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6 10:00: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教學的利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大學英語課程是各大高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面對學生數量陡增、教學設備和教師資源相對有限等多方面因素,教師的授課方式守舊,評價機制單一,從而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性,教學效果不佳。近些年來,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大學英語教學解決了一些問題。
一、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利弊
大學英語傳統教學是以教師、課堂、課本為中心,通過課堂面對面地講解、交流和板書來傳授知識,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語言知識為目的。傳統教學通常采用班級為單位授課,教師主講,強調教師是教學的權威、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進度和教學活動的控制者,學生則是相對被動的接受者。
1.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利處
第一,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人生的導師,對學生的專業素養、道德品質、人生觀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第二,教師在傳統教學的課堂上注重英語基本功的訓練。傳統的板書形式便于讓學生記筆記,掌握重點和難點。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鞏固薄弱環節,反復訓練。第三,教師在課堂上豐富的體態語言、面部表情等都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進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此外,一些優秀教師的獨有的教學方式、教學風格,讓他們的課堂聲情并茂、引人入勝,這是其他教學方式或模式無法比擬的。
2.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弊處
第一,目前英語教學的模式大多沿用“復習――導入――講解――鞏固――作業”的程序,這種模式不利于學生充分發揮潛能,教學環境和學習環境相對單調,教學過程相對程式化。第二,傳統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忽視學生的聽力能力的培養,不太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只把聽力當做分離的技能,而且訓練有限。第三,傳統模式中幾乎一直以教師為主,將教師備課認真、講課內容豐富、講課有條理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而忽略學生在課堂和課后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二、網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利弊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模式以文本書籍、光碟軟件、網上資料三種資源為基礎,以學生自學和合作學習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儲存能力、檢索能力、多媒體表達能力、協作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使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質,為他們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1.網絡大學英語教學的利處
首先,網絡教學模式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豐富多樣,展現了充分的靈活性、實時性、自主性的特點,同時實現個性化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二,網絡大學英語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網絡教學中“學”成為主體,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教師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第三,網絡教學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征,這體現在學習內容和學生個體兩個方面。相對傳統教學來講,網絡教學可以更好地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的方式、內容等,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在網絡環境下,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和老師或同學之間自由交流,促使學生的自主思考。
2.網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弊處
第一,網絡能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但同時會因為信息量過大,使學生缺少必要的思考時間,而且很難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第二,我國長期以來的傳統教育已經使學生養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習慣,因此很多學生感覺自己處于無所適從的學習狀態,導致學習準備不足和一些學習問題。第三,學生在網絡學習的環境下抗干擾能力差,容易受到誘惑,缺省獨立判斷能力和自制力。此外,網絡大學英語教學還存在教學評價機制不夠健全、網絡管理尚未成熟、教師本身的計算機水平不高等問題。
三、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一些建議
網絡技術確實給大學英語課堂帶來巨大的變化,然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刻意地使用網絡技術,英語課堂就會變成網絡技術的展示課。因此,大學英語傳統與網絡教學的整合很有必要。
1.教學方法方面
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目標的不同,教師要整合使用傳統和網絡教學方法,如翻譯法、直接法、情景法、聽說法、交際法、自主探討法、個別化教學法等,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教學信息量方面
教師要堅持傳統印刷教材與多媒體課件、網絡信息資源、音頻、視頻教材等非紙質教學資源并存使用,做到優勢互補,并且要控制好教材的使用和組織好教學資源。
3.教學評估方面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其要用形成性手段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其結果的評價,并通過這種評價影響其學習過程并且促進其學習。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整合,由以教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在每一堂課上的表現和參與程度與學生的成績密切相關。同時對網絡教學的學習評價體系進行改善和完善也是必要的,如在網絡教學平臺上開通“交流”、“留言”等功能,讓學生參與其中。
總之,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既然存在必定有它的理由,而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和學習手段,在將來必然會得到巨大發展。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的有效整合,能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獲得知識和技能,充分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信息技術應用于各學科領域的相關研究與實踐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展開,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界關注、重視的一個研究課題,它的普及推動了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全面建設。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可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的方式,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真正落到實處。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作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計算機的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條件。
一、網絡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概念是由Henri 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來,自主學習已經成為教育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自主學習源于人本主義,并隨著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興起而逐步發展、成熟起來的新教學理念,是一種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現代學習理念,也是目前應用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西方學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1997)、Cotterall&Crabe(1999)等都對此進行了研究,我國對此也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終身學習能力,不僅使他們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步入信息時代,網絡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網絡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師不是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而是對學生知識的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樣,為學習活動創建了一個超級信息平臺。使學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權與決策權,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構建者,這對學生運用能力的提高起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對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積極的影響。提倡網絡自主學習,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主動接受和探究學習;強調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在網絡自主學習與合作過程當中的互動:關注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注重對知識的全面把握,注重個人的整體發展,構建個體的知識結構體系。
二、網絡自主學習與翻譯教學
以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知識傳播和應用的重要引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帶來的革新是全面的,它的應用對實踐創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重要源泉:用網絡教育促進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是國家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當今世界各國進行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目標。
將網絡自主學習運用到翻譯課程教學中來,使教師用新的教學理念與新的學習理論探索新的學習方式,完全符合當前翻譯教學發展趨勢:網絡自主學習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將帶來課程資源的變化:擴大課程資源范圍與資源共享,同時帶來學生方式的革命:網絡自主學習有利于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習者的主體能動性,培養學習者運用各種資源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信息技術可以作為自測工具,有利于學生自我反饋,發展學生的思維:也可以作為教師電子測評的手段優化評價過程,革新傳統的課程評價觀和方法。
早在本世紀初,學者們就呼吁翻譯教學要重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手段,實現翻譯教育的信息化,以提高翻譯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人們對多媒體教室網絡、計算機輔助技術、語料庫等在翻譯教學的應用做了有益探索;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翻譯課程中廣泛采用成為翻譯課程的發展趨勢之一。翻譯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源,電腦與網絡已成為現代譯者必不可少的工具與手段。網絡信息資源為翻譯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借助這種資源解決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翻譯困難,從而大大提高翻譯的效率和準確性,網絡已成為譯者不可或缺的幫手。
然而我國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通過學與教方式變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還不夠,尤其是翻譯教學領域在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見。要改變目前翻譯教學的落后現狀,就應在這一方面進行大力研究,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優化課程教學、優化教學資源、優化發展學生綜合翻譯能力、有效指導翻譯自主學習,即通過網絡及網絡自主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提高學生充分利用與有效應用網絡資源的能力。
三、傳統翻譯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的利弊
(一)傳統翻譯課堂教學利弊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仍有很強的生命力,之所以仍有許多學生愿意花錢去上新東方學校而不是在家里自主學習,之所以還有學生去參加英語培訓班學習,就是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面對情感因素的影響,Kmshen認為各種情感因素,如缺乏動機,自尊心不強、焦慮等會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心理障礙,從而阻礙學習,教師可以鼓勵缺乏自信的學生并使其進步,可以對學生進行理想注意交易以激發其學習動機,并將授課與育人相結合等等,這些面對面的師生互動以及課堂教學的人情味和人性化因素是機器所不具備的。 轉貼于
傳統的翻譯課堂教學中,教師教授翻譯理論與技巧知識,給學生構建翻譯體系的宏觀構架,讓學生了解翻譯體系的脈絡與相關實踐知識,師生之間可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流,在教學中能及時發現問題與解決一定問題,但課堂課程的教授難以因材施教,學生實踐、運用機會少,純理論的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利弊
翻譯課堂教學由于課時少,實踐機會少等諸多不利翻譯實踐能力培養的因素,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將成為提高翻譯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網絡自主學習課程的研究成為翻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主要是為了順應翻譯學科發展的實際,順應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順應學生對提高翻譯能力和翻譯素養的現實需求,在翻譯教學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翻譯的主動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營造一種能支撐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
網絡輔助翻譯課程集成了大量的翻譯教學資源和設計了較豐富的翻譯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能力,自主開展翻譯學習,實現因材施教。網絡為學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的記憶功能,避免重復的翻譯工作,并通過網絡的平行文本進行比照,彌補了中國學生英語語言能力不足的缺陷,降低了漢譯英的難度,消除了學生慣有的為難情緒,增加譯文的地道性;還可利用網絡信息,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在傳統的翻譯練習模式下,很多學生是為老師作翻譯,不認真閱讀原文、譯文粗制濫造,馬虎了事:在網絡學習下的翻譯練習,練習譯文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在網絡上,擴大了讀者群,學生潛意識中有把練習做得更好的沖動,因此,質量意識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但在網絡自主學習中,處在虛擬的世界中,學生易出現焦躁、迷茫與失落等情緒,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不能持之以恒地參加網上學習交流活動,在自主學習遇到問題時,得不到幫助和指導,缺乏人際交流,學習者難以進行錯誤分析,也不利于教書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97(2008)12-044-02
信息技術應用于各學科領域的相關研究與實踐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展開,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界關注、重視的一個研究課題,它的普及推動了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全面建設。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可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的方式,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真正落到實處。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作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計算機的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條件。
一、網絡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概念是由Henri 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來,自主學習已經成為教育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自主學習源于人本主義,并隨著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興起而逐步發展、成熟起來的新教學理念,是一種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現代學習理念,也是目前應用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西方學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1997)、Cotterall&Crabe(1999)等都對此進行了研究,我國對此也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終身學習能力,不僅使他們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步入信息時代,網絡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網絡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師不是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而是對學生知識的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樣,為學習活動創建了一個超級信息平臺。使學生具有更多的自與決策權,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構建者,這對學生運用能力的提高起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對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積極的影響。提倡網絡自主學習,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主動接受和探究學習;強調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在網絡自主學習與合作過程當中的互動:關注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注重對知識的全面把握,注重個人的整體發展,構建個體的知識結構體系。
二、網絡自主學習與翻譯教學
以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知識傳播和應用的重要引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帶來的革新是全面的,它的應用對實踐創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重要源泉:用網絡教育促進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是國家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當今世界各國進行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目標。
將網絡自主學習運用到翻譯課程教學中來,使教師用新的教學理念與新的學習理論探索新的學習方式,完全符合當前翻譯教學發展趨勢:網絡自主學習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將帶來課程資源的變化:擴大課程資源范圍與資源共享,同時帶來學生方式的革命:網絡自主學習有利于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習者的主體能動性,培養學習者運用各種資源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信息技術可以作為自測工具,有利于學生自我反饋,發展學生的思維:也可以作為教師電子測評的手段優化評價過程,革新傳統的課程評價觀和方法。
早在本世紀初,學者們就呼吁翻譯教學要重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手段,實現翻譯教育的信息化,以提高翻譯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人們對多媒體教室網絡、計算機輔助技術、語料庫等在翻譯教學的應用做了有益探索;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翻譯課程中廣泛采用成為翻譯課程的發展趨勢之一。翻譯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源,電腦與網絡已成為現代譯者必不可少的工具與手段。網絡信息資源為翻譯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借助這種資源解決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翻譯困難,從而大大提高翻譯的效率和準確性,網絡已成為譯者不可或缺的幫手。
然而我國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通過學與教方式變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還不夠,尤其是翻譯教學領域在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見。要改變目前翻譯教學的落后現狀,就應在這一方面進行大力研究,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優化課程教學、優化教學資源、優化發展學生綜合翻譯能力、有效指導翻譯自主學習,即通過網絡及網絡自主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提高學生充分利用與有效應用網絡資源的能力。
三、傳統翻譯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的利弊
(一)傳統翻譯課堂教學利弊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仍有很強的生命力,之所以仍有許多學生愿意花錢去上新東方學校而不是在家里自主學習,之所以還有學生去參加英語培訓班學習,就是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面對情感因素的影響,Kmshen認為各種情感因素,如缺乏動機,自尊心不強、焦慮等會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心理障礙,從而阻礙學習,教師可以鼓勵缺乏自信的學生并使其進步,可以對學生進行理想注意交易以激發其學習動機,并將授課與育人相結合等等,這些面對面的師生互動以及課堂教學的人情味和人性化因素是機器所不具備的。
傳統的翻譯課堂教學中,教師教授翻譯理論與技巧知識,給學生構建翻譯體系的宏觀構架,讓學生了解翻譯體系的脈絡與相關實踐知識,師生之間可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流,在教學中能及時發現問題與解決一定問題,但課堂課程的教授難以因材施教,學生實踐、運用機會少,純理論的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利弊
翻譯課堂教學由于課時少,實踐機會少等諸多不利翻譯實踐能力培養的因素,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將成為提高翻譯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網絡自主學習課程的研究成為翻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主要是為了順應翻譯學科發展的實際,順應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順應學生對提高翻譯能力和翻譯素養的現實需求,在翻譯教學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翻譯的主動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營造一種能支撐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
網絡輔助翻譯課程集成了大量的翻譯教學資源和設計了較豐富的翻譯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能力,自主開展翻譯學習,實現因材施教。網絡為學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的記憶功能,避免重復的翻譯工作,并通過網絡的平行文本進行比照,彌補了中國學生英語語言能力不足的缺陷,降低了漢譯英的難度,消除了學生慣有的為難情緒,增加譯文的地道性;還可利用網絡信息,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在傳統的翻譯練習模式下,很多學生是為老師作翻譯,不認真閱讀原文、譯文粗制濫造,馬虎了事:在網絡學習下的翻譯練習,練習譯文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在網絡上,擴大了讀者群,學生潛意識中有把練習做得更好的沖動,因此,質量意識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但在網絡自主學習中,處在虛擬的世界中,學生易出現焦躁、迷茫與失落等情緒,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不能持之以恒地參加網上學習交流活動,在自主學習遇到問題時,得不到幫助和指導,缺乏人際交流,學習者難以進行錯誤分析,也不利于教書育人。
隨著電腦使用的日益普及和學校多媒體網絡設施的日臻完善,多媒體在平常教學中的使用頻率愈來愈高。多媒體應用于物理教學,無疑對提高課堂效率,改善課堂氛圍,展示先進的時代氣息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同時,我也發現,在現行的各級各類的評優課、展示課、公開課中,多媒體似乎已到了非用不可的地步。然而,任何一個新興事物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只有我們把握好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的度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
結合現在的學校硬件設施一般都很齊全,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普遍情況, 90%的課堂都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對多媒體使用現狀的分析及資料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多媒體教學方式在物理教學中的優勢分析
物理這門學科實驗性強,抽象性強,應用性強,如何使物理問題形象化是學生學習的關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盡管我們物理教師做了大量的演示實驗;盡管我們將理論聯系實際進行講解;但有時因實驗條件的限制、物理知識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學生無法觀察清楚實驗的操作過程及實驗現象,無法理解抽象的物理問題。如果能適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可以克服傳統教學的不足,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既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又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教學質量。那么,多媒體在物理教學中有哪些積極作用呢?
1、利用多媒體使抽象內容形象化
物理學是研究物體運動和變化的科學,在某些方面,用傳統教學手段不易表現物理學中“動”和 “變”的特點。在物理教學中有很多難理解、很抽象的概念,如力學中的功和能的概念,電磁學中的電場、磁場概念,熱學中的布朗運動,光學中的干涉、衍射,原子物理中玻爾的氫原子理論等,單憑教師語言是不易講清楚的,這樣就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果利用物理課件輔助教學,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擬相應的內容,使抽象看不見的現象清楚的展現出來,學生就能輕松愉快地學習。又如振蕩電流的產生很復雜又很抽象,若用多媒體課件模擬電容器和自感線圈充放電過程中電荷、電流、磁場、電場的周期性變化,可以輕而易舉地達到幫助學生直觀而形象地接受知識的目的。
2、利用多媒體彌補實驗不足,增強實驗演示效果
在我們物理實驗教學中,有些儀器可見度小,演示實驗效果差。如在學習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萬用表等的原理、使用方法及讀數時,雖然學校能保證學生手中都有這些儀器,但由于這些儀器刻度比較小,教師講解示范起來非常吃力。教師可以將實驗儀器拿到視頻投影儀進行演示、測量、讀數、分析,利用實物投影儀的放大作用,能讓全班同學詳細、全面觀察到教師的具體操作過程和讀數方法,從而彌補了實驗的不足,增強了實驗演示效果。還有些實驗只能在平面上做,可見度受到極大的限制,不利于學生觀察掌握。如教學生怎樣連接電路時,只能在平面上演示,可視度很低,如果將儀器放在投影機上連接,并將現象投到屏幕上,就能使全班同學都看清連接過程;或者利用多媒體課件模擬電路的連接,也可達到良好的效果。
3、通過實際生活實例展示,能夠引領學生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
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實際生活實例,模擬實際生活場景,可以給學生創設出逼真的物理情景,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物理知識,從而提高其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幫助其從生活走向物理。
4、應用多媒體可以加大課堂的信息量
在信息時代應培養學生處理大量信息能力,因而教師應該向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傳統教學中,教師經常花大量時間板書,而采用多媒體顯示文本的功能可快速顯示板書內容,尤其在復習課教學中更顯示多媒體的優點,將復習的內容按一定的順序組織起來,并設置一定的動畫效果播放,既節省了時間又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樣就可以利用節省的時間講更多相關知識和現實的應用,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滿堂灌”的教學弊端,給學生較多時間復習鞏固,優化了課堂教學,增加了課堂的信息。
二、傳統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優勢
1、有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
這正是傳統教學最大的優勢所在。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既要開發其智力,更要陶冶其情感。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直接面對學生,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2、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給學生教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講課時會經常有意地將自己對解決某個問題的思路講解出來,讓學生從中去學習、體會,從而在潤物于無聲之中對學生能力進行了培養。美國教育家和哲學家杜威認為,要真正體現學生的愿望與要求,教師必須隨時了解學生每天所具有的特殊形式,了解他們不同的需求,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不下大工夫是辦不到的。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149-01
在內科護理學的教學中,由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缺乏對疾病的初步認識,從而感覺非常枯燥,沒有積極性,提不起興趣。老師教得很辛苦,但學生掌握的知識卻很少。為提高教學效果,我校對2011級的大專護理專業學生進行了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研究,以觀察案例教學法的實際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隨機選取本校2011級大專護理專業學生4個班級,每班62人。4個班的學生在平時成績、性別、年齡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
1.2方法
4個班級中2個對照班級采用傳統教學法,另2個實驗班級采用案例教學法。任課老師為兩人,每人分教一個實驗班級和一個對照班級,故排除了老師因素對實驗的影響。4個班均采用相同的教學進度和課時,期末考試采用相同的試卷。
1.3統計學處理
結果分析采用SPSS16.0作統計學處理。
2.結果
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如下表
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分 ±s)
注:P
3.討論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鄄based teaching),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像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扮演著傳授知識者的角色。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導,是采取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式的教學,案例都是來自于真實情境或事件,通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實施之后,效果很好。這種案例教學法到了19世紀80年代,才受到師資培育的重視,尤其是1986年美國卡內基小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準備就緒的國家:二十一世紀的教師》(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報告書中,特別推薦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課程的價值,并將其視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教學模式,而國內開始探究案例教學法,則是19世紀90年代之后[1]。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單方面的灌輸為主,學生被動接收,死記硬背。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學得枯燥、乏味,完全為了應付考試,知識掌握的不牢。而采用案例教學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重視雙向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師生的融洽度。老師在一邊指導,并系統地分析和講解,還可隨時解答分析中提出的問題。學生學得靈活,對知識領悟得透徹,記憶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有顯著差別,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醫學案例教學法能讓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已經在以“準醫生”的角色參與“實際的”病案討論,他們的言行不僅是在學習,也是在模擬診療,他們的成功與失誤不僅是簡單的對錯,而且是與誤診誤治相關聯,這有利于將醫學生的事業責任心融入到早期的醫學教育中[2]。
當然,在案例教學中,也有一些學生習慣了傳統的講授法,不能積極主動參與到病例分析中來,但隨著這種教學方法的逐漸開展。同學們的參與度及積極性均大大提高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各個疾病的特點,有選擇性的開展案例教學,應考慮到教學課時數及進度的影響,合理安排。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多安排一些案例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沈麗達,謝琳,李楊等.案例教學法在腫瘤內科臨床教學中的體會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0):114-115.
1引言
1.1問題提出
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的應用十分廣泛,在教學、商業、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豐富逼真的圖像,生動形象的動畫,優美動聽的音樂,虛擬的實驗場景,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思維。其人機互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高效率、高質量、演示清晰、成本低廉提供了技術保證。
中學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然而,對于比較抽象的物理現象單靠觀察和實驗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如關于分子運動及原子結構的知識、大氣壓強的知識,電、磁場方面的知識等。這些物理知識所涉及的物質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中學物理教育長期以來都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來進行的,老師一般是從概念的文本意義出發,首先講述概念的內涵,然后講述概念的適用范圍,最后講述概念和其他概念的區別以加強記憶。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的是結果,對于知識、概念得來的過程太少或者沒有涉及,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沒有認清概念的實質,在學習和做題中沒有感悟物理知識的實質。沒有對物理知識的感悟和理解,使學生沒有清楚地理解物理知識,從而就認為物理是很深奧的學科。而課堂上老師對于基礎知識的教育僅僅是限于課本上的文字,將大量的時間用于難題的攻克,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信息量大、圖文并茂、聲像俱佳、表現形式多樣等優點,對物理教學非常有幫助,不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現物理世界的運動規律,還可以對微觀事物進行模擬,對抽象事物進行生動直觀的表現,對復雜過程進行簡化和再現。因而將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到物理教學中具有深遠的意義。多媒體技術畢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工具,如果在實際運用中不加注意,反而會對教學效果起副作用。所以,只有正確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同時與教師的教學藝術完美結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2國內外研究現狀和已有研究成果
在進行文獻查閱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當下有眾多研究者對多媒體教學進行了研究,但都停留在對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和弊端的理論探討的情況。陳貴從創設情景、化抽象為形象以及信息容量等方面對多媒體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席和朝也對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作了分析。還有很多學者都對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從理論上作了一定的探討,并沒有研究者通過實驗對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進行比較。基于此,筆者希望通過對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法在物理教學中運用的對比研究來分析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劣,以期對當今的物理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持。
1.3研究意義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學改革,關鍵在于如何切實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擺脫應試教育的羈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的目的。要實現物理教學的有效改革,引人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很重要的途徑。在此背景下,探討多媒體教學和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教學在物理教育中運用的優劣,可以為新課改過程中物理教學途徑的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
2研究方法和工具
2.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法和實驗研究法,以及個別訪談法。首先通過搜集多媒體教學的相關資料,然后通過實驗教學過程,比較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區別。另外筆者還隨機選取了大約10名學生和4個物理科任教師做訪談研究。
2. 2研究工具
分別是《力的分解》和《波》這兩章的單元考試題,以及自編訪問問卷。
2. 3研究對象
筆者以自己實習的學校溫江二中的高一和高二的兩個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教授第二章的內容。具體情況如下:
2. 4研究程序
隨機選取高一和高二的一個班作為實驗班,進行多媒體教學,另外一個班作為普通班,還是進行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實驗班和普通班所接受的教學內容都是初次接觸,在學習之前兩個班的對所學章節的了解都處于完全不知道的情況,并且實驗班和普通班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物理學習能力都沒有差異。即在實驗前,兩個班對即將學習的章節能力是幾乎一致的。然后分別對四個班的學生進行實驗教學和普通教學兩種模式。在一個月的教授后,分別對高一和高二的兩個班的學生進行單元測試。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教學方法的差異
結果得出,高一和高二實驗班的平均成績要明顯高于普通班,而且實驗班學生的最高分和最低分都比普通班高。具體情況如下:高一實驗班平均分(80分)高于普通班(73分),實驗班的最高分(95分)也比普通班(94分)高,但差異不大,實驗班的最低分(60分)顯著高于普通班(45分);高二實驗班的平均分(79分)顯著高于普通班(69分),實驗班的最高分(91分)顯著高于普通班(84分),實驗班的最低分(55分)也高于普通班(45分)。
3. 2不同教學方法下的男女生的實驗差異
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班的男女生的平均分差異比普通班的差異小;實驗班和普通班女生平均分的差異大于男生平均分的差異。具體情況如下:高一實驗班的男女生的差異(6分)顯著低于普通班男女生的差異(13分);高二實驗班的男女生的差異(7分)低于普通班的差異(10分);高一女生的差異(9分)顯著大于男生的差異(2分);高二女生的差異(17分)顯著高于男生的差異(10分)。
4討論
4. 1不同教學方法的差異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高一年級還是高二年級,進行多媒體教學班級的學生的成績得分要高于接受“黑板十粉筆”的傳統教學的學生。經過對師生的訪談,筆者發現這主要是因為多媒體教學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訪談的高一吳同學說:“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課件的精美圖片、生動形象和不斷變換的畫面、內容豐富且聲情并茂的聲像資料等,都有助于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調動我們學習的積極性。”高二的李同學也表示說:“多媒體教學能引起我們興奮、愉悅的感受,同時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和調動我們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物理這門課,我們普遍認為它枯燥無味,除了公式就是定理定律。如果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適量加人多媒體,勢必會增強大家的學習興趣。”
另外通過和科任教師交流,發現擅長多媒體教學的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能節省課堂時間,擴充學生的知識量。多媒體教學比傳統教學方法能節省不少時間。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剩余時間講授新知識、新進展、新技術,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啟發學生產生新觀點。這在應用多媒體之前是不可能實現的。擅長用多媒體教學的劉老師說:“多媒體教學能清晰、明了、更生動地表現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定律,同時也更容易加深學生的記憶。我們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給學生講授生僻的概念,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來加深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運用。例如,講授《原子核物理)這一節內容時,完全可 以利用節余時間把一些背景知識,如放射線的發現、居里夫婦對物理學的貢獻、中子的發現、電子的發現、原子核式結構、裂變反應以及核反應堆等知識通過多媒體介紹給學生,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增強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一般來說,多媒體教學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分散難點。只要點擊鼠標,就可以進行大量演示。課堂上,無論老師多么善于表達,也難以表現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識內容,而這些知識內容又往往是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多媒體教學中的過程再現等操作,可以輕松解決問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給學生豐富的感知、表象,化難為易,學生掌握得較扎實,教學效果會很好。川高二的于同學認為:“教學內容中的難點總是很抽象,傳統的教學下老師用粉筆和黑板以及語言講述總是讓我們感覺不清晰,不夠形象,甚至老師不厭其煩地講授,我們還是很難形象地理解。”
另外由于一些實驗條件不易控制,如研究波的傳播和力的分解、能量的轉化等變化問題,利用多媒體,可以使問題更加直觀、形象。又如,教師在對力的作用效果進行教學時,以羽毛球打在球拍上為例來體現這個道理,可是學生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形變的過程。然而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形象地給學生展示羽毛球撞在球拍上時被壓扁后又恢復和球拍運動及發生形變的過程,給學生展示了一個在實驗里看不清的過程,既形象又生動,同時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在物理教學上有著不可否認的優勢,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從而實驗班學生的成績得分高于傳統教學班。
4. 2不同教學方法下男女生的差異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接受知識時是由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渠道獲得的,其中視覺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聽覺其次。多媒體教學在視覺和聽覺的表達方面都有極其明顯的優勢,所以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往往可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表3可以看出,比較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女生在兩種模式下的差異高于男生。這主要是因為多媒體更多的是形象教學,女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男生強,所以在多媒體教學下更適用。而男生比較擅長抽象思維,所以,在傳統教學情況下,男生的成績普遍優于女生。同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實驗班的男女生的差異小于普通班的差異。因為實驗班采用多媒體教學,女生的形象思維被充分運用,可以更好地彌補形象思維的不足,使得女生和男生的差異縮小。然而普通班更多地適合抽象思維學習,所以,女生在物理學習上弱于男生,從而普通班的男女生差異較大。
4. 3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034-02
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中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世界各國在文化、政治及貿易等多方面的交流和溝通變得日益頻繁,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地球村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與此同時,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世界語言,承載著國際間文化思想交流的任務和使命,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養出國際型的應用型英語人才是每一個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應認真思考和不斷探究的重大課題。
實踐證明,沿用已久的傳統英語教學法存在很多弊端,已經不能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任務型教學法的推廣和應用是實現培養國際型的應用型英語人才這一目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一 何謂傳統英語教學法
傳統英語教學法是以教師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體,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老師用漢語教英語,以講課文為主。學生在一堂課中很少開口講英語。學習英語只靠死記硬背,缺乏實際應用能力。學生只用視覺器官來學習英語(閱讀),不用或極少用發音器官和聽覺器官來學習英語。未能在腦子里建立起語言的聲音信號,因此學生學了多年的英語,卻聽不懂英語,不能開口說英語。即使到大學畢業,學到的仍是“聾啞”英語。
二 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
1.只注重語言的表現形式,而忽視了英語的表達功能
教師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對語言的表現形式進行講解,基本遵循單詞——課文——練習的順序,形成“填鴨式”的單調乏味的教學效果。這樣做很難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只能被動地學習,而缺乏主動地對語言功能的應用和實踐練習,其后果必將是學習很多年英語,卻仍然是聽不懂、張不開嘴的尷尬局面。
2.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的重要作用
傳統的教育理念提倡師道尊嚴;在教學內容上只注重講授知識和理論;在教學方法上以講授灌輸為主;在教學手段上強調閱讀,以讀帶學。這種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機械枯燥的語言知識。因此,以輸入為主的外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學生應用技能的培養,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的重要作用,培養出來的大部分學生盡管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和語法,但卻缺乏在不同的場合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通常用母語的思維和交際習慣來套用外語以至鬧出笑話。中國人比較缺乏隱私觀念,認為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是親密友好的體現。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西方人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因此,為了避免文化沖突,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應當讓學生多了解目標語言國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英語學“活”,達到英語教學之目的,還有助于學生集東西方文化于一身,提高文化修養。
3.只注重教師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中心作用
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向活動。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過分重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的作用,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對學生個人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課堂活動缺乏應用性、交互性和趣味性,故很難達到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的目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從而失去學習興趣。
4.只注重語言的輸入,而忽視了語言的輸出
隨著中西方外語教學研究互相交流和溝通的增多,中國傳統的外語教法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質疑。雖然語言的輸入固然重要,否則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只注重輸入而忽視輸出的外語教學方式,必然導致學生“茶壺煮餃子”,有知識表達不出來,或表達不得體,造成很多人學了很多年的“聾啞”英語。所以,提高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已成為英語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三 何謂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語言教學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從而培養其運用語言的能力。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語言、運用語言、感受語言的真實價值,品味語言的實際意義,進而獲得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
四 任務型教學法的優勢
1.符合語言教學的規律
眾所周知,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其實,學習外語和學習母語的過程很相似。語言學習的基本原則是首先靠視覺感知、聽覺辨別,進而進行語言的分析、理解、記憶和應用。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教師可以借助于圖片、幻燈片和相關的視聽材料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沖擊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感性認識,然后通過一些豐富多彩的交際型的練習,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或辯論搶答等方式把既定的學習任務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形式有效地提高學習者對語言功能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現代的西方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趨勢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途徑,以語言功能和技能為目標的重視語言輸出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時刻考慮學生感受,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個體差異,如有的學生屬于聽覺靈敏型,有的屬于視覺靈敏型,有的屬于觸覺靈敏型,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發揮他們的個體優勢,但是從綜合意義上講最好培養他們的三維立體感,即通過各種練習來平衡發展他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
2.學習目標具體化
首先,教師要明確教學任務,對所授內容進行認真的分析總結,歸納出適合教學對象的學習目標,從而制定出符合學生狀態水平的學習任務。在進行教學活動前,提前布置給學生,鼓勵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資料(如圖書館、網絡)進行充分準備,教師可以通過形成性考核的方式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分,鼓勵和督促他們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任務。
3.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發揮自主性,對他們提高英語語言能力至關重要。任務型教學模式強調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重視學生個人發展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宗旨,將英語學習活動置于自己的監控之下,給學生以明確的學習任務,并以任務為中心,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交流活動,并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和鼓勵。例如在每個單元后的對話訓練環節中,以前通常是學生過分依賴老師或磁帶,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筆者就在提供背景的基礎上再給出幾個關鍵詞,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自行設計編出情節完整的對話并表達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明顯增強了,從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隨著學生交際能力的增強,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這樣既可以逐漸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和能力的舞臺。
4.完善評價機制
任務結束后,教師要對整個任務執行情況進行點評。教師可以和全班學生一起復習學習生活過程中經常用到的句型。這樣,教師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該專題所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另外,在教師在點評時,應注意引進激勵機制,可以恰當地表揚學生,特別是那些在任務執行過程中不太積極的學生。在這種正面激勵因素下,學生就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任務的執行中,以達到更好的英語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傳統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的利與弊,我們認識到傳統英語教學法在信息的輸入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那么作為英語教師急需探索出一條適合時代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途徑。任務型教學法的應運而生彌補了傳統教學法的不足,它是以學生的生活、興趣為出發點,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把語言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通過對話、討論、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而且增強了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和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相信,通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嘗試和創新,不斷總結教學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我們必將會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模式,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內容單調、枯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教學內容單調、枯燥,動作難度較大與現代體育課教學的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客觀要求不符,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現行的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的內容基本上以五步拳、初級長拳三路、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為主。可是這些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當今教學的需要。
(二)內容難度較大,學生不易掌握,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現行的武術教材中,以初級長拳三路為例,一個套路共有三十六個動作之多,除簡單的比劃動作之外,學生要做到“拳如流星”,“跟隨手動”,“目隨勢注”等特點并不是簡單的事情。導致大多數學生模仿動作難看不舒展等也是造成學生不喜歡武術課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加上大學的課時較短,一般按排一周一次課,總學時為一個學期。學生每上完一周課后,在也不進行練習,等下周再來上課時前面的內容有忘了,既不利于教學又耽擱時間。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培養不了學生課外自我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三)考評制度不合理,學生自我鍛煉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民辦高校武術課學生考試成績的評判多為學期末的“技術考試”的形式為主,造成學生只是片面模仿技術動作的,而真正的自我鍛煉意識較淡薄。
(四)學生第一次接觸武術項目的盲目性。
對于大部分剛進入高校的大學生來說,對大多數學生根本不清楚武術所包含的項目及其特點,在一次調查問卷中,我們了解到,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以前接觸過武術的項目,而另外一部分聽過,見過,但自己從沒有參加過。特別是我國的一些貧困的地區,條件的不足導致大多數人只在電視上看到過一些武術的比賽,所以學生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傳統武術內容進入高校武術課教學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武術的健身功效。
習可健身。武術動作包含著屈伸,回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系統地進行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都有所提高。實踐證明習武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精神。武術運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
(二)武術具有極高的觀賞性,能培養人的意志品質。
觀之可悅目。無論是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能培養習武者堅持不懈,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勇敢無畏,堅韌不屈,虛心好學,勇于進取的意志品德。
(三)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武術作為一種傳統的體育項目,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它獨特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健身性等。而高校把武術作為教學內容,能得到很好的繼承、發展,所以我國應大量在各中小學及大學普及和推廣武術運動。現在,我國以河南為首的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相繼都開展了規模大小不同的武術學校。它能為民間一些喜歡民族武術的人提供一定的條件,也為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提供又一個平臺。
(四)有利于中國傳統武術向世界的推廣。
武術作為一種傳統的體育項目,每年都吸引來至于不同國家的專家,留學生慕名來我國各大高校學習中國武術。故在普通高校教學中,加強對傳統武術的教學,使他們通過對傳統武術技能的學習和演練,能更深刻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播。
三、建議
(一)加強教師在傳統武術方面的業務培訓。
在我校的武術教學中,相當部分任課教師是非武術專業,教師本身對傳統武術的理論和技能理解的不夠深刻,這樣會導致在課堂中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掌握地方傳統拳術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把學生吸引到我們的課堂上來。
(二)豐富教學方法,加長學習的時間。
我們應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觀看教學錄像,觀摩課等使學生建立良好的動作表象,激發對武術的興趣,再次我們可以延長教學的時間來提高教學的質量。
(三)國家應加大投入。
我國現有的武術學校雖然為數不少,但做為我國傳統優秀體育項目,我國應加大這方面的投入,鼓勵武術界的人士多開辦一些這樣的學校,多開展一些比賽。
(四)普及傳統項目(武術)的教學。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7-74-03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in tumor surgery for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KANG Xiaoyun1 HAO Nan1 QIAO Lina1 GAO Rui2 LI Jieqiong1 LI Xiaomei1
LI Xiaomei2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2.Department of Nurs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PBL teaching model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for a batter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mode in tumor surgery. Methods Between May 2013 and May 2014,a total of 96 nursing stud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n=48) or PBL teaching model(n=48).Theoretical knowledge,operative skill and questionnai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s on theoretical knowledge,operative skill and questionnaire in PBL teaching mode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BL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group(P
[Key words] PBL teaching model;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Tumor surgery;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臨床護理帶教既是護理教學的關鍵過程,又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點環節,更是護生職業生涯的起始站[1]。傳統臨床教學模式基于授課學習,存在重知識傳授,輕素質和能力培養等缺點,是一種被動的教學方式[1]。隨著醫學教學的改革,PBL教學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臨床教學[2-3],他是指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的教學方法[4]。
但隨著疾病譜的改變,腫瘤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5]。因此,如何更好的培養護生是腫瘤外科臨床護理的責任和義務。本研究通過對比PBL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在腫瘤外科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比較,探求更加適合腫瘤外科臨床護理的教學模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外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護理實習生96人,均為女性,年齡(20.0±1.9)歲,護理大專生。隨機分為傳統教學模式組(對照組)48人,PBL教學模式組(實驗組)48人。兩組學生年齡、入科前進行基礎理論及基礎操作考核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學方法
所有護生均以教學大綱為基礎,結合腫瘤外科臨床護理教學要求為臨床實習內容,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日常腫瘤外科護理工作和實踐操作。護生在腫瘤外科實習六周,每次輪轉6人,每位護生均由l位經驗豐富、年資高的護師或主管護師作為臨床帶教老師進行臨床一對一帶教。
表2 兩組護生自我感覺問卷調查表比較(,分)
組別 自學能力 職業認同感 自信心 評判思維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 創新能力 師生互動性 老師態度能力 帶教方法 科室總體印象
實驗組 4.05±0.52 3.15±0.71 4.22±0.26 3.48±0.61 3.64±0.89 4.53±0.42 4.75±0.34 4.85±0.12 4.39±04.9 4.39±0.63
對照組 1.58±0.34 0.89±1.52 2.11±0.92 1.23±1.32 2.54±0.58 2.03±0.18 2.19±0.73 2.89±1.36 1.85±1.47 2.11±0.88
[參考文獻]
[1] 楊巧玲,蔣雨秀,粱麗君,等.“賞識式管理”應用于小兒外科護理教學[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8):36.
[2] 孫柳,王艷玲,肖倩,等.1991~2013年我國護理專業PBL教學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4 (10):1055-1057.
[3] 郭紅霞,姜永東.PBL在我國護理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現狀[J].護理學報,2007,14(1):25-26.
[4] Luh SP,Yu MN,Lin YR,et al.A study on the personal traits and knowledge base of Taiwanese medical students follow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structions[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7,36(9):743-750.
[5] 涂艷陽,趙佐慶,馬如夢,等.PBL教學法在外科手術基本操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6):160-161.
[6] 朱道立.強化精品課程建設注重創新人才培養[J].黑龍江教育,2009,4(1):320-321.
[7] 武江濤.PBL教學法結合多媒體教學法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6):73-74.
[8] 鄭蔚穎.PBL在中國護理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0):1619-1620.
[9] 陳姝妮,李洪艷,樊健.P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法在本科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激光雜志,2011,32(5):75.
[10] 彭凌湘,李琦,馬維紅,等.PBL教學法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2):127-129,133.
[11] 鄭雪艷,金奇.PBL教學法在普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3(12):112-113.
[12] 王軍輝,李月婭,羅建平,等.基礎生物學實驗開放式教學改革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6):120-123.
[13] 龔仁喜,孟曉碧,秦剛年.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7):157-161,189.
[14] 楊玲,沈海龍.談高校實驗教學的綜合創新性實驗設計[J].教書育人,2010,24(2):46-47.
[15] 秦立國.基于CBS+PBL教學法在高職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4):131-133.
在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中,傳統模式為理論+實驗。理論課在教室里采用“計算機+大屏幕投影”方式,以逐個知識點的講授為主;實驗課在實驗室環境下人手一機練習。該模式的優勢是節省教師資源、對實驗設備的數量要求低。缺點是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以教師為中心、束縛學生的思維,最終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
對于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的理論教學,我中心在期末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21個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有3個問題是關于聽課效果與時間的關系。將每次理論課的100分鐘(2個學時)大致分為3段,將聽課效果分為三種狀態:狀態一表示對老師講的內容能夠當堂理解、吸收、感覺不累;狀態二表示能夠跟上老師的思路,但是課后必須及時抽時間復習才可以真正做到消化吸收,感覺累;狀態三表示很難跟上老師的思路,對于老師講的新知識很難理解,感覺頭暈腦脹。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前30分鐘對新知識的理解、吸收、記憶效果比較好,如圖1所示;之后40%學生的理解、吸收效果開始降低,如圖2所示;最后30分鐘里約30%的學生處于單純抄錄、死記硬背的狀態,理解和吸收新知識的能力明顯降低,如圖3所示。
調查結果和授課教師的觀察基本一致:在理論課的開始階段老師強調的重點內容,學生在實驗課上能夠引起充分的注意;而最后階段老師多次強調的內容,實驗時還是總出問題。
原因很簡單:程序設計這門課程的內容比較抽象、相對比較枯燥,傳統教學模式中又采用了知識點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缺乏學習興趣,因此造成了學生越聽思維越遲鈍的現象。另外,實際教學中難免會由于某種原因出現理論課和實驗課不同步――理論課講完后將近一周才能做相應的實驗,這就更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并將理論和實驗融合在一起,全部在實驗室進行。我們連續兩年從一年級新生的28個班中抽取6個班級作為教學改革試點。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運用對實證(即某個實際問題,又名案例)的描述引入情景,引出分析、演繹、推斷、歸納、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具體地講,就是通過引入一個案例,將學生帶入思考環境中,從而引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新的知識點。通過新知識點基本功能的講述,實現該案例的基本功能,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去完善這個案例,從而引出新知識點的全部功能或各種用法,使得學生在主動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識,而不是聽老師講解干巴巴的知識點。
在實驗室環境下,我們邊講邊練,通過實際動手編程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下面以第四章的順序結構和選擇結構的實例來進行說明:
首先提出一個實例――軟件中的身份驗證,然后讓學生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如何知道該用戶輸入的帳號是否正確,無論正確與否都給出相應的提示)。如何給用戶提示,就是新知識點Msgbox。接下來講述Msgbox過程的最基本語法(只有一個提示參數),然后讓學生完成該功能(判斷對錯并給出對應的提示)。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完善這個程序(用戶輸入錯誤時應當有所選擇,是繼續輸入還是取消,如果選擇了繼續輸入怎么辦,如果選擇了取消又怎么辦),從而引出Msgbox的函數形式,以及按鈕和圖標參數,接下來讓學生完成上述全部功能。
在上面的實例中,雖然用到了IF…Then的單分支和雙分支結構,但是并沒有專門去講解,只需要拿來用即可。這樣我們就把Msgbox和簡單的IF語句介紹完了,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只需要補充一下IF語句的注意事項(例如單行和多行書寫格式等),就可以利用商場打折或學生成績分檔等實例進行多分支的案例教學了。
期末,對采用“實驗室環境+案例教學法”的197名同學進行同樣的調查,結果如圖4、圖5、圖6所示。通過統計發現學生對“實驗室環境+案例教學法”和常規教學模式兩者間的差異感覺是很明顯的,詳見表2。盡管每次課的時間長度為4個學時,是傳統理論課的二倍,但是感覺非常吃力的學生比例明顯下降。
期末考試中,采用同一試卷的情況下,結果采用“實驗室環境+案例教學法”的班級比普通班級平均分高出5.6分。而且教師普遍反映采用“實驗室環境+案例教學法”的學生和普通教學法學生相比,編程的思路明顯清晰。需要說明的是,這六個班級是正常排課時被安排為兩個班合班上課的班級,而非特殊挑選的班級,因此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可以代表普通學生的水平。而且授課教師同時采用傳統模式和新模式對不同班級施教,因此也不存在教師水平的差異性。
總之,“實驗室環境+案例教學法”將傳統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聽,以講述知識點為主、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注入式知識教育”,改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思考,以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為主、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研究式素質教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上是我們采用“實驗室環境+案例教學法”模式的一點經驗和總結,由于實施時間較短,許多方面還有待于改進,希望更多的專家和同仁給予指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