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10:01: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化交流案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來華留學生安全工作的涉外性特征及留學生學習生活的特殊性,決定它是留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留學生招收單位必須嚴格做好。
1、涉外維穩工作的硬性要求
從工作性質來說,來華留學生安全管理的工作對象是具有外國人身份的留學生,具有明顯的涉外性。處置不當,尤其是突發事件和危機事件的處置不當,很容易造成惡劣后果,讓工作限于被動,甚至造成不良的國際影響。就工作形勢來說,隨著來華留學生數量規模不斷發展,發生在留學生身上的各類交通事故、溺水事故、打架斗毆等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明顯增多,有必要進一步強化留學生安全管理工作。
2、留學生學習生活的特性需求
來華留學生在多數院校都處于分布教學單位廣、所處年級不一的分布狀態。同時,各類短期生、進修生學習時限不同;留學生專業實習、參加會議、探親訪友等外出活動多,各院校組織的文化考察頻繁,安全管理工作任務艱巨。生活條件上,各院校為留學生配置的公寓生活電器設備相對較多,而且部分留學生還存在自身鋪地毯和購置電器的現象。這些學習生活特性決定來華留學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任務相比本國學生更為繁重。
3、留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
來華留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留學生出入境監管、外出活動管理、學習生活管理等方方面面,是開展我國法律和各院校校規校紀宣傳教育的重要途徑。恰當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促進留學生知曉并遵守有關法紀規定,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國情,熱愛在中國的學習生活,不恰當的管理工作則會適得其反。因此,安全教育和管理是留學生安全穩定工作的重點,是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內容之一。
二、來華留學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實踐
2007年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始招收留學生。經過近6年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了富有一定特色的留學生安全工作體系。
1、構建全方位的安全信息系統
信息工作對來華留學生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先導性作用,及時掌握留學生安全信息,了解有關情況,能夠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學校通過多種途徑構建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及時掌握留學生生活動態。通過對外漢語教師與留管干部的工作聯系,及時掌握漢語預科階段留學生學習紀律,開展違紀教育;通過學業跟蹤調查制度,定期掌握留學生專業學習進度、預畢業生畢業情況,及時匯總特殊情況報學校處理。
2、開展常態化的安全管理工作
來華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法紀意識不一,決定安全教育在留學生工作中十分重要。立足工作實際,學校積極加強來華留學生安全教育。堅持邀請所在地出入境外事警察來校宣講出入境法、治安處罰法等,講解臨時住宿登記、限定地區旅游登記等外國人在華應履行的義務。警校聯合的安全教育,融洽了警察與留學生的關系,使留學生更樂意接受有關規定,提高法紀教育的權威性和實效性。
3、完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體系
學校出臺了留學生教育暫行管理規定、違紀處分辦法等文件,構建了安全工作的聯動機制,逐步建設起了多部門參與的留學生綜合服務平臺,并在操作層面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工作體系。留管部門制定留學生外出請假登記制度,執行專職輔導員入住留學生公寓查房查人工作,確保來華留學生活動監管無漏洞和死角,外出行為全部納入監管,完善了安全檢查和預防體系。注重及時與違紀留學生進行教育談話,引導學生糾正不當行為,遵守規定;將留管干部分成若干小組,定向聯系留學生,了解和掌握留學生的生活動態,構建心理聯絡工作體系。
三、對來華留學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
面對來華留學生安全問題日漸凸顯的形勢,應深入探索如何規范化、制度化地做好留學生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強安全信息宣傳
來華留學生法紀意識和水平不一,對我國法律和各院校管理要求陌生,易導致留學生以“不知道”的借口為不當行為辯護,推脫責任。可以采取制度上墻和安全信息公共場合展出的形式,實現安全信息宣傳內容的物化,確保管理制度和規定宣傳的硬性覆蓋,強化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增設《留學生生活指南》、《安全手冊》等學習反饋單,與留學生簽訂宿舍用電防火承諾書,增強安全教育的反饋;開展入學教育和管理規定的考試,檢測并強化留學生對管理規定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落實宣傳教育實效。
2、強化安全管理教育
因社會文化的不同,留學生對我國法律和學校管理規定不理解乃至于質疑都是留學生管理過程中正常的現象。如何恰當回答這類疑問,不僅關系到規定的權威性,更影響著留學生對制度的遵守。簡單硬性要求性的回答,只能加深留學生對管理制度的不滿,起不到批評教育的實效。此外,要抓好留學生新生紀律教育,應充分利用新生剛到中國時對制度的服從和對教師的聽從心理,積極抓好第一年的安全紀律教育,及時糾正不當行為,樹立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員的權威,為日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3、確保安全管理工作可操作化
一、教育目標
通過“細化目標、突出重點、實踐體驗、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教育策略,引導學生掌握各種文明禮儀知識與技能,自覺踐行文明禮儀規范,爭當學禮儀、重禮儀、行禮儀的模范。以教帶學,促進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助其贏得友誼,樹立自信。同時,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使用文明用語的習慣,使大學生成為文明禮儀行動的先鋒隊,為創建穩定良好的教學育人環境保駕護航,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1、培養文明禮儀意識:使學生了解文明禮儀對于一個人生活的重要意義。一個講文明、知禮、守禮、行禮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
2、培養文明禮儀情感:激發學生對文明禮儀的認同感,知道一個遵守文明禮儀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不斷強化禮儀的成就感,感受到禮儀的樂趣,從而自覺地實踐禮儀。
3、培養文明禮儀技能:讓學生知道現代社會生活中有哪些禮儀規范,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通過反復的實踐,掌握交往技能,成為知禮、守禮、行禮的人。
4、培養文明禮儀品質:通過反復、長期的禮儀行為訓練,通過學生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內化為自己的需要,并在交往實踐中自如地表現出得體的禮儀品質。
二、班會主題
禮儀之花開校園,文明之魂留心中
三、準備要素
1、活動對象:XX班全體學生;
2、活動場地:XX班教室;
3、素材準備:短視頻——《在外國人眼里,中國人成為不文明的代名詞》、不文明現象圖片、國外景區的中文警示語圖片、文明禮儀知識問答題及答案)。
四、內容概要
1、小組討論,說說身邊的不文明現象;
2、通過文明禮儀教育短片及部分圖片,讓學生了解國外對中國游客的評價,并對此提出看法;
3、解釋為什么要學禮儀;
4、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文明禮儀的了解,說說對文明禮儀知識的認知;
5、學習6種禮儀常規;
6、文明禮儀知識問答;
7、要求學生謹記文明禮儀常規,爭做學禮儀、重禮儀、守禮儀的文明大學生。
五、班會形式
采用事實與討論相結合的形式,以教育短片、警示圖片、知識問答、小組合作等方式協同開展。
六、實施步驟
(一)主題導入: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更不能忘記傳統,應力爭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大學生,讓禮儀之花常開校園,讓文明之魂永留心中!
(二)實施過程:
1、說說身邊的不文明現象。
2、通過短片——《在外國人眼里,中國人成為不文明的代名詞》及部分圖片,了解國外對于中國游客的評價,對此提出看法。
種種畫面告訴我們,中國游客是多么的不文明。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燦爛的文明歷史,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人與世界交流逐漸增多,一些不文明劣習逐漸在諸多方面顯露出來。在一些國家、一些地區、一些外國人眼中,中國游客甚至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詞。“禮儀之邦”的稱號,不斷受到國外的批判和質疑。
3、為什么要學禮儀?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對個體:(1)不學禮,無以立;(2)使個人的言行在社會活動中與其身份、地位、社會角色相適應;(3)衡量個人道德水準高低和有無教養的尺度。
對社會:(1)塑造組織形象,提高辦事效率;(2)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4、文明禮儀大家談。
結合自身掌握的文明禮儀知識,說說從自身角度的理解。
5、學習六種禮儀常規。
(1)見面禮儀:
① 遇見校領導、老師、輔導員,主動敬禮打招呼“您好”或“老師好”;碰到學長、同學打招呼“您好”或點頭微笑;
② 碰到外校老師來校,主動歡迎:“老師好”;
③ 遇見其他客人、家長來校時主動歡迎:“您好”。
(2)上課禮儀:
① 課前10分鐘準備好學習用品,擺放有序,安靜等待老師上課;
② 在回答老師提問時,立正、站直注視老師,尊重老師的教學方式;
③ 課后及時整理自己的課桌和抽屜,保持干凈、整潔;
④ 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言,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讀姿,勤做筆記;
⑤ 因故晚進教室時,在門口立正,進門前喊報告,經任課老師允許后方可入內。
(3)課間禮儀:
① 講文明話、普通話,不說臟話;
② 輕聲慢步靠右行,不追逐、奔跑、推搡和打鬧等;
③ 文明輕聲交談,不大聲喧嘩;
④ 講究清潔衛生,不隨地吐痰、亂扔雜物。
(4)交往禮儀:
① 旁人說話時不隨意打斷,學會尊重他人;
② 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在接受他人幫助時,虛心傾聽,誠懇道謝;
③ 進領導、教師辦公室前先敲門、喊報告,得到允許后方可入內,隨手關門;
④ 同學之間交往不說臟話、粗話,不罵人、打人,不隨便發脾氣,多談論健康、有趣、有意義的話題;
⑤ 積極使用禮貌用語“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打擾一下、別客氣”。
(5)集會禮儀:
① 上下樓梯靠右行,排隊入場時保持隊列整齊、安靜;
② 參加活動或觀看演出時,不起哄、插嘴、嬉笑,文明觀看,熱情鼓掌;
③ 聆聽領導、老師講話時保持安靜,講話結束后熱烈鼓掌致謝。
(6)家庭生活禮儀:
① 孝敬父母長輩、尊老愛幼。
② 做客待客、與鄰居和睦相處禮儀等。
6、文明禮儀知識問答
7、請同學們謹記:
當你走出家門,肩上就扛著家庭的榮辱! 當你走出校門,肩上就扛著學校的榮辱! 當你走出國門,肩上就扛著國家的榮辱!
文明禮儀修養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禮儀作為人們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直接影響著人們的交際、生活和事業的成敗,影響著集體、國家、民族的形象與事業的興衰。因此,請大家學禮儀、知禮儀、守禮儀,讓禮儀之花常開校園,讓文明之魂永留心中。
(三)班會結果:
在開展“禮儀之花開校園,文明之魂留心中”文明禮儀教育主題班會中,進一步規范了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使學生對文明禮儀知識形成全面、深刻的認識,并能潛移默化地貫徹到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中,令整個班級始終浸潤在文明有禮、熱情友好、寬容謙讓、誠實守信的和諧氛圍中。
七、總結反思
文明是人與人之間進行友好交流的窗口,只有每一個人自覺提高文明意識,注重日常禮儀,規范自身的一言一行,才能形成良好的文明社會氛圍,不負中華“禮儀之邦”的美稱。
班會前,我帶領班委精心準備、全面構思。班會中,我采用事實與討論相結合的形式,以教育短片、警示圖片、知識問答、小組合作等方式,讓每個學生真正認識到規范文明禮儀的重要性,牢記所學的文明禮儀知識,知行合一,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一、積極動員,全員參與
班會開展前,我對全班同學作了廣泛動員,提出了教育活動的目的、方法、內容以及具體要求。同學們表現出了較高的積極性,一致認為: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美譽,當前我們的祖國正積極建設文明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是我們不容推卸的責任。
二、認真組織,內容詳實
班會設計了豐富的一系列流程,包括:1、小組討論,說說身邊的不文明現象;2、通過文明禮儀教育短片及部分圖片,讓學生了解國外對中國游客的評價,并對此提出看法;3、解釋為什么要學禮儀;4、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文明禮儀的了解,說說對文明禮儀知識的認知; 5、學習六種禮儀常規; 6、文明禮儀知識問答;7、要求學生謹記文明禮儀常規,爭做學禮儀、重禮儀、守禮儀的文明大學生。
全班同學在課堂上集體學習了文明禮儀知識,了解了文明禮儀常規的具體要求,明確了努力方向。通過以上七種不同方式的教育和互動,充分引導學生積極發揮主動性,營造出講文明、守禮儀的良好氛圍。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074-02
隨著國際文化交往和學術交流的發展,來華留學或交換學習的外國學生日益增多,其中,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占很大的比例。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跨文化適應的問題。本文通過深度訪談法,對廣州某高校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進行采訪,訪談的時間都在兩小時以上,對收集到的語料進行謄寫,從人際交往、時間觀、空間觀三方面,對其中關于跨文化沖突的案例進行分析,旨在了解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情況,為跨文化交際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一、人際交往
從調查結果來看,人際交往方面的跨文化交際沖突是最常見的,也是對留學生影響最大的。在中國,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不可避免地要與中國人打交道,同時,他們也觀察到中國人在人際交往方面與他們存在許多差異。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墨西哥留學生C認為中國人很冷漠,比如,她看到一位老太太要過馬路,但是卻沒有一個人來幫忙扶著她。她認為這是很奇怪的,因為在墨西哥,當看到陌生人有需要時,人們都會來幫忙。
以上這種現象,一部分原因是社會因素造成的,如“碰瓷”現象的多發,導致人們不愿意幫助陌生人。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文化屬于內斂型,如果陌生人沒有直接尋求幫助,大部分中國人不會隨意上前幫忙。但是在西班牙語國家的文化里,只要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不管此人有沒有直接尋求幫助,他們都會上前幫忙。
案例二:厄瓜多爾留學生S表示,在中國的公共場所經常會看到一些難以理解,或者是讓她覺得很困擾的行為,比如:有些人會在公共場所做出不文明的行為,譬如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等。還有中學生談戀愛的時候會在公共場合做一些過于親密的動作,對她來說這些行為過于開放。這些現象都讓她難以接受。
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等只是少部分缺乏公共道德和素質的人做出的行為,但是在外國留學生眼中,這些不文明的行為給他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就餐禮儀方面,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中國也遇到了文化沖擊,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三:秘魯留學生D表示,中國的飯店常常是很吵鬧的,而在秘魯,就餐時是不能大聲說話的,如果在就餐時大聲交談,會被認為是非常粗魯、不禮貌的行為,因此她對中國吵鬧的就餐環境很不習慣。
在中國,餐桌上的交談被認為是人際交往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們甚至在餐桌上進行生意洽談。但是,在西班牙語國家,在餐桌上大聲交談被認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引起其他人極大的反感。
案例四:哥倫比亞留學生A表示,中國人在餐桌上有很多禁忌。比如,他曾經把筷子直插在飯碗上,立即遭到了中國朋友的勸止。
在以上案例中,把筷子直插在飯碗上的動作,由于與上香拜祭的動作相似,被許多中國人認為是不吉利的,因此十分忌諱。但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并不能理解這個動作的含義,因此造成了跨文化交際沖突。
中國與西班牙語國家的送禮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差異,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送禮方面也遇到過問題,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五:哥倫比亞留學生R向一位中國朋友送了一把傘作為禮物,但是這位朋友并不是非常高興,事后他才了解到,送傘蘊含著要分散的意思,因此才明白在中國送禮不宜送傘。
漢語中存在許多多音字、諧音字,“傘”與“散”諧音,因此以傘作為禮物,很容易讓中國人聯想到“分散”“分離”。類似的例子還有分吃一只梨表示“分離”等。但是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由于語言水平、文化背景的限制,并沒有了解到這些忌諱。
二、時間觀
霍爾(1959)在《無聲的語言》中說,“時間會說話,它比有聲語言更坦率。”時間觀的差異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效果。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不同,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對于時間的感知、理解和安排,和中國人都有很大的差異。中國高校的時間安排,有可能會讓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感到不適應。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六:委內瑞拉留學生H表示,中國大學的時間表和委內瑞拉人的作息習慣有很大的不同。在委內瑞拉,早上上學不會這么早,九點多才正式上課,午餐時間是一點半,晚餐時間是八點到九點。
在西班牙語國家,課程開始的時間和就餐時間普遍比中國晚1到3小時,且大部分學校下午即結束課程,晚上無需上課。但是在中國,課程開始較早,結束較晚,且學校食堂營業時間是依據作息表規定的,食物供應時間比較固定。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需要就餐時,食堂往往已經關門。另外,在西班牙,兩點到四點半為午休(siesta)時間,而在中國,這個時間段通常為上課時間。因此,中國高校的作息時間安排可能會導致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的不適應。
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對于時間的感知和把握也有所不同,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七:西班牙留學生Z表示,在西班牙,遲到是很普遍的,一般人們很少按約定時間準時到達,而在中國,如果有人遲到了,中國朋友就會很不高興。
案例八:秘魯留學生J曾經問過他的一位中國朋友,他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一點是什么。中國朋友的回答是遲到的問題,原因是兩人在約定外出時,J每次都會遲到一段時間。對此,J的中國朋友心里有一點不滿,但為了不傷害雙方感情,并沒有直接指出。但J表示非常不解,不明白朋友為什么為此生氣。
由于生活習慣和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響,遲到在西班牙語國家是比較常見的現象,甚至許多人覺得遲到半小時以內是可以接受的。在西班牙語國家,遲到并不意味著不尊重,而準時到達并不一定是美德。比如,在西班牙,約定了時間去朋友家用晚餐,如果準時到達,會被認為是不給對方時間準備,是不禮貌的。但是在中國,由于生活節奏較快,人們比較追求效率,不管是日常約會,還是商務場合,都會要求準時到達,如果遲到,則會被認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三、空間觀
不同民族對空間的感知和利用也是不同的,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空間觀方面也遇到了文化沖擊,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九:秘魯留學生J表示,當他問身邊的人:“你來自哪里?”時,他們的回答往往是“中國”或者“廣東”。但是這些地域概念范圍是很廣的,他想知道具體是哪個城市,所以他感到非常不解。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中國人著眼的地域范圍較大,而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著眼的具體范圍較小且具體。這也反映出,中國人比較注重于集體觀念,而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比較注重于個人觀念。
案例十:墨西哥留學生C觀察到,在中國,就餐時,中國人會選擇位置,地位較高的人會有特別的位置,而在墨西哥,大家都是隨便就坐,沒有特殊的位置。
就坐的位置在中國體現了地位的不同,比如長輩、上級應坐在主位。而在西班牙語國家,長輩和晚輩,上級和下級之間,都傾向于平等相處,而在位置的選擇上,自然就沒有太多的講究。
另外,空間觀的差異還體現在人與人交談時距離的差異,在中國,人與人交談時會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交談時距離很近,則會被認為是十分親密的關系。而在西班牙語國家,交談時人與人距離較小,且出于禮貌和尊重,交談時雙眼應直視對方。因此,如果中國人在交談時保持了較大的距離,或者沒有直視對方的雙眼,會被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認為是不禮貌或者不尊重。
四、建議
跨文化交際沖突可能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率,從而對跨文化交際產生消極影響。為了避免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華學習遇到的跨文化交際沖突對他們在華學習、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將從高校和留學生兩方面提出跨文化交際的相關建議。
(一)高校方面
1.面向留學生開設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和語言水平的限制,外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人人際交往、時間觀和空間觀等方面文化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因此,在留學生必修的專業課、對外漢語課之外,高校可開設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供留學生選修。
2.支持建立、發展校內服務留學生的社團或組織
在留學生人數較多的高等院校,一般都存在服務留學生的社團或組織。這些社團和組織為留學生提供接機服務,解決生活難題,尋找語言伙伴等,對留學生有很大的幫助。但由于規模有限,宣傳力度不足等問題,許多留學生可能并不了解這些社團或組織的信息。對此,高校方面可以提供資金、宣傳力度等方面的扶持。
(二)留學生方面
1.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中國或學習目的地相關文化
留學生在來華學習前,可以通過互聯網、當地華人、學校提供的信息等多種渠道,了解中國,尤其是學習目的地的相關文化。在華高校學習時,也可通過加入相關組織、尋找中國語伴、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中國人的人際交往方式、時間觀和空間觀等。
2.做到入鄉隨俗,互相尊重
在華學習、生活,留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要做到尊重當地習俗。比如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與朋友約會時,要做到準時,要尊重中國的餐桌禮儀等。
五、結語
不同民族、不同個體在人際交往、時間觀、空間觀方面的認識肯定會有所差異。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文化交往日益頻繁,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在中國難免會遇到跨文化交際沖突。為了避免這些跨文化交際沖突對交際效果產生消極影響,除了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要做到入鄉隨俗,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之外,我們對現有的社會文化和觀念也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素質,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承認矛盾,緩解沖突,實現不同文化間的積極交流。
【參考文獻】
[1]但海劍,陳雷.跨文化交際沖突的形成和處理[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438-441.
[2]藍晨興.跨文化交際沖突探析[J].現代交際,2016(08):53-57.
[3]梁星.跨文化交際沖突深層原因分析與對策[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85-88.
[4]馬偉.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沖突[J].青海社會科學,2012(02):110-113.
[5]吳鋒針.中西習俗文化“沖突”――跨文化交際實例分析[J].綏化師專學報,2003(01):90-92.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跨文化交際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意識,也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從以往初中英語教學情況來看,教師沒有對英語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發掘,導致學生對英語知識及其文化的了解僅停留在表面,這對學生在實踐中應用英語形成了阻礙。在全球化大環境下,培養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已成為中學階段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只有讓學生應用英語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才能真正實現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
一、直接介紹,對英語文化形成系統的認識
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通常采取直接介紹法,即根據教學需求,直接介紹某個知識點,通過全面、詳細地剖析,不斷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教師就必須適時地對相應教學內容進行直接介紹,確保學生真正了解了英語文化,從而為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提供充分保障。例如,以“green”(n.綠色;青春;adj.綠色的;青春的)和“blue”(n.藍色)為例,學生腦海中對這兩個詞匯的既定印象為“greengrass(綠草)”“bluesky(藍天)”。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不同國家語言文化的差異,可以引導學生對實踐中兩個詞匯的應用進行解析。教師: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學生猜測英語單詞的意思,嘗試對語句進行直譯)學生:因為嫉妒而臉色發青。教師對學生說出的答案不置可否,反而讓學生從書面語言角度再次嘗試分析語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語句進行了分析,明白了“green”在這個語句中表示的是嫉妒的程度,所以應該是非常嫉妒,而不是在人們嫉妒的時候臉色真的會發青。這就是語言差異,教師可以讓學生用“blue”表示情緒,學生列舉如下:學生1:Interferingin-lawsaretheprimesourcesoftheblues.(喜歡指手畫腳的姻親最讓人頭疼。)學生2:I'mfeelingbluetoday.(我今天的心情不好。)學生3:Hecanwritemeletterstillhe’sblueintheface,I’mnotgoingtoreply.(任他沒完沒了地給我寫信,我就是不回信。)由此可見,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根據語言差異,表達出正確意思,這也就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所以,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直接介紹法的作用,對知識點進行全面、準確地解析,確保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二、對照比較,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采用對照比較的教學法,即將相似知識點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同理,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也可以采用對照比較法,將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進行對比,將學生熟知的文化與外國文化進行對比。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真正明晰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對學生學好英語,甚至應用英語,都是十分有意義的。現以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Unit1Thisisme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涉及的詞匯比較簡單,學習難度不大。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發掘英語詞匯,加深對英語文化形成的理解。例如,對于“name”(n.名稱,名字;姓名;名譽)這個單詞,教學過程如下:教師:李曉明,請問他姓什么?名字是什么?學生:姓李,名曉明。(教師繼續提問,引入話題)教師:TaylorSwift,這個人的姓是什么?名又是什么?學生:Swift是姓,Taylor是名。教師:那么同樣是姓名,中國人的姓名和外國人的姓名有什么區別?學生:中國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外國人的姓名是姓在后名在前。教師通過揭示英語文化差異,讓學生對英語文化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為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將學生熟知的中國文化與英語文化進行對比,能使學生對文化差異形成更加清晰的認識,有效避免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逐步實現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導入,彰顯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還可以采取案例導入法,即根據英語詞匯,導入相關的語言背景或語言習慣,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避免學生在英語交流中出現錯誤,保證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適當導入教學案例,能夠充分彰顯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講解“where”這個單詞時,教師可以引入一個經典案例:在一次商務談判活動中,談判雙方都帶了翻譯人員,當外方夸贊中方負責人的妻子長得漂亮時,翻譯人員將中方負責人表示謙虛的話“哪里哪里”直接翻譯為“whereandwhere”,而外方的回答則是“everywhere”。原本是一句表示謙虛的客套話,但由于文化差異和語境不同,造成了交流障礙。此類情況屢見不鮮,這充分說明在文化差異背景下,語言交流也存在差異。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就必須重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了解英語文化。初中英語教學中,適當導入案例對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將實際案例導入課堂會更有說服力,可以直觀地讓學生認識到文化差異,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充分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大環境下,掌握更多種語言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保障。英語是一門普及率比較高的語言,在我國基礎教育中,要注重英語語言學科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以期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對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從而真正實現英語詞匯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程華.英語詞匯學視閾下的跨文化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5).
[2]徐穎卓.從外語教學到外語教育的轉變———關于如何提升學生英語詞匯學習效率的研究[J].才智,2013(29).
[3]裘曉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初中英語課堂模式初探[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4(19).
作為外語學科的大學英語教育,在提升其教學質量的目標驅動下,需要突出對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通過對信息交互必要性的理解,促使我們明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切入點。現實表明,大學英語教學仍然存在著顯著的功利主義色彩,這種功利主義色彩主要從大學英語教學所遵循的教學目的來呈現出來,如提高大學生的英語過級率、增強大學生的考研英語實力。在這樣的教學目的影響下,整個教學生態呈現出封閉性特點,具體反映在:重視詞匯、閱讀、寫作訓練,并借助單向度的聽說訓練模式來完成相關教學任務。事實證明,這將不利于大學生將英語應用于工作與生活之中,那么也就無法充分適應“互聯網+”時代下的能力需求。基于此,本文將從茶文化對英語教育的影響入手來展開主題討論。
1茶文化交流的功能定位
在有效發揮茶文化交流影響力之前,需要對茶文化交流的功能進行認識和定位。結合筆者的教學體會,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功能:
1.1建立文化共性的功能
主體在進行信息交流時需要擁有共同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在信息交互中產生共鳴,進而驅動主體之間不斷去強化交流的意愿。不難發現,在這一方面茶文化具有天然的優勢。我國作為傳統的茶葉出產國,在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中也積淀起了大量的茶文化,其中包括顯性和隱性等兩個部分;并在長期的農耕文化環境熏陶下,茶文化逐漸與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形成了具有國民特性的心理文化素質。這就決定了,茶文化具有文化共性的功能,這將幫助大學生自主完成茶文化的交流活動。
1.2搭建交互平臺的功能
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共性,構成了大學生進行茶文化交流的現實基礎。但這里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以怎樣的方式來實施這種交流活動。以大學英語教學為視點,或許有同行會指出應在課堂教學中來實施。若是這樣,仍將促使英語教學陷入到封閉循環的泥淖之中。因此,借助品茗和茶道文化,便能為大學生進行交流搭建起良好的平臺。不難理解,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品茗是一件十分休閑、愉悅的事件,而這也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大學生的內心體驗。
1.3形成延伸教育的功能
延伸教育在這里主要指向,將茶文化交流從常規英語教學中拓展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從語言類課程教學的一般規律出發,將英語應用能力訓練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將能為大學生建構起真實的語言環境。因此,延伸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茶文化所固有的生活性,便能承擔起這樣的功能。
2定位驅動下的影響力分析
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功能定位驅動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影響力分析:
2.1形成趨同心理素質的影響力
相似的文化心理對于個體融入群體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在信息交互時也不會出現排斥現象。這樣一來,將能使大學生在圍繞著茶文化進行交流時,能夠更好的與其他成員形成良好的互動。再者,由于國人與英語國家民眾的思維習慣不同,以及對特定文化內涵的理解也存在差異,這就使得傳統那種基于國外視角下的信息交流難以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共鳴,從而就直接弱化了他們在掌握英語應用能力上的績效。由此,茶文化提供了基于趨同心理素質下的影響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2.2形成英語開放教學的影響力
打破現有的英語教學封閉型色彩,才能拓展英語信息交流的容量,也才能減少“啞巴英語”對教學的干擾。那么如何來理解這種影響力呢。第一,以品茗為載體的茶文化信息交流,本身就因脫離了課堂教學的束縛而具有開放性。第二,茶文化所含有的思想文化元素,又為形成英語的開放式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素材。可見,無論是在茶文化的形式表現,還是在茶文化的內容顯現等多個方面,都將助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
2.3形成英語生活教學的影響力
本文所指代的大學英語屬于公共英語范疇,那么大學生在學習中必然需要將其應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前面已經提到,在“互聯網+”時代下跨境電商將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大學生無論是基于跨境電商的創業活動,還是利用這一電商平臺進行消費,都需要擁有基本的英語應用能力。
3茶文化交流影響力的應用問題思考
這里就需要去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將茶文化交流的影響力應用于英語教學之中來。為此,這里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3.1課程內容的導入方面
顯而易見,將茶文化交流與英語教學相結合屬于課程創新范疇。那么在確保課程創新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就需要解決課程的導入問題。或者說,茶文化交流應主要針對英語教學的那個和那些版塊,以及如何自然的引出茶文化交流方式。筆者認為,我國大學生受困于“啞巴英語”的制約,所以在課程創新中應突出破解這一短板。因此,在聽說教學中可以著力發揮茶文化交流的影響力。
3.2課程教學的實施方面
在課程教學的實施方面,需要著手解決茶文化交流與課堂教學環境之間的不相容問題。前面已經指出,課堂環境無法支撐起品茗所需要的氛圍和物質載體。但若是滿足品茗文化的需求,那么也就必然會打破現有課堂教學的內在平衡。因此,將茶文化交流與英語教學相結合,不能單一依靠英語教學來完成,而需要獲得專業教學資源的支撐。
3.3文化交流的指向方面
“茶文化交流的指向”在這里可以理解為以怎樣的文化信息,來與英語聽說訓練進行對接。首先,聽說訓練需要在循序漸進中來完成,再者還需要控制它的難度進而來適應大學生的能力結構。因此,茶文化交流的指向問題,則需要通過集體備課來解決。以上從三個方面所做的思考為下文實施方案的構建提供了思路,但在突出課程創新的可操作性上,還需要充分依靠一線教師和多學科教師的共同努力來實現。
4實施方案
根據上文所述,實施方案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理清課程創新的價值取向
筆者面對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創新工作時,存有這樣的看法:即課程創新的目的應在于優化現有的教學模式,而不是為了完成創新任務而不顧所在學校教學資源的承載能力。諸如不少高校在英語教學中所開展的分層教學而言,其從邏輯上來看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實踐中卻因對學生的分層缺乏科學依據,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分層教學模式層還有待商榷,所以就導致了這種創新的形式大于實質。茶文化交流與英語教學相結合的價值取向,應是形成多元開放的教學模式。
4.2開辟英語聽說訓練新圖景
在本文開篇之處就已提出,需要改觀現有的聽說訓練圖景,畢竟以國外元素為主線的聽說訓練,只能是邯鄲學步的效果。而將聽說訓練與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和生活能力訓練相融合,則需要開辟出英語聽說訓練的新圖景。具體的做法包括:第一,重視茶文化與大學生生活經驗的匹配,使之在茶文化交流中能形成知識共性。第二,茶文化與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這將能促使學生想象力的發揮,并建立起一種開放式的交流模式。
4.3多部門聯動下的課程實施
將茶文化交流與大學英語相結合,應超越課堂教學的束縛。因此,這里可以充分挖掘專業實訓教學的平臺功能。那么這也就需要一點,那就是建立起多部門聯動下的課程實施模式。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可以在物流實訓范疇內建立起品茗項目,并嚴格設計項目的實施方式和主題內容。茶文化交流與英語教學相結合,必然需要在進行茶文化交流時使用英語。因此,教師還需要在實訓實施前引導學生完成課前準備工作。
4.4完備茶文化信息提煉梳理
用英語來進行茶文化交流,除了需要學生完成課前準備工作外,還需要教師有目的的進行茶文化信息提煉和梳理。為了與大學生現有的英語一般能力結構相匹配,茶文化信息可以從“茶文化與內心感受”、“中外茶文化異同”等環節來進行提煉。因此,關于這一點還需要依賴集體備課來實現。
5展望
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重視青年教師在這一方面的主體作用。為此,以下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分析青年教師的教學現狀。當前不少青年教師較為重視英語教學的應試需要,而未能關注“教學相長”的重要性。另外,由于英語教學難以在短時間內獲知學生的學習情況,再者學生英語學習能力也逐漸定型,所有這些也弱化了青年教師不斷挖掘自身教學潛質的意愿。第二,增強青年教師的職業意識。在實施過程中應重視結合從青年教師身邊的案例入手,來告訴他們自覺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性。由于青年教師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學歷,因此可從今后的職稱評定、學術水平提升等視角進行闡述。這這里需要注意,應拋棄傳統的說教形式。最后,建立多部門的協同作業模式十分關鍵,所以在開展英語教學創新時,教務部門應協調各部門對教學資源的使用問題。另外,在實施課程創新時還應充分承認傳統教學模式的合理成分。
6小結
本文認為,為了改觀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需要重視茶文化交流對英語教育的正面影響。為了更好的獲得這一影響力,需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理清課程創新的價值取向、開辟英語聽說訓練新圖景、多部門聯動下的課程實施、完備茶文化信息提煉梳理。
參考文獻
[1]周冬梅.大學英語有效課堂教學之反思性教學--大學英語教學案例分析[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2):56-57.
[2]申麗娟.大學英語反思性教學中的教師必備素質[J].云夢學刊,2008(1):12-15.
[3]王妍.反思性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3):26-27.
用活文化符號,“最江蘇”文化名片享譽海外。江蘇符號全球征集活動,吸引了世界各地15萬余人次參與,評選出112個最能體現江蘇特色文化及人文價值的符號,已列入“符號江蘇”系列叢書出版計劃。“符號江蘇”精品叢書中文版在倫敦國際書展首發,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豐富內涵深受國外嘉賓喜愛,英文版權由英國新經典出版社購買,所出書籍分送英國各主要公共圖書館收藏,成為江蘇版權輸出的經典案例。在英國倫敦書展“符號江蘇”系列口袋書首發式及版權簽約儀式上,國際通行小開本、全彩印、圖文并茂、內容深入淺出的《昆曲》、《明孝陵》等13本中英文版《符號江蘇?口袋本》,受到國外讀者、出版商和媒體的熱捧和青睞,被譽為精巧便捷的“江蘇符號指南”,為英國最大的中文圖書館查令閣圖書館所收藏。叢書版權也成功輸出到英國仙那都出版公司,電子書、數字APP等衍生產品隨即進入大眾市場。
用活文藝精品,“最精湛”文化地標立足全球。江蘇打造了一批對外文化交流精品項目,形成了江蘇特色的文化地標,如省演藝集團出品的昆劇《1699?桃花扇》、音樂雜技劇《猴?西游記》,在海內外都引起了轟動。蘇州昆曲團的《青春版牡丹亭》、《桃花扇》,無錫的舞劇《繡娘》,在美歐多次成功商演,打開國際市場之門。鳳凰出版集團和省演藝集團聯合出品的大型原創音樂劇《錦繡過云樓》,作為中國唯一原創音樂劇亮相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用活民間力量,“最親和”交流方式聯動內外。通過官方渠道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往往會被認為是宣傳;以民間身份出現的傳播主題,更容易獲得國際受眾的信任。聯合麥秋傳媒文化企業赴揚中、阜寧等地舉辦“洋眼看江蘇”活動以及江蘇工藝美術體驗行、美食體驗等活動,20多個國家120余位在江蘇工作、生活、學習的外國友人參加活動,深度感知江蘇城鄉發展風貌。
用活傳播媒介,“最時尚”宣傳方式接軌國際。按照提出的“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要求,江蘇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用好新興媒體,傳播正能量。在“同樂江蘇”、“洋眼看江蘇”等系列活動中充分發揮新媒體全時、全域、全民、全速傳播優勢。中江網將全省各市推送的300多部形象片同時上線展播,并開通網絡投票,將評選出的優秀作品在鳳凰網、聯合早報網、江蘇國際頻道播出,同時利用青奧微博、微信和微視平臺,以及臉書、推特、優兔等社交網站進行。省廣電總臺推出的全媒體大型系列節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不為人知的中國故事,深受觀眾好評。
當前,全省文化交流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方式方法比較單一等等。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江蘇對外文化交流工作,要不斷創新對外文化交流方式,推介江蘇特色文化,塑造江蘇美好形象,講好江蘇故事,傳播好江蘇聲音。
理念融合,推動對外文化交流“形神兼備”。進一步深化拓展“同樂江蘇”等既有活動品牌內涵,把傳統文化深刻思想內涵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引入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把中國當代價值觀念與世界各國人民價值觀念聯系起來。以“美好江蘇,快樂漢語”為主題舉辦外國人漢語演講比賽,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江蘇特色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江蘇人文環境的魅力,提升江蘇國際影響力。通過承辦外交部“歡樂春節?美好江蘇”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把中國夢的對外宣傳不斷引向深入,把中國夢的宣傳與江蘇實際、民生現狀、凡人故事結合起來,使中國夢成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生動載體。
內容融合,推動對外文化交流“無縫對接”。豐富內容,創新方式。一是以藝術途徑感染人。充分借用微電影、動漫卡通等新穎時尚的交流形式,把江蘇聲音、江蘇形象轉化為國外受眾愛讀愛看的故事、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增強親和力感染力。今后努力將近年來涌現的如趙亞夫、王繼才夫婦等時代楷模、“最美人物”、“江蘇好人”的凡人之美、生活之美,用文藝的形式表現出來。二是以文化途徑吸引人。在“符號江蘇?口袋本”系列圖書推介中,我們將圍繞《論語》等文化經典素材,結合江蘇歷史文化名人,編寫翻譯更多適合于不同國家、各種文化背景的人閱讀的中國文化經典故事叢書。三是以教育途徑培養人。支持省重點文化企業自建共建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和中文學校,促進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四是以活動途徑凝聚人。借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契機,在米蘭舉辦“感知江蘇”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向世界展示江蘇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和江蘇文化的多姿多彩。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因此,語言教學應該與文化教學結合進行,這已經成為語言學家和廣大英語教師的共識。英語詞匯,是英語語言構成的要素之一,承載著英語國家的特定文化。詞匯教學中,教師應及時、適時介紹西方文化,增加學習者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逐漸培養其跨文化交流意識,以期實現提高學習者實際交流能力的最終目標。
一、詞匯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英國語言學家利奇(Geoffrey Leech,1981)在其Semantics一書中提出,詞義包含七個層面,即概念意義、內涵意義、風格意義、感情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概念意義屬于基本詞義,其他各項是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因而傳載著不同側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詞匯教學中只注重詞的音、型、義這些表面屬性是難以促成實際交流能力的。從學習者的角度看,任何一個外語學習者,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還要了解詞的文化內涵,否則,交流中就會犯錯誤,會引起誤解和不快,不僅達不到溝通的目的,相反還會造成負面影響。從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從詞匯這一環節起教師就要注意適時介紹西方文化知識,將其融入詞匯教學,引導學生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起點處就向學習者輸送英文素養,提高其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最終達成有效流暢的交流。
詞匯教學中適時介紹文化知識對學習者詞匯能力的發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詞匯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具體方法
1.直接介紹(explicit instruction)。因為缺乏真實具體的語言環境,我國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文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教師調控的課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適合直接介紹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這是詞匯教學與文化教學二者結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詞語Achilles heel的意義是“致命弱點”,它來自希臘神話故事。荷馬詩史《伊利亞特》中有一位希臘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親抓著腳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過水的全身刀槍不入,唯獨沒浸過水的腳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槍,成為致命之處。后來,在戰斗中Achilles被擊中腳后跟而死。這個希臘故事升華出了英語Achilles heel的典故。三言兩語既增加了詞匯教學的趣味性又介紹了西方文化知識,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形成。
二、課程設計
跨文化英語教學分為五個層次:跨文化的詞匯教學(文化意義對比),跨文化社會語言學(文化價值定位),跨文化語篇(內容分析———寫作方法,詞匯分布),跨文化的正負語用遷移和批判性評價(語言標準———唯英語論和跨文化標準)。前三個層次重點在于語言輸入,通過課程學習提高學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識,后兩個層次為語用輸出,提高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和靈巧性。針對前三個層次,教學內容必須體現跨文化交際的特殊性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差異導致的文化沖突。跨文化交際不僅是國家間的交流,也包括本土各民族、地區和性別的不同文化交流。案例收集包括外交、新聞、廣告、旅行、商務和教育,在實際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是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徑,而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分析文化沖突的表象及其原因是案例教學的重點。案例教學的特點:(1)明確的目的性;(2)客觀真實性;(3)較強的綜合性;(4)深刻的啟發性;(5)突出實踐性;(6)學生主體性;(7)過程動態性;(8)結果多元化。學習者通過經典案例分析,掌握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了解外國文化的價值觀,正確評價中外文化差異,從而能運用所學的語言與文化知識來靈活應付、處理跨文化交際中各種情況。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檢測
為檢驗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提高實際交際能力為目標,課后作業設計除了傳統形式的寫作、翻譯、大量閱讀相關和課后練習,還有音頻、視頻和文化報告等形式。其中文化報告包括新聞評論(要求要從文化視角來評論),視頻為文化習俗介紹(介紹一種當地的文化現象給外國人,或者對文化現象進行比較和分析)和采訪在中國生活學習的年輕人(主題是外國人在中國所感受到的文化差異)、音頻為采訪外教錄音(是關于文化主題,采訪不限題材)。讓學生理解文化差異,如何與其他文化進行溝通與交流,需要設計針對性強的活動和課程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索和發現。以學生自選中國文化主題拍攝視頻為例,其內容具體要求如下:(1)雖然目前國內外文化貿易交流活動頻繁,但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外國人對中國非常不了解,結合所學的相關跨文化理論,根據某個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拍攝制作5至10分鐘的短片視頻,生動介紹該文化現象,如某禮儀具體每一個步驟;(2)各個小組負責的主題不能相同,如春節、婚禮、茶道、酒文化、新居入伙等,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生活背景和興趣來選題;(3)視頻的形式由小組成員創意發揮,模擬某個文化現象,或現場拍攝,注意聲音、圖像和字幕的配合,非自創內容不能超過該視頻的5%。學生的視頻作品得到外教們的一致認可,他們反映,的確從這些視頻上學到了某個特定中國文化,尤其是在具體的步驟上。學生們用英語把本族文化推銷出去,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跨文化交際。但是在采訪活動中,學生普遍反映難度較大,如何設計采訪問題,尋求對象和解決拍攝中圖像、聲音的問題都給學生造成困擾,文化敏感度、團隊合作和溝通交流能力決定了該活動的成功與否。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國際經濟法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國際經濟法教學本身蘊含的多元法律文化語境也日益明顯,其跨文化傳播特質也愈發凸顯和普遍化。因此,在從事國際經濟法教學時,必須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如前所述,國際經濟法本身的跨國性和國際性決定了國際經貿規則不同于國內法那樣具有絕對的強制力。國際經貿規則的有效性取決于不同國家當事人對不同法律的選擇和適用,取決于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不同法律文化下的法律規則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對于要從事國際經貿活動的當事人而言,首先必須深刻理解不同法律文化下的法律規則,并在此基礎上選擇適用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法律。而國際經濟活動本身只有實現當事人共贏才能不斷發展,因此,國際經濟活動中的法律選擇也需要實現共贏。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國際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作為國際經濟法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同時,國際經濟法的“弱法性”也決定了在國際經貿實踐中,法律只是當事人最后的救濟手段,卻不是最好的手段,平等協商與適當妥協才是解決國際經貿矛盾最有效的方式。要最有效地保護本方當事人利益,就必須在熟練掌握國際經貿規則的基礎上,通過跨文化交流實現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共贏。在這種價值取向指導下,學習國際經濟法的學生除了需要做到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傳承之外,還得具有自覺的國際意識,對世界各國的相關國際貿易、金融等法律知識都應了如指掌,對多元化的法律文化都能恰當理解和認識。
三、國際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路徑選擇
1.多元法律文化的沖突與整合是國際經濟法教學的邏輯起點如前所述,國際經濟法本身蘊含了多元法律文化的語境。在這一語境中,國際經貿活動的游戲規則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形式。由于國際經濟法主要屬于任意法,當事人如何選擇適用法律將直接決定國際經貿糾紛的發展走向。而各國的法律規則以及各國各地區的國際貿易慣例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上述差異與不同構成了國際經濟法教學的邏輯起點。要增強國際經濟法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對國際經濟法課程形成全面、綜合的認識,就必須在國際經濟法教學過程中首先強調國際經濟法本身蘊含的多元法律文化以及彼此間的沖突,再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去發現和體驗、整合多元法律文化,容忍差異性對于國際經濟活動的發生和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為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英語教學跨文化交流教學策略
語言學家吳冰曾說過:“語言是與文化緊密聯系的,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即便能說英語,在交流中也難免產生誤解和其他困難。”可見,教師在教授語言的同時,必須讓學生了解與目標語相關的文化、歷史及人文知識,實現語言與文化的相輔相成。當前的英語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培養學生文化意識、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等學習目標,要實現這些目標,教師必須采用語言與文化兼顧的教學策略,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一、相關概念
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教師必須先明確以下幾個概念。
1.什么是文化
概括而言,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歷史現象,它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也是社會歷史的積淀。文化包括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進一步分析,文化還可分為顯性文化及隱性文化兩個層次,這也是某些學者所說的“文化冰山”理論,即人們看得到的文化現象,例如,某個國家或地區的飲食習慣、衣著打扮、文學特色等僅是冰山一角。在“海面”下,就是看不到的隱性文化則包括了人們的價值觀、歷史觀、思維方式等。這些顯性和隱性的文化在特定的人群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變遷,逐漸演變為有別于其他人群的特殊文化形態。不同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模式,當人們走到一起并進行交流時,跨文化交際便產生了。
2.跨文化交際及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不僅指發生在本族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語言交流,也指人們在任何語言和文化方面有差異的交際。通俗地講,就是怎樣才能成功地與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差異的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如何得體交流,在交流時應注意哪些問題。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世界觀和人際交往方式必然存在差異,因此,文化碰撞時有發生。但由于長期受本族文化的熏陶,人們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方式、說話方式、價值觀念等只是這個世上眾多不同觀念和交流方式中的一種。在交往過程中,人們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讀對方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人們正是在對不同舉止賦予意義的過程中,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所以,人們往往意識不到在不同的文化里,對同一句話、同一個動作很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讀。由此可見,跨文化交流意識是指對外國與本國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及根據目標語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
3.什么是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本質上是一種關注文化差異的文化比較學習,培養學生在理解、尊重雙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能根據所處的不同文化環境和背景,盡量避免 “文化錯誤”,恰當得體地使用語言進行交流。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及能力的必要性及意義
1.語言既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載體,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妥善處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既要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還要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當前的英語教學更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培養,學生雖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卻并未真正理解英語,更遑論正確地使用英語,而且常常因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差異而產生“文化錯誤”。例如,中國人在路上偶遇朋友時,常會問:“您去哪兒?”以表達對對方的問候和關心,卻不知若將此話套用在外國友人身上,突兀地詢問對方:“Where are you going to ”不但在語言表達上顯得非常不地道,而且問話的內容也會讓對方感到隱私被侵犯,招致反感。因此,在教學時,還須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
2.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的意義
(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交流順利進行。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是學習科學技術知識、進行國際交流、獲取各種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掌握英語及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和能力十分重要。語言的學習與認識語言蘊含的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因為,人們是使用語言和社會知識在互相傳遞各種信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讓他們在今后的語言交流中學會按照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等進行會話交談,有助于消除文化差異導致的語言障礙及誤解。
(2)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民族文化及價值觀的理解。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良好的英語基礎是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一大優勢,而對文化的深入了解又有助于提高語言水平。只有了解了語言背后深層次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學生才能認識該語言文化的價值觀,尊重文化間的差異。此外,教師若能通過有效的方式,正確引導學生鑒別和欣賞中西文化,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三、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的策略
1.教師必須具備較好的文化素質
教師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理解水平、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視野,才能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多渠道挖掘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識及能力。
2.幫助學生認識跨文化學習的重要性
在許多學生、家長的傳統觀念中,學習英語的目的主要是能聽會說。然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還承載著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學習英語觀念必須超越學好英語本身,在與說英語的人士進行交流時,保證信息表達的準確性,在交流過程中,能妥當處理因文化差異引起的沖突隔閡或是障礙壁壘。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既能幫助學生正確運用英語,還能幫助他們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識和理論,從而能夠和諧處理本國和外國的文化差異。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這一理念,幫助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整體觀念,即英語學習的目的是借助英語進行多元文化間的有效溝通。這將為學生學習英語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3.在授課中滲透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現今使用的英語教材普遍設置了關于跨文化的知識介紹。例如,廣東省目前使用的公共英語教材《實用英語》中,每個單元均有“Culture Tips”版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善用此版塊,結合各單元的教學內容和重點,選配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進行教學補充。把教室、課堂作為反映社會文化的窗口,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英語的魅力。
4.積極創設情境,營造語言文化氛圍
中國學生之所以學不好英語,或者說的英語不地道,與缺乏語言環境有很大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嘗試為學生創設濃郁的文化氛圍,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生對西方的節日,例如,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等都十分感興趣,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踐、體驗及互動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領悟跨文化交流。例如,在講到圣誕節的知識時,除了一般性的節日介紹外,還可適當引入一些相關的宗教知識、文化背景的介紹,并和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做對比,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為什么西方人如此重視圣誕節。若條件允許,還可讓學生布置教室、寫英語賀卡,甚至舉辦圣誕晚會,為學生創設展示自我、表達自我的平臺,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5.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學生的專業化需求有機結合
在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前提下,英語教學還應努力面向學生的專業需求。在技校,英語大多被設置為公共課,這使得教學目的和效果與學生的專業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滿足教學大綱要求的前提下,教師應盡可能滿足學生對專業英語的需求,適當調整和補充教學內容。此外,還可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積極主動學習,使語言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及能力需要注意的問題
1.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
在教學中,不要羅列一般的文化差異現象,使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必須引導、幫助學生分析差異現象的內在聯系,將差異現象整合、系統化,找到造成差異的本質原因。
2.避免以單一的印象去認識豐富的文化
英語國家在地域與文化上雖然與中國存在巨大差異,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世界各地的文化早已呈現出相互影響、融合的態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關鍵在于培養他們對不同文化價值觀和交流方式的敏感度和調試能力。
3.教師要客觀地評價他國文化
在進行文化比較和文化差異的教育時,教師要不偏不倚、客觀地評價他國文化,引導關系學生正確地對待異國文化。
五、小結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外文化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這也使跨文化交流顯得尤為突出。對于將來從事各行各業的莘莘學子來說,在全面、系統地學習英語的同時,更要開闊視野,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文化敏感性,善于發現和總結規律,靈活、正確地使用英語。
參考文獻:
[1]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美)馬丁.社會、歷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杜學增.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