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4 10:27: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信息技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農業信息監測技術
農業信息監測是農業信息獲取的主要內容,其主要技術原理是通過光譜遙感、紅外成像、機器視覺、圖像處理等手段,對農業土壤水分、土壤肥力(氮、磷、鉀)、雜草、病蟲害、作物苗情等農情狀態實時無損監測和診斷,為農業生產預測預報和管理決策提供基礎信息。農業遙感技術是信息獲取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特點是定位、定量和定時,客觀性強,不受人為干擾,方便決策。應用農業遙感技術及時了解和掌握農業情況,是當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中最前沿的領域之一。農業遙感是現代遙感技術與農業科學相結合而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的一門新型邊緣科學。
二、農作物模擬技術
農作物模擬是近20年中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學科。所謂作物模擬就是將作物及其氣象和土壤等環境作為一個整體,應用系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綜合大量的作物生理學、生態學、農學、農業氣象學、土壤肥料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對作物的生長發育、光合生產、器官建成和產量形成等生理過程及其與環境和技術的關系加以理論概括和數量分析,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然后在計算機上進行動態的定量化分析和作物生長過程的模擬研究。
作物模擬技術首創于荷蘭和美國。1965年de Wit(荷蘭)、1967年Duncan(美國)等人發表了玉米葉片冠層、植株群體光合作用模型,標志著作物模擬技術的問世。隨后,在美國、荷蘭、澳大利亞、國際水稻所等地都呈現了快速的發展態勢。其中,荷蘭與美國的研究代表了當今領域的研究水平。目前作物生長模擬已發展為當今最為活躍的前沿性學科領域之一。
三、農業信息管理系統
管理信息系統是收集和加工系統管理過程中有關信息,為管理決策過程提供幫助的一種信息處理系統。我國農業管理信息系統在數據處理和農業經濟管理等方面已得到了開發利用。如研制了作物產量氣候的統計模擬模型,成功地開發作物產量氣候分析預報系統AP-CS;中科院研究的多媒體小麥生產管理系統和棉花生產管理模擬系統,有效地將播種期、密度、施肥量和化學調控相結合,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年份提供高產優質棉花栽培優化方案。將來,農業信息管理系統應在引進人工智能技術、采用多媒體技術及計算機網絡等方面發展。
農業現代化要求運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現代農業技術和設備武裝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農業信息技術作為軟支撐部分,通過收集、加工、傳遞應用各類信息,使硬支撐部分的潛力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將使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的農業產業經營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識,加速科學技術的應用速度,促進農業實用科學技術的全面推廣和普及。農業信息化通過網絡進行遠程技術培訓和教育,促進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科技意識的增強,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
一、農業信息技術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
1.農業信息技術加速了傳統農業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管理
農業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中國土地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氣象和生物性災害頻繁,農戶規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幾千年傳統的生產方式,因而呈現出生產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穩定性。而先進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技術將有效地克服傳統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業弱勢。將農業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相結合,大大加強了對影響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產條件、氣象、生物災變和生產狀況的宏觀監測和預警預報,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控性、穩定性和精確性,并能對農業生產過程實行科學、有效的宏觀管理。
2.農業信息技術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
落后的生產管理水平和小農意識經營管理水平,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障礙。隨著農業信息系統(GIS)的建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農業信息網站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政策信息、技術信息、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以及氣象信息,提供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指導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建立農產品和農業服務貿易的快速交易通道,農民在網上洽談,交易在網上實現,降低了農產品的銷售成本。在網上獲得農業生產訂單,減少了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農業生產者可以與不同產業結盟,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穩定市場占有量,并不斷拓展新的市場。由此可見農業實現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說農業信息技術對整個農業生產、農業經濟、農業科研、農業教育以及農村發展和農村文化生活產生了無法估量的積極影響,成為現代農業的主導技術之一,推動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2]。
二、農業信息技術培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1.加強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性
“十二五”農業發展方向就是建設農業現代化,就寶應縣來講,農業現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要改變這一現狀,出路只有一條,必須加快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及農業生產者在計算機操作、網絡知識、農業信息采集上傳技術和農業專家系統應用技術等高新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科技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對先進農業技術及工具的采用,決定著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捕捉、分析與判斷。農民不僅是農業的主體,更是農民增收的主體,只有培養出覺悟高、懂技術、善經營、能創業的現代職業農民,才能使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2.農廣校是農民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陣地
寶應縣農廣校在農業科技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一個重要渠道。2005年寶應縣農廣校實施了農業信息技能培訓工程項目。累計培訓學員3500人,培訓對象從對農民的培訓向農村干部、農村加工、流通、生產經營等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的領導、技術人員和從業人員延伸。寶應縣農廣校在科技教育培訓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取得較好的培訓效果。通過問卷調查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6份,涉及14個鄉鎮。從調查的學員分析看,90%以上的學員都掌握了農業信息技術,80%的學員,特別是村干部學員能用所學的農業信息技術和生產技能發家致富,成為廣大農民群眾致富的領頭雁,一大批學員成為當地發家致富的典型戶。學員祁國銀入學前種糧為主,零星張了5畝田藕,由于缺乏市場信息觀念,藕難賣。通過兩年培訓學習后,運用現代農業技術和網絡信息,發展了200畝藕田,而且帶領全村發展荷藕產業,興辦了荷藕加工廠,系列藕制品出口國外。帶動全村經濟大幅上升。學員陸書詠,經營大棚蔬菜種植已經有很多年,通過培訓后種植面積達150畝。一家日本公司為辣蓼的生產在網上尋找合作伙伴,陸書詠在網上看到這信息,立即和對方取得聯系,經過多方的交流,雙方就合作事宜達成了共識。目前,日方對寶應進行現場調研后,決定與陸書詠就辣蓼項目進行長期的合作,項目一期投資200萬元,實施規模達300畝。像這樣學以致用、致富的學員還很多。
3.農業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新路子
在終身教育已成必然趨勢的新世紀,隨著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必然是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要適應農民的廣泛需求,農廣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拓展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科技培訓,實現各層次教育的連貫和溝通。采用更多為廣大農民樂意接受,為廣大農村干部和科技人員所歡迎的形式和載體。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利用網絡教學,增強培訓手段。如農廣校借助網絡等高科技手段開展遠程教育培訓就是借科技之力傳播科技之業的好形式,使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更為直接有效的服務,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二、課程教學內容和模式
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以農學、園藝、農業機械工程和信息學科建設為基礎,以“少、精、寬、新”的方式闡述緒論、地理信息系統、農業遙感監測、全球定位GPS系統原理和應用、作物模擬模型、農業專家系統以及精確農業技術的應用。課程選用的教材為曹衛星教授主編的《農業信息學》,教學參考書為李軍教授主編的《農業信息技術》,授課方式為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實驗。由于這門課教學章節多,教學內容廣泛,知識點眾多,相關專業知識更新快,要求教師授課注重基本原理和新技術應用,體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鼓勵、啟發學生思考與探究,重視非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共同討論、交流、分析、總結,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求知、自我發展的能力。另外,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條件與資源,制作內容豐富、效果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形象展示基本原理,信息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裝備的應用,使得課堂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求知欲。在實驗課中,需要結合理論和案例的應用,使學生能夠上機實踐,會使用硬件儀器進行數據測量及數據下載和分析,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對信息農業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
農業信息技術是通過信息技術采集、保存、分析、處理農業生產生產、管理等信息的技術,其應用可以為農業生產者、管理者以及研究者提供全面、系統的服務,以促進農業發展。
一、 國外發達國家農業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現狀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提升的關鍵在于信息技術,尤其是美、法、德三國在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上成效突出,為農業生產力提升提供支持。下面對這三個國家的農業信息技術進行逐一介紹。
第一,美國農業信息技術。美國的農業屬于現代化、一體化農業,集合了自動化技術、機械化技術、計算機網絡以及遙感遙測等新近技術,其在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模式與經驗上受到多數國家認可和借鑒。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就已經超過百分之六十,從七十年代初期,美國已經著手建立農業技術數據庫,而后又產生一系列相關數據庫,為世界各國的農業生產提供服務,在農作物生長自動化管理、預測與診斷病蟲害、保護農業資源等方面應用廣泛。現階段,美國農業部已經建設形成健全、完整的信息制度與體系,全球化的信息網絡。
第二,法國農業信息技術。在歐盟中,法國是第一農業大國,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也相當先進,可以收集、、處理農業信息,具有高效、準確的特點。農業信息服務主體多元化、復合化,形式多樣化,互聯網以及計算機均有良好的基礎和發展優勢。農業部是農業信息下達的主要部門,而信息的收集與總結是由大區農業部門擔任,省級農業部門負責配合、協助大區農業部門工作。在法國,農業信息具有較為廣泛的收集面,不僅包括種植業、漁業以及畜牧業,還包括食品生產、林業以及農產品流通等。通過各個部門將經營者與生產者的信息需求串聯在一起,進而出現多個服務主體共存的局面。
第三,德國農業信息技術。在農業信息技術上,德國已經進入電子計算機網絡應用階段,連通于北美、歐洲等國,其農業信息技術的實施主要應用以下三種計算機網絡:首先是電子數據管理系統,由各州農業局研發并運營,用戶僅需把電視機或計算機用電話線和該系統聯機,再交納費用即可使用,通過這一系統可以實時掌握農作物的生長狀態、預防病蟲害、獲取防治技術、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等。其次是電視文本顯示服務系統,由郵電局研發并運營,用戶僅需購置該系統的主機以及鍵盤,再與電話、電視相連接,就可以利用郵電局網絡,實時獲取農業技術相關信息。最后是植保數據庫系統,由農業生物研究中心研發并運營,其宿主機為大型計算機,用戶僅需與宿主機聯網,聯機之后便可檢索出農業信息相關的信息。
二、 我國農業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現狀與建議
我國農業信息網絡起步比較晚、分布不均,在1994年才與國際互聯網正式鏈接,多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另外,在網上資源與利用效率方面與發達國家比較均有一定差距。在1990年,我國物價局從35個城市收集了28類農副產品價格,研制出農產品價格數據庫,具備檢索、查詢、報價以及對比分析等多種功能。現階段,我國已經建設了多種類型數據庫,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農業信息技術中,決策支持系統的主要功能在于人機會話,對決策者的決策給予支持,使決策有效性提升,區別于管理信息技術的數據,重點在于模型驅動。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發了第一個農業領域的決策支持系統,主要用于平衡中國食物的供需,該系統為我國食物戰略發展提供方向,通過模型庫、數據庫以及方法庫運算、處理大量的數據及其復雜關系,使得整體研究效率得到提升。
針對我國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現狀,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因我國信息化設施處于落后狀態,使得先進科研成果無法發揮,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是用戶方面的問題,因此可以強化硬件基礎建設,并增加教育投資,使軟、硬環境均得到發展。第二,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應與國情相結合,即便是國外最新研制的信息技術,也應以跟蹤、學習為主,而對于經過發達國家實踐證明的技術,按照我國農業發展需求,可視為重點研究與應用技術。第三,建立并不斷完善以國家為主、從上至下的信息傳播渠道,使信息化體制得到進一步完善。完善、合理的信息制度能提升技術與經濟的發展。由于我國農業信息技術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明顯差距,因此應積極學習與借鑒其先進模式。
結語:
農業信息技術對農業發展而言非常重要。相比于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我國農業信息技術存在一定差,但隨著我國對農業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研究,使其朝著專業化、網絡化以及集成化的方向發展,這對現代農業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4-0339-02
作為現代科技體系的重要支撐,信息技術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信息技術在農業部門的應用落后于其他產業部門。我國農業信息化工程的起步晚,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比較大,這遠不能滿足國家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本文在分析農業信息技術的特點及其國內外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將農業信息技術應用于農產品流通領域,創新農產品的銷售方式,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農業增效和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路。
1 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業信息化
1.1 農業信息技術的概念
農業信息技術是以現代信息系統科學、控制論為理論基礎,以微電子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為依托,目標是將現代信息技術的成果引入農業科研生產、經營管理系統中,進行創新,重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加速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的升級。農業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傳感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
1.2 農業信息的特點
一是農業信源、信宿的分散性。所謂信源,即產生信息或信息序列的來源,主要是指以農戶為基本經營單位的生產面。信宿就是信息的接受者,包括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科技和消費等相關人員。農業生產對土地的依賴是信源分散的主要原因,另外,信息源的分布具有空間上的分散性[1-2]。二是農業信息的時效性和滯后性。農業信息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目前的問題是通過各種途徑采集到的大量農業信息往往滯后,如土壤肥點周圍的土壤和作物體內營養元素濃度的變化、退化,農產品市場價格浮動等經常是問題嚴重到一定程度才被發現。滯后性是農業信息的一個比較隱蔽的性質。三是農業信息的不確定性。農業生產流程不僅可調性小,而且流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加上農業科技知識、信息的匱乏,農民無法掌握復雜系統的運行和變化。四是農業生產的地域性。農業生物的地域分異規律,使山頂、山坡、山腳、山谷、向陽坡、背陽坡等的生物群落,以及不同緯度、不同地形地貌等的生物群落各不相同。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這要求人們按照農業生物適地適生的信息,做到因地制宜地組織農業生產經營活動[3-4]。
1.3 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就是指為了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的發展,針對農業信息的特點,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經濟領域的過程。
2 國內外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現狀
2.1 發達國家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發達國家計算機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是從高校、研究所等單位開始的。在1960年左右,美國的經濟學家就應用計算機處理數學規劃模型等問題。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普及和應用與農業改造的步伐基本一致,這種農業生產方式被稱為“信息農業”。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網絡化。各種形式的局域網和廣域網用戶迅速增長。如美國40%的農民到1995年都有了微機,有12%的人使用電子郵件聯系。聯邦政府每年撥款15億美元用于建設農業信息網絡。二是綜合化。農業信息技術中除了各種信息技術的結合還包括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特別是與農業科技的結合,這有助于改進農產品生產過程和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現代化經營水平。三是規范化。在統一、長遠規劃的指導下明確信息資源的開發方向,提供的農業信息服務具有連續性和規范化,使農業信息的收集處理更加及時、靈活,信息內容更為豐富,信息服務也更加到位。
2.2 我國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進入21世紀后,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普及和升級,國內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利用信息技術在農業資源調查、農產品產量估測、農業生產管理決策和病蟲害診治、生產過程自動化控制等領域進行了成功應用。先后建立了100余個農業智能應用系統、4 300余家農業網站,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及農業物料流通的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如北京,GIS技術和GPS技術己經被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形成了以市屬農業科研院所和農口局總公司為主體、以郊區縣鄉鎮各個公司企業為補充的農業綜合信息現代化網絡服務體系。其他經濟發達地區也逐步實現了將GIS技術和GPS技術應用于現代農業生產和研究領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 農業信息技術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應用
農產品流通是聯結農業生產與居民消費的關鍵環節,也是農業產業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近幾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些新問題出現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發展現代農業迫切需要加快新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因此,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電子集合競價技術應用于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高效、便捷、通暢的農產品銷售渠道,有利于合理確定農產品價格,對于保護農民利益,及解決農產品流通中的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3.1 電子競價系統應用原理
以計算機軟硬件建設為主體,軟硬件系統組成應包括多媒體競價主屏顯示系統、理貨信息輸入系統、競價過程控制系統、競價器、查詢結算系統、數據存儲備份系統、視頻全程監控系統等部分。至少應包括以下模塊:人員管理模塊、智能信息管理模塊、競價器管理模塊、農產品信息管理模塊、數據統計分析模塊等。根據交易市場的實際情況和交易流程,整個系統應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一是操作上的通用性,即應支持現場無線移動競價、會場內固定席位競價2種方式,還應具有支持網上公告、標的展示、表格下載等功能。二是對交易產品應具有通用性,即可以支持各類農產品(包括作物、水產品、畜牧產品、經過加工的農產品等)的分別集合競價和同時集合競價功能,實現價格發現功能,確定農產品的合理市場價格。
3.2 電子競價系統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應用
農產品電子競價系統能夠實現農副產品受理、理貨、質檢、集合競價、結算、物流管理、成交信息統計等方面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適合各種規模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采用電子競價系統交易,能夠消除交易人為因素,實現競買人之間的合理競爭,最大限度發掘農產品價格,規范農產品市場交易行為,體現公開、公平、公正、誠實信用的交易原則。
在農產品交易市場引入電子競價系統,是受荷蘭鮮花拍賣市場的啟發而形成的思路。目前,我國昆明花卉市場在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試想,如果將該交易機制全面引入我國的農產品交易領域,那么將對我國農產品交易機制實現巨大的創新,也是實現農產品交易現代化、保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創新舉措。
4 結語
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核心技術,信息化作為新的生產力,把傳統農業轉變成現代農業,對推進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具有推動作用。農業信息化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引進合理的農業信息技術,將其應用于農產品流通環節,可弱化農產品流通環節在整個農業產業鏈處于薄弱地位的劣勢,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和流通。把現代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與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領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5 參考文獻
[1] 王玉潔.農業信息技術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51-02
信息技術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1]。隨著農業信息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功應用,社會急需既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又通曉農業實際應用需求的農業信息化復合型人才。現代農業信息技術類課程是近十年來新發展起來的,涉及機械、電子、信息和生命科學多學科領域[2],要求學生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同時更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課程體系的建設對培養適應現代化農業所需要的各種信息類人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現代農業信息技術教育中,突出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素質培養這一主題,是涉農類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此,筆者利用所在綜合性大學和交叉中心的平臺優勢,率先進行了信息農業課程新教學體系的改革。從課程教學體系著手,在教材、理論教學、實驗儀器、實驗項目和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經過近十年的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精細農業》成為國家精品課程;主編出版了國家級規劃教材《精細農業》以及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農業資源信息系統》等;自主創新開發了8種國際先進水平的教學儀器設備和6種教學軟件系統;開設了一系列創新性、綜合性教學實驗;建立了農業信息技術教學實習與科研示范綜合基地,為全國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復合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探索了新路。
一、研究思路與課程建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本項目的研究思路是:培養“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實施“加強基礎、拓寬面向、注重素質、培養能力、因材施教、爭創一流”的教學改革基本方針,推行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農業信息技術課程建設定位于能體現學校倡導的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質量的示范性課程。由此確定的農業信息相關課程體系建設目標是:成為國內一流研究型精品課程,體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借助浙江大學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由農業、工程、信息、計算機、傳感技術等多學科方向的骨干學者為主體,成立了浙江大學數字農業與農村信息化交叉中心,組成了一支以國家教學名師領銜、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創新性教師隊伍,為培養適應現代化農業所需要的信息技術人才建立了平臺。
利用此平臺,以課程內容改革推動課程建設,針對傳統專業課知識陳舊的問題,通過開設新課程和更新補充原有教學內容,建立符合現代農業信息技術要求的課程體系。通過整合教學內容,重組課程結構,構建了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得到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農業信息技術所具有的空間信息處理技術、現代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和生物科學的交叉融合的特征,創立了一套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重點,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的信息農業課程教學體系。
二、教材與教學資源建設
精細農業,也稱精準農業,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從發達國家興起的,為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高科技的全球定位技術、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為核心,應用高科技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理論與實踐應用[3-6]。精細農業的實踐表明,實施精細農業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國外許多大學已經將精細農業課程列為農業工程類專業和其它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我國許多高校都將精細農業課程列為農業工程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或選修課,或作為相關專業的全校性選修課,并在碩士和博士的培養計劃中也開設了該門課程。為介紹目前國內外各具特色的精細農業發展模式,筆者主編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精細農業》。該教材是我國精細農業方面唯一的統編教材,并開發了相關課程的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程資源網站[7]。
為學生更多了解信息農業學科發展趨勢,掌握作為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基礎的多種信息技術,開發了多個課程及農業信息技術學習資源網站,便于學生進一步了解農業信息技術和精細農業的研究和發展現狀及相應的技術和產品,便于國內外同行的交流。
三、創新性教學設備研發與實驗設計
1.1提高農業市場信息的傳播范圍和速度
農業市場信息包括農產品市場信息和農業生產資料信息。通過及時了解各類農產品信息,農產品生產者不但可以清楚地知道市場的實際需求,而且還能使潛在的需求明朗化。根據市場需求組織農業生產,避免盲目生產銷售,在投入一定的情況下增加了農業產值,即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效率。通過及時了解各類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信息,農戶和農業企業能在“信息對稱”的生產資料市場上選擇質量可靠、價格合適的農資產品,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在農業產值一定的情況下減少了投入,也意味著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提高。
1.2提高政府政策信息的傳播范圍和速度
傳統上我國農戶只能通過村廣播或村干部召集開會的形式了解國家的政策,信息傳播速度相對較慢,甚至還會產生“信息失真”。電視、無線電話、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及時準確的將國家最新的農業政策傳遞到廣大農村和農戶中,使得農業生產者能在有關政策的指引下合理調整農業生產方式與結構,科學安排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
1.3提高農業技術信息的傳播范圍和速度
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如科學防治病蟲害、精準灌溉等,本身就是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技術手段。但是由于以往信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的推廣和應用。“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4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將現代農業技術信息迅速傳遞到農村,加快了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速度,從而提高我國整體的農業生產技術效率。
1.4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
農田信息管理系統、遙感系統、墑情監測系統等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數字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農作物、土壤從宏觀到微觀的實時監測,以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狀況、病蟲害、水肥狀況以及相應的環境進行定期信息獲取,生成動態空間信息系統,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供農作物產品和質量的目的。數字農業技術是在資源約束條件下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實現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必要手段。
1.5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科技文化水平
勞動力是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農業部門工作人員和農民素質高低直接決定了農業生產技術效率水平。現代信息技術加快科技文化知識的普及度,使農民能較快地學習到更多有用的知識,促使其技能和素質的提升。農民素質越高,觀念就轉變得越快,越能接受新生事物和信息意識,對信息和市場的把握能力和運用新技術能力越強,從而勞動生產率越高,對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促進作用越大。
2省際農業信息化水平測定
實證研究農業信息化對于農業技術效率問題首先面臨的就是農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我國多位學者根據對農業信息化的理解及數據的可得性建立了相應的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如盧麗娜(2010)參照國家信息化六要素構建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對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進行實際測度。結果表明,2000~2004年間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增長了2.3倍。劉利永、李道亮(2013)基于層次分析法對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數進行了計算,測度結果顯示我國農業信息化2001~2005年為起步發展期,2005~2010年為快速發展期。我國農業信息化理論和實踐都還處于起步階段,有關農業信息化的評價指標尚沒有統一標準。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具體指標的選擇也有待商榷。本文在綜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和參考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包含4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構建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4個一級指標分別為:“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農業信息化人才和人口素質”、“農業信息化效用”、“農業信息化發展政策”。其中“農業信息技術應用”主要反映農村居民占有信息設備和網絡建設的情況,四項指標分別反映計算機、電視、電話等的基礎建設狀況和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狀況;“農業信息化人才和人口素質”主要關注農村的信息化人才培養狀況;“農業信息化效用”反映的是農業信息化的投入產出基本情況,其中,農業專利的批準數量反映的是農業科技的進步水平;“農業信息消費指數”指的是個人消費中出去衣食住、雜費外的比率,反映的是信息消費的能力;“農業信息化發展政策”主要反映的是政府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情況。以上數據分別在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科技進步統計監測》中獲得。由于各個指標的計量單位不同,需要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文首先對農業信息化水平的11個具體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采用加權平均的方法計算出農業信息化各分類的指數值。四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則通過變異系數法來進行確定。得到相應的權重系數分別為:農業信息技術應用0.384,農業信息化人才和人口素質0.277,農業信息化效用0.183,農業信息化發展政策0.156。依據上述權重指標體系,本文計算出我國31個省份(直轄市)2002~2012年的農業信息化指數。截止2012年農業信息化指數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得分最低的后三位分別是、云南、青海。在2002~2012年間農業信息化指數增幅最快的地區是(95%),最慢的地區是北京(28%)。2012年東部11個省份、中部8個省份、西部12個省份的農業信息化指數均值分別為0.7652、0.653、0.6236,總體上呈現東高西低的局面。但是西部與中部地區的農業信息化指數相差并不大,反映出農業信息化正呈現各地區同步協調發展的趨勢。東中西部在2002~2012年間的農業信息化指數增幅分別為44%、45%、47%。由此可見,在過去的十年間我國農業信息化取得明顯進步,西部增長速度超過東、中部地區,中部增長速度又超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得東中西部發展差距縮小,這主要是因為:①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使得西部地區發展速度加快;②部分農業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地區因起點低、基數低,因而發展速度比較快,最典型的就是地區。
3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業技術效率實證研究
3.1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考察我國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同時了解各地區效率水平的高低。據此,本文采用Battese和Coelli(1995)提出的技術效率外生性模型(B-C模型)。簡單的C-D生產函數里沒有要素的交互項,也就沒有考慮要素之間的替代效應,生產函數的技術結構是線性齊次形式,沒有考慮技術的變化的非線性特征。對于我國農業生產而言,農業投入要素可能存在替代效應,如農業機械的使用大量替代了人力勞動。同時,農業中的技術進步會滲透到生產要素中,從而呈現技術非中性特點。如我國不斷加大對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的培訓以及農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說明農業人才也是技術的源泉。基于以上考慮,本文將模型的函數形式設為超對數生產函數。
3.2參數估計結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全國31個省市2002~2012年的數據對模型通過FRONTIER4.1軟件進行了參數估計。σ2項表示組合誤差項vit和uit的變異數之和,其值在1%置信水平是顯著的。一方面說明使用技術效率模型估計是可靠的,我國農業生產存在顯著的技術效率損失;另一方面說明我國農業生產中復合誤差項的變異主要來源于技術效率損失,隨機誤差項的影響僅有4.33%。由表2可見,隨機前沿生產模型中二次項的參數估計值顯著為正,表明了我國農業生產在2002~2012年間存在著技術進步,且表現出非線性特征。時間與要素的交互項的參數估計值顯著為正,表明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呈現非中性特征。由此可知,本文使用超對數生產函數形式是可行的。本文主要關注技術效率估計模型的參數估計值。δ1的參數估計值在1%的顯著水平為負,其值為-0.7731,表明在西部地區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提高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δ3、δ5的參數估計值在1%的顯著水平為負,說明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促進作用顯著異于西部地區,其中東部的系數為-1.9993,中部的系數為-0.9819。實證結果表明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業信息化均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提高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借助Mastromarco和Woitek(2006)提出衡量影響因素對技術效率邊際影響的公式:dTE=-TE*δi/(dzi/zi),取我國2002~2012年間全國的平均效率值0.7937,可求得當我國東中西部農業信息化指數每上升1%,可分別導致我國東中西部的農業技術效率提高1.58%、0.78%、0.61%。可見,農業信息化對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效率邊際影響最大的地區是東部,其次為中部,最小的為西部。注意到δ2的參數估計值在1%的顯著水平下為正,δ4的參數估計值雖然為負但并不顯著,δ6的參數估計值為正也不顯著,說明在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效率并沒有表現出隨時間逐步提高的趨勢。隨機前沿模型估計出來的技術效率值也證明了此點結論。考察期間全國農業生產的平均技術效率值0.7937,東中西部的平均效率值分別為0.9331、0.7662、0.6859。東部11省份(直轄市)的農業技術效率明顯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的農業技術效率相差不大。2002~2012年間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呈現出“先低后高再低”變動軌跡。結合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業技術效率提高,而與此同時農業技術效率不升反降的實證結果,推斷:在我國還有制約農業技術效率提高的深層次原因存在,有待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2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
2.1發展特征及趨勢
現代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的主要特征有:①以高科技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②相互滲透,具有開放性;③促進規模經營,具有高效性;④需求與要求矛盾多,極具差異性;⑤引進競爭機制,具有挑戰性[7]。同時,智能化、移動互聯特征鮮明,農業信息化呈現出集成化、專業化、網絡化、多媒體化、綜合化、全程化。當前,全國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趨勢:①從注重基礎建設向注重資源整合轉變;②終端開發應用開始由傳統終端向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終端轉變;③產業信息化開始由單一環節的信息化科技創新向全產業鏈信息化科技創新轉變;④由單一信息化技術創新向集成技術創新轉變;⑤農業信息服務科技手段開始由傳統單一方式向協同化、精準化、個性化、可視化、智能化方向轉變;⑥創新機制開始由高校科研機構為主體、國家無償投入為主,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國家有償投入轉變。
2.2發展策略
依據前述發展階段,在發展策略上,第一階段為政府主導型,農業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研究、開發,實驗的人力、物力主要由政府投入;第二階段是雙軌協調型。即綜合運用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建設由政府、科研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第三階段為市場主導型。政府主要承擔發展戰略制訂和政策環境構建,引導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受技術創新利益驅動,企業是信息技術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8]。“十三五”期間,我國大部分省份應該采取第二階段戰略,即雙軌協調型,政府做好規劃,引導企業發揮創新主體地位的作用。
3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
從信息利用過程來看,農業信息化技術創新的重點任務可歸納為:①信息自動獲取技術,主要包括傳感、遙測、遙感及攝像掃描技術;②信息傳輸技術,包括光纖通信衛星、通信激光等;③信息利用技術,包括數據庫技術管理、系統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模擬與仿真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等[9];④信息控制技術,包括生產自動化技術,如農業生產領域的自動灌溉、自動施肥、溫度自動調節等技術。同時,農業信息網絡平臺建設、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農業信息監測與速報系統、虛擬農業和精確農業等已成為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其中,農業數據庫產業是信息部門重點開發的領域,農業應用軟件開發將成為農業信息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0]。在農業信息智能分析方面,需要突破智能化數據采集與挖掘、海量數據管理、生產風險因子早期識別、農產品市場價格短期預測等關鍵技術[11]。其中,精準農業、數字農業、農業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業技術集成、低成本便捷性農業軟件和終端技術等將成為“十三五”期間農業發展研究的重點。
4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
4.1精準農業: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
針對農業生產環節精細化程度不高、農業污染、資源浪費大等突出問題,面向良種繁育、作物栽培、畜禽飼養等農業生產,以精準農業“3S”等關鍵技術集成開發與應用為代表,研究農田水、土、肥、氣、溫度等生長信息的智能感知與快速獲取技術;研究土壤養分與墑情變化、耕地質量動態、氣候變化等監測與處理技術;研發農田精準作業導航與變量作業控制、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與智能決策等管理系統;建設動植物防病治病、病蟲草鼠害發生、重大疫情快速反應與預警體系。整合建設北斗導航、全球定位系統GPS、農田地理信息系統GIS、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業專家系統、網絡化管理系統等,構建省級主要作物精準作業體系。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和重大系統產品,提升省級以精準農業為代表的農業精細化生產水平。
4.2數字農業:農產品加工儲運領域信息化
針對農產品加工儲運領域自動化控制水平不高、管理薄弱等問題,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信息科技創新,重點開展農產品加工智能化裝備、生產自動化控制、農產品儲藏環境遠程監控、鮮活農產品冷鏈運輸控制、農產品物流管控等信息技術研發。攻克農業信息智能處理與知識發現技術,探索農業信息大數據應用建設。構建農產品加工數字模型和虛擬加工儲運技術平臺。研究農產品加工過程模擬模型,開發便捷性生產加工管理系統。利用工業化數字控制技術已有研究和應用成果,改造、改良傳統農業產品加工領域的技術和設備,實現農產品加工儲運優先向數字化邁進。
4.3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交易信息化
針對農產品信息流通、交易不暢等問題,順應電子商務發展趨勢,通過引進與開發,依靠信息科技創新,形成易用、好用的生態地理標志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及系統,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提高科技信息服務含量,提升農產品交易的快捷性和便捷性。建設新型農產品交易平臺、大型農產品數據庫;加強支付、認證、配送等環節創新信息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生產、流通、交易、競價、網上超市等體驗式服務。引導電信運營商、電信增值業務服務商、內容服務提供商和金融服務機構相互協作,開發電視、手機、電腦、公共服務等多種接入終端,建設并創新完善移動農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研發信用積分管理系統,加強交易雙方的信用管理。積極研發以電子商務為導向的配送物流配套體系,完善農業電子商務創新體系。
4.4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信息化
針對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重點研究及應用農產品電子標識以及物流網絡構建技術。研發質量監控、追溯技術及設備,推廣便攜式快速檢驗終端。通過農產品信息采集、質量檢測監控、質量安全追溯信息讀取等新型信息技術研發,實現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保證質量。重點綜合應用推廣農產品電子標簽及條碼標識、信息采集與傳輸、無線移動數據采集與可靠傳輸技術,降低RFID設備和標簽的成本,提高RFID技術普及率。針對豬肉、牛肉、雞肉、蔬菜、水產品以及茶葉等農產品開展質量安全監管與質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農產品質量及其安全水平。
4.5共性關鍵技術:創新現代農業信息服務共性關鍵技術
針對不同類型企業和經濟組織急需的共性關鍵技術,主要進行信息化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開發個性化信息服務軟件和設備,探索農業信息資源挖掘與便捷傳送技術,通過大型智能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實現硬件云平臺化、軟件超市化,形成農業信息共性關鍵技術創新體系。面向大田作物、設施蔬菜、集約化畜禽與水產等生產經營全產業鏈,集成數字農業、精準作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關鍵技術,推進農業物聯網信息融合與云計算等核心技術,開發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簡便的現代農業軟硬件技術產品和系統,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的信息化、數字化、精準化[12]。面向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中小經濟組織,進行移動互聯網設備及軟件的研發與創新,開發特色軟件,提高軟件穩定性,滿足特定用戶的使用體驗,解決農業人口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總體相對偏低問題,提升信息化水平。
5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保障
信息服務業作為新興行業,需要依靠政府大力推動,這是我國農業信息服務業發展的關鍵[13]。為實現我國現代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的戰略目標,政府需通過重大專項的形式支持農業企業等相關經濟組織和科研院所積極開展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引導農業信息化創新,保障各項工作順利實施(見圖1)。
5.1關鍵技術創新思路
根據農業信息化發展階段,結合農村信息化“十二五”發展情況,針對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問題,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農業信息服務共性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的具體問題,保障現代農業在信息采集、加工處理、信息傳播、信息接收利用等環節的暢通,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為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提供保障,實現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協調發展。
5.2關鍵技術創新布局
(1)農業信息體系創新布局。重點完善以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為主體的關鍵技術集成技術創新體系;構建以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信息服務資源整合、信息傳輸以建設及信息服務終端研發為主要內容的服務體系;形成以試驗、示范為主要手段的推廣應用體系。
1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
1.1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的主要特點和趨勢
科技的發展推動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在這樣的過程中,其技術創新體現出了以此幾種特點:首先是投入成本較高,目前的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主要是以高科技為依托,在實際的技術創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來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另外是開放性,與傳統的農業發展不同,現代農業與各個行業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相互滲透。差異性,在對農業信息化技術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實際的要求和需求之間具有一定的矛盾,這就體現出了農業技術創新的差異性[1]。最后,科技的不斷發展,使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具有鮮明的移動互聯特征,體現出了集成化、網絡化和系統化的發展模式。針對其主要發展趨勢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術的支持下,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將重點從基礎建設逐漸轉移到了資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另外針對產業的信息化發展,逐漸將傳統的單一環節信息化科技創新,轉變為全產業鏈的信息化科技創新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的服務方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
1.2主要發展策略
在對現代農業信息技術進行利用中可發現,對其技術進行創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這樣幾個階段:首先是農業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進行開發和研究,并且對配套技術進行研發,這一階段的資金主要由政府來進行投入。第二個階段是通過政府、相關院校和企業的共同參與,來對農業信息技術進行建設,這個階段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共同引導。在最后一個階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發展新型技術和產業,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企業作為信息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發揮了主體地位的作用。
2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
2.1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主要指的是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在目前農業生產中的各個環節中,其整體精細化程度不高,常常會出現農業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情況,針對農業種類的不同,需要對全球定位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監測系統和網絡管理系統進行整合,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精細化管理,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農業生產精準作業體系,進一步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2]。
2.2數字農業
數字農業主要指的是提高農產品加工運輸方面的自動化程度。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農產品的加工運輸和儲存成為了目前農業發展中重點關注的內容,這樣的數字農業主要包括對農產品智能加工設備的開發、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自動化控制、對其冷鏈的運輸控制。這樣的數字農業技術能夠進一步對農產品進行開發。
2.3農產品電子商務
農產品電子商務主要指的是農產品的交易信息化,針對目前農產品交易過程中信息流通不通暢等情況,需要在相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建立符合當地農業特色的電子商務平臺和農產品交易系統,以此來提高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過對農產品數據庫的建立,對農產品交易的各個環節進行開發和創新,并且與相應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務機構進行協作開發,將手機和電腦等移動終端接入到農產品的交易過程當中,以此來對農業電子商務創新體系進行完善[3]。
3結束語
結合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需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針對數字農業、精準農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進行創新發展,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信息化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崢,張鵬飛,黃志文.省域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研究[J].軟件導刊,2014(12):7-9.
風險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性、突發性、不確定性等都是農業風險的特點。自然性指的是需要在自然界內完成農業生產,那么農業生產自然就會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突發性指的是人們無法預料自然狀態,市場變化也是無法決定的;不確定性指的是人有著有限的能動性,無法準確預測和控制大自然。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對自然災害的發生起到一定程度的預測作用,以便更加科學地確定農業產業化組織生產經營決策。如今,我國建設了很多的涉農網站,將農產品的供需價格和專家預測給提供了出來,那么通過瀏覽網絡,就可以對各種農產品的價格走勢進行了解,以便將正確的生產決策實施下去;而借助于通訊技術,如電話、郵件等,還可以直接通信于消費者,對多樣性需求進行了解,以便科學地調整生產或銷售策略,市場風險也能夠得到有效降低。
2.有利于降低農業成本。
通過引入信息技術,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內部交易費用可以得到顯著降低,因為借助于信息技術,龍頭企業在對基地農戶進行選擇時,定位更加快捷和準確。龍頭企業在選擇農戶的過程中,實地調查的環節可以省去,那么人力、物力資源就可以得到節約。同時,分散性是農戶的一大特點,在不同的縣市和省份內分布,如將通訊技術應用到合同簽訂過程中,企業和農戶之間溝通起來更加的便捷,在較大程度上降低了合同的簽訂和協商費用。借助于網絡,龍頭企業也可以直接將訂單下達給農戶,農戶也可以對龍頭企業的產品要求更加詳細的了解,對生產技術充分掌握。
3.實現更加有序的管理。
要想促使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實現,就需要構建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在本系統中,不僅需要對龍頭企業內部的管理進行處理,還需要將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關系納入考慮范圍,那么就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增加了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管理成本。而將信息技術應用過來,則可以對系統各個部分有效協調,促使組織管理結構得到優化,管理成本得到降低。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傳統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對信息收集、處理和利用方式進行了改變,在較大程度上變革了組織形式。
二、信息技術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應用現狀
1.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從本質上來講,實現農業信息技術的過程,其實就是農業從業人員直接利用信息技術的過程,調查發現,我國農村情況還比較的不如人意,農林牧副漁等行業的用戶在整個互聯網用戶中只占據到了不到百分之一的比例;在信息傳播方面,西部等不發達地區要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因為經濟發達地區農民有著較高的收入和較長的受教育年限,那么就會構建更多的基礎設施,農民也有著更強的信息意識。
2.網絡技術應用方面。
我國農業信息網站依然只占據到了較小的比例,總體上需要進一步提升利用程度;雖然已經設立了諸多的農業信息網,并且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依然只有較小的比例。并且,大部分涉農網站都是由政府主辦的,沒有足夠的農業基層站點,因為部分地縣市沒有構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那么村鎮以及涉農小企業就無法使用互聯網。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沒有較高的質量,雖然有數千個涉農信息網站,但是的大多都是綜合性信息,只有較少的專業性信息和特色信息。部分農業信息根本不符合于農村實際情況,農民無法利用,管理不夠科學。
3.基本完成了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構建。
只有借助于相關載體,方可以將信息技術的作用給發揮出來。而從農業角度來分析,則需要借助于信息網絡,來對信息進行傳遞。
三、信息技術在農業產業化中的應用對策
1.強化政府引導,對外部環境積極創造。
在黨的相關會議中,明確指出各級政府需要大力實施電子政務。那么各級政府就需要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來改革政務,促使政府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組織獲得更大的發展,對信息技術就會有更大的需求,進而更加廣泛地應用信息技術。而只有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方可以推動產業化組織獲得更快發展。首先,要從財稅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對于農業龍頭企業,政府可以減免一定的企業所得稅和農林特產稅,并且適當減免其他稅費。其次,制定優惠的信貸政策,對于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要積極參與進來,向龍頭企業提供專項貸款。此外,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內,也可以對招商引資力度適當加大,將外資充分利用起來,促使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得到提升。
2.將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化下去。
首先,要對農業產業化組織之間的溝通進行強化,通過聯合農業各個產業化組織,可以有規模效應形成,這樣就可以對經營環境有效的營造。我們以河北省某縣為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勵工商企業對農產品加工營銷大力發展,將農業產業化經營推行下去,一條完善的產業鏈得到形成;并且本縣結合具體情況,制定了相關優惠政策,對辦事程序進行了簡化,收費標準得到了降低,這樣辦事效率就在較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其次,要強化龍頭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龍頭企業要想促使核心競爭力得到強化,就需要積極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于部分龍頭企業,有充足條件的話,可以對科研技術開發機構進行構建,這樣企業就可以不斷應用新技術。龍頭企業還可以聯合一些農業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等,對新產品、新技術等大力開發。
3.大力建設農業信息網絡,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
要想應用其他先進的信息技術,基礎方面就是計算機技術,因此,要想在農業中應用信息技術,就需要構建和完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具體來講,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努力:首先,大力建設基礎設施,深入開發軟硬件。要依據集中統一的原則來建設農業信息網絡的基礎設施,對各級網絡中樞平臺環境集中建設。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中,政府需要積極參與進來,給予一定的扶持資金,因為農業信息網絡體系涉及到較多的領域和范圍,比較的復雜,那么不能夠僅僅依靠農業產業化組織和農民的力量。另外,政府還需要宏觀調控農業信息網絡的構建,避免出現重復建設問題,否則就會浪費掉大量的資源。雖然近些年來,計算機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硬件軟件的含量。要對面向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信息系統大力開發,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其次,對農業信息技術標準化建設大力強化。在標準化實現方面,需要統一規定和約束那些多樣化和重復性的標準,不同的使用人員只有使用了統一的信息技術標準,方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更好的開展信息交流,制定更加科學的決策。我國在較晚的時間內才出臺信息技術標準,甚至部分領域的國家標準還不夠完善,那么就需要科學研究,強化建設農業信息技術標準化。此外,還需要大力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可以綜合采取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如農技講座、經驗交流等,提升科技培訓的針對性;然后讓其向其他農民傳授這些信息技術,這樣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方可以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