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10:01: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次貸危機原因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失控發放的次級貸款
(1)次級抵押貸款
次級貸款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它給那些受到歧視或者不符合抵押貸款市場標準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務,在少數族裔高度集中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很受歡迎。與此同時,次級貸款對放貸機構來說也是一項高回報業務。從90年代末開始的利率持續走低帶動了次級抵押貸款的蓬勃發展。
(2)“掠奪式”的放貸
2001~2005年的房市繁榮帶來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快速發展,房貸金融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紛紛將次級和次優住房貸款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金融機構之所以大力發展這一業務,還由于不斷上漲的房價使金融機構認為,一旦出現嚴重違約,他們可以通過沒收抵押品,并通過拍賣而收回貸款本息。
次級住房貸款的發放達到了失控的局面。次級房貸規模從1994年的350億美元、約占4.5%的美國一到四家庭住房貸款總額,發展到2001年的1600億美元、占5.6%和2006年的6000億美元、占20%。
2.資產證券化工具推動次貸膨脹
資產證券化是近30年來國際金融市場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已經成為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重要業務構成和收入來源,也是各發達國家有效管理經濟和金融風險、發揮金融市場投融資功能并促進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工具。因此,資產證券化產品在近年來發展迅速,一方面,新的產品不斷衍生,另一方面,在規模上也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勢頭。
(二)信用評級機構——利益沖突與制度漏洞
1.評級機構的利益沖突
(1)利益沖突首先產生于發行方付費的業務模式。
據統計,評級機構90%的收入來自發行方支付的評級費用。這使得評級機構有動力為大型的證券發行機構提供評級咨詢或給予更高的評級。證券化產品的評級量大價高,其收費標準為傳統公司債評級業務的兩倍,成為近年來驅動評級公司評級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收入的主要來源(占評級總收入的一半)。
(2)評級機構同時提供的咨詢、風險管理等服務,使評級可能會受到相關利益的影響。
投資銀行在構建證券化產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購買評級機構公司的咨詢服務,尋求獲得較高評級的方式。評級機構一方面收取咨詢手續費,另一方面又對這些產品進行評級,存在利益沖突,喪失了獨立性。評級機構不僅評估信用風險,還參與證券化產品的構建過程,發行方會獲得評級機構的建議或者至少能運用評級機構的評級模型進行預構建。達到信用增級的目的。
2.評級制度缺陷
(1)操作不透明,造成監管失靈。
證券化產品的評級方法和數據對監管部門、公眾和使用者都極不透明,造成市場和監管的部分失靈。其次,評級方法和數據對評級公司自身也存在透明度問題。此外,評級機構使用的抵押支持債券評級模型過度依賴基礎經濟數據和假設,這些模型假設及參數設定未經過長時間完整周期的驗證,評級結果存在較高的模型風險。
(2)缺乏嚴密的跟蹤評級
由于跟蹤評級制度不夠嚴密,評級機構對潛在危機的預警嚴重滯后。評級機構的遲緩反映加劇了次貸危機,使風險不斷積累,影響面不斷擴大其內部的跟蹤評級制度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使投資者因為相信高評級產品的投資價值而受到了巨大的損失。評級機構這一市場自我調節監管者的疏漏,使得高風險資產在投資者與金融機構之間泛濫,市場配置被嚴重扭曲,危機不可避免。三、總結
在美聯儲持續低息的政策背景下,美國房價持續上漲,從而刺激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迅速發展。資產證券化作為提高貸款資產流動性同時分散風險的金融創新工具在這一市場中起到了融通資金,擴大參與面的刺激作用。在全球流動性泛濫的大背景之下,各金融中介機構操縱著手中流動性過剩的美元,不斷的創造新的衍生品,追求利益。而作為市場自發調節機制的定價機制在這一環境下嚴重失靈,評級機構評估偏差直接導致了定價的錯位和市場的非理性追捧。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制度和認識跟不上創新的步伐,資金泛濫累積這矛盾和隱患,縱觀危機的形成和原因,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危機的大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財經報道》欄目組.磁帶颶風的未解之謎.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中圖分類號:F832.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770(2007)10-048-04
一、 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情況及影響
(一)次級房貸危機爆發的基本情況
3月13日,紐約股市遭遇了2007年第二個“黑色星期二”,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暴跌242.66點,收于12075.96點,跌幅達1.97%,下跌幅度僅次于2月27日,是美國4年來第二大單日跌幅,全球股市隨之下挫。標普500指數和NASDAQ指數的跌幅分別達到了2.04%、2.15%。在所有行業中,金融和建筑股受創最重,標普金融股指數下跌3.2%,住房建筑股指數下跌4.6%。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因瀕臨破產被紐約證券交易所停牌,是這次股市暴跌的導火索。
3月1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布的一份文件顯示,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必須在短時間內償還84億美元的債務,但該公司表示并無足夠的現金流支付這些債務,而且已經停止接受新的房貸申請。3月13日,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家協會2006年第四季度房貸市場季度報告,稱2006年第4季度美國抵押貸款違約率(逾期30天或30天以上償付貸款的比率)創四年來新高,達4.95%。其中,優質抵押貸款違約率從2.4%提高到2.57%,面向低信用客戶的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從12.56%增長到13.33%。
此后,紐約股市因次級房貸危機多次出現波動。特別是2007年7月以來,隨著企業和投資機構公布業績,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越來越多的問題被曝光,8月6日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房屋抵押貸款投資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股市又遭遇重創。8月9日紐約股市收盤時,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比前一個交易日下跌387.18點,收于13270.68點,跌幅達2.83%,同日,歐洲及拉美主要股市全線暴跌,10日亞太地區主要股市開盤后也是跌聲一片,亞太股市正經歷著2001年911恐怖襲擊以來的最嚴重下跌。
(二)次級房貸危機的傳導效應及影響
以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為標志,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爆發,由此引發市場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投資者對房地產業、金融業以及美國經濟的擔憂。甚至眾多投資者已經開始擔心由此可能引發全球更大的經濟、金融危機。據有關資料顯示,次級房貸危機逐漸顯現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
1、伴隨次級房貸危機的出現,遭受沖擊最大的是一些從事次級抵押貸款業務的放貸機構。如美國最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全國金融公司,業績嚴重縮水,第二季度利潤比2006年同比下降了33%,財務報告顯示該公司被拖欠的貸款占全部非優先級貸款的比例達到20%,該公司也面臨破產的危險。據不完全統計,自2006年11月至今,在美國的100余家次級貸款公司中已有80余家宣布停業,其中11家宣布破產。8月6日美國房屋抵押貸款投資公司申請破產,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后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住房抵押貸款機構。與新世紀金融公司不同,該公司并非次級抵押貸款商,這表明美國的房貸違約現象已波及到信用等級較高的優質房貸客戶,預示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已經開始擴散。
2、持有次級抵押貸款資產的公司以及與抵押貸款二級市場相關的銀行機構,包括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大型銀行與保險公司等,將面臨資產減值損失。2007年8月5日,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宣布,由于次級房貸危機拖累,旗下兩只投資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的基金倒閉,投資人總共損失逾15億美元,負責此項業務的共同總裁和共同首席運營官澳倫.斯佩克特被迫當天宣布辭職。目前,始于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已經波及其他西方市場。法國巴黎銀行宣布暫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國房貸業務的基金的交易。受次級房貸危機的連累,我國部分直接或間接投資于美國“資產證券化”的次級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也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3、相關次級房貸機構的停業或者虧損,可能進一步引發銀行等最終貸款者快速收緊信貸或進一步提高貸款利率,致使主要金融市場局部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從而影響金融業的經營與穩定。次級房貸危機如果進一步升級,并擴大至更多金融領域,將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更加劇烈動蕩。
4、房地產是影響美國經濟走向最敏感的產業之一,雖然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次級房貸危機正在危害美國經濟主體,但如果在美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個人消費開支也因資產縮水而受到擠壓,則會對美國整體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世界經濟也必然受到一定的沖擊。
目前,為防止次級房貸危機進一步擴大,針對紐約股市暴跌,歐洲、亞太股市被波及的情況,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等紛紛采取注資措施,希望通過向貨幣市場和銀行系統提供巨額資金恢復投資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場穩定。甚至8月17日為促進恢復金融市場秩序,美聯儲大幅度降低再貼現率,下調0.5個百分點。但收效究竟如何,這次次級房貸風暴的后勁還有多大,會不會繼續蔓延并演繹“蝴蝶效應”,現在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二、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分析
(一)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簡介
1996年新世紀金融公司成立之初,只是一家位于美國加州的小銀行,成立當年的貸款總額僅為3.6億美元。1997年,新世紀金融在NASDAQ上市,至2005年,其貸款額已上升到560億美元,成為全美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的快速擴張源于美國具有一個活躍的次級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和抵押貸款的二級市場。為了準確把握次級房貸危機爆發的原因,有必要首先對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進行了解。
美國房地產貸款市場大致可分為三類:優質貸款(Prime)市場、次優級的貸款市場、次級貸款(Subprime)市場。“次級”及“優惠級”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為劃分界限的。信用是申請貸款的先決條件,美國人一般都有個人的信用評級,大多數人的信用得分處于300-900的范圍內,越高越好。依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優惠級”貸款市場面向信用額度等級較高(通常信用得分大于660分)、收入穩定可靠的優質客戶。而“次級”貸款市場則是面向信用程度較差(通常信用得分低于620分)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貸款。由于優質抵押貸款門檻較高,大量信用程度較差的借款者只能在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尋求貸款。但即使是在次級市場,信用特別低的人仍然無法獲得貸款。因對信用要求程度相對較低,次級抵押貸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貸款高出2-3個百分點。
在美國,向信用較低的人提供貸款的機構有多種,有的放貸機構是獨立的,有的則是提供優惠貸款的金融機構的附屬業務部門,一些大金融公司也為次級放貸機構提供貸款支持。由于利率相對較高,次級貸款對放貸機構來說是一項高回報的業務,但由于次級貸款對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較優惠級貸款低,借款者信用記錄較差,逾期還款比例較高,因此次級房貸機構面臨的風險也更大。
此外,除了存在次級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美國還有一個活躍的抵押貸款二級市場,即抵押貸款的轉讓市場。可分為證券化市場和非證券化市場兩部分。個人貸款者向抵押貸款公司申請抵押貸款,然后商業銀行或者投資銀行從抵押貸款公司手中購買抵押貸款,并將它重新打包成抵押貸款證券后在資本市場出售給投資者來分散風險,這一過程稱為抵押貸款的證券化過程。而非證券化市場則通常是指由投資銀行、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人直接買斷住房抵押貸款,從而實現相關債權主體的直接轉換。
抵押貸款的二級市場除了可以為抵押貸款公司提供融資功能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風險的轉移與分散。在非證券化的轉讓過程中,購買貸款的機構投資人從抵押貸款公司手中承接了大部分風險;而在證券化市場上,貸款風險則被分解成一個個小的資產包,被部分或全部轉讓給證券化產品的投資人,從而在轉移風險的同時也相對地分散了風險。
(二)次級房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分析
從表面上看,美國第二大貸款抵押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和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破產的直接原因是有關大銀行收緊信貸,大銀行停止向其繼續提供融資。在沒有大銀行支持的情況下,這兩家抵押貸款機構現金流斷裂,既不能接受新的貸款申請,也無力滿足以前的全部貸款承諾,正常經營難以為繼,只有申請破產保護。但是,從根本上看,次級房貸危機爆發的偶然性中卻孕育著自身的必然性。這些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貸款機構之間盲目降低貸款條件,惡性競爭,埋下了危機的種子。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之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許多放貸機構調低了針對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門檻。不少放貸機構開始向一些信用等級較低的借貸人推出次級抵押貸款。一些次級貸款公司受利益驅使,開始了更加激進的信貸擴張,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貸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資產,貸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僅需聲明其收入情況,而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一些放貸公司甚至編造虛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貸人的借貸申請獲得通過。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根本不可能借到錢或者借不到那么多錢的“邊緣貸款者”,也意外地獲得了貸款。美國近年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可謂非理性快速擴張,2006年次級房貸總資產規模已經達到6400億美元,相當于2001年的5.3倍。過于寬松的貸款資格審核雖然活躍了房地產交易,但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積累了較多的風險隱患。
2、房地產市場膨脹過后持續降溫,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通過抵押獲得新的融資。自2000年美國經濟不景氣時起,布什政府用低利率再配合減稅措施,鼓勵大家購房,從而逐步帶動了一波以住房為標的的持續上漲的資產市場。從2000年-2006年,美國全國房價上漲了80%,漲幅為歷史之最。其中,據美國聯邦住房企業和觀察辦公室統計,僅2004年一年,美國房價平均漲幅就高達11%,為1979年以來最高紀錄。在這期間,房地產銷售人員是把房子當成“印鈔機”的概念進行推銷的。
但從2006年開始, 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出現降溫跡象,房屋價格開始持續走低。據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第二季度美國單戶住宅中間價格為22.38萬美元,比上年同期下跌1.5%,連續第四個季度下跌。在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的時候,放貸機構和借款人以為,如果出現還貸困難,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進行抵押再融資就可以了。但事實上,一旦整個住房市場存在降價預期,借款人很難再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去,房屋價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償還剩余貸款的地步。而逾期還款和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情況一旦大幅增加,次級市場就可能發生嚴重震蕩,并波及整個房貸市場。對于放貸機構來說,更需要的是還本付息,在房市低迷的情況下,第二還款來源的抵押房產的拍賣不僅需要較長時間,而且通常售價較低,難以彌補貸款損失。
3、持續不斷的加息,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在美國經濟出現衰退以后,美聯儲的降息力度很大,從而刺激了消費者的借錢欲望。但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間美聯儲連續17次調高利率水平,基準利率從1%調到5.25%,導致以浮動利率為主的次級抵押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借款人的還款負擔逐漸加重,還款壓力迅速增大。在不堪重負的情形下,違約現象大量出現。據統計,在2005年辦理的次級貸款利率現已普遍升至12%左右,一些人的利率甚至高達20%,借貸人每月的還貸數額也因此上升了30%至50%。很多貸款者,成為名符其實的“房奴”,特別是那些“次級信用”的人,如打零工、新移民和年輕單身母親等類人,如今就面臨著沒法付出利息的窘境,更別說償還本金了,于是抵押貸款市場違約率不斷上升。
4、高風險房貸產品創新對房貸市場泡沫形成推波助瀾。美國次級房貸在2003年推出時,曾被認為是一項了不起的金融創新,因為它圓了沒有充分財力置業且信用欠佳人的購房夢想。在眾多次級市場貸款公司 “創新精神”的推動下,各種新的房貸產品大量涌現。比較有名的如:無本金貸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調整利率貸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調整利率貸款,與7年可調整利率貸款, 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Option ARMs)等。這些貸款的共同特點是,降低貸款初期的貸款利率,一般在還款的開頭幾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時間之后,還款壓力陡增。上述新產品深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借款者想當然地認為房價至少在他們認為的“合理”的時段內會繼續上漲,而且房價上漲的速度會快于利息負擔的增加。二是放貸機構極力推廣這類產品,并有意忽視向借款人說明風險和確認其償還能力的工作。更變本加厲的是,隨著偏好高風險的對沖基金及其他投資者進入這一市場,放貸機構推出了多種多樣的更高風險的貸款新品。很多炒房地產短線的“信用優質”人士認定房價短期內只會上升,自己完全來得及出手套現,還有眾多“信用一般”的人,用這類貸款去負擔遠超過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房屋。但當房價持平或下跌時,這些貸款就可能變成高危品種,就會出現資金缺口而形成壞賬。
5、次級抵押貸款二級市場轉讓過程中風險并未完全轉移,利益相關者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抵押貸款二級市場成就了新世紀金融公司等次級抵押貸款公司的規模擴張,但證券化過程中的風險殘留最終導致了該公司的破產命運,對其而言,不徹底的證券化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因為在抵押貸款證券化后,各行業的聯系更加千絲萬縷。抵押貸款公司將手中的抵押貸款出售給銀行,銀行將它重新打包成抵押貸款證券后出售給投資者來分散風險。但同時,銀行還會與抵押貸款公司簽署協議,要求抵押貸款公司應取得最低業績指標(否則可視為違約),在個人貸款者拖欠還貸的情況下,必須回購抵押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次級貸款公司的風險并未完全、徹底轉移出去。另一方面,銀行也難逃干系。如果要求回購抵押貸款的公司本身陷入困境無力回購抵押貸款,那么銀行將不得不承擔最后的損失。
三、對我國銀行業房貸業務的啟示及應對建議
綜觀這場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引發的危機,對我國的房地產和金融市場有何啟示呢?不幸的是,對照美國次級房貸發生的背景和原因,似乎在我國局部地區也能找到它未來可能或者必然發生的影子。雖然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對我國影響有限,但次級房貸危機是我們的前車之鑒,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應該及時采取措施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一)我國局部地區具有次級房貸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1、我國將進入持續加息周期,房地產業面臨利率上升的風險。我國經濟從2003年開始就出現了過熱現象,于今更是愈演愈烈,特別是2007年以來全國居民消費物價總指數(CPI)一直持續上揚,居高不下,其中6月份為4.4%,7月份為5.6%,創十年來新高,可以說現階段經濟已經面臨通貨膨脹的威脅。下半年以至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宏觀調控的措施可能更大,收緊流動性的力度也會越來越強。實踐證明,貨幣政策總體從緊最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調高存貸款利率。2007年初至今我國已連續四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利率9年來首度升至7%以上,而且還將繼續加息。在這種情況下,無疑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利率將不斷走高,一定程度上成為個人住房貸款信用惡化和房價下跌的催化劑。
2、針對房地產的調控仍是未來一段時期的主基調,對長期房地產市場將產生深刻影響,房價后市不容樂觀。出于房市健康發展的考慮,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措施,但未能有效落實。今后將會出臺更加綜合化、具體化的措施,以使房價及炒賣活動有效地被壓制。在此情況下,房市有可能進入震蕩整理,甚至出現下滑。如果仍“調而不控”,房市繼續過快上漲,最終也極有可能出現衰退或崩盤情況,如同90年代的日本或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的香港。屆時,這兩種情況最終都將引致銀行住房貸款面臨巨大的信用風險。其實這種教訓在我國是有前車之鑒的,海南房地產因1993年宏觀調控“泡沫”破裂留下的廢墟,至今仍在海南金融業留下了深重的烙印。
3、房價過快上漲,加大了房地產抵押貸款的價值風險。當前,在全球美元泛濫、人民幣升值預期、流動性過剩等各種內、外部因素作用下,我國房地產業無論在投資、交易以及價格方面均出現強勁增長。根據建設部的統計,2007年1-5月,全國40個重點城市有17個城市商品住房平均價格同比漲幅超過10%,特別是深圳等城市甚至超過40%。深圳房價幾年來持續過快上漲,2006年均價達到9956元,比2005年上漲32%,2007年上半年同比又上漲15%以上。另外據調查顯示,當前過快增長的房市已是亂象叢生、泥沙混雜、投機盛行。部分開發企業、中介機構和個人,策劃、參與或直接炒房進行房地產投機,加劇了市場緊張。房地產市場同股票市場一樣,若陷入不規范、非理性繁榮,存在過熱,甚至泡沫,當前在我國至少局部地區房價出現了“虛熱”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房價泡沫上漲的情況下,銀行以房地產為標的的抵押資產價值攀升,但一旦諸如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預期、奧運情結等國內外因素出現拐點,房市出現逆轉,房價出現大幅下調,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就會惡化。因為雖然這些貸款都有抵押,但銀行要的是還本付息,而不是土地或房產等抵押物。
4、在房貸快速增長的同時,由于科學管理仍不到位,銀行面臨的風險也在日益累積。這些年我國個人住房貸款普遍增長很快,以深圳為例,2002年末,全市個人消費貸款(其中絕大部分為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僅為786億元,而2006年末則達到1785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31.78 %。2007年上半年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2256億元,比年初增加471億元,增幅26.39%。但是在房貸快速增長的同時,卻隱藏著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
一是近幾年我國銀行業在向零售銀行轉型過程中,普遍視住房按揭貸款為優質資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個別銀行過度迎合客戶需求,放松業務辦理條件,貸前審查流于形式,貸中向客戶提供不合理的便利,貸后疏于跟蹤管理,從而為不良個貸增長埋下隱患。
二是我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雖然沒有次級抵押貸款之分,但對一些按揭貸款者來說,估計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連“次級信用”都沒有,風險并不比美國低。近幾年的個人房貸現場檢查也表明,存在大量用假收入證明等虛假文件到銀行進行虛假按揭、套貸、騙貸等現象。這部分住房按揭貸款者所具有的信用,可想而知。只不過在房價上漲期間,上漲的房價會把這類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貸款的潛在風險掩蓋起來。
三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近年來許多銀行在個人房貸方面紛紛推出刺激消費的新品種,如“房貸通”、“循環貸”、“氣球貸”等,其中如“氣球貸”等具有類似美國可調整利率貸款(ARMs)的特征,這種按揭產品實際上隱藏了一定風險。銀行在營銷貸款時對借款人可能的風險調查也不充分。
四是一些不良房地產開發商、房產中介、評估機構等相關利益者串謀,高估房價、虛構交易,套取、騙取銀行房貸資金。一些中介在二手房交易過程中甚至憑借信息優勢,挑動銀行之間競相壓低按揭門檻,形成無序競爭,既加大了銀行的經營成本,也給銀行帶來極大的信用風險。
綜上分析,我國有些方面和局部地區與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發生以前的情況比較相像,造成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國當前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中。對于我國房貸市場來說,住房抵押貸款風險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只不過在目前國內房地產市場依然繁榮時大家視而不見而已。因此,各銀行業對此都要保有高度的警惕,避免重蹈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覆轍。
(二)必須采取措施積極、審慎應對,防患于未然
1、各銀行應重視對住房信貸市場的監測和分析預警,準確判斷房地產價格變化趨勢,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房價回落的不利影響。要積極開展“房地產貸款業務風險壓力測試”,模擬在房價下跌或者其他政策改變的各種情況下,給銀行帶來的風險,提防住房信貸危機因素的累積。各銀行應進一步健全房地產信貸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在業務拓展與風險管控之間取得平衡,未雨綢繆。
2、各銀行應嚴格保證現行按揭貸款首付政策的執行,并適時對銀行按揭首付比例進行結構性調整,對90平方米以上、按揭第二套房等情況,可考慮將首付比例提高到40-50%。當前應有步驟、有計劃地通過增加首付比例、嚴格資產評估、提高貸款門檻等方式提前將銀行的信貸風險加以釋放。同時,各銀行應采取嚴格的貸前調查杜絕虛假按揭,并加強貸后的跟蹤管理。
3、各銀行應重新審視“住房按揭貸款為優質資產”的觀念,從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教訓來看,不要把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一味看作優質資產,而應當視為一種風險較高的貸款,只不過這種貸款的風險具有周期性、滯后性等特征而已。現在要居安思危,在形勢表面大好的情況下,清醒認識到潛在的系統風險。當前,各銀行要打好基礎,扎好籬笆,按照貸款數量足額提取撥備,對該核銷的要及時加以核銷。
4、各銀行在貸款過程中首先應注重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和實際還款能力,而不能僅僅依賴抵押的房產等第二還款來源。在發放貸款時僅考慮抵押物的變現價值這本身就是一個誤區,因為銀行不是當鋪,抵押不應也不能替代對借款人實際還款能力的評估。
5、各銀行應開拓思路,積極探索并嘗試利用衍生品或證券化分散風險,避免房貸風險高度集中于銀行體系。銀行在房貸創新產品的推銷過程中,應切實堅持“買者自負”與“賣者有責”的原則,讓借款人充分權衡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償付能力,避免不自量力,過度舉債。
一、美國次級債市場概述
美國房地產貸款系統里面分為三個層次,即優質貸款市場、次優級的貸款市場、次級貸款市場。第一層次貸款市場面向信用額度等級較高、收入穩定可靠的優質客戶,這些客戶的個人信用分數在660分以上,貸款主要是選用最為傳統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貸款;第二層次貸款也稱“ALT-A”貸款市場,這個市場面向信用分數在620到660之間的主流階層,也包括少數分數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戶,但是不能或不愿意提供收入證明的客戶;而第三類貸款市場是面向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客戶,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其貸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貸款高出2%~3%,但其利潤是最高的,所以風險也是最大的。
前些年,在美國樓市火熱的時候,許多按揭貸款公司和投資銀行為擴張業務而介入次級房貸業務。為分散美國抵押貸款機構的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美國的投資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這一金融創新工具,將同類性質的按揭貸款處理成債券形式在次級債市場出售。通過一系列的結構安排和組合,對其風險、收益要素進行分離和重組,同時實施一定的信用增級,從而將組合資產的預期現金流的收益權轉換成可以出售和流通、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或收益憑證型證券。這樣雖然初始資產是次級房地產抵押貸款,但優先級抵押貸款權證依然可以獲得較高的信用評級,從而被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共同基金和養老基金等穩健型的機構投資者所購買。在市場繁榮時期,信用評級機構為了承攬更多的業務,常常通過提高信用評級的方式來討好客戶,這意味著信用評級機構主觀上降低了信用評級的標準。最終的結果是證券化產品偏高的信用評級導致機構投資者的非理性追捧,導致金融信用風險的累積。
二、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原因分析
1.美國刺激經濟政策是主導誘因
2001年美國經濟跌入了近十年來的低谷,經濟的不景氣導致失業率激增,當年的失業率創下1994年7月以來的最高紀錄。新上任的小布什總統為了刺激投資和消費、防止經濟衰退,采取大幅度減免稅收的做法來刺激經濟,并期望通過大力發展房地產市場來帶動相關行業的復蘇。為了刺激房地產業的發展,美國房地產按揭市場通過放松個人信用政策,包括對于“信貸償還能力比較差”的人提供按揭貸款等,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超低利率政策更是為次級抵押債危機的產生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2.抵押貸款證券化規模的不斷擴大
房價的不斷上漲刺激了金融房貸機構的逐利性,在優質抵押貸款市場接近飽和后,房地產金融機構把目光投向了信用等級低的購房群體,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壯大,次級貸款規模占抵押貸款市場總規模的比率也從2001年的5.6%上升到2006年的20%。但美國次級按揭客戶的償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戶本身的還款能力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假設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時候,銀行可以借此獲得高額利息收入而不必擔心風險。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戶們的負擔將逐步加重。當這種負擔到了極限時,大量違約客戶出現。此時,次級債危機就產生了。
3.市場利率的不斷提高
美聯儲的13次降息和17次加息是促使房地產市場由熱變冷的動因。2001年1月~2003年6月,為了刺激美國經濟,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過剩的流動性刺激了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的持續快速攀升,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隨著房價的上漲迅速繁榮起來。然而從2004年6月以來,美國進入了加息通道,到2006年6月美聯儲第17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購房者的負債壓力迅速上升,直接導致美國房價下挫。由于抵押品價值的相對下降,對于大部分困難家庭來說惟一的選擇就是停止還款、放棄房產,最終釀成抵押貸款市場危機。
4.監管的缺失和滯后
在美國,雖然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管體系比較健全,但對次級債市場的監管幾乎是空白的。直到2003年底,美國金融監管者開始關注到房貸機構放松了的貸款標準,但是,金融監管部門并沒有及時給予干預。由于宏觀經濟政策鼓勵通過房地產行業來拉動美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上對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產生后果的忽視和對資產證券化金融手段的放縱,導致了對次級債市場的監管的力度遠遠落后于次級債市場的發展。正因為對次級債市場監管的缺失使市場的不規范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當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最終引發次貸危機。
三、美國次級債危機對我國啟示
雖然中國和美國由于實行不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而存在巨大的差異,但我們也發現兩個國家在經濟的某些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流動性過剩導致股票和房屋為代表的資產價格虛增,投資與投機行為盛行等。有幸的是美國的次級債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更加理性地認識到次級債危機的嚴重后果,對我國的金融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1.嚴防資產價格過度攀升的負面影響
美國次級債危機始于房地產市場泡沫的不斷堆積,泡沫破滅后引發了危機的爆發。目前資產價格虛高的中國更應該從中得到啟示,資產價格過快攀升可能會積聚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市場不會永遠高漲,一旦泡沫破滅就會影響實體經濟的平穩運行。而且資產價格的大幅上漲迅速擴大了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差距,加劇低收入群體的不公平感,從而引發一系列尖銳的社會問題。目前,我國以房價和股價為代表的資產價格迅猛上漲,同時隨著我國流動性過剩不斷增加,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斷趨緊,這會導致資產價格的快速回調,其背后隱藏的風險應予以高度重視。
2.商業銀行要警惕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性
首先商業銀行要改變“住房按揭貸款是無風險優質資產”的觀念。由于住房抵押貸款的低風險性特征,商業銀行在信貸資產結構調整中更加偏好于住房抵押貸款。大量的住房抵押貸款正是導致我國近年來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房地產市場繁榮時期,住房抵押貸款的確是優質資產,但是一旦房地產市場持續走低,這種優質資產很可能演化成不良貸款。隨著央行多次提高存貸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償付壓力越來越大,當違約行為大規模出現時就會導致金融風險的積累和暴發。因而,正確地認識和看待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對我國有效規避市場風險有積極的意義。
3.要充分認識到資產證券化的風險
為什么美國次級債危機會演變為資本市場全面危機?這是因為資產證券化的風行造成信用風險從次級債供應商傳遞給了資本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從而造就次級債供應商和次級債持有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通過證券化操作,房地產金融機構就可以把抵押貸款的違約風險轉移給資本市場,最后讓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購買者來承擔相應的違約風險。因而我們應該警惕金融創新過程中隱藏的風險。證券化既是貸款者降低風險的一種手段,同時又增加了機構投資者面臨的風險。
4.要建立和健全個人誠信系統,提高對風險的防范能力
美國此次次級債危機其本質就是信用的危機。在美國,不同信用等級的人和機構享受社會資源和成本是不一樣的。信用等級較高的貸款者可以享受比較優惠貸款利率,信用等級較低的貸款者可以通過次級抵押市場來獲得貸款,但必須接受相對較高的貸款利率。這種健全的信用體系和市場化手段對不同信用資產間的風險隔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對風險過濾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各個層次貸款之間的相互傳染與影響。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還不夠健全,金融產品的開發不能與個人信用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就不能有效區分不同的信用等級貸款者的貸款風險。所以建立健全個人誠信系統,并在此基礎上研發結構化住房信貸產品,對我國商業銀行控制風險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5.政府要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金融市場是信息高度不對稱的不完全市場,而且金融風險具有傳染性和蔓延性。為了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政府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設,加強對市場的監管,提高市場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降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但是這種調控方式的有效性卻依賴于市場投資者的理性判斷。在資產價格劇烈波動的時期,由于羊群效應和信息不對稱,投資者經常會出現非理性波動。此時必須要有一套健全的金融風險防范機制,抑制和化解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因而政府應當嚴格金融監管,警惕實體經濟中的泡沫膨脹風險,防止出現失控局面,從而確保我國金融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伍戈: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風險的成因、影響及其啟示[J].國際金融調研,2007,(6)
[2]王冠宇.美國次貸危機與現行國際國幣體系變革研究.碩士畢業論文,2010.
[3] Krugman,Paul.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11(3).
[4]鄭蕾云,劉力臻.國際金融.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5] Flood,Robert and Peter Garb.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ome Linear Exampl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17.
次貸危機自2007年初從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爆發后,先是蔓延至整個金融行業,而后波及到實體經濟,成為真正意義的經濟危機。作為進入21世紀后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它給世人留下的教訓極為深刻。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是應對次貸危機,避免危機影響擴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經濟法的語境下論述次貸危機中的眾多干預措施,經濟法語境下的國家干預應該包括國家立法干預,行政干預或政府干預,司法干預,其中經濟法中的國家干預核心是行政機關的干預,本文也將以行政干預為重點進行分析。
一、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對于次貸危機的原因,經濟學界內部百家爭鳴,其中主流觀點認為本次危機產生的原因是:政府監管的缺失、金融機構過度的金融創新以及次貸市場的不規范,上述的觀點如果從經濟法角度去總結,那么導致本次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就是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
1、次貸危機的爆發是典型的市場失靈的表現
在市場經濟產生以來的幾百年里,個體本位和社會本位這對范疇之間的矛盾與對立逐步尖銳。本次次貸危機就是市場經濟中個人主義極度膨脹的結果,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有金融貸款機構、借款人、中介機構和評級機構,通過對這些市場參與者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參與者都存在著忽視社會利益的極端個人主義行為。首先金融機構的高管作為具備金融專業知識的專家,在進行每次金融創新時都會很清楚開發出的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面對次級抵押貸款帶來的高額利潤,貪婪使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高管們毫無顧忌地大肆進行金融創新和轉嫁風險,同時為了掩蓋風險,創新出越來越復雜的金融產品。其次次級抵押貸款創設的初衷是為了實現廣大低收入人群住房夢,但是面對房價持續上漲,經濟形勢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夠帶來的暴利,同時由于級抵押貸款門檻低,并且審查松懈,所以期望通過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使次貸規模持續擴大。最后,次貸市場中的中介人和評級機構的道德風險行為也是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中介商為了幫助借款人通過貸款審查,順利拿到貸款,采取各種非正當手段蒙騙借款機構,例如使用虛假的收入證明和納稅證明以及賄賂貸款審查員等,這些不正當行為導致貸款機構將錢貸給不符合標準的借款人,增加了貸款機構的不良資產和壞賬死賬,提升了貸款機構的運營風險;評級機構作為謀利的法人,為了得到報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評級的客戶的做法,擅自提升貸款的信用等級。通過對本次次貸危機原因的分析,極端的個人主義傾向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面對利益,金融機構的高管、中介入,評級機構,借款人都把社會公共利益,經濟安全拋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貸市場參與者面對利益的種種盲目參與行為、盲目投資以及盲目投機行為無疑是市場經濟盲目性的表現。
2、政府失靈是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又一主因
不僅市場存在失靈,政府在干預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往往也存在著失靈,并且政府失靈通常出現在政府試圖矯正市場失靈的過程中。政府失靈的影響與市場失靈的影響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場與國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與市場一樣嚴重。政府失靈包括政府干預不到位,政府干預錯位以及政府干預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預不到位和政府干預錯位在本次危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次貸危機中政府干預不到位是導致次貸市場陷入混亂的主要原因。美國作為世界第一號經濟強國,現代經濟發展已有幾百年歷史,經濟法律法規比較完善,但是為什么還會爆發如此嚴重的金融信貸危機?比較有力的解釋就是政府在市場惡化的過程中放任市場自身調節,政府干預沒有到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堅持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美國遭受重創,從此各國開始注重強調政府干預。直至上世紀70年代“父愛”般的政府干預使美國出現滯脹,此時與凱恩斯主義對立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可以說,新自由主義的泛濫是美國政府干預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堅持新自由主義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放任市場自由發展,對于市場中的種種過度冒險行為坐視不管,放任金融機構大肆進行金融創新。同時對于一些金融機構過高的杠桿率也置之不理。
二、次貸危機中經濟法干預的正當性分析
1、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折射出經濟法干預的正當性
前文已經論述過,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兩大主因是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經濟法的產生即是為了克服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的一種方式。因為經濟法作為規范政府干預經濟的法律,對于幫助市場平穩發展有著別的政府干預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經濟法的這種作用在此次危機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過是一種反面折射。上述的種種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經濟法都能通過制定具體的規則予以限制。首先政府為了控制金融領域的風險,不僅持續監控本國金融企業的經營運作,而且還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規,為金融企業劃定經營運作方面的底線。其次法律作為統治階級的意識表現,通過頒布法律可以向民眾傳達一定的社會理念,針對市場中的投機行為和個人主義,政府可以通過經濟法律宣傳社會本位的理念,同時通過對極端個人主義和存在嚴重影響的投機行為的懲罰,使民眾間接被灌輸社會本位理念。
2、從次貸危機中經濟法干預的成效看經濟法干預的正當性
次貸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都對本國的經濟運行模式進行過反思,認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不能保證經濟長期健康平穩發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預,怎樣才能在經濟不出現大動蕩的情況下實現市場和政府干預的均衡?經濟法干預措施則是一劑良藥,利用經濟法律不僅可以擴大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利,也可以為市場經濟的自由運行劃定一定范圍,規定市場經濟基礎地位的同時,也賦予政府一定的干預經濟的權力。總之,無論是專注于長遠發展的經濟法還是力圖減小損失的經濟法,在幫助各國走出危機陰影的過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國經濟開始回暖,提前復蘇的跡象的出現,就是這些經濟法干預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證明。
三、應對危機的經濟法干預措施建議
1、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審慎經營的監管
審慎經營是使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降低因為企業自身因素而產生的風險的重要經營準則。審慎經營規則側重于通過金融企業自身的行為去降低企業營運所面臨的風險。美國作為當今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金融領域的規則相當完善,政府和金融企業的風險控制機制完備,但最終還是因為金融企業沒有很好地執行審慎經營規則而導致危機的發生,這說明要使審慎經營規則得到徹底地執行就需要實行內外聯合。不僅需要各個金融企業有著完備的風險控制機制、系統的審慎經營執行框架,還需要政府對金融企業的審慎經營進行有力監管,對金融企業的業績、各項指標進行定期檢查。對發現有違背審慎經營規則行為的企業,責令其整改,或者進行罰款,嚴重者追究企業法定人及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我國政府歷來對審慎經營規則給與高度重視,但也不排除會存在少數金融機構面對當前類似于美國危機爆發前的經濟形勢而采取冒險行動,發放規模過大的房屋貸款,降低貸款審查標準等。所以,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國政府應該提高警惕,積極吸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進一步加強貫徹執行審慎經營規則,引導我國金融企業走上合理合法經營的道路。
2、弘揚“社會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應機制抑制“個人主義”的膨脹
市場經濟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預個人市場行為,但是發展到極端就是個人為了一己利益去損害社會利益。次貸危機的爆發使我們不得不提高對個人主義膨脹的警惕。個人主義膨脹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層次領域,要想從這些角度出發去根治個人主義膨脹,一是時間周期長,二是很難針對問題選擇正確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當,影響的范圍會相當廣泛。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政府首先應當通過法律法規為個人主義行為規定一條底線,劃清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界限。其次,筆者認為應該繼續弘揚“社會本位”理念,加大“社會本位”理念的宣傳力度,加強民眾有關“社會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眾真正領會“社會本位”理念的含義,最后政府應當建立遏制個人主義膨脹的有效機制,對實施損害社會利益行為的企業和個人進行嚴厲打擊。在這方面,我國還落后于美國,美國在危機爆發后,先是全力挽救經濟,待經濟發展逐漸平穩以后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問責行動,調查部門陸續對一些在危機中存在違規行為的金融業者和政府官員進行質詢,并且在認定有罪后,對他們實施罰款,甚至監禁,中國在維護社會利益方面做得還不夠。“公益訴訟”制度作為能夠維護社會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經引起了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的注意。公益訴訟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檢察機關)、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根據法律的授權,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為,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活動。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將會為維護社會利益提供訴訟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會利益的維護逐漸成為一種公民權利,一種政府責任。通過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向民眾宣傳“公益訴訟”理念的同時,可以將市場中的眾多企業和參與者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使他們變得謹真,不再輕易冒險。
3、次貸危機再次證明經濟運行模式不能走極端
歷史已經對經濟運行應該采取市場運行與政府干預均衡的模式有過多次證明:蘇聯的計劃經濟致蘇聯經濟發展嚴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國長期的自由放任市場經濟傳統使美國歷經多次經濟危機,其中以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最為嚴重;2007年初爆發的次貸危機也是美國政府在新自由主義浪潮的影響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結果,因為危機爆發前,政府過于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導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中違規違約行為不斷,市場秩序持續混亂,市場風險不斷累積,進而因為外部經濟的小小波動使得市場問題暴露,整個市場崩潰,所以此次次貸危機是對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的極端性、錯誤性的又一次證明。
[參考文獻]
[1]李昌麒:經濟法——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機下經濟法國家干預的本質[J],經濟法年會資料,2009
前言
次貸危機自2007年初從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爆發后,先是蔓延至整個金融行業,而后波及到實體經濟,成為真正意義的經濟危機。作為進入21世紀后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它給世人留下的教訓極為深刻。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是應對次貸危機,避免危機影響擴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經濟法的語境下論述次貸危機中的眾多干預措施,經濟法語境下的國家干預應該包括國家立法干預,行政干預或政府干預,司法干預,其中經濟法中的國家干預核心是行政機關的干預,本文也將以行政干預為重點進行分析。
一、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對于次貸危機的原因,經濟學界內部百家爭鳴,其中主流觀點認為本次危機產生的原因是:政府監管的缺失、金融機構過度的金融創新以及次貸市場的不規范,上述的觀點如果從經濟法角度去總結,那么導致本次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就是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
1、次貸危機的爆發是典型的市場失靈的表現
在市場經濟產生以來的幾百年里,個體本位和社會本位這對范疇之間的矛盾與對立逐步尖銳。本次次貸危機就是市場經濟中個人主義極度膨脹的結果,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有金融貸款機構、借款人、中介機構和評級機構,通過對這些市場參與者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參與者都存在著忽視社會利益的極端個人主義行為。首先金融機構的高管作為具備金融專業知識的專家,在進行每次金融創新時都會很清楚開發出的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面對次級抵押貸款帶來的高額利潤,貪婪使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高管們毫無顧忌地大肆進行金融創新和轉嫁風險,同時為了掩蓋風險,創新出越來越復雜的金融產品。其次次級抵押貸款創設的初衷是為了實現廣大低收入人群住房夢,但是面對房價持續上漲,經濟形勢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夠帶來的暴利,同時由于級抵押貸款門檻低,并且審查松懈,所以期望通過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使次貸規模持續擴大。最后,次貸市場中的中介人和評級機構的道德風險行為也是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中介商為了幫助借款人通過貸款審查,順利拿到貸款,采取各種非正當手段蒙騙借款機構,例如使用虛假的收入證明和納稅證明以及賄賂貸款審查員等,這些不正當行為導致貸款機構將錢貸給不符合標準的借款人,增加了貸款機構的不良資產和壞賬死賬,提升了貸款機構的運營風險;評級機構作為謀利的法人,為了得到報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評級的客戶的做法,擅自提升貸款的信用等級。通過對本次次貸危機原因的分析,極端的個人主義傾向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面對利益,金融機構的高管、中介入,評級機構,借款人都把社會公共利益,經濟安全拋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貸市場參與者面對利益的種種盲目參與行為、盲目投資以及盲目投機行為無疑是市場經濟盲目性的表現。
2、政府失靈是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又一主因
不僅市場存在失靈,政府在干預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往往也存在著失靈,并且政府失靈通常出現在政府試圖矯正市場失靈的過程中。政府失靈的影響與市場失靈的影響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場與國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與市場一樣嚴重。政府失靈包括政府干預不到位,政府干預錯位以及政府干預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預不到位和政府干預錯位在本次危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次貸危機中政府干預不到位是導致次貸市場陷入混亂的主要原因。美國作為世界第一號經濟強國,現代經濟發展已有幾百年歷史,經濟法律法規比較完善,但是為什么還會爆發如此嚴重的金融信貸危機?比較有力的解釋就是政府在市場惡化的過程中放任市場自身調節,政府干預沒有到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堅持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美國遭受重創,從此各國開始注重強調政府干預。直至上世紀70年代“父愛”般的政府干預使美國出現滯脹,此時與凱恩斯主義對立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可以說,新自由主義的泛濫是美國政府干預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堅持新自由主義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放任市場自由發展,對于市場中的種種過度冒險行為坐視不管,放任金融機構大肆進行金融創新。同時對于一些金融機構過高的杠桿率也置之不理。
轉貼于
二、次貸危機中經濟法干預的正當性分析
1、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折射出經濟法干預的正當性
前文已經論述過,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兩大主因是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經濟法的產生即是為了克服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的一種方式。因為經濟法作為規范政府干預經濟的法律,對于幫助市場平穩發展有著別的政府干預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經濟法的這種作用在此次危機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過是一種反面折射。上述的種種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經濟法都能通過制定具體的規則予以限制。首先政府為了控制金融領域的風險,不僅持續監控本國金融企業的經營運作,而且還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規,為金融企業劃定經營運作方面的底線。其次法律作為統治階級的意識表現,通過頒布法律可以向民眾傳達一定的社會理念,針對市場中的投機行為和個人主義,政府可以通過經濟法律宣傳社會本位的理念,同時通過對極端個人主義和存在嚴重影響的投機行為的懲罰,使民眾間接被灌輸社會本位理念。
2、從次貸危機中經濟法干預的成效看經濟法干預的正當性
次貸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都對本國的經濟運行模式進行過反思,認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不能保證經濟長期健康平穩發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預,怎樣才能在經濟不出現大動蕩的情況下實現市場和政府干預的均衡?經濟法干預措施則是一劑良藥,利用經濟法律不僅可以擴大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利,也可以為市場經濟的自由運行劃定一定范圍,規定市場經濟基礎地位的同時,也賦予政府一定的干預經濟的權力。總之,無論是專注于長遠發展的經濟法還是力圖減小損失的經濟法,在幫助各國走出危機陰影的過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國經濟開始回暖,提前復蘇的跡象的出現,就是這些經濟法干預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證明。
三、應對危機的經濟法干預措施建議
1、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審慎經營的監管
審慎經營是使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降低因為企業自身因素而產生的風險的重要經營準則。審慎經營規則側重于通過金融企業自身的行為去降低企業營運所面臨的風險。美國作為當今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金融領域的規則相當完善,政府和金融企業的風險控制機制完備,但最終還是因為金融企業沒有很好地執行審慎經營規則而導致危機的發生,這說明要使審慎經營規則得到徹底地執行就需要實行內外聯合。不僅需要各個金融企業有著完備的風險控制機制、系統的審慎經營執行框架,還需要政府對金融企業的審慎經營進行有力監管,對金融企業的業績、各項指標進行定期檢查。對發現有違背審慎經營規則行為的企業,責令其整改,或者進行罰款,嚴重者追究企業法定人及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我國政府歷來對審慎經營規則給與高度重視,但也不排除會存在少數金融機構面對當前類似于美國危機爆發前的經濟形勢而采取冒險行動,發放規模過大的房屋貸款,降低貸款審查標準等。所以,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國政府應該提高警惕,積極吸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進一步加強貫徹執行審慎經營規則,引導我國金融企業走上合理合法經營的道路。
2、弘揚“社會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應機制抑制“個人主義”的膨脹
市場經濟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預個人市場行為,但是發展到極端就是個人為了一己利益去損害社會利益。次貸危機的爆發使我們不得不提高對個人主義膨脹的警惕。個人主義膨脹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層次領域,要想從這些角度出發去根治個人主義膨脹,一是時間周期長,二是很難針對問題選擇正確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當,影響的范圍會相當廣泛。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政府首先應當通過法律法規為個人主義行為規定一條底線,劃清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界限。其次,筆者認為應該繼續弘揚“社會本位”理念,加大“社會本位”理念的宣傳力度,加強民眾有關“社會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眾真正領會“社會本位”理念的含義,最后政府應當建立遏制個人主義膨脹的有效機制,對實施損害社會利益行為的企業和個人進行嚴厲打擊。在這方面,我國還落后于美國,美國在危機爆發后,先是全力挽救經濟,待經濟發展逐漸平穩以后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問責行動,調查部門陸續對一些在危機中存在違規行為的金融業者和政府官員進行質詢,并且在認定有罪后,對他們實施罰款,甚至監禁,中國在維護社會利益方面做得還不夠。“公益訴訟”制度作為能夠維護社會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經引起了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的注意。公益訴訟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檢察機關)、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根據法律的授權,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為,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活動。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將會為維護社會利益提供訴訟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會利益的維護逐漸成為一種公民權利,一種政府責任。通過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向民眾宣傳“公益訴訟”理念的同時,可以將市場中的眾多企業和參與者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使他們變得謹真,不再輕易冒險。
3、次貸危機再次證明經濟運行模式不能走極端
歷史已經對經濟運行應該采取市場運行與政府干預均衡的模式有過多次證明:蘇聯的計劃經濟致蘇聯經濟發展嚴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國長期的自由放任市場經濟傳統使美國歷經多次經濟危機,其中以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最為嚴重;2007年初爆發的次貸危機也是美國政府在新自由主義浪潮的影響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結果,因為危機爆發前,政府過于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導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中違規違約行為不斷,市場秩序持續混亂,市場風險不斷累積,進而因為外部經濟的小小波動使得市場問題暴露,整個市場崩潰,所以此次次貸危機是對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的極端性、錯誤性的又一次證明。
[參考文獻]
[1]李昌麒:經濟法——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機下經濟法國家干預的本質[J],經濟法年會資料,2009
次貸危機及應對措施
次貸是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主要是抵押貸款機構對沒有達到優惠住房抵押貸款放貸條件的貸款。一般認為借款者債務與收入比超過55%,或者貸款價值比超過85%的住房抵押貸款為不符合優惠住房抵押貸款條件。因為支持抵押貸款的資產評級欠佳,貸款機構給定一個專門的級別,稱其為次級抵押貸款(Subprime Mortgage)。
次級抵押貸款相比優惠抵押貸款而言,其違約預期率更高,所以風險較大,但是其貸款利率一般高于優惠抵押貸款2%-3%,利潤豐厚,并且大部分風險通過證券化分散給了購買證券的廣大投資者,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私營機構從事此項金融服務。
透視次貸危機成因
觀點一:樓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揚
在關于次貸危機的各種研究討論中,大部分觀點分析認為,危機產生的原因在于2006年美國樓市的下跌和利率的上揚。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1年美聯儲降息以來,美國房價快速上漲。房價的大幅上升導致住房次級抵押貸款需求的快速增加,而低利率政策和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提高了次級借款的供給。
盡管次級貸款利率高于優惠貸款,但并未影響次貸的需求。一方面購房者付出的高利息被房價不斷上漲帶來的資產升值所抵消,另一方面從事次貸的機構通過復雜的次貸品種使購房者不能客觀估計自己的還款能力。如一種貸款方式允許貸款者本月未償還的利息可以積累到下月,還款額度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從而失去控制。
觀點二:不斷降低的居民儲蓄率
有學者分析認為,樓價和利率對次貸的影響只是表面現象,深層原因則在于美國國內居民儲蓄率的嚴重不足。眾所周知,在美國,高昂的違約成本會制約貸款人的隨意違約行為。如果說樓價漲幅的放緩和利率的有限上升給貸款人造成了無法承受的風險,次貸危機的根源應該在貸款人的還款能力上。
判斷貸款人的還貸能力主要是兩方面:一是貸款人當期的可支配收入,二是貸款人的儲蓄。從數據上來看,事實上美國的個人可支配收入一直在慣性增長。因此可以初步判斷次貸危機的根源不在可支配收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在5%左右,2000年以來則一直在逐步下降,2004年甚至出現過負儲蓄率。美國中低收入階層的個人儲蓄率預計應該比這一數字更低。因此,美國很多次貸的貸款人根本沒有抵御任何風險的能力,這是次貸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
觀點三:次貸市場的扭曲繁榮
另有觀點認為,美國次貸危機的本質在于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各主體的收益激勵結構和貸款品種設計帶來的市場扭曲繁榮。
貸款機構將抵押貸款打包出售給特殊目的的機構,降低了貸款機構對貸款者信用資歷、還款能力以及對貸款進行監督的動力。同時,由于貸款機構的收益與貸款數量相關而與貸款質量無關的收益激勵結構使得貸款機構放松對貸款人的貸款標準。由于高級證券對擔保資產的現金流享有其本金和利息的優先支付權,高級證券的投資者在資產違約率較高時也不會蒙受損失,所以對資產質量的監督也缺乏動力。上述兩者對資產質量的漠不關心導致次貸市場業務的迅速擴大和資產質量的迅速下滑。
另外,美國次貸市場現有的各種貸款產品設計也是旨在通過降低貸款人初期的償付額而誘使低收入家庭借款買房。貸款者寄希望于利用由于房價上漲帶來的房產權益增值進行再融資來彌補自己未來可支配收入不足產生的償付能力缺口,因此就使得投資者對自己的未來還款能力的過度高估。而實際上確定的償還額度的上升與不確定的償付能力必然導致了風險的過度積累。因此次貸危機的爆發是市場過度扭曲繁榮的必然現象。
面對逐步蔓延的次貸危機,美國及一些國家都采取了多項措施來增強市場流動性,挽救投資者信心。具體措施見表1。
這 兩項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金融機構通過出售手中其他金融資產來獲取流動性,從而導致整個金融市場的資產平均價格大幅度下降,也就是金融危機的發生。美聯儲將注資的“小錢”進行“熱炒”,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危機的擴大速度及影響層面。后兩項措施則更多的是在干預市場心理層面的穩定預期,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縱觀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各種分析,不難發現,我國同樣存在著房價上漲過快、央行頻繁加息、貸款機構金融風險意識不強、市場監管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如何避免類似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風暴在中國出現,現在應該分析總結。
糾正樓市“只漲不跌”的錯誤預期,引導購房者客觀評價自己的償付能力。中國房地產市場自2005年底開始進入了價格快速上升的時期,房價在讓普通民眾望樓興嘆的同時也對早期投資樓市的獲利者羨慕不已,很多普通人加入到樓市投資者的行列中。
自2007年以來,次貸危機正影響著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發展,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而從中反思其成因,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具有重大意義。
1次貸危機與次貸的概念
次貸危機(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是指在美國爆發的,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
次貸也稱為次級抵押貸款,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此類借款人沒有穩定可靠的收人來源,沒有信用記錄或信用級別低,債務負擔沉重,還款能力低。
次級抵押貸款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相對于優質貸款,次貸存在很大的風險,但是美國的金融貸款機構,采取的是一種資產證券化方式,將次貸證券化,將風險通過證券市場轉移和分擔給了下家。所謂資產證券化,就是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證券,使其具有流動性。其形成的金融產品就是資產支持證券。商業票據、抵押債券、股票等都屬于資產證券化的金融產品。而次貸證券化就是將次級抵押貸款與其他類住房抵押貸款一起打包,通過發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債務抵押債券等方式,出售給境內或境外的投資者。
2次貸危機的成因
次貸危機爆發的偶然性中孕育著自身的必然性,分析其原因如下:
(1)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是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后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后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2)部分金融機構違規操作是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根本原因。
在美國次級房貸的持續繁榮期間,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許多金融機構在做房屋價值評估時運用電腦自動化評估,而這種自動化評估的可靠性尚未經過驗證。還有部分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了自身利益,利用房貸證券化將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使得這些高風險資產進入投資市場,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3次貸危機對銀行風險管理的啟示
次貸危機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銀行內部風險控制的失效。在次貸危機發生前,充足的市場流動性和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使得一些機構高估了市場吸收風險的能力,很多機構的風險管理政策、流程和技術出現了不足,尤其是集團層面的全面風險管理缺失,導致機構未能對主要風險加以識別或有效管理。次貸危機對全球銀行業界來說都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國銀行業應充分借鑒。
(1)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時刻將風險控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個好銀行,必須要樹立一個好的風險管理文化;一個合格的金融工作者,頭腦中始終要將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我國商業銀行應認真吸取美國次貸危機遭受損失的教訓,從預防經濟周期波動和外部沖擊的角度出發充分評估風險,在業務發展和風險防范之間取得平衡,必須進一步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注重長遠利益,實現穩健經營和持續發展。尤其要注重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金融風險最主要的還是信用風險,如果放棄了對客戶自身還款來源和信用審查的話,那信用風險的閘門就打開了。目前,我國各家銀行對房貸申請人的把關較為嚴格,也沒有次級貸款。但是,我國尚沒有較為完整的個人信用記錄和較為嚴格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一些地區房市也存在較為嚴重的泡沫;此外,還存在定數目的假按揭貸款。因此,加強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發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推行全面風險管理模式。
全面風險管理是指對銀行各部門和各敞口的風險進行通盤管理,依據統一標準進行風險測量,并根據業務相關性進行主體的風險控制。目前,許多外國銀行已經開始使用新一代風險測量模型,風險管理部每天用風險價值VAR測算市場風險、跟蹤信用風險、分析收益與業務量的關系,計算邊際收益和違約概率,并據此確定準備金數額和配置經濟資本。全面風險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風險管理流程設計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礎。
首先介紹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相關理論基礎,對其概念、原理、參與者和運作流程進行了簡要闡述。其次深入探討了美國的次貸危機,主要闡述了次貸危機產生的相關機制、發展歷程和內在原因。然后討論我國在次貸危機背景下繼續開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意義,分析了我國當前開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潛在風險,并利用Credit PoIrtfolio View經濟計量模型對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信用風險進行實證研究。最后通過借鑒次貸危機的經驗和教訓,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了我國今后開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并規避危機的相關建議和策略。
一. 緒論
1研究背景與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3基本框架與思路
二.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概述
1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理論基礎
2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運作機制
三. 美國次貸危機的歷程與成因
1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相關機制
2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歷程
3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內在原因
四.我國開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意義及風險
1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發展狀況
2我國開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意義
3我國開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風險研究
五.國開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策略
1加強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管理
2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3建立健全信用評級體系
4建立完善的證券定價機制
5擴大投資者范圍
一、基于金融系統的視角考察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學術界關于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從金融系統的視角考察,理論與實務界已形成三點共識:
(1)過度的金融創新與金融自由化是導致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
Yuliya Demyanyk和Hemert(2008)等從信貸標準和信貸質量下降方面進行了探討,認為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降低的信貸標準和信貸質量造成的。而信貸標準和信貸質量的雙雙下降與住房價格的持續上漲不無關系。一方面,2001-2006年房價不斷上漲,金融機構發放了大量次級貸款。其中,次級貸款2003年4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億美元;次級抵押貸款比例從1993年開始起步發展到2005年的20%。而監管機構幾乎難以及時發現這些貸款的真實狀況及其高風險,因此,這段時期美國抵押貸款的質量整體上不斷下降,低質貸款的過度膨脹最終釀成了如今的危機。
另一方面,由于房產價格不斷上升,大量新的信貸機構進入抵押貸款市場,追逐高收益,加劇了機構之間的競爭,導致信貸標準下降和貸款者承擔的風險提高,而抵押市場上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欺詐行為進一步加劇了風險的上升,過高的風險也造成金融市場的動蕩(Dell'Ariccia etal,2008)。
然而,以上分析和研究是在理論的層次上展開的,對實際的解說和操作可能不具有明顯的有效性,從實證研究中才可增加其可信性。因此,Keys、Laeven等(2008)利用美國次債市場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次貸危機的發生機理主要源于證券化的過快、過度發展,隨著一些非流動性貸款轉化為流動性債券,金融機構對借款者的評估和監測動力明顯降低。因此,證券化程度與監控力度顯著負相關,過度證券化對于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難逃罪責。
(2)過度放松的金融監管和分散的金融監管架構加速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美國的眾多財政金融要員如Paulson(2008)、Bernanke(2008)都支持這一觀點,紛紛提出改革美國金融監管架構的短期、中期及長期建議。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埃里克?馬斯金教授認為這一危機發生主要應是美國政府的錯誤,是監管的失誤。他表示,過去很多年間,美國的大量房屋抵押貸款發放都相當寬松,但實際上其中很多根本不應該批準。馬斯金說,金融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存在所謂的“外部影響效應”,這種外部影響會產生連鎖效應,從而影響到所有金融行業當中的主體。因此,馬斯金認為,金融行業需要監管,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使金融行業的這種外部效應不致失控,這在以前都有過非常慘痛的教訓。比方次貸危機就證明了我們的監管失效,如果監管有利的話,一開始這個危機就不應當讓它產生。
因此,鄧翔(2008)指出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是由于金融監管未能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從而導致監管的缺失。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高飛、胡瞿(2008)在其研究基礎上,從金融監管的角度進一步剖析了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指出金融分業監管不適應綜合經營,缺乏協調和權威的監管機構同樣也是導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3)金融市場上道德風險的上升、市場信心的下降加劇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關于這場危機的原因,專家及學者給出了諸多分析,這些分析均有道理,而且有的已探及成因的深層部位。Mian和Sufi(2008)等人認為美國抵押信貸市場違約率的上升導致美國房地產市場萎縮,引發了次貸危機,隨著市場上道德風險的上升、市場信心的下降,危機蔓延到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成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亞洲公眾知識分子(API)獎學金計劃高級研究員Michael Mah-Hui Lim(2008)認為,道德風險問題激勵了銀行的風險承擔,弱化了風險約束機制。2001-2005年美國的銀行抵押貸款供給迅速上升,供給的擴張將原來無法獲得抵押貸款的邊緣消費者拉入抵押信貸市場。與此同時,快速上升的抵押信貸供給導致借款者風險的迅速積累和房產價格溢價上升,進一步提高了消費者的風險偏好,抵押貸款需求激增。道德風險上升所引起的抵押貸款市場非理性繁榮,為后來違約率的激增埋下隱患,是引發金融市場危機的重要誘因。
隨著研究進一步深入,劉桂峰(2009)從道德層面入手深究了其原因。他對美國人過度超前的消費理念及消費行為引致的全球經濟失衡及生態災難、美國銀行業自身本性的迷失導致的虛擬資本在全球的泛濫作了分析,從而指出:不負責任的消費理念以及由此導致的奢侈無度的消費行為是構成這場危機背后最深層次的道德原因。同時進一步指出,過度的消費理念和方式使社會各階層、包括銀行家階層過分逐利,銀行本性的迷失是構成這場危機背后另一道德層面的原因。
以上三點均從金融系統的視角考察了此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但金融危機根源于實體經濟,并作用于實體經濟。因此,如果僅僅從金融系統的角度,單純地依靠救助金融機構或注入流動性等舉措,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金融系統層面下實體經濟的結構性矛盾與深層次風險,甚至可能催生下一次金融危機。為此,有必要深入探討導致金融危機的實體經濟的深層次原因。
二、基于實體經濟視角考察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大范圍的金融危機使西方的銀行體系遭受重創,實體經濟也未能幸免,且影響仍在繼續。因此,有必要從實體經濟的角度來剖析危機產生的原因。
楊公齊(2008)指出: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
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后,有不少經濟學家和權威人士從消費方式角度進行了反思。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接受我國央視記者采訪時就談到,此次金融危機的發生與美國人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有關。為了支撐此種消費方式,美聯儲不得不增發貨幣(美元)大量進口石油和日用消費品,以填補國內供給缺口,由此使美國長期處于外貿逆差狀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兼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里?薩克斯說:在我看來,本次金融危機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就是美國居民過去幾年消費過多。美國通過從中國、從全球的金融機構借款來為居民的消費提供融資,并且美國居民對未來很樂觀,認為可以非常容易地獲得借款,特別是房貸以及耐用消費品貸款,而現在由于金融危機,信貸供給減少,消費者失去信心,減少了消費,繼而影響了資金的回籠和資產價格,這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居民收入及消費支出的下滑。所以,我認為美國會經歷一個螺旋式的通貨緊縮周期。我國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光研究員和張弛認為:“長期以來,美國人依靠舉債來投資和消費。隨著儲蓄率下降和債務率的上升,這種寅吃卯糧、舉債度日的經濟生活方式必然潛藏著很大的風險,構成這次危機的基因。”
同樣,基于實體經濟的視角,陳繼勇、盛楊懌、周琪(2009)進一步剖析了危機產生的原因,他們認為:美國網絡經濟破滅激發的房地產經濟泡沫是孕育金融危機的搖籃;21世紀初美聯儲先后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和緊縮貨幣政策是金融危機的催化劑和導火索;全球經濟失衡支撐的美國過度消費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體系中各國貨幣地位的不平等加速了金融危機在全球的蔓延。
三、基于虛擬經濟視角考察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具有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和高投機性等明顯特征(曹瑩,2009)。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是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一是它的高度流動性滿足了投機需求,投機需求具有交易成本低、資金占用時間短、可導致巨大的財富轉移效應等特點虛擬經濟都可實現;二是高風險高收益帶來的財富效應以及與之伴隨的非理性的投機行為。高風險伴隨著的必然是高收益,資產價格的不斷上漲必然帶來的是巨大財富效應的示范作用,即使人們知道收益背后的巨大風險,也會因為投機博弈的心理,產生非理性預期并導致嚴重的投機行為,即“羊群效應”,加速泡沫的膨脹;三是高投機性特征帶來的高杠桿化為人們的投機行為推波助瀾。金融創新衍生工具的交易實施保證金制度,因而投機資本往往可以支配數倍于自身的資本進行投機操作,極大地推動了投機熱潮;四是不穩定性使金融市場受到更多政治,周邊環境等許多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大了市場波動,在泡沫破裂時危害迅速擴散。
實際上,以上學者都只是從虛擬經濟或實體經濟單方面來研究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只強調其中一方面而提出的原因必然是不全面,不完善的。雖然泡沫經濟產生于虛擬經濟,但這并不是說與實體經濟無關。相反,虛擬經濟中的泡沫因素大多是實體經濟引致的。因此,在此基礎上,楊兆廷、王元(2009),結合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雙重角度出發,指出泡沫經濟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是政府為了發展實體經濟所采用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使銀行等機構為市場提供了大量的信貸資金,過量的資金導致了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使虛擬經濟中出現了泡沫。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能有效化解虛擬經濟中的泡沫。反之,脆弱的實體經濟則加速泡沫膨脹;二是金融自由化政策下缺少監管,泡沫膨脹時難以及時制止;三是實體經濟中的緊縮政策,往往加速了泡沫的破裂。實體經濟引致經濟泡沫,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催化放大作用使經濟泡沫發展為泡沫經濟。由此,次貸危機變為金融危機。
四、運用金融危機理論考察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對于金融危機的成因及防范問題,很多學者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李偉杰(2008)從金融危機的三代模型的演變過程分析了金融危機理論的沿革及發展。張金清(2008)從金融衍生品的信用創造機制研究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及傳導機制。張宇和劉洪玉(2008)從美國公共住房政策角度分析了次貸危機的形成。這些學者都是分別探討金融危機理論的發展和次貸危機的成因,但是并沒有將歷代危機理論與美國次貸危機相結合,對這一問題進行更深刻的分析。
因此,許爽,隋濤(2009)在此基礎上,將歷代危機理論與美國次貸危機相結合,運用金融危機理論分析了美國金融危機的生成機理。文中運用費雪的金融危機理論,指出貨幣供應量擴張,利率不斷降低,孕育了金融危機;運用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性理論,分析得出金融創新導致了信用的過度擴張,使得信用風險不斷放大;根據凱恩斯的投資需求不足理論與金德爾伯格的泡沫理論,指出利率提高、投資需求的下降,導致了資產價格下降,經濟步入下行區間,因此金融危機爆發;運用金德爾伯格的泡沫理論,指出美國監管機構效率的低下。許爽與隋濤運用金融危機理論來分析美國危機的生成機理,有助于從危機的內在成因角度上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美國此次金融危機的發生,不是某個單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上述幾方面原因相互激勵和助推,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研究視角的差異,學術界關于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原因尚未形成一致的認識。但事實上,不同的研究結論之間并非完全對立,而是內在聯系或統一的。
參考文獻:
[1]鄧翔.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相關分析――基于帕加諾模型的實證檢驗[J]. 經濟問題,2005,(10).
[2]程萬鵬,李好好.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聯性研究――基于Pagano模型的實證檢驗[J]. 山東省農業干部學院學報,2007,(1).
[3]董曉林,王娟. 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內生增長模型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4]韓廷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實務與政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韓正清.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07,(1).
[6]何廣文. 中國農村金融轉型與金融機構多元化[J]. 中國農村觀察,2004,(2).
[7]李子奈,葉阿忠.高等計量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8]劉旦.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民收入增長[J] .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29).
[9]談儒勇.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文獻綜述及對中國的啟示[J] . 當代財經,2004,(12).
[10]王瑩,徐璋勇.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11]王瑩,徐璋勇.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12]溫濤,冉光和,熊德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 經濟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