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3 11:22: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思想政治哲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哲學的三大基本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引申到學科哲學也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我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五育之首,其學科學的三大問題應該是:什么是思政課?為什么要學習思政課?如課學習思政課?
1是一門什么課
西方包括日本對學生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一般是公民課和道德課。我國現行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比較深奧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涉及到了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倫理學和法學等學科的核心知識,同時,中學思想政治課還涵蓋了文化、文學、歷史、藝術等學科的內容。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等四個模塊。本人認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科本質是揭示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發展規律,目的是培養符合時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2為什么要開這門課
一般我們認為開設思政課,作為一門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思想、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理論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與我國社會制度的性質存在著十分特殊的聯系。它與我國社會制度的這種密切聯系決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學科功能:
2.1具有批判意識與實踐技能的政治教育功能
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的政治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自覺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2.2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品格教育功能
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能正確對待個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敗,進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2.3具有扎實的學科文化教育功能
通過思政課教學,使學生能夠初步掌握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如何上好這門課
筆者認為高中《思想政治》課從課程名稱來看,其基本的定位就應該在“思想”“政治”這兩個名詞的框架范圍之內尋找對策。
3.1重視思政課批判意識與實踐技能的首要教育功能
要使思政課上的更好,要使政治課教學走出當前的困境,開創一個生機勃勃的新局面就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應提高對思想政治課使命感的認識,切實把政治課當做一門戰略學科來抓。其次,要大力加強政治教師隊伍建設。 再次,要正確處理政治課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的關系,根據本學科特點創造性地開展德育工作。既要通過課堂的文化知識傳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學生政治思想品德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又要做到“寓理于事”,在講德育大道理的同時向學生傳授新鮮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
3.2重視思政課良好的思維品質、品格的主要教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068
生活與哲學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的教學內容,是整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思想層次最高的教學內容。下面,筆者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教學進行相關的闡述,以供讀者參考。
一、高中生活與哲學教學的調查分析
高中生活與哲學的教學內容由于理論性強、內容量大,一直以來被視為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重難點。甚至有學生認為這部分的內容語言方式“假、大、空”,教學內容對于生活實際沒有意義。因此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會認真去領會其中的真正涵義。而實際上,生活與哲學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學生哲學思維的初始培育階段。開展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的教學,一方面要求教師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教材內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進行講解,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二、高中生活與哲學教學開展的有效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的教學內容,一般都具有語言模式固定、理論內容多、需要記憶的內容多等特點。所以在學生看來,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教學就是對道德的宣講,對生活方式的統一,以及大量的句式背誦。因此,要做好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的教學,就要從改變學生的印象做起。
(一)立足現狀,分析現狀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教材在編排方面,具有過于濃厚的說教意味,如教學內容存在大量的哲學術語,其表達方式單調、枯燥。讓學生感覺這樣的教材語言不僅遠離生活,甚至找不到重點。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與興趣方向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學生易懂的語言來講解生活與哲學的教學內容。
但同時也要看到,生活與哲學畢竟是對學生哲學思維與思辨能力的初始培養,用一味傾向于生活化的方式教學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基本哲學素養。所以在幫助學生度過適應期后,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教材中的原理觀察事物,分析事物。
(二)重視知識銜接,打下理論基礎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生活與哲學中的教材內容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更強調學生對哲學原理的理解與掌握,也更強調學生對哲學基本觀點的吸收與運用。
基于此,教學過程中要把哲學基本觀點作為教學總綱,在進行相關的哲學觀點教學時,重視知識與原理間的銜接,讓學生能在把握教材整體思路的情況下,有效地掌握各個知識點。例如,學習英國休謨與德國康德兩者在否認認識世界可能性上的哲學觀點時,就要把教材中提到的一個不可知論作為重點進行講解。這是因為教學時教師如果找到了各哲學觀點的共通點時,學生順藤摸瓜就能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三)多做探究性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一般而言,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中,探究性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能直觀而真實地感受教學內容。而思想政治課的探究性內容由于學科特點,注定是一種思維上的探究過程,是一次大腦風暴的過程。教師在開展這類探究性活動時,應循序漸進,先通過簡單的思維訓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邏輯順序,再根據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探究性內容,最后讓學生真正領會哲學原理。當然也要考慮到,由于教材中探究性活動內容非常多,不可能都顧及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進度與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的來說,教材的編寫是面對一個地區甚至是全國所有學生,所以會具有統一性。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緊把握新課標要求,深入領會教學改革本義,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并引入大量的生活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從而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習慣哲學的表達方式,在生活中真正地體會到哲學思想,活學活用哲學原理。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10078
思想政治課是塑造高中生靈魂、使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但靈魂的塑造、精神的影響向來就是難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何況,現在信息渠道廣泛,并且高中生獨立意識很強,不會輕易就相信、接受教師的灌輸。因此,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不妨加強知識的說服力。筆者以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做好“三結合”是增強知識說服力進而提升教學效果的良好途徑。
一、與家庭生活相結合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學生精神素質、品德取向形成的基礎。家庭成員的素質、家庭氛圍的優劣、家庭的生活習慣以及教子觀念等,都會給孩子的思想打上烙印。思想政治課可以說是在家庭生活基礎上對學生思想的進一步“打磨”和提升。思想政治課程中的許多內容都需要學生在家庭生活里實踐、感悟,才能形成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質,而家庭生活又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落實提供了較好的條件,讓“高大上”的思想政治課“接地氣”、生活化。
比如教學思想政治必修4的《生活處處有哲學》一節內容時,筆者請學生以“我家里的哲學問題”為主題就自己的家庭生活談談哲學問題。有的學生說,晚飯后媽媽要求開車出去轉轉,爸爸主張騎車外出,這說明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具有兩重性。有的學生說,奶奶愛聽爸爸的,外婆愛聽媽媽的,這表明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全面看問題。有的學生還說,爸爸媽媽禁止我吃垃圾食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愛給我買我喜歡的垃圾食品,我現在是偷偷地吃,這說明整體和部分密不可分,各部分協調一致才能產生強大的合力……學生積極地結合身邊的事物來談,很好地理解了身邊的哲學,感受到了哲學的智慧。
二、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恩格斯說:“任何哲學只不過是在思想上反映出來的時代內容。”思想政治課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與時代有很強的適應性。學生必將走上社會、服務社會,社會的狀況是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良好參照,思想政治課的學習離不開社會這個“文本”。如果能很好地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必能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資源的潛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教學“價值與價值觀”的內容時,筆者結合當前社會教育中的主旋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教學。“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國家的一分子,樹立怎樣的價值觀,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都應服從、服務于社會、國家,充分發掘出個人蘊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與精神力量,將國家和社會的價值要求內化為個人的意識,外化為個人的行為規范。這樣將個人價值觀的樹立同社會教育聯系起來,同國家目標聯系起來,才能形成廣泛的價值認同,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共同實現“中國夢”。
三、與語文學科相結合
當下,江蘇省高考模式對考生的高考要求是語數外三門達線,選修兩門達級。這意味著選修課只要做好與大三門的匹配工作,對于一部分高中生來說,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枯燥乏味、抽象縹緲、使人昏昏欲睡的學科。作為班主任的我曾看到一位學生在《成長手冊》中這樣寫道:“……My Gad,今天又有思想政治課了,真是頭痛,那么多的經濟意義、哲學原理,宛若從天而降,我就是記不住啊。”這段文字道出了思想政治課程與學生之間尚有很大的鴻溝。作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我經常會在教學之余進行反思,希望能夠改變學生的這種觀念,使他們能夠愉悅地走進思想政治世界,愛上思想政治課。為此,我做過很多嘗試,結合所講教學內容,努力創設新奇、新異、新穎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下是我本人結合自己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總結的幾種簡單、實用、便于操作的方法。
一、“畫中話”導入法
縱觀近幾年江蘇思想政治高考選擇題的命題形式,必然有依托漫畫做背景的選擇題,這一類選擇題的難度較文字類稍大,它需要考生要有一定的解析和領悟能力。實踐中,學生在做這一類題目時對漫畫中所蘊含的深刻寓意不能正確把握,故正確率偏低。因此這需要我們思想政治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注意適當在課堂中滲入相關漫畫,以提高學生由畫到字的轉化、解析能力。比如,我在講《生活與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時,引入了“畫餅充饑――人餓了需要吃飯,觀念中的餅不能充饑”的漫畫,先讓學生認真看漫畫,體會漫畫中的內容和思想,再讓學生想漫畫中的話,將“餅”轉化為哲學中的“存在”,“畫餅”轉化為“思維”,最后過渡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又如,我在講《生活與哲學》“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時,引入了“水果和蘋果、橘子”的插畫,將“水果”轉化為哲學的“矛盾的普遍性”,“蘋果、橘子”轉化為哲學的“矛盾的特殊性”,根據生活經驗,水果的汁多、味甜等特征通過蘋果、橘子等具體水果類型表現出來,凡是像蘋果、橘子等具有汁多、味甜的都稱為水果。由學生這一普遍知曉的生活經驗過渡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問題,既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有利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又激發和培養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
二、數學坐標聯系法
高中數學在高考中無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階段,數學是所有學生在所有學科中分配精力最多的學科。記得一次外出聽課時,所聽課班級就在墻上打出了醒目的標語,“為了理想,很拼數學”。甚至在上一些選修課時,有些同學還會上面打掩護,下面做數學。結果既沒聽進選修課內容,又沒理清數學頭緒,最終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觀察到了這個細節問題,我開始琢磨,怎樣讓學生做到學習思想政治像學習數學一樣賣力氣。偶然的機會,我發現數學坐標圖和思想政治的價格問題之間的聯系,于是我心中竊喜,開始認真分析歸納,將價格問題的幾種情況用坐標圖來表示,這樣,既釣足了學生的胃口,又很好地讓學生記住了思想政治問題。
近年來,各地思想政治試題中也有不少以數學坐標圖為載體,考查思想政治相關問題的。比如,(2009?天津文綜)汽車需求量(Q)隨著汽車價格(P)、汽車購置稅(T)、汽油價格(E)、居民收入(I)的變動而變動。下列曲線圖中能正確反映其變動關系的是:
類似這樣的題目像2010年山東、2010年北京文綜等地的試卷中都出現過,平時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入這方面的引導和聯系,就可以使學生提高對這方面考題的適應能力。
三、諧音介入巧記法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43-01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如今的教育事業也在緊跟時展的潮流進行改革。而高中政治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1.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只注重知識的硬性記憶。中國的應試教育帶來的一個重大弊端就是學生學習知識不是為了更好地幫助自身的成長與發展,而是為了應對考試。這就造成了學生只注重對知識的硬性記憶而不注重聯系客觀實際。江蘇版的政治教材更是將教材內容設置得過于理論化、抽象化,學生在學習政治知識的過程中雖然記憶了一些知識但并不理解其中的含義,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以后的發展。
1.2課堂氣氛不活躍。在學生只注重知識硬性記憶的氛圍中,課堂似乎變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因為學生只要按照書上的內容進行背誦就行。這就導致了高中政治課堂氣氛的不活躍,有的學生甚至把政治課當成了補充睡眠的"睡覺課"。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自然沒有學習的熱情,對政治知識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2.面對當今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如今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確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成果,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以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更不利于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深刻理解。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采取措施,通過實踐和探索努力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2.1通過多媒體教學,活躍課堂氣氛。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器材也在逐漸走向科技化、多樣化,如今多媒體設備已經走進了許多高中課堂。在高中政治課上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很好地改善課堂氣氛不活躍的問題。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上的強烈感受,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2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缺少對實際生活的聯系是當前江蘇版政治教材下高中政治教學存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注重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在學習高中政治中的哲學生活時,由于哲學觀點過于抽象,哲學思想過于理論化,學生很難迅速地消化理解。同時高中課程緊張,政治課幾乎每天都有,久而久之學生不會的知識就越積壓越多。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聯系實際,從生活出發。哲學和其他政治內容都源于生活,在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之后學生自然就會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同時在教材的編排上也要注重添加實際案例,讓學生從書本上就能直觀地理解所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2.3倡導開放式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學生在掌握書本上的知識之后當然可以在考試中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但高中生學習政治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擺脫書本的局限,豐富教學資源,進行開放式教學。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設立問題進行探究討論,同時對書本的知識進行擴充,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能更好地運用知識。
2.4對策建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出既具有良好公民品德和常識,又能適應環境變化的人才。與此同時,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要改變過分注重知識性和單一的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既要考評學生掌握和運用相關知識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們的思想發生積極變化的過程,采用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現狀。"因此,必須改變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現狀。為此,要改變思想政治課教學現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尋求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2-0174-01
一、提高教學效果的思考
(一)提高經濟與生活教學活動效果分析的社會背景。社會的發展,體制的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等促使我國教育在不斷的改革,傳統的教育體制一些弊端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顯露端倪,新的教育體制正在逐步的建立,要求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中生的經濟與生活教學的效果,使學生學習經濟生活后,能思考關注身邊的經濟活動,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熱點話題。
(二)提高高中生經濟與生活教學活動教學效果的意義。提高高中生經濟與生活教學活動效果的重要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學生角度出發,促使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正確的人生路線。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生活能力已經處于基本的獨立階段,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正在初步形成。此時,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提高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非常關鍵。二是從師生關系的角度出發,新課標理念中,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轉變為主動的學習,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高高中生經濟與生活教學活動的教學效果,使教學課堂生動活潑,師生關系更容易融洽。三思從教學的目的出發,思想政治教學其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出思想品德高尚,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人生觀,通過提高經濟與生活教學活動的教學效果是實現高中生思想政治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為此,現階段我們要繼承傳統思想政治教學的優點,摒棄缺陷,開拓創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來提高高中生經濟與生活教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教學效果的理論依據和指導
(一)新課標是提高高中生經濟與生活教學效果的依據。高中思想政治《經濟生活》模塊,相對于過去的《經濟常識》有了明顯的變化,如:在知識內容的把握上,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體驗、感悟的經歷;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和操作性;注重教學策略的運用;要淡化對相關學科知識的概念化、標準化的識記和理解的要求,尋求在活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控制教學總量等。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有別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它更加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改變了傳統教師教學的教學方法。因此,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高中生思想政治教學的方法要適應社會的需要,適應學生的需要,適應當前人才發展的需要。
(二)創新是提高高中生經濟與生活教學效果的指導。事物的發展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高中生的思想教學也是需要改革創新的,一方面現代教學方式不斷的革新,例如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網絡技術的發展等都需要運用到現代的教學中來,另一方面文化知識的不斷擴充也對思想政治教學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過去或現在,要考慮到將來教育的發展,因此我們的高中生經濟與生活的教學要以不斷創新方法,在教學方式中尋求創新,在創新中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例如,《生活與哲學》的第十課第一框主要講創新的哲學基礎,要求我們從理論的層面明確創新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第二框主要講創新與社會進步的關系,要求我們從實踐的層面明確創新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同樣,我們也要把創新的哲學思想運用到高中生經濟與生活教學中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以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維教學目標。
三、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和方法
(一)激發高中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顧名思義,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習思想政治也是一樣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教師過于結果,讓學生在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強硬的背誦,記憶,使他們感覺到思想政治課的枯燥無味,喪失了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為了打破這種局面,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例如通過社會調研,網絡調查等方式進行實踐性學習,領悟到思想政治課的學習意義和內在價值。
(二)利用現代化多媒體的教學技術。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到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不僅能夠在短暫的課堂上生動的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而且更能夠加深他們的記憶里,更容易理解一些復雜難懂的概念。例如,在講授商品經濟的市場規律時,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聲情并茂還原,將復雜的概念簡單化。
(三)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師生感情。師生關系是教學中的感情溝通,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學老師,要與學生打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為教學效果的提高打下感情基礎。而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首先需要教師以身作則,正確定位自己的職責,明確自己為“培養有思想、有道德、有素質、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棟梁之才的教學目的。其次,需要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雖然學生之間存在個性化的差異,但是教師不能夠偏心對待,只能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
(四)實施有效的教學評價。有效的教學評價是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環節,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及時的改正。實施有效的教學評價,可以通過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的方式進行,學生要認真的為老師打分,提出建議,也可以教師與教師之間互評,在教學方式中彼此借鑒,相互取長補短。
四、提高教學效果感悟
通過將激發高中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利用現代化多媒體的教學技術、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師生感情、實施有效的教學評價等策略運用到高中生的經濟與生活教學活動中,提高了教學效果。這我深刻領悟到在教學中,作為一名教師,要開拓進取,要思考總結,要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服務于社會。
一、《生活與哲學》課程的定位
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規定了《生活與哲學》課程的性質是:對高中生進行哲學基本觀點的教育,引導學生關注實際生活,體會到生活處處有哲學,理解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辯證看待人生、社會、歷史等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銳意創新精神,提高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從課程模塊的構成來看,“生活與哲學”是四大模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高度抽象、概括,哲學是科學的哲學觀,它以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為基礎,精神文明為支撐,從理論層面把握“三個文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貫徹十精神的角度看,黨的十的新提法,豐富了“生活與哲學”的課程內容,鞏固、突出了本課程在整個思想政治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報告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突出樹立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性。此外,為了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十提出了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這些都是對哲學的又一個新發展、新貢獻,也對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二、《生活與哲學》課程設計的新理念
(一)“生活”二字意蘊豐富,體現哲理探究的“趣味性”。
在新課標中,高中政治四大必修模塊(《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哲學》《生活與哲學》)的名稱都增加了“生活”二字。從理論上看,新課改的指導精神特別注重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出發點,讓理論觀點貫穿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中。從操作層面看,高中政治教學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萬萬不可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空對空地說教。
以上是四個模塊的共同之處,哲學模塊有個不同點,值得解讀。《生活與哲學》的“生活”二字居前,筆者認為,一方面,從哲學本身的性質看,哲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從生活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生活是感性的,而哲學是理性的。如果說前三個必修模塊是生活現象的話,那么本模塊則是從世界觀、方法論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概括、總結、指導。另一方面,從哲學模塊的教學實際看,一般來說,讓高中生接受純理性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應做好學情分析,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出發,緊跟社會變化熱點,剖析生活現象,創設真實情境,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化枯燥無味的哲學說教為生動有趣的哲理探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知行統一,凸顯哲學課教學的應有之義。
(二)首次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納入三維目標中,但三維目標在每個單元的側重點不同。
對比新舊課標的內容課標可知,新課標的“內容目標”融合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舊課標“教學內容”只有兩維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并且賦予了內容,如“識記:哲學的含義”、“理解:意識能夠反映客觀世界”。新課標的“內容目標”雖然沒有明確“識記”“理解”的內容是什么,但是它的目標描述更系統,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貫穿在知識、能力目標的實現過程。
如“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能夠開啟人的智慧”,知識目標為“哲學與生活實踐的關系、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和哲學與其他具體科學的關系”,能力目標為“理解哲學與生活實踐的關系,識別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的關系,比較哲學與具體科學的區別和聯系”,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體會到生活需要哲學,喜歡哲學;培養以哲學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的意識”。
從教學目標看,只有三維目標三位一體實現了,才真正達到新課標的要求。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現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有知識、能力目標的達成的堅實基礎,它們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關系。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這并不意味著每個目標在每個單元、每一課甚至每一框要同時出現,它們的地位、作用是有所側重的,可以根據教學具體情況靈活設置三維目標。如第一單元側重知識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第二、三單元通過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落實,最終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而第四單元重在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教育。
(三)準確把握行為動詞,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注”的部分明確指出,“內容目標:采用不同的行為動詞規范學習行為和表現,表達內容標準的過程性和結果性兩種要求。行為主體是學生”。
從表中看出動詞的主體是學生,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內化,比如第三類情感性目標動詞,從行為動詞對情感性目標的要求是感悟、體驗、領會、領悟等。在落實情感性目標時,經過過三個階段:經歷(感受)、反應(認同)和領悟(內化),層層深入,并穩定下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測量難度大,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平時的談吐、對外界事物的評價等表現進行評估,怎樣更具可操作性和提高可信度值得深入研究。
比如:4.13剖析價值沖突的實例;體驗價值比較、鑒別、選擇的過程;認同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在4.13中,從整體看它側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用了“體驗”“認同”“樹立”三個有梯度的行為動詞,強調在落實好知識(剖析)、能力目標(感悟)的前提下,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思想政治課的思想性和哲學基本觀點的教育。
哈貝馬斯的主體發展理論認為,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這一時期,引導、教育青少年對現存道德規范、傳統社會交往形式進行獨立思考式的反思,能讓他們正確樹立自我意識,從而發展和形成獨立和穩定的反思自我。對于高二學生來說,他們希望被當做獨立的個體來看,他們對這個世界有獨特的個人認知、評價。與其讓他們反感純說理性的、純教授性的哲學知識,不如通過教與學的互動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去討論、去推理、去判斷,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綜合分析、辯證思維能力。
三、《生活與哲學》教學實施的新方法:“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生活。“生活化”體現在:不僅是教材的編排要遵循生活主題,如呈現生活案例、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啟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活用素材,開發教學資源,吸收生活的養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生活與哲學》的14點中,出現“實例”“事例”次數共6次,出現“表現”次數為2次,出現“現象”“言論”的次數各1次。
“實例”“事例”“現象”都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的,有豐富的生活化元素,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思想的碰撞。借助豐富而生動的例子,可以是最新時事,也可以是一些經典的案例,它們集中了生活味、代表性、啟發性,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可以培養他們哲學理論聯系現實生活的習慣,在理念和行動中增強生活覺悟,提高哲學思考能力。哲學家言論、逸聞趣事等頗有趣味性、思想性,揭示了深奧的道理,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化理論的抽象為具體形象。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哲學要義的理解、體悟。
可見,要讓哲學的教學閃爍思想性、啟發性,還須基于生活,從有“生活味”的素材入手,讓教師寓教于樂、學生在樂中學。學生通過在生活世界中的體驗、總結,印證條理化、系統化的哲學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哲學來源于生活,用哲學的智慧引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從而真正愛上哲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覃遵君.走進“政治生活”——解讀高中課程標準2[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4,(Z2):25-28.
哲學教學必須重視理論知識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必須防止把傳授知識當作哲學教育的唯一內容。智慧不等于知識,哲學教學就不能等同于哲學知識的教學,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存在把哲學僅僅當作知識來看待、把哲學教學等同于哲學知識教學的錯誤傾向,缺乏追問、總結和反思,這恰恰偏離了哲學的本性。這類做法,從這門被稱為是“智慧之學”的課程中,學生無法感受哲學的智慧,不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智慧是對知識的有效生成與靈活運用,哲學知識的教學過程要體現出智慧,就應當注重生成式教學,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理解、確認并且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和觀點。
高中哲學教學的智慧體現在提高學生運用哲學知識分析生活、參與生活的能力。
哲學是一門智慧之學,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具有指導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功能,為人們的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沒有能力的培養,沒有哲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就無法體現出哲學是智慧之學。哲學課程可以提高人的思維層次,鍛煉人的思維能力,而《生活與哲學》課程則通過讓學生在掌握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提高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課標》明確提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生活與哲學》課程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充滿生活氣息,哲學教學也應當為學生的生活服務,通過對哲學知識的學習,運用哲學知識來更好地理解和參與生活,使哲學真正成為指導學生生活和實踐的工具,充分發揮哲學對于生活和實踐的智慧。
高中哲學教學的智慧體現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把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放在突出位置,特別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表現。《生活與哲學》模塊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正確看待自然、社會(人生)和思維,如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教材四個單元正是圍繞這一核心問題而展開,從而正確回答了“什么是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如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說,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是新課程的要求,更是高中思想政治這門德育課程的要求,也是《生活與哲學》模塊的內在要求。培養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哲學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高中哲學教學所應追求的“智慧”。
馮友蘭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指出:“哲學的任務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作為智慧之學,哲學的智慧首先表現在一個人對宇宙和人生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上,因此,要通過哲學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樹立創新意識;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正確地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高中哲學教學應當如何追求“智慧”
在《生活與哲學》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不斷探索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方法,使哲學教學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結合高中哲學課程的特點,我認為應當突出做好以下兩點:
1.在生活和實踐中追求“智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課標》要求,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生活與哲學》模塊以實際生活為基礎,以哲學知識為支撐,把哲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所以,堅持生活化教學是貫徹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從社會實際生活出發講哲學,緊扣社會生活的主題,實現哲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理論呈現過程與學生認知過程的有機統一。哲學的“生活化”教學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從實際生活出發,引出所要探究的哲學問題;二是結合實際生活,生成和理解哲學的基本觀點和理論;三是回歸實際生活,運用和體會哲學理論。哲學的智慧和思想產生于人類的生活和實踐活動,真正的哲學的功能是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脫離了生活和實踐,就沒有哲學的智慧,離開了生活和實踐,任何哲學的智慧都會失去意義。
一、傳統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況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重講課輕學習”現象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本內容相對枯燥,偏重理論知識的強制灌輸,教師更多地注重于教材知識的完善和教材體系的建構,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過程,過多地注重教學結果而忽略了教學過程。在學生學習方面,僅局限于接收老師的教授的客觀知識,為了得分而死記硬背課本知識,不能主動理解融會貫通并融入實際生活當中去,導致整個高中政治教學效果的嚴重縮水。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重教書輕育人”現象
高中政治中的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知識,都與當今的社會生活有著各種緊密的聯系,如經濟學中的市場交易的原則,政治學中的當今的全球化,哲學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這都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實際的高中政治教學當中,教師僅僅是將課本知識運用各種手段復制給學生,導致了學生僅僅是將頭腦里面現有的知識抄寫在考試的答卷上,不能學以致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重理論輕實踐”現象
從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實情來看,教材內容始終保持著固有的體系和格調,沒有針對學生現有思想和時代精神進行新的課程改革和發展[1],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的實際情況,以至于思想政治課成為泛泛而談。老師的工作不是傳道授業而是教授課本知識,學生能做的也只是機械的記憶,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不盡如人意,沒有達到思想政治“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認知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最終目標。
二、新形勢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
(一)教學過程的新思考
1.改變教師的角色,注重教學相長
教學本是相長的,將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結合起來,才能改變當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一潭死水”的現狀,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標。要做到教學相長,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學習政治課的興趣,“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個老師”的時代已經過去,教學如同科研一樣需要創新,我們可以采取新的教學方式,如制作多媒體課件,開展思想政治活動周等,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哲學理論與人際關系相聯系、經濟常識與學生未來發展相聯系,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應該和學生建立新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實現的主要形式是師生交往互動,這種交往互動的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就是平等對話。新的課程觀認為,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不是知識傳遞的關系,而是有著共同話題的對話關系,在對話中師生進行著知識為智慧的交流、精神為意義的溝通,師生雙方都是完整的人,以整體的人格相互影響。
2.學生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在“做”中“學”
杜威說過,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做中學”。教育的長遠利益要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不可以單單看成績。學生學習的態度與方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靠死記硬背和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與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學習方法與技能取得的高分絕不是一個層次的,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而言也是沒有好處的。教師要在扎實好自己的基本功的基礎上,提高學生“躬行”的能力,注重開拓思路,而不是生搬硬套。
(二)教學觀念上的新改觀
1.重視“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
“以人為本”對一個國家的教育文化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尊重學生的個性,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實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我國的教育歷史中從古至今都有體現,現代社會提倡人性的回歸,確立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不僅在于改變過去把學生作為教師的對象化的客體存在而對待,更要從精神上給學生以解放。學生不是被動地、無所選擇地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在教師引導下自我選擇、自我生成的獨立個體。學校要培養的學生是具有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式的獨立性,而不是堅守“師道尊嚴、唯師命從”的依附性。
2.注重學生素質教育的深層建構,“讀書不僅為了考試”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按照皮亞杰的話說,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兒童能做新事,有創造能力和發明興趣,而不在于只訓練重復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個目的就是,要培養兒童的批評性,具有求證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識。由此可見,皮亞杰認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實,而是培養創造力、想象力、洞察力。從學生長遠的發展來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眼前知識的發展,而應該注重學生素質的深層建構,幫助叛逆個性時期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地完善自己。
在新時期,為了適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我們政治教師要勇于改革、更新觀念,不斷調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藝術和水平,按照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要求,積極探索思想政治課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策略,努力發揮理論的魅力、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人格的魅力,扎扎實實地推進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開創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一、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模塊教學的概念
“所謂模塊,是為了實現明確的教育目標,圍繞某一特定主題,通過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而設計的相對完整、獨立的學習單元”。具體來說,模塊教學,也就是單元整合教學,主題單元教學,它不是固定的知識體系,而是課程意義上的學習單元。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模塊教學以模塊為基本單位來組織課程,使課程內容得以用多開端、多系列、多層次的方式進行組織,開拓合理而又多樣的課程內容組織模式。模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有機統一和動態發展。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在普通高中一、二、三年級分別開設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三個部分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各個部分相對封閉,缺乏有效的靈活性和知識的延伸性。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模塊教學有效地改變了傳統教學的缺陷,其新課程標準的內容設計采取的是既沒有唯理論邏輯,又沒有違背理論邏輯的模塊設計或建構方式。新課程將思想政治課設置為必修和選修課程,“必修課共設置了思想政治1:經濟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與哲學四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有特定的主題、明確的教學目標,都是相對完整獨立的學習單元,都是思想政治課(科目)的基本單位”。新課程主張將原來一個學期分為兩段安排課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教學,1周復習考試。每個模塊通常為36個學時,每周四學時,一個模塊便可以在一個學段內完成。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模塊教學極大地促進了新課程改革進程,對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理念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主要圍繞著高考而進行,授課的重點在于進行大量知識點的信息講述,整個課程的設計極為死板,課程教學脫離學生經驗和現實生活。此外,課程實施過程過于倚重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脫離學生經驗和現實生活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沒有把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課程內容的重要源泉,以至于有的學生在學校的思想政治課分數很高,但在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水平卻比較低,我們生活中學習優秀的學生走上犯罪道路也屢見不鮮。
2.忽視學生個性
傳統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一味地進行課堂知識灌輸,所有的學生都按照完全相同的要求來學習。看上去是注重基礎,但把學生同一化,不僅抹殺了學生的個性,而且使教育成了禁錮學生潛質的工具。
3.不適應時展的需要
原來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結構單一、僵化,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程內容做不到與時俱進。
三、高中思想政治模塊教學的發展策略
思想政治學科的模塊教學有效地改變了傳統教育中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通過設置不同的教學模塊,將課堂、書本與生活進行了有效的結合,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學科的教育價值,對學生思想道德品德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具體來說,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模塊教學的發展策略主要包括:
首先,設置良好的模塊主題。良好的模塊主題是將課堂、書本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結合的最佳信息載體,是吸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思考與主動學習的關鍵,思想政治教學只有緊扣各個模塊固有的主題與每一學時特定的主題,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品德,實現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目的。
其次,積極地建構真實課堂。將書本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選擇現實生活中切實存在的命題進行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模塊教學的重點。真實課堂的構建,不僅僅讓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工作更加真實化、情感化、生動化,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枯燥、死板局面,對提高教學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再次,呈現現實生活。實現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模塊教學策略,將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有效地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更全面、理性地把握書本知識,培養更加科學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