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1 11:37: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公園的景觀設計手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假山即以造景游賞為主要目的,以土石等為材料,以自然山水為藍本,加以藝術的提煉和夸張,充分結合其它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的通稱。作為中國自然山水園的組成部分,假山置石幾乎在所有中國園林中都有存在,這并非偶然現象。中國園林要求達到“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高超藝術境界,園主為了滿足游覽運動的需要,必然要建造一些體現人工美的園林建筑,但就園林的總體要求而言,在景物外貌的處理上要求人工美從屬于自然美,并把人工美融合到體現自然美的園林環境中去,假山之所以得到廣泛的應用,原因在于假山可以滿足這種要求。
1 假山置石在園林中的功能與作用
1.1 作為自然山水園的主景和地形骨架 在以山為主景或以山石為駁岸水池做主景的園林中,假山處在主景位置,整個園子的地形骨架起伏曲折,皆以此為基礎來變化,這種設計手法在北方園林中顯得大氣蓬勃,而在南方園林中則顯得雋秀而靈動。
1.2 作為園林劃分空間和組織空間的手段 假山在園林空間的劃分和組織中,在障景、對景、背景、柜景、夾景等景觀設計手法的應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大型園林空間來講,為避免空曠、單調,多借山石把單一的空間分隔成幾個較小空間,相較于建筑墻垣來分隔空間,更符合全園氣氛,更加符合中國傳統園林對于詩情畫意的表達。
由于山石有劃分空間的作用,在園林中常采用將山石當作院墻的處理方法,如依山建筑的園林,可部分運用建筑圍墻,部分運用較為陡峻的山坡或峭壁共同圍合庭院空間,即使無天然地形可為利用,也可以以人工堆墻的山石作為界面而與建筑相配合共同形成庭院空間。北海的濠濮間,其主要庭院空間位于建筑之北,除南面很短的一段以建筑作為屏障外,其余均以人工堆筑的山石為界面而形成不規則平面的庭院空間,自然情趣極為濃郁。
1.3 運用山石小品作為點綴園林空間的陪襯建筑隨著現代園林的發展,園林小品的樣式、種類、材質方面都有了廣泛的選擇余地,但運用山石作為園林小品這一手法卻始終保留著。
山坡散石也是山石點綴園景的一種,這種布置方法要求有主次呼應,像在山野中露出的自然石一樣,給人們一種逼真的藝術感覺。佛山梁園群石就是運用這種布局手法,平緩起伏的地勢散布石組和灌叢,配合較大型的石峰為組景,相顧盼的次峰作陪襯,達到組織空間、美化庭園的作用。
1.4 用山石作駁岸、擋土墻、護坡和花臺等 追求自然曲折是我國古典園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幾乎貫穿于古園建造手法的一切方面,傳統園林中的水池一般都采取不規則的形狀,不僅如此,連池巖處理也苛求曲線而忌平直,為此多以山石做成駁岸,這樣可以使園林中的山與水結合得更加和諧自然。
1.5 作為室內外自然式的家具和器設 在中國傳統園林之中,石制的裝飾并非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有專為造型所用的,如獅子林的眾多“獅子”;但有些卻有它們的實際作用,如山坡上擺設的石桌、石椅、石欄、石榻,院落放置的假山障景,這些既不怕風吹日曬,也不怕風霜雨雪,長期保持其觀賞效果。
利用山石可以起到類似影壁般阻擋視線的作用,這樣的山石稱之為石屏風。中國人多求含蓄幽深的表達方式,這種石屏風處處可見,如北京故宮乾隆花園初堂庭院,雖屬園內的一個局部小院,但也在入口處設置了用以起遮擋視線作用的石屏風,使其內部變得神秘,引人一探。
假山與置石的功能都是和造景密切結合的,它們可以因高就低,隨時賦形。山石與園林中其它組成因素諸如建筑、園路、廣場、植物等組成各式各樣的園景,使人工建筑物和構筑物自然化,減少建筑物某些平板、生硬的線條,增加自然生動的氣氛,通過假山和山石的過渡使自然山水園的環境更加和諧。
2 掇山置石的設計手法
在園林空間中,山石是聯絡景物組織空間不可缺少的中間介質,疊石造山對園林環境的藝術效果起著重要作用,不但作為建筑庭院或是景區空間的點綴物,而且在園林中常作為主體,成為景區的中心景象。
2.1 山水結合共同形成組群 山石是園林的骨架,水是園林的血液,兩套系統關系密切,只有山水關系處理極佳的園林才能稱之為歷史名園。北方名園頤和園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是一座半人工的自然山水庭園。頤和園的萬壽山從金元到清代建清漪園以前一直未能成為風景名勝,其原因一個是山自身條件,一個就是山與湖的位置,十里平坦的湖面是東西短而南北狹長的水面,東面只到圓靜寺,寺右即甕山的西半部,寺左即甕山東半部,是一片田疇,顯然山與湖尚缺乏整體的有機聯系。通過水面山體的改造,使原來的萬壽山半面臨水變為全面對湖,并將湖水沿萬壽山西北麓延伸,呈趨于環抱之勢,構成“秀水明山抱復回,風流文采勝蓬萊”的佳境。
2.2 充分運用園內外自然景觀以期混假于真 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假山,雖是假的,卻貴在假中有真,因此,堆石堆山時,應以美的“真山形”為仿效對象,這樣的假山就達到了“儼然佳山”的效果。計成的《園冶》中也提到,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掇石疊山才能“做假成真”,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態和氣韻,使人“莫知山假”,感到“似有野致”,如同自然原生態之美。計成的這類觀點,早已成為園林美學的生態品評標準。
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多以皇家園林為主,建國后各地也根據原有的園林遺址實施了諸多創新型發展。比如,北京著名的頤和園、圓明圓;再如,西安在大唐諸遺址上建設的大唐慈恩寺周邊公園、南湖景觀、大明宮遺址公園等,均采用了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手法進行了景觀的造型設計,以及景觀布景,極大的提升了人們對于這些公園景觀方面的休閑興趣,也促進了城市化建設。農村地域則利用退耕還林、傳說故事、古代遺址等實施了諸多森林公園基礎上的旅游生態文化建設,主要集中于公園景觀設計方面,如袁家村、云集生態園等均屬此類。下面對主題展開具體論述。
1、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特征與價值
現代化的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與古典園林存在的差異顯著體現在“園林藝術融合”方面,即在傳統園林藝術的基礎上融入了諸多西方園林藝術元素,如對于英國地貌式的自然元素的借鑒,還有對于法國“裁剪式”園林藝術元素的應用。但在整體上傳承與發展了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根據傳統園林藝術的特征與價值分析,主要體現在哲學思維的運用,比如,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隱含著“天人合一”、“大小格局一統性”等特征,平移到傳統園林藝術后的應用則主要體現在“取景自然”、“法式同構”方面。從取景自然方面分析,傳統園林藝術主要以自然為法,在園林藝術實踐中盡可能運用法式同構的方法,對自然界中的山、水、樹、石等進行景物方面的同構平多,如黃山迎客松就會被平移到“假山假水”之上形成對應的景觀;另一方面,在自然造型方面則主要取法自法形勢,形成了人、景之間的交互,比較自然、符合人性層面的審美需求。具體分析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價值可以認識到它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的采擷以描摹法實施“以小見大”的重構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維,并且在這種哲學一以貫之的前提下,達到了景觀師法自然、造園手法靈活多變、園林景象詩畫情趣合一、園林意境意N深遠等目的,從而為我國森林公園景觀設計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
2、傳統園林藝術在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植入分析
森林公園景觀設計屬于現代景觀設計范疇,其中的重要特代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要求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休閑需要、游玩樂趣等。因此,在設計方法層面注重應用“生態環保”、“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節能節約”等新型理念。根據現階段我國森林公園景觀設計的現狀與事實分析,應該體現出自然、生態、地域、場地、空間、簡約等基本特征。所以下面探討傳統園林藝術在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植入主題時結合突出特征展開全面分析。
2.1以哲學思維帶動自然景觀設計
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提出了“究天人之際”的理想,而這一點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人”、“自然”關系的研究主題,根據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和”的理念可以在現代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中以文化融入自然景觀的思維路徑,在思路決定出路的原則引導之下,實施“師法自然”的景觀類型設計,如利用森林公園中的水流營造與水相鄰的植物氛圍,形成帶狀、蜿蜒狀、水中點狀等景觀的設計,使其與自然生長中的水、樹、石渾然一體,表達出“和而不同”、“同中存異”,將森林公園中的自然景觀與人文化思想對應起來,提高審美觀看者通過景物通道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底N的目標。另一方面,造景中應該注重生態為核心,使可持續發展理念對接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但需要注意在整體造園手法方面的靈活多變,比如,中國傳統園林藝術中集中體現了假山假水,給人的感覺相對單一,不能形成一種氣勢磅礴的印象,因而可以借助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植物貌”在靈活多變手法之下,實施了一些自然氣勢的營造,如利用“群集效應”以密集化的“石榴林”、“楓葉林”等達到氛圍烘托,令森林公園的園景整體上實現系統性的設計構建與整體上的局部表達產生和諧一致的效果。
2.2以文化景觀增強造型審美下的底N
哲學思維的運用是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設計的根基,而文化景觀方面的強化能夠進一步在形式化的生態審美需求滿足之上,進一步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與內涵傳達。比如,在我國諸多城市有所謂的“長安八景”、“南京十景”、“西湖八景”等,一方面有以“數”為主的景觀設計,其主要目的在于符合中國人對于傳統文化中的“易經之數”的喜愛傾向,因而在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中可以利用這種文化傳統制造一些因勢利導的文化景觀,如在森林的高地可以設置與日出相關的文化景觀,催生泰山日出方面聯想;同時,也可以在洼地以森林景觀中的荷塘景觀設計令人產生對于“愛蓮說”、“河塘月色”等方面的文化意象聯想,并利用這種文化景觀進一步使森林公園景觀達到意境方面的深遠化傳達,強化其中的文化底N,令觀看者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感受性傳導體驗,增加休閑中的精神與修養提升。另一方面,在中國傳統園林藝術中非常注重“人性化”,這與英國單純的自然化景觀設計、法國單純幾何化的景觀設計恰恰相反,它更加注重“和諧”文化理念之下的“陰陽五行論”,即將所有的景物存在納入到一個整體的森林公園景觀之內,并利用這種元素之間的銜接、對接、融合,達到一種“萬物一統”的祥和效果表達。從操作方面分析,新時期的森林公園景觀設計可以在造型方面選擇“擬自然”的方法進行簡約手法應用,增加對于自然物勢態方面的因勢利導,減少施工量。根據目前應用較多的方法與效果經驗可歸納為“剪除多余、彎直因勢、化繁為簡”。為了達到這些目標需要注重對于空間的利用,尤其是在低矮植物、灌木、地被植被、花卉、果實類植物、風景類植物等進行空間的合理配置,提高造型與地理地勢方面的匹配度,如坡地盡量選取一些花卉、地被植物相間,并置入一些古典文化圖案;再如,可以在較窄的狹長帶地利用一些細木類植物或者灌木增加排列效果,利用空間的同時形成帶狀景觀等。至于一些平坦的地勢、則應該盡量以高大植物增加茂盛、葳蕤的氛圍營造,使觀者可以體驗到森林的原始風貌,提高其對自然力量的了解;另外應該體現森林公園中的林蔭大道的景觀設計,使人、樹、景之間產生一種共生共存印象等。因此,在森林景觀設計中植入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就應該從游覽路徑的設計、沿路景觀的設計、休閑區域的景觀設計、生態理念傳導景觀(如濕地、河塘、動植物等)各個層面實施統籌規劃,令以路為主線的公園休閑功能、作用得到全面體現;同時,應該通過文化景觀為森林公園景觀的審美功能增加形而上的內涵傳導,令我國的森林公園景觀設計與中國非物質文遺產、生態發展實施協調發展。
結束語
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在森林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植入重點在于氛圍營造、造型設計、審美表達等方面,因而實踐過程中應該注重對中國傳統園林的中文化要素的采X應用,發揮其中的文化功能表達;同時應該借助現代化的公園景觀設計造景方面,實施生態理念之下的新型設計,包括在地域地貌、人文特征、空間利用、景觀順勢而建等。建議在當下選取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元素時,關注其中的取法自然、依勢而建;而在造型方面盡可能增加設計后的施工節約,降低施工成本,以簡約手法盡量提升森林公園景觀的創新性、生態性;尤其需要注重傳統園林藝術中承載的哲學思維,將其中的“陰陽五行論”加以發揮,從而更好的實現對于“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生存觀念的應用實踐,達到貝聿銘先生所說的“景中有人文”、“人眼觀自然”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青俊.城市中心區域景觀設計淺析――以包頭市新都市中心區中央公園和森林公園景觀設計為例[J].林產工業,2016(9).
主題公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充分融入文化的元素就比較重要,這是對城市化發展的重要促進力量,在文化融入下能豐富城市的文化內涵。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涉及到的內容也比較多,在具體化的設計中就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考慮分析,在景觀設計的多樣化層面要能加強,只有在這些基礎層面得到了加強才能真正有利于設計目標的實現。
一、主題公園的特征以及景觀設計建設重要性分析
1、主題公園的特征體現分析
主題公園自身的特征比較突出,在集仿性的特征層面就比較鮮明的呈現,也就是能夠讓游客在主題公園中欣賞到不同景物以及主題,在主題公園的建設中,會對一些有著代表性的建筑進行模擬建設,所以能夠在集仿性方面的特色上充分體現。在主題公園的主體性特征層面也是比較突出的,這也是主題公園的靈魂所在,是公園的自身個性的展現[1]。再者,主題公園自身的特征還體現在教育性層面。主題公園的比較重要的特色就是有著寓教于樂,這是和一般公園有著不同的地方。在主題公園的觀賞下,能夠帶給游客輕松愉快的感受,并能夠從中對豐富的文化內涵加以體會,對地域的風情能得到充分的領會學習等。在主題公園的獨立性特征上也比較突出,也就是在主題公園的建設方面和車市環境有著很大差別,這樣就形成了獨立性的特征。除此之外,主題公園的特征還體現在參與性的特征上,在主題公園的建設應用中,游客的參與度也會加強,在一些互動性的設計層面,對游客的主動參與情緒有著調動。
2、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建設重要性分析
主題公園的建設是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對城市休閑娛樂需求的滿足,人的生存發展適合生態環境有著緊密聯系的,在主題文化公園的建設下,就能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得以積極改善,對城市的主體休閑娛樂需求得以有效滿足。對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建設是對城市文化宣傳以及認知需求的滿足,文化作為城市的靈活所在,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過程中,充分注重文化的表達,就能對城市文化的傳承以及傳播[2]。主題公園能夠對城市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進行全面的呈現,對城市的認知度進行有效增加,從而起到文化宣傳的作用。
二、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表達的原則和具體的方法實施
1、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表達的原則分析
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對文化的表達要充分注重相應原則的遵循,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設計的科學性。在整體性的規劃以及統一協調的設計原則方面要加強重視,公園景觀的設計中,要注重整體性的把握,對景觀設計的文化表達要能綜合性的考慮,在整體布局上能科學化呈現。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表達的地域性原則要充分重視。不同的地域在文化層面也是有著不同的,而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中的文化表達,就要和當地的地域文化緊密結合,注重地域性原則的遵循。持久魅力的文化在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的融入,才能提高景觀設計的文化內涵,在特征上才能鮮明呈現。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文化表達,要能充分重視可持續原則以及創新性原則的遵循。在景觀設計中要注重可持續性,將文化價值能充分的融入利用,發揮文化價值作用,注重文化內容的創新性運用[3]。在這些原則的遵循下,對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的科學性才能有效保障。
2、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表達方法實施
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文化表達的方法實施,要充分重視方法的科學化應用。筆者結合實際對文化表達的方法進行了探究,在這些方法應用下,就能有助于景觀設計的科學性。1)注重主題公園景觀設計地域文化的融入。隨著城市化的大發展,對主題公園的建設需求也有著增加,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充分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就顯得比較重要,在不同的區域以及文化的主題公園建設也有著不同的作用發揮,有的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是時尚文化為主的,而有的是歷史文化為主的[4]。在具體的景觀設計中文化表達,就要充分注重和當地的地域文化優勢緊密結合,對地域文化要能充分的挖掘,將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等綜合性應用,在設計中在每個景觀設計的環節和文化內容的結合上科學化呈現,展現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優勢。2)加強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文化形象展現。在對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過程中,文化的表達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良好樹立,在文化的獨特性層面能充分重視。主題公園的設計中,景觀設計是重要的內容,景觀設計質量的優劣和文化表達的方式以及表達的內容有著直接聯系。一方面景觀設計是主題公園的重要特色呈現,另一方面在設計中的文化表達層面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體現[5]。所以在文化形象的良好樹立層面就比較重要,在景觀設計中要將當地的特色文化以及經典文化和大眾文化的關系得以妥善處理,在景觀設計中錯落有致的呈現。3)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文化表達,在傳承和創新層面要注重方式應用。傳統的景觀設計有著其獨特之處,可以在景觀設計中加以借鑒應用,古典園林景觀設計中對小中見大以及精在體宜有著重視,在對借景以及框景等設計手法方面比較有特色。將古典園林的景觀設計方法應用在主題公園景觀設計中,也是比較重要的,這對文化表達也有著積極意義。通過歷史場景的再現以及文學詩歌的物化等,能夠將景觀設計的人文性增強,對人的美的享受也有著積極意義。在對象征以及隱喻的手法應用下,對文化進行表達也是比較重要的方式,通過空間環境的聯想以及意象化呈現,對不同文化的精髓呈現就會對人產生共鳴。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中文化表達,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學應用,由于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和一般的公園設計有著不同,在設計的復雜程度上有著增加,以及在對設計的要求上也比較嚴格,在對文化的表達過程中,就要和多種設計方法相結合,充分展現主題公園的景觀文化功能,促進設計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何昕.城市公園景觀符號設計[J].中外建筑.2016(08)
[2]姚羅昕.淺析都市農業文化主題公園的景觀營造——以長沙市隆平中央公園為例[J].花卉.2016(12)
[3]張云龍.城市文化主題公園景觀營造[J].現代園藝.2016(08)
關鍵詞: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生態保護
Key words: eco park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3-0099-01
1生態公園景觀生態設計思想的表現形式
生態學思想的引入,使景觀設計不再停留在花園設計的狹小天地,它開始介入更為廣泛的環境設計領域。其主要表現形式體現在自然性、鄉土化、保護性和恢復性等方面。
1.1 自然式設計與傳統的規則式設計相對應,通過植物群落設計和地形起伏處理,從形式上表現自然,立足于將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環境。
1.2 鄉土化設計在我國,伴隨著農村城市化過程的加速,傳統的鄉土自然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沖擊。人們在享受舒適方便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在承受著這種“破壞性建設”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因此,重新審視鄉土自然的價值,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鄉土自然作為一種風土與文化傳承的場所而存在。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國度里,鄉土自然所附著的風土色彩和蘊含的文化氛圍,是任何城市環境都無法替代的。
1.3 保護性設計保護性設計的積極意義在于它率先將生態學研究與景觀設計緊緊聯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學的設計倫理觀:人類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生存離不開自然;必須限制人類對自然的傷害行為,并擔負起維護自然環境的責任。隨著生態科學的發展,保護性設計經歷了景觀資源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認識階段。
1.4 恢復性設計通過人工設計和恢復措施,在受干擾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恢復或重新建立一個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沒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質的明顯干擾,同時,已重建和恢復的生態系統,在合理的人為調控下,為自然和人類社會、經濟服務,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恢復設計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水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
2生態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主義內涵
一是在意識形態上。生態主義的認識論與社會發展同步,從極端理性的機器美學中滲透出縷縷激情,人性的復活使之在冷漠抽象的形態下表現出人文、歷史、地域風情;依然是簡約主義,卻是在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呵護人性的基礎之上展開的。二是在物質形態上。生態主義科學地組合空間,合理地分配功能、用“純粹”的事物表達豐富的內涵,獲取最大的快樂。用最少的形態語義來揭示空間的本質和歸屬。打破自我封閉、人工圍合接口對自然的隔絕,利用原有的建筑基址和建筑構造,與周圍環境重組,形成新的空間。三是在技術含量上。高科技智能仿生技術,削弱了人體功能和智能,蔑示了人本、生命的存在。所以,多一些自然的景觀、手工的痕跡――哪怕是些許這種符號的視覺存在,也足以使人欣慰,畢竟它是附著在高科技鋼筋、玻璃、混凝土、人工涂層之上的自然生態現象。四是在環境性質上。注重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創新,挖掘地方性、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使環境形象與性質具有個性化,生態平衡的歸屬感。五是在情感因素的表現形態上。使抽象的人文歷史、質樸自然的情感融于可視、可觸的空間形態中。在人工高科技的環境中多一點人性、多一點熱情、多一點溫馨、多一點暢想、多一點浪漫。
3生態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手法的探討
用景觀設計的途徑構建新型生態公園景觀的手法,往往比一般形式的景觀復雜得多。在此過程中主要有以下手法:
3.1 場地原有資源保留利用的設計①場地原有建筑物、構筑物及機器等景觀的保留:一是完整保留。二是部分保留。三是構件保留。②場地原有廢棄材料的保留。一些廢料對環境沒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一些廢料是污染環境的這樣的廢料要經過技術處理后再利用。在廢料和污染處理中,原則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嚴重時要對污染源進行清理或銷毀。③自然系統和元素的保留。保留場地中原有的動植物資源及水資源等,尊重場地原有自然生態環境歷史,對當地自然生境進行恢復與重新創建。對以前人類活動留下了痕跡,在重新的景觀設計中并不試圖掩蓋或消滅,而是尊重場地特征,采用保留、藝術加工等處理手法。
3.2 景觀要素的增、減處理的設計①原有建筑、構件的處理。保留下來的廢棄建筑、構筑物或設施,可處理成場地上的雕塑,只強調視覺上的標志性效果,并不一定賦子其使用功能。②廢棄材料的處理。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③自然系統和元素的處理。一是高效率地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二是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前,需要對工業廢棄地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測試,才能選擇相應的對策。
3.3 廢物再生利用設計①藝術生成。用非常規的材料、鮮明的色彩和戲劇性形式,以及對材料的拆解與重構,為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美學標準。②藝術地展現生態過程。城市廢棄地的更新,融合了藝術思想和生態的原則,在生態公園景觀設計中,這種手法應用在兩個方面。一是用適用特殊生態因子的植物建造花園。第二方面,將以生態學原理為運行機制的污染處理系統。
3.4 選擇高技術的景觀設計在景觀設計中,并不排除對污染的常規技術處理,不過那些復雜的處理設施,不再被掩藏或排斥,而是成為景觀的構成要素,增加人們對污染處理的了解和景觀體驗。
在廢棄地上污染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將工業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進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補充地下水源,為野生動物創造棲息地和流動廊道。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生態技術還包括利用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的活動來處理污水技術,通過景觀設計收集雨水、對其進行處理后循環再利用等技術。
參考文獻:
[1]王向榮,林著.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王晶.關于城市公園生態建設和管理的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06,6.
關鍵詞:環藝設計 模型制作展示研究營造方式 方法 思考
中圖分類號:G35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隨著當代城市景觀設計,可持續性發展概念的提出和倡導,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許多在城市高速發展下的問題,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比如說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全球化發展,形成了城市和文化發展的全新的環境,這種環境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慣例。這些變化導致了當前中國傳統聚落形態和城市景觀文化發展面臨著現代性的斷裂。在以上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開始意識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保護本土文化的迫切性。許許多多的城市新建景觀工程開始了對本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展示的實驗。如何視使傳統的文化能在高速發展的今天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成了現在景觀設計的一個發展難題。
從當代建成一些成功案例中能看到,有些優秀的設計師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案例。在整個園區的設計中貫徹了保護,展示,可持續生態發展的理念。在整個園區內運用了:遺趾保護
、裝置藝術,和模型藝術展示的方式營造重現了大明宮曾經的輝煌。在核心區域,地勢高坐落在龍首塬的高處在這一區域用了多樣的保護和展示方式。對遺址原有的地基遺址保護用夯土臺進行重現保護。在整個遺址的東南部還將古建用現代模型露天展示的方式進行重現。一方面讓游人登高臨遠參與其中更好的感受了含元殿的宏大,另一方面模型展示將古建原有形態重現更好的起到了教育展示的作用。從外輪廓,和古跡保護兩個方面呈現了原有魅力。入圖:
含元殿東南側模型展示
(后面就是含元殿遺址地基)
大明宮博物館里的含元殿模型一角
在整個園區每個古跡建筑遺址都運用了模型展示重現,和古跡遺址保護的綜合手法進行呈現。入圖:
大明宮遺址公園中遺址周圍的模型展示(后側為原有古跡地基)
東側貢院模型展示
在園區的東區用微縮模型的方式展示了大明宮原有的歷史輝煌。入圖:
園區東部整體微縮宮院
以上這些手法的好處一方面能更的保護遺址的原有風貌。另一方面能夠從歷史教育的角度更好的教育游客普及歷史建筑景觀知識。
除此之外,為了豐富園區的展示方式使其具有更好的藝術效果,運用了大量的裝置藝術和環境景觀小品來營造藝術氣息。如圖:
裝置藝術的表現原有古建
園區內景觀小品1 園區內景觀小品2
園區內小品坐椅的使用情況
User-friendly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thinking
Yang Xiaona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wanton spraw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o, as people pray for the missing natural beauty and symbolic of the return of the land have become the party of urban parks, public relations,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s one important place. Therefore, the city parks of human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user-friendly
1 景觀設計人性化設計的確立
1.1 景觀、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landscape)一詞,因立場不同而對其概念的表述便有了多種內容。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地標現象,或者是綜合自然地理區,又或是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草地景觀,森林景觀等。藝術家把景觀作為表現與再現的對象,等同于風景。建筑師則把景觀作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
雖然景觀的概念多種多樣,具有模糊性與復雜性,但是對于景觀設計師而言,對景觀的理解是一定的。正如俞孔堅所言: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設計:(Landscape Architecture)根據《牛津園藝指南》“運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泥土、水、植物、組合材料,創造各種用途和條件的空間。隨著人們對待環境態度的改變,景觀設計成為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也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與藝術。
現代意義上的景觀設計,因現代工業化對自然和人類身心雙重破壞而興起,以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己任,與以往的造園手法相比較,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創造對象是人類的家,即整體人類生態系統;其服務對象是人類和其他物種;強調人類發展和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性。”1
1.2 景觀設計的內容
“景觀設計的范圍大到整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小到通過調整鋼管的大小位置以獲得好的噴泉效果。”根據劉濱誼的“景觀三元論”理論,景觀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景觀環境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三部分。2
景觀環境形象是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虛實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
環境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生理感受要求出發,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動物、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護或創造令人舒適的物質環境。
大眾行為心理是伴隨著人口增長,現代信息社會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發,根據人類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規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導,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積極上進的精神環境。
2 景觀設計人性化的必然性
2.1 設計人性化是設計中“人化”與“物化”的統一。
設計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統一,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從這個意義來說,設計人性化是人類設計本應具備的特質。中國古代哲人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反應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景觀設計作為設計的一類,也反映了這種統一。
2.2 設計人性化反映了“為人而設計”的本質特征。
設計是人的設計,即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又要滿足人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的使用者和設計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設計的中心和尺度。這種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滿足是通過設計人性化得以實現的。
3 景觀設計中人性關懷的體現
在景觀設計中我們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安全、交往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在設計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3.1 對生理需要的滿足
景觀應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多樣的場所,以滿足人們不同的生理活動需求,如運動,休息,交往等,在這些景觀環境設計中應注意令人感到舒適的各種物理性指標:如光照、溫度、濕度、噪音、通風等以及生理尺度與行為尺度的合理運用。尤其應對殘疾人使用的景觀場所給予更多的重視。
3.2 對安全需要的滿足
景觀環境設計應該避免對人造成的威脅與傷害,保護自身安全和個人私密性,應當運用設計手段來增強人對于環境的定向與認知能力。
3.3 對交往與歸屬需要的滿足
人是社會的,“社會是人們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3
景觀環境是人們活動的場所,更是交往的空間。因而景觀設計應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間,以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
3.4 對尊重需要的滿足
尊重側重于心理的感知與精神的共鳴,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礎之上,獲得社會與他人對自身的認同感。
4 城市公園人性化景觀設計建議
4.1 體現城市形象,傳承城市文脈
城市公園應是城市形象與內在精神的體現。城市是有特征的。城市公園應與城市特征與形象融為一體才能使城市特色得以體現,使市民為之自豪。
4.2城市公園場所精神的表現應與人的性格相對應,應具有個性化。
對于城市公園而言,“人”所指的是公園的服務目標群體,這群人的性格特征影響著公園的品質與內容。對于比較大年齡群體的居住為主的區域而言,具有懷舊特色的公園能喚起他們的情感記憶,對于以年輕人居住為主的區域,具有活力,動感、富有時尚氣息的公園,才能得到他們的認同。
4.3 城市公園的空間構成形式應與場所特色一致
每個公園它都有與之對應的空間構成形式,但并非每一個公園都是運用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形式,或者國外的造園手法,而應根據不同的場所選擇對應的構成形式。
4.4 公園的設計應具有可識別性
易識別的公園不僅是因為景觀與其他公園的景觀有區別,而在于它的唯一性。有特色的公園能夠帶給人們一種歸屬感。設計公園時我們應從5點來考慮:路徑、標志、節點、區域和邊界。因地制宜,提高可識別性。
4.5 強調公園景觀形態的視覺美感
城市公園作為休閑的場所具有傳播文明的作用,公園中的景觀
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并獲得愉悅感。設計師應以大眾的美感需求為出發點,運用藝術手法來形象生動的處理景觀中得每一處細節。
4.6 把握好空間的尺度
空間的大小不僅給人實用的場所,還對人的心理與情感具有很大的影響。過于寬大與高聳的景觀會給人一種渺小感,缺乏掌控感。還會加大人際間的距離,使人不易交流與親近,增加了距離感。相反,合適的尺度空間往往給人感覺更舒適、親切、更易與人交往。所以,公園并不一定要求大,即便是綜合性的大型公園,也可通過功能分區來規劃適宜的具有人性化尺度的公園場所。
參考文獻:
1.萊爾.庫珀.馬庫斯 卡羅琳.弗朗西斯(美)編著 俞孔堅 孫鵬等譯
2.《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年10月 第一版
傳統的景觀設計方式側重于靜態藝術效果,而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更強調空間環境的使用功能。極簡主義提倡空間環境的使用功能是為城市居民提供能進行公共社會活動的場所,因此在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中,建筑空間常與景觀空間相通,更好的滿足人們在現代化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極簡主義景觀設計還能呈現較明確的方向感,便于外地游客識別。美國著名景觀設計時丹•克雷的設計作品中吸收了較多的建筑元素,將景觀元素和建筑元素相互融合,使設計作品更加適用人們的現代化城市生活。克雷在農場的設計方案中,將花園建筑融入到鄉村農場空間,將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流動概念和古典景觀中的疊加、對稱、軸線等設計元素相結合,創造具有實用性的景觀空間。
1.2設計形式和色彩簡潔
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推崇使用簡單的設計創作手法,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常見的設計手法是序列,使用簡單的形體幾何構成景觀單元或要素,通過重復使用或要素單元之間的間隔重復,形成簡潔的設計形式。簡單的形體幾何如三角形、方形、橢圓形和圓形等。施瓦茨在他的景觀平面設計作品中,多運用純形體幾何、網格和直線,如方形、橢圓形和圓形,使景觀構圖系列化,景觀整體具有強烈的秩序感。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時,為了達到引人注目和純凈視覺效果的目的,設計師往往將同一種設計材料運用到大面積的景觀元素中。
2極簡主義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極簡主義具有的強烈個性、開放性和適應性引起了我國現代景觀設計師的關注,中國現代景觀設計正朝著簡約化、整潔化和優雅化發展。廣州會展中心、蘇州博物館和中山岐江公園是中國現代景觀中極簡主義應用的代表作品。2002年,造型前衛大膽、規模宏大的廣州會展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筑主體戶外的景觀空間設計中應用極簡主義整體有機性的特征,使戶外景觀與建筑主體風格一致,運用大氣簡潔的線條與建筑主體的玻璃幕墻、不銹鋼板形成和諧、統一的氛圍。
蘇州博物館是由我國著名的建筑設計師貝聿銘親自設計,運用極簡主義中色彩簡潔和形式簡潔的特征,將白色粉墻作為建筑主體的主色調,建筑整體由若干個內庭院和主庭院構成,建筑外立面處理時運用幾何線性,形成簡潔、祥和、靜謐的氛圍。中山岐江公園于2001年建成,整個設計平面分為南部和北部2大部分。公園的第一入口將鋼鐵立柱群排列在入口兩側,立柱筆直,排列整齊有規則,通過簡潔的線條造型展現出積極向上的力量精神,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公園南部是以自然水系和植物形成的自然景觀,整體造型采用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運用藍色、黃色和紅色,體現了極簡主義中形式簡潔和顏色簡潔的特征。(本文來自于《現代園藝》雜志。《現代園藝》雜志簡介詳見。)
3結語
1單軸單軸是由單一軸線串聯空間或形體形成的組合。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稍微有點規模的園林景觀,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少有一條主軸貫穿始終的情況出現,都需要在軸線的平面有所變化,如軸線的并列、錯位、波折等。比如,頤和園的前山和后山,雖然大體上看是在一個中軸線上,但事實上他們的山峰相對于中軸線來說,都有不同程度的偏離,在規則的對稱中增添了不對稱的平衡,平添幾許韻味。
2組合軸線如果按照軸線組合形成的幾何關系來劃分,可以分為相交軸線和平行軸線。(1)相交軸線:兩個單軸之間、或者其延長線之間有交點,形成相交軸線。當兩條軸線垂直相交的時候,形成十字軸線,是軸線控制手法中將規則性和秩序感發揮到極致的體現。(2)平行軸線:軸線間是平行的關系,相對獨立、方向相同,形成景觀在空間形態和視覺上的延伸與擴張。為了突出平行軸嚴肅、規整的特點,同時避免死板、單一的弊端,通常采取次軸烘托主軸的造景手法。
3放射線軸由1個中心向外放射性的發散出一系列的軸,形成扇形、圓形、輻射狀的構圖。
組合軸線的應用
隨著園林景觀藝術的發展,單軸控制手法已經無法滿足園林造景的需求。從17世紀開始,歐洲一些國家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采用軸線組合的手法,在保持景觀秩序性和嚴整性的同時,給景觀增添新的活力與生機。比如法國的凡爾賽宮,就是由中軸線與多條長軸、短軸、正交軸、斜交軸相結合,共同組成一個復雜的軸線系統。凡爾賽宮的宮殿建筑、小花壇、水池、運河等主體景觀都被放置在組合軸的交叉點上,使主體景觀更加突出、整體景觀更加自然優美、連綿有序。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軸線的組合方式更加靈活多樣,通過多種軸線搭配方式,形成主次有序、秩序規整、節奏明快、韻律優美的園林景觀。軸線間科學合理的組合,能夠使園林中不同地位和作用的獨立景致在主次軸上都找到合適的位置,充分發揮其功效,并提升景觀的整體美感,構建和諧優美的園林景觀。例如,松原市壅水壩工程是由新建的壅水建筑物、河水、亭臺、植物配置等形成的大型生態園林。眾多獨立的景致在主次軸的控制下,有序排列,錯落有致。其中,壅水建筑物位于主軸線高處,河水、亭臺、公園、娛樂設施等分布在次軸上,相互輝映,引人入勝。不僅是松原人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還成為周邊城市居民度假旅行的首選,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軸線的幾何性轉換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如果單純應用單一軸線或者簡單的組合軸線對園林空間進行劃分、對園林景致進行布局,會使景觀對稱過于死板、格局過于單調、風格過于保守、美感過于直白。因此,在應用軸線控制手法進行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重視軸線的幾何性轉換,并通過與植物配置、空間營造等其他設計手法相結合,形成“漸次顯示”的設計手法,使景觀意味悠長、韻味深遠,充分調動游客對景觀的好奇心,增強景觀的觀賞效果。通過軸線轉換,使景觀在視覺上具有沖擊力和突變性,打破傳統軸線控制下的景觀沉靜、一成不變的傳統,追求一種躍動美。通過軸線的“偏折、偏移、旋轉”等,既能夠突出園林的中心和重點,也能夠滿足游人對景觀的審美需求。例如,寧江森林公園位于松原市寧江區轄區內,是松原規模較大、景觀資源較豐富的主要園林之一。寧江森林公園有森林旅游度假區、生態觀光區、宗教朝覲區、水上運動區、綜合服務區等主要景區。其中,森林旅游度假區位于主軸上,生態觀光區、宗教朝覲位于轉折處。這種設計手法打破了整個園區中心對稱的設計格局,既使整體景色產生通透開闊、廣漠無垠的視覺效果,又實現了景色間的搭配與掩映。
整體軸線與局部軸線的結合
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園林綠化發展迅猛,園林景觀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一些大規模的園林景觀中,軸線系統是十分紛繁復雜的。大到區域軸線、城市軸線,小到建筑軸線、廣場軸線,他們共同組合,形成嚴密周全的軸線系統,對園林各個獨立景觀和園林整體景觀都有著強大的約束力和控制力。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遵循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尊重自然”,因此,景觀設計中,設計師都力求在設計中實現自然生態環境與城市園林和都市生活環境的和諧統一。通過整體軸線和局部軸線的協調與配合,實現對園林景觀的控制,使園林空間潛移默化的融入到城市空間和自然環境中。例如,松原市以長白山鐵路和圖烏公路為整體軸線,實現城市整體劃分和布局;同時,每個城區、每個建筑群、甚至每個小區單位又沿著不同的局部軸線進行分散布局。各個園林景區在整體軸線與局部軸線的雙重約束下,形成松原市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
異構元素的插入
異構元素通常是指區別于直線的一些圖形和圖案,這些圖形和圖案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打破了直線型軸線控制手法給園林景觀帶來的肅穆與乏沉,給整體景觀添加了律動美和跳躍感。在整齊劃一的直線型軸線設計中穿去異構元素,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一大創舉。這些不穩定元素使傳統軸線控制手法控制下的園林景觀平添了生命力和創造力。例如,松原市原江濱公園的生態園林設計中,擺脫了園林設計中只能承襲中國古典園林設計風格和模仿西方皇家園林設計風格的思想束縛,大膽創新,以我國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為切入點,從“人”與“自然”中吸取靈感與創意,形成具有獨特的現代主義風格的園林景觀。以公園內湖心島為中軸向外輻射,構建發散性景觀結構。在中軸線上并沒有直線型的景觀,而是采用生動有趣的綠色植物配置設計。這些植物在高度、顏色、種類、造型上相互搭配、和諧共生,形成多樣的組合。這種新型植物配置方式,不僅豐富園林空間,也增加了園林的觀賞性。植物配置的設計就是中軸景觀上的異構元素,給中軸線乃至整體景觀添加了獨特的色彩。
軸線的虛實變化
對于礦山主題公園而言,礦山文化是體現整個公園的精髓所在。由精髓所散發開來的各景觀設計元素則直接關系到整個礦山公園的景觀特色。在進行礦區景觀設計及改造時,同時注重對礦山生態環境的保護及恢復,以營造良好的景觀環境。因此,在對石龍山礦區進行植物景觀的設計和改造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對已破壞的邊坡進行生態恢復,也要利用其現有的裸巖區域營造出新的景觀環境,并注重環境與土地使用性質的和諧發展。
1 工程概況
杭州石龍山礦山主題公園工程位于杭州市西部仁橋村和馮家村之間,該工程廢棄采石場主要包括仁橋、桃園、姚家塢等石礦,開礦采掘形成的邊坡最大高差約120m,坡線總長約2500m,邊坡坡角經設計后均為50°,總設計面積達到22設計面積m2。
2 杭州石龍山礦山公園景觀的設計原則
2.1以人為本
資源環境的開發及利用的目的在于為人類服務,該工程項目開發建設與游覽線路的設計、基礎設計以及服務設施配套等都需要滿足人們活動的需求,以充分體現“以人文本”的原則,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的需求。
2.2 生態保護
礦山公園的布局必須是基于生態保護的原則,同時注重自然資源的保護及人類需求的相協調及統一,以處理好旅游分區和自然生態保護的關系,從而達到促進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3可持續發展
在礦山公園設計中,必須要充分認識與考慮風景區未來的發展空間,從而滿足生態、經濟及社會的共同發展,以促進該區域經濟、社會等協調發展,從而促進當地經濟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 杭州石龍山礦山公園景觀設計手法
3.1工業元素重塑創新
由于當地的石礦開采活動留下許多的痕跡,因此需要充分利用這些工業元素,以體現出主題公園景觀的特色。保留完好的運輸載體,如鐵軌、機械設備、地形原貌等,以完整展現出往日石礦開采活動的流程,并將這些工業元素作為景觀建設的基礎設施,通過重塑創新,以形成主題公園的景觀小品。
3.2基于工業遺址進行設計
礦山公園景觀設計必須要基于工業遺址進行設計空間拓展,將石礦開采的遺址作為背景或視線焦點,也可以對石礦遺址進行改造,從而形成高可塑性的內部空間。而這種獨特的場地體驗感使基地變得更加主動,有利于走出礦區荒廢、被破壞的困境。本公園的景觀設計主題以礦山的輪廓作為背景,并以此為基進行空間拓展。在礦山公園景觀中,必須要充分利用山體的作用,以起到營造景觀、分隔空間、控制視線的作用。山體主要以石龍山的輪廓作為背景,根據景觀內容和公園的總面積進行山體形狀、大小、坡度及組合的全面考慮,可在山體內安置一些游樂設備,也可以根據山體設計相關的活動。在進行山體設計時,避免要確保面積較大的一面處于陽面,以方便公園主題景觀的設置及數目的栽植。
4 杭州石龍山礦山公園景觀設計要點
4.1發展空間區的設計
以石龍山的精神化身――“石龍”作為該區域的景觀元素。充分利用山體巖石面和復綠植物的明暗結合,以自然的形態顯現出龍形圖案,使“長龍”時隱時現分布在石龍山山體,布于山間的兩大平臺結合特色種植坑形成了巨龍的前后雙爪。在龍身區域以云紋圖形襯托景觀,以形成石龍騰云之勢。對于馬道的設計,改變原有的等分設計,以8m與15m的間距進行交錯建造,并將部分馬道改造可通行的游步道。
4.2歷史印記區的設計
在歷史印記區中,將現有的地形、生物進行景觀重組,以形成全新意義上的礦山印象遺跡。共分為“巖層印象區”、“采石文化區”、“樹陣休憩區”三大區域。1)巖層印象區,該區距地15~40m,是巖層變化最豐富的區域。在該區域上,可開挖出巖層觀賞盆地,并連通游步道,方便在游客在巖層間觀賞;2)采石文化區。該區域處于距地40m的平臺,并在山坡下建設模擬石礦開采的場景,同時還原以前的開采工具、器械,并采用山上的礦石進行舊石場的改造,使游客不僅能感受到當時石礦開采的情景,也能從中了解石礦開采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
4.3人居環境區的設計
在人居生活中會有圓形、方形的建筑物,且處處與七彩顏色密切相關。所以,在此區域的景觀設計中,應景觀設計中多加入多彩的幾何元素,以起到親近、表現生活的目的。在該區域內,石龍巖畫中的龍身與龍尾應與多彩幾何彼此呼應,從而營造出自然輕松的藝術風格。公園中的核心景點“覽圣臺”,位于該區中部,利用山體向外突出的空間,在距地約85m的第七級馬道上。通過將山體推進,使50多米長的馬道形成長達250m2的觀景平臺,同時在該平臺上進行休憩樹池的建造。對于公園色魚鱗坑的設計,應以龍爪為設計元素進行創作,通過采用種植彩葉地被植物的魚鱗坑,以云帶式的形式與覽圣臺形成石龍的前爪,從而體現出主題公園景觀的特色,從而打造出富有人居式的礦山景觀。
4.4紫氣東來亭與拂風賞月廊設計
在山底進行礦山文化情景雕塑群組的建設,將山體開鑿進3~4m,以形成自然的情景展廳,并在壁上進行情景雕塑的背景設計,同時將群雕置于天然展廳內,將其作為整條游線西部起始點,以便作為上山的指引。同時在起點處離地15m第一級的馬道處進行紫氣東來亭的建造,在原有山體地型再加以適當抬高,風格與周邊環境協調,以方便游客在亭中休閑及觀賞群雕景觀。東側山角與西側入口一樣,都是山體開鑿進3~4m,以形成自然的情景展廳,并設計情景雕塑背景及置于天然展廳內。在起始點通往棧道的地方清理場地,建造拂風賞月廊、花架和棋盤桌,以便于游客的休憩、娛樂。
4.5公園植物景觀設計
在進行礦山主題公園植物景觀設計時,必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也就是盡量選擇當地、易生長的植物進行栽植,并重視生物的多樣性,以保證植物群落組成的合理性。景觀設計不但要注重對已破壞的邊坡進行生態恢復,也要利用其現有的裸巖區域營造出新的景觀環境。對于植物景觀的設計,必須要符合礦山主題、景觀氛圍、空間布局等方面,充分利用植物的形、色、聲、香,以盡可能滿足人們視覺、感觀等方面的需求。對于主題公園植物景觀的設計,在植物種類的選擇上,應選擇與公園主題、當地氣候條件所能符合的植物,不僅要表現出礦山地域的特色,還要表現出經濟生態。另外還需進行植物配置,對于植物的栽植必須要遵循自然式、空間式的配置原則,并結合礦山特點進行設置,體現出不同角度下、季節下的景觀特色,
5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結合杭州石龍現有的地形、地貌及特點進行杭州石龍山礦山主題公園景觀的設計,通過堅持“以人為本”、“生態保護”、特色鮮明等設計原則,并采用工業元素及工業遺址等表現手法進行設計,充分體現出杭州石龍山礦山主題公園的特色、主題,從而營造良好的景觀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夢龍. 廣西雷公嶺國家礦山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
[2]劉洋. 地域文化在森林公園廣場的景觀設計表達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1 背景介紹
1.1 后工業時代
后工業時代這個概念由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在20世紀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它代表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后,完成了工業化進程的“發達經濟”階段。這一階段是與之前的工業化階段相對應的,作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經歷,由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發展到了后工業時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伴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傳統工業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像鋼鐵制造、采礦業等產業被稱為“夕陽產業”。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從而導致被圍合于城市中心地帶的工業不斷萎縮以及整治環境污染問題的需求愈加迫切,工業廢棄地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并日趨增多。
1.2 后工業景觀與后工業景觀設計
“后工業景觀”是后工業時代的產物,其英文名是“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可以譯作工業之后的景觀,可以認為是重新利用工業棄氣用地,改造設計出新的景觀。后工業景觀的對象是終止生產活動的工業區內的工業遺跡。
通過對這些工業元素的二次整合與設計,從工業遺存中挖掘美感,融合歷史、文化、藝術與現實的功能需求,使之獲得再生并賦予新的涵義。從狹義范疇來看,后工業景觀設計是針對工業廢棄地,以創造城市公共空間為目的,將其改造成為城市開放空間。
1.3 中西方發展進程對比
后工業景觀設計起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美發達國家,90年代得到逐步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景觀設計領域。歐美等發達國家對工業地段的保護以及再利用,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模式以及實際策略上都比國內更系統和完善。
1.4 后工業景觀設計語言的來源
20世紀60年代以后,抽象藝術,觀念藝術與工業社會發生了碰撞,藝術不在是畫廊,博物館里才有的,而是更加抽象化,空間化,工業化。大地藝術營運而生。西方國家后工業景觀的設計語言主要受到“大地藝術”的影響,“大地藝術”作品印象影響了后工業景觀藝術形式。
20世紀70年代初,大地藝術家史密斯就將大地藝術與工業廢棄地緊密的聯系起來。大地藝術借助工業廢氣地這個載體,面對巨大的創作對象,運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傳遞某種藝術觀念。大地藝術對大地景觀的改造使景觀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更加豐富,同時很好傳遞了后現代文化意識流中的觀念思想,引導人們對我們目前生存環境進行思考和反思。
1.5 案例來源
后工業時代的概念首先由西方國家提出,也是西方國家較早地進入后工業時代,它們較早地意識到如何處理工業時代的工業遺存物,包括廠房及輔助建筑、工業設施、工業生產場地以及交通運輸設施等,使其最大程度的保留這些見證歷史發展進程,蘊藏城市文化脈絡,飽含建筑再利用價值以及利于生態和諧平衡是后工業時代最具價值的景觀設計議題之一。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先鋒藝術與后工業景觀不期而遇,為豐富后工業景觀設計語言做出了貢獻。由此可見,西方國家在后工業景觀設計方面有良好的先天優勢以及理論支持,為未來我國處理工業遺存與社會人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模式。在西方眾多的后工業景觀設計作品中,德國艾美溪河谷經過長期的規劃設計和20多年的建設,成為世界矚目的工業遺產景觀公園,其中彼特?拉茨規劃設計的杜伊斯堡公園是經典的成功案例。而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作為我國第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題的低碳綠色產業集聚區,標志著我國對后工業景觀設計的重視和需求,以及對這一西方國家率先涉足的領域的探索。作為具有相似背景的工業廢棄地改造項目,充分研究德國魯爾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景觀設計項目,將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設計與之比較,對于促進后工業景觀在我國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
2 項目概況
2.1 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作為后工業景觀公園的典范,為在此之后世界范圍內的后工業改造提供了寶貴的設計改造方法。
表1
2.2 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設計
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設計基于對工業遺產的綜合價值分析和貫徹多功能復合的理念,試圖切實體現節能環保理念,并嘗試一些新的設計語言。
表2
3 案例分析
正如第一部分所言,后工業景觀見證了歷史發展進程,蘊藏著城市文化脈絡,飽含建筑再利用價值,有利于生態和諧平衡。因此,舊工業廠區的改造,因其本身具有獨特的工業歷史的印記和所處區位的特殊,評估舊工業區改造實現歷史價值、文脈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程度十分必要。本文將從這四個方面來分別探究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和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設計。
3.1 歷史價值
城市舊工業廠區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產物,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所在的魯爾區在歷史上曾經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工業中心,埃姆舍地區成為受傳統工業衰落后魯爾區中受影響最深的一區。為推動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結構的更新和持續發展,因而啟動的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景觀設計見證了德國工業的興衰,具有空前的歷史價值。從保留工業遺跡,實現其歷史價值的角度看,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在景觀層次的梳理上體現了這一點。作為公園標高層次的最高層跌路公園,彼得?拉次設計其與高架步行道系統相結合,該層高出地面約12m,為行走其上的人們提供了獨特的景觀視域,通過樓梯,臺階等聯結其他空間層次,增強了景觀通達性。使游人能更好地縱觀整個場地,體會場地留下的歷史印記。
2006年6月上海鐵合金廠停止生產,成為吳淞工業區轉型的標志性事件。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見證了我國重視生態環境因而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具有歷史價值。在引導游人進入公園的鋪裝細部設計上由入口向公園內側設置5塊鋼板,鑲刻廠區從建立、形成、停產、轉型和公園建成的5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意圖向人們展示廠區的歷史價值。
3.2 文脈價值
舊工業廠區往往被看成是一種城市的印記,我們應當把傳承歷史文脈作為推動城市價值提升的重要內容,舊工業廠區的改造對于是否能很好的傳承其文脈價值,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位于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廠區中心位置的金屬廣場,作為公園的標志性景觀,該廣場由在地面上整齊排列的7×7共49塊、每塊重達7t~8t的方形鑄鐵板構成,彼得?拉茲對這些表面具有各異腐蝕狀態的鑄鐵板拍照、編號,排列成抽象圖案,并通過水在鐵板表而的流動來象征鋼鐵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過程。鐵板在自然狀態下繼續被腐蝕,隱喻了對自然演變過程的尊重。這一設計手法正是大地藝術在場地中的完美體現,使得這片工業改造后的場地蘊含著豐富的文脈價值,使得游覽其中的人們更親近飽含藝術文化思想的過去。
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改造項目中把再生的空間當作是聯系往日記憶的載體,同時也是現在和未來新的活動的媒體,它成為了過渡的場所,將過去與未來聯系于現在。設計者在位于核心景觀區的位置通過對場地的整合創造出了全新的空間――鋼雕藝術展區。這一展區向游人開放,還承辦了“2008上海國際創意產業活動周”的大型活動。場地的前身――上海鐵合金廠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廠轉變成了節能示范基地,這一巧妙的設計提升了場地的文脈價值,是對我國節能環保這一理念的傳承。
3.3 經濟價值
城市舊工業廠區的改造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舊工業廠區建筑多為產業類建筑,建筑技術先進,穩定性強;建筑內部空間廣闊,可利用性很大。廠房體量大,結構復雜,拆除成本高;如果在保留原廠房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將會節約大量建造成本。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中的料倉花園將原有的礦石料倉拆除了頂蓋,改造成了功能復合的綜合活動場地,料倉花園的局部設有將廢舊管道加以利用的兒童滑梯,某些墻壁設為共青少年攀爬的攀巖場地,其頂部設計的網狀步行道使場地擁有多層次的道路系統,同時豐富有游人的體驗享受。這些由原廢棄地衍生出來的多種功能大大利用了原場地的遺存,其質量良好,是場地改造經濟價值的體現。
環保園核心區景觀范圍位于環保園的中心部位,設計保留核心景觀區主要在此過程中被充分發掘。具有價值的工業遺存,如大型的建筑構架,高聳的、具有地標性的除塵塔,設計精美的廠房、3m高的石墻及具有金屬質感的不同色澤的礦渣等都得以保留和改造。入口景觀區保留了原有植被以及質量較好的廠房,結合原有變電所及地源熱泵機房,設置公園管理中心,為園區管理服務提供用房。
3.4 生態價值
舊工業廠區因其功能的特征,破壞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在工廠的改造過程中,如何處理使水體,植被免受工業污水和排氣的污染,提升場地的生態價值,是改造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中的水公園是公園標高最低的層次,水公園由凈化水渠、凈水池、冷卻池等水體構成。凈化水渠是對山東向西流經整個廠區的埃姆舍河進行凈化的河道。水渠兩岸栽植了自由生長的植被,每隔一段距離布置有臺階和平臺以滿足游人親水的需求。
寶山環保園核心區將利用豐富的天然降水和園區內屋面和地面的排水作為水景的來源。在地表采用滲水材料,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環。在循環過程中,對水質進行凈化處理。再對重點景區的水利用水生植物做進一步的凈化。其中水生植物最常見的有蘆葦、旱傘草、美人蕉等。
4 結論
從前文的細致對比中,可以看出,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在景觀改造的過程中,學習了西方國家對于后工業景觀改造的一些態度,在提升場地的歷史價值,文脈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方面做出了貢獻。但是,仍然會存在著注重視覺效果、流于形式的弊端。西方在后工業景觀改造方面的優勢恰恰體現在對景觀層次的梳理與整合方面,德國魯爾區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在被改造之前是一塊范圍廣闊、尺度巨大、景觀破碎、布局混亂的園區,經過了彼得拉茨事務所的梳理、整合由四個景觀層次組成的景體系,它們分別是水公園、鐵路公園、公共使用區和公園道路系統四個景觀層次。雖然后工業景觀獨特的設計特點和手法需要借鑒,但是如何升入理解場地的內在脈絡,綜合考慮歷史文脈和生態系統,同時兼顧景觀的多重層次,依然是更為重要也是更難以輕易掌握的,這也將成為我國后工業景觀未來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高瑋,陳剛.工業遺產改造中文化景觀整合與表達[J].中國城市林業,2010(4).