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3 11:22: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小學數字教育平臺,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下一代互聯網IPV6的走進校園及國家大力投入資金建設CERNET 2,數字校園2.0也逐漸成為各大學建設的主流。由此數字化校園進入了系統、應用、信息的集成階段。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化教學環境,首當其沖成為我國高等院校數字校園2.0建設的主要方面。同時應用數字化教學環境所進行的遠程教育、網絡教學等新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已逐漸成熟、系統。數字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利用也在改變著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的面貌。
一、數字化教學環境與平臺建設的基本內容
高校在綜合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教育教學的特點,在已有系統基礎上構建“一體化數字化教與學平臺”,構建適合高校推廣應用的數字化教學系統,可概括為一個門戶,將應用集成起來為用戶提供單一訪問點的個性化服務;一個考核,對進入教學平臺的教師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一個管理,是對整個教學環境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管理;N個應用,是指各個教學系統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使用,是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設的支撐。構成如圖見下:
二、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設方案
為達到上述整合目標,我們需要進行如下三個建設:環境建設、隊伍建設、機制建設。
1.環境建設
環境建設主要是以校園網、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等為基礎的硬件構成的環境。主要是由支持數字化教學的硬件設備構成,包括校園網、多媒體投影教室、多媒體網絡教室、精品課程錄播教室等。
(1)校園網
校園網是數字化教學硬件環境的核心,是數字化教學的基礎支撐平臺。校園網主要由服務器、網絡互聯設備和網絡傳輸線路等構成其基本功能是為學校的教學、管理和科研服務,用戶可共享校園網內部和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資源由于校園網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的基礎地位。
(2)多媒體投影教室
多媒體投影教室主要由數字化投影機、視頻展示臺、多媒體計算機、錄音機和校園網接口等多種媒體設備組成。它是數字化教學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學生與數字化教學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終端平臺,分布廣泛,利用率高,已成為高校目前主要的課堂教學環境。
(3)多媒體網絡教室
多媒體網絡教室是由一定數量的電腦組成的小型局域網,通過網絡設備實現教師機與學生機之間的通信,并且具有多種輔助教學管理功能的教學系統。在多媒體網絡教室中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多媒體教學,師生的實時交互性是其重要的功能特點。多媒體網絡教室連接校園網后,可方便地開展網絡教學。
(4)精品課程錄播教室
精品課程錄播教室是實時多媒體教學直播、轉播系統,可以作為實時視頻直播教學的主播場所,還可以滿足全校N個校區范圍內的視頻會議和視頻教學的需要。
2.隊伍建設
提高廣大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水平和素質,是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旨在通過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的學習、基本技能的實際訓練和優秀教學案例的示范研討,促進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增強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3.機制建設
網絡教學、多媒體課件、精品課程等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是保證高校數字化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去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因素。
(1)網絡教學開展機制建設
根據高校目前的實際情況,在網絡教學的開展上要重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學生參與該課程的情況上面;通過學校立項,推進網絡教學平臺的廣泛應用,使網絡教學平臺成為積累教學資源的重要手段;通過立項建設課程學習網站:選擇特色優勢學科中的優質課程,以及基礎較好的新興學科中的重點課程,立項扶持這類課程的學習網站建設。
(2)多媒體課件開發機制建設
多媒體課件開發上應重點放在全校公共基礎課的課程制作上,把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在校有關部門的組織規劃下,對全校公共基礎課實行按順序制作的計劃,確定媒體采用的形式和手段,然后再進一步分工。對所要制作的課程進行論證,共同設計、開發,并要有相應的政策,形成統一的規劃、投入、管理、設計、開發、試用、反饋、修改、評審、推廣等工作。從而建立全校公共基礎課程多媒體教材建設和課件開發機制與科學的質量體系,為將來的公共基礎課逐步實現網絡化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3)精品課程網絡化機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1-0044-03
一、引言
信息化是促成未來中小學教育及學習革命的主要動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1]。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正是響應這一發展的需求而提出的概念。不同于高等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小學校因其數量多、地域分散、資源分散、資金投入有限等原因,在每個學校均配置較多數量的服務器及其它軟硬件設備,建成類似于高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且配備大量專職信息管理人員并不現實,而且會出現資源利用效率低、使用維護費用高等問題。
云計算是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成果,代表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云計算所具有的特點恰好能夠彌補以往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的不足,能解決目前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中遇到的經費投入有限、基礎設施利用低效等問題。鑒于云計算可以為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提供良好的技術途徑和技術方案這一事實,一些地方的中小學已啟動了云計算輔助教學的實踐,如鞍山一中、廣州天河區中小學、浙江海鹽地區中小學等。[2,3,4]《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上海的教育發展要利用“電子書包”和“云計算輔助教學”建立數字化學習環境,使每個學生能夠使用信息技術工具,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5]
在近期出現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中,云計算的概念被屢屢提及,也引發了不同的評論。[6]現階段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對云計算的需求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如何利用云計算技術建設中小學數字化校園,都是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信息技術專家必須直面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目標、基本架構及其功能,同時剖析云計算技術的本質和功用,尋求二者的契合點,理清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對云計算技術的具體需求,并提出基于云計算技術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解決方案。
二、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本質及其架構
中小學數字化校園是以校園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全部數字化。通過對數字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集成,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
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從下而上依次為網絡基礎設施層、應用支撐層和應用層。網絡基礎設施層綜合運用計算機、網絡設備、通信終端、視音頻多媒體設備、RFID等,構架數字化校園的硬件平臺。網絡基礎設施層主要包括有線網絡、無線網絡、物聯網和五室(多媒體實驗室、遠程會議室、網絡教室、創新實驗室、電子閱覽室)。應用支撐層主要包含校園信息數據庫、數字資源庫等基礎數據庫和網絡安全、外部網接入等系統支撐軟件,為各種應用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應用層是基于校園網的,面向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管理及服務的軟件平臺,包含數字化校園的絕大多數應用系統。
對于數字化校園而言,以上三個層次的基本配置是必需的。對于具體的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各層的軟硬件配置可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的取舍。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技術、配置多少信息技術產品,各種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的不同僅僅在于上述各層中的產品配置不同。具體到某個中學或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不必面面俱到,而應根據實際所需,以效用最大化為目的,根據需求進行數字化校園的應用層設計與規劃,再由應用層需求提煉出應用支撐層和基礎設施層的功能及相應的產品配置。在此過程中,還需兼顧已有的設備和設施,通過適應性改造,實現最大化的包容和繼承,避免一切從頭開始的方案。
三、云計算的體系結構及其技術特點
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是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效用計算、網絡存儲、虛擬化、負載均衡等傳統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也是引領未來信息產業創新的關鍵戰略性技術和手段。[9]狹義地講,云計算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廣義地講,云計算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
云計算的體系結構可分為四層:物理資源層、資源池層、管理中間件層和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構建層,[10]如圖2所示。物理資源層包括計算機、存儲器、網絡設施、數據庫和軟件等。資源池層是將大量相同類型的資源構成同構或接近同構的資源池,如計算資源池、數據資源池等。管理中間件層負責對云計算的資源進行管理,并對眾多應用任務進行調度,使資源能夠高效、安全地為應用提供服務。SOA構建層將云計算能力封裝成標準的Web Services服務,并納入到SOA體系進行管理和使用,包括服務接口、服務注冊、服務查找、服務訪問和服務工作流等。
云計算采用虛擬化技術調配資源,將處于不同層面的硬件、軟件、數據、網絡及存儲隔離開來,從而打破數據中心、服務器、存儲、網絡、數據和應用中的物理設備之間的劃分,實現架構動態化,達到集中管理和動態使用物理資源及虛擬資源的效果。云計算提供三類服務,即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11] IaaS中包含操作系統和硬件基礎設施,如Amazon提供的面向IaaS層的EC2/S3。PaaS中主要包含各類數據庫和中間件,如Google提供的面向PaaS層的App Engine,以及微軟公司提供的Windows Azure。SaaS中主要包含多種應用程序,如Salesforce提供的online CRM等。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傳統的以PC和服務器為中心的IT應用模式將發生巨大變化,IT的應用、部署模式和商業模式也將發生重大的變化,用戶只需要擁有可上網的終端設備,就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各種IT服務。
從云計算的體系結構和技術特點可知,云計算適合應用于具有以下特點的業務:一是業務量彈性大,用戶數量增加較快,對資源占用不均勻;二是業務量較小,無法充分利用所分配資源。而中小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對于信息技術的需求恰好具有上述特點。
四、云計算如何應用于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
如圖3所示,若將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架構與云計算的三種服務關聯起來,即可發現二者在各層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應用層可使用Saas(軟件即服務)中的應用軟件,應用支撐層可利用PaaS(平臺即服務)中的數據庫和中間件,網絡基礎設施層可利用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中的服務器等基礎設施。
由圖3中的關聯關系可知,云計算可以在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各個層級中得到應用,將云計算融入到校園的各個應用服務領域,通過計算及存儲資源的彈性分配和動態管理,構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透明高效的校務管理和泛在網絡學習,能有效避免以往數字化校園架構所存在的信息孤島、系統彈性差、資源利用率低、建設周期長、IT成本高等缺點。
鑒于云計算在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應用價值和潛力,國外主要IT公司,如Google、思科、蘋果、亞馬遜等均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計算服務。如Google的協作學習平臺、微軟的教育云平臺等。[7]國內的電信企業華為也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計算服務,如華為的智慧教育項目,提出了基于云計算環境的“區域教育云+智慧校園”的融合社會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
利用云計算技術建設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可以實現“云計算輔助教學”(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即學校和教師利用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構建個性化教學的信息化環境,支持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利用基于云計算的教學基礎設施(如移動互聯的課堂、泛在的學習資源和社區),可以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保障教學信息的安全,分析學生日常行為取向,改進教學設施和教學方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主要有三種模式,即自主開發模式、合作開發模式和租賃模式。統計數據及市場分析結果表明,不同規模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成本一般在2萬元至20萬元。受建設成本及技術條件等因素制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宜采用合作開發模式或租賃模式,而采用這兩種開發模式,則更適合引入云計算。數字化校園的部署模式主要有獨立部署模式、托管部署模式和合作部署模式。目前,我國高校大多采用獨立部署模式,大多數中小學也采用了獨立部署模式,少數中小學開始嘗試采用托管部署模式或合作部署模式。隨著云計算技術引入數字化校園建設,托管部署模式將更有競爭力。
五、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當前,云計算應用于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安全問題,另一類是資源建設問題。
所有教育資源均集中在云端,或均從云計算供應商的數據中心獲取,則必然存在廠商依賴和數據安全的問題。另外,各學校均有自己的私有數據需要保護,如校本課程資源、校園資產、教師及學生的個人信息等。針對上述問題,可通過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策略解決,學校內部的信息資源(如校本課程、特色課程)由私有云管理,學校外部的資源(如數字化圖書館、公共信息資源、科研資源)由公有云管理。公有云可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軟硬件使用效率;私有云既可保護各學校內部資源的安全,又能避免對IT基礎設施的大規模需求。此外,云計算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安全性。例如,云計算系統通過監測集群內部異常數據,對可能的安全問題做出判定,并向各服務器發送防止病毒擴散的措施,從而預防安全問題的出現。
共享特定區域內的教學資源,是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保障條件。數字化校園的支持服務體系應由政府主導,由企業與學校共建,以區域(市/縣)教育主管單位為中心,整合教育資源及業務流程,建立統一的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教師、學生、家長及教育管理者提供統一的協作和溝通平臺。國家基礎教育云平臺已于2012年12月28日開通上線試運行,向全國各級各類教育免費提供公益服務。[8]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建設了面向區域的教育云,向區域內的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各種教學服務和教育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俞建華.基于云計算的遠程教學資源建設模式――以浙江開放大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1(12):130-134.
[3]賀小華.云計算在教育中的應用――以Google協作平臺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9):71-74.
[4]任寧.云計算輔助教學初探[J].成人教育,2010(10):93-94.
[5]黎加厚.走向信息化教育“云”服務[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2008(20):20-21.
[6]王運武.我國數字校園建設研究綜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4):39-50.
[7]陳學軍,黃利華.基于云計算的義務教育學科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3(1):81-87.
[8]宋靈青.“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正式開通上線[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05.
1.引言
21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現代通訊技術、高密度存儲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信息已成為人類社會中重要的資料來源,成為全球各地學習者們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立足于基礎教育的中小學圖書館應順應時代要求,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拓寬信息來源,擴展服務項目,而建設基于網絡的數字圖書館將是中小學圖書館在網絡時代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
2.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現狀
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設研究項目的啟動為廣大中小學建設數字圖書館提供了平臺與保障。2003年3月,《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設研究》項目通過了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的專家組的鑒定。該項目在數字圖書資源內容、體系結構、技術標準、應用形式、版權保護模式等方面為我國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為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和學科教學改革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為我國的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可是現實的建設情況并不樂觀,2008年,北京市不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幾乎所有中小學校均建有圖書館或閱覽室,藏書量及閱覽面積也基本能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標準,但建有正規版權數字圖書館的學校數量所占的比重依舊不高;2008年,安徽省中小學校只有部分省級的重點示范中學開通了校園網,建立了數字圖書館,而在一些鄉鎮及農村中小學校甚至連小規模的圖書室都沒有。因此,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設存在著兩個極端: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連傳統圖書館都不能得到保證,更不用談建設數字圖書館;二是一些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城鎮中小學,特別是省市重點中學、實驗中學,對數字圖書館的認識也不夠全面,多數學校還處于“跟著感覺走”的階段,所謂的數字化建設只是將傳統的圖書資源,如雜志、報刊加以數字化,或盲目購買各種不同格式、不同瀏覽平臺的電子圖書和數字圖書資源庫,使讀者在使用中從不勝其煩到逐漸放棄,或由于資源的格式或平臺不一致,只有部分資源得到利用,能夠實現跨平臺遷移。
3.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設存在的困難
3.1資金問題。
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需要一大筆經費。大多數中小學經費比較緊張,無法保證收集盡可能多與新的數字圖書,也沒有辦法配備現代化的軟硬件設備。
3.2資源問題。
中小學數字圖書館資源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原有館藏資料的數字化,二是網絡資源,其中如何快速、有效、有序、合法地把各種媒體資源數字化后放入數字圖書館,是涉及技術、管理和法律等諸多方面的難題。中小學圖書館的資金、人員技術力量有限,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解決一系列的難題。
3.3人員問題。
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雖說有眾多的學校都加強了對圖書館人員的進修與培訓,但是人員的素質仍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總的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用戶使用中小數字圖書館也需要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方面的知識,中小學生的信息意識和技術有待進步提高。
3.4觀念問題。
部分學校的領導者目前還缺乏在信息社會當中應有的超前意識,觀念還有些保守,可能認為,中小學的師生對文獻信息需求層次不高,傳統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就能滿足其需求,因此他們購買數字圖書館閱讀的愿望就不迫切,建設數字圖書館的積極性不高。
4.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具體措施
4.1增加經費投入,調整購書經費比例,有效引進數字文獻。
廣大中小學要高度重視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增加圖書經費投入,拓寬信息資源供給渠道,完善館藏信息資源。中小學圖書館傳統的方法是將絕大部分經費用于購買紙質文獻,但這種傳統的館藏體系已明顯滯后于學校學科體系的建設,越來越不適應需要。因此,適當調整經費比例,有效引進現有的、較為成熟的數字文獻是中小學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主要途徑。
4.2加強中小學圖書館人員的素質建設。
中小學圖書館教師隊伍來源主要有以下幾類:教師轉崗、專業人員調入及其他人員。其中專業人員所占比例很小,主要是轉崗教師,各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圖書館工作人員積極參加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特別是接受信息技術教育,可以讓本校專業人員開辦圖書情報知識培訓講座,也可以通過引進專業人才、舉辦業務培訓班等形式提高在職館員的技術、英語、咨詢等方面的素質。學校通過各種辦法加強中小學圖書館人員隊伍建設,因為中小學圖書館人員的素質建設是數字圖書館建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4.3重點建設具有基礎教育特色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庫。
針對中小學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建設數字化信息資源:
4.3.1購買數據庫,構建資源庫。由于中小學的圖書館經費大多有限,圖書館的專業技術人才的數量和素質有限,建立自己的數據庫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鑒于這一點,在建設數字化資源庫時,我們建議購買商品化數據庫。目前在數字化浪潮的背景下,我國涌現出了一批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產品,基本上適應了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需要,中小學圖書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從各類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產品中選擇購買有關資源。
4.3.2加強合作,構建資源庫。有些事情,靠一個學校的力量解決不了,我們可以聯合一個市縣的力量來做,例如在訂閱數字資源的問題上,就可以集合整個地區的力量完成,用整個市縣的部分圖書經費來購買數字資源,然后建設一個連接各個中小學的局域網來實現共享。另外,還可以由區域教育行政部門或中小學圖書館協作組織來聯合制作除本校使用的教學資源以外的共享資源,建設現有中小學校圖書館自動化管理中的書目數據庫。還可以通過Z39.50和聯機查詢系統把一個地區主要的書目數據形成聯合目錄,有條件的地區以一個圖書中心為主,輻射多個圖書館,實行流動借閱或館際互查互借。切忌各校各自為戰,虎頭蛇尾,更不能單兵作戰,以免因學習調研少,缺少規范,致使制作出的數據難以共享。
4.3.3自建特色資源。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完全可以將學校最有特色的課程、專業進行資料收集,做成網頁,如現在許多教師都用課件上課,完全可以把這些課件收集起來,配以相關文字說明,分門別類,制作成網頁。這種制作可以通過協作形式,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組織,每所學校制作一類,各個學校之間可以共享相關資源。
4.3.4建立自己的鏡像站點。將相關數據庫系統安裝到用戶單位的網絡服務器上,用戶可通過訪問本單位服務器或到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檢索全文數據。
4.4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中小學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
網絡信息資源數量龐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別是網上有很多免費教育信息源,可以充分利用全國部分重點中學或名校的教科研或多媒體教學網站,建立相關的網站鏈接,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有計劃地從網上下載信息,加以整理和組織,形成以下各種專題資料庫。
4.4.1建立各門學科試題題庫。目前,網絡上有很多考試資料,根據中小學教育的需求,收集、整理,按照中學功課分門別類地組織起來,形成學科試題題庫。
4.4.2建立Web版電子書庫。網絡上有很多文本格式電子圖書,可以收集、整理、組合,按照學科范圍分類,形成電子書庫。
4.4.3建立中小學學科導航系統。根據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按照中學學科如語文、數學、物理等分類,制作中小學學科導航系統。引導師生到相關地址獲取所需信息,共享各種資源。
4.4.4建立中小學考試信息導航系統。收集、整理有關考試信息,建立中小學升學考試信息資源庫,為各類考試提供指南,如設立“中考信息資源庫”和“高考信息資源庫”等。
4.5加強數字圖書館用戶的培訓。
數字圖書館建設也應重視用戶教育培訓,中小學校應結合信息技術課對每個學生讀者進行教育,逐步改變用戶獲取、利用信息的傳統習慣,向他們介紹數字化圖書館的信息獲取技術、講解數字圖書館檢索的途徑和方法,同時圖書館應定期為用戶舉辦上機培訓,只有考試合格才允許上機操作。用戶的觀念跟上了,才可促進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
5.結語
總體而言,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設需要具備以下條件:(1)充足的資金投入;(2)豐富的文獻資源基礎;(3)良好的技術、設備條件;(4)高素質的人才。只有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才能保證數字圖書館建設所需的硬環境,同時教育主管部門也要創造數字圖書館建設所需的軟環境。但對于中小學圖書館來說,要講校情、講館情、講實際、講效果,不能因為要進行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而放松傳統圖書館的建設,而應同時將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基于校情、館情,通過大家共建共享,中小學圖書館才能完全抓住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機遇,使圖書館建設和服務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榮艾生.株洲地區中小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5):66-67.
[2]戈仁婷.淺淡數字化圖書館建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9).
[3]黃瓊.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初探[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48-149.
[4]丁靖,李藝.中學數字圖書館的建設[J].中國電化教育,2004,(4):65-67.
建設完成了近千公里的覆蓋全市的北京教育信息網高速光纖骨干網絡,并通過各區縣中心聯通全市2000多所教育教學單位。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三層網絡結構、主干萬兆、覆蓋全市教育單位的教育專用網絡, 網絡地址資源位于全國前列。
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建成了不同規模的校園網絡;寬帶網絡進入全部教室;師生人機比、多媒體教室、網絡機房等基礎設施極大改善;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科 研、管理現代化發展的硬件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2.教育信息資源和應用建設全面啟動,擁有豐富的優質、特色網絡教育資源
搭建了北京市中小學資源平臺,全市中小學師生均可在網上自主選擇近450萬條 資源,日訪問量超萬人。
開發了職業教育重點專業網絡課程,建設了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
建設了北京高校網絡圖書館和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該系統現有成員高校41所 ,全文電子期刊達4萬種,中外電子圖書達百萬種,形成了網上文獻資源的重要 補充來源。
3.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教學改革
搭建了中小學遠程教學平臺,促進了城鄉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提升了農村教育教學質量。中小學數字德育平臺在網上開展的冬、夏令營活動已經成為首都德育 的品牌欄目。
全市開展“學習型城市”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及各種遠程教育手段為學生和廣大市民提供開放式的遠程教育服務。
4.教育管理信息化穩步提升,電子政務快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北京市教育全面實現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成北京高校教師黨員在線學習平臺,覆蓋60所高校6萬多名高校在職教職工黨員和兩委一室全體干部 ,完成學習37萬學時。
通過北京市教委網站的改版,提升北京教育行政機構的形象,完善對全市教育政務信息的公開;通過完善政務管理平臺,增強教育管理的能力,提高教育電子政 務的安全水平。
5.拓寬信息技術教育渠道,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技能
開通了北京教師研修網,向全市中小學及教研機構提供新課程數字化資源,設立 專家和名師博客上千個,開展網上教研活動,為教師提供跨學校、跨學科、跨區 域的個性化交流服務平臺,幫助教師專業成長。
啟動了北京市中小學校園網管理教師培訓項目,搭建網管教師網上學習平臺。
6.建設“北京數字學校”,創新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2012年,北京市提出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名師同步課程”暨“北京數字學校” 政府實事工程,將中小學全部科目的課程以視頻的形式提供給每個學生,在豐富教育供給,改善公共教育服務做出新的嘗試和突破,是加快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探索現實學校與虛擬學校的無縫銜接,構建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具有北京市特色的基礎教育公共服務新模式。
7.建設100所數字校園示范校,引領中小學信息化建設
“十二五”期間,全市范圍內計劃建成100所數字校園示范校。
總的來說,近兩年來,全市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呈現以下趨勢:第一是更加關注服務,為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提供服務支撐;第二是更加關注環境和資源建設,基于現實學校和教育的延展和拓寬;第三是關注多元與滲透,綜合協同和深度融合成為主流模式。
二、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實驗項目總體介紹
北京數字校園是從2009年6月18號了關于啟動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的通知,當時的一個初衷是希望能夠進一步激發中小學校在校園建設的潛力和創造力,所以把主動權交到了學校,所以在全市兩千多所學校中選取了100所學校分三批進行數字校園的實驗項目,當時的工作原則是“以人為本、應用導向、機制創新、深度融合、集約推進”。指導方針是“特色引領、集約推進、雙向融合、內涵發展”,希望實驗校建設的數字校園與辦學理念相符,將自己學校的成果和理念普及到中小學,起到引領作用;集約化的建設是整個數字化建設的總潮流總趨勢,所以希望大家提前做好部署,不要是一個學校一個數字校園,應該從區級層面、市級層面做好集約推進工作;雙向融合,就是要與核心理念與技術要恰當融合;內涵發展就是在建設數字校園時要結合辦學理念、結合者最核心需求做好規劃與發展。實驗項目工作要求,就是:
(1)注重業務導向,強化頂層設計。數字校園建設以推動教與學方式變革為導向,強化頂層設計,從學校實際需要和特色出發具體設計系統、資源和應用架構。
(2)突出建設重點,服務辦學特色。數字校園建設應圍繞學校辦學特色,以信息化教學、數字化學習與學生成長、數字德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教學能力發展、高效管理類等應用為重點,挖掘校本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應用。
(3)聚焦課堂教學,促進深度融合。通過深化課堂教學及其他各類教學系統建設,使教育信息化建設面向主課堂、服務主課程,實現深度融合,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構建長效機制,保障常態應用。應結合學校實際,積極推進學校各類信息系統、資源和基礎設施的常態化應用,推動全體師生教育信息化素養的形成,促進師生學習、生活、工作數字化,構建長期運維和改進升級的綜合支撐機制。
就當前的北京數字校園建設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匯報,第一批29所實驗校現在10月19號已經完成評估工作,第二批是預計到明年的六月份進入驗收階段,第三批33所實驗校即將啟動建設。
三、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實驗項目服務體系
服務體系主要是引領探索、考核、公共支撐,還有培訓服務。引領方面,從2009年內提出到2013年出臺的實施指導意見,評估指標體系,都是市教委遵循了各個區縣的各個學校的一些特征出臺的關于數字校園業務方面的一些引領。培訓也是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進行的。而公共支撐,我們提供的一個平臺(http://)可供大家了解第一批數字校園的所有成果,我們給每一個學校都提供了一個自己成果的平臺。這個平臺的目的不在于用,而在于向大家展示第一批的成果。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向大家呈現,這也是我們構建數字校園的一個前身。
四、在云平臺集約模式下推廣普及數字校園
最后,我們還要說一下如何推廣集約化建設,主要是通過云服務的模式。我們從100所實驗校推廣到2000所,將第一批實驗校的成果進行抽取、封裝和展示、體驗、服務,最后通過服務的方式將這些成果凝練成一套套在線服務產品,向全市推廣。這一塊的建設目標主要是面向全市基礎教育信息化需求,利用云服務技術構建數字校園云服務平臺;將實驗成果產品化,形成應用服務資源池,并全市推廣實現共的云平臺獲取;探索建立中小學數字校園集約化建設模式探索形成數字校園發展的綠色生態體系(包括政府、學校、企業)。建設內容是1站、1池、1平臺、2保障。1站就是面向學校的云服務門戶網站,1池是指應用資源池,1平臺就是云服務支持平臺,包括身份認證、數據交換等,兩個保障就是建設指南,以此實現集約統籌和應用服務。
具體在云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大家集中關注的問題我們也做了簡單的總結:(1)云服務的選取問題;(2)云服務系統與學校系統的數據融合問題;(3)云服務接入技術規范問題;(4)應用系統的知識產權保障問題;(5)系統和數據安全保障問題;(6)推進步驟設計的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成為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地區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數字校園實驗項目成為北京市探索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模式新境界的切入點, 2009年,北京市教委啟動了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實驗項目,在全市范圍內分三批建設100所數字校園實驗校。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在數字校園實驗工作方面進行了方向引領、管理考核、咨詢培訓服務、云服務平臺建設(市級數字校園公共服務支撐體系)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在專家的引領下,形成了市、區、校三級的驗收體系、項目管理機制和評估工作體系。數字校園的建設、應用和推廣,必將對傳統學校教育、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對于教師與學生的工作、學習、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從而促進教育變革,適應當今社會發展要求。
應用與實踐
1. 實驗歷程
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實驗項目歷經摸索、探索、提煉三個階段。
摸索期(2009-2011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教育網絡和信息中心組織專家組編制《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實施方案》,開啟了數字校園實驗的摸索工作。對實驗校的干部與教師進行信息化規劃、建設、管理等各方面的培訓。
探索實踐期(2012-2014年):2012年,北京市第一批數字校園實驗校的數字校園建設工作陸續啟動并完成。第二、三批實驗校正在規劃和建設。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的意見》,對實驗工作提出了工作原則、目標和建設要求。
提煉提升期:2015年將是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的決戰之年,需要出臺《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指南》等一系列規范性指導文件和北京市未來五年數字校園建設工作的指導方針和實施規劃。在此基礎上,統籌建設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云服務平臺。
2. 實驗應用
目前,北京市第一批中小學數字校園實驗校已完成驗收評估工作,在教與學、學生成長、教師發展、評價診斷、資源建設、學校管理、家校互動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了近百個建設與應用以及管理創新的實驗成果,對后續數字校園實驗工作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
在教與學方面,豐臺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使用iPad智能終端開展常態化教學探索,并與企業合作研發了iTeach和iExam兩個教學專用平臺,已獲得業界廣泛應用;九十四中精品課堂應用于語文和美術課程的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的微課平臺在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上有所突破;順義區天竺中心小學的漢字教學系統、北京市第七中學的英語教學系統能顯著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北京市第十二中學使用IP廣播系統輔助教師對班級進行英語聽力教學,輔助實現學校對不同年級、班級的教學安排。
以記錄學生成長為起點,各實驗校進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良鄉小學通過“學生社區”和“家長學校”,探索了學校、家長、社會、受教育者“協同”利用信息技術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石景山實驗小學進行了學生成長、德育常規、心理咨詢、社區、自主學習的嘗試;黃村鎮中心小學利用班級評價系統對各校區所有教學班的班級活動進行組織和評價。
緊扣教師教研、備課的常規工作,大興區第一中學備課平臺,關注資源中心對備課系統的支持,以及學科網站群的建設;大興區黃村鎮中心小學引入了授課系統、課例分析系統和教師評價系統,支持教師間相互評課和相互學習;二毛學校將教師備課與自主學習進行有機結合,建立了教師備課與學生自我學習之間的關聯。隨著教學、教師和學生數據的積累,各學校注重利用教師教學質量、學生成績的評價與分析。九十四中學的雙基診斷系統讓教師聚焦診斷目標編制和診斷試題命制,教學目標向診斷目標轉化和教學策略選擇的研究;十二中學的教學評價系統,育才學校、新橋路中學的考試質量監控系統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的薄弱環節,以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學校管理主要分布在教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應用、數據挖掘等方面。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將智能排課系統、在線選課系統、教學評價系統、網上閱卷系統、成績分析系統等一系教學教育活動管理關聯起來,實現了教務教學流程化、一體化的管理。辦公系統有效解決了教職員工間信息互通、電子文件傳遞、物品領用、工作上報、工作審批、設備報修等問題,提升了工作效率。調查問卷、即時通訊、移動辦公等公共應用加強了校內外的溝通和協作,提升了管理效率。北京市第十二中將數字校園中的數據集中并結合校情展示及輔助決策支持平臺,輔助校領導決策,通過規模監測、師資力量監測、教育質量監測、學生成長監測、教學科研監測的分析等實現全校數據共享,促進了學校一體化管理;石景山區實驗小學結合移動互聯技術,將家校協同、微課社區和平板互動教室等功能集于一體;牛欄山一中根據寄宿特點研發了基于學習的社交關系網絡的學習平臺,將社交網絡定位在學校環境內用于學習的社交平臺、學習平臺、答疑平臺、資源平臺、自主學習平臺等以學習為中心的“資源和社交”生態圈。
在資源建設方面,七一小學教師云資源和新媒體互動系統可以實現移動終端資源的采集、推送和評價,完成教師個人、小組、部門和學校的資源管理;十二中學教學資源庫系統將不同校區的資源聚合為一個整體,形成統一的校本資源庫;景山學校通過“數字景山”系統向百所教育聯盟校推薦優質資源。
基礎平臺系統是本期實驗校的共性建設需求,以解決不同業務應用系統實現統一認證、單點登錄、統一用戶、統一權限的數據融通。其中,北京市景山學校建設的數據中心在實現本校標準數據管理的同時,實現了與北京市、教育部數據標準的互聯和互通。
密云縣新城子鎮中心小學是山區實驗校,距城區160公里,在推進平板電腦課堂教學過程中與豐臺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結對,探索“山區寄宿制小學與城區學校的遠程協同模式”,參與了中央電教館重點課題《小學遠程協同教育的行動研究》,構建了校際間遠程協同的新模式。
3. 實驗心得
五年來,實驗校對數字校園的理念認識大幅提升,提出了數字校園減負、增效,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目標;指出聚焦課堂和學生學習,關注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構筑社會、學校、學生、家長的協同教育體系的實驗路徑。認識到方案規劃要理性和實用,關注學校管理效能的提升;需求要理性、實用,務求實效,尋找自身的業務提升點;系統設計要考慮系統間的聯動和學校各部門的聯動,形成流程化的服務體系。實驗校還充分認識到數字校園支撐學校的全局化變革的影響,提出需要突破傳統管理體系的限制使管理扁平化;領導掛帥,引入項目管理工作機制,讓各部門各負其責、分工協作等。
普及與發展
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的未來發展,要在總結經驗、推廣成果的基礎上,融合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協作,進行數字校園工作的深化研究和探索,尋找教育信息化新的生長點,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應用水平的總體提升。
(1)成果的推廣和普及應用。一方面需要通過建設北京市數字校園云服務平臺,加強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實驗成果推廣和普及應用;一方面要提倡區域集約建設和學校個性建設相補充的建設模式,避免數字校園重復建設;一方面需要進行數字校園專項應用的深化,以保持北京市在數字校園工作的領先優勢。
(2)在教與學方面深化探索。在課堂教學、學生個性化、社會化學習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應用和更多方向的探索實踐。需要加強與社會各方力量的合作,需要借助高校的教育科研力量、創新型企業的理念和新型產品實現教育教學模式的新的突破,借助電子教材等資源型企業信息化服務創新能力,在運營商、設備廠商等資源的支撐下打通數字校園產業生態鏈條。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2―0057―05
一 中國現階段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狀況
高等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校園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無論是項目建設經驗、實現技術,還是管理策略、發展趨向等多個方面都已經有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各大高校也紛紛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推進自己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越來越多的用于支撐校內數字化管理運作和各種信息服務的管理系統上線,如學生工作管理、人事管理、本科生教務管理、研究生管理、財務管理、學生收費管理、一卡通管理、科研管理、基建管理、房產管理、黨團管理、辦公自動化、信息門戶等等。由于高校數字化校園的發展走上了正軌,國內已經形成了一套國家級的數據標準。而且,各高校也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發展面向自己學校的數字化校園數據標準[1]。
相比之下,中小學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起步較晚。不過,10年來中小學數字化校園也有很大的發展。“校校通”工程于2000年10月25日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是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里程碑。自此10年,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截至 2007 年底,普通高中連網率接近100%,初中學校連網率達到80%以上。 其中,城市初中學校連網率達到90%以上,農村初中學校達到70%以上,小學連網率達到70%以上,基本滿足了中小學信息化教學需求。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進展[2]。隨著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普及和完善,很多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進入了轉型期。很多的學校都遇到了如下的一些問題[3]。比如,缺乏整體規劃,盲目投資;重視硬件設施建設,忽視軟件建設及應用;應用分散、信息孤島;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尚待提高等等。在缺乏科學的建設模型的情況下,很多學校的數字化建設變得無所適從,“該往哪個方向走”是很多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頭痛問題。有的直接借用大學的系統,出現使用困難的問題;有的建設了多批的信息系統,又出現功能冗余嚴重的問題;有的在使用不同公司的產品的過程中又發生數據兼容的問題。這樣一來,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所得績效收效不大[4] [5]。
二 面向中小學的輕量級數字化校園建設模型
雖然高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有成熟的模式和成功的案例,但不能簡單地照搬到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因為高校和中小學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首先是辦學規模,辦學規模的大小決定了用戶數量的差異,大學全校的師生都是以萬級計算、學院多、專業多、管理部門龐大;而一所中小學的老師學生加起來也只能是按千級計算,只有部分特別大規模的中學會超萬人,管理部門也非常小,有的小學甚至才50多個老師。再有是資源差異,高校擁有雄厚的資金、強大的技術團隊;大多數中小學不可能擁有龐大的資金進行浩大的工程和探索性的建設。而且,學校的信息化技術負責老師通常還只是由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兼任。
但是,高校和中小學的數字化校園性質是一樣的,就是面向教育管理信息化。所以,在某些建設理念上,是可以借鑒高校數字化校園的。為此,我們借鑒高校數字化校園模型[6],定義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模型,如表1:
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該模型。其一,是構成內容。在此模型里面,我們把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結構劃分成三個方面的內容:硬環境建設、軟環境建設和管理與文化建設,每個方面里面都包含了相應的系統或者模塊。
在硬環境建設方面,學校大多已完成大部分的模塊,如果資金條件比較充裕的學校可以考慮配套校園一卡通系統。
在軟環境建設中,我們劃分其為三個子部分,包括數字化協同交流、數字化教學和數字化管理。中小學的協同交流除了包括校內工作上的協同交流,同時還包括學校與家長、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數字化教學里面,教學資源積累是當前很多學校正在努力的方面。我們需要用平臺把這些資源有序的組織和管理起來,而且校校之間教學資源平臺能夠互通和共享,把資源的利用價值最大化。學生在線學習平臺有利于輔助學生進行課后學習和課余知識拓展。數字化教學除了有面向學生的部分,還需要有面對教師的部分,通過教育技術培訓與學習平臺可以對教師進行校本培訓、協助教師解決疑難問題,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數字化管理是數字化校園里面很大比重的一塊,其目的是希望通過信息技術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所有模塊貫穿學校管理中學生、教師、教務、校產、財務、圖書館、科研、實驗、檔案和后勤多個方面,如表2。
學校的統一門戶、統一認證目的在于把學校里面不同的異構的系統進行整合,使得用戶用一個賬號就可以方便在門戶里面使用不同的系統或者資源,所有的信息都整合到門戶、教師工作臺,便于用戶使用學校內的各種資源。
其二,數字化校園不僅僅是一個平臺、一套軟件,還是一個學校的管理策略。要實現數字化校園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進行管理與文化的建設,促進數字化校園的不斷完善,提高學校信息化的氣氛。所以,我們提出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包括規劃如何發展,建立數字化校園的績效評估制度,建立多維的安全體系,對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進行分責、落到實處,建立考核和培訓制度,提高學校人員包括教師、學生和家長的信息化水平。
其三,該模型在高校的應用中,可能每個小塊都會建成一個業務復雜、架構龐大的系統;但是中小學未必需要這樣建設,而應該更注重以精為先,著重靈活,適合以輕量級的“模塊”逐個上線。同時,此模型并非要求學校都一定要完全的實現以上的模塊或者一次性的實現以上的所有模塊,也不是非要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進行建設。由于每所學校都會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因此也可以為建設的順序列一個優先級,比如在數字化管理里面,學生管理、教師管理和教務管理是學校的首要任務,可以優先建設。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中小學都跟大學的情況有所不一樣,他們沒有強大的技術團隊,能投入的建設資金也有限,跟大學百萬級甚至千萬級的投入是無法比的。所以,建議不同的學校可以摸索自己的建設方式,包括多使用開源技術和開源產品。高校的建設中出于對服務保障的考慮,還未能全面放心使用開源軟件。但中小學可以勇敢嘗試,這樣一方面減低了成本,也便于學校負責網管的老師有充分的社會技術支持。在數字化協同方面,中小學相比高校應該增加對家庭、家長方面的協同交流部分。
三 東莞某小學的實踐案例
1 A小學的信息化現狀分析
A小學是一所典型的珠三角地區小學。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該校在硬件環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配置了一網通/D時代多媒體綜合校園網,實現了計算機局域網、雙向電視教學網、智能廣播網和數字監控網的數字化多網合一。并按15教學班配置了全數字多網合一多媒體教學終端,初步實現了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同時,該校也建設了一批信息化應用系統。比如班級管理平臺、家庭教育網、后勤報障系統等(如表3)。但是,隨著建設“量”的積累,學校的信息化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與瓶頸,并有“質”的提高的需求。
其一,學校使用騰訊通作為校內協同通信的軟件,校內的老師上班的時候都會啟用騰訊通1。并且,他們通過騰訊通把校內的各個信息系統進程整合集成,把騰訊通擴展成老師的集成的工作臺。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比如騰訊通作為一種C/S架構的通信軟件,在與Web的交互上顯得非常吃力。同時,騰訊公司的二次開發接口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完全實現學校的需求。而且學校的已建系統都由不同的公司、不同技術框架來實現,建設的歷史時期也各不相同。有的是C/S架構的軟件、有的是基于B/S的系統;有的是PHP開發的,有的是ASP開發的。有的是用Acess數據庫,有的又是用MS SqlServer。部分系統僅是一個基本的靜態網站,并非真正的動態業務系統。這些異構的系統要在騰訊通上做整合以及實現單點登錄是不可能的。
其二,A小學雖然建設了相對現代化的信息化設備與環境,但是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的慢于信息化的步伐。老師們還未能充分的應用這些新資源、新技術到教學工作中。
最突出的問題是,學校雖然知道需要建設更加多的業務系統來貫穿校園的管理流程,但是應該建什么、如何建、實施策略是如何,缺乏科學的統一規劃。
根據對A小學的調研與分析,學校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一些的問題和需求。而這些問題就是當前中國中小學信息化所遇到的普遍問題,具有普遍的意義。
第一,學校從信息化的硬環境建設轉型到軟環境的建設過程中,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缺乏科學指引。學校十分渴望加強信息系統建設,用于支撐校內的管理業務。但是需要建什么系統、應該建立什么系統、如何配套系統沒有明確的規劃。致使部分已建系統的一些業務功能重疊。
第二,學校信息系統的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學校已經建了多套應用系統,但是由于是多個不同的公司在不同時期建設,所用的技術框架都不一樣。通常有多套用戶系統并存。致使一個用戶登錄校內不同的系統需要多套用戶密碼。
第三,學校的資金有限,不能購買大型軟件系統,也不能長期讓公司外包建設校內的信息系統。學校希望能建立自己的技術力量,發展面向本校的數字化校園環境。
第四,學校已經初具完備的數字化校園環境,支撐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發展。但是,由于師資水平有限,學校缺乏提高校內老師發展自身現代教育技術的平臺。對于如何充分使用校內的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如何解決課件制作中遇到的問題,缺乏指引,沒有充分發揮數字化校園的效益。
2 面向中小學輕量級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解決方案
針對A小學的具體情況,基于前面提出的模型,我們設計了一個輕量級數字化校園建設解決方案,如圖1。
首先,是在數字化管理方面。我們規劃了數字化管理的校務系統平臺,在此平臺上逐步上線各管理模塊,包括OA辦公、協同郵件、教務管理、學生管理等。當所有這些模塊都上線運行后,實現校長綜合管理的功能,并實現移動辦公的功能,使得校長能隨時了解校內運作的情況和數據。
其次,是在數字化教學方面。Moodle(魔燈) [7]是流行的在線教學平臺[8],很多教育技術研究者和教師都組織了相關的俱樂部,一起學習和研究如何把平臺更好的運用到教學里面。
學校原來是使用簡單的FTP技術來實現校內資源共享的,我們則規劃學校裝配一套教學資源平臺,更加有效科學的管理學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校園幫助臺是一個面向問題的知識庫,里面不但存放了教師制作課件的問題教程、如何使用校內數字化資源的指南、學校管理政策指引,還增加面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常見問題,還包括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常見問題。當所問的問題沒有答案,系統管理員和相關負責的老師會對問題進行整理和回答。此平臺一方面幫助老師提高教育技術水平,另一方面服務了學生和家長。校園幫助臺的實現方案也有很多選擇,比如wiki系統、phpMyFAQ[9]系統、helpdesk等等。
然后,是在數字化協同交流。UcenterHome[10]是國內一個SNS社交活動平臺,它能夠幫助實現教師的個人空間主頁,班級的的空間主頁學生的個人空間主頁和家長的空間主頁,提供的很好的交流平臺,可以起到增強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互。在校內協同工作和郵件服務方面,我們采用國際流行Zimbra[11]協同工作平臺,它能夠實現多人的文件共享,協同編輯、即時通訊和郵件服務等功能。
再有,一所學校除了學校的主頁,其實還會陸續有建立其他專題網站的需要,比如,黨建網站、特殊活動主題網站等。在我們的方案里,是采用開源的CMS平臺來幫助學校建立一系列的網站。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校在人力緊張的情況下,快速的創建完整的網站,幫助學校拓展校園文化、提高學校形象的對外信息開放。現在,國內外有很多開源的CMS方案,比如Joomla[12]和Magnolia[13]等。
最后,是全面整合。學校本身已經有一些信息系統在運行,又加上了我們規劃建設的模塊。需要對所有這些異構的系統進行整合。我們應用單點登錄統一認證的技術,把已有的系統集成到校務系統平臺上,使之前各離散的異構的信息系統整合到一起,形成統一的平臺。我們使用的是基于CAS[14]的統一認證框架,統一認證的登錄口就設置在學校的門戶上。
校務管理平臺與學校的主頁有服務接口,使得一些教務信息、辦公通知可以通過教務系統直接到學校的主頁上。而整個方案的統一認證入口就設置在學校的主頁,所有的學生、家長、老師通過主頁進行身份認證,系統根據用戶的身份權限識別能看到的資源內容和功能,比如只有老師的權限能夠看到校務管理平臺的入口、而家長的看不到。
最后,學校基于模型上層關于“管理制度與文化建設”的內容討論和擬定相關的數字化校園規定和發展規劃文檔。
3 整合方案的主要優點
本方案主要具有如下的特點:
第一,對學校數字化校園有一個統一的整合規劃,明確了各個業務系統職能,同時為日后發展新增業務系統提供方向。
第二,對于現有的各個異構的業務系統,建立了統一認證機制。通過門戶的統一認證平臺,讓用戶只需要一套賬號密碼就可以在不同的系統上切換。有利于日后建立面向用戶的管理工作平臺。
第三,方案大量采用開源框架和技術,一方面降低投入成本;另外一方面,依據其廣泛的技術支持,便于學校培養出自己的技術人員。在此案例中,使用開源的Zimbra能夠讓A小學擺脫無法擴展騰訊通的瓶頸,讓學校能夠根據自身情況擴展特定的功能而不受商業產品的束搏。
第四,建立了現代教育技術支持平臺,提高數字化校園的應用績效、提高校內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
四 總結
當前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大部分完成了硬環境建設,正在向軟環境建設轉型。很多學校都遇上了軟環境建設的問題。本文提出面向中小學的輕量級數字化校園建設模型,此模型基本覆蓋了中小學校園管理的各個方面,有利于指引此階段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同時,本文所提的模型已經應用到解決A小學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和規劃上,為此模型的實際應用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案例。
注
騰訊公司的企業即時通訊工具,rtx.省略。
參考文獻
[1] 蔣東興,宓,郭清順.高校信息化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8):27-30
[2] 張敬濤.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9,(1):5-8.
[3] 雷靜.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問題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30):3-4.
[4] 陳明選,王健.中小學信息化建設項目投資績效評價的理論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6,(2):16-19.
[5] 王運武.中小學數字校園優化發展的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10,(4):59-62
[6] 蔣東興,王進展,袁芳,褚慶軍.數字校園校級統一信息系統建設研究與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s1):12-15
[7] Moodle[OL].省略.>
[8]Dougiamas, M. & Taylor, P. Moodle: Us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Create an Open Source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A].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C].2003:
171-178.
[9] PhpMyFaq[OL].
[10]UcenterHome[OL].省略/products/uchome.>
[11]Zimbra[OL].
[12]Joomla[OL].
[13]Magnolia[OL].
[14]CAS, 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OL].
Lightweight E-campu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IAN Chun-qing1 NIU Duan2 LIU Lu-tong3
(work and Information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China; 2. School of Educatr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Xixi Primary School, Liaobu, Dongguan, Guangdong 523400, China)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7)03-0039-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修訂)》中提到了建立數字圖書館的工作要求。2013年教育部等九部門了《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普遍應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普遍應用是推進教育公平化、均等化的關鍵舉措”。為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推進教育均衡化,滿足教育教學信息化的要求,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委托北京市教育技術設備中心于2014年對“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建于2005年)進行改造,將其打造成服務于全市中小學師生教育教學的公益性閱讀資源平臺。
建設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選擇
“數字圖書館”一詞源于英文的Digital Library。英文的library,可以引申為“資源”和“參考”,因而就不是單純指傳統圖書館館藏的數字化,還應該包括資源庫和參考性知識材料的匯集整理,以及信息資源的有效查找、整合與利用。對于什么是數字圖書館,目前學界尚無準確定論。但大家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是,數字圖書館是保存以數字格式存儲的電子文獻,并通過計算機和網絡傳遞所藏信息。同時,對網上信息進行虛擬化鏈接并提供服務的實體性或虛擬性的信息機構或信息機構群。數字圖書館是基于網絡環境而建設的虛擬的、沒有時空限制的、囊括海量資源的、可共享的知識網絡系統。數字圖書館的功能包括:數字化資源的存儲和管理、傳送與、組織有效的訪問和信息查詢等。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國內外相關專家提出了泛在學習(U-Learning)的理念。泛在學習,指的是人們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利用手邊的科技設備和工具有效地查詢和獲取到信息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學習。泛在學習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科技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便捷的新設備、日新月異的新技術,以及海量的信息,這些都為泛在學習提供了客觀條件,也激發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觀意識。泛在學習的目標就是創造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任何終端進行學習的教育環境,實現真正以人為本的學習。
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小學教育教學環境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習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已經遠遠不再局限于課堂和實體圖書館,傳統的學校教育在繼續保持其優勢的同時,也漸漸不能夠滿足師生對自主性學習的渴求,數字化資源的靈活性、智能性為越來越多的師生接受和使用,很多學校在應用的電子書包,就是這方面的有益嘗試。另一方面,數字信息的海量和內容的駁雜,也給師生有效獲取信息增加了困難。要在龐大的互聯網信息流中簡單快捷地找到教育和學習信息,尤其需要一定的信息引導和幫助。在這種條件下,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應用成為了泛在學習環境下教育教學的必然選擇。
泛在的學習環境、存儲的虛擬化、自由化和數字資源可多人共用的特點,決定了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共享性和可交流使用性。
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特色
以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為例,由于目前全市各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缺乏宏觀上的調控,許多圖書館都在搞自己資源的數字化,數字圖書館存在著重復建設多、高水平數據庫少、內容結構不合理、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數字圖書館的標準化程度不高,影響了它的規模化效應。針對這些問題,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市教育技術設備中心,于2014年對數字圖書館進行改造。改造的思路是讓閱讀不僅成為獲取知識的一種手段,更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人格品質的養成方式。目前,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有如下特點。
1. 工作模式
如上圖所示,數字圖書館后臺由應用服務器、數據服務器和存儲服務器構成支撐,經過交換機,在防火墻的保護下,通過聯網服務于中小學師生用戶和家長。網站管理員負責基本的網絡平臺維護、系統安全、稻菘獍踩和用戶信息的反饋。
2. 學習的平臺,輔助教學的素材庫
北京市全體師生均可以在校內外通過IP地址或個人ID賬號登錄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免費使用。家長和其他關心中小學教育的人士也可以通過簡單的身份證注冊形式,獲得登錄權限。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在數字圖書館免費查找閱讀經典名著、繪本,收聽、收看音頻視頻等。根據中小學生年齡段和學段的認知特點,分別在小學館和中學館設立方便學生查找圖書的導航欄;各學科教師除了可免費使用數字圖書館內的電子書、視頻資源之外,還可以利用“師范教育專題數據庫”,在教育理論、教學策略、教育技術、教學案例等方面,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進行學習,也可查詢萬方數字資源提供的各種微課視頻、試卷、在線組卷,教學類參考期刊,以及學位、會議論文等;購買了龍源期刊和讀秀的使用權限,學生、教師和家長可以一次登錄,免費使用。各學科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在數字圖書館找到能夠輔助自己學習和教研用的書籍和數據庫。
3. 館藏資源豐富,涵蓋電子書、音視頻等各種形式
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包括:電子圖書、期刊雜志、高清圖片庫、視頻資源以及合作數據庫資源。其中,電子書庫包含正版電子圖書10萬多種,電子期刊庫1個,高清圖片庫6個,視頻資源庫3個。此外,還可以一次登錄讀秀知識庫和萬方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等合作數字資源庫。
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存在的問題和遠期指向
王波在《可愛的圖書館學》中提到,大學圖書館的三大任務“一是資源搜索百度化,二是基于關聯數據的資源推送,三是實現資源的語義搜索”。我認為,這三大任務對中小學數字圖書館也同樣適用,是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的努力方向。
1. 資源搜索更加智能化
目前的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資源搜索還停留在簡單搜索,庫與庫的壁壘還沒有打通,搜索結果也存在不準確的情況。搜索工具過于簡單,關聯性不夠,不能夠過濾同形詞與同義詞,也不能夠提供相應的下位詞或相關詞供用戶選擇,更沒有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達到以教材或者課文、主題分類聯想的程度。這種狀況造成了搜索用戶體驗度差,讀者粘性差的后果。未來數字圖書館要得到長遠發展,必須要改進這種搜索工具過于簡單的現狀。
2. 服務供給更加個性化
讀者使用數字圖書館有自己的習慣、偏好和傾向性,因而為了更加充分地使用數字圖書館資源,我們將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通過“信息找人”的方式,根據讀者的訪問歷史和特征,主動發現讀者的興趣點和信息關聯。在數字圖書館設置“微書評”環節,加強讀者用戶間的溝通和交流,通過讀者書寫短評的形式,發現好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使人人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并能與他人進行交流。此外,在每本書都加入標簽選項和個性化收藏,個性化服務能夠方便讀者形成自己的讀書筆記,通過盡可能少的操作,更加方便、準確、快捷地獲得所需要的信息。
3. 信息供給更重共享性
未來數字圖書館將不僅僅作為中小學師生和家長查詢利用信息資源的一個寶庫,還要成為全市中小學圖書館相互學習和交流的一個窗口。目前全市中小學圖書館的發展尚不均衡,部分學校圖書館已經有較為完備的館舍和比較先進的管理,但也有很大比例的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因為各種原因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建設與管理。由于各學校圖書館老師平時都有自己的工作,缺乏時間考察調研其他學校的圖書館建設情況,缺少橫向交流學習的機會,因而我們在數字圖書館設置“圖館圈子”欄目,展示全市多所優秀圖書館的建設情況,以及名校的館辦報紙等,給大家提供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促進各學校圖書館學習適合自己的辦館理念和辦館先進經驗。
4. 資源供給更以人為本
數字圖書館的生命在于面向中小學校,面向一線教師,提供他們急需的信息和服務。經過多次對中小學圖書館調研,我們發現目前的中小學圖書館閱讀課和美術課等,常常需要一個班同讀一本書或同欣賞一幅畫。如果沒有電子化資源,那么就需要學校圖書館采購大量的副本,數字圖書館的使用輕松解決了中小學大量副本的問題。只要有電腦可以連接到網絡,師生都可以免費同時共讀一本書。為此,我們就需要積極了解一線教師的需求,了解任課教師目前需要的資源有哪些,有的放矢地進行采購和推薦。
為了應對目前移動設備的使用越來越普及的趨勢,以及人們對移動設備的使用率越來越高的現狀,我們還開發了北京市數字圖書館APP,轉換EPub格式的數字資源,方便大家在泛在的學習環境下,更加便捷地瀏覽數字圖書館。
關于數字圖書館發展保障的思考
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要在未來得到長足穩步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保障。
在人才隊伍方面,需要圖書館管理人員、各中小學圖書館老師、教研人員、一線教師和學生積極為數字圖書館建設獻計獻策。尤其是中小學圖書館老師,更應該做好一線師生與數字圖書館管理人員之間的溝通紐帶,通過館員反映師生和家長的需求,促進數字圖書館更好地服務學校和師生。
在數字資源方面,需要出版傳媒公司能夠獲得更多高質量的圖書電子版權,充實數字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并做到及時更新;同時也需要管理人員能采購高質量的電子信息數據庫,既要有綜合性數據庫,又要有目前國內外知名的論文庫和音頻、視頻資料庫,多種形式充實館藏。
在活動推廣方面,我們要采取“鼠標+水泥”“線上+線下”活動形式,以數字圖書館為紐帶和平臺,開展主題閱讀、讀書社讀書交流等多種活動,促進數字圖書館的應用。
(作者單位:北京市教育技術設備中心管理科)
參考文獻
王波. 可愛的圖書館學[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195.
中圖分類號:G258.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02-0074-04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oud Libraries based on Cloud Comput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Chen Jianmiao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ibraries, which are in a vicious circle environment, is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Therefore, launching the Cloud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the growth of the libraries. With an example from Wenzhou, the article focus on the aim of platform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design, especially the analysis of “Cloud library auto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Clou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the library”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ibrarianship and demands. The paper, through effect analysis, summarily shows the advantages of cloud library platform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latform will lea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ibrary to a new proces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ibraries; cloud computation; cloud libraries; Wenzhou
中小學圖書館是中小學校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我國中小學圖書館建設逐漸被弱化和邊緣化,相比于快速發展的高校數字圖書館和公共數字圖書館事業,我國中小學圖書館建設與服務水平還處于一個緩慢的、初級的發展階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新《義務教育法》的頒發、實施以及新課程標準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如何引領中小學圖書館快速進入數字圖書館行列,如何充分發揮中小學圖書館在學校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中小學圖書館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1 我國中小學圖書館發展現狀
我國中小學圖書館發展滯后問題已經引起教育界、圖書館界的高度重視,文獻[1-3]也做了詳細分析。本文以溫州市為例,至2010年,溫州市擁有普通高中130所,初中344所,小學706所,在校生總數約100萬人,圖書館(室)1112個,全市基本實現以校園網為標志的“校校通”工程,所有中小學聯入溫州市教育城域網,建立了以電子學籍為核心的中小學教育管理和數據查詢體系,校園信息化、現代化建設處于浙江省領先地位。
但是,溫州市中小學圖書館發展還相對滯后,目前仍有49所學校沒有圖書館(或室),至少有70%的圖書館還是傳統手工登記借閱方式;有50%的圖書館沒有專職管理人員,或者存在年齡偏大、業務水平較低、穩定性差等問題。部分有系統的圖書館由于軟件采用小型版或單機版,不能聯網,書目數據不能共享,沒有國家書目標準,著錄格式也都是表格式樣,一般沒有數據異地備份與安全措施,數據丟失時有發生,造成管理和資源的嚴重浪費。教育局、縣市區裝備中心乃至學校內部,對圖書館的館藏量、借閱量、財產總量等都無法準確統計,無法指導每年對新書的征訂工作及提供給領導作為決策分析的支撐數據,使得圖書館建設處于一個讓人擔憂的不良循環之中,如圖1所示。
首先是重視不夠,從教育行政主管機構、校長、教師到家長、學生等,對圖書館在學校素質教育以及學生學習中所發揮的作用認識不夠,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圖書館的存在。二是在學校每年的經費預算中,圖書館處于長期被忽視的被動狀態,結果是館藏數量少,基礎設施差,管理手段簡陋,即使在當前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有些圖書館還沒使用過條碼閱讀器等最基本的工具設備。三是圖書情報或計算機專業的專職人才缺乏,標準化概念、資源共享概念、現代化管理和服務理念淡薄,進一步制約了圖書館工作的開展,制約了圖書館在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和實施書香校園工程中的主導作用。
2012年,溫州市教育裝備中心與溫州大學圖書館共同聯合開發基云計算概念和技術的溫州市中小學云圖書館平臺(簡稱云圖書館平臺),恰當時機地解決了當前中小學圖書館面臨的困境,滿足了未來中小學圖書館管理和發展模式,將給溫州市中小學圖書館發展提供一個巨大的契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中小學云圖書館平臺技術構建
云計算與云圖書館平臺 云計算是一種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它將計算任務分配在大量計算機構成的資源池上,使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取計算能力、存儲空間和各種軟件服務,其核心思想是把力量聯合起來,給其中的每一個成員使用[4]。本質上講,云計算是分布式處理、并行處理和網格計算技術的綜合發展,或者說是這些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5]。
云圖書館平臺可定義為構建于互聯網上,并向讀者提供服務的虛擬圖書館;也可以說是基于云計算技術和理念,為各類圖書館構建安全、高效、穩定、經濟的圖書館基礎設施和服務,為用戶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高可用的個性化圖書館云服務[6]。
云圖書館平臺技術構架 基于云計算的云圖書館平臺構架需要強大的底層技術支撐,同時需要開發和整合符合數字圖書館服務和發展需要的特色功能。技術平臺采用多層的云計算體系結構,其層次架構、關系與功能如圖2所示。
1)云圖書館基礎設施層(LaaS,基礎實施即服務)是云圖書館服務的最底層結構,主要由云網絡傳輸管理、云計算集群、云存儲集群和云物理資源管理集群等硬件設施組成。
2)云圖書館系統服務層(PaaS,平臺即服務)是基于基礎設施層的底層服務,為系統開發提供接口和軟件運行環境,主要完成云計算平臺技術架構的搭建、應用拓展、集成第三方開發應用功能的綜合管理平臺。
3)云圖書館應用服務層(SaaS,軟件即服務),提供在線的軟件服務,包括云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云圖書館決策分析系統、移動圖書館服務系統、電子閱覽室管理系統、非書資料管理系統和基礎教育數據整合系統等。
4)云圖書館用戶端是客戶端訪問層,讀者利用各種簡單的總端設備如PC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PSP等,通過互聯網從云圖書館平臺獲取相應的圖書館管理和應用,實現高質量的數字圖書館管理和服務。
3 溫州市中小學云圖書館平臺
云圖書館平臺構建目標 云圖書館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先進的技術本身,更體現在技術應用理念方面。溫州市中小學云圖書館構建目標是設計、開發與實現面向中小學圖書館,具有先進性、完整性、針對性、連續性、可擴性,能使各類圖書館充分體會到使用方便、投入更低、免除維護、服務全面等特點的數字圖書館服務平臺。平臺設計基于先進的云計算模型,將計算任務分配在計算機群構成的資源池上,各學校圖書館只需根據需要方便地獲取計算能力、存儲空間和各種軟件服務。平臺通過軟件即服務的理念,打破目前各個中小學圖書館各自分離的局面,將區域內所有中小學圖書館緊密聯系起來,組成職責明確、管理規范、同一平臺、凸顯特色、便捷高效、共享資源的中小學圖書館“私有云”,同時開放源代碼,與數字化校園無縫對接,實現市域內中小學數字圖書館事業的快速發展。
云圖書館平臺設計與實現 基于云計算的溫州市中小學云圖書館平臺構建是以系統化方法和實用性觀念為指導,以溫州市中小學圖書館群體為研發對象,進行整體化設計。其服務器和系統管理由具有強大實力的高校圖書館和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共同支撐,各中小學圖書館只需通過互聯網登錄到數據中心服務器就可以使用云圖書館平臺,大大降低中小學圖書館使用自動化管理的經濟和技術門檻,加快了圖書館事業的快速發展,也較好地激活了高校圖書館原有資源存量,拓展了高校圖書館服務范圍和服務能力。其特點主要表現以下方面。
1)云圖書館基礎設施投入、系統開發與管理由高校圖書館、教育局信息中心及電信托管三地聯合負責。通過基于專業隊伍的統一部署和統一管理,為用戶提供物理資源池的管理和調度、資源監控與負載均衡、數據完整性與可靠性管理等方面的服務。通過數據中心搭建,對圖書館核心數據諸如讀者數據、書目數據等進行統一和標準化管理,以及對重要數據的及時更新、維護、容災和備份,確保數據安全。
2)云圖書館系統服務層的設計采用云計算技術、虛擬化技術、式處理技術、Oracle大型數據庫技術等,所有云平臺上的應用接口為全開放方式,為平臺上更多應用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如學校一卡通接入、校園通接入和其他平臺數據遷入等。
3)云圖書館平臺的突出特點是量身定制開發了符合中小學圖書館業務特點和管理需求的多個云圖書館管理系統,目前主要是“云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和“云圖書館決策支持系統”。
各級圖書館管理員根據教育局分配給學校的用戶名和密碼,通過登錄“云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http://)”實現圖書館自動化管理功能,如圖3所示。該系統在滿足圖書館正常管理和服務功能的基礎上,對采訪、編目、流通、期刊、查詢以及系統管理模塊進行流程精簡,使使用更加統一、簡單與方便。同時根據中小學圖書館館藏量少、專業人員少、讀者信息每年更新量大等特點,統一規定學生讀者數據由學生電子學籍導入,索書號采用中圖分類法加拼音,數據中心建立豐富的編目數據庫,通過開通Z39.50協議下載以達到書目數據的標準化等,大大降低各級圖書館使用云圖書館的技術門檻,特別適合當前中小學圖書館的現實狀況和發展需要。
各級決策部門如教育局、裝備中心、學校主管,他們只需了解圖書館宏觀數據如館藏量、財產總數、流通率及與其他學校的橫向比較數據,可通過教育局分配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云圖書館決策支持系統(http:///edu),如圖4所示,實現各級圖書館的館藏數據、館藏金額變化、借閱率、流通率、書目分類等關鍵指標的統計和考核,并對結果進行排序,實現全市圖書館相關數據的查詢、挖掘和分析,為各級管理機構進行圖書館資源規劃和管理提供面向全局的決策支持。
同時,云圖書館還不斷開發和集成多種應用服務系統,如移動圖書館服務系統、非書資料管理系統、電子書在線閱讀系統、課件視頻點播系統、虛擬參考咨詢系統、中小學基礎教育數據整合系統等,極大地增強了中小學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提升了圖書館在學校素質教育和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云平臺使用及效果分析 2012年開始,溫州市對中小學圖書館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圖書館管理新《規程》;實施圖書政府裝備工程、100所薄弱學校圖書裝備工程、書香工程;圖書館達標評估的新標準;停止學校單機版圖書館管理系統的采購,統一圖書館管理平臺為云圖書館平臺;配置高端服務器、存儲、安全等高端硬件設備,構建云圖書館平臺數據中心。至2013年6月,已經實現云圖書館的學校達557所,館藏總量400多萬冊,并開展對單機版圖書館管理系統進行書目數據遷移工作。
4 小結
我國中小學圖書館數量龐大,辦館規模、層次與學生素質差異極大,大部分圖書館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面臨資金、人力、資源緊缺問題,每個圖書館自建一套系統將帶來標準化問題及資源的極大浪費。云圖書館平臺的構建將為各層次圖書館提供統一、強大的在線應用服務,實現最大程度的資源共享和協作,將使中小學圖書館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歷程,其優勢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1)降低了中小學圖書館建設和管理成本。 各中小學圖書館只需利用云計算“各取所需”的功能,從云提供商獲取最合適的運算能力來支持數據庫的良好運轉,無需購買大量的硬件設備,也不用擔心服務器崩潰狀況,只需一個瀏覽器就能滿足所有的需求,節約了館室面積、硬軟件投入、人員投入和能源消耗等,在館藏資源獲得更好應用效果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中小學圖書館建設成本和管理成本,將對中小學圖書館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與校園數字化平臺有機整合。中小學圖書館通過已經構建的教育網、城域網或者電信公共網絡即可接入云圖書館平臺,而且平臺已經預留了數字化校園接口,實現平臺的無縫對接與遷移,做到數據的同步與信息共享。
3)數據集中化管理促進數據挖掘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書目數據、流通數據統一維護和處理,便于進行數據的挖掘和分析,為教育局教育資源規劃提供面向全局的決策支持,為中小學營造更好的圖書館環境提供數據參考依據。
4)強大的運行與維護能力。形成教育局一級、大學圖書館二級、電信企業三級等多級數據中心,實現數據的冗余與安全備份恢復機制。技術維護與運行由各級信息中心共同負責,確保平臺的安全。同時,隨著云平臺的逐步擴張,最終形成教育局獨立的機房設備、網絡帶寬與專職維護人員,形成云圖書館完整的系統立體平臺。
5)打破了圖書館資源配置壁壘。云圖書館為各類學校提供了一個資源共享環境,使得薄弱學校同樣擁有高配置的數字圖書館環境,使得全體中小學生隨時隨地獲取所需信息不再是遙遠的夢想,既體現了教育公平性,也極大提升了中小學圖書館管理和服務的整體水平。
6)重新定義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角色。通過高校與中小學的相互協作,建立伙伴關系,實現知識的流動或互動。一方面,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小學圖書館管理能力薄弱的狀況;另一方面將大大拓展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功能,使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角色發生改變,將為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卓毓榮.中小學圖書館建設存在問題分析與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6):33-25.
[2]葉爽美.農村中小學生利用學校圖書館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1,31(3):164-168.
[3]呂星宇,占盛麗.上海市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兼論國外中小學圖書館的建設經驗[J].上海教育科研,
2010(1):39-41.
[4]王紅.“云圖書館”平臺的架構與實現[J].情報理論與實現,2010,33(10):108.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體,以提高學校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以開放、系統、共享、多元、安全、高效的網絡思想為指針,根據國家、省、市教育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部署,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要求,進一步推進我區教育信息化新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組織實施過程中,要結合現代化學校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創建達標工作,統籌規劃,統一標準,防止重復建設,避免浪費,提高整體效益。
2.注重實效。各校要加強對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制定年度推進計劃和具體實施措施,以服務為導向,加強應用建設,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源共享,為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技術支撐。
3.示范引領。要重視創建過程,充分調動創建積極性。要從學校實際出發,有效引進新技術,整合應用系統和優質資源,建設具有校本特色的學校數字化綜合應用平臺,充分發揮學校的示范引領作用。
三、主要目標
1.校園環境數字化:完善組織機構,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教育裝備水平,中小學生機比達到5:1,師機比達到1:1;完善校園網絡基礎設備建設,實現校園網絡千兆快速交換和校園安全無線漫游,完成網絡中心標準化改造工作,建成具有技術先進、高擴展性、高安全性和覆蓋全校的校園數字化環境。
2.教學資源數字化:加快校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校園門戶網站和特色專題網站建設,建立內容豐富的學科教學資源平臺,打造教育影院品牌,實現教學、教研和學習模式的轉變,進一步增強教師共建共享意識,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輻射作用。
3.教育管理數字化:在現在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全區教育OA系統建設,實現校園OA無紙化辦公;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綜合系統建設,建成區域監控安保系統,學籍管理系統,教師信息管理系統,采用單點登陸方式,基本實現教育管理數字化應用全覆蓋。
4.教學應用數字化:加強教學應用綜合平臺建設,實現教務、教科研、網絡備課、教學等功能;加快德育、體衛藝、實驗室和圖書館數字化管理系統建設;定期開展師生信息技術專題培訓和創新大賽活動,全面開展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專題培訓。
到2015年,創建不少于25所區級數字化校園示范校,10所市級數字化校園示范校,基本建成覆蓋全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教育管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與手段的現代化,使教育信息化各項指標和應用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四、重點工作
1.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升行動
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按要求配足配齊電腦,教師實現人手一機標準,學生用機比達到5:1;進一步完成網絡設施布局建設,實現信息點校園全覆蓋,采用裸光纖組網技術,主干速率達千兆及以上,千兆到桌面,帶寬利用高。學校建成無線網絡,實現校園無線漫游,方便師生各種教學和管理應用。
2.網絡中心機房建設提升行動
學校網絡中心機房建設應符合《區中小學網絡中心機房建設標準(暫行)》,用五年時間,全面完成學校網絡中心機房標準化建設工作。建有上網行為管理系統和防病毒系統(獨立互聯網出口學校還應建有防火墻系統、入侵防護系統、網絡監控系統)等組成的網絡安全體系,擁有滿足各類應用服務、核心數據實時備份的服務器群和高性能存儲陣列,全方位保證數據安全。
3.教育信息化建設達標提升行動
進一步加強我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達標創建工作,到2012年,全區中小學全部通過“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達標創建評估”一、二類標準,其中一類學校通過率不低于50%,位居全市前列。通過達標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中小學信息化應用水平,真正起到“以評促用”的目的。
4.校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行動。
進一步加強校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區中小學門戶網站建設標準”,完善校園門戶網站的各項功能,集成學校各種信息資源,及時、有效地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并以學校門戶網站為主要載體,實現校務公開,融合信息、資源、研修、博客等分類應用,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主要窗口。
5.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提升行動。
積極開展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工作,圍繞教師研修網和瑞博數字化平臺開展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工作,不斷完善學科教學基礎資源,滿足不同層次的教學需求。通過采購、交換和錄制等多種辦法收集優秀的資源,打造“教育影院”品牌資源庫,鼓勵學校和個人籌建校園資源網站和學科專題資源網站,積極做好省市各類教育資源網宣傳和應用工作,增強教師共建共享意識,充分發揮優質資源的輻射作用。
6.學校OA系統應用提升行動
不斷完善區教育局OA系統的各項功能,全面實施校園OA辦公系統建設工作,實現校園OA與教育局OA系統無縫對接,并通過OA系統實現不同系統的單點登陸,整合短信平臺的短信提醒功能,提高辦公效率,實現校園低碳無紙辦公。
7.教育綜合管理系統建設提升行動
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系統建設,不斷滿足教育管理的各項需求,逐步建立獨立的校園智能廣播系統、校園安全監控安保系統、教師信息人事系統、教科研管理系統、學生學籍管理系統、圖書館數字化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等應用系統,基本實現教育管理數字化應用全覆蓋。
8.教師網絡研修平臺應用提升行動
以教師研修網為主要平臺,以學科組為載體,有組織的開展網絡研修活動;以協作組為活動單元,鼓勵教師自主交流、自主研修;以名師名校長為骨干,建立名師網,整合各名師工作室的研修活動,進一步提升網絡研修的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優勢資源網絡輻射作用。
9.教學應用平臺建設提升行動
加強教學應用綜合平臺建設,實現網上排課、學生選課、網絡備課等多種功能,并以瑞博數字化平臺為載體,開展網絡教學,實現網上授課、網上輔導答疑和網上批改作業等功能,為學生個性化學習和教師分層教學創造條件。
10.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行動
定期開展師生信息技術專題培訓和創新大賽活動,全面開展教師教育技術能力達標培訓工作,全方位提升教師數字技術運用的能力、教學軟件選擇與制作的能力、數字環境下駕馭課堂的能力、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課外交流與指導的能力,到2015年,要求80%的教師達到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五、具體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組織機構建設,明確分工和職責。學校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數字化校園建設領導小組,所有中學和24個班級以上的小學要單獨設立“教育信息技術處”中層機構,配足配齊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建立專業技術人員有效工作機制,制定各類信息化管理制度,為數字化校園建設和管理提供制度和組織保障。
2.加大經費投入
進一步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經費投入,堅持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區教育局將設立數字化校園建設專項經費,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各中小學也要建立數字化建設配套經費,確保數字化校園建設順利進行。
3.建全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吸收符合資質要求的企業加入服務平臺,建立區、校和企業多層次的支撐服務體系,為全區教育信息化提供及時、快速、高效的服務,全面做好教育信息化設備的管理、維護工作,進一步提高設備的使用率。
4.加強考核督查
數字化校園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克萊蒙特大學的教授凱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發起并主持的一項大型科研項目“信息化校園計劃”中提出的[1]。具體來說,數字化校園就是學校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以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實現對學校教學、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并用科學規范的管理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2]。通過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應用(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在傳統校園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以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運行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最終實現教育全過程的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3]。
筆者在對文獻的研究中發現,數字化校園的應用模塊一般包括網絡基礎服務、教學應用系統、教務管理系統、資源管理平臺、網絡辦公系統(OA)、數字圖書館、綜合門戶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檔案人事財產類等其他系統。就數字化校園的規模而言,各中小學校因各區信息化建設所處的階段、學段特點及學校規模等的不同而產生一定的發展差異。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縱向發展,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進入由上至下與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階段,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學校根據自身發展需求設置數字化應用模塊。目前應用的模塊主要有網絡辦公系統(OA)、校園網站(屬綜合門系統)、學籍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等。但建設教學應用系統、資源管理平臺的學校比較少,應用常態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們既要加強對數字化校園面向教育教學應用模塊的研究,也要加強學校師生使用其模塊的應用設計活動。
二、什么是中小學教師的信息能力
1.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養包含技術和人文兩個層面的意義,它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個信息素養的核心,從狹義方面講,包括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信息和信息資源的搜索、評價、獲取、利用、表達、交流和創造的能力[4](如圖1所示)。
2.中小學教師的信息能力
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具有其職業的獨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學實踐,教師具備信息技術知識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實踐的能力是教師信息素養的關鍵。其著眼點是教師通過對教育教學信息資源的搜索、評價、獲取、表達、交流和整合加工以優化教學,促進學生學習以及自身職業素質和能力的提高[5]。
三、中小學教師信息能力培訓現狀
十多年來,教師接受信息技術類培訓課程經歷了基礎操作、辦公軟件應用、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三個階段,在培訓方式上也經歷了校本培訓、模塊化考試、瀑布式培訓、遠程學習等方式。在這些培訓中,比較多的課程設計仍然沿襲計算機操作觀的培訓,主要是面向軟件使用的教學,而缺乏面向信息素養觀的、基于問題解決的策略性技術課程。而且培訓的組織實施缺乏長效機制和有效的評估機制及應用支持體系.因此,雖然時間和精力沒少花,但是培訓效果不明顯[6]。在學校調研、信息能力比賽、教師課件比賽等活動中,都可以看到教師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
筆者對近幾年的市教師繼續教育信息技術類課程進行質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繼續教育課程為例(見表1),面向各學科教師的公共技術課程有11門,其中針對一線教師的急需培訓的課程只有多媒體素材在教學中的處理和應用一門。從培訓方式來看,基本都是通過網絡課程和遠程教育進行,對于技能性課程來講,這無疑是紙上談兵。事實上,教師需要實戰式的課程內容,需要教練式的技能傳授,需要案例式的點撥指導。可見,針對教師信息能力方面的課程內容和培訓設計等急需納入培訓工作。
三、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環境下教師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納爾認為,能力是“活動的動態組織結構”,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標準,教師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體現和發展[7]。因此,筆者基于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環境,分析教師應該具備的信息能力組成結構及層次。
1.中小學教師信息能力的組成
中小學教師信息能力,包括通識部分和專長部分。通識部分,由計算機基礎操作、辦公軟件基本運用、因特網基本運用、網絡平臺運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組成。專長部分,由數字化系統應用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專長能力組成,具有一定的個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學校的個性化的系統應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專題學習網站、Moodle網絡校本學習課程等的教學以及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模式的運用等。另一個方面,是指面向教師個體的個性化應用能力,例如利用動畫軟件制作教學積件對教育教學進行詮釋,多用在理化生等學科,進行微觀世界學習探究;或利用超級畫板等專用軟件對數理關系形成過程進行演繹。在通識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學和小學的應用差異;在專長部分,不同學段和不同學科對技術應用的需求各有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