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10:09: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經濟自由主義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并存的“滯脹”局面背景下,逐漸得到了經濟界的重視,特別是1972年新經濟自由主義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標志著凱恩斯主義的徹底衰落,也標志著經濟自由主義的復興。新經濟自由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學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預經濟的主張,強調經濟自由是以自由放任為主,以政府干預為輔。新經濟自由主義論主張政府應從私人財產的單純“守夜人”轉換為經濟自由的“裁判者”。它認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內對經濟的干預,承認經濟自由不是無限度的自由,應受到法律的制約和保證。無獨有偶,在這之后,中國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而大大深化。在這偉大變革的時代,為了增進我們對經濟自由主義的洞見,我們在了解和認識當前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時,不能不對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哈耶克的有關理論觀點進行認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過他的理論認真檢討計劃經濟,就顯得非常必要和饒有興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簡述
作為最徹底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哈耶克一生進行過兩次捍衛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大論戰和一次新經濟自由主義復興的運動。20世紀三十年代反對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的大論戰和反對市場社會主義的大論戰,以及20世紀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復興運動。哈耶克出版過兩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負》。前一本書是他堅決反對納粹主義、極權主義和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的通俗闡釋,也是影響最大的“世紀之作”;而后一本書則是哈耶克畢生探求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收由之作”。在這本《致命的自負》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將無法實現“口誅”的“收由大論戰”改作了“筆伐”的“理論大總結”,對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進行了最后的全面批判,對新經濟自由主義進行了簡要地總結性論述。這兩本著作使哈耶克成為了闡釋現代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當然代表。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貢獻
一般認為,哈耶克在論證市場經濟自發進化過程的問題上做出了一項重要的貢獻,即將秩序的自發性和規則的自發性區別開來。在他看來,保證經濟秩序的自發性并不是問題的根本,因為在某些刻意制定的規則的基礎上,也有可能產生出自發性的整體秩序。因此,真正重要的在于確保規則的自發演進屬性,只有在自發進化過程中存續下來的規則——哈耶克稱為內部規則的基礎上產生的經濟秩序,才是有效率的經濟秩序,并且才與自由主義原則相一致。
(一)進化主義理性論與經濟制度的進化。哈耶克強調分散性的個人知識的重要性。順著這一線索,哈耶克提出了所謂的進化主義理性論。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討論的理性指的是一種邏輯推理能力,是一種由一定的前提推論出正確結論的能力。在經濟理論中,理性即指“為達到某些目標而對各種手段的最佳選擇。”主要是對大衛·體漠的繼承,使哈耶克堅持了一種懷疑論的姿態。為了說明他立足于人的本能和本性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個人主義的“利己主義”或者“自私”,他認為由于人們普遍相信個人主義是證明和鼓勵人們自私的,這是那么多人不喜歡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由于實際知識的困難在這里所引起的混亂,所以我們必須仔細考察其所作假設的內涵。他認為,理性認識不是知識的全部,文明發展史向我們表明:除了理性知識以外,還存在著另一類經驗性的知識。作為總和的知識這個概念,其恰當的對照物應當是一切人類實踐活動。
經濟制度的選擇以及由此產生的秩序進化,直接源于人們的經驗性實踐活動。由于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碰巧改變了規則,因此使得該群體的知識分工更為發達,并在變化和未知的環境中呈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在與其他群體的競爭中愈來愈強、蒸蒸日上。當然,這個進化過程并不是直線式的,而是在包含著不同秩序的領域不斷“試驗”的結果。在進化過程中并不存在試驗的意圖,它類似于遺傳變異,其作用也大體相同。規則的變化是由歷史機遇引起的。
(二)經濟自由與市場秩序。哈耶克認為,自發出現的市場經濟秩序,是社會經濟自發進化過程的最新進展,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出現過的最有效率的一種經濟結構體系。作為一種“相對晚近的產物……,(市場秩序)是在對各種行為的習慣方式進行選擇中逐漸產生的。這些新的規則得以傳播,……是因為它們使遵守規則的群體能夠更成功地繁衍生息,并且能夠把外人也吸收進來。”相對于其他經濟秩序,尤其是集中性的計劃經濟秩序,這種秩序的效率優勢就在于它能保證該群體更有效地發現和利用分散性的個人知識,從而取得競爭優勢。
在哈耶克看來,市場經濟秩序之所以具有效率優勢,就在于它賦予了經濟主體以擁有活動的私域,并相應擁有經濟自由。市場經濟本質上必定是一種賦予經濟個體以自由的制度,市場經濟活動的本質必定是一種發揮經濟個體主動性,并在整體上顯現出自發競爭態勢的過程。正是在這里,哈耶克的市場經濟理論與自由主義相互勾連起來。
哈耶克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或者說對于古典經濟自由主義的進一步闡發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將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放在古典經濟自由主義基礎上,并且以個人主義作為經濟自由主義的基本出發點與基本概念來闡述;二是著重從知識和信用角度論證市場經濟的合理性;三是從批判社會主義的角度來反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張的合理性。
對于市場秩序的效率優勢,哈耶克認為,只要不存在各種不正當的強制,經濟自由就趨向于造就出一種競爭的事態,這種競爭不同于完全競爭,而是一種不斷逼近完全競爭均衡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個體力圖尋找一種最佳的方式,以保證最有效地利用其所擁有的專有性知識。不僅如此,自發產生的價格信號也具有十分優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簡短的形式將最重要的信息在經濟個體間傳遞,并且只傳遞給相關經濟當事人。相對價格變動反映了各種生產資源的相對重要性,經濟主體只需要了解這一點,而無須過問導致這種相對重要性變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夠做出正確的經濟選擇。在哈耶克看來,市場經濟的價格和競爭機制近乎完美,即使它存在某些缺陷,也會隨著歷史的演變而自我修復和調整,并不需要人為的整合,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完善可以使社會自生自發的繁榮,這就是哈耶克追求的“自生自發秩序”。
三、哈耶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缺陷
無可否認,哈耶克對于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復興和發展的確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耶克在當前這個內容龐雜的新自由主義運動中還是有其獨特性的。但我們也不是一味贊同哈耶克所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各種觀點。
(一)認識論、方法論方面的缺陷。首先,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是以脆弱的主觀主義為基礎的。在哈耶克看來,生活于同一個社會共同體內部的個人的觀念分類系統大致相同,因此不同的個人才能夠理解彼此的行為的含義;同樣道理,社會科學家也因此能夠從外部分析其他個人的行為方式,并以之為要素組成一種關于社會關系整體的理解圖示。顯然,這種外部分析也是以主觀主義為基本立場的,因為它也把個人行為的主觀方面(在哈耶克那里個人行為進一步被簡化還原為個人觀念)一一作為研究的起點。其次,自相矛盾的懷疑主義立場。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哈耶克所主張的這種有限認識論立場最終都有明確的規范性結論。無論是強調習俗和傳統的優先地位,還是強調模式(秩序)預測,其真正用意都是在于捍衛傳統自由主義,或更確切地講,是對私有財產,尤其是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建制提供辯護和證明。通過這種認識論論證,哈耶克試圖為既有的私有財產制度提供一個可靠的理論基礎。不可否認,這種有限認識論是哈耶克批判其他若干理論的一柄利刃。尤其在社會主義陣營瓦解以后,哈耶克更是因此被一些人視為嚴謹的學者和自由主義旗手的典范結合。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的這柄利刃是雙面的,在有效話難他人的同時,有限知識論也破壞了哈耶克自己所主張的自由主義理論體系。
(二)自發秩序理論方面的缺陷。哈耶克基本上把他所主張的自由主義理想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重疊起來。這樣,他的所有理論探討和論證實際上也構成了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一個辯護。然而,哈耶克的這種辯護并不成功。首先,市場經濟自發進化的不純粹性。哈耶克認為,作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基礎的,只能是那些在進化過程中自發生成的規則,而不是那些刻意設計的規則。他在這里強調的當然是那些起源于個人之間相互協調行為的習慣性規則,這些習慣性規則是眾多自利的個人在做出各種相互獨立的決策時無意產生的結果,在生成這些習慣性規則的過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發揮著作用:在起點的決定問題上,偶然性占據了主導地位,而一旦起點確定后,必然性將最終造就出一種均衡態。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這種個人主義式的論證并不成功,市場經濟規則的出現和維持離不開某種市場以外的強制力量的推動和實施。其次,自由主義原則含義模糊。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給出了自由的、始終存在著一個人按其自己的決定和計劃行事的可能性;此狀態與一人必須屈從于另一人的意志的狀態適成對照。在這里,自由概念的準確界定依賴于強制概念的確定。由于強制概念的混亂,哈耶克的這個定義沒有什么確定的含義,它根本無法對社會關系的性質做出判斷。
總之,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來分析和看待哈耶克的觀點和政策主張,擯棄其錯誤和糟粕,吸取其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啟發借鑒意義的思想,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新經濟自由主義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并存的“滯脹”局面背景下,逐漸得到了經濟界的重視,特別是1972年新經濟自由主義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標志著凱恩斯主義的徹底衰落,也標志著經濟自由主義的復興。新經濟自由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學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預經濟的主張,強調經濟自由是以自由放任為主,以政府干預為輔。新經濟自由主義論主張政府應從私人財產的單純“守夜人”轉換為經濟自由的“裁判者”。它認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內對經濟的干預,承認經濟自由不是無限度的自由,應受到法律的制約和保證。無獨有偶,在這之后,中國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而大大深化。在這偉大變革的時代,為了增進我們對經濟自由主義的洞見,我們在了解和認識當前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時,不能不對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哈耶克的有關理論觀點進行認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過他的理論認真檢討計劃經濟,就顯得非常必要和饒有興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簡述
作為最徹底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哈耶克一生進行過兩次捍衛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大論戰和一次新經濟自由主義復興的運動。20世紀三十年代反對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的大論戰和反對市場社會主義的大論戰,以及20世紀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復興運動。哈耶克出版過兩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負》。前一本書是他堅決反對納粹主義、極權主義和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的通俗闡釋,也是影響最大的“世紀之作”;而后一本書則是哈耶克畢生探求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收由之作”。在這本《致命的自負》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將無法實現“口誅”的“收由大論戰”改作了“筆伐”的“理論大總結”,對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進行了最后的全面批判,對新經濟自由主義進行了簡要地總結性論述。這兩本著作使哈耶克成為了闡釋現代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當然代表。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貢獻
一般認為,哈耶克在論證市場經濟自發進化過程的問題上做出了一項重要的貢獻,即將秩序的自發性和規則的自發性區別開來。在他看來,保證經濟秩序的自發性并不是問題的根本,因為在某些刻意制定的規則的基礎上,也有可能產生出自發性的整體秩序。因此,真正重要的在于確保規則的自發演進屬性,只有在自發進化過程中存續下來的規則——哈耶克稱為內部規則的基礎上產生的經濟秩序,才是有效率的經濟秩序,并且才與自由主義原則相一致。
(一)進化主義理性論與經濟制度的進化。哈耶克強調分散性的個人知識的重要性。順著這一線索,哈耶克提出了所謂的進化主義理性論。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討論的理性指的是一種邏輯推理能力,是一種由一定的前提推論出正確結論的能力。在經濟理論中,理性即指“為達到某些目標而對各種手段的最佳選擇。”主要是對大衛·體漠的繼承,使哈耶克堅持了一種懷疑論的姿態。為了說明他立足于人的本能和本性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個人主義的“利己主義”或者“自私”,他認為由于人們普遍相信個人主義是證明和鼓勵人們自私的,這是那么多人不喜歡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由于實際知識的困難在這里所引起的混亂,所以我們必須仔細考察其所作假設的內涵。他認為,理性認識不是知識的全部,文明發展史向我們表明:除了理性知識以外,還存在著另一類經驗性的知識。作為總和的知識這個概念,其恰當的對照物應當是一切人類實踐活動。
經濟制度的選擇以及由此產生的秩序進化,直接源于人們的經驗性實踐活動。由于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碰巧改變了規則,因此使得該群體的知識分工更為發達,并在變化和未知的環境中呈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在與其他群體的競爭中愈來愈強、蒸蒸日上。當然,這個進化過程并不是直線式的,而是在包含著不同秩序的領域不斷“試驗”的結果。在進化過程中并不存在試驗的意圖,它類似于遺傳變異,其作用也大體相同。規則的變化是由歷史機遇引起的。
(二)經濟自由與市場秩序。哈耶克認為,自發出現的市場經濟秩序,是社會經濟自發進化過程的最新進展,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出現過的最有效率的一種經濟結構體系。作為一種“相對晚近的產物……,(市場秩序)是在對各種行為的習慣方式進行選擇中逐漸產生的。這些新的規則得以傳播,……是因為它們使遵守規則的群體能夠更成功地繁衍生息,并且能夠把外人也吸收進來。”相對于其他經濟秩序,尤其是集中性的計劃經濟秩序,這種秩序的效率優勢就在于它能保證該群體更有效地發現和利用分散性的個人知識,從而取得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0文獻標識碼:A
新經濟自由主義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并存的“滯脹”局面背景下,逐漸得到了經濟界的重視,特別是1972年新經濟自由主義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標志著凱恩斯主義的徹底衰落,也標志著經濟自由主義的復興。新經濟自由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學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預經濟的主張,強調經濟自由是以自由放任為主,以政府干預為輔。新經濟自由主義論主張政府應從私人財產的單純“守夜人”轉換為經濟自由的“裁判者”。它認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內對經濟的干預,承認經濟自由不是無限度的自由,應受到法律的制約和保證。無獨有偶,在這之后,中國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而大大深化。在這偉大變革的時代,為了增進我們對經濟自由主義的洞見,我們在了解和認識當前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時,不能不對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哈耶克的有關理論觀點進行認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過他的理論認真檢討計劃經濟,就顯得非常必要和饒有興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簡述
作為最徹底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哈耶克一生進行過兩次捍衛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大論戰和一次新經濟自由主義復興的運動。20世紀三十年代反對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的大論戰和反對市場社會主義的大論戰,以及20世紀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復興運動。哈耶克出版過兩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響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負》。前一本書是他堅決反對納粹主義、極權主義和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的通俗闡釋,也是影響最大的“世紀之作”;而后一本書則是哈耶克畢生探求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收由之作”。在這本《致命的自負》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將無法實現“口誅”的“收由大論戰”改作了“筆伐”的“理論大總結”,對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進行了最后的全面批判,對新經濟自由主義進行了簡要地總結性論述。這兩本著作使哈耶克成為了闡釋現代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當然代表。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貢獻
一般認為,哈耶克在論證市場經濟自發進化過程的問題上做出了一項重要的貢獻,即將秩序的自發性和規則的自發性區別開來。在他看來,保證經濟秩序的自發性并不是問題的根本,因為在某些刻意制定的規則的基礎上,也有可能產生出自發性的整體秩序。因此,真正重要的在于確保規則的自發演進屬性,只有在自發進化過程中存續下來的規則――哈耶克稱為內部規則的基礎上產生的經濟秩序,才是有效率的經濟秩序,并且才與自由主義原則相一致。
(一)進化主義理性論與經濟制度的進化。哈耶克強調分散性的個人知識的重要性。順著這一線索,哈耶克提出了所謂的進化主義理性論。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討論的理性指的是一種邏輯推理能力,是一種由一定的前提推論出正確結論的能力。在經濟理論中,理性即指“為達到某些目標而對各種手段的最佳選擇。”主要是對大衛?體漠的繼承,使哈耶克堅持了一種懷疑論的姿態。為了說明他立足于人的本能和本性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個人主義的“利己主義”或者“自私”,他認為由于人們普遍相信個人主義是證明和鼓勵人們自私的,這是那么多人不喜歡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由于實際知識的困難在這里所引起的混亂,所以我們必須仔細考察其所作假設的內涵。他認為,理性認識不是知識的全部,文明發展史向我們表明:除了理性知識以外,還存在著另一類經驗性的知識。作為總和的知識這個概念,其恰當的對照物應當是一切人類實踐活動。
經濟制度的選擇以及由此產生的秩序進化,直接源于人們的經驗性實踐活動。由于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碰巧改變了規則,因此使得該群體的知識分工更為發達,并在變化和未知的環境中呈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在與其他群體的競爭中愈來愈強、蒸蒸日上。當然,這個進化過程并不是直線式的,而是在包含著不同秩序的領域不斷“試驗”的結果。在進化過程中并不存在試驗的意圖,它類似于遺傳變異,其作用也大體相同。規則的變化是由歷史機遇引起的。
(二)經濟自由與市場秩序。哈耶克認為,自發出現的市場經濟秩序,是社會經濟自發進化過程的最新進展,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出現過的最有效率的一種經濟結構體系。作為一種“相對晚近的產物……,(市場秩序)是在對各種行為的習慣方式進行選擇中逐漸產生的。這些新的規則得以傳播,……是因為它們使遵守規則的群體能夠更成功地繁衍生息,并且能夠把外人也吸收進來。”相對于其他經濟秩序,尤其是集中性的計劃經濟秩序,這種秩序的效率優勢就在于它能保證該群體更有效地發現和利用分散性的個人知識,從而取得競爭優勢。
在哈耶克看來,市場經濟秩序之所以具有效率優勢,就在于它賦予了經濟主體以擁有活動的私域,并相應擁有經濟自由。市場經濟本質上必定是一種賦予經濟個體以自由的制度,市場經濟活動的本質必定是一種發揮經濟個體主動性,并在整體上顯現出自發競爭態勢的過程。正是在這里,哈耶克的市場經濟理論與自由主義相互勾連起來。
哈耶克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或者說對于古典經濟自由主義的進一步闡發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將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放在古典經濟自由主義基礎上,并且以個人主義作為經濟自由主義的基本出發點與基本概念來闡述;二是著重從知識和信用角度論證市場經濟的合理性;三是從批判社會主義的角度來反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張的合理性。
對于市場秩序的效率優勢,哈耶克認為,只要不存在各種不正當的強制,經濟自由就趨向于造就出一種競爭的事態,這種競爭不同于完全競爭,而是一種不斷逼近完全競爭均衡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個體力圖尋找一種最佳的方式,以保證最有效地利用其所擁有的專有性知識。不僅如此,自發產生的價格信號也具有十分優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簡短的形式將最重要的信息在經濟個體間傳遞,并且只傳遞給相關經濟當事人。相對價格變動反映了各種生產資源的相對重要性,經濟主體只需要了解這一點,而無須過問導致這種相對重要性變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夠做出正確的經濟選擇。在哈耶克看來,市場經濟的價格和競爭機制近乎完美,即使它存在某些缺陷,也會隨著歷史的演變而自我修復和調整,并不需要人為的整合,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完善可以使社會自生自發的繁榮,這就是哈耶克追求的“自生自發秩序”。
三、哈耶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缺陷
無可否認,哈耶克對于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復興和發展的確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耶克在當前這個內容龐雜的新自由主義運動中還是有其獨特性的。但我們也不是一味贊同哈耶克所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各種觀點。
(一)認識論、方法論方面的缺陷。首先,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是以脆弱的主觀主義為基礎的。在哈耶克看來,生活于同一個社會共同體內部的個人的觀念分類系統大致相同,因此不同的個人才能夠理解彼此的行為的含義;同樣道理,社會科學家也因此能夠從外部分析其他個人的行為方式,并以之為要素組成一種關于社會關系整體的理解圖示。顯然,這種外部分析也是以主觀主義為基本立場的,因為它也把個人行為的主觀方面(在哈耶克那里個人行為進一步被簡化還原為個人觀念)一一作為研究的起點。其次,自相矛盾的懷疑主義立場。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哈耶克所主張的這種有限認識論立場最終都有明確的規范性結論。無論是強調習俗和傳統的優先地位,還是強調模式(秩序)預測,其真正用意都是在于捍衛傳統自由主義,或更確切地講,是對私有財產,尤其是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建制提供辯護和證明。通過這種認識論論證,哈耶克試圖為既有的私有財產制度提供一個可靠的理論基礎。不可否認,這種有限認識論是哈耶克批判其他若干理論的一柄利刃。尤其在社會主義陣營瓦解以后,哈耶克更是因此被一些人視為嚴謹的學者和自由主義旗手的典范結合。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的這柄利刃是雙面的,在有效話難他人的同時,有限知識論也破壞了哈耶克自己所主張的自由主義理論體系。
(二)自發秩序理論方面的缺陷。哈耶克基本上把他所主張的自由主義理想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重疊起來。這樣,他的所有理論探討和論證實際上也構成了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一個辯護。然而,哈耶克的這種辯護并不成功。首先,市場經濟自發進化的不純粹性。哈耶克認為,作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基礎的,只能是那些在進化過程中自發生成的規則,而不是那些刻意設計的規則。他在這里強調的當然是那些起源于個人之間相互協調行為的習慣性規則,這些習慣性規則是眾多自利的個人在做出各種相互獨立的決策時無意產生的結果,在生成這些習慣性規則的過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發揮著作用:在起點的決定問題上,偶然性占據了主導地位,而一旦起點確定后,必然性將最終造就出一種均衡態。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這種個人主義式的論證并不成功,市場經濟規則的出現和維持離不開某種市場以外的強制力量的推動和實施。其次,自由主義原則含義模糊。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給出了自由的、始終存在著一個人按其自己的決定和計劃行事的可能性;此狀態與一人必須屈從于另一人的意志的狀態適成對照。在這里,自由概念的準確界定依賴于強制概念的確定。由于強制概念的混亂,哈耶克的這個定義沒有什么確定的含義,它根本無法對社會關系的性質做出判斷。
總之,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來分析和看待哈耶克的觀點和政策主張,擯棄其錯誤和糟粕,吸取其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啟發借鑒意義的思想,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D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020-02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一門國際關系分支學科,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探討的是財富和貧困問題,以及誰能從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體系中得到什么的問題。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集大成者羅伯特?吉爾平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學是一種“對國際政治學和經濟學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與此同時又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性質解釋為“研究全球經濟及技術之間相互依賴的發展同國家所構成的國際政治體系的持續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總之,國際政治經濟學就是將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聯系起來,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研究國際關系的學科。
一、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流派
在國際政治經濟化和世界經濟政治化的發展趨勢下,對國際問題的研究將經濟學與政治學相互聯系起來已經成為一大潮流,其主要目標就是研究國家、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在國際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國家和市場在國際領域的相互影響。但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三大理論流派即重商主義、經濟自由主義和在將經濟學和政治學聯系起來分析國際問題時,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一)重商主義
1.重商主義者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主要主張
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重商主義認為經濟從屬于政治。強調單一民族國家的利益,國際利益決定經濟活動。由于深受政治現實主義傳統的影響,重商主義者將國際經濟看作是一種零和游戲。沖突是必然的即爭奪經濟資源是國際體系的內在性質,認為國家是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主要行為者和分析對象。
2.重商主義的發展經歷了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兩個階段
早期重商主義產生于15~16世紀,被稱為古典重商主義。他們吸收了馬基雅維利、霍布斯等人的思想,認為“正式的權威如果不能節制自我利益的追求其結果必然是殘酷的‘自然狀態’。因此,必須借用公共權威將個人利益轉換為普遍的社會利益”。古典重商主義主張政府應該控制國家的經濟,以便損害和削弱對手的實力,增強本國的實力。
晚期重商主義盛行于19世紀,這一時期的重商主義強調從國家安全角度來論述貿易保護的必要性。將政治經濟力量看作是一種保護國家生存的方式,外國競爭會對國內市場構成威脅。在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方面更加注重國家安全。
早晚期重商主義的差別反映了商業資本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義促進了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與確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重商主義的政策、理論在歷史上曾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產生方式的建立與發展。
總之,正如羅伯特?吉爾平在《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一書中所概括的:重商主義的優點首先在于它將國家視為國際關系中的主要行為體和經濟發展的工具;其次,它深切關注國家安全和政治利益在組織與處理國際經濟關系中的重要性;最后,認識到市場必須運行到一個充滿社會和國家競爭的世界體系中。其弱點在于把國際經濟活動看作是一種不變的零和游戲,缺乏一種令人滿意的關于國內社會、國家和外交政策的理論、強調保護主義。
(二)自由主義經濟
1.自由主義經濟的概述
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要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國家間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它的理論主要來源于亞當?斯密開創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凱恩斯的政治經濟思想。自由主義經濟認為在經濟事務中的中心角色應當是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個人;人類的繁榮有賴于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由擴張,而且這種擴張不會僅僅局限于一個國家之內,它會超越國界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擴張。經濟自由主義之父―亞當?斯密相信,即使政府不施加干預,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市場也會自然而然的擴張。經濟自由主義認為個人在追求其經濟利益時是理性的,當其把這種理性運用到市場之中時,所有的參與者都會獲益,因此通過市場運行的“經濟交換是一種正和游戲。市場將使個人、家庭和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國家間以及個人之間的經濟交往是一個互利性的合作領域”。
2.自由主義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亞當?斯密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他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集中闡述了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從自然秩序的思想出發,反對任何形式對市場經濟的干預,保護私人產權,要求實行放任的自由經濟。同樣是從自然秩序的思想出發,亞當?斯密認為市場規律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能有效地調節經濟運行。從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涵可以看出其國際政治經濟觀:經濟自由主義相信貿易與經濟合作是實現和平的兩大基礎,因為在分工貿易之下,國家與國家之間是互惠共贏的,是一種正和的游戲;是相互依賴的,共存的關系。
第二階段是以凱恩斯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又可以稱為凱恩斯主義。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反對古典經濟學把生產放在第一位的傳統思想,認為消費是第一位的,一切生產最后的目的都是為了消費。凱恩斯認為靠市場自發調節很難恢復經濟,于是他一反傳統的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張政府要積極地干預經濟。他認為“市場經濟能夠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好處,但同時也具有潛在的風險、不確定性和無知”。在此情況下,國家可以通過宏觀調控手段來規范市場經濟,實現市場經濟的有序性和穩定性。
3.自由主義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影響
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在思想上與國際關系中的理性主義思想是一致的。他們都承認國際無政府狀態,但國際政治經濟學更重視有序的國際交往;“強調國際關系中各國的共同利益、共同價值觀和共同規范對國際社會存在所具有的聚合作用和由此帶來的和諧性”。自由主義理論是從經濟上闡述人是理性的這一思想,其核心是比較優勢法則。因此認為國家間通過加深經濟交往,會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能促使各國在經濟競爭中尋求政策的協調,良化競爭。這種協調可以通過一定的制度來加以促進,如當今世界世貿組織等。因此,自由主義者認為在改造傳統的權力政治特性或者解決特定的國際沖突時,市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國際經濟交往可以形成相互依存的國家間的新型關系,因此發展國家間的經濟交往是實現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徑。這種經濟決定政治或改造政治的觀點是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最重要的本質。
(三)政治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概述
以政治經濟學對國際關系進行研究一直是國際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其理論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盡管馬克思沒有對國際層面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關系進行過系統的表述,但他的思想中也具有一定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成分。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對剩余價值的無限制追求。同時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一個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隨著商品和資本的輸出,世界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會形成一種不平等的依賴關系,長期會形成世界范圍階級的聯系和發展了世界性階級對抗的政治結構。因此他們主張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經濟內容所決定的。
2.代表主張
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伊曼紐爾?沃勒斯坦。他的起點是“世界體系”概念。世界體系以彼此相互依賴的某種政治結構和某種經濟結構為特征。他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劃分為一個具有核心區、區和半區的等級結構之上。核心區擁有先進且復雜的經濟活動,具有成規模的市場工業和復雜精細的農業,而且這里的經濟活動都掌控在資產階級手中;區處于等級結構的最底層,這里主要是原材料的生產場地,工業基礎薄弱,并且一切經濟活動都掌控在來自核心區的資本家手中;半區在經濟上混合,擁有相對比較先進的工業技術,處于核心區和區的中間地帶。可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一種基本運作不平等的交換過程。經濟剩余從區轉移到核心區;利潤從區低工資、低利潤的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核心區高收入、高利潤的生產者手中。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強國有能力要求弱國繼續這種不平等的交換關系。在世界范圍內就表現為資本主義國家核心區對整個世界經濟體系剩余價值的占有。沃勒斯坦在分析16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時,將經濟置于首要地位,政治次之。沃勒斯坦的論述給分析增添了色彩。
總之,的基本觀點是經濟是社會階級之間,尤其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和不平等的根源。政治在很大程度上由社會經濟環境決定。經濟居于主導地位,政治處于支配地位。國際政治經濟學關注資本主義的擴張史以及這一過程所引發的階級之間與國家之間的斗爭。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會導致國家之間和社會階級之間的新危機與新沖突。在者看來,國際政治經濟的歷史可以被看成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史。
二、結語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近年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對于解決當今第三世界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沖突,實現全球和平發展具有現實性的指導意義。通過對重商主義、經濟自由主義、進行的簡要論述,筆者認為三大理論的分野在于:在政治與經濟關系上誰是決定性的,分析的對象是國家、個人還是階級,國際政治經濟關系本質特征是什么。用下圖可以明確表示。
參考文獻:
[1]蘇珊?斯特蘭奇.國家與市場[M].楊宇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2]倪世軍.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3]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M].楊宇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一方面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對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挑戰;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的實踐壓抑和刺激了資產階級古典自由經濟理論。而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經濟危機,使凱恩斯主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自由主義受到了冷落的同時變得更加系統化。70年代的石油危機,使資本主義陷入了“滯漲”的局面,新自由主義將其歸結為國家干預過度。此時,在否定凱恩斯主義的聲浪中,新自由主義開始占據美英等國家的主流經濟學地位。到了70-80年代,隨著科技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國家由西方壟斷向國際壟斷發展。至此,新自由主義已成為美英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推行全球一體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性事件即為1990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召開的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及拉美國家部分學術機構代表參加的會議,最終達成的“華盛頓共識”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新自由主義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自由主義研究”課題組認為新自由主義是在繼承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以反對和抵制凱恩斯主義為主要特征,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轉變要求的理論思潮、思想體系和政策主張。
二、新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
從新自由主義的主流學派可以看出其基本主張。自由主義經濟學有三個重要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即市場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有如下主要特點:1.認為市場萬能,拋棄“公共產品”的理論。要讓市場機制充分地發揮作用,將一切的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商品化,利用價格機制配置資源主張,解放私企,開放國際間自由流動。推行生產資料所有制領域的全面“私有化運動”。
2.完全否定國家計劃經濟,反對新老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認為充分的經濟自由是提高經濟效率的前提,反對任何形式的計劃,反對政府國家干預,倡導政府功能最小化。
3.主張私有化,放松管制。認為應該把公有資產給私人,給私人經濟活動以充分的自由。新自由主義認為只有私有制才具有內在穩定性和最大優越性。放松國家對經濟的管制。主張減少一切形式的、可能會危及企業利潤率的政府行為。
4.主張削減政府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弱化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作用和“福利國家”功能。
在削減政府作用的名義下,放棄對鐵路、橋梁、供水系統的維護。
三、新自由主義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實踐
新自由主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但它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經濟危機。從實踐上看,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和政策在西方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強制推行,產生了經濟增長遲緩,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激化等消極后果。
(一)美國的新自由主義
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里根政府的上臺,美國將新自由主義作為國家經濟綱領,進行新經濟改革,成為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重要踐行者。反映在經濟政策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市場化,認為市場是萬能的,全部經濟運行依靠市場機制自發調節;自由化,反對一切政府干預和宏觀調控,讓市場放任自由發展,認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私有化,主張全面的私有制。
這段時間新自由主義雖然給美國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繁榮,但也產生了許多消極后果。比如減少公共開支使得社會購買力降低,導致總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的危機—27—貨膨脹的危機,美國經濟學家大衛.M.科茨也從GDP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兩方面證明,新自由主義政策阻礙了經濟增長;其導致的泡沫經濟使資本主義經濟面臨了新的危機;加劇了西方社會結構的兩極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認為美國當前這次危機是整個近30年來世界經濟危機的一個延續。近30年來,無論是拉美各國的金融危機、東南亞各國的金融危機,還是當前美國的金融危機都不過是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所產生的結果。
(二)拉美的新自由主義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很多拉美國家在“華盛頓共識”精神的指導下,已經開始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推行華盛頓共識的結果是拉美國家發生一連串的經濟和金融危機,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增長率平均比80年代下降了一半。
新自由主義模式雖然為拉美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也給拉美地區帶來了不少經濟問題,新自由主義模式通過把拉美地區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經濟,使拉美各國更加依賴于全球經濟的發展變化,經濟地位變得很脆弱。此外,拉美各國經濟相對國際金融繁多的變化也顯得更為脆弱。拉美各國推行新自由主義雖然獲得了經濟增長,但收入不平等現象加劇。民眾受到的排斥日益增多,而社會保障也在不斷削減,社會貧困現象大量增加。新自由主義并不能解決拉美國家面臨的經濟問題,雖然緩和了危機,但不能消除危機,甚至積累了矛盾,釀成了更大的危機。總體看來,社會福利機會的不平等性成為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一大特征。拉美無疑是新自由主義的重災區。
四、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影響
新自由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流入中國并傳播開來,在學術界對新自由主義的爭論和分歧很大,有大力宣揚也有全面否定,也有學者認為應當客觀地學習外來的理論與文化,批判地吸收和借鑒新自由主義。
在全球新自由主義一度嚴重泛濫的大形勢下,世界各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國也不例外。新自由主義在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上都對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僅從經濟角度加以論述。
新自由主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不可忽視。新自由主義強調市場機制減少政府干預,對我國加速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轉變了政府職能并且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但總的來說,新自由主義在我國的傳播給我國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后果。
首先,其私有化的主張使得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短時間內近90%的中小國有企業實現了事實上的私有化,公有制經濟比重大幅下降。
其次,“看不見的手”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最基礎的理論依據,新自由主義主張市場自由化,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反對新老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造成了我國嚴重的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市場可以推動消費和創造財富,但不能公平地分配財富。
再次,新自由主義排斥政府干預和計劃,主張自由化否定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甚至有外國學者認為我國的宏觀調控干預過多,認為應該僅實行財政和金融手段,放棄政府對經濟直接干預。這對于我國現在的發展狀況是不利的。雖然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市場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政府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后,在依賴外資的程度上有所加深。我國為了適應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浪潮,實施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外商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利于民族企業與外資企業的競爭。
五、其他國家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從2006年春開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逐漸席卷全球,占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義的思想毫無疑問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學思潮和理論已經逐漸在我國傳播開來,我國應從其他國家的實踐來吸收經驗教訓,防止新自由主義的悲劇在我國上演。
第一,要正確認識新自由主義的本質,警惕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泛濫。新自由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用以推動全球自由化進程的工具,它是為西方發達國家服務的。它強調市場化和自由化,主張私有化,既不適應我國的社會經濟體制,也不適合我國當前的國情。
一、重商主義階段
重商主義大約興起于15世紀初,伴隨著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形成了近代歐洲最早的國家。這些國家的君主們紛紛探尋富國強兵之道,對內掃清封建割據,對外積極拓展貿易殖民。到了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最終將世界最后一塊凈土――美洲,納入到世界體系當中,世界市場開始生成。西歐各國家,紛紛動用國家的政治軍事力量,發展本國經濟。重商主義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應運而生。
重商主義提出,政府要積極干預經濟,其主要觀點如下:第一,貨幣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志;第二,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只有盡可能地保持貿易順差,削減貿易逆差,才能夠使得貨幣源源不斷流入本國,從而增強國家實力;第三,主張政府積極干預貿易,通過制定適合本國貿易的政策,比如,實施財政補貼,征收保護性關稅等手段,保持本國貿易順差持續。重商主義反映了新興崛起的資產階級積累資本的愿望,在歷史上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歐洲近代國家由是建立和鞏固,這在一定意義上又為國內市場的擴大起到了助推作用。但是,重商主義并未能夠認識到財富真正的源泉,而對于財富的追逐,也相當程度上改寫了近代世界的歷史。
二、有限政府階段
18世紀中葉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初始積累,告別了早期的資本短缺,市場的力量逐步開始壯大,并在價格和競爭領域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先前重商主義所主張的管制經濟,似乎越來越不適合經濟的發展。同時在政治領域當中,權力限制開始成為焦點問題。這些變化構成了古典經濟自由主義的歷史背景。
事實上,在亞當?斯密之前,法國重農主義的代表人物奎奈,就曾經提出過“自然秩序”的觀點。奎奈認為,自由市場機制比國家干涉更加能夠有效促進財富的增長。而亞當?斯密則發展了重農主義有關“自然秩序”的理論,以經濟人為假設為基礎,構建起了古典自由經濟理論的框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市場、自由競爭如同一只看不見的手,在瞬息萬變的經濟活動中及時、靈敏地傳遞供求信息,引導資本的投向。個人利益得到滿足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利益,實現了國民財富的同步增長。
在亞當?斯密看來,市場具備自我調節的功能,政府不應該,也沒有必要干涉自由市場。政府只需要起到一個守夜人的角色,做好國防建設、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事業。亞當?斯密所闡釋的古典自由主義,對后世經濟學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也開啟了經濟自由主義的先河。但他沒有認識到,人的本性在本質上是由他所處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的;沒有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市場調節也會帶來宏觀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
三、全面干預階段
1929年至1933的經濟大蕭條,席卷了整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盡管在此之前,英國等國家也發生過短暫的危機,但是這次擴日持久的經濟危機,還是極大震撼了西方經濟學界。按照古典經濟學薩伊定律,市場會自動達到出清,不會發生生產過剩的現象。但是現實卻與理論推論相差甚遠。這構成了凱恩斯主義革命的現實基礎。
凱恩斯在批判經濟學界無所作為的同時,提出了政府積極干預的理論。但這又與重商主義時期的管制經濟有著極大不同,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復古潮流。凱恩斯認為,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假設了一種理性化的情況。即市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完全對稱的信息;充分競爭的市場;規模報酬遞減;無外部效應;無交易成本;個人完全理性。完全的市場機制是“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而這種理想化的市場模式,并不存在于在現實生活,因而出現市場失靈現象。凱恩斯根據推導的三大心理定律,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論。該理論認為,應該放棄古典自由主義無為而治的做法,當市場失靈,只要未能到達充分就業,政府就應該積極動用財政、貨幣政策,增加投資意愿和有效需求。凱恩斯主義隨后在美國、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受到熱捧,一度被奉為圭臬。但應該看到,政府通過運用政策工具,人為制造出需求,也許在短期之內將有助實現充分就業,但從長期來看,可能會造成資源錯配,不利于市場自動出清,同時還可能大幅度擴大政府權力和規模,為政治尋租制造空間。
四、混合經濟階段
二戰之后的50年至60年代,被稱作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人們紛紛認為,政府職能的擴張,是解決市場失靈的有效辦法。然而,好景不長。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西方各國的經濟紛紛陷入停滯狀態,同時伴隨著物價飛漲和失業率的攀升。而這是在當時占據正統經濟學說地位的凱恩斯主義無法解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開始成為主流的指導理論。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說是相對于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說而言,它有眾多流派和分支組成,諸如供給學派、貨幣主義學派、新制度主義學派、公共選擇理論學派、產權理論學派等等。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強調市場作用,提倡自由經濟。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經濟滯漲現象的發生,是源于政府對經濟的干涉,在此過程當中,還伴隨著政府專制權力的擴大,有害于民主制度。再比如公共選擇理論,該理論借助理性經濟人假設,以一種個人主義的分析方法,來分析傳統的政治領域。該理論認為,政府機構并時不是完美道德的化身,政府本身也會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政府并不是解決市場失靈的充要條件。
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綜合了以往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理論,指出政府和市場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公共產品、解決信息不對稱、消除外部效應、收入再分配以及宏觀經濟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私人微觀領域當中,應該注重市場競爭機制的發揮。時至今日,事實上,已經很少有人宣稱自己是純粹的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或者凱恩斯主義學派,各種觀念正在不斷借鑒和融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西方發達國家在政府的經濟職能上,逐步走向市場與政府的結合,發展出一種新型的混合經濟。
五、對我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啟示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界的兩大焦點問題,圍繞著這政府與市場關系,產生了眾多的經濟理論學說。事實上,沒有一種理論具有永恒性,各種理論都是在其特定歷史條件下所產生。中國政府經濟職能的定位,既不是建國初期的全能型政府,也不是西方所謂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簡單地套用西方某一歷史時期的理論觀點,無疑是片面的。對于中國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需要結合中國的實際,以及世界發展的潮流。
【參考文獻】
[1]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2014.7.
[2]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5.
[3] 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
[4]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為什么干預經濟,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
一、后金融危機時期,無論是新自由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都無法使經濟政策達到最優狀態
后金融危機時期,無論是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戰略還是凱恩斯主義都無法使經濟政策達到最優狀態。這種觀點認為,經濟危機實質上也是經濟理論的危機。新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特定時期為解決特定問題而產生并獲得發展的。主張政府權利擴大的凱恩斯主義不僅是政府的寵兒,也是應對危機的及時手段。新自由主義則主張經濟自由不僅是市場的寵兒也是資本主義國家向外擴張的理論需要。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標志著新自由主義的失效,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標志著凱恩斯主義的失效。在新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都失效的今天,該出臺創新防范,應對和治理危機的理論政策。因此持這種觀點的人士認為,新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都以不適應當前的狀態,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應該尋求新的經濟理論。
二、新自由主義將會進行新一輪的蛻變
幾乎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會引發宏觀經濟學的革命。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后,主流經濟學遭到來自學界、政界人士的猛烈批判。但實質上新自由主義政策并沒有被徹底的拋棄,只是力量受到極大的消弱。新自由主義不會很快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在于,美國是超級大國,只要美國仍實行新自由主義政策,那它不會很快消亡。因此后金融危機時期,新自由主義會以后新自由主義的面目出現。但關鍵點還在于,新自由主義還是否符合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也取決于目前的階段還是否發生了變化及此次危機能否完全得到化解。持這種觀點的人士對于凱恩斯主義回歸輪認為,凱恩斯主義只是短暫的喘息之計。因為它仍存在很多問題,如缺乏經驗證據支撐和統一的理論分析框架。在微觀分析方面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存在趨同的傾向。因此近期內凱恩斯主義不可能取代新自由主義。
后金融危機時期新自由主義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否還占據著官方地位是由目前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需要來決定。經濟復蘇期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是否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達到新的高峰、能否完全化解危機、是否有利于資本主義的持續發展而定。
三、凱恩斯主義回歸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各國都采用凱恩斯主義來應對危機。比如2000-2012年中“凱恩斯”的出現頻率和《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用率一直在上升。理論界也有人士提出要走出危機是需要凱恩斯的經濟政策。如克魯格曼、斯蒂格利茨等主流學者都明確指出只有“回到凱恩斯”才能走出危機。但也有不少主流學者和媒體評論員認為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是世界經濟再次陷入大蕭條里的力器。并且從2008年危機后各國政府采用的危機解救方案來看,不完全與凱恩斯主義相同,而是變為更加多元化,已經發展到減稅、國有化、經濟刺激等多種手段并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互相配合的程度。因此由危機解救措施和出版多種關于凱恩斯的書來推斷凱恩斯主義大有可能再度占據宏觀經濟學統治地位的趨勢還需待觀察。比如,土耳其奧坎大學布倫特·霍卡教授指出,當前國家參與的增多并非凱恩斯主義的復興。國有化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國家會成為凱恩斯主義的國家或社會主義國家。程恩富教授認為,資本主義各國經濟復蘇乏力,用凱恩斯主義政策對新自由主義政策進行修補是無濟于事的,資本主義危機的歷史經驗表明,凱恩斯主義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大部分學者認為當前危機不能依賴凱恩斯主義的回歸來解決,必須尋求更徹底的方法。程恩富教授指出,在資本主義危機下,可以預見未來世界格局將發生三個“超越”:一是在經濟發展上將超越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枷鎖。二是在政治發展上超越“一超”主導的世界政治力量版圖。三是在文化發展上將超越資本主義的單一價值觀。
四、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之間尋求平衡點
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都有各其利弊。凱恩斯主義的副作用是由于人們的理性預期和自我保護,出現了通貨膨脹和失業交替上升的滯漲現象。而過度依靠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不僅給實體經濟帶來嚴重的貧富分化、消費不足、生產停滯,而且也會使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凱恩斯主義是解救危機的良藥而新自由主義是經濟向外擴張的需要因此也不能全盤否定新自由主義也不能照搬凱恩斯主義,而是將二者融合從中取其精華,走出經濟低迷期。
五、回到熊彼特
雖然危機后“回到凱恩斯”的聲音日漸高漲,但是凱恩斯主義宏觀政策只能防止經濟深度下滑,并不能帶來經濟長期繁榮。為此理論界有些學者從經濟長期發展的視角入手,以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為基礎,追尋危機根源,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熊彼特重視長期效率、供給關系,強調動態分析。采取以企業家、企業和產業為基礎的自下而上的分析。由此為基礎一些學者指出:第一,“大穩定” 并不意味著現有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已為人類找到了克服經濟周期的辦法。第二,金融創新不等于創新,任何金融創新都應以提高實體經濟運行效率為目的。第三,企業家精神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政府政策應鼓勵企業家才能配置到生產性領域。第四,主流經濟學家需要直面根本現象。所以倡導經濟學家能夠回到熊彼特,以創新理論為基本框架觀察本次金融危機。總的來說,這種觀點的人士認為凱恩斯主義只是止痛藥,熊彼特的理論則是長期處方。
新自由主義模式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濟全球化是其形成背景。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和社會關系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從相當程度上講,新自由主義既是資本主義克服20世紀70年代初滯脹危機與全球化生存和發展戰略的現實選 擇,也是資本主義全球化意識形態的理論化。新自由主義模式的根本特點和表現形式在于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化。資本主義金融化的內在矛盾在于:一方面,金融化 加速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本運動,推動了世界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實現了國際壟斷資本利潤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金融化導致金融膨脹,使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進一 步分離,從而為更嚴重的金融危機埋下了隱患。當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所充分暴露的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模式的內在矛盾,集中表現為該發展模式在經濟運行、經濟 結構和社會制度各個層面上的不可持續性。
從經濟運行層面來說,新自由主義模式實際上就是金融風險擴大與加深的根源所在。美國次貸危機是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次貸危機又是 美國秉承新自由主義原則、放寬金融管制的必然結果。2003年以來,美國金融機構為增加金融企業利潤采取減輕貸款前期負擔的辦法來吸引貸款客戶,放寬或實 際上取消了貸款標準,以便為購房者提供便捷的抵押貸款。大量信用記錄較差的低收入家庭進入房貸市場。而美國的銀行和債券評級機構則完全放棄監管責任。金融 衍生產品,特別是抵押債務證券化使次貸市場風險加大。金融衍生產品的杠桿率越來越高,在創新過程中使債務鏈條不斷延長,導致市場風險向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 險轉化,進而造成整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美國政府的貨幣政策和美國房地產行情變化也是次貸危機的重要因素。本世紀初,美聯儲為了推遲新經濟泡沫的破裂,連 續減息,而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聯儲為遏制通貨膨脹又連續17次加息,使聯邦基金利率從1%升到5.25%。這種情況下,2006年初房地 產開始降溫,房價逐漸由升轉跌。許多靠過度借貸的購房者既無力償付房貸到期本息,又無法再融資。次貸市場違約率大幅上升,大量房貸機構特別是與美國次貸市 場相關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產。據不完全統計,從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中旬,全美80多家次貸機構停業或破產,損失高達千億美元。英國、德國、 法國、瑞士、荷蘭、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50多家銀行、對沖基金等受到波及,損失上百億美元,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蕩。
從經濟結構來說,新自由主義模式在美國首先表現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嚴重失衡。美國的金融市場中的次級貸款約為2萬億美元;普通房貸,約為 10億美元;企業債,包括企業之間各種債券,約為60萬億美元;各種金融衍生品,約為340萬億美元。2007年,美國的GDP將近14萬億美元,同金融 衍生品的比例為1:29;其中的實物經濟與金融衍生品的比例為1:68。有學者指出,美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完全是人為的,是美國資本家階級、企業高級經理和 金融機構結成的利益集團為實現資本即股東收益的最大化造成的惡果。經濟結構的失衡導致美國的生產資本即非金融企業的資本積累逐步減少,因此,此次危機不僅 是管理危機,也是積累危機。與此同時,工人的實際工資和社會福利也不斷減少,因而出現了金融資本的高收益和大眾負債消費并存的矛盾現象。從國家層面來看, 生產資本積累危機導致國民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部投資和進口貿易,為了支持對美國本土企業的需求,美國不得不擴大世界范圍的需求。這種巨大的需求本來會引起 嚴重通貨膨脹的,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這種風險會按照外貿增長的比例分散到世界各國,其中包括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國。美國依靠自己的經濟霸權和 金融霸權,特別是美元的霸權制造了世界范圍的生產過剩和經濟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世界各國都要付出慘重代價。杜梅尼爾認為,美國的經濟危機轉嫁機制早在危 機發生之前就建立了,但是以金融資本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積累制度并不能保證資本主義生產的持續性,而只能推遲危機的到來,此次危機就是對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 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沖擊。
一、集體主義談自由
哈耶克對集體主義的批判,強調集體主義在經濟上是低效率的是與民主政治不相容的,強調認為只有在私有制和競爭下法治才能實現。理想與現實往往只差一部法律的距離,現實的自由和理想的自由亦是如此。縱觀我國的經濟體制,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提到關于對計劃經濟公有制的批判,認為計劃經濟公有制是一條通往奴役的道路。我們國家在建國初期借鑒蘇聯的發展經驗依葫蘆畫瓢的搞起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吃大鍋飯辦國有企業,一切顯得公平有序。很不幸,蘇聯因此而徹底的走向了奴役之路,我們國家也深受其害使得我國經濟不但沒有發展甚至倒退了30年。市場經濟私有制的出現拯救了我們,私有制帶來了個人的自由讓人有很多選擇,更重要的是,私有制讓人們可以更加富裕,企業擁有自主選擇生產的權力,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都是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自由決定的,擁有企業家才能的能夠把握市場大勢的人便很容易就能獲得財富。計劃經濟時代的情況則相反,那個時候有很多商品供過于求賣不掉,也有很多商品供不應求買不到。雖然說我們國家在過去的35年里實行了市場經濟,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嚴格上來說我們還處于過渡時期,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國有企業由于占了國民經濟一塊很大的份額,很難把它們私有化,所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體制在中國在短期內是不會消失的。
二、保障下的自由《通往奴役之路》第九章防止出現赤貧的適當保障和減少那些會把努力帶到錯誤方向上去的可以避免的原因以及隨之而來的失望,必須是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這句話單獨來看好像并沒有什么不妥也很符合我們國家的國情,但就是這一觀點,與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所批判的19世紀歐洲形形的集體主義者的言論有所背離,引發了奧地利學派中偏無政府主義一派的抨擊,他們認為哈耶克所提出的最低限度的保障與保障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都是干預主義者的主張,是站在福利國家的立場為政府背書,。其實結合哈耶克出版兩本書的時代背景,也不難推斷出現兩種不同言論的原因。哈耶克在二戰時期的英國完成了《通往奴役之路》,他親身經歷了人們在戰亂中無家可歸、食物短缺的困境,但是好像只有在那種時候才會發現所謂的經濟規律好像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奇的調節作用,放任自由不讓政府有任何干預讓經濟自然平衡的話,那么在這期間有多少人會因此失去生命。或許有這樣的考慮哈耶克才會在著作中提出最低限度的保障以維持人們的基本生活,他認為經濟的自由主義并不意味著僅僅要求政府不應該干什么,而是要求政府創立和維持一種有效的競爭制度,這樣的建議在當時看來是合理的。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國家近年來積極推動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建立社會保險基金,由繳費部門和繳費個人繳費以及其他合法途徑繳納籌資,用以保障人們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以及生育保險這五個方面的基本權益。作為國家的政策來說這是利于民生的舉措,其利用基金的方式管理資金的方式也是在把社保管理推向了市場。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來看,這就是政府維持有效競爭的方式,不是一味的補貼與提供,而是提供一個平臺其核心還是讓老百姓明白通過自己的勞作才能夠保障自身基本的需求。
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一個經濟發展成功的國家必然產生基于本國實踐經驗的經濟學理論,同時經濟學理論也必然進一步推動一國的經濟發展。如18、19世紀英國的繁榮既推動了由亞當?斯密、李嘉圖、穆勒等人所建立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古典經濟學為英國鏟除封建殘余制度、建立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國家,從而推動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理論支撐。又如,作為19世紀后起國家的德國,則是李斯特主義經濟學理論的創立和成功運用,推動了德國從一個落后國家一舉成為具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世界強國。再如,19世紀末美國的崛起,正是美國學派所提出的一整套國民經濟學說和政策方針為美國由弱變強并最終趕超英國提供了理論指導。
長期以來,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在政治經濟學的指導下,我國形成了許多重要的理論成果,如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理論、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理論,等等。正是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的經濟改革發展之路才避免了犯顛覆性錯誤,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之路,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