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8 10:08: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作物市場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0引言
硝基復合肥是我國目前發展比較迅速的一種新型環保農業化肥產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作物在農業種植中有比重也越來越高,農業生產中,農作物對肥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硝基復合肥含有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元素,具有良好的增產效果,不僅能夠為農民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為社會帶來一定的收益。
1硝基復合肥發展現狀
硝基復合肥是一種含氮元素與磷元素較高的肥料,其營養物質均勻,有效含量比較高,因此深受市場青睞,硝基復合肥具有一系列優勢,一般具有肥效高,便于農作物吸收,且不容易使土壤出現板結現象的優點。因此,國家也大力支持化肥產業的相關政策,與尿素相比,其養分流失少,大多能被農作物吸收,因此受到國家化肥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目前國內硝基復合肥生產工藝大多是以硝銨為氮源,添加磷、鉀等復肥原料,二次加工生產出的三元素高濃度復合肥料。硝基復合肥的生產方法有固體團粒法、料漿法和熔融造粒法三種,其中熔融造粒法可直接利用熔融硝銨加入磷、鉀原料和防爆劑后制造出成品,適合于工業化連續生產。制約硝基復合肥發展的瓶頸主要有兩點:一是安全生產條例制約。這就要求生產企業要認真研究生產工藝和技術,嚴格執行有關文件,達到安全標準。二是認識上的誤區。多年來,在許多消費者中一直存在施用硝態氮肥會使農產品(主要是蔬菜)中的硝酸鹽積累,并形成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在這方面特別需要媒體加強宣傳和引導,糾正人們的錯誤認識,為硝基復合肥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2硝基復合肥發展的市場前景
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不斷改革,硝基復合肥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的運用。硝基復合肥的未來的發展不僅要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指標,而且還要注重農民的利益,從而達到環境友好,社會經濟效益提高的目的。中國已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硝酸生產國,現有硝酸生產企業70多家,產能達到840萬噸。同時由于近10年來國內正在迅速發展的化肥新品種硝基復合肥,使硝酸與農業、化肥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硝基復合肥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目前國內20 余家硝基復合肥企業的產量都不大,且推廣不夠,國內不少地區市場還是空白,因此生產企業應在品牌宣傳、市場促銷上多下工夫,盡快形成較為強勁的市場需求。首先,市場潛力大。目前國內氮肥構成仍以尿素為主,基礎肥料復合化程度僅有15%~20%,而世界平均水平為50%。國家要求2010年國內肥料的復合化率達到50%左右,這為硝基復合肥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機。因此未來硝基復合肥產業技術會逐步增強。首先,對于硝基復合肥的生產,可采用高塔熔融造粒工藝,對添加的復肥原料進行靈活的調整,不僅投資省,而且一套裝置能同時生產硝酸銨、硝基復合肥和尿基復合肥,具有產品品種和市場需求調節功能。其次,原料易得。與中國硫磺資源缺乏、自給率低的窘況相比,生產硝基復合肥的資源相對豐富,發展硝基復合肥可以減少中國對硫資源的過分依賴。最后,成本優勢明顯。與其他品種的復合肥相比,硝基復合肥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和盈利空間,深受流通企業追捧。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硝基復合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其未來的發展前景也是十分可觀的,而目前我國生產硝基復合肥企業的并不多,并且產量也不高。因此,要大力開拓市場,加強產品的宣傳力度,是硝基復合肥廣泛地應用與市場,以提高我國農業的施肥水平,促進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在靜東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培順帶領下,我們走進社員的雜糧種植區,看到一排排茁壯挺拔的高粱、綠油油的黑花生和紫薯秧、低垂飽滿的谷穗,大家被眼前的豐收景象所吸引。據入社農戶介紹,由于今年雨水充沛,合作社種植的谷物長勢普遍良好,通過訂單式種植,2600余畝糯高粱即將收獲,大部分送入酒廠釀酒,利潤頗豐;300多畝紫薯9月下旬上市,黑花生也將于近期采摘,市場前景可觀。由于是合作社統一指導種植,統一籽種、統一規模、統一管理、統一收購,“一條龍”式的經營模式,讓人們種著放心,形成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農戶劉占強高興地說:“有了合作社之后,我們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樣,一年種什么、種多少畝、收多少錢,心里都有數了,像買籽種、肥料這樣的事,都是從合作社統一購進,既省心又省力,遇到什么問題,合作社聯系的技術員就到地頭給我們解決,種莊稼真是沒有后顧之憂了。”
靜東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培順介紹說:“黑色雜糧具有品質好、產量高、受市場沖擊小等優勢。目前,合作社已引進種植黑花生、黑綠豆、紫薯等特色雜糧新品種13個,種植面積達到9000多畝。為使‘小雜糧’闖出‘大市場’,合作社不斷引進新品種、規模化種植,并與河北農林科學院甘薯研究所、天津農科院合作開展新品種示范推廣,每周都有專家前來指導。通過有力的質量保障,合作社的雜糧已經擺上了國際展銷會的展臺,實現走出靜海,遠銷國內多個地區,成為市場供不應求的特色農產品。”
生物殺蟲劑是指利用某些生物體內產生的活性物質,或微生物本體作為殺蟲劑,其相比化學農藥具有選擇性高、殺害目標范圍小、毒性低、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已經為今后農業殺蟲劑產業發展的趨勢。隨著我國分子生物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殺蟲劑的生產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由于其特有的優越特性,使其在市場中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前景。
一、我國生物殺蟲劑的現狀
目前許多西方國家已經大量推廣使用生物殺蟲劑,我國對生物殺蟲劑的研究起步較晚,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已有具備一定試驗條件的科研院所及重點實驗室,有1000多家生物殺蟲劑生產企業,我國生物殺蟲劑的發展步伐正在逐年加快,有部分自主研發的生物殺蟲劑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國外水平,不滿足國內需求,而且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其中主要以微生物殺蟲技術為主。隨著我國自主研制出的氣相雙動因態發酵技術的應用,解決了以往開放式發酵難以對相關參數進行有效控制、并且容易感染細菌等弊端,這項新技術的應用使得發酵效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也得到降低。
二、我國生物殺蟲劑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
(一)細菌類殺蟲劑
細菌殺蟲劑是現今非常有發展潛力的一種生物殺蟲劑,其利用農作物的害蟲病原菌對害蟲進行感染,使害蟲體內產生毒素,使害蟲致病死亡,從而達到有效消除害蟲的目的。應用比較廣泛的病原菌有蘇云金桿菌、青蟲菌和日本金龜子芽孢菌等,其中蘇云金桿菌(Bt)是一種可以產生胃毒的殺蟲劑,對多數昆蟲有較明顯效果,應用最為廣泛,為了進一步提高蘇云金桿菌的殺蟲能力,擴大目標選擇范圍,一些學者通過對其基因進行改造、嫁接等方式來創造出新型的轉基因蘇云金桿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近年的研究中還發現蘇云金桿菌在生長階段會產生一種殺蟲蛋白,其基因對農業常見害蟲有更為顯著的特異性,因此受到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青蟲菌具有嚴格的選擇性,其對鱗翅目類的農作物害蟲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對具有吮吸口器的昆蟲起不到任何作用;日本金龜子芽孢菌能夠在農作物害蟲體內產生A型乳狀病毒,這種病毒能致死受感染的害蟲,有效地降低害蟲的密度。
(二)真菌類殺蟲劑
真菌是一類較大的殺蟲微生物類群,其可以直接通過害蟲的外表皮進行入昆蟲體內,使害蟲致病,其有著較復雜的致病原理。真菌類殺蟲劑具有針對大范圍類群害蟲均有效、害蟲產生抗藥性機率低的特點,因此得到研究界的重點關注,幾年來得到較快的發展。真菌是一類較大的殺蟲微生物類群,我國對真菌類殺蟲劑的研究以有30多年,其中白僵菌等菌種有著較長的研究歷程和較大精力投入,白僵菌在北方玉米螟的防治及南方林區松毛蟲的防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病毒類殺蟲劑
病毒類殺蟲劑具有較強的的選擇性和專一性,能夠在害蟲群體中產生流行病,能夠控制整個害蟲群體的發展,有效降低害蟲密度,病毒類殺蟲劑具有較為廣泛的資源,昆蟲病毒種類超過1000種,我國目前已研制了30種病毒殺蟲劑,主要應用在棉鈴蟲的防治上。目前病毒類剎的研究方向和發展趨勢主要是開發農作物害蟲新病種,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殺蟲病毒基因進行重組和改造,從而提高病毒殺蟲劑的效力。
(四)抗生素類殺蟲劑
現今使用的生物殺蟲劑中絕大部分為抗生素類殺蟲劑,幾近十年來,隨著我國對生物殺蟲劑研究的重視和大量精力的投入,我國研發了許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抗生素殺蟲劑,目前已大量投入實際應用的主要有寧南霉素等。我國是農用抗生素的生產大國,但相應的知識產權確極度匱乏,自主研發的農用抗生素產品實用性不足,影響力較弱。
目前,抗生素類殺蟲劑的發展趨勢主要在于通過化學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對其進一修飾和改善,提高藥效、增加使用用途。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遺傳操作技術的日趨完善,為新型抗生素的研制提供良好的基礎。
(五)生物殺蟲劑的主要發展趨勢
現今我國生物殺蟲劑的主要發展趨勢和方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殺蟲劑生物源基因改造,產生新型具備更加優越殺蟲性能的生物殺蟲劑。核心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分子生物學技術被大量應用到生物殺蟲劑的研制當中。新生物殺蟲劑的研發開始更加注重環保和安全,這一點相比傳統的化學殺蟲劑有很大的優勢,新產品出現的速度加快。
三、我國生物殺蟲劑產業的市場前景
生物殺蟲劑因其具有毒性小,環境污染小的優點,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均有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國每年出口的農副產品常因農藥殘留等問題而導致退貨,退貨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不可估量,給農副產品貿易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市場需要更好的、更加環保的殺蟲劑來避免農藥殘留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盡管目前生物殺蟲劑還沒有成為農藥市場的主力軍,但由于其環保、害蟲不易產生抗體等優點,相比化學農藥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國正在出臺有關政策對這類產品進行扶持,加快農藥產品的結構調整,為生物殺蟲劑在我國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李應超1999年畢業于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后的十多年里一直從事設施蔬菜的生產,但受到雇工難和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他逐漸意識到這個行當注定難以做大。就好像天花板,一眼就可看到頂!而每次大量農作物廢料的處理問題更是成了他的一件煩心事。他通過調查發現,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大量剩余,很多地方焚燒秸稈造成污染。雖然國家三令五申禁止焚燒秸桿,可秸桿焚燒現象仍屢禁不止。能否找到一個合理途徑使這些農作物秸稈得到循環利用,甚至變廢為寶呢?李應超有了轉行的念頭。
在一次偶然機會里,李應超了解到生物質炭化作為新型環保的秸稈處理方式正在國外興起。采用生物質炭化還田的方式,將生物質中的碳素沉降固定于土壤中,更是被廣泛地應用于土壤改良和修復。他通過查找大量資料和請教上海交通大學相關專家后,覺得以秸稈資源化利用為核心的“生物炭”產業化開發具有投資小、見效快、原料足、成本低、吸納勞動力能力強的特點,其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在我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朝陽產業。
孚祥公司搶先研發 秸稈炭化機性能高
2012年2月,李應超正式創辦了生物炭研發及應用的科技型企業――上海孚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點圍繞農作物秸稈炭化工藝與設備、多元化炭基產品開發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究。由于我國農業生產以家庭承包為主,秸稈資源量大、分散、分布廣,受到秸稈原料“運距遠、運費高”等成本問題的制約,國外使用大中型固定式炭化設備的“集中制炭型”生產模式根本無法在國內推廣應用。李應超決定獨辟蹊徑,因地制宜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小型碳化設備,利用我國巨大的農作物秸稈資源,以千家萬戶的農民為載體,建立農作物秸稈的回收、運輸、炭化加工產業鏈體系,將其就地、就近利用。
經過兩年多不懈地努力,李應超的公司圍繞“原材料在產地就近炭化”的研發思路,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組裝、拆卸、運輸方便的“可移動多聯產式生物質炭化裝置”。該裝置可方便地運輸到田間地頭,實現農作物秸稈的就地炭化,生產過程中幾乎不需要外加能源,也不排出“三廢”,徹底解決了長期制約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原料收集難、儲運成本高等“瓶頸”問題。同時,該裝置既適于大規模集中生產,也適于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可在廣大農村,小到農戶,大到村鎮廣泛建立中、小型制炭廠,實現農作物秸稈的產地炭化,顯著降低生物炭的生產成本。
在此基礎上,李應超的公司開發了以生物炭為原料生產環保型生物炭基肥的工藝技術,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產量。同時,公司采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與農戶簽訂合作協議提供炭化爐和制炭技術,進行農作物秸稈的就地炭化。農戶再將生產的生物炭通過回收賣給公司制成環保型生物炭基肥。采取“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循環運營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村秸稈焚燒問題,而且形成了廢物利用、低本高效、環保節能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技術實力領先同行 全力扶持客戶經營
如今經過三年多的發展,李應超的公司已擁有一流的技術團隊,科研實力雄厚。公司不僅與上海交通大學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重點圍繞生物炭生產設備、加工工藝、高附加值炭化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同時投資100多萬元建立了高標準的中試研發基地,并花費巨資購買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權,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倍增。公司研發的“可移動多聯產式生物質炭化裝置”還榮獲“2014年浦東新區科技創新成果”三等獎。
為了更好的發展市場,李應超提出了全力扶持客戶的經營理念,把客戶的成功當成自己的成功。公司對所有的客戶都制定一對一幫扶方案,確保簽約一家、成功一家。加盟戶購機后,公司上門安裝,并提供技術指導,確保客戶能夠熟練操作機器和生產出合格產品。
(上海 趙林丹)
上海孚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下鹽路祝橋620號
電話:021-60526168
61558169
二、主要目標
通過實施良種補貼項目,力爭今年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2.5萬噸以上,力爭達到2.6萬噸。
三、基本原則
(一)堅持整體推進的原則。今年,對水稻、玉米、小麥、棉花良種補貼實行全覆蓋,依據相關規定,按照實際種植面積實行補貼。
(二)堅持品種擇優的原則。主導品種的篩選由區農業部門負責,在符合國家有關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優先選擇生態適應性好、符合生產需要、市場前景較好的品種。
(三)堅持公開推介的原則。主導品種確定后,由區農委通過**區農業信息網公開向社會。
(四)堅持農民自愿的原則。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根據品質優先、市場需求和生產需要,積極鼓勵農民選擇使用推介的良種,不得采取強制手段干預農民自愿選種。
四、實施規模及補貼標準
(一)補貼范圍:水稻、玉米、小麥、棉花實行良種補貼全覆蓋。
(二)補貼對象:對生產中使用農作物良種的農民(含農場職工)給予補貼。
(三)補貼標準:**年良種補貼的執行標準為早稻、小麥、玉米10元/畝;中晚稻、棉花15元/畝。
五、工作內容及要求
(一)嚴格落實種植面積。按照整體覆蓋、逐級推進的原則,首先由農戶據實向村委會申報耕地上的種植面積和品種。由村委會登記、核實、公示后上報鄉鎮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匯總審核后,將本轄區種植面積和品種上報區農業、財政部門。區農業、財政部門將全區補貼面積和品種匯總審核后上報市農委、財政局。
(二)嚴格補貼資金發放程序,據實拔付補助資金。各鄉鎮政府負責農作物良種補貼項目數據收集和錄入,以清冊報區農委、區財政局,經區政府審批后,通過區財政“一卡通”直接支付補貼對象兌現補貼資金。
(三)健全良種補貼檔案。各鄉鎮、村要加強良種補貼項目管理,建立健全良種補貼明細檔案,做到鄉鎮有匯總表和分村到戶清冊,村級有分組到戶清冊。鄉鎮級面積匯總表一式三份,分別由鄉鎮政府和區財政、農業部門保管。發放補貼清冊一式兩份,用于行政公示和補貼資金發放時農民簽字確認。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各鄉鎮要高度重視良種補貼項目,切實把該項目作為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加強領導,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密切配合,推動項目順利實施。財政部門負責落實補貼資金預算、撥付工作。
(二)強化項目公示。實行良種補貼村級公示制,公示內容包括農戶良種補貼面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等,公示時間不少于7天。各鄉鎮、農業部門設立良種補貼監督電話,并采取適當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群眾監督。各鄉鎮良種補貼監督電話請于7月10日前報區農委和財政局。
(三)強化資金管理。項目資金專款專用,切實按照國家規定嚴格使用。任何地方、單位和個人不得虛報良種補貼面積,不得套取、擠占、挪用補貼資金。區財政部門將安排所需配套推廣工作經費,保證補貼面積核實、補貼資金發放、補貼檔案建立和項目實施監督檢查等所必需的經費開支,嚴禁擠占挪用省財政下撥的補貼資金用于工作經費。
1、反季節栽培種植項目,利用大棚、溫室等農業高新技術,錯開以往傳統的種植季節,換季栽培農作物,包括提前和推遲兩種反季栽培方式。反季節種植作物因錯開了該產品按傳統種植方法上市的季節,避免了大量同類產品集中上市的矛盾,從而獲得比傳統方法種植的產品更多的效益。
2、黑色作物種植項目,黑色食品集營養、保健、觀賞等多種功能于一身,而備受人們的青睞,市場前景不斷看好。這類作物有黑玉米、黑小麥、黑大米、黑芝麻等。
3、山野菜種植項目,即野生食品,包括許多森林植物的根、葉、花、果等。山野菜不但營養價值高且保健功能齊全、藥效顯著。
4、優質小雜糧種植項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這類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價格也持續攀升。而且這些作物易于種植,對自然條件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溝頭崖嶺、地頭地邊均可種植,生長期相對較短。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指導思想
圍繞“大春損失晚秋補、糧食損失經濟作物補”有關要求,按照“因地制宜、應種盡種、選好品種、突出樣板、強化套種”的總體思路,根據各地的區位優勢、自然條件、產業優勢,合理選擇種植作物與品種,大干晚秋,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千方百計彌補因旱造成的損失,確保全年糧食總產和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
二、目標任務
全縣計劃種植晚秋農作物21.6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3.66萬畝、秋菜8萬畝;力爭實現晚秋糧食產量5.14萬噸、農業產值21480萬元(詳見計劃表)。
三、工作重點
(一)抓好秋洋芋種植
秋洋芋是城鄉居民重要蔬菜之一,經濟價值高,市場銷路好。今年各鄉鎮(街道)要突出抓好10萬畝秋洋芋種植,平壩鄉鎮(街道)重點抓好稻草覆蓋蔬菜型秋洋芋生產,適度推廣連片示范種植,做到適時早播、適時早上市,實現效益最大化,力爭全縣稻草覆蓋秋洋芋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產量達到2萬噸以上,實現產值2400萬元。丘陵山區鄉鎮重點抓好間套種糧食型秋洋芋生產,努力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力爭全縣糧食型秋洋芋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產量2.4萬噸以上,實現產值2880萬元。
(二)抓好秋大豆——冬豆生產
冬豆作為我縣重點晚秋作物之一,平壩鄉鎮(街道)要重點發展田埂冬豆生產,適度搞好連片示范,使之成為冬季農業開發利用的風景線,力爭全縣田埂種植秋大豆——冬豆面積達到3000畝,產量達到150噸,實現產值60萬元。丘陵山區鄉鎮重點抓好間套種秋大豆——冬豆生產,力爭全縣秋大豆間套種面積達到7000畝以上,產量達到450噸,實現產值160萬元。
(三)穩定再生稻
再生稻作為我縣低海拔區域首選晚秋作物之一,不僅節約勞動力,且米質優、口感佳,市場前景好,價格優勢強,能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各鄉鎮(街道)要繼續發展再生稻,其中等低海拔鄉鎮要重點發展,適度推行連片示范,力爭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達到6000畝,產量達到700噸,實現產值180萬元。
(四)開發秋玉米
各鄉鎮(街道)應根據雨水情況,充分利用目前因旱災改種的1.5萬畝旱地,種植經濟價值高,市場前景好的蔬菜型秋玉米,減少因旱撂荒面積。全縣計劃種植秋玉米13650畝,產量4600噸,力爭實現產值1850萬元。
(五)發展再生高粱
再生高粱生產是近年來我縣農民反復試驗開發出來的新種植模式,大力發展高粱生產,能進一步減少農閑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促進釀酒業的發展。全縣計劃種植再生高粱7000畝,產量1500噸,力爭實現產值450萬元。
(六)努力擴大秋冬蔬菜
各鄉鎮(街道)要利用好因旱撂荒地,河谷地帶,場鎮周邊區域,大力種植秋冬季蔬菜,盡量減少荒蕪面積。全縣計劃種植秋冬季蔬菜8萬畝以上,產量達到12萬噸以上,實現產值1.5億元以上。
(七)重點突出間套種
主要抓好經濟林園、玉米地等套種其他糧食作物,打造間套種樣板3400畝,輻射帶動21.17萬畝;同時抓好苕套豆、玉套豆、果套菜等,全面落實晚秋作物間套種任務。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狠抓落實
各鄉鎮(街道)要充分認識抓好晚秋作物生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一步提高重視程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措施。要廣泛宣傳,提高廣大農民對晚秋生產的認識程度,增強多種、種好晚秋作物的自覺性,做到領導有機構、工作有安排、發動有聲勢、面積有保證、措施能落實。
(二)穩定面積,突出重點
各鄉鎮(街道)要根據因旱荒蕪面積、區域特點和市場需求,認真做好優勢區域規劃,選好作物種類,認真落實種植計劃,確保有2片以上的百畝示范樣板。要突出七大工作重點,以增收為主線,優化晚秋作物結構,實現晚秋作物增產增收。
(三)提升技術,增加單產
據悉,“十二五”規劃基本構架現已成型,物聯網產業將向民營企業敞開大門,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投資機遇,也是民營企業邁向高科技新領域的福音。
“十二五”期間,我國物聯網仍處于示范應用階段,由于物聯網產業涉及行業復雜,上下游企業眾多、資金鏈長,大型企業若進入其中,在產業發展初期并不一定會起到推動作用。為此,“十二五”期間,國家將不指定大型企業進入物聯網產業進行產業推動,而是從部分領域尋求突破,將細分領域的具體應用項目進行公示,鼓勵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申請。通過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進而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然后再逐漸擴大到更多領域,這也是今后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整體思路。
“十二五”規劃作為產業的指導方針,具有極強的引導性,除了會對未來的整體構架作出規劃外,還會針對物聯網產業涉及的具體應用領域分門別類進行專項規劃,每個專項都會對一個特定的應用領域進行細致規劃。至此,物聯網產業的投資機會將徹底明朗,而此前市場上的多輪炒作也有望轉化成對產業實實在在的資金推動。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環境與安全檢測、工業與自動化控制、醫療健康、精細農牧業、金融與服務業、國防軍事作為物聯網產業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將獲得投資者的青睞。考慮到具體的行業需求和產業前景,交通、環保、農牧業三大領域市場需求巨大,相關應用有比較好的市場前景,取得實質性發展的機會較大,而且,這王大領域涉及產業鏈上下游眾多企業和技術,能產生很好的帶動效應,會成為物聯網產業優先發展的方向。因此,未來五年,國家將先行發展智能交通、智能環保和精細農牧業這三大領域,并有可能進一步推出相關的扶持政策和資金支持。
據了解,這個農場是xx年開的,已經近XX年了,里面的所有蔬菜都是非轉基因品種,在生長過程中不施化肥,不撒農藥,是完完全全的天然食品,相對的,沒施化肥,這些蔬菜的生長周期較那些批量生產的蔬菜長,所以產量也非常有限,成本也很高,售價不菲。對于草根百姓來說,這種天價蔬菜是他們不能承受的。所以一開始這個農場的產品就是面向高端人群的。對于農場作物的奇怪布局,農場主解釋說,這是為了遵循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因為批量化的大生產本身就是有悖于自然客觀規律的,所以一旦發生蟲災,農作物基本上都會毀于一旦。而農場多種作物搭配種植,遵循了大自然的法則,一片地物種豐富,害蟲與其天敵相互制衡,作物在這種動態平衡中得以生存。這是一種高度穩定并且環境友好的種植方式。
引用農場主的一句話:蔬菜種植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為而為。需要補充的是,農場主是一個太極拳師,對道家思想有一定研究,以中國古代哲學作為思想支柱也是他能成功管理這個農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漸漸的,我對農場有了好感,也對農場主產生了一分崇敬。
中圖分類號 S2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158-02
農作物秸稈是重要的可再生資源的觀念越來越被全社會認同。禁止焚燒秸稈,科學高效地利用秸稈資源,一方面可以變廢為寶,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將秸稈資源優勢轉化為可見的經濟優勢;另一方面也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農村節能減排的有效措施和途徑。近年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都出臺了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促進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的開展。宜昌市夷陵區找準秸稈綜合利用的切入點,因地制宜采取得力措施積極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拓寬秸稈利用途徑,秸稈綜合利用率逐年提高。
1 農作物秸稈資源總量
夷陵區是以柑橘、茶葉和糧食作物為主要支柱產業的農業大區,傳統糧食作物和其他類型經濟作物占有相當比重,農作物種類多、產量高,秸稈資源豐富。2016年度,全區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達7.79萬hm2,可收集秸稈資源總量約37.91萬t。其中,玉米秸稈量約16.15萬t,占42.6%;水稻秸稈量約6.86萬t,占18.1%;油菜秸稈量約3.06萬t,占8.1%;蔬菜秸稈總量約6.67萬t,占17.6%;薯類秸稈量約3.62萬t,占9.5%;其他秸稈量約1.55萬t,占4.1%(圖1)。
2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
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運作機制,努力開拓秸稈綜合利用渠道,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16年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總量達34.24萬t,占全區可收集秸稈總量的90.3%。秸稈全量還田25.31萬t,利用率66.8%(其中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利用7.71萬t,利用率22.5%;腐熟劑熟化還田4.42萬t,利用率12.9%;其他自然還田量13.18萬t,利用率34.8%);飼料化利用5.85萬t,利用率15.4%;能源化利用1.06萬t,利用率2.8%;基料化利用1.0萬t,利用率2.6%;工業原料化利用0.5萬t,利用率1.3%;肥料化利用(傳統漚制農家肥)0.5萬t,利用率1.3%;未利用的秸稈量約3.69萬t,占可收集秸稈資源總量的9.7%(圖2)。
3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途徑
3.1 大力推行農作物秸稈肥料化利用,推行全量還田
農作物秸稈由于收獲季節性強、產生量大、分散,收集儲運難度大、成本高的特點,制約了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發展。因此,秸稈全量還田是目前就地解決秸稈出路問題的最直接的手段[1]。研究表明,長期秸稈還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腐殖質含量,對提高作物產量有利。夷陵區大力推行農作物秸稈全量還田,主要推廣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收獲技術和腐熟劑熟化還田技術,全區農作物秸稈全量還田面積4.70萬hm2,還田量25.31萬t,還田率達66.8%。
3.1.1 重點推廣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收獲技術。以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收獲技術推廣為主要抓手,強化政策引導和技術指導,對農民購置還田機械實施補貼,由區財政擠出專門資金,對新報裝的秸稈粉碎還田機具實行疊加補貼,每臺再增加補貼2 000元,補貼范圍做到全區無縫隙全覆蓋,全區現有的47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全部加裝了秸稈粉碎裝置。組織開展跨區作業,對外來收獲機械加強出入口的監管,沒有粉碎裝置一律不準下田作業,全面提高秸稈粉碎還田水平。全區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收獲技術示范面積達1.33萬公頃次,消化農作物秸稈約7.71萬t。
3.1.2 以項目實施為紐帶,促進秸稈腐熟劑熟化還田利用。積極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開展秸稈肥料化利用新技術示范。2016年度實施“夷陵區農作物秸稈還田腐熟項目”,采購秸稈腐熟劑233.24 t,實施秸稈腐熟還田技術面積達 6 666.67 hm2。通過項目的實施,消化農作物秸稈約 4.42萬t,增收稻谷547.5 kg/hm2,平減少化肥投入225元/hm2,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3.2 加大秸稈飼料化利用引導力度,增加秸稈附加值
充分結合現代畜牧養殖,大力推廣秸稈青貯、秸稈養畜新技術,積極推行秸稈過腹還田,提高秸稈轉化率,推進畜牧業向養殖生態化、資源循環化發展[2]。加大秸稈飼料化工作力度,協助鴉鵲嶺、龍泉、小溪塔的奶牛場開展玉米秸稈青飼料收貯達2萬t;協助“夷羊盛”和黃花鎮“老高荒”等養羊專業合作社開展干枯玉米秸稈飼料的收貯等工作。全區秸稈飼料化利用量_5.84萬t,有效提高了秸稈附加值。
3.3 促進秸稈工業化利用
積極探索水稻秸稈深加工利用,發展水稻秸稈生產草簾、草繩等轉化深加工企業,通過工業化、市場化途徑解決水稻秸稈出路,同時促進農民增收。目前,在鴉鵲嶺鎮發展水稻秸稈加工企業9家,這些加工企業全年滿負荷不間斷生產草簾、草繩,用于蔬菜大棚生產、柑橘購銷轉運、花卉苗木生產等眾多生產流通領域,產品暢銷武漢、宜昌、荊州等周邊大中城市,市場前景一片廣闊。鴉鵲嶺鎮9家草制品加工企業每年消納5 000 t水稻秸稈,解決666.67 hm2水稻秸稈的出路,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
3.4 鼓勵基料化利用
鼓勵區內食用菌生產企業和農戶推廣應用玉米、大豆秸稈袋料栽培食用菌技術,生產平菇、香菇、金針菇等食用菌產品,其投資少、見效快,受到農民歡迎。全區食用菌生產利用秸稈資源量約1萬t,開辟了農作物秸稈增值利用的有效途徑。
3.5 能源化利用
全區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層次較低,秸稈能源化利用總量約0.5萬t,主要用途為傳統農戶炊事燃料,秸稈生物質能源、秸稈氣化、秸稈固化成型燃料有待進一步探索發展。
4 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技術集成化程度低
近年來,夷陵區農業持續保持高產穩產,農作物秸稈總量在增加,而且秸稈種類繁多,成分復雜,單一技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秸稈問題。目前,秸稈綜合利用受農藝、工藝措施不配套的制約,秸稈氣化、秸稈肥料、秸稈建材等工業化利用程度低,企業規模小,加工能力弱,加工成本高、效益低,消化秸稈的數量有限。綜合利用集成化技術相對滯后,沒能完全解決秸稈轉化難題,秸稈過剩現象猶存[3]。
4.2 季節矛盾突出
秸稈綜合利用關鍵時期,正處于農村搶收搶種大忙時節,換茬時間短,需要大量勞動力。加之近年來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剩余農民大多年齡偏大,難以勝任繁重的體力勞動,使得秸稈收集困難、還田成本高。秸稈分散在千家萬戶,通過人工收集,較難以運輸和存放;而秸稈的售價較低,再加上運輸等費用,綜合效益較低,農民自覺收集農作物秸稈的積極性不高,選擇直接廢棄或焚燒秸稈的現象依然存在。
4.3 資金投入不足
秸稈綜合利用是一項短期投資大、長期見效益的工程。盡管這幾年國家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及綜合利用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尚未形成穩定有效的投入機制和盈利機制,農民和生產企業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制約了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的開發和企業的發展。由于缺乏有效資金的投入,目前部分相對成熟的技術還停留在成果庫里,不能很好地推廣[4]。
5 穩步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的對策
5.1 綜合利用,變廢為寶
繼續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先進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應用,因地制宜開展技術創新,力爭“十三五”期末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重點抓好秸稈全量還田肥料化利用,進一步提高肥料化利用率,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技術和秸稈腐熟還田技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積極拓展秸稈飼料化利用,大力推廣“三貯一化”(青貯、半干青貯、微貯和氨化)技術和秸稈養殖技術;積極推進秸稈基料化利用,拓展食用菌栽培、秸稈秧盤育苗、花木基質、草坪基料、溫室大棚育苗等利用途徑;穩步推進秸稈原料化利用,提高秸稈工業化利用水平;探索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試驗發展秸稈沼氣(生物氣化),開拓秸稈能源化利用新途徑。
5.2 積極建言獻策,爭取政策支持
積極向區政府建言獻策,爭取區政府統一領導和政策支持,以政府引導、財政支持、項目帶動等有效形式,統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打造秸稈C合利用產業鏈。拓寬財政資金引導范圍,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進一步研究作業機具補貼、還田作業補貼、施用秸稈腐熟劑還田補貼、收儲體系建設補貼、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新建企業補貼等多層次補貼的對象、范圍、標準和操作規程,提高補貼資金效率。研究產業化項目支持政策,積極培育秸稈綜合利用的市場主體,鼓勵發展秸稈綜合利用企業[5-6]。
5.3 加大宣傳力度,群眾自覺參與
通過電視、短信、報紙、宣傳冊、群眾大會以及示范等形式在秋收和夏收季節開展針對性的宣傳,讓農民充分了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好處,理解支持并自覺加入到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事業中,早日實現農業生產環境友好、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
6 參考文獻
[1] 韋茂貴,王曉玉,謝光輝.中國各省大田作物田間秸稈資源量及其時間分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6):32-44.
[2] 彭春艷,羅懷良,孔靜.中國作物秸稈資源量估算與利用狀況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14-20.
[3] 陳明波,汪玉璋,楊曉東,等.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綜述[J].江西農業學報,2014(1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