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8 23:25: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區域活動教研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它伴隨著幼兒的成長,可以說,沒有游戲就沒有發展。區域活動是孩子們探索的天堂,是讓幼兒在“有準備的環境”中和教師相互作用,并通過這樣的相互作用實現自主學習,獲得自我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同時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映,敏感的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然而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師幼互動流于形式、停留于表面,不夠深入。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存在不少指導上的困惑,主要表現在:1、投放的材料,如何及時順應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2、孩子多時,教師指導如何支持孩子個性需要和發展?3、不知如何有效地幫助幼兒進行活動,缺乏相應的指導策略。這幾個難題影響了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因此這一學期我們針對中班區域活動教師指導策略進行了研究,努力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以環境材料為媒體,將教師的指導轉化為幼兒的積極行為。
首先,觀察幼兒對區域投放材料的操作情況。因為材料是促進幼兒發展的載體,科學投放各種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是開展區域活動的保證。所以要時時關注材料投放的適宜性,使得材料最大程度的引發幼兒操作的機會和愿望。
1、層次性策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
我們在不同的區域針對每個幼兒的不同水平投放了具有層次性的材料。
比如操作區——“使用筷子”的創設,從情感體驗入手,根據幼兒原有水平的差異,在材料中予以區分:對使用筷子不熟練的幼兒,我們創設了給小動物喂食的材料,讓幼兒嘗試夾方形或有棱角比較好操作的“食物”,幫助幼兒獲得成功,從而體驗幫助小動物喂食的樂趣;對已有使用過筷子經驗的幼兒,我們創設了喂小兔吃火鍋,我們提供的材料是:圓形的球比較難操作的材料。以這種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戰性,幼兒在玩中,既體驗成功的喜悅,又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2、多樣性策略,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
在操作區——給小兔喂火鍋的材料中,幼兒不僅活動了肌肉,而且在玩的過程中進行點數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再比如說建筑區的活動:我們引導讓幼兒將積木分類擺放,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收放玩具的習慣。在這個活動中,幼兒在不斷地整理積木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問題:(1)整齊但不便于取放(2)異形的積木不好整理(3)怎樣讓大家都遵守一種擺放的方法。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學習了與同伴合作、感知了圖形間量的不同及組合變化、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了幼兒動腦筋的習慣,促進了幼兒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我們感受到,將目標、材料、形式進行的有效結合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二、面向全體幼兒,針對不同問題適時介入指導
1、觀察先行,教師的介入要適時
適時指導何時介入。從實錄和平時的觀察中我們發現:(1)當幼兒的行為希望得到成人認可時要介入,例:美工區幼兒的作品展示;(2)當幼兒有求助需求時要介入;(3)當幼兒發生困難時要介入,例:益智區中小朋友的提議被其他小朋友否定時;(4)發生糾紛、活動有停頓時,例如:建筑區游戲時面對同樣的需求都拿一塊積木,發生爭搶,不能解決時教師都應該找準時機予以介入。
2、提出有啟發式的問題,運用富有情景式的語言有效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
例如建筑區的幼兒進行搭建,只是簡單的運用單一的方法進行游戲,教師可在與幼兒進行溝通后給予富有情景式的啟發性的提問,汽車開出停車場要到馬路或高速公路上去,而高速公路和馬路的旁邊都有什么建筑呀?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就能有更高的發展。
3、教師以角色身份介入,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引導幼兒交流溝通的同時豐富生活經驗
例如:娃娃家的幼兒玩著玩著就沒有話題了,這時教師可以以客人或朋友的身份介入到游戲中,用語言引導幼兒交流溝通,增強幼兒的人際交往的能力并且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二、整合實踐的調度員
通常在接受新理念上,教研員在時間和領悟上可能比教師要快,但是,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的實際問題,還是需要一線教師本身。教研員如果脫離了教學第一線,缺少實踐的積累,他們的認知只能來源于書本和主觀臆斷。沒有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過程,會造成認知的片面性,會成為教育理論的空談家,不能更好地發揮教研員的實際作用。因此,教研員必須積極與教師合作,充分參與教育教學實踐,與教師一樣堅持一線教學、一線調研,與學校教師合作,開展平等對話、交流和互動,向教師學習,從教師的實踐中汲取營養,共同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三、總結反思的服務員
作為一名教研員,無論哪個級別,都要面對一個區域。在這一區域里,教研員是為全體教師服務的,是為整個區域服務的。教研員服務得是否到位,決定了該地區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貫徹使用得是否全面。這就要求教研員要經常進行總結反思,總結每一個階段的工作、總結某位教師的教學活動、總結每一次教研活動、總結每一次培訓等等。此外,教研員還需要思考,自己是否按著即定的計劃實施各項工作,完成了哪些任務,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未完成的任務,出現哪些沒有預想到的問題。并且,要依據這些資料,制定好整改的方案。這樣,才能從一個區域著眼,從大局著想,面向全體,從而調整工作策略。
以“海鹽教師博客”為載體的教研創新研究的目標定位與研究方向
目標定位
以“海鹽教師博客”為載體的教研創新研究,目標定位在對區域教師博客社群建設以及對它在教研工作創新、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作系統性、完整性、操作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
在理論層面,對教師博客社群的定義、特征、價值、組成要素、運作過程以及與傳統教研的關系等問題進行系統、全面的闡述與概括;在技術層面,對區域教師博客社群的結構、管理、維護、運行機制,以及與其他各網絡教研平臺的同步互動技術等進行實用、便捷的研究與開發;在實踐層面,對教師博客社群建設的組織形式、活動模式、區域推進機制、評價機制等進行實踐與總結,特別是在學習共同體的打造、網絡教研與現實教研的互補、網絡教研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提升等方面進行探索。
研究方向
(1)區域教師博客社群的定義、特征、價值、組成要素、運作機制以及與傳統教研的關系等問題的理論研究與概括。
(2)區域教師博客社群建設對引領教師個體積極關注課堂、關注學生,開展教學研究與教學反思,促進學習意識覺醒和教學方式改變,加快專業成長速度的個案研究,特別是加快對農村中小學的個案研究。
(3)區域教師博客社群建設成為實現教研活動的延伸、拓展與補充,開展跨越時空的互動教研、主題教研和向農村學校輻射支持的聯動教研,真正實現同伴互助與專業引領,促進校本教研有效開展的研究,特別是在“主題教研”引領和現實教研延伸以及向農村學校輻射方面開展研究。
(4)區域教師博客社群建設營造區域教研文化氛圍,提升教師生命質量的研究。
(5)區域教師博客社群的運行推進機制研究。
以“海鹽教師博客”為載體的教研創新研究工作措施
1.以《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區域推進策略研究》課題實驗區立項子課題研究為載體,逐步形成一個各級各類的子課題群,開展對各個研究點的深入實踐與研究。
2.以“海鹽教師博客研究會”這一民間學術研究機構為工作載體,積極開展推進活動和學術研討活動,部署工作計劃,落實工作措施。“海鹽教師博客研究會”民間社團組織的成立,在行政推進與具有強烈的草根文化特征的博客之間建立起橋梁紐帶,找到了認同感,能順利地促進“海鹽教師博客”始終圍繞“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題開展研究。
3.開展“海鹽教師博客之星”的推介和評選工作。
(1)建立每月“海鹽教師博客新星”推介機制,落實每月推介的責任理事,開展廣泛的回復評論。
(2)每年開展“海鹽教師博客之星”評選活動,并在“海鹽教師博客”上展示和推介。
(3)通過報刊等媒體和有關會議進行推介。
4.繼續出版海鹽教師博客電子雜志,落實每月一期的責任編輯和美工設計與制作人員,做好有效信息的二次篩選和加工工作。
5.開展“博客聚焦課堂”活動。
(1)學科基地課堂教學展示網上研討活動。
(2)片校聯動的網上集體備課討論。
(3)主題教研的網上課例分析,在網上呈現課例錄像,確定主題,開展全開放的研討。
6.定期組織開展博客沙龍活動,研究區域教師博客社群推進工作;建設海鹽教師博客管理隊伍,建立后臺技術組、后臺內容審核組、電子雜志編輯組、宣傳組、課題管理組等機構。
7.編印《海鹽教師博客精華日志文集(二)》。
8.繼續與江蘇蘇州、深圳南山、山東淄博、廣州天河建立教育博客共同體,開展廣泛的交流活動。
以“海鹽教師博客”為載體的教研創新研究的現實意義
新課程教研工作的重心已經下移,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途徑在于校本教研。但是,近幾年由于學校偏重年級組管理功能,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發機構的教研組功能嚴重缺失,校本教研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校本教研需要有一種外力的支持。而以教師博客為載體的區域網絡教研正好形成了對校本教研的外力支持,對實踐教研工作創新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基于博客的網絡教研跨時空交流的特性,能突破教研員與教師只能小范圍、短時間交流互動的局限,使全體教師全員參與教研、大范圍經常流成為可能。同時,也可以為骨干教師引領作用的發揮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并能及時獲取更多來自教師、來自實踐的教學資源,緩解教研力量不足和課程資源匱乏的困難。
2.建立教師個人博客,能為教師的學習突破時空界限,教師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地點的資源,可以與專業領域內、外的任何頂尖級學者、專家接觸,擴大學習、交流的范圍,解決了現實當中專業引領的不足與話語權的缺失。
開展聯片教研活動,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落實教學常規為基礎,以建立校際之間的教研學習共同體為載體,以案例研究、教學反思、經驗交流、典型帶動、骨干引領、校長主任論壇、教學分析與評價、專題聯手探究、校本課程開發、教研成果展示等為主要形式,全員參與,聯片互動,促進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均衡、協調發展,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二、工作目標
按片劃分教研區域,充分發揮各校優勢,加強校際交流研討,多層面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努力實現教研制度創新和教研水平的提升。根據我縣實際,確定聯片教研工作的具體目標是:
1、探索聯片教研方式,努力創建與完善縣教研室、區片、學校三級網絡一體化的教育教學研究指導模式,切實創新教研機制。
2、充分發揮省市教學示范學校的輻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校際互動,實現課程改革的區域整體推進。
3、城鄉聯動,區片互動,以駐城學校帶動鄉村學校,以強校幫扶弱校,整體提升教研水平,促進我縣教育均衡發展。
4、以研促訓,研訓一體,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三、工作要求
1、健全組織。各區片成立聯片教研領導小組,負責對本區片教研活動的領導和整體策劃工作,并積極給予人力、物力、財力保障;成立以校長、教科室主任、教務主任、學科教研員為成員的工作小組,負責制定本區片教研發展規劃和具體的活動計劃。
建立區片學科聯合教研組。選聘區片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擔任跨校學科聯合教研組組長,其主要任務是:研究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開展教學交流,組織教學觀摩活動,進行專業引領。
2、職責履行。各片組要積極組織各成員校按照發展規劃和活動計劃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每學期應保證2—5次活動。要以解決教學管理和學科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重點,集思廣益,積極探索教學管理、課堂教學改革、評價方式以及提高學生素質等方面的有效途徑和策略。
3、活動形式。活動采取輪流主辦的辦法進行,由各小組組長負責協調安排,定期召開小組成員聯席會議,研究制定各區片聯片教研活動方案并上報縣教研室。具體活動時間、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等由各區片工作小組集體研究確定。
4、總結交流。各區片要注重提高活動的實效性,要抓好有形成果的建設,重視教研成果的交流與推廣;要做好活動記錄,及時總結并做好文本、圖片及音像資料等過程材料的整理和積累。
5、區域劃分。全縣劃分為三個區域,其領導小組構成如下:
東區:含實驗中學及水三個鄉鎮的中小學,同志任領導小組組長,為副組長,為成員。
1.深化我市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是小學科學課程建設和發展的基本保證。雖然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化培養已經在一些院校開設出來,但是小學科學教師的課程設計方案還在探索之中。
2.加強我市小學科學學科整體建設的需要
我市自新課改以來,小學科學學科隊伍建設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與重視,改變了原來專職教師隊伍以“老、弱、病、殘、孕”為主要成員的現狀,骨干教師以兼職為主體的師資結構現狀。截至2015年1月統計:本市現有公辦小學30所,現有科學專職教師71名,專職教師每校平均2.37名,兼職教師18名,平均每校0.6名;專職教師中本科學歷49人,占70%。所以,改革本區域對科學課教師的研訓工作是我市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最為急切的任務。
3.提升我市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需要
從目前本市的科學專職教師年齡結構中來看,35周歲以下教師占比較大,五年內任教新教師比例尤為突出,這部分教師對課程目標與學生缺乏解讀、思考與理解。如何為教師搭建各種研修平臺,提高教師參與研修的主動性與有效性,使教師的研修能夠與自身的課堂教學問題相關聯,切實解決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這對本市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意義重大。
(二)本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解決本市小學科學各類教研活動形式簡單、效率低下問題。
我們試圖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解決目前我市小學科學課程各類教研活動缺乏整體建構、平臺單一、研修方式單調,指向性不明、研修內容與教師的專業成長所需不匹配等問題。
2.解決本市科學教師參與教研活動主動性、積極性不夠的問題。
我們試圖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解決我市小學科學教師,特別是年輕的一線科學教師課程學習意識與能力不強,缺少課堂教學中對普遍問題的主動與創造性解決的思考等問題。
二、本課題的選題目的與意義、創新之處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本課題的目的在于改變目前我市小學科學教師教研活動現狀總體處于一種隨意的、無系列的、完成任務式的、被動的狀態。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可以對本市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愿望、專業素質和能力、專業發展的環境、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展現、總結與探索,從而全面提升我市小學科學課程質量。
(三)創新之處
1.在研究視角上,關注小學科學教師的研修平臺及方式,關注“參與式研修”在縣域層面上的建設與實踐操作方法,更為關注小學科學教師從接受培訓到“參與式研修”的主體、內容的變化,這是本課題最重要的創新之處。
2.在研究思路上,堅持教育行政主導性和課題領導多元主體整合性相統一。
3.在實施方式上,堅持以市科學教研員、市教科員為主的縣域統籌與科學教師為行為主體的個性發展需要相結合。
三、概念界定
參與式研修:
“參與式”:參與是指參加活動的個體在群體活動中的狀態;參與式是指個體與其他個體間的互動、個體受群體影響、個體影響群體等外顯行為的方式和程度。
參與式研修:通過學習者主動的、從解決自身問題出發的參加群體組織的研究和學習方式。是為完成真實課堂問題,成員之間相互依賴、探究、交流和協作的一種教研方式。
(下轉第63頁)
(上接第59頁)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共同體建設理論
2.課程發展理論
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學習理論
4.需要理論
五、課題的研究目標
具體目標有: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參與式研修”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縣域層面上的建設與實踐操作方法。形成有效的“參與式研修”的平臺及研修方式。形成本市小學科學課程“參與式培訓”實踐經驗。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對本市科學老師的培訓工作更加系統、科學,促進培訓工作的實效。加快本市科學教師的專業成長。
3.形成與積累起本市小學科學系列的學科問題資源與培訓資源。
4.形成一批本市小學科學課程領域中具有較高自主研修能力的團隊與個人。
六、課題的研究內容
(一)小學科學區域教研活動現狀調查與問題成因的研究。(基礎性研究)
主要對我市目前小學科學課程中在市級、片級、校際間、校級教研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尋找問題,進行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二)“參與式研修”方式的現實意義與功能價值研究。(理論性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市小學科學課程中進行“參與式研修”方式的價值取向、內涵、本質特征、功能定位等,著力研究研修建設內容、途徑和條件創設,影響“參與式研修”的方式建立相關要素,及其發生作用的一般規律。
(三)小學科學區域教研“參與式研修”組織形態的研究。(組織框架研究)
主要研究本市小學科學在實施“參與式研修”中的組織框架與結構、運行路徑 、運行機制的問題。
(四)小學科學區域 “參與式研修”運行方略的研究。 (方法研究)
主要探索小學科學參與式研修從主題的產生、確立、研究的方式、研討的方法以及技術的支撐、運行的路徑、總結交流的形式開展系列的各個層面的研究,找出小學科學課程急需解決的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成因以及解決的措施,從而整體推進本市小學科學學科課程研修,促進本市小學科學的課程實施。
(五)小學科學區域教研“參與式研修”各類型案例研究。
主要通過對典型個案的跟蹤分析,發現和探尋“參與式研修”對教師個人成長及團隊建設影響的一般規律,總結經驗。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
2.文獻調查法
3.行動研究法
4.經驗總結法
5.個案研究法。
八、預期成果形式:
1.《太倉市小學科學區域教研活動現狀調查與問題成因》調查報告
2.《參與式研修:變革小學科學區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個案集。
3.《參與式研修:變革小學科學區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課題研究報告。
4. 《參與式研修:變革小學科學區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課題研究論文集。
5.《參與式研修:變革小學科學區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活動的匯編。
上學期我們在開展季節、節日主題的主題活動中,認真總結了教研工作中的不足點,通過了一系列實踐的研討、反饋、總結,取得了一定進展,教師們的教育觀、教研觀有了新的認識。周日計劃逐步完善,每天都進行活動后的反思記錄,但存在個體差異較大,反思內容常停留在表面,效果不顯著。教師們的水平不同,有的不是幼師專業,有時不知如何結合和實施教材,在選課上存在一定問題。從環境創設方面分析,教師對“綱要”的理解還是比較缺乏,環境創設沒有真正體現為孩子服務,孩子自主參與性不夠。教研組活動雖保證學習時間,但教師參與不強,學習、討論氛圍不熱,教師本身不善于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集體意識不強,自我反思、自我鉆研缺乏。
二、指導思想:
根據園務工作計劃的要求,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準繩,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為目的,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開展集體備課、定期進行課題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活動,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能,加強課題研究,突現我園的特色教育。
三、工作要點及措施:
(一)繼續深入學習,“綱要”的精神和理念,使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教育行為,逐步改善“教”與“學”的方式。
1、深入學習教材,轉變新的教材觀,正確領會教材編寫意義,積極實踐教材。
2、利用多渠道的學習“綱要”的精神,結合旗教研室“創新課、優質課”評選活動,開展“每師一課”等系列活動,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教研組在研究、實踐教材的基礎上,開展說教材評比活動,從而引導教師樹立新的教材觀。
3、繼續采用案例引導、對話討論、引導探索、設疑問答、參與式培訓方法進行有目的學習研討。
4、創設外出、觀摩學習機會,傳達新信息,擴大新經驗,提高教師對目前幼兒教育的進一步認識。
(二)加強專題研究提升教研水平。
領會課程理念,積極探索,樂于反思,善于總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并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專題研究,解決保教工作中的問題,提高幼兒園一日活動質量。
1、開展主題活動方案的設計評比,提高本園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并組織案例評比活動。
2、區域活動以常規工作有序開展,并積極創設活動環境,有目的的投放區域材料,中途進行材料評比。
(三)重視檢查反饋及時提高保教質量
1、以幼兒園各項活動計劃為主線,進行有效檢查。加強考核力度,注重活動效益。
2、經常進行日常工作、記錄的檢查,便于交流和學習。
(四)加強創建特色幼兒園的研究
提高分區活動效能。教師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結合教育目標設置活動內容,每周定時投放適宜的操作材料。教師要提高對區域活動指導水平,讓孩子在各區域中,與材料、教師、幼兒相互作用下,情感、態度、能力等得以發展。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教師制定工作計劃、課題計劃
2、交流班級計劃、課題計劃
3、家園聯系欄布置檢查
十月份:
1、 業務政治學習
2、 案例分析、剖析相關問題
3、區域布置
十一月份:
1、區域材料評比
2、每師一課
3、小班專題研討活動
十二月份:
1、外出學習
2、外出學習經驗交流活動
3、中班專題教研活動
4、教師的記錄、備課檢查
一月份:
在區域性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利州區教研室以教育行政部門的行政平臺、業務指導機構的業務平臺、基層學校的校本平臺為“三足”支點,構建“教育行政部門發動———教學研究部門推動———學校層面自動”的區域教育教學改革提質的促進工程。教育行政部門在目標導向、政策規范、經費保障、績效評價等方面加強支持的力度,教研室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引領與服務等作用。區內各中小學以校本教研等形式為載體,以精細的教學管理、有效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等為切入點,開展教學改革行動研究。以行政部門為主導、教研部門為主干、基層學校為主體,三者有機結合自上而下形成聯動,形成合力,縱向整體推進。同時,基層學校實踐、反思,教研部門協同跟進,行政部門宏觀調控、頂層設計,以自下而上的聯動“鏈”,由實踐影響決策,螺旋推進、整體提升。三級聯動機制中,教研室承上啟下,起著樞紐和核心作用。利州區教研室首先轉變工作職能和方式,對教研室和教研員角色重新定位,突出研究,強化服務,體現引領。將工作重心前移,即由教學結果管理向教學過程指導轉移,讓學科教研員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和下到學校課堂指導,站在區域的角度觀察與分析課堂中的優勢與普遍存在的不足,做出針對性的調控和指導。同時,轉變教研工作方式,教學視導由“點水式”向“蹲守”式轉變,深入解決實際問題,做實教學教研,提煉各類成果。教研室牽頭成立教師讀書社、城鄉教育共同體、各學科核心團隊,搭建各類平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及學科教學能力。建立區域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培育有效的教學研究機制,開展合作性教研活動,探索校際間“理念共享、資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共同發展操作模式,形成“相互支持,群策群力,交流互助,整體提升”的教育教學區域整體推進的良好態勢。
二、轉換角色,彰顯服務引領
“視野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教研室作為教學改革的引動機,理念先行,行動跟進,立足師生的發展,倡導教研員形成“經歷———經驗———經典”的漸進式工作方式,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結合學校工作需求,利州教研室于2009年開始轉變工作方式,將工作重心前移,實現專業引領。我們改變了過去任務型的每期固定的學科教研會,改變形式化的教學展示活動,改變單向性的聽課評課,立足教研室集中視導與教研員獨立深入學校相結合,課堂發現問題,根據需要開展學科教研活動。教研室、學科教研員在角色上去行政化,行為上去本位化,真正成為服務者、指導者、設計者、促進者、學習者和實踐者,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學研究和進入學校、課堂服務教學。為落實教學視導由“點水式”向“蹲守式”轉變,教研員每周在學校的時間不少于3天,不定期深入學校蹲守2~3天,發現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真問題,真正地研究問題,研究真正的問題,做實教學教研的指導。剛剛開始實踐生本教育時,學校、教師對生本教育理念、課堂教學模式、前置問題、小組建設等從學習、認識、實踐操作上有許多困難與問題,特別是農村學校實踐難度大,例如位于白龍湖畔的三堆中學雖然是生本教育基地學校,但遠離城市,師資水平與研究能力相對薄弱,我們就組織教研員深入該校,連續駐校蹲守一周,采用教研員引領、課例研修、課后訪談等研修策略,與教師、學生一起學習、研究、實踐、總結。組織區域學科培訓時,教研員首先進行針對性的專業調查研究,了解老師培訓需求,再和學科骨干教師共同制訂研討主題和方案,活動結束后,總結梳理活動成果,全區推廣。學校老師感嘆:“這樣的教研,才接地氣,才有實效。”
三、聚力改革,追尋教育本質
為構建與優美校園環境相匹配的校園文化和教育教學課程資源,著力提升教育內涵,利州區于2009年8月開展以“有效教學”為代表的教與學行為變革的探索,2013年8月開始縣域推進生本教育改革。教研室以課題為抓手,一以貫之聚力于區域教學改革的研究和推動,分別承擔了省級課題“三級聯動區域推進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縣域推進生本教育策略研究”。全區按照“理念定魂、研訓引線,德育奠基、課堂突破,差異行動、文化塑型”的思路實施改革,全面推進“1+5”(一主導、五模塊)生本教育改革模式(以生本教育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導理念;構建以自主學習為內核的生本課堂,推行以自主管理為核心的生本德育,開展以提升教師為重點的生本研修,實施以自我展示為重點的生本活動,實行以自我發展為重點的生本管理)。生本教育改革實施過程中,教研室主動占位,指導課堂。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機構。成立了實施生本教育學科推進小組,建立生本教育核心團隊,研制“1+5”實施方案和11個學科方案,規范了生本教育管理制度,確定11所學校為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實驗基地學校;二是建立各項有效機制。建立了部門聯動機制、基地學校“雙指導”機制、“生本共同體”交流學習機制;提出教研員“六個一”工作要求(牽頭1門學科、組建1支學科核心團隊、聯系1所基地學校、走進1個班級、找準1個問題、形成1項成果)等;三是構建課堂模型。各學科教研員以生本教育理念為指導,確定了“前置學習、小組討論、班級交流、評價激勵”的生本課堂基本流程,分學科、分學段、分課型構建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自主高質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對生本教育進行有效宣傳、動員、學習,組織教師深入開展“生本教育理念”專題討論,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利用網站、刊物、廣播、板報等途徑,大力宣傳生本教育的基本要求、成功經驗和先進典型。《教育科學論壇》《教育導報》等全國知名報刊對利州推進生本教育工作做了專題深度報道,為生本教育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和輿論氛圍。
四、搭建平臺,注重孵化成長
“幫想做事的人做成事,為能做事的人搭臺。”利州區教研室積極推動集團辦學戰略,推進“異質”學校互動;實施行知教育學校、農村微型學校、新教育學校的抱團發展,促進“同質”學校共研;牽頭成立全市第一個縣級陶研會機構———利州區陶行知研究會,提升教師閱讀能力的“星空教師讀書社”,參與成立“中學校長聯誼會”“農村微型學校發展聯盟”“藝體教研聯合會”“行知共同體”等學術性組織。教研室為各協會“搭臺子”“架梯子”“結對子”“指路子”“出票子”,爭取政策、資金等各方面支持與保障,參與制訂各協會章程,建立工作機制,共同制訂活動主題,參與活動實施全過程,并及時推廣活動經驗。通過各類平臺的搭建、區域聯動、校際互動,深度推動教育優質發展,全區教育呈現“充盈動力、洋溢活力、擴顯張力”的良好形勢。
五、改革評價,突出動態多元
高中地理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根據地理學科及地理教學的特點,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發揮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學生增強地理科學意識,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綜合發展等問題,使每位學生的地理素養都有一定發展和進步。同時也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為其終身學習養成良好習慣并打下基礎。只有整體提高地理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促進專業化發展,才能積極有效地推動地理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的精髓是師生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對于區域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因受學校生源層次、師資水平、教學資源等多方面影響,如何在一個相對公平條件下開展區域內學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值得探索研究。同時,隨著網絡技術、區域教研網絡的不斷形成和發展,結合區域性教研室地理學科的工作性質與優勢條件,搭建學科資源共享的區域性平臺,可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有效實施提供堅實的硬件基礎。
2.地理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評價標準要求的簡略與模糊。《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高度歸納學科的主干內容,文字描述相當簡潔,提供學生學習后應達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求之程度標準,是從學科學習結果角度規范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與過程,評價教與學的質量。
但由于內容上的高度簡約化,淡化學科知識體系,突出地理能力的評價,許多地理知識能力內容并沒有作教學、評價上的具體要求,造成課標實施在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學校教師、不同經驗的新老教師等方面,存在著對課程標準理解、把握、實施的不同程度偏差;也導致在實施區域性、學校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因評價具體環節的參差不齊或過于彈性而變得模糊或不明確。
(2)評價基礎資源的差異與不公平。目前,高中地理課程教學質量評價主要方式是相互結合地實施“診斷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如隨堂聽課了解教學情況、單元診斷性考試、學生訪問談話等;“總結性評價”如區域性、或學校內的學期期末考試、學年考試、學科結業考試、高考等。還有一種是關系著學校與教師聲譽的家長和社會評價,它是不會考慮其辦學條件、師資狀況及生員與生源狀況的,評價幾乎就是看某個教師、某所學校、某個區域所教的學生參加高考或某一次重要考試的成績,有形無形的壓力不少。不論哪一種教學質量的評價方式,現實就是在不同課堂教學環境條件下的學科質量評價,存在著教學資源條件的差異性和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在區域性學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施前,創設一個共享的、基本相似的課堂基礎教學資源條件,才能針對不同層次學校學生、教師開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探索。
二、共享平臺建設的意義與條件
1.構建學科區域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意義
(1)建設區域性共享課堂教學目標評價操作體系,促進學科教學評估目標的具體落實。以《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為研究基礎,確定一個讓各校教師認可的、容易操作檢驗的課堂教學實施要求標準,發揮各校教師的經驗體會,結合區域高中地理教學的實際現狀,研究制訂出區域性《高中地理必修部分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建立起適合區域教學教研特色的、有效課堂教學的目標要求。
(2)建設區域性共享課堂教學資源庫,豐富教研經驗與實踐的交流共享。根據區域內各學校教師原有地理教學資源基礎,組織學校的地理教師,從各自實踐經驗與體會中總結、歸納、整理和編輯形成一批適應不同層次的課堂教學共享資源,形成可持續不斷充實的地理課堂教學系列資源,創建區域性共享教學資源庫,形成一個共享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基礎平臺,為實施較為公平、客觀的評價創設條件。
(3)建設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在區域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學科教師個人與團隊開展教育科研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科教師對教學資源認識和積累的自覺性,提高開展資源收集、篩選和應用的能力,實實在在地為學科教學教研提供一些具較強應用性的教學資源成果,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課堂教學資源平臺,同時也探索一種區域性教研組織、培養的途徑,為促進各校學科教師專業化不斷發展提供幫助。
2.構建學科區域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有利條件
(1)地理課程改革和推進形成突破口。中學地理學科實施和推進的新課程改革以及近年開展的各項區域性教學研究活動,使地理教師較明顯地理解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轉變教師教育教學的價值觀、課程觀、學生觀、知識觀以及質量觀等,在落實地理課程標準的教學過程、教學教研和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已有較多的經驗和體會,并在不斷實踐、反思基礎上促使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這些都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2)眾多教學資源和成功案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條件。目前,教師可從購買商品化教育資源、互聯網收集等途徑獲取大量的學科教學資源。從資源形式上有教育網站的地理論壇、教師文集、課堂教學、教案學案、訓練試題、地圖資源、高考專區等分類;有學科QQ群、教育博客、地理知訊和最新的地理時事;也有全國各地學科課堂教學、資源運用、質量評價等眾多的交流成果,可以極大地充實地理課堂教學的資源、信息和手段,為資源平臺的共建共享共贏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共享平臺建設的主要構成和成果
1.平臺建設的主要構成部分
(1)區域教研通知告示:包括區域內外學科教研活動;各種學科競賽評比成果等的通知說明。
(2)區域教研成果展示:各類師生競賽成果作品展示;區域性教研活動實錄照片、課例資料等。
(3)區域課堂教學要求:學科課程標準及其解讀資料;學科課程標準具體化、各單元課堂教學實施的基本要求。
(4)區域課堂教學輔助:教學進度計劃、教案、學案、課件、圖像、基礎練習等資源。
(5)區域課堂教學評估:單元測試、模塊測試、高考備考、成績統計與質量分析等資源。
(6)區域教師專業發展:學科教學基礎理論、教學技能學習資料、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等。
2.平臺建設的成果
__市__區__小學區是一個所轄11所村小的大學區,村小相對來說,師資力量較薄弱,如何促進本學區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教師整體專業素質的提高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結合__學區的校情、學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借鑒一些兄弟學校的先進經驗,啟動了以案例為載體的互動式校本教研模式。目的是使教師互動互促,讓學區內教師人人都有展示教學的機會,著力改變各校孤立單一的校本教研形式,帶動學區內各校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我校為了突出校本教研的以校為本、體現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網絡的特征,總結出了“以學校為主體、以區域為依托、以教研部門為指導、以網絡為平臺”的校本教研形式,即結合本學區實際創建全新的教研模式,以“激趣質疑 合作探究 體驗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為研究主題,以“區域性互動式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為載體進行實踐探究。
具體操作流程:圍繞“備課—預設;觀課—議課;評課—改課;跟進—再創;拓展—延伸”五大環節而展開,共同探究新的教學策略。
一、備課—預設。確定研究主題,選擇典型課例,區域同年級學科教師人人思考,了解這節課編者的意圖,了解教材編排體系,弄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創造性使用教材,合理補充與拓展教材內容。中心校組內教師集中備課、議課,研究教學方案,并推派一位教師完成第一次備課任務,撰寫說課稿,寫出教學詳案。
二、觀課—議課。中心校組內教師聽課,在聽課過程中,聽課人要聽教師的“講”,同時看學生的“學”。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能力、調控能力、教學機智、練習設計;課時目標是否達成?教學中哪個片斷精彩?哪兒是亮點?哪兒有失誤?看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評課、議課研究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修改教案并打印,為村小同年級組教師每人分發一份。
三、評課—改課。學區間同年級組學科教師集中聽課,評議課堂教學實案。教師以學習的心態、研究的心態聽課。邊聽、邊看、邊記、邊想,對聽看的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為評課、提出改進意見做好準備。
四、跟進—再創。中心校教師進一步反思,完善教案形成共案,各村小學校教師再各自結合本校實際、本班學生實際、教學實際,進行二次備課后再上課,并進行校本互助式觀課,讓教師間互助指導,著眼轉變教師的角色,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五、拓展—延伸。
區域性互動教研的根本目標是把新理念轉化為日常的教學行為。四個環節之后還需要緊跟其后,朝著目標與方向繼續推進。對取得的經驗進行重新審視、反思、探索,從而獲得更深刻的認識,并轉化為平時的教學行為,在各校內開展研究,推進學區各村小學校本教研的深入開展。為提高教研的實效性,中心校提出六個結合的總體要求:
1、 理論學習與業務交流相結合
為更好地進行區域研究,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加強學科教師教學理論的學習,用理論支撐教學實踐,主要形式有:
1)、積累式交流。讓教師關注自己教學方面的文章和信息資料,為自己開展研究做好理論墊基。
2)、心得式交流 。開展讀書活動,然后結合課堂教學案例撰寫心得體會,組織交流,增強教師文化底蘊,提升理論層次。
3)、主題論壇式交流。每學期都有一個教師論壇的主題, “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如何讓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展?”等主題開展對教學有針對性的研究討論,既有實踐案例的分析,還有理性的思考,促使教師在交流與學習中創造的智慧得以啟迪、專業的素養得以提升。
2、備課與反思相結合
為更好地進行區域研究,注重抓好日常教學中的備課與反思。同年級組教師共同備課形成共案,上課后,組內教師間進行教學反思交流,針對不足改進教學方法,為再上課提高教學實效提供可能。主要采取三種形式:
1)、即時性反思:上課后立即進行反思,總結成敗得失,把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2)、階段性反思:對某一章、某一階段的教學進行思考,總結。
3)、終結性反思:結合某一方面的教學內容,教學實情,對自己的教學案例進行總結,撰寫出自己創新性的教學經驗和方法。
3、觀課與議課相結合
為更好地進行區域研究,突出抓好日常校本教研觀課與議課。觀課后立即議課能夠及時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剖析,對促進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有著巨大的作用。
校本教研課堂研討活動,主要是本校教師間研究,以改進教學。采取五種形式:
第一種是一課一議式。即一人一課的互助式觀課。
第二種是多課一評式。即同課異構。讓同年級組教師上同一內容的課,由于教法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同,觀課后對幾種教法進行分析比較,提煉好的教法,總結優點與不足,相互取長補短。
第三種是一課多議式。即一人同課多輪,讓同一個教師連續多次上同一課,不斷改進教學行為。
第四種是邀請式觀課。針對課題研究邀請同行、教研員聽課,展示研究成果,評議后改進研究方案,深化研究,總結創新。
第五種是反思式觀課。主要是提倡教師錄課,觀 察自己的課堂教學,自我欣賞評價、改進和提升。
4、 名師引領與解決問題相結合
請學區內名師引領教學。主要集中體現在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為普通教師排憂解難。所以教學理論論壇、示范課都應與解決問題結合,通過具體的鮮活的課例、環節的展示,為普通教師提供直觀可行的范例。主要采取下面三種形式:
1)、學區名師引路性示范。學區的名師先上課,然后集體評議,再聽取上課的名師講解和指點,上課是提供一個優秀的案例,講學則是結合案例歸結到理論,對教師直觀指導,以起到示范性引路的作用。
2)、專家點評。
邀請區進修教研員進行點評,分析課例中成功和改進之處,對上課教師進行直面的指導,也讓教師得到更加直觀的啟迪,并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
5、 研究課堂與研究課題相結合
把教學中的疑難問題上升為課題開展研究 ,通過區域教研課的展示提供鮮活的研究案例,觀察課堂生成的問題,并作深入反思,最后進行訪談和交流,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課題的區域性校本研究。
6、教學研究與網絡研修相結合。
提倡教師人人創建博客、加入QQ群,讓教師在創建中成長,在交流中提高,分享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有效促進教師信息化專業發展。
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是推進新課程的需要。只有立足學校、立足實踐,圍繞課改推進中的實際問題、具體問題,采取校本化的研究方式,利用校本研究貼近實際、貼近師生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對各種問題加以研究和解決,才能促進學校課程改革工作的健康順利進行。
其次,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學校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場所,校本教研無疑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由于教師肩負著主體的責任,篤行著行動和反思的方式,實踐著捕捉問題、設置課題、開展研究、形成解決方案、應用教研成果等教研活動的全過程,必然會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業務成長和素質提高,使教師的校本專業發展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
第三,是優化教研方式的需要。過去教研工作方式較多地采用自上而下式,注重上導下行、單向傳遞信息,基層學校教研工作的首創精神和實踐成果難以得到充分地表達。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強調自下而上的教研方式,教研員降低工作重心,與學校和教師合作共建,使教研問題的發生和教研實施的載體都深深根植于基層學校,這將使教研工作方式發生根本的變革。
二、校本教研制度的認識誤區
認識誤區之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淡化教研部門工作;
認識誤區之二:以學校為基地=不要區域性教研活動;
認識誤區之三:以教師為主體=教研員可有可無。
筆者關于這幾個認識誤區的基本觀點是:
1.教研部門是以校為本教研工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校為本的教研工作離不開教研部門的參與和指導;在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下,教研部門的工作任務更多、工作職責更重;教研部門在建立和推行以校為本教研制度工作中,應該也必須提高對校本教研的引領度和貢獻率。
2.區域教研活動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合理延伸與必要補充;區域教研活動必須基于校本教研的經驗和成果;區域教研活動必須以各校在新課程推進中普遍遇到的共性問題為主題;區域教研活動必須依托基層學校,在真實的教學情境與教學實踐中研究和交流;區域教研活動必須充分整合教研員的專業引領作用和教師的教研主體作用。
3.教研員是建立以校為本教研制度和推進校本教研工作中的“特種兵”;教研員及其肩負的專業引領工作職責是推進校本教研制度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校本教研的質量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研員專業引領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校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運行,對教研員的業務素質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研員應與教師建立優勢互補的研究共同體和平等互助的發展共同體。
由此,我們要把上述認識誤區的三個等式改寫成不等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不等于淡化教研部門工作,而要充分發揮教研部門在以校為本教研制度推行中重要的專業引領作用;以學校為基地不等于不要區域性教研活動,而要使區域性教研活動與校本教研活動有機整合、相得益彰;以教師為主體不等于教研員可有可無,而要使教研員的專業引領作用與教師的教研主體作用緊密結合、合作共建。
職責新解:
發展“研究指導服務”的內涵
一、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職責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了教學研究機構的研究、指導、服務三項職責,從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視角去審視,這三項職責的內涵都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首先要充分研究。研究的著眼點要放在課改推進中帶有普遍意義的共性問題和影響全局的關鍵環節上;研究的內容要緊緊圍繞學生進步、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的需要;研究的方法要側重實驗研究和經驗總結;研究的過程要緊密結合課改的實施過程;研究的空間要基于校本、基于教學實踐;研究的主體要使教研員與一線教師平等合作、互補共建。
其次要有效指導。指導的基點要放在廣大教師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理解和依據新課改理念優化教學行為上;指導的依據是上級相關精神、基層課改經驗和教學研究成果(包括教學改革方案、有效教學模式、新型教學案例等);指導的重點應放在教師教學潛能的開發、教學行為的創新和教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上;指導應采取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方式,包括現場研討、案例評析、互動評課、專題咨詢等,多種指導方式可因目標、內容、對象的不同綜合交叉運用;指導的過程尤其應強調教研員與教師之間的思想交流、觀點碰撞,在對話和互動中達成共識、相互促進、合作提高。
第三要真誠服務。服務的目標指向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是課改的不斷深化;服務的主要內容,在于為教師傳遞最新穎和最急需的課改信息、為教師搭建展現才能和加速成長的良好舞臺、為教師提供有助于個性發展的咨詢服務、為教師設計和實施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服務的核心要務,在于幫助學校逐步建立起校本教研的良好制度和有效機制。
在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導、服務”三方面職能中,研究是教研部門的中心任務,是指導、服務的前提和基礎。要在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研究的成果進行指導和服務,要加強對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指導,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三者相輔相成,構成新課改中教研職能的有機整體。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員角色定位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教研員的角色定位反映在四個方面:
一是課改理念的宣傳者角色。教研員必須對課改精神、對教學理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良好的積淀,在教研會上或深入學校過程中,能有的放矢地作專題講座和理論輔導,發揮教研員的理論引領作用。
二是教學現場的咨詢者角色。教研員必須對課改實施、對教學實踐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清晰的認識,能夠在深入學校教研過程中,圍繞學校和教師在校本教研中遇到的問題,現場給予咨詢和指導,發揮教研員的教學導向作用。
三是研究創新的合作者角色。教研員必須在新課改中,具有與教師平等對話、合作共建的伙伴關系,具有開發教師潛能、激勵教師創新的工作意識和行為習慣,善于發現教師在課程改革實踐中的閃光點和經驗,并與教師一起總結、合作研究,發揮教研員的骨干帶動作用。
四是推廣成果的組織者角色。教研員必須認真了解和準確把握基層學校和廣大教師在實踐中創造的改革成果,并作以文本化、操作化的加工,進而通過教研活動組織推廣成果,把局部研究探索的成果變成推動課改大面積工作的共同財富,發揮教研員的成果引領作用。
思路設計:
創新教研工作的原則與策略
一、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工作原則
1.推進課程改革的需求之處就是教研工作的任務所在。教研工作必須側重在課程改革的一些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上:學習消化新課標、推進綜合課、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注重評價改革、指導農村課改、增強德育實效、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教學模式、深化信息技術應用、轉變學習方式等,并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提高教研工作的貢獻率。
2.基層教師所喜歡的教研方式就是教研員工作的必然選擇。通過行之有效的途徑,了解基層學校、廣大教師對教研員工作方式的意見和要求,并作為重要的依據調整自己的行為。在活動方式上,由賽課評優為主線變為課題帶動、成果推廣為主線;在指導方式上,由經驗型指導變為科研型指導;在交流方式上,由“我說你聽”變為“雙向互動”,講求“研教相長”。逐步打破學科間的封閉狀態,由單一學科的孤立研究轉變為跨學科的綜合研究。
3.努力促使教研員的學習提高成為積極的自主行為。教研部門應重視教研隊伍建設,制訂隊伍建設規劃和教研員培訓制度,并通過送出培訓、外出考察、崗位練兵、教研實踐反思及提高學歷層次等措施,使教研隊伍的素質和能力有明顯提高。尤其應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使教研員的刻苦學習、勤奮鉆研、深入實踐、加速專業發展,成為內在的需求、自覺的行為和基本的職業生活方式。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工作策略
1.研究教研工作規律,解析專業引領內涵。專業引領是指由專業人員、運用專業知識、采用專業化的方式引導和帶領服務對象開展工作的一種概括描述。教研人員的專業引領,是對教研員引導和帶領教師,圍繞課改需求、基于學校實踐,采取平等、合作、共建的方式完成校本教研任務具體行為的一種集中概括。專業引領是教研員參與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是提高校本教研質量的重要保障,是支持校本教研向縱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在教研員專業引領的工作過程中,尤其強調與教師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虛心向一線教師學習,尊重教師的首創精神。要善于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與他們心情舒暢、親密無間地合作與交流,從而不斷提高專業引領行為的親和力與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