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2 10:46: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療保障體系的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 下崗職工的涵義
根據國際統計局和勞動保障部的統一規定:下崗職工是指在原企業已沒有工作崗位,沒有與原企業解除勞動關系,有就業要求,尚未就業的人員。失業人員與下崗職工的主要區別是:失業人員已于企業解除勞動關系,檔案已轉入戶口所在地街道、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而下崗職工雖然無業,但未與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
(二)醫療保障的涵義
醫療衛生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誰來提供醫療服務,是醫藥衛生事業問題;二是誰來支付醫療費用,是醫療保障問題。醫療保障制度既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民眾的安全網、社會的穩定器;又作為醫療費用的主要支付方,是醫藥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是醫改的重要領域之一。醫療保障的主要目標是合理組織財政資源,滿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醫療資金需求,簡言之,就是“有錢看病”。
二、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 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現狀
當前進入中老年期的下崗職工,由于收入低或無收入,再加上住房、患病、子女教育等問題,下崗職工的生活非常困難,尤其是對于重大疾病的無奈和無助嚴重威脅和困擾著他們的生產生活。這一年齡段的下崗職工是醫學診斷中肺結核、糖尿病、骨瘤、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多發病”期。很多不幸患病的下崗職工只能強忍著病痛的折磨,實在忍受不了也是能花盡可能少的錢買幾粒藥應付了事。由于生活困頓,他們中大多數人沒有能力參加醫療保險。
(二)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原因分析
1、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政策分析
以上海市發起的“4050”工程(女性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的下崗失業人員)為例,就是一項旨在促進下崗職工群體再就業的一項重要措施。主要是為1999年前后因企業改制等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下崗、失業等4050人員進行特殊扶持。另一方面,上海市還開發公益性崗位并簽訂就業援助協議,以增加“4050”人員就業,通過實施和落實這些措施,上海市已經幫助3萬多名就業困難的“4050”人員實現了再就業,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這些人員的收入,也從源頭上解決了他們醫療保障方面面對的困境。
2、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社會分析
在社會層面,除了2007年批準設立的壹基金,目前我國還基本沒有社會募集的獨立的非政府醫療救助基金,這在某些程度上也限制了社會資金對于社會醫療保障事業的支持熱情和支持渠道。很多情況下,下崗職工等特別困難的群體在面對醫療保障問題時,通常只有受到媒體關注的個例會引發社會效應,從而動員社會各界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但是作為一個群體,還是缺乏長效機制和運行規范的。
3、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企業分析
在原先的國有企業改制后,職工與企業正式解除勞動關系,就不再與原單位有聯系。這些被分流的原企業的“下崗職工”在職業身份上就轉變為“失業人員”,目前,這些群體通常都面臨社會保險關系的續接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下崗職工無法享受基本醫療保障的重要原因。還有很多時候,原先的企業在改制時,不能夠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及時、足額的給予下崗職工群體以一定的經濟補償,這就更加加重了他們的生活負擔,也使得他們的醫療保障狀況更加惡化。
4、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員工自身分析
由于下崗職工群體大多數集中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由于教育不足等原因,這些群體往往缺乏適應現代社會競爭的知識結構,同時他們的年齡也限制了他們成功再就業的機會,而創業對于很多下崗職工而言,又缺乏足夠的資金和經驗支持,這就造成了他們無收入或者收入極低,在滿足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之后,醫療方面的支出自然所剩無幾。
三、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對策研究
(一)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政策對策
第一,在政府責任層面,明確政府責任,落實醫療優惠政策:由政府牽頭,加大政策落實的督查力度,同時設立監督投訴熱線,方便廣大群眾對于違反政策規定的各種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舉報;
其次,在醫療監管層面,強化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嚴格控制醫療費用增加,增加政府對公共醫療衛生的投入和監督,對于醫院日常藥品、醫療服務物價收費標準進行公示,改變目前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片面創收的運行機制。
然后,在醫療監管層面,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證人民和群眾基本用藥;整頓和規范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根據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價廉的原則,加強藥品價格監管,要嚴格執行國家物價政策,下調常用藥品、醫療服務和功能檢查的收費價格,保證群眾基本用藥。
(二)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社會對策
首先,在服務意識層面,要意識到下崗職工面臨的看病難、看病貴等醫療保障的窘境,并不是他們主觀意愿導致的現象,社會不能嫌棄甚至唾棄這一群體的困頓現狀,社會必須承認這些下崗職工作于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做出過自己的歷史貢獻,盡可能地幫助他們解決醫療保障等問題。
其次,在資金扶持層面,要簡化環節,加強監管,充分利用社會各個渠道的資金,一方面可以作為社會資金參與幫助政府完善醫療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另一方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社會資金直接創立獨立的醫療救助基金等非政府公益組織,作為對政府醫療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
最后,在體制創新層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區資源,探索新的以社區為單位的醫療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居民互助,同時推廣社區醫生等創新的服務模式。
(三)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企業對策
首先,必須規范企業行為,增加企業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切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落實和保證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
其次,還要增加職工監督渠道,確保職工發言權,即企業要開放一些渠道,讓下職工充分參與到涉及其自身醫療保障利益問題的流程中去,確保他們自身的監督權和發言權得到保障。
(四)下崗職工醫療保障問題的員工自身對策
當然,下崗職工醫療保障的困境也與其自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必須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在主觀意識上,不能自怨自艾,自暴自棄,要學會利用法律等手段維護自身利益,同時也不能有完全依賴政府、依賴社會、依賴他人的想法,要自強自立,爭取能夠成功再就業,從而擺脫無收入的困頓局面。(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一、中美醫療保障制度的現狀對比
美國是目前唯一沒有實行全民醫保的發達國家,但這并不妨礙美國成為世界上醫療保障體系最為成熟的國家之一。具體來說,美國醫療保障體系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等,包括了醫療照顧,醫療救助和州兒童健康保險計劃,第二部分則是由商業保險提供的醫療保險。第一部分主要是針對65歲以上老人,殘疾人和兒童設立一種補缺型醫療保障措施,而第二部分則是為廣大普通民眾設立的醫療保障。2008年,美國醫療保險的覆蓋率約為85%,其中社會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比例約占29%,而商業醫療保險人數卻高達66.7% 。這表明美國屬于典型的以商業醫療保險為主導的醫療保障體系。
與美國商業醫療保險體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推行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主要由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以及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幾部分構成,其中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是指通過政府撥款和社會捐助為農村貧困人口,城市低保戶等提供的醫療救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指由政府組織,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則是按是否有固定工作劃分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經過近十年來的不斷推行和完善,我國目前的醫療保障覆蓋率基本已經達到95%以上。
二、中美醫療保障制度的評價
從覆蓋比例上說,以社會醫療保險為主體的醫療保障制度似乎在整體上是更公平的,而商業醫療保險的特點則體現在政府的無作為或少作為以提高醫療的效率。美國的商業醫療保險體系使得參保人群的醫療費用負擔大大降低,并且財政醫療支出主要由聯邦政府負擔,而地方政府僅承擔一定的管理責任,資金來源充足。不僅如此,根據楊紅燕等人在《美國財政醫療保障支出的均等化效果研究》一文中的研究表明,美國的醫療保障轉移支付與個人的收入呈高度相關,保證了微觀的公平性,而在區域間則實現了互助共濟,橫向轉移,保證了各州貧困人口都享有相對均等醫療支持,從而實現了宏觀上公平公正。
但值得注意的是表面上的支出均等并不意味著整體上的公平,事實上,美國尚有高達4600萬左右的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險,這些人大多屬于無收入或低收入者,沒有資金購買醫療保險,這與整體的公平相距甚遠。因此,商業醫療保險雖然具有較高的微觀經濟效率,強調了權利與義務的對等,但卻無情的將低收入的弱勢群體階層擋在門外,嚴重地降低了公平性。此外,在美國醫療保障體系還存著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雖然覆蓋率在發達國家中十分低下,但美國人的醫療費用支出卻占GDP的17%,相比歐洲許多全民醫保的發達國家要高出近50%,這其中支出與公平的不對等引人深思。
相比而言,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覆蓋全面,似乎整體公平性更高,但實際上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卻普遍存在,覆蓋率并沒有解決根本上醫療費用高,支出效率低下的問題。而且我國目前實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并不算是真正的醫療保險體系,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險覆蓋面依然很不足,其發展和完善仍需做出很大努力。
三、啟示
(一)醫療保障制度的選擇
雖然我國目前推行的以社會醫療保險為主體的醫療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不可否定這確是最適合當前國情的選擇。從美國的商業醫療保險體系來說,由于其極高的門檻,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的要求,很顯然不適合我國當前的國民收入水平,而全民免費醫療保障雖然具有極高的公平性,但效率低下并為財政支出帶來的極大負擔。社會醫療保險中和了這兩者優缺點,兼顧了公平和效率也考慮了綜合國力問題。
(二)醫療保險與醫療救助的有機結合
如果僅靠醫療保險維持國民醫療保障難以保證低收入者和弱勢群體的利益,所以醫療救助體系的建立對于促進整體的公平十分必要,不僅如此,當前我國的財政資金應該首先保證對于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支出,如率先保證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新農合,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主要依靠保險體系自身完善,財政只做最后一道保障,避免越俎代庖,緩解財政壓力。
(三)財政醫療保障支出以中央為主導保證橫向公平
美國醫療保障體系主要由聯邦政府掌控,而地方政府大多充當管理協調的角色,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區域間財政轉移支出的公平性。而我國目前中央掌握大部分財權,醫療保障支出作為國計民生的重要部分,理應由中央承擔主要責任,地方政府更多的實在中央的監督下進行資金分配和協調。這既能保證在財政轉移支付的過程中由中央統一管理,確保不同地區的收入與醫療支出平衡,又由地方政府根據地方具體情況進行資金的高效配置。
參考文獻
[1]朱銘來,陳妍,王夢雯. 美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評述[J]. 保險研究,2010.11.
關鍵詞:醫療保障;醫療改革;服務體系
一、當前我國新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醫療保障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建設,我國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構架,其主要標志就是確立了新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時農村地區也逐漸建立起了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盡管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總體上看還不盡人意。目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社會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狹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經突破1億人,但從總量上看,醫療保險覆蓋面只相當于2001年城鎮就業人口的42%,在三大社會保險中是參保率最低的一種。從結構上看,我國基本醫療保險主要覆蓋的是國有企業、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和部分集體企業的職工,大量其他類型企業的職工,靈活性就業人員,城市弱勢群體等,如低收入或下崗、失業職工,殘疾人和孤寡老人,進城的農民工,以及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等,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還沒有享受到制度上的醫療保障,有違社會公平原則。
(二)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尚未真正形成
盡管目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但合作還有明顯欠缺:一是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二是現有體系中各個層次的運行還沒有納入正軌,成效并不顯著。職工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社會醫療救助、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區醫療服務等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
(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不配套
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是關系到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醫療衛生體制包括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問題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問題。就一般的意義講,醫院補償機制就是指醫院獲得收入的方式。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政府對國有醫院的補償政策也有所變化,補償的規模逐漸降低,醫院以經營收入為主,追求經濟效益成為醫院的經營動機。為了醫院的生存和發展,政府允許醫院從他們銷售藥品中獲得15%~30%的價差作為補償。在中國,90%的藥品是由醫院零售的。在追求利潤的誘導下,醫院常常給患者開大處方,特別是多開國外進口或由外資企業生產的價格高昂的藥品。
此外,我國藥品的生產和流通領域也存在著嚴重問題,普遍存在的現象致使藥品虛高定價,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醫院“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藥品生產和流通體制的弊端,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順利運轉形成了嚴重的沖擊。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不配套的另一個嚴重后果是,醫院、醫保機構和患者三方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關系緊張。為了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政府部門下發了一系列旨在規范醫院行為的文件,對醫院的選擇、用藥、診療項目、費用結算方式以及定點藥店的選擇都做了明確規定。特別是不少城市的醫保機構,改變了過去與醫院實行“實報實銷”的“按項目付費”的費用結算辦法,而采用對醫院約束力更大的“總額預算制”。這種結算辦法增加了定點醫院的壓力,甚至出現了醫院與醫保機構的沖突。醫院和社保機構的矛盾,也導致了參保患者的不滿。他們認為雖然參加了醫療保險,但事實上卻得不到醫療保障,這將會動搖他們對醫保制度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對醫療資源投入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投入到衛生醫療事業的資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同時個人支出增長迅速。1997—1998年低收入國家(人均年收入在l 000~2 200美元之間)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財政支出的平均比例為1.26%,中等收入國家(人均年收入在2 200—7 000美元之間)的平均比例為2.25%,而中國只有0.62%。即使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處在非常低的水平。國家衛生醫療資金投入不足,是宏觀上醫療保險資金短缺的一個原因。
總之,政府財政對醫療資源投入的不足,對醫療保險制度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醫療保險基金始終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與此同時,由于醫療服務結構的不順,沒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醫療需求,使資金流向高成本的大醫院,使有限的醫保資金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完善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途徑及政策建議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是當前社會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務之一,也是難度最大的一項工作。為了盡快實現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和完善目標,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政府對醫療服務領域的資金投入,為醫療保障制度的有效運行奠定基礎
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醫患關系我國醫療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尚不能完全滿足我國全體國民的需要。
1 醫療保障覆蓋的范圍面小,人均分布不均衡
1.1 我國地域遼闊,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超級大國,但醫療保障的面卻很狹窄。截至2005年底全國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709萬,農村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17900萬,醫療保障覆蓋面太小,仍然有44.8%的城鎮人口和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1]。這對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而現行的農村醫保主要采用自愿參加的原則,事實上只有農村中生活水平相當的群體才能參加。而最貧困的農村居民,卻因為缺乏經濟來源而無法參加醫保。使得大量的農民缺少醫療保障,他們的健康權缺乏制度保障,國家的醫療保障制度運作過程中無法充分體現公平性,廣大農村缺醫少藥、因藥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1.2 各地方經濟發展又極不平衡,特別是東西部。社會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使得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人均收入和實際支付能力差距很大。如2000年,農民人均衛生總費用為188.6元,城市居民人均總費用則為710.2元,前者僅為后者的1/4[2]。使得經濟發展水平已成為制約擴大醫療保障覆蓋范圍的關鍵因素之一。
1.3 城市和農村保障存在著不合理的差距 受歷史余留下來的城鄉二元化格局影響,使城市和農村保障存在著不合理的差距,醫療保障的覆蓋率明顯不同。見表1。
從以上可以看出城市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醫療保障覆蓋率明顯上升,而農村各個水平都比較均衡。但總體上城市的覆蓋率都比農村高,特別是城市高收入的要比農村低收入的高4倍多。這主要是城鄉的二元化格局,城鎮實行的是高就業、高補貼的社會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戶口和穩定的工作,就可享受社會醫療保障。而農村實行的是國家救濟和群眾互助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而使醫療保障水平低于城市。
1.4 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和醫療資源的浪費之間的矛盾。
1.4.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對醫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已經不局限于有病才去看醫生的傳統觀念,追求的是提前的預防和保健。他們使得有時本不需要的資源得到的浪費。而占大多數的貧困人卻支付不起這高額的費用,使得他們有病也沒錢去看。從而使貧富的差距又進一步拉大。
1.4.2 而作為醫院財富創造者的醫生,為獲得更大的利潤,出現濫開藥、濫開檢查單和藥價虛高等現象大大加劇患者的負擔。而導致醫院的濫開藥、濫檢查和藥價虛高的主要原因則又是有一種一直未能被人們所重視的醫保和醫療運作機制,特別是一些藥商直接與醫生聯系,通過醫生多開藥可多拿回扣等途徑,從而進一步加劇的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看不起病的矛盾。
2 醫療保障體系中的藥品供應
2.1 當前藥品供應的現狀 藥品的生產和流通領域存在著嚴重問題,普遍存在的現象致使藥品虛高定價,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現在有很多的制藥廠家直接與醫院掛鉤,表面上實行的是競標制,其實有好多都是誰給的回扣多就給誰。另一種情況是,推銷商直接與科室醫生聯系,通過開多少藥可以拿多少回扣的原則,間接鼓勵醫生多開藥。使老百姓一有病到醫院看下,少則幾百多則幾千,從而使他們有病也不敢去醫院看,醫院成為富人的地方。醫院“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藥品生產和流通體制的弊端,對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順利運轉形成了嚴重的沖擊。新醫改方案也提到以后醫院不直接接觸藥品,而是通過衛生局作為中介。隨可省去醫院與藥商的接觸,但新矛盾也一定會隨之出現。
2.2 為解決存在問題,政府要加強藥品供應體系的建設,完善藥品市場競爭機制,解決城鄉居民的購藥價格問題。
2.2.1 藥品價格一直是普通老百姓最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其能不能很好的解決,是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其主要由市場決定,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藥品供應狀況、市場競爭程度等多種因素制約。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藥品的審批力度、加強對藥品競爭市場的監督,建立健全藥品安全監管網絡。從而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2.2.2 加強藥品市場宏觀調控,進行積極引導,保證有足夠多的企業進入藥品市場,讓它們進行公平競爭。要加強對藥品企業數量、布局、質量等方面的宏觀調控,避免藥品供應企業布局“一窩蜂”現象,尤其要鼓勵和引導那些實力雄厚、經營規范、規模較大的企業向邊遠、貧困的鄉村縱深連鎖,保障農村地區的藥品供應[4]。
3 醫療保障體系中的藥品供應和醫患關系
3.1 醫患關系的現狀 醫患關系是指醫生、護士、醫技人員以及管理人員與患者以及有關的家屬、監護人、單位組織等群體之間的關系[5]。現在有很多醫患之間缺乏信任、溝通不夠,是造成醫患矛盾的重要原因。臨床醫療工作的部分醫務人員有時不能設身處地替患者著想,有時較多地考慮醫療機構和自身的利益,這樣使患者對醫務工作者產生不信任。同時有些患者及家屬對醫務人員也缺乏理解,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效果急于求成,達不到要求時,就會對醫務人員產生懷疑和不信任,不能積極配合整個治療過程,因此就會產生許多矛盾;有了矛盾,醫患之間又缺乏溝通,從而使矛盾進一步激化,最后導致醫患關系的不和諧。醫務工作者是人,而不是“全能的神”,不是任何病都能治好,有時是患者及家屬的期望值過高,即使醫生盡心盡力去救治每一個患者,但仍會有一些患者由于種種原因而達不到滿意的治療效果,有的甚至死亡,再說,有時一個疾病的誤診、療效差,不單純是醫生的技術水平問題同時還涉及臨床思維方法、知識廣度、當時的客觀條件等等,就患者而言,誤診、療效差除了疾病本身的復雜性外,還與求醫者當時的心態。以上只是影響醫患關系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醫療運行體制余留下來的弊端,只有正確處理好才能使醫患關系變得和諧。
3.2 醫患關系不和諧的最主要矛盾―“以藥養醫”,這同時也是醫改的重中之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保證群眾基本用藥和用藥安全,控制藥品價格上漲。陳竺部長在介紹新醫改方案時也多次強調,公立醫院將逐步取消“以藥補醫”機制,切斷醫院運行與藥品銷售的利益聯系,從而降低藥品價格[6]。可見國家也逐漸認識到現行醫療體制下醫患關系不和諧的原因之所在。只要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才能使問題較好得到解決。
4 對醫療保障體系的藥品供應和醫患關系問題提出的舉措
4.1 轉變醫療運行機制,確實加大政府的監管力度 現行醫療運行機制的弊端已經漸漸暴露出來,其中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看不起病便是其高度體現,如果政府不采取相應措施將會使該問題成為阻礙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新醫改便是在這樣一個條件下孕育而生了,體現政府一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但接下來任務更加艱巨,政府應該好好把關,嚴厲打擊非法藥品促銷,保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使人民不會再因看病貴、看病難、看不起病而煩惱。
4.2 逐步完善社會醫療保障制度舉措 要想讓中國人都能有錢看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都能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就必須逐步完善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構建全民醫保,發揮政府有效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但醫院由于其特殊性,決定了我國醫療市場必然走政府主導與引入市場體制相結合的模式,政府為其提供一個公平和效率的環境,讓它們進行公平競爭。我國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有著明顯差異,社會的各個群體收入不同,經濟能力不同,如果沒有中央財政支持,覆蓋全民的醫保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政府在監管同時,應該加大對醫療體系的投入,使醫療保障覆蓋面更加廣。
4.3 加大醫療救助力度,解決貧困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 醫療保障制度的目標是利用最少資源為最多數人口提供健康保障,不能僅僅使部分健康的人群更健康,而首先應當使那些沒有健康保障的人群得到最基本的健康保障,這樣才符合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7]。但是好多邊遠地區的貧困農民連溫飽問題有時都顧不上了,哪有錢在去看病請醫。政府應該對這些群體加大救助力度,只有把失業、下崗及其他貧困人員安置好,才能保障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人民才能從根本上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溫暖。
4.4 醫保、醫療、醫藥“三改聯動”,創造醫療保障制度實施的良好環境 醫療、醫保和醫藥是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中三個組成部分,只有三個方面協調運作,才能保障整個醫療系統正常地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醫療、醫保和醫藥在醫療系統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間的密切關系,決定了三項改革必須聯動,齊頭并進[8]。政府要通過采取適當措施轉變陳舊“以藥養醫”的模式,嚴格把握藥品生產和流通環節,防止出現濫開藥、濫開檢查單和藥價虛高等現象。從而用最少的資源滿足我國最大全體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
4.5 可建立多層次服務機制,分層次滿足公民醫療服務需要 可將醫療分為基本醫療服務和非基本醫療服務。對于基本醫療,以政府投入為主,針對大部分常見病、多發病,為全民提供所需藥品和診療手段的基本醫療服務,從而滿足全體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對于非基本醫療服務包以外的醫療衛生需求,則由居民自己承擔費用。做到使國家有限資源更加合理、有序得到配置,從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4.6 可通過吸收愛心人士捐贈,發行健康福利彩票等方式,來彌補資金短缺問題 許多海外華僑愛國人士發達不忘祖國,非常愿意為經濟困難的人提供幫助。同時政府也要嚴格監督,防止慈善基金落入個人腰包。有資金做保障,醫院醫院可以給患者開辟“綠色通道”,為不享受國家醫療保障,又經濟困難的患者,提供醫療條件。也可以借鑒福彩發行,發行健康福利彩票,建立我國的健康福利公益金,為尚無制度保障的公民,經濟有困難的患者,提供生命保障。
參 考 文 獻
[1] 李健.完善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為醫患關系的和諧提供制度保障.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112(02):32-34.
[2] 高潔芬.我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面臨的主要困難及對策.衛生經濟研究,2005,(03):20-21.
[3] 房莉杰.我國城鄉人口醫療保障研究.人口學刊,2007,162(2):48-53.
[4] 楊愛民,張新輝.切實加強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設.齊魯藥事,2008,(01):10-11.
[5] 李倩.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2007,6(06):77.
目前我國流動人口已經達到1.2億至1.4億,占我國總人口數的10%。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民工。農民工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他們大多數還游離于醫療保障體系之外。因此,透析農民工醫療保障問題顯得十分必要。
一、農民工醫療保障的現狀
迄今為止,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城鎮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和在試行中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但對于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而言,他們大多數還游離于醫療保障體系之外。
1.農民工很少參加城市所提供醫療保障 在一般情況下,城市的醫療保障政策往往忽略了農民工群體具有極強流動性這個特征,把農民工當成可長期在同一個城市居住的人來對待,因而顯得很不合理。從實施的效果來看,上海的參保率極低,即使他最早推出外來勞力綜合保險,目前參保的只占外來勞力總數的五分之一,參保率極低。截至2003年11月底,江蘇省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估計為80萬,占總數的15%;到2003年9月底,深圳市非深圳戶籍員工參加住院醫療保險80.36萬人,參保率為28%;成都市2004年農民工綜合保險的參保率為34%。因此,總體來看,該項政策不能算是成功的。
2.農民工不愿參加農村所提供的合作醫療 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建國初期為農民提供的醫療保障已不復存在,現在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方興未艾。據衛生部統計,截止到2004年10月31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333個縣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約覆蓋10691.09萬農業人口。在新型合作醫療的國家級試點地區湖北公安、省級試點地區山東泰安,當地政府出臺了有關新型合作醫療實施的辦法都明確表示,受益對象包括具有當地戶籍的外出打工農民。而且兩地的試行辦法均規定,農民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要做到一家一戶為單位參加合作醫療,家庭成員必須全部參加,要“戶不漏人”。然而,兩地同時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幾乎所有的農戶在參加合作醫療的報名之初,都沒將家中在外打工的成員姓名寫入“合作醫療證”。也就是說,出外打工者實際上根本沒有參加合作醫療。
二、農民工醫療保障缺失的原因
盡管我國目前出臺了一些關于農民工醫療保障的試行條例。但總的來說,實際效果并不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二元醫療保障體制的影響 建國后,我國以戶籍為標準,在全國分別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城鄉二元的醫療保障制度。農村是集體保障為主,國家適當扶持,城市實行的是國家——單位負責制。由于國家在城鄉醫療保障中承擔的責任不同,加之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近些年來,城鄉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導致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城鄉之間、農民工與市民之間二元割裂的狀態。因此,盡管全國很多地方進行了戶籍制度改革,但并沒有真正改變農民工因傳統體制造成的醫療保障缺失問題。
2.醫療環境問題嚴重 我國的三醫問題極為嚴重。所謂“三醫”問題是指醫療(衛生)問題、醫藥問題和醫療保障問題。醫療問題又可進一步分為醫療衛生體制、醫療費用、醫院管理和服務等問題。其一,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滯后;其二,醫療費用增長過快;其三,醫院收費高,服務和管理水平不盡人意;其四,藥品價格“虛高”久攻不下;其五,城鎮和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根據《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顯示,87.4%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由此可見,“三醫”問題對農民工的醫療保障自然會產生直接影響。 轉貼于
3.醫療保險制度顯失公平 根據2004年12月零點調查和指標數據網與哈佛有關機構合作完成的《中國居民評價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務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衛生資源分配中的不公平不僅僅體現在醫療保險覆蓋率上,在保險制度覆蓋范圍內也是存在的。城鎮內部不同群體占有的衛生資源是不一樣的。大量的醫療補貼給了少數富人而不是城市中的貧民。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在規則設計上存在著內在的缺陷,使得利益分配、成本分攤、風險負擔等方面都欠缺公平性,資源分配極不合理。這就使得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失去了作為財富再分配的最重要方式與手段的作用,甚至還成了分配不公平的放大器。對于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而言,當然無法以平等主體的身份享受醫療保障權益。
4.農民工醫療保障觀念相對滯后 在我國,醫療保障作為一種具有現代意義的社會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近十年的歷史。目前以年輕人為主力軍的農民工群體,他們是在以家庭保障為主要形式的農村保障體制下成長,有的對城市沒有歸屬感,不信任城市的醫療保障政策;有的由于少數官員經常挪用醫療保障費用,對政府倡導的政策冷漠視之;有的因流動性強,在異地生病得不到及時的回報,不愿參加醫療保障。因此,農民工并沒有在心目中及時確立現代意義上的醫療保障觀念。這是造成農民工醫療保障缺失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三、解決農民工醫療保障問題的主要途徑
構建農民工醫療保障體系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而且是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的保證,是體現社會效率和社會公平的需要。它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我國政府應根據農民工的實際需要與經濟承受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農民工醫療保障體系。其主要途徑如下:
1.建立多層次的農民工醫療保障體系 如果將農民工進一步細化,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長期在城鎮居住的農民工;第二層次是短期在城鎮生活,到一定年齡返回農村的農民工;第三層次是農閑時在城鎮打工,農忙時又回到農村務農的農民工。針對不同層次的農民工,應建立內容完整而層次不同的醫療保障。第一層次的農民工在身份上已較接近城鎮居民,應將他們的醫療保障與城鎮市民的醫療保障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管理;第三層次的農民工,重心仍在農村,其醫療保障的內容應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一致;而第二層次的農民工,他們的情況與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的農民工不同,所以他們的醫療保障既不能套用城鎮市民的醫療保障,又不能套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需要建立一整套介于兩者之間的、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制度。總之,面對農民工的不同層次,必須建立多層次的農民工醫療保障體系。
2.擴大基金來源渠道,設立個人賬戶并保值增值 資金是醫療保障體系運行的“血液”,沒有充裕的資金,醫療保障制度就無法運行。但目前農民工醫療保障的基金來源要想全靠政府財政支出也不現實,這就要求農民工自己籌建以個人資金為主、國家財政為輔的醫療保障制度。按照平等性、統一性的原則,針對城市農民工流動性強的特點,要實行社會保障統籌賬戶的全國統籌,以利于社會保障關系的全國性轉接。為增加資金可考慮:一是個人繳納;二是政府財政撥款;三是發行福利彩票;四是社會慈善機構的捐款等。此外,在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還可以去購買政府債券、公司股票、投資農業或存入銀行等,以保證資金的保值增值。
一、當前我國新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醫療保障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建設,我國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構架,其主要標志就是確立了新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時農村地區也逐漸建立起了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盡管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總體上看還不盡人意。目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社會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狹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經突破1億人,但從總量上看,醫療保險覆蓋面只相當于2001年城鎮就業人口的42%,在三大社會保險中是參保率最低的一種。從結構上看,我國基本醫療保險主要覆蓋的是國有企業、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和部分集體企業的職工,大量其他類型企業的職工,靈活性就業人員,城市弱勢群體等,如低收入或下崗、失業職工,殘疾人和孤寡老人,進城的農民工,以及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等,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還沒有享受到制度上的醫療保障,有違社會公平原則。
(二)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尚未真正形成
盡管目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但合作還有明顯欠缺:一是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二是現有體系中各個層次的運行還沒有納入正軌,成效并不顯著。職工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社會醫療救助、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區醫療服務等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
(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不配套
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是關系到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醫療衛生體制包括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問題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問題。就一般的意義講,醫院補償機制就是指醫院獲得收入的方式。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政府對國有醫院的補償政策也有所變化,補償的規模逐漸降低,醫院以經營收入為主,追求經濟效益成為醫院的經營動機。為了醫院的生存和發展,政府允許醫院從他們銷售藥品中獲得15%~30%的價差作為補償。在中國,90%的藥品是由醫院零售的。在追求利潤的誘導下,醫院常常給患者開大處方,特別是多開國外進口或由外資企業生產的價格高昂的藥品。
此外,我國藥品的生產和流通領域也存在著嚴重問題,普遍存在的現象致使藥品虛高定價,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醫院“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藥品生產和流通體制的弊端,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順利運轉形成了嚴重的沖擊。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不配套的另一個嚴重后果是,醫院、醫保機構和患者三方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關系緊張。為了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政府部門下發了一系列旨在規范醫院行為的文件,對醫院的選擇、用藥、診療項目、費用結算方式以及定點藥店的選擇都做了明確規定。特別是不少城市的醫保機構,改變了過去與醫院實行“實報實銷”的“按項目付費”的費用結算辦法,而采用對醫院約束力更大的“總額預算制”。這種結算辦法增加了定點醫院的壓力,甚至出現了醫院與醫保機構的沖突。醫院和社保機構的矛盾,也導致了參保患者的不滿。他們認為雖然參加了醫療保險,但事實上卻得不到醫療保障,這將會動搖他們對醫保制度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對醫療資源投入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投入到衛生醫療事業的資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同時個人支出增長迅速。1997—1998年低收入國家(人均年收入在l 000~2 200美元之間)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財政支出的平均比例為1.26%,中等收入國家(人均年收入在2 200—7 000美元之間)的平均比例為2.25%,而中國只有0.62%。即使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處在非常低的水平。國家衛生醫療資金投入不足,是宏觀上醫療保險資金短缺的一個原因。
總之,政府財政對醫療資源投入的不足,對醫療保險制度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醫療保險基金始終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與此同時,由于醫療服務結構的不順,沒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醫療需求,使資金流向高成本的大醫院,使有限的醫保資金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完善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途徑及政策建議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是當前社會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務之一,也是難度最大的一項工作。為了盡快實現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和完善目標,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政府對醫療服務領域的資金投入,為醫療保障制度的有效運行奠定基礎
政府的資金投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醫療服務供方(醫院)的投入,二是對其他醫療保障制度,如靈活就業群體的醫療保險、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和農民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投入。對醫院,政府應考慮適當增加財政資助的比例,從補償機制上徹底改變“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需要強調的是,在醫療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將承擔相應責任,兩級政府應該進行合理的分工,而不僅僅是靠中央財政撥款。當然,對于政府投入資金的使用情況,應該有必要的監督,確保資金真正用于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的服務上面。對于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外的其他醫療保障制度,各級政府有責任投入資金。同時,醫療救助制度提倡慈善捐助和多種籌資方式。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方向,就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多種社會力量,如非政府組織、慈善機構、企業和個人等共同編制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對于農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政府也應當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已經明確了政府出資的標準,即地方財政為每個農民每年補助10元,問題的關鍵是政府應切實覆行職責。同時對貧困地區,中央政府還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保證農民得到醫療保障。
(二)醫保、醫療、醫藥“三改聯動”。創造醫療保障制度實施的良好環境
醫療、醫保和醫藥是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三個組成部分,只有三個方面協調運作,才能保障整個醫療系統正常地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醫療、醫保和醫藥在醫療系統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間的密切關系,決定了三項改革必須聯動,齊頭并進。首先,政府對公立醫院或其他非盈利醫療機構正確定位,通過適當的補償機制轉變醫院“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其次,政府要下決心徹底解決醫藥生產和流通環節中的問題,扭轉藥品虛高定價的局面。最后,調整好醫療保險供、需、保各方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比較低廉的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的需要”的醫療制度改革目標。
(三)發展社區衛生事業。理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社區衛生醫療服務具有“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功能。在完善醫療保障制度的建設中,加快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應該是雙層或三層機制,即小病、常見病在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社區醫院就診,大病、重病在較大的醫院就醫。社區醫院的醫療成本比較低,患者能夠得到比較及時和實惠的服務。為了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首先應當大力培養全科醫生隊伍,使其成為社區醫療服務的主力軍;第二,鼓勵醫生或醫生團體在社區開辦診所,診所或醫院既可以是新設立的,也可以是由區級(一、二級)醫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社區醫療服務領域,并鼓勵社會對社區醫療服務的捐助;第四,將社區醫療服務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將社區醫院或診所視同定點醫院。
(四)加快社會醫療保障的立法步伐。為醫療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證
醫療保險實行三方付費制度,所以,規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責任和行為,特別是加強醫療行為監管,嚴格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用的發生十分重要。因此,要盡快對醫療保障進行立法。對于醫療服務的供方,嚴格醫保定點醫院、定點零售藥店的準入資格,醫保經辦機構通過與定點醫院、藥店簽訂合同來對其進行規范化管理。對于需方,也要用法律來約束其就醫行為。通過分類給付,增加個人費用意識。對出借、冒用醫療保險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經濟賠償或停用的處罰。對企業和單位,要通過法律手段強化基金的征繳力度。基金上繳要按時和足額到位,保證醫療保險基金有長期、穩定的來源。對于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機構,也要有相應的行為規范,并嚴格依法行使職權。同時有義務向社會公示其管理的業績,并接受公眾的查詢和社會監督。
(五)扶持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真正形成多層次的醫療保險體系
關鍵詞:醫療保障;醫療改革;服務體系
一、當前我國新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醫療保障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建設,我國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構架,其主要標志就是確立了新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時農村地區也逐漸建立起了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盡管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總體上看還不盡人意。目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社會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狹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經突破1億人,但從總量上看,醫療保險覆蓋面只相當于2001年城鎮就業人口的42%,在三大社會保險中是參保率最低的一種。從結構上看,我國基本醫療保險主要覆蓋的是國有企業、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和部分集體企業的職工,大量其他類型企業的職工,靈活性就業人員,城市弱勢群體等,如低收入或下崗、失業職工,殘疾人和孤寡老人,進城的農民工,以及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等,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還沒有享受到制度上的醫療保障,有違社會公平原則。
(二)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尚未真正形成
盡管目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但合作還有明顯欠缺:一是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二是現有體系中各個層次的運行還沒有納入正軌,成效并不顯著。職工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社會醫療救助、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區醫療服務等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
(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不配套
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是關系到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醫療衛生體制包括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問題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問題。就一般的意義講,醫院補償機制就是指醫院獲得收入的方式。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政府對國有醫院的補償政策也有所變化,補償的規模逐漸降低,醫院以經營收入為主,追求經濟效益成為醫院的經營動機。為了醫院的生存和發展,政府允許醫院從他們銷售藥品中獲得15%~30%的價差作為補償。在中國,90%的藥品是由醫院零售的。在追求利潤的誘導下,醫院常常給患者開大處方,特別是多開國外進口或由外資企業生產的價格高昂的藥品。
此外,我國藥品的生產和流通領域也存在著嚴重問題,普遍存在的現象致使藥品虛高定價,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醫院“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藥品生產和流通體制的弊端,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順利運轉形成了嚴重的沖擊。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不配套的另一個嚴重后果是,醫院、醫保機構和患者三方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關系緊張。為了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政府部門下發了一系列旨在規范醫院行為的文件,對醫院的選擇、用藥、診療項目、費用結算方式以及定點藥店的選擇都做了明確規定。特別是不少城市的醫保機構,改變了過去與醫院實行“實報實銷”的“按項目付費”的費用結算辦法,而采用對醫院約束力更大的“總額預算制”。這種結算辦法增加了定點醫院的壓力,甚至出現了醫院與醫保機構的沖突。醫院和社保機構的矛盾,也導致了參保患者的不滿。他們認為雖然參加了醫療保險,但事實上卻得不到醫療保障,這將會動搖他們對醫保制度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對醫療資源投入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投入到衛生醫療事業的資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同時個人支出增長迅速。1997—1998年低收入國家(人均年收入在l 000~2 200美元之間)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財政支出的平均比例為1.26%,中等收入國家(人均年收入在2 200—7 000美元之間)的平均比例為2.25%,而中國只有0.62%。即使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處在非常低的水平。國家衛生醫療資金投入不足,是宏觀上醫療保險資金短缺的一個原
因。
總之,政府財政對醫療資源投入的不足,對醫療保險制度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醫療保險基金始終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與此同時,由于醫療服務結構的不順,沒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醫療需求,使資金流向高成本的大醫院,使有限的醫保資金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完善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途徑及政策建議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是當前社會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務之一,也是難度最大的一項工作。為了盡快實現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和完善目標,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政府對醫療服務領域的資金投入,為醫療保障制度的有效運行奠定基礎
政府的資金投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醫療服務供方(醫院)的投入,二是對其他醫療保障制度,如靈活就業群體的醫療保險、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和農民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投入。對醫院,政府應考慮適當增加財政資助的比例,從補償機制上徹底改變“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需要強調的是,在醫療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將承擔相應責任,兩級政府應該進行合理的分工,而不僅僅是靠中央財政撥款。當然,對于政府投入資金的使用情況,應該有必要的監督,確保資金真正用于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的服務上面。對于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外的其他醫療保障制度,各級政府有責任投入資金。同時,醫療救助制度提倡慈善捐助和多種籌資方式。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方向,就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多種社會力量,如非政府組織、慈善機構、企業和個人等共同編制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對于農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政府也應當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已經明確了政府出資的標準,即地方財政為每個農民每年補助10元,問題的關鍵是政府應切實覆行職責。同時對貧困地區,中央政府還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保證農民得到醫療保障。
(二)醫保、醫療、醫藥“三改聯動”。創造醫療保障制度實施的良好環境
醫療、醫保和醫藥是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三個組成部分,只有三個方面協調運作,才能保障整個醫療系統正常地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醫療、醫保和醫藥在醫療系統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間的密切關系,決定了三項改革必須聯動,齊頭并進。首先,政府對公立醫院或其他非盈利醫療機構正確定位,通過適當的補償機制轉變醫院“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其次,政府要下決心徹底解決醫藥生產和流通環節中的問題,扭轉藥品虛高定價的局面。最后,調整好醫療保險供、需、保各方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比較低廉的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的需要”的醫療制度改革目標。
(三)發展社區衛生事業。理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社區衛生醫療服務具有“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功能。在完善醫療保障制度的建設中,加快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應該是雙層或三層機制,即小病、常見病在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社區醫院就診,大病、重病在較大的醫院就醫。社區醫院的醫療成本比較低,患者能夠得到比較及時和實惠的服務。為了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首先應當大力培養全科醫生隊伍,使其成為社區醫療服務的主力軍;第二,鼓勵醫生或醫生團體在社區開辦診所,診所或醫院既可以是新設立的,也可以是由區級(一、二級)醫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社區醫療服務領域,并鼓勵社會對社區醫療服務的捐助;第四,將社區醫療服務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將社區醫院或診所視同定點醫院。
(四)加快社會醫療保障的立法步伐。為醫療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證
醫療保險實行三方付費制度,所以,規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責任和行為,特別是加強醫療行為監管,嚴格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用的發生十分重要。因此,要盡快對醫療保障進行立法。對于醫療服務的供方,嚴格醫保定點醫院、定點零售藥店的準入資格,醫保經辦機構通過與定點醫院、藥店簽訂合同來對其進行規范化管理。對于需方,也要用法律來約束其就醫行為。通過分類給付,增加個人費用意識。對出借、冒用醫療保險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經濟賠償或停用的處罰。對企業和單位,要通過法律手段強化基金的征繳力度。基金上繳要按時和足額到位,保證醫療保險基金有長期、穩定的來源。對于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機構,也要有相應的行為規范,并嚴格依法行使職權。同時有義務向社會公示其管理的業績,并接受公眾的查詢和社會監督。
(五)扶持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真正形成多層
次的醫療保險體系
為了進一步推動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至少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劃分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的范圍,補充醫療保險應該交由商業醫療保險經營。為此,應用法律的形式界定社會保險的經營范圍,對于社會保險管轄范圍的,商業保險不應插手;而屬于基本醫療保險范圍以外的領域,社會保險管理機構也不應干預。二是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扶持商業醫療保險發展的政策。目前的優惠政策力度還不夠大,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經驗,進一步完善與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比如補充醫療保險費在一定額度內(工資總額的4%)予以稅前列支;對經營補充醫療保險的公司,保費收入減免營業稅;對個人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部分不征收個人所得稅等。
商業保險是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和社會穩定提供保障。從當前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空間來看,商業保險在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要立足于以下四個方面:
社會醫療保障的經辦人。當前保險業參與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主要模式有管理型和經營型兩種。管理型模式是指保險公司提供基本醫療保險相關管理服務并收取一定費用,但不承擔基金管理風險和盈虧。它的優點在于利用了保險公司管理具體醫療行為的特長,使政府能夠從煩雜的具體事務中脫離出來。但是這種模式市場化程度低,保險公司缺乏足夠的經營動力去參與管理。同時,這還需要地方政府必須有足夠的財力支持。經營型模式是指社保部門作為投保人代參保人在基本醫療基本保額以上統一向商業保險投保大額補充醫療保險,保險公司以合同形式承保,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它的優點在于市場化程度高,并符合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從現實看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從投標來看,保險公司多以低費率作為招標的主要競標手段。二是從承保來看,醫院衛生系統、社會保障系統、保險數據未實現相互聯通,醫療數據基礎較差,缺乏厘定費率的歷史數據。三是從管理來看,目前保險公司參與程度太低,很多地方都無查詢病歷權、無駐院監督權、無信息系統參與權,只有事后簡單核查、支付賠款的權限。四是從政策來看,社保部門經常會進行較為重大的政策調整,比如說起付線的降低、參保人群結構的變化等等,這必然改變保險公司的實際賠付率。由于存在以上問題,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營型模式在我國舉步維艱,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
商業健康保險的承保人。商業健康保險是運用市場化手段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的基本路徑。近年來,商業健康保險持續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健康保障要求。它將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相結合,逐步由簡單的費用報銷和經濟補償,向疾病前、疾病中、疾病后的綜合性健康保障方向發展,改進參保人員健康水平,提升了健康保險服務內涵。盡管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占比只有4.8%,遠低于成熟市場30%的水平。這里既有保險行業內部的原因,比如說經營理念落后,重規模輕服務;發展方式不科學,以外延式增長為主;創新能力薄弱,保險產品不能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等等。也有保險行業外的原因,與歐美國家奉行的大市場小政府理念相比,我國更加注重以政府主導去構建醫療保障體系,因此使得現實中極少人在基本醫療保險保障限額之上投保商業健康保險。
醫療責任風險的管理人。在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是提供醫療服務的主體。在現代醫療保障體系中,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經常發生,醫療責任險作為轉嫁醫療風險的必要手段之一,在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等方面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目前,北京、上海、福建、云南、青島、廣東等地開展的醫療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在分散醫療機構財務風險,引入第三方機制緩解醫療糾紛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積極效果。目前醫療責任險發展存在不少問題,對保險公司而言,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發生的可能性較大、賠付風險高;對投保醫院而言,大醫院實力較強、投保積極性不高,小醫院則認為醫療責任險索賠困難、手續繁瑣,不愿投保。當然,這種情況是醫療責任險發展初期面臨的普遍問題,需要在下一階段中通過加強宣傳引導、引入第三方調解、完善機制制度等措施,擴大醫療責任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
醫療衛生機構的投資人。2010年,國家頒布《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保險公司投資醫療機構。從歐美的經驗來看,保險機構持有醫療機構的股份,不僅可以在業務領域深入合作,實現保險行業和醫療行業優勢互補,為群眾提供優質的健康保障服務。而且能夠有效控制醫療行為,防范道德風險。在保險公司通過參股方式投資醫療衛生機構中,平安保險先行一步,先后投資了慈銘體檢、保利祝福你大藥房、廣州宜康醫療投資管理公司、深圳龍崗中醫院等,逐漸形成體檢、門診、線上和線下藥房的醫療產業鏈。此外,人保健康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簽署“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項目,在醫療數據分析、預付標準測算、診療綠色通道和慢性病預防服務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保險業投資醫療機構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許多問題,比如:大型公立醫院積極性不高,醫院參股門檻較高等。這些問題在短期內很難克服,但長遠來看,保險業參股醫療衛生機構,參與公立醫院改革將是發展的趨勢。不久的將來,保險投資醫療衛生機構將越來越多,雙方的合作也將越來越密切。
美國在商業保險參與醫療保障體系的經驗借鑒
美國的醫療管理體制是完全的市場化運作,商業保險深度參與到其醫療保障體系之中,其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美國基本醫療保險情況。美國的醫療保障體系主要是由公共醫療保障和私人醫療保障兩大部分組成。公共醫療保障類似于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障。主要由三個醫療保障計劃構成。第一個是面向65歲以上老人和殘疾人的醫療照顧制度(Medicare)。這是一個強制性的基本保險制度,投保人年輕時參加并按月繳費,到65歲退休時才開始享受待遇。第二個是面向窮人的醫療救助制度(Medicaid),救助對象是低收入人口和沒有參加醫保的人口,其資金來自聯邦與地方財政。“貧困醫療救助”制度的支付方式不是將現金直接支付給個人,而是以購買服務的形式支付給醫療健康機構的提供商。第三個是針對低收入家庭、兒童的健康保險制度。實際也是一個由財政撥款的救助制度,不是保險制度,無需個人繳費,救助對象為19歲以下兒童。在有些州,這個制度與醫療救助合二為一,在有的州是分開的;其資金來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兩級財政。美國政府舉辦的上述三個醫療制度覆蓋人口合計大約1億人,僅占美國3億總人口的33%。私人醫療保障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雇主性醫療保險,美國大約有99%的大企業、62%的中小企業為雇員及其家屬購買雇主性的醫療保險,覆蓋大約1.75億人。主要采取企業為主與個人共同承擔的模式,由政府提供稅收的優惠政策,第二部分是商業性個人醫療保險,個人從市場上購買商業保險,這大約覆蓋了2700萬人。此外,還有5000萬人大多為自雇者或失業者等,既不享受雇主性醫療保險,也不夠享受公共醫療保險的條件,沒有任何醫療保障。2009年奧巴馬推行的全民醫療改革方案,就是把這5000萬人納入私人醫療保險體系,并采取完全的市場處罰方式予以強行推進:如果有人不去購買,就將受到一定的經濟懲處;如有保險公司對患有疾病的人申請參保拒絕門外,也將同樣受到嚴厲的經濟處罰。從而通過強制手段來實現全民的醫療保障。#p#分頁標題#e#
經驗啟示。美國的商業保險參與醫療保障體系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其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一是分工科學。公共醫療保障與商業醫療保障按人群進行較為科學的分工,公共醫療保障負責老、殘、幼、窮這些弱勢群體,而其余都交由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醫療問題。二是著眼長遠。美國市場化的醫療保障體系,與企業發展和人才建設緊密聯系,企業要吸引人才,必須要提供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在健康醫療無后顧之憂的情況下,人才才能充分發揮才智。三是要使個人受惠。美國個人健康自付部分逐步減少,從1960年占“個人健康支出”的55.2%下降到2007年的14.3%。四是稅收優惠。雇主為雇員提供的工資收入要納社會保險工薪稅,購買醫療保障計劃的保費可以抵扣相關稅收。
推進我國商業保險業參與醫保體系建設的政策思考
商業保險參與醫保體系建設能夠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取更大的福祉,是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大方向。
加強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主要是厘清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的保障范圍、適應人群、職責邊界以及經辦主體,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地運用市場機制,提高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運行效率。
出臺保險參與醫保項目的管理辦法。對經營主體、經營模式、費率和管理費、經營期限等進行明確規定,引導保險公司根據自身實際和能力,理性參與醫療保險項目,以盈虧基本平衡為原則科學厘定保險費率、減少惡性競爭、努力實現商業保險參與醫療保障項目能夠持續經營。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2日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我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雖有大幅度的提升,但當前農村地區醫療保障體系的不健全與廣大農民醫療服務的需求增長并不能成正比。本文在論證能否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保障的基礎之上,對三亞市崖州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體系進行系統地闡述和分析,針對性地提出完善新農醫療保障體系的意見和建議。
一、新農合實施現狀
(一)國家新農合實施現狀。我國新農合制度的實施是由各級政府組織、引導、扶持,農民自主選擇參加的,由個人、集體及政府等多渠道籌集資金,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醫療互助制度。它是保障我國億萬農民利益的一項惠民政策,不僅直接關系我國群眾農民的健康和利益,而且對于我國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在制度的實行過程中可圈可點,但也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的去研究和完善。
(二)三亞市崖州區新農合實施現狀。崖州區是三亞的農業大區,也是每年為全國各地輸送反季節瓜菜的重要輸出點,因此農民在崖州區總人口數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為了保證農民群眾的利益,杜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確保農民群眾病有所醫,崖州區政府在農村合作醫療體系上實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雖然在這一過程中存在瑕疵的地方,但也充分調動了農民群眾的參保率與積極性。(表1)
2016年全區年基本醫療保險費征收任務目標為:全區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總戶數18,985戶,人數為76,567人,參合率100%,覆蓋率達100%。由此可見,崖州區居民的參保積極性和參保意愿都非常的高。(表2)
新農合醫療保障體系籌資的方法為: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其中,農民自行繳納醫療保險費用20元,國家、市級財政各補貼40元,省財政補貼12元。(表3)
在一年內首次住院(含門診特殊疾病治療、門診小手術、住院分娩等)統籌基金起付標準、統籌基金支付比例如表3所示,無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城鎮優撫對象不設起付線。報銷補貼金額每年最高限額為15萬元,參保居民異地就醫轉診參照職工醫保有關規定執行。其他普通門診統籌、門診特殊疾病病種、門診小手術、住院分娩和重大疾病保障等執行三亞市現行政策。
二、新農合存在的問題
新農合醫療保障體系的實施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社會保障工程,在初期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亟須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一)新農合存在盲區狀況。農民群眾是新農合制度體系的主要對象,而城鎮職工是城鎮醫保的主要對象。剩下非農非城鎮醫保對象則成為了“醫保盲區”,這其中包含的人員有農轉非人員、鄉鎮企業退休人員以及長期在外地務工并居住的外來務工人群等應當盡快研究出可解決的方案。
(二)籌集的資金使用不合理。新農合初步實施中存在籌集資金使用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籌集的資金存在使用率較低情況,造成資金沉淀過多,對基金進行預算時相對保守,缺乏對具體方案可行性的實行等問題,導致一些地方在新農合體系實施的過程中存在不夠科學和合理的現象,影響了制度對農民群眾的吸引力和群眾參與新農合的積極性。
(三)監管職能的履行不規范。基金監督管委會和新農合管委會之間責權較為模糊,運行不暢。政府雖然已經成立了相對應的部門,但部門之間權利和義務沒有明確的規定。缺乏規范化運作,大多數工作由政府部門直接承擔,導致缺乏民主制度化管理,所以監管部門的建設有待加強。當前新農合基金收支和管理委托給商業保險公司運作,對其進行的審計監督還沒有形成規范化程序,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基金監管的規范性和權威性。
三、新農合保障體系改進建議
(一)著手解決醫保盲區問題。對于“醫保盲區”的情況國家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崖州區政府可以考慮可以本著“低標準、廣覆蓋、先起步、后規范”的路子去實行,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居民自愿參加;區政府財政自籌資金拿大頭,居民個人出小頭,并且以大病統籌為主。”凡是在崖州區居住的農轉非人員、鄉鎮企業退休人員以及長期在外地務工并居住的外來務工人群等均可參加,并且為繳納的合作醫療金及每年累計報銷的醫療費用設立一個統一的標準。
(二)制定科學合理的資金管理制度。崖州區應成立區合管辦,管理新農合基金,并逐步拓寬籌資渠道。一是合作醫療基金可由區合管辦及其經辦機構進行管理。區合管辦在相關銀行機構設立崖州區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政社保專戶,實行專戶儲存、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擠占和挪用;二是要切實鞏固新農合的實施成果。根據實施歷程總結經驗,做出科學的測算,并經過充分論證,科學合理確定基金收支方案,防止基金在使用階段中過多沉淀或透支。保證資金管理制度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合作醫療基金由區合管辦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的原則負責營運并編制年度預算。每年年終區合管辦要及時編制新農合醫療基金年度決算,上報給市合管委和財政部門審核;三是以逐年提高補償水平為目標,努力擴大資金的籌集渠道,積極爭取社會捐助,多渠道地增強基金實力,逐步提高參保病人的補償水平。
(三)健全管理監督機制。監管職能履行不規范的問題不僅是崖州區,也是我國在推行新農合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針對監管職能的弊端提出以下幾點完善的措施:一是崖州區政府應該成立由相關部門人員及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加新農合的農民代表共同組成的新農合醫療監督委員會(并且農民代表所占的比例不能少于20%),分階段分期檢查、監督基金使用和管理情況;二是政府應成立區合管辦,以便加強對合作醫療基金的預警監測。定期向市合管委匯報合作醫療基金管理使用等情況;定期向市人大、政協及新農合監督委員會匯報工作,主動接受監督;三是區合管辦、各合管站與定點醫療機構實行計算機聯網管理,對定點醫療機構的入、出院病人及費用支付進行稽查、復核,加強監控;四是區政府要建立監督舉報制度。區合管辦、各個村委會管站應向社會公布投訴方式,有投訴的事項應該在20個工作日之內給予直接回復。
四、結論
新農合醫療保障在各種政策、制度的背景下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我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項實施。新農合保障體系無論從架構還是組織運行方面,它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絕對脫離不了政府的扶持和幫助的。這已經從歷年新農合實施的歷程和經驗中得到驗證。政府應在綜合性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構建的各項環節有所作為,應當學習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合理科學地推進崖州區新農合制度的實施和運行。
主要參考文獻:
[1]趙芳.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研究[D].河北大學,2010.
中國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大國,解決農村群體的衛生保健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村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涉及到農民的切身利益,關乎農村經濟、農村社會振興、農村醫療條件的穩定和發展。因此,農民能夠從農村醫療保險中獲得有效的保健服務,還可以減輕自身的負擔。
一、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自愿參加的保險方式必然排斥貧困群體
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是公共產品的一種,同樣也是公益性的社會福利。我國公共產品供給實行對城市和農村地區區分供給。為農民提供基本公共產品,有利于打破城鄉差別的模式,這也與黨和改革發展過程中的農村基本政策相適應。農民收入與醫療費用同時增長,但是收入增長速度沒有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快,這使得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愈加突出。
現在的醫療保障采用農民自愿參加,并繳納費用的形式,這使得醫療保健具有私人消費品本質特性。必然的結果是,最貧困的農村居民,因為缺乏支付能力不能投保。這樣的合作醫療制度無法成為社會保障體系,充其量也只能成為農村中“富裕群體的互助體制”,而這與突出對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的保護一般原則是明顯矛盾的。
(二)自愿參加與政府補貼相結合,使得不公平現象明顯化
政府支出和補貼與農民自愿參加相結合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農村困難戶和由于客觀原因由農轉非的群體,現在沒有資格參加城鎮醫療保險,不屬于農村合作醫療的范圍。而農村居民中相對富裕的人群卻是投保的對象,政府對其用一般性稅收收入進行補貼,勢必會形成逆向轉移支付的問題,進一步加劇了不平等,違背了社會正義。對于這部分人群,政府應該實施救援。
(三)結合我國國情而言,保大病的思路不符合當前中國農村現狀
首先,在農村,常發性的、多發性的疾病才是危害廣大農民健康的罪魁禍首,保大病的思路保證農村居民基本健康的目標相悖。其次,為了保障大病為農村醫療保障體制為安全目標,不能得到一個良好的健康的效績。最后,低水平的籌資也并不能真正保大病,這個水平的補貼無論對預防貧困,或為提高農民參保的積極性,都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四)籌集資金困難,醫療保障制度難以廣泛覆蓋
合作醫療所需資金,主要來自農民,縣,鄉政府,村委會和農村集體企業。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欠發達的鄉鎮企業,農民付不起醫療費用。許多基層縣,鄉政府財政緊張,導致投資合作醫療嚴重不足,缺乏財政投入啟動資金,早期醫療保健是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農民參保率不高,基金過少,衛生保健系統覆蓋率低。因此,合作醫療制度在農村地區仍難以廣泛覆蓋,現有的合作醫療也主要集中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二、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需要全面調整思路
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在當前的形勢下具有很多優點,同時也有許多困難,但是機遇總是存在于艱難險阻之中,只有迎難而上,在完善制度建設的任務的同時,進一步調整思路,加快醫療體系體系建設步伐。
(一)農村醫療制度建設應該在盡可能多的地區實施。因為無論是從公平和穩定發展的角度,還是從逐步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所有農村地區來看都是非常必要。
(二)必須放棄一個保大病的想法,基本健康的保證是保障目標的關鍵。農村醫療制度應當將重點放在解決常見病,多發病。這將極大增加收益人群,并能提高衛生支出的性能。在較低的投入水平下,如果我們能保證合理的選擇和介入的重點,將會獲得意料之外的結果。
(三)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推進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可以緩解貧富之間差距越來越大的現狀,同時也為中國的宏觀經濟的穩定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合作醫療的推行嚴重受到經辦機構管理能力滯后的影響,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管理團隊勢在必行。政府應在農村地區建立社會保障的監管機制,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規范。
(四)加快農村保障制度法制化。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之中,法律監督環節尤為薄弱,導致資金運籌等各方面容易引起混亂。而且,由于沒有法律條文的明確規定,導致了執行標準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快建設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法制化,重點應集中在以下兩點:第一,要抓好單項法規的建設;二是要抓好建設當地的法律和法規,鼓勵和促進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制定具體的保障措施。
(五)政府應該增加投入資金,積極拓寬融資方式,合理調整資本結構,維護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運行,而醫療保障體系順利運行的關鍵點是融資能否成功。結合中國的國情,中國的社會保障基金,要解決資金不足的機制的嚴重問題,引進多元化和農民參加集體成為當務之急。所以要在建立社會保障機制的基礎上發展融資渠道,保障資金流轉通暢。
(六)認真研究探討土地被政府征收的農民和外出務工的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的解決辦法,以提高這部分農民的社會保障作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在廣大農村地區,也有4000-6000萬農戶,1.2億外出務工的農民和80億在當地鄉鎮務工的農民,農村保障把握住這部分不僅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重要的內容,而且在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方面也是重要的突破口,應適當注意給予高度重視。
三、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思考和建議
實現社會公正,社會保障是不能突破的最后一道防線。社會保障一直是我國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對于保護農村生產力,振興農村經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社會保障全面建設總布局下,大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新階段逐步走向成熟發展,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從合作醫療的歷史角度看,其在大部分區域的運行是不成功的。但合作醫療不成功并不意味著在農村地區不需要醫療保險制度,相反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直接影響中國的“三農問題”的解決方案,直接影響我國農民的生活水平,“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是實現全國人民共赴全面小康社會的優選方式。今后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應是使系統適應社會的發展,符合大眾需求,提高約束和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張玫.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 [J].西華大學學報,2008,6.
[2]張德元.農村的人文貧困與農村的制度貧困[J],人文雜志,2007(1).
[3]孫愛琳.我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模式選擇 [N].光明日報,2005(10).
[4]代志明等:國外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解讀與借鑒[J].經濟縱橫 2005(2).
[5]鄒德貴:《對農村醫療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衛生經濟研究,2001(4).
[6]張平:《中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構想》[J].理論構學刊,2001(4).
[7]吳儀.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 [J].求是,2007.6.18-22.
[8]王雅青.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問題研究 [J].山東衛生事業管理,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