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10:09: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鄉村文化發展的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我們國家建設中的發展需求,將社會文化進行發展,但是在農村文化發展中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不僅文化資源缺乏,一些文體活動設備、文化活動也缺乏,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慢慢的進行退化,為了將我國傳統的文化進行發展,將鄉鎮文化站作為文化發展的陣地,進行文化宣傳,組織文體活動,為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2)鄉鎮文化站為新農村文化發展提供理論思想。
農村文化發展的目標和社會發展的目標進行結合,農村文化的建設要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要求,對農村文化的發展要將黨的思想進行貫徹落實,鄉鎮文化站將黨的思想、方針和文化發展政策進行宣傳,讓農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科學認識、技術掌握等,對農民進行文化教育將其素質和道德素養進行提升,將農民正確的生活觀和和諧社會的思想進行提高。
(3)鄉鎮文化站為農村群眾進行服務。
鄉鎮文化站為農民群眾進行服務,開展一些文化活動,將文化服務進行落實,對社會主義文明和文化的繁榮進行加強和促進。動員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文化教育,實現自我提高,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使農民參與到文化建設中,并帶著高度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行參與。
2鄉鎮文化站在農村群眾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性
(1)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國民經濟在不斷地增長,農村經濟也在不斷地發展中,農民對于文化的需求也是必然產生的,文化活動中心從基層進行文化建設,滿足基層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根據鄉鎮所處的地理位置、當地的文化特點和經濟發展等條件,進行多樣、豐富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對文化的需求。群眾文化發展和農村經濟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民的生活富裕了,對知識文化的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就會更高,鄉鎮文化站結合群眾文化發展的現狀和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將群眾的生活進行豐富,舉辦各種文體活動、節目演出等。
(2)為鄉村文化建設奠定基礎。
鄉鎮文化站是群眾文化長期進行的產物,它為農村文化服務隊伍的建設提供保障。文化活動中心的負責人要有一定的藝術認識,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應變能力。鄉鎮文化站的工作是將鄉鎮文化發展和農村特色進行結合,創建具有合作、團結性的文化活動,將農村不同方面的文化進行結合建設,為建設特色鄉村文化奠定基礎。
(3)體現對公共文化活動進行的多元化構建。
在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中,可以將群眾文化活動歸結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文化活動,一個是陣地文化活動。陣地文化活動主要是對老年休閑文化、兒童藝術文化、知識講座等,而社會文化活動主要是針對一些風俗、節日慶典等進行文化活動的舉辦。鄉鎮文化站的作用是進行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農村文化建設,對農村現行的面貌進行改善,形成特色文化。
(4)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音符,為群眾建設文化凈土。
文化活動中心按照不同年齡的文化需求,舉辦文化活動,將文化活動中心作為群眾文化學習的中心和場所,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基礎,將一些不良習性進行改善。農村文化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市場配合,將盜版的教材、讀物等進行清除,對群眾的文化生活環境進行凈化。
二、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鄉土文化發展對策
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鄉土文化發展既要繼承和保留鄉土文化中的傳統和精華,又要結合現代社會實踐進行創新。具體對策如下:
(一)對農民進行引導,使其成為農村鄉土文化傳承的主要力量
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就是農民,他們既是農村鄉土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傳承者,因此農村鄉土文化的發展必須依靠農民才能有深厚的群眾根基。農村鄉土文化體現在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對農民也需要從生活的點滴入手,逐步培養農民的文化內涵,從內到外接受農村鄉土文化的核心精神。但是,從目前農村文化的發展現狀來看,只有少數農民對農村鄉土文化感興趣,愿意接受和學習這些文化,大部分農民仍然是一種觀望心態。這就需要政府在推動農村鄉土文化發展和傳承過程中對廣大農民積極引導,建立農村鄉土文化傳承專項基金,構建農村鄉土文化宣傳平臺,加強對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的培養和熏陶。同時,充分發揮農民自身的創作能力,鼓勵農民將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的新事物與民間傳統文化相結合,創作出更加貼近農民和農村生活的藝術作品。
Abstract: The grassroots cultural status quo in today's culture system is indispensable. The party's 18 years, will be the people, the masses of its own as the main culture, entertainmen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ulture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ystem, active grassroots cultural life, and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ill meet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life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case, "Strengthening the mass cultural, urban-rural interac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future will build China into a beautiful and prosperous country.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cultural status quo was content, based on this proposed construction status of mass culture importance to us, and how we can strengthen the status of mass cultu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cultural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Keywords: cultural construction; grassroots masses; meaning; importance; situa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狀的內涵
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等一些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就要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應認真思考、統籌基層群眾文化發展工作,創新工作機制,解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打造別具特色、群眾參與、共建共享的基層群眾文化社區。為促進社區與鄉村平安和諧發展,就要始終圍繞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動,開展不同主題、多種形式的社區與鄉村文化活動,使社區鄉村文化具備盈實的文化內涵和魅力。為了進一步加強社區群眾文化建設,豐富我國居民文化生活,將我們的社區、鄉村創建成有文明、有道德的地區,就必須將建設文化網絡、加強我們的文化設施建設、促進社區與社區、鄉村與鄉村之間的穩定和諧,所以我國必須開展關于基層群眾文化活動。
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狀的重要性
(一)為村民群眾提供最好的服務。為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提升群眾對幸福生活指數的要求,就應對加強群眾基層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推進基層群眾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作大量工作,這樣才可以取得了民間實質性的文化效果,近幾年來,鄉村也興起了卡拉OK、健身跳舞等非傳統的都市文化活動,并逐漸成為時尚的活動。
(二)為鄉村文化建設指引方向。近十幾年來,國內外的學術界從理論層次和實踐層面對中國的民間文化、民間信仰、以鄉村廟會為依靠的文化表演形式及其與地方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等諸多方面都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實地田野調查,我們要將民間傳統的社戲、龍燈、廟會等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一些娛樂文化活動逐漸復蘇并不斷發揚光大。根據鄉村的文娛文化寫成了有關鄉村文化活動的第一手材料要素。《鄉村文化建設》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中國鄉村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實際狀況以及對未來的發展前景,這些探討會對于我們審慎地處理鄉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等問題提供一個重要參考,更為重要是社會科學的多學科之間交叉交流的產物,學者要從不同學科的視角為我們鄉村提供一幅當下中國鄉村與文化建設相關的新農村建設的真實畫面。這些描述將為中國鄉村基層群眾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出發點。
(三)為市民群眾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近幾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更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加市民的素質,加強市民隊伍的建設,精心打造廣大市民人人參加,人人創造,人人享受的基層群眾文化舞臺,為基層群眾文化立市,打造區域基層群眾文化高地,建設幸福城市,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文化環境。
(四)為城市文化建設創造財富。目前城市建設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單中心”問題,即一個城市一個市中心,都圍繞著一個市的中心“攤大餅”。這個想法的主要弊端是: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過大,然后就形成“攤大餅”的模式。使建設布局產生不合理現象,由于市中心建設密度過大,邊沿地段繼續存在,建設差一些問題;這都影響了市中心地段公園、綠地的建設。造成大量的拆遷、反復的拆遷,這樣不僅浪費大量建設資金也浪費大量的時間。城區建設高度化,引起市規劃建設的不合理,產生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問題。城區過大,城區永無休止的開發、擴展,形成了惡性循環,使人們常常出現走進死胡同的情況。
三、如何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狀
隨著經濟水平的迅速提升,人民群眾對于基層群眾文化方面的要求將越來越高,因而我們要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及創新,這樣能夠滿足廣大群眾逐步增長的精神領域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保障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事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必要手段。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門應合理優化群眾文化資源配置對于文化建設的投入雖有所增長,但是在總體財政的支出中仍占的比例較小,文化資源配置存在著重城市、輕農村的失衡發展現象,所以會導致較多地方缺乏足夠的財政支撐,導致我們國家城鄉的差距,國家發展不平衡。
四、加強基層文化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我國要進一步優化資源整合,健全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長效機制,加強管理,發揮作用,要發揮基層群眾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民體育健身文化建設等惠民文化建設,健全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提升群眾文化素質,道德修養,為美好城市建設作出最大貢獻。“要壯大文化產業實力,重點是加快地域特色資源文化產業發展,這要求我們掙脫舊體制的束縛,讓城市文化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美麗的景象。”
結語: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基層群眾文化品位逐步提高。這是加大政府對基層群眾文化事業的投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基層群眾文化服務體系。應用現代先進的經營方式和先進的傳媒手段,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為廣大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務,促進基層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減少城鄉之間的差距。
一、前言
文化帶頭人就是有熱情、懂政策、有一技之長、能帶動群眾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基層文化志愿者,既是文化活動的組織者、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又是文化陣地的維護者。文化帶頭人具有懂文化、懂政策、有特長、會組織四個特點,以農村公共場所(或農戶院落)為文化陣地,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既為本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又帶領周圍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凝聚人心,振奮精神。
新疆地區開展文化帶頭人工作是貫徹黨的十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需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要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
黨的十報告明確要求,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在新疆必須大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更多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向基層向農村傾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使廣大城鄉基層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我們必須把農民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以現代文化知識武裝農民頭腦,以現代文化培育新農民、以新農民建設新農村,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新疆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新疆地區開展文化帶頭人工作是適應新疆特殊區情的需要。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地域面積達165萬平方公里,與周邊8個國家接壤,轄14個地州市、98個縣市區(含4個直轄縣級市)、120個街道、924個鄉鎮、180個國有農牧場、1741個社區、8688個行政村;人口3500萬,由維、漢、哈、回、蒙、柯等47個民族成分構成;世居民族13個。多個民族跨國分布,新疆文化陣地的爭奪歷來與周邊非理性宗教勢力交織在一起。農村文化陣地爭奪“一強一弱”、“一冷一熱”的問題還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正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區域環境,致使新疆文化工作具有“戰場屬性、政治屬性、邊疆屬性、民族屬性”。
因此,開展“文化帶頭人”工作具有深遠意義。
二、開展“文化帶頭人”工作的意義
(1)開展“文化帶頭人”工作是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重大戰略部署的需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推動新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選擇,是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后逐步形成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立足實際,推動新疆由文化資源大區邁向文化發展大區,實現新疆基層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躍升的重大舉措。
2012年8月,圍繞全面加強新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化廳聯合發出《關于開展“文化家園―萬村千鄉文化帶頭人”選拔培育工作的通知》(新文社發〔2012〕25號),確定了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加強新時期新疆基層文化建設的目標,也為開展這項工作明確了方向。目前,新疆已啟動“萬村千鄉文化帶頭人”選拔培育工作,建立了組織領導機構,按照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確定了7個試點縣(包括地區),以“展示新成就,描繪新藍圖,歡慶十”為主題開展了鄉村文化帶頭人競賽活動等。對于進一步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實施新疆文化發展戰略,推動邊疆民族地區基層文化建設與全國同步發展,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2)開展“文化帶頭人”工作是鞏固新疆鄉村一線文化陣地建設的需要。新疆地域遼闊、民族成份眾多,但人員稀少、分布稀散。鄉村一線文化陣地,多數被沙漠、戈壁自然分割,成點狀分布形成了相對固守的傳統文化圈。特別是在“雙語”欠發達的狀態下,建立新疆“鄉村文化帶頭人”隊伍,對于豐富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使宣傳文化工作切實做到“到人、管用、有效”,發揮現代文化引領作用,促進農村群眾學習現代知識、培養現代觀念、接受現代生產生活方式,提高現代文明素質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開展“文化帶頭人”工作是延伸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大文化惠民效能的需要。明確指出,新疆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新疆的發展穩定關系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逐步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實施了一批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經過多年建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在邊疆民族地區鄉村基層,除了加強、提高文化館、站、室的場所文化服務外,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惠民工程如何由點及面延伸到農戶、覆蓋到村民,怎樣通過培育形成一支扎根在鄉村的文化帶頭人隊伍帶動農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其成為鄉村文化工作的主力軍,宣傳文化工作如何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要求達到切實“到人、管用、有效”,既是我們工作中面臨的新問題,也是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探索的新課題。而開展農村“文化帶頭人”工作,為我們找到了一條可行的實踐路徑。
三、文化帶頭人工作原則,做好四個“相結合”
(1)堅持有序引導與發動群眾相結合。各級宣傳、文化部門以及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調,努力創造鄉村文化帶頭人脫穎而出的機制,讓更多的文化帶頭人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
(2)堅持個人自薦與群眾舉薦相結合。選拔鄉村文化帶頭人,既要看個人的特長,也要看群眾的認可度。具備條件的,應及時納入工作范圍,賦予一定的工作任務;條件不夠成熟但確有一定特長的,要納入工作視線,加強組織培養,促進文化帶頭人梯次生長。
(3)堅持目標考核與分級管理相結合。參照新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按照級別管理的辦法,自治區設立“區、地、縣、鄉、村”五個級別的鄉村文化帶頭人。各級可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建立本級鄉村文化帶頭人的標準、規模和激勵辦法。
(4)堅持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建立鄉村文化帶頭人動態管理機制,自治區兩至三年檢驗一次鄉村文化帶頭人工作成效,命名表彰一批鄉村文化帶頭人。
四、文化帶頭人工作目標要落實“五個一”
(1)把握一根主線。鄉村文化帶頭人培育工作,要始終貫穿“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主線,使其真正成為引導邊疆各族群眾變化變革創新,積極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建立與時展要求相適應的生產生活理念,傳播現代文化的鄉村文化帶頭人。
(2)抓住一個主題。緊緊抓住“愛國愛疆、團結奉獻、勤勞互助、開放進取”主題,讓新疆精神在鄉村文化帶頭人培育中入心入腦入作品。
(3)建立一支隊伍。按照行政區域層級,根據影響力的大小,采取自下而上的辦法,層層建立本級“鄉村文化帶頭人”骨干隊伍。各級鄉村文化帶頭人隊伍,要充分吸收非遺保護傳承人,數量和規模可略大于本級傳承人數量。鄉鎮和行政村的文化帶頭人的數量,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原則上,近期每個行政村應培養1至2名村級文化帶頭人。
(4)搭建一個平臺。要把鄉村文化帶頭人的培育、展示工作,納入各級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職責范圍,地、縣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每年要開展不少于1次的“鄉村文化帶頭人”展示展演活動,選拔優秀人才。各個村委會,要以村文化室為陣地,科學管理村文化活動資金,支持文化能人開展文化活動,努力實現村級文化活動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
(5)創作一批作品。根據形勢任務需要,緊緊圍繞各級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創作一批反映時代精神風貌的各類文化藝術作品,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活力。
五、結束語
文化帶頭人工作的實施需要大量的社會實踐去驗證。結合新疆地域的特點,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文化工作到人、管用、有效”的目標要求,將培育“萬村千鄉文化帶頭人”這一工作作為帶領我區基層各族群眾轉觀念、謀發展最有力的抓手。充分發揮文化館(站)等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主陣地作用和“一鄉一隊”的人才儲備優勢,依托行政村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切實規劃、做好文化帶頭人工作,努力為全區基層培養一批懂文化、懂政策、有特長、會組織的鄉村文化帶頭人,進一步把新疆各族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匯聚到“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上來,匯聚到“共同繁榮發展,共同團結進步”上來,為實現新疆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日益富足,農村文化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呈現出了可喜的發展勢頭。
1.農村文化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近幾年,中國文化建設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強,文化事業經費逐年增加,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五"期間前四年對農村文化投入達到98.53億元,占全國文化事業費比重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順利實施使為農民服務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有了較大增加
實施了重點文化工程,為農民群眾服務的文化資源更加豐富。近幾年,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了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文化項目,成為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穩步發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過衛星、互聯網和光盤等傳輸渠道為社會公眾服務。
3.農民自辦文化有了很大發展
在各地農村,農民自辦文化悄然興起,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國辦文化的重要補充。許多地方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文化活動,發展農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戶,建設庭院文化,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充實活動內涵,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困難、問題
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上來看,發展速度仍然相對緩慢,與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其滯后于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整體狀況也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具體而言,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文化發展不平衡
首先從城鄉發展整體情況來看,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突出表現在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同時,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農村文化建設狀況也有很大差別。經濟發達縣和落后縣的農村文化建設之間也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性,特別是少數民族聚集區以及土地貧瘠,條件惡劣的鄉鎮,文化事業發展緩慢。
(二)農村文化經費投入不足
首先是雖然文化事業經費總量有所增加,但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并沒有隨著財力增長而增長。其次是農村文化單位業務經費難以得到充分保證。第三,與其他行業相比,文化建設投入明顯偏低。
(三)農村基層文化設施落后
雖然近年來在和各級財政的支持下,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有了很快發展。但是,鄉村文化設施建設仍然比較落后。首先,由于市縣鄉各級財政財力有限,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證。其次是現有的農村文化設施面積嚴重不足,設備過于老化,難以開展正常的文化活動。
(四)農村基層文化隊伍素質偏低
目前很多農村文化站專干仍然年齡偏大,大多數已40多歲以上。這些文化專干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事文化工作的,專業知識已趨于老化,知識結構也偏低。基層文化干部的專業理論素質偏低,對各項現代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掌握尤其欠缺。
(五)農村基層文化資源嚴重匱乏,活動形式單一
由于目前很多縣鄉財政非常困難,再加上文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公共文化資源十分貧乏,農村文化消費普遍低下。農民對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數鄉村農民每年用于訂書報刊物的支出少之又少。各縣鄉級圖書館、鄉鎮圖書室藏書量普遍不高,而且多為舊書,新書很少。農民急需的科技圖書很少,看書難問題一定程度上沒有得到解決。
(六)農村基層文化管理體制不順
目前在農村文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體制性障礙。農村文化站由鄉鎮政府負責管理的現行體制,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發揮。目前,農村文化站都是由鄉鎮進行管理的,縣文化主管部門和業務單位對文化站只有業務指導關系。
(七)農民自辦文化缺乏明確的政策保障和引導
目前,在自辦文化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第一,農民自辦文化的定位不明確。第二,扶持農民自辦文化發展的政策尤其是經濟優惠政策制定較為滯后。第三,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和管理。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對策
1、提高思想認識,使各級領導從思想上重視農村文化建設,真正認識到新農村文化建設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要持續不斷地發展農村文化,轉變和更新我們地方領導的思想觀念,避免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大搞形式主義,切實有效地將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落于實處。
2、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各級黨委政府應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建立農村縣鄉村文化建設及文化服務保障機制,逐步增加農村文化投入,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農村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是我國農村發展的戰略性措施,需要全體民眾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資金的注入將對搶占農村文化陣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進一步引進和利用國家擴大內需建設項目,增加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現有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狀況,對現有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的陳舊設施加以改造完善,使之正常發揮其功能,尤其要加快建設農村農家書屋和文化站的建設步伐。
4、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為農民群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特別是開展更多的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送圖書下鄉、送科技下鄉等活動,把先進的文化精神產品送到農村送到偏遠山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我國農村建設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為解決“三農”問題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發展是根本,文化建設是關鍵。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要進一步繁榮發展農村文化,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一、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魂。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的是需要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能夠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夠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因此,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為方向,以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為主導,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進文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凝聚人心,進一步激發農民的創造熱情,為農村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
隨著農村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文化與經濟將結合得更加緊密,并滲透到市場經濟的各個環節中繼而轉化為新的生產力。農村文化的發展、農民思想道德文化科技素質的提高,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農村發展的關鍵在農民,而農民的發展關鍵在于自身素質的提高。因此,以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為契機,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提高農民的各項素質,培養出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促進整個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隨著黨的扶貧富民政策的落實,人民的物資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增長。如果不促進農村文化發展,各種腐朽落后的文化就會沉渣泛起,導致封建迷信、打牌賭博、和其它社會惡習猖獗,嚴重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進文化建設就是要在農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除陳去舊,革除弊端,用科學的理性思維改造農民的頭腦,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蝕與傳播,增強農民進行農村建設的精神動力。
二、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1.構建文化工作機構。近年來,由于黨和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和扶持,采取了各種措施加強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已建立了比較穩定的文化工作體系,為發展農村文化躍活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礎。以湘西州保靖縣為例,該縣16個鄉(鎮)設有16個文化站,29名文化專干,部分鄉(鎮)還修建了文化中心樓,內設辦公室,圖書室,活動電腦室等。所有鄉(鎮)都解決了文化站文化專干的編制問題。部分鄉村還組建了農民業余藝術團、腰鼓隊、管樂隊、文體隊、村文化活動室、圖書室、農家書屋、文化中心戶和文化經營戶等文化活動隊伍。
2.組織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保靖縣各鄉鎮文化站每年都要組織開展“七一”、“國慶”、“春節”等大型文藝匯演活動,并獎勵優秀文藝節目。調動廣大業余文藝愛好者和人民群眾的積級性和參與意識,從而引領和促進了鄉(村)社區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群眾自娛自樂的文化健身活動情緒高漲。人民對文化的認識不斷提高,表現了人民群眾熱愛文化,及健康向上的風貌。
三、農村文化建設困境
1.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基礎薄弱。農村各種文化服務設施缺乏,原有的設施老化、損毀,農民群眾失去了開展文化活動的條件和陣地,特別是農村文化活動室、村級文化專干、村文體活動中心,現在基本上名存實亡。有圖書室的鄉村也由于長年沒有經費及人員的不穩定,導致圖書陳舊,被束之高閣而喪失功能,無法為農民提供農用科技圖書和信息服務。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體活動相對貧乏。文化站的工作人員身兼數職或打雜工,基層文化工作組織管理職能弱小,使農村文化停留在自發無組織狀態中,難以壯大發展。有的鄉鎮還把文化站干部變為駐村干部,集中精力抓其他工作而忽略了文化工作。幫別人種地而謊了自己的田。
2.農村文化建設經費短缺。文化事業發展必須要有經濟支持。我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造成農村文化教育的落后與無力,大部分地區的財政除了用于人員經費和經濟建設外,根本拿不出錢來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財力不足困擾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辦圖書館、閱覽室、活動室、組織文藝演出隊、民族傳統文化的培訓等等,都成為紙上談兵。人財物供應不足,成為農村文化發展難以跨越的障礙,農民文化活動受到影響,接受先進文化、健康文化受到較大限制。而一些成本低消極東西卻在農村蔓延,如:賭博、封建迷信等在一些地方盛行。這些消極的東西對農村文化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3.文化人才缺乏。目前,農村文化隊伍存在人才缺乏的現象。我縣部分鄉鎮文化站存在有編無人的情況。文化站人員待遇低沒地位,造成了人才流失。有的年齡老化、能力有限,適應不了文化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文化專業人才招不進、招進留不住,一些非專業人員被調到文化部門,嚴重影響了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例如保靖縣毛溝鎮編制2人實際上班1人缺位1人。由于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造成農村文化教育的落后與無力,文化人才相對缺乏,無形間又加劇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后,從而形成了文化發展中的“馬太效應”。
四、推進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的措施
1.健全農村文化工作機構。鄉鎮文化站是農村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目前,大部分文化站成了文化陣地的荒漠。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落實好文化站的定性、定向、定員工作。落實編制人員的待遇,明確站長專干,輔導員各類分工和職責,做到專職專人專用。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同時,拓寬農村文化人才引進渠道,鼓勵熟悉農村生活且有一定文化專業知識的青年和其它優秀人才到農村基層文化機構中工作。組建成立村文化活動室和村級文化專干機構班子。建立農村文化人才選培機制,逐步建全農村文化體系人才骨干網絡。
2.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及活動經費的投入。各級政府應根據中央精神,制定對農村文化建設項目的長遠規劃。把對農村文化設施文化活動建設投資落實到計劃中去。建設一批滿足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圖書室、文體活動中心,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設施建設是夯實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農村文化發展的基礎條件。要構建一個以政府為主導,以文化站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的文化工作機構。除此之外,還要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引進市場機制,實現自身創收,發揮市場機制的利益趨動功能,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鄉村文化建設中,為農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實現經濟、社會、文化雙向互動長效機制,使雙方共贏發展。
3.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現代文化的魂。正確認識傳統民間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蘊藏在農村傳統民間文化的精髓,激發農村文化活力,有利于農村文化建設。結合我縣鄉鎮實際,建議鄉鎮文化站組建一個民族民間文化培訓班,請民族民間文化專家擔任授課老師,組織農村文化專干,文藝骨干學習民族民間文化。對于具有歷史藝術研究價值,又有很好表演觀賞價值的民族歷史文化節目,要重點培訓學習。做到培訓學習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例如我縣鄉鎮的土家擺手舞、山歌、土家打溜子、苗鼓、苗族嗩吶等等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化節目。要組織重點培訓學習,通過學習不斷提高鄉村文化專干、文藝骨干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素質,保護傳承發展民族歷史文化,充實豐富新農村文化生活內容。
4.發展多元化文化。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應百花齊放,形式多樣,覆蓋面廣,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單一的文化現象難以滿足農民對文化的需求。結合我縣實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展農村多元化文化。(1)支持經營文化。經營文化是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我縣鄉鎮目前經營文化有:影碟書畫銷售、卡拉OK廳、歌舞廳、網吧經營等,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可給予必要支持,減少手續辦理程序。為文化經營戶提供有利的活動環境,使他們發展壯大,覆蓋農村各鄉鎮,為豐富新農村文化生活內容作貢獻。(2)發展自辦文化。農民群眾是文化的受益者,同時也是文化的建設者和創造者。農村文化建設的活力源泉正是廣大農村群眾,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體還是廣大農村群眾。沒有廣大農村群眾的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就會失去活力。因此,要讓農民做農村文化的主角。要走“政府搭臺、民間唱戲”的開放式農村文化發展模式,政府有關部門要在安全保障、場所安排、設備提供等方面給予支持,為農村群眾自發性開展文化活動創造條件、搭好臺。目前,我縣部分農村群眾已自籌資金組織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包括:民間藝術團、苗鼓隊、腰鼓隊、土家擺手舞、二胡、嗩吶等文化活動,這是群眾積極參與自辦文化的具體表現。政府文化部門要積極推廣,大力鼓勵支持。每年可舉辦1~2次的大型文藝節目匯演活動,獎勵農村優秀文藝節目,調動農村文藝愛好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激發人民群眾自辦文化的意識,讓先進的農村文化覆蓋新村大地。(3)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引導農村文化活動骨干,因地制宜創新農村文化活動形式,逐步拋棄掉帶有封建色彩的、落后愚昧的文化活動形式,形成有自己特點和地方特色的農村藝術。堅持文化活動的文化性和方向性,使新的文化活動形式得到農民群眾的認同和共同參與。我們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的政策及時送進農村的千家萬戶;要唱響主旋律,堅決掃除黃、賭、毒、封建迷信等社會丑惡現象,把農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臺,讓農民自演自說,在娛樂中得到啟發、教育和鼓舞。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有無窮無盡的精神物質財富和寶貴的文化遺產,發展新農村文化建設,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廣大人民的熱切希望和迫切要求。文化工作者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了解新形勢下社會主義農民群眾在呼喚什么,迫切需要什么?為他們排憂解難。要引導他們確立建設新農村、樹立新文化、培育新思想的觀念,組織他們創造性的開展形式多樣,人們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把新農村文化事業推上新臺階,為建設一個幸福和諧美好的新家園提供先進的文化氛圍。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3)03-0007-01
隨著安徽省農村城鎮化和美鄉村建設的發展,大量整村推動項目開展,“村改社”而形成的農村社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本文探討的新型農村社區,是指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土地增減掛鉤置換、流轉等方式,把現有的行政村界限打破,將地域相鄰的幾個村進行撤并,從而整合的社區。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和發展不能停留于硬件設施的城鎮化改造方面,更應發展新農村社區的鄉村文化,發揮文化凝聚、整合、規范社會群體行為的作用。通過營造出類似城市社區的環境條件,使入住的農民以此為平臺習得現代性而逐漸褪去其傳統性,最終完成由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角色轉型。
一、存在的問題
筆者對我縣某新型農村住宅社區采取實地訪談等方式,發現新型農村住宅社區鄉村文化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1.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醫乏,資金投入不足
經費不足是制約農村鄉村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農村社區的政治性建構的特質決定了國家是鄉村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投資人主體。國家的資源持續性地輸入到農村中,使農村社會狀況得到了改觀,并且表現出非凡的有效性,但是這種自上而下的力量是不可能解決農村建設和發展的所有事務,政府不能包辦一切。且這種農村社區政治性建構的有限性,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鄉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如財政投入不足或者是分布不均勻致使農村鄉村文化建設面臨著“無錢理事”的困境、居民的有限參與不利于社區長效機制的建立、農民的被動參與使許多農民形成“等、靠、要”的依賴心理等。
2.社區居民相對較低的文化素質制約了鄉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從事非農產業的技能,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最大障礙和制約。文化素質較低和技能匱乏,社區缺乏合理的產業結構,缺乏必要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使得居民的就業空間和條件十分有限,迫于生活壓力,無暇顧及文化娛樂。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是發展,只有在生產發展解決了居民的基本物質需求后,居民才有精力和熱情追求精神生活。
3.管理者和農村社區居民對鄉村文化建設認識不足
農村社會自古是一個相對較封閉的社會,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經濟相對落后、有限的社會聯系及狹小的生活領域里,使農民受現代文化的熏陶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貧乏。同時,受近年來片面追求GDP發展以及對官員政績的考核重經濟而輕文化等思想的影響,部分基層干部認為,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只要經濟提升,就可解決所有問題,文化建設無關緊要。而且,對于文化建設的考核標準也是過于形式化,主要是依據建設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送電影下鄉等的數量,至于效果和利用率的高低并不在意。據居民反映,農家書屋里面的書,對他們來說,大部分實用性不強,而且更新緩慢,真正會看的人只有少數;送電影下鄉中所播放電影的內容并不符合他們的口味,很少有人會看,認為還不如在家看電視;而文化活動室在小區中通常是作為擺設用的。
二、對策
1.加強新型農村住宅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多渠道擴大資金來源
調查顯示,資金不足是制約新鄉村文化事業發展的瓶頸,多渠道擴大資金來源成為新型農村住宅鄉村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筆者認為,市、縣(區)、鄉鎮二級政府應提高對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視,在財政預算中應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文化事業;文化主管部門尤其是鄉村文化站應加強與上級有關部門的聯系與溝通,努力爭取專項經費;鄉村文化管理人員可與企業合作,使企業贊助鄉村文化娛樂活動,擴大企業在社區影響力的同時,社區獲得文化活動經費,實現互惠互利;以文養文,進行文化經營,將其所得再用于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的活動經費要節約,開源節流。
2.實行文化建設責任制,使文化建設與政績考核掛鉤
受盲日追求GDP增長思想的影響,不重視文化發展,尤其是在農村,主要表現在鄉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以及文化活動相對貧乏。在新型農村住宅社區的建設中,實現了“交通、醫療、教育等基礎性設施的突破性提高,但是對于鄉村文化設施的建設,卻遠遠不足。據部分居民反映,本已規劃建設的籃球場等體育設施遲遲不到位。筆者認為應通過建立檢查、考核、獎懲以及競爭上崗等制度來充分調動專業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
3.培養、引進多方面專業人才,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強化鄉村文化服務
新型農村住宅鄉村文化的發展,需要國家政策在人才引進上給予扶持。通過招聘,擇優錄用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的人才,充實到新型農村住宅鄉村文化干部隊伍中,配齊配好社區專職文化管理服務人員;加大對鄉村文化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提高文化工作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鼓勵文化能人積極參與新型農村住宅鄉村文化建設中,開發業余文化人才資源,培植業余文化隊伍,免費培訓文藝骨干,并給予適當的精神或物質卜的獎勵;社區有關管理部門可與工業園及有關培訓機構合作,定期舉辦培訓班,為居民開展多種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社區居民的再就業能力;鄉村文化站還可以通過與高校合作,把社區發展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讓大學生為社區居民進行價值觀、法制觀等方面的素質教育;還可以充分發揮社區人員自身的積極性,發揮各自特長,開展社區居民文化體育娛樂活動、行為規范宣傳活動、自愿者服務活動等。
當前,基層文化工作在文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很大,基層農村文化建設近施基礎薄弱的現狀。而大多數基層文化工作由于財力不足,對這一塊經費很難有較大投入,造成不少基層文化工作對各項農村文化建設政策的貫徹執行尚未真正到位。農村公共文化機構運轉還存在較大困難。我國多數縣農村文化機構運轉困難,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為基層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偏少、質量不高,文化館站設備落后短缺。農村文化隊伍素質低,當前特別是鄉村文化工作隊伍人員知識結構偏低。有的鄉村沒有從事文化工作的專職人員,有的地方雖然保留了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機構,但人員素質狀況不理想。農民自辦文化發展沒有得到扶持,基礎薄,起步困難,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幫助,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農村基層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站干部普遍以基層文化工作為主管理,縣級文化主管部門無法調配,文化站人員長期處于固定狀態,不能交流,缺乏活力。同時,基層文化工作的工作任務是綜合性的,要應對多個部門,難以專心于文化工作。
根據以上現狀,筆者認為必須因地制宜,加快我國基層文化的發展步伐,認真做好相關管理任務已是當前待續解決的重要問題。要充分發揮好基層文化在基層建設中的作用。一方面要給進方法進行著力研究基層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基層文化建設的步伐,讓基層文化更加有力的為文化假設增磚添瓦。
一、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基層文化工作黨委政府要提高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領導,加強基層文化工作基層文化工作。有些少數基層文化工作黨委領導,由于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不是經濟條件制約的情況下,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工作發展滯后。因此,加強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首先是基層文化工作黨政領導要提高對做好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認識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這說明基層文化工作很重要。
二、當前基層文化建設的情況
基層文化工作要保持與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及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的密切聯系,對基層文化工作的建設起行政及業務的指導作用。基層文化工作也要積極配合上級舉辦的各種科學、藝術、文化節等活動,向上級反饋鄉村文化活動情況,及時得到主管部門的指導,同時收集各種信息,進行必要的文化活動內容的調整與活動形式的更新,及時將外面先進的信息資源傳遞到鄉村,使農民開闊眼界,拓展思路,與時俱進。
三、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具體措施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關鍵,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的文化員是弘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是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排頭兵。首先要加強自身成員的學習和提高,積極參加上級文化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班、函授班及加強個人業務自修,不斷學習,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業務技能水平。同時,要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掌握先進的文化知識和農業科學技術,加強組織活動能力的培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科學頭腦,使農民能信任自己,讓他們產生親切和依靠的感覺。只有這樣,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
(一)狠抓村落文化建設。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體鄉村文化建設最基礎的單元,村落文化是溝通社會與家庭的橋梁,村落文化是農民學習和傳播知識的理想場所,是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載體,村落文化的發展便于農民直接參與,增進人與人、家庭與家庭、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同時可以調動農民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的積極性,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協作精神,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前哨陣地。因此,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應隨時與農民保持聯系,了解農民的知識需求和精神需要。與農民一起根據當地的人文特點和經濟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二)農村文化的建設。應對農村文化與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起到積極的作用。農村文化和農村群眾文化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基層文化工作農村的崛起及經濟實力的日益增長,必將有力地推動基層文化工作文化以至農村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藝手段和方式,協助農村組織一定規模的業務活動和聯誼活動,協助培訓文藝人才,圍繞農村文化開展宣傳,擴大農村的知名度,使有關農村從中利益,樂于在經費上對農村文化事業作出反饋。這就為文、企雙方長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新農村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三)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要做伯樂,及時發現人才,培養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帶頭人。文化工作的成員不能呆在辦公室里,必須保持走鄉串村的良好習慣,甚至到田頭地邊去與農民交流,做農民的好老師和好朋友,激發農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幫助鼓勵村級文化室的建設,有條件的村要加大對文化室的投資力度,建力各類活動室,使農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學習。
綜上所述:基層文化工作文化站是一種多層次、多視角、多文化的復合型基層文化單位。是一種以國辦文化為主導,以精神文明為核心,以文化網絡為布局,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隊伍為主體,以提高新農村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滿足最基層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文化建設關系到國家軟實力的提高。新農村的建設涉及到政治經濟,也涉及到文化的發展。因此加強群眾文化建設,讓新農村建設“接地氣”,提高農民的整體科學文化素質,營造科學文明的鄉村風氣,促使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但是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我國的群眾文化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1 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1.1 基層政府理念落后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利好更為顯著,基層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為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各地的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如火如荼,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豐富了農村居民的精神世界,也涌現出很多民間的文化娛樂人才,從這一點來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政府對農村的建設只是偏重于基礎設施建設,如修路架橋,保障農村的基本生活等,并沒有充分重視農民的文化生活,有些文化娛樂活動僅僅在節日期間舉辦,而并沒有是群眾文化建設常態化。這說明地方基層政府的理念落后,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建設,舉辦各種群眾文化活動的資金缺乏,農民的文化娛樂需求始終得不到保障。
1.2 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滯后于城市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東部地區農村群眾文化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建設速度與城市相比,速度還是比較緩慢的,且區域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的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可以說是處于起步階段,文化基礎設施缺乏設。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造成了對農村的文化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了城鄉群眾文化發展不同步。在邊遠的西部地區,農民尚缺乏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就無從談起。除此之外,農村信息的閉塞也是群眾文化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對網絡知識和技術的普及存在很大問題,文化消費水平與城市相比差距還很大。政府雖然也認識到這種巨大的差距,開始致力于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中,但是至今無法填平與城市文化發展的差距。在文化創作過程中,由于信息閉塞和不對稱,創作的文化作品無法滿足廣大農村群眾的實際需求,文化建設缺乏多樣性,產品匱乏,造成農村民眾選擇的面比較窄。
1.3 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相脫節
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但是有時候文化也具有相對獨立性,不能與當下的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也惠及到了九億農民,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農民群眾的文化水平跟不上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速度,甚至嚴重脫節。同時,農民在文化娛樂方面的消費支出太少文化水平提高的速度緩慢,文化娛樂方式太單調,大多數的文化娛樂方式過于庸俗,如打麻將之風在農村盛行,由此出現的賭博現象很嚴重,這些文化娛樂方式的盛行反而不利于新農村的文化建設。
2 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途徑
2.1 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最近幾年國家加強了對農民群眾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改造活動,如進行科技下鄉和普法宣傳教育活動,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了提高。鄉鎮基層政府以及村委會組織能夠從農民當前的實際出發,在民間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并加大農村文化設施的投入,建成了很多普及知識的閱覽室等場所,號召農民群眾主動參與,分享文化普及成果,使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水平得到切實的提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2 營造良好的鄉村風氣
良好的鄉村風氣是開展群眾文化建設的外部條件,在對農民進行文化的普及時,要做到以農民為本,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諸如城市的廣場舞等文化活動,在農村地區也要提供可以開展的場所,關注農民的農閑生活,并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如村委會可以舉辦象棋比賽以及舞蹈比賽等活動,并設立數額不等的獎金,以形成參與文化活動的激勵機制,可以有效的改變農村中賭博成風的現象,進而形成文明和諧的鄉村風氣。鄉鎮政府機關可以設立文化活動策劃中心,開展多種形式且富有創意的文化活動,使村民在參與的過程中,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并影響著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3 加強農村地區的科技宣傳工作
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落后于城市,歸結內部原因,在于村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比較落后,這種落后的科學文化素質也制約著我國農村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各基層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要e極地向農村地區宣傳法律知識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科學技術,通過文化搭臺,即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與黨的方針政策相結合,讓這些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導村民主動地接觸這些科學知識和文化思想,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以及法律意識,努力培養會務農又懂技術的復合型農業人才,提升農民的精神文明建設不松懈,為農民營造宜居的人文環境。
3 結語
筆者認為,城鄉二元制是制約農村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因。在該制度框架下,城鄉發展出現嚴重失衡的現象,城鄉已經變成了兩個不平等的獨立存在的群體,這也是導致農村出現各種問題的根源所在。只有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桎梏,才能讓農村文化建設朝著預定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虹秋.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神州,2013(32).
在回鄉探訪的過程中,我發現古村旅游有一定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古村生態文化游的品位不高,娛樂方式單一,不能滿足游客多層次、多樣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二是旅游企業散、小、弱狀況明顯,旅游產品特色文化程度不夠,抗風險能力不強;三是由于交通不便、宣傳范圍和手段有限等原因,客源市場主要限于周邊地區;四是古村的旅游產業對社會、經濟的貢獻還未完全體現,村民參與度不高,古村旅游管理和服務還有待提高和規范。
針對古村旅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就其發展提出幾點建議,主要是五個“加強”:
一是加強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發展。要著眼于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對鄉村特有的生活文化、產業文化、民俗文化進行全盤掃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真實還原和發展升級古村文化。
二是加強鄉村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過旅游策劃、設計和組織管理,深入挖掘古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營造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鄉土氣息和氛圍,增加古村旅游的文化含量、知識性和參與性。
三是加針對性宣傳。一方面積極引入電視新聞媒體節目開展合作活動,并將其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打響知名度;另一方面要著重突出特色文化宣傳,把古村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廣而告之,吸引游客興趣。
四是加強“景”“ 民”良性互動。推動古村旅游景區與當地農戶合作,促進旅游資源有效整合,實現古村旅游產業化經營,提高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民脫貧致富,反哺旅游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