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5 09:28: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型小城鎮建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是堅持規劃先行,科學指導特色小鎮建設。按照產業、城鎮、土地、生態和公共服務規劃五規合一的要求,科學編制特色小城鎮發展規劃,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宜商則商,以產業所能吸納的就業人口確定鎮區人口規模, 以人口規模確定鎮區建設用地規模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努力做到每個鎮都有符合自身實際、特色鮮明的功能定位。
三是堅持產業為基,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堅持“一鎮一品”,引導小城鎮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對有工業園區(專業園區)的示范鎮,推進園區與鎮區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位于中心城區、重要交通通道節點或臨近中心城區的城鎮,建立倉儲配送、采購銷售物流園區,培育成為特色商貿大鎮;引導具有資源稟賦的鎮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成為工業重鎮、農業強鎮、文化旅游名鎮。如許昌市神鎮,堅持把鈞陶瓷這一歷史經典產業發展和特色小鎮建設有機結合,圍繞“產業+文化+旅游”的發展理念,規劃建設國際陶瓷小鎮,聚集186家鈞瓷企業,從業人員2.1萬人,年產值17.9億元。同時,圍繞“千年古鎮”與“鈞瓷之都”兩大主題,加大保護古鎮明清民居風貌,大力挖掘、弘揚、宣傳鈞瓷文化,進一步提升鈞瓷的文化品味和神古鎮的知名度、影響力。
2.山區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方法及應用——以云南省德宏州為例
3.長江經濟帶沿江小城鎮建設研究——基于湖北省沿江城鎮調查數據的分析
4.中國城鎮建設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間分異研究
5.青海省2000-2008年間城鎮建設用地變化及驅動力分析
6.中國城鎮建設用地投入非協調性的動態演變研究
7.中國城鎮建設用地投入效益研究
8.中國城鎮建設用地經濟密度的區位差異及影響因素——基于27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分析
9.大力發展城市設計,提高城鎮建設水平
10.平谷區城鎮建設用地生態經濟適宜性評價方法
11.基于GIS和DEA的三峽庫區城鎮建設用地變化與效益評價
12.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與小城鎮建設
13.國內外小城鎮建設理論與實踐分析
14.中國城鎮化的質量問題和健康發展
15.城鎮建設用地經濟密度時空分異的實證分析
16.九龍江流域城鎮建設用地與河流水質關系研究
17.基于RBF神經網絡的成都市城鎮建設用地需求預測
18.天津市“宅基地換房示范小城鎮”建設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9.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留住鄉愁”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20.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小城鎮“四態合一”規劃建設——以成都崇州市道明鎮總體規劃為例
21.旅游發展與城鎮建設耦合協調研究——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
22.珠江三角洲城鎮建設用地增長分析
23.江蘇省城鎮建設用地擴展時空格局演化——基于1993、1998、2003年度夜間燈光數據的分析
24.南通市城鎮建設用地擴展時空特征分析及模擬
25.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與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以馬鞍山市為例
26.國際旅游島建設背景下海南省新型城鎮化模式研究
27.和諧之城:德國小城鎮建設經驗與啟示
28.基于RS與GIS的無錫市城鎮建設用地擴展時空特征分析
29.湘江流域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失調程度及特征研究
30.基于空間開發適宜性分區的城鎮建設用地配置——以海安縣為例
31.土地城鎮化及相關問題研究綜述
32.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3.論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
34.廣州市花都區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研究——基于MCR面特征提取
35.基于GIS和景觀生態學的西部地區城鎮建設用地擴展研究——以寶雞市中心城區為例
36.政府主導型城鎮化的發展困境——Y示范區小城鎮建設兼與小城鎮理論對話
37.德國、美國、澳大利亞與日本小城鎮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38.基于DEA模型優化的城鎮建設用地需求預測——以皖江城市帶為例
39.城鎮建設用地生態適宜性評價研究——以重慶市榮昌縣為例
40.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山地小城鎮建設規劃——以重慶柳蔭鎮為例
41.基于GIS的西安市城鎮建設用地擴展研究
42.借鑒國外城鎮化經驗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對策思考
43.貴州省城鎮建設用地擴展的時空演變特征
44.江蘇省城鎮建設用地擴展實證分析
45.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
46.天津小城鎮建設的“華明模式”評析
47.小城鎮建設投融資機制比較借鑒
48.國外小城鎮建設經驗、教訓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村鎮建設的啟示
49.城鎮建設用地效率時空分異研究——以青島為例
50.城鎮建設用地預測方法研究
51.城鎮化建設資金規模及土地財政改革——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土地財政代償機制研究評述
52.以小城鎮建設為基點促進新農村建設發展——以武漢市漢南區新農村建設規劃為例
53.城鎮建設用地預測方法新探——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
54.吉林省低碳小城鎮建設思考
55.三江平原墾區基礎設施建設對區域城鎮化的影響
56.城鎮化建設中的投融資機制研究——以陜西30個重點示范鎮建設為例
57.城鎮建設用地擴展類型的空間識別及其意義
58.國外小城鎮建設模式探究
59.我國小城鎮建設的問題與對策
60.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小城鎮建設研究
61.基于DMSP/OLS夜間燈光數據提取城鎮建設用地的鄰域分析法
62.國外小城鎮建設經驗探討
63.國外典型生態型城鎮建設模式及政策借鑒
64.廣佛都市區道路網絡與城鎮建設用地間的影響分析
65.新型城鎮化與城鎮建設稅制改革
66.中國新型城鎮化村鎮建設格局研究
67.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潛力釋放技術研究——以蘭州市為例
68.城鎮化建設與基層治理體制轉型——基于中西部城鎮化建設的實證分析
69.小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模式——以重慶市為例
70.以法律引領和推進生態城(鎮)建設
71.西南地區新型特色小城鎮建設的對策
72.湖南省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
73.中國城鎮建設用地投入的非協調性研究
74.農產品加工產業聚集與小城鎮建設
75.湖北省城鄉建設用地城鎮化率及其影響因素
76.城鎮規劃導向下城鎮建設用地空間拓展研究
77.地理國情監測框架的探索與實踐——以城鎮建設進程監測系統為例
78.基于GIS的喀斯特山區城鎮建設用地空間擴展特征分析——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為例
79.云南山區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中的特殊因子分析
80.城鎮建設用地增長及其預測——以山西省為例
81.三峽庫區城鎮建設用地驅動因子路徑分析
82.論邊疆民族地區小城鎮建設的特點、模式與路徑
83.農村城市化進程中小城鎮建設問題探討
84.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中國的未來城鎮化建設
85.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困境及其突破
86.生態城鎮建設中環境鄰避沖突的源頭控制——兼論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的完善
87.旅游發展與小城鎮建設共生關系研究
88.城鎮建設占用耕地與糧食安全
89.利益視角下的鄉鎮政府行為邏輯分析——以甘肅A鎮小城鎮建設為例
90.京津冀地區城鎮空間擴張模擬與分析
91.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建設用地評價指數探討
92.蘇南地區典型城鎮建設用地擴展的時空分異
93.皖江城市帶城鎮建設用地綜合評價與優化對策
94.廣東省城鎮建設用地經濟密度差異時空特征及影響機理
95.江西城鎮化發展歷程、成效、問題及其對策
96.海南特色小城鎮建設路徑研究——以儋州白馬井鎮為例
97.54321養老產業模式研究——兼論農區養老主題小城鎮建設
二、新型小城鎮建設鄉鎮財政所面臨任務
1.基礎設施投資
主要用于城鎮道路和交通、通訊、內河治理、供水、供氣、供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綠化、公共場所等設施的投資。基礎設施投資關系到新型小城建設的規模和承載能力。
2.公共服務保障
主要用于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這部分支出是鄉鎮財政支出的核心部分,直接體現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主要內涵和小城鎮建設的質量。
3.扶持產業發展
主要是用于支持產業發展的稅式支出、財政貼息、研發補貼、人才引進補貼、服務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這項支出既關系到新型小城鎮能否做大做強和可持續發展,也是關系到鄉鎮財政能否處理好財政與經濟關系的重要問題。
4.帶動“三農”發展
新型小城鎮建設必然產生對“三農”的多方面需求,自然帶動“三農”的發展,但新型小城鎮發展速度超過了“三農”發展的速度,小城鎮建設目標也難以實現。為此,鄉鎮財政在支持鄉村道路建設、農村科技推廣、農民培訓、農業合作組織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生態建設等方面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
5.財政管理創新
傳統的鄉鎮財政為生產型財政,后又轉向吃飯財政,公共財政的作用發揮不足,財政管理不規范,管理手段落后。新型小城鎮建設使得鄉鎮財政收支規模、支出范圍、支出項目將發生變化,公共財政的特征更加明顯,預算更加規范,管理更加嚴格,法制化、科學化、信息化管理將成為鄉鎮財政管理新特點。
三、新型小城鎮建設中鄉鎮財政面臨的問題
1.財力緊張
當前鄉鎮財政困難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具體表現:一是財政的經濟基礎薄弱,大部分鄉鎮工業不發達,商業規模較小,稅源少且不充裕。二是現行非稅收入極其有限,國家規范收費之后,鄉鎮原有的收費項目所剩無幾。三是營業稅提高起征點和大部分企業營改增后,現行分稅制體制下,鄉鎮財政收入下降。四是鄉鎮政府無權發行城鎮建設債券。
2.剛性支出
一是保吃飯的壓力。鄉鎮財政供養人員盡管收入不高,但對財政來說仍然是一項剛性的首要支出和沉重壓力,養人支出目前仍占鄉鎮財政支出的70%左右。二是鄉鎮基礎設施落后,維修改造、擴建、配套任務繁重,財政無力承擔,拖欠工程款在鄉鎮是一種普遍現象。三是公共服務支出不斷增長,財政處于低水平保障,甚至難以保障。
3.政策缺陷
一是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些年來,國家土地政策的紅利基本上被大中城市所獨享,土地財政成為城市財政的主要特征。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基本上是擠占鄉鎮非農業用地,在國家更加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今天,新興城鎮用地也隨之納入嚴控之中,大量的土地收益將成為歷史,土地非稅收入在新型小城鎮建設中將看不到優勢。二是國家對“三農”的支持,僅限于農村的基礎設施、農業生產、農民的生活上,而對農業人口轉移中所發生的費用并沒有納入顯性支出之中,農民享受不到市民化待遇,如低保、失業等支出,增加了農民改變身份的風險,抑制了農業人口的轉移。三是農村土地難以實現流轉,農民沒有改變身份的本錢,城市人口回流農村又受到農村房屋產權轉移的限制,城里居民與農村居民消費資金相互融通的渠道沒有打開,導致新型城鎮建設難以聚集農業人口。三是分級分稅財政體制下,鄉鎮財政很少獲得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依據的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和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鄉鎮財政自身無力解決新型小城鎮化建設的財政壓力問題。
4.理念僵化
國家實施城鎮化戰略以來,小城鎮建設出現“重口號、輕行動,重外延、輕內涵,重眼前招商、輕整體規劃”的現象。小城鎮建設中遺留下來環境欠賬、生態欠賬、公共服務欠賬很多。近年來很多人片面認識“公共財政”,財政配置資源的職能沒有有效發揮,財政與生產的關系幾乎被割裂開來,開辟財源的意識淡薄,財政扶持支柱產業的杠桿作用幾乎殆盡。
5.管理粗放
由于鄉鎮發展落后,長期缺乏優秀的管理人才。人才是事業發展的基礎,新型小城鎮建設也不例外。盡管近些年,包括鄉鎮財政部門在內的管理部門吸納了部分大學生充實到管理隊伍,但特別優秀人才少見,長期扎根鄉鎮的干部不多。在產業中專業技術人員和優秀管理人才更是缺乏。鄉鎮人才的匱乏,導致各方面管理的粗放,嚴重影響了新型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的質量。
四、新型小城鎮建設的財政政策支撐
1.財政部門積極參與新型小城建設規劃制定
新型小城鎮建設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滿足人的需求,適應人的生存,是新型小城鎮建設的出發點,也是歸宿。目前國務院已出臺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但是在國家層面上具體的新型小城鎮建設規劃還沒有出爐,地方層面上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型小城鎮建設具體規劃和實施方案也未見頭緒。加快新型小城鎮建設規劃和制定規劃內的新型小城鎮建設實施方案,是科學建設新型小城鎮的前提。首先是確定重點建設的鄉鎮。對聚集人口潛力大、產業基礎好、鄉鎮財政狀況優的鄉鎮優先建設。特別是交通便利的縣城與縣城之間,輻射區域廣、跨度長、流動人口多的鄉鎮,更要作為重點發展對象。在制定新型小城鎮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中,財政部門必須作為主要部門參與制定。財政部門既要積極保障新型小城鎮建設的公共支出,也要使新型小城鎮建設控制在財政可承受的范圍內。
2.加快創新鄉鎮財政管理體制
地方各級財政分得的蛋糕有多大,不僅取決于本級全口徑的財政收入規模,更取決上級政府如何切割蛋糕。小城鎮發展緩慢不僅僅是市場經濟下資本選票決定的,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于國家的產業政策、生產要素政策、財政政策等,財政狀況制約著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為了從財力上保障新型小城鎮公共建設需要,應完善現行財政體制,實施更加有利于新型小城鎮建設的中央、省、市、縣和鄉鎮的分稅制以及土地收入分成制度,擴大鄉鎮財政留成比例。必要時,對國家規劃建設的非城市周邊鄉鎮的新型小城鎮實施分成比例倒置,土地收入全部留用(彌補近些年鄉鎮土地紅利的流失),省級和市級規劃的新型小城鎮上繳的財政收入全部留用。只有通過讓鄉鎮財政獲得更多的可支配財力,才能保障新型小城鎮建設的速度和質量。
3.加大對鄉鎮的轉移支付力度
推進新型小城鎮建設,必須增加小城鎮對農民轉移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科學的城鎮規劃、完善的基礎設施、高質量的社會文化生活,增強基本生活設施和精神生活保障,提高農民進城吸引力;另一方面,通過提高養老、就業、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增強生存和發展的保障,提高農民進城吸引力。為此,對困難鄉鎮應增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一是在保障社會保險和教育統籌的基礎上,提高鄉鎮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失業補助的標準,實現鄉鎮居民與城市居民的同等生存和生活待遇,確保社會保障資金按時足額補助到位,堅決消除拖欠、挪用現象。二是增加鄉鎮的財政專項補貼,特別是公共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科學、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補助,改善鄉鎮公共服務落后狀況,提高鄉鎮居民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活質量,縮小鄉鎮與城市的差距,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絕大多數鄉鎮缺少具有本地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國家壟斷產業(電信、電力、石油、鹽業等)又從鄉鎮掠走稅收和高額壟斷利潤。在新型小城鎮建設過程中,中央、省、市財政應在預算單列新型小城鎮建設專項資金,實行專戶管理,確保資金專款專用,真正實現城市對鄉鎮的反哺,使為城市發展建設做出貢獻的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實現本地化的安居樂業,真正解決農民工候鳥式的生活,實現社會的穩定。
4.積極探索新型農業人口轉移成本分攤機制
在農業人口向新型小城鎮轉移過程中,城鎮增容必然帶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財政壓力,為此探索建立科學的農業人口轉移成本分攤機制將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難題,破解這個難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解放思想,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一是嘗試用農民土地流轉收入換入城安置費用。二是嘗試農民住宅面向城市殷實富戶開放流通,實現農民住房財產與城市居民收入的轉換。三是農村土地在確保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前提下面向城市資本開放,吸引更多的非農資金投入農業,既實現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發展維持國家糧油安全,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更多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就地轉換身份,或有能力進入新型城鎮享受市民待遇。四是增加上級財政投入,對小城鎮新安置農業人口實施補貼政策,緩解鄉鎮財政壓力。五是設立農民在小城鎮創業扶持政策,包括稅收減免政策、財政補助政策、小額貸款貼息政策等等,增加轉換農民收入,自力更生承擔進入新型小城鎮的成本。
5.加大財政對鄉鎮特色支柱產業的支持力度
在推行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的同時,財政應重點支持文化旅游、商貿物流、資源加工、交通運輸等體現鄉鎮特色資源、區位優勢的產業發展,通過規劃引導,市場運作,利用財政的稅收政策、貼息政策、國家參股政策、補貼政策等,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要重點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城鎮公用設施投資運營,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揮引致投資的作用,引導更多的私人資本投資于新型小城鎮,加快新型小城鎮建設步伐,為新型小城鎮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經濟基礎。
2.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全面落實“十一五”規劃的大好機遇,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資渠道,推動團場小城鎮建設。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城鄉統籌政策和“十一五”規劃的實施,將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新疆的小城鎮建設上來。兵團小城鎮建設絕不能“坐等”,一要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對兵團小城鎮建設的支持;二要爭取銀行對兵團小城鎮建設的優惠貸款政策;三要爭取自治區推進改革現行不合理的財部體制,對兵團小城鎮建設給予優惠的財稅政策。同時,兵團小城鎮建設要改革投資體制,要積極推動建立起以集體經濟積累和職工群眾個人投資為主,國家、地方、集體、個人共同投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不僅要堅持發揮職工資金在團場小城鎮建設中主渠道作用,重要的是要積極研究和探索民間資金的投入問題。放開興辦公共事業的限制,本著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對一些有投資回報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公廁、自來水、排水排污、公園、廣場建設等項目,采取招投標的多種方式,鼓勵企業、個人以及外商參與投資,形成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還要進一步拓寬信貸融資渠道,建立有償投入的回報機制,一方面與金融部門建立良好的信用關系,爭取銀行貸款,另一方面要與金融部門、企業大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機制,讓他們參與團場小城鎮重點項目建設,獲得更大的資金支持。更要積極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吸引外資投入經營。
然而,從2014年開始,隨著宏觀經濟和政策環境變化,我國房地產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行業轉型升級加快,企業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對接新型城鎮化戰略,特別是積極參與小城鎮發展,進一步分享改革紅利,已經成為房地產企業需要認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現實問題。因此,對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房地產企業參與城鎮建設的方式
根據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程度和小城鎮建設項目特點,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模式可以分為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房地產項目和一級開發等四大類,如表1所示。
1.房地產投資類
房地產投資類是指房地產企業將資金投入到小城鎮建設項目中,企業本身并不參與項目的日常實際操作和管理。根據項目融資方式不同,該類模式可以細分為不同類型,包括城鎮化債券、城鎮化發展基金、城鎮建設項目信托、股份制改造以及資產證券化等。
2.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類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類是指房地產企業可以通過具體的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項目與城鎮政府合作,參與到小城鎮項目建設。在該類模式中,房地產企業除了投入資金外,還要在項目的建設、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參與。根據建設項目類型不同,可以分為代建、服務外包、BOT、TOT、TBT和PPP等。
3.房地產項目類
房地產項目類是指房地產企業根據公司發展戰略,選擇具有盈利性的房地產項目進行開發經營。根據房地產項目的類型不同,可以分為住宅項目開發、商業項目開發和其他房屋開發(如產業園、工業廠房等)。
4.城鎮一級開發類
城鎮一級開發類是指房地產企業作為小城鎮建設的一級開發商,全面參與小城鎮的開發建設,包括小城鎮的整體改造、新區開發建設等。
二、房地產企業參與城鎮化項目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浙江省的實際,可將房地產企業分為四類,即:大型開發企業、中小型房地產企業、專業型開發企業和服務型房地產企業。結合浙江省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模式和特點,分別從產品選擇、參與模式以及融資方式等方面,為不同類型的房地產企業提供相應對策和建議。
1.對大型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大型房地產企業一般是指具有一級開發資質,在全國或者大城市以上區域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市場導向能力和品牌優勢,資金、技術實力雄厚且發展潛力較大的主營從事房地產開發的企業。由于這類房地產企業開發規模大、綜合開發能力強、人力資源豐富、資金實力雄厚、融資能力高等特點,結合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模式特點,大型房地產企業可參與小城鎮的新區開發、舊城改造、產業園等大型項目開發建設,即采用綜合開發等模式,以實現企業的長遠利益和社會收益。
對于新區開發、產業園類等項目,大型房地產企業要發揮綜合開發能力強的特點,堅持在規劃布局、建設思路、空間銜接上高起點、高標準,結合小城鎮的區位優勢、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等,在科學論證基礎上,做好小城鎮項目建設工作。同時,合理安排小城鎮建設項目的開發順序,按照先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后進行房地產項目開發(例如,商業、住宅和酒店等)的順序建設小城鎮。在項目融資方面,由于這些項目具有建設時間長、資金投入大等特點,大型房地產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融資能力強的特點,除了公司自身資金投入和項目銀行貸款融資外,還可以與地方政府合作,通過發行城鎮化債券、城鎮化發展基金、城鎮建設項目信托等融資方式,積極籌集城鎮化項目建設資金,如表2所示。
2.對中小型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中小房地產企業在我國房地產企業中占大多數。中小型房地產企業由于規模、資金和技術力量等方面的局限,在與大型房企競爭中難免處于劣勢,但也有其自身優勢。一是能夠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對房地產市場來說,提供差異化產品以滿足不同購房需求是大勢所趨,中小房地產企業比較容易做到產品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用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要求。二是協調成本與運營成本低。中小房地產企業由于管理層次少,管理信息傳播的渠道比較通暢,組織結構一般比較簡單,很多決策可以“一竿子插到底”。因此,中小房地產企業具有辦事快捷、反應靈敏等特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的協調成本和運營成本。三是靈活的管理方式和市場適應能力。由于大規模開發、大資金運作帶來的一定是大考驗,而中小房地產企業更多的是開發中等以下規模項目,操盤經驗更豐富,能規避這樣的風險。因此,結合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模式特點,建議中小型房地產企業積極參與城鎮的房地產投資類、代建類、房地產開發和經營類等項目開發建設。
對于房地產投資類的小城鎮項目,中小型房地產企業可以利用以前積累的資金優勢,通過購買城鎮化債券、城鎮化基金、城鎮化信托、股份制改造以及資產證券化等方式,間接參與小城鎮項目建設。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投資能力和融資能力較強、輕資產經營發展的中小型房地產企業。
對于代建類小城鎮建設項目,中小房地產企業應發揮其技術、管理和人才等方面比其他企業的優勢,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小城鎮建設項目進入,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小城鎮項目建設,從而得到企業應有的回報。
對于房地產開發和經營類的小城鎮建設項目,中小型房地產企業應結合自身的特點,認真研究當地居民的消費能力、消費習慣,大力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房地產項目。在開發方面可以與當地有實力開發企業進行合作,在商業經營方面可以與當地有實力經營企業合作,借助于當地企業在政府方面以及人力資源方面等優勢,實現共贏,如表3所示。
3.對專業型房企參與小城鎮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本文所指專業型房地產企業是指在城市基礎設施或公共服務類項目建設方面具有某項或某種特殊資源(如人才、設備和管理等)的房地產企業,這種資源是由公司長期積累或歷史等原因所造成的。例如,由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限公司改制而來的房地產企業,由園林綠化公司轉型到房地產企業等。由于該類企業對于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類項目,具有專業技術力量強和開發經驗豐富等優勢,結合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模式的特點,這種類型的房地產企業應積極參與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項目建設。
目前,浙江省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類建設市場潛力非常巨大。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政發〔2015〕8號)》的內容,特色小鎮原則上3年內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業綜合體項目),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約為3.3億元,按照浙江省目前639個建制鎮計算,全省小城鎮每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將達到千億元以上。在小城鎮開發項目選擇上,建議專業型房地產企業可以選擇盈利性較為穩定的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項目。例如,交通類項目(高速公路、國省干道、鐵路、機場、航道、港口碼頭、橋梁、停車場等)和能源類項目等(供電、供氣、成品油儲運、新能源等)。
由于這些項目具有公共品或準公共品的性質,項目本身并不一定產生持續、穩定的營業收入,或者項目產生的凈收益現值并不足以彌補發生的成本。對房地產企業來說,能否在所投資城鎮項目產生外部效益的情況下,獲得必要的、合理的經濟補償,保障其投資安全,將會極大地影響它們參與小城鎮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因此,需要創新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項目模式,根據這類項目使用權和經營權配置情況,融資模式可以采取BOT、TOT、TBT和PPP等融資模式,如表4所示。
4.對服務類房企參與小城鎮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服務類房地產企業主要是指在房地產產業鏈中專注于某一環節或幾個環節服務的房地產企業,例如物業管理公司、中介服務公司等。這種企業往往在自己所服務的領域具有人才、管理和服務優勢等。根據房地產服務類企業特點,以及房地產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模式的特點,服務類房地產企業在小城鎮建設中應采取服務提升策略,積極參與服務外包類項目,例如,政府大樓物業服務、產業園區物業服務以及政府社會服務等。
據有關資料統計,按照我國現有城鎮化速度,城鎮化建設將近有40萬億元投資,因此,服務類企業在小城鎮建設中蘊含著巨大商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口轉移中有商機。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城鎮化將有力地吸引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城鎮將承接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這些轉移到城鎮的人口與原有城鎮人口一樣,需要就業、居住和生活,需要享用城鎮公共服務和物業服務。城鎮發展需要人氣,有了人氣經濟才能發展,消費才能拉動,物業管理就有服務對象。二是產業轉移中有商機。在城鎮化進程中,大力建設生態環保產業園區,大規模實施“產業轉移”,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引進生態環保型產業等新型產業,新型產業發展必須有新型物業服務與之相匹配。三是文化發展中有商機。新城鎮的出現,其實就是新物業群的出現,城鎮的建設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就是新的城鎮居民、新的物業主和使用者,大量、多元的物業服務需求隨之出現,服務類行業的發展機遇就應運而生。物業服務是城鎮管理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城鎮管理又是城鎮文化的重要內容。可見,城鎮文化的發展必然會為服務類企業的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和資源。
由于未來城鎮政府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巨大,服務類企業(特別是物業管理企業等)可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發揮服務型企業的特點,向集團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等現代服務業方向發展。
要提前介入城鎮化進程,把握發展主動權。服務類企業應提前介入城鎮化進程,搶占屬于自己的空間和市場,爭取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蛋糕,名正言順地在城鎮化進程中擔當重要角色。這里既需要政府層面重視發揮服務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將服務業發展編制到城鎮化統籌規劃之中。同時,也需要服務類企業自身主動出擊,通過吁請、提案、宣傳、推介等形式加入城鎮化發展行列,更需要服務類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創新管理服務,贏得民心,贏得尊重,贏得信任。
要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的關鍵,要準確定位企業自身優勢,重點發展使之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要利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業分工體系,合理地通過外包機制使企業輕裝上陣,支持企業快速發展擴張。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發展:一體化市場向專業化服務轉變;運用科技手段向技術集成商轉變;利用自有資源平臺向服務集成商轉變。
要實施市場資源整合,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多年來,服務類骨干龍頭企業對整個行業發展的貢獻和示范帶動作用有目共睹,城鎮政府要支持骨干、龍頭和品牌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鼓勵這些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優化整合市場資源,充分發揮服務品牌的示范作用和集聚效應。
參考文獻:
小城鎮是農村一定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加快小城鎮建設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小城鎮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1、小城鎮建設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結構問題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農村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才能為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載體和基礎,才能加快非農產業的發展且提高其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結構,壯大農村經濟實力,進一步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2、小城鎮建設為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提供了條件。隨著農村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非農業的發展,大量農業富余勞動力將從土地上轉移出去。只有這樣,才能加快實現農業小規模、粗放型生產經營方式向適度規模、集約化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設備和現代科學的管理方法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普遍應用,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小城鎮建設為健全完善農村市場體系提供保障。隨著農村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必將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健全完善農村市場體系,使農業生產與市場緊密聯系起來,減少農業生產盲目性,提高農業生產自覺性,形成“公司+農戶”新型產業組織,推開市場農業之門,必然產生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效的連動效應,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信息和財力保證。
4、小城鎮建設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人力資源準備。隨著農村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設施逐步增加和完善,農民受教育的機會進一步增多,受教育的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不斷提高,身體素質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將發生重大轉變,農民的市場意識進一步增強,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識、懂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逐步成長起來,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人力資源準備。
二、用發展的思路客觀評價臨川小城鎮建設的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區對小城鎮建設予以高度重視,調整了小城鎮建設的思路,加大了小城鎮建設的投入,使我區小城鎮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區建制鎮已由改革之前的4個發展到目前的18個,占農村鄉鎮總數的67%;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快發展,鎮內道路全部實現硬覆蓋,其中柏油路占55%,建設小型自來水廠7座,農村小城鎮電話全部實現了程控化;鎮區內基本普及了有線電視,并且供電、排水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小城鎮建設在推進我區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也必須看到我區小城鎮建設與珠江三角洲和江浙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小城鎮建設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小城鎮建設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這些制約和限制因素主要表現在:
1、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水平較低。總體規劃是小城鎮建設的依據和前提。沒有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詳細建設規劃,小城鎮建設必然是盲目亂建,布局混亂,建筑呆板,工程質量較差。目前,全區共有27個鄉鎮,其中7個鄉鎮無總體規劃,8個鄉鎮的總體規劃由市、區設計單位設計,經過嚴格審批并具有法律效力的小城鎮建設規劃不足30%。因此,一些鄉鎮的小城鎮建設由于缺乏高水平、高起點總體規劃的有效指導,小城鎮建設呈現出短期性、隨意性,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和超前性,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對小城鎮建設的迫切要求。
2、規模較小,功能難以發揮。目前,我區共有建制鎮18個,平均每個城鎮鎮區人口不足1萬人。由于我區小城鎮規模較小,對資源的積聚能力就小,難以把周邊的資源吸引過來,對鎮域的經濟也無法起到帶動作用。目前,小城鎮的戶籍政策雖然有所松動,符合條件的農民可以辦城鎮戶口,但也只有在一定區域內得到承認;另一方面,由于收費條件、子女上學等問題,農民對進鎮落戶仍有后顧之憂,因之不愿放棄土地,辦理農轉非的熱情不高。由于小城鎮人口擴張速度緩慢,也必然影響了小城鎮發展。小城鎮在農村一定區域經濟中心的功能難以發揮。
3、建設資金嚴重短缺。由于我區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非農產業比重較少;鄉鎮企業規模較小,資產質量較差,產品科技含量較低;鄉鎮企業適應國內外區場的能力較弱,缺少創新力、開發力和競爭力,因而,鄉鎮財政實力較弱。目前,多數鄉鎮可支配財力有限,而且絕大部分要用于支付人頭費,甚至有些鄉鎮財政收不抵支。加之,投資體制改革滯后,啟動民間投資不力,致使小城鎮建設資金嚴重短缺。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小城鎮建設無法大規模推進。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圍繞“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思想,確定我區小城鎮建設發展的新思路,推出能夠有效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新舉措,使我區小城鎮建設有新的突破。
三、用創新的理念,推出新舉措,實現臨川小城鎮建設發展的新突破
1、按照十六大確定的發展目標,進一步完善小城鎮建設發展戰略規劃。根據新的形勢、新的特點,以現有的城區和區級試點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制定完善全區小城鎮發展戰略規劃,解決小城鎮發展的戰略重點和布局。除此以外,還應下大力氣抓好國道省道沿線、城區周圍的小城鎮建設。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在小城鎮的各類建設項目,集中有限的資金,按照建設規劃,建設好有條件的建制鎮。防止遍地開花,盲目建設,造成浪費,使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把當前正在進行的扶貧開發、廖坊水庫移民搬遷與有發展條件和潛力的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完善小城鎮的各種服務設施和配套設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既有效安置移民,解決其生產生活問題,又可使那些有潛力的小城鎮做大做強,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2、把小城鎮建設與城鄉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結合起來,促進城鄉經濟共同繁榮。根據經濟區域分工和產業梯度轉移,充分發揮小城鎮連城帶鄉的特殊優勢,在符合有關政策的前提下,適當安排吸收東部地區一些已失去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大中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退出來的、有利于小城鎮經濟發展的其它產業,健全完善小城鎮的產業體系。還可以利用小城鎮科技、信息、通訊、教育、文化、交通、市場相對集中和發達的優勢,為搞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經濟服務。著力在小城鎮培育各類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形成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為小城鎮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當前正值我國城鄉社會新的就業高峰,城鎮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都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充分利用小城鎮的發展優勢,開辟新的更廣闊的就業渠道,接納轉移出來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城市下崗職工重新就業,是解決這一現實矛盾的重要途徑。
一、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動因分析
1.加快小城鎮建設,是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的內在要求
統籌城鄉同步協調,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發展,其本質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縮小工農差距、城鄉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讓農民平等參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公平分享工業化、城鎮化成果;目標是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支撐工業化和城鎮化,“四化”互促共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2.加快小城鎮建設,是實現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突破口
發達地區經驗證明:城鎮強,則縣域強;縣域強,則市域強。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縣域經濟不發達,經濟總量小、實力弱、水平低、發展滯后,小城鎮欠發達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加快小城鎮建設,可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效擴大內需,優化產業結構,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另一方面,加快小城鎮建設,不僅能推動以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的發展,也能推動商貿、旅游、餐飲等消費型服務業和金融保險、物流等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進而優化產業結構。
3.加快小城鎮建設,是完善新型城鎮化體系的重要環節
小城鎮位于城市之尾,農村之首,是城鎮體系的基礎,是連接城鄉的橋梁與紐帶,是農村的區域性中心。在包括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四個層級的新型城鎮化體系中,發展小城鎮投資費用低、勞動力價格便宜、居住舒適,見效也比較快。加快小城鎮建設,對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起著關鍵性作用。
二、銀行支持小城鎮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1.存在的問題
(1)銀行業信貸支持乏力。小城鎮建設長期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投資結構也不夠合理。在全國在城市建設中,政策、資源要素向大城市過度傾斜,財政收入和轉移支付以及銀行信貸資金越到基層越呈遞減趨勢。
(2)銀行組織體系不健全。近年來,監管部門大力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鄉鎮設立網點。但網點類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農業銀行和村鎮銀行。村鎮銀行大都設在縣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營業網點較少。
(3)金融服務及產品缺乏。目前,我國欠發達地區小城鎮的金融機構網點只開辦傳統的存款、貸款和一般匯兌等業務,新興的中間業務、代繳、基金業務等尚未在小城鎮普及。在信貸產品上,除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行的小額惠農貸款、村鎮銀行少數抵押擔保小額貸款外,適合小城鎮化建設信貸產品缺乏,加劇了小城鎮建設融資難題。
(4)金融服務設施不完善。近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鄉鎮ATM機、POS機和轉賬電話等便民金融服務設施建設,但在各鄉鎮覆蓋不均衡。目前,人民銀行的大、小額支付系統也尚未完全覆蓋到縣域及以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農民結算難問題依然存在。
2.成因分析
(1)承貸主體缺乏。農村城鎮化建設以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為主,承辦單位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有關主管部門,這些部門一般不具備貸款資格和不符合貸款條件。即使是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方式進行融資,由于缺少足夠的財力擔保而存在較大的風險,銀行也不愿放貸。
(2)放貸權限上收。銀行出于風險控制和投資回報的考慮,提高了對縣級支行的貸款授權門檻,資金上劃、權限上收。國有銀行縣級支行沒有放貸權;即便是服務農村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縣聯社,將基層信用社貸款審批權上收,造成基層信用社無“權”可用,而且貸款審批環節多,效率低。
(3)激勵機制缺陷。雖然國家已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就業、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拉動國內需求的戰略舉措,但目前還沒有出臺銀行支持小城鎮建設的貸款優惠政策,也缺乏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開拓小城鎮信貸市場的激勵機制,加之鄉鎮信用環境較差,特別是許多鄉鎮政府過去拖欠當地金融機構較多貸款,至今無法歸還,形成呆賬,導致銀行業金融機構缺乏支持小城鎮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銀行業支持小城鎮建設的路徑
1.建立金融服務體系
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要將服務重心下層,提高鄉鎮網點覆蓋率。同時,積極引入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微小農村金融組織,推動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在鄉鎮開展業務,形成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農村微小金融組織等多層次的鄉鎮金融服務體系。
2.拓寬信貸投放領域
一是銀行業要嚴格落實銀監會《關于做好2013年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創新完善小城鎮建設金融服務功能,創新小城鎮系列信貸產品,設計符合小城鎮建設的金融服務產品。二是政策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揮先導作用,先期介入社會性、公益性強、建設周期長、沉淀成本高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產業開發。三是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城鎮道路、供排水、電力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以及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和新農村建設等支持。四是擴大基層網點信貸權限,減少審批環節,簡化審批流程。
3.強化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完善財政支持政策。財政資金可以向小城鎮傾斜,在注重抓好水、電、路及通訊、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增加與農民利益有密切聯系的、有巨大消費空間的項目,以此吸納民間投資與吸引外資。此外,提高中央和省級財政在公用設施建設中的投入比例,擴大重點中心鎮財政留成的范圍和比例,增強小城鎮支付能力。二是完善產業發展政策。出臺政策促進曉城鎮產業集聚,依托各地自然稟賦,加快小城鎮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扶持特色產業發展。三是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優先保證重點小城鎮建設用地,推進小城鎮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廣泛推行小城鎮建設用地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鼓勵集體經濟組織采取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參與小城鎮開發。
4.完善正向激勵機制
一是出臺財稅激勵措施。對小城鎮建設中的商業信貸出臺補償政策,如專項貸款貼息政策、專項貸款稅收減讓政策等,鼓勵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入。二是規范政府投融資平臺發展。嚴格按照國家有關通知的要求,做實融資平臺資本金,健全擔保制度,降低風險。三是優化信用環境。加快推進小城鎮信用環境建設,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四是完善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放寬戶口準入條件,在現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和原有放寬戶口遷移的基礎上,實行以合法固定住所、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為基本條件的戶口遷移制度,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103 — 02
2010年,黑龍江省提出“小城鎮、大戰略”的重大決策,全面啟動實施小城鎮建設,齊齊哈爾市隨即以小城鎮建設為載體,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推動一元化社會經濟結構的嶄新時代。三年來,齊齊哈爾將小城鎮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著力點,把尊重農村居民意愿作為小城鎮建設的前提,把搞好規劃作為小城鎮建設的先導,把產業發展作為小城鎮建設的支撐,把解決好人口、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問題作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把走特色之路作為小城鎮建設的方向。
1.齊齊哈爾試點小城鎮建設優勢分析
1.1政策導向優勢。
近年來,黑龍江省啟動實施了“百鎮建設工程”,并將其作為加快推動城鎮化步伐,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載體,納入全省“經濟區、十大工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推進。齊齊哈爾按照加快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總要求,通過三年的試點小城鎮建設摸索,堅定了城鎮化建設步伐,并將以其統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2012年12月,齊齊哈爾市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提出“堅持以城市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為統領,全力推動齊齊哈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建設目標,將“三化”建設上升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建設的總思路,為加快以提高城鎮化率為目標的小城鎮建設創造了歷史性的機遇。
1.2區位資源優勢
齊齊哈爾地區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是連接內蒙古東部、吉林及大興安嶺地區的重要樞紐,屬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嫩江是我國兩大未被污染河流之一,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自然景觀獨特,夏季涼爽怡人,冬季瑞雪紛飛。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素有“裝備工業基地、綠色食品之都、濱水園林城市、生態旅游勝地、歷史文化名城”的美譽。齊齊哈爾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土地肥沃,水利資源、礦產資源等都很豐富,具有雄厚的資源和良好的區位優勢。
1.3產業基礎優勢
獨有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優勢:一是生態環境優越,農業資源豐富。二是原料基地龐大,品牌認證較多。三是研發實力較強,產業基礎夯實。共有各類科技人員24萬人,各類科研機構25個,中高等院校11所,職業技術院校55所,其中著名的黑龍江省農業研究所、農機研究所、畜牧研究所、馬鈴薯研究所、小麥研究所、園藝研究所、林業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等八家農業研究機構均座落在該市,為齊齊哈爾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雄厚傳統工業延伸配套優勢:齊齊哈爾地處哈大齊工業走廊,是國家老工業基地,也是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重點城市之一,是黑龍江省重點發展工業城市之一。具有裝備制造、煤油化工、食品加工、冶金、建材、醫藥、紡織等27個工業門類企業,工業基礎雄厚,而裝備制造、煤油化工是齊齊哈爾傳統的支柱產業,具有很強的配套發展優勢。
廣闊現代新型產業發展空間:一是具有發展新型主導產業基礎。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醫藥是齊齊哈爾主導發展的新型產業。近年先后引入龍華新能源汽車、甘南藍天藍天能源生物天然氣等新能源項目,引進發展蒙西水泥、鋼結構等新材料項目,自主發展的安泰生物400噸乳酸鏈球菌素和3000噸蛋白胨項目,參鴿藥業等新生物醫藥項目,為小城鎮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基礎。二是具有以現代物流為牽引的現代服務產業發展條件。小城鎮建設離不開產業支撐,建立現代快捷、高效的物流體系是小城鎮產業發展和活躍經濟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三是具有北國特色旅游發展潛力。齊齊哈爾旅游資源豐富,尤以扎龍自然保護區最為突出,原始自然生態保護如初,有水禽天然樂園之稱,其中尤以珍禽丹頂鶴聞名于世,現著力開發的扎龍溫泉旅游名鎮,將極大帶動齊齊哈爾旅游產業發展。
2.齊齊哈爾小城鎮建設的制約瓶頸
2.1城鎮建設規模小吸納能力弱
10個省級試點鎮,除扎龍鄉為區屬鎮財政走轉移支付外,其他9鎮年財政總收入不足4838萬元,鎮均不足540萬元,稅收僅為2714萬元。13個市級試點鎮中,區屬鄉鎮4個,其他9鎮年財政總收入不足8776萬元,鎮均不足500萬元,稅收僅為2714萬元。鄉鎮財力十分有限,城鎮建設多數依靠自然發展,投入嚴重不足,城鎮現有建設規模普遍較小。據2011年統計數據來看,除城關鎮外的115個鄉鎮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公里,平均每個鄉鎮建成區面積僅為1.1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7.7萬,僅占全市總人口的6.65%。全市城鎮化率僅為35.65%,比全省、全國的56.5%、51.27%分別低20.85和15.62個百分點。基于現有的城鎮建設基礎,試點小城鎮的人口吸納和承載能力都十分有限,且建設資金需求較大、財稅乏力,小城鎮建設推進難度較大,后續發展能力顯弱。
2.2產業發展速度慢帶動能力弱
近三年,齊齊哈爾以“15211”園區建設工程為統領,大上項目、上大項目,大力推進產業項目建設,著力優化經濟結構,全面加快城鎮建設步伐。2012年開復工產業項目156個,完成投資177億元,成為近年產業項目建設數量最多、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一年,但其財政總收入不升反降,同比下降16.1%。齊齊哈爾23個省、市兩級試點小城鎮產業定位在現代農業、農產品深加工及農貿流通的18個,工業、商貿的3個,旅游觀光開發的5個。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產業層次不高、發展速度相對較慢、經濟結構不優,抗御風險能力不強;縣域經濟總量偏小,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緩慢;工業園區建設滯后,牽動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不多,對稅收貢獻率較低;財源結構不合理,增收乏力。產業帶動能力不強,對小城鎮建設支撐作用發揮不明顯。
2.3基礎設施底子薄承載能力弱
現階段,受財力限制齊齊哈爾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加之歷史欠賬較多,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成體系、不成規模,底子極其薄弱。截止2012年底,齊齊哈爾市農村剩余泥草房37.87萬戶、1946萬平方米,住宅磚瓦化率73.8%;村鎮道路總鋪裝率達到70.85%,道路硬化率達到9.65%;自來水收益總人口145.87萬元,自來水普及率達到38.7%。
現有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難以承載小城鎮產業項目發展和人口集聚,無論是滿足人口集聚的生活需要,還是服務產業項目配套,都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管道燃氣使用率、污水處理率、道路硬化率、城鎮綠化率、垃圾處理率等基礎性指標很低,小城鎮發展的基礎性建設投入需求較大,承載發展能力有限,成為制約齊齊哈爾小城鎮快速發展建設的又一關鍵瓶頸。
3.齊齊哈爾小城鎮建設類型比較分析
齊齊哈爾在黑龍江省西部,毗鄰內蒙、大興安嶺地區的地理區位,乃至黑龍江在全國所處的邊陲位置,加之齊齊哈爾自身傳統產業發展滯后,新興產業發展剛剛起步,半機械化的大農業趨于主導的產業現狀,綜合分析來看,齊齊哈爾加快推進“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經濟社會發展定位是現階段拉動經濟增長、放大公共資源效能、促進社會轉型的必然選擇。其確定的到2020年“構建梯次分明、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多層次、網絡化新型城市(鎮)體系,打造1個中心城市(市區)、3個中等城市(訥河、龍江、克山)、6個小城市(其他6個縣級城關鎮)和一批特色小城鎮”的城鎮化發展目標是符合現實發展基礎和實際發展規律要求的。
目前齊齊哈爾小城鎮建設仍處于“點多面廣資源分散,自然發展雛形產業”的起步階段,其選擇的發展模式歸納起來有“重型工業配套、農業延伸加工、食品商貿物流、紅色生態旅游”等4個基本類型,以齊齊哈爾現有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的導向和政策分析,未來幾年齊齊哈爾小城鎮建設仍處于“城市、城關鎮、小城鎮”這一城鎮體系建設的末端,還將以現有省市兩級試點鎮為主要建設重點,以撤鄉并村、整鎮整村推進為抓手,推進小城鎮建設。在這樣一個產業基礎和建設階段,結合試點小城鎮的自主的產業定位和計劃發展的產業項目,分析建議如下:
3.1重型工業配套型小城鎮:應具備一定機械加工基礎,在齊齊哈爾中心城區和富拉爾基區一小時經濟圈內,沿鐵路線為宜。主要圍繞一重、東北特鋼、齊軌道公司、齊重數控、齊二機床、一拖東方紅等機械加工企業,以及建華公司、華安公司、北方機器等老牌軍工企業和昊華公司、齊化公司等煤油加工企業,尋求產業的銜接配套,成為產業鏈條上的配套生產基地。具有重型工業配套發展基礎和優勢的鄉鎮,主要有訥河市拉哈鎮、昂昂溪區水師鎮、泰來縣湯池鎮3個鄉鎮。拉哈鎮自身具有一定工業加工基礎,臨近鐵路沿線適合發展工業配套。水師鎮臨近市區,現有信林機械等加工企業,也是省級加工企業園區具有配套優勢。泰來縣湯池鎮工業園區現已引進柒遠興輪轂制造、九洲機械變速箱制造等項目,延伸產業前景看好。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145-04
小城鎮是農村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聯系城市和鄉村的橋梁和紐帶。衡陽市作為湖南省的農業大市,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的進程中,通過強化改革,完善政策,小城鎮不斷地發展壯大,社會、經濟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全市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小城鎮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長遠的社會性大工程,僅僅憑熱情和勇氣是不夠的,要高質量地建設衡陽的小城鎮,盡快實現農村城市化的大目標,必須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研究與思考。
一、衡陽市小城鎮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國家通過實施 “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等戰略,加大了三農投入,衡陽市小城鎮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是小城鎮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2009年底全市小城鎮達到183個,總人口達428.45萬,城鎮化水平達41.22%,全市“沿路、沿江、沿邊”等三沿地帶小城鎮憑借交通優勢,發展速度加快,對周邊區域產生了較強的吸納、輻射作用。特色城鎮不斷涌現,各地逐步形成一批工貿型、工礦型、旅游型等小城鎮。二是小城鎮建設投資不斷加大。幾年來通過大膽改革,實行股份制、合作制、租賃制等招商引資舉措,以產業的觀念,市場經濟的手段,努力拓寬小城鎮投融資渠道,2006―2009年,各縣(市)財政直接投入城鎮建設資金17.23億元,通過市場運作、引入競爭機制、進行土地開發、廣告權位招標、的士牌照、公益設施命名權拍賣等經營城市資產的方式籌得資金37.82億元,爭取國債資金、國家以獎代補資金達1.55億元,共計投入資金56.6億元,使小城鎮建設資金緊缺的困難得到緩解,衡陽市的城鎮建設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三是小城鎮設施水平日益提高。至2009年底,全市建制鎮鎮區新建街道路面長26.4公里,建成自來水廠9個,啟動污水處理廠建設6個,新(改)建農貿市場24個,公廁62座,垃圾站93個,新裝路燈6 500盞,100%的建制鎮實現“四通”:通水、通電、通路、通程控電話。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為小城鎮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四是小城鎮可持續發展動力不斷加強。近年來,衡陽市所有小城鎮依照《城鄉規劃法》啟動了小城鎮規劃編制工作,至2009年底,全市所有鄉鎮已編制了總體規劃,并正在進一步進行規劃的完善。今年,為了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根據省里的統一部署,衡陽市啟動了村莊布局、整治規劃工作,2010年,衡陽市啟動了220個村莊布局、整治規劃工作,全市鄉鎮規劃、村莊整治規劃的編制總體上堅持了城鄉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注意保護環境和節約用地,使衡陽市小城鎮可持續發展動力不斷加強。五是小城鎮特色日益明顯。衡陽市小城鎮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依托自身特點與優勢,注重發揮各自產業特色、區域特色、生態特色、建筑特色,不斷做大做強,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城鎮。祁東縣歸陽鎮、白地市鎮集生物醫藥、金屬冶煉、化工、建材于一體,成為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經濟重鎮。衡東縣新塘鎮大力弘揚衡東美食文化,當地的餐飲業發展勢頭強勁,“吃在新塘”品牌揚名省內外。常寧市廟前鎮因地制宜,大力加強廟前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廟前旅游業的發展,使廟前經濟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增長。
但是,從全國、全省的范圍內來看,與兄弟市州的比較來看,衡陽市還處在相對落后的位置。一是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后續乏力。小城鎮發展需要建設交通、道路、供電、通信、供排水、市場、綠化和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衡陽市大多數小城鎮財力薄弱,有的鄉鎮負債運營,對小城鎮投入缺口較大,社會資金投入潛力還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基礎設施建設后續乏力。二是整體規模不大,集聚效應沒有形成。衡陽市的小城鎮多數規模很小,全市人口超過2萬人的城鎮只有8個,很多鄉鎮鎮區人口不超過5 000人,鎮域面積不超過2平方公里,規模偏小,人氣不足,導致集聚與輻射力不強,資金、物資、人才都無法匯集,制約了鎮區經濟的發展。三是經濟實力較弱,主導產業不強。衡陽市小城鎮普遍缺乏主導產業,國家級或省級的龍頭企業少,現有產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產品研發能力低,新產品開發少,產品深加工程度不夠,由于產業無法壯大,小城鎮也無法興旺,這已成為制約衡陽市小城鎮經濟發展的瓶頸。四是規劃普遍滯后,建設無序現象比較突出。雖然衡陽市許多小城鎮正根據上級要求編制建設規劃,但規劃普遍滯后,已編制完成的規劃還是粗線條,缺乏個性和特色;城鎮規劃建設標準低,且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嚴重。五是發展不平衡,拖累整體鄉鎮經濟的發展。目前,全市鄉鎮優勢工業企業和特色產業的布局不均勻,優勢企業大都集中在基礎較好、交通便利的少數鄉鎮。而一些位置較偏、土地貧瘠的鄉鎮無論農業產業化或工業發展都相當落后。經濟發展較好的鄉鎮,財稅收入較多,鄉鎮財政較為充裕,但經濟欠發達鄉鎮財政較為緊張,甚至入不敷出。據調查,衡陽市183個農村鄉鎮,經濟欠發展的達40多個,占18%以上,而其GDP占全市鄉鎮GDP總量比重不到5%。發展的不平衡,嚴重阻礙了鄉鎮之間的各項資源的互補,制約了整體鄉鎮經濟的發展。
二、衡陽市小城鎮建設的發展方向
建設小城鎮,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宏大的戰略,這個系統工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要理清發展方向,科學定位,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向來推進小城鎮建設。
(一)小城鎮建設必須凸顯地方特色
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進一步加強對小城鎮建設創新工作的指導,在思想上有新突破,在工作上有新方法,在發展上有新方向,花大力氣、下大工夫不斷提煉“湘楚文明”、“湖湘文化”的文化底蘊,彰顯江南城鎮建設獨特的魅力,同時要因地制宜,善于從本地實際出發,在農業產業化建設、在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在發展農村服務業、在營造農村新環境、在資金籌措、在招商引資等方面不斷創新,充分挖掘各鄉鎮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地理環境、政策環境等方面與眾不同的優勢,避免出現千城一面、萬鎮雷同的現象,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鎮多業”的鄉鎮經濟社會的全新發展格局。
(二)小城鎮建設必須整合各項資源
小城鎮發展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高度重視對小城鎮規劃體系的修編完善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按照“兩型社會”建設要求,按照“3+5城市群”協調建設的要求,統籌配置城鄉資源,完善產業布局,全面推進衡陽市主城區、縣城、小城鎮、農村的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在充分整合各類資源的基礎上,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三)小城鎮建設必須激發鄉鎮整體經濟潛力
我們小城鎮建設要解決當前面對的困難,必須進行改革創新,激發鄉鎮整體經濟潛力。首先要明晰各鄉鎮、街道基本發展類型,因地制宜實施分類指導,引導各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變潛在優勢為現實優勢,變特色優勢為經濟優勢,要盡快制定出臺配套實施細則,突出政策扶持引導,激發鄉鎮內部活力,促進強鄉鎮率先發展、中間鄉鎮整體跨越、薄弱鄉鎮加速崛起。要通過加快農村土地使用和經營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土地合同管理,規范承包土地流轉行為,積極探索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新途徑、新辦法,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條件。進一步深化林業分類管理體制改革和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資源開發利用。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改革原有的鄉鎮財政收支體制,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努力化解鄉村債務。
三、衡陽市小城鎮建設發展目標
在明確小城鎮建設發展思路的基礎上,我們必須立足于國內外發展的大環境,研究國家宏觀發展戰略部署,分析衡陽市在全國、全省的地位,從衡陽發展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并結合同周邊地區相關城市的競爭力相比較,圍繞“城鄉一體、特色突出、人口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總方向,定準衡陽小城鎮未來二十年的發展目標。一是通過強化中心鎮、建制鎮的帶動功能,特別是圍繞“西南云大”經濟圈,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鎮體系的不斷發育和完善,形成規模結構、職能結構和空間結構合理的城鎮網絡。爭取到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45%以上;2020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 60%,城鎮人口達到450萬,全市所建制鎮供水普及率達到90%;綠化覆蓋率達到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6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到6平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20%;垃圾處理率達到40%。二是以“城鄉一體、鎮村共建”為目標,突出抓好一批現代化示范村建設,實現鎮村的協調發展,相互支撐,不斷擴大新農村典型示范片的范圍和帶頭效用,實現由“傳統農業小鄉村―新農村示范片―新型城鎮化小城鎮”三步走跨越戰略。到2015年,全市實現50%以上的中心村建設成為新型村莊,到2020年,全市實現 80%以上的中心村建設成為新型村莊,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三是抓好高速公路、107國道、重要交通干線沿線重點鎮的規劃建設工作,重點抓好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建制鎮規劃建設工作,著力培育和發展礦業型城鎮、旅游型城鎮、綠色產業型城鎮、民族文化型城鎮及商貿集散與交通樞紐型城鎮的建設。四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確保全市鄉鎮企業生產總值每年增長15%,2015年全市鄉鎮企業生產總值力爭突破500億元;到2020年,全市鄉鎮企業生產總值達到900億元,鄉鎮企業增加值突破100億元,鄉鎮規模工業企業突破800家。
四、衡陽市小城鎮建設的關鍵措施
發展小城鎮,是培育衡陽市經濟新的增長點的重大舉措,是帶動全市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也是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實現衡陽市“富民強市”戰略目標的客觀要求。在有了思路、定位、方法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抓落實,主要啟動四大“工程”,突出五個“把握”。
(一)啟動四大“工程”
1.啟動思想大解放工程。實施小城鎮建設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成功之路,是深化農村改革,解決農村深層次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其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難度大。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各級黨委、政府,特別鄉鎮一級的領導同志要進行一場關于小城鎮建設思想大解放的討論,同時各級媒體加強宣傳與報道,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認識加快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的重大意義,從而增強各級領導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轉變觀念、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切實把小城鎮建設與發展工作納入重要日程,以此統領農村工作全局。
2.啟動鄉鎮面貌改善工程。在2010年、2011年兩年間,全市183個鄉鎮多渠道籌措資金,分批、分重點地啟動鄉鎮面貌改善工程。一是舉全市之力,各鄉鎮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投資兩億元,將所有主干線進行道路硬化,道路兩邊植樹種花,美化環境,沿街要安裝路燈,使街道亮化。二是投資1億元,啟動管網建設工程。主干線道路兩邊要鋪埋污水管溝,鋪設一批自來水管網,接納道路沿線住戶的污水排放,提高供水能力。三是投資1億元,啟動生態治理工程,每個鄉鎮建設垃圾集中填埋場,有條件的鄉鎮迅速啟動污水處理廠建設,努力建設生態小城鎮、綠色小城鎮。四是調整電力、通訊線路合理布局工程,改變過去鄉鎮電力、通訊線路亂搭亂掛的混亂局面。
3.啟動鄉鎮文化建設工程。一是利用國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契機,爭取國家、省里的資金投入,吸引社會資金,新建、改建、擴建一批鄉鎮文化站、圖書館、體育活動中心等文化體育設施。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環境,使各鄉鎮上下形成人人關心小城鎮建設,人人投身小城鎮、各方支持參與小城鎮建設的濃厚氛圍。三是邀請專家進行湖湘文化與小城鎮建設的主題演講活動,通過專家的演講讓湖湘文化深入人心,激發群眾投身小城鎮建設的熱情。
4.啟動人才培養工程。一是利用當前發達地區、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加速轉型的有利時機,通過多種方式吸引這些地方有經驗、有技能、懂管理的人才,充實小城鎮建設人才資源隊伍;二是圍繞鄉鎮發展的實際與建設的方向、目標,通過辦理各種培訓班,著力培養鄉鎮各方面經營能手、專業技能能手,充實鄉鎮實用人才隊伍;三是加大對返鄉農民工的培訓與指導,幫助他們就業,鼓勵他們創業。四是實施鄉鎮年輕后備干部的選撥與培養工作,讓一批想干事的人有機會,能干事的人有平臺,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從而調動他們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以干事創業來推動小城鎮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突出五個“把握”
1.把握衡陽市小城鎮建設的重點,抓好中心城鎮、交通節點鎮、建制鎮、專業鎮建設。(1)強化中心鎮功能建設。以發展經濟為先導,重點加快中心鎮建設。在全市確定西渡、云集、開云、大浦、歸陽、宜陽、哲橋等15個鄉鎮作為中心鎮,市縣在資金投入、政策方面予以扶持,把中心鎮發展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策源地。(2)大力推進重要交通節點鎮建設。將井頭、車江、向陽、長江、新塘、白地市、洋泉等20個鄉鎮作為重要交通節點鎮,賦予這些鄉鎮部分縣級經濟管理權限,以增強這些城鎮的經濟活力,使其逐步發育成為有影響,有特色的小城市。(3)穩妥抓好建制鎮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界牌、金溪、集兵、演坡、茅市、冠市、花橋、新橋等30個經濟基礎較好、城鄉結合較為密切的建制鎮的建設,夯實小城鎮建設基礎,提升全市小城鎮建設整體水平。(4)鼓勵專業鎮建設。繼續鼓勵發展已形成專業特色的小城鎮發揮專業特色,做大做強,形成良好的口碑,培育10個有核心競爭力的專業特色明顯的明星鎮。
2.把握衡陽市小城鎮建設的要點,科學編制規劃,整合各項資源。小城鎮規劃立足于《城鄉規劃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按照“兩型社會”建設要求,按照“3+5城市群”協調建設的要求,統籌配置城鄉資源,完善產業布局,堅持衡陽市主城區、縣城、小城鎮、農村的協調發展,在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充分整合各類資源的基礎上,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規劃要進一步完善小城鎮總體規劃和其他專業規劃,努力實現全縣城鎮總體規劃和重要專業規劃全覆蓋;規劃要能在總體上把握,分類上指導衡陽市各個小城鎮的總體發展思路和產業布局,明確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3.把握衡陽市小城鎮建設的突破口,切實加強對城鎮化工程的有效投入,特別是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1)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本著“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主要靠社會資金和民間投資建設城鎮的基礎設施,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小城鎮普通住宅開發、舊城改造和新村建設。(2)通過建立小城鎮發展基金,疏通商業銀行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渠道,解決小城鎮建設資金建設困難的問題。(3)重新明確和界定發改、財政、建設、規劃、環保、房產等部門在小城鎮建設中的職能定位,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作用,為小城鎮建設保駕擴航。
4.把握衡陽市小城鎮建設的核心,抓好小城鎮綜合性改革,激發鄉鎮經濟發展潛力。發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才是真辦法,我們小城鎮建設要解決當前面對的困難,要能夠真正實現城鄉統籌,又好又快的發展,唯有進行改革創新。(1)結合機構改革,改革小城鎮的管理體制,鼓勵遷村并鎮,發展有潛力的新鎮,建設一批有特色的名鎮。爭取在2020年使中心城鎮人口規模平均達到5萬;(2)我們要加快農村土地使用和經營制度改革,繼續完善農村承包土地合同管理,規范承包土地流轉行為,積極探索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新途徑、新辦法,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條件;(3)進一步深化林業分類管理體制改革和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資源開發利用;(4)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化對鄉鎮財稅收支的管理,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努力化解鄉村債務;(5)理順縣(市、區)政府與鄉鎮政府的關系,原則上能下放給鄉鎮的管理權限堅決下放,提高鄉鎮政府發展本地經濟的動力,增加小城鎮的發展后勁;(6)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建立按居住地劃分城鄉人口,按職業確定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戶籍管理制度,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小城鎮有序集中。
5.把握衡陽市小城鎮建設的中心目標,做大做優鄉鎮企業,發揮并增強聚集經濟和人口的作用。(1)制定扶持政策,放寬準入條件,對投資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推行特殊受理、特簡程序、特許登記的“三特”登記辦照服務。(2)根據區域市場資源特點,以經濟結構調整為指導,發揮比較優勢,選準主導產業,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吸引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在鎮區集中布局。(3)注重企業組織結構的重組改造,鼓勵鄉鎮企業上規模,上水平,逐步實現規模經營,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
參考文獻: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積極引導設立小城鎮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加快小城鎮發展”。從市發展改革委獲悉,近期,北京市小城鎮發展基金合作框架協議已正式簽署,標志著基金運作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北京市用股權基金的方式,探索解決小城鎮建設的資金瓶頸問題,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按照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北京需要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多點支撐、均衡協調的城市發展格局。因小城鎮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有明顯的發展優勢,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改變當前中心城一枝獨大的發展格局,有利于在全市范圍內科學布局產業、合理分布人口,有利于加快形成“國際化中心城――現代化新城――特色化小城鎮――社區化新農村”的新型城鎮體系。小城鎮處于農村頭、城市尾的重要地位,是全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空間,是構建新型城鎮體系的重要節點,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區域。加快建設和發展小城鎮,是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近幾年,我市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有較大提升,經濟實力持續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小城鎮發展水平與中心城、新城的差距還較大。要發展,首先就要解決小城鎮資金投入總量小、不均衡、不穩定的問題。例如,108個相對獨立發展的鄉鎮近3年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相當于全市平均水平的44%,且投資相對集中在區位好的重點小城鎮,投資波動幅度也比較大。特別是隨著信貸、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的加大,小城鎮建設融資渠道也進一步受到限制。隨著重點村莊集并任務的推進,商機和潛力勢頭良好,社會資金參與小城鎮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顯著提高,投資領域十分廣闊。然而,由于缺乏較為完善的引導機制和投融資渠道,目前社會資金供給與小城鎮建設資金需求的對接仍不甚暢通。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城鎮發展基金的啟動,無疑是雪中送炭。采用基金的方式,既可以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放大作用,更可以為社會力量參與小城鎮建設建立一種間接、集合式的良好投資渠道。
據悉,小城鎮發展基金募集“十二五”時期,完成首期規模50億元;力爭“十三五”時期形成總體規模i00億元,成為北京市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基金主要由市政府、國開金融公司以及其他央企、京企、民企、社保基金、海外資金等共同出資,投資范圍以市政府確定的42個重點小城鎮為主,兼顧有重大項目落地和發展潛力較大的一般鄉鎮,主要投資方向包括三大類:特色產業培育和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舊鎮改造和新鎮建設。
可以想見,作為解決小城鎮建設資金瓶頸的有益探索,設立小城鎮發展基金將大大推進北京小城鎮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