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5 11:05: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經濟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引言
當前,環渤海經濟圈的產業結構還是以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為主,缺乏較短時間內能趕上發達國家所需的財力和更先進的技術。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走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并舉的道路勢在必行。
本文旨在通過環渤海經濟圈中各省市技術創新能力的分析,找出差距,為其今后的創新之路提出一些建議。筆者主要通過研究FDI這一關鍵因素對其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來進行面板數據分析。
2 FDI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分析
2.1 數據來源和模型設定
盡管本文考察的是技術創新能力與之間的相關關系,但由于理論模型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推導得來的。因此在做實證分析時,其他經濟變量不滿足模型的隱含前提或重要的解釋變量被遺漏,估計的結論就會大受影響。因此,筆者把R&D內部支出和人員全時當量作為控制變量引入模型中進行探討。
筆者選取環渤海經濟圈(北京,遼寧,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2004-2009年共6年的數據來估計FDI對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各地區專利申請受理數,R&D內部支出和人員全時當量,取自2004-2009各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模型的核心變量FDI取自《中國統計年鑒》各地年末登記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資額。
研究FDI對專利申請數量的影響效應要構造一個與生產函數類似的創新產出函數。再將其取對數,構造得出模型的基本形式表述為:
1ny=c+a1nfdi+β1nrdi+γ1nrdp。
其中,因變量Y分別用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總專利申請受理數,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受理數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受理數來表示,作為衡量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技術創新能力的替代指標。RDI用于表示R&D內部支出,RDP用于表示R&D人員全時當量。
2.2 面板數據模型的選擇
經過EVIEWS5.0面板數據模型的操作,模型中F2的估計值32大于顯著水平1%下的臨界值水平3.78模型中F1的估計值3.52小于臨界值水平3.86可見這個模型形式設定檢驗是拒絕H2,接受H1。并且,經過Hausman檢驗,伴隨概率1.00,模型無法拒絕個體影響與解釋變量不相關的影響。綜上,需要建立技術創新能力的隨機影響變截距模型。同理,三種類型專利申請受理的模型也按這種分析方法進行。
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技術創新能力與FDI的關系模型形式為:
效應隨機隨機隨機隨機
2.3 面板數據模型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四個模型總體的估計效果較好。對專利申請數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FDI,這種影響的回歸結果都顯著為正。從表中還可看出,這三個變量中,FDI對專利申請受理數的影響最大,彈性系數高達0.399。R&D內部支出的影響次之,彈性系數位0.164。R&D人員全時當量的影響不顯著,未通過t檢驗,說明研發人員數量的增加對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專利申請數量提高的作用并不明顯。綜上可得,專利申請數量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賴于來自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
雖然FDI對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有一定的促發效應,但是FDI的進入并不能帶來其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質性提升。從計量分析結果可以看出,FDI對外觀設計專利影響有顯著的促進作用,FDI每增加1%,外觀設計專利數就增加0.817%。外觀設計是三種專利中最為簡單的創新,體現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示范效應和模仿效應,說明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總體上的技術創新還只處在簡單模仿產品的外觀設計及包裝的程度上。FDI對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影響與之差距很大。以上這些說明,環渤海經濟圈的各省市往往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只是進行加工生產,難以獲得核心技術。
另外,R&D內部支出的增加對發明專利的影響最大,每增加1%,發明專利數增加0.351%。其次為對實用新型專利數的影響,每增加1%,實用新型專利數增加0.142%。
而其對外觀設計專利數的影響并不顯著。R&D人員全時當量對這三種專利申請數的影響都不顯著。
模型中,隨機影響截距表示的是排除掉FDI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各省市技術創新能力的狀況,可以理解成封閉環境下的基礎技術創新能力。可以發現基礎技術創新能力最高的是山東,遠遠高于其他省市;最低的是內蒙古。由此看出,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創新能力差距很大。
3 關于環渤海經濟圈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幾點建議
第一,通過FDI對專利申請受理的影響模型,二者之間的彈性系數較高。這說明,FDI的進入對各省市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存在著一定的促發效應。它對本土人才的培養,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知識技術的傳播和擴散發揮積極的影響。因此,應進一步發揮FDI的積極作用,通過鼓勵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與外資企業進行各種形式的深層次合作,進行產學研合作,進一步發揮其溢出和擴散效應,促進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從FDI對三種類型專利的影響程度,發現其對外觀設計專利數的影響最大。這說明FDI不能帶來其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質提升。因此,不要一味地認為FDI引入越多越好,應把重點轉向國際研發型產業或高新技術產業。走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是大勢所趨。
第三,從四個模型看,R&D人員全時當量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都不顯著。這說明河北省科研人員的效率不高,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未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就應加大財力物力的投入,在高新技術開發區內培養一批優秀的科技開發隊伍,并要積極完善人員的激勵機制和經費的投入機制。
第四,從模型中的隨機影響截距可以看出,各省市的技術創新能力差距很大,呈現不平衡發展。一方面,落后城市要向周圍的先進城市學習,抓住地理優勢,善于吸收先進城市的技術和經驗,并善于利用周圍城市人力和物力等資源。另一方面,先進城市可以形成擴散效應,加大對落后城市的土地能源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韓忠亮,朱敏.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研究報告[J].新經濟研究,2009,(7):37.
會計信息是一種經濟現象,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社會公共產品”,因為它具有一般產品的基本特征,如屬性、功能和成本等,但它與一般產品又有不同的地方,如屬性不是單一性而具有公共性等。具體來說作為“社會公共產品”的會計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它的屬性具有社會公共性。會計信息的消費對象(即使用者)是一群消費者而不是像一般的產品為某個特定的消費者服務。二是它的使用價值(即產品功能)具有多樣性。一般的產品只具有一種主要功能,如冰箱的主要功能是冷藏食物等,而會計信息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具有多功能性。三是它的成本性。會計信息在產生的過程中也有耗費,如會計人員的工資等。另外,經濟生活中的產品有真貨和贗品之分,會計信息也有真實信息和虛假信息之別。下面筆者從經濟的角度對會計信息做一些粗淺的分析。
一、會計信息的社會公共性分析
1.為企業內部的消費者群服務
根據公司治理結構理論,公司的組織結構主要由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三者組成。所有者將自己的資產交由公司的董事會托管,公司董事會再聘請高級經理,高級經理在授權的范圍內經營企業,并聘請會計人員。會計人員根據會計準則對企業的會計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加工,然后形成會計信息,并以報表的形式作為“產品”傳遞給企業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經理分享。
2.為企業外部消費者群服務
由于市場主體利益多元性的存在,對企業會計信用的分享除了企業內部的消費者群外,企業外部與企業具有利益關系的經濟主體也要分享企業會計信息,主要包括:政府、稅務、債權人以及其他與企業有經濟關系的經濟主體。
二、會計信息的功能分析
產品的功能是指產品滿足消費者的某種需求,如鐘表能顯示時間,汽車能運貨物等。會計信息的功能是為使用者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并為其進行經營決策和預測服務。會計信息是一種多功能產品,它可以同時滿足多個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1.企業會計信息能滿足國家經濟管理部門的需要
企業是國民經濟細胞,其經濟狀況代表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國民經濟管理部門國民經濟實行調控。因此,國家經濟管理部門必須通過企業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經營狀況,然后才能做出有效的宏觀經濟管理決策。
2.企業會計信息能滿足稅務部門的需要
稅務部門是國家的財政收入征收機關,代表國家監督企業的納稅行為。稅務部門主要是通過企業的會計報表或其他會計資料確定并檢查企業的經營情況,以此作為納稅或罰款的依據。
3.企業會計信息能滿足企業債權人的需要
企業債權人是將資產借給企業經營的經濟主體,他最關心的是到期是否能收回本金并獲得事前約它的利息。企業會計信息揭示了企業債權人所需要的有關企業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一旦企業的償債能力產生危險信號,企業債權人就會及時采取措施調整經營決策。
4.企業會計信息能滿足企業所有者的需要
企業所有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會計報表了解其投入的資產是否保值和資產的增值情況,因此,他要求會計人員把會計信息分成資產和收益兩個方面,然而就有了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之分。在資產增值的情況下,企業所有者還要決定采取何種形式對收益進行分配,這樣利潤分配表就存在了。企業所有者最怕在收益分配時,把老本也吃掉了,所以他非常關心企業的資產、利潤和利潤分配等信息。二是需要會計信息為其經營決策提供依據。目前很多企業的所有者就是經營者,他們要通過會計信息及時了解企業經營情況,一旦發現有好的或不良的會計信息,他們就會采取行動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或減少損失,如一旦發現某種產品庫存積壓,它們將會采取賒銷或其他措施減少庫存。
5.企業會計信息能滿足企業管理者的需要
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管理者受托經營企業,其社會地位、報酬以及提升完全取決于經營成果。因此,企業管理者主要是通過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的經營成果,為其獲獎或提升尋求依據。
另外,還有一些潛在投資者也要通過企業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經營情況以便做出投資決策,如證券市場里的散戶在買股票前總要看一看企業會計報表,然后才決定是否購買。
三、會計信息的成本分析
會計信息的成本是指為完成其功能而發生的費用,主要有以下幾項:
1.會計信息的制造成本
會計信息的制造成本是指從財務信息系統的建立到會計信息的披露完成整個過程所花費的一切支出。制造成本按其習性可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是嚴格隨著制造會計信息數量多少成正比例變化的成本,包括會計人員用的辦公室,軟件,電腦等。變動成本是指基本上隨著制造會計信息數量多少而變化的成本,包括會計人員工資,賬本,憑證,辦公用品,差旅費等。
2.保管成本(也叫維護成本)
保管成本是指會計信息披露后,還要對有關會計資料妥善保管所產生的成本。如憑證,賬本,報表和其他有關資料的裝訂,并為其存放需要的柜子以及“售后服務費用”等。“售后服務費用”是會計信息披露后有關咨詢或查賬等發生的費用。
3.競爭劣勢成本
競爭劣勢成本是指企業以外的競爭對手或合作單位利用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及時調整其談判策略和決策,從而使企業處于被動地位所引起的成本。當然企業本身也可以利用競爭對手或合作單位的會計信息,及時調整策略使企業處于優勢地位,這時可以獲得收益。只有當劣勢成本大于優勢收益時,凈劣勢成本才發生。
4.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是由于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而失信于利益相關者造成的成本。如企業存在大量的應收賬款,其數量一旦超過企業的正常現金流量,就會出現現金短缺,或者不能按時發工資,失信于員工,或者不能按時支付貸款失信于合作伙伴等。
5.風險成本
風險成本是由于會計信息的披露而產生的風險費用。如大量的應收賬款存在,會夸大企業的經營成果,影響對企業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的評價。一旦應收賬款變現能力差,就會使報表使用者高估企業的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這就增加了企業的風險成本。應收賬款一旦變現能力差,還會影響的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帶來生產計劃,銷售計劃無法完成等風險。
6.訴訟成本
訴訟成本是指由于會計信息的披露引起法律上的爭端而產生的成本。如有時會計信息會夸大經營成果,一旦出現某種不利因素就會出現財務危機,從而造成訴訟成本的增加。
7.社會成本
社會成本是指由于會計信息的披露而引起的罰款等費用。如果企業的會計信息顯示企業利潤水平過高或者費用水平不合理以及其他的不合理的現象等,企業就有可能因為政府部門或稅務部門查賬等而承擔“超額”的社會負擔,如查賬費用,罰款等。
四、會計信息的收益與成本的不配比性分析
一般的產品遵循配比原則即誰付費用誰收益并且收益與費用在同一時期配比。但會計信息卻不遵守會計配比原則。
1.會計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則
會計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是誰付費用誰收益。我們知道,會計信用的制造成本是由企業所有者承擔,但企業所有者不是唯一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此外還有政府管理部門,稅務部門,企業債權人和其他與企業有經濟關系的經濟主體等,他們都免費使用企業會計信息的,亦稱搭便車者。二是會計信用的使用(產生的效益)與成本發生不在同一時期。會計信息是通過會計報表傳給使用者的,而企業報表是第二個時期才呈報,但制造信息的成本卻由本時期承擔,如年度會計報表在第二年的一季度末才呈報,但會計人員的工資等費用卻由本年承擔。
2.會計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則的原因以及引起的后果
會計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則的原因是會計信息不計算效益。為什么人們不計算會計信息效益呢?其原因在于:一是人們對信息的價值認識不足。信息的發展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人們開始感到信息對經濟發展和生活的重要,但還沒有認真去研究它,所以作為信息之一的會計信息也不知道其價值在哪里。二是沒有計算信息的價值尺度。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找到計量信息價值的尺度。
會計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則是引發虛假信息的原因之一。由于會計信息是免費給別人使用的,那么會計信息制造者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是可以不負責任的。另外,由于是免費使用別人的信息,會計信息使用者也沒有理由要求別人提供的信息一定是真實的。因此,虛假的會計信息就越來越多,不管會計準則制定得如何具體,如何嚴格,都不能阻止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如果會計信息是有償使用的就會阻止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其理由是:一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是有償使用企業會計信息,那么就有權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提出要求,如果由于虛假信息造成損失,就有權提訟。另一方面,由于有信息使用者的監督,會計信息制造者就會保證會計質量,一旦其提供虛假信息就會招致:輕者失信會計信息使用者,給企業增加信用成本;重者被訴訟,增加訴訟成本,大大降低企業信用,甚至導致企業倒閉。由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有償使用會計信息可以防止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因為它形成一個強大市場壓力,督促企業只能提供真實的信息,一旦提供虛假信息就要增加成本甚至承擔倒閉的風險。
虛假會計信息也叫會計信息失真。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兩個類型:一是會計本身的局限性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如會計制度滯后以及會計人員在處理不確定會計事項時摻有估計因素等。二是人為的因素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它又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會計人員的工作失誤或水平低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如確認,計量出錯等。二是由于會計人員故意制造假賬,如會計人員受到某種外在的壓力或個人利益的驅動,有意地制造虛假會計數據等。會計信息有償使用只能阻止人為的因素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而不能防止會計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因為虛假會計信息訴訟案還要用會計準則來檢驗。
會計信息是一種經濟現象,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社會公共產品”,因為它具有一般產品的基本特征,如屬性、功能和成本等,但它與一般產品又有不同的地方,如屬性不是單一性而具有公共性等。具體來說作為“社會公共產品”的會計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它的屬性具有社會公共性。會計信息的消費對象(即使用者)是一群消費者而不是像一般的產品為某個特定的消費者服務。二是它的使用價值(即產品功能)具有多樣性。一般的產品只具有一種主要功能,如冰箱的主要功能是冷藏食物等,而會計信息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具有多功能性。三是它的成本性。會計信息在產生的過程中也有耗費,如會計人員的工資等。另外,經濟生活中的產品有真貨和贗品之分,會計信息也有真實信息和虛假信息之別。下面筆者從經濟的角度對會計信息做一些粗淺的分析。
一、會計信息的社會公共性分析
1.為企業內部的消費者群服務
根據公司治理結構理論,公司的組織結構主要由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三者組成。所有者將自己的資產交由公司的董事會托管,公司董事會再聘請高級經理,高級經理在授權的范圍內經營企業,并聘請會計人員。會計人員根據會計準則對企業的會計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加工,然后形成會計信息,并以報表的形式作為“產品”傳遞給企業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經理分享。
2.為企業外部消費者群服務
由于市場主體利益多元性的存在,對企業會計信用的分享除了企業內部的消費者群外,企業外部與企業具有利益關系的經濟主體也要分享企業會計信息,主要包括:政府、稅務、債權人以及其他與企業有經濟關系的經濟主體。
二、會計信息的功能分析
產品的功能是指產品滿足消費者的某種需求,如鐘表能顯示時間,汽車能運貨物等。會計信息的功能是為使用者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并為其進行經營決策和預測服務。會計信息是一種多功能產品,它可以同時滿足多個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1.企業會計信息能滿足國家經濟管理部門的需要
企業是國民經濟細胞,其經濟狀況代表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國民經濟管理部門國民經濟實行調控。因此,國家經濟管理部門必須通過企業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經營狀況,然后才能做出有效的宏觀經濟管理決策。
2.企業會計信息能滿足稅務部門的需要
稅務部門是國家的財政收入征收機關,代表國家監督企業的納稅行為。稅務部門主要是通過企業的會計報表或其他會計資料確定并檢查企業的經營情況,以此作為納稅或罰款的依據。
3.企業會計信息能滿足企業債權人的需要
企業債權人是將資產借給企業經營的經濟主體,他最關心的是到期是否能收回本金并獲得事前約它的利息。企業會計信息揭示了企業債權人所需要的有關企業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一旦企業的償債能力產生危險信號,企業債權人就會及時采取措施調整經營決策。
4.企業會計信息能滿足企業所有者的需要
企業所有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會計報表了解其投入的資產是否保值和資產的增值情況,因此,他要求會計人員把會計信息分成資產和收益兩個方面,然而就有了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之分。在資產增值的情況下,企業所有者還要決定采取何種形式對收益進行分配,這樣利潤分配表就存在了。企業所有者最怕在收益分配時,把老本也吃掉了,所以他非常關心企業的資產、利潤和利潤分配等信息。二是需要會計信息為其經營決策提供依據。目前很多企業的所有者就是經營者,他們要通過會計信息及時了解企業經營情況,一旦發現有好的或不良的會計信息,他們就會采取行動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或減少損失,如一旦發現某種產品庫存積壓,它們將會采取賒銷或其他措施減少庫存。
5.企業會計信息能滿足企業管理者的需要
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管理者受托經營企業,其社會地位、報酬以及提升完全取決于經營成果。因此,企業管理者主要是通過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的經營成果,為其獲獎或提升尋求依據。
另外,還有一些潛在投資者也要通過企業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經營情況以便做出投資決策,如證券市場里的散戶在買股票前總要看一看企業會計報表,然后才決定是否購買。
三、會計信息的成本分析
會計信息的成本是指為完成其功能而發生的費用,主要有以下幾項:
1.會計信息的制造成本
會計信息的制造成本是指從財務信息系統的建立到會計信息的披露完成整個過程所花費的一切支出。制造成本按其習性可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是嚴格隨著制造會計信息數量多少成正比例變化的成本,包括會計人員用的辦公室,軟件,電腦等。變動成本是指基本上隨著制造會計信息數量多少而變化的成本,包括會計人員工資,賬本,憑證,辦公用品,差旅費等。
2.保管成本(也叫維護成本)
保管成本是指會計信息披露后,還要對有關會計資料妥善保管所產生的成本。如憑證,賬本,報表和其他有關資料的裝訂,并為其存放需要的柜子以及“售后服務費用”等。“售后服務費用”是會計信息披露后有關咨詢或查賬等發生的費用。
3.競爭劣勢成本
競爭劣勢成本是指企業以外的競爭對手或合作單位利用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及時調整其談判策略和決策,從而使企業處于被動地位所引起的成本。當然企業本身也可以利用競爭對手或合作單位的會計信息,及時調整策略使企業處于優勢地位,這時可以獲得收益。只有當劣勢成本大于優勢收益時,凈劣勢成本才發生。
4.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是由于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而失信于利益相關者造成的成本。如企業存在大量的應收賬款,其數量一旦超過企業的正常現金流量,就會出現現金短缺,或者不能按時發工資,失信于員工,或者不能按時支付貸款失信于合作伙伴等。
5.風險成本
風險成本是由于會計信息的披露而產生的風險費用。如大量的應收賬款存在,會夸大企業的經營成果,影響對企業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的評價。一旦應收賬款變現能力差,就會使報表使用者高估企業的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這就增加了企業的風險成本。應收賬款一旦變現能力差,還會影響的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帶來生產計劃,銷售計劃無法完成等風險。
6.訴訟成本
訴訟成本是指由于會計信息的披露引起法律上的爭端而產生的成本。如有時會計信息會夸大經營成果,一旦出現某種不利因素就會出現財務危機,從而造成訴訟成本的增加。
7.社會成本
社會成本是指由于會計信息的披露而引起的罰款等費用。如果企業的會計信息顯示企業利潤水平過高或者費用水平不合理以及其他的不合理的現象等,企業就有可能因為政府部門或稅務部門查賬等而承擔“超額”的社會負擔,如查賬費用,罰款等。
四、會計信息的收益與成本的不配比性分析
一般的產品遵循配比原則即誰付費用誰收益并且收益與費用在同一時期配比。但會計信息卻不遵守會計配比原則。
1.會計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則
會計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是誰付費用誰收益。我們知道,會計信用的制造成本是由企業所有者承擔,但企業所有者不是唯一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此外還有政府管理部門,稅務部門,企業債權人和其他與企業有經濟關系的經濟主體等,他們都免費使用企業會計信息的,亦稱搭便車者。二是會計信用的使用(產生的效益)與成本發生不在同一時期。會計信息是通過會計報表傳給使用者的,而企業報表是第二個時期才呈報,但制造信息的成本卻由本時期承擔,如年度會計報表在第二年的一季度末才呈報,但會計人員的工資等費用卻由本年承擔。
2.會計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則的原因以及引起的后果
會計信息不遵守配比原則的原因是會計信息不計算效益。為什么人們不計算會計信息效益呢?其原因在于:一是人們對信息的價值認識不足。信息的發展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人們開始感到信息對經濟發展和生活的重要,但還沒有認真去研究它,所以作為信息之一的會計信息也不知道其價值在哪里。二是沒有計算信息的價值尺度。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找到計量信息價值的尺度。
會計信息不遵循配比原則是引發虛假信息的原因之一。由于會計信息是免費給別人使用的,那么會計信息制造者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是可以不負責任的。另外,由于是免費使用別人的信息,會計信息使用者也沒有理由要求別人提供的信息一定是真實的。因此,虛假的會計信息就越來越多,不管會計準則制定得如何具體,如何嚴格,都不能阻止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如果會計信息是有償使用的就會阻止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其理由是:一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是有償使用企業會計信息,那么就有權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提出要求,如果由于虛假信息造成損失,就有權提起訴訟。另一方面,由于有信息使用者的監督,會計信息制造者就會保證會計質量,一旦其提供虛假信息就會招致:輕者失信會計信息使用者,給企業增加信用成本;重者被訴訟,增加訴訟成本,大大降低企業信用,甚至導致企業倒閉。由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有償使用會計信息可以防止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因為它形成一個強大市場壓力,督促企業只能提供真實的信息,一旦提供虛假信息就要增加成本甚至承擔倒閉的風險。
虛假會計信息也叫會計信息失真。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兩個類型:一是會計本身的局限性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如會計制度滯后以及會計人員在處理不確定會計事項時摻有估計因素等。二是人為的因素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它又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會計人員的工作失誤或水平低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如確認,計量出錯等。二是由于會計人員故意制造假賬,如會計人員受到某種外在的壓力或個人利益的驅動,有意地制造虛假會計數據等。會計信息有償使用只能阻止人為的因素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而不能防止會計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因為虛假會計信息訴訟案還要用會計準則來檢驗。
新經濟具有與傳統經濟有別的某些特點。首先,新經濟是知識經濟。相對于以土地資源為基礎的農業經濟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資本為基礎的工業經濟,新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傳播和使用基礎之上的知識經濟。其次,新經濟是數字經濟、信息經濟。基于數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網的誕生和發展,使得信息采集與傳播的速度和規模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信息產業獲得迅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第三,新經濟是網絡經濟,因特網的誕生和發展,引發了一場空前的信息革命,從根本上改變著人類杜會的經濟活動方式,特別是商業交換活動方式。建立在現代通信、電子計算機、信息資源、生產交換及消費等各自網絡化及相互滲透交織而形成的綜合性全球信息網絡基礎上的網絡經濟與知識經濟的結合,構成了日新月異蓬勃發展的新經濟。第四,新經濟是創新經濟,創新是新經濟的基礎。首先是觀念的創新,新經濟需要新思維、新觀念。其次是模式創新,包括制度、行為、組織結構等,只有運行模式不斷創新,經濟和杜會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再次是技術創新,只有技術的創新,才能不斷創造出新的市場需要,誘導出新的生產與競爭,推動經濟不斷發展。
在以知識和信息為中心的新經濟時代,誰先擁有信息,誰就占據主動,誰就能處于不敗之地。快速掌握各種必要的、準確的信息,是科學管理現代杜會的關鍵。統計信息是管理現代杜會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進行科學決策最重要的依據之一、是新經濟時代社會經濟信息的主體。
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既給統計信息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了不可多得的發展契機。加速統計信息現代化建設,不斷進行統計信息創新是新經濟時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統計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統計伯息技術的創新
高新技術發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術領域就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各種電子技術的總和,包括信息獲取技術,如感測技術、統計信息標準化技術等;信息處理技術,如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信息傳輸技術,如通信技、網絡技術、衛星技術等;信息應用技術,如控制技術、數字壓縮技術、系統集成技術等。統計信息在新經濟時代條件下,要想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現代信息技術在統計領域中的廣泛應用。
(二)統計倍息設備的創新
信息技術在統計中的廣泛應用.必須有相應的高新技術設備的支持,這是統計信息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物資條件。統計信息現代化建設對高科技信息設備的需要不僅體現在信息設備的數量上。更體現在信息設備的技術性能上。高科技現代化的信息設備的引進和普及是我國統計信息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雖然計算機及網絡在我國各級統計部門已經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檔次的大、中型計算機還很少.不能滿足對某些復雜的統計數據的分析、處理的需要。加速統計信息現代化建設,必須將高科技的信息設備廣泛應用于統計作業系統。 (三)統計倍息生產開發的創新
21世紀的人類社會是一個數字化的社會。所謂數字化是用0和1兩位數字編碼來表達和傳輸一切信息的一種綜合性技術,即電話、電報、數據、傳真、圖像等各種信息全都變成數字信號,在同一種綜合業務網中進行傳輸。數字化是統計信.息現代化中的核心技術,通過數字化,各類統計信息得以規范化、標準化,從而有利于統計數據的采集、傳輸和處理等。信息內容數字化要求統計部門將各類信息的開發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實現統計表格標準化、統計指標休系和編碼標準化,使統計指標、統計分類及其編碼具有統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過建立以數字方式存儲的統計數據庫,有利于統計信息查詢、管理及統計信息的傳輸和處理,從而使各級統計信息系統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四)統計倍息人才的創新
新經濟時代是一個重新認識人的作用的時代,人的素質和技能成為知識經濟實現的先決條件。統計信息能否適應新經濟的要求.關鍵是統計信息產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
由于現代統計在理論休系上、調查方式上、信息處理技術上的進步和發展,使統計信息具有來源廣、擴散性強、需求量大、用途廣等特征,對統計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將統計部門建成社會經濟信息的主體部門,重要的是培養一支知識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但我國目前統計工作人員的專業結構比較單一,群休中大多數是只熟悉統計知識業務的統計專業人員。人員的知識面抉窄,專業過細問題尤為突出,既滿足不了用戶對統計信息資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統計工作向橫向和縱深發展,為此.必須加強各類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訓。要建立科學的培訓機制。對原有的統計信息工作人員進行各種技能(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如計算機操作、軟件開發、聯機檢索上網查詢等)和各種素質(主要是知識素質、政治素質)的培訓及培養。培訓可采取多層次、多內容、多形式、多途徑井經常化制度化。
(五)統計倍息服務的創新
初步統計,全年完成增加值約1.82萬億元①,同比增長16.6%,占GDP比重約為7.4%。電子信息產業完成銷售收入5.6萬億元,增長18%。通信業務總量完成1.94萬億元,增長26.4%。通信業務收入完成8051.6億元②,同比增長11.8%。電子信息產業利潤超過2100 億元,同比增長12.4%,基礎電信企業實現利潤超過1690億元,同比增長27%。
全行業投資增長趨緩,電子信息產業500萬以上投資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46億元,同比增長27.9%,增速比上年低13個百分點,比全國工業同期增速低8個百分點。通信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22億元,同比增長4.3%,增速比上年回落約1.2個百分點。
總體上看,2007年信息產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但仍高于信息產業“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增速。
(一)電子產品加快升級,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主要產品產量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全年生產手機5.49億部,同比增長14.3%,微型計算機1.21億臺,同比增長29.3%,集成電路約412億塊,同比增長23%。顯示器和彩電產量則與去年基本持平,彩管和程控交換機(不含移動交換機)產量下降。整機產品不斷升級,平板電視、筆記本電腦等高端產品快速發展,占彩電、微機產量比重已分別接近30%和70%。
核心基礎產業比重上升。軟件、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專用設備儀器和電子材料等產業銷售收入增速均超過20%,在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中的比重合計超過47%,同比增加3個百分點。其中,軟件業務收入5800億元,同比增長20.8%;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約1250億元,同比增長約24.3%。基礎產業成為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電子器件、電子材料、電子專用設備、測量儀器等四個行業投資增速均接近或超過40%。
產業分工出現新變革,制造代工和服務外包逐步成為產業組織的主流形式。代工業務從傳統的OEM(委托加工制造)升級到ODM(委托設計制造),并向提供包括整機設計、制造和零配件等全面服務發展。服務外包從原來的ITO(信息技術外包)、BPO(業務流程外包)向KPO(知識流程外包)、BTO(業務轉型外包)發展,通過生產與服務的重組,外包內容從單獨的生產、設計或售后服務轉向包括生產、設計、材料、物流、維修、測試、業務模式轉變等在內的一攬子體系。
軟件服務化趨勢明顯。目前,軟件產品收入僅占我國軟件業務收入的1/3,系統集成和軟件技術服務收入之和已超過軟件產品收入。一些大型軟件企業逐漸從單純的軟件產品開發商向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和運營支持的信息服務提供商轉變。基于互聯網的軟件服務發展迅速,使軟件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發生變化。隨著信息技術、信息網絡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進,繼制造業之后,全球服務業加速轉移,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日趨活躍,特別是離岸業務(出口)增長迅速,我國有條件成為全球重要的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基地。
(二)創新能力穩步提高,重大工程進展順利
2007年申請并公布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首次超過國外申請量,企業申請的發明專利比重首次超過一半,以企業為主體的信息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全行業創新意識明顯增強。自主標準的推廣應用取得重大進展。TD-SCDMA網絡技術實驗和相關產業化工作加快推進,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成功試播,無線局域網安全標準(WAPI)、音視頻編碼壓縮標準(AVS)以及數字家庭標準等的應用推廣工作逐步展開。下一代互聯網、新型平板顯示器件、電力電子等高技術產業化專項工程取得明顯進展。
(三)出口增速放緩,內銷結構升級
電子產品全年出口4595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的37.7%,同比增長26.2%,增速比2006年下降9.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外貿出口增速0.5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額比重略有上升,占出口總額的11.5%,進料加工和來料加工比例較2006年下降1個百分點,但仍占出口總額的84.6%。
國內電子產品消費升級明顯加快。據行業協會統計,2007年國內彩電銷售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增長14%,銷量達到3560萬臺,其中液晶電視機約780萬臺,增長一倍以上,其銷售額超過彩電市場的一半。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個人計算機市場,全年國內PC銷量近2800萬臺,筆記本電腦銷量增長50%以上。整機產品加快結構升級、電子產品綠色環保和節能降耗要求提高等因素,使新型片式元器件、半導體照明器件、新型電力電子器件、新型顯示器件、太陽能電池板等新產品需求旺盛,增長較快。
(四)內資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港澳臺企業投資加快增長
通過內部經營平低于全行業平均水平,有些企業在華利潤出現大幅下滑,內資制造企業投資和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2007年,規模以上內資制造企業利潤增長約40%,比上年增速提高近十個百分點。內資企業投資持續活躍,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146億元,同比增長38%,比全行業增速高10個百分點。其中,民營經濟投資增速最快,累計完成投資294.6億元,同比增長53.6%。資本市場對內資企業支持力度加大,2007年A股新上市企業中IT類企業所占比重首次超過10%。
港澳臺企業投資增長迅猛,全年累計完成投資599.5億元,同比增長52.6%,增幅比上年提高32.3個百分點,比全行業投資增速高24.7個百分點。
(五)電信業轉型取得明顯進展,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2007年,以寬帶和移動互聯網業務、綜合信息服務為重點,電信業務創新步伐明顯加快。基礎電信企業非話音業務收入比重達到30.9%,新增非話音業務收入約占新增收入的60%。固定電話運營企業加快推進光纖到戶,大力發展寬帶互聯網業務,寬帶業務收入增速接近30%,成為固定電話運營企業收入增長的主要力量。移動電話運營企業積極推動移動互聯網業務,增值業務進一步豐富,出現了“無線音樂平臺”、“飛信”等一批新業務品牌,行業應用不斷推廣。增值電信企業達到2.2萬家,比上年增長21%。
電信服務水平穩步提高。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數分別達到3.65億戶和5.47億戶,“村村通電話工程”進一步推進,到2007年底,全國行政村通電話比例達到99.5%,鄉鎮通寬帶率達到92%。電信綜合價格水平同比下降13.6%,電信服務質量持續改善。網間互通不暢問題進一步得到解決,網絡運行質量和覆蓋效果不斷改善,通話質量保持穩定,電信用戶投訴持續下降。
互聯網業務和技術創新空前活躍,互聯網由信息搜索平臺向知識創造與協同工作的平臺轉變。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2.1億,手機上網人數突破5000萬。以IPTV和Web2.0技術應用為代表,產業融合加速。VoIP技術已逐漸成為企業信息化的組成部分,融入到企業生產與管理流程之中。電信服務與信息內容產業,與信息化建設的結合更加緊密,不僅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也為運營商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六)郵政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電信體制改革亟須加快
郵政業政企分開工作基本完成。重組后的國家郵政局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已正式掛牌運行,省級郵政公司和監管機構已全部組建完成,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成立,各地郵儲銀行陸續開業。郵政監管體系日趨完善,快遞服務等行業標準陸續出臺,郵政市場化進程加快推進。在體制改革的推動下,郵政業務呈現快速發展態勢。2007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業務總量完成812.5億元,同比增長11.8%,郵務、快遞物流、金融三大業務板塊均衡發展,分別增長16%、22%和15%,占總收入比重分別為28.8%、17.1%和51.2%。同時,郵政普遍服務得到保障。西部地區郵政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啟動,農村郵政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城鄉郵政網點數量總體有所增加,郵件傳遞速度進一步提高。全國范圍內快遞服務發展迅速。2007年,全社會快遞服務企業繼續在營業網點、作業設施、運輸設備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斷拓寬經營地域范圍,快遞總收入同比增長25%左右。
電信市場不平衡加劇。移動業務對固定業務的替代趨勢更加明顯,全國移動電話用戶2007年新增8622.8萬戶,同比增長27.4%,固定電話用戶則減少了233.7萬戶。初步統計,中國移動集團獲得六大運營商的大部分利潤,競爭優勢進一步強化,而中國電信集團和中國網通集團利潤均難以增長。電信市場有效競爭格局還未形成,電信運營企業業務創新和資費調整動力還不足,需推動實現全業務經營。
(七)國民經濟中占比與上年基本持平,抑制物價貢獻突出
2007年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2%,與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基本持平,占GDP比重為5.27%,比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電信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約9.8%,占GDP比重為1.91%,比上年下降約0.1個百分點。據估算,郵政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0.18%,與上年基本持平。
電子信息產品和電信服務價格持續下降,對平抑物價上漲趨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主要消費類電子產品價格指數為85.2(上年為100),降幅較上年增加0.7個百分點。電信業務總量增長27.1%,而收入僅增長10.9%,電信服務綜合資費水平下降13.6%,降幅比去年增加0.4個百分點。初步測算,電子信息產品和電信服務價格下降使CPI漲幅下降0.5個百分點以上。這體現出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也為新形勢下加快信息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二、2008年發展形勢
(一)產業內部環境
全球信息產業發展呈現軟化態勢,軟件和信息服務所占比例逐漸增大。目前,全球軟件和信息服務相關產業的增速遠高于電子產品制造業增速,并且價值重心已發生變化,在產業利潤分割中,服務整體上優于制造。信息服務的創新是電子信息產品需求增長的重要動力。加快調整我國信息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使制造業與服務業比例更加協調,是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
技術升級繼續帶動產業變革,產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全球IC產業進入納米工藝、系統級芯片時代,產業布局加快調整。平板顯示技術不斷升級,全球液晶前五大面板廠全部投入8代線建設,等離子產品性能也大幅提高,OLED等新一代平板顯示技術日漸成熟,平板顯示行業競爭門檻進一步提高。薄膜太陽能電池、半導體照明、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節能技術醞釀新突破,并逐漸成為產業發展新亮點。國際電信聯盟(ITU)將在2008年啟動IMT-Advanced(4G)候選技術征集工作,后3G時代新一輪移動通信技術的競爭已拉開帷幕,并更加激烈。跨國公司掀起新一輪的并購重組,通信、計算機等行業大企業間的并購重組和業務聯盟引發了產業資源整合,重塑全球產業競爭的新格局。產業分工不斷細化,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制造代工和服務外包范圍不斷擴大,企業的競爭力越來越體現為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
產業融合趨勢明顯,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各類電子產品的界限日趨模糊,硬件、軟件和服務的結合更加緊密,固定電話與移動電話、通信與電視、制造與服務、網絡運營與內容提供的融合進程加快,產業鏈整合力度不斷加大,融合創新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跨傳統領域的聯合和競爭日益增多,對企業融合創新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行業信息化需求不斷增強,隨著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滿足需求的能力顯著提高,信息產業與傳統行業在技術、業務、資本、市場等各層面將加速滲透,電子支付、移動位置服務、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新興業態不斷涌現,信息產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
(二)產業外部環境
國內經濟形勢總體良好。黨的“十七大”對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戰略部署,全黨全國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更加深化,強化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舉辦2008年奧運會都為信息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發展方式逐步轉變。
國內低成本比較優勢有所弱化。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人民幣升值,執行新《勞動合同法》,加工貿易管理強化,以及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提高等宏觀環境的變化,使我國傳統低成本優勢進一步弱化,對產業發展將會產生一定影響。
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世界經濟保持增長的基本趨勢不會有大的改變,但發生波動和放緩的可能性增加。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還有待觀察,美歐等主要經濟體是我國電子產品的重要市場,其經濟發展減速可能導致我出口增長進一步放緩。此外,針對我國電子產品的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強化,全球主要資本市場震蕩加劇等因素,對我國信息產業持續發展均可能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三、政策建議
2008年信息產業正處于由“快”向“又好又快”轉變的關鍵時期,必須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加快產業發展方式向國內消費和出口、國內外投資協調拉動轉變,向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轉變,向更加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繼續堅持“自主創新、著力應用、產業集聚、規模發展、國際合作”的原則,重點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完善政策法規體系
進一步完善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政策,并抓緊研究促進信息服務、平板顯示等關鍵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加快發展風險投資,推出創業板,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改善投融資環境,進一步推動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資金和技術雙密集型產業發展。加快《電信法》制定和《郵政法》修訂工作,完善相關法規,加強市場監管。制定《反壟斷法》相關實施細則,制約技術壟斷和濫用知識產權行為。
(二)深化體制改革
積極推進電信全業務競爭,促進建立更為合理有效的電信市場競爭格局。進一步落實郵政體制改革方案,推動郵政企業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郵政普遍服務機制,加強市場監管。
(三)努力擴大內需
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加快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步伐,結合節能減排、企業信息化和裝備智能化等需求拓寬電子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市場空間,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加快開展數字電視、手機電視、3G等新技術應用,在地面數字電視、下一代互聯網、音視頻編碼壓縮標準等重要領域大力開展示范應用,加速產業化進程。盡快完善普遍服務機制,大力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民消費,引導企業開發適用農村市場的低成本信息終端產品,拓展國內市場。
(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加大信息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加緊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促進產學研結合,以產業化為目標推動信息關鍵技術創新發展。系統研究,統籌規劃,加強信息產業領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抓好共性和基礎性技術研發。
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出臺信息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統籌協調信息技術服務、信息傳輸服務和信息內容服務各環節,營造支持信息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大力培養軟件人才,提升軟件外包層次,推動軟件產業做大做強。完善電信管理方式,促進相關業務發展。在重點區域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信息服務產業集群,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網絡增值服務、數字內容等產業。推進“三網融合”,支持信息服務的新興業態發展。
推動彩電工業轉型。完善平板顯示產業發展政策,加強產業創新能力建設,組織實施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產業化專項工程,創造良好投融資環境,加快存量資源調整,促進新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
加強產業基地建設。在微電子、信息服務等領域建設一批產業特色突出、基礎條件較好的產業基地。支持基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并在政策試點、重大項目、金融支持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推動產業基地完善產業體系,提高服務能力,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五)深化國際合作
1 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現狀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比一部分發達國家滯后。所以,只有認清農業經濟現狀,才能有效促進農業信息化的跨越式推進,才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1.1 農民對信息化了解甚少
21世紀以后,信息傳播速度加快,電腦、手機等現代化通訊設備也日漸普及。但是在很多偏遠地區,居民依然沒有享受到高科技所帶來的便捷。他們不能及時與在遠方的親人取得聯系,對于國家的發展現狀,對于外界新鮮的事物,也是一無所知。相關的調查顯示,農民只能通過電視、收音機或者親朋好友去了解一些外界的消息,而作為城市人所依賴已久的網絡,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去觸及。長此以往,這些偏遠地區的居民的世界會越來越小,世界在他們眼里發展的也越來越慢。
1.2 消息的延遲性
有關數據顯示,信息的時效性在農戶和國家統計局之間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信息的實效性是其價值的最重要體現,消息從到接受的時間如果過長,信息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如工廠因規模擴大要招聘大量工人,周邊很多農戶青年待業者在知道這個消息時,名額已經被其他待業者占滿了。由于信息在農戶這里失去了實效性,耽誤了多少人工作的機會。
1.3 缺乏對信息的分辨意識
中國傳統小農經濟下,農民無一不是每天早出晚歸,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農民生性純樸善良,很難去分辨外界魚龍混雜的信息。這時如果有一個人對他們傳遞一些關于外界虛假的信息,農民是沒有任何分辨能力,并且全盤接收的。如此可見,農民對于虛假信息的分辨能力實在低下。
2 新時期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隨著國家對于網絡普及工作的重視,信息技術的圈子也逐漸擴大到了部分農民家庭,深受農民的喜愛。如此一來,網絡受眾群體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發展。
2.1 信息化的組織體系逐步完善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于信息化的組織體系的大力提倡與支持,許多地方已經擺脫信息化方面的空白,很多縣級以上的農業部門中出現了信息管理與服務機構。這些機構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信息傳播重要性的認識,農民在遇到困難時,也能夠及時地從中得到解決辦法。
2.2 建立一定規模的網絡平臺
當今社會,網絡的影響力與信息傳播速度是不容小覷的,農業部門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建立了專門的農業信息網。任何人通過瀏覽這個網站,都可以找到大量可靠的信息。通過這個網絡平臺,農民和農業部門幾乎實現了面對面交流。農業部門及時更新國家最新的農業政策,農民足不出戶便可以學習到農業上的新技術,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目前,這種網絡服務正向更大范圍,更多種類的農業形式擴大。
2.3 加強了信息采集和資源開發渠道
早些年,信息的采集受到設備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實際情況的制約,在收集信息時往往不夠及時迅速,而資源的開發渠道更是沒有起到一點實際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對設備和技術的引進加大了投資的力度,信息采集和資源的開發渠道也日漸完善。研究發現,很多地區已建立了完備的信息采集系統,可以覆蓋農業和市場等方面。這些新增渠道可以統計最新的信息,并有相關部門進行監督,進而農業信息化將朝健康的方向推進。
2.4 信息的覆蓋面正逐步擴大
在信息化日益發展的今天,農業部會通過多種渠道將信息進行大范圍傳播,如通過農業信息網站、報刊、電視和廣播等。目前。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接收到來自這些渠道的信息。信息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大,會逐漸向預期的效果靠近。
3 新時期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問題
目前,農業經濟信息化在整個信息化的時代中是落后的,難以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因此,應找出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源,探索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只有通過不斷摸索與改進,才能保證農業資源的持續利用與開發。
3.1 計算機使用較少
計算機是新世紀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其在農業上至今未有大作為,甚至處于相對很低的水平。導致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很多人由于受家庭環境的制約,很小就離開了學校,甚至有些人大字不識,對計算機知識了解甚少。
3.2 信息人才缺乏
目前,農村的信息網絡未實現全覆蓋,農村的信息交流滯后。還有很多人不足夠了解信息化。農村中缺乏既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又能把握最新農業技術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3.3 信息技術缺乏
當前,網絡技術的應用在農村中不夠廣泛,信息技術產品比較少,信息服務產業化的成都低。同時,雖然信息產業正積極向農村發展,但很多人不能抓住這一機遇,導致這些技術沒有發揮出其作用。最終呈現出信息技術沒有落到實處,無法解決當前農村的實際問題,更不能滿足農業多方面的需求。
4 新時期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創新
現階段,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是我國發展的一個新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經濟信息化無疑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的。而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源泉,因此,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創新也相當重要。
4.1 對信息化服務方式創新
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信息化服務方式的創新,但創新應該立足于本國實際。目前,可以抓住電話和電視的較高的普及率這一特點,去發展信息網絡。用電話和電視所采取的信息服務模式來配合信息化服務的發展。未來要致力于發展電視、電話、電腦“三電合一”的信息服務模式,使服務質量更上一個平臺。
4.2 信息資源共享信息
制定信息資源共享信息標準的以及實施有利于信息資源實現大規模的共享,凡是與農業相關的部門可以定期進行交流,能更快地建立農業信息網站、系統以及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實現數據的共享與利用。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農業信息的推廣與傳播,讓農民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及時接收最新信息。
4.3 對應用系統的創新
現階段,進行創新要從農產品的預警、市場監管以及農場科技的信息服務3個角度來做。首先,建立農產品的預警系統,對于農產品的生產和市場現狀以及價格的進行跟蹤調查,避免產品過多出現滯銷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避免跟風的現象,對于某一類農產品的需求量應該客觀冷靜的分析,而不能一時沖動。其次,市場監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果在市場中出現虛假的農產品信息,威脅到群眾的健康時,相關的監管部門應在第一時間對問題商家進行調查甚至,必要時可采取強硬措施將其關閉。同時,監管部門應定期對市場上的農產品進行抽樣調查,妥善處理屢犯不改的農戶商家。最后,農場科技的信息更新要迅速及時,通過農業信息網絡平臺讓農民在最快的時間內了解到其發展動態。例如,農民在掌握了一些蔬菜種植技術后,會大大提高生產率,增加他們的收入。
4.4 加速信息技術的應用
從這兩件事上基本可以看出分類信息網站領域的不平靜,雖然這些事兒沒有3Q大戰那么紅火,但事實上這兩件事兒都可以看出在這個領域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所謂標題的“不平靜”者,即是此意。
幾個重要分類信息網站的評比
說道國內的分類信息網站,不能不提到58同城、趕集網、百姓網等一些網站,那么他們究竟占領的多少市場份額,在用戶的積累與體驗方面又有哪些各自的優缺點了,本文就冒昧的點評一下。首先從占領的市場區域來說:這三個分類信息的巨頭都已經在國內基本有市場的城市都開設了自己的分站。足跡可以說是遍及全國各地,甚至于一些不甚發達,網絡的應用可能還遠遠未能普及的縣城都已經被覆蓋到了。
第二,著重分析一下流量排名等方面的數據。
當然,分類信息網站除了這三個之外,還有很多個,但是基本上在競爭中以及遠遠被甩在了身后,所以本中中就暫且略去。
什么是分類信息網站?
說分類信息網站領域的不平靜,那么肯定得說清楚什么是分類信息網站,本文中就給大家做一個定義。其實所謂信息,基本可以理解成廣告,那么分類信息也就可以理解為分類廣告。但是,我們平時在看報紙的時候,特別是一些地方性的新聞報紙,往往有一些版面上面全部是各種類型的廣告,比如招聘、比如求職、比如二手貨買賣、再比如提供一些什么服務之類的。但是,報紙上的信息只有我們需要的時候才會看,而且刊登是要花錢的。事實上,分類信息網站更多的是和人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因為它所包含的版塊一般是為生活服務的,當然目前國內也有一些分類信息網站包含企業信息,比如企業黃頁、企業供求信息等等。不過企業的信息放置于分類信息網站上來說,無論是關注度還是數量都遠遠少于生活類的信息。對普通老百姓來講,分類信息比新聞娛樂等實惠得多,因為它直接面對老百姓的需求,它與讓人厭煩的傳統廣告不同,不但不反感,而且主動去找,是老百姓找著看的廣告,這對廣告主來說是最大的喜事。分類信息網站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他們提供一個平臺,讓用戶免費信息、免費查看信息,以此獲得用戶的青睞。一般情況下,分類信息網站包括的版塊包括房產、交友、車輛、買賣、招聘、生活、教育、商務等等各個方面。舉個例子,在生活領域里有裝修的版塊,事實上對于分類信息網站來說,它既可以放在行業類里,也可以放置在生活類的網站里。比如類似于這樣的裝修網站在發一些外鏈的時候,選擇分類信息網站時,其實發在很多版塊里都是被允許的,只要不亂發,就不會被刪除,當然有些分類信息網站是完全不允許發外鏈的,那這就另當別論了。
個人站長在分類信息網站中的機會
上面說了一下巨頭們的情況,下面說下個人站長與中小互聯網公司在分類信息網站上的機會。個人認為,中小站長在分類信息領域大概有以下兩個方面可以考慮的機會。
二、創新經濟管理的有效方案
1.樹立以人為本科學的管理理念。企業要在社會發展觀的角度上看問題,把以人為本的這一概念引入到企業管理當中,才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只有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才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員工的利益重視起來,才能促進員工的職能發揮,才能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企業管理人員要對每一位員工進行深度的了解,解決他們工作中遇到了問題,了解他們對工作的意見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讓他們有一種主人翁的心態。但是企業還必須重視在對其進行人文關懷的同時,也要明確公司的規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進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業在管理中要注重企業的文化建設,提高企業的文化水平可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讓員工具有統一的企業精神,用科學合理的企業文化打動員工,提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性的工作團隊,為員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所以,企業在管理中必須重視以人為本的觀念,注重加強企業的凝聚力,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2.制定創新的經濟管理制度。在經濟管理的整個過程中,制度的創新是基礎。在完善經濟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創新相應的管理制度,這才是新時展的要求。針對社會的市場體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業形成強大的經濟團體。從制度上創新,改革各項管理體系,滿足社會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創新的經濟制度調整企業內部所有不合理的資源配置,使企業產品得到優化。另外,不難發現,制定創新的經濟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場內部的組織結構,同時有利于產品的開發利用。所謂的創新策略是以全體成員參與的全面監督體制為基礎,不斷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當然,制定制度時要考慮到其適應性,只有制度得到廣大員工和管理人員的快速適應,才產生其所存在的經濟效益。3.加強企業的內部監控工作。(1)加強對企業各部門的調控。企業的內部控制是經濟管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些以財務為依靠的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相應地,需要對財務部門做出改變,使財務管理向著全面化的發展趨勢發展下去。(2)完善企業監督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一定的財務內部監控工作,對于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體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對財會控制為核心,實行內控機制,提高財務等各部門的認真、負責的態度,避免各種不合規章制度的行為發生。4.加強企業信息化管理工作。企業信息化是指在企業的生產活動中,通過信息資源的廣泛應用,其所有環節都利用現代信息科學技術,不斷來提高生產管理與經營服務的高效和發展,以此增加企業的綜合競爭力,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信息化技術是實現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基本保證,是當代社會化生產高速發展的首要條件之一。建設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術的革新,幫組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以及推行現代企業制度,來增強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當前企業信息化實現的標志之一就是對信息的快速反應能力,其是企業檢驗整個企業工率和其產業鏈在市場的競爭力的重要浮標。實現企業信息化,既是社會改革的需求也是企業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企業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內部的改革不斷地深入,絕大部分企業管理范式正在向創新管理方面邁進。為在未來更加激烈的市場站穩腳步,企業必須變革管理方式,加強管理信息化創新方面的建設是未來必然的選擇和出路。
今年以來,__高新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全市領先、全省爭先、全面創先”目標,大力推進吉泰走廊崛起工程,狠抓園區平臺建設,加快產業集聚,做大經濟總量,積極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園區經濟社會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一是經濟運行平穩,但差欠較大。1-6月份,園區預計主營業務收入112.5億元,繳納稅金5.1億元,工業增加值27.0億元,基礎設施投入3.3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4.6%、13.0%、18.2%、15.8%。各項指標雖然均呈兩位數增長,但距離市縣下達的年終目標任務還有很大差距,分別是年度目標的36.3%、35.6%、38.6%、136.1%,都不到40%,下半年形勢比較嚴峻。二是產業總量繼續做大,但集聚步伐放緩。上半年,數字視聽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3.5億元,同比增長16.4%,占園區比重為47.6%;工業增加值13.0億元,同比增長19.0%,占園區比重為48.2%;交納稅金2.1億元,同比增長15.9%,占園區比重為41.9%。然而,上半年招商引資仍未取得重大突破,發展后勁不足,且華憶電子、高創電子、格銳音電子、德普生電子等企業相繼停產。
目前,園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企業面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訂單有所減少;二是融資難仍是困擾一些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難題;三是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也給部分企業的招工帶來困難;三是招大引強沒有重大突破,園區發展缺乏強勁的后續動力;四是用地指標的落實滯后和征地拆遷的遺留問題嚴重影響了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也給招商引資工作造成較大拖累;五是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力度不夠,管理服務成本上去了,效率卻很難提升,發展缺乏活力。
下半年,繼續認真貫徹落實十精神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圍繞“三先”目標,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守住生態環保底線,扎實苦干,加快實現產業發展升級,全力爭創國家高新區。要緊咬目標任務,把穩定經濟增長作為重中之重,把推動轉型升級作為根本之策,尋求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建議:一是做大經濟總量。加快富鴻金屬二期、久晟茶油、鴻嘉利科技、云山云水、永業紙品、德億電纜、聯創電聲等一批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建設進度。積極組織協昌精密、星瀚包裝、華盛彩印、劉興絲花、廬陵駿馬等一批企業申報規上企業。二是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下放委托行政審批權限和公共服務事項,加大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的扶持力度,拓寬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投融資渠道,出臺政策刺激企業實施技改升級,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加速產業集聚步伐。力推用地指標的落實和征地拆遷預留問題的解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提升產業承載力;全力招大引強和扶優扶強,穩步推進立訊產業園和燕京啤酒退城進園項目建設。四是加大閑置用地清理整頓力度。梳理園區企業閑置用地情況,對圈而不建,建而不產,產而無效的用地,堅決依法依規予以清理盤活,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企業按照自身既定的經營發展目標,制定企業經濟活動計劃和活動標準,并依據計劃對經濟活動進行組織、協調、監督的過程就是經濟管理。企業對經濟有效地管理可以確保企業長久的發展。經濟管理創新是企業為了未來進一步的發展,獲得更多的產值利益,通過創新經濟活動模式、管理觀念、管理制度等手段來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過程。
二、新形勢下企業創新經濟管理的必要性
1.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
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對現有經濟體制的持續深化改革。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時,首先需要對經濟管理方式進行改革,具體到企業也需要進行有效的調整和轉變。企業傳統的經濟管理方式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企業的經濟管理往往采用粗放的管理方式,造成了管理資源的大量浪費,嚴重影響了企業經濟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另外,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完善,企業逐漸轉變成了市場競爭中的主體,性質發生了根本性、徹底性的改變。因此,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也必須適應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與創新,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管理效率,才能更好的推動社會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
2.時展的要求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傳統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企業每天面對的信息量大幅增加,企業只有創新自己的經濟管理模式才能有效的處理好各類經濟信息,滿足基本的發展需求。知識經濟逐漸成為發展的主流,首先知識經濟是網絡化、信息化的經濟,它要求企業在進行經濟管理時多利用互聯網工具,精簡信息處理人員的結構和信息的傳遞層次,提高信息處理效率,提升自動化處理水平。其次,要求企業經營決策的制定要多參考自身網絡信息系統的分析數據,重視計算機決策系統,特別是探索使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通信技術,順應時展需要。這都要求企業對經濟管理模式及時創新。
三、新形勢下企業面臨的經濟大環境
1.市場化程度加深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化體制在我國逐漸獲得大眾的認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已成為廣泛共識。相應的是公司制等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形成了市場為主導、政府輔助監督的經濟發展體制。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新的市場經濟環境給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在進行經濟管理模式創新時,要注意結合市場環境,認清當前的經濟形勢確保創新方向的準確性,不斷進行創新的實踐與探索,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趨勢明顯
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不斷加深,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甚至出現融合的趨勢,這給中國經濟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在這個進程中,中國經濟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提高,已成為世界經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逐漸呈現出世界經濟發展新引擎的趨勢。大批中國企業也在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逐步走向世界。因此,國內企業必須與時俱進的創新經濟管理模式,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才能與來自國內外的競爭對抗、突出自身優勢,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一席發展之地。
3.知識信息時代來臨
知識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發揮知識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在進行經濟管理時融入更多的信息通信技術,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企業的生產當中,實現企業生產的自動化,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這就要求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及時創新,使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和企業的運作方式匹配,從而充分展示企業經濟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企業在進行經濟管理時存在的問題
1.管理觀念落后
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大量員工的管理理念比較落后,沒有更上時展的潮流,把利益最大化當成企業發展的終究目標,缺乏互聯網思維和可持續發展思維,脫離實際進行思考與決策,會導致企業的發展出現大量問題。
2.人員的組織力度較弱
企業在進行經濟管理創新時,為了確保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以及人員的有效組織,應當建立一個集中經濟任務的固定的企業管理機構,但是我國大部分企業并沒有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使企業在進行經濟管理創新時容易出現無序、不成熟的行為。
3.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我國企業現有的經濟管理制度大都浮于表面,無法深層次的影響企業的發展,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符合企業發展速度的經濟管理制度體系。由于企業的經濟管理制度跟不上企業的發展速度,導致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遇到的各類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給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阻礙。
4.審核控制機制不健全
經濟狀況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命脈,因此任何涉及到經濟的問題企業都應設有嚴格的審查、核實機制來把關。現階段,我國的大部分企業在對經濟進行審核控制時仍存在大量問題,主要是審核機制的滯后性,在新形勢下對于經濟的審核控制力度較小,不能很好的讓經濟管理模式適應新經濟形勢,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不徹底。
五、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措施
1.明確進行積極管理創新時需要考慮的各種因素
企業在進行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時,為了確保新的經濟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需要充分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包括知識、環境以及人力資源因素。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和數據是企業的重要資產,企業應重視信息和數據的積累和有效利用,把其當作推動企業未來獲得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企業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明顯,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的方向應當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經濟管理創新的實施者和主體是人,提高對人才建設的重視度,可以確保管理模式的創新足夠“新”。
2.制定創新標準
標準可以檢驗一項行動的正確性。因此,為了確保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企業在進行經濟管理模式創新時,首先應明確創新的主要目標和方向,并制定相應的創新標準,例如以企業員工滿意、消費者滿意、投資者滿意以及社會滿意四個指標,構建以滿意度為評價核心的創新體系。符合這種思路的創新經濟管理模式,才能在促進企業發展的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3.更新落后的管理理念
在創新管理模式時,注意將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融入進去,強化管理者自身的創新意識,為企業進一步管理模式的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管理者需要拋棄以往管理理念,學習先進的、科學的、符合互聯網時代特點的管理理念,通過培訓與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確保在進行相應的管理工作時的工作的正確性。
4.控制好經濟管理創新的方向
對企業的戰略目標、戰略目標實現方法等策略進行創新,以此保證正確的經濟管理創新方向。首先,要明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經濟管理創新的首要目的,因此經濟管理創新的方向和依據應當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企業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