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6 09:51: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學語言的形象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近些年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理論界不大談文學的本質問題,有的學者干脆回避或否認文學的本質問題,然而本質問題卻依然存在。
一、討論文學的本質
首先有一個討論的角度和出發點的問題。因為文學是復雜的,任何復雜的事物其本質也不會是單一的。不同的角度和出發點,得出的結論也肯定不會一樣。國內一般從意識形態的角度探討文學的本質,從而得出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用語言來塑造形象的審美的意識形態的結論。這種學說著眼的主要是從人類的整個活動中將文學區分出來,進行的是一種形而上的探討,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而文學作品乃至整個文學活動作為一個具體、復雜、系統的整體,對其本質的探討不能僅僅著眼于整個的人類活動,滿足于將它與人類的其他活動區分開來,更應著眼于其本身,從中探索出更為符合其本性的結論。由此可見,意識形態說雖然正確,但也不是沒有局限,它透視了文學本質的一個方面,卻忽視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學本身來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筆者以為,探討文學本質的最重要的角度與出發點,應當是也只能是文學作品。這不僅是因為在文學四要素中,作品處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為作品是文學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載體,還因為在供我們研究的文學材料中,作品是最為可靠、最為準確、最為長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說,文學的本質,歸根到底是由文學作品的本質決定的。因此從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學本質的最好的途徑。
二、作品的角度分析
從作品的角度出發,文學有兩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現的生活,一是它用來表現這種生活的語言。在我們看來,表現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為形象不是別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即是經過作家主體的把握、轉換,去掉了其物質實在,只留下其感性形式的生活。從這個角度出發,文學的本質便只可能有兩個,或者是形象,或者是語言。
語言論文論認為文學語言與客觀世界無關,不反映現實的生活,其主要的理由有兩條。第一,語言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語言符號與它所指稱、描述的現實之間存在著一種結構性的偏離,人們無法借助語言,從主體的此岸到達客觀現實的彼岸,也不能到達主觀心理現實的彼岸。既然如此,語言所呈現的世界便不是客觀的世界,而是語言自己構建的。第二,文學語言描寫的世界是作家想象的結果,是虛構的,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我們認為,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雖然存在著某些滑動與偏離的現象,但這只是兩者關系中的次要的一面,其主導的一面則是相應的與確定的。
文學與科學的反映對象都是生活,但兩者又有明顯的不同。科學從現象出發,目的卻是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一旦抓住了這些東西,便要拋開現象,運用定義、公式、概念、判斷、推理等將它們表現出來。而文學卻始終不離開感性具體的生活現象。它雖然也要表現本質與規律,但卻是通過對這些感性具體的生活的細膩描寫,將本質與規律間接地暗示出來,而不是用抽象的形式,將它們直接地表述出來。
進一步考察,文學表現的,還不是整個的感性具體的生活,而只是這些生活的感性形式。黑格爾認為:"藝術作品盡管有感性的存在,卻沒有感性的具體存在。""盡管它還是感性的,它卻不復是單純的物質存在,像石頭、植物和有機生命那樣。藝術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同時是一種觀念性的東西,但是它又不像思想的那種觀念性,因為它還作為外在事物而呈現出來。"生活是一個復雜的實體,既有外在的表現形態,又有內在的物質實在。人們可以從外觀上把握它,也可以以概念的形式把握它。然而文學把握的,只是它外在的表現形態。因為文學無法進入生活的內在的實質,它只能提取生活外在的感性形式,作為自己表現的對象。比如一個人,他有外部的表現形態如外貌、表情等,同時也有內部的物質實在如骨、肉、內臟等,一幅畫要將這個人表現出來。它能表現的只是他的外部感性形式,內在的物質實在是表現不出來的。文學也是如此。
自然,文學不僅能夠表現外部世界,也能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如思想、感情等。但這些思想感情本身仍有感性的表現形式和抽象的實在的區分,文學表現的,仍是那感性的表現形式,而不是思想、感情的抽象的概念。自然,由于文學是用語言來表現自己所反映的生活的,說文學表現的是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也就意味著文學語言表現的是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這種感性形態表現在文學中,也就是形象。
語言由語詞構成,語詞的核心是詞義,詞義的核心是概念,概念總是抽象一般的。因此從本質上說,語言更適合于表現抽象的思想。而文學語言要表現的,則是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要達到這一目的,文學語言便必須采用種種手段,調動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潛能。
一、身份:詩情秀才
張生一出場就介紹了自己的身份
[正末扮張生騎馬引g人上開]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先人拜禮部尚書,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喪母。小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第一本第一折)
可見張生的父母雙亡,但家世不錯,父親是禮部尚書,張生自然是個飽讀詩書的文人,但[正末扮張生騎馬引g人上開]暗想小生螢窗血案,刮垢磨光,學成滿腹文章嗎,尚在湖海飄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萬金寶劍藏秋水,滿馬春愁壓繡鞍。(第一本第一折)
方可看出張生正刮垢磨光,潛心修煉,對人生充滿報復與希望,躊躇滿志地要進京趕考,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性格:單純可愛
正因為張生的直率,其不加掩飾的動機鬧出了不少笑劇,也顯示出書生的單純和傻氣。
張生的心地很善良,在《借廂》一折中,他看到紅娘[幺篇]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鴛帳,怎舍得她疊被鋪床。我將小姐央,夫人央,她不令許放,我親自寫與從良。(第一本第二折)紅娘是鶯鶯的貼身奴婢,奴婢在元代命運是很悲慘的,《元典章》說:“在都富勢人家,奴隸有犯,并不經官言理,往往用鐵枷釘項。”《刑法?諸禁上》法律還規定:主人殺了奴仆,只受棍棒處罰。可見當時女婢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老夫人后來拷問紅娘,在當時是十分平常的事。所以張生首先想到要恢復她的平民地位。把紅娘解放出來,可以看出張生心地的善良。
張生不僅忠厚老實還富有正義感,在孫飛虎兵圍普救寺萬分危難之時,他挺身而出,寫信給自己的好友白馬將軍,解了普救寺之圍。救了鶯鶯全家和眾僧人,保住了伽{。
三、情感:信念堅定
張生是愛情至上者。考取功名,本是張生實現自己理想、抱負最重要的途徑,但當他在途中的普救寺遇上鶯鶯時,冥冥之中,他的愛情來到了。
得了功名后,張生并沒有富貴不認人,并沒有“停妻再娶妻”,而是命琴童送信給鶯鶯,并一往情深,刻骨地思戀著鶯鶯,并及時趕了回來。但回來后發現鄭恒使用了陰謀,張生這時并沒有退讓,而是據理力爭,不畏強權,無論如何定要守住自己的愛情,最后張生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困難與考驗后,終以他的熱情、執著,沖破了層層禮教的束縛,越過了重重障礙,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最終,張生以他的“志誠”維護和爭取了屬于自己的愛情。
四、缺陷:懦弱有余
張生的表現,誠如鶯鶯所埋怨的:“秀才們從來懦”,(第二本第二折)面對老夫人的騙局,他激憤不平。卻無一點應對的辦法,雖然鼓起勇氣質問了幾句,拒絕了鶯鶯的敬酒,卻沒有抓住老夫人自食其言的要害,據理力爭。老夫人呢?她無法否認許婚的事實,自知有些食言,只管“甜話兒將人和”,(第二本第三折)許以金帛讓張生“別無他求”。這是更巧妙的騙局。既賴了婚,又不落負義的名聲。善良而書生氣十足的張生,竟完全憑意氣辦事,只說了這樣幾句氣話:“夫人既不與,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卻不道‘書中自有顏如玉’,即日索便告辭!”(第二本第三折)
張生是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的子弟,書劍飄零的生活使他形成浪漫奔放的外向性格。熱烈大膽但又善良單純,多情風流卻又志誠專一,才華橫溢但又缺乏應付實際事物的能力。老實的有點迂腐,善良的近乎軟弱,而這一切都因為他正直淳樸的品質。
鶯鶯之所以選擇張生而不是鄭恒,人格占了最重要的因素。王實甫這樣細致刻畫張生的形象,在作品中可以看出是傾向于張生的,這也寄托著作者的理想:一個溫和、謙遜、無大男子主義,又堅守愛情,信念堅定的優秀男子。
張生富有濃厚的書生氣而又富有正義感,這種性格使他大膽地同阻礙他愛情幸福的各種勢力執著斗爭,反映了自由愛情的真摯與美好,表現了青春覺醒的動人力量與無限希望,現實越是黑暗和丑惡,人的精神世界就越是向往光明、美好。這也對中學生的人生觀起到了很好的引導與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3.3
1 引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1] 語文課程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學生們語文學習的興趣并不高。語文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對語文學習的傾向性或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心理狀態本文選取太原市婁煩縣婁煩中學高一13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相關研究,旨在揭示兩者之間的關系。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假設
1、學習興趣的激發與教學組織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2、適當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研究對象
運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婁煩中學130名高一學生作為被試,剔除沒有完完、不認真作答和兩份問卷不能匹配的問卷,回收問卷130份,獲得有效問卷117份,有效回收率90%。
2.3 研究工具
2.3.1 教學組織方式調查問卷
《教學組織方式調查問卷》是采用碩士論文的現成問卷并進行修改,量表共有30道題,其中父親教養方式包含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班級規模、座位排列的方式、教學方法、教學輔助、教學時間個維度,用以評價學生對現有教學組織的滿意程度。該量表量表為5級緯度,其中1=完全不符合,2=比較不符合,3=經一般,4=比較符合,5=完全符合。所有題目均正向計分,經過檢驗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2.3.2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調查問卷
《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調查問卷》是采用進行修訂的現成問卷,該量表共有30道題,從識字、閱讀、寫作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進行測試,該調查問卷為5級緯度,其中1=完全不符合,2=比較不符合,3=經一般,4=比較符合,5=完全符合。所有題目均正向計分。多次被引用,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2.3 研究的方法
為了對兩份問卷進行匹配,該測試以記名的方式進行,主試統一解釋較難理解的題目,要求被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問卷的作答。數據收集完后,采用SPSS19.0中文版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3 研究結果
3.1 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
由表1可知,學生在語文課上喜歡的教學法法存在差異(教學方法維度的得分最值與均值相差較大,且標準差為5.266),多數學生在語文課上喜歡小組交流討論的教學方法;多數的學生希望在語文課上與老師進行互動,希望老師可以關注自己的意見。
3.2 語文學習興趣的的研究
由表2可知,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很大差異,有的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也有學生對學生興趣濃厚(閱讀興趣極小值為4,極大值為43,平均數為30.96由此可見閱讀興趣維度的得分最與均值相差較大);學生的寫作興趣有很大差異,(寫作興趣的維度極小值為26,極大值為52,平均數為37.50,由此可見寫作興趣的維度的得分最值與均值相差較大),通過問卷中的相關問題可以發現學生在素材的積累以及寫作方法方面有所欠缺。
3.3 教W組織形式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的研究
由表3可知,教學方法因子與識字的相關系數r=0.249(P
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因子與識字的相關系數r=0.438(P
座位排列因子與識字的相關系數r=0.363(P
教學輔助與識字的相關系數r=0.329(P
4 討論
據研究結果顯示, 學生在語文課上喜歡的教學法法存在差異,多數學生在語文課上喜歡小組交流討論的教學方法;并且多數的學生希望在語文課上與老師進行互動,希望老師可以關注自己的意見.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盡可能的了解學生,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不能為因循守舊,只用一種教學方法[2]。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很大差異,有很大部分學生對閱讀、寫作不感興趣;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缺乏關于如何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并且缺乏訓練。根據問卷顯示,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有待加強。
語文興趣的激發與教學組織形式有密切的關系,適當的組織形式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教學輔助和座位排列與學生識字與寫作呈顯著正相關。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適當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識字和寫作興趣的激發。必要的、適時的教學輔助有助于語文興趣的激發;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與學生識字、寫作及閱讀呈顯著正相關。
5 結論
語文興趣的激發與教學組織形式有密切的關系,適當的組織形式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教學輔助和座位排列與學生識字與寫作呈顯著正相關;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與學生識字、寫作及閱讀呈顯著正相關。
總之.教學組織方式對生語文學習興趣有重要的影響。適當的教學組織方式對學生語文興趣的的激發具有促進作用。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適當的教學組織方,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由于版面限制,文中所有表格都已省略)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漢語言文學教育;語文教育;相關性
語文教育是圍繞語言教學而展開的一門學科,是一種語言文學,廣義的語文教育便包含了漢語言文學教育[1]。兩者之間存在較多的相關性,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與語言表達能力。
1.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相關性
1.1相同的教育目的
從教育目的上看,漢語言文學教育跟語文教育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優秀人才。漢語言文學教育屬于語文教育,二者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內容都存在相應的互通性[2]。漢語言文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重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語文教育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具有工具性的特點,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1.2強調人文關懷
不管是漢語言文學教育還是語文教育,都需要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它要求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出文學的渲染與洗滌作用,能夠使文學真正走入學生心靈,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進而展現人文與理性的光輝[3]。在這一方面,二者都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注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專注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提升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相關性的措施
2.1實現教育理念的對接
要想提升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相關性,首先需要實現二者之間教育理念的對接。這就需要在實際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過程中,融入開放式的教學理念,不僅需要重視學生傳承中華文化,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文學進行創新發展,進而以更加開拓的眼光去看待我國當代的漢語言文學,從而完善與充實語文教學。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在具體實施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合理融入相關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內容。在一些高等院校內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時,也要注重融入更多的時代元素,從而實現了二者之間教育理念的對接。
2.2創新思維上的對接
漢語言文學與語文教育的目標都是為了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一批具備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漢語言文學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讓學生擁有了較強的文學品讀與鑒賞能力。我們在提升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之間相關性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在創新思維能力上的對接,在豐富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2.3現代技術指導的對接
目前來講,我國有許多學校都擁有了一定的現代教學設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技術具有較強的教學優勢,教學質量比以往的傳統教學也明顯提升了。多媒體現代技術教學包括了設計網頁、制作課件、實施系統操作等等,自動化程度較高。我們為了有效實現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在現代教學技術上的對接,就需要逐步組織起開放式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適應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現實基礎。
2.4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上的對接
要提高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相關性,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具體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能夠豐富教學形式,教師在其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師設計開放式的教學方案,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教學資源,從而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涵養。教師還可以圍繞相關課程教學內容,融入更多符合學生個性特點與教材要求的多媒體課件,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就會連接得更加緊密。
2.5學生實踐能力的對接
無論是漢語言文學教育還是語文教育,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相應的實踐課程,有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也是二者之間的共同目標。漢語言文學教育要想與語文教育完美對接在一起,就需要找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二者的內容與理論都是圍繞著漢語教學而展開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能夠積極應用創新型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實踐潛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實現二者之間的合理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056-01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題、自身嘗試探究知識并以此為基礎自主創造、自主活動、自主探索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活動相比,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學生自主選題并以此為中心自主活動的學習形態。因而,自主選題就成為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條件和初始環節。本文著重對語文研究性學習選題的指導思想作一簡略闡述。
1.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準備階段
知識經驗準備:為了使研究有一個較高的起點,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別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經驗和方法,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少走一些彎路。研究的問題不同,采取的方法會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問題,也可以從不同角度、通過不同手段去研究。總的來說,研究方法多種多樣ι通常根據所研究的問題綜合應用。究竟有些什么方法可以采用呢?本書后面還會有介紹。,
課題準備:選題至關重要。可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愛好與特長自主選題。所選的課題,可以是某個學科的,也可以是綜合性的;可以是理論性的,也可以是實踐性的;可以是現實性較強的,也可以是未來可能出現的;可選擇全新的課題,也可以是前人己研究過的,選取新的研究視角,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一個新的觀點……總之,選題的過程,是你發散性、開放性思維得以充分展示的過程。課題可以個人自主選定,更提倡組建課題小組,集體來商定小組的課題。
組建課題組:自愿組成課題組,自行產生組長,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分工,與指導老師聯絡等。在研究過程中,既分工負責,又相互配合,體現全體成員分工與合作的統一。
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可以是校內的,也可以是校外的,還可以選聘多位指導老師。一名指導老師可以擔任多個研究小組的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從理論、研究程序與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導、幫助與支持,但整個研究過程都由同學們自行完成。
2.從課本和讀本的文章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的課本和讀本中編入的文章都是一些經典性或時代感較強的文章,與傳統舊教材相比,它涉及的范圍更廣闊,更具時代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高中第一冊《讀本》中,編入了《未來醫學斷想》、《信息高速公路:中國怎么辦》、《科學知識體系地球狀結構》等涉及科學前沿的文章,通過學習這些文章,同學們會捕捉到時代的最新點,會有很多的收獲,也會有很多的體會和感受,更會有進一步探究的興趣,這一點就是我們進行研究性學習選題的激發點。例如: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再聯系初中學過的《曺劌論戰》,你是否對于《左傳》描寫戰爭的技巧和特色感興趣呢?或者說對于后世的軍事文學有何影響?再如讀本中選入了余秋雨的散文《老屋的窗口》,你是否對他的其他散文集如《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同樣也感興趣呢?他的散文有何特點呢?學習《信息高速公路:中國怎么辦》之后,是否會對“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感興趣呢?諸如此類問題,都可以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專題研究范圍。
3.從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選題,捕捉社會的熱點
1以人為本――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前提
“以人為本”事實上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時代的發展為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系注入了新的內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師應該是“指揮”,與學生共同奏出優美的旋律;教師應該是“配角”,把學生襯托得光彩照人;教師應該是“熱線”,讓學生永遠感到鮮活與新穎;教師應該是“110”,在學生最需要關愛和幫助的時候,及時守候在學生身邊;教師應該是“導游”,引導學生探幽發微,欣賞險峰的無限風光;教師應該是“場上隊長”,身先士卒,與隊友共同拼搏,在比賽結束后,把隊友――我們的學生,高高的拋向空中……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應該認識到,教育不應該僅僅是訓練和灌輸的工具,它應該是發展認知的手段。素質教育的實施,將徹底改變以往的封閉式教學,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以促進其充分發展的能力之上。一個創造型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怎樣應對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個向導和顧問,而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在創新教育體系中,師生關系將進一步朝著“教學相長”的方向轉化和深化。
2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應重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教師一人滔滔不絕“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基本被人們拋棄,取而代之的卻是“滿堂問”。“滿堂問”的教學方法貌似啟發,實則把學生當作悶牛牽著鼻子走。在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只傾心關注自己如何提問,卻很少顧及怎樣引導學生主動提問。在這種“生從師問”的前提和局面下,學生的學習心理依然是消極被動的。這與研究性學習的精神主旨大相徑庭。研究性學習是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主動探究的能力,而不是善于回答別人的問題、靠攏別人思路的能力。所以,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營造適宜的情境與氛圍激發學生善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和探究者。首先,教師要做一些“善問”的示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問題無處不在,關鍵在于自己是否有這種意識。其次,教師積極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提問。可以就課文本身內容提出問題,也可以就教材對課文的說明提出問題;可以在課后提出質疑,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任一環節質疑。學生提出后及時表示贊賞,并恰當地引導,使之進一步主動探索。
3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4-0076-01
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對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進行解讀,體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可謂精彩絕倫,每個人物的個性都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文章就此展開討論,解讀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形象刻畫的手法和特點。
一、人物形象塑造技巧的解析
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以文章中的句子與表達形式為基礎進行賞析理解,并進行深層次的情感解讀。其中最基礎的部分是對語言的分析,學生要通過解析句子的結構和寫作手法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賞析,并最終內化到自己的寫作體系中。常見的描寫方法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環境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是對人物的外貌進行刻畫,包括人物的穿著、儀態等,以此表現人物的情感和態度,對刻畫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它重在表現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語言描寫是抓住能表現人物個性的語言,寫出其獨特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動態。人們說話的內容、方式各有不同,作者通常會用語言描寫代替心理描寫對人物性格進行生動的刻畫。環境描寫可分為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環境描寫,對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和渲染氛圍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動作描寫是描寫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處境、狀態等。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這樣一句描述:“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從這句人物外貌描寫中,讀者可直觀感受到小說中父母強烈的虛榮心,體會到一種市井小民對生活的浮華態度,并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刻畫叔叔于勒的形象時,作者的描述不僅顯示了叔叔的窘困處境,也從菲利普夫婦對叔叔的態度變化中體現出菲利普夫婦對金錢的期待及向往。
二、次要人物作用的解析
作者刻畫主人公時,通常會為文章增添一些鮮活的次要人物形象,并通過其與主人公的互動進一步表現主人公的特點,或通過側面襯托的手法對主要人物形象進行刻畫。次要人物是寫作中的重要部分,對次要人物的設計和分析是作者和讀者應關注的重要內容。次要人物通常能將文章的組織脈絡連接起來,推進劇情發展,引出主人公下一步的行動,或對主人公進行側面評價。作者常借用次要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達自己對主人公的情感和態度。次要人物可以不與主人公直接互動,但對主人公形象的烘托能起到側面映襯的作用。人物描寫中,次要人物的言行會影響主人公的言行,而主人公的言行又進一步展現出主人公性格、塑造主人公形象。此外,次要人物還能為文章埋下伏筆,控制文章的節奏流程,次要人物的出現通常標志著文章內容將拓展到新的脈絡和交際體系中,為文章層次的豐富打下基礎。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個未出現但對文章走向有重要影響的人物――菲利普夫婦的女婿。叔叔于勒的來信促使菲利普夫婦的女婿做出向菲利普夫婦女兒求婚的決定,并促成了哲爾塞島之行。后來菲利普夫婦發現叔叔于勒時,產生的恐慌羞愧的情感和一系列荒唐舉動,也都源于他向女婿展示財力、施加壓力的虛榮心。作者通過對次要人物女婿的描寫,進一步將菲利普夫婦愛慕虛榮的性格特征表現出來。
三、文章所表達情感的解析
作者通過使用各種表達技巧和描法刻畫人物,其最終目標是進行情感上的表達。通常作者在選擇表達技巧和描寫重點時,會受到對所描寫人物懷有的情感的影響。作者通過人物之間的對比、性格上的塑造來構建人物形象,借助對人物的語言、外貌等進行描寫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此基礎上,作者表達對人物或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態度,并最終將自己的喜好和價值觀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對一類人或一種群體、一種現象的好惡情感,對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發揮自己的影響,對讀者產生積極的影響,實現文章價值的升華。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這樣的話,“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港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后來,菲利浦夫人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這一對比,表現出菲利浦夫婦對叔叔于勒態度的轉變。而這一態度的轉變,正展現出菲利普夫婦向往浮華生活、貪圖利益、愛慕虛榮的市井小民形象,表達出作者對當時時代背景下人們貪圖虛名和利益的不滿。
四、結束語
總之,人物形象分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提升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對《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形象的解析,以小見大,分析當時的社會現實,使學生對文章內涵有更深層的理解和體驗,并對寫作表達技巧進行賞析,提高學生賞析解讀和寫作表達的能力。
參考文獻:
現代語言學的發展與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學與哲學從理論上來說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彼此之間相距甚遠。但是由于語言是思想的工具,哲學必須借助于語言來思考問題。因此,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如此之近。無論對于語言學家來說,還是對于哲學家來說,語言的本質問題實際上在深層次上涉及到的并不是一個純語言學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于語言的哲學問題。語言哲學的產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哲學發展中的一個比較重大的事件。語言哲學在這一時期產生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許多哲學家們把自己關注和研究的哲學中心問題紛紛由認識論轉向了語言。因此,這種語言轉向從一開始就與哲學認識論所解決不了的問題緊緊纏繞在一起,從而也就使哲學家們探討的語言問題帶上了哲學的色彩。
語言哲學是一門以哲學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主要任務在于通過語言分析,澄清語詞和語句的意義,使我們能夠以適當的、準確的方式使用哲學語言,從而有效地表達我們的哲學思想。語言哲學的研究既要從哲學的角度分析語言問題(研究哲學語言學),又要能夠從語言或語言學的角度探討哲學問題(研究語言學哲學),并從中尋找出共同問題。
一、植根于日常語言哲學中的語用學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哲學研究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語言轉向。語言取代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哲學家們認識到不論研究存在還是研究認識,都必須首先弄清語言的意義。他們把哲學問題歸結為語言問題,把語言看作是哲學的首要研究對象,語言問變成哲學研究的中心和出發點。尤其是從理想語言回歸于自然語言的轉向致使日常語言哲學產生。以維特根斯坦、奧斯汀、塞爾為代表的日常語言學派著眼于對日常語言一自然語言的分析,這一分析遵循一個從日常語言范疇分析一日常語言用法(使用規則)分析一言語行為分析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從批判的、治療的語言分析向建設性的言語行為分析發展的過程,其中維特根斯坦后期的語用分析是一個轉折點。日常語言哲學的發展對語言學尤其是語用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講,當代語用學正是在日常語言哲學研究中孕育發展起來的。
(一)后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思想
后期維特根斯坦放棄“語言是世界的邏輯圖像”這一基本觀點,提出他的“語言游戲說”。語言游戲說是貫穿于《哲學研究》的中心學說。他認為語言是一種現實活動、一種游戲,并力圖通過觀察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使用來探究語言的意義問題。語言的意義由語言的具體使用來規定。使用語言必須遵守語言規則。不同的語言規則產生不同的語言游戲。各種言語游戲就像家族相似的不同成員,不存在一般或概括的可能性。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各種語言游戲通過約定形成我們的生活方式,構成整個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樣的生活形式就會有與之對應的語言游戲。語言游戲的語法規則植根于生活形式中。“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方式。”語言游戲說從根本上排除從語言與實在的對應中尋求意義的觀念,使對語言的分析從語形和語義的層面轉向語用層面。
(二)奧斯汀的言語行為三分說
言語行為理論是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最有影響力的語言哲學理論之一,是哲學家們研究的最有聲有色的一個課題。該理論的發起人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日常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ustin(奧斯汀)。奧斯汀早期區分了敘事句和施為句。前者陳述事實,有真有假;后者通過說出一句話來完成某種行為,并不描述世界,沒有真假,但有適當和不適當之分。后來奧斯汀進一步提出了言語行為三分說的新言語行為理論,使該理論趨于系統化和精確化。他把言語行為區分為三類:(1)敘事行為或言內行為(1ocutionaryact),即“說某事的行為”,主要是陳述一個事實;(2)施事行為或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act),即“在說中實施的行為”,如:警告等,它們普遍具有語力(illocutionaryforce),傳達言者的用意和意圖;(3)成事行為或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act),即通過說出一個句子有意無意地對自己或別人產生某種效果。在這三層意義中,施事行為是他的意義理論的核心。同時,他還強凋意義對于現實語境的依賴,離開具體語境,單純的意圖、意向不可能構成言語行為。“我們必須注意現實語境的情況,注意我們能說什么不能說什么,以及究竟為什么。”
奧斯汀的哲學研究新方法不僅為哲學研究注入了活力而且啟發了語言學家,這使奧斯汀成為當之無愧的現代語用學之父。他的言語行為理論成為現代語用學理論的基石,隨著這種看待語言和世界的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語用學逐漸在20世紀70年展成為一門顯學,借助語言哲學家對哲學的洞察解決語言問題,成為一種風尚,導致了對行為中的言語和語言中行為的交流和社會研究的語用學轉向。
(三)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由于奧斯汀對施事行為的分類缺乏明確的標準,招致了很多學者的批評,但他的~些看法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作為奧斯汀的學生,美國語言哲學家塞爾繼承并發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提出了著名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他認為:“當一個施事行為問接地通過另外一個言語行為表達時,間接言語行為就發生了。”
塞爾對言語行為的另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對奧斯汀提出的以言行事分類作了修訂調整,在奧斯汀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分類,即1、斷言類(assertives):包括陳述、描繪、報道、斷言、說明等;2、指令類(direc—tives):包括建議、要求、請求、命令、邀請等;3、承諾類(commissives):包括允諾、答應、打賭、發誓、保證等;4、表達類(expressives):包括感謝、祝賀、道歉、歡迎、哀悼等;5、宣告類(declatatives):包括任命、辭職、解雇、命名、宣布等。塞爾的這種分類旨在表明,在我們稱作以言行事的動詞中,有許多動詞并不是以言行事目的的標志,而是以言行事行為的其它某些特征的標志,譬如完成以言行事行為的某種風格或方式,所以,我們必須把對以言行事的分類與對以言行事的動詞的分類仔細區分開來。
言語行為經過維特根斯坦的啟蒙,奧斯汀的系統研究以及塞爾的修改、豐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理論。最終成為一種在哲學界和語言學界自成一派且頗有影響力的語言哲學理論,尤其是直接導致了語用學的誕生。
二、言語行為理論中的意向性問題
為深入界定言語行為概念,塞爾引入意向性概念:言語行為不僅使用語言符號,而且表達說話人的意向。
(一)意向性和意義
意向性和意義的關系問題,是目前許多語言哲學家熱烈爭論的一個焦點。最早把意向性問題和意義問題聯系起來考察的是塞爾。在他看來,“表達式”和“記號”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這一區別在于,盡管每個記號與它所表示之物具有某種關系,但并不像表達式那樣具有“意義”。而表達式之所以具有意義,是由于它明確地提出某種思想的意向,換句話說,是意向賦予表達式以意義。他認為,意義問題和意向性問題是緊密相連的。
在當代,相當多的哲學家,特別是日常語言學派的哲學家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大多強調意向性在確定語詞或語句的意義中的作用,主張從語言與其使用者的關系來考察意義問題,重視研究意義的語用方面。他們認為,語句的意義必定隨語境而變化,不以語境為轉移的所謂語句字面意義是不存在的。塞爾就是這種觀點的積極支持者。他認為,不能把語句本身的字面意義與說話者在不同場合下使用語句表達的不同意義混為一談,更不能根據說話者在不同場合下使用同一語句表達不同的意思這一點來否認語句本身具有它們的字面意義。他的意向性理論強調“意義是意向性的派生形式”,突出語言意向性意義的重要性。他試圖用意向性說明語言和意義問題,即用心理學概念分析言語行為。他說“我相信語言哲學是心靈哲學的一個分支。根據這一觀點,基本的語言概念,如指稱、意義、陳述等等可以用更基本的心理學概念如信念、意向、愿望來分析”。塞爾既強調意向性又不忽略言語行為規則的重要性,從而比較全面地看到意義是內在意向和外在言語行為規則統一的產物。到了20世紀80年代,塞爾對于意向性和意義問題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系統的學說。
(二)言語行為與意向性問題
由于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都涉及到了說話者的說話意圖、意向,所以塞爾又進一步深入研究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問題。塞爾在研究和分析言語行為的過程中發現以言行事中的語旨力與意向有著密切關系。他說:“在以言行事行為的完成中,意向性有雙重層次,一層是行為的完成中所表達的意向狀態,一層是完成行為的意向。”就后一層意向性來說,正是由于說話者把表達某種意義的意向賦予了話語,話語才具有了各種言語行為功能;就前一層意向性來說,塞爾認為,話語有意向性就如愿望、擔心、信念等精神狀態有意向性一樣。這一層意向性就是一個人的某些精神狀態指向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的特征:如果我有一個愿望,那么它就表現為我精神狀態上愿意做某事或希望某事發生;如果我有一個擔心,那么它就表現為我精神狀態上不愿意做某事或害怕某事發生;如果我有一個信念,那么它就表現為精神狀態上我相信某種東西等等。
就言語行為和意向狀態的關系來講,任何以言行事行為都必然表達某種相應的意向狀態。意向狀態是言語行為的真誠條件。不過,以言行事行為表達出的意向狀態與說話者內心實際的意向狀態并不一定全都一致。例如,撒謊這種言語行為表達出的意向狀態與說話者內心世紀的意向狀態就不一致。這時,我們說,說話者完成的是一個非真誠的言語行為,所表達的意向狀態也是一個非真實的意向狀態。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把言語行為和意向狀態等同起來。言語行為講的是行為,而意向狀態講的是狀態,前者與物理現象有關,而后者只是某種心理內部的意向。
言語行為理論從言語行為分析發展到探討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行為意向,把意義歸結到語言使用者支配其言語行為意識的能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心靈主義的傳統。塞爾認為,正是在意向性這一點上,語言哲學和心靈哲學會和起來了:人通過自己的意向把那些使意向狀況得到滿足的條件轉移給了相應的對象,從而把自己的意向加給了本身并不存在意向的對象身上。言語行為只不過是人類行為的一部分;心靈通過意向,從而通過言語行為使人類和外部世界聯系在了一起。不難看出,作為當代語用學基本理論奠基人之一的塞爾是在哲學軌道上研究語言的,是在用語言解決哲學問題。
一、網絡語言的結構及特點
許多現代漢語學者認為網絡語言與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相比雜亂無章、無章可循。實質上,網絡語言不像我們所想的毫無規律可尋。細析之,我們會發現網絡語言的構成確實存在許多規律,其構詞要素主要有:漢字、數字、字母、符號等;構詞手法主要有諧音、隱喻、縮略、借代、反詰等。如(1)諧音。諧音往往利用相同或相似的發音來拼出不同形式的字詞。有漢字諧音:斑竹(版主)、竹葉(主頁)、粉絲(fans);字母諧音:E網情深(一往情深)、IC(I see)、;數字諧音:9494(就是)、1314(一生一世);雜糅諧音:3kU(thank you)、m2(me too)等。諧音的構詞新穎、簡約,加快了交流與溝通的步伐,符合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步伐。(2)隱喻。隱喻是一種形象思維方式,借助于兩種詞匯概念間某種相似性,以其中一種來表達另一種概念,用于進行形象化描述。例如,菜鳥――北方方言中“菜”用以指“次,差”,被隱喻為“低手或操作不嫻熟者”;潛水――長期在群中隱身、不說話的。隱身與潛水都有一個隱秘性的特點,雖然真實存在但別人卻看不到;骨灰級――老資格;(3)縮略。這與上面提到的用英文字母或單詞的讀音諧音具有一定相似之處,多利用單詞的首字母,組成一個個淺顯易懂的特指,以達到經濟實用的目的。如:JMS――姐妹們;BS――鄙視;O――over 說完了,該你了;(4)借代。借代是用事物的部分來代替整體或用特征來代替文本。如::―)借代為笑 ,鍵盤上 “:”“(”“―”最簡單的符號相互組合,能夠創造出多種面部表情,這既是對原有符號的充分利用,又是推陳出新的一個表現,表達出了內容豐富的意思表示。(5)反詰。反詰是使用相反的話來表達含義,網絡語言中的“反詰”既可以正話正說,將褒義用做貶義,又可以反話正說,將貶義詞性改變為褒義。如:偶像――嘔吐的對象,討厭――討人喜歡百看不厭 。很顯然,正話正說或反話正說都能增強表達效果,使聽者很快領會說話認的意圖,而網絡語言中使用這種修辭可以達到幽默風趣的效果,避免了平淡、呆板的語言表達方式。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網絡語言因為采用鍵盤輸入為交流方式,面部表情缺失,又要求時效,所以造成網絡語言在構成上的簡約性、形象性、經濟性、隨意性、多樣性等特點,但不論哪一種構詞特點,其形、音、義結合起來都給人以幽默詼諧、妙趣橫生的感受,尤其網絡語言使用的諧音、隱喻、縮略、借代、反詰等構詞的手法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玩文字游戲時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娛樂和趣味。我們知道,語言是時代變遷的最敏感的反應器,當社會生活發生變化時作為社會現象的語言會毫不含糊的隨著社會生活進展的步伐而發生變化。那么為什么網絡語言會突出表現為娛樂性的特點呢?這就與我們當前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了。
當前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時代,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貧富的差距、生活的壓力等等都造成了當前解構文化、娛樂狂歡、顛覆權威等思潮的盛行。具體表現為發泄壓抑、逃避責任,自我膨脹、尋求刺激,追求自我多元的個性和以大眾名義對傳統、權威、精英的戲謔性反抗。網絡的平等互動性、自由開放性和虛擬隱匿性恰好可以使網民的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和滿足,也可以使網民的壓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宣泄和釋放。不僅網絡上休閑和娛樂的內容點擊率居高不下,網民們還創造出各種幽默詼諧、標新立異、花樣百出的語言。那些品位高雅、隨心所欲、機智俏皮的連珠妙語和文字游戲與平庸、刻板、枯燥的現實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正如一位學生所說:“這些新新語言可能網下人覺得難以理解,但我們覺得非常有趣,而且在網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經”地交流,是我們在緊張學習生活中自我解壓、盡情宣泄的一種方式。”
二、網絡語言的娛樂性對中文教學的影響
網絡語言更新和極大豐富了現代漢語詞匯,為現代漢語的交流錦上添花。許多活潑生動并能張揚網民“個性”的詞語不但無礙于現代漢語的進步和發展,反而豐富、充實我們的文化生活。比如網絡語言中的數字語言打破了現代漢語以漢字為主的格局,意蘊無窮而表意詼諧,充分彰顯網民的想象力。如:520代表我愛你、1314代表一生一世等等。再如“給力”一詞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更是對網絡詞語的充分認可。在中文教學中,普及傳統漢語言知識的同時,詼諧地穿插一些網絡語言可以吸引廣大學生的注意力,產生共鳴,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但是網絡語言在追求新穎別致、幽默俏皮的調侃和解構的同時,有時會一味的強調“娛樂至上”,無暇顧及語言的規范化,錯字別字怪字以及另類惡搞文字等層出不窮,沖擊了固有的現代漢語體系,給中文教學帶來不小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
1.網絡語言的穩定性和規范性較差
網絡語言變化較快,不具規范性,如果大學生過度地使用網絡語言將會使他們語言和寫作變得不規范。大學生處于學習語言的中級階段,對語言的掌握還不夠成熟,鑒別能力較弱,對網絡語言的一概吸收,將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如網絡語言中用“醬紫”代替 “這樣子”,只求音對不求形對,長期接觸這種語言,使在校大學生不知不覺地寫出了錯別字。還有“我走先”的說法顛覆了現代漢語的邏輯順序,長期使用會使在校大學生喪失對漢語言結構的了解。
2.網絡語言的結構單調,表達蒼白、欠飽滿
一些學生在日常交流中,用“爽”表達高興,用“醉”表達感嘆,用“贊”表示有道理,長此以往就不再會用有深度和豐富的辭藻描繪他們的感受,導致語言的退化。
3.網絡語言中的不良文字層出不窮
網絡的虛擬性使得網上的發言毫無顧忌、出口成“臟”,“腦子進水了”等侮辱性的詞匯不僅成為口語,而且還在潛移默化地進入了中文寫作中。這些粗俗不堪的文字,會使得在校大學生的語言出現扭曲和變形,走向粗俗化,也會對未定型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毒害。
4.故意寫錯字和歪曲字詞的本義的風氣嚴重
尤其是惡搞成語,如:用“后起之秀”指最后一個起床的人;“屢試不爽”指屢次嘗試都不成功,心里覺得不爽。長此以往,會割裂成語與我國傳統文學的聯系,造成混亂和膚淺。
三、中文教學當如何應對網絡語言
既然網絡語言的出現是時展的產物,我們就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因此就要客觀、公正地看待在校大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積極引導、規范他們正確使用網絡語言。
1.以人為本,尊重學生,正視網絡語言
在校大學生在交流中使用網絡語言不用大驚小怪,盲目排斥,而應該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現象。網絡語言是變化的、發展的,一些充滿生命力的詞匯很可能將成為現代漢語的新詞匯,這也是對漢語言文字的一種豐富。作為一名中文教師,有必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網絡語言,以便在和學生交流中更好地引導學生應用這些語言。
2.用創新性的思維引導為主
中文專業的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中文、用中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與寫作能力。采用引導的方法,讓學生自覺意識到網絡語言的局限和缺陷。如學生用“BT”表達“變態”,就可以讓學生疏通理解為“變天”、“不痛”或其它以這兩個聲母組成的詞,讓學生認識到其要表達的意思可能會被誤解,從而引導學生使用能夠準確表達意思的詞匯。
3.規避不規范的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是以網絡世界的產物,而網絡與現實之間是存在差距和區別的,作為中文教師,不應該無節制地使用網絡語言,更不能使其成為中文課堂的坐上客。中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規避網絡語言,特別是不規范的網絡語言。
1、刺激學生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源泉。要適應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需要,語文學生必須要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和實踐經驗,要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概念、本質、特點、開設意義、學習目標、內容確定、實施原則、實施形式、評價方案、管理辦法,等等。這無疑會刺激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尤其是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求知需要。學生的求知需要增強了,有利于適應當今社會,有利于平衡心理,從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2、增強學生的交往動機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交往動機指人們愿意與其他人進行交往,建立友誼關系需要的心理傾向。“學會分享與合作”既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目標,又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要引導學生學會人際溝通、與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創意以及成果,學生自己得敢于與人溝通、善于與人合作、樂于同他人共享信息與創意和成果。這無疑會激發并維持學生交往動機的心理傾向。交往動機的增強、交往能力的提高,對心理健康發展和適應當代社會是十分有利的。
3、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
興趣是個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動為對象,并常常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需要是興趣產生和發展的基礎。為了滿足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學生就會不斷地鉆研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探索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經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求知興趣將會被極大地激發起來并逐漸得到培養。
4、形成學生良好的注意品質
注意是人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選擇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從于預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對自己的身體、行為和觀念的注意。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務又需要堅強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難: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時時注意監控自己的行為和意識。不言而喻,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5、提高學生感知覺的敏銳性
感覺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覺器官,經過神經系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刺激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屬性在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過程。語文研究性學習重在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在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這些都需要有敏銳的感覺和知覺參與。
6、訓練學生的記憶力
記憶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回憶和再認)。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信息的輸入、編碼、儲存和提取。記憶是豐富知識儲備,擴大表象儲備的有效途徑。實施和組織語文研究性學習離不開記憶這種心理因素的參與。學生在組織和參與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提高自身信息輸入、編碼、儲存和提取的水平,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表象儲備、體驗儲備,使自身的記憶力越來越好。
7、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想像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并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像力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創造性想像的參與,這是由語文學習的特點所決定了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想像力:會使學生擴大知識的范圍,增加表象的儲備:會使學生思維處于激活的狀態;會在艱苦的研究過程中產生靈感,創造出新的形象。長期進行創造性想像活動,能增強創新意識、弘揚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
8、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它是一種高級的認識活動。語文研究性學習非常強調培養研究者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解決問題必定要進行思維的心智操作,必須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具象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所以,從事和指導學生開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將會大大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思維品質。
9、增強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
在親身參與及組織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能使學生進一步培養正確的人際交往態度,學到一些人際溝通技能,注意關心他人,越來越樂意并善于與人合作。這也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實踐證明,成功的學生往往是樂于和學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與學生打交道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