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6 15:23: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常見的幼兒心理問題及對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原因分析
(一)幼師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
獨生子女自身存在諸多心理問題傾向,在校學習期間,由于幼師學校缺少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干預,使學生更缺少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缺失直接導致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對幼兒心理健康缺少針對現象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師本身心理問題的增多,對幼兒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來自于社會、家庭以及教學任務的多樣化、復雜化、教育對象年齡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幼兒教師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由于幼兒教師心理問題的增多,又缺乏社會干預和正確的自我調節,把不良的心態帶到幼兒園影響了幼兒心理健康。
(三)由于幼兒園工作任務繁重,沒有把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到重要的地位
我國推行的幼兒教育改革在給幼兒園園長、教師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給她們帶來不少壓力。幼兒園之間的競爭就是教師素質的競爭,幼兒園為提高教師素質,對教師的培訓也只是重視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以及彈琴、唱歌、跳舞、朗讀、繪畫、寫字六項基本功的訓練,忽視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
三、對策
(一)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用良好的心理影響幼兒
1. 注重幼兒教師在校期間心理素質的養成。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定期深入幼兒園實際的教學實踐,逐漸了解幼兒園的工作環境以及人際關系。同時,要通過開展專題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咨詢,使他們的情緒得到調節,建構良好的心理結構,從而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2. 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應重視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保證幼兒教師輕松、愉快地投入工作。幼兒園管理者應充分挖掘每位教師的潛能,給她們提供一個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使教師之間加強相互間的了解,從而降低心理壓力。
3. 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為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教師要加強自我的心理衛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5-0258-02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兒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應該看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當前有必要強調重視積極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來,并切實抓好。
新《綱要》明確提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有利于人們克服對幼兒健康的片面理解,對幼兒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于什么是健康,人們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為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著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正確的“健康觀念”,不僅指幼兒身體的健康,而且還包括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健康是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有機統一。“正確的健康觀”強調一種健康的整體,這種健康觀是與國際社會對健康的新認識相一致的。
二、幼兒園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存在知行脫節現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保護幼兒的健康,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何謂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而不是單純地指不患疾病。即健康不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個方面共同構成健康的整體定義。在幼兒園內,很多教師已經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維護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視并未化作行動上的體現。在幼教實踐中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或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現象并不少見,他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醫生或專職心理教育者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不重視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保護,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紙上談兵。
2.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目前,在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中,并無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數教師尚未接受專門的心理教育培訓,致使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心理教育的內容比較零散,更不要說構建心理教育體系了。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或成為一種時髦的口號,卻沒能扎實地實行,當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出現時,教師們或熟視無睹,或束手無策,進一步加劇了幼兒不良的心理。
3.忽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維護。教師的職業是一種崇高的特殊的職業,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意味著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工作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性。然而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職稱評定,業務競爭,應試教育,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生活中的壓力和工作中的競爭,會讓教師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因此,加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維護,顯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成長起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4.家園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現在的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長們呵呼備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嬌寵溺愛,有求必應;另一方面,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極大提高,父母對幼兒的期望值不斷上升,幼兒在物質的極大滿足中卻承受著越來越重的心理負擔。部分家長忽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環境不良,人際關系的緊張,不正確的教養態度,常會引發幼兒不同的心理問題和社會行為問題,如愛發脾氣、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任性、退縮、易哭泣、過分敏感等;幼兒園中也常見到一些有不良習慣的幼兒,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聳肩、咬衣服、攻擊性強等;而家長們并不認為幼兒的心理出現問題,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上明顯滯后。
另外有些家長過分強調尊重孩子的個性,一味地欣賞鼓勵孩子,造成幼兒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對老師糾正幼兒不良習慣的嚴格要求也當成不尊重孩子,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
三、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問題的方式和方法
1.知行統一,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日常教育活動。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視,而沒有完善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系統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內容相支撐,是不能很好落實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尊重幼兒,關注幼兒,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視落實到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當中。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制定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標、主要內容與途徑,同時結合各學科教學,運用教育技能技巧,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如開展主題系列活動“我是健康小明星”,從各個領域有意識地滲透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扎扎實實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強培訓力度,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幼兒教師。因此,就要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邀請專業人員系統培訓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內容、方法。掌握幼兒的心理健康內涵:積極的情緒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對現實(包括社會、集體、他人、自己)的良好態度特征;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根據幼兒年齡及心理發展的特點,選擇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良好的情緒、性格、意志品質。教師逐步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定期交流應用心理學知識、管理教育幼兒的經驗和體會,可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減少孩子們心理問題的發生率。
3.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提高教師心理素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俞國良博士打比方說,心理問題就像煮餃子,可能在幼兒園就“下鍋”了,但到高中、大學才浮上來。心理問題一旦產生常常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由此可見幼兒心理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教師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他們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心理發展。工作中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工作氛圍、以“情”管人,以“情”感人,尊重教師,激發教師們工作積極性,讓每位教師都能夠體驗成功,激發教師主人翁意識和職業幸福感;生活中真誠地關心教師,切實解決教師的切身利益,做好教師的自我調控,增強自我修養,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4.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注重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承擔著對孩子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質的培養。因此家長也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實施者,同樣需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多種形式對家長加強心理健康系統知識的培訓,普及幼兒的心理健康知識,對家長來說更顯重要。
總之,加強幼兒園、家庭、社會教育的聯系,廣泛利用園內外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幼兒園、社會、家庭合一的教育環境是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賀銀才.淺談親子關系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S1).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村單親兒童數量不斷增加,由于長期受支離破碎的家庭環境影響和缺乏父母一方的關愛和教育,加之學校、社會對其關注較低等,致使農村單親兒童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立足于促進農村單親兒童心理健康發展這一目的,有必要對其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單親兒童 心理問題 原因分析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091-02
單親家庭是指因離婚、喪偶、未婚先育等因素而形成的僅有一方家長存在的家庭,也叫離散家庭或缺損家庭。單親兒童就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兒童。調查表明,學校中的“雙差生”即品德行為和學業成績均處于劣勢的學生中,單親兒童占有很高的比例,而農村單親兒童,出于更復雜的原因,其心理問題比之城市單親兒童心理問題更為嚴重,且社會對其關注度相對較低。
一 農村單親家庭兒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行為抑郁
“行為抑郁性主要是人在陌生的環境下,面對陌生人和陌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膽怯、退縮、恐懼、緊張、不敢主動接近陌生人和陌生物體的氣質特征,這種氣質特征就是我們俗稱的‘膽小’。”①在農村中,父母離異或是喪親的單親兒童,缺少父母一方的關愛,經常產生被遺棄感、孤獨感,加之缺少父母一方的保護,在“兒童圈”中地位不高。因此,在同伴交往中往往表現得比較被動,在與陌生同伴交往時也很少表現出積極情緒,更多是膽小、拘謹、緊張,行為抑郁性。
2.自我認可度低
農村單親家庭兒童表現出獨立、懂事的情感傾向,因而被認為很優秀,但他們的內心實則很脆弱,自我認可度低。在很多事情中的優秀表現,是內在的焦慮和自卑升華為過分的要強,這種要強,恰恰會讓他們行為偏激。從其心理規律來說,農村單親兒童更容易與普通家庭的兒童做比較,容易滋生出自卑、焦慮的心理,做事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3.攻擊性強
“攻擊,又稱侵犯行為,指個體采取的使他人受損失或不舒服的行為,包括毆打、侮辱、搶奪和損害他人財物等霸道行為。”②單親兒童往往不允許別人碰觸他們的傷心地帶,再加上他們的感情無處宣泄,郁悶的心情也無人問津,于是他們通常表現為遇事易沖動,出現打架、罵人、斗毆等行為,這些現象在農村單親兒童的行為和心理中表現得更為突出。農村單親兒童的性格更為脆弱,難以經受挫折,稍有波動,就更容易心灰意冷,受到老師批評后,往往抵觸情緒較大,容易為一點小事跟同學發生矛盾,且忌恨、攻擊心理嚴重。
4.冷漠、叛逆
農村單親兒童總是過分關注自己,對身外的人和事不感興趣,甚至冷漠。同時,有些家長覺得由于自己的離異而虧欠兒童,因此對兒童比較溺愛,久而久之,這種單親家庭兒童容易形成叛逆心理,唯我獨尊,而這種情況在農村單親兒童中表現更為突出。現在農村單親兒童也常常是留守兒童,平日都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爺爺奶奶補償式溺愛教育下,他們變得任性,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長此以往他們聽不進爺爺奶奶的話,聽不進父母的話,連老師的話也置若罔聞,不讓他們做的事,他們偏要做。
二 農村單親家庭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養方式不合理
農村單親兒童出現心理問題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養方式出現了問題。農村單親家庭中出現的家庭氣氛不和諧、教育方式不科學以及農村環境下的社會評價壓力等,導致了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加之一些農村單親家庭的家長,受經濟條件限制,每天忙于生計,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對兒童心理出現的微妙變化幾乎沒有察覺。在這種缺乏關愛的環境下,農村單親兒童產生感情饑渴和不安全感,不愿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自我封閉,不愿外出活動,不愿與人打交道,各種各樣心理問題慢慢突顯出來。
2.社區生活環境單一
農村單親兒童生活的社區,受當地經濟水平的限制,基礎設施不健全,幾乎沒有可以供玩耍的娛樂設施。因此,面對家庭變故造成的生活方式變化,無法依靠外部誘因改變關注點,釋放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只能在家看看電視,生活環境單一,生活內容單調,長此以往與外界接觸較少,容易出現性格孤僻、內向、樂群性低等心理問題。
3.學校關注度低
我國農村學校對于單親兒童的關注度比較低,主要表現在:第一,學校缺乏必要的心理咨詢服務,咨詢服務就是通過咨詢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思想政治和心理道德教育方面的教育,心理咨詢服務的缺乏致使兒童面臨心理危機時不能盡快得到心理疏導,心理問題不斷惡化。第二,教師對于單親家庭孩子的關注度比較低,對于孩子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不夠重視,不能很好地給予關愛、鼓勵,有效地進行疏導,幫助孩子度過心理危機。第三,學校與家長互動較少,對于兒童在學校表現出的心理問題不能及時告知家長,導致家長一直處于不知情的狀態,不能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良好統一。第四,具備較強專業基礎的教師比較缺乏,不能很好地滿足兒童的求知欲,更容易導致單親兒童逆反心理。第五,教育教學方式比較老套,教師缺乏創新精神,課堂上難以調動單親兒童的積極性、主動性。第六,學校基礎設施并不齊全。如可供孩子們進行體育鍛煉的設施不齊全,孩子心理壓抑時無法得到很好的發泄。
三 解決農村單親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1.改變農村單親家長的教養行為
農村單親家長對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要多些引導和關愛,少些控制和要求。第一,單親家長應呵護兒童已經受傷的心靈,多些時間與孩子相處、溝通與交流。第二,單親家長應幫助兒童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引導兒童培養健康向上的心態,讓兒童在活動中尋找自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盡快地走出心理陰影。第三,單親家長不應過多干涉和強迫孩子,相反,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使其具備一定的抗壓能力。第四,單親家長應保持“適中”原則,實事求是的確定期望值,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2.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完善學校基礎設施
解決農村單親兒童的心理問題需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作用。第一,學校應該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一方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用知識的滿足感來分散單親兒童注意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的品德修養,在生活、學習、心理上給予單親兒童更多的關愛。第二,學校應該增設心理咨詢課程,定期對于單親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對于心理上出現問題的學生及時采取解決措施。第三,學校應該完善校園基礎設施,豐富校內娛樂生活,減少心理壓力。
3.提高社會關注度,發揮媒體作用
提高社會對農村單親兒童的關注度,必須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媒體應該真正走入農村單親家庭,做相關方面的報道;經常開展關于農村單親兒童心理問題的公益節目;建立公益網站,充分利用網絡的時效性,使農村單親兒童的心理問題引起社會的注意,提高社會的關注度,以此呼吁社會給予經濟上的支持,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促使農村單親兒童健康發展。
4.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我在實際工作中感受到現在中職學生在畢業求職過程中存在著幾種心理誤區,需要摸索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針對這些實際問題,我從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定位、自我發展的三個方面給予全面、多方位的指導。通過了解社會需求,明確學習目的,增強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和綜合競爭能力,進而合理的規劃職業趨向,發揮自身的職業競爭優勢,在社會的坐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關鍵詞:自我評價 自我定位 自我發展。
一、中職生就業之前存在的幾種心理誤區:
1、就業期望值過高
很多中職生初次就業月工資要求不低于1000元;很多學生希望在恒溫無塵的環境下工作,甚至要求在辦公室工作;很多學生趨向于選擇IT、通訊電子類企業。在公司規模方面:很多學生趨向于選擇大型國企,大型跨國公司與行業內著名企業。這些要求與中職生自身的綜合能力相比,明顯屬于就業期望值過高。
2、缺乏前瞻性就業意識
許多學生愿意選擇已處成熟期的企業,愿意做大企業的員工,不愿意選擇處于上升期的企業。
3、就業被動性心理
主要依賴學校推薦就業,父母親朋找關系實現就業。相反,靠自己在就業市場上實現就業的,自己動手設計就業推薦材料的,自己在企業勞動實習被企業留用的占極少的比例。
4、主動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意識不足
主動融入心理差,特別是主動融入當地人的社會生活圈的心理差,很多學生固守自己的生活圈,人際圈,而沒有想到拓寬的必要性;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大局意識,團隊精神也是就業遇到助力的原因之一。
5、欠缺創業意識
中職生在談到通過自主創業實現有效就業時,往往過多強調創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社會背景等方面的困難。有的認為自己不是那塊材料,創業對自己來說過于遙遠。二、如何幫助中職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和綜合競爭能力,發揮自身職業競爭優勢。
1、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指導和加強職業觀念。
首先是明確自己的能力大小,給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就需要進行自我評價。通過對自己的評價,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據過去的經驗選擇、推斷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與機會,從而徹底解決“我能干什么”的問題。樹立一線意識,現在高職畢業生,一般的高專畢業生就業,都在生產服務一線,從普通工人干起,中職也就理所當然了。
2、明確自我定位,規劃合理的創業目標。
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定位,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地方。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創業中要得到什么,而后設定目標,朝著目標前進。
①、轉變擇業觀念,正確定位自己,“先就業,再擇業,再深造學習”
從入學第一天起,中職生就應該給自己準確定位,即中職生是技能型人才而非高學歷人才。
②、拋棄專業對口的強烈愿望
中職生就業很難專業對口,因為中職生就業基本在生產一線,流水線作業,大學畢業生就業都很難專業對口,何況中職呢?
③、堅持務實態度,不好高騖遠
要正確認識社會和自己,就業起點不一定太高,先就業后擇業,從低做起,充分發揮中職生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用技術的特點,踏踏實實地干,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為以后的發展打好基礎。
3、打造學生適應社會的廣闊平臺,激勵學生自我發展。
①、樹立發展意識
誰能得到崗位調整或晉升,誰能得到加薪,并不取決于你是中職生還是高職、高專生,而取決于你在現實崗位的表現,因此,中職生一定要有長遠意識,埋頭干好本職工作,相信付出終有回報。
②、學好專業課,努力做到一專多能
中職生必須學好本專業的課程,熟練掌握操作技能,考取本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并根據自己的需要,考取其他專業的上崗證,為將來就業掌握多門技術,創造更多條件。如:幼師專業要能唱歌,能跳舞,能講故事,能書寫美術字,能繪兒童畫,能做手工,能授課;計算機專業要錄入速度快,軟件操作精,網頁制作美。
③、注重非職業技能即個人素養的的培養
中職生就業,需要一技之長,但更需要個人素養,如紀律觀念、合作觀念、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吃苦精神、創新意識、禮儀舉止等,這是中職生就業最需要的職業素養。
④、要有濃厚的創業意識
找出當前家庭中幼兒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對存在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從已有參考文獻的研究建議、對策出發,結合幼兒家庭的實際情況,通過探究多種形式的安全教育方式,改善家庭中幼兒安全教育。
一、調查對象及調查方法
(一)調查對象
1.家長安全教育能力及幼兒自救自護能力。 家庭中幼兒安全教育的目的可分為幼兒和家長兩方面。對于幼兒,家庭安全教育是為了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避免幼兒發生意外傷害;對于家長來說,家庭安全教育應提高父母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和安全教育技能,消除家庭環境中的安全隱患,為幼兒營造一個安全、健康、舒適的環境。
2.幼兒家庭安全教育的主要類型。 幼兒家庭安全教育的內容分為物質安全教育、環境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物質安全是指幼兒在平時生活、衣食住行中直接接觸到的物質是否安全;環境安全是指幼兒生活環境的安全,包括設施安全和自然環境安全;心理安全是指在與家人和他人交往過程中體驗到安全感,具有較強的自我認同和自尊心理體驗,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受。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為了解D市幼兒家庭安全教育的現狀,筆者采用了問卷調查法,所涉及問卷共分為四個維度:幼兒的家庭安全環境及幼兒一年內發生的意外傷害事故、家長的安全教育觀念及行為、家長自身對安全知識的掌握、幼兒的日常安全行為。研究樣本為D市三所幼兒園小班至大班的幼兒及其家長。
2.訪談法。針對本研究的實際需要,通過訪談來了解家庭安全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就研究的具體問題,對30名幼兒家長進行訪談,了解家庭安全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等方面問題,訪談內容大體圍繞家長對幼兒安全教育的認識和幼兒與家長的互動等方面。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家庭安全教育現狀
1.幼兒家庭安全環境隱患。結果表明,26%的家長沒有給家中住宅窗戶加保護欄,這會加大幼兒墜樓的隱患。60%的家庭住宅周邊有公路、馬路且車輛來往頻繁。56%的幼兒家庭住宅周圍有可以游泳的河流,新聞中經常報道幼兒因玩耍而溺水的悲劇,家長應提高警惕。
2.幼兒家庭意外傷害事故。此項調查通過家長回憶一年內孩子在幼兒園外發生的安全事故,調查3~6歲兒童發生最多的意外傷害事故,發生意外傷害事故的地點,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時幼兒所處情景。幼兒在家庭中發生的意外傷害事故最多的是燒傷燙傷(52%),其次是被刀、剪、尖物等物割傷(32%)。發生幼兒意外傷害事故最多的地點是家庭附近(78%),其次是發生在家庭室內(14%),最后是公共場所(4%)。
3.家長對幼兒安全教育認識。調查顯示,12%的家長贊成“只要少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就能減少幼兒的安全隱患”。家長的外在保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幼兒受到傷害,形成幼兒安全自護能力是避免安全事故的根本措施。23%的家長基本贊同“在家里對孩子的約束越多,孩子就越安全”的觀點。32%的家長認為,孩子還不懂事,所以不會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果幼兒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地治療,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心理問題或將加重。
4.家長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的現狀。調查結果發現,家長利用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在孩子進行一些有危險性的活動前,提醒他注意相關的安全隱患;在孩子做出危險舉動后立即給予教育。其次是通過圖畫書、講故事或電視節目等方式讓孩子掌握安全常識。最后是利用身邊某個情景向孩子說明該情景中的安全隱患和應對措施;可以看出家長最常用的安全教育方法是在孩子做出危險舉動后再給予安全教育,這樣做比較被動。在生活中隨機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較少。
(二)家庭安全教育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幼兒家庭安全隱患分析。隨著各類家用電器的普及,幼兒家庭內的安全隱患也隨之增加。家長的安全意識與家庭中的安全隱患成負相關,而家庭中的安全隱患與幼兒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成正相關。有些家長由于疏忽和經驗不足等原因,沒有及時發現和消除家庭室內的安全隱患是造成室內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家庭室外環境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不易改變,因此家長只有通過安全教育,使幼兒增強安全意識,培養幼兒的安全規則,才能避免此類意外傷害的發生。
2.家長對家庭安全教育的認識存在問題。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到,家長 “保護”意識很強。現在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都十分關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家長會通過各種安全保護措施來保護幼兒不受到傷害。
然而,這種保護對幼兒來說是外在的、依賴的、被動的,這種在過度保護下成長的孩子,會失去很多實踐的機會,各種能力得不到提升。通過訪談30位家長,僅有6位家長表示經常帶幼兒參加戶外活動。其余有24位家長不能做到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游戲,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工作較忙”“沒有時間”及“外面不安全”。有一位家長在訪談中明確表示“孩子在家里最安全,到外面玩車較多,人很雜,不放心”。
3.幼兒家長安全教育方式單一。 通過調查發現,隨著幼兒年齡逐漸增大,家長的 “無縫看護”已經不能滿足幼兒日益增長的活動需求。隨之而來的安全問題逐漸被家長重視,多數家長只有在孩子出現安全問題時才進行教育。對于幼兒來說,最好的保護是自我保護。若家長只在發生危險后才提醒幼兒,不僅沒有起到保護孩子的作用,對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增強也是無效的。
三、幼兒家庭安全教育優化對策與建議
(一)轉變家長安全教育觀念,提高家長安全教育意識
家長應改變安全教育觀念,提高安全教育意識;既要加強自己的安全意識,給幼兒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也要轉變自己的安全教育觀念,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行為是在觀念的指導下進行的,家長首先應改變自己的安全教育觀念。家長安全教育觀念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家長缺乏正確的安全教育觀念和不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首先,家長應確立正確的安全教育觀念,即安全保護和安全教育并重。家長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重視幼兒安全意識和自護能力的培養,多給幼兒創造實踐鍛煉自護技能的親身體驗機會。其次,家長要做到全面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根據幼兒具體年齡階段特征,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防護,選擇兒童易于掌握的安全教育方式。
(二)采取切實措施,幫助家長提高安全教育技能
家長的安全教育技能主要包括排除家庭環境的安全隱患、意外傷害急救技能和安全教育方式等。一方面,家長要排除安全隱患,為幼兒創設安全的生活環境。家長要做到安全放置生活用品, 妥善安置危險物品。另一方面,家長要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護和自救技能,掌握豐富的安全知識,學習常見意外事故的急救措施。最后,在安全教育方式方面,家長要注重培養幼兒的常規,使幼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講解安全知識和自救的方法,根據孩子年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安全教育方式;多給孩子鍛煉運動,安全防護自救技能的機會,只有幼兒自身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危險情景中真正做到自我保護和自我救助。
(三)重視家園合作,發揮幼兒園主導教育作用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犯罪、自殺等事件頻頻發生,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逐步引起廣泛關注。從一個殘缺家庭走出來的大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人們生活、成長的主要場所,也是每一個人最早接觸、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境。正常的家庭對個體成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結構不完整的殘缺家庭對個體的成長在一定程度上會有一些不良影響。我們所指的殘缺家庭主要是從家庭結構的層面上界定的,主要包括夫妻雙亡、離異、喪偶、分居等情況。
殘缺家庭走出來的大學生與正常家庭孩子相比,在親情、監護及教育方面存在著差異,他們往往過早地缺失親情的滋養,經濟上容易陷入困境,身心健康成長難以保障,極易產生心理問題。據研究表明,在品德方面,離異家庭子女的問題行為發生率為24.94%,而完整家庭子女僅為6.38%,在性格方面的問題行為,離異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為21.22%,完整家庭子女為5.81%。情緒方面的問題行為,離異家庭子女為19.32%,完整家庭子女為5.58% ①。
一、殘缺家庭大學生存在的主要不良心理
1、孤僻
孤僻即我們常說的不合群,指不能與人保持正常關系、經常離群索居的心理狀態。研究表明,父母離婚是威脅當代兒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生長在殘缺家庭的大學生,在幼兒期往往經歷過家庭的變故,過早地接受了煩惱、憂慮、焦慮不安的不良體驗,使他們產生消極的心境甚至誘發心理疾病。這些沒有擁有完整的愛,缺少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的大學生,不愿意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總覺得別人會歧視他、嘲笑他,變得畏畏縮縮,喜歡把自己孤立、封閉起來,容易形成較孤僻的性格。
2、多疑
殘缺家庭在孩子的教養管教方式上一般存在著兩種極端,一種是關注過多型,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單親母親家庭,單親母親往往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夠出人頭地,成為人才。對孩子過高的要求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極易引發心理問題。另外一種是放任自流型,這種家庭對孩子管理較少,忽視了對孩子的精神關懷和思想上的引導,孩子在沒有父母正確的引導下,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時往往走入誤區,由于與最親近的人缺少有效的溝通,信任感缺失,對周圍人都抱以懷疑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人際交往的困難,如果長時間無法解決必然會影響到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3、自卑
自卑在心理學上,是指一種自我否定,主要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可以說這是一種性格的缺陷。主要的表現在于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還會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據中華單親家庭教育協會調查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單親家庭有1600多萬個,因離異的占80%,而在單親孩子中近六成的單親子女均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②。在殘缺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大學生,由于缺乏對自己和所處家庭的正確評價,他們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他們看來,他們是被父母遺棄的孩子,自己是不幸的。他們害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害怕被別人歧視、嘲弄。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和心理上的畏懼,使他們的自卑心理越發嚴重,以致他們在各方面開始輕視、否定自己。
4、焦慮
焦慮是殘缺家庭大學生一個相對比較典型的心理特征。作為殘缺家庭的主要受害者,失去父愛或母愛對他們的打擊和心理壓力是巨大的。由于殘缺家庭大學生都經歷過父母離異或者失去親人的痛苦,因此在內心深處,他們更渴望一種安穩的生活狀態或者比較溫馨的生活氛圍,但是他們細膩敏感的人格特質和生理、心理上的“弱勢”,使他們容易杞人憂天,經常會為一些瑣事無端地煩惱和憂慮。
二、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不得當
家庭教育環境與子女性格的形成是密切相關的,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殘缺家庭的教育方式多分為暴力式教育、放羊式教育、溺愛式教育,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了家長對子女的正確教育和引導,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孩子正常的情感、情緒生活,造成了孩子身心的不良發展。此外,由于缺乏與父母正常、必要的溝通,殘缺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緩解,這也直接促成了他們心理問題的出現。
2、學校老師關注較少
學校對殘缺家庭大學生關注較少也是導致他們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近些年來,由于不斷擴招,學生數量逐年增加,高校師資力量的配備偏低。在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工作主要靠輔導員來做,輔導員忙于應付大學生日常事務,精力和時間有限。盡管輔導員老師有心要對殘缺家庭大學生給予特殊照顧,但相對貧困生、后進生,殘缺家庭學生的問題似乎并不是最為突出,所以輔導員在正常情況下關注較少。這種情況下,部分殘缺家庭大學生就會誤認為輔導員不夠關心他們,他們之間也沒有建立起信任感。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單親家庭大學生有問題也不愿意主動與輔導員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心理問題的及時解決。
3、社會輿論的負面影響
對于殘缺家庭的大學生來說,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整個社會不僅沒有給他們應有的關注和理解,有些人還說風涼話,當著孩子的面指責其父母在生活方面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孩子也卷進了大人的情感糾葛當中。他們總覺得人們都在背后議論自己,人們的一言一行好像都是在鄙視和嘲笑自己,使得他們對周圍人產生排斥,不愿意和外人交流和接觸,從而導致孩子形成孤獨和自閉,這些都給孩子在心理上留下了巨大的陰影,也容易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周圍人的取笑、議論,媒體有意無意的評論,都會在他們的心理上造成強烈的反應,他們會認為發生在父母身上的事情讓他們產生羞恥感,惟恐他人談起自己的家庭。
4、個人心理素質差
個體心理素質的強弱,也是導致心理問題出現的內在因素之一。殘缺家庭大學生不良心理問題的形成與學生本人心理素質差有著直接的關系。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不可避免的挫折,由于個體心理素質的差異、心理壓力承受水平的不同,有人就容易產生心理障礙。一項調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絕大多數人的性格都是屬于內向不穩定型的,屬于粘液質或抑郁質③。殘缺家庭的大學生往往從內心深處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被拋棄的孩子,或者自己天生命不好,還有不少人有著沉重的精神負擔,自卑自憐,對外界的態度過分敏感,這就導致他們自暴自棄,或對社會有對抗情緒,戒備心強,難以與人合作,進而引發種種心理問題。
三、高校應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殘缺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殘缺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影響他們的成長成才,影響到其家庭的幸福及整個社會的和諧。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關注特殊群體——殘缺家庭大學生的心理,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解決殘缺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1、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育人過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礎上,重點關注殘缺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育人過程。高校領導應從全局出發,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在經費、人員、培訓等方面予以支持,將心理健康教育原則滲透到教學活動中,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育人全過程。如,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或限選課列入課程教學計劃,并有重點推薦殘缺家庭大學生選擇心理健康教育課,讓他們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中學會心理健康知識,懂得如何調適自我、控制情緒,擁有健康樂觀的心理常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對殘疾家庭大學生身上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講解和疏導,引導學生自我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應堅持專兼結合的原則,形成“輔導學生,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高校要設置面向大學生的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并實行嚴格的持證上崗制度,只有擁有國家職業資格的人員才能勝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崗位。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要重點關注殘缺家庭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早期心理危機干預,盡量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加強兼職人員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技能培養,壯大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如對輔導員、班主任及從事學生工作的干部、教師制訂相關培訓計劃,使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增強其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殘缺家庭的孩子會用警惕的目光注視周圍的一切,對老師的態度極為敏感,只要稍不注意就可能挫傷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或敵對情緒,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老師要用真摯的愛來關心殘缺家庭大學生,與他們建立親密的關系。
3、建立殘缺家庭大學生心理檔案并進行追蹤
為了更好地解決殘缺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高校有必要在學生入校時,將殘缺家庭大學生的情況進行梳理,了解和掌握殘缺家庭大學生的相關情況,熟悉掌握其家庭狀況、單親原因等, 定期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殘缺家庭學生心理檔案。學生工作者應加強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和家庭情況的了解、跟蹤, 并詳加記錄。同時把每個殘缺家庭學生的教育責任到人, 責任老師與學生建立親密信任關系, 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態, 同他們談心, 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 盡力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用愛和行動來感化教育學生。此外,責任老師應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努力尋求家長的配合。通過與學生家長的聯系,了解學生的具體家庭情況,分析出其產生現心理問題的家庭原因;同時,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具體情況,爭取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幫助學生走出心理陰影、克服心理障礙。
4、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高校要積極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高校學生處、團委應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輔導員要有意識地鼓勵殘缺家庭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類集體活動, 使他們在活動中找到自信, 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這有助于他們排解不良情緒, 產生歸屬感。同時讓他們在參與中提高社會交往技能,懂得熱愛他人、熱愛生活, 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 培養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或者心理咨詢活動,可在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舉辦心理健康活動,提醒大學生“珍惜生命,關愛自己”,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靈成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進而愛別人,愛社會。
殘缺家庭大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應該引起高校的重視,學校要在保證他們正常學習的情況下,對他們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彌補家庭殘缺帶給他們的心靈傷害;密切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全方位、多層次地采取科學措施為他們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注釋:
①殘缺家庭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及對策
②笙長軍.單親家庭子女自卑心理成因及其教育對策[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49-153.
③ 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
http://.cn/rmlt/html/2011-01/11/content_746809.htm?div=-1
【參考文獻】
[1]郝江華.淺談高等學校單親家庭子女心理教育問題[J].社會科學論壇,2007(10):127-129.
[2]張曉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0(1):157-160.
近年來,諸多研究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職業人群。筆者深入幼兒園,對幼兒教師進行調查后發現,許多幼兒教師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不但極大地危害無數教師的身心健康,而且嚴重影響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長。因此,幼兒教師的心理成長問題必須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幼兒教師心理成長的內涵
1.幼兒教師的心理成長指心理健康的發展。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心理疾病或變態,個體社會生活適應良好,還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亦即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將個人心境發揮至最佳狀態。心理健康是一個協調內外統一并使之適應和發展的過程。從心理健康本身來看,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可能因為個體自身的發展而變化,也可能因為個體所處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從個體心理的發展來看,心理健康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轉變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轉化的可能。從幼師畢業進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變,工作生活的壓力,加之現代社會激烈的職業競爭和幼兒園特殊的工作環境,幼兒教師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樣的心理壓力和困惑。這就需要重視幼兒教師健康心理的不斷成長。
2.幼兒教師的心理成長也指幼兒教師職業心理素質的發展。教育應該是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對話——“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幼兒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幼兒,幼兒教師的工作手段不是簡單地應用教具組織一些活動,而是運用教師的語言、智慧、人格甚至整個心靈去工作。如何用一個心靈去影響另一個幼稚的心靈?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必須具備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質。幼兒教師充當著知識的傳授者、團體的組織者、模范的公民、家長的人等諸種角色,必須具備仁慈、體諒、耐心、愛心、熱情、興趣廣泛、知識淵博、語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開朗、守紀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為一名專職的幼兒教師就需要專業心理素質的不斷成長。
二、幼兒教師心理成長的重要意義
1.幼兒園教育效能受幼兒教師的職業心理素養的影響。第一,幼兒與教師之間的積極情感的建立將顯著提高幼兒活動的教育效果。幼兒期兒童心理具有明顯的無意性、情緒性、易受感染性等感性特征。兒童對學習、對活動的興趣和熱情沒有理性的價值判斷。他們的學習興趣,一是來源于活動本身的生動趣味性,一是來源于對教師的情感依賴。幼兒往往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學習,愿意接受她們的教育影響。因此,幼兒教師若具有熱情和藹、活潑好動、民主體諒、可親可敬等性格特征,將會提高幼兒活動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兒教師良好的能力素質直接影響幼兒活動的效果。幼兒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幼兒,幼教工作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創造性和艱巨性。如何有效地了解幼兒,發現幼兒的個性差異、發展的可能性,并有效地組織適合幼兒特點,為幼兒喜聞樂見,易被幼兒理解接受的教育活動,從而有效促進每一個幼兒生動活潑地發展?這就需要幼兒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獨特的思維創造力、生動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的組織溝通能力。研究證明,上述教師具備的心理能力直接影響著幼兒活動的成效。
第三,幼兒教師的價值觀傾向影響著幼兒活動的質量。當幼兒教師認為教育工作有極大的價值,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獲得成就感等時,才會對幼教工作盡已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幼兒教師樹立起什么樣的價值觀,關系到幼教工作的成敗。不同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幼兒教師的上進心和責任心,影響著幼兒活動的質量。
2.幼兒教師的人格特征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幼兒期兒童具有是非判斷力差、好模仿、易受暗示等特點,這更加強了教師人格的影響作用。要幼兒好學,教師就應該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要幼兒賦有愛心,教師就必須關愛幼兒;要幼兒公正,教師就必須民主平等……教師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部無言的教科書。
美國學者Witty指出: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人數也較多。如果教師性情古怪,脾氣暴躁,情緒多變,固執偏激,動輒訓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兒心理上的緊張和無所適從,不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可以說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是個人的事情,而且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義務,是保證下一代健康成長的義務。因此幼兒教師要不斷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態,重視心理健康成長。
3.心理成長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作為普通人,幼兒教師也需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享受人生的樂趣。同時作為普通人,幼兒教師也必然不例外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甚至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我們要重視幼兒教師的心理成長。
三、促進幼兒教師心理成長的策略
1.通過專業成長。促進幼兒教師心理素質的成長。專業成長是指幼兒園教師從一名新手成長為專家型教師。通常的專業成長途徑一是通過幼兒師范教育培養新教師,二是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在職教師的素養。后者常采用的方法有觀摩和分析優秀幼兒教師組織的幼兒教育活動、反思教學經驗、行動研究等。而在這樣的專業培訓中,幼兒教師所需要的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觀察力、思維力、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公正民主、熱情和藹、進取上進等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將會獲得有效成長。因此,可通過專業成長促進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的成長。
2.幼兒園構建教師心理健康的平臺。促進教師心理健康成長。造成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幼兒教師工作實際,以及眾多理論工作者的觀察研究,我們認識到形成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由幼教工作的特點決定。幼兒年齡小獨立性差,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悉心照料,這就決定了幼兒教師的工作量大。另外幼兒活潑好動自控力差,因而工作環境嘈雜。這些都極易造成幼兒教師身心疲憊。幼兒好動好奇帶來的安全隱患,更易造成幼兒教師巨大的心理壓力。
二是由競爭壓力所造成。課程改革的深入,幼教體制的轉型,職稱的晉升,家長不斷提出的高要求都使幼教領域人才競爭更加激烈。稍稍放松自我成長就會帶來下崗、失業等嚴重的生存壓力和自尊壓力。
三是由幼兒園管理體制所決定。對教師管理評價時缺乏科學可行的管理機制:或是好教師差教師無法區別,只要帶好幼兒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把教師當作“高級保姆”,教師缺乏成就感,沒有上進心,易產生職業倦怠感。或是通過上課評比管理教師,幼兒教師常常處在比賽競爭的壓力中,造成身心疲憊不堪。
因此,減輕幼兒教師心理壓力,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成長,幼兒園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么,幼兒園如何為幼兒教師構建一個心理健康的平臺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是情感管理。為幼兒教師創設一個心理寬松的生活工作環境。減輕工作量,提高教師待遇,給教師以人文關懷等都是有效措施。
二是賞識管理。支持、提升教師,促進幼兒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增強競爭能力,降低心理壓力。幼兒園應為教師提供進修培訓的發展機會,增強其業務能力,培養她們的自信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幼兒園園內教育和娛樂活動(不僅是上課比賽),激勵每一位教師積極參與,使每一位教師都有成功的機會,增強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是評價管理。管理者與教師建立客觀、公正、鼓勵進取的評價機制來調動每位教師的工作熱情。對教師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及時加以肯定,并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足和存在的問題,使教師從評價中獲得激勵,及時調整工作進度、改變方法。
近年來,諸多研究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職業人群。筆者深入幼兒園,對幼兒教師進行調查后發現,許多幼兒教師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不但極大地危害無數教師的身心健康,而且嚴重影響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長。因此,幼兒教師的心理成長問題必須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幼兒教師心理成長的內涵
1.幼兒教師的心理成長指心理健康的發展。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心理疾病或變態,個體社會生活適應良好,還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亦即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將個人心境發揮至最佳狀態。心理健康是一個協調內外統一并使之適應和發展的過程。從心理健康本身來看,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可能因為個體自身的發展而變化,也可能因為個體所處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從個體心理的發展來看,心理健康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轉變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轉化的可能。從幼師畢業進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變,工作生活的壓力,加之現代社會激烈的職業競爭和幼兒園特殊的工作環境,幼兒教師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樣的心理壓力和困惑。這就需要重視幼兒教師健康心理的不斷成長。
2.幼兒教師的心理成長也指幼兒教師職業心理素質的發展。教育應該是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對話——“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幼兒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幼兒,幼兒教師的工作手段不是簡單地應用教具組織一些活動,而是運用教師的語言、智慧、人格甚至整個心靈去工作。如何用一個心靈去影響另一個幼稚的心靈?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必須具備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質。幼兒教師充當著知識的傳授者、團體的組織者、模范的公民、家長的人等諸種角色,必須具備仁慈、體諒、耐心、愛心、熱情、興趣廣泛、知識淵博、語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開朗、守紀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為一名專職的幼兒教師就需要專業心理素質的不斷成長。
二、幼兒教師心理成長的重要意義
1.幼兒園教育效能受幼兒教師的職業心理素養的影響。第一,幼兒與教師之間的積極情感的建立將顯著提高幼兒活動的教育效果。幼兒期兒童心理具有明顯的無意性、情緒性、易受感染性等感性特征。兒童對學習、對活動的興趣和熱情沒有理性的價值判斷。他們的學習興趣,一是來源于活動本身的生動趣味性,一是來源于對教師的情感依賴。幼兒往往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學習,愿意接受她們的教育影響。因此,幼兒教師若具有熱情和藹、活潑好動、民主體諒、可親可敬等性格特征,將會提高幼兒活動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兒教師良好的能力素質直接影響幼兒活動的效果。幼兒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幼兒,幼教工作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創造性和艱巨性。如何有效地了解幼兒,發現幼兒的個性差異、發展的可能性,并有效地組織適合幼兒特點,為幼兒喜聞樂見,易被幼兒理解接受的教育活動,從而有效促進每一個幼兒生動活潑地發展?這就需要幼兒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獨特的思維創造力、生動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的組織溝通能力。研究證明,上述教師具備的心理能力直接影響著幼兒活動的成效。
第三,幼兒教師的價值觀傾向影響著幼兒活動的質量。當幼兒教師認為教育工作有極大的價值,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獲得成就感等時,才會對幼教工作盡已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幼兒教師樹立起什么樣的價值觀,關系到幼教工作的成敗。不同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幼兒教師的上進心和責任心,影響著幼兒活動的質量。
2.幼兒教師的人格特征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幼兒期兒童具有是非判斷力差、好模仿、易受暗示等特點,這更加強了教師人格的影響作用。要幼兒好學,教師就應該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要幼兒賦有愛心,教師就必須關愛幼兒;要幼兒公正,教師就必須民主平等……教師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部無言的教科書。
美國學者Witty指出: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人數也較多。如果教師性情古怪,脾氣暴躁,情緒多變,固執偏激,動輒訓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兒心理上的緊張和無所適從,不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可以說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是個人的事情,而且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義務,是保證下一代健康成長的義務。因此幼兒教師要不斷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態,重視心理健康成長。
3.心理成長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作為普通人,幼兒教師也需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享受人生的樂趣。同時作為普通人,幼兒教師也必然不例外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甚至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我們要重視幼兒教師的心理成長。
三、促進幼兒教師心理成長的策略
1.通過專業成長。促進幼兒教師心理素質的成長。專業成長是指幼兒園教師從一名新手成長為專家型教師。通常的專業成長途徑一是通過幼兒師范教育培養新教師,二是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在職教師的素養。后者常采用的方法有觀摩和分析優秀幼兒教師組織的幼兒教育活動、反思教學經驗、行動研究等。而在這樣的專業培訓中,幼兒教師所需要的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觀察力、思維力、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公正民主、熱情和藹、進取上進等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將會獲得有效成長。因此,可通過專業成長促進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的成長。
2.幼兒園構建教師心理健康的平臺。促進教師心理健康成長。造成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幼兒教師工作實際,以及眾多理論工作者的觀察研究,我們認識到形成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由幼教工作的特點決定。幼兒年齡小獨立性差,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悉心照料,這就決定了幼兒教師的工作量大。另外幼兒活潑好動自控力差,因而工作環境嘈雜。這些都極易造成幼兒教師身心疲憊。幼兒好動好奇帶來的安全隱患,更易造成幼兒教師巨大的心理壓力。
二是由競爭壓力所造成。課程改革的深入,幼教體制的轉型,職稱的晉升,家長不斷提出的高要求都使幼教領域人才競爭更加激烈。稍稍放松自我成長就會帶來下崗、失業等嚴重的生存壓力和自尊壓力。
三是由幼兒園管理體制所決定。對教師管理評價時缺乏科學可行的管理機制:或是好教師差教師無法區別,只要帶好幼兒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把教師當作“高級保姆”,教師缺乏成就感,沒有上進心,易產生職業倦怠感。或是通過上課評比管理教師,幼兒教師常常處在比賽競爭的壓力中,造成身心疲憊不堪。
因此,減輕幼兒教師心理壓力,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成長,幼兒園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么,幼兒園如何為幼兒教師構建一個心理健康的平臺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是情感管理。為幼兒教師創設一個心理寬松的生活工作環境。減輕工作量,提高教師待遇,給教師以人文關懷等都是有效措施。
二是賞識管理。支持、提升教師,促進幼兒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增強競爭能力,降低心理壓力。幼兒園應為教師提供進修培訓的發展機會,增強其業務能力,培養她們的自信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幼兒園園內教育和娛樂活動(不僅是上課比賽),激勵每一位教師積極參與,使每一位教師都有成功的機會,增強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是評價管理。管理者與教師建立客觀、公正、鼓勵進取的評價機制來調動每位教師的工作熱情。對教師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及時加以肯定,并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足和存在的問題,使教師從評價中獲得激勵,及時調整工作進度、改變方法。
【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落后,外出打工青壯年規模很大,留守兒童的數量龐大。通過調查發現貴州省銅仁市留守兒童的總體
>>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成因分析 貧困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對照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探究 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言語智能發展影響因素及對策 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道德意識淡薄問題分析 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舞蹈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 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現狀與反貧困對策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與研究 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學校對策 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 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語文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 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德育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 少數民族地區農戶投資結構現狀及對策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課程現狀及對策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移民現狀及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②2011年10月22日,國務院國函〔2011〕131號文件批復同意撤銷銅仁地區設立地級銅仁市,同時撤銷縣級銅仁市。本文中,銅仁市均指地級銅仁市
③《銅仁年鑒》編輯部編.銅仁年鑒(2012)[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④⑤⑥銅仁婦女網:。銅仁地區婦聯對農村留守兒童年齡的界定與全國婦聯的界定不同,如根據全國婦聯“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界定,銅仁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及比例可能會更高。另外,據筆者了解,在城區也存在一定數量的留守兒童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發展,大學生面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人際關系、就業競爭等方面的沖突和壓力,一些心理相對脆弱的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陷入了心理危機,由此引發了危害自身健康與校園安全的事件,受到高校、教師、社會與家長們的高度重視。處于身心發展巨變時期的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危機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因此,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積極尋找心理危機干預對策,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心理危機和心理危機干預
心理危機是指個體運用尋常應付方式不能處理目前所遇到的內外部應激時所發生的一種反應而陷于極度自卑、焦慮、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撥的狀態。心理危機干預是指學校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學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心理危機引起的傷害行為發生或將傷害行為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確保生命安全,使之恢復心理平衡,進而提高大學生應對危機的能力,重新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最突出的特點是及時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動是成功的關鍵。現在的學生幾乎都是“80后”、“90后”,獨生子女居多,家庭溺愛,以自我為中心、個性突出,缺乏換位思考意識,人際交往缺乏溝通,自我控制能力差,多沉迷網絡和游戲,等等。當面對矛盾沖突時,不會耐心地傾聽他人的解釋,更無法控制高漲的情緒,往往使矛盾激化,甚至因受挫能力而產生心理危機。這些應該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視。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原因分析
(一)生理和心理矛盾帶來的危機。
青年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生理發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因素的發展,使他們處于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飄忽不定,有時正確深刻,有時錯誤膚淺;有時客觀全面,有時主觀偏激。獨立性與依賴織,情緒與理智并存,強烈的求知欲和相對較差的識別力相矛盾,理想與現實脫節,等等。他們這種不穩定的心理狀態,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很容易產生心理危機。
(二)社會發展需求和就業壓力帶來的心理危機。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智能要求越來越高,在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中,一些學生整天憂心忡忡,表現出嚴重的危機感;另一些學生為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地給自已施加壓力,除了要完成學校規定的課程外,計算機水平等級考試、外語水平證書、各種職業資格證書都成了他們步入社會尋求發展的敲門磚,考研、出國已成了大學生新的追求目標。就業、生存、發展的壓力同時壓在大學生的身上,在無形中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與精神壓力。
(三)人際關系緊張帶來的心理危機。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大學里,五湖四海的學生匯聚在一起,各自的生活習慣、興趣、性格不同,不可避免地帶來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一些性格內向、孤僻、自我中心者,難以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危機。尤其是一年級的新生,難以適應生活變化,孤獨感、無助感時常襲上心頭,心理危機便油然而生,當缺乏家庭的溫暖和呵護,缺乏朋友師長的支持與鼓勵時,常常感到彷徨無助,最后變得越來越孤獨,進入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失去自我價值感。
(四)由情感引起的心理危機。
當前大學生談戀愛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但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成熟,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經驗欠缺,對青春期的性沖動和性要求理解不當,常會產生緊張、恐懼、羞澀感,甚至做出不正當的行為,還有因陷入感情旋渦、失戀、單相思等問題困擾,產生苦悶、惆悵、失望、悔恨與憤怒,一旦失戀往往引發心理危機。
(五)個體認知偏差帶來心理危機。
個體認知的偏差往往會產生“絕對化”或“概括化”,或二者交替,進而出現心理危機。這種人格特征使個體遇到危機時往往瞻前顧后,總聯想不良后果;他們對自己面臨的危機狀態缺乏冷靜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認定沒辦法了,思維變得極其狹隘。在情緒情感上具有不穩定性,不自信,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差;解決問題時缺乏嘗試性,行為沖動欠理性,表現為無所適從。
(六)家庭教育環境而形成的心理危機。
從幼兒時期起,至小學、中學的生命初級階段,進入大學后,每個人的心理發展已見雛形,建立起初步的認知結構模式,形成了個體的心理特征。心理專家指出,在教育型、嚴厲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問題發生率最低。當今大學生,大多在兒童時期未曾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缺陷,一些學生的心理障礙在中小學時期就已成形,所以大學期間往往出現心理危機。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對心理危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大學生中心理危機存在的比較普遍的心理問題,學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采取各種途徑鍛煉大學生的意志,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社會競爭和未來合格人才的需要。一方面,開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幫助他們了解有關青年期心理特征、心理問題的癥狀表現及其危害,增強他們的心理衛生保健意識,幫助他們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調節技巧,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同時,重視和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心理咨詢觀念,出現心理問題,要及時找心理醫生咨詢,以便及時能得到心理咨詢員的幫助,緩解焦慮不安的心情,避免心理問題加重。另一方面,開展各種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和調動學院的心理工作部和心理互助員的積極性,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開展心理咨詢、開設“心理熱線”,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和心理的調適能力,并利用學校內一切可以使用的宣傳媒體,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二)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心理危機預警機制致力于心理危機的形成、爆發前的預測和干預,是通過預警系統對預警對象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和研究,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或現實的危機因素,進行系統評估,采取防范措施,減少心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將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的一種系統和機制。學校在心理危機干預實踐中,可以建立一支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隊伍,制定相關的工作條例和細則,明確其職責和要求,形成一個有效的工作機制。
(三)加強具有心理健康知識儲備和管理實踐經驗的輔導員隊伍建設。
高校一般使用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對所任用的輔導員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培訓,通過培訓讓輔導員掌握一定的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咨詢和精神病學知識,學會鑒別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嚴重的精神疾患,這樣在心理危機干預中輔導員可以于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
(四)學生骨干隊伍。
學生骨干隊伍包括班級黨團支部干部宿舍長、心理委員、社團干部等。學校要充分發揮學生骨干在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中的作用,尤其是危機預防、發現及信息報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學校可結合實際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邀請校內外心理學專家對全校所有心理委員進行系列培訓和團體輔導,以增強學生骨干自身與人溝通的能力,對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增強他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
(五)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定期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便心理問題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防患于未然。組織有關專家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鑒別、咨詢和跟蹤調查,形成心理問題篩查、干預、跟蹤、評估一整套工作機制,提高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六)培養學生自我心理維護能力。
青春期的大學生精力旺盛,情感豐富,尤其是好勝心和競爭意識強,生活中易出現過于強烈的情緒反應,難以自控而失去理智。如果不及時調控,容易出現極端行為,對自我和他人造成傷害。因此,要積極開展心理素質訓練,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通過各種途徑鍛煉他們的意志、訓練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他們保持心理健康。教師通過各種輔導形式,對大學生的獨立生活及社會環境的適應、學習與社會工作關系的處理、人際交往的適應、戀愛問題的處理等多方面進行指導與幫助。要讓大學生學會情感調節,學會理性控制,將不良情緒帶來的能量引向比較符合社會規范的方向,轉化為具有社會價值的積極行動,學會理智戰勝情感,從而享受愉悅的心理體驗,保持心理平衡。
(七)營造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環境。教師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同學之間要互相關心,坦誠相待,互吐心聲。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境,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滿足大學生精神和心理需求,為他們展現天賦和才華、發泄內心的激情、增強競爭意識、獲取自信心提供平臺。
參考文獻:
[1]吳繼紅.大學生新生危機源探析[J].新鄉學院學報,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