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8 14:38: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問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慢阻肺)等[1]。這類疾病多具有病情易反復、死亡率高等特點,其中肺癌發病率、遞增率局腫瘤首位,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發病率常年居高不下[2],死亡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2],這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影響其生活質量。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進行科學有效的治療和針對性的進行護理能明顯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我科現將2009年7月――2011年11月我院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護理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定我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6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臨床問診、X線胸片以及肺功能檢查確診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制定的相關診斷指標(2002年版),其中男性77例、女性19例,年齡59-82歲,平均年齡(61.36±5.12)歲,病史7-30年不等。
1.2方法采取回顧性研究,將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并與責任護士、經治醫生共同探討病歷,總結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和護理對策,并展開針對性護理臨床意義的討論和研究。
2結果
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特點總結如下,見表1。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對各患者均采取了相應的治療護理措施,患者恢復情況較良好。
3護理對策與心得
3.1基礎護理患者在接受相應的治療之外,應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環境。病室環境要求舒適整潔,空氣清新,定時開窗換氣,維護室內溫度在19-21℃,濕度控制在55%-65%,避免空氣污染,尤其避免粉塵污染[2]。
3.2營養和運動指導由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長期處于疾病的狀態中,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在護理時應注意針對病情特點,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再配合合理的運動指導,促使患者身體機能更早恢復。酌情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熱量、維生素含量豐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補充足夠水分,減少鈉鹽的攝入,水果蔬菜類也應多補充,少量多餐,豐富患者飲食結構,促進患者健康恢復。同時,病情較輕的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運動調理,若患者病情較重,則應讓患者臥床休息,囑咐患者家屬細心照料,密切觀察病情,配合醫生工作。
3.3疏通氣道,合理氧療根據需要,為患者進行不同程度的氧療。采用雙鼻頭吸管給予患者持續低流量吸氧,氧療方案為:15-18h/d,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及時清理鼻腔,保持鼻導管通暢,氧療期間密切管著患者缺氧癥狀是否有所改善[2]。若有痰液粘稠者應鼓勵多喝水,或者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排痰。醫務人員應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指導,協助患者排痰。而針對久病臥床的患者,由于其體弱,無力排痰,可以采取超聲霧化濕化氣道法幫助排痰,霧粒以1-5μm為宜,霧粒大小針對患者痰阻情況酌情選擇。若痰液太過粘稠壅堵氣管,可以先進行導管吸痰再進行排痰護理[3]。
3.4鍛煉呼吸肌有效的呼吸肌鍛煉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幫助患者康復[3]。針對病情輕重,可指導患者進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和縮唇呼吸,通過這些鍛煉,可以明顯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還可以防止呼吸肌疲勞發生通氣衰竭。同時可配合如行走、慢跑、下蹲、彎腰和擴胸等運動達到全身性呼吸鍛煉的效果,增強體魄改善肺功能。
3.5用藥觀察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大多病程長易反復,患者長期處于一個患病狀態,長期用藥,藥物的副作用對患者身體傷害大。在用藥過程中,醫務工作者應在治療護理過程中留心病情的變化,同時要囑咐患者家屬在護理過程中多注意,隨時和醫生護士溝通,以便醫生掌握患者病情[3]。
3.6心理疏導多數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都具有病程長易反復,并且很難根治的特點,大多數患者都有3年或3年以上的病史,長期處于一個治療又反復又治療又反復的過程,患者會有焦慮、失眠、抑郁等心理問題[2]。因此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也是護理環節中重要的一環。醫務工作者對待患者應做到耐心細心用心,時常鼓勵患者,對患者的問題一一解答,幫助其正確認識自身疾病的特點,從而克服對疾病的排斥心理,使患者能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來配合醫生治療。同時患者的家屬也要學習相關的護理知識和溝通技巧,常跟患者談心,疏導患者。
綜上所述,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治療和護理要提供科學、全面、系統、規范的護理對策,不僅是身體的護理,還有心理的照顧,讓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配合醫生治療。這樣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382-02
隨著生活環境的日益惡化,呼吸系統疾病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且病程較長,病情不穩定,主要癥狀為呼吸困難、咳嗽、胸痛等,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因而要加強對老年患者的護理,以緩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其中人性化護理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護理方式。為了探討老年呼吸系統病人人性化護理的效果,本文選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統疾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統疾病患者80例,根據護理方式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40例,觀察組采用人性化護理,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在60-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8.4±5.4)歲,病程在1-16年不等,平均為(10.5±4.1)歲,其中支氣管炎25例,肺氣腫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在60-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8.9±5.1)歲,病程在1-18年不等,平均為(10.9±4.0)歲,其中支氣管炎26例,肺氣腫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臨床癥狀 (1)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癥狀為咳嗽、呼吸困難、胸痛胸悶、喘息等;(2)實驗室檢查發現53例患者炎癥細胞和白細胞增加,18例血紅蛋白含量減少。
1.3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人性化護理,具體如下:
1.3.1環境護理 護理人員要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的環境保證患者的休養,病房濕度控制在40%-50%之間,溫度控制在17℃-22℃之間[2];要定期進行開窗通風,保持病房內空氣的清新,并且要防止患者吸入有害氣體。要從小細節入手,讓患者感受到護理的人性化。
1.3.2心理護理 患者在患病期間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煩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著病情的康復,尤其是情緒低落會嚴重影響呼吸道的恢復。護理人員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并且要向患者講述關于呼吸系統疾病的相關知識,從而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受到關心和關注,從而能夠積極樂觀的面對疾病。
1.3.3呼吸道護理 (1)指導患者選擇合適的,如俯臥位等,防止頭部過高造成對呼吸道的壓迫,并定期對患者進行翻身和拍背,促進痰液的排出;也可采用霧化吸入和支氣管擴張劑等治療,促進痰液的清除。(2)吸氧治療時要控制患者吸氧的流量和速度,要保證氧氣的濕潤,可以從低濃度開始,逐漸加大氧濃度,防止吸氧濃度過高造成患者呼吸中樞的抑制。(3)保證有效通氣,由于老年患者呼吸系統功能減退,自我凈化的能力較差,因而要建立有效通氣,必要時可采取機械通氣。(4)呼吸訓練,要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適當的呼吸訓練,控制好患者吸氣和呼吸的比例(1:2),保證每分鐘呼吸10次左右,每天訓練2-3次,每次10-15min[3]。
1.4觀察項目和指標 呼吸狀況評分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4]進行測定,分為呼吸癥狀、疾病影響、活動能力三個項目,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危害越大。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護理后患者SGRQ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所降低(P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在SGRQ評分上的比較
3 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結構出現退行性改變,而且身體機能出現下降,自凈能力比較差,因而要加強對老年患者的護理。本研究中采用人性化護理,從環境護理、心理護理、呼吸道護理、健康指導等方面進行,其中環境護理能夠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病房環境,促進患者呼吸道功能的恢復;心理護理能夠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呼吸道護理要從小細節入手,保證有效通氣,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從而促進呼吸肌群的運動,增強呼吸肌的力度,改善呼吸功能;飲食指導能夠幫助患者補充豐富的營養,戒煙指導能夠幫助患者及時進行戒煙,從而提高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5]。本研究中人性化護理后患者的呼吸癥狀、疾病影響、活動能力等SGRQ評分降低水平明顯優于常規護理,這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6]一致,說明對老年呼吸系統病人采用人性化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賈淑梅.物理治療及特殊護理對呼吸系統疾病康復的臨床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277-277.
[2]單彩云.布地奈德與沐舒坦霧化吸人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效果觀察與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1(3):656-657.
[3]張蘭艷.護理干預老年人常見呼吸系統疾病[J].中國衛生產業,2012,9(16):36-36.
【中圖分類號】R2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353-02
1對小兒呼吸系統的解剖
小兒在不同年齡段其呼吸系統的解剖生理特點也各不相同,這些特點都與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預后及防治密切相關。呼吸系統以環狀軟骨下緣為界,分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的是鼻、鼻竇、鼻腔、咽、咽鼓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及肺泡。
1.1上呼吸道
1.1.1鼻和鼻竇:在嬰幼兒時期,鼻腔相對短小,后鼻道狹窄,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組織,感染時黏膜腫脹,易造成堵塞,從而會引起呼吸困難或張口呼吸。另外,小兒鼻淚管較短,開口部的瓣膜發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時易侵犯眼結膜,引起結膜炎癥。由于新生兒的上頜竇和篩竇極小,2歲后才開始發育,至12歲才充分發育。額竇在1歲以前尚未發育,2歲時開始出現。蝶竇3歲時才與鼻腔相通,6歲時很快增大。由于鼻竇口相對較大,鼻竇黏膜與鼻腔黏膜相連續,篩竇及上頜竇最易感染,所以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竇,易發生鼻竇炎。
1.1.2咽部:小兒咽部較狹窄且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結的淋巴組織,其中包括鼻咽扁桃體和腭扁桃體。咽扁桃體又稱腺樣體,在4個月即發育,位于鼻咽頂部與后壁交界處,如增殖過大,稱為增殖體肥大。腭扁桃體在1歲末逐漸增大,14-15歲時漸退化,故扁桃體炎常見于年長兒,嬰兒則少見。
1.1.3喉:以環狀軟骨下緣為標志,小兒喉部相對較長,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較窄,聲帶及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組織,由于喉腔及聲門都狹小,故輕微炎癥即可引起吸氣性呼吸困難。
1.2下呼吸道
1.2.1氣管、支氣管: 小兒氣管和支氣管管腔較成人短且較狹窄,軟骨柔軟,血管豐富,缺乏彈力組織導致了支撐作用較差。因黏液腺發育不良、分泌不足而氣道較干燥,因纖毛運動較差而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的能力差。所以,嬰幼兒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狹窄與阻塞。左支氣管細長,由氣管向側方伸出,而右側支氣管短而粗,較直,異物就比較易進入,隨之會引起右側肺段不張或肺氣腫。
1.2.2肺:小兒肺組織發育尚未完善,肺泡數量較少且面積小、彈力纖維發育較差,但是間接的發育較旺盛,也造成了含氣量少而含血多,易于感染。感染時易引起間質性炎癥、肺不張及墜積性肺炎等。
1.3胸廓:小兒胸廓較短,前后徑相對較長,呈圓桶狀。肋骨處于水平位置,膈肌位置較高,使心臟呈橫位,胸腔狹小,但肺臟相對較大,幾乎充滿胸廓。在呼吸時,肺的擴張受到限制,能充分地進行換氣,因此容易出現呼吸困難。
2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
2.1肺炎患兒的護理: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體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癥,也是我國住院小兒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冬季、春季以及氣溫驟變時比較多見。另外,支氣管肺炎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治療時應該先控制好感染范圍,對癥治療。
2.1.1護理評估
(1)致病因素
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呼吸道免疫功能差、在氣候驟變及護理不當的誘因下,病原體容易侵入到呼吸道,從而引起感染;還有的是營養缺乏性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時易發生,且較重。
(2)身心狀況
呼吸系統主要表現為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出現鼻翼扇動、唇周發紺,更為嚴重的還會出現三凹征、點頭樣呼吸或抽泣樣呼吸;全身中毒癥狀;循環系統常見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神經系統常表現煩躁或嗜睡,重者出現腦水腫;胃腸道功能紊亂;患兒可有焦慮和恐懼;家長可能產生憂慮、抱怨等心理反應。
2.1.2護理診斷及合作性問題
(1)護理診斷有:活動無耐力;清理呼吸道無效;體溫過高。
(2)常見的合作性問題:心力衰竭,也就是潛在的并發癥。
2.1.3護理的要點
(1)保證有足夠的營養攝入,鼓勵患兒多飲水;呼吸困難較重者,喂哺同時應給氧;
(2)保持生活環境安靜、舒適,空氣清新,和適宜的溫度,避免病人哭鬧,以減少氧的消耗;
(3)保持呼吸道通暢;
(4)積極處理腹脹緩解呼吸困難;
(5)減少刺激,處理好心力衰竭,避免小兒患者用力;
(6)聽從醫生建議,介紹疾病防治知識及護理配合。
2.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護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和咽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春季最多,病毒感染后常繼發細菌感染。嬰幼兒的癥狀較重,以全身癥狀為主。一般病程3-5日,如體溫持續不退或病情加重,應考慮發生并發癥,如:中耳炎、結膜炎、咽后壁膿腫肺炎等;年長兒有可急性腎炎、風濕熱、病毒性心肌炎、腦炎等。治療時可以以抗病毒和對癥處理為主,如有細菌感染發生,應選用抗菌藥物。
2.2.1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各種病毒和細菌引起的,病毒為主。病毒感染后可繼發細菌感染,常見的有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嬰幼兒時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點而易患本病。營養障礙性疾病,護理不當,氣候改變和環境不良等因素,都將引發反復上呼吸道感染,使病情加重。
2.2.2臨床表現
(1)一般類型上感
首先,癥狀方面。局部癥狀包括: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適等;全身癥狀包括:發熱、頭痛、煩躁不安、全身不適、乏力等,一部分患兒還伴有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癥狀。嬰幼兒起病急,全身癥狀為主,局部癥狀較輕。多有發熱,體溫可高達39-40℃。
其次,體征方面。體檢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有時可見下頜和頸淋巴結腫大,肺部聽診一般是正常的。
(2)兩種特殊類型上感
首先,咽結合膜熱以發熱、咽炎、結膜炎為特征。臨床表現為高熱、咽痛、眼部刺痛,同時還伴有消化道癥狀。體檢時易發現咽部充血,白色點塊狀分泌物;一側或雙側濾泡性眼結合膜炎,可伴球結合膜出血,病程1-2周。
其次,皰疹性咽峽炎病原體為柯薩奇A組病毒,易發生于夏秋季。臨床表現為:高熱、咽痛、厭食、嘔吐,體檢可以發現咽部充血,病程為1周左右。
3護理
主要護理診斷:體溫過高。常見合作性問題是潛在并發癥:驚厥。
護理要點:室內要安靜、空氣新鮮;保證休息和營養,多喂溫開水,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發熱時酌情給予物理降溫,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清理鼻腔分泌物;嚴密觀察有無傳染病征兆及嚴重的并發癥;教家長做好家庭護理,加強兒童的抵抗力。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與多個方面因素都是密切相關的。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臨床研究的技術水平日益提高,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及護理方面也會做到更為完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78
呼吸系統疾病是近年來高發的一種呼吸內科疾病, 此病病程比較長, 且發病患者年齡逐漸偏大, 這使得臨床護理容易存在安全隱患及護理風險。如果護理不當, 難免會發生意外突發事件[1], 為了進一步減少護理風險, 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 有必要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實施安全護理模式。選取2015年2~11月對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58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患者實施安全護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2~11月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116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 男60例, 女56例;年齡64~83歲, 平均年齡(73.4±2.7)歲;慢性支氣管炎50例, 支氣管哮喘4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 其他4例。將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58例。
1. 2 方法 兩組均采用相同的臨床治療方案。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率、心律等生命體征, 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 指導患者科學飲食, 加強心理護理。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安全護理干預措施:①加強醫療器械及藥品質量的監管:對呼吸內科常見的醫療器械加強監管, 對藥品的質量進行監管, 確保醫療器械使用安全及用藥安全。②強化護理人員培訓力度:通過講座、專門培訓等方式加強護理人員, 尤其是新進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 提高其綜合護理素質。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靜脈注射技巧、胸腔引流技能、霧化吸入方法, 風險事故應急方案等。③規范臨床護理操作:指導護理人員正確掌握吸氧與吸痰等臨床護理操作技能, 進一步熟悉臨床氧療的注意事項、吸氧方式等。④優化護理環境:護理人員可在患者的病床醒目位置貼上警示標志, 安置床檔, 防范意外事故的發生。對患者的病房實施定期消毒及通風, 確保病房保持安靜與整潔。⑤強化患者的安全教育: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定期實施安全教育, 提高患者安全防護的意識[2]。⑥強化醫護溝通和合作:醫護人員要主動跟患者溝通, 努力解決患者提出的各種合理訴求, 調動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評估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8%(55/58),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 79.3%(46/5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后, 研究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4%(2/58), 對照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0.7%(12/5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呼吸內科發生醫療糾紛的幾率比較高, 究其原因為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 而老年患者的病情比較危重、病情發作突然、機體免疫力低下, 存在一定的交流及溝通障礙, 基礎疾病也比較多, 使用藥物較復雜等[3], 導致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的護理工作相對繁瑣, 護理要求也相對較高, 也容易出現醫療糾紛。為此, 應該加強護理干預, 尤其是安全護理, 進而消除安全隱患, 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
臨床上引發呼吸內科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 如護理人員及患者的安全意識不夠、護理管理制度不健全、醫療器械使用不當、醫患之間缺乏溝通、護理人員護理技能缺乏、護理經驗不足、應對護理風險事件的處置經驗嚴重缺乏等[4-6]。為此, 針對上述問題, 作者實施安全護理模式。研究結果表明,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8 %(55/58),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 79.3 %(46/5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在呼吸內科實施安全護理模式, 能夠明顯提升呼吸內科整體護理質量, 提高護理滿意度, 有效控制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 可在呼吸內科臨床護理中選擇使用。
參考文獻
[1] 姜慧芬, 鄭云仙.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病房中應用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15): 67-68.
[2] 季雙美. 呼吸內科病房安全管理措施的應用效果及患者滿意度研究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5, 35(8):981-982.
[3] 趙波, 劉紅梅. 責任制整體護理在呼吸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應用的效果評價.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3):71.
[4] 劉愛英. 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病房中的應用. 吉林醫學, 2013, 34(7):1356-1357.
【中圖分類號】R65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232-01
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病變在氣管、支氣管、肺部及胸腔,病變輕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響,重者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 人體各內臟器官必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在呼吸內科住院的老年患者中, 主要以慢性疾病為主。 患者表現為:體質虛弱、病情反復、 久治不愈等特點。 在老年呼吸疾病的護理中, 護理人員應結合老年患者的臨床癥狀、心理特點、 病程長短等, 采取行之有效的規范化護理措施, 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生活質量。 本文對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120例60歲以上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規范化護理進行分析, 并作出總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120例60歲以上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 男性73例, 女性47例; 年齡61-86歲, 平均(69.5±1.7) 歲。 本組病例中,慢性支氣管炎67例, 阻塞性肺氣腫39例, 兩者兼而有之14例。 病程: 慢性支氣管炎15-34年, 平均(20.6±1.2) 年; 阻塞性肺氣腫6-15年, 平均(8.3±1.6) 年。 同時, 本組病例中合并冠心病25例, 高血壓18例, 糖尿病8例。
1.2 實驗室檢測結果:經過本院實驗室檢測, 本組病例中, 末梢血液中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數量明顯增高29例。 在進行動脈血氣檢測的37例患者中, 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 在進行血紅蛋白檢測的22例患者中, 血紅蛋白數量均用不同程度下降。上述幾個病例的患者在入院后, 均給予祛痰、 平喘、 抗感染、 解痙、鎮咳、 消炎等治療與護理措施, 患者均在11-23d內好轉出院, 平均住院天數為18d。
2 規范化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有足夠的愛心和細心,這是對一個護理人員最起碼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齡較大,甚至多年面對疾病纏繞,可能會出現脾氣無常、容易發火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理解患者的心情,給予患者最大的寬容,始終以微笑來對待患者。要細心觀察患者的生活起居,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并做好交流和溝通。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有健忘和嘮叨的心理特征, 護理人員應予以諒解, 并且以專業的護理知識和職業素養贏得老年患者的信任, 盡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態和情緒。 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在長期經受病痛折磨后, 會產生消極、易怒、 孤獨等心理狀態, 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家屬多陪伴老人, 使患者感受到親人的溫暖。 因此, 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心理護理中, 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心理問題,以調動老年患者最大限度的主觀能動性,配合醫護人員開展相關治療與護理工作[1]。
2.2 呼吸道護理:當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在臨床上表現出嚴重的呼吸道癥狀時, 護理人員應及時采取相應的呼吸道護理措施。本組病例16例出現嚴重的呼吸障礙, 護理人員迅速使用吸痰器, 幫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 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暢通。 在使用吸痰器時, 護理人員應注意吸痰管的及時更換, 吸痰動作應盡量輕柔。
2.3 飲食護理:在老年患者的規范化護理中, 飲食護理是不容忽視的關鍵環節之一。應提醒老人飲水每天應在一千五百毫升以上,供給充足的營養,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少量多餐,應保持足夠營養物質的攝入。同時, 護理人員應注意調節患者的飲食習慣, 避免食用油膩、 辛辣等具有較強刺激性的食物[2]。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 患者還應保持每日的飲水量在1500ml以上, 以保證呼吸道黏膜的濕潤, 以及病變黏膜的自行修復。
2.4 用藥安全護理:在本組病例中, 患者普遍存在藥物少服、 漏服、 用藥過量等現象, 為了提高患者的用藥安全性, 護理人員采取定時送藥的護理服務措施, 并監督患者在規定時間將藥物全部服下, 以免患者出現漏服的問題。 另外, 對于病情危重或吞咽困難的17例患者, 護理人員將藥物研碎后溶入水中, 以便患者順利服藥。在患者用藥后, 護理人員密切關注藥物的實際療效及相關不良反應。
2.5 健康指導:護理人員進行相應的健康指導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規范化護理的基本措施之一.在患者住院期間, 護理人員應教會患者進行體力訓練、 縮唇呼吸法與耐寒鍛煉等康復訓練方式, 以利于患者增強肺泡的換氣功能, 改善缺氧癥狀。護理人員在老年患者出院前應囑咐他們或家屬注意冬季保暖外套,嚴格預防感冒的發生,同時控制和減少空氣中的過敏原,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避免應用動物皮毛制品和接觸溫血寵物,包括嚙齒動物和鳥類,因其產生的皮屑、唾液、尿液和糞便均能引起過敏反應。需要注意的是, 患者一旦出現了呼吸道感染癥狀,以防止病情的惡化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3 總結
據國內相關醫學研究部門統計: 老年人出現單一或多個內臟器官功能不全的幾率約為85%以上, 由此引發的呼吸系統退行性變, 必然會導致患者出現肺活量減弱, 殘氣量明顯增加等癥狀[3]。 由此可見, 在老年呼吸疾病的規范化護理中, 必須注重對于各種感染源的消除, 以保障患者的呼吸暢通和生活質量。 在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的護理中, 護理人員必須掌握各類常見疾病的特點、 癥狀等, 及時制定行之有效的規范化護理方案。 同時, 護理人員應從老年患者的生理、 心理、精神、 文化與環境需求等方面出發, 加強護理干預措施的完善, 從而提高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25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氣管哮喘,因患病人數多、死亡率高、社會經濟負擔沉重等特點,近年來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所面對的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此類疾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一般治療上應用祛痰劑、鎮咳、平喘藥或抗膽堿藥、β受體激動劑、激素等對癥處理,但臨床上存在療效不顯著、耐藥和毒副反應等不足。穴位敷貼療法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能夠很好的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3]。故本研究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科住院患者92例,兩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所規定診斷標準;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氣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氣管炎15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6例,治療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齡41~82歲,平均(65.25±9.34)歲,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齡47~81歲,平均(67.50±9.6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肺功能、癥狀等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臟疾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過敏體質、局部或全身皮膚感染等。
1.2治療方法分別按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2008年修訂的《COPD診治指南》,哮喘學組2008年修訂的《支氣管哮喘診治指南》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案:對照組:控制性氧療、支氣管擴張劑、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癥狀好轉后減量)、祛痰劑、霧化吸入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穴位敷貼治療,貼敷藥物為穴位敷貼治療貼(上海豐澤園醫藥研究所研發),貼敷部位:包括肺俞(雙側)、腎俞(雙側),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風門、定喘;貼敷時間:每天上午外敷相關穴位,1日1次,治療7天,每次貼2~4h,依個人皮膚敏感度不同,可適當增減時間。
1.3護理干預
1.3.1一般護理病房環境安靜、舒適;提前準備敷貼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治療的目的、方法、療效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疑惑和不安情緒。
1.3.2操作護理操作護士敷貼前需洗凈雙手,操作時,一般站于病床右側,貼前清潔患者局部皮膚,確定貼敷穴位,將治療貼貼于相應位置,將雙手拇指指腹在貼有治療貼的穴位緩緩施加壓力至患者能耐受為度,局部感覺以酸、麻、脹為宜,按壓手法為先順時針方向旋揉1 min,接著逆時針方向旋揉1 min,每個穴位持續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貼的穴位,共持續15~20 min。
1.3.3操作后護理一般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若貼敷后局部皮膚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時,應立即取下藥膏,囑患者切勿抓撓,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告知醫師,必要時聯系皮膚科會診。
1.3.4情志護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喪失,加之社會、家庭、環境、經濟等多方面的壓力,常常伴有焦慮情緒,對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護理人員需經常關心患者痛苦,耐心傾聽其主訴,并協助患者獲得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關懷。
1.3.5飲食護理告知患者在貼敷治療期間,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或軟食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飲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觀察指標詳細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變化(參照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支氣管炎”章節所觀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癥狀、兩肺的聽診)及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mMRC),治療第1、7天各評估一次。
1.5臨床癥狀療效判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療效評定方法:以治療前后的積分差與治療前的積分相比的比值來評定療效:療效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①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率≥95%;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證候積分
1.6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土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或四分位數表示。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正態分布),對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Mann-Whnitney U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3討論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程長,發展病情遷延不愈,導致患者肺功能明顯下降、呼吸困難等癥狀亦較明顯,因此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期望于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發揮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貼療法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能夠很好的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貼,由治療膏、醫用膠布和保護膜構成,通過生物波效應和經絡穴位效應發揮作用。特別是它能通過吸收人體和周圍環境的能量,發射8~14μm的生物波,該波作用人體時通過“吸收”、“透射”、“反射”等過程,產生“生物共振”效應作用于人體穴位,通過經絡傳導發揮其疏通經絡、調節氣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體內確實存在由機體細胞為基本單位的生物場,該生物場自人體組織細胞的物理場效應而表現出來[5]。
同時,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廣泛應用于COPD、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評估,與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能夠很好地反映患者的臨床癥狀。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訂版,已將該量表列入病情評估體系中,其可靠性和反應性均較滿意,可以體現出患者的健康損害[6]。
本研究發現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在臨床療效、呼吸困難指數指標方面均優于常規西醫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其具有費用低廉、操作簡便等優點,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姚建義,苗樹軍,紀雪梅,等.我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0):15-17.
[2]崔宴醫.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貼敷治療緩解期哮喘500例[J].中醫雜志,2009,50(5):438-439.
[3]王蘭娣.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補肺益壽合劑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9,26(6):33-35.
[4]王超東,鄧柏穎,蘇莉.經絡實質假說的文獻綜述[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1):71-72.
我院為了能夠了解重癥流病的特點,從而更好的利用資源和醫療措施,提高重癥流行病患者的生存率,從而對我院急診科2015-01~2016-03 1231例進行回顧性統計和分析,進而了解流行病在不同年齡段人群中的發病情況和急診狀況,探討疾病在各個年齡段的構成情況并統計不同年齡段,相同病例的死亡率。
1.具體方法
1.1對象
我院2015-01~2016-03 1231例流行病患者,所有患者都在我院的急診科中進行就診,急診醫生根據患者的發病情況以及救治的因由、護理、結果都有詳細的記錄。
1.2.方法
制定相關的Excel表格,并將患者的年齡按照40~49;50~59;60~69;70~79;80以上進行分組統計。根據離開搶救室時的第一診斷將疾病分類,比較不同性別、年齡的構成比例,再比較不同年齡,急診搶救的死亡率。
2.結果
2.1患者流行病的構成及對應的死亡率
根據上述的分析方法,統計出離開搶救室時的第一診斷疾病的構成情況。主要病癥分為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猝死、外傷、中毒、腫瘤、休克及腎功能不全這10種流行病癥,現統計如下;
據統計資料顯示,1231例患者中,死亡率為13.3%,死亡總數為161例。死亡患者的構成比例為:外傷、休克、中毒,猝死這四例的死亡率較低,總死亡率為19.2%。神經系統疾病死亡占40.8%。呼吸系統死亡率占12.4%,消化系統的死亡率為14.5%,循環系統死亡率占13.1%。
2.2 急診搶救不同年齡的疾病構成
我院的主要搶救對象是心腦血管及呼吸系統這兩類流行病,根據不同年齡段的搶救記錄,制定Excel表格進行統計顯示
通過對圖表1的系統分析,60歲以上患者占急診搶救病例的62.3%。年齡在70~79歲之間死亡率較高,占該年齡段死亡人數的60%以上。
40歲以下的患者中,比較常見的流行病例為神經系統病占有30.3%,因此外傷是這一年齡階段急癥搶救最高的。另外中毒患者中的死亡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方,其在各個年齡段,雖然搶救率不高,僅占據總人數的5.6%,但死亡率卻高達32.3%。
通過圖表2的統計可知,在40~49歲和50~59歲之間,心腦血管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總占比例均為25.3%)因此,此類病例的不是該年齡段的主要流行病。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60~~69和70~79歲這兩個年齡段中,心腦血管病和呼吸系統病的死亡率已超過了53%,到了80歲以上時,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率已經高達69.7%。
3.討論
通過以上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40歲以下的流行病的主要構成因素,是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外傷、腫痛、休克猝死以及腎功能不全流行病,而到了40歲以上的人群,就需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呼吸系統和心腦血管。在這一年齡階段,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不高,但發病率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由此可見,我院急診搶救患者中以老年心腦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為主,需要加強社區老年病的管理,最好是能夠建立急診-社區綠色通道,為社區老年做定期的全身檢查,防止其心腦血管病和呼吸系統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李小宇,李亞林,秦儉,孫長飴,梁蕭.4349例急診搶救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08,10:950-95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且氣流受限逐漸加重[1]。同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慢性發病,反復發作,最后導致慢性死亡的一種重要的呼吸系統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經成為影響公共健康的重大問題。由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資助的一項研究表明,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將成為世界疾病經濟負擔的第五位。它不僅給患者帶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幸。對此不少學者進行了相關護理的研究,本文給予了歸納總結,以期能引起患者和護理工作者的重視,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1 生活護理指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呼吸道已有明顯損傷,因此要囑患者堅決戒煙酒,要有良好的治病修養環境,住地空氣要新鮮,保持病室溫度在18℃~20℃,濕度50%~70%,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避免或減少有害粉塵,煙霧或有害氣的吸入,不用地毯和皮毛裝飾品。病情較輕者可適當活動,病情較重者應臥床休息,協助患者采取舒適的,如:抬高床頭或半臥位[3]。
2 飲食護理指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呼吸功能增加,發熱等因素,常導致能量消耗增加,因此補充足夠的營養非常重要。合理的搭配飲食提供足夠的營養,如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易消化等飲食,適當增加含游離脂肪酸較豐富的食物,如植物油,海產和魚類食品,減少鈉鹽的攝入,以免引起鈉水潴留;避免進食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免引起痰液粘稠,少食多餐,減少用餐時的疲勞,進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增進食欲[4]。
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除了要供給足量營養和易消化的食物外,必須注意以下幾點,飲食有利于保持二氧化碳產量盡可能達到最低值,因為二氧化碳增多,將增加呼吸系統的負擔,已經證明,消耗相同的脂肪和糖類,二氧化碳的產生量,脂肪僅為糖類的百分之七十。因此應提醒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盡量減少糖類,增加脂肪攝入,尤其是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蛋白質攝入過多,必然增加熱量的消耗,否則不能很好的利用,因此,如果患者未成明顯消瘦等蛋白質衰退跡象,蛋白質的攝入不宜過量;呼吸系統疾患可增加患者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量,所以應增加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攝入,礦物質尤其是鈣劑應保持日常攝入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重要的是戒煙。煙內含有焦油,煙堿,尼古丁,鉻等大量有害物質,吸煙能抑制氣道的纖毛運動和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刺激呼吸道黏液腺,和杯狀細胞的增生,肥大,增加粘液的分泌,使氣管,細支氣管充血,水腫和化生,降低氣道防御功能,容易誘發感染,引起支氣管痙攣,增加氣道阻力,現已公認吸煙是許多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的直接原因和是疾病加重的因素,護士應通過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吸煙的危害,從而達到戒煙的目的。
3 保持呼吸道通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痰量增多,痰液粘稠,易形成黏液栓引起氣道狹窄阻塞。此時應濕化氣道:如蒸汽吸入,超生霧化吸入,并聯和應用祛痰藥及黏液溶解藥,也可輕拍背部,以助痰液咳出。教會患者有效的排痰方法:①盡量坐直,緩慢的呼吸;②做橫膈式呼吸;③屏住呼吸3~5 s,然后慢慢的盡量由口將氣體呼出;④做第二次深呼吸,屏住氣用力的自肺的深部咳出,做第二次短而有力的咳嗽,做完后休息,保持房間濕度為70%,遵醫囑使用痰易凈等藥物[2]。
4 運動療法指導
運動療法包括呼吸體操和有氧運動訓練,運動療法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吸氧量及體力活動的耐受性,增強體質。呼吸體操包括腹式呼吸與擴胸,彎腰,下蹲和四肢活動在內的各種體操活動,有氧運動訓練有步行,爬斜坡,上下樓梯及慢跑等。開始運動5~10 min,4~5次/d,適應后延長至20~30 min,3~4次/d。其運動量由慢至快,有小至快逐漸增加,以身體耐受情況為度。一般1~2兩周后心肺功能顯著改善[1]。
5 心理護理
需要康復治療的患者由于病程長,多方治療不能痊愈,且病情有逐漸進展的趨勢,往往對藥物治療缺乏信心,極易產生焦慮,孤獨,抑郁等心理。不良心理又會加重患者病情,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患者的身體和心理承受著雙重折磨,因此必須給予患者良好的心理護理,才能使其康復治療得以順利實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熱情的與患者交談,耐心的聽取患者訴說病情,保持理解尊重的態度,取得患者的信賴,給予患者鼓勵支持,幫助患者建立康復的信心,同時可以鼓勵患者多參加活動,分散注意力,與其家庭溝通,讓患者同時感受到來自家庭和醫護人員給予的支持和溫暖。使患者松弛緊張情緒,克服孤獨感,增加生活樂趣。
綜上所述,為了減輕患者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充分的調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觀能動性,護理措施上不僅要重視患者本人的整體護理,還要調動家庭和社會的力量,給予幫助,使患者充分的感受到溫暖和支持,使患者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治療,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參 考 文 獻
[1] 胡國英,馬金鳳,劉淑賢,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護理.護理實驗與研究,2008:5.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7-0432-01
呼吸系統疾病多數起病隱蔽,開始癥狀除輕咳外并無特殊,部分患者起病前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炎等病史。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對呼吸內科住院患者護理安全及隱患、呼吸內科緩解期和急性發作期護理、日常護理、心理護理四個方面常見護理問題及對策作總結。
1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
呼吸內科住院患者常伴活動后氣促、胸悶,運動能力差、反應慢等特點,且多為中老年,日常活動中應防止發生意外,病房內地面要保持干燥;外出散步應有醫護人員或家人陪伴;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膽固醇食物,戒煙、酒;氣溫驟變及時增減衣服,預防感冒,每天用0.9% NaCI溶液含漱,常用清水洗鼻腔;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纖維素的蔬菜與水果;觀察呼吸與脈搏的頻率與節律,發現患者精神萎靡、嗜睡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說明病情在變化,要引起重視。
2呼吸內科緩解期和急性發作期護理
疾病緩解期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和預防復發為主,采取措施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鼓勵其加強呼吸功能鍛煉,增加有效通氣量,鼓勵患者戒煙、戒酒,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急性發作期及慢性遷延期護理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鎮咳為主;伴發喘息時,加用解痙平喘藥物,急性發作期及慢性遷延期應鼓勵患者多咳嗽,多變動,定期翻身、拍背,呼吸一般以側臥或半側臥為宜;觀察脈膊、血壓、呼吸變化,尤其脈率與心律的變化及意識,準備好急救藥、除顫器與起搏器以有效配合搶救;注意合并癥如肺栓塞有末稍疼痛發生,觀察藥物副作用。積極開展積極有效的日常護理,降低肺炎、肺氣腫、腫心病的發病率。
3日常護理
3.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意識觀察:若患者出現表情淡漠、意識朦朧、頭痛、白天嗜睡、夜間煩躁不安、反應遲鈍、兩手撲擊樣震頗等,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呼吸觀察:深長的呼吸可能有酸中毒,慢淺的呼吸可能是堿中毒,快淺表的呼吸表示肺部病變嚴重或有感染的可能。
輸液的觀察:觀察靜脈通道是否通暢、穿刺針口有否腫脹,使用氨茶堿靜脈滴注時,應稀釋后緩慢注射,應保持30~40滴/rain,避免引起心悸、心率失常和血壓驟降,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心慌氣緊、心律失常等不適。
咳嗽咯痰觀察:嚴密觀察痰的顏色和氣味,當咳嗽頻繁、痰粘稠不易咳出,提示已進入緩解期,若咯粉紅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腫等。
生命體征和尿量觀察:密切觀察血壓和尿液的改變,測脈搏要注意其強弱、快慢、有無早搏等。
3.2臨床護理:藥物治療護理:嚴格掌握藥物的劑量及濃度;選用定量吸入氣霧劑,吸人制劑要注意吸入方法和副作用,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類藥期間應加強心率、心律的監測;糖皮質激素有抗炎、抗過敏、松弛氣道平滑肌、降低氣道反應性等作用。靜脈注射時速度要緩,注射藥物后注意觀察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
氧療及臥床護理:使用持續低流量給氧,流速為1~2L/rain,氧濃度在24%~28%之間,給氧方式為鼻導管或鼻塞,氧療過程中需調節流量時應先分離開鼻塞再調節流量;停用時先拔除鼻塞,再關閉氧氣開關。病情好轉時逐漸減少吸氧時間直到完全撤去。給氧過程中,定期觀察氧療情況,觀察患者缺氧狀況是否改善,定時檢查導管是否通暢,定時檢查氧流量,隨時添加濕化瓶中的蒸餾水。
保持呼吸道暢通的護理:在補充足夠液體的基礎上給予霧化吸人,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出,必要時進行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嚴格按照規范程序,先吸氣道,再吸口腔。
4心理護理
呼吸內科患者常伴反復咳嗽、咳痰、氣促咯血、胸痛等,患者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癥狀,如恐懼、緊張、失眠、煩惱焦慮、心情抑郁、脾氣暴躁等。針對患者的心理特征,為患者提供適合的心理護理,主要有以下幾點:對患者任何主訴不適都應給予關心,并及時處理;對反應遲鈍、言語羅嗦的患者要耐心,不任意打斷其話題;不要罔顧患者的神情,耐心恰當地結束談話;在呼喚患者要時用尊稱,切忌直呼其名或床號;平時進病房時注意主動和患者打招呼,噓寒問暖,以消除其孤獨和恐懼感,解除其心情抑郁,讓患者保持一個健康積極的態度應對疾病;日常治療護理期要善于穩定患者的情緒,醫護人員必須做到有問必答,進行相應的專業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導其提高睡眠質量,并針對病情加以解釋和安慰;在病情許可的條件下投其所好,讓其感受到關懷、理解及尊重。
5總結
呼吸系統疾病多為慢性過程,針對呼吸內科疾病的發病因素,護理過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掌握疾病的特點,善于與患者交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狀態,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積極預防并發癥,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同時重視恢復期的全面綜合護理,加強衛生宣教和出院指導,對防止疾病的復發也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急診搶救室留觀患者共971例,其中留觀3d以上的患者54例。男25例,女29例,年齡50-94歲,平均(74.80±19.38)歲,其中50-60歲5例(9.26%),61-70歲10例(18.52%),71-80歲20例(37.04%),81歲以上19例(35.19%);留觀時間3.04-19.08d,中位留觀時間4.54d;疾病類型:呼吸系統17例(31.48%),心血管系統16例(29.63%),神經系統13例(24.07%),其他8例(14.81%);并發癥:壓瘡2例(3.70%),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例(1.85%),繼發肺部感染2例(3.70%);工作模式:功能制護理模式;人力資源:每天共有19名護士上班,平均每班6.33名,日均累計搶救觀察危重患者35.90例,每名護士需要負責5.67例患者的搶救及觀察護理工作。
1.2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2月10日-3月2日本院搶救室留觀3d以上患者的情況,分析急診護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2結果
本院急診搶救室留觀老年危重患者護理存在問題如下:功能制護理模式不能滿足老年危重患者護理需求;留觀老年危重患者疾病類型多樣;留觀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現并發癥;護士人力不足。
3討論
3.1存在問題分析
3.1.1功能制護理工作模式不能滿足老年危重患者護理需求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及人們生活、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老年患者逐漸增多,老年急救護理服務需求在穩步上升。據資料統計顯示,85歲以上的患者,每年要在急診室就診2次以上,老年患者在急診搶救室內比例高,并且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北京宣武醫院的統計資料顯示[1],近3年搶救室老年患者比例由59.51%逐漸增長至62.36%。本研究54例患者年齡最大94歲,最小50歲,平均年齡(74.80±19.38)歲;其中60歲以上患者49例,占留觀危重患者的90.74%。由于搶救室功能定位的改變,急救患者的護理服務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一直沿襲的搶救室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工作模式注重危重患者的搶救,忽視了患者的整體性和個體需求,不能滿足搶救室留觀老年危重患者的護理服務需求。
3.1.2留觀老年危重患者疾病類型多樣老年患者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均發生退化,應激反應能力下降,抵抗力降低,對疾病和藥物的耐受能力均不同于青年患者;資料顯示,急診老年患者60-70歲的發病例數最多,首位高發疾病為神經系統疾病;71-80歲的發病患者次之,首位高發疾病也是神經系統疾病;81-90歲的發病患者位居第3,首位高發疾病仍為神經系統疾病,可見神經系統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發病率十分突出[2]。在本研究中,神經系統疾病患者13例,占24.07%,同時兼顧其他系統的疾病。老年患者體質較弱,病情發展迅速,癥狀不典型,病史復雜,對急性病的反應也存在個體的差異[1],因此對醫護人員要求很高,需要掌握各系統疾病的理論知識及專科搶救技能,且老年患者在急診室的搶救監護時間長,病死率較高,疾病譜的變化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對護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老齡人口慢性病患病率為53.88%,這將大大增加老年護理和與老年有關的慢性疾病護理的需求[3]。因此,提高急診室護士對老年患者疾病特點認知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1.3留觀老年危重患者易于出現并發癥一直以來,由于搶救室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護士重急救輕基礎護理,工作主要以搶救為主。面對搶救室留觀的老年危重患者,護士的工作理念、工作意識仍處于固有的以疾病治療為中心的急診搶救室工作模式中,對于危重患者的基礎護理服務意識欠缺。而老年危重患者患病時間長,病種多,多為反復發作,抵抗力低下,營養差,反應能力低下等因素都對基礎護理要求高,搶救室留觀老年危重患者護理不到位引發出的后續護理問題如壓瘡、繼發呼吸道感染、呼吸機相關肺炎等,都為患者的后續治療帶來難度。許春燕的報道顯示[4],老年患者院內感染與住院天數成正比,且以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最高。在本研究中,54例留觀3d以上患者出現壓瘡2例(3.70%);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例(1.85%);繼發肺部感染2例(3.70%)。
3.1.4護士人力不足筆者經過對多家不同等級醫院走訪顯示,各醫院搶救室的工作模式基本上是“齊抓共管”,即搶救室當班護士共同接診新患者,共同護理留觀患者。在某種程度上,患者處于誰都管,又誰都不管的狀態,尤其是搶救室患者較多時,留觀患者的基礎護理問題難以顧及更加突出。在走訪中還了解到,各醫院搶救室每班次每名護士要負責5-12例危重患者的急救和觀察護理工作。本研究中,本院每班次每名急診護士平均需要護理5.67例患者,人員的不足嚴重影響著留觀危重患者護理服務質量。
3.2對策
3.2.1實施責任制護理的工作模式為了提高搶救室留觀老年危重患者的護理服務質量,自2009年5月起本院將以患者為中心的責任制護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雙軌制管理方法運用于搶救室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對危重患者施行無縫隙護理:按照病情的輕重、患者的數量分為4個區域,每名低年資護士負責1個區域患者的治療護理工作(包括基礎護理工作)和新入搶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每名高年資護士負責2個區域患者的治療護理工作和新入搶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并負責所管轄區域內低年資護士工作的指導與質控,尤其加強對脆弱人群—老年危重患者護理工作的落實。建立各崗位交班本,對有特殊護理問題的患者進行重點交接,以確保患者護理工作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經過近2年工作實踐證明,這種責任制護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可將患者的護理工作責任到人,對落實搶救室留觀老年危重患者的基礎護理工作、提高基礎護理服務質量起到明顯作用。
3.2.2加強老年護理知識的培訓老年患者反應性降低,自覺癥狀輕微,即使病情危重,臨床表現也常常不典型,且老年患者病情發展快,容易延誤治療。因此,醫護人員要加強業務學習和自身倫理道德建設的培養,掌握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特點[5]。急救護理在整體醫療護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高質量老年患者的護理培訓便于急診護士在實踐中與其他專業人員密切合作,在改善老年患者留院觀察、治療和出院方面將起到較好的作用。根據張俊梅、霍霞關于老年患者心肺復蘇的臨床特點分析調查顯示[6],老年心肺復蘇患者的病因以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為主,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所以,搶救室護士對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特點相關知識的培訓尤為重要。為此,在2009-2010年年度培訓中,培訓內容上我們安排了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中急性疾病的理論知識及相關搶救技能的培訓;同時細化基礎護理技能方面的內容,針對搶救室老年患者的護理特點和護理需求組織學習了軸線翻身,以避免因蠻力翻身而造成骨折;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彈性差,動靜脈穿刺后針眼出血時間較長,易引起皮下瘀血,因此要求護士拔針后按壓5min以上,對于凝血功能異常者延長按壓時間。
3.2.3強化基礎護理意識的提高與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強化的過程,不僅需要培訓、強化,更需要落實,只有通過落實才能將意識變為行動,也才能使護士認識到老年危重患者基礎護理對于提高患者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意義。為了提高護士的服務意識,我們提倡主動服務,不要等到患者或家屬提要求才去做,并發癥的預防做在前,不要等到出現并發癥再去彌補;提倡換位思考,“如果你是1位從事護士工作的家屬,你將如何護理自己的家人”;針對出現壓瘡患者造成的后果進行現身說法,使護士體會到基礎護理工作欠缺引發后果的利害關系。經過近2年的實踐證明,護士對老年危重患者基礎護理認識的提高、意識的改變,可以明顯提高護士基礎護理的主動性。而且,護士在落實基礎護理服務行動后所感受到的患者護理服務質量的改善,更有助于工作意識的強化,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由于搶救室患者多,人員流動性大,護理工作量大,而老年危重患者多已喪失自理能力,既怕麻煩別人又不愿主動提出護理要求,護士必須仔細觀察,認真傾聽;在接診時認真查看患者、仔細交接班,及時發現老年危重患者因反應遲緩而掩蓋的癥狀和潛在的護理問題,在護理過程中做到及時發現,主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