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1 09:59: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技創新產業規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2園區設計不合理。從調查中發現,不少地方政府為了實現政績而建設科技含量高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但是由于與技術單位聯系較少,沒能建立起良好的技術體系,造成發展后勁兒不足,使技術失去了其本該發揮的效果。在山東壽光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中,大膽采用視頻監控技術作為檢測植物生長、培育植物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經其他地區借鑒之后卻將園區內的信息化技術變成了好看的擺著,由于園區設計本身不適用而造成該技術及設備浪費。
1.3運用模式單一。目前進行現代化農業產業園項目建設與開發是與政府支撐分不開的,但是產業園在建成之初一直強調的政企分開,政府引導市場決定的管理原則卻沒能落實。在單一的運營模式下,產業園呈現出運行效率低下,市場活力不足的現象。由此得知,政府對產業園單一的運營模式是造成產業園技術支撐力度小,經濟效率下,設備更新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產業園融資渠道、技術引進方式上都存在著方式單一的問題,需要政府在充分考慮市場環境的基礎上對政策作出進一步調整。
二、發展現代化農業產業園的策略
2.1技術更新與技術普及相結合
隨著信息化及數字化技術在現代化農業中的普及,在農業產業園中實施視頻監控技術成為提升種植效率的新興技術。使用視頻監控技術不僅能夠以數字信息傳輸的模式提升產業園內應急防范系統的工作效率,還能夠達到隨時監控植物生長信息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視頻監控技術在農業產業園中能夠得到推廣需要長期的設備試驗和磨合為基礎,不是所有的農業產業園都能夠適用該技術。另外,視頻監控技術對農作物的監控效率以及信息傳送時間、大小都需要以準確的數據為支撐,因此,推廣視頻監控技術的前提就是要提升農業產業園自身的種植運轉機制,兩者相互結合才能夠促進技術推廣。
2.2設備更新與園區設計相結合
對農業產業園進行科學技術的提升與產業園內的設備更新有密切聯系,沒有設備更新為產業園提供物質支撐,科學技術很難得到充分貫徹。但是,設備更新需要與農業產業園的基礎設計相結合。首先,應該提升產業園設計上的前瞻性,在可預見范圍內,做好設備更新的預留空間。其次,是產業園在進行設備更新時應該以產業園內的基礎設計為主線,在增加產業園基本收益的基礎上對技術設備進行有條理有步驟有計劃的更新。從調查中可以發現,對農業化產業園現代化建設進行設備更新有兩個大方向,一是農業專業設備更新,這種設備更新主要體現在產業園中的試驗園區,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試驗園區內需要添加足夠的新型檢測設備才能起到提升實驗效率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設備更新檔案,保證新設備添加與老設備更新相協調,保證實驗資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對農業產業園內其他種植輔助設備的更新,對待新技術設備的采用既要大膽試驗又要謹慎小心,保證新技術采用與產業化種植相結合,促進傳統種植與新設備更新的無縫銜接。
2.3運營機制與市場環境相結合
對農業產業園進行科學技術提升還需要以科學的運用機制為基礎,保證科學技術有效貫徹,科學管理合理實施。比如在對蚯蚓生物反應器的采用中不僅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來支撐,還需要與之配套的運營機制。這樣才能保證新技術的采用達到提升農業種植效率的目的。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7-0140-01
當前根據國務院《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的發展建設指導下,濟南地區也正朝著積極適應網絡時代的創新創業發展需求,進行一定的市場化發展機制改革、引入相關的專業化服務,進行一定程度的資本化運營模式探索。當前已經日趨形成構建成本相對較低、形式更加便利化、全要素發展、具備相當的市場開放性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建設。這一服務平臺的搭建,將有助于輻射全山東地區創業者,并為之提供良好的工作發展空間、網絡應用空間和社交關系圈層以及優化的資源共享空間。形成對山東地區創業者的技術鼓勵和發展環境的支持。
一、當前濟南地區眾創空間建設特點和發展環境
結合國務院《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以及筆者自身立身于相關的科技方面服務平臺的從業經驗來看,濟南以及周邊地區形成具備一定建設特點的眾創空間建設發展環境,并取得一定的發展成效。簡單地說,當前濟南地區眾創空間建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明顯特點。
(一)建設思路簡潔,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和低成本特點
當前濟南地區發展小微企業和眾創空間的相關建設中,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將建設思路進行更加簡潔的政策簡化和流程簡化。特別是行政審批、政策扶持、項目引進和建設項目的落實情況,都體現出簡潔的建設思路,直接導向成果產出。并且在政策影響下,面向所有公眾群體開放,設置了更多類別的免費服務,為創業者減輕了成本壓力。
(二)強調區域間合作,突出協同和互助的特點
通過一定程度上的資源聚合,將傳統行業和創新產業集群并實現有效的資源優勢互補,相互影響和引導,形成高效的資源共享,達到在高效的資源利用上的協同進步。形成以創意產業帶動創新產業發展,以眾創空間發展引領區域經濟建設的良好發展情況。
(三)突出多元化結合發展的綜合發展思路
強調知識技能人才和技術產業發展相互結合,將創業與創新有效結合起來。積極引入山東地區高校、研究院、設計所等一些具備優越科研技術人才的單位同具備良好科研實踐環境的企業對接發展,并且加強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形成線上線下發展結合、創業孵化和創新成果投資轉化相結合的多元化結合發展。
(四)具備極強的便利性特點,并有效輻射濟南周邊地區
當前的山東眾創空間發展建設正是以濟南、青島、淄博等多個區域中心輻射全省,形成建設實施場地、活動、項目接洽展會、金融服務、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事務服務、優化政策環境等綜合性措施,形成有效吸引各地人才、資金涌入的多地中心化發展趨勢,并有效輻射全省周邊環境,突出眾創空間發展上的便利化。
(五)建設具有全要素特點
當前政府發展技術山東、科技山東的政策帶動著創業創新建設形成優勢產業聚集、先進技術引導、優化政策環境建設、投資環境進一步整合的綜合全要素發展建設局面。
二、當前濟南地區眾創空間發展規劃和政策動向
從國家發展戰略的大環境上來看,不僅有從“十二五”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總規劃發展,更是繼承《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的相關要求,對當前發展的眾創空間有著積極的政策引導。
而從濟南自身發展的實際環境出發,當前濟南地區眾創空間建設發展規劃總體上與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總方針方向保持一致,并且結合了地區發展經驗,探索出了發展規劃上的一些重要經驗。近年來也不斷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例如建設建成了山東大學西格瑪眾創空間等一批具備產業發展優勢的眾創空間發展實例。有利于形成濟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良好發展局面。
總體看來,濟南地區眾創空間發展規劃具有從高新區集中發展輻射周邊、從創新產業平面拓展到深入各產業的立體化發展、從政策引導為主轉向投資引導為主的發展特點。
(一)發展規劃上從高新區集中發展,輻射周邊
從2015年首批泉城眾創空間建設以來,濟南形成以高新技術為中心,集中集群發展的高新區重創共建發展項目,并且從發展規劃上來看,將在今后的發展階段上繼續延續。
(二)從創新產業發展到個產業間的立體化發展
這一特點是當前濟南眾創空間發展建設的一個新趨勢,是由簡單的開發型創業服務平臺轉向綜合服務型創業服務平臺的發展思路轉變。特別是濟南市科技局出臺新的政策,為積極引導眾創空間項目發展,支持方式為事前支持與事后補助相結合,單個眾創空間資金支持最高達到100萬。這釋放出積極信號,表明積極引入并將創業創新拓展點擴大到全行業全產業覆蓋面上來。
(三)由政策引導為主轉向以資金引導為主
這一變化在近年的濟南眾創空間發展建設中尤為突出,形成眾創空間發展規劃上的突出變化。將主動權交給市場機制,將引導的主體交給經濟投資,這也是放開政策約束,實現同市場環境接軌的重要事件措施和發展方向。
三、當前濟南地區眾創空間發展趨勢分析
從上述的濟南地區眾創空間發展規劃可以明顯看出當前濟南地區眾創空間發展趨勢主要是集中表現在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以技術產業化為導向、以資金投資建設為主要動力的發展趨勢特點。
特別是以科技創新為中心的特點,即是以具備優勢的科學技術人才為基礎,實現技術產業化發展,在眾創空間的發展服務平臺,積極尋求適合發展的經濟發展思路,將在今后的發展中,突出科技創新程度提高、技術產業化運作能力增強、投資和市場綜合發展為引導的發展變化趨勢。
四、總結
綜上所述,濟南積極建設泉城眾創空間的發展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并且總結出具備一定發展特點的成熟發展規劃思路,將在不久將來不斷促進眾創空間發展建設,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全面推行,將極大的帶動濟南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科技創新 創新型城市 建設
[Abstract]:
The pow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but the key to continued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the pow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before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dvantage is being gradually weakened, city development isweak, deepening reform and therefore actively promote the city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imminent,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revious cityconstruction considering less, now the pow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impetus of the social progress, therefore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keyword]: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ity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正文:
傳統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因此在國家的號召下,人們越來越注重創新型城市的建設。近些年來,很多城市在統籌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進程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明顯的功效。然而由于傳統的經濟結構性和素質性矛盾依然存在并且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依賴的低成本優勢正變的越來越弱,在這種情況下,深入,尋找新的競爭優勢來推動城市的持續穩步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并且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如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推動社會不斷發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動力正是科技力量,而科技力量最關鍵的就是自主創新能力。可以將科技創新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彌補低成本優勢的減弱,進而推動城市的不斷發展。因此依靠科技的不斷創新,來推動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和途徑,也是引領和支撐城市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科技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1科學創新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
如今科學創新已經深入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不但深刻的改變著城市經濟增長和人們社會生活的方式,而且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科學化水平。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收這方面已經做的相當成熟,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和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搶占全球的市場資源。我國目前大多數比較發達的城市都面臨傳統經濟增長動力逐漸衰退的問題,因此就必須尋找新的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科學技術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不僅可以大幅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益,而且對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學創新是建設創新性城市的必然選擇。
1.2科技創新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現實途徑
當前的城市發展必須適應科技全球化迅速拓展的趨勢,因此為了提升在國際市場和分工中的競爭能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的腳步,加強創新能力人才的培養。要提高科技創新帶來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利用。要實現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轉型,就要對以前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進行優化和改進,應該加快創新性城市的建設,并且要大幅度的增加對科技創新的一切有效供給。因此科技創新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非常重要的現實途徑。
二、科技創新助推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工作措施
2.1構筑現代產業體系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新興企業跨越式的發展,目前由于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推進使得一些高新技術的新興企業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雖然新興企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和傳統企業的根深蒂固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為了推進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就應該著力加強新興企業重大項目的建設以及企業規模的擴大,應該加強完善產業鏈推進新興企業的整體建設,加快新型企業的發展,就能夠促進創新產業鏈和科學創新需求的進一步發展。其次是對城市支柱產業的轉型發展,提升支柱產業的科學發展,然后以其帶動周邊小企業發展,對大型支柱產業應該推進自主創新體系的建立,加大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加快打造高端的現代化產業基地。
2.2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要想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就應該加強企業的創新研發投入,確定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要加強企業資源配置能力的提升,培養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積極參與或者建設產業創新技術戰略聯盟,對傳統技術進行改良突破,推進技術集成,掌握核心技術獲取自主知識產權。這樣才能提升整體的競爭力和科學發展的水平。還要注意拓寬企業獲取國際創新資源的渠道,加快企業國際化進程并且吸引國外高技術人才的加入,建設具有世界一流技術水平和研發條件的創新平臺。這樣才能有利于企業向科學創新型企業的轉變,同時也有利于創新性城市的建設。
2.3提升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
技術創新本來就是為了產業化生產的實驗研發工作,如果有了新技術而沒有將其成果成功的轉化,那么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一定要注重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首先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各高校的巨大作用。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載體,一定要大力推進高校的學術創新能力,鼓勵相關的科研所和本地高等學府互相配合將學生教育、課題研發和城市新興產業相結合,進一步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推動人才培養和城市創新化建設的進程。
2.4深入實施人才培養戰略
要深刻意識到高素質人才在推進創新性城市的建設中承擔的任務和起到的作用,積極實施“人才強市”的發展戰略,要堅決貫徹始終把人才資源作為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不僅要積極完善本市的人才培養體制,還應該著眼全球前沿科技領域并且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對新興產業的稀缺人才要及時制定相關的人才培養方案,不能讓人才資源成為阻礙城市創新發展的因素。根據城市的主體產業來提升和引進大量實用性人才,要妥善安置人才資源不能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并且要加強營造和優化人才環境,進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開展高層次高水平人才之間的交流溝通,政府要妥善處理人才交流溝通得出來的問題,以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引領創新性城市的建設。
2.5完善科技創新規劃布局
政府應該合理規劃各市區的科技創新的布局,應該積極打造科技創新產業聚集區,帶動周邊產業或者其他產業的科技創新進程。應該有規劃、有目的、有側重的發展地區科技創新產業,能夠對當地傳統產業起到帶動和優化作用。應該組織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樣才能聚集更多新興產業,吸引更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成為推動城市經濟體制向科技創新方向轉變和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核心力量源泉。
【結語】:
科技創新力量如今在國民發展和城市建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傳統的城市建設的弊端已經日益顯現出來,因此要想城市建設健康發展,應該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以科學創新助推創新型城市的建設。
關鍵詞: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評價
1引言
自2014年,在上海視察工作時,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來,北京、深圳和廣州等城市都提出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規劃,學術界和政府研究機構也加強了對“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等方面的研究,2015年5月18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研究”課題組了由熊鴻儒執筆的題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發展規律及啟示》的調查研究報告。科技創新中心多由經濟中心發展而來,擁有相對集中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具備“宜居”“宜業”的創新環境。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具備了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客觀基礎,但還需要與硅谷、紐約、倫敦等“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進行對標,建立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來引導建設工作,本文就試圖構建一個這樣的指標體系。
1.1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定義2000年7月,美國《在線》雜志提出了“全球技術創新中心的概念”,認為構成全球技術創新中心的要素至少包括:當地高校和研究機構具備培養有技能的工人或開發新技術的能力;能提供專業技術和帶來經濟穩定的企業和跨國公司;人們有創辦風險企業的積極性;能使好點子成功進入市場的風險資本的可獲得性。杜德斌[1]認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指科技創新資源密集、科技創新活動集中、科技創新實力雄厚、科技成果輻射范圍廣大,從而在全球價值網絡中發揮顯著增值功能并占據領導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區。駱建文等[2]認為科技創新中心是指具有密集的科技創新資源、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發達的創新文化、濃郁的創新氛圍、較強的科技輻射與帶動城市群發展的中心城市,并扮演了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產品創新源地和產生中心的角色。王德祿[3]認為科技創新中心就是科學中心演變而來的。其中最大的差別在于創新中心是經濟中心,而不是技術中心。肖林[4]認為未來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不是狹義的知識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而是科技、經濟、文化高度融合,創新、創意、創業相互交織的綜合性創新中心。以上幾位學者對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定義中,有幾個共同點:一是區域內科技創新資源必定要豐富,包括人才、技術和資本等創新資源相對集中;二是科技創新活動或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頻繁并具有較高的質量;三是科技創新的效益顯著,對當地經濟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四是科技創新與城市發展融合,城市文化支持創新,創新繁榮城市文化;五是科技創新對周邊的輻射力非常強,發揮區域創新中心的引領作用;六是科技創新與創業相互促進,創新帶動創業,創業激發創新;七是該中心處于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上,并發揮創新的全球引領作用。
1.2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錢智等[5]綜合北京部分專家的觀點,認為當今科技創新的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從單一科技創新向產業、科技、文化等跨領域全面創新轉變,越來越注重科技創新與其他領域的相互滲透。從國際經驗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不僅是重大科技成果的誕生地也是創新產業成長的策源地、創新資源配置的樞紐平臺。它總體上具備六大標志性特征:一是科學研究中心,二是經濟中心,三是開放中心,四是創業中心,五是創新資本中心,六是創意文化中心。楚天驕[6]認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應該包含科技創新鏈的六大功能:匯聚創新資源、產生創新成果、轉化創新成果、提供技術服務、促成技術交易、促進技術轉移。從創新的范圍來看,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文化的創新正在加速融合,從創新的過程來看,從創意的產生到成果產業化的整個過程中,資本、技術和人才結合的速度正在加快。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應該包括:在“宜居”、“宜業”的創新文化環境中,面向全球,匯聚創新資源,創新與創業互動,加速創意產品產業化,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3主要“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特點
1.3.1美國硅谷的主要特點成長模式———“熱帶雨林”型創新生態系統。硅谷的特點有:(1)匯聚創新鏈條上全球頂級人才。硅谷僅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50多名,技術移民占硅谷人口的36%(2012年)。(2)產學研集群效應顯著。高水平大學與高科技企業融合發展,孕育了眾多的全球頂尖高科技企業。(3)完善的科技服務支撐體系。融資、咨詢、人才服務和企業協作服務等全方位服務體系完備。硅谷年均風險投資額高達70億美元左右,占美國的近四分之一,天使投資額占整個加州的87%。(4)成熟的創新資源網絡。在硅谷,高校、企業研發機構、風險資本和各類中介機構緊密互動,形成了開放創新資源網絡,信息、知識、技術、資本、人才資源和其他創新資源在其中自由流動,形成共享,促進合作,為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誕生提供最佳的土壤[7]。可見,創新人才、創新載體、創新資本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必備要素。
1.3.2以色列的主要特點成長模式———“全民創新創業+海外資金”。以色列的特點:(1)全民創新。在以色列,創新并不僅僅局限于現代化工廠和實驗室,而更多蘊含于普通人點點滴滴的生活之中。如何推動全民創新創業?高度重視教育+強調獨立人格+通過軍事訓練和專業教育培養高質量創業者群體。(2)政府主動參與創新創業,與學術界、孵化器、產業投資者、資本市場及其他力量共同營造創新創業機制。(3)形成“循環創新”的良性格局。以色列積極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并在成長到一定階段后出售給跨國大企業或上市。創業者在價值實現后,繼續開始新的創新創業歷程,產生了許多“循環創業式企業家”,形成了循環創新的局面。(4)實施開放式創新。以色列積極與全球重要的創新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科技合作,鼓勵全球領先企業投資建立研發中心。此外,以色列還致力于吸引外資,獲得了大量國際資金支持。2013年,來自國外的資金占以色列研發支出的45.6%[7]。可見,創新文化、政府投入、成熟的資本市場和全球創新資源整合能力是資源相對欠缺區域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邁進的前提條件。
1.3.3英國牛津郡的主要特點成長模式———“政府與市場協調推進”。英國牛津郡正逐漸成為全歐洲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之一。牛津郡的特點:(1)產業鏈上縱向協同科技創新。(2)公司之間形成非交易相互依賴性,促進了公司之間知識的流動與學習。(3)政府與大學共同打造資金、創新和學習的企業溝通平臺。(4)鼓勵科技人員衍生創業。衍生創業主要指的是原公司的技術開發人員或高校學生自己開辦公司進行科技創新的現象[8]。可見,搭建知識共享平臺促進知識分享、推動不同創新要素持有者之間的交流、支持創業激勵創新等是資源相對豐富區域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轉化的關鍵要素。
1.4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的文獻回顧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始對本國科技發展情況進行統計與評價,編撰各類科技指標報告。最早開展科技指標研究和出版本國科技指標報告的國家是美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負責全國科技指標研究的組織、資助和協調,例如出版《科學與工程指標》,以及建立與維護有關數據庫。從1972年起,每兩年出版一期《科學指標》報告。1987年起更名為《科學與工程指標》。歐盟于1994年和1997年分別出版了第1、2號《歐盟科技指標報告》。國內關于科技進步評價的研究,最為典型的是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及綜合評價課題組提出的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于2007年做了些修改,目前國內只有這個指標體系對每個三級指標確定了一個標準值。但是這個指標體系主要針對科技領域,對創新環境的評價指標很少,而且這個指標體系僅限于評價本區域,對區域影響力的評價沒有涉及。趙崢等[9]結合首都北京的創新資源優勢,構建了包含三個層次指標的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共3個,主要包括科技創新競爭力、科技創新帶動力、科技創新影響力。二級指標共9個,主要包括科技創新人才競爭力、科技創新企業競爭力、科技創新環境競爭力、科技創新經濟帶動力、科技創新社會帶動力、科技創新生態帶動力、科技創新區域影響力、科技創新國家影響力、科技創新全球影響力。三級指標共64個,主要包括科技創新競爭力三級指標20個,科技創新帶動力三級指標19個,科技創新影響力三級指標25個。這個指標體系包含部分定性指標,這些定性指標由誰來確定是評價的難點之一,指標值達到多少才符合要求也是評價的難點,另外,生態環境的評價指標偏多,而創新資本方面的評價指標偏少,由于納入了北京地區的特色指標,因此整個指標體系缺乏可比性。畢亮亮和施祖麟[10]對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構建了二級評價指標體系,一級指標有“競爭力”(投入產出實力)、“科技研發潛力”、“經濟支撐潛力”,二級指標分別有7個、4個和2個。該指標體系考慮的創新資源中,對創新資本考慮不多,也沒有納入創新資源的區域共享指標。彭順昌[11]構建了由創新投入、創新績效、社會發展和環境可持續4個方面為一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廈門等15個副省級城市的科技創新水平進行了評價。這個評價指標體系,用的全部是相對指標,便于比較,但缺少反映創新潛力、創新影響力等方面的指標。姜鑫等[12]構建了以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創新效果為一級指標的三級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是以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為基礎演化而來的,關注了創新質量的評價,但缺乏對創新文化方面的評價指標。
2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價
2.1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價的范圍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評價既要涵蓋科技創新中心評價的一般指標,又要將其納入全球視野來評價,因此,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評價至少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全球創新資源網絡地位的評價,一是科技創新中心的評價。科技創新中心的評價指標有很多文獻可以借鑒,但全球創新資源網絡地位評價的研究還不多。王德祿[3]認為在網絡時代,政府要打造創新網絡,把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聯系起來。那么將跨國公司、國外的風投機構、國外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等等創新資源都納入這個創新網絡,就初步構成一張全球性的創新網絡。相應地,評價這張網絡的創新能力,就要將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數量、引入的國外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數量、國外風投資本在該地的投入量、國際創客團隊的數量等納入評價指標體系。從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定義、內涵和特征來看,評價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資源、創新產業、創新投入、創新載體、創新成果、創新文化、創新創業和創新影響等都應該是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
2.2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結合前面的分析,考慮以下幾個因素:(1)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是國內較為成熟的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因此,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三級指標要充分參考并借鑒這一成熟指標體系;(2)盡可能使用政府統計年鑒中的標準指標,以便于獲得相應的統計數據,但由于各地方政府統計部門的統計口徑存在一些差異,因此,主要選擇各地都使用的標準統計指標;(3)將現有文獻中對“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研究成果納入到評價指標體系中,注意評價指標的全球可比性。初步考慮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價指標體系由八個一級指標構成,即:創新資源、創新產業、創新投入、創新載體、創新成果、創新文化、創新創業和創新影響,見表1。創新資源有三個二級指標,人才資源、技術資源和資本資源。創新人才資源是創新中的核心資源,其他創新資源都是圍繞人才資源匯聚的;創新的技術資源中包含專利、高技術產品工藝技術、隱性知識等知識產權或產品,這是創新的基礎資源;創新資本是創新資源的粘合劑,也是創新的催化劑。全球創新資源的遷移是在技術變革的推動下實現的,也往往帶來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技術變革推動創新產業集群形成,產業集群承載并吸引創新資源的匯集,再加上制度變革的支撐,一個新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才會逐漸形成。創新產業有二個二級指標,知識密集服務業和生產高技術制成品產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一定要有高技術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支撐,例如硅谷的信息技術產業、牛津郡的賽車設計與制造產業等,還要有為高科技產業服務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如:科技金融、管理咨詢等服務業,相應這些產業的數量構成三級評價指標。創新投入有三個二級指標,人力資本投入、技術資本投入和金融資本投入。創新需要在人力、技術和資本等方面進行投入,參與研發活動的人員數、開展的研發項目數、財政和企業投入研發項目的經費都是反映創新投入的指標,專利申請量既是當期研發投入的成果,也是后期研發活動的投入,所以也作為創新投入的評價指標。
創新載體有二個二級指標,公共技術創新載體和企業技術創新載體。創新活動需要一個載體才能開展,區域的創新載體既有政府和行業提供的公共載體,如:高校、科研機構等,也有企業提供的工程中心或技術中心等,相應的載體數量構成評價的三級指標。創新成果有三個二級指標,論文成果、專利成果、產業成果。創新成果是創新投入的產出,也是科技創新中心效率的實體表現,論文成果既包括發表的科技論文數又包括科技類的學位論文數;專利成果要有國內專利授權量還要有國際專利授權量;產業成果包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產業標準的制定、產業的環境友好程度指標等。創新文化有三個二級指標:知識產權保護、公民科學素養、知識共享設施。對創新者利益的法律保護是激勵創新的利器,為知識產權保護服務的律師和人數量,還有產權保護下的知識產權交易量都可以反映一個區域的知識產權保護程度;人的創新能力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來提升,創新教育基礎設施和投入可以反映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潛力;創新成果是在創新團隊成員不斷地相互腦力激蕩過程中產生的,網絡、電話和文獻的交換等都是腦力激蕩的重要工具。創新創業有三個二級指標:創業孵化園、創業企業、創業人員。創新和創業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創業孵化園的數量、新創企業數量、科技人員參與創業的比重等指標能夠反映區域創業的繁榮程度,也能反映創業對科技創新的激勵程度。創新影響有三個二級指標:區域影響力、全國影響力和全球影響力。創新影響力分三個層次,首先是對中心對周邊區域的影響,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要能夠帶動周邊其他城市發展并提升區域創新協作能力,區域內創新資源共享數量和創新成果交易量等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心的區域影響力;其次是中心對全國的影響力,一國內部能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往往是區位優勢相當突出的城市,應當肩負帶領全國向創新型經濟轉型的使命,其專利申請量、技術市場交易量、科研項目量、風投資本量等占全國的比重能夠反映其影響力;最后作為全球性的科技創新中心,應該能夠彰顯其對全球創新資源配置和整合的能力,外資在當地設立的研發中心數量、當地企業在國外設立的研發中心數量、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國外風投占當地的投資比重、技術交易額占全球的比重和國際創客數量等作為三級指標反映該能力。
深圳市副市長陳彪,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鐘小平出會。
四單位獲科技創新獎
會上,南山區向11位科技顧問頒發聘書。11位科技顧問包括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校長吳家瑋、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前院長馮冠平、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研祥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陳志列等。南山區政府還授予4家單位南山區科技創新獎(2011-2012年),這4家單位分別是:深圳超多維光電子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閃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先進技術研究院等。
南山區副區長紀震說,20條措施旨在實現3個“全面加快”:全面加快創新人才集聚、全面加快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全面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南山的區域創新體系包括: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區域科技投融資體系、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和區域科技創新產業空間拓展體系。
進行6方面區域科技創新
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方面具體包括:
——引導全社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2013年區財政科技創新投入比上一年度翻一番,至2015年,3年累計安排不少于8億元專項資金。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3年累計超過600億元。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不低于6%。
——實施核心技術突破。區財政3年累計安排資金不少于2億元,支持不少于100個核心技術突破項目,在4G通訊、移動互聯網、集成電路設計和高端醫療器械等20個以上重點領域,形成國際領先優勢,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制高點。
——加強高端創新載體建設。區財政3年累計安排資金不少于2億元,新增各類創新載體不少于100個,其中國家級5個以上。
——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培育計劃。區財政3年累計安排不少于1億元,支持不少于200個創新研發項目。
——引進和培育高層次創新人才及團隊。3年累計引進不少于100個高層次人才和團隊。
——加強技術轉移及成果產業化。通過研發資金和投融資支持,3年累計支持不少于100個科技成果產業化示范項目。
區域協同創新三項措施
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具體措施包括:
——以企業為主導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至2015年,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達到20個,其中省部級聯盟不少于8個,全國性聯盟不少于2個。
——促進科技創新資源共享。至2015年,服務平臺組成單位達到200家以上,為不少于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優惠的開放式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服務。
——加強深港合作與國際合作。建設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三舉措搞好區域科技投融資
區域科技投融資體系方面的具體措施包括:
——促進科技與金融資源有效對接。鼓勵銀行在南山區設立專門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的科技支行、信貸中心等專營機構。
——拓展中小科技企業貸款渠道。開展孵化貸、成長貸、研發貸、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以及融資租賃等服務。區財政3年累計滾動安排資金不少于2億元,為企業提供貼息、貼保支持,對銀行和擔保機構給予一定的風險代償或風險補償,引導金融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提供不少于20億元的貸款。
——匯聚國內外創投資源。針對重大科技成果在南山區產業化設立投資基金。支持孵化器載體建立天使基金、孵化投資基金。
區域科技創新服務5措施
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方面有5條措施:
——創新科技管理服務機制。編制《南山區高新技術產業年度行業分析報告》,深化研究“中國科技創新景氣指數(深圳南山指數)”。
——深入實施“大孵化器”戰略。打造孵化器集群,至2015年,孵化器數量達到40個,孵化面積2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數達到3000家。
——實施知識產權和標準戰略。至2015年,組建不少于6個標準聯盟。
——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探索“科技服務超市”運營模式。3年累計引進與培育科技服務專業機構不少于100家。
——完善科技專家決策咨詢機制。聘請科技顧問為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戰略咨詢。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責任專家制度。
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區域科技創新產業空間拓展體系方面的具體措施包括:
縱觀各國的發展史,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搶占未來發展先機,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近幾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國尤其是發達經濟體都對實施國家創新戰略更加重視,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目前,新技術革命和新產業革命已初現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顯現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一代技術群和新產業增長點,全球將進入一個創新密集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對于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新形勢、新趨勢,我們必須準確判斷,牢牢把握。
“十”報告不僅是論述了創新驅動的戰略意義,實際上是科學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要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激發我們認真思考在貴州要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科技創新如何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這給貴州的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更為貴州的科技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和新的舞臺。要把學習貫徹好黨的“十”精神與當前科技支撐我省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結合起來,與學習貫徹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緊密結合起來,與做好科技創新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大會精神貫徹落實、抓好科技創新目標任務完成、科學謀劃下一步工作上凝心加力、取得實效。
抓工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近幾年來,我局以規劃引領、項目謀劃和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為抓手,促進了我區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一、抓規劃引領,促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一是組織編制完成了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將工業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二是組織編制了《夷陵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規范產業準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良性循環。清單涉及國民經濟4門類15大類25中類32小類,其中限制類涉及國民經濟4門類14大類23中類30小類;禁止類涉及國民經濟2門類2大類2中類2小類,不涉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是出臺《夷陵區重點發展產業建議》,建議我區在穩步發展食品飲料、輕工、礦業與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現有傳統及優勢產業的同時,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等。強化產業政策的引導性和針對性,積極推動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優先安排名牌產品項目計劃,扶持企業申報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和技改項目,推進我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企業質量技術創新。
二、抓平臺培育,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優先在具備條件的行業骨干企業布局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近三年來,通過不懈努力,湖北宏箭輕合金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湖北航天杜勒制藥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磷礦山綠色采選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茶葉現代化及深加工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三寧礦業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等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平臺順利獲批,為夷陵高新產業提速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2017年,組織稻花香、蕭氏、三峽泵業等7家企業技術中心順利通過了兩年一度的湖北省企業技術中心評價工作。目前我區共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家。同時,在全社會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活動氛圍,圍繞一年一度的全國“雙創活動周”,承辦了為期一周的“全國雙創活動周”宜昌分場夷陵區專場活動,組織區內新興產業或創業主體積極申報全市雙創主題展示項目,有力釋放了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在全社會反響熱烈,我區參展項目全部順利與投資人簽訂了初步合作協議。(全文完)
天時地利,創新新舞臺
自2010年10月北京市政府批復《海淀北部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以來,作為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兩城兩帶”的重點功能區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承載區,海淀北部生態科技新城建設進入快車道。
經過十年的發展,海淀北部目前已形成了以中關村軟件園、中關村永豐產業基地、中關村翠湖科技園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匯聚了華為、用友、騰訊等600多家知名企業、研發機構,初步形成了軟件與信息服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網絡通信、北斗和空間信息服務等特色產業聚集,產業發展呈現強勁增長態勢,2012年總收入過千億元。
此外,CID還將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將“一鎮一園”建設成為CID的有機組成部分和保障農民生計的重要載體,形成城鄉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就在海淀區政府宣布打造CID的當天,賽爾網絡下一代互聯網產業化項目和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駐中關村壹號;大北農生物醫藥產業化項目、千方科技移動互聯產業化項目入駐翠湖科技園;四維圖新北斗與空間位置服務產業化項目、中關村氣象科技產業創新園入駐永豐基地;凌云、鼎普科技、新晨科技、數碼大方、華夏電通、北林科技也有意向入駐翠湖科技園……海淀北部地區已經成為海淀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CID蓄勢待發。
“海淀北部地區已經成為海淀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目前,海淀北部已具備了建設CID、向國際一流園區看齊的基礎和條件。”海淀北部辦負責人表示,建設CID是時展的大勢所趨,更是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
融合發展,產城新示范
海淀區區長孫文鍇介紹,未來CID將放棄過去的工業基地、產業園區模式,按照產城融合理念,以創新產業驅動城市繁榮,以完善的配套服務推動科技進一步創新發展,重點打造成新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區、專精特新產業創新集群區、產城融合發展智慧新區和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
新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區即重點與海淀南部中關村科學城的知識創造中心相輔相成,著重建設以大中型企業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政產學研用合作的技術創新中心區,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承載區,成為引領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技術創新策源地。
專精特新產業創新集群區即將重點選擇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研發、服務、運營管理等高端環節,引導企業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專業化、高產出的“專精特新”產業創新集群。
產城融合發展智慧新區即讓智慧增長理念貫穿CID發展始終,以信息、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滲透到醫療、教育、政務、商務、交通、通信、資源管理等城市運行和管理各個方面,力爭讓CID成為產業、居住和配套用地合理布局、宜居宜業的智慧新城、24小時精彩不斷的活力之城。
CID還將打造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區,其發展將以民生為本,城鄉居民共同享受城市化帶來的福利改善,擁有高水平的生活質量,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生活保障一體化以及城鄉經濟的統籌發展。
據介紹,為營造科技創新需要的良好環境,CID將創新招商模式,針對重點產業、重點環節開展產業鏈招商、海內外合作招商。制定不同產業企業準入的投資、產出、研發、環境等標準,嚴格按照這些標準,重點引進創新能力強、盈利能力好的龍頭企業;圍繞重點產業,針對創新鏈的三個階段(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化、產業化),建立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現代加速器為主體的四大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提供儀器設備、數據信息、檢驗檢測、技術開發、示范應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政策宣介等多種服務。
生態綠心,環境新引領
后金融危機時代,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浪潮加速興起,揚州面臨長三角一體化加速推進的機遇,也面臨經濟增長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的挑戰,唯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精致城市,才能注入發展新動力,集聚發展新要素,搶占發展制高點。
一、“十一五”期間揚州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揚州在做大做強石化、汽車船舶、機電裝備等主導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以太陽能光伏、半導體照明、智能電網等為代表的綠色新能源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起,新能源產業年均增幅在40%以上,2009年l-10月完成產值286.2億元,高于全市工業20.2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總量貢獻率為7.7%。2009年7月出臺了《揚州市新能源新光源雙千億產業發展規劃》,依托揚州南大光電研究院等公共研發平臺以及華夏光電等核心企業,重點突破大功率高亮度外延片、芯片制造和高端封裝等,開發白光照明產品,拉長增粗了LED產業鏈;以順大多晶硅為龍頭,打造國家級太陽能光伏產業化基地,打通了LED和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同時以高郵、廣陵、儀征、維揚、寶應等為輻射區,重點生產太陽能單晶硅材料、太陽能電池、太陽能LED照明燈具等,形成區域聯動發展格局。
二、“三個揚州”――城市特色發展之路
2010年揚州提出建設“三個揚州”的全新構想,即“創新揚州”、“精致揚州”、“幸福揚州”,成為揚州實現全面跨越的綱領性文件,為“十二五”期間揚州的發展指出了新路線。“三個揚州”各有側重、又有機聯系,“創新”激發城市活力是關鍵,“精致”彰顯城市品質是個性,“幸福”體現城市價值是目的。建設“三個揚州”有利于揚州搶占先機、錯位發展,挖掘潛在優勢,發揮比較優勢,放大現實優勢,培植競爭優勢,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區域特點、揚州特色的發展之路。
三、“創新揚州”――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三個揚州”的基礎即“創新揚州”強調與時俱進,積極構筑揚州區位、產業、人才、體制等發展優勢,推動先進制造業基地化、現代服務業高端化、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化、現代高效農業規模化,把揚州建成創新產業發達、創新技術領先、創新載體優良、創新人才富集、創新體系健全的創新型城市。從城市發展路徑看,“創新揚州”應體現在:
(一)產業創新――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核心
重點培育發展太陽能光伏、半導體照明等綠色新能源產業,著力打造“中國光電城”和智能電網產業基地;加快推進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做專做強烯烴、芳烴產業鏈,推進新能源汽車、環保型發動機和核心配套件開發生產,促進船舶工業進入海工裝備和特種船舶制造領域,促進機械裝備產業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環保化;優先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著力推進軟件與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文化休閑旅游和創意產業發展,加快旅游資源整合和開發;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建設一批重點農業園區和科技示范園區,推進農業產業化、品牌化經營,完善銷售網絡,帶動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
(二)科技創新――促進科技創新資源集聚
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加大各大研究所與地方企業的合作力度,大力推進揚州大學科技園建設,加強與揚州大學共建重點學科、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促進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和產業化。著力實施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和品牌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
(三)載體創新――建設“創新揚州”的主陣地
1、建設創新型先導區。進一步優化布局,完善規劃,促進“三新一網一書”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揚州智谷”,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為“中國光電城”的主要生成區。
2、建設創新型產業園區。鞏固深化國家級金屬板材加工設備制造基地、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的建設成果,加快建設LED產業園、光伏產業園、創意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推進科技創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高層次人才創業孵化載體建設。
3、建設創新型企業。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機構、實驗室、公共技術平臺和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建設,組織開展自主創新項目試點活動,加快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深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
(四)人才創新――產業集聚轉型的原動力
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制定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綜合性政策,著力引進、集聚高層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高素質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實用人才,健全創新創業人才專業服務體系,全方位地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
(五)制度創新――建設“創新揚州”的有力保障
1.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揚州市發展不斷向縱深拓展,產業和企業發展快速,在江蘇省內的發展位次也在逐步前移。但在全球金融危機出現后,揚州市的經濟遇到了新挑戰,原有的產業和企業不僅面臨創新壓力,更遇到了國內外經濟環境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揚州市經濟發展也應適應內外形勢的變化,搶抓機遇,推動轉型升級,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揚州抓住了產業創新、政策調整、市場變化帶來的新機遇,以太陽能光伏、半導體照明和高性能碳纖維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產業,正帶動揚州工業優化升級。
2.揚州市“三新”產業發展現狀
2.1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揚州市現有“三新”產業企業196家,其中新能源產業企業54家、新光源產業企業63家、新材料產業企業79家。2011年三新產業實現產值903.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3.02%。圖1給出了2009-2011三年間揚州三新產業的產值,可以看出三新產業的產值增長幅度很大,對揚州工業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在太陽能光伏產業領域,已形成電子級高純度多晶硅產能2000噸、電池產能1225MWp(兆瓦)、組件產能420MWp。在LED產業領域,全市現有MOCVD(金屬有機化合物化學氣相沉積)設備50臺,占全國1/8。2010年LED全產業鏈實現產值130億元,約占全國的10%。在新材料產業領域,儀化公司已完成了芳綸和高強度聚乙烯纖維產業化開發和百噸級生產線的建設。
2.2 產業集聚加速形成
太陽能光伏產業已形成了“多晶硅―單晶硅―硅片―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光伏照明(發電)”的完整產業鏈條。LED產業已形成“襯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裝―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條,并在下游與太陽能光伏產業實現了對接融合。LED產業已基本形成多領域全覆蓋的格局。在襯底材料方面有揚州華夏光電公司的藍寶石襯底、江蘇中顯科技公司的砷化鎵襯底;在外延片和芯片方面,璨揚光電、隆耀光電、德豪潤達、中科半導體、銀雨芯片等企業都是從事高亮度外延片和芯片方面的垂直整合型專業生產企業。而揚州化學工業園區已經集聚了一大批包括化工新材料在內的新材料企業。
2.3 科技創新逐步加大
目前,揚州市已建成了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揚州分中心、揚州-南大光電研究院、揚州-南大化工研究院、“三新”產業(知識產權)科技創新等一批新興產業公共研發平臺,牽頭成立了江蘇省半導體照明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級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揚州光電產品檢測中心)的檢測能力和檢測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國際上屈指可數的光伏CBTL實驗室之一。晶澳太陽能的晶硅電池光電轉化率達到18.5%以上,中科半導體公司的大功率藍光外延片光效達到120lm/w(流明/瓦)等均處于業內領先水平。南大光電研究院的圖形化襯底、艾笛森光電的大功率封裝、史福特公司的LED室內外照明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2.4 高層次人才加速集聚
為完善人才政策,揚州市出臺了《關于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形成了包括創業啟動、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科技項目扶持、載體建設、服務保障和考核激勵等6個方面23條人才政策,著力打造吸引人才的政策比較優勢。人才載體有效提升,全市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3個、11個、174個、166個和38個,一批新興產業公共研發平臺相繼建成使用并逐步發揮作用,人才效應日益顯現。
3.揚州市“三新”產業競爭力分析
波特的“鉆石模型”,是指一個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產業的培育與形成,需要生產要素、需求條件、企業戰略與競爭的時空背景、相關與支持性產業四大內生因素的互動與有機結合,而機遇和政府則為模型的外生因素。模型的這6個要素相互強化,共同構成動態的、激勵創新的競爭環境,從而形成一國或地區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源泉。
3.1 生產要素
(1)地理位置。揚州市位于長江中下游的北岸、江蘇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節點城市。京杭運河縱貫全境,向南接納蘇南、上海等地區經濟輻射,向北作為開發蘇北的前沿陣地和傳導區域。目前揚州初步主要形成了“三沿”(即沿江、沿河、沿市域環路)為主的新型工業化布局。其中,揚州LED國家級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便坐落在以國家級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的沿江產業帶上。
(2)基礎設施配套。交通方面,公路、鐵路、水運四通八達,京滬高速、滬陜高速、揚溧高速在境內交匯;寧啟鐵路橫穿境內;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在揚州南部匯流,構成市域航道主骨;揚州泰州機場也已投入運營。供電方面,揚州共有4座電廠,電廠裝機容量已達340萬千瓦,能滿足項目用電需求。供水方面,市區現有4座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20萬噸/日,水質優良,供水充足,可以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堅實的保障。因此,在基礎設施方面還沒有制約揚州“三新”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3)人力資源。揚州作為中西部剩余勞動力主要轉移地之一,勞動力資源豐富。揚州周邊擁有110萬適齡勞動力人口,中專以上學歷及初級以上職稱的就有25.3萬人,且人員就業相對穩定。此外揚州大學、揚州職業大學、江海學院、環資學院等高校、職校的快速發展為三新產業的推進提供了較為充裕的人力資源。另外,揚州市正打通多個高層次人才引進通道。市政府將與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簽訂引進國外智力全面合作協議,與清華大學等5所高校簽訂“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揚州基地”合作協議。將新增江蘇信息服務產業基地(揚州)等3個新建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揚州市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等4個國家、省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單位和推廣基地。即便如此,目前揚州市“三新”企業仍缺乏缺乏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博士、碩士、高級職稱的人才極其短缺。
(4)創新平臺。產業基地擁有國家級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揚州-南京大學光電研究院、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揚州分中心、江蘇省半導體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半導體照明工程中心、江蘇省半導體照明外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LED燈具成組驅動及智能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超高亮度四元系外延片及芯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另外,多家企業自身成立了研發中心,但總體研發能力較弱,核心技術研發不足。技術支撐薄弱和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已成為限制揚州三新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3.2 需求條件
對于新光源產業的需求,目前,中國有10%-12%的能源用于照明,相當于3000億/年的電力消耗。如用LED代替產用的低效光源,這一數字將大大減少。在未來幾年內,半導體照明將逐漸取代節能燈走進千家萬戶。2011年,我國半導體照明應用領域的整體規模達到1210億元,整體增長率達到34%,是半導體照明產業鏈增長最快的環節。預計在國內LED照明今后幾年照明應用仍將是增長最快的應用領域,將成為帶動我國整個半導體照明產業的關鍵要素。新能源方面,我國光伏“十二五”規劃太陽能裝機目標是21GW。以此計算,2011年底我國光伏裝機規模已有3.6GW,意味著2012年-2015年每年新增裝機量均在4-5GW左右。根據NPD報告指出,太陽能光伏需求預計于2013年成長2GW,從去年的29GW提高到31GW,年成長率為7%。中國將首度超越德國成為最大的的光伏消費國,而前十大國家市場仍將占全球需求的83%。
3.3 相關及支持性產業
“三新”產業與其相關和支持性產業是相輔相成的,這些相關和支持性產業的發展,有利于“三新”產業的競爭力。揚州的傳統照明產業在國內市場的優勢明顯,傳統路燈約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的36%,素有“燈具之鄉”的美譽,是中國路燈制造基地。這些路燈制造企業急需借助與半導體照明新光源企業的緊密合作,依靠新的“綠色照明革命”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產品升級。同時基地內的新光源企業與區內太陽能光伏(多晶硅、單晶硅、單晶硅片、電池芯片、電池組)、TFT-LCD顯示(背光源與背光模組)和汽車制造(照明與顯示)企業已經有了很好的應用結合,并呈現出巨大市場發展潛力。
3.4 企業戰略、結構及同業競爭
從產業總體看,揚州已擁有一批較大規模的三新產業生產企業,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但企業集中度較低,處于分散競爭、粗放型發展狀態,并未體現出有效的集約化增長。在企業戰略上,企業戰略目標不夠清晰,經營單一,多數企業生產低水平重復,總體缺乏商標和品牌意識;在企業結構上,由于揚州三新企業資、外資企業占有較大比例,多數企業能根據市場狀況及時調整經營;在同業競爭上,由于三新產業屬于新興產業,豐厚的利潤空間吸引了新企業的不斷加入,也驅使著企業間激烈競爭,因此揚州三新產業企業間呈現出競爭過度、合作不足的局面。
3.5 政府和機遇
揚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以半導體照明和太陽能光伏為代表的新興產業,2006年編制了《揚州市“十一五”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規劃》,2007年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揚州市新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制訂了《揚州市關于促進LED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揚州市促進LED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政策實施辦法》、《揚州市LED和太陽能光伏產品政府采購實施辦法》、《揚州市新能源新光源雙千億產業發展規劃》、《關于進一步加快引進并用好優秀人才的若干規定(試行)》以及《揚州市新光源產業(2010-2012)三年快速發展行動計劃》、《揚州市新興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從稅費、資金、土地、人才、購買設備等方面都加大了對三新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
4.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制約揚州市“三新”產業的發展:一是生產要素方面的高級人力資本;二是地區間的產業同構和競爭。因此,揚州市“三新”產業在以后的發展中尤其要加強人才的引進,尤其是高級研發人才。同時要尋求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發展方式,開發新產品,形成差異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衛平.國際競爭理論的新發展――鉆石模型的缺陷與改進[J].國際經貿探索,2002(3).
[2]陳芳.揚州市LED產業競爭力提升研究[D].揚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