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5 09:29: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微觀經濟問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本科生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目的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現象的社會科學,現代經濟學是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形成的一套邏輯體系。高校本科生微觀經濟學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現代經濟學的邏輯體系。要想實現讓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就要求經濟學教師不僅要講授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框架,還要培養學生像經濟學家那樣具有思考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在有了明確的價值判斷和對所處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其他約束條件有了清晰認識的基礎上,才能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經濟原理和分析框架來選擇或建立合適的分析模型,進而對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量的教學內容。微觀經濟學內容繁多,集合了大量經濟學學家的思想、觀點與研究成果,而經濟學的發展也歷時幾百年,如此繁雜的思想內容想在有限的一個學期教學時間內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現在國內很多高校選用中國人民大學高鴻業先生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作為主講教材,以這本教材為例,全書共涉及十一章,很多章節的講解,至少需要十個以上學時才能完成,而近年來許多高校的經濟學課程的總課時都被不同程度的壓縮,這就更加加重了微觀經濟學如此繁多的內容卻無法得到足夠的授課時間保證的問題。
(二)課程內容抽象。很多學生反映在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時候,感到困難和困惑,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微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日常生活行為的學科,它研究個體單位如何做決策以及這些決策如何相互影響,因此學習這門課需要較高的抽象思維,而這門課的開課時間大都在大一下學期或者是大二的上學期,基本上是學生們首先接觸到的一門專業課,因此由于學生的前期訓練不足,所以往往是帶有更多感性地分析問題,缺少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對于一部分文科學生以及前期數學等學科學習不是很好的學生而言;第二,微觀經濟學既然是解讀人類行為與社會現象的學科,就需要一定的社會經驗與人生閱歷,很多大學低年級的學生這方面的經驗是不足的,因此很難形成對現實的抽象和解讀的能力,學習經濟學的感覺自然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所以,學生在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的階段容易有學起來困難的感覺。
三、解決的對策
(一)扎實的前期課程準備。在微觀經濟學的前期課程設置上,學生已經具備了邏輯學、高等數學、概率論、線性代數、統計學、大學英語和計算機應用等學科的學習基礎,這些課程的學習是學習微觀經濟學必要的前期準備。在經濟學的教學當中,教師可能面臨的問題就是學生前期課程體系學習的不完整或者是部分課程還沒有開課,這種情況對于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和教學無疑是一種障礙,很多課程的學習應該在微觀經濟學開課之前予以完成。
比如,微觀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的圖表,這就要求學生除了要看得懂圖表,還能夠正確、熟練地描述圖表,說明事物間的聯系以及發展的趨勢。同時,學生要會自己動手繪制圖表,這種繪制圖表的方法更多的是應用計算機軟件去繪制,比如excel,明確了變量之間的關系,采集了正確的數據,會應用不同的軟件建立數字型圖表,比如最簡單的曲線、散點圖、餅形圖、柱形圖等。
另外,我們現階段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思想和架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的經濟學體系,這就要求學生要想學好微觀經濟學就要有扎實的英語基礎,除了教師課堂的講授以外,教師應介紹有代表性的英文版微觀經濟學著作讓學生們課后閱讀和學習,條件允許的話,應對這門課程實施雙語教學,或者即使是中文授課,在一般的國內經濟學經典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英文詞匯,書后一般都有專業詞匯的中英文對照表,這些都是學生們應該掌握的。
還有,學生良好的數學基礎是學好微觀經濟學的關鍵,比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彈性,線性與非線性的斜率,最大值與最小值,拐點的問題等等,基本上每一章都離不開高等數學微積分的內容,還有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等等。如果涉及到中級或以上的微觀經濟學知識的話,線性代數、線性規劃、數學分析等知識也會用到。就是說,系統、完整的數學學習是學好微觀經濟學的保證,尤其是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這門學科。
(二)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感覺。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感覺,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多關注和了解社會、經濟時事,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能夠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學生大量閱讀經濟學以及經濟學以外學科的著作。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和各門學科都有聯系的綜合學科,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來解決社會科學中的問題,比如經濟學中廣泛應用的均衡理論,就來自于物理學;而數學的推導是經濟學分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經濟學還涉及比如歷史學、地理學、法律等其他許多學科的知識內容。所以,大量的課外閱讀,對各個領域知識的了解有助于學生擴展思維,更好地理解經濟學。
(三)案例與習題的運用。除了傳授課本上的知識以外,教師應該注重案例的引用,因為微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日常生活行為和決策的學科,所以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案例的分析,正像微觀經濟學所研究的規律和定理基本上都來自于現實生活一樣,要使學生真正理解經濟學的知識內容,還要讓他們知道每個知識點應用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意義,以及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案例的研究和討論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學好微觀經濟學離不開做題,很多學生反映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和知識點在聽課的過程中即使都聽懂了,但是一旦涉及到做題,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會遇到一些困難,沒有解題思路或者覺得和理論部分銜接不上,而經過了習題訓練以后,學生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則更加深入,也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微觀經濟學的興趣。
(四)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是目前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一些資料、案例和復雜的圖表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多媒體可以生動地將微觀經濟學的模型圖直接呈現給學生,尤其是可實現一種動態的生成過程,比如蛛網模型,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將蛛網模型的動態形成過程演示給學生。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發現,如果全部的教學內容都通過多媒體來實現,效果也未必就好,比如一些需要數學推導過程的定理和證明,如果只是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學生的理解未必深刻,如果通過教師板書的書寫推導,每個過程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生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對一些曲線圖形和方程的討論可鼓勵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自己進行推導或求解,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節約有限的教學時間。所以,多媒體和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是比較適合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手段。
四、結論
作者簡介:鄭慕強(1981-),男,廣東揭陽人,汕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企業集群與企業創新。
“整合思維”(IntegrativeThinking)是人的頭腦整合直覺、理性和想象的一個過程。近年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羅杰·馬丁基于商業研究,認為領導制勝的關鍵在于整合思維能力,即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從中得出匯集兩方優勢的解決方案的能力[1]。簡單來說,當一個商業問題存在多個對立的解決方案的時候,傳統的思維是通過分析選取其中最優的一個方案,但是整合思維傾向于而且善于同時衡量不同方案的情況,經過系統分析后最終通過綜合多個方案的優勢而提出另外一個全新的方案”。馬丁認為整合思維是一種“思維習慣”,是一種理性思考的態度和思辨的方式,所有人都可以有意識地去培養、訓練自己探索創造性解決方案的能力[2]。此后,馬丁將“整合思維”運用于商科的實際教學中,訓練和培養商科學生的整合思維能力,產生了較好的效果,并引起廣泛關注,這種教育模式對其他大學商學院學生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整合思維能力可進一步細分為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系統性思維能力,這三種能力的培養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性和實用性并重的課程。對經管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微觀經濟學》教學和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到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這給該門課程的教學帶來極大的挑戰。筆者依據以前的教學經驗以及與同行間的交流,總結該課程存在的問題:(1)課堂教學方法陳舊單一,以教師填鴨式教學為主,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2)理論聯系實際不夠,課程內容的實用性體現不出來,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3)學生的能力評估方法不足,應試教育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系統性思維和探索性思維等。基于這些問題,許多高校嘗試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與改進。如采用案例教學法[3]、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法[4-5]、互動式教學法、實驗法等來輔助教學[6]。學生在此過程中某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但并沒有系統地將整合思維能力培養模式(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和系統性思維)植入課堂教學當中。
基于此,在汕頭大學商學院《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設計過程中,基于整合思維教育模式和學院新制定的專業培養標準,我們嘗試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和系統性思維能力。
一、整合思維教育模式下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
(一)教學目標
在整合思維的教學模式和汕頭大學商科專業培養標準下,《微觀經濟學》的學習目標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知識單元目標,另一個是能力(整合思維能力和其他能力)培養目標。
知識單元主要是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具體知識,由7個方面組成:1.經濟學:基礎與模型;2.需求與供給分析;3.市場行為:外部性和彈性;4.國內和國際經濟中的企業;5.消費者與廠商;6.市場結構與市場策略;7.要素市場、信息經濟與公共選擇。
從汕頭大學商科專業培養標準的能力標準中選取《微觀經濟學》課程對應實現的目標標準,包括整合思維能力和其他能力,在5個二級能力的20個三級能力層次上建立培養目標和掌握程度,目標對應如表1所示。另外,將知識單元與能力培養目標建立關系表,從表2中可見,知識單元具體實現了哪些能力目標。
(二)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
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以知識和能力為兩條主線展開教學過程。該教學方法需要一定的基礎知識積累,目的是在鞏固舊知識下學習新知識[7]。汕頭大學商學院《微觀經濟學》采用雙語教學,課程總學時為48。圖1是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的安排,以下進行詳細說明。
1.確定教學目標
基于表2知識單元與能力培養關系表,確定此次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內容主要屬于哪個知識單元,這些知識包括哪些單元,必須實現的能力培養目標有哪些,這里能力的培養需要到達什么程度等。根據設定,通過為學生設計具體的實際經濟問題,使學生置身于實際經濟環境中,借助教師的引導,通過分組合作、自主收集資料、自主學習、課堂討論,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2.開展前期準備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我們將課程內容重新分為四大部分:分析工具(1—5講)、廠家-消費者(6—9講)、市場結構(10—13講)、生活經濟學(14—16講),選取了第9、13和16講作為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選取了一個教學班級57位同學作為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法的實驗班,將57位同學隨機分為8組,平均一組7—8人。每組邀請一名商科研究生或教師擔任評委,上課前對評委進行了短暫培訓,告知評委職責和評分標準。提前一次課將具體要求告知學生,讓學生做好準備。
3.設計及實施教學環節
(1)設計問題情境
《微觀經濟學》課程中許多概念抽象且知識邏輯性極強,如何讓學生們接受并充分理解經濟理論,并習慣運用這些理論解釋經濟現象非常重要。在教授的課程中我們特別注意將講授的知識點結合熱點新聞進行分析,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問,引導學生去提問題、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讓學生親身體會經濟社會運行與所學的知識是密切關聯的,從而產生主動思考問題的動力。同時,在第8、12、和15講結束后都要求學生了解下節課以問題為導向討論的背景內容,讓學生在下周課程開始前收集相關材料、做好復習前面知識點的準備。
(2)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進行分組討論之前,根據本次教學內容給每一組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各組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自主資料整理、小組討論、提出新問題、問題的解答、知識總結等。表3舉例說明三次以問題為導向教學中向某一個小組提出的一個具體需要解答的問題,學生解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新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求解過程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識點。
(3)成果展示、總結提升
進行分組討論之后,各組選一位組員對問題解決過程、思路、結果、以及遇到的新問題進行總結和8分鐘陳述。評委和任課教師要對整個學習和討論過程進行跟蹤和評價,并對涉及的知識及方法進行歸納總結、梳理邏輯,并形成知識體系、搭建理論框架。這是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方法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環節,這個環節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一個提高認識、加深理解的過程。
二、課程教學的特色與效果
(一)教學特色
如果僅僅是傳統模式的教學,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對知識單元的掌握,比如,教師系統性的教授,結合案例分析,實驗教學搭配。但是,很難完成對學生整合思維能力和其他能力的能力培養目標。本課程在吸納和保留傳統教學的優勢外,適當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具有以下的特色:(1)新方法。基于整合思維教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驅動學習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先進性。(2)新模式。從以教師為主導的課程教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性學習教學,是學生自我主導實踐學習的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不僅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初步培養學習的創造性和系統性。(3)新思路。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得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了延伸。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活動僅僅是學生對知識的整理、討論和應用的過程,上課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復習、資料收集、邏輯歸納等的準備工作,這個準備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階段。(4)新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將發生根本的改變,漸漸從權威者和服從者、發送方與被動接受方的關系轉變為平等的“同學”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協助、引導和鼓勵的角色。
(二)教學效果評價
整合思維教育模型下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探索,選取2013—2014秋季學期《微觀經濟學》實驗班進行實驗。為了檢驗教改實踐的效果,我們分為兩部分進行,汕頭大學全校性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和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
1.汕頭大學全校性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情況
參與評估的學生人數為57人,《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綜合得分為96.37,系里平均分為92.55,學校平均分為91.84,課程評估得分明顯高于學校平均和系平均。同時,評估系統上有24位學生對本課程的教學提了學習體會、意見和建議。其中,肯定意見部分主要是:(1)課程內容經過了精心的組織,既有嚴謹的邏輯結構,又便于學生學習;(2)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能引導我獨立學習,激發我獨立思考;(3)我從這門課程學到的東西超過我的預期,完成這門課程使我受益匪淺。不足之處:(1)集體討論的時間希望能再增加;(2)如何解讀新聞是很大挑戰,很難做好。由此可見,該教學法取得不錯的效果。
2.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
本問卷由兩大部分組成:學生對課堂教學和學習效果的總體評價、整合思維能力教學的評價。研究樣本為2013-2014秋季學期修《微觀經濟學》實驗班的57位同學,這些同學都經歷了一個學期的三次以問題為導向教學的訓練。2013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課發放問卷,發放問卷總數57份,回收有效問卷55份,有效問卷率96.49%。
學生的總體評價:94.55%的學生認為《微觀經濟學》課程非常有趣、課堂氣氛活躍;96.36%的學生認為課堂組織有效、該課程能在多方面提高學生能力;92.73%的學生認為完成這門課程學習使自己受益匪淺。整合思維能力教學效果的評價:89.01%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法有利于提升自由批判能力;學生認為該教學法中討論有助于提升溝通能力(100%)、發散性思維能力(94.55%)、團隊協作能力(98.18%)、領導才能(89.01%);學生認為邏輯歸納的訓練使自己學習變得輕松有趣(98.18%)、現在我非常注重系統性和邏輯性(92.73%)。
二、微觀基礎的基本含義
對于微觀基礎需要局域怎樣的屬性、宏觀經濟學需要怎樣的微觀基礎等根本性的問題也沒有做出權威性的回答。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是人為劃分出來的學科領域,它們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論、研究對象方面都自成一體,二者界限分明,這種情況導致一切將二者聯系起來的努力都非常困難。通過為宏觀經濟提供微觀基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兩種理論相互脫節的現狀。經過綜合分析多家觀點,我們認為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的含義包含著三大要點。首先宏觀經濟理論下需要定義個體行為的行為規則,從而使其具有微觀個體行為基礎,具體包括多種形式,例如風險形式、決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觀經濟基礎需要具有適當的微觀結構基礎,微觀結構基礎是由許多重要假設組成的,比較常用的有完全競爭假設、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設等,這些假設構成了宏觀經濟理論的基礎,同時也是宏觀經濟理論的參照標準。第三,與微觀經濟行為個體的表述方式相連接,即宏觀經濟在保證積累的前提下,宏觀總體與微觀個體之間依然保持密切聯系。總之,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的目的是要在微觀個體行為和宏觀總體行為聯系起來,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協同性。從而使宏觀總體獲得合理的行為載體,通過對微觀個體行為的分析來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態,并對宏觀經濟理論進行檢驗和完善。
三、宏觀經濟學中微觀基礎問題的若干問題
本文主要分析宏觀經濟分析微觀基礎所涉及的“代表性個體”、“預期機制”、“計量驗證”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代表性個體分析模式的問題分析。代表性個體是最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將微觀分析加總轉化為宏觀總量,從而實現為宏觀經濟分析提供微觀基礎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人們發現了這種分析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第一,作為代表性個體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個體的假定就存在問題,因為這種代表主體的代表性意義只存于同質主體當中,但是眾所周知,在現實生活中異質主體占有絕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體的代表性就受到質疑。第二,總量問題。退一步說,即使代表性個體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該分析模式中的加總行為依然存在問題。由于經濟現象紛繁復雜,而且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難具有絕對意義上的個體行為,因此將微觀分析結論直接加總轉換為宏觀總量的方法在宏觀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結論的精確性也是值得質疑的。第三,從物理經濟學來看,社會個體是數量龐大,千差萬別,代表性個體分析很難窮盡每個個體的行為和信息,因此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會個體情況復雜,僅從微觀個體性質出發來推斷宏觀經濟性質也必然出現較大誤差。
2.理性預期分析模式的問題。理性預期分析在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建立起了橋梁。新古典學派認為宏觀經濟理論應該建立在個體行為最優化的的基礎上,經濟主體根據對宏觀經濟的判斷選擇最合理的行為。理性預期假說把經濟人看成是對市場擁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認為他們知道市場狀態的真實情況,可以在明確的信息和目標條件下做出最優決策。該理論還認為,理性經濟人的行為對宏觀經濟具有重要影響新凱恩斯學派也吸收了理性預期假說。后來,盧卡斯在理性預期假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貨幣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經濟人沒有預測到貨幣量變化。但是,實踐經驗所得到的數據多數都不支持這種理論。研究表明就業和產出的變化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慣性。后來經過學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該理論對理性預期理論進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預期分析模型的問題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個人只往往能在宏觀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后才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調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預期是非常困難的。
3.計量驗證分析模式的問題。經濟學中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是利用實證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往往通過引進或者建立函數模型,對經濟理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進行檢驗。由于數學本身具有嚴謹科學的特征,因此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利用數學工具進行對經濟學問題進行演繹推理被認為是一種符合邏輯分析方法,用該方法得出的經濟規律也容易被學界所接受。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問題。首先,關鍵要素的量化問題。在社會經濟當中,許多關鍵性的要素是難以被量化的,例如政策法令制度、歷史文化傳統等。其次,隨意性比較大。在計量驗證分析中,許多要素信息的選擇是由研究者主觀確定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第三,前提假設存在問題。在經濟模型中前提假設往往脫離實際,存在理想化的問題。
有一部分事業單位財務報銷達到了每任何原則,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都要進行報銷,從而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進行。
2.較為薄弱的會計基礎
在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工作中,會計基礎工作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并且會計基礎工作的運行情況會影響后續會計工作的質量。然而,在事業單位里,由于單位領導在內的工作人員沒有認識到會計基礎工作的重要性,他們認為會計基礎工作僅僅是簡單的做做加法,因此他們往往會聘請非財會專業的人才來開展會計基礎工作,最終會嚴重影響會計基礎工作的質量。除此之外,事業單位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完善,因此不利于事業單位內部經濟工作的順利進行。雖然有一部分事業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得到了完善,但是在執行過程中過于注重形式,從而不利于事業單位內部會計基礎工作的順利開展。
3.內部監督力度不夠以及缺乏有力的考核機制
一部分事業單位的內審機構由于缺乏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從而不利于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事業單位的會計內控制度沒有和績效考核掛鉤,從而不利于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二、加強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的對策
1.合理設置機構,明確權責
由于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比較簡單,因此在設置機構的過程中要按照科學、精簡以及高效等原則,并且也要綜合考慮事業單位的業務性質、管理要求以及文化理念等相關因素,從而能夠合理的設置內部機構,從而可以將權利責任落實到各個事業單位。在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財務部門起著核心性的作用。在財務部門可以將所有的經濟業務活動體現出來。事業單位的相關負責人要對本單位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內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負責。因此,事業單位的負責人要不斷加強內部控制,并且要帶領全體員工實施內部控制,做好相關的財務工作。
2.不斷健全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促使內控管理有章可依
在建立事業單位內部的會計內控體系的時候,在全面開展內部控制工作的時候要將工作方式、技術手段等來作為指導。事業單位在制定內控制度的時候,要借鑒我國企業內控的成功案例,學習企業的內控體系,并且事業單位要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發展以及管理的會計內控機制。
3.嚴格監督以及控制內部會計基礎工作
會計基礎工作如果失去了內部監控,此時會出現一定的主觀隨意性,從而不利于規范事業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最終會使得會計基礎工作的質量受到影響。事業單位要不斷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并且要監督以及控制會計基礎工作的對象,及時發現事業單位日常會計基礎工作環節中的薄弱之處,與此同時要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這樣做可以使得會計基礎工作的質量得以提高。
4.培養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以及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
第一,事業單位要對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在繼續教育過程中要將國家重大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及方針政策整理成課件的形式,與此同時還要整理事業單位日常會計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補救措施,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工作質量。除此之外還要嚴格考核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督促他們后續教育的學習。第二,事業單位要對職會計人員日常培訓工作進行加強,促使會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在不斷提高。第三,在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過程中,一個會計工作者的整體素質是提高職會計人員的道德修養。
5.建立有效的資金運行監控機制
事業單位要建立相應的機構,并且要對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日常運行建立動態的監控機制。事業單位要進行賬戶整合、設置總賬會計,并且在總賬管理中插入所有的賬戶,確保資金的順利運行。事業單位內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建立有效的資金運行監控機制,從而對事業單位的資金進行有效的監控,確保每一項資金都用到實處,最終有利于提高資金的利用率。
6.不斷加強對事業單位財稅干部隊伍的建設
職工素質的高低會影響著單位內部控制的成敗,因此事業單位要不斷加強事業單位財稅干部隊伍的建設。事業單位在選拔人才的時候,要按照公開、公平以及公正的原則來進行,從而可以選擇優秀的人才。
事業單位是向社會提供公益的組織機構,如提供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社會服務的機構。事業單位有國家財政的支持,不以盈利為直接目標,這是與一般企業等市場經濟主體不同之處,但并不是說事業單位不需要經濟管理了,原因[1,2]如下:其一,事業單位盡管是非盈利組織,經濟效益不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標,但為了實現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必須有比較高的經濟管理水平;其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深入,事業單位的經濟來源日益多樣化,加強經濟管理有利于事業單位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減輕國家財政壓力,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服務;其三,事業單位置身于市場經濟環境中,必須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優化內部經濟結構,提高成本收益率和資本利用率,既為自身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也為全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創造條件。
一、事業單位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經濟管理觀念不強,財務風險意識薄弱
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事業單位不可避免地沿襲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些管理思路,經濟管理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認識,大多數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工作都由財務部門擔當,在很多人包括事業單位領導的腦海里都簡單地認為財務管理就是經濟管理的全部了,因而缺乏全局性的經濟管理戰略,預算管理、資產管理、成本控制意識薄弱,加上事業單位經費來源主要靠國家財政撥款,財務風險較小,風險控制意識不強。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深化,事業單位必須承受來自市場的風險和壓力,風險意識淡漠將會加大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
2.經濟管理制度不健全,監督約束機制不完善
健全的經濟管理制度是有效開展經濟管理工作的依據和保障,由于事業單位經濟管理制度體系不完善,使經濟管理工作經常處于無據可依狀態,這導致經濟管理工作的混亂,依慣例或經驗去管理往往在面對新情況時束手無策。另一方面,即使事業單位制定了經濟管理制度,也因為缺乏完善的監督考核機制而使經濟管理制度難以得到貫徹和落實,內部審計也因為缺乏足夠的約束力而成為表面文章,這些問題為一些管理人員自主決策乃至違法、亂紀行為提供了方便之門,無形中也增加事業單位的經濟風險。
3.經濟管理手段不強健,資金資產管理問題多
事業單位經濟管理的重心不是通過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創造經濟價值,而是要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盡可能保值和增值,所以要對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進行有效管理。由于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加上制度執行力度不夠,造成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與企業單位相比,經濟管理手段偏弱,經濟管理預警指標體系不完善,遇到國家為抑制通貨膨脹而緊縮貨幣時,常造成事業單位資金緊缺。在資金比例分配上事業單位經常出現不合理狀況,例如大搞形象工程、盲目購置固定資產,造成資產使用率低和資源浪費;某些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管理不嚴,給了內部人員、盜取固定資產的可乘之機,造成固定資產流失、國家與事業單位損失巨大的嚴重后果。
4.人員配置不合理,素質水平待提高
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大部分事業單位不重視經濟管理工作,在其發展過程中同樣不重視經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因此人員配置不合理,進而人浮于事和責任感缺失,再加上我國事業單位領導出身于行政管理和技術管理的人居多,懂經濟管理的人少,因而不善于運用經濟管理手段對所屬單位進行管理,導致事業單位經濟管理水平低,精通經濟管理的人才不濟。
二、加強事業單位經濟管理的對策
1.轉變經濟管理觀念,提高風險應對能力
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觀念也應作出調整和更新,打破陳規陋習,適應新時期經濟管理工作的需要。事業單位當然不能只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這個立足之本,而是要樹立全新的效益觀念,從資源配置最優化角度出發,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較佳的經濟效果,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其次,事業單位要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加強對貸款資金的管理和控制,盡快建立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做好財務風險的識別、分析和防范能力。再次,事業單位領導和管理人員要轉變傳統觀念,重視自身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日常工作善于運用經濟管理方法進行管理。
2.加強經濟管理體系建設,有效發揮經濟管理效能
完善的經濟管理體系不僅是開展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保障,還是提升經濟管理水平有效手段。因此,構建經濟管理體系應成為事業單位發展戰略中重要內容。首先,事業單位應設置經濟管理機構,明確相關人員的責任和權利。其次,健全經濟管理制度和內部財務制度,使經濟管理步入標準化、制度化的軌道。再次,建立經濟管理監督約束機制,健全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對所有出入款項實施嚴格的監控,避免違法、違紀行為發生。在經濟管理體系建立方面,事業單位可以借鑒企業單位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經濟管理制度和方案。
3.注重預算核算管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事業單位通過開展預算管理可以實現有計劃的資金管理,提高經濟管理的成效。預算管理包括預算的編制、執行和反饋等環節,能夠將事后控制變成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的控制。核算管理是對預算實施效果的檢查和監督,通過加強資金預算核算管理,可以實現資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時資金預算核算管理也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充分利用預算工具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和提高固定資產管理的效率。在進行預核算管理過程中,實現財政收支平衡非常重要的,為此即便遇到特殊情況,也應重新進行預算申報。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視經濟管理培訓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人力資源的潛能,降低人力成本,實現“精兵簡政”,提高事業單位的運行效率。事業單位經濟管理效果是由從事經濟管理及進行監督的人員道德水準和專業素質決定的,高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可以促進經濟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事業單位應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合理設定崗位并明確崗位職責與要求。加強教育培訓工作,可以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同時還應利用外部環境的有利條件,引入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提升事業單位整體素質。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事業單位所處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根本變化。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充分發揮經濟管理的作用,有助于事業單位更好地為社會經濟建設提供優質服務,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資本效用的最大化。
一、前言
在財務管理工作創新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應該重視管理模式的創新,以科學、合理的管理手段制定工作,避免因為管理手段的落后,出現影響國家經濟增長的問題。
隨著現在科技的進步,知識對于社會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國家如果想要擁有更好的未來,就需要擁有知識豐富的人才,擁有優秀的人才就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效益,更輕松的運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減少公司的損失,特別是在財務管理方面,這就要求市場經濟參與者能夠結合具體財務經濟管理的問題,去選擇合適的人才,因此我們只有充分意識到財務經濟管理中的問題,才能合理的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二、現階段財務經濟管理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管理人員問題
在財務經濟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的素質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直接決定管理效率,但是,目前部分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較低,工作效率不能達到相關標準,在工作過程中缺乏靈活性,不能根據先進的財務經濟管理觀念執行工作。部分財務經濟管理人員為了自身利益或是領導利益,在財務經濟管理過程中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導致財務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出現問題,不能更好的對財務管理工作加以完善。
(二)財務經濟管理理論知識問題
由于國家經濟體制的發展,現代財務經濟管理工作已經呈現多元化發展模式,一些有形資產已經轉變為無形資產,例如:人才的綜合素質、各種專利的申請、各種商標的申請等,這就導致財務經濟管理面臨較大的風險。此類問題出現的原因是財務經濟管理工作人員還在學習傳統的專業知識,不能有效執行信息化、網絡化的管理工作,導致財務管理工作不能適應時展,無法對自身的有形、無形資產進行估量,使得社會經濟效益受到嚴重損失,對其發展造成較為不利的影響。
(三)制度問題
在財務經濟管理工作中,現代知識社會的發展促進其產權制度的發展,但是,目前部分市場主體還在應用傳統的產權配置方式,一味重視自身有形資產的配置,只能根據成本的投入執行經濟管理工作,對知識資本的配置不重視,這就導致產權制度不能得以有效應用,股東與經營者、員工的利益出現較大矛盾,如果此類問題不能得以有效解決,將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后果,不能有效提升財務經濟管理效率。
三、財務管理創新策略
(一)重視知識資本理論
在財務經濟管理工作中,要想更好地對管理方式進行創新,就要重視知識資本理論的研究與探討,相關管理人員可以將資本分為人力、市場、知識產權等,有助于管理人員對無形資產進行分析與決策,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結構不完善,但是如果能對知識資本理論加以重視,就可以更好的實現財務經濟管理現代化,保證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二)制定完善的內審制度
在財務經濟管理工作中,內審制度是較為重要的,相關管理人員必須對其進行完善,部分財務管理人員一味的利用新興審計方式對內審工作進行完善,雖然監督工作力度較大,但是實際效果不明顯。所以,相關管理人員必須對內審制度加以完善,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其他國家內審制度加以借鑒,創新內審方式,重視團隊合作能力。制定統一的內審方式,對財務經濟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要求管理人員對各個環境的經濟支出與收入進行分析,確定資金流動方向,以此為參考對未來的資金投入進行科學、合理的計劃,提出財務經濟管理建議,促進社會經濟效益的增長。同時,內審工作必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保證內審工作在合法的基礎上,提高財務經濟管理工作效率,為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創新財務管理模式
要想更好地執行財務經濟管理工作,就要對管理模式加以創新,保證能夠更好地提升經濟效益。首先,要對經濟管理的戰略性進行分析,保證可以更好地對財務職能進行改善,提高其在經濟管理中的作用,進而提升戰略高度,摒棄傳統的管理方式,分析自身優勢,保證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在采取經濟管理環境發生變化時,要對各種財務資源加以利用,保證能夠對財務風險進行分散,進而提升財務管理工作價值。另外,還要根據長遠發展對財務經濟管理工作進行分析,引進新興管理技術,應用先進管理知識,促進財務經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降低成本支出,優化經濟體系,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四)財務管理理念創新
傳統的管理模式比較注重收獲的效益,而現在最新的管理理念則是比較注重人本,這種創新的管理理念比較注重對人才的培養,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會越來越具有人性化,對職工的更加的關心,這種經營理念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職工的工作效率,充分發揮工作人員的內在潛能,調動大家工作的積極性。
(五)財務管理職能的創新
第一,財務預算職能的創新。財務預算職能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對一段時間內財務的經營狀況,經營成果和各種支出的一個預算,這對財務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這就好比一個家庭,只有合理地進行理財,才能更好地維持家人的生活質量,創造更大的價值,因此財務預算的創新式管理,有利于社會長期發展,能夠更好地促進社會創建更加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
第二,資本運營職能的創新。資本運營是財務管理制度別重要的一步,合理地進行資本運營可以有限提高收益,在資本運營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進行戰略性選擇,從而有效提高資本的利用率,實現資本的最大運營價值。
第三,財務決策職能的創新。財務決策主要運用合理、科學、專業的方法,對資金的使用方案做出合理的判別和決策的一種工作方式,通過財務決策可以有效提高資金的運轉情況,從而達到最大的效益,在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是市場經濟下,如果能夠很好地運用財務決策,不僅能為公司創造更高的價值,還能避免很多資金運行方面的問題。
(六)互聯網+財務管理技術系統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拓寬了財務管理的發展空間,使財務管理延展到運營管理的每一個節點,實現了遠程處理、集中管理的功能。財務人員可以借助E R P系統實現集中算賬核賬,遠程查報賬以及統計審計等工作;如此一來,高層管理人員就可以實時地查詢各類資金運作情況和財務經營狀況,增強對財務風險的監測以及對日常運轉的監督,優化財務資源,減少開支,從而實現財務管理和業務協同的最終目標。
(七)增強風險意識,完善財務管理體制
經濟活動的現代化、信息化使市場主體所面臨的投資環境越來越復雜,財務管理作為經營活動的中心環節,對社會發展意義重大,要想有效地規避或減經所面臨的財務風險,必須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各單位應及時糾正工作人員尤其是財務人員的態度,增強他們的風險意識,借助信息資源對有關項目進行全方位監測,防范財務風險。
四、結語
財務管理應該實現全面的創新,根據自身的實力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還應該高度重視知識型人才,完善財務管理的監控,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單位為河南南陽一中)
參考文獻
金融危機威脅著中國很多企業的生存、發展和盈利目標的實現,美國次債危機以來發生的幾次經濟危機造成了諸多企業破產,即使名列全球五百強的跨國公司也要采取各種手段應對這場危機,而加強企業成本管理是有效手段之一。
一、金融危機下對成本管理的認識
1.金融危機下企業成本管理風險的產生歸因
(1)籌資風險
籌資風險主要是由投資效益的不確定性引起的。由于競爭激烈,市場形勢復雜多變,企業的投資效益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由此產生籌資風險。另外是資金調度的不合理性。資金合理調度,可以相對節約資金占用使其既能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又能在時間上相互銜接,形式上相互協調,充分挖掘資金使用的潛力。反之,就會產生匯兌損失,這樣就要使企業以更多的本位幣來歸還借款。
(2)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資方向錯誤。二是投資過程不能嚴格按預算控制投資成本。三是投資購建的資產在技術上不先進。
2.對成本管理的認識
現代成本管理是以企業全局為對象,根據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而制定首要任務是關注成本空間、過程、業績。即將成本信息貫穿于戰略管理整個循環過程之中,通過對公司成本結構、成本行為的全面了解、控制與改善,尋求長久的競爭優勢。其成本管理不僅包括企業內部的價值鏈分析,而且包括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和企業所處行業的價值鏈分析,從而達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
二、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誤區
1.成本管理戰略與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相脫節
成本管理戰略應和企業制定的各時期的發展戰略相匹配,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成本管理是為了追求短期利益,一味追求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仍然把成本升降作為評價企業成本工作績效的唯一標準。不能配合企業戰略實現長遠收益。忽視了差異化戰略和集中化戰略的運用。結果由于產品質量差,嚴重損害企業的信譽,不利于企業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影響企業長遠利益的實現。
2.對成本管理范圍認識上的偏差
傳統的產品成本的含義一般只指產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而當期發生的其他費用則計入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作為期間費用進行核算。視為與產品成本無關,在企業發展初期,期間費用所占比重相對較小,這種成本管理辦法還是勉強可以適用的。然而現在的品牌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只注重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制造成本忽視投產前產品設計以及生產要素合理組織的成本管理會造成投資、生產決策的嚴重失誤。企業的任何一種產品從引入投產到獲利,成本過程絕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而是貫穿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
3.忽略“質量成本”的管理
質量成本指企業為確保滿意的質量所發生的費用以及當質量發生不滿意時所遭受的損失之和。它包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四個部分,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環節,質量和成本是息息相關的。
三、如何加強企業成本管理
1.增強成本觀念,實行全員成本管理
加強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于提高廣大職工對成本管理的認識,增強成本觀念,貫徹技術與經濟結合、生產與管理并重的原則,向全體職工進行成本意識的宣傳教育,培養全員成本意識,變少數人的成本管理為全員的參與管理。改變企業常用的靠懲罰、獎勵實施外在約束與激勵的機制,實現自主管理,既是一種代價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2.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
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主要通過建立起一系列的業務處理與報告應該遵循的程序和規范,以及通過對組織結構的設定、職能的劃分與分工等,來保證組織內的各項活動按照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進行成本管理的方式進行。另外,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為了及時了解環境、內部條件和競爭對手的變化可能帶來的機會與威脅,還應該建立成本預警分析系統,對外部環境、競爭對手及企業自身條件的變化進行長期的觀察,對可能出現的重大變化、對可能面臨的機會和威脅作出及時的預報,使企業能夠有充裕的時間作出反應。
3.加強市場調查和信息反饋
在成本管理中的應用信息作為企業經營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企業成本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成本管理越來越復雜,尤其是在現代成本管理又與科技進步緊密相聯,企業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隨形勢發展而提高,經營能否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對成本的信息反饋水平。因此,企業成本管理也必須適應這一客觀要求,不斷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4.改進成本核算方法,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企業基層車間、班組直接影響產品制造成本的大小,為充分發揮其成本控制的職能,行之有效的降低成本,應結合實際,采取有效的成本核算辦法。由傳統的以數量為基礎的成本計算發展到現代的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是成本會計科學發展的大趨勢,兩種成本法有各自的優缺點,如何應用應結合企業自身特點,企業在傳統成本法下,成本計算的準確性取決于間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下的企業成本管理中,切不可忽視時代環境和經濟背景,只有正視企業的籌資風險和投資風險以及企業資金回籠分配等問題,才能全面把握成本管理問題,使企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愈煥生機,謀求更好地發展。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經濟可以說是信用經濟。信用的好壞是衡量、制約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針對信用的經濟學分析,傳統主流經濟學已有諸多的闡述,筆者在此首次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遇到的信用問題進行詮釋。
一、信用問題概攬
在日常經濟活動中,我們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別人信譽差,希望有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使得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活動能在一個有序、安全的氛圍中進行,但對自己這一方是否會遵守約定、恪守信用,卻并不嚴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時就預留了不守信的伏筆。也就是說,在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活動中,人們均希望別人守信、社會誠信,而惟獨自己可以不完全誠信。當大多數人都是這種思維時,整個社會信用狀況差也就成為一種自然的普遍現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單”的個人及企業近七萬,其中,自然人占兩萬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業有三萬九千兩百七十五戶,這些個人及企業,因為失信,被鎖進“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他們將為各自的欺詐、哄瞞等失信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在全國各地,因失信而導致的經濟糾紛,甚至惡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區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嚴重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汕頭經濟特區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視經濟活動中的契約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國稅部門開出的增值稅發票可信度低,而被國家稅務總局通報不能作為出口退稅之用,致使汕頭特區1000多家外向性企業不得不外遷,嚴重影響了汕頭經濟發展。
信用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彰顯重要,傳統主流經濟學對此已有諸多的分析,“經濟人”假設是傳統經濟學的基石,其核心內容是:人是“理性經濟人”,“經濟人”的目標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傳統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揭示了市場利益原則,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經濟動機分析之外,使“經濟人”成為純理性的人,忽視非理性因素在經濟主體行為中的作用,“經濟人”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市場利益原則,并以此作為行為(包括信用行為)的動機。信用是商品貨幣交換關系的一個經濟范疇,信用行為作為“經濟人”的市場行為,其出發點是利益預期,利益成為信用行為的經濟杠桿,“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則取決于他對贏利的預期。”
傳統主流經濟學對信用問題,特別是行為主體優選守信還是失信行為,從理論上歸納為以下幾種解釋: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為主體(個人、企業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約,關鍵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給他帶來的成本收益預期,當經濟主體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則優選守信,反之,則失信;當經濟主體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懲處的成本),則優選失信,反之,則寧愿守信。如醫療行業中,正規大型醫療機構中的少數醫務人員做“醫托”,把來就診的病人介紹到私人機構就診,從中提取回扣,這種現象一經發現,在西方國家則是吊銷醫療執業資格而永不能從事醫療職業,失信成本遠大于收益;但在中國則是通過一番教育或罰款懲處后,仍繼續原醫療職業,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機會在以后的繼續失信中彌補失信成本。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懲處方式,導致行為主體選擇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為取向。二是信用行為的“劣幣驅逐良幣”(又稱二手車市場或檸檬市場)現象。“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上“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結果,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采取“舍優取劣”的行為取向以保證經濟交易時收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在實際經濟交易時,假設有甲、乙兩方,盡管雙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種美德,若雙方守信都會帶來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對稱而不知對方會采取守信還是失信的行為取向,為防止對方失信并規避己方守信可能帶來的損失,而采取失信的行為取向是己方的較優選擇;假如甲方決定采用失信行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則損失;若失信程度與甲方一致,則雙方各不沾對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則甲方損失。此后,甲方再與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則會以失信行為為優選。市場交易的結果是失信行為獲得較大收益,守信行為遭受損失,其導向是守信者逐漸減少,失信者逐漸增多,失信者逐漸把守信者驅逐出市場。三是信用行為的重復博弈減少。 交易主體的重復博弈是誘導人們采取守信行為的有效機制之一,重復博弈機制在相對封閉的農耕自然經濟社會是誠信維護的最有效機制;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特別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建設過程中,人們的經濟活動范圍擴大、交
易對象眾多,交易主體之間重復博弈次數減少,甚至由重復博弈向一次博弈演變,在信用體系尚未完善之前,優選失信行為是相對“明智”之舉。
二、信用問題的行為經濟學詮釋
傳統主流經濟學對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取向的解釋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但現實經濟活動中,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狀態。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信用問題是一種新的嘗試,能使信用問題的研究更趨完善和全面。
1、確定性效應。
行為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認為, 人們是厭惡風險的,與可能的結果相比,人們更青睞于確定的結果,既便可能的結果有更好的預期價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獲得300元和100%概率獲得150元之間選擇,前景理論認為人們會選擇后者;又如,納稅人在分項扣除和標準扣除之間選擇時,預期效益理論認為人們會選擇節稅最多的結果,而前景理論認為,在風險與安全之間,納稅人更應選擇后者,盡管兩種都節稅,但與標準扣除相比,分項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確定,故更有可能選擇標準扣稅。 對信用問題的分析,也存在確定性效應。交易主體在交易過程中是優選守信還是失信行為,關鍵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選擇哪一方,假如當選擇守信時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選擇失信時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時,該交易主體會傾向于選擇失信行為,因為守信時有30%被蒙騙的可能性;當選擇守信時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選擇失信時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時,該交易主體會傾向于選擇守信行為,因為失信者有30%被懲罰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推定,假如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制度規范、簡明、易于操作,且對失信行為的社會懲罰嚴厲,威懾作用強大,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易于辨析,使守信者的收益確定性大于其風險,使失信者的風險確定性大于其收益,這樣,就促使交易主體優選守信行為取向; 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不規范、繁瑣、難以操作,且對守信行為的保護性差,對失信行為的懲罰不力,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難以辨析,使守信者的風險確定性大于其收益,使失信者的收益確定性大于其風險,甚至守信也會面臨一定風險,且失信的風險小,在這種扭曲的情形下,交易主體就會優選失信行為取向。
2、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
人們在最終決策時依賴于信息顯示,盡管這些信息對決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們對信息處理的方法是多樣化的,這可能導致其偏好與選擇的不一致,即產生所謂的分離效應。如拋硬幣就表明了分離效應對決策的影響:在第一次拋硬幣打賭的結果出來以后,問所有參賭的人是否愿意再賭一次,大部分的回答是“第二次賭取決于是否贏了第一次賭”,盡管第一次賭的輸贏與第二次賭的實際結果的影響不大;若第一次賭贏了,大多數人愿意再賭一把,否則,大都不愿再賭。
當期的風險態度和決策受前期決策實際結果的影響,前期盈利增強人們的風險偏好,以平滑當期的損失;前期損失會加劇以后損失的痛苦,人們的風險厭惡會增強。如果失信者在前期的收益經常大于成本,會助長其失信偏好,不斷重復失信行為。如股市中的“黑幕”,就是因為違規者造假獲得的收益遠大于違規成本,利潤頗豐,且每次違規后所受到的處罰很輕,所以,股市上存在不少職業造假違規的專業人士。股市中因不誠信而造假的觸目驚心的案件,在初期只是小規模的造假失信行為,但因屢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勵,以致愈演愈烈,演化成數額巨大、情節嚴重的造假案例;相反,若伸手必捉、嚴懲不怠,失信者就會被強化為風險厭惡者,失信行為就會受到抑制,守信行為就會受到弘揚。
3、從眾行為。
不守信用的從眾行為源于行為主體的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從內因看,行為經濟學由心理角度分析得出,人們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從眾行為。我們可用下面的例子來具體說明。有兩家飯館相互緊挨著,每個顧客都要從中選擇一家來就餐。第一位顧客選擇在哪家就餐是完全根據他自己的意愿,而下一位顧客除了按他自己的喜好來做決定之外,還可能受第一個顧客的影響,如果前兩個顧客的選擇相同,則第三個人看到其中一家飯館有兩個人在用餐,而另外一家卻沒有顧客,也可能會選擇人多的飯館。最終的結果是,很可能所有的顧客都會選擇同一家飯館就餐。但是實際上,選中的那家飯館很可能是差的。上述理論可用來分析信用問題,失信者通過觀察別人的信用選擇行為,或通過不合理的推理認為他人選擇失信行為而獲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懲處的代價低于失信所獲得的收益,即使被懲處,大多只是被要求彌補對方成本或罰點款了事,個人受到制裁甚少,這樣,無形中誘發和刺激了消費者個人或企業管理者們產生了“法不責眾”、“跟風無過”的心理,這種從眾心理所導致的行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簡單復制和添加,而是不斷總結和提高失信的技巧,后果更嚴重。人總是處于一定社會經濟活動之中的,周圍環境對自身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從眾心理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根據行為經濟學家的觀點,人的行為不僅僅受到自私心理的支配,而且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制約。價值觀是用以指導人們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是浸透于個性之中支配人的行為、態度、觀點、信念、理想的內心尺度。市場經濟下,經營環境日益復雜,各種誘惑隨之產生,相應地,一些丑陋現象也相伴而生。一部分人以個人的利益為核心,直接或間接不守信用而欺騙另一方交易者。
從外因看,產生這種從眾行為的外部原因在于對失信者的懲罰力度太小。行為經濟學家指出,人們作決策、作判斷時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違法必定要受到懲罰。如果在完全理性的情況下,人們不會選擇觸犯法律。失信者之所以“以身試法”,在于他們覺得失信帶來的收益可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正是這種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交易主體在作決策判斷時,不會是完全理性的。正如一個小偷在他第一次行竊“成功”后,發現獲得的“收益”遠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嘗到甜頭后膽子會越來越大,罪行也會越來越嚴重。同理,當交易一方發現不守信用帶來的收益遠大于失信行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非完全理性的一方交易者會為了收益而放棄誠信操守。另外,監督成本過高,違規成本、訴訟收益太低,這就誘致眾多行為人選擇失信,失信案例層出不窮,社會信用普遍較差。 三、基于行為經濟學的信用問題治理
信用問題治理是國內外理論界和實務界不斷探索并力求予以解決的課題,構建合理的信用制度是解決信用問題的主題。筆者根據以上對信用問題的行為經濟學分析,從三個層面提出信用問題治理思路。
1、第一層面是根據確定性效應,構建規范、簡明、易于操作的信用體系,交易主體易于辨析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把自己規范在自覺守信行為層面。按照前景理論中的確定性效應,人們面臨“獲得”,傾向于“風險規避”,所以,應創造條件,增加人們面臨“獲得”的概率。為使守信的“獲得”概率增加,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建立社會征信機制,使人們易于獲得全社會的行為主體的信用信息,降低單一行為主體之間的信用信息獲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盡量使社會征信機制和信用交換機制在規范的基礎上簡單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導盡量多的大眾在社會經濟交往過程中,盡量通過正式規范信用體系渠道獲取各行為主體的信用信息,減少通過非正式渠道獲取信用信息,如通過親朋好友打聽或道聽途說。
2、第二層面是根據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使交易主體之間一對一的失信行為演變為失信者與整個社會的信用對抗,通過與整個社會的信用對抗機制把失信者的失信行為強化為守信行為,使介于失信后至法律懲罰之間的灰色地帶的失信行為得以遞減。培育發達的信用信息交換和擴散機制,是這種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能夠中斷的關鍵,也就是在征信制度基礎上,生產出可以交換的市場能夠接受的信用產品,同時建立規范的信用產品交易市場。這樣,一旦某一交易行為主體不守信用,其失信行為很快通過信用信息交換和擴散機制,也即通過信用產品在信用交易市場上交換并擴散出去,導致失信者對交易另一方的失信行為轉化為對整個社會的失信行為,失信者將會喪失與社會中任一交易主體之間的交易機會,作為他不守信用的代價,這種代價會伴隨他較長時間甚至一生,其懲罰和威懾作用是很顯著的。這樣就能中斷失信者的這種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
3、第三層面是根據從眾行為特性,完善失信行為的法律機制,強化失信行為的法律懲罰力度,弱化失信行為的示范作用,使失信的跟隨者攝于法律的嚴懲,而由失信行為取向轉變為守信行為取向。行為經濟學家們研究發現,在非理性的情況下,人們面臨“獲得”,傾向于“風險規避”,故處罰比獎勵對人的“刺激”更大。根據該理論,讓失信者徹底放棄僥幸心理的最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大懲罰力度,讓違法者們意識到不守信用必將付出沉重代價。為此,一是要加快我國的法制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執業監管,加大懲罰力度,以解決行業中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二是要加強執法機關隊伍的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促使他們在工作中做到“執法必嚴”,對違反法律的失信行為,要嚴肅處理,決不能姑息遷就。
目前國內加快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如上海、北京、深圳的個人征信系統運行,浙江、江蘇、湖北等省市的區域信用體系構建等,隨著信用制度的完善,失信所獲收益的成功率逐漸變得更為不確定,客觀上強化了交易主體守信收益的穩定性,引致社會交往、經濟交易中個人、企業守信行為趨于強化。
【參考文獻】
邱曙東 《灰色經濟造成信用缺失 潮汕背上假貨標簽》 新華社通稿 2001年11月7日
[英] 約翰.穆勒 《政治經濟學原理》下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75頁
阮德信 《區域信用體系與和諧社會構建路徑》 《求實》 2005年第6期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f mechanical life of the equipment, wear degree, the salvage value and overhaul period and so on key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n how well the equipment of the cost of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and strive to equipmen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of benefit maximization, has strong theoretical value and sex, for reference.
Keywords: maintenance management; Economic decision; Economic analysis; Cost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C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設備是社會生產的重要要素,是生產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同時,設備也是企業的重要生產要素和主要資產之一,它既是企業的主要生產工具,又是衡量企業規模和現代化水平的一個基本標志。如何科學的、合理的、優化的使用這些設備,既保證設備技術上的可靠性,又做到維修上的經濟性,這是值得每一個設備管理者思考的問題。
2機械設備的經濟性分析是動態維修綜合效益的最終評價和決策標準
2.1 經濟性分析主要是研究機械設備的經濟壽命 T,它是機械設備的物理壽命 TW和技術壽命 Tj的綜合,是確定機械設備壽命的終結依據
機械設備的經濟壽命又稱為價值壽命,是指設備平均每年使用代價最低的年數。設備經濟壽命期滿后,若不進行改造或更新,就會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要從經濟角度來選擇最佳使用年限。
機械設備的物理壽命是指設備從開始使用直到報廢為止所經過的時間,設備經使用磨損后,經過維修可延長物理壽命,但隨著設備使用時間延長,支出的維修費用日益增加,設備技術狀況不斷老化。過分延長設備的物理壽命,在經濟上,技術上都是不合理,所以有時為了節約資金,使用一些舊的、老的設備,為了搶進度,搶生產而“拼”這些老設備是不合理的。
機械設備的技術壽命是指設備從開始使用的技術落后而被淘汰所經過的時間。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設備的技術壽命趨向縮短,要延長設備的技術壽命就必須用新技術對設備加以改造。
1) 確定最佳使用年限:
式中:---設備的原值;
T ---設備的使用年數;
---不考慮低劣化時每年的費用;
---年低劣化增值。
當 Y 最小時 T 為最佳使用年限,即 dy/dT =0 時得
再用折算現值公式和現值貼現總值乘以投資回收系數,綜合考慮各年費用利息因數的影響,以表格形式計算出 T 的確切最佳值。
折算現值 P 為:
式中: s ---未來值,即 n 年付出的資金;
i ---資金利用率;
n ---比較時采用的年限( n = 1,2,3…) 。
回收系數為 。
2) 確定磨損程度
機械設備的磨損可分為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有形磨損包括電氣部分( di) 和機械部分的有形磨損 dd。
有形磨損程度:
式中: Tu ---設備的已使用年數;
Ts ---設備按有形磨損規定的服役期。
在確定 ap 時,必須與電器部的有形磨損 di 及機械部分的有形磨損 dd 綜合修正,從而得出正確的 ap 值。設備的有形磨損也稱作物質磨損,是設備在使用或閑置過程中,由于力或自然力的作用,使設備實體產生磨損或損耗而形成的,而設備的無形磨損也稱精神磨損,是由于科學技術進步而不斷出現性能較完整生產效率更高的設備,使原有設備的價值貶低而形成的。
根據設備損耗情況,可采取設備更新改造的不同方式進行補償,設備修理特別是設備大修是恢復設備精度性能,維持簡單再生產的有效措施,這是補償設備的有形磨損的主要方法,設備的修理無法補償由于科學技術進步引起的設備無形磨損,由于產品結構的調整,產品品質的提高,原有的設備性能適應不了生產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進行設備更新的改造。改善和提高設備技術性能來補償設備的無形磨損。
3) 確定機械設備的殘值 O
根據機械設備的復雜程度,可確定其機械部分的復雜系數 α,電氣的復雜系數 β,則機械設備的殘值為:
式中: ap = R/k
ap ---機械部分的有形磨損程度;
R ---修復全部磨損零件所用修理費用;
k ---在確定機械設備磨損時,該設備的再生產價值。
則,修復全部磨損零件所用的修理費用 R 為:
若預計第一次大修所需要的機具費用為 A:
故直接費用為 β = A + R; 工時費為 F。
式中: T ---每臺機械復雜系數大修工時;
q ---每臺班費用( 1 臺班為 7. 5 h) ;
α,β 分別為機械和電氣部分的復雜系數。
故大修費用為 F大總為:
F大總= R × 113.35% × F × 116.52% 。
可以利用經濟比較和技術比較來確定采納大修方案,呈更新方案。若 R <kn-O 則說明大修理方案在經濟上是合算的; 若 R >kn-O,則說明大修理方案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除此之外,還必須分析機械傳動系統的復雜程度,利率率的高低,有形磨損的嚴重程度,大修后的精度等,綜合經濟和技術上的分析比較,從而確定采納哪一種方案。
4) 確定最佳的大修周期
設備生產單位產品的成本 C2為:
式中: ---第 i 個修理周期經營費用 C’的初始值;
C ---常數,指不隨修理間隙期變化而變化的經營費用;
---第 i 個大修理周期的生產產值;
---第 i 次大修理時分攤的設備的價值;
---第 i 個修理周期經營費用的增長系數;
---第 i 個修理周期經營費用的增長指數。
為了找到 Czi的最小值,對上式求導,并取值為零。zi的最小值,對上式求導,并取值為零。
用 除以平均年產值的最佳大修期 。
2.2 設備的維修費用管理
一、要加強對危機的重視
要加強政府和政府人員對潛在和已暴露的公共危機所應普遍具備的基本的警覺性和應變力。需要深入開展政府人員危機管理培訓和全民危機管理意識教育,從而增強全社會特別是政府人的危機管理意識和技能。只有有了對危機的重視,有了危機意識,在危機到來時,才會不慌亂,做到有序,高效,把危機帶來的損害降到最低程度,要多向群眾普及應急知識,使群眾深刻認識到危機到來時給群眾帶來的經濟和財產的損害,比如,定期制作一些宣傳知識的冊子,發給群眾,定期的做一些節目,把知識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使群眾能夠對這些知識有深刻的印象,做一些仿真訓練,能夠使群眾親身把這些知識運用到這些模擬訓練中,增強自身的應急能力。
二、要完善預警機制
由于危機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要有完備的危機預警機制。
(一)完備的法律支撐體系。完備的法律體系是建立預警機制的支撐,也使預警機制的有效運作有了法律保障,同時,用法律約束了政府人員的行為,杜絕的行為,能夠在更大程度上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二)政府應常設危機管理機構,對信息進行搜集和篩選,同時應負責整個危機事件的處理。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就會設置專門的危機管理機構,就使其有了較為完備的公共危機組織機構。如,美國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它負責國家日常的公共危機預警工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私人商業部門和社區志愿者都以它作為溝通的橋梁,是危機預警中的重要決策、協調、指揮和執行機構。這樣的機構就可以在危機發生時,能夠迅速的做出反應和決策,使危機預警順利進行。
三、完善信息溝通機制
在公共危機發生時,對于涉及公共利益的各種信息,政府必須及時準確的向社會公布,確保公共危機信息的暢通,號召公眾共同應對危機。如政府主動召開關于公共危機的新聞會,對事件發展過程的報道進行實時更新,使公眾能夠及時了解處理的過程和結果。政府危機管理機構中應專門設置與社會組織進行聯系溝通的部門,建立有效地交流對話渠道,這樣的溝通既確保了政府能得到及時可靠的危機信息,也可向公眾傳達政府防治危機的信息。有效減少輕信、傳播流言、謠言等不合作行為的發生,消除公眾不必要的恐慌。
四、建立有效地信息反饋機制
在危機事件發生以后,要對此次危機事件的處理過程進行全面的分析,有哪些不足,有哪些優勢,都要列舉出來,并記錄下來,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不能一味的解決,而不總結經驗和教訓,有了不足,也要及時的改正,例如,召集處理危機事件的各方面人員進行座談,讓大家暢所欲言,講出處理過程的體會,遇到的棘手的問題,哪一方面做得不夠,阻礙了事件處理的進程,找出危機事件處理過程中的通病,分析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有效地信息反饋機制,可以使再一次處理危機事件時,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也會使公共危機管理機制越來越健全。
五、在公共危機管理模式上,要實現從單一管理模式到共同管理模式的轉變
(一)在我們的思維里,突發事件中,通過政府的管制,事件一定會按照我們所預期的方向發展。但是,政府控制的效果并不一定盡如人意,因為政府的行政指令在自上而下層層傳遞到社會基層時,并不能保證社會領域里的反應就一定與政府的要求一致。這就需要非政府組織利用自身深入民間的優勢,告知政府這些指令,并使其有秩序的執行。因此,加強對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探討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政府要給予非政府組織以充分的信任,政府不能簡單地把非政府組織作為其管理和執政助手,要放手讓其去發展。尊重非政府組織,努力在平等的基礎上同非政府組織進行溝通、協調和合作。其次,非政府組織要提高自身的應對危機的專業素質,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并利用團體的力量,向社會公眾普及自救知識,落實貫徹政府的指令,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需要注意的問題,向群眾講清楚。
(二)公共危機的發生直接危害到的是社會公眾的利益。良好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是需要社會公民的合法有序的參與的。社會公眾的有效參與能夠在處理危機時提高處理的效率,大大減少了危機帶來的損失。而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完善危機管理教育機制,當前,在危機發生時,我國多數公民習慣于將自己作為危機管理的對象,缺乏責任心和主人翁精神,并沒有主動參與和服務的愿望與要求。這些現象正是因為我國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中關于危機教育的內容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必須把危機意識的培養和危機技能的培訓,納入到國民教育的體系中,把其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些知識可以使公民能夠理性有效的參與危機管理,提高危機應對能力,從而使危機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石路,蔣云根.論政府危機管理中的公眾參與[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27.
[2] 張紅梅.協同應對: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公眾參與[J].長白學刊,2007(6):68.
[3] 王立國,馬瑩.我國政府危機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J].時代經貿,2007(10).
[4] 趙成根.發達國家大城市危機管理中的社會參與機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4).
[5] 強恩芳.危機、公共危機和公共危機管理[J].行政論壇, 200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