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8 10:02: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數字經濟下的市場競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相較于傳統著作權時期,數字時代的著作權侵權問題更為嚴重。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的普及徹底沖破了限制作品復制和傳播的客觀枷鎖,信息互聯的實現使得數字時代的著作權侵權更具隱蔽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是因為數字技術進一步凸顯了著作權作品的潛在經濟價值,作品由單一的書籍、圖畫到平面圖像、音像再到3D模型,數字技術不僅豐富了作品種類,拓展了著作權作品的應用范圍,更提升了著作權的使用和交易價值,使得侵權行為對著作權制度的影響更深遠,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更為嚴重。因此,遏制日益高漲的盜版和著作權侵權行為對計算機軟件等新興產業的威脅,成為著作權人、相關產業從業者以及立法機關的首要任務。
基于數字時代著作權侵權的新特點,著作權人除了借助法律的公權力救濟,還運用技術性保護措施來保護著作權。技術保護措施(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一般是指著作權人對通過接觸、復制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為進行限制的技術性保護方法,分為有效控制接觸作品的技術措施[1]和有效保護著作權人權利的技術措施[2]兩種。前者通過限制使用者在未授權的情形下使用作品或軟件以促使使用者必須為使用作品獲得授權;后者則通過規制非法復制、發行作品的侵權行為,實現保護著作權人專有權利的目的。
相較于傳統著作權時期,數字時代的著作權侵權問題更為嚴重。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的普及徹底沖破了限制作品復制和傳播的客觀枷鎖,信息互聯的實現使得數字時代的著作權侵權更具隱蔽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是因為數字技術進一步凸顯了著作權作品的潛在經濟價值,作品由單一的書籍、圖畫到平面圖像、音像再到3D模型,數字技術不僅豐富了作品種類,拓展了著作權作品的應用范圍,更提升了著作權的使用和交易價值,使得侵權行為對著作權制度的影響更深遠,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更為嚴重。因此,遏制日益高漲的盜版和著作權侵權行為對計算機軟件等新興產業的威脅,成為著作權人、相關產業從業者以及立法機關的首要任務。
基于數字時代著作權侵權的新特點,著作權人除了借助法律的公權力救濟,還運用技術性保護措施來保護著作權。技術保護措施(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一般是指著作權人對通過接觸、復制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為進行限制的技術性保護方法,分為有效控制接觸作品的技術措施[1]和有效保護著作權人權利的技術措施[2]兩種。前者通過限制使用者在未授權的情形下使用作品或軟件以促使使用者必須為使用作品獲得授權;后者則通過規制非法復制、發行作品的侵權行為,實現保護著作權人專有權利的目的。
競爭政策是指“市場經濟國家為保護和促進市場競爭而實施的一項基本經濟政策,其核心目標是通過保護和促進市場競爭,確保競爭機制在相關市場發揮作用,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增進消費者福利”[5]。隨著著作權產業的發展以及產業競爭程度不斷提高,技術保護措施與著作權制度的沖突也延伸到競爭法領域,實施技術保護措施所應適應的競爭政策也越發復雜。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著作權人為了追逐高額利潤可能會采取一定的技術保護措施限制或排除競爭對手,實現對相關市場的控制乃至壟斷,從而獲取壟斷利潤。其典型表現是搭售,即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著作權人通過對作品進行技術處理使用戶只能借助其生產或指定的設備來使用作品。利用其市場支配地位,著作權人以“合法”方式規避傳統著作權法的規制,不僅將自身風險和成本轉嫁給使用者,更進一步攫取消費者的消費者剩余。近年來,現實中已經出現不少利用技術保護措施直接或間接控制產品銷售的案例[6]。這種技術保護措施潛在地破壞市場結構,影響正常的競爭秩序。
在市場交易中,由于經濟實力弱、識別商品能力不足以及信息不對稱,消費者處于交易中較弱的位置。這種現象在網絡時代更為明顯[7]。一方面,有效控制接觸的技術保護措施有可能使消費者無法提前獲得足夠的商品信息,用以判斷、評估乃至做出決策。這不僅加劇了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且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例如在一些付費的網絡數據庫中,付費前該數據庫僅提供相關數據資料的簡要介紹甚至只是題目,消費者無法充分獲知該數據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一旦支付了相應費用后有可能發現該數據資料毫無使用價值。網絡數據提供者往往只設置技術保護措施,對于因過度保護而受到侵害的消費者并無救濟程序。礙于自力救濟的高額成本和繁瑣過程,消費者往往只好放棄這一權利。另一方面,有效保護著作權人權利的技術措施可能阻礙技術的推廣應用,增加消費者的使用成本。在上例中,一些付費網絡數據庫為了防止抄襲或學術不端行為的猖獗,對相關數據資料采取技術保護措施使其無法通過簡單操作進行復制、粘貼。合法消費者雖然可以利用專業轉換軟件實現對該數據資料的復制、粘貼等操作,但這一技術保護措施無疑增加了消費者的使用成本,不利于作品的傳播和使用,屬于技術保護措施的不當使用。
數字報業,“是以信息技術、編碼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視像技術等數字技術的應用為標志的新興報業;是對傳統報業進行技術改造、結構重組、模式創新的現代報業;是建立在數字化、網絡化、時空化平臺上的全媒報業”。
我國數字報業的現狀
(一)S(structure):數字報業的市場結構
數字報業的市場結構。是指數字報業市場內競爭和壟斷的相對程度。根據競爭和壟斷程度的不同,劃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決定數字報業市場結構的因素主要有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化,產品進入和退出壁壘等。
1、市場集中程度
筆者認為目前我國數字報業市場集中程度較低。很難找到一家能夠對整個市場發揮領導作用的數字報業。這從一個方面表現出當前我國數字報業的競爭狀況,區域地方性發展明顯、資源配置缺乏統一的市場競爭規則、整合兼并步伐才剛剛啟步;從另一方面則表現出,大多數數字報業的經營管理方式較為落后。“未曾意識到數字化所帶來的管理革新與戰略調整,簡單以傳統報業的經營理念來應對數字化”。
2、產品差異化
(1)產品差異化與市場結構的關系概述
產品的差異化途徑是尋找細分市場,將自身從競爭對手和替代產品的包圍中分離出來。數字報業通過擴大產品差別化的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改變市場集中程度。同時,產品的差異化可以使受眾對該品牌形成偏好甚至一定的忠誠度。這對新進入者和現有競爭對手也會構成一定的進入壁壘。進而作用于市場結構的構成。
(2)我國數字報業產品差異化狀況
通過分析我國數字報業經營的實踐,筆者發現目前國內數字報業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例如,在對“我國首批數字報業實驗室申報項目總體情況”的統計中,“以多媒體數字報刊項目為最多(16家,占到25.8%),其次為手機報(22.6%)和報紙網站(17.7%)”。而其他方向例如移動采編系統、電子商務項目等數量則較少,利用、整合資源的方向較為單一。
3、進入壁壘
雖然,目前我國數字報業仍處于傳媒產業成長的形成期,但筆者認為,由于數字報業自身的許多特殊性,導致此行業的進入壁壘仍然較高。歸納起來。其障礙因素主要有如下幾類:
(1)范圍經濟
范圍經濟是指“以同一核心為專長,實現各項活動的多樣化,這些活動共享一種核心專長,進而帶來各項活動費用的降低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數字報業的核心專長是內容信息生產,因此仍然需要傳統報紙為其提供高質量的內容。但數字報業對信息的傳播手段與途徑則相比傳統報紙豐富的多,包含手機、eBook閱讀器、PDA、數字電視、MP3/MP4、手持游戲機等各類載體。因此,由“高質量的內容要求”、“高標準的技術要求”以及“超長產業鏈”共同構成的范圍經濟,在無形中大大增加了該行業的進入壁壘。
(2)資本需求
我國數字報業市場資本需求門檻之高實質上是元須筆者在此多言的,僅從傳統報業市場的進入資本需求就已經可以大致推測出數字報業的進入門檻。在數字報業行業內部,基于“我國首批數字報業實驗室申報項目”的統計數據,從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數字報業的投資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方式占據17%的比重。這說明我國報業集團,報社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嘗試運用資本市場為其產業的發展助力。
分析表明,申報單位并非單純依靠單一融資方式獲得資金,大多數申報單位資金來源都呈現出多樣化籌資方式,其中計劃通過兩種方式聚集資金的申報單位占到了24.2%的比重,而計劃以三種方式聚集資金的申報單位達到了19.4%的比重,兩者合計為43.6%。多元化融資的方式不僅合理的分擔了風險、實現了合作共贏,而且從另一個層面上也說明了數字報業市場高額的資金需求。
(3)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是最為現實的進入壁壘。由于媒介產業的特殊性,國家對媒介的政治管制一般要遠遠多于普通的工商業管制。
對于目前我國數字報業來說,國家對這個傳媒中的“朝陽產業”已經給予了極大的鼓勵與支持。2006年8月5日,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在《全國報紙出版業“十一五”發展綱要(2006-2010)》提出大力發展數字報業的戰略目標,并制定了專門的行動計劃,即中國數字報業實驗室計劃,旨在重塑報紙出版業的行業邊界和業務形態。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條件下的輿論宣傳和市場競爭主導權。
國家對數字報業發展的政策偏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該行業進入門檻逐步提高的趨勢,但由于資金需求的根本限制。我國數字報業市場進入壁壘仍然廣泛存在。
(二)C(conduct):數字報業的市場行為
市場行為,是指傳媒組織在市場上為謀取更多利潤和更高的市場份額而采取的一系列適應市場要求的經營管理決策行為。筆者認為。目前我國數字報業的市場行為主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價格行為和非價格行為。
1、價格行為
由于目前我國數字報業的發展尚處于傳媒產業成長的形成時期。因此,大多數數字報紙目前僅是簡單的將紙質媒體的內容移植到網絡中。所以多為免費。然而2007年4月8日,我國第一次采取付費訂閱的數字報紙――溫州報業集團的《溫州日報》、《溫州都市報》、《溫州晚報》、《溫州商報》在全國正式上線。收費數字報的誕生,不僅說明我國消費者已經能夠接受付費閱讀數字報紙,而且這種大膽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也預示了我國數字報業未來的價格行為。
2、非價格行為
這里所說的非價格行為主要是指兼并重組行為。“報網互動”是目前我國數字報業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通過報紙與網絡的合作共進,不僅報紙可以利用網絡實現內容的二次傳播,而且可以實現二者的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報紙的數字化戰略,在我國目前數字報業行業中,已經出現幾例兼并重組的實例。
2006年初。北京千龍網被北京青年報兼并,湖南紅網與瀟湘晨報戰略重組,以不同尋常的戰略性行動,顯示出傳統紙質媒體主動搶占互聯網這一新興輿論陣地的深意。數字報業的兼并重組是該市場競爭的方式,同時也是推動市場存量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從資本的角度看。兼并重組是資本內生擴張機制的作用,通過兼并與重組可以滿足資本不斷增值的要求,形成范圍經濟。優化資源配置,延長產業鏈。發展壯大產業規模。
(三)P(performance):數字報業的
市場績效
1、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層面
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層面,即傳媒的經營行為是否增加了社會的經濟福利,是否更好地滿足了兩類消費者的需求。
目前,數字報業的發展對社會的經濟福利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貢獻。為了更好地滿足新時期消費者互動化、便捷化、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許多報業集團都在積極地探索新的數字傳播手段、接收終端、傳播模式,從而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
然而在滿足廣告消費者的層面上,目前由于數字報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迄今為止,整個行業還未能出現成熟的經營模式。因此,廣告主大多對其持觀望態度,對數字報業的滿意程度仍然較低。
2、傳媒個體資源配置效率層面
目前,我國數字報業個體資源的配置方式仍有待進一步探索,整體效率仍然不高,至今“還沒有出現實質性盈利的成功范例”。
然而,談到數字報業的盈利模式,不僅中國目前仍處于實驗期,“在全球范圍內,報業也還沒有實現利潤向數字平臺移動,形成有效數字報業商業模式的先例”。數字報業行業的獲利能力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經濟收益依然較少。
我國數字報業的未來戰略
數字報業的快速發展與逐步贏利應是內力與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部因素(如: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的推動作用固然不可缺少,但在某些外部因素短時期內無法改變的形勢下,集中精力練好內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目前,數家報業集團都在對如何增強內力進行著艱苦的嘗試,失敗雖多,但其間也不乏一些較為成功的探索。綜合歸納起來,筆者認為。數字報業的未來戰略應重點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結構優化――實現“硬件融合”與“軟件整合”的全方位連通
所謂“硬件融合”即指技術融合與平臺融合。充分實現傳播技術、顯示技術、介質技術的融合,數字平臺、網絡平臺、移動平臺的融合,多終端、多媒體立體傳播,使平面的、在線的、移動的等多形態多樣化的媒介產品能全方位、交叉覆蓋消費群體,形成眾多盈利點。
所謂“軟件整合”即指內容共享、資源整合。將報社的角色由新聞者轉變成信息供應商,通過一次采集、多次多級,攤薄信息生產成本;通過電子發行、在線發行,降低印刷和發行成本。
“硬件融合”是發展數字報業的出發點,“軟件整合”是報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運用。因此,只有充分實現了“硬件融合”與“軟件整合”的全方位連通,數字報業的盈利能力才能真正凸顯。
(二)“分眾”路線――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如果說,改革開放帶來傳播觀念最大的變化是從“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轉變。那么新世紀以來傳播觀念的最大變化就是傳播的分眾化。中國社會階層的劃分和形成、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也為這種趨勢奠定了基礎,受眾的興趣由雅俗共賞走向雅俗分賞。傳統報紙是囊括所有內容的綜合體,受眾群體被當成沒有個人興趣愛好的、普遍的、大眾化的受眾對象。而新時代因為讀者價值觀念、興趣愛好和職業的不同,讀者對報紙的選擇和要求也產生了分眾,因此為了迎合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數字報業走“分眾”路線無疑是較好的戰略選擇。
(三)廣告增值――廣告商的福音、數字報業的“錢袋子”
數字報業的廣告盈利模式應是建立在對廣告商精準投放需求的滿足基礎上,而實現這種滿足的重要前提則是進一步實現與消費者的緊密聯系。通過建立全面豐富的消費者數據信息系統、提供精確的廣告效果反饋數據,讓廣告客戶能夠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平臺或選擇跨媒體的組合套餐服務,提高廣告投放效率。
一、我國有線數字電視政府規制現狀
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的政府規制主要涉及到有線電視的一系列法規和新出臺的有線數字電視法規。
1990年11月2日,國務院批準了《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于11月16日施行。我國有線電視事業由此走上了政府規制的軌道。廣播電影電視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有線電視的行政法規和技術規劃、標準,如《〈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有線電視系統技術維護運行管理暫行規定》等。1994年2月3日,廣播電影電視部了《有線電視管理規定》,將有線電視臺分為行政區域性有線電視臺和非行政區域性有線電視臺。1999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資訊產業部和國家廣電總局的《關于加強廣播電視有線網路建設管理的意見》(簡稱「82號文件)。2003年12月1日起實施了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廣播電視有線數字付費頻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試行),2005年1月開始執行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廣電總局的《有線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管理暫行辦法》。此外,國家廣電總局了《有線數字電視頻道配置指導性意見》(暫行)等四項行業技術要求。
我國有線電視和有線數字電視的規制在不斷發展,但還存在著一些弊端:
1.規制的權威性不足
縱觀我國的有線電視規制,主要以行政手段進行,由國家廣電總局和其他管理部門頒發,而不是通過立法。這些條例的出臺往往缺乏謹慎的考慮和長遠的目標,經常更改,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這就導致對有線電視乃至有線數字電視的規制缺乏足夠的權威性和穩定性。
2.有線數字電視的規制缺失
在我國的有線電視規制中,存在著管制太籠統的問題,尤其是對有線數字電視這一新興的電視業務,還缺乏細致的規定和相應的管理。
二、政府規制的必要性
政府對有線數字電視進行規制,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1.有線電視的自然壟斷屬性要求政府規制
有線電視被公認為具有很強的自然壟斷屬性。自然壟斷產業需要巨大投資,且需要通過較長周期才能逐漸獲得回報,沉淀成本大,對企業的經濟實力要求高,但一旦運營,容易取得規模經濟效益。有線數字電視的整體平移,規模大,資金消耗大,這就要求政府對有線數字電視的市場進入制定管制政策,以保證自然壟斷產業的規模經濟;有線數字電視的自然壟斷屬性容易帶來另一個后果,即生產的低效率和分配的低效率。壟斷企業可能憑借其壟斷地位制定高于平均成本的壟斷高價。這就要求政府出臺有利于市場競爭的政策,放松市場進入的門檻。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在規模經濟和市場競爭之間取得平衡。
2.新型的媒介業務要求政府規制
每一種新的媒介產業或新的媒介業務的出現,都必將對原有市場結構產生影響,給市場帶來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共同參與,以確保媒介市場有序、良性地運行。
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的開展,將導致原有市場資源的重新配置,勢必對原有媒介市場產生一定影響,這就要求政府能發揮全盤宏觀調控的作用,來預防或彌補市場的失靈。
三、我國有線數字電視規制的完善
目前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的推廣正在全面展開,亟需完善現有的政府規制,以促使有線數字電視良性發展。《廣播電視有線數字付費頻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第一章總則規定“開展付費頻道業務,應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廣播電視發展規律,按照產業方式運作,培育市場運營主體,實行成本核算,自負盈虧。”這實質上為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的規制指明了方向,即政府在確保媒介所有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對市場的結構、市場行為等方面進行規制以促進有線電視市場的有效競爭。
1.對市場結構的規制
一個合理的市場結構有利于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我國的有線與無線在2001年已經合并,加上其他行業不能進入,實際上沒有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但我們看到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已經決定“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三網合一”意味著有線電視進入門檻的放松,電信可以進入有線電視,有利于形成有效競爭。因此,政府應有前瞻的眼光,對有線(數字)電視的市場結構進行立法,對市場準入的條件以及實施時間進行明確規制,使得有線數字電視市場形成合理結構。
一、消費者行為的發展趨勢
消費者行為的發展和變化是促進營銷發展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和時代最重要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科技,以及消費者因科技而擁有更高的知識和能力。現在他們的行為正向著以下幾個方面發展:
(一)注重價值取向,追求個性化、獨特化。由于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不僅考慮產品或服務的功能.還追求其附加價值。同時.個性化已逐漸成為現代人性格的一大特征,其號召力還會進一步上升“人們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去尋求、表達、確認并且肯定一種存在的感覺”
(二)信息索取趨于多、捷、便。互聯網的運用和發展,正逐步減少和消除因信息不對稱和高昂的信息成本給消費者帶來的困擾和不便。
(三)關注和重視社會利益。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使消費者在滿足個體消費需求的同時,更注重保護生環境,防止污染.節省及再利用資源。
(四)消費者的奢華路線。消費者所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征意義。
(五)追求便利的要求日益突出,超市和大賣場日益成為購物首選。根據AC尼爾森的購物者趨勢調查,80%的中國消費者每周光顧超市或者大賣場。而同等比例的消費者在這些場所的日用品支出超過了其他渠道。
(六)高度競爭的市場,忠誠度不高的顧客。現代代業態的發展為中國購物者帶來了便利、實惠、良好的購物環境和更多的營業時間。
二、營銷管理未來的幾大發展趨勢
(一)知識化趨勢在新的經濟條件下,知識將成為最關鍵的生產要素,盡管這并非是排斥資本的重要性,但資本作為重要資源的地位將趨于下降。營銷管理的知識化趨勢主要表現為企業要想持續、穩定、健康、協調地發展,就必須設法變成能使各階層人員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學習型組織。在企業中形成一種不斷創新、不斷進步、尊重知識、運用知識的良好風氣,從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做到創造未來,把握未來。
(二)數字化趨勢新經濟形勢下,數字信息將取代模擬信號,信息處于數字形式之中,許多不同形式的信息被合成、創造,并以光速壓縮傳送,這為營銷形式的變革創造了空前的物質前提。而順應營銷形式的數字化走向。營銷管理也必然廣泛地采用數字化技術,才會更為科學有效。
(三)個性化趨勢市場的細分化和個性化是未來市場發展總的趨勢。個性化的營銷最終是以產品滿足單個消費者需求為歸宿的。因此,個性化的營銷強化了客戶為中心的市場營銷管理,營銷管理的目標將從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轉向開拓業務、提高顧客忠誠度。
(四)網絡化趨勢網絡是新經濟發展的基石。一方面網絡經濟將迫使許多企業進行必要的改建和調整,另一方面,從產品的研發、設計規劃、生產、流通和售后服務等諸多環節,都將更多地采用數字網絡。
(五)非價格競爭趨勢在傳統的經營條件下,由于產品、服務各方面不存在大的差異.這往往容易使企業陷入價格競爭。而新的經濟條件下,產品和服務日趨專業化、個性化、差異性,因此企業競爭。將采用為顧客提供更具特色、更能適合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形式展開。
(六)合作化趨勢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和信息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但知識和信息的共享性決定了企業之間在知識和信息的占有和使用上不僅存在競爭,還必然導致合作。共享知識、共用信息將創造出更多的知識,增強企業競爭力,而網絡技術的應用又為共享知識提供了可能,
三、企業的營銷戰略應進行相應調整
為滿足消費者心理和行為轉變的需要。企業的營銷戰略應進行相應調整。主要有:
(一)在營銷理念上,從滿足消費者需要到滿足消費者欲望和增加顧客體驗轉變。隨著經濟發展,消費者購買力的增強.消費者者經從滿足基本需要向增加消費體驗方向轉變。在企業經營活動中,要把你的產品和服務從滿足需要提升到滿足欲望和增加客戶體驗.必須建立全公司營銷導向,并且在市場細分戰略上,使用欲望細分,是一種依據顧客價值觀念來劃分市場的方法什么對他們來說最重要,以及他們對生活的態度.這是理解顧客購買原因的關鍵。
(二)營銷重點放在滿足消費者心理、精神及情感需求上。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僅靠單純的硬性廣告轟炸就能提升品牌附加價值并大獲其利的時代已經過去.在中國不少品牌已通過廣告完成了品牌初級資產的今天,要把滿足消費者欲望和創造體驗作為搶占消費者心智的重點。讓消費者真切地感受品牌的核心價值并發自肺腑地認同它。
在產品多得令人眼花繚亂的激烈市場競爭中,單純的利益需求不足以打動消費者的心,而能滿足消費者自尊、自我實現的高層次品味追求,更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因此,結合企業產品的特點及消費心理,提出征服消費者內心的“品味”概念。創造一種強調體驗的品牌形象確屬時代的必然要求。世界著名的寶潔公司明確指出,品牌有三重天:從基本的清潔功能型到中層的時尚型,最高境界是品牌精神行銷。
(三)在促銷戰略上,創意強化體驗的品牌形象。今天,消費市場已進入成熟期階段,消費者的需求也早已超脫“質”的階段,而進入較高層次的“品味”水準,品味不是商品,而是概念,所以2l世紀商品推廣重點應為不是賣商品本身,而是賣概念為主的推廣策略,即創造一種強調體驗的品牌形象,顧客們就會蜂擁而至,爭取購買,擁有、使用這種商品。
(四)在營銷策略上,講究品牌整合營銷營銷的終極目的在于建立品牌,實現不營而銷。品牌整合營銷包括幾個方面:
引言
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檢測系統的廣泛運用,建筑施工過程的精確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借助于信息管理系統,企業內外部信息資源的共享性也得到加強,并使得建筑企業的決策過程更加科學合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借助于現代網絡技術,建筑企業得以實現網上競標、招標,這不但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而且還有助于通過財務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支出和成本的監控,有利于優化建筑施工過程。
建筑施工信息化發展的原因
(一)建筑施工信息化的客觀原因
今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傳統的以人工計算工程造價的計算方式、手工描繪工程圖紙的設計方案以及單純的依靠人工體力進行建筑工程的建設行為,以無法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在建筑施工方面,引進高科技信息技術對建筑施工企業傳統的施工生產方式和施工技術進行現代化改造,是市場經濟環境對建筑施工提出的客觀要求。同時,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建筑施工的過程中,也是建筑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提高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二)建筑施工信息化的主觀原因
我國加入WTO之后,為了增強國內建筑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打破傳統的“以政府分配項目,建筑公司承包”的建筑施工模式,促使我國的建筑業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形勢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國對國內的建筑施工企業采取了“投標競爭”的形式,以謀求在建筑施工領域有步驟有層次的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的競爭意識。進而促使建設施工企業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
但是,雖然國家在建筑領域內的這些改革,提高了我國建設施工企業的競爭意識。但是,建筑施工企業在參與實際的市場競爭時,也遇到“投標中標難、回籠資金難、驗收結算難、項目低價中標后成本控制難”的難題。并且,由于我國現階段市場競爭機制的還尚未完善,這一社會現實更加大了建筑施工企業解決這四大難題的難度。由于社會現實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所以,既然建筑施工企業無法改變市場競爭體制,為了尋求企業自身更好的發展,建筑施工企業就必須從改善自身的管理觀念和管理方式入手,從而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具體而言,建筑施工企業可以從創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體制、經濟結構、投資方式等方面入手,建立包括辦公信息系統、企業資源系統、過程控制系統和項目管理系統四部分的建筑企業信息管理體系。這四部分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為建筑企業內部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通過建筑施工企業的這些改革創新的舉措,可以增強企業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抗風險能力,從而促使建筑施工企業更好的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在施工企業中,利用高新信息技術對建設施工實行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提高資源利用率,擴大建筑施工企業的信息渠道,使施工企業從產值效益型轉變為管理效益型的有效途徑。
三、建筑施工信息化發展的趨勢
(一)全面數字化的趨勢加強
伴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建筑施工過程的信息化程度也得了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在國內建筑施工行業中,全面數字化和網絡化趨勢已經滲入到了建設施工的資源配置、建筑施工的財政管理、建筑施工的人員利用、建筑施工的日常安排等各個方面。其中,我國國內的很多大中型建筑施工企業,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商機,打贏這場現代市場的信息戰。更是充分地利用企業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在建筑施工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方面,不僅引進了先進的信息高新技術和設備,為施工信息系統的建設提供堅實的硬件環境。并且,為了實現企業的長足發展,建設施工企業更是注重了數字信息方面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軟件環境。
21世紀是一個數字化的時代,這不但為包括建筑企業在內的眾多生產經營部門實現數字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還為這一趨勢的推動提供了必要性。誰先掌握了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技術,誰就能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抓住機遇。
(二)網絡及電子商務的普及網絡的發展
網絡及電子商務的普及網絡的發展為建筑施工企業提供了有利的機遇。這主要表現在借助于互聯網,建筑施工能夠得到更便捷的信息數據支撐,而且對于建筑項目的管理來說,網絡同樣提供了信息處理和存儲的有效途徑。此外,在信息交換方面,借助于內外部網絡則實現了對建筑施工信息數據的無障礙交換和共享,并且通過網絡數據庫的建立,為便捷的檢索相關信息提供了可能性。隨著網絡化的發展和現代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電子商務也成為建筑施工的重要發展趨勢。
網絡及電子商務的操作性強、可復制和存檔的便捷性也在建設施工企業的企業重組,企業合作中凸現出來。傳統的建設施工企業的管理模式,注重了“人”的主觀地位,人才的流失可能導致整個建設施工企業無法正常運行。而網絡及電子商務的運用,加強了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即使沒有當事人的參與,整個信息系統由于自身完善存檔工作而保證企業高效的運轉速度,也能在短時間內,綜合有效地信息,保障施工的順利進行,而也降低了人的主觀重要性。與此同時,電子商務的實現,節約了建設施工企業出門洽談業務的經費,節約了企業資金。
(三)信息里用的科學化趨勢加強
建筑施工企業統一的工期信息可分別為生產計劃、材料供應、預算等方面。建筑施工統計部門從各自的需要出發進行檢索,而數據庫規模和種類的增加, 使施工人員不但可以及時掌握施工項目自身的信息, 還可檢索到與自己工作有關的各種技術資料與管理規定, 獲得全面的信息支持。此外, 檢索結果還可加工為各種需要的格式輸出, 支持辦公自動化。在信息利用方面, 基于計算機軟件技術, 引入科學統計分析方法對基礎信息進行自動深加工, 進一步產生支持決策的有效信息。例如, 可提供工期、質量、成本分析工具軟件, 分析比較實際工期與計劃工期, 排定下一階段生產計劃; 發現質量通病并查找原因; 及時匯總成本, 找出節支或浪費發生的主要環節。
(四)市場導向性趨勢加強
施工建設企業為了應對紛繁復雜的市場形式,常常根據中標項目的水準完善市場價格數據庫。與此同時,根據市場人工機械成本, 主材、周轉材消耗水平建立市場定額庫,進而修正企業內部定額數據庫,另外在建設施工作過程中,應不斷完善企業技術資料儲備。建立基于企業內部定額及市場價格基礎上的投標報價分析決策系統;以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在不同標的、交易規則、業主、對手構成特定市場條件, 分析不同市場環境對投標人及投標技術、價格的影響, 分析價格變動因素,對照企業成本價格, 得出工程結算利潤的變動規律, 再根據測算競標對手出價范圍, 結合幾率分析判斷修正報價。
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建筑施工企業利用高新技術拓展企業自身的信息渠道,以真正做到以市場發展為企業發展的標桿的作用,從而更好的依據市場的變化做出正確的市場應對策略,促進建設施工企業的長足發展。
四、結語
目前,我國已經邁入了一個全新的網絡信息時代。在建筑施工企業中引進高新信息,不僅對建筑施工企業內部的資源整合、工程建設管理、施工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也提高了建筑施工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業務往來的速度。進而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錢方杰; 建筑施工信息化發展趨勢與對策[J] 科技資訊,2011(02)
[2] 馬智亮,陳娟. 建筑施工信息化發展趨勢與對策[J]. 施工技術, 1998,(04) .
[3] 高友弟. 論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J]. 現代商貿工業, 2007,(10)
[4] 張奇偉; 淺談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02)
【中圖分類號】G211【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市場結構反映的是市場中的競爭水平與壟斷程度。由于競爭增進經濟效率,壟斷損毀經濟效率,在經濟理論中,競爭與壟斷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一直備受經濟學家關注。在傳媒市場,市場結構更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這不僅僅是因為傳媒市場的競爭水平與壟斷程度關乎傳媒產業的經濟效率,更主要是因為傳媒市場的競爭水平與壟斷程度影響著人們的信息渠道、文化的多樣性及政治的民主化。
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推動下,Nicolas Negroponte、Farber與Baran等人的預言正在逐步成為現實,電信、廣播電視和出版業三大產業的邊界日益模糊、收縮,趨于消失,三大產業的內容生產、傳輸平臺和接收終端不斷走向融合,傳統傳媒業縱向一體化的結構逐步裂變為橫向一體化的結構。這是一場全新的產業革命。這一革命中已經觀測到的變化和即將發生的變化使我們不得不將此前的電視、出版、報紙等媒介視為“傳統媒介”。三大產業與相關產業將融合成“大傳媒產業”(陳力丹、付玉輝,2006:P28-31),形成“大傳媒市場”。產業邊界的模糊與收縮、產業價值鏈的裂變對未來傳媒業的市場結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自Nicolas Negroponte等人的預言之后,產業融合問題開始引人注目,研究文獻日益增加。然而,這些文獻對產業融合進程中傳媒業的市場結構問題缺乏足夠關注。盡管這些文獻大多論及了產業融合的強化競爭效應,但是,融合如何強化競爭,融合進程中是否存在新的壟斷趨勢,什么力量將促成新的壟斷趨勢,強化了的競爭與新的壟斷趨勢將形成什么樣的市場結構,這種結構如何演進,等等,已有文獻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尚不十分清晰。
經典的市場結構理論主要是為了解釋結構、行為與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的出發點是比較準確地刻畫和衡量市場結構的狀況,通常的方法是用市場集中度來度量。市場集中度中的“市場”即指特定的產業。在產業融合的背景下,產業邊界的模糊、產業價值鏈的裂變使市場集中度的計量變得十分困難,并且,市場集中度的歷史數據并不能揭示正在變化中的市場(產業)的結構的演進情況。于是,如何在產業融合進程中研究傳媒業市場結構的演進將是一項新的課題。本文的任務即是討論產業融合進程中未來傳媒市場的競爭格局的嬗變。
二、產業融合對傳媒市場競爭的強化
(1)市場范圍變更拓展市場競爭范圍
在產業分立時代,傳統的電信、出版和廣播電視三大產業之間存在明顯的產業邊界特征,三大部門均有各自獨立的技術設備、特定的傳輸平臺和專用的終端設備,為消費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內容,其產業價值鏈是縱向一體化的,信息的生產、傳輸和接收過程自成封閉回路。從而,三大產業部門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競爭主要發生于同一部門內的不同企業之間。
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推動下,三大產業部門擁有共同的技術基礎、通用的傳輸平臺,為消費者提供類似的數字產品。伴隨各國傳媒管制政策的調整,原三大部門之間可以相互進入,形成高度開放的“大傳媒市場”。一方面,各部門的企業紛紛進入其他部門的傳統業務市場,比如,電信業進行高速數據傳輸、視頻傳輸,廣播電視部門開展語音業務和數據傳輸,互聯網進行視頻傳輸和語音業務;另一方面,各部門的企業競相進入新業務市場,比如IPTV,手機報紙,視頻電話等市場。于是,原三大部門的企業將在各自的傳統業務市場與各種新業務市場展開激烈的競爭。產業融合催生了“大傳媒市場”,拓展了傳媒市場的范圍,原三大部門之間不存在明顯競爭關系的企業在“大傳媒市場”面臨廣泛的競爭。
(2)產業鏈裂變重塑市場競爭格局
一般而言,市場結構與產業周期之間有著一種對應關系:在產業初期,市場是壟斷的;在產業趨于成熟過程中,市場從壟斷走向競爭;在產業的衰退過程中,市場則從競爭回到壟斷,一般收縮為緊密的、勾結性的寡頭壟斷(謝佩德,1980:P50)。傳統傳媒發展至今,大多已發展為壟斷程度很高的市場。伴隨三大部門的內容生產、傳輸平臺和接收終端不斷走向融合,原縱向一體化的結構裂變為橫向一體化的結構。這一橫向結構包括五個基本層次:內容、包裝、傳輸、操作和終端(Ono & Aoki,1998:P817-838)。這五個層次事實上是“大傳媒市場”的五個水平細分市場(周振華,2003:P1-10)。以往我們研究傳媒業的市場結構是討論電視、報紙等縱向市場的結構,而如今則是討論內容、傳輸和終端等橫向市場的結構。
在內容市場,數字化內容打破了內容生產對傳統媒介介質的高度依賴,內容生產得以獨立出來,并可以實現低成本的大規模生產,各種媒介的內容生產相互融合形成統一的、龐大的內容產業。新興的內容市場將是一個不由寡頭壟斷的競爭性很強的市場。在傳輸市場,三大產業的專用傳輸平臺逐步向非專用平臺轉變,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將發展成為“全業務網絡FSN(Full Service Network)”,相互之間可以實現互聯,最終可以實現完全融合(三網合一)。
在終端市場,伴隨電子消費品的數字化,原專用終端日漸發展成為“融合”的終端平臺。各生產廠商相繼進入對方市場,如英特爾、微軟、惠普、戴爾的主流PC巨頭都開始銷售電視機和其他電子消費品。終端市場競爭程度不斷強化。同樣,包裝市場和操作市場都具有很高的競爭程度。
由此可見,在產業融合進程中,產業鏈裂變重塑了市場競爭格局,傳統傳媒壟斷程度很高的縱向市場結構被瓦解,日益發展為競爭性較強的橫向市場,傳媒市場的競爭程度由此不斷強化。
(3)市場容量擴大加劇市場競爭程度
為什么市場結構與產業周期之間存在一種對應關系?按照Stigler的解釋,市場容量決定市場結構的演化(施蒂格勒,2006:P111-112)。從壟斷到競爭再到壟斷,這是由市場容量所決定的某一產業市場結構演化的一般規律。市場容量決定市場的競爭水平。在產業融合進程中,“大傳媒市場”的容量將迅速增加,主要體現在:
第一,消費者可以幾乎不受任何限制,在任何情境下無間隙地享用已有的和新出現的任何信息服務。傳統傳媒都是為消費者提供特定情境下的信息服務,比如,消費者無法通過傳統的移動終端享用數據服務、視頻服務,無法通過電視終端享用數據服務、電話服務,無法通過計算機終端享用視頻服務、電信服務。
第二,除了上述彌合傳統傳媒信息服務間隙的新業務之外,融合還開辟了許多新市場。其一,產業價值鏈的裂變使傳媒業分工深化,生產更為迂回,產生了許多中間產品和服務市場;其二,融合使消費者的每一電子終端都成為了綜合信息平臺,消費者不僅可以享用傳媒產品,而且獲得其他信息服務,如在線銀行、在線超市等。數據庫運營商和一些相關信息服務主體相繼成為傳媒市場的新主體。
第三,一般而言,消費者對傳媒產品的需求富有彈性,伴隨數字技術革命的不斷深入,各種傳媒服務的價格將不斷下降,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未來傳媒市場是一個規模日益擴大的市場,按照Stigler的理論其競爭程度將不斷加劇。市場范圍的擴大雖拓展了競爭范圍,但競爭僅是一種可能,是市場容量的擴大才加劇了市場競爭程度,競爭由此成為現實。
三、產業融合對傳媒市場壟斷因素的強化
產業融合對未來傳媒市場競爭的強化一直被研究者們津津樂道。然而,在產業融合進程中,未來傳媒市場在競爭被強化的同時也蘊含著許多新的壟斷因素。
(1)標準設計的壟斷效應
在傳媒融合時代,傳媒產業的價值鏈發生裂變,價值鏈的各環節由不同企業內完成,傳媒業由一系列橫向市場――內容、包裝、傳輸、操作、終端等市場構成,每一市場提供相應的中間產品(或服務),從而,這些中間產品之間的兼容性對所有生產者而言都舉足輕重,內容、傳輸和終端都必須有一定的兼容標準。這里的標準是指產品設計規則的標準化,而非產品的物理形式的標準化。兼容標準通過網絡外部性對傳媒市場結構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網絡外部性是消費環節的一種外部性,指一種產品或服務相對消費者的價值取決于該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規模,消費者人數越多,它的價值將越大。網絡外部性決定市場中只有一種產品標準勝出。在具有網絡外部性的市場,消費者不僅在選擇一種產品,而且是選擇一個網絡,消費者是否進入市場取決于已經進入市場的消費者規模。當兩家或者多家企業角逐于具有網絡外部性的市場時,某一企業的產品因已有的消費者規模不斷吸引新的消費者進入市場,而其它企業的產品則因缺乏一定的消費者規模而遭受新的消費者拒絕。結果,后者不僅沒有新的消費者,而且原有的消費者也將選擇另外的產品,最終其用戶網絡不斷萎縮直至消失;前者的消費者則規模越來越大,新進入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多,最終占有整個市場,“贏家通吃”。勝出者的產品設計規則成為市場的產品標準。
標準的制定者在市場中享有壟斷地位,它們既可以盤剝其他企業,又可以通過壟斷價格損害消費者的福利。網絡外部性產生了標準,而標準則意味著企業可以獲得更大網絡外部性。網絡外部性容易造成對某一產品的高度使用,導致該產業具有很高的集中度(周振華,2004:P11-18)。由于正反饋來自于需求方規模經濟,因此由標準設計而導致的壟斷的推動力量源自市場的需求方。這是產業融合時代壟斷所表現出的新特征。在傳統傳媒業,企業大多是縱向一體化的,傳媒價值鏈各環節都可以在同一企業內完成,從而不存在兼容標準問題,企業也就不存在因標準設計而產生的壟斷力量。
(2)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的增強
規模經濟是企業生產規模擴大過程中的成本節約,范圍經濟是企業產品組合擴大過程中的成本節約。在傳統傳媒業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就十分普遍,這曾導致了傳統傳媒市場不斷趨于集中。傳媒產品的數字化可以使傳媒企業在更大程度上享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這將是在產業融合進程中促使未來傳媒市場趨于集中的原動力。
規模經濟取決于產品的成本結構。在產業融合時代,由于傳媒產品的數字化,數字內容產品可以任意復制,并且在傳輸網絡建成后,增加一份數字產品的傳輸所導致的增量成本幾乎為零,從而,當第一份傳媒產品生產出來并傳輸給第一位消費者之后,傳媒產品的復制、再發行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意味著,產業融合時代的規模經濟將持續存在,傳媒企業的規模僅受市場需求的限制,而非成本結構的影響。同時,由于傳媒產品的復制、再發行的成本幾乎為零,其價格不再由成本結構決定,傳媒企業將具有很強的價格控制力量(即壟斷力量)。
范圍經濟取決于產品組合中資源的共享程度。在傳媒業,能否實現范圍經濟,主要取決于每一種傳媒產品的內容相似程度和把這樣的內容產品再包裝為其他不同形式的產品的難易程度(吉莉安,2004:P22)。在傳媒產業融合進程中,除一些新的產品形式伴隨融合不斷涌現之外,由于消費者需求的差異性,傳統傳媒產品的產品形式將長時期存在,所不同的是,數字技術將各種形態的內容――文字、圖像、影像、聲音等格式成用“0”和“1”表示的統一的數字信息,這些產品形式可以低成本地重新包裝、相互轉化。這可以使傳媒企業取得巨大的范圍經濟,它們不斷通過跨媒體經營而促使傳媒市場趨于集中。
競爭往往是趨于壟斷的新起點。在由縱向市場向橫向市場的轉化過程中,競爭日益激烈,但競爭的結果是,傳媒企業在橫向市場進行廣泛的橫向一體化,橫向市場的集中度不斷提高。為了獲得數字化時代日益顯著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傳媒企業不斷進行兼并擴張,并且在全球化背景下,這種兼并往往是全球范圍內的。最終,在產業融合的進程中,許多大型的跨媒體傳媒集團、跨國傳媒集團迅速形成。
四、媒介融合:競爭性壟斷與網絡型寡占的形成與發展
從上文的討論可以發現,在產業融合進程中,一方面傳媒市場的競爭被強化,另一方面傳媒市場又有趨于壟斷的趨勢,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市場結構?這一市場結構有何特征?此外,市場中大、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寡頭與寡頭之間的關系有何新的變化?
(1)競爭性壟斷
在經典理論中,根據市場的競爭程度或壟斷程度,一般將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四個市場的競爭程度依次下降,或者說壟斷程度漸次上升。其中,完全競爭市場僅是一種理論參照,在現實中并不存在,而完全壟斷在現實中也極為少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催生了競爭性壟斷。這是一種全新的市場結構,與現實中常見的壟斷競爭、寡頭壟斷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它的市場集中度要超出寡頭壟斷,但其競爭的激烈程度卻可以超出壟斷競爭,甚至可以接近完全競爭。從其壟斷趨勢來看,傳媒企業規模經濟的區間可以無限擴大,范圍經濟的區間也大為延伸,同時,規則的制定者、技術優勢的擁有者“贏家通吃”,傳媒市場的壟斷程度不斷加深。但從其競爭趨勢來看,市場是高度開放的,在位企業不僅經受著激烈的現實競爭,而且還面臨著巨大的潛在競爭壓力,競爭的結果是要么“贏家通吃”,要么被淘汰出局,競爭的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傳統寡頭由于擁有先行者優勢可以長期保持壟斷地位,而在競爭性壟斷市場,壟斷者的壟斷地位容易喪失,這一方面是因為先行者優勢不再無往不勝,另一方面是因為在“贏家通吃”的規律下,競爭的結果必然形成壟斷,高度的技術競爭和內容競爭可能隨時導致壟斷者易位。市場的競爭在于壟斷地位的競爭。于是,在競爭性壟斷市場中,競爭和壟斷雙雙被強化,市場的開放程度越高,競爭就越激烈,創新的速度就越快,市場的壟斷性就越強,集中度也就越高;而壟斷性越強,集中度越高,市場競爭反而越激烈(李懷、高良謀,2001:P29-37)。
第二,其壟斷的涵義與傳統意義上的壟斷截然不同。其一,傳統意義上的壟斷不僅是指企業的壟斷地位,而且是指企業的壟斷行為,為追求壟斷利潤,企業的壟斷地位必然導致壟斷行為,并遏制競爭。而在競爭性壟斷市場,從市場集中度上看,它雖是高度壟斷的,但從行為上看,它是高度競爭的,不僅是現實的,而且是潛在的。企業雖擁有很高的壟斷地位,但企業的壟斷地位難以形成壟斷行為。其二,傳統意義上的壟斷基于成本形成壟斷價格,而在競爭性壟斷市場,傳媒企業的價格控制程度主要取決于需求方的價格競爭,即消費者對傳媒產品的價值評價的競爭(李懷、高良謀,2001:P29-37),主要定價方法是根據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而實施的分期定價和版本定價:前者是先給對價格缺乏敏感的消費者定一個高價,隔一段時間后再給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定一個低價;后者是向對價格缺乏敏感的消費者通過精裝版定一個高價,向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通過平裝版定一個低價(李懷、高良謀,2001:P29-37)。
第三,競爭性壟斷市場是有效率的。傳統意義的壟斷是缺乏效率的,因為它遏制競爭,致使消費者福利受損,傳媒企業創新的動力不足。而在競爭性壟斷市場,市場高度開放,競爭十分激烈,競爭不僅促使企業創新,而且創新成為了競爭的主要乃至惟一的手段。從而,競爭性壟斷通過競爭與壟斷的結合而解決了規模經濟與經濟效率之間的沖突。
(2)網絡型寡占
競爭性壟斷市場中的競爭是激烈的,是殘酷的,但競爭并不是傳媒企業之間的所有聯系,相反,傳媒企業之間的合作和聯盟極為普遍。在產業融合進程中,傳媒產業鏈發生裂變后,許多傳媒企業的價值生產活動是互補的,它們通過彼此之間的合作和聯盟來滿足市場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對這些傳媒企業而言,如果它們需要對方,就必須把對方變為朋友。不僅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迫使傳媒企業積極尋求合作和聯盟。在競爭性壟斷市場,即使是擁有競爭優勢的在位壟斷企業,它們也時常處于不確定性中,因為潛在競爭者一旦擁有新的技術和內容,它們就會將在位壟斷企業轉化為潛在競爭者。在位壟斷企業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和內容創新。為了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在位壟斷企業往往通過合作和聯盟來吸納競爭者的核心資源。
普遍的合作與聯盟再次將競爭性壟斷市場與傳統的寡頭壟斷市場區分開來,傳媒市場日益發展成一個網絡型寡占市場。無疑,網絡型寡占市場首先是一個寡頭壟斷市場,有為數不多的寡頭占據壟斷地位,但與寡頭壟斷市場所不同的是,它是一個“寡頭主導,大中小共生”的協作競爭型市場。除了若干寡頭企業外,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圍繞寡頭企業通過合作與聯盟聯結成一個網絡組織。寡頭企業是網絡的締造者,并因其壟斷地位而成為網絡的樞紐,中小企業則是這一網絡中的節點。規模不同的企業進行專業化分工,專事于特定的橫向市場,從寡頭企業來看,由它主導的網絡組織可以取得以往縱向一體化類似的效果。從而,其壟斷地位不僅取決于其創新的能力,而且還取決于它駕馭合作與聯盟網絡的能力。
同樣,網絡型寡占市場也是有效的。第一,效率源自競爭,網絡型寡占并未因合作和聯盟而消弭競爭,寡頭之間的毀滅性競爭似一把利刃一直高懸于空,寡頭與中小企業之間為謀求在合作與聯盟中的有利地位也存在較強的競爭,即使是寡頭之間經常合作與聯盟,但也是“左手握拳,右手握手”。第二,網絡型寡占市場中合作與聯盟有效地遏制了過度的、分散的競爭。過度的、分散的競爭往往使市場陷入規模經濟與經濟效率之間的兩難困境,并制約企業的技術與內容創新能力。第三,網絡型寡占市場中合作與聯盟是實現網絡經濟效益的有效市場結構。網絡外部性使一個網絡的價值取決于這一網絡的使用者規模。在網絡型寡占市場,越多的企業進行合作與聯盟,它們就將鎖定越多的消費者,企業所獲得的價值分配也就越多。最終,生產環節也具有網絡外部性,一個企業獲得的價值取決于合作與聯盟網絡的規模。
網絡型寡占市場與競爭性壟斷市場并非不同的市場,它們僅是從不同的角度刻畫產業融合進程中的傳媒市場,后者側重于市場中的競爭,尤其是占據壟斷地位的寡頭所面臨的競爭,前者側重于市場中的合作與聯盟,尤其是由寡頭主導的各種合作與聯盟。兩者是同一市場的兩個側面。
五、結語
綜上所述,融合使未來傳媒市場的競爭與壟斷雙雙被強化。一方面,在產業融合進程中,市場范圍的變更拓展了市場競爭范圍,產業鏈的裂變重塑了市場競爭格局,市場容量的擴大加劇了市場競爭程度。另一方面,在未來傳媒市場,標準競爭中“贏家通吃”,標準設計者享有很高的壟斷地位,產品競爭中傳媒企業的規模經濟的區間無限擴大,范圍經濟十分顯著,傳媒企業規模日益擴大,市場的壟斷程度不斷提高。競爭和壟斷雙雙被強化,壟斷和競爭共生,未來傳媒市場最終演化成一種超出經典理論視野的新的市場結構――競爭性壟斷市場。與此同時,由于傳統傳媒業的縱向結構日漸裂變為橫向結構,未來傳媒市場的合作與聯盟成為必然,從另一個側面看,它是一個“寡頭主導,大中小共生”網絡型寡占市場。
總之,從市場集中程度來看,未來傳媒市場是一個壟斷市場,但因為競爭的強化而成為競爭性壟斷市場,也由于合作與聯盟的普遍而成為網絡型寡占市場。競爭性壟斷和網絡型寡占是從不同側面對未來傳媒市場的結構的刻畫。
參考文獻:
[1]陳力丹,付玉輝.論電信業和傳媒業的產業融合[J].現代傳播,2006(3).
[2]威廉•格•謝佩德.市場勢力與經濟福利導論[M].易家詳,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Ono, R. and Aoki, K., “Convergence and new regulatory frameworks,”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1998, 22(10).
[4]周振華.產業融合:新產業革命的歷史性標志――兼析電信、廣播電視和出版三大產業融合案例[J].產業經濟研究,2003(2).
[5]喬治•J•施蒂格勒. 產業組織[M]. 王永欽,薛鋒,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王相林,陳明森. 企業組織模塊化與市場結構的演進[J].東南學術,2007(6).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建筑施工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發展的需要,只有加強信息化的建設,加大對信息化系統的綜合利用,在建筑施工中實行信息化的先進管理,才能不斷提高建筑施工企業自身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把企業做得更大、更強。
1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發展現狀
1.1建筑施工信息化發展的原因
1.1.1主觀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后,市場的競爭已經趨于全球化,建筑施工企業也從原來“政府分配,公司承包”的模式過渡到“招投標競爭”的模式。由于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競爭機制尚不完善,建筑施工企業在參與國際化的市場競爭時,往往在“投標、資金回籠、驗收結算、施工成本控制”等方面碰到一系列困難。為了應對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以便在市場化的經濟發展迎頭趕上,建筑施工企業就必須全力增強其自身的競爭力,因此,我國的建筑施工企業已經有意識地努力提高競爭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通過采取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實行信息化的建筑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使企業逐步走向施工信息化[1]。
1.1.2客觀原因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而穩定的發展,這也促進了我國建筑工程的高速發展。隨著工程的規模越變越大,復雜程度也越來越高,在工程造價的計算、工程圖紙的設計、施工技術管理等方面,傳統的人工計算、手工制圖和單純的體力勞動等由于工作效率低、準確率低等原因,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建筑工程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借助于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把信息技術跟建筑施工技術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的綜合素質和市場競爭力,既符合市場環境的要求,也是對建筑施工企業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1.2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發展現狀[2]
我國建筑施工的信息化建設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逐步建立起來的,在這近三十年以來,取得了很不錯的成就。一方面,是建立了建筑施工企業信息系統,把計算機技術與工具軟件相結合,實現了企業內部管理和辦公管理的的一體化與信息化。通過電腦進行無紙化辦公的模式,不僅節約了勞動力,還能夠使建筑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另一方面,是把自動化控制技術合理地應用到建筑施工中,通過使用大量的自動化施工設備,加強了對高層建筑的垂直控制,以及對建筑測量沉降、工程測量的自動化檢測和分析,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程質量。
但是,我國的建筑施工信息化的發展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是對管理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存在不足:①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的普及,特別是投標、預算、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普及率還很低,只有30%左右。②信息化管理系統開發及使用的深度有待加強,目前一般企業還只是停留在對日常工作的數字化管理層面上,而對于數據分析、資源共享方面的性能還沒有得到挖掘。③企業決策者對信息化的建設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全面的了解,往往只是進行教條式的單純模仿,而不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應用。
2 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發展趨勢
2.1網絡及電子商務的普及化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網絡與電子商務廣泛應用的時代,網絡及電子商務的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這為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機遇。一方面,建筑施工企業通過網絡及電子商務的普及化應用,能夠更加快捷、方便地得到各種有效數據信息,用以完善與發展內部的信息化系統,同時,通過網絡數據庫,可以對施工的數據信息進行跨區域的交換和共享,這對施工項目的管理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徑。另一方面,網絡及電子商務具有相當便捷的可操作性、可復制性與可存檔性,使信息資源的整合得到大大的加強,也使人在建筑施工中的主觀重要性大為降低,人才的流動不再會對建筑施工造成重大的影響,企業的并購、重組、合作等變得更加便利。因此,隨著現代生產、管理模式的轉變,網絡及電子商務的普及化已經成為了建筑施工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2.2信息系統的全面數字化
我國信息化產業的發展,推動著我國建筑施工信息系統向著全面數字化的方向發展。在建筑施工的資源配置、人力資源管理、日常生產管理及財務管理等方面,均已開始實施全面的數字化信息管理。特別是一些大、中型的建筑施工企業,為了追求、搶占更多的市場,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一方面不斷利用自身的實力,購買各種先進的施工設備,引進高新技術,并以信息化系統為基礎進行管理,全面實現了施工管理的信息化,為建筑施工企業的全面數字化的信息管理打下了堅實的硬件基礎。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業加大了對信息化軟件的開發與使用力度,同時也加快了對全面數字化信息方面的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當今世界是一個數字化全面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已開始實施數字化的信息管理,這樣就為建筑施工的生產、管理等實現數字化的信息系統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必然性。建筑施工企業只有通過實施數字化的信息系統,掌握了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技術,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抓住機遇,搶占先機,贏得主動權[3]。
2.2 信息系統的科學化
信息系統的另外一個發展方向是科學化。在建筑施工企業的管理上,主要是對施工計劃、原材料供給以及資金的預結算等進行管理,傳統的管理是通過手工進行數據的歸類與建檔,不但勞力費時,效率低,而且查詢既麻煩又費時間,還容易出錯。建筑施工企業使用信息化系統后,通過建立信息數據庫,進行分類別類的整理,并建立好檢索條目。這樣一來,一方面,建筑施工企業的各個部門都可以根據需要,通過檢索查詢自己需要的數據,不但能夠大大縮短檢索查詢的時間,而且提高了準確率,有關的管理人員通過這些操作就能夠及時掌握工程施工進度等各種信息,把握好資源的合理調配與使用。另一方面,通過各種輸出設備能夠把需要的數據信息進行格式化的輸出,實現辦公自動化。最后,還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技術,對基礎信息進行自動化的分析、整理,歸納出更深一步的有用信息,為生產管理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3信息系統的市場導向性
在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建筑施工企業也都在以市場為導向對企業進行規劃。一方面,企業根據施工項目的實際數據來不斷完善數據庫信息,同時根據市場上的人工、原材料、設備等實時數據,及時修正企業內部的數據庫信息,做到數據信息與時俱進。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的波動,在企業內部,根據自身的施工成本和市場價格等,建立一個完整的投標報價系統,并根據不同標的、不同時期的市場價格的變化,對數據庫信息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在投標時就可以對施工造價進行更準確的預算,同時對競標對手進行科學合理的測算,以增加投標的中標率。
3 結論
綜上所述,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建筑施工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只有充分把握好這一點,積極地進行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才能在未來的國際化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科技期刊作為傳播載體,兼具傳播科技知識、促進科技發展的使命,這就決定了科技期刊必須同時考慮學術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
學術競爭力
科技期刊的學術競爭力是指科技期刊出版主體向讀者提品和服務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以優質稿源、嚴格審稿和編輯出版質量,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學術信息。(2)優化編輯出版流程和期刊流通渠道,快速為讀者提供學術前沿信息。(3)根據作者、讀者需求,建立起暢通的讀者一編輯一作者溝通渠道,牢固樹立“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并兼具此種能力[2]。
市場競爭力
科技期刊的市場競爭力是指科技期刊出版主體占領市場、獲取盈利和自身發展的能力,它是維系期刊生存的關鍵,主要包括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其中,經營管理能力是通過期刊編輯出版隊伍內部管理,來展示期刊的市場競爭力;市場營銷能力是從期刊開拓營銷渠道、完善營銷手段、建立品牌等方面來衡量期刊的競爭力。
學術競爭力與市場競爭力的關系
學術質量是期刊價值的生命力,是期刊競爭力的首要關鍵因素,而提高學術競爭力首先能夠吸引優質稿源,只有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優質稿源,才能吸引讀者,從而增加受眾范圍,提高期刊閱讀量及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得以相應提高,也就提高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而市場競爭力是期刊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缺乏市場競爭力,期刊就會失去用戶群體和生存基礎,導致其學術競爭力的喪失。因此,學術競爭力是期刊參與市場競爭的基礎,體現期刊出版主體的內涵,即內在品質,市場競爭力體現期刊出版主體的外部市場,二者之間共生、共存,互為因果[3]。
2科技期刊競爭力影響因素
作者隊伍與優質稿源
“以質量求生存”是科技期刊的不懈追求,學術價值是期刊修身立命的根本,毫無爭議地說,內容質量決定其學術質量,這就要保證期刊刊載內容的實用性、前沿性、創新性,只有這樣,才能把對專科發展有指導價值的作品推出去,從而促進學科發展。而要獲取優質稿源,依賴于期刊的作者來源、專家審稿水平、編輯素質,也與學科整體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通常情況下,期刊的定量評價都是通過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來進行,而這些指標從根本上來說是由期刊論文的作者水平決定的,因此,高水平作者隊伍必然是科技期刊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也會成為科技期刊在市場競爭中竭力爭奪的主要對象[4]。
期刊社人力資源要素
科技期刊是知識密集型行業,與期刊編輯出版質量密切相關的人力資源主要包括:編委會、審稿專家、主編、編輯出版隊伍。編委會是整個期刊編輯出版方針和計劃的制定者,是期刊發展方向的把握者。編委會是負責期刊學術領導的組織機構,其職責是貫徹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執行上級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堅持辦刊宗旨;根據學科發展動向和廣大讀者的需要,研究期刊的總體設計及導向,指導編輯部制定編輯方針、報道計劃;承擔組稿、審稿、定稿工作,保證期刊的學術質量;培養、壯大審稿隊伍和作者隊伍;收集讀者、作者意見,研究解決期刊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關心編輯部建設和編輯人員的成長;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擴大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5]。審稿專家通常都由科技期刊所在領域的學術權威組成,他們負責對具體論文的學術質量進行鑒定,并對其提出修改意見。如果說優秀的作者是科技期刊學術質量的決定者,那么,審稿專家就是科技期刊學術質量的把關者.主編是期刊社的靈魂,其學識、學術水平、辦刊理念、經營意識等對期刊的整體水平和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她直接決定著稿源的組織、經費的運籌、市場的開拓、質量的把關和長遠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主編具有對文化環境的感悟力,特別是本專業領域科學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力與敏銳反應力,并由此形成期刊獨特的編輯思想,并組織編輯進行專題策劃,由此形成期刊的特色欄目;作為期刊社的管理者,主編具有出色的管理能力,因為雖然期刊社人員不多,組織結構較簡單,但每位編輯的背后都有許許多多的作者、讀者及其他相關人員,編輯系統的管理并不簡單,所以,應用科學管理方法結合本期刊社實際,創建具有特色的管理機制與運行模式十分重要。合格的編輯應該一專多能,既有廣博的知識面,又有精深的專業知識[6]。其日常職能包括:(1)選題策劃。精心選題、組織策劃是確保科技期刊高水平、高質量的首要環節,要緊密圍繞專科特色,瞄準學術前沿、熱點問題,準確及時地予以報道。要能夠反映當前學科門類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并結合國內外科技發展動態來確定期刊的選題計劃。(2)審稿與編輯加工。審稿包括編輯對稿件的主題、科研設計、先進性、學術水平、成果意識、實用價值等進行初審篩選。編輯加工內容包括刪節、補遺、糾錯、校訂與科技名詞規范化使用。2017年7月6~15日本人參加了科技名詞規范與出版物質量提高培訓班,通過培訓,深切體會到國家新聞出版部門對科技名詞規范化使用的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并反復強調優先使用國家審定出版的規范詞,這也是編校質量檢查的重要內容,如果使用名詞不符合規范,檢查審核時每處計1個差錯;專業字母詞在文中首次出現能譯成中文的未擴注中文名,每處計0.5個差錯;俗稱是非學術用語,不應使用。期刊出版質量管理規定估計2017年年內出籠,這將更有利于期刊質量的提高。(3)組稿。編輯結合本學科具體情況選定主題,然后可通過參加學術會議、組織專題講座、面談、公開征集、從自由來稿中選擇集中等方式獲取相關稿件。(4)文字校對與發排。要完成以上任務,要求編輯具備文稿的鑒別能力;科學的思維能力;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具備印刷、發行知識;公關能力。另外,期刊社要參與市場競爭,還應配備具有專業知識的市場營銷人員,負責期刊的宣傳、品牌策劃等,為提升期刊的市場競爭力服務。
3數字化出版
在國際媒體發展的新形勢下,各種新興媒體技術在社會文化領域大放異彩。根據國家廣電總局關于媒體市場的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加快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通過資源優化以及投資整合,使文化產業方面GDP不斷取得突破。在媒體廣告方面,卻放緩了發展腳步,在2010年和2011年媒體廣告創收數據表現出僅為1%—2%的低速增長;而在新興媒體發展領域卻逐年體現出蓬勃的發展動力,尤其在互聯網行業,通過廣告創收就在2011年底突破了50%的增幅。可以說,隨著媒體行業科技的進步,數字信息化媒體資源給我國媒體市場帶來了一場深刻的革命。如今,數字電視、3D電視、手機電視、移動電視等新型廣電數字終端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開始普及。與此同時,一些廣電新媒體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使媒體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在廣電新媒體的發展環境下該如何制定發展思路,廣電新媒體技術如何得到廣泛的應用,如何把廣電新媒體技術用于社會文化發展之中,本文就以上問題展開具體分析。
一、廣電新媒體在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科技的發展催生新型媒體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本世紀初,廣電新媒體的新型文化輿論傳播形式的出現標志著廣電媒體行業進入第三次技術革命。從上世紀我國媒體行業以廣播電視類單一媒體傳播渠道的普及和利用開始,到近年來媒體信息數字化應用,使廣電媒體的發展確立了發展的新思路。媒體行業向企業化轉型,參與到社會主義市場競爭體系中,使得媒體產業的生存具有潛在的危機感,因此,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創新媒體方式,運用多元化媒體渠道,是現代廣電新媒體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廣電新媒體加強了對網絡資源的利用,媒體的數字化表現平臺也與網絡有著更為緊密的關系,對于網絡這一創新媒體發展平臺,是各類媒體企業競爭角逐的舞臺。
在新媒體領域具有更多技術創新的是社會媒體企業,而在新的競爭環境下,這些媒體企業逐漸顯現出自身的發展優點:如戶外媒體傳播技術最早的應用者分眾傳媒;車載電視媒體與公交媒體立體平臺融合的世通華納傳媒公司;中國互聯網的先行者新浪和搜狐傳媒;繼而在互聯網媒體領域又出現了諸如阿里巴巴、百度、網易等新型綜合性傳媒企業;視頻網站中如國內視頻的生力軍優酷傳媒、酷6網、56網以及迅雷等視頻媒體企業也在網絡化廣電新媒體的競爭舞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廣電新媒體發展的新時代,傳統官方廣電媒體的發展面臨著很多巨大的壓力,既有很多優秀媒體企業的出現搶占了媒體發展的優先市場,同時,傳統的廣電媒體管理方法已經約束了廣電新媒體的改革與發展。
首先表現在廣電新媒體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市場屬性,由于我國廣電媒體行業還是實行“四級辦廣電”的管理制度,對媒體市場自由化競爭形成了一定的束縛。“四級辦廣電”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廣電媒體事業運行的基本管理方案,媒體創辦方案審核需要經過中央、省、地、縣四級文化系統逐級審核通過,這種陳舊的媒體審核體制在如今變化多端的市場競爭中具有很強的阻礙作用。
廣電網站的應用就是一個很好很生動的具體實例。互聯網數字媒體的開發應用對傳統電視廣播媒體造成巨大的沖擊,由于互聯網準入門檻沒有設限,具有充分的市場化競爭空間,眾多新興媒體企業看中了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商機,在短短幾年中就突破300萬家互聯網傳媒企業,而地方廣電媒體雖然也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化革新,但觀念陳舊,經營理念跟不上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在內容理念方面就已經輸給了媒體企業。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硬件的使用方面,各大媒體企業不斷開發自己的專屬軟件應用,有的軟件具有強大的生活應用功能,使人們更看重這些新興媒體企業的創新成果,而廣電媒體對于硬件的革新與升級方面已經被媒體企業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其次,廣電媒體在經營與宣傳中面臨巨大的困境,由于廣電媒體在進行事業單位向企業化經營模式的轉型時間不久,很多廣電集團依舊采用事業化管理制度,出現企業管理的“雙軌性”特征,這一方面是廣電媒體具有社會輿論文化宣傳載體的功能,另外在通過轉型之后還需要經營企業經濟效益,這兩個問題是廣電媒體發展的中心原則。廣電媒體作為國家政策方針的第一宣傳陣地,在媒體內容方面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另外,廣電媒體是作為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宣傳前線,具有很強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如果考廣電媒體企業利益化似乎有些“矛盾性”。廣電新媒體是具有高成長的文化產業,其經營方式也需要向著新環境的發展要求積極探索,追求經濟利益與廣電媒體的輿論宣傳并不是背道而馳,只是前者作為企業經營的原則,后者作為企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如果把廣電媒體的宣傳與經營二者分開,就不利于廣電新媒體事業的健康發展。
第三,廣電新媒體的建設和發展缺乏相應的合作競爭機制,所謂合作就是廣電新媒體企業與傳媒企業進行動態合作,把媒體經營放在市場化的廣闊空間中進行。如現在已有的CCTV移動頻道就與車載電視移動傳媒世通華納公司進行互利合作,在移動傳媒廣告宣傳中,既能夠拓寬廣電新媒體企業的融資渠道,又能夠通過車載傳媒來做到社會輿論宣傳,擴大宣傳效果,這就是一舉兩得的成功范例。在新形勢下的廣電新媒體企業必須注意市場多元化的發展要求,以合作促發展,帶動地方(區域)媒體在更廣闊范圍內的覆蓋,獲得更為豐富的市場資源。
最后,是廣電媒體具有的“特權”效應驅使企業“惰性”的出現。由于廣電媒體在電視節目中具有強大的壟斷性特征,地方電視臺就擁有地方廣播電視使用的所有權力,導致很大一部分廣電媒體企業不思進取,把電視廣告投放當做穩定高效的經濟收入,由此便失去了參與市場競爭的活力,固步自封,坐吃山空只會導致企業被社會淘汰。
二、廣電新媒體經營發展討論
在國家關于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正面臨著空前的機遇,新媒體作為傳媒產業的生力軍,更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眼下廣電新媒體抓緊時機融入市場競爭的大軍,猶未為晚。因此,要求廣電新媒體的發展必須要打破常規,在發展中摸索、創新適合我國廣電新媒體發展的具體道路。
(一)打破行政區域劃分,采用多地域聯合運作方式
我國廣電媒體企業的運作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如果僅僅依靠本地資源進行廣電媒體運作,勢必會造成運營成本短缺的現象。因此在廣電新媒體的發展中,必須打破行政區域劃分,合理利用廣闊資源進行媒體傳播。各級電視臺要建立廣電局、臺、網絡三位一體的新型媒體信息環節,搭建整體運作模式下的廣電宣傳平臺,充分發揮廣電網絡在市場資源中合理利用,創建新型合作機制,著力擴大廣電媒體的覆蓋范圍。
(二)放寬資本準入條件,促進新媒體領域創新
廣電媒體的資金投入是廣電事業發展的直接動力,資金的投入必然要求做到高效的收入回報,因此廣電媒體需要不斷開拓市場,尋求資金投入的良性循環經營模式,以循環資金促進企業的二次發展。廣電媒體對于社會資本的吸納應該采用多種合作渠道,首先必須樹立良好的信用合作形象,在加強與社會傳媒企業的合作過程中,要體現出公平原則,不能再封閉在自我壟斷的空間中,在資本投入中,要合理利用廣電媒體行業的發展優勢,尋求與企業的合作突破,在良性的經濟效能運行中為后期發展提供循環資金保障。
(三)盡快建立廣電媒體發展規劃,提升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廣電媒體的改進方案與發展規劃是在無數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因此,具有高成長的廣電媒體企業的成功經驗是很多在發展媒體企業應當學習借鑒的。由于區域限制,媒體發展改革思路會受到利益與區域經濟的限制,尤其在自主知識產權方面,作為媒體企業發展競爭的核心動力,是不能與所有媒體企業共同分享的。因此,相關部門應當盡快落實出臺關于廣電新媒體提升改革的規劃方案,提高國內廣電媒體發展的整體水平。在廣電媒體發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經濟發展與產業鏈效應的互利關系,如3D電視臺、高清頻道的推出,勢必會帶動3D電視,大屏幕彩電的生產與銷售,因此在尋求市場資源方面要注重與產業鏈之間的共同獲利經營,使廣電新媒體的發展更為堅實穩定。
新型廣電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文化產業的固定發展模式,向媒體行業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發展要求。面對新環境下各種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廣電媒體企業必須時刻革新觀念,以市場經濟為發展的主要導向,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廣電新媒體的發展提供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尼紹光.廣電系統網絡新媒體的內容管理平臺建設[A].第七屆全國互聯網與音視頻廣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7.
[2]李里.傳統廣電媒體的新媒體之路[J].現代電視技術,2012(1).
[3]徐敢峰.從文化產業角度看廣電新媒體發展[J].現代傳播,2008(3).
[4]廣電新媒體發展之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09(4).
1.1建筑施工信息化的客觀原因
今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傳統的以人工計算工程造價的計算方式、手工描繪工程圖紙的設計方案以及單純的依靠人工體力進行建筑工程的建設行為,以無法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在建筑施工方面,引進高科技信息技術對建筑施工企業傳統的施工生產方式和施工技術進行現代化改造,是市場經濟環境對建筑施工提出的客觀要求。同時,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建筑施工的過程中,也是建筑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提高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1.2建筑施工信息化的主觀原因
我國加入WTO之后,為了增強國內建筑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打破傳統的“以政府分配項目,建筑公司承包”的建筑施工模式,促使我國的建筑業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形勢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國對國內的建筑施工企業采取了“投標競爭”的形式,以謀求在建筑施工領域有步驟有層次的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的競爭意識。進而促使建設施工企業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
但是,雖然國家在建筑領域內的這些改革,提高了我國建設施工企業的競爭意識。但是,建筑施工企業在參與實際的市場競爭時,也遇到“投標中標難、回籠資金難、驗收結算難、項目低價中標后成本控制難”的難題。并且,由于我國現階段市場競爭機制的還尚未完善,這一社會現實更加大了建筑施工企業解決這四大難題的難度。由于社會現實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所以,既然建筑施工企業無法改變市場競爭體制,為了尋求企業自身更好的發展,建筑施工企業就必須從改善自身的管理觀念和管理方式入手,從而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具體而言,建筑施工企業可以從創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體制、經濟結構、投資方式等方面入手,建立包括辦公信息系統、企業資源系統、過程控制系統和項目管理系統四部分的建筑企業信息管理體系。這四部分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為建筑企業內部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通過建筑施工企業的這些改革創新的舉措,可以增強企業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抗風險能力,從而促使建筑施工企業更好的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在施工企業中,利用高新信息技術對建設施工實行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提高資源利用率,擴大建筑施工企業的信息渠道,使施工企業從產值效益型轉變為管理效益型的有效途徑。
2.建筑施工信息化發展的趨勢
2.1全面數字化的趨勢加強
伴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建筑施工過程的信息化程度也得了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在國內建筑施工行業中,全面數字化和網絡化趨勢已經滲入到了建設施工的資源配置、建筑施工的財政管理、建筑施工的人員利用、建筑施工的日常安排等各個方面。其中,我國國內的很多大中型建筑施工企業,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商機,打贏這場現代市場的信息戰。更是充分地利用企業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在建筑施工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方面,不僅引進了先進的信息高新技術和設備,為施工信息系統的建設提供堅實的硬件環境。并且,為了實現企業的長足發展,建設施工企業更是注重了數字信息方面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軟件環境。
21世紀是一個數字化的時代,這不但為包括建筑企業在內的眾多生產經營部門實現數字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還為這一趨勢的推動提供了必要性。誰先掌握了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技術,誰就能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抓住機遇。
2.2網絡及電子商務的普及網絡的發展
網絡及電子商務的普及網絡的發展為建筑施工企業提供了有利的機遇。這主要表現在借助于互聯網,建筑施工能夠得到更便捷的信息數據支撐,而且對于建筑項目的管理來說,網絡同樣提供了信息處理和存儲的有效途徑。此外,在信息交換方面,借助于內外部網絡則實現了對建筑施工信息數據的無障礙交換和共享,并且通過網絡數據庫的建立,為便捷的檢索相關信息提供了可能性。隨著網絡化的發展和現代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電子商務也成為建筑施工的重要發展趨勢。
網絡及電子商務的操作性強、可復制和存檔的便捷性也在建設施工企業的企業重組,企業合作中凸現出來。傳統的建設施工企業的管理模式,注重了“人”的主觀地位,人才的流失可能導致整個建設施工企業無法正常運行。而網絡及電子商務的運用,加強了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即使沒有當事人的參與,整個信息系統由于自身完善存檔工作而保證企業高效的運轉速度,也能在短時間內,綜合有效地信息,保障施工的順利進行,而也降低了人的主觀重要性。與此同時,電子商務的實現,節約了建設施工企業出門洽談業務的經費,節約了企業資金。
2.3信息里用的科學化趨勢加強
建筑施工企業統一的工期信息可分別為生產計劃、材料供應、預算等方面。建筑施工統計部門從各自的需要出發進行檢索,而數據庫規模和種類的增加, 使施工人員不但可以及時掌握施工項目自身的信息, 還可檢索到與自己工作有關的各種技術資料與管理規定, 獲得全面的信息支持。此外, 檢索結果還可加工為各種需要的格式輸出, 支持辦公自動化。在信息利用方面, 基于計算機軟件技術, 引入科學統計分析方法對基礎信息進行自動深加工, 進一步產生支持決策的有效信息。例如, 可提供工期、質量、成本分析工具軟件, 分析比較實際工期與計劃工期, 排定下一階段生產計劃; 發現質量通病并查找原因; 及時匯總成本, 找出節支或浪費發生的主要環節。
2.4市場導向性趨勢加強
施工建設企業為了應對紛繁復雜的市場形式,常常根據中標項目的水準完善市場價格數據庫。與此同時,根據市場人工機械成本, 主材、周轉材消耗水平建立市場定額庫,進而修正企業內部定額數據庫,另外在建設施工作過程中,應不斷完善企業技術資料儲備。建立基于企業內部定額及市場價格基礎上的投標報價分析決策系統;以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在不同標的、交易規則、業主、對手構成特定市場條件, 分析不同市場環境對投標人及投標技術、價格的影響, 分析價格變動因素,對照企業成本價格, 得出工程結算利潤的變動規律, 再根據測算競標對手出價范圍, 結合幾率分析判斷修正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