闡述自己對不同水資源利用的觀點.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107-01
1 結合教材,聯系生活實際,深化教材
將研究性學習融于課堂教學,這是當前研究性學習開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即采用探究方式教學。課堂教學中基礎性學習以課本為基礎,可以把握教學的深廣度,構建學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識體系,研究性學習則進一步挖掘教學內容的各種教育功能,嘗試以社會課題組織教學,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1.1聯系生活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力研究學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對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加工,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融合起來。例如,在學習三角函數時,布置這樣的實際任務:運用量角器測出就近山頭的高度:提出這樣的問題:量角器為什么可測高度?這樣布置后,學生一方面通過學習和實踐了解了三角函數的概念和意義,掌握了計算方法,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三角函數,等等。生活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起點和歸宿。發掘研究性課題,既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1.2激勵研究探索
研究學習強調了知識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通過學生自身在實踐中以富有創造意識地,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獲取
的。其實質是讓學生經歷自己發現問題、自主探索問題、自行解決問題這一互動、自主的過程,要求教師要革除陳舊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順應學生的學習思路。這樣,學生才能既長知識,又增長智慧,研究學習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例如,學習等差數列時,首先出示一組數:2、4、6、8、10……100,讓學生記住這些數中,相鄰兩個之差是相等的特征。然后倒寫:100……10、8、6、4、2并且相加,讓學生計算其和,學生一般會很快得出結論,并在教師的指點下,推導出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來,此刻,教師若能抓住時機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等比數列求和公式的探索,給學生一個探索的空間,就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使學生體驗到了研究性學習的樂趣,增強了創新意識。
1.3注重實踐應用
學以致用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基本特征。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應用性的基本特點出發,研究性學習還帶有綜合性的特點,即學習者面臨的問題往往是復雜的、綜合性的,需要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予以解決,學習過程中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學習內容可能是跨學科的,更接近于人們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因而更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實踐能力。數學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是廣泛的,學生對這些問題往往也是很感興趣的。例如角度、長度、面積、體積的計算等。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用所學知識到社會實踐中應用的機會,對實際問題的解決體現了數學的實用價值,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成就感,更能引發他們對研究的興趣。
2 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應該采用的策略
2.1教學策略
激發、可以以教學目標的方式呈現,也可以以設置問題情境或活動情景呈現。它是為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喚醒學生學習的需要,將其調動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研究性學習重在過程,重在參與,重在應用。因此,教師應從教材出發,挖掘、探索、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將有助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產生和興趣提高。
2.2分層策略
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再學習內容的縱橫方向上,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身心特點、生活閱歷、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為學生提供命題或提供材料,讓學生自己查找補充材料,自己進行歸納、綜合、對比等。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研究學習的成果,正確的要給予表揚、肯定和推廣、應用;錯誤的要點撥、引導,剖析錯因;多法的要篩選、論證,多中選優。教師應允許學生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力求開放式、多樣化。
2.3民主策略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學活動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才能實現,因此課堂教學需要民主、平
《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一條基本理念是:探究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同時又成為課程規定的一項重要的培養目標,依賴教師精心創設的探究活動才能得以實現。但是,數學的探究活動如何設計和實施才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別強烈。"怎樣使探究性學習落到實處呢?現在,就如何在數學課上開展探究性學習談幾點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兒童年齡小,見識少,好奇心強,對未曾見過的事物或現象都感興趣,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思維活動的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樂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請你們隨意說一個數,老師便能很快的判斷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來試一試。"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為了難住老師,他們從二、三位數,說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數,結果都被我準確的判斷出來。此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老師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驚訝!此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誘惑力促使學生探究和發現其中的奧秘,同時也誘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將學生自然的帶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指導學生拓展探究方法,為探究性學習開啟大門
探究,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去發現規律的過程。提供充分的條件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為學生探究創造有利的條件。如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為研究對稱圖形的特征,我讓每一位學生收集見過的和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圓、五角星和一些不規則的圖形)。
課初通過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感知,讓學生動手去折一折,使學生充分感知有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有的不是軸對稱圖形。有的軸對稱圖形中,有的只有一條對稱軸,有的有兩條對稱軸,有的有三條對稱軸,有的有無數條對稱軸……。再通過學生和教師一起去感受和總結軸對稱的特征,讓學生動手剪、折、創作出各樣的軸對稱圖形,以對軸對稱的特征更加鞏固,并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美麗。在學生自己的探究中,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達成共識
合作探究是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通過小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進行交流,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學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維方式經過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組討論合作時,教師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應積極參與到學生中間,這樣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還可以密切師生關系,真正做到學生的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技巧,通過訓練讓學生學會"聽"、"講"--別人發言時,注意力要集中;別人說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要在肯定別人的基礎上講自己不同的想法;別人提意見時,要先聽,再講自己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怎樣表達意見,而且學會了怎樣傾聽別人的想法。
四、課后延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數學教學,我們應當讓學生自己體驗和經歷過程。因為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學習空間。教師應多想辦法、出點子,用數學的魅力讓學生覺得數學有趣,想學,自覺地去探究。如在講授《人民幣的認識》這一節課時,由于學生生活經驗貧乏,甚至有個別孩子從未接觸過人民幣,給授課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把學生編成課外小組,指定學,進行課外調查、學習、研究。布置調查研究內容:1、搜集有關人民幣的知識2、商店購物,進行人民幣的兌換3、你還認識哪國人民幣?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交流、發言的機會,學生思維活躍,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從生活中學數學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數學的奧妙。因此,開放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構建數學世界,對于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是有利的。
總之,教師要給全體學生創造一片藍天,一個動力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空,細心呵護學生創新的萌芽,讓其茁壯成長,使數學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79-01
前言: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就是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使學生能夠聯系實際學習情況,以及社會與實際生活,有目標的選擇研究課題,通過組織地理研究活動來搜集信息,并運用所學地理知識進行分析探究,從而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議。這種學習模式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潛力得到全面培養和發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廣泛性。地理教學內容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包含了自然現象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識。地理學科的廣泛性特點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學生可以從氣象氣候、地貌等方面自主的選擇自己喜歡或是感興趣的研究課題。
(2)多樣性。研究性學習模式不同于傳統教學方法,在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或是通過將多種學習方法相結合去研究和解決地理問題。比如,在開展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現場觀察、實驗分析等方式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1]。
(3)趣味性和實用性。地理教學內容中充滿著自然奧秘和科學情趣,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分析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地理知識過程中體會到地理知識的魅力,以及學習地理的樂趣和價值。比如,學生在觀察水循環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教師播放的相關視頻,看到濃密的烏云瞬間演變成傾盆大雨,雨水又通過各種支流流向大海。通過開展這類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究地理知識的欲望。
二、加強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策略分析
(1)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品質。創造性思維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必不可少的思維模式,而創造性思維又依賴于學生的創造性品質,所以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創造性品質的培養和發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理念,以及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具備這些,當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不會輕言放棄,才能夠堅持不懈的去學習和探究知識,確保研究性學習活動順利進行。同時,教師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需要,學生個性、道德品質,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與提高,并適當的給予學生一些幫助和引導,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2]。
(2)為學生構建平等、和諧的研究性學習氛圍。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應用,不僅為學生的學習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教師的地理教學迎來了新一輪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從課堂知識的權威傳授者轉變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平等參與者,以及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看法和見解,并且要能夠接受學生提出的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鼓勵學生勇于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大膽質疑和探索。同時,教師還要平等、真誠的關愛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在班級學習生活中能夠彼此信任、尊重,互相幫助、共享快樂,從而使學生在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中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研究性學習。
(3)引導學生掌握研究性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提出問題、實驗研究體驗和成果總結交流階段。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和實際教學需要,指導學生掌握更多適合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方法。主要包括:地理研究課題的選擇和研究性學習方案的設計;課題研究性學習資料的搜集、分析與整理的方法;地理成果的交流和表達形式等。比如,在整理、分析地理資料時,要指導學生掌握幾個基本的價值判斷原則[3]。
(4)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能夠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理念,能夠掌握更多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夠得到充分鍛煉。在每個學習階段結束后,教師都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總結經驗、反思學習過程,使評價過程成為學生實踐和反思、看清自己、欣賞別人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能夠得到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結語:總之,研究性學習不僅是地理教學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高中地理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時,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選擇有針對性的研究學習課題,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引導學生積累到更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更多能夠終身受用的知識和學習技巧,使學生能夠充分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實際要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