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09:47: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家長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但是在進入職業教育界之后,我原先對職業學校與學生的印象漸漸得到了改變,我發現職業學校的老師們遠比普通高中的老師努力與辛苦,職業學校的學生中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職業學校的各項管理比普通高中更加到位。但就像許多評論所表現的那樣,許多人――包括非職教圈的教育界人士――都無法想象職業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無法想象孩子經過職業中學的三年學習后所產生的巨大變化,他們更愿意相信的是媒體上關于職業教育的負面報道和坊間關于職業學校的種種傳聞。關于職業教育是否“二流教育”的辯論已經持續了幾十年,職業教育人士也努力了幾十年,但普通教育對職業教育的“傲慢與偏見”似乎沒有改觀,問題出在哪里?
戈登q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在《偏見的本質》一書中認為偏見的定義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支持或反對的態度,二是過度抽象的信念。人們一般把第二個元素稱作刻板印象。提到農民工很多人會認為他們滿身泥污、言語粗俗,提到“富二代”很多人會認為他們開著豪車、帶著大金鏈,這些都是刻板印象,要知道許多農民工已經穿上西裝走進了國家的議事殿堂,也有許多“富二代”克勤克儉、努力創業。可以看得出來,刻板印象與群體特征是緊密相聯的:當我們把一個群體的特征進行過度抽象時刻板印象就產生了。
一、推進中職學校與初中學校的接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從客觀上講,初中畢業生選擇上高中、考大學,最終成功的只有30%,受高中“三限政策”(限分數、限錢數、限人數)的影響,大部分初中畢業生不能踏進普通高中的門檻。這部分初中畢業生出路在哪兒?前途在何處?
搞好中職學校與初中學校接軌,對這些畢業進行合理引導,讓這些學生從自身愛好、家庭經濟情況和對前途的向往出發,選擇學知求藝學校,既是對學生和家長負責,又是對國家和社會負責。從學生和家長的角度而言,初中畢業后盡早考慮他們的未來,對考大學無望的初中畢業生,及時引導他們報考相關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既可使家長以最少的教育投資獲得最滿意的回報,又能使學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接受職業技術培訓,變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有施展才華、發揮才能的領域和舞臺。因此,實現中職學校與初中學校的接軌,引導并鼓勵那些上大學無望的初中畢業生積極報考適合自身發展的中職學校,接受職業教育,是家長和學生理智而務實的選擇。
就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需要而言,人類文明進步和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既需要高層次、高學歷的科研人員和技術創新人才,又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高素質勞動者。社會有分工,不管多高水平的研究、創新和設計,最后還是要靠工人、農民去生產、去應用,在實踐中把高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對創新技術的擴展對社會形成的推動力遠遠大于技術創新產生的推動力。而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主要是靠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完成的,從目前情況看,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勞動者素質低下;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農村實際來看,通過讓農民的孩子上普高、考大學來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不僅不可能,反而不現實,唯一可行且積極有效的途徑,是引導那些考大學無望的初中畢業生走職業技術教育之路。
由此看來,立足社會經濟發展,充分考慮國情和區域經濟實際,引導初中畢業生報考中等職業學校,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加快中職學校和初中學校接軌的建議。
1.加大職業教育宣傳力度。
長期以來,人們由于對職業教育重視不夠,研究不深,對職業教育產生鄙薄思想和認識誤區,社會上許多人不知道何為中職,總覺得職業學校不是很“正規”的學校,甚至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培養勞動者的教育,學上兩三年,最后還是回到家里,還得待業,因而不支持子女上中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為使家長和學生走出認識誤區,消除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是一個有效途徑。例如,以職教就業學生杰出代表和先進典型為榜樣,對家長和學生進行宣傳引導,使他們從國家政策、社會需要及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認識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提高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所以,著眼社會需要,轉變社會認識,職業教育發展將大有可為。
2.加強與初中學校的聯系溝通。
“走出去”,深入中學,與學生、與教師開展面對面招生宣傳,讓農村初中教師、學生深入了解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就業安置、辦學特色等,讓學生對中職學校產生濃厚興趣,愿意到中職學校學一兩門技術,這對家長、社會消除對中職學校的偏見,減少學生初中畢業后盲目流向社會必將有益。中職學校“走出去”,到各農村中學也可獲得初中畢業生各方面的信息,如學生學習素質、思想動態和畢業生升學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中等職業教育與九年義務教育的“斷層”和“脫節”,有利于中等職業學校靈活調整專業設置,更好地為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服務。
3.落實并加大貧困生資助力度。
中等職業學校實施“走出去”策略,是解決農村家長思想觀的問題,而對農村貧困生的扶貧資助,是解決農村家長對子女高額教育投資負擔的問題。不少家長想送子女讀中職,卻沒有經濟能力,他們更渴望能享受到國家政策的扶貧優惠,讓子女在九年義務教育后,繼續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所以中職學校要盡最大努力爭取政策,積極落實并加大貧困生資助力度。
4.解決好學生就業問題是根本。
中等職業學校在抓好招生,解決“入口”的同時,應花大力氣解決“出口”問題,這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源問題、增強職業學校吸引力的有效措施。為此,學校應該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一方面教育學生正確面對現實,客觀分析就業形勢,公正認識、評價自我,找到自身定位。另一方面積極與有關部門、企業和社會團體聯系,與他們建立長期、深層次上的合作關系,為他們培養所需人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以此拉動招生,推進中職教育和初中學校的接軌。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政府對于職業教育的傾向力度會逐漸加大。國務院總理就多次發表講話強調:“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任何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團體都不能忽視、輕視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遍觀歐美發達國家,特別是德國,其綜合實力為什么能夠力壓傳統兩強英法?位居歐洲第一?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僅次于美國日本,位列世界第三。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德國政府特別重視本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將本國的職業教育視作國家發展的一條重要命脈,對于職業教育體系培育之下的眾多人才,德國政府都是給予其最大的支持力度。甚至政府想盡辦法要為這些職業教育培育出來的人才創造優越的工作環境,以保持他們參加本國各領域工作的積極性。這種方法使得大部分德國職業教育人才能夠貢獻其自身的最大力量來為本國發展服務。我個人不得不佩服德國政府的這一明智之舉。
反觀我國,盡管政府一再強調職業教育對于國家建設的不可或缺性。但真正的自主選擇權還是在學生和家長的手里面。(附:德國政府要求,凡完成全日制普通義務教育的青年,只要不再繼續就讀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和其它形式學校,就必須接受義務職業教育,一般學習3年到3年半。)
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偏見和誤解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
一是社會、家長和學生本人對職業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存在偏差。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尤其是近幾年普高與大學擴招的直接沖擊,職業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社會的輕視,這種輕視不僅體現在社會公眾及用人單位身上,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也存在著這種輕視現象,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例如,學生中考后升入高中階段學習,重點高中、普通高中甚至職業高中都要劃定錄取分數線,唯獨中專可以不需要分數就可以直接就讀。雖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用意是可以方便更多的學生進入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教育,但社會公眾和家長卻認為不需要分數的學校肯定是沒人愿讀的學校,而進入這類學校就讀的學生本人則更是感到自卑和沒有前途。
直到今天,某些學生和家長還是對職業教育持有不解和偏見,甚至還帶著一些鄙視的眼光去看待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沒出路,比不上正規的大學本科教育;職業學院里面出來的學生大多能力和素質都比不上正規大學里面的本科生;讀職業院校出來找不到工作、讀職業院校就算找得到工作也是低收入、出體力、受窩囊氣的工作。”
二是來源于職業學校本身。
不少職業學校的主管人員和教師對中職教學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如“教學無用觀”或“教學少用觀”,認為中職學校主要是抓就業,認為教學只是作擺設的樣子而已,學時長短,教與不教都沒有什么關系。也有不少教師存在著“單純理論觀和“單純教學觀”,認為學校即教授理論基礎知識,技能培訓是用工單位的事,學校不用教,教了也白教。或者認為學校只管教學,只管發畢業文憑,至于學生拿到文憑能否就業,到什么地方就業那是學生自己的事。
以上來自各方面的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對于中職教學的規范化、科學化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也制約著中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現在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不樂觀,就業現在和招生一樣,成為構建高等院校口碑、名氣、實力的砝碼。其實想一想,讀了四年本科,最終的目的還不是為了要就業嗎?既然大家拼得就是一個就業,那么誰的就業形勢好就足以說明一切問題了。學歷固然是一塊敲門磚,但是自身的能力更為重要。
個人覺得,我國要想縮小與西方國家存在的明顯差距,大力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搞改革開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用于我國自身的發展。現在明顯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很薄弱,那為什么不能像引進西方國家先進科研技術一樣引進他們的職業教育發展經驗呢?
一、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從而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服務家鄉
景泰縣正路鄉現有21所學校,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10所、教學點10個。學校可開展“我的家鄉在哪里?”“我的父母每天在做什么?”的調查活動,讓學生了解父母從事的職業,體會父母的辛苦,增強學習的動力,并對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有朦朧的向往和初步的規劃,從而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社會需要聯系起來。
二、有利于農村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促進教育為地方經濟服務
景泰縣正路鄉是全縣唯一的純山區鄉鎮,人才吸納能力弱,經濟基礎薄弱。正路鄉的主要農產品有小麥、胡麻、洋芋和以扁豆、豌豆為主的小雜糧;畜牧業以傳統的灘羊放養為主,輔以生豬、牦牛飼養及少部分特種養殖;正路鄉銅礦石和石灰石儲量較為豐富,主要分布在砂河井和圍昌溝,依托境內礦產資源建成的大羅灣銅礦、金砂水泥廠、雙墩隆鑫冶鑄廠及3個白灰生產線是主要的工業企業。因此,正路鄉有豐富的鄉土教材資源,鄉土教材的編寫是滲透職業教育觀的重要手段。學校可組織教師,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把課本和現實生活、生產、職業聯系起來,把家鄉的發展和自己的人生定位聯系起來。
三、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文化課中職教內容的滲透,把學生的視野引入廣闊的生活海洋
要貫徹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把學生的視野引入廣闊的生活海洋,讓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當前,在農村基層義務教育文化課中滲透職教內容,就是要根據初中和小學課程的特點,結合教材中生活、自然、職業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有意識地滲透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愿望,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這樣,作家、植物學家、物理學家等美好的職業名詞和活生生的現實聯系起來,學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教師要想辦法讓課堂與農村生產生活實踐密切聯系起來。
一是中小學語文、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地理等各科知識和農村生產實踐有著廣泛的聯系。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手扶拖拉機、三輪摩托車,這其中就有許多物理知識,物理老師可以將其作為活教具,形象直觀地進行現場教學。農村中的各種飛禽、動植物則是生物老師的活教具。農村中的鄉土文化、自然景色是語文老師的活教材。
二是在各科教學中滲透職業教育的內容,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帶著課本走出教室,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問一問,充分了解現代生產生活中的知識。掌握工農商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加強參觀、交流,組織學生到農村、工礦、企業、職業中學進行參觀、實驗、測量、探究。
三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各科教學都要重視實踐環節,遵循“理論引領,實踐對照,融會貫通,活學活用”的原則。如語文課要引導學生觀察人、事、物、景,讓學生以記者身份采訪,以作家身份觀察生活。
正路中學組織初三學生到景泰縣職業中專參觀實習車間,參觀鄉鎮企業,使學生通過看、做、問等各種活動,感悟知識,理解知識,掌握技能,將所學的科學知識和原理運用于實際生活,從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的判斷力、創造力得到增強。
四、有利于學生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5-00-01
近幾年,我國職業教育經歷了很多,從純中專學歷教育,發展到校企聯合的辦學模式,失敗后又走上了職業高中的老路子。一方面用對口升學的職業高考實現學生的大學夢,一方面使那些不能對口升學的學生也能學到一技之長,這讓職業學校的發展拉開了新的序幕。可是,以升學為導向的模式與職業教育就業為導向的模式是有沖突的。如果搞了升學,勢必會引導學校老師抓了應試教育,放松職業技能訓練;如果只為企業培養技術工人,這又與當代“90后”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不符。展望未來,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又如何呢?結合各個地區的情況,我們看到新時期職業教育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家長看不起職業學校
走訪過程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社會對職業學校的謾罵,這種歧視是顯而易見的。諸如在街上看到學生談戀愛,搞曖昧,就會認為是某某職業學校的,把學校戲稱是“婚姻介紹所”;某同學穿著奇異,或者發型非主流,肯定會有人說那是職業學校的;某同學成績落后,或打架斗毆、不服管教,家長就會送到“勞教所”――他們眼中的職業學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以看出,目前中職學校仍然被社會認為是差生的棲息地,家長常規教育下無奈的選擇。把孩子送進中職學校并不是出于學習一技之長,教育成才的考慮,而是從家庭環境、學習程度、就業及照看孩子等角度作出的選擇。
面對如此態,我不禁想問:難道職業教育真的是這樣嗎?同樣的問題在普通高中就不存在嗎?通過實際調查多所職業學校,結合我校實際,我深有感觸的告訴大家一個事實,那就是職業學校的管理比普通高中嚴格、職業學校的教育效果更勝于普通高中。還有,上文提到的一些現象在普通高中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嚴重!所以,我認為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見。從辯證的角度看,這種偏見的形成原因有兩點:其一、普通高中的閃光點掩飾了斑點;其二、新時期的職業教育現狀還不為人們所了解。作為職業教育者,我不能對普通高中多說什么,我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職業學校。
二是當代“90后”們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低,中職學校普遍面臨招生困難
縱觀目前的中職學校發展情況,在經濟發達、用工需求大的南方地區、職業學校缺乏生源,可是在學生較多的西北地區,職業學校的發展落后于南方地區。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生活條件的大幅提高。當代的中學生大部分都是嬌生慣養的獨生子,缺少理想信仰、功利欲望心強烈、過分自我和追求個性,怕吃苦、怕吃虧成了這些“90后”們的顯著特征。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父輩不同,不再以做一名技術工人為目標。中職學校在學校管理、技能學習、就業安置等方面不能滿足學生及家長的要求,導致學生認可度低。對于學生而言,由于現在的一些家長仍然認為職業教育是“二流教育”,他們寧可花高價讓孩子上普通高中,也不愿孩子走進職業學校、畢業后當工人,導致其心理上存在自卑感。此外,現有體制下,企業和學校之間、學校和學校之間教師流通不暢,一些職業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優秀技工不能到職業學校任教,尤其是資金來源匱乏,職業教育層次偏低。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引起許多中職學校招生困難的連鎖反應。
三是定位低、標準低讓中職畢業生缺乏就業競爭力
嚴酷的就業形勢,壓迫學生不斷追求高學歷,在招聘會上本科生、研究生比比皆是。公務員崗位、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這些讓人羨慕的工作都要求本科以上,這讓我們職業中學的畢業生沒有任何的競爭力,有的中職學校無法安置學生正常就業;有的中職學校無法給學生找到與其所學專業相對應的職業,導致學生學無所用;有的中職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就業門路少,工作待遇低等等。這些就業安置問題的存在無疑會使學生及家長在作出決定時猶豫和徘徊。
在數據上,我們往往只看到了就業,卻忽視了失業!當然這些就業與失業的原因,不能完全歸罪到學校的技能培訓不到位,或者安置不妥當。中職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失敗,綜合競爭力較低是根本原因。競爭力的提高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要求,需要企業在招聘中職畢業生時提高門檻。定位低,標準低就會讓學生失去斗志,學校教育簡單化,認為怎么樣都是一樣。許多中職學生做事馬馬虎虎,成績怎么也提不高,其原因總歸是人思想意識的落后。所以只重視技能的培養,而不理會人性的教育,這樣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及學校教育標準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職業教育發展
根據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劃,中等職業學校應把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放在首位,努力培養適合在企業一線的技術工人。對于學校,由于教育方向及教育標準單一,把抓學生的技術技能學習作為重中之重,無意中忽視了學生素質的提高,最終是既沒把學生技術抓好,又沒把學生素質提高。而企業也僅僅看到了學生技能的合格證、學校的畢業證,卻看不到學生的思想意識狀況。如此思想意識低下的學生,就算技能水平再高,也不會踏踏實實工作,把握好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學生,又如何成為一名高素質的合格勞動者,為我國現代化及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即使當不了一個合格的工人,也不能成為一個社會的敗類。據近幾年的統計,在青少年犯罪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各類中職學校學生犯罪率有上升和抬頭的趨勢。有人說,辦好一所職業學校就等于減少一所監獄。雖然說的比較偏激,但也突顯了當今中職學校存在的管理問題。以此類推,如果辦不好一所中職學校,或者說學校的管理跟不上呢,那么它不但會形成一所監獄,一旦這些學生走向社會,他們甚至會給社會帶來幾所監獄的不良影響。
以上分析的這些問題,極大的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甚至無法從真正意義上滿足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發展的苦心,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作為一名從事中職教育工作者,我覺得大家都應當首先認清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看清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共同思考,一起努力,才能讓職業教育更好的為祖國的明天貢獻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盡管近年來職校優秀畢業生的勵志故事不時見諸媒體,但大多數職校生職場發展空間小、待遇低似乎也是不爭的事實,許多單位招聘員工時要求985、211院校畢業似乎也說明了“英雄要問出處”,在公務員等考試中,或干部提拔等涉及個人發展的道路上,“本科以上學歷”幾乎是普遍要求,學歷歧視無處不在。筆者參與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逾六成的學生認為職校畢業生就業前景差、社會地位低,而超過九成的學生表示自己接受職業教育是無奈選擇。
中國分類號:G718.5
一、農村中職招生困難的原因
中職招生工作在市場機制主導下難度是逐年加大,高校擴招的影響再加上職校、技校、培訓學校等,使招生大戰愈演愈烈,招生難、難招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1、社會偏見降低了中職教育的社會評價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儒家思想深深潛伏在家長的頭腦里,認為孩子讀普高是有機會考上大學,讀普高比讀中職將來的社會地位要高。“上高中――考大學――工作好”就成了學生奮斗的方向,成為家長的期待,因此對中職學校不屑一顧。而中職學校的主要生源又是初中畢業生,愿意到中職學校學習專業技能的學生報名情況不理想,這給中職學校招生帶來沖擊和壓力。
2、農村中職教育的預期收益率效果不高
九年義務教育后,初中畢業生可以選擇繼續接受高中教育,也可以接手職業教育,甚至可以直接選擇外出打工;一般情況下,那些成績不好而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村初中畢業生會選擇外出打工。中職畢業生與初中畢業生外出打工時的工作內容和工資收入水平基本沒有差別,誰還愿意參加中職教育而拖延三年賺錢時間?與其等三年再打工不如初中畢業后直接外出打工。農村中職教育缺乏經濟利益性,一些學生家長將子女送到中職學校學習的初衷是孩子年齡太小不適合參加勞動,先在職業學校混幾年,這樣農村中職學校出現招生困難現象。
3、農村中職學校特色專業設置不明顯
中職學校的辦學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專業。但也有中職學校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為了擴大招生面,對市場需求量大、就業前景可觀的專業,冒然地去開設本不屬于自己特有的且不熟悉或不太成熟的專業;由于師資力量不足,辦學條件不完善或說根本不具備。這類中職學校開設的專業無形中造成了中職學校專業設置不規范的混亂局面。目前招生好、生源素質高、社會影響大、辦學有特色的中職學校,都是以市場為依托并豐富和深化自己傳統的特色專業,站穩市場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因此,特色辦學、社會認知度高和信譽好的中職學校,招生難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也是農村中職學校值得有去深思的問題。
4、中職學校辦學聲譽的下滑
生源是學校生存的條件,而聲譽是發展的基礎。中職學校招生難還與其聲譽有關,而好的聲譽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重身份、輕技術”的傳統教育觀念一直影響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中職學校招生教師都會在招生中體會到現在的家長和學生對中職教育的輕視。又因學校多、生源少,規模擴大等,使部分中職學校在招生中有不規范的言行,宣傳中詆毀他校來抬高自己,無形中造成中職的聲譽整體下滑。另外,一些極差的學生進入學校和社會后因嚴重違紀違法成為反面教材,使學校聲譽雪上加霜。
二、解決農村中職教育招生難的對策與建議
1、實行農村中職國家義務教育
農村職業學校教育對象是農民子弟。農民的低收入水平難以負擔孩子的職業學校學習費用,國家應該對農村中職教育實行免費政策問。不但如此,國家還應該對中職教育承擔義務責任。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對象主要是沒有升人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這部分學生年齡一般在15歲以下.尚未達到法定社會勞動年齡。國家應該實行中職義務教育。將初中畢業未升學學生全部納入中職義務教育范疇,不允許這些學生失學。
2、建立和嚴格執行勞動準入制度
從職業教育出口看,我國應該建立和嚴格執行勞動準入制度。所謂的“勞動準入制度”,就是通過實行嚴格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只有持有合格職業資格證書的勞動者才有資格從事與證書相對應的工作。這樣,初中畢業生只有通過接受職業教育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才有資格參加社會勞動,中職學校招生難問題將迎刃而解。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既激發全社會勞動者學技術、學技能的熱情,又規范用人單位的用工行為。通過技能鑒定機構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對勞動力質量進行認證。不但有助于中職學校生源拓展,還可以為中職畢業生自主擇業和用人單位自主用工提供客觀的職業技能憑證。
3、建立中職與高職有機銜接機制
中職學校招生難原因之一是中職教育難以繼續升學,中職教育變成終端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該與中職教育有機對接,中高職有機銜接的關鍵是“接口”和“通道”。首先,從高職的生源渠道看,普高畢業生占大多數,而中職“三校”畢業生占小部分,往屆和在職人員很少。擴大高職從中職對口招生的比率,對一些技能性較強、學制要求較長的專業,應當將中職生源限額擴大。其次。從高職的招生看,近年來,高職對接中職的“門檻”越來越低,中高職關聯度越來越高,政策上給高職的自也越來越大,但高職院校在考試形式和錄取辦法等方面應該擁有更大的自。再次,從中高職銜接的方式看,高職學校實行校校直通快車,直接從中職對口專業招生,可以實現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與普通初中的無縫對接。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9-0015-02
一、河南省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社會上對高職教育認識有偏見
河南省存在著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的突出問題,尤其是高級技工嚴重短缺。從目前看,社會對高職的偏見仍然很頑固。現在的技工人才從培養到使用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和偏見,生產活動中明明需要的是應用型高技能人才,不少單位卻遵循陳舊的用人觀念,一味強調進人要求高學歷,要求“本科以上”,甚至是碩士以上,把高職畢業生排斥在人才范疇之外。很多家長則期望子女走從高中到大學這條“獨木橋”,而不愿讓孩子進入高職院校學習。這種狀況不僅使教育需求與教育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很難緩解,還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和人力資源的結構性短缺。
2.生源下降
2011年河南省的招生情況表明,高等教育的報考人數比上年減少10萬人,減少的人數呈加速擴大的局面。一方面,大學擴招,特別是高職院校擴招人數較多,另一方面報考人數減少,使得報考高職院校的學生也在減少,高職院校遇到了生源不足的嚴重問題。
首先,社會上一直存在“學而優則仕”的陳腐觀念,人們思想觀念中存在著管理人員比工人要強,坐辦公室的比在工廠一線強的陳舊觀念。很多學生盡管成績很差,家長還是希望讓學生去讀大學,想讓孩子拿個大學文憑好以后進入管理崗位,而不愿讓他們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學生本身也受社會輿論的影響,存在著職業偏見,存在著重視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的觀念,上高職院校的意愿不高。其次,上高職的學生70%是農村學生,由于教育資源城鄉不平衡,這些農村學生面臨著家庭收入低,教育成本高的矛盾,致使相當一部分農村學生對高職教育望而卻步,即或是馬上“注冊入學”,也是報到者寥寥。再次,這些年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也使得適齡入學學生逐年減少。
3.高職院校辦學定位不準
首先,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體現在“應用性”上,但現時生活中卻存在相反的情況,有一部分高職院校盲目模仿普通本科的教學模式,側重學歷教育;專業設置上與市場需求結合不夠緊密,沒體現出高職教育應有的職業性和技能性,教學內容陳舊過時,不能將新技術、新工藝納入課堂教學,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深度不夠,操作能力不強,角色模糊,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人才培養標準,不能適應經濟建設對技能型應用人才的需求。
4.辦學質量不高
河南省高職教育還設有從中專學校的辦學模式中脫胎出來,從教學管理、課程設置、教師素質都脫胎太慢,特別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學術發展還都是低層次的,致使高職整體辦學質量不高。
目前河南高職教育在學歷層次上仍然是專科,在高等教育的序列中,高職院校只能是“第三世界”,處于高等教育的低端層次,上高職院校是考生考不上本科之后的無奈之舉。
在河南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中,截止2010年底,全省中等職業教育的在校生數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9.62%;高等職業教育學生人數也占到普通高等學校在學生人數的55%。雖然河南高職院校招收一部分對口生升入專科學習,但目前還沒有本科甚至是碩士層次的高職院校,職業教育體系不健全,教學質量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建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5.師資隊伍建設薄弱
由于高職大多脫胎于中專學校,因此,原有的在校教師也大都由“高級講師”轉評為“副教授”,但還沒有適應學校的新的高職定位,其教學指導思想、基礎理論、科研能力、教學方法與手段都仍在低層次水平之上。據河南省教育廳統計,2010年高職專任教師博士、碩士畢業的高學歷比例為43.60%,低于全國49.42%的比例;其中專任教師高級職稱的比例為33%,也低于全國39.2%的比例。特別是,“雙師型”教師隊伍還遠沒有達到教育部80%的比例要求,2010年河南省雙師型教師比例為65%,不適應高職培養目標的要求,這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二、河南省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
1.河南省產業結構調整后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起步之年,已經有一些大企業進駐河南,世界500強中已經有72家到河南辦廠或設立分支
機構,為河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高職院校可圍繞富士康IT產業園、惠普科技產業園培養電子信息技術人才;圍繞鄭州日產、宇通客車、海馬汽車培養汽車和現代裝備制造業人才;圍繞現代物流、文化創意、旅游、金融服務等產業,培養高素質產業工人和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把河南省的人口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省在積極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有序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優勢主導產業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大軍,高等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
國家為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職業教育引起了社會及各級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特別是中央政府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教育部和財政部在2006年11月正式啟動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這項計劃被譽為我國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的“211工程”。國家在“十一五”期間投入20億元經費,重點支持100所認定的示范院校建設。“十二五“期間,河南將繼續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對高職院校而言,無疑是發展歷程中的又一良好機遇期。
3.高職畢業生就業發展前景看好
從1999年以來,高校的大規模擴招,使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從2000年到2009年,河南省大學畢業生數量從4.7萬人增加到33.41萬人,增加了7倍。近10年來,河南省高職院校共培養畢業生123萬人,畢業生就業率也由原來的40%左右提高到90%以上。2010年5月中央《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我國在高技能人才隊伍發展上,要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培訓重點,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2011年末,河南省高級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比重為24.5%,要想到“十二五”末使高級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比重達到40%,高技能人才總量由2011年的100.4萬人達到2015年的160萬人,人才缺口很大,高職教育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促進河南省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建議
1.營造尊重職業教育的社會氛圍
河南省應當學習借鑒日本、德國二戰后發展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二戰后的日本、德國,到處是戰爭留下的殘垣斷壁。但日本、德國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就醫治了戰爭的創傷,并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實力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強國。這兩個國家快速崛起的“秘密武器”正是發達的職業教育。他們的富民強國之道,都是以教育的振興促進經濟騰飛,特別是重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二戰后,德國創立了“雙元制”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日本也創辦了1000多所“專門學校”,即職業技術學校,為社會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這些專門技術人才技術精湛,功底扎實,使得他們制造的產品往往由于技術性能優良而率先占領市場,促使和造就了德國、日本經濟的快速騰飛。日本、德國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他們有正確的人才觀,他們認為社會不但需要科技創新人才,同樣,掌握熟練技術的高素質勞動者也是人才。我們應當學習和借鑒日本、德國的成功經驗,營造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會氛圍,使之成為全社會普遍共識的理念,并制定相關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在職稱、職務晉升上使技能型人才保持與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同等待遇,逐步消除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2.明確定位,提高辦學層次
首先,要明確高職辦學的目標定位。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和管理一線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其次,河南省高等職業教育目前僅有專科層次,為適應社會經濟建設對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適時調整高考錄取政策,把高職院校招生位次提前,培養本科層次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河南省要提前規劃,在條件成熟時把專科層次的高職院校升格為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院校,并承擔碩士研究生層次的教育任務,建立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
3.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一是改革辦學模式。高職院校的辦這模式大體上包括產學結合、工學交替、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等等。河南高職教育要根據中原經濟區的需要,以區域產業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對人才需求為依據,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等形成的實踐教學基地,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崗位的無縫對接。二是突出特色,提高質量。河南省高職教育歷史短,特色不突出。要提高教育質量,就必須在“特色”二字上狠下工夫。高等職業院校應制定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4.調整招生政策,擴大生源范圍
根據中原經濟區建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河南省要調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政策,逐步將高等職業院校的主要招生對象由普通高中畢業生轉為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探索高等職業院校自主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和注冊入學的管理辦法。探索已工作的職業院校畢業生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時將其工作經歷和業績作為優先錄取條件的制度。擴大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對口升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升學比例,擴大高等職業院校應屆專科畢業生升入本科層次學習的比例。遴選若干所國家級和省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試點院校,從2012年起開始招生。
5.建設一支適合從事高職教育的師資隊伍
高等職業教育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與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職業教育需要的是“雙師型”教師。高職院校要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同時要大量聘請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學校要進一步優化教師結構比例,切實保障新增編制主要用于引進“雙師型”教師。政府要改變現行的對高職院校的經費撥付辦法,變按教師編制撥款為按學生規模和人數撥款,增強職業院校用人自,使高職院校根據辦學需要在核撥人員經費總額內自主聘任教師,可將核定編制總數的20%左右作為流動編制。建立高技能人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到職業院校從教的制度,積極推進在企業中配置職業教育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工作,建設一支適合從事高職教育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Z].河南省人民政府,2011.
既然現代學徒制這么好,而且我們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就引進了,早應該遍地開花才是,為何現在還要大談特談,開展試點呢?一言以蔽之,只能說明我們引進吸收得不好。即便現在試點,也存在“學生和家長的反映較為平淡,積極性不高”的問題。這里對應的一點,是職業教育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必須適應社會的需求,在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時期,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高了,由原來的種植業向工業技能方向發展,而職業技術也在此背景下迅速發展,其專業更加豐富,職業教育逐步規模化、制度化和系統化。在此基礎上,中國職業教育的專業發展逐漸向著綜合性、技能性的方向發展。因此,職業教育必須在人才培養規格、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等方面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相協調,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一、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21世紀以來,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了一個良性發展時期,尤其是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后,職業教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還在協調發展過程中,但改革的思路已經更加明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各地區職業院校的布局結構漸趨合理,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已被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目前正處于進一步試點和規劃建設過程中。
(二)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職業教育的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影響其持續發展的桎梏性問題。首先,“重普教輕職教”的思想觀念依然頑固,職業教育始終走不出“二流教育”的泥潭。從政策執行和政府投入來看,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普通教育差距巨大,職業教育地位“邊緣化”不斷放大。其次,亟待加強職業教育的內涵,不斷提高育人質量。做實做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職業學校不僅缺少“雙師型”的教師,而且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定位不明,簡單的企業鍛煉不能造就“雙師型”教師,另外還受政策和資金的限制,真正的高素質高技能型教師難以出現,職業教育更缺乏一種科學的雙師型教師鍛煉成長的機制。另外,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還不盡合理,區域發展極不平衡,職業教育難以實現層次提升和普教共融,更談不上實現人才成長的“立交橋”;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差距明顯,城市和農村更不在一個發展層面,新型城鎮化導致的城鄉接合部的流動人口難以得到良好的職業教育,社會公平在職業教育上難以得到切實體現。
1、職業學校軟件硬件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社會的不斷發展,加大了職業技術學校相互之間的競爭,職業技術學院唯一能吸引學生的就是它的辦學目標,職業院校的辦學特點是技能為主,為學生提供求職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且增設更多的社會實踐環節,讓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這一特點和目標決定了職業院校的軟硬件要求非常高,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師資方面必須聘請一些企業部門管理人員、實習與實訓環節必須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等,這些都需要學校加大經費的投入。然而國家對職業學校的投入比本專科院校少,相比之下受重視程度較低,導致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預算經費的投入不高,影響了學生報考職業院校的積極性。經費投入不足,職業院校自然在軟硬件裝備及教師的引進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及辦學質量。
2、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的需求不相符
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在學生技能培養方面與企業掛鉤采取了不同措施,比如采用職業技能培養、工學交替、訂單培養等方式,與企業簽訂一定的協議,試圖通過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方式來為學生提供技能培養加專業實習,以保證學生在畢業后能夠直接進入工作崗位。然而,學校的辦學與市場需求尚有差距,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與企業對員工的綜合素質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有時能夠掌握專業知識,卻無法掌握專業技巧,能掌握工作內容,卻無法學會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學校還需要進一步增強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和職業性,實現專業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和系統化,真正為學生走上社會、走進企業打下實實在在的基礎。
3、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
雖然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非常迅速,而且在規模方面及廣告宣傳方面做得比較到位,但是職業院校與本科院校相比缺乏吸引力,這使得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首先,長期以來主要是受傳統文化影響,人們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根深蒂固,這種偏見存在多數人當中。中國老百姓有這樣一種看法,即職業教育屬于一種技能型教育,餐飲、理發、伙食等,多數家長認為這些是社會底層人員做的工作,很多家長不愿意將孩子送到職業學校學習。其次,人們對職業教育存在“培養成本高,就業回報低,畢業發展空間小”的偏見,不愿意選擇職業院校就讀,把接受職業教育看作不能接受高一層次教育的無奈選擇。這樣,造成職業院校生源不足,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技能性人才的需求。
二、我國職業教育長足發展途徑探析
1、推進校企合一機制
職業院校要在人才培養方面近距離接近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讓學生真正實現畢業即就業,就必須建立健全企業參與制度,讓學生每年都能接受企業實踐。同時,要利用學校現有的條件,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動手機會。比如可以在學校食堂開設學子食堂,廚師全部是學校學生,學生在上學的同時,可以感受到自己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工作的心理狀態。同時學校還可以開設一些小型的服務崗位,讓學生上崗實踐。總之,要為學生灌輸學校即是社會的思想,并努力為學生創設這一環境。只有這樣,當學生真正脫離學校進入到社會中去,才會學以致用,不會感到脫節。
2、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
建立有效的職業學校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職業學校的組織結構,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對于年齡比較大的技能型人才,適當降低學歷標準,建立靈活的職業教育教師的資格證書認證制度,讓擁有高級技能的人才能夠來到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中來。對于職業院校教師實行定期考核,促進教師自身能力的不斷提高。
落實和完善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落實和完善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要把到企業實踐作為提高職教教師實踐能力的重要形式。加大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拓寬師資培養培訓渠道。建立職業學校教師的繼續教育制度,倡導終身學習。
建立董事會制度,在董事會制度下,有效監督職業學校校長的行為,促使校長管理好職業學校。建立職業學校兩級內部管理體制,可以減少職業學校內部管理的中間環節,解決由于管理層次過多引起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種內部管理體制的優點是學校的內部責任明確,使得任務的落實能力比較強,辦事能直接找的責任人,能有效提高職校的內部管理效率。
建立專業法人制度。建立“專業法人制度”可以有效地激勵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主動了解市場信息,明確教師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責權利,使得學校的專業建設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促使學校專業與產業的結合。
3、拓寬職業院校的生源范圍
學校軟硬件設施再好,投資再多,辦學效果再好,沒有生源或沒有吸引力,仍無法實現均衡發展,因此學校應重視對自身的宣傳,提高人們對職業院校的認識度,不斷擴大生源范圍。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職業院校的知名度。例如可以提高職業學校各項優惠待遇,加大學生獎學金,降低學費,增設貧困生免費就讀的機會。另外,加快健全職業教育體系,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報考職業院校,從而實現職業教育辦學與社會大眾需求的平衡。
4、完善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教
對《職業教育法》做出相應的修改與完善。從法律上明確各個參與職業教育主體的責任與義務。明確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防止互相之間推脫責任。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責任與義務,體現企業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一員所必須要承擔發展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增加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總之,理順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轉變管理職能,加強職業教育的監管。建立校企之間專門的組織機構,發揮行業組織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簽訂校企之間的契約。職業學校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建立為校企合作服務的運行機制,積極推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雙師型教師制度,充分調動職業學校教師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教。
參考文獻:
[1]周建松.關于全面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
[2]劉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